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9 01:18:38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群众满意作为不懈追求,不断提高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认识,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主动权。

——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在我国,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人口发展战略应当成为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列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订了《**市“十一五”期间人口发展规划》,确定年度人口计划,并分别落实到镇、街道。在人代会、政协会、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等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会上,都对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将人口计生工作列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把责任落实、综合治理、人财物投入等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先后对贯彻中央《决定》、村专职主任工资、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情况进行了督查,做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计生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人口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从大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人口计生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把《决定》和《实施意见》列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重要学习内容,出台贯彻中央《决定》实施办法。并先后召开4次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会议,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召开到镇、村和每家每户,让群众了解政策,提高了全社会实行计生的自觉性。组织专门班子,由市级领导带队就遏制违法生育反弹、城市社区计生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了具体应对措施,改进了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先后4次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视察调研,确保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把人口计生工作最终落实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在新时期新阶段,计划生育应当也有条件成为造福于民的社会公益事业,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逐年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把市、乡、村三级人员工资、农村补充养老保险费等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由市统筹发放。2007年先后安排406万元专项资金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待遇、安排40万元专项资金救助计生困难户、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落实城镇困难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对村计生专职主任进行学历培训。全年计生经费投入超过3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6.8%以上。

二、努力创意创新,实现人口计生工作新突破

创意出奇制胜,创新激发活力。实践证明,计生工作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在改革创新中前进的,只有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应对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口计生工作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建设。我市探索创建“空中四条线、地上四个一”“双四”宣传模式和“宣传环境温馨化、群众参与广泛化、开展活动经常化、媒体宣传立体化、齐抓共管社会化、队伍建设正规化、经费投入多元化、奖惩措施制度化”等“八化”宣传工作新机制,开辟了特色鲜明的计生宣传工作新路子。采取了“市带镇”模式分批培训镇、村计生报道员的做法得到上级肯定。年年开展具有竞赛、评选特点的群众性计生创作演出和元宵节群众性大型街头宣传活动;经常组织大规模的计生宣传月(周)活动,打造强大的计生工作声势;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市、镇两级党校对党员干部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教育培训;中小学开展人口与青春期教育;中等以上学校开设人口国情教育课;市、镇、村三级人口学校对计生干部、当年新婚对象、申请生育对象和节育对象普遍进行轮训;市电台、电视台、报社开设人口与计生等专题栏目;把计生优质服务的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赶大集活动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新管理工作规范化模式建设。推行政务公开、限时办结,先后制订下发重点管理帮促、清理清查等12个文件,制定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与各镇、街道办事处签订了《社会抚养费征收委托书》,制作了一系列规范的文书文本。完善市镇村管理工作规范,市级突出工作指导,乡级突出督导落实,村级突出源头信息收集,做到了上下联动,实现了工作的制度化运行。坚持合同化管理,把重点人群纳入合同管理,落实部门、单位责任。特别是加强城区计生管理,绘制城区计划生育分布图,推行“划片设站、户况显示、多元定位、主动配合、综合服务”的城区管理机制,全市城区计生工作实现了由办事处、计生责任区到居委会、住宅区、楼院长为一体的管理服务网络,城区计生工作达到了无缝隙监管。

——创新机构队伍正规化建设。在年前机构改革中,拿出三分之一的乡级人员编制调配给了人口计生部门,为市人口计生局充实了1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乡级计生办主任全部由副科级干部担任。市、镇两级均组建了人口计生执法监察机构。在市人口计生局设立执法监察大队,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7人;乡级成立执法监察中队,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市、乡计生服务站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村级计生干部“四制”政策,建立了“乡聘、村用、市备案”制度,按照“三个基本、一个公认”的要求,公开选聘村计生干部。目前,全市1069个行政村(居)计生专职主任均为女性,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了95%。市财政拿出40万元组织村计生主任全部进行中专学历教育,提高了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创新阵地设施配套建设。近年来,**市依据《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计划生育服务站机构形象规范手册》标准,按照规范化建设、人性化管理、温馨化服务的要求,去年投资2880万元新购置扩建了市计生站,面积2400平方米,新增添了价值560万元的器械,建成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标准化服务站,被省人口计生委授予优秀服务站。投入1800多万元对镇(村)计生服务站(室)进行了更新改造,探索构建“一街”(宣传一条街)、“二区”(生育文化区、儿童娱乐区)、“四中心”(技术服务、行政服务、宣传培训、生育关怀)的服务站建设模式,计生服务站建设取得全面升级。在去年潍坊市人口计生委组织的全市服务站室规范化建设暨生育关怀行动观摩点评中被评为第一名。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目标落实

人口计生工作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必须本着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发展负责的精神,坚持党政领导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坚强领导,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供坚强保障。

——党政领导精力到位。始终坚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始终做到政策必须持续稳定,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始终把责任落实、综合治理、人财物投入等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特别是关键时期,拿出时间、腾出精力,亲自了解情况,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抓好督查,认真解决本地本单位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做到“三变三不变”,即领导变,抓人口计生工作的思想不变,届届使出“连环掌”,年年打出“组合拳”,使抓人口计生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环境变,抓人口计生工作的决心不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重视抓人口计生工作,狠抓基层不放松;工作内容变,“四个到基层”的作风不变,坚持科学组织力量,科学安排工作,做到调研工作到基层、检查督促到基层、解决问题到基层、服务保障到基层,夯实了人口计生工作基层基础。

——部门齐抓共管到位。注重把27个责任部门的力量统一起来,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劲。牢固树立“大人口”理念,统一政令,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力量,统一标准,统一衡量,抓基层工作领导机制不断完善。协调发挥组织部、宣传部等党各部门职能作用,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使人口计生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不断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人口计生、民政、卫生等八部门联合动员倡议适龄青年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进一步落实了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的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使人口计生工作更加规范合理。

——计生部门管理到位。加大帮促转化力度,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定奖惩、包转化的“五定一包责任制”,抓基层、打基础、帮后进、促平衡,每年集中力量对薄弱村进行整治,保持了全市计生工作的平衡发展。加大对破解难题的指导力度,破解违法生育、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计生量增多“三个难题”,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收效良好。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实施计生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社区管理、新机制建设“四个创新”,认真总结推广“一板、一图、一榜、一碟、一册、一档”“六个一”工作法,坚持用创新成果推动基层全面发展。

——督察考核到位。市委、市政府与镇、街道及市直有关部门层层签订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督查、考核、奖惩力度,做到年初有部署、季度有督查、半年有评估、年终有考核,年年有奖惩。把计生工作作为文明单位、百强村、劳动模范、先进单位和个人等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将计生工作纳入离任审计范畴,存在问题的,不准易地任职。在干部使用中优先提拔、重用计生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去年,先后有8名镇计生办主任和分管领导被提拔重用,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对各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人口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排出先后名次,褒奖重用先进、批评惩戒后进,严格奖惩兑现,形成了重视计生、抓好计生的良好工作氛围。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以创新服务管理体制为突破,以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均等化、规范化为目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服务管理新体系(即强化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落实流动人口房屋租赁合同、劳动用工合同;流动人口所在社区与有关单位和个人签订《公民文明守法承诺书》、《房屋租赁社会责任承诺书》、《劳动用工社会责任承诺书》)、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两项制度”(即流出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流入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四项机制”(即清理清查机制、以房管人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推行“五项均等服务”(即宣传技术服务、避孕节育服务、健康检查服务、便民维权服务、奖励优待服务)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模式,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按照“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强基提质,全面提升”的原则和“齐创、示范、分验”的工作思路,用两年时间在全区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2011年9月底前,各镇办分别有1至2个村(社区)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标准;2012年8月底前,全区以镇办事处为单位全部达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标准。确保全区成年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流入已婚育龄妇女查证建档率、流出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流动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全部达到95%以上,流入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达到90%以上,流动育龄妇女“三查”率达到90%以上。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完善“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服务管理新体系

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员服务管理,建立以流动人口居住证件为基本依据,以加强房屋租赁管理和劳动用工管理为重要手段,落实居住证管理制度、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制度和劳动用工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居住证持有人、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的“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系。综治、公安、人社、民政、经贸、住建等部门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区、镇(办)和村(社区)的职能分工,坚持“以人为中心”,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形成“以房(业)办证、以证服务、共担责任、协同运转”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体系。

(二)落实“两项”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1、大力推行流出人口“四个一”管理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在户籍地流出人口管理中实行“四个一”管理制度。即已婚育龄妇女在外出前办理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落实一项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留下一个有效的通讯联系方式。并将育龄妇女信息一人一档整理归档管理。以村民自治为抓手,将流出人口纳入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实现群众自律自管。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协作,积极主动与流动人口聚集地市、县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作服务管理协议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制度,对需要协查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坚持发送协查通知单,请求有关市、县政府工作部门给予协查配合。落实流出人口档案管理,对于流出重点管理对象通过PADIS信息平台进行核查,及时掌握流出重点管理对象婚育变化情况。依据村民自治章程,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村民自治范畴,依靠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打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区人社局要与区人口计生局紧密配合,在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外省市建立劳务办事机构,并加挂“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公室”牌子,也可成立流动人口党支部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履行流动人口便民服务、计划生育维权等综合管理协调职责,解决流动人口“管不着、无法管”的问题。对流出人口坚持做到“六清”,即:流出时间清、居住地址清、从事职业清、婚育现状清、节育措施清、奖罚情况清,努力提高流出人口办证率和《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回寄率。

2、建立完善流入人口“七项”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登记制度。对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节育情况进行登记入库,及时掌握每个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切实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建立清理清查制度。计生部门要以提高婚育证明办证率、持证率、查验证率为突破口,定期会同公安、工商、房管等部门对本辖区的流动人口进行清理清查。三是建立《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制度。及时掌握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避孕节育情况,并与常住人口一样纳入服务管理。四是建立计划生育合同制度。由有关部门、企业、雇主、房主、房客、社区、育龄妇女等方面互签计划生育合同,落实各自责任。五是建立“以房管人”制度。对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计生和公安部门要相互配合,实行“旅店式入住”,落实房主责任。六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通过电话、信函、网络平台等形式和渠道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交流流动人口有关情况。七是建立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三线”考核内容,并进行单项考核,综合评估。

(三)强化“四项”机制,构建流动人口“一盘棋”服务管理格局

1、实施跟踪服务,建立清理清查机制。各镇办事处要紧紧抓住“双节”、农忙季节农民工返乡较多等关键时段,深入开展以流动人口重点对象清理清查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月活动。每月组织公安、工商、计生等部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清查,并形成经常性的工作制度。流动人口聚居地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计生服务专(兼)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集聚100人以上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应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实施“内清外查”措施,定期组织专门技术服务工作组到流出人口聚集地开展跟踪服务,实现流动人口跟踪服务管理目标。

2、创建先进社区,推行以房管人机制。各级有关部门要依托社区管理,建立“逐户建卡、以房管人、共同管理、优质服务”的现居住地服务管理机制。即逐楼、逐户、逐人登记,摸清各类育龄人员底数,建立《已婚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卡》。已婚流动育龄人员入住所在社区要督促租户与房主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与辖区居民一同纳入服务管理范围。要实行社区计生干部、楼院长周巡访、月排查制度,及时掌握动态信息,落实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享受同等计生宣传和生殖保健等服务措施。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先进社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均等化”目标。

3、构建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统计、公安、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管理资源,构建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开展流动人口变动趋势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系统共享。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三级信息平台作用,加大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的监测应用力度,坚持“日登陆、旬报告、月通报、季考核”制度,落实专人专机,加强更新维护,随时上网监测、提交、回复、反馈流入流出人口协查信息,实现区内相互协作信息共享,确保国家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区、镇两级应用率达到100%,网络化协作信息接收率100%,重点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反馈率100%;省级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个案录入率达到95%,全年维护和更新网络平台不少于四次;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流动人口信息平台(PADIS系统)、全员流动人口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出生实名登记通报制度、二胎引产报告制度、婚姻登记定期报告制度和领抱养通报制度,实现部门间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目标。

4、强化一体化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原则,强力推进区域协作。按照中、省、市区域协作服务管理要求,积极参与跨省和省内区域协作,做到现居住地、户籍地为群众办理相关证件时高效准确;群众来电、来函和投诉案件及时处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孕环检报告单全部由人口计生部门通过信息网络或邮政信件向户籍地通报;认真做好《婚育证明》管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与计划生育证件办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等项工作的协调协作。切实加强统筹管理,计生、财政、公安、统计、教育。民政、人社、住建、卫生、工商等部门要不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形成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合力,努力形成工作措施到位,信息畅通共享,协调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实现区域计生工作和部门协作管理一体化、规范化目标。

(四)落实“五项”均等服务,夯实流动人口“一盘棋”基础

1、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充分利用镇办计生服务站、村(社区)计生服务室、流动服务车等技术服务资源,落实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主动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孕情、环情和健康检查,并通过国家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向户籍地通报,做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确保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技术服务和孕情、环情、健康检查免费服务率达到90%以上。

2、落实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创新发放模式,通过“多点分布,送领结合,卡网结合,委托发放,社区服务,自助服务”等模式,拓宽发放渠道;利用节假日开展送宣传、送知识、送服务、送药具活动,丰富发放手段;在辖区所有的社区、流动人口集聚企业、工地、集贸市场等处设立标识明显的药具免费发放点,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自动发放机,扩大药具发放面、提高可及性,实现流动人口避孕药具免费发放服务全覆盖。

3、落实流动人口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拓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内容,将流动人口纳入免费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等项目中,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婚前、孕前检查和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治疗等服务。

4、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便民维权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流动人口便民维权十项措施,免费办理计划生育相关手续,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送温暖活动,实行政府多个部门、多种服务行业联合办公,窗口式受理、敞开式审核、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模式,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平台。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服务。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按规定给予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

三、工作步骤

(一)安排部署阶段。各级有关部门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创建宣传、发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二)规范创建阶段。各镇办对照创建工作内容,结合镇办实际,集中精力开展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活动,确保创建达标;区人口计生局按年度进行检查验收。

(三)总结完善阶段。各镇办组织自查自验,区人口计生局牵头对各镇办创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查漏补缺,完善相关制度,提升创建质量,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创建活动是省、市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级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区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各镇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保障,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特别是镇办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汇报,分管领导要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建目标按期完成。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积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区人口计生局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及时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联合巡检活动,督促、指导相关部门、镇办抓好创建任务落实。

(二)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区、镇(办)、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配齐配好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计生干部素质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区计生、人社等部门要加强衔接,强化城市社区计生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或招聘大学生村官等办法,为每个社区(含新型社区)配备1-2名计划生育协管员(凡5000人以上的社区配备人数不少于2名),全面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网络,为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筑牢基础。

(三)强化基础保障。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规定,将流动人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落实本级计划生育经费的基础上,按人均1元标准追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级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同时,要积极规划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项目,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安置和社区建设等工作,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社区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着力构建“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新机制,切实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和水平。要结合计生信息化达标创建工作,及时更新、升级流动人口PADIS信息平台设备,村(社区)要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用微机,为实现网络化协作提供保证。

(四)强化日常工作。各镇办事处要以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生殖健康、亲情服务进社区、“关怀关爱”流动人口计生家庭等活动,树立新型生育文化。要按照“抓经常、经常抓”的思路,认真做好统计报表、日常筛查、信息更新、反馈等工作,定期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方法、新方法,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人口计生部门的协作,加快实现相互间人口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3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于2014年8月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出发点在于深入贯彻落实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通过启动实施该计划,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从师范类院校招生、教学、实践等环节入手,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在该意见中,教育部明确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实施的指导意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在今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地方高师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意见,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但诸如“传统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相对封闭、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弊

端”[2]依然存在,既不能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

一直以来,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与当地的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过多注重理论教学,未能很好的跟踪并适应不断加速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对中小学新课改的关注度不够,与中小学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与中小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机制没有形成。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未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的师范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无法充分满足中小学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二)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偏少

高师教育一直强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明确强调指出“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但在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学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八周左右,远达不到四年制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不少于一学期的新规[3]。对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来说,实习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卓越教师”理念与认识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与提高,对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自我反思能力也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达标

高师院校培养中小学“卓越教师”,需建立一批稳定、优质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习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要选配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当前很多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存在建设标准和规范欠统一、实习基地师资状况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和师范技能提高的需要。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积极性保障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工作顺利实施是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特别是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教育经费是“卓越教师”培养实施的最基本的保障。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取得预期的成效,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为地方中小学校培养出优质、卓越的师资,地方高师院校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所急需的课程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工作,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基础教育合作导师、网络学习和师范技能展示平台、微格教室及设备等。这些举措的落实都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加大对“卓越教师”培养的专项教育经费投入。

二、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首先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明确全方位的协同内容,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其次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位一体”卓越中小学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应以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先导,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小学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引入分段全线的规范化实践教学,试行社会评估和跟踪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4],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师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设置培养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中小学新课标要求,并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三)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变革

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实施4+2(1.5)双导师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施4年本科、2年教育硕士、5.5年本硕的双导师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化

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结束语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4

加速集聚各类资源

如今,物联网已成为无锡的一张主打“名片”,无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物联网发展的规划和支持政策,吸引众多国内外的研发机构、人才、投资公司落户无锡。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无锡市三方合作共建,中科院系统与物联网相关的11个研究机构已成为进驻“中心”的共建单位;清华、北大等18所知名高校先后在无锡设立研发机构和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和广电网物联网研究中心先后在无锡落户,无锡将此称之为“五网”齐聚。无锡还成立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点开展物联网产业化顶层设计。目前,物联网投资基金机构4个,基金总规模达57亿元。

在研发机构向无锡集聚的同时,无锡还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2010年9月19日,无锡市出台了《关于更大力度吸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简称“1113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三年内在无锡形成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人才特区和人才高地。所谓1113工程计划,即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物联网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以上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100名以上物联网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100名以上物联网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相关引进人才可在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商业担保、工作场所、住房公寓、税费减免等方面享受扶持政策。

抢占标准和技术制高点

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标准。自2009年以来,无锡市就开始联合美国有关机构发起了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行动,目前正在制定的物联网方面的国际标准有5项,无锡参与的有3项,牵头1项;国家的物联网标准有10项,无锡参与的有9项,牵头3项。2010年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递交的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物联网标准。近年来,无锡市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使我国成为相关领域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

目前,无锡正加快推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传感网标准机构和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秘书处、物联网通讯标准机构和测试中心、中国RFID联盟等落户无锡,正在依托已经落户无锡的中国家电研究院进行物联网家电标准的推进工作等,同时还积极争取更多的物联网标准机构落户,在国家重大专项中申报更多的物联网标准项目,加重无锡在国内外物联网发展中的话语权。目前,《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形成初稿,“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加快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工作,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应用示范带动产业化

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技术和产品走出实验室,是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2010年8月,无锡市启动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3年行动计划,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建设模式,落实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层物联网架构技术体系,强力推进12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包括工业、农业、电力、交通、物流、环保、水利、安保、家居、教育、医疗、园区等领域。把具备国内领先水平可能形成国家行业标准、在国内行业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物联网项目确定为重点示范项目,努力以重点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物联网的应用创新。数据显示,2010年无锡共签约物联网项目214项,总投资约168.7亿元;2010年无锡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5.2亿元,预计2011年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根据规划,到2012 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000 亿元,2015 年达2500 亿元。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5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各校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和责任。建立贯彻落实与监测评估机制,开展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估。编制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各高校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2.精心实施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社区教育行动计划、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扩大教育开放行动计划等10项重大项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研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力求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

3.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等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组织实施10个方面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指导各地各校科学制订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跟踪了解,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分类指导,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宣传推广。鼓励各地各校因地(校)制宜,找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形成上下结合、全面联动的教育改革局面。

4.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调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扩大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继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第十一届文明学校考评推荐工作。完善具有教育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5.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先行学校、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和安防能力建设,完善学校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考评。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继续开展“三项教育”和各类防灾抗灾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督导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抓好寄宿制学校安全、校车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遏制重大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化解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抓好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导县(市、区)编制幼儿园三年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公办园,重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园目标。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

2.多渠道补充幼儿师资。制订并颁布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省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工作。通过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转岗培训农村小学学科富余教师、招聘非幼教专业师范毕业生、引导培训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启动实施“农村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制订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实行幼儿园年检制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和乱收费。坚持科学保教,推进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9.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诊断、反馈指导和改进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推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初中校做法。依托省市农村课改基地校,抓好课改样本校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加强课改网站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网络学习交流。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

10.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中职中小学德育三年提升计划,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方案》,持续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动态管理数字平台,健全学校德育考评机制。在全省中职学校全面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启动万名骨干班主任、千名心理健康和生管教师、百名德育名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一批中职中小学德育骨干实训基地。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创建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评选省级示范基地。制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规范管理办法。加强青少年养成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档案,加大帮扶力度。

11.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组织举办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公布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督查力度,开展控烟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及新春音乐会,推进高雅艺术和乡土艺术进校园活动。完善大学新生军训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制度。

(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推动中小学布局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按标准配置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艺术教学器材和图书资料。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鼓励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招生划片或电脑派位等办法。妥善处置闲置校舍。

2.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加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探索构建以县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丰富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条目,力争覆盖省内中小学主要学科和主要版本。构建高效开放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完善项目县(市、区)远程教育工程服务体系。

3.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适当增加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指导县市做好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

(五)创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1.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职教集团实质性运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规模。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模式。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加强中职学校面向社会职业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积极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鼓励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机械、通信、建工等省级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及设区市综合性或区域特色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完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贯彻省政府批转的《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协调各地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措施和优惠政策,指导中职学校用足用好政策。加强中职学校规范化管理,开展办学资质重新登记注册工作。启动新一轮中职学校合格评估和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评估。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统筹管理,指导各设区市制订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增设紧缺专业。加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工作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学校学籍变动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籍变动定期巡查制度。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公布支持高校重点增设专业名单,组织开展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培训调研,制订实施海洋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师范教育等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规划。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等,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深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建立高校内涵建设主要指标监测机制。组织开展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情况、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组织开展本科高校教学水平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检查。组织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的评估工作。推进地区大学新校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4.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实施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试点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轻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推动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建设一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大学“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试点工作、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5.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制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意见。组织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和医科大学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推进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建设与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工作。组织开展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

6.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力争在省部级以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组织省内外高校参加第九届“6?18”活动。举办“高校科技服务海西”活动。推动“蓝火计划”落户龙岩。开展高校科研成果奖励评选活动。继续做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七)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终身教育

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向市区、县城集中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及各类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2.切实抓好特殊教育。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高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开展特教标准化学校评估,推动市、县两级落实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推动开设学前班,推进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开展省级特教片区教研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3.重视支持民族教育。制订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意见,加强农村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建设,完善少数民族中学生升学考试照顾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完成中央下达的内地西藏班、高中班扩招任务,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教育对口库区工作。

4.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协调机构建设。筹建开放大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和施教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建设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培育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继续实施社区教育机构“十百千”计划和社区教育队伍“百千万”计划。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终身教育宣传表彰活动。

(八)认真落实教育惠民举措

1.认真落实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无设防和非重点区域C级及以上危房重建任务。新建、改扩建169所公办幼儿园,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特教学校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实行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完善大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扩大普通高中资助覆盖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高中生助学金标准。实行全省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新增学位4.5万个,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超大班额”问题。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实施“选调生”、“选聘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把创业就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加强创业就业课程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做好首届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落实应征入伍毕业生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毕业生专升本等服务工作。

3.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规范助学金发放行为,做好中职学生资助卡“统一办理、集中支付”工作。加强助学资金的监管,全面开展高校、中职和高中学生资助资金管理检查工作。健全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和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助学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4.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档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5.推进高招录取办法改革。完善普通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艺术类专业考试办法,实行“高职单招”“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推进普通高校招生改革,开展高校按大类招生试点,规范加分政策。探索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做好考试命题、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推进“专升本”衔接。

6.做好地区大学新校区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拆迁交地工作,完成省重点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加大地区大学新校区环境建设和整治力度,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大学新校区整体形象。稳妥推进教师生活区限价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配套中小学建设工作。

(九)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学纲要、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召开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特岗计划、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加大农村紧缺学科师资补充力度。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实施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经济困难县农村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做好百名教学名师和千名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作,开展百名名校长、千名骨干校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继续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名师送培下乡”活动。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评估工作。

3.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特聘教师”岗位,鼓励中职学校吸收行业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级以上人员担任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建立健全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4.积极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订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做好国家“”和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推荐申报工作。继续实施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优秀青年博士开展科学研究、优秀中青年教师访学研修或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实验室技术骨干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和大中型企业进修学习。深入实施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计划。

5.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完善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工作。出台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闽侯等11个试点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修订教师职称评审文件,推进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工作。实施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规范民办学校教职工聘用合同和档案管理。

(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1.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综合实验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和大学新校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推动省重点建设高校与高校的优质学科专业资源在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推进“大学”筹建工作和“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组建工作。促进交大、大学在厦门共同举办研究院。加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校校企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好“三个论坛”、“三个大赛”、“三项活动”等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活动,举办青少年文体比赛、学生夏令营和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加强与地区各层次教育的双向交流,推动高校与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教育机构。

2.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推进高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办国际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海外名师项目”,吸引更多外国文教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闽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积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出国留学奖学金。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十一)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

1.推进依法治教。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和试卷命题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教育系统法制培训工作。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做好学前教育的立法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学校安全管理、老年教育等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加大对职称评审、招生考试、教师招聘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

2.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做好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年度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通报工作,完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中小学财务核算和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中小学财务机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上下级之间经费投入约束反馈机制。加强高校和厅属单位财务管理,开展专项经费绩效考评工作。

3.深化教育督导工作。做好“双高普九”的过程性指导及验收工作。修订完善“对县督导”评估标准,开展17个县(市、区)“对县督导”和“督导考核”省级评估。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重点,全面实施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订“教育强县”评估说明和创建规划,组织开展试点评估。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为重点,落实常规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的学校评估制度。围绕全省教育工作重点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4.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举办重点校、重点班行为。加大对违规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的查处力度,规范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规范办学情况通报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规范管理,完善教辅材料审读推荐机制,规范教辅材料的征订发行及优惠让利公开透明工作,做好免费教科书发放和循环使用工作。督促各地各校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5.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做好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独立学院过渡期工作,推动独立学院规范办学。

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第十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推动新闻媒体、行政机关、学校、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逐步推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做好首批部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的抽查和推荐工作。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第三届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第四届高校学生普通话大赛、两岸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夏令营活动。

7.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主干网建设。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培训。加快推进“金教工程”建设,建成全省视频会议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幼儿园和高校毕业生管理平台。加快中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中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升级。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中职学校数字化仿真实训教室建设。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6

一、核心思路

围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以探索建立“新苏南模式”为核心,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生态为导向,大力实施“创业武进、创新武进”行动,创建国家一流“双创”区域示范基地。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武进坚持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建强功能载体,加快要素集聚,深入国际合作,推进产城融合,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新苏南模式,努力把武进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最优、机制最佳、氛围最浓、活力最足的“创新创业之城”。

(一)立足产业转型,筑牢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着力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壮大,目前,形成了初具规模、特色鲜明的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健康产业、互联网产业、轨道交通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等七大特色产业和花木特色农业产业。一是石墨烯全国领先。已集聚石墨烯产业企业70家,其中石墨烯原材料规模化制备公司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在石墨烯领域创造了10项全球第一,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二是智能装备全国知名。形成了国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链、数控产业集聚区、纺织机械产业高地,机器人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拥有规模以上企业85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两站三中心”56个。三是轨道交通业内知名。集聚了以中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今创集团、新誉集团等为龙头的163家企业,形成了研发、制造、商务、物流和整车大修等相对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四是健康产业区域领先。集聚了国药集团、福隆医疗等9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包含生物制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业等细分领域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是江苏省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苏台(常州)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五是互联网产业省内知名。集聚了捷成世纪、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蓝火翼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1000多家,是部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园。六是节能环保产业省内领先。蓝宝石长晶、切磨抛、外延片、芯片、封装、照明运用于一体的LED产业链,拉棒、铸锭、切片、电池、组件、生产设备、辅材、电网设备、电站建设在内的光伏产业链较为完整。目前,节能环保规模以上企业有32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两站三中心”12个。七是绿色建筑产业国内居首。拥有全国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科技产业园、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区、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等称号。八是花木特色农业名扬全国。全区花木种植面积19万亩,花木产值达到30亿元,花木销售额达200亿元。

(二)立足科教相融,打造创新创业的智慧谷

树立“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常州科教城全力打造研发创新、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高地,先后创成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部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目前,园区科技人才总数超过1.65万人,其中国家“”58人、省“双创人才计划”66人;新增授权专利约合4件/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约合2件/天;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超1800家,年营业收入超80亿元。一是建设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现有常州大学1所本科大学和5所高职学院,拥有专职教师3000名,在校大学生8万多名,在读研究生规模超过1800人,形成了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的“全流程教育链”。二是建设科技园区。中科院在科教城建立了先进所、光电所等6个实体研究所,院省共建成立了江苏省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江苏省设立了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机械总院江苏分院、湖南大学常州研究院等20多个公共研发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建设产业园区。大力实施“333”工程和“358”计划,聚焦“智能、设计、信息”三大先导方向,建设1个高端公共研发平台,引育10个规上科技型企业,孵化100个创新型企业。

(三)立足国际合作,构建创新创业的新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中以合作。2015年,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实现总收入220亿元,工业总产值140.3亿元,工商注册外资3.3亿美元,集聚中以合作企业45家、专家技术人员35名,设立规模超过120亿元的中以产业发展基金。二是加快推进中德合作。中德创新园区列入“中国-欧盟城镇化伙伴合作计划”。目前,拥有德资企业26个,涉及汽车发动机、精密机械等多个领域。三是加快推进中欧合作。加强与芬兰企业的对接合作,建设以芬兰为重点、辐射欧洲的国际创新合作平台。首期总投资2.13亿欧元的芬兰FIAC投资集团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成功落户,成为芬兰及北欧等国绿色建筑相关的上、中、下游系列企业的承载平台。四是加快推进中美合作。加快建设由武进国家高新区与普尼集团合作共建的中美科技产业园,加强双方在人才、技术、信息及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五是加快推进中俄合作。2016年5月,中俄科技产业园正式落户武进,重点引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人才和项目,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同时向外输出项目,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对俄科技合作窗口。

(四)立足量质并举,建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一是壮大市场主体规模。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创业准入门槛,放宽企业注册条件,千方百计壮大市场竞争主体规模。目前,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四户人家就有一户是老板。二是推动企业提质增效。采取引导大个体升级为企业、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企业上市扩张等多种途径,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企业387家,上市企业17家,新三板企业21家。三是强化人才智力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实施省“双创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团队、常州龙城英才计划、科教城“金凤凰计划”等人才项目,着力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截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774个,自主培育国家“”人才8名,培育省“双创团队”4个,“双创人才”85名,“双创博士”67名。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853人。

(五)立足资源保障,激发创新创业的新动能

一是提升服务效能。先后开展第五、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推出“四证一体”联合办证、重点项目代办等创新服务举措,对外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区行政审批事项由279项精简到157项,精简率为44%。二是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风创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风险补偿等多种金融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支持产业发展,组建创投基金和新兴产业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近百亿元,全区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20亿元。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加大土地盘活整理力度,清理批而未供土地,每年盘活整理土地超过8000亩,建设标准厂房超过100万平方米,为产业转型、项目落地开辟空间。三是降低企业成本。合理降低企业用工、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用能、用地成本,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努力减轻企业投资成本,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着力降低制度易成本。四是完善载体功能。有效整合人才、资本、金融等要素,加快建设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目前,全区已建成众创空间12家,众创项目落户130个;建成各类“双创”载体超过500万平方米,部级孵化器7个、省级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800余家;建成各类创新公共平台15家。

(六)立足政策扶持,完善创新创业的大环境

在财政支持方面出台了《常州市武进区产学研合作经费补助办法(试行)》、《常州市武进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武进区人才开发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武进区创业扶持资金申领办法》、《加快促进武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平台建设方面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

在主体建设方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武进英才计划”加快推进“人才强区”建设的意见》、《武进区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的意见》、《武进区“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科技创新“双十百千”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

在扩大资金来源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融入资本市场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加快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风创投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中小企业统贷统保业务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7

国内云计算产业建设现状

2010年10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作为先行试点示范城市。

时隔一年,北京和上海已分别推出“祥云计划”和“云海计划”;深圳也在2012年8月成立深圳云计算产学研联盟,并启动“鲲云计划”。无锡、佛山、杭州、成都等地也率先启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服务平台和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见表1。

随着各地政府以及IT企业的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正处在大规模爆发的前夜。《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1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606.78亿元人民币。

国内云计算产业建设的误区

2012年5月,IDC的关于云计算的研究报告称,2011年中国用户为建设云计算基础架构的投资已经达到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0%。预计称,中国云计算基础架构市场还将保持高速发展,到2016年其规模将超过10亿美元。随着云计算的公有和私有领域的消费在未来几年的成倍增长,届时全球将多出1400万个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规划中的云计算中心面积已达150平方公里,服务器达1000万台。如果这些规划完全实施,投资金额会达到2700亿人民币。

IDC报告同时指出,大量中国用户在云计算基础架构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建设思路和指导方针,盲目跟随市场潮流,结果往往陷入技术的误区,导致项目的建设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

这些误区包括:重实施,轻规划和咨询;重硬件,轻软件; 重创新、轻移植。

因此,云计算中心规划要走出误区,规避因缺少统筹规划、对应用领域研究梳理不够、示范项目仓促上马等带来的投资风险。

AMT创新云计算发展实施建设方案(AMT“慧云工程”实施解决方案)

IBM提出的“智慧城市”和东软提出的“云城市”理念,为我们描绘了很好的蓝图,但是它的实施落地是很复杂、很系统的一个工程。

近两年,城市级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很快,在一个区域里,如何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即打造这个城市特性的文化和产业?AMT围绕智慧云的概念提出“慧云工程”,目的是探索一种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新市场、新应用、新模式。

理念:集“智慧城市”大成,得 “慧云工程”智慧;

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 》要求,借鉴首批5个城市云计算公共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经验;

谋划: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中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慧云工程》,主要包括:发展思路、发展领域、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内容。

AMT慧云工程《“12345”系统实施解决方案》具体包括:

一定位:云计算孵化器:支撑云计算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创新型组织。

云计算孵化器是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孵化云计算为核心技术的相关产业,以技术为核心,以产业为引导的产业孵化模式。具体分为“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三个阶段。引入的是“种子”(云计算需求),输出的是“森林”(行业应用)。整个培育的过程将通过“专业孵化、产业催化、事业转化”三个模式。

二任务:中心选址、引智招商。

1.云计算中心选址。

要求:和普通的数据中心选址不同的是,除了常规的数据中心选址的考虑因素外,更重要地要从潜在市场,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考虑;

建议: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利用已有的IT基础设施资源,结合产业园区整体规划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形成若干个云计算产业集聚区。

参考:首批5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无锡经验。

2.云计算产业园引智招商。

引智:引进有统筹规划、咨询管理、IT解决方案服务能力的智能型服务机构,招商之前先顶层设计、科学布局,制定行动方案,以促进平台建设;

招商:结合中原区域产业经济实际,深入行业应用,项目不轻易上马。

三方案: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平台建设。

1.战略发展:顶层设计(组织架构、系统架构、运营架构)。

2.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商业模式、服务模式、核心技术、技术标准)。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工程解决方案)。

四内容:云企业选择、云技术研发、云产业联盟、云标准研发 。

云企业选址,选择若干信息服务骨干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建设云计算平台,开展相关服务;云技术研发,以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方式,加强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云产业联盟,组建云计算产业联盟,形成云计算创新发展的合力;云标准研发,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

五体系:组织建设、流程优化、机制创新、系统支撑、文化凝聚

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中心,坚持“四个重在”,以服务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协会组织建设,促进协会工作制度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双争”活动,着力解决协会组织建设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增强各级计生协会创先争优意识,在全系统营造“有第一必争,有先进必当,有红旗必扛,有标杆必超”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有作为”协会组织,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促进协会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一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计生协的生力军作用,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内容

围绕实现计生协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双争”活动内容以《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草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市计生协今后五年的工作规划为基本依据。

乡、村两级争创先进计生协会,要努力做到“六个好”:

1、组织建设好。党委、政府,村(社区)“两委”重视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乡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专人负责计生协会工作。积极推进基层协会规范化建设,基层协会组织数量稳定,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普遍建立协会组织,做到“组织健全、结构优化、素质提高、活力增强”。各项组织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级计生协组织健全,有“会员之家”,有专人负责并能正常开展协会工作,协会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队伍建设好。大力推进协会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使组织动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好。科技骨干、致富能人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在会员队伍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会员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五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计生协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协会活力不断增强。

3、工作机制好。乡、村工作制度完善,生育关怀行动、村级计生协规范化建设、计生保险、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计生协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企业协会建设、协会组织形式创新等相关工作推进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运行科学有序。

4、工作保障好。党委、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和村(社区)“两委”把计生协建设和发挥计生协作用纳入人口计生事业整体规划。经费投入在同级人口计生事业费中占有一定比例,并逐年有所增加。协会机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基层协会“会员之家”普遍建立,多数“会员之家”做到“五有”,即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制度、有宣传队伍、有文体器材、有服务计划和记录。人口文化大院活动富有特色。

5、工作业绩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改进服务方法,为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乡、村两级在推动计生协组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上取得新成效。拓展协会服务领域,在建立专项基(资)金、创办“生育关怀”项目基地、争取政府资助、协调社会参与、组织会员带动和开展家政服务6个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遵循“三自”方针,认真开展村(社区)示范活动,充分发挥计生协在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的骨干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一公约五服务、一建议四参与、一监督三评议”计生协参与群众自治的科学运作模式,深化宣传教育、反映群众诉求、维护妇女权益,在推进自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取得新成效。生育关怀行动领导有力,生育关怀资金形成规模,项目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生育关怀品牌特色鲜明,生育关怀行动广泛深入、扎实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口计生委和省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保险工作的意见》及平顶山市人口计生委、平顶山市计生协《关于在全市建立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计划生育保险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计划生育保险工作深入开展,切实提高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宣传倡导工作富有成效。

6、民主评议好。

四、组织方法

1、“双争”活动从2011年3月开始,至2013年年底结束。

2、乡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负责组织,村级计生协的“双争”活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参照市里的做法负责组织。

五、评选表彰

1、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每年对各乡镇、街道的“双争”活动进行一次评估表彰。

2、评选工作程序:一是单位申报;二是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推荐;三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组织评估;四是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领导班子研究确定表彰单位;五是在市人口计生委网站公示。

3、每年评选表彰4个乡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20个村级“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对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双争”活动先进计生协的单位授予“优秀计生协”称号。

六、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双争”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人口计生委、计生协成立“双争”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争创活动的组织实施。

2、严格创建标准。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各乡镇、街道计生协要把争创工作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有效形式,要严格按照市里制定的争创标准,实事求是地上报创建单位,真正把那些工作基础扎实、成绩突出、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单位推荐上来,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公平。

3、加强督查指导。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了解各乡镇、街道“双争”活动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双争”活动扎实开展。

上一篇:平安公路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先进班组创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