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9 16:11:58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1

为认真贯彻省监狱局关于开展监狱医疗机构医德医风教育整治活动的通知精神,做好医德医风整治试点单位,起到表率作用。切实加强监狱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监狱党委决定从9月份开始,在监狱医院深入开展为期两个月医德医风整治活动,从思想上、作风上、医疗服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工作,多措并举,确保医德医风整治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监狱局关于开展监狱医疗机构医德医风教育整治活动的通知精神,加强宗旨教育,坚定全体医疗民警全心全意为病犯排忧解难,为病犯服务的自觉性。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强化教育和培训,完善制度,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监狱的监管改造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学习王文广同志的先进事迹,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加强医疗民警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增强职业感和荣誉感。认真总结近年我省监狱系统发生的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案例,汲取经验教训。出诊时严格遵守全程录象制度,保障民警及罪犯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

(二)强化医疗民警管理规范。严格落实医疗民警值班的主副班制度,值班时严格遵守主副班医疗民警岗位职责;住院医师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交接班制度,病犯出院后要在一周内及时进行病历归档。各辅助科室要及时完成住院医师开具的处置单。收押体检各科室要严格认真负责对待每一名收押罪犯。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水平。定期组织医疗民警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和交流,定期组织医疗民警到社会医院进修学习,积极鼓励各科室医疗民警参加全科医生培训。使大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改进服务态度,更好的为监狱改造工作服务。

三、方法措施

(一)学习阶段(9月13日至10月10日)

集中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监狱法》,《人民警察法》,《执业医师法》,《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八条禁令”》等法律法规及医德医风相关制度,为活动开展打牢思想认识基础。

(二)自查自纠阶段(10月11日至10月25日)

1、各科室医疗民警查考勤情况,查是否有庸、懒、散,是否存在消极应付、执行力不强的情况;查纪律作风,是否严格自律、遵章守纪

2、住院医生查是否及时使病犯得到救治,是否存在误诊、延误治疗的现象。查医疗处方、文书和医疗档案,医疗操作是否符合卫生行业规定,是否严格落实各项操作程序和制度,出院病犯病案是否及时归档,医院病犯的病历严禁随意外借。

3、收押各科室要查是否按规定程序和项目进行,是否存在缺项漏项,入监档案是否规范。

4、监狱医院支部要查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医疗民警是否具备资质,是否超范围执业。查药品采购过程是否符合规范,价格是否合理。

5、自查期间每个参加人员都要写出自查报告,要找准问题,深入分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整改落实阶段(10月26至11月13日)

活动小组把整改落实作为本次活动的中心环节抓紧落实,将自查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在监区设立医德医风意见箱,收集罪犯对医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医疗人员,与自查问题一并整改。整改要明确时限,明确标准,并公开承诺,接受监督。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监狱成立医德医风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同志任组长,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狱医院。监狱党委要把医德医风整治活动并入治庸问责活动的议事日程,领导小组要亲自部署安排,小组领导要亲自抓,具体抓,引起高度重视,每个阶段要进行一次总结。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医院支部各科室要严格按照省局通知要求,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整治活动,要把医德医风整治活动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医疗民警。务必认真落实并扎实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医德医风整治试点单位,起到表率作用。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监狱;结核;肺/预防和控制;包头市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103-02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监狱在押犯人是结核病高发人群,其发病率甚至可达同地区普通社会人群的十几倍、几十倍[1]。直接面视下的短程督导化疗(DOTS)是当今最有效的结核病治疗管理方式,但做为特殊人群的囚犯肺结核病人并没有完全纳入DOTS策略之中[2]。监狱结核病控制不仅涉及犯人的基本健康权利,而且由于结核病犯人的释放、探监人员和狱警受传染等原因,结核病也会从监狱内播散到一般社会群体,因此监狱结核病控制工作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实施效果[3]。包头市疾控中心和包头市监狱局共同协作,对监狱肺结核病人实施DOTS管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监狱系统肺结核病人的发现

监狱系统环境特殊,一般人群患者发现方式,如转诊、追踪等并不完全适合于监狱人群。监狱结核病患者发现方式分被动和主动发现两种方式。被动发现方式指患者出现结核病症状后就医,由监狱医务人员确诊;主动方式包括普查和入监体检。在监狱执行结核病DOTS策略的基础上,采取定期普查和入监体检的主动发现患者的方法对监狱结核病疫情控制可起到很好的效果[4]。

包头市疾控中心2011~2012年经普查发现:在包头市监狱局及各监狱卫生保健部门积极支持、组织、协作下,由包头市疾控中心对包头市监狱局所有在押罪犯进行了肺结核胸部X线缩影片普查。对疑似患者经胸片复查、采集痰标本进行痰结核菌涂片检查,根据X线胸片和痰结核菌涂片检查结果经病案讨论后进行确诊,加上患者主动就医,最后共确诊肺结核病人89例。

1.2 监狱系统患者的登记管理 确诊患者参照包头市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方式进行登记管理,登记卡内容为: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址(来源监狱)等;症状及检查信息,包括患者结核病相关症状、出现症状时间、痰涂片检查、胸片检查等;随访治疗信息,包括取药、检查、转归等信息。

1.3 DOTS实施方法

1.3.1 健康宣传教育:为提高罪犯的防病意识,增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认识,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党的政策、政府的关怀,在监狱中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等。各监狱利用板报、小报、集中培训等形式认真宣讲结核病防治知识,并将《结核病防治常识》等宣传手册发放到各监区、分监区、班组,组织罪犯学习,使他们系统地了解结核病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治疗手段,增强了罪犯的自我保健意识和结核病的认识程度,使他们自觉的配合检查治疗工作,提高监狱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

1.3.2 系统培训:为尽快提高监狱系统医务人员的防痨意识、结核病防治能力及相关医疗技术水平,以适应狱内结核病DOTS管理的要求举办“结核病防治培训班”,对结核病防治方法、督导化疗管理、结核病的病历书写、管理卡填写、服药记录等项目逐一进行指导培训。促进监狱系统结核病控制措施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监狱系统对结核病控制的重视程度、医务人员发现结核病患者的能力。为狱内肺结核病人规范实行DOTS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3 督导化疗实施:

DOTS的实施:为保证治疗效果,所有确诊肺结核病人均采用WHO推荐的短程督导化疗方案⑴,即:初治涂阳方案2ERHZ/6RH;初治涂阴方案2RHZ/4RH。复治涂阳方案2ERHZ/6RHE;复治除阴方案2ERHZ/6RH。完全实行医务人员监督下服药,使每个病人都能够按时定量服药。为此各监狱还建立了“服药登记签名制度”、“监督工作责任制度”,建立了例会、汇报、考评制度等。

隔离分类管理:为严格督导化疗,保证疗效,防止传染。监狱局根据各监狱具体情况,对病犯采取了相对集中,隔离治疗,分类管理的管理方法。一是病人少、有条件的监狱,对确诊的肺结核病人一律集中在监狱医院进行隔离住院治疗。二是病人多、条件有限的监狱,则采取对痰菌阳性、病情重病人由监狱医院建立肺结核病房集中隔离治疗;对痰菌阴性、病情较轻病人分散治疗,即病人分散在各监区进行督导化疗,由主管医生分发药品,监区责任人负责监督服药登记。三是在监狱系统内建立肺结核病治疗中心,将结核病人集中在治疗中心接受督导治疗。

1.4 痰检规定

1.4.1 凡普查及年间发现的肺结核病人均在治疗前做3次痰结核菌涂片检查。

1.4.2 初治涂阳病人在疗程满2、5、6月时,复治涂阳病人疗程满2、5、8月时,各做3次痰结核菌涂片检查。涂阳病人完成治疗并有最后连续2次涂片阴性结果为治愈。

1.4.3 初、复治涂阳病人疗程满2月时,痰菌仍为阳性者,在治疗满3月时增加查痰1次。复治涂阳病人疗程满5月时痰菌仍为阳性,在治疗满7月时增加查痰1次。

1.4.4 初治涂阴病人,在疗程满2、6月时,复治涂阴病人在疗程满2、8月时,各做3次痰结核菌涂片检查。涂阴病人在疗程中有1次涂片阳性结果即为痰菌阳转。

2.3 2011~2012年包头市监狱局涂阴肺结核病人完成疗程时胸片病变吸收稳定情况见表3。其中因释放、保外就医、肝功能异常停止治疗及结核性脑膜炎死亡分别为7、1、1例。

2.4 2011~2012年包头市监狱局囚犯中涂阴肺结核病人痰菌阳转1,其中初治1,占初治涂阴病人2%。

3 讨论

3.1 在监狱系统采取了普查与因症就诊相结合的肺结核病例发现方式,发现肺结核病89例,其中普查发现 72 例,占80.9% 。这说明以普查和因症就诊相结合的发现方式提高了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特别是肺结核普查工作对狱内肺结核病人的及时发现、确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后对监狱普查工作不能放松。

3.2 对监狱系统囚犯肺结核病人成功的实施了DOTS管理。2011~2012包头市监狱局囚犯肺结核病人初治涂阳治愈率87.5%,复治涂阳治愈率66.7%,涂阳规律服药率85%。涂阴规律服药率87%,这些结果表明,包头市疾控中心和包头市监狱局通过共同规划,相互协作对囚犯肺结核病人管理中实施DOTS管理方式是完全可行的,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我国天津市在2000年即与监狱局合作开展监狱结核病防治工作来看,也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证明在中国监狱系统内实施DOTS策略可行,也说明监狱结核病控制工作正逐步提高[5]。同时作为监狱系统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将狱内肺结核病人的治疗管理纳入地方防治规划,为监狱系统囚犯肺结核病人的防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

3.3 对囚犯肺结核病人实施DOTS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⑴涂阳病人发现率低,仅占22.5%,特别是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只占全部涂阳肺结核病人的40%。⑵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未阴转率较高,复治涂阳肺结核病治疗失败率16.7%。⑶涂阴肺结核病人的痰菌转阳率2%。出现上述3种情况考虑与监狱系统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特点不一,少数病人不配合检查治疗,甚至极个别拒绝诊治有关。⑷在管理的肺结核病人中因释放而停止治疗的占9%。

3.4 监狱犯人来源于各个看守所,说明看守所也是结核病控制的关键,看守所隶属于公安系统,而监狱管理局隶属于司法系统,两者隶属关系不同,所以要解决看守所结核病控制首先要协调好合作机制;另外,看守所比监狱更加分散,羁押人员流动性更强,拘押时间短,结核病控制工作面临一定难度。由于各种困难存在,包头市监狱系统结核病控制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

总之,监狱系统囚犯的肺结核病人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特殊的工作,既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又要有监狱行政管理、罪犯狱政管理的支持和协助。只有这样才能使肺结核病人的DOTS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果。

参考文献:

[1] Anjie Bone,Ann Aerts,Malgosia Grzemska,et al.Tuberculosis control in prisons,a manual for programme manager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2000.

[2] 王钊,吴明江.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M].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卫生部医政司,199:56~61.

[3] 埃尔南.蕾耶斯.对监狱结核病控制隐患的再思考.国际被关押者健康杂志,2007,3(1):43-67.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3

偏远监狱警力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调出数量日渐增多;二是新进人员融合不顺;三是专业人才外流明显;四是兼职现象不容小视;五是敬业精神滑坡严重。

形成偏远监狱警力流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条件很不便利;待遇水平相对偏低;工作压力明显过大;考评机制有欠合理;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专业技术不受重视;个人问题难以解决。

应对警力流失风险的对策有:优化班子结构,形成发展合力;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警察需求,提供发展空间;加强调度管理,缓解工作压力;坚持科学考核,重视结果运用;实施人才兴监,营造学习氛围;加大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推进文化建设,培育核心价值。

【关键词】偏远监狱 警力流失 原因 对策

随着行刑社会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监狱布局调整工程的大力实施,绝大多数地处大、中城市的监狱由于较好的区位优势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同时却也给相对偏远地区监狱的警察队伍稳定带来了冲击。由于同处一个工作系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比较不可避免,在人力资源流动原理的作用下,相对偏远监狱的一部分警察会想方设法调入条件较好的监狱或其它单位,形成警力的有形流失;还有一部分警察则可能会因此降低工作积极性和专注力,造成警力的无形流失。警力的非正常流失,逐步导致条件较好的监狱警力过剩甚至浪费,而偏远监狱警力达不到编制要求的局面。偏远监狱出于确保监管安全的需要,往往不得不对愈来愈多想调出监狱的警察施以种种条件限制,这种不得已的“强扭瓜”致使思走的警察“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工作、对单位心怀怨气,人际间的传导还会放大这种不利影响,直接削弱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产生监管安全隐患,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偏远监狱警察队伍稳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找准切入点,提高偏远监狱警察对岗位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忠诚度,推动偏远监狱的科学发展,促进全省监狱工作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我们采取查阅资料、对话交流、座谈了解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地处偏远地区的D县的A监狱进行了警察队伍稳定专项调查研究,共收回答卷255份,受调查面占A监狱警察总数的90%。

一、现实情况

D县素有“七山半水两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的描述,县城距省会长沙360公里,连接高速公路的是30余公里的沥青马路;年地方生产总值XX亿元,工业增加值只占地区总值的33.5%,年财政收入约3亿元;现有常住人口54.3万人,县城人口约X万人。A监狱离县城3公里,常年押犯在XX人左右,年劳务加工收入约XX万元,现有警察编制XX人,实有在职警察XX人,缺编XX人。再加上有X人长年借调上级机关或兄弟单位、5人因身体或其它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等因素,基层警力非常紧张。在主劳押犯单位中,监区警囚比约为5%,分监区约为3%,离8%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A监狱的警力流失问题日趋凸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调出数量日渐增多。自20__年至今(20__年),通过采取调入其它单位、转考其它公务员和直接辞职等方式,监狱年均调出警察9人,年均调入警察13人(其中10人为新录用公务员),加上退休警察,监狱警察总量基本上呈增减相抵状态。特别是进入20__年以来,截止到9月份,累计已调出警察19人。在接受警察职业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回答了“是否有调离监狱的想法”问题的__名警察中,有____人表示自己有调离A监狱的想法,占调查总数的73.8%。

二是新进人员融合不顺。新调入警察不能很好地融入监狱发展事业,很大一部分人抱着想走不愿留的心理,下不了扎根所在监狱、安心现有工作的决心。

三是专业人才外流明显。一方面,监狱目前对于医务、财务、管理、计算机、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等专业人才极为短缺;另一方面,在监狱停止办理停薪留职后,部分专业知识出众的警察采取利用业余时间在外承接技术项目,利用个人专业技术资质证书到各种企业、事务所挂名兼职,或者干脆办理提前退休、辞职等手续外出施展专业特长。据不完全了解,目前除已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前财务科长外,尚有几名科级干部正在联系相关技术合作事宜。

四是兼职现象不容小视。部分警察主动申请调到严管队、门卫值班室等休息时间较好安排的工作岗位,积极谋取第二职业,实行一边上班一边在外发展事业的策略。或通过家人租赁店面从事生产经营行为,或协助亲戚朋友开办教育培训机构,或开发各种软件和买卖虚拟产品出售给网络运营商、提供给网游爱好者使用,或网上开博及成为网站、报刊的专栏作家,或开设网店从事网上销售、代办行为,等等。

五是敬业精神滑坡严重。一些有调离监狱的意愿却暂时无法实现的警察,以及少数被监狱事实消极行为同化的警察精神萎靡,得过且过,工作精力涣散,缺乏工作热情,不愿钻研业务,甚至于热衷打牌、声色犬马等不良行为。在监狱组织开展的“三定”工作中,就出现了很大一部分警察都争着去工作内容单纯、休息时间集中的岗位,而传统业务性强、进入门槛高的业务科室岗位却无人问津,要靠组织出面做工作留人。

二、原因分析

形成偏远监狱警力流失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生活条件很不便利。在问卷调查中,有58.6%的人认为“地方偏僻,生活不方便”是自己想调离监狱的主要原因之一。A监狱已多年未修建职工住房,目前警察无房率达35%,新录用警察都是自行在外租房度日(单位没有补贴),许多警察已结婚生子多年却仍不得不住在出租房里。监狱没有食堂、电子阅览室、室内体育场馆,职工文体设施非常有限。由于生活在偏远县城,在子女上学方面,一是本地教学质量不高,很多警察只好把小孩送到大一点的城市去读书,二是县城内学校有限,小孩上小学都要托熟人找关系;在就医方面,本地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稍大的病都只好转外地医院,还出现了多起把小病治成大病的案例;在消费方面,由于县一级城市设立专卖店和售后服务点不多,家用商品电器维护很不方便;在就业方面,小县城发展机会有限,配偶子女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等等。

(二)待遇水平相对偏低。在问卷调查中,有78.2%的人认为“工作待遇低,养家糊口困难”是自己想调离监狱的主要原因之一。警察工资自20__年工改后一直维持着当时的标准,在此期间地方已调高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2次。年青警察靠每月__多元的工资,在日益上涨的物价面前相当吃紧,以房价为例,自20__年至今(20__年)D县商品房每平方均价已上涨近四倍。此外,A监狱警察不享受住房补贴,也没有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等待遇,基本上没有什么福利,而同处一地的D县本地公务员享有补充医疗保险,每年发放十四个月工资,福利待遇也相对较好。

(三)工作压力明显过大。在行刑方式上,偏远监狱与地处大、中城市的监狱尚存在较大的现实差异,由于监管设施的相对落后,偏远监狱的警察更多的精力还在于确保“四无”,而不是集中精力对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改造;由于地处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绝,不利于引入社会帮教,给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心理、就业等帮助,管教资源单一;由于监狱经济基础薄弱,劳动改造依然占据很大的份量;等等。而且近年来,社会对刑罚执行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下,上级对基层监狱提出了“首要标准”、“首要政治任务”、“七个不发生”、“5+1+1”等具体要求,这对偏远监狱警察的职业素质、心理适应和技能水平形成了新的挑战。A监狱发展基础薄弱,功能设施不全,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总量偏小,落在一线警察身上的直接压力尤为重大。再加上警力严重不足,警察工作强度相对要更大些,据了解,A监狱一线带班警察的轮休时间只为某临近监狱的三分之一。在问卷调查中,有59.1%的人认为“工作压力大,过得太累”是自己想调离监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考评机制有欠合理。虽然“6S管理”、“精细化管理”、“绩效考核”、“规范化管理”等已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监狱当前的管理模式下,考核评价结果与机制本身要求是脱节的,因为无论是评先评优,还是竞争中层领导岗位,以至选拔监狱领导,最终依据的基本上还是感性的投票结果,而不是量化的考评指标,是完全依赖人的主观喜恶的“人”治,而不是注重精确考核的“法”治。拿监狱后备干部管理来说,从后备干部的确定、日常考核、教育培训等在内都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规范,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但到使用环节却出现中断,因为选拔监狱领导实行的是“海选”,与后备考察期间考核表现是否优秀,甚至是否是后备干部都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干得好”不如“人情关系好”,“谋事”不如“谋人”的现实使众多默默干事的人心灰意冷,工作积极性大为受挫。

(五)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监狱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与地方单位很少有联系。这种高度单纯的内部交往现状导致单位内的“非正式团体”现象更为突出,再加上监狱系统多年来的“近亲繁殖”,子承父业,女不外嫁,“家族式团体”的形成也就在所难免。事实上,几乎每个监狱都会有那么几户、十几户姻亲相连的“大家族”存在。在当前这种“人情关系”盛行、“投票政治”主导的现状下,“功利往”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生存法则。而对于从社会上新招录的大学生来说,知识功底扎实,执法理念先进,本来是注入教改工作的新鲜活力,也是监狱工作更新升级的先锋队,但他们在现实面前却只能是“少数群体”,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边缘化,部分无法融入“圈子”的警察会对事业前途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在问卷调查中,有73.2%的人认为“单位内部氛围差,干得好不如关系好,人际关系复杂”是自己想调离监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专业技术不受重视。以前专业技术人员享有专门的技术津贴,技术等级与个人职级待遇、警衔级别、工资定档定级等直接挂钩,并在分房、发放物品、享受福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照顾,还规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与监狱行政副职领导同等待遇,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费用和专门活动经费,等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非常浓厚,评选业务标兵,倡导名师带徒,鼓励钻研业务,重奖技术和管理创新,形成传帮带机制等蔚然成风。而当前尽管公安系统和社会企事业单位仍给予专业技术人员种种优待,在监狱却已取消了几乎所有的特殊待遇,在不在专业技术岗位、有没有专业技术职称没有差别,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深感体现不了自身知识和价值,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愿再搞业务工作,甚至萌生去意也就不足为奇。

(七)个人问题难以解决。许多新录用公务员之所以选择报考A监狱,主要是因为它属缺编名额较多单位,又在偏远地方,竞争压力相对较少,但来到D县后,人生地不熟,找对象都难,父母亲人又分居两地,生活极不方便,自然会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在问卷调查中,分别有12.3%和25%的人认为“婚姻问题难以解决”、“父母亲人远在外地”是自己想调离监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对策思考

偏远监狱警察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制约我省刑罚执 行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为了有效应对警力流失风险,让警察安心留在偏远监狱贡献聪明才智,必须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一)优化班子结构,形成发展合力。领导班子的自身活力决定着警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着监狱工作的执行力和创造力。A监狱现有监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12人,平均年龄为48岁,年龄分布为:50岁以上1人,45-50岁10人,40-45岁1人。年龄结构明显不大合理,缺乏基本梯次,既不利于班子整体互补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不利于班子的有序更新和自身建设,还影响了监狱整个中层干部队伍、普通警察个人事业规划的顺利发展。一般来讲,以A监狱现已审批的13个监狱(公司)领导编制来看,结合监狱实际情况,在考虑合理的知识和专业结构的同时,较为科学的年龄梯次配备是:50岁以上2-3人;45-50岁4-6人;40-45岁3-4人;40岁以下1-2人。此外,已有13名处级领导调离监狱。据不全面了解,40%左右的现有监狱班子成员有想调其它单位的意向。监狱领导自身都不稳定,又何谈稳定整个警察队伍?建议上级对交流到偏远监狱任职的领导,除另行提拔任职外,原则上应明确10年(两届)的最低服务年限承诺,以鼓励监狱领导团结带领全狱警察职工扎根偏远监狱,开创长远事业。

(二)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实际困难。在问卷调查中,有80.6%的人表示如果能“适当改善提高福利待遇”,自己可能会打消离开A监狱的想法。要切实提高偏远监狱警察的工资福利待遇,考虑设立偏远地区补贴,并在工作津贴、生活补贴、加班工资等的执行标准上,以及职位选拔、职级比例、评先评优等政治待遇上多向偏远监狱倾斜;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对因单位警力不足无法休年休假的偏远监狱警察,应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努力解决偏远监狱警察的住房补贴、医保保底金、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等民生问题;积极推进警察“本地化”建设,重视解决警察的婚姻生活、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住房等现实困难;着力改善警察工作、生活条件,修建完善教学楼、运动场、图书室、心理咨询室、法律服务中心、配餐中心等现代化的监管设施,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让工作在偏远监狱的警察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激发他们献身监狱事业的热情,引导优秀人才向偏远监狱流动。

(三)关注警察需求,提供发展空间。需求是人们工作的根本动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来说,较低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并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也是人无止境的需要。可见,在必要的工作待遇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事业、成长、远景等是人更高层次的需要,事业心和成就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追求。要充分关注和合理引导警察的需求取向,将其个人需求与监狱工作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广大警察树立在偏远监狱更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思想。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给警察提供更多更广的个人发展空间,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按部就班等用人陋习,贯彻落实干部工作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导方针,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四)加强调度管理,缓解工作压力。要根据偏远监狱监管安防设施落后,物防技防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争取相对更多的警察编制;采取有效保证措施,确保新招录公务员按要求足编到位;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核定编制和设置岗位,大力精简机关后勤工作人员,充实改造生产一线带班警力;科学设置当班模式,合理使用警力资源;务实规划工作内容,坚决摒弃繁冗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降低警察劳动强度;等等。各级领导和政工人事部门还要定期开展警情分析,加强离职面谈工作,畅通交流信息渠道,深入了解警察的内心所思所想,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价值引导,帮助警察保持健康豁达的工作心理和积极上进的工作心态,牢固树立正确的成功、成才理念,坚定其在偏远监狱一样可以做出成绩,一样可以得到社会尊重和肯定的信念。

(五)坚持科学考核,重视结果运用。人事考核应尽量弱化人情因素,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充分体现“有为才有位”的思想。要健全完善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制度,实现考核的常态化和精确化,坚决舍弃那种单纯靠“投票出成绩”的做法;要正确区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关系,确保考核指标尽量细化、量化,对于民主评议、民主推荐等定性指标,只能在量化考核结果的基础上作为否决性指标单项使用,而不能折算成量化指标混合使用;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保持考核的连贯性和严肃性,真正实现分配奖惩、评先评优、职务提拔等都是“考核结果说了算”。考核评价机制展示的是一项政策,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形成的是一种导向,体现的是一种风气,它应该旗帜鲜明地昭示着:谁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就会受到重用。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奔头,能干事的人有劲头,干成事的人有想头,不干事的人抬不起头,干坏事的人走到尽头。

(六)实施人才兴监,营造学习氛围。政以才治,国以人兴,监狱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专技力量是一个单位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象征,也是一种竞争软实力,要切实加强警察专业化建设,高度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认真落实专业技术特殊待遇,确保经费投入,鼓励首创精神,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充分重视对法律从业资格、罪犯心理矫治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创新教育改造手段,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要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责任大小和贡献程度合理区分待遇水平,鼓励广大警察多学本领、辛勤工作,克服庸懒浮散行为,避免形成“能少做绝不多做”的局面;要把学习精神强化为监狱的主流精神,把学习力转化为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建设战斗力永远强大的学习型团队。

(七)加大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对于偏远监狱警察,要设立专项教培经费,全面规划,分类推进,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挂职锻炼、技术培训等机会。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要求,促进警察学习从“大锅饭”向“自助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从“忙工作没时间学”向“有计划选时间学”转变,注意因材施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解,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偏远监狱警察最需要、最短缺的知识和技能,为推动偏远监狱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多方位的教育培训,学习新知识,领悟新理念,掌握新本领,促进警察队伍基本素质的提高,充分调动广大警察的工作热情,努力转变局限和落后的工作观念。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4

一、构建和谐,安全稳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全系统安全隐患治理成效显著。各种不安全、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大幅下降。2009年,历史性地成功实现“零”脱逃和其它五项“零控”目标;2010年,安全生产历史性地创造了“零死亡”、“零重伤”的最好成绩。

应急处突能力极大提高。四川省监狱应急处突能力全面加强,有力地维护了监狱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全省监狱广大民警舍生忘死组织押犯紧急避险,创造了监狱密集人群在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安全有序撤离的人间奇迹。随后,紧急组织12所监狱7322名罪犯转监避险,尤其是“千里大转移”行动,在余震频发的情况下横跨重灾区7个市州、16个县区,行程13500公里,参战人员11893人次,出动车辆1583台次,压力大、困难多、风险高,在四川监狱和世界监狱救灾史上也极为罕见,整个过程无一起罪犯脱逃事故,无一起罪犯人身安全事故,无一起交通安全事故,无一起枪支弹药管理事故,无一起泄密事故发生,成为入选哈佛案例和省政府推荐的世界巨灾应对经典案例。

遗留问题化解取得重大突破。从2007年1月1日起,四川监狱系统工人成功纳入社保省本级统筹,较好地解决了影响工人队伍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2007年,四川监狱对15家政策性破产企业和4家退出危险行业的监狱煤矿的人员进行安置,作个案处理,实行提前退休等政策,使我省成为全国监狱系统唯一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省份,全系统2204名破产企业的在职工人和6家退出高危行业单位的1903名工人获得提前退休退养安置。2009年6月,全系统3280名就业老残人员在全国率先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本级统筹,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监狱系统的历史遗留难题。

二、管理创新,开放对接开创全新局面

与社会对接取得积极进展。四川监狱系统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主动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对接社会,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做好罪犯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良好反响。特大地震发生后,围绕“感恩、互助、励志、更生”开展了“回乡看亲人,感恩促改造”活动,得到各方高度评价。2008年以来组织改造表现较好的罪犯依法离监探亲,获得良好社会反响,2010年公开举办服刑人员改造成果展,更是获得各方赞誉。

“共建和谐”取得巨大反响。2009年承办开展了四川省“情系高墙・共建和谐”警示文艺汇演,通过典型人物和真实案例进行深刻的警示教育,面向全省所有省级部门和高校进行表演,在省内8个大中城市进行巡演,获得空前良好的社会反响。

社会帮教开创全新局面。整个“十一五”期间,四川监狱共举行各种帮教活动2291场次,参与帮教的团体达1142个,有34788名社会人士、277个社会团体参与了狱内罪犯帮教,开全国监狱大开放和集中帮教风气之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特别关注,也得到了其他政法系统的认可并被效仿。

三、执法规范,执法公信力全面加强

联动执法较大提高执法公信力。认真落实四川监狱系统与公、检、法的刑罚执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罪犯以分计奖、裁前公示规定,罪犯考核奖惩做到了全省标准统一、全程透明公开、全狱无障碍监督,从制度上杜绝了人为因素和不规范行为,规范执法水平大幅提高。

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夯实依法治监基础。从2007年开始,四川监狱系统强力推行标准化建设,从管理现场标准化起步,逐步扩大到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活卫生、民警岗位职责、外观形象标识等各个领域,先后总结出台了《罪犯劳动改造现场管理标准》《狱政管理标准化工作手册》《教育改造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定》《民警岗位职责标准》《外观标识规范》《四川监狱工作标准》等规范制度,工作效能和管理形象有了较大提升,依法治监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不断创新拓展解决执法管理难题。针对四川监狱罪犯生活物质采购推行了片区集中招标,提高了资金效益和推进了廉政建设;针对病犯管理难度较大的问题,推行了精神病犯集中收治和艾滋病犯集中收押的办法;针对罪犯就医和医药费超支问题,分片区建立了三级医疗体系和探索了大病统筹管理。

四、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监狱布局得到极大优化。坚持规划先行,使全省监狱布局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特大地震发生后,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总体布局要求又一次进行调整,根据灾后重建需要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再度完善,使全省监狱布局更加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抓住退出高危行业处置资源资产的特定机遇,把资源资产处置中的收益投入就地改扩建建设;紧抓和用好灾后重建的特殊机遇,将阿坝等7个监狱列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和灾后维修加固项目,抓住政策机遇,积极推进全系统生活基地建设,全省监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省监狱面貌得到根本改变。截至2010年底,四川监狱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布局调整建设硕果累累,就地改扩建全力推进,民警生活基地立项32个,完工11个。掀起了四川监狱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全系统追赶全国监狱先进水平的脚步正在加快,与发达地区监狱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五、统筹管理,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经费保障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底四川监狱在职民警人员经费居全国倒数第一,在职民警人均支出全国倒数第一,离退休民警经费人均拨款居全国倒数第三。至2010年底,全省监狱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626元,退休工人月均养老金达到1518元,较参保前增长153.63%。在岗工人月平均工资达到1915元,全省40所监狱工人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100%,工人医疗保险覆盖从2006年的58%提高到2010年的100%,工人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从2006年的59%提高到2010年的97.5%。

六、政治建警,全省监狱形象面貌较大改善

始终坚持用“政治建警、忠诚塑警、素质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理念不断推进班子队伍建设;始终坚持用“忠诚、尚法、自强、和谐”的四川监狱精神和文化治监理念武装和引导全系统民警职工忠于职守、干事创业;始终通过落实“一线工作法”推进作风转变,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全系统工作成绩斐然,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肯定。通过努力,四川监狱系统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司法部、省委政法委、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等上级机关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得到了其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认同。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5

论文关键词 保外就医 存在问题 监外执行

暂予监外执行是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变更刑罚执行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对感化矫治罪犯,稳定监管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暂予监外执行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进行,否则将严重危害监管秩序的安全稳定,影响社会综合治理的正常进行。新刑诉法明确了暂予监外执行的前提条件是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和生活不能自理三种情形,而保外就医是暂予监外执行最主要的形式,是我国实行人道主义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执法活动,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进行。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保外就医的执行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出于监管压力,有擅自提高标准的现象

前几年,由于有的监管场所怕出事故、怕麻烦,一旦罪犯有疾病,出现即使不符合保外就医的条件,也降低标准、放低门槛一保了之,或者不办保外就医手续却“行保外就医之实”,进行虚假变相保外就医等问题,一些管理干部因此被处理后,加上监管压力土而来越大,也就是使得一部分监狱民警开始对保外就医视为“高压线”,一律不敢使用,擅自提高保外就医的条件。某监狱有300多老弱病残的犯人,近1/6的符合保外就医条件,却都未办理保外就医手续,而是把他们集中关在一起派干部照看。又如:某监狱9监区一名75岁的残疾罪犯,不但不能做工,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监狱管理部门不办理保外而专门配一名干警负责照顾其生活。这种现状既浪费了国家财力、人力、物力,不利于对罪犯的改造,同时也有违国家的法律。

二、执行监督不力,保外就医的罪犯失控现象突出

一方面表现为对罪犯保外就医的执行监督考察不力。保外就医后,有关执行机关对罪犯是否就医、是否遵纪守法等情况不进行严格的监督考察,相当一部分罪犯保外就医后从事与治疗疾病无关的事情,如做临时工、经商、异地流窜,甚至在社会上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因此监督也就无从谈起,或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如罪犯疾病痊愈或病情基本好转而刑期未满、自伤自残、违反监管规定等应当收监的罪犯,未能及时收监,保外就医遥遥无期,有“以保代释”的嫌疑。具体监管的当地派出所失职的事也是常有发生:有的罪犯保外就医的期限为1年,期满了也不收监,当地派出所管理脱节、不到位,对于保外就医人情况浑然不知,甚至连该罪犯的具体地址都不知道,监狱派人去了解情况,无法联系到该罪犯;在桂林市某监狱有一保外就医的犯人,在保外期间有实施盗窃的违法行为,竟被当地公安部门送去劳教1年。这样的处理显然是违法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对保外就医罪犯监管的缺失。

三、对具保人法律责任规定的缺失,导致保外就医罪犯失去制约

“取保”是罪犯保外就医工作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办理取保手续的目的,就是要求具保人对保外就医罪犯尽管束教育之责,保证保外就医罪犯遵纪守法。但我国刑诉法对服刑罪犯保外就医是否需要具保人,具保人的条件与义务及法律责任均未作出规定。而司法部《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中,尽管强调了保外就医需有具保人具保,但仅对其条件作了规定,同时只讲明保外就医由具保人领回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对具保人并无义务性要求。因监管职责不明确,自然也就谈不上监管措施的落实。正是由于法律对未尽义务的具保人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导致了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具保人没有履行保证义务,只保不管,使保外就医罪犯失去制约,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及司法公正。

四、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不合理,操作性不严谨

现行的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是《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中附件所规定的30类疾病,至今己执行22年。从总体情况看应当说,其中的大部分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它为保外就医的执行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依据。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狱内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一些医学概念也在不断更新,部分标准尚嫌粗糙。如部分疾病中多次提到的“生活不能自理”,何谓“生活不能自理”?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划分其程度,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中没有规定,导致实践中有的控制过严、有的失之过宽,为鉴定人员主观定论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另外,部分标准尚不明确。《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第28条规定:“同时患有两种(含两种)以上疾病,其中一种疾病必须接近上述各项疾病程度”,该“两种以上疾病”是指范围内的疾病还是范围之外的疾病,由于含义不明,导致实践中理解不一、争议较大。

五、法律监督不到位、执法不严、监狱相应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保外就医不能严格按照程序办理

一是一些罪犯其病情虽然不十分严重,甚至显著轻微,监管场所工作人员接受贿赂、徇私徇情枉法,没有严格执行保外就医的鉴定和审批程序,对不能保外就医的罪犯弄虚作假予以保外就医,导致罪犯“前门进,后门出”,对保外就医这些徇私枉法问题的法律监督不到位、查处不力。

二是法律虽然规定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鉴定的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医疗卫生部门的提供或伪造虚假的病情诊断证明及精神病鉴定结论需要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在某些医院一名医生或化验员就能够左右鉴定结论,使鉴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有弄虚作假的嫌疑,对医疗卫生部门这方面很难进行有效监督的。

三是对患有疾病需要治疗但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罪犯,本应由监管部门进行医治,监管场所医疗条件有限,经费难以保障,难以适应罪犯就医的需要,比如一些传染病,监狱不具备诊治、隔离传染性疾病的条件,监狱为防止传染病在罪犯中大面积传染即使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也只好为其办理保外就医。

保外就医的罪犯虽然不多,但分布面广,居住分散、监管困难,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导致脱管、漏管、失控甚至重新犯罪的现象,从而影响社会治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以强化保外就医的管理和监督。

(一)监狱要正确履行法律职责和权限,公安机关要加大监管力度

监狱一定要严格依法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充分认识刑事判决执行的重要性。罪犯的疾病是否严重到需要保外就医程度,必须由监狱部门以外的专门机构确定,由人民法院决定。保外就医就是将罪犯从监狱放回社会,罪犯有极大的自由度,对其有效的监督是极其重要的,否则的话,就会重新危害社会。负有监管职能的公安机关对此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一定要落实措施、监管到位,将保外就医人员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畴。要建立健全社会性的对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管和帮教组织。监狱部门要与具体执行的公安机关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了解和掌握保外就医罪犯的病情和表现情况,以便根据情况及时作出处理。

(二)严格执行保外就医的相关程序,建立相关长效机制,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保外就医,反映了我国对罪犯实行惩办与教育、挽救相结合政策和保护公民包括罪犯的人身健康,实行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于保外就医是将罪犯放回社会,因此保外就医的使用就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结合近几年在司法实践中办理保外就医中出现的漏洞及法律中出现的缺陷,相关机关有必要重新明确规定,措施内容具体,标准统一的保外就医的具体办理条件标准,程序及监督考察管理模式。要严格执行保外就医的法定条件和医学鉴定标准,严格规定保外就医审批和鉴定工作的部门、人员资格、程序、权限和法律责任,使之形成相互制约长效机制。

(三)增强检察机关对保外就医办理的法律监督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于罪犯保外就医的条件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监督。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刑诉法规定在有关机关做出监外执行的决定之前,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进行监督,将检察院的监督从事后监督变为一种过程监督。提前介入监督有利于避免刑罚执行机关做出错误的决定,防止因滥用暂予监外执行而放纵了犯罪。检察机关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能,加强对保外就医的审批、交接、考察、收监等方面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纠正。比如发现有外流脱管的保外就医罪犯,应建议公安机关加大考察监督力度;保外就医条件消失未依法收监的,及时监督公安机关通知监狱部门收监执行。同时,要加大对医院出具虚假鉴定证明及有关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进行保外就医等方面的监督力度,深入查办相关职务犯罪。

(四)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和公开宣告制度

对保外就医期间违反监管规定情节严重的,及时予以收监;另外新刑诉法规定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期间不计入执行期间,这也是一种惩罚制度;对保外就医期间认真接受医治和考察、改造表现好的,可以延长保外就医时间或依法予以假释、减刑等。做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保外就医考察的约束、激励作用。同时对收监惩治以及依法延长保外就医时间、予以假释、减刑的,执行机关应到公安派出所及基层组织予以公示宣告,并以此对其他罪犯进行警示教育,体现“惩办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五)探索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担保制度

探索建立保外就医罪犯近亲属担保追究制度,对于确定的被保证人发生违反规定行为或在执行期内重新犯罪的,在依法惩处被保证人的同时,对具保人施以一定的制裁措施,如行政处罚、没收保金等;对具保人与被保证人事前或事中同谋,并为被保证人提供隐匿处所、财物、帮助其脱管的,依照法律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新刑诉法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要充分依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优势,有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保外就医罪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保障监管到位,从而确保保外就医工作的严肃有序进行。

(六)开拓创新,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制度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市党代会、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司法行政一体化集成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增强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全面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二、工作内容

(一)建立结对共建机制

市司法局、监狱根据双方业务需求,建立市司法鉴定机构与监狱病犯监区结对共建机制,深化精神医学领域合作,为监狱做好服务。

1、优先鉴定。根据委托要求,司法鉴定机构告知监狱监区所需要提供资料和相关准备工作。材料齐全,准备到位,司法鉴定机构按照优先原则安排鉴定,出具鉴定报告。

2、进所鉴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有多名需要鉴定的案例时,监狱可与司法鉴定机构提前5天预约,以便司法鉴定机构安排好人员和设备。监狱在鉴定场所、人员安排和入监手续方面给予妥善安排,便于司法鉴定机构快捷、高效完成鉴定任务。

3、跟踪鉴定。监狱与司法鉴定机构同时为被鉴定人建立司法鉴定档案,在履行相关调阅手续后可及时查看。根据被鉴定人实际情况,实行跟踪鉴定,为监狱医院加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业务交流学习。派遣专家进监开展精神健康专题讲座,增强监狱民警对精神健康的认知能力。监狱派遣专业人员到有关精神医学机构学习交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市司法局和监狱定期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交流司法鉴定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二)加强法制文化宣传教育

1、开展送文化进监活动

(1)市司法局监狱共邀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书画专家进监,向服刑人员传授书画技艺,提高服刑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增加监狱的文化氛围。

(2)市司法局监狱共同与文教单位联合开展送书进监活动,同时安排服刑人员接受警示教育。

2、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点,市司法局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进监活动。

3、市司法局邀请监狱选派民警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定期为中小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提高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

(三)拓展法律服务内容

1、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站作用。由监狱牵头,各押犯监区参与,收集、整理罪犯的法律需求,适时邀请律师等法援工作人员进监开展法律援助,构建罪犯法律援助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2、监狱聘请市司法局推荐的优秀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市司法局根据需要,为监狱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3、市司法局协助监狱处理与周边单位、群众的关系,及时帮助其解决影响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

(四)深化双向帮教工作

1、市司法局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创业典型储备库,组织创业典型开展励志帮教活动,通过回归人员创业经历的介绍,使服刑人员了解社会,增强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勇气和信心。

2、监狱组织丰富管教经验或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民警帮助、指导基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3、监狱对市司法局所属义城监狱和市劳教所的服刑在教人员需要送往监狱就诊或住院的,予以优先安排。

4、开展送温暖进监活动。邀请社会爱心人士进监关爱艾滋病犯,让此特殊群体感受社会的温暖,增强生活的勇气和改造的信心。

三、保障措施

1、根据双方约定,2012年双向联系工作由市司法局牵头,实行双向联系会商制度,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或交流会。

2、鉴于双方单位领导、部门负责同志的变化,对双向联系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行调整,调整情况如下:

市司法局双向联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监狱双向联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7

人权是宪制国家制度下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而罪犯人权则是公民人权的一个特殊内容,是其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及表达方式。保护罪犯人权是监狱工作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社会主义法制理念、适应国际人权发展形势以及对应国际人权斗争的客观需要。它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的行刑趋势,有利于降低刑罚的负面影响,实现刑罚目的,而且更有利于提高监狱人民警察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树立我国监狱的良好形象。

一、我国在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罪犯人权是人权的一个特殊内容,它是指具有罪犯身份的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利益、提出未被法律剥夺和限制的主张。在刑罚实践中,罪犯人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含义。广义的罪犯人权是指所有具有罪犯身份的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而狭义的罪犯人权是指被判处自由刑并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在我国,监狱服刑是自由刑最典型的执行方式,这种方式适用率高,执行情况复杂,因而它所涉及的罪犯人权问题便成了刑罚制度中的一个焦点、难点和热点,倍受社会关注。

罪犯的人权源自《宪法》。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文明法治理念明确地写进了宪法。宪法的这一内容为尊重和保障罪犯的人权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对罪犯实行人权保障是我国政府的传统主张和基本做法,司法系统特别是监狱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机制,其成果集中表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中。《监狱法》明确规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一规定,一方面明确了监狱对罪犯权利保障的责任,另一方面也界定了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享受的权利范围。从目前我国监狱的行刑实践看,《监狱法》所规定的这些基本权利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展开,一般情况下罪犯已享了生命权、健康权、人格不受侮辱权、娱乐权、财产权、婚姻家庭权、权、未被剥夺的选举权、通信权、会见权、申诉权、辩护权、控告检举权、受教权、批评建议权、立功受奖权、刑事减刑假释与保外就医权、劳动权、劳动保护和报酬权等基本权利。其中,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格的尊重是罪犯人权的核心。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我国法律还是行刑实践都是十分明确的。

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结论显示,我国监狱在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罪犯人权保障问题上,总的发展态势正呈现出一种不断文明与进步、不断改进与完善、不断人性化与人本化的良好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罪犯人身权利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对罪犯生命、人身安全的保障。据统计,我国罪犯的死亡率,只相当于我国社会人口死亡率的50.85%,其中非正常死亡只占死亡罪犯总数的17.66%。相关调查还显示,在不仅罪犯的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在罪犯自杀、其他罪犯行凶致死、民警违纪致死等方面,更是呈大幅下降态势。

第二,正常生活的权利得到基本保证。据罪犯调查材料反映出,他(她)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对监狱提供的饮食、饮水、居住、被服以及零用钱等方面的供应或服务感到较为满意,不满意的人数不足10%,只有饮水一项的不满意率较高,达到了18.4%。

第三,罪犯维持身心健康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监狱系统已经形成了由省中心医院、监狱医院和监区及分监区医务室组成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其中罪犯床位占比56%以上。无论是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还是罪犯就诊次数,均大大高于全国居民的平均水平,分别达到每千人11.38人(全国居民每千人为6.12人)、每万人8.73次(全国居民每万人为1.9次)。另外,监狱对患有疑难病症的罪犯,均邀请社会上的医学专家诊治;对患有严重疾病的罪犯,依法实行监外执行。调查显示,86.2%的罪犯反映他们在监狱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治疗;将近80%的罪犯反映自己生病时监狱在伙食、劳动和休息等方面能够给予照顾。

第四,罪犯的人格受到尊重和保护。调查显示,有92.1%的监狱民警回答说在最近半年里本监狱没有发生过民警刁难、歧视或侮辱罪犯人格的事情,只有6.6%的民警回答说在最近半年里监狱发生此类事情1~2起。对罪犯的问卷调查也印证了上述回答:有92.5%的罪犯回答说在最近半年里监狱没有发生过民警体罚、虐待、殴打罪犯的事情,只有6.1%的罪犯回答说在最近半年里监狱发生过1~2起此类事情。

(二)在罪犯教育和文化娱乐权利方面

第一,相关调查显示,有99%的罪犯接受了思想教育。这一措施使我国的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6~8%的较低水平上。

第二,有93.5%的罪犯接受了文化教育。经过教育安排的文化教育,罪犯的脱盲率达到67.7%;达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水平的罪犯占比38.4%。

第三,有65.1%的罪犯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在职业技术培训上获得提高的罪犯占比64.3%,其中不少罪犯还获得了不同等级的技术证书。

没有接受上述教育在犯罪,要么属于老弱病残,要么因为自己是文盲且年龄较大(50岁以上)。

第四,有94.8%的罪犯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有61.5%的罪犯参加过文体活动;一周内,看电视1次的罪犯为94.8%、2~3次的罪犯为45.6%、6次以上的犯罪为8.4%;一年内,看电影1场的罪犯为62.6%,6场以上的罪犯为25.5%。

(三)在罪犯劳动及劳动保障权利方面

第一,监狱基本保障了罪犯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安全与健康、拥有必要劳动条件、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危害、承受适当劳动强度等方面的权利。调查显示,罪犯认为劳动强度很大的占比10.4%、认为劳动强度不很大的占比89.6%。

第二,监狱主要以实物形式给罪犯支付适量的劳动报酬,同时辅之以零用钱、奖金、技术津贴等方式。在对罪犯关于“超额完成劳动任务能否获得一定的奖金”这一问题时,有61.8%的罪犯给予了肯定回答。

第三,休息权利保障上,劳动时间日均8小时以下的罪犯占比71.2%、9~10小时的占比22.3%、11小时以上的罪犯占比6%;每周休息1~2天的罪犯占比80.4%;法定节假日能够得到休息的罪犯占比75.8%,回答不能得到休息的仅占2.8%;提问“生病能否得到伙食、劳动或休息方面的照顾”时,有78.1%的罪犯给予了肯定回答。

(四)在罪犯会见、通迅、诉讼等权利方面

第一,罪犯半个月接见1次的占比8%、1个月的占比43%、1个半月的占比3.5%、2个月的占比13.8%、3个月及以上的占比20.1%。罪犯在接见时能够接收到亲友物品的占比97.5%、少量钱财的占比98.7%。

第二,罪犯认为通迅权利“有保证”的占比80.5%、“有时有保证”的占比16.4%,只有2.3%的罪犯回答说通迅权利“没有保证。”

第三,罪犯认为在监狱里申诉渠道通畅的占比79.3%、自己提出检举和控告的占比分别为12.2%和3.5%。

(五)在罪犯奖惩及程序合法性与合理性方面

在问及监狱民警实施的奖励是否符合法规及有关程序时,罪犯回答“都符合”的占比42.5%、回答“大部分符合”的占比49.2%,二者之和为91.7%;在问及监狱民警实施的处罚措施是否符合法规及有关程序时,罪犯回答“都符合”的占比40.9%、回答“大部分符合”的占比50.3%,二者之和为91.2%。

(六)在罪犯财产权利方面

在问及监狱有无民警向罪犯或罪犯家属索要财物时,罪犯回答“有”的占比15.4%、回答“无”的占比84.5%;在问及监狱有无民警侵占罪犯私有财物时,罪犯回答“有”的占比8.8%、回答“无”的占比90.8%。

以上调查报告及相关数据表明,就其总体状况来看,我国罪犯人权是得到切实保障的。监狱在将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其职责履行是较到位的,基本上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二、我国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监狱罪犯人权保障的进步得到了罪犯及社会的认同,并已成为确保监内安全稳定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面对国际公约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新要求,从操作层面上看,我国罪犯人权保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劳动改造理论上存在缺陷,致使罪犯超时、超强度、高危险性作业成为当然。若站在现代文明监管的视角来看,那么,罪犯的劳动既是义务,更主要地应该理解为权利。但是,圄于广大民警对现代法治理念的匮乏,在监狱司法实践的具体操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将劳动改造片面解读为罪犯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义务。一些罪犯在劳动负荷偏重,劳动保护力度较弱,罪犯劳动改造一直存在着量过大、强度太高、危险性突出等问题。一些监狱在季节性生产中随意延长罪犯劳动时间,任意增大劳动强度;一些来料加工、来件加工的生产项目,为了保证合同约定期限完成任务,也不得不要求罪犯超时、超强度劳动,甚至加班加点吃住在工地,挤占法定假日和休息时间;还有一些监狱下达给罪犯的劳动定额太高,变相迫使罪犯超时、超强度劳动等。这些现象不仅造成罪犯在短时期内体力透支,侵犯了罪犯的身体健康权,而且直接违背了《监狱法》和相关法律的精神。同时,一些监狱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坐视罪犯的生产安全和劳动保护,致使相关安全制度得不到应有的落实,安全防护措施更无保障,这就必然增大发生监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更令人诟病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行刑观念的过于老套、陈旧,我国、尤其是我省的很多监狱都建立在老、少、边、穷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必然造成罪犯的居住、生活条件极差,而且从事的劳动多是高瓦斯、高粉尘、高危险性的采掘作业,劳动条件极其恶劣,监狱在劳动场地的防粉尘、防有害气体、防辐射、防噪音、防高温、防冻裂等方面的劳动保障措施基本不到位,只有很少监狱能够达到标准作业条件。长此以往,罪犯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利,在这些监狱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被漠视化,边缘化。

2、罪犯的部分非主体权利被忽视,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存在值得关注的软肋。我国监狱在长期行刑实践中对罪犯人权的生命权、财产权、平等权等主体权利比较重视,执法责任明确到位,保障措施多较得力,保障机制也基本形成,效果尤其显著。不幸的是,个别监狱仅凭此据,就自诩他们已经在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不再思进取。可叹的是,他们无意中陷入了浅层思维的误区,并由此导致了执法工作中的直线思维。实际上,罪犯人权概念的范围或边界是十分宽广的,其内涵更是非常丰富的。从理论上看,它至少包含罪犯人权的主体部分和非主体部分两个基本方面。上述监狱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基本上局限于罪犯人权的主体部分,而对其非主体部分却被无意识化了、被弱化了。在我国监狱长期司法实践中,罪犯非主体部分人权的缺失在一些监狱已成为一种习惯,一些执法人员对此的反应也相当迟钝,比如,他们对罪犯的婚姻家庭了解关心少,法律援助和支持力度欠缺,对罪犯、批评建议、自我辩护、学习受教育再就业培训、刑满释放后获得安置和就业的权利等重视不够,更有一些监狱的个别执法者,将罪犯的合法信仰视为,把批评建议视为抗议,把自我辩护视为拒绝认罪,把刑满释放后获得安置和就业的权利看作与己无关,等等。他们对罪犯人权的非主体权利方面缺乏正确认识,保障意识不到位,必然造成监狱罪犯人权保障工作的软肋。这种状况,同加强对罪犯人权保障的司法改革大趋势很不相适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部分监狱执法人员在罪犯考核、行刑等问题上缺乏实质上的公平公正公开。行刑上一律平等是监狱罪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时,应当对所有的受刑者平等对待,在监狱服刑的罪犯只要获得同样的考核记分,刑罚处遇就理应相同,绝不能因权势地位、富裕程度的不同而对该部分罪犯搞特殊化,特别是职务犯集中关押的监狱,放松监禁,减轻劳动定额,同时对另一部分罪犯又加以歧视,做不到一视同仁,不体现公平公正。特别是在掌握法律规定的减刑、假释的条件或标准上,更应显示出其平等性,谁符合条件,谁不够条件,都要严格以法律为准绳,不能搞亲疏贵贱,更不能搞特殊化。但是,在现实司法实践中,一些监狱的所作所为,同行刑平等公正的要求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个别方面甚至相去甚远。有的为了搞好监狱的生产经营,利用罪犯的社会关系销售产品、承揽加工业务、获取优惠货款、减免税费,以优惠价格购买原辅材料;有的利用罪犯的社会关系办理个人事务,实现家属调动、子女就业、亲友安置等个人目的;还有的利用罪犯(特别是职务犯)的社会关系为自己谋私利等。作为“回报”监狱对这部分“有功”罪犯在处遇等级、减刑幅度、假释条件保外就医等方面给予优惠,出现所谓“妥协执法”,进而导致司法腐败。上述现象在监狱里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监狱执法的公平公正,侵害了罪犯在“行刑面前一律平等”的权利。

4、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中对罪犯的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方面的操作程序上,公允性和透明度欠缺。按现行“减、假、保”的具体操作程序,主要是由罪犯所在监狱有关部门,根据其计分考核或病情诊断书,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上报有关法院提请减刑、假释或保外就医;法院又主要是依据监狱呈报的书面材料,直接裁定这些罪犯的减刑、假释或保外就医,而未能完全将上述法律活动采取听证、庭审等公开性、透明性的司法行为。从保障人权的视角看,这种操作程序忽视了以下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无论是减刑、假释还是保外就医等,都是法律所赋予在押罪犯单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其个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罪犯是否行使以及怎样行使这些权利,理论上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考虑或决定,而不应该由监狱越俎代庖。二是向法院提请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问题,应该以在押罪犯自己作为刑罚行为人为主体,应该由他们自己直接向相关法院提出申请,监狱所应该并必需做的,只应该是向法院提交该在押罪犯在改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或相关法律材料,目的是证明该罪犯是否符合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方面的司法要件。

5、在其他罪犯特别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如未成年犯、女性罪犯、少数民族罪犯、艾滋病罪犯、外籍罪犯等。无论从立法还是执法的角度看,迄今仍未制定出系统、详细的法律法规。未能很好地顾及到未成年犯、女性罪犯、艾滋病罪犯、少数民族罪犯、外籍罪犯等在生理、心理、年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和特点,未能采取切实措施来保障他们的人权,特别是在个人隐私、风俗习惯、、学习进步、劳动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积弊和热点问题,亟待改进完善。

必须明确指出,在分析我国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时,有一个根本性的、方向性的原则问题有必要再次重申:这就是,我国监狱不存在恶意侵犯罪犯人权的动机与行为,与当前国际人权斗争中西方国家对我行刑区域人权保障的攻击在性质上完全是两回事,风马牛不相及,决不能加以混淆或等量齐观,否则就必然会落入别有用心的某些国家或政治势力设置的陷阱。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和我国监狱实行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认为宗旨”的方针,从根本上拒绝了对罪犯人权的藐视与侵犯。迄今,在我国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方面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但是,尽管如此,客观理性地、冷静科学地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绝对不是我国根本制度与监狱基本方针上的问题,而是在发展别是操作层面出现的非主流性的、非实质性的问题。

三、我国监狱在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罪犯人权保障方面,目前我国监狱司法系统之所以存在包括上述方面在内的诸多问题,其产生与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更是纷繁复杂的。归结起来,其主要原因有:

1、监狱法律体系不完善,立法上存在缺陷。

相关法律之间没有实现对接,出现了监狱对罪犯人权保障方面的法律性缺口。从全局上看,我国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组织较晚,再加上我国对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时间不长,以《监狱法》为标志的罪犯人权保障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迄今只有10多年时间,整个罪犯人权保障法律体系至今仍处在探索和初创阶段,这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相吻合。上述历史的和时代的烙印,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出操作层面上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法律存在弹性空间和模糊概念,给法律自身造成负面影响。作为保障罪犯人权的主体法律-《监狱法》本身不够完善。如《监狱法》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但没有规定对不执行这一规定的责任追究制度与措施,致使目前相当一部分监狱民警吃“皇粮”、罪犯吃“囚粮”的问题无法得到切实保障与落实,在法律上给地方财政拨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又如《监狱法》规定:“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时间,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在季节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劳动时间…”由于法律对“参照”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和界定,对“季节性生产”也没有做出任何限制性规定,这就为一些监狱无限制延长罪犯劳动时间埋下了伏笔、隐患,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从《监狱法》中找到所谓的“依据”和借口,造成一些非农业性的来料加工、来件加工等监狱企业,经常以“季节性赶工”、“不能延误合同”等各种各样的借口,迫使罪犯加班加点,不得不延时劳动。二是相关法律未能实现对接。近年来,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主要法律法规相继进行了修订,而作为刑事执法最主要的法典-《监狱法》已颁布近12年,却一直没有作相应修订,导致《监狱法》中关于保障罪犯人权的条文与修改后的其他法律条文相驳,跟进速度明显滞后,使罪犯人权保障的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是少数监狱管理局、监狱超越《监狱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力定位,自行制定五花八门的“土政策”、“土规定”(比如假释破余刑等管理规定),习惯用老办法实施监管,形成法律对罪犯人权保障的滞后效应,从而导致侵犯罪犯合法权利的违纪违法事件屡屡发生。

2、监狱民警对罪犯人权保障观念淡薄。

监狱司法活动主客体强弱碰撞必然产生偏离履责主体的问题。监狱民警是罪犯人权保障的主导力量,由于过去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过分强调监狱的功能扩张,不少监狱民警政治观念淡薄,人权意识不强,重“人治”轻“法治”,总是抱怨《监狱法》对罪犯权利的保护规定太多,对监狱民警行刑的禁令太苛;更有不少监狱民警对国际人权公约等有关囚犯待遇方面的国际性文件缺乏学习和掌握,还有部分监狱民警竟然不知晓罪犯人权保障国际公约为何物。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监狱民警的履责要求极不相称。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欠发达的经济状况,造成监狱物质保障严重滞后,并由此带来监狱内部管理安排上的种种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家财政大幅增加,但是总体上讲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大国,各个领域的欠账太多,财政压力凸现。监狱建设的欠账尤甚,居然连最基本的开支都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以2002年度为例,全国监狱系统各级财政的全部拨款仅占应拨款额的3\4,缺口巨大。长期以来,我国监狱习惯上采用的是财政拨款外加生产补充的财政体制。更有甚者,某些时期其狱内生产收入居然成了监狱的主要财源。这种尴尬的状况,迫使监狱实际上履行了监管改造和创造经济效益这样的双重职能。为了生存和维持,许多监狱对监狱企业都进行了层层承包经营,并缴纳承包风险金。结果造成监狱不得不将工作重点放在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上,罪犯劳动改造的性质异化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同时,损害罪犯的权利也成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性选择,进而成为滋生超时、超强度、无劳动保障措施等侵权现象的温床、土壤。

4、监督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不健全。

《监狱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罪犯的基本权利,这在行刑实践中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监狱罪犯人权保障却形成了实际的盲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罪犯的人权保障缺乏监督,甚至被遗忘。从而,使法律规定的罪犯人权保障措施在实际落实中被严重衰减、弱化。纪检、检察、监察、法制、狱政部门以及有权机关对罪犯人权保障监督远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社会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罪犯的法律援助还十分被动,不仅实际行动少,更未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

5、罪犯自身维权意识较弱。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普法教育,罪犯的维权意识逐步增强,特别是近年监内罪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在守旧的强势监管面前,不少罪犯虽然明知自己享有某些方面的权利,但是仍然不愿意去触动维权那根弦,表现出对维护自身权利的信心缺乏。也有的罪犯概念模糊,界限不清,分不清听管服教与确认自己权利的关系,甚至渗入一些私心杂念,在维权过程中畏首畏尾,使监狱民警在保障罪犯人权工作中的失误缺乏自省的动力,自我感觉良好,使罪犯安于现状的风气成为既成状态。也有一些罪犯维权方法单一,或者采取打击报复、越狱逃脱等极端手段进行对抗,使自己坠入违规违纪又犯罪的泥潭。

四、解决监狱人权保障问题的对策

监狱人权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立法、司法、社会、监狱、罪犯、监狱民警等方方面面,彻底解决监狱人权保障问题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时,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它还有赖于同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监狱人权保障问题的大背景。离此,无异纸上谈兵,徒劳无益。但是,如果我们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改进、优化乃至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级来解决我国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不算太离题的选择,这也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1.大力加强对罪犯人权保障方面的研究、学习与宣传,着力改变行刑观念,切实增强罪犯维权意识。把国际人权公约的相关内容和监狱法等相关法规作为学习内容,分别组织监狱民警和服刑人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可以或者应该做到:一是分别编辑监狱民警和服刑人员学习材料,并根据国际人权斗争的需要不断充实材料内容;二是将对监狱人权保障问题的学习纳入监狱民警岗位练兵的内容,适时适度进行考核;将罪犯的学习纳入教育改造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三是组织人权问题专家给监狱民警作报告,从宏观上理论上了解和把握人权保障问题的实质;四是有的放矢地解决监狱民警在保障罪犯人权和罪犯在维权中的错误认识,进行正面引导,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宪法、监狱法上来,增强监狱人权保障问题的自觉性。

2.将涉及罪犯权利的各项制度逐条落到实处。执法无小事,监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强化罪犯权利保障意识。作为执法者,监狱民警必须坚持做到“有法必依”,一定要把相关规定落到实处。监狱民警要对保障罪犯人权的规定作正面的积极的理解,站在保障罪犯人权的角度去思考,摒弃对罪犯居高临下的思维方式和在理解中掺杂私心杂念,防止在落实保障人权的规定发生误导,走偏方向。必须明确,监狱法既然规定了,就应坚决执行,不应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比如,在监狱中除在季节性生产情况下可以调动劳动时间外,罪犯每天的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罪犯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享有休息的权利。笔者坚持认为,季节性生产应该严格界定在农业生产上,而且应该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社会上实行双休日,监狱可以考虑同样实行双休日;在劳动保护和改善劳动环境上,虽还谈不上立即与国际主流趋势完全接轨,但起码也应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基本适应(可喜的是,目前我国分布于老少边穷的绝大多数监狱都在进行布局调整,促使其迁移到大中城市或主要交通干线边沿,这一战略部署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罪犯脱离封闭落后的恶劣环境),完善工伤保险和给予一定的健康津贴等。对罪犯权利的非主体部分,则应在完善和改进监管措施中保证落实,其关键是监狱必须以相关的主体法律为执法依据,下决心果断地废除“土政策”、“土办法”等自定的规章制度,切实维护罪犯人权保障这个大局。

3.改革监狱管理体制,完善监狱监督机制。我国监狱人权保障固然会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监狱文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但它的核心还是一个体制方面的问题。客观地说,没有充足的理由认定一个监狱政策的制定者抱有制定或维持一种阻碍罪犯人权保障措施实施机制的主观不良动机;既有的体制及运行机制过多地承载着中国国情的历史“宿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切实解决目前监狱中包括罪犯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捷径依然在于从改革监狱管理体制、完善监狱监督机制入手。具体讲,以解决监狱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作为突破口,彻底改革现行的监狱的管理体制和内部资源配置制度,建立监狱刑罚执行管理和生产管理、执法经费支出和监狱生产收入相分离的运行机制,落实“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新体制,彻底解决吃“皇粮”、“囚粮”的问题,让监狱集中精力于监管工作,让监狱民警从繁重的经济压力下解脱出来,在提高改造质量上下功夫,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罪犯的人权保护力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监狱监督机制,逐渐实现监督机制规范化。在行政上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地方人大、政府、政协、社会团体对监狱的正常法律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监狱系统从上到下的内部监督,把罪犯人权保障的各方面落到实处。同时,利用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罪犯的批评建议权,对罪犯人权保障实行全方位的立体推动。

4.站在依法治国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度,进一步健全罪犯人权的立法、行政、司法保护的法律体系,做好相关法律的对接,使对罪犯的法律性保障不出现漏洞。笔者认为,这方面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法律体系的完备。不过,从一名普通监狱民警的角度上说,我们希望罪犯人权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能做到三个衔接:监狱法律体系于宪法的衔接,监狱法律体系于劳动法等非监狱法律体系中的相关法律衔接,监狱法律体系于国际人权公约相关内容衔接。做到百密而无一疏,使罪犯人权保障法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完善的链条,并将之作为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有的、不容舍割的内涵。唯有这样,罪犯人权保障问题才有可能从法制体制上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结束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罪犯作为犯了罪的特殊公民,国家和政府为了整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秩序与利益而强制他们在监狱里服刑。他们在服刑期间,其部分权利被依法剥夺或受到限制,这是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但是,罪犯依然是人,仍然是公民,其人权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这同样也是社会正义的需要与体现。进一步说,罪犯作为受刑人,无疑已沦落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中,其权利更应受到特别地保护。如此,它才能更充分、更全面地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旨趣与意境;同时,它亦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法度正义与公平的一个重要的人性化、人本化标杆。据此笔者认定,监狱在刑事执法中只有以罪犯人权保障为基点和价值取向,才符合刑事执法的发展趋势,才是推动监管工作文明、科学与进步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4、《罪犯与改造研究》2004.6

5、《中国监狱学刊》2006.1

监狱医生工作总结篇8

【摘 要 题】监狱法学研究

【关 键 词】美国监狱/发展趋势……

一、20世纪美国监狱制度的特点

20世纪是美国当代监狱的发展时期。20世纪美国监狱的发展可以用几个基本的行刑模 式来加以概括(有的行刑模式的思想源于20世纪以前,但在20世纪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医疗模式

医疗模式(The Medical Model)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是由于犯罪者心理和生理的疾病和 障碍所导致,而这些疾病和障碍是可以治疗的,如果承认这一前提,那么监狱的首要任 务就是确认他们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疾病和障碍,从而矫正他们的犯罪行为,因此,那 种认为用基本相同的方法能把罪犯改造过来的观点是不妥的。医疗模式的产生与美国医 学科技的发展以及受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有关。医疗模式的发展主要在 1930年到1974年期间,1930年,美国国会授权新成立的联邦监狱局发展对罪犯实行分类 管理和建立带有治疗性质的监狱,许多州的政治家在讲演时一改过去的提法,把治疗作 为监狱工作的目的,而把惩罚作为陈旧、过时的概念。医疗模式强调对罪犯的个别化处 遇,因此,需要加强对罪犯的分类,以便于帮助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工作者开展 工作。医疗模式认为,监狱环境对治疗改造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罪 犯应安置于不同安全警戒等级、有不同教育训练项目和不同环境的监狱,并应考虑到对 精神病的照管等。这一模式的操作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检查、诊断、开药方、治疗 以及将病治好后让病人出院。与医疗模式相适应,美国广泛适用了不定期刑、假释、未 成年人的司法和执行制度。虽然许多人指责医疗模式对罪犯过于宽大,但事实上这种模 式一方面保留了惩罚的内容,另一方面给对罪犯的治疗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二)更新模式

更新模式(The Rehabilitation Model)认为犯罪并非完全是行为人心理的、生理的疾 病和障碍所导致,主要是行为人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所以应着重对他们进 行重新社会化。重新社会化是指通过改变行为人原有的犯罪动机、价值观念、自我概念 及态度来预防再犯,主要的途径是通过不同的矫正项目如教育、工业训练和咨询等,来 祛除他们的犯罪动机。更新模式受美国实证主义学派的影响较大,实证学派认为人们的 行为是生理的、经济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发 现犯罪的原因。在20世纪初,美国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实证主义提供了理论依 据,实证主义观点在监狱领域主要表现为三点:(1)犯罪行为不是自由意志的产物,而 是犯人对生理的特点、心理的失调、社会的条件不能控制的结果;(2)罪犯能够得到更 新;(3)更新必须针对个人的特点和问题。

更新模式认为要使罪犯得到矫正主要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改变犯罪所产生的外在 环境。当时美国的犯罪主要集中在城市,犯罪者中移民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问题更为 突出,因此,需通过社会的政策来改变城市中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公共卫生条 件,加强土地拥有者和承租者的法律保障,使公共建筑、游艺场所、居民住房、教育等 的状况得以提高。二是考虑如何使犯罪者得到更新的途径。他们认为由于犯罪原因有所 不同,因此改造需采取针对每个人具体情况的方法,例如在判决以前法律工作者应作出 有关犯罪人的判决前的报告,报告涉及犯罪人的特点以及有关犯罪的相关背景材料,这 样,法官和矫正人员能客观全面地分析犯罪者的特殊情况,采取措施,有利于他们得到 更新。更新模式与医疗模式的共同之处是更加注重行刑的个别化原则,赞成对罪犯的分 级处遇、不定期刑和假释制度,但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反对更新模式的倾向达到高潮 ,因为虽然监狱进行了大量的矫正工作但不能有效减少重新犯罪率,而支持更新模式的 人认为:虽然一些矫正项目只适用于特定的罪犯,虽然从总体来看重犯率没有减少,但 不能否认大量的更新改造项目还是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更新改造是对罪犯应尽的道德的 和人道主义的社会责任,重新犯罪率涉及到整个的刑事政策、刑罚制度以及许多复杂的 社会因素,不能把责任都归于监狱。

(三)监狱替代模式

监狱替代模式(也称为社区模式The Community Model)主张通过扩大社区矫正的形式来 部分替代监狱的功能。这一模式在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1967年,美国总统委 员会在法律执行和司法管理的报告中指出:犯罪和不轨行为的增加是社会组织和机构不 能充分发挥正常功能的体现,因此,矫正的任务包括了建设或重建社会的联系和制约的 功能,使犯罪者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即获得就业和教育的机会。这一观点与提倡 社区矫正的观点相一致。社区模式认为刑事司法执法体系的目的应该使罪犯在社区中得 到新生,他们认为医疗模式强调罪犯在监狱中得到治疗是有片面性的,更新模式希望罪 犯在监狱中得到矫正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监狱这种人工建造的机构主要是用于将罪犯 与社会隔离,而不利于提高罪犯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在社会高度发展 的今天 ,不应过于强调在监狱中对罪犯的治疗和更新,而应增加罪犯在社区中变为守法公民的 机会,所以,应有选择地对非暴力犯和初犯等更多地采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判决,以便 于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区职业和教育的项目,以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必 须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也应使他们能尽早得到假释,增加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尽快 地得以新生。

监狱替代模式注意考虑了罪犯与其犯罪环境的关系,认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罪犯的 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社会因素在犯罪问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对罪犯处遇的重要 方面是能够找到利用社区资源的方式来帮助罪犯对社区的适应和结合,使其成为有用的 守法公民。目前美国的监狱替代形式主要是缓刑和假释,也包括社区的中途训练所、其 他的强化监督项目、家中监禁、电子监控、罚款、赔偿、社区服务等。

(四)监管模式

监管模式(The Custodial Model)也称为报应模式(The Retribution Model),从20世 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在美国矫正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的 犯罪率有较大的增长,犯罪控制成为社会的中心任务,同时,监狱的治疗、更新项目并 不能证明其明显的有效性,特别是在1974年罗伯特.马丁森对监狱工作中更新改造项目 的调查报告显示,除了少数的项目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外,大多数更新的努力不能对重新 犯罪率产生明显的效果。这个基于对当时231个不同的矫正项目有效性评价的综合研究 结果影响了公众对更新改造的信心,加上政治的影响,人们对医疗模式、更新模式提出 了更多的疑问,并认为监狱替代模式降低了刑罚惩罚的严肃性,根据罪犯的个别需要来 决定刑事惩罚的量是缺乏充分依据的,并指责假释委员会对犯人的释放缺乏科学的标准 ,因此,监管模式的影响得以扩大,导致美国监狱押犯的急剧上升,1970年美国监狱押 犯是20万人,到1997年达到120万人。

监管模式的核心是为了满足眼前的和直接对犯罪进行控制的需要,监狱工作者的职责 仅仅是将犯罪人控制在狱墙之内。该模式强调惩罚要与犯罪的严重性相适应,罪犯需要 得到他们应受的惩罚。该模式认为,犯罪是行为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和选择,所以犯罪人 应对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更新改造不应作为矫正工作的主要目的,在惩罚的过程 中适当开展一些矫正工作也是需要的,但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监管模式的理念, 罪犯被判刑后应根据其犯罪严重程度送往不同安全警戒等级的监狱。一些人认为这种报 应性的监管使监狱除了成为犯人的仓库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价值,事实上,惩罚对于某些 罪犯来说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对某些罪犯来说则可能相反,更为人道的手段应该 是加强对他们的矫正。

(五)公正模式

公正模式(The Justice Model)认为所有的罪犯应依法受到同样的对待和处理,因为种 族、出生、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刑事处罚是不能容许的。通过执法 ,使社会公众能感觉到惩罚的公正性,从而增强刑罚的威慑力。公正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社会有责任惩罚犯罪者,惩罚的威慑对于社会公众遵守法律是重要的。公正模式要求 在适用法律时主要依据犯罪的行为,刑事判决应具有明确、清楚、不含糊的特点,这样 可避免在量刑时以更新为导向和行刑个别化的倾向。

公正模式的另一层含意包括了对罪犯的权利保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监狱领域中 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法院开始受理涉及押犯权利的诉讼案件,因此对押犯在服刑中的权利 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在19世纪,美国的犯人曾被宣称为“国家的奴隶”,被视为二 等公民,法院对于监狱内部管理事务采取不干预的政策,致使监狱中侵犯罪犯权利的事 情屡屡发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任何州和 矫正工作人员,无权剥夺和限制犯人向法院的权利,但事实上法院仍不愿受理犯人 的。到60年代后期,在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下,促进了重新确认犯人在服刑中的法 律地位问题,1964年,美国最高法院决定在州和地方矫正机构的罪犯有权受到1871年公 民权利条例的保护。根据规定,犯人可依法对监狱长和其他工作人员提起法律诉讼,这 就改变了过去监狱工作人员有绝对权力的状态。法律生效后,犯人向法院上诉的案件迅 速增长。犯人向法院的上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原判事实、定性和量刑的异议; 二是监狱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如虐待犯人、食品缺乏营养、医疗保护不足、个人财产被 盗、受到他犯侵害、监狱过于拥挤以及限制宗教的自由等。但是为避免犯人的无意义的 重复诉讼,1995年,国会制定了监狱诉讼改革法规,对犯人提起的诉讼进行了一定的限 制。

二、美国监狱发展的趋势

(一)监狱的押犯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目前,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着一种对犯罪实施强硬措施的氛围,由于许多的犯罪是由一 些累惯犯实施的,因而有人用“旋转的门”来比喻这些人的重新犯罪,这也从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矫正和刑事执法的现状,使公众对监狱的更新能力信心不足,最终,人们要求 对累惯犯和实施特别严重的犯罪给予强硬的惩罚。最近的一些立法反映了美国对犯罪的 强硬态度即对罪犯给予更严厉的惩罚,例如对假释进行一定的限制,允许法官对有嫌疑 的罪犯使用审判前的拘禁,这些人或者对社区有一定的危险或者有逃跑的可能,但是较 长的刑期和对假释的限制将意味着监狱会过于拥挤。

(二)非监禁的适用也将增长

目前,在美国法院改变判决的形式已得到了普遍的共识,这对矫正工作有直接的影响 。虽然在较大程度上定期刑判决代替了不定期刑的判决,强制性判决的范围得到扩大, 罪犯的早期释放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了许多监狱过于拥挤;虽然一些矫正机关没 有权力参与决定罪犯服刑期的长短,这些属于法院和假释委员会的权力,但由于监狱过 于拥挤的压力和客观现实,许多人主张美国仍应该继续使用介于监狱和传统社区矫正之 间的中间程度的惩罚形式来替代监禁,包括单独罚款、没收财产、赔偿、社区服务、强 化的缓刑、假释监督、家中监禁和电子监控、日报告中心和住所的社区矫正等。未来的 社区矫正是大有可为的。作为受过教育的有税收意识的公众明白建立更多的监狱并不是 解决犯罪问题增长的最好的办法。改变传统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角色将会继续,通过 矫正工作与社区更为密切的合作来管理犯罪者。目前美国的社区矫正即非监禁刑的适用 已约占的整个刑罚适用的三分之二,这种高于监禁刑的趋势仍将继续发展。

(三)受害人对刑事活动参与的增加

在美国今后的刑事判决和刑事执行中,受害人的参与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犯罪嫌疑 人和被告被触犯了州的刑法时,在说明这个法律关系时往往提到的是犯罪人的名字 和所在的州。虽然犯罪可能是抢劫、伤害和杀人,但在案件中犯罪受害人往往并没有正 式地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直到目前,犯罪受害人在案件的和裁决中仅扮演了非常不 重要的角色。然而今天的法院,允许受害人在犯罪的判决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主要 是通过证据和受害人有影响的陈述。不仅在判决中,而且在刑事执行中允许被害人有更 多的参与,例如在假释委员会作出假释的决定之前,受害人和受害人的家庭成员可以在 听证会上充分发表意见,包括对犯罪人获得假释提出异议。虽然被害人参加刑事司法和 执法已有多年,但今后的参与将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四)民办监狱的进 一步发展

美国监狱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私人监狱的扩大。民办监狱是指由非官方的组织(营利 的、少数是非营利的)来建设和管理监狱。民办监狱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在19世纪 工业革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但在20世纪初取消,到20世纪80年代,民办监狱重新开始 作为行刑的方式,现在民办监狱的发展有较快的增长。民办监狱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 直接原因:①监狱的过于拥挤,拥挤的监禁条件引起罪犯的增长;②工作人员辞职 率的增加;③监狱预算的增长以及监狱中缺乏改革、创新和效率。间接原因是:①当今 的社会政治气候希望减少税收和缩小政府的规模;②应用强硬的社会控制政策,特别是 “反战”,扩大强制性监禁判决导致监狱人口超出预期的增长;③美国有尽可能减 少政府控制经济的传统,人们相信许多民营部门比公共部门能更有效的工作。

对民办监狱的支持主要是从经济的和管理的角度;对民办监狱的反对主要涉及罪犯的 福利、利润的获得、有可能降低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法律的、理论的、道德的、伦理的 形象的问题。目前,虽然美国仅有一百二十多个民办监狱,押犯约占全国监狱数量的十 分之一,但是预测民办监狱的数量会有比较迅速的增长。

(五)监狱工作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虽然目前监狱工作者的技能已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管理技术上,与社会上公共和 私人的企事业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方面的训练和教育。对于 监狱高层的领导,应进一步强调管理的原则;对监狱基层工作者来说,系统管理罪犯的 方法将变得更为重要;对于中层的监督和管理者,技术上的管理能力将成为高效率工作 的核心。强调管理并不意味着替代对罪犯的更新改造活动,它要求矫正工作者进一步扩 大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便于更有效地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罪犯的复杂性也进一 步增加,特别是一些严重的犯罪分子,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来对付他们,但要求每个工 作者都具备所有的专业知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工作人员之间的专业合 作将变得更为重要。这一方面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通过专业合作来提 高效率,增加对工作的满意度。对工作人员的奖励不仅是金钱,而且包括向他们提供在 工作中的参与机会,从而使个人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保护、发挥和发展。另外,美国已 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对各种行业的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包括监狱。有关计算机 在监狱工作中的运用,对年轻一代工作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 能接受的要慢一些,但不管如何,监狱工作在许多方面的计算机化是势在必行的。

收稿日期:2002-03-18

【参考文献】

[1]Carlson,Norman A.,Karen M.Hess and Christine M.H.Orthmann.1999.Correc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a practical approach.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Champion,Dean J.1998.Corr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a contemporaryperspective.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3]Clear,Todd R.and George F.Cole.1994.American Corrections.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4]Allen,Harry E.and Clifford E.Simonsen.1995.Corrections in  America:anintroductio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上一篇:心理医生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彩超医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