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年终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9 10:08:31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1

中标软件旗下拥有“中标麒麟”、“中标普华”、“中标凌巧”三大品牌。通过整合三条产品线,中标软件推出了自主可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中标麒麟操作系统系列产品主要以操作系统技术为核心,重点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等产品特性;中标普华以办公软件为核心,满足不同行业与领域特定需求,凸显差异化竞争优势,是少数民族语言办公软件的领先者。中标凌巧移动终端操作系统,根植于特定行业领域应用,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客户体验。

用户体验为王

“产品领先和客户亲密是中标软件两大企业优势。”李震宁说。中标软件系列产品凭借其安全特性和客户化服务,多年来在政府、金融、教育等行业获得了广泛应用,应用地域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

在2013中国IT市场年会上,移动终端这一面向未来的热门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谈到该领域内竞争,李震宁说:“以车载终端操作系统为例,中标软件与竞争对手比拼的是用户体验。随着新一代智能车的出现和电子车升级换代,公司研发团队紧跟市场需求,调研客户意见,不断完善产品性能。”

据了解,中标凌巧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具有启动时间短,支持多点触控、3G、可定制性强等特点。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随着深入拓展陆续搭载上网本、多媒体电话等设备来满足不同行业用户需求,定制适应各种行业应用场景的操作系统。目前,中标软件结合汽车行业对车载操作系统的需求,专为车载市场开发了可定制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软件。

打造安全云操作系统

云计算是中标软件战略方向之一。目前国内云计算产业生态系统蓬勃发展,微软、浪潮等国内外一线厂商纷纷在中国推出云操作系统平台,云计算产业已进入化云为雨的阶段。为抓住云计算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中标软件在系统安全方面的优势,中标软件适时推出了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

“安全可靠是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产品重点打造的核心特性,行业云专家和安全云方案是中标软件云计算的差异化优势。” 中标软件云业务总监史爱武博士介绍。此外,结合公司的成功案例以及专家团队的智慧结晶,中标软件通过创建符合客户场景模式的企业实施云计算的战略思维、方法论以及实施路线图,给客户提供更专业的云咨询实施及运维等服务。

据了解,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产品已在国防、政府、金融等重点行业进行全面推广。中标软件基于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的现代信息安全技术,打造了全新的服务器系统安全产品和桌面系统安全产品。它重点研究操作系统的安全内核、访问控制、可信计算技术等,提供从底层安全核心技术,到以安全操作系统为中心的系列安全核心产品,以及上层的安全邮件、高可用集群等安全应用软件。

未来中标软件将以构建中国信息化建设安全基础平台为己任。2013中国IT市场年会的主题为“服务四化同步发展,推进IT融合创新”。李震宁说:“信息化是其他‘三化’关键应用的实现手段,而基础软件则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平台。中标软件作为国产基础软件重要厂商,将不断深化安全和云操作系统产品的技术改革,借新兴产业技术浪潮,与‘四化’融合,促进‘四化’同步。”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2

两年前的1月,1亿元人民币打造的一家“始终保持兴奋状态”的软件公司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凭借中关村科技、四通、微软三家国内外著名软件巨头的加盟,在中国信息化方兴未艾之际,也搭上了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软件开发的快车。

在公司创建的两年里,与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充分的融合和切实的了解到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在接受采访时,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的总裁朱希铎自信地表示,作为国人自己的软件公司,他们拥有自己的源代码和自主的知识产权,在研制和开发电子政务软件上,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有利条件。从公司成立到现在,已先后参与国家工商总局“金盾”二期工程建设、北京、云南、湖北武汉市的电子政务建设等项目。参与实践了“以信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关村科技软件在组建的一年半后推出了CenGRP(中关通用资源管理平台),并形成了针对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整合”、“联结”理念。

症结,浮于表面

表面的轰轰烈烈往往是浮华背后一种无奈的疲态,用浮躁和忙乱来形容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状况并不过分,在火热的表象之下,掩饰着后劲的不足。建设数字化城市的口号时时都被人们洪亮地提及着,而点开政府的网站不难发现,“麻雀”的体积虽大,五脏虽全,其实质的信息链接总令人有些不满足,手中的鼠标似乎也是不知何去何从,只是漫无目的地游走。采访中,朱希铎坦言,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在理论、技术、架构和指导思想上都是滞后的,不统一的。他认为,中国的电子政务在前一阶段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网络和系统的基础设施规模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总体的大环境已经形成,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大家都开始关注它了。但问题是,在这种框架性的建设中,真正的常规政务业务的电子化、办公的数字化模式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并未出现,政府电子化的高效率无从谈起,只是形成了物理网络的搭建。显然,人们只是在一厢情愿地搞自己的建设,只是在“井中”欣赏着头顶的方寸天空,这样的发展将注定是狭窄的,缓慢的。

知音,高山流水

如何解决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空洞问题?如何整合思路上的混乱真正实现“信息孤岛”的联结?成为中关村科技软件创新和发展自己特色的起点。可以说Censoft一直以来都把信息资源整合软件的开发作为发展的重点。面对中国特有的、复杂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体系,以及政府对人民、社会的巨大影响,朱希铎认为,这将是公司发展电子政务的有利条件,作为中国自己的软件公司,自然应该生产出最能适用于本国特色的电子政务产品。

“中国的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时代”!这句话被朱希铎在各种访问和演讲中反复提及。他认为,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走过了百废待兴的建设阶段,各地、各部门的网站频繁建设,已经在全国构建起了基本的信息平台体系,而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更好的“管理”这些信息,如何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地联结在一起,真正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也以此来取代类似于百花齐放的虚假“繁荣”。

针对中关村科技软件在电子政务上的发展,朱希铎谈到最多的就是“务实”。首先,他认为,公司应扎实的做好“绘图、打桩和盖样板间”的工作。朱希铎总结说,当前的电子政务应该是“大概念、小项目、长规划、远安排”,应是在庞大的信息数据下体现科学的决策支持。作大电子政务发展的宏观概念,制定长远的标准规范,从点滴的小项目做起,一步步地联结细微的环节,从而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其次,中关村科技软件明确了政府搞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全方位的为民服务。就如美妙的音乐出于灵感的闪现一样,交流冲撞的巨大启发在于知音的难觅,在建设中,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充分了解了中国电子政务的特点,真正成为发展中的知音。朱希铎分析指出,适合于中国的电子政务应该是“经济适用版”的,是务实的,重在应用的软件和平台,应是从“小项目”做起的。因此,Censoft确立了三层平台搭建体系,即构件式功能组件、架构管理软件和标准支持软件。从设计到运用,从具体项目实施到未来发展方向,中关村科技软件的产品服务始终跟随进展,不断地了解客户需求,积极地传达自己的理念,使双方在每次的思维撞击中产生新的、更理想的解决方案,不仅为客户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案,也延伸了自己与客户间互动的道路。

在这种全过程的服务和交流中,中关村科技软件的最终目的就是真正达到电子政务的整合规划。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子政务体系过于分散,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并不实用。尽管很多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始终没有人想到应如何联结其中的“孤岛”。所以,在针对每一个电子政务软件应用客户时,中关村科技软件都不是简单以产品供应商的姿态出现,而是在扮演着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从架构、组织、技术、环境和服务上提供整合型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这将有效地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异构、分散问题。中关村科技软件做的就是通过自己对产品的深入挖掘,扩展和延伸它的生命周期,进而尽可能的推进电子政务的整合发展。

前景,喜忧同在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3

关键词:成本控制;后勤软件;成本核算

目前我军信息化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全军被装、给养、油料和物资采购工作,也正大踏步进行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作为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好、建设好、应用好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军费供给相对不足的大环境下,经费的投入问题更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基本方面。在纷繁复杂的各项经费保障中,比较令人困惑的就是软件系统开发的成本控制问题。无形的软件在业务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分,但是它的开发到底有多大工作量、有多大的复杂程度,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所实施的大部分都是“拍脑袋”的数字。在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这么粗放管理的情况必须加以改变。

本文在研究成本控制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软件成本控制的经历的再认识,结合军队实际工作模式,总结形成了对军队后勤软件系统建设成本控制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其中包括宏观成本控制、微观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3个方面,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宏观成本控制(规划设计阶段)

从军队后勤软件系统建设的需求出发,研究军队后勤软件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从总体规划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总经费盘子的估算和规划安排。

通常规划设计阶段对成本考虑比较粗略,较少对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成本评估,大多根据历史经验进行概略估算,这也是很多规划项目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规划计划作为建设蓝图,法律意义在逐渐加强,其是否科学,是否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各项目的经费估算。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情况下,规划计划应该逐步精确化。规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就是要做好各项目的经费估算,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可行。

对军队后勤软件系统建设的经费估算,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概略确定项目的范围。分析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制作功能和复杂度列表;分析项目需要应用的范围,制作应用单位、人员列表。(2)概略确定项目的技术方案。根据项目的功能多寡、复杂程度、应用单位环境类型和人员素质,确定项目可能涉及的运行模式、支撑平台和开发环境。(3)概略确定项目的开发周期。根据项目的范围和技术方案,确定项目开发周期中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评估等各阶段需要的时间、涉及的人员,形成概略开发周期表。(4)估算项目经费需求。根据项目概略开发周期表,结合软件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和相关取费标准,计算得到项目的经费需求。根据经济和工资增长历史数据,结合项目预安排年度,计算获得项目的经费估计。

按这种方式估算的经费需求,结合了经验、历史数据、规模估计等,再考虑到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节约和货币贬值在一定程度的相互抵消,相对是比较精确,可操作性也很强。

2微观成本控制

对具体的军队后勤软件系统,需要从规模估计、合同管理和成本核算等方面进行软件成本的微观控制。

2.1规模估计

随着我军后勤业务改革的逐步深入,后勤业务一些功能可能增强、削弱、取消,必须在进行开发进行前再一次精细确认;另一方面,随着编制体制的调整,一些单位、部门和人员可能有撤并调整,这些调整变化直接影响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调整,进而影响开发的技术方案;此外,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软件的开发周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软件规模估计所必须要考虑的。因此虽然在规划设计中,对每个软件项目都有一个概略的经费估算,但是在每个建设年度进行项目建设前,还必须进行具体计算,以便精确控制成本投入。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软件规模估计方法,如功能点分析(FPA:function points analysis)、代码行(LOC:linesof code)、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COCOM0模型、特征点(feature point)、对象点(object point)、3-1]功能点(3-D function points)、Bang度量(DeMarco's bangmetric)、模糊逻辑(fuzzy logic)、标准构件法(standardcomponent)等,这些方法随着各国研究者的不断研究细化又有许多具体的方法。立足建设需求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实际,总结我们组织软件开发的经验,以为目前比较可行的规模估计方案是综合功能点估计法和Delphi法,主要实施步骤包含:(1)功能点估计。在集中组织业务专家和信息化专家进行的详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开发单位在指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概略设计,统计功能点,提出技术实施方案。(2)初审。由项目组织单位对开发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①审核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技术体制,②概略设计和功能点是否符合业务需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开发单位进行补充设计和修改。(3)Delphi评估。按照软件项目的主要功能需求,查找类似软件项目曾经的开发筹划、组织和实施及维护主责人员、开发主责人员、业务专家、财务审计人员,共同组成评估专家组。评估专家先分别研究材料,研究技术实施方案和功能点统计数据。然后集中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讨论,各抒己见,并在必要的时候向开发单位进行质询或答辩。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填写统一设计的Delphi评估表,按照Delphi规则进行评估,得出项目的规模估计值。

经过规模估计后,软件系统建设经费需求基本确定,把它作为签订开发合同和成本控制的基础。

2.2合同管理

软件项目在列入年度计划并进行规模估计后,应该进行开发实施,这时候一般有两种选择,要么按传统方式下达任务给军队内部的科研院所进行立项开发,要么委托专业软件公司进行开发实施。军队内部开发具有管理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但也有诸多缺点,如何进行选择呢?要提高软件开发能力,必要的软件开发环境是基础,必须对软件开发环境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而言,可以将软件开发环境的建设,尤其是软环境的建设(软件开发过程的改进和自动化软件工具)认为是固定资产投资,该投资收益于今后的软件开发工作中,不需要当作即期费用来处理。但在军队,尤其是后勤业务部门,这样的投资数量大、重用度小、经济效益低,而且不符合社会分工的要求。借助开发商,有助于加快开发进程、提高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管理、确保后续服务。

选择开发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4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一般而言,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2.3成本核算

软件开发完成,通过测试验收后,还应该在综合计算管理费、利润、纳税等基础上确定软件开发的最终成本。(1)因为军队后勤软件系统使用覆盖面广,涉及业务、层次、单位比较复杂,初期的需求分析往往很难彻底、精细;(2)军队内部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在软件开发及过程中,开发单位往往要进行一些与软件系统密切相关,但又不应包含开发之中的一些技术和保障工作,这些因软件开发而起的支出在开发单位自然要列入开发成本;(3)由于军方的需要而提出的对技术方案、开发时间节点的调整等,也将影响开发周期和成本投入。这些过程中调整导致对软件开发成本的影响,必须在开发结束后进行审结确定。

成本核算最主要的就是要搞清楚开发单位对软件系统整个开发过程中投入的有效人力、并预测在后续服务中需要投入的人力情况。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包含:①提交源代码。源代码是软件系统最主要的成果,也是核算重要的基准。②提交文档。经过软件系统完整的开发周期,按照软件工程标准形成了规范文档。分析这些文档,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软件系统开发的工作量,进而确定人力投入成本。③工程监理纪录。项目的监理纪录忠实、公正地记载了开发过程所发生的情况,因此必须分析工程监理纪录,确认过程中的需求变更、技术调整、连带工作等。④开发合同。软件系统开发合同是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基准,也是成本和争议基准。

基于这些材料,进行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①源代码统计。统计源代码行数,搜集软件开发环境对应的社会平均生产能力数据,计算得出软件系统初步人力成本。②文档分析。分析提交文档,整理出软件系统最终提交的功能点和复杂因子。视文档的完备、规范和复杂程度,在从文档和源代码的数据中选择一个作为计算基准,另一个作为调节因素。③监理记录分析。分析监理纪录,对比确认开发单位提交的变更人工投入成本,并可从中分析开发单位在各个阶段的实际投入、工程管理水平和诚实程度。④综合平衡。基于上述3个步骤综合获取的人力投入,结合软件开发合同和一些必须考虑的军队特色因素进行平衡,形成项目的最终价格。

经综合平衡形成的开发经费数额,具有公正、精确的特征,但这个经费数目与软件开发合同有差异,还有必要和开发单位进行沟通,以最终确定结算经费数量。因为初期的规模估计和成本核算都是有科学依据和准确数据基础,数据之间不应该有很大的差距,有差距也都能将道理讲清楚。

3绩效评估

每个信息化项目都会有一个具体的成本,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实施的费用、后期使用和维护的成本等,但在还不完全规范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忽略或轻视了后期使用和维护的成本,从而最终造成拥有总成本的失控。对现有系统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升级方案及深化应用方案,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必须持续进行的重要任务。

信息化绩效评估主要包含3部分内容:软件系统应用状况评估、实施效益评估和实施经验教训总结,分别从技术层面、经济角度和管理角度进行效益评估。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4

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特征

从各省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分布图可以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南北呼应,西部崛起”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和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这四大区域,该四大区域2012年的产业规模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总体规模的80%以上(如图)。

其中,珠三角地区优势明显,凭借其终端制造的巨大优势,珠三角地区稳居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的龙头。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第二中心,这一地区在移动终端制造、移动互联网软件与服务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重镇,该区域在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软件和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但终端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西三角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最具成长性的区域,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较为均衡。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等省市在内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移动终端、软件和应用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拥有完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发展态势。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为2502.41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26.02%。北京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枢纽城市,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顶尖企业大部分都在北京设立了总部或研发中心,北京牢牢占据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端,是移动互联网各项政策出台的决策中枢,也是跨国公司和本土龙头企业的理念与品牌创新基地。此外,北京初步形成包括移动互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平台、内容与服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产业协同优势明显。天津是中国移动终端制造中心之一,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辽宁在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软件开发上具有良好基础,在手机位置服务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山东在网络设备、芯片制造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长三角地区以移动应用服务为主。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之一,该地区的移动软件和应用的研发设计能力较强,集聚了一批行业内领先的软件开发和芯片及终端设计厂商,但移动终端生产能力较弱,从而造成了该地区在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上不及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规模为711.68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7.4%。浙江具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其省会杭州是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之一,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阅读等领域实力领先,拥有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领军企业,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创新中心之一。江苏凭借雄厚的软件产业基础,成为移动互联网软件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在移动游戏领域优势突出。上海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较好,作为TD-LTE网络的试点城市,在移动视频、移动游戏等领域具有发展优势。2012年,上海市政府了《上海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2012-2015年行动计划》,把上海市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落到了实处。

珠三角地区以智能终端制造业为主。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领先者,凭借其移动终端制造业的巨大优势,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为3087.14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32.1%。位于该区域的广东省拥有较为完备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在移动互联网软件、网络设备及终端制造、互联网应用等多个领域具备优势。深圳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拥有像华为、中兴等实力较强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产业基础雄厚。同时,深圳拥有众多的手机制造商,是中国最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2012年出货量接近全球规模的1/3左右。深圳也是全球重要的平板电脑生产基地,拥有富士康这样实力雄厚的代工企业。在移动软件和应用方面,2011年底,阿里巴巴集团国际运营总部和商业云计算研发中心两大项目正式落户深圳;而腾讯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也于2011年年底在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举行了奠基仪式。移动互联网排行前三位的龙头企业齐聚深圳,共同推动移动互联网软件和应用的发展。

西三角地区崛起迅速。包括四川、重庆和陕西,以其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西三角地区是中国西部经济崛起的桥头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西三角地区在传统的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基础扎实,同时也是承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2012年该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产值为1423.36亿元,占当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规模的14.8%,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从所占比重来讲,西三角地区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已经是继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排名第三位的地区。其中,成都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综合实力最为突出,从终端到软件和应用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西部先锋。重庆在平板电脑和通信设备制造方面具备优势,但软件和应用是其短板。西安在通信设备制造、手机设计和制造方面实力较强,近年来十分重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努力在培养产业链、完善产业环境等方面加快发展,发展势头迅猛。

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从区域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是由移动互联网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涵盖了终端、软件、应用等多层次的业务,对产业基础、配套要求较高。东部沿海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以及西部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优势。

北京模式:立体式推进的全面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北京和深圳为代表,采用整体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思路来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

北京和深圳移动互联网基础实力雄厚。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完整,覆盖了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移动网络运营、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和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在终端、软件、应用各个环节优势明显。深圳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产品中心,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产值高地,涵盖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GPS、移动应用软件、移动服务内容等,尤其在终端制造方面,实力尤为强劲。同时,北京和深圳在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位置导航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均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产值也居于全国前列。

在具体产业推进上,北京和深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细分产业之间的高关联度,对细分产业之间交互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融化不同产业链条,全面推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上海模式:关联性主导产业引领的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代表,主要结合“智慧城市”、云计算示范工程等关联性主导产业的建设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上海结合“智慧城市”“云海计划”的实施来驱动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聚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协同、环境建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芯片、终端、传输、软件、平台、应用联动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品牌。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超过800亿元,其建设覆盖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多条产业链,同时,依托其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多点并进,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重庆将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入手,加大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培育下游应用市场,并结合“云端计划”和“云端智能城市”建设,带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用层的重点瞄准了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但是其布局过于分散,发展重点及发展实际效果还有待考察。

杭州模式:聚焦优势产业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杭州、西安为代表,是依据城市、产业的禀赋,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上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杭州高新区通过该区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发挥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特殊优势,以优势产业带动发展,通过宽带接入和测试平台、交易平台与手机软件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强产业聚集度,在传统互联网优势方向上进行重点推进,集中在电子商务和阅读服务等应用层的发展,从而引导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西安则是依托于良好的通信产业基础和硬件研发设计上的优势,紧抓产业链两个重要环节:网络通信设备和各类终端产品。从硬件入手,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全球先进的芯片产品厂商,以硬件带动平台和软件发展,从而拉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前进,走上一条由硬件入手、不断向软件拓展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广州模式:政府统筹的产业均衡发展之路。这一模式以广州、成都为代表,是政府系统规划、有序布局的全产业链均衡发展模式。

广州是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南方基地,也是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条完整,运营商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在终端与软件上也优势明显。广州是在全国率先布局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的城市,发展思路清晰,构筑了“启动区+扩展区+辐射区”的规划。同时,依托区内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以及终端企业等资源,实行由政府主导、全产业链推进的均衡发展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绿色数据中心、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等技术产品和服务,不断利用和集聚战略性信息资源,实现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建议

理顺产业脉络,政府统筹规划布局。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未有中央层级的统筹规划推出,许多区域与城市也没有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专门出台指导性的发展规划。各地区政府需要从宏观层面,分析本区域资源能力,结合优势,抓住机遇,确定重点发展领域,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指导产业快速发展。

借力应用拉动,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要借助地方政府的“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战略,从大战略大应用角度出发,携手地方政府共同促进产业前行。另外,要把握住行业信息化给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机会。近年来,交通、教育、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信息化需求高涨,这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拉动效应。此外,企业级的移动应用市场也不容忽视。

提升载体素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的布局策略中,通过提升园区、基地、科技谷等载体的素质,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有机整合、集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提升载体软硬件配套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实验室和应用孵化等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引进优势企业等方式方法,培育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总体竞争能力。

作者系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移动互联网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5

[关键词]智能家居 系统设计 远程操控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81-01

1 引言

现今,国内主要有四大类智能家居系统,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其中之一是以TCP/IP为基础的网络,他可以支持对讲,并且在智能网关上实现通话、安全报警、进行监视等控制行为,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另外一种是以EIB为基础的控制系统,EIB系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大约几十年的发展和实用,现在EIB系统已经被好多厂家所认可,并且生产产品支持其功能,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总共有一千多万套产品在各个领域所被应用。

本文对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设计理念和思想进行了说明。通过现在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进行了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构架及软件系统设计方式。

2 系统整体构建

智能家居系统的系统整体构建由3个层次形成:层次1是居住小区管理核心;层次2是家庭网络终端设备;层次3是家庭总线系统部分;在层次1中,小区管理核心是对外联系及对内管理的控制核心。它通过路由器和防火墙与外部因特网连接,内部通过交换机以星型方式组网,形成TCPI/P局域网,住户通过结构化布线将以太网接人家庭网络终端。

层次1能够直接引人现有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宽带网络平台。在没有宽带接人的住宅中家庭网络终端也可直接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另外,也能够通过其他信介质组建一个小区智能家居网络平台。

层次2的家庭网络终端设备是家庭内部网络平台与小区管理中心及外部进行通信的枢纽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层次2的设备可以通过电话接口直接接人PSTN,也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接人以太网。

层次3是家庭总线系统构建。是智能家居实现的关键家庭内所有的智能控制装置都挂接在家庭总线系统上。图1显示了智能家居系统总体架构。

小区管理中心是智能家居系统连接外界的途径,也是小区内部管理的中心。在这里建立基于Web服务器的小区管理信息系统,住户的报警信息到来时管理中心马上可以通过数据库查找相关资料。由于在管理中心计算机上集成有Web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浏览家庭设备的当前状况。并可以通过Web直接控制家庭设备控制信息通过浏览器提交给Web服务器。然后小区管理中心计算机将控制信息转发给相应的家庭网络。

家庭网络终端将控制信息直接转发给相关控制设备完成控制工作控制完成后,家庭网络终端再将结果信息反馈回小区管理中心计算机,小区管理中心将其写人数据库,并反馈给发出控制请求的用户。当用户想通过电话控制家庭设备时,直接拨打家庭电话,可以在语音提示的帮助下,完成相关控制。通过电话控制家用电器设置有密码功能,只有密码比较成功后才能够进人控制模块这也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性。当家庭发生意外时,相关传感器将相应报警信息自动通过家庭总线系统发向家庭网络终端,家庭网络终端通过电话接口可以把报警信息直接发向用户的手机或者110,同时还通过小区网络将报警信息发向小区管理中心。

3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

智能家居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涉及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相关技术。

本系统硬件设计涉及以下几部分:家庭网络终端设备,这是系统的核心。家庭网络终端承担了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任务。还有相关的家庭设施控制器:灯光控制器系统、安防控制系统、空调控制器系统、红外线控制器系统、其他家电控制器等。

各控制器系统主要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完成控制工作。各系统的硬件组成类似。软件部分包括管理中心应用软件以及各89C52单片机控制软件。管理中心软件考虑到远程控制的安全性及未来的业务发展可能性。涉及小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家庭网络设备控制软件,通信软件等(小区网络除以太网通信外,还可以采用串口总线作为备份通信链路)。由于各单片机软硬件设计类似,下面简要介绍家庭网络终端的组成原理。

3.1 硬件构成

家庭网络终端硬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部分模块组成:控制核心89C52模块、串口扩展模块ST16C54、语音处理电路模块SID2590、以太网接口模块、电话网接口模块37M2901和家庭总线接口模块。89C52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嵌入式单片机,价格便宜,性能优异,易于采购,且能够满足系统的基本需要,所以选用89C52作为控制核心。

家庭网络终端需要与多种通信介质发生通信联系,所以需要进行串口扩展,选用ST16C545进行四串口扩展。扩展后的串口可以与以太网、电话网、家庭网络总线和笔记本电脑通信。电话网接口模块完成电话的接人控制,远程电话控制信息则通过该模块传递到98C25控制核心。

以太网接口完成RS322和TCPI/P的协议转换。语音提示选用ISD259O完成,一部分用于系统提示音,剩下部分用于处理留言。家庭网络终端硬件系统如图2所示

3.2 软件系统

本系统软件部分涉及多个软件小区管理中心软件单片机控制软件及每一个控制设备都需安专门的控制软件。下面主要介绍家庭网络终端软件,它包括几大模块:系统初始化模块语音录放模块、系统参数配置模块、TCP/IP接人模块、家庭网络总线控制模块、通信转发模块等。

程序编制以消息驱动为线索。消息由计数器中断1、外部中断0和串行中断产生,在中断程序中,将相应的状态标志位置位,在程序主循环中则查询相应的状态位,状态位有效时调用相应的模块函数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将相应状态标志清零并返回,程序继续循环。

4 结束语

本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现有可用网络资源,电话网络和互联网都是很普遍的现成网络,因组建智能家居网络系统可以减少这一部分的工程投人,从而降低了费用。

未来还可以发展用电力载波和无线传输作为传输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构建。这样的话,可以减去家庭内部布线的麻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智能家居系统会很快得到认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Andrew.Tanenbaum,Vrije.Universiteit,Amsterdam,The Netherlands.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周长发.C#面向对象编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6

宋如华,年销售额55亿元的托普集团的掌舵人。他统领着上百家企业和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27个园区,共1.2万亩土地,2000年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名列第45位。

2004年2月9日,宋如华突然将自己持有的“托普科技”1800万股股票,以每股2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他的两个下属,并辞去“托普科技”董事长职务,以治病的名义出走美国……

昨日辉煌

宋如华,1962年4月出生在浙江绍兴,1979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2年7月,宋如华和两名同事筹集了5000元资金创办了托普公司。有人说宋如华把公司名称称作托普是为了和英文TOP谐音,表达了他希望把公司发展成顶尖公司的目标。

“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天,一家公司打电话问宋如华,能不能制造证券交易厅的大屏幕。当时,宋如华的“托普”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屏幕”,但宋如华还是壮着胆子接下了这个32万元的生意,并奇迹般地顺利完成。这就是托普的“第一桶金”。

1994年是托普的重大转折点。宋如华了解到成都金牛区税务局要引入一整套加强对增值税的监控管理的软件系统。宋如华一听精神就来了,他知道这是一次天赐良机。于是马上跑到金牛区税务局,最后终于得到了这笔大单。

回到公司,宋如华马上又找来几名电子科大的技术人员,一口气开发出拥有自主版权的税务软件(TPSWV1.0)。于是这套软件很快从成都金牛区地税局开始,逐步推向成都、西南及全国市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托普集团的营销机构及渠道,形成遍及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进而全面进军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服务领域。仅仅一年的时间,“托普”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宋如华初尝胜利,并从巨大的成功中总结出了一条百发百中、秘不示人的“葵花宝典”:要做成大生意,就得和政府合作。

1996年初,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金税工程”软件系统,并开始限制各地税务局自行建设计算机税务系统,于是托普的财源被切断,公司陷入了短暂的困境。不久,发誓要为“宋式托普”奋斗终身的副总也公然和宋如华决裂,并拉走一大帮骨干员工另立了门户。

事业陷入低谷的宋如华不得不重新为“托普”谋划新的出路。一次会议期间,宋如华参观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沈阳东大软件园。软件园那现代化的气魄深深地吸引了宋如华。

回到成都后,宋如华依葫芦画瓢地在成都郫县科技工业园内建起了一个西部软件园。西部软件园中有三个湖,是宋如华亲手设计的,这三个湖分别叫做四川湖、中国湖、世界湖。从湖的名字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宋如华的宏伟梦想。

西部软件园总体规划1000亩。1997年,科技部正式向西部软件园授牌,将西部软件园命名为“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于是托普集团一跃成为全国软件行业的领先企业。

其实宋如华的实力并不雄厚,要空手玩转大规模的软件园并不容易。是他自己设计的一套完美运作使得他小马拉大车的想法成为现实。在宋眼中,软件园除了充当“技术开发和生产基地”,还意味着更多。他说,一块地,就是投资、就是关系、就是市场、就是服务。宋如华后来将这一思想总结为“用投资换市场,用贡献换资源”。他的完美运作是:用软件园、IT产业等时髦概念和对当地经济的巨大贡献打动地方政府,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用很便宜的价格圈到大片有着巨大升值空间的土地,然后用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买地建房开发软件,并进行其他多种经营。有了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和滴水不漏的资本运作这两张王牌,信心大增的宋如华开始了大规模扩张。此后几年时间,宋如华一鼓作气,在全国先后建成了浙江托普软件园、常州托普软件园、宁波托普国际软件园并开园运营。上海托普软件园、威海托普软件园、长沙托普软件园、鞍山托普软件园、咸阳托普软件园等27个软件园,总占地1.2万余亩,楼房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并因此成为中国IT界最大的“地主”。

以软件的名义,托普建园确实得到了当地政府很多优惠。例如上海的东部软件园,托普集团当时和当地政府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同,当时给的土地价格是10万元/亩,而如果作为商业用地则至少要在40万元/亩以上,尽管这样,托普也只是付了500亩土地的钱,还欠着近7000万元。

宋如华的野心决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商”就可以满足的,他企图的是一个“托普经济王国”。1996年,宋如华提出了托普要走MI(即Microsoft和IBM)道路,在2010年实现他设想的规模:2000亿元的营业额、120亿元的毛利、24亿元的纯利、净资产500亿元、负债40%,而股市市值将达到1500亿元。而2001年,托普集团销售额据称是55亿元,利润6亿元。

宋如华曾经激情澎湃地说:“信息产业不是一种常规产业,只要把握好时间差和空间差,瞄准机会,它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跳跃式地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世界的量子化社会已经到来……可以瞬间完成从这里到那里的跳跃。我们要善于捕捉住这种量子的跃迁,使得我们从现在处于很低的能态,达到比较高的能态……走量子跃进式发展道路的托普,20年后一定能与微软相比。”

借壳上市

当年宋如华在搞西部软件园时,只有紧巴巴的200万元,离建软件园所需的巨额资金还差得老远,银行的贷款也只是杯水车薪,于是宋如华想到了“借壳” 上市。1998年,托普集团斥资收购四川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川长征A),经过2年的调整改造,终于恢复了公司的再融资功能,并改名为“托普软件”。

2000年5月,“托普软件”增发3380万新股成功,一次募集资金近10亿元。整个过程中,托普只动用了3000万元现金。开创了四川民营高科技企业收购国有老工业企业的先河,成为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的经典案例。

2000年“托普软件”以每股收益0.716元的业绩跻身深沪股市高科技绩优股之例。同年,托普集团同工商银行签订了8亿元的银企授信协议,在技术项目的运作上获得了保障。从股价上看,托普对于川长征的重组和增发可说是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1998年1月,托普介入重组,此时川长征的股价也同时从8元启动,一路拉升。到2000年5月,托普软件以28.91元高价增发3380万股普通股时,股价已达到33元。增发顺利完成,共募集资金9.54亿元。随后,股价在短线冲高至48元天价。

2000年11月,托普集团再次在资产重组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托普集团的下属公司炎黄在线成功借壳“金狮股份”完成上市。

2001年,宋如华又成功分拆“托普软件”下面的“托普科技”,并以H股登陆香港创业板,一举融资1.2亿港元。

宋如华的软件帝国在资本战车的推动下飞速发展。到2001―2002年全盛时期,托普集团总资产已达100亿元,拥有“托普软件”、“炎黄在线”、“托普科技”3家上市公司及120余家控股子公司。

圈人败招

先“圈钱”(9.5亿元),后“圈地”(1.2万亩),再“圈人”(5000名软件工程师),最后“圈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钱,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而正是这项大规模“圈人”的决策最终酿成了宋如华的“滑铁卢”。

2002年6月,“托普”10周年庆典之际,宋如华宣称未来10年之内要将“托普”打造成为“中国软件航母”,从而揭开了启动“5000软件工程师计划”的“圈人”大幕。按照托普原来的“圈钱圈地圈人”的如意算盘,只要抢先积蓄了中国优秀的软件人才,在“拿单子”的竞争中就会有优势,而只要拿到了单子,公司的业务就会蒸蒸日上,利润也就随之而来,对人才的回报也就不成问题。

应该说,托普的发展链条看起来好像颇有些道理。但据微软中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测算,按照目前国内软件业的管理状况,在假设销售部门能100%顺利实现销售的前提下,一名合格的国内软件工程师必须至少为公司完成每月2万元的业务,公司才能维持正常运行。如果是5000人的软件工程师团队,每月至少应为公司创造出1亿元的产值,那么一年就是12亿元。

此外,“加上托普集团公布的对全国27家软件园建设的巨额投入,这张单子上有对上海园区超过10亿元的投资,对陕西咸阳的托普西北软件园总投资5亿元等一系列大手笔投入,业内人士预计托普软件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亿元的销售才能收支平衡,但当时中国一年的软件产值才300多亿元。”

据2002年6月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托普集团2001年在软件和计算机服务方面的销售收入为5.007亿元人民币,排名第22位。

那么,托普究竟发现了什么样的新市场,能容纳5000名软件工程师?宋如华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流动资金?

后来事实证明,尽管软件设计人才奇缺,“托普”最终还是“圈”到2000名软件工程师。但由于招聘过急,来不及仔细审查每一名应聘者,使得招聘的“人才”良莠不齐。当时因为招聘的数额太大,进入门槛相应地也降低了,部分录用的员工素质离工作的要求其实很有差距。有些员工的文凭甚至是假的。

来自托普管理高层的分析和总结认为:本寄予无穷希望的软件人才并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想的增长力,反而成了公司业务转型中的包袱。

这并不是一次单独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外界对“托普”的普遍质疑,使“托普”的社会信誉大打折扣,从而推倒了托普集团的多米诺骨牌。

屋漏偏逢连夜雨。媒体对“托普”的质疑和攻击集中爆发,最终使各界,特别是金融界人士对宋如华的冒险游戏警觉起来,从而掐断了托普最脆弱的资金神经,托普的资金链开始陡然吃紧。同时,质疑也使得股民发生恐慌,他们纷纷低价抛售“托普软件”股票。仅在股票市场上,公司就损失了7亿多元。

核心产品

托普软件办公楼的墙上有一张比较系统的核心软件产品表,主要内容有TOPLINUX操作系统,M++Build,此外就是针对政府信息化系统、烟草、税务、电力开发、学校电化教育等行业的软件。

一些IT行业人士对托普把多媒体光盘列为核心技术表示了质疑。他们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说,多媒体的制作与实现,生产商难言会有何核心技术,技术含金量并不高。多媒体光盘的利润主要集中在掌握内容资源的处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出版商,而非下游的生产商。

也有专家认为,针对烟草、电力、税务、房改、社保等行业开发的行业软件并不属于通用型软件,其核心价值在于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不在于技术开发难度,且房改、社保、税务软件属于电子政务范围,电子政务市场的增长不会太大,而专业软件产品的投入和推广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占地1000亩的托普西部软件园内共有各式办公大楼和别墅60多幢,而从事软件研发的大楼只有2幢。在托普的产品展示厅里,共陈列了40多种托普品牌的产品。其中既有系统集成软件、多媒体软件和电脑,也有手机、机床和自行车,甚至还有体育彩票售票机。

宋如华还构想过一个宏伟的“托普传媒帝国”,先是炎黄在线网站,接着是投资《蜀报》、《商务早报》,还曾经进入《四川文化报》,计划收购《四川青年报》,创办了《IT时代》。可惜的是,由于新闻操作的独特性,政策上的限制,托普的“传媒帝国”没能梦想成真。

有着浓厚教育情结的宋如华还花费大量资金,在全国修建了6所托普信息大学,他看到中国IT教育滞后的现状,决心为中国的IT产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蓝领技术工人,并认为这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托普的手机生产就更让人看不懂了。据一位记者透露,托普手机厂里的全部4条手机生产线只有2条开工,在岗的工人也只有10人左右。

托普还涉足足球,涉足金融保险、园林建设、物流甚至旅游,按照宋如华的想法,这其中任何一块如果做大,都会成为托普的拳头产品。

然而,至今我们还是不能回答托普的核心产品究竟是什么,看来这也许将成为一个永远的难题……

走下神坛

从2002年夏天开始,备受外界质疑的托普软件再度雪上加霜,令宋如华害怕的事情终于出现了。

一家银行率先抛出了一份关于托普软件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四川托普软件目前面临重大转折,随时有可能因项目失败而面临巨大风险。该银行的结论是,应尽量避免与其发生贷款业务,已发生的贷款业务也要足额抵押。

支持这个结论的理由有三个:

最直观的判断来自该公司2001年度与2002年度的财务数据对比:虽然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由5亿元增长到7亿元,但主营业务利润从1.5亿元降至1.1亿元。如果说主营业务利润大幅下降,有系统集成业务行业本身竞争过于激烈的因素,那么,托普软件2001年出现1.8亿元现金净增额的同时,负债由5.8亿元增至9.8亿元,负债增幅巨大,就有点说不过去。

其次,该行认为,大股东托普集团拟投资6亿元上马笔记本电脑、手机、PDA项目,前景并不乐观。因为此类行业过度竞争,面对国内外重量级对手林立,目前托普不具比较优势。

其三,托普集团举巨资投资软件园的前景让人生疑。托普集团在全国大力兴建软件园,其运作方式基本是先期注入二三百万元启动资金,获得当地政府支持,以此圈地数百亩,建软件园,继而用土地使用证书向外地银行贷款几千万元。这些软件园总计27个,分布于全国27个城市。人们对软件园的授信担保产生质疑。

事实上,注意到托普软件信用问题的银行不只一家。

中国建设银行已向托普软件提讼,因为托普软件――当时叫川长征――曾为一家企业做过担保,担保额度为1985万美元,问题出现后,托普软件难辞其咎。

托普集团业务及直系、旁系企业非常庞杂,到底托普集团在诸银行有多少贷款,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银行界都无法统计。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宋如华在多种公开的场合表现出对2002―2003年持续长达一年的“金融信用”危机谈笑自如,并多次借媒体之口说:“我为什么要紧张?我为什么要怕?我有那么多现金流,现金万岁嘛。我有偿还能力的,我什么都可以抵押。”然而后来就不是这个调子了。

……

“卸任”之谜

2004年3月18日,托普软件公告称,3月16日召开的公司董事会决定,身兼托普软件法人代表、董事长兼总裁的宋如华已提出辞去公司董事职务,但目前还是托普软件的法人代表。

2004年3月19日,托普软件公告称,宋如华已于2月9日分别与虞新友、夏育新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宋如华将其所持有的托普科技发展公司1800万股股权,分别以2元的价格转让给虞新友900万股、夏育新900万股。转让后,宋如华将不再持有托普科技股权,托普科技董事会选举虞新友先生为公司董事长,相关的工商变更已完成。对于宋如华转让托普发展股权的原因,托普软件董事会秘书蒋涛说:“因为心脏不好,去美国治病。”

托普科技以持有34.96%股权位列托普软件第一大股东。让出托普科技的股权,意味着放弃托普软件的最大控制权。而托普软件一直是托普系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据悉,截至2003年第3季度,托普软件2000年的募集资金95440.57万元就已经全部花光了。但是如此庞大的投资却并没有给托普软件带来转机。

募集资金用完了,宋如华也走了。

然而,就在“慷慨豪赠”的动作之后,等待托普及关联公司的却是太多的被申请执行的官司。事实上,托普的官司远比公开披露的多。

据知情人士透露,托普集团或者系列公司的银行有招商银行成都分行、中信实业银行成都分行、建设银行成都某支行;企业包括中建一建公司等数家企业,而地则因为具体涉案金额以及案件的不同分属四川省高院、成都市中院、金牛区法院等。

仅在四川一省,目前因债务与托普系有关企业发生纠纷,并经成都有关法院审结执行或在执行中的案件就已逾10起。

全面危机

伴随着2003年秋天的脚步,托普集团的冬天提前到来。

2003年10月,四川省高院就托普软件(000583)的前身――川长征对四川聚酯股份的近3亿元贷款担保做出判决,要求托普软件承担1/2连带责任。

随即,自贡市国资委也就1993年的一笔2275万元贷款提讼,托普软件等价的150亩土地及地上5处房产相应被查封。

紧接着,成都、陕西、深圳不断有针对托普系企业的债务诉讼案件被市场得知。单在成都中院,来自建行、工行和招行及各个公司诉托普软件、托普科技(8135,HK)和托普发展等等同系企业等待执行的涉案金额就高达7200万元,其中还包括数起上市公司秘而不宣的诉讼案件。

一石激起千层浪,与托普相关的各方债主纷纷登门收账……

伴随着2004年4月托普系公司陆续公布的年报,托普阵营陷入一片混乱,曾经绚丽多彩的托普泡沫终于破灭。

2004年4月16日同属托普系的托普软件和炎黄物流几乎同时公告了巨额违规担保情况,分别爆出78753万元和28600万元的违规担保。并提示公司股票可能因此被实行特别处理。

由于此前托普软件已经预亏,香港上市的托普科技也亏损了979万元,炎黄物流公布了2003年每股收益0.013元,净利润仅有74.77万元,加上10亿元的违规担保,共涉及20项重大诉讼。导火索已经点燃,从此托普危机全面爆发。

与巨亏相比,巨额的关联方资金占用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更令人心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指出:托普软件与关联公司四川华普软件、浙江普华投资(二者与托普软件为同一管理层控制)发生了大额资金往来,两家公司2003年末共占用托普软件资金近2.2亿元。托普软件未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支付这些资金的明确商业理由和履行相应审批程序的资料,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表示:无法判断支付这些资金的合规性,也无法确定这些大额资金往来的性质、用途,难以判断交易的实质。

除了四川华普软件、浙江普华投资这两家外,占用托普软件资金的关联方还有6家。这8家公司通过往来款的形式占用资金共计约8.3亿元,其中2003年度新增约4.9亿元。2004年以来,关联方又新增占用资金49108万元。

此外,独立董事也发表声明指出,公司与关联方大量资金往来是在没有商业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关联交易、关联方占用资金,并没有经过董事会讨论,也没有经过独立董事审阅或批准。”声明还指出,“除历史遗留问题和正常担保外,约有5亿元的对外担保未经董事会讨论批准,也未经独立董事审阅。”

随着一日接一日的公告,托普系的资金黑洞记录不断刷新。截至2004年6月,数额已经超过30亿元(托普系暴露出来的银行贷款以及担保金额已经超过16亿元,托普软件、炎黄物流等为其关联公司违规提供资金约14.7亿元)。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远吹不破的泡沫,随着时间的脚步,美丽会变得越来越虚幻,一切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回天无路

2005年5月从中国证监会四川监管局有关人士处获悉,宋如华以养病为由拒绝回国参加由四川省监管局组织负责的“托普黑洞”调查,而四川省监管局也因为没有正当的理由强制其回国接受调查而感慨“鞭长莫及”。

尽管宋如华依然是托普软件的实际控制人,但在形式上,夏育新现在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在法定程序上,监管局也是无计可施。四川监管局只能在2002年到2004年宋如华在位期间托普系发生的巨额担保、亏损以及诉讼对其进行追究。

但是,公司高达9.5亿元的违规担保已经在业界广为传播,银行也已作出谨慎贷款的决定。

新的管理层无可奈何地表示到今年年底完成对公司违规担保以及诉讼的清理和处理。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7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软件资本循环过程可以发现,软件产品存在一次性劳动创造价值,多次甚至无限次复制使用价值的价值倍增效应和边际效用递增效应,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软件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占据决定性的地位,软件企业应当通过提高软件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加强软件开发过程控制来确保软件资本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

进人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软件产业开始从信息产业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应用市场的拉动下,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我国软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战略性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加快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全面发展描绘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以软件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产劳动也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此时各种软件产品开始进人大规模生产、网络化传输和传播的阶段,从而大大改变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创造商品价值的新阶段。

(一)软件的价值来源于人类的知识劳动

软件(software)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 hardware)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包括程序( program )、相关数据(data)及其说明文档(document )。其中程序是按照事先设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执行的指令序列;数据是程序能正常操纵信息的数据结构;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各种图文资料。软件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软件作为精神产品,具有无形性。软件主要由开发或工程化而形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产生的。(2)软件不会“磨损”,在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维持不变,除非由于某种原因被停止使用或被替换。(3)软件的资本投人相对较少,但产值则高得不成比例。软件产品主要依赖于诀窍,而不是依赖于资源。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一张光盘的原料价值不过几毛钱,但是一旦刻上程序,作为软件就值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几十万美元。(4)软件开发过程属纯脑力劳动,主要是人力资本的投人,因此劳动力价值对软件价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所讲的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信息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体劳动。所谓知识劳动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够创造出具有放大的边际效用递增效应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软件作为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的精神产品,其价值的来源是也只能是人类的知识劳动,是软件编程人员和软件企业管理人员创新劳动的结果。而且软件产品存在一次劳动创造价值,可以无成本多次甚至无数次复制使用价值,存在价值倍增效应和极强的边际效用递增效应。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软件及软件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越了一切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美国5 000家软件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世界前500家大公司的贡献,特别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二)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t的最主要因素

恩格斯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一命题,也就是说,生产费用和效用乃是决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他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因素。”在这里生产费用是指劳动耗费,效用是指生产物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体现了人和物的关系,也就是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使用价值相对稳定的状况,今年有用的东西,明年就可能无用或效用降低,其价值也随之下降。因此效用越来越成为决定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

软件产品的生产费用主要是软件开发过程当中投入的人力成本,用于对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劳动进行补偿;而软件的效用即使用价值体现了软件的有用性,即软件能够给软件使用者带来的各种收益的总和,体现在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投入产出比的提升等各个方面。软件产品的价值很难用生产它们的活劳动来衡量。软件开发的人力成本对于软件价值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影响软件价值量最主要的是软件的效用。如果没有效用或效用为负,即使活劳动耗费再大,生产费用再高,也形不成价值;而相反,如果软件效用大,市场需求很大,可能它所耗费的知识劳动及其他劳动并不很多,但所能创造的效益却非常之大,实现的效用越大,软件的使用价值也就越大。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由于其无形性,可以看作是虚拟产品,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当市场对一个软件产品的需求无限大时,其市场价格可以很高,实现的产品价值就很大;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等于零。由此可以看出,软件产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

软件产品还存在着生产费用和效用相互背离现象,主要指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一次性完成一旦形成产品,便可以拷贝方式进行无成本复制,从而使软件价值实现按照拷贝数倍增,呈现出典型的边际收益递增效应。而且随着软件拷贝销售数量的上升,分摊在每一个软件产品中的生产费用逐步降低,同时其边际收益却在不断提高,如果拷贝销售数量足够的大,那么每一个拷贝的边际收益率将逐步接近100%,而软件产品的总价值也在一直不断地积累上升,其总效用呈不断上升趋势。像微软公司投人50万美元开发其最早的windows操作系统,其销售的第一套windows磁盘的生产费用为50万美元,第二张和随后的磁盘仅用3美元。随着销售数量的增长,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的单位成本逐步下降,假定最终销售了50万套,分摊在每套软件中的开发成本为1美元,则单位生产费用为4美元。假定每套windows操作系统售价为300美元,所有软件销售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 5亿美元。不考虑其他企业经营方面的因素,仅通过上述简单计算便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微软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软件企业、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所在。可以说,微软的成功证明了恩格斯“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关系”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三)软件资本对资本流通公式的改变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本的投入和支持。所谓软件资本就是投入到软件研发、制造和销售等环节,按照一定构成比例参与软件价值创造和流通过程,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目的的产业资本。软件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软件生产过程中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独特特点。通过对软件资本构成及其流通过程的分析,可以使软件企业清楚地看到软件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和环节,对于提高软件资本的运行效率和软件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软件资本的构成分析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根据其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说明了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问题,从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指出:“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不变资本。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资本论》第二卷资本流通理论当中,马克思又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如厂房、机器等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部分;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参与价值转移的资本,一部分是由原辅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构成,一部分由投人在劳动力上的可变资本构成。

软件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精神产品,其价值创造基本上由软件技术人员的创造性知识劳动来完成,虽然工作场所、电脑设备、开发环境等劳动资料对于软件开发必不可少,但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软件资本中,不变资本基本上等于固定资本,而可变资本等于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基本上是人力资本的投人,在软件资本总额占决定性的比例。

2.软件产品资本循环公式的变化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产业资本运

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三个阶段,分别变换成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最终回到货币资本形态,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购买阶段(g一w),通过购买生产资料p,和劳动力a,货币资本转化成为生产资本;在生产阶段,生产资料p,和劳动力a按照一定的比例投人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完成从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换;售卖阶段(w’-g’),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实现其价值,完成从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回归。

软件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过程组成,即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销售过程,其中软件研发过程包括上述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指软件企业通过组织软件技术人员进行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最终形成软件解决方案或软件产品的整个过程。由于软件作为智力密集型产品,研发过程并不需要其他资源的投人,主要由软件技术人员富有创造性的知识劳动所形成,因此只需购买软件技术人员的劳动力即可进行生产。随着软件产品的不断发展和软件复杂程度的提高,软件生产人力资本密集程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步降低,而与此同时,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软件产品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对生产资料如电脑设备等物质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少,这一点与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

根据其作用、目的及销售方式的不同,软件可以划分为客户定制化软件和产品化软件两种类型。客户定制化软件主要指根据客户的应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其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销售过程是统一的,一次性完成。产品化软件主要指根据广泛的市场需求,归纳总结出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和特征,然后严格按照产品化的要求组织软件开发,最终形成软件产品,其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销售过程是相互分离的,软件开发过程一次性完成,而软件销售过程可以不断地重复进行。也就是说,只要市场有需求,软件便可以拷贝的形式不断向外销售。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一次性开发销售的软件产品来讲,其资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1)中,从g...w‘为软件开发过程,w’ - g’为软件销售过程,开发和销售过程一次性完成,随后通过新的软件开发启动新一轮资本循环过程。每一次资本循环都产生价值增值,而且价值增值率要远远大于一般的资本循环。

对于产品化软件来讲,其资本流通公式如下:

公式(2)中,软件开发过程,即g--w‘与公式(1)相同,所不同的是软件销售过程,即软件的价值实现过程。在这里,每销售一个软件拷贝,实现一次价值gn’,随着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实现软件的总价值g厂越来越大,软件的总效用也越来越大,因此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可以带来迅速倍增的财富效应,微软和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四)上述分析给软件企业的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软件的价值创造基本上是软件技术人员创造性知识劳动的凝结,因此软件技术人员劳动力素质高低对软件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同样人力资本投人的情况下,软件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最终软件产品的质量,也决定了软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和效用的能力。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员能够深人了解顾客和市场需求,按照软件工程学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软件结构分析和模块设计,高效率、高质量地编码,短时间内推向市场,软件更易用,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从而赢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反之,如果软件技术人员素质较低,虽然可能投入了同样的人力资本,但开发出的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使用,或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根本不被市场所接受。这样即使软件资本循环能够走完软件开发过程(g…w),但却无法走完软件销售过程,完成由w’ -g‘的软件价值实现。也就是说软件资本流通的两个阶段发生了断裂,无法完成循环,此时人力资本投资变成了沉没成本。上述事实提醒软件企业,在招聘时应当注意选拔高素质的软件技术人员,同时应当加强对软件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启示之二: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学要求,组织软件产品开发,做好过程控制。首先应当做好顾客和市场求分析,确保将来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使软件资本流通的两个阶段能够顺利的对接,软件价值能够实现。其次应当科学组织软件开发人员和合理计划时间进度,加强过程控制,避免由于过程失控,导致开发周期的延长,从而造成开发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既丧失了产品进人市场的有利时机,也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结论

软件开发年终总结篇8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

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地方高校转型是一个大工程,事关高校发展全局,将会引起各高校顶层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课程教学改革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时间的推进和教师队伍的优化等。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项目开发的实训,使学生体验了职位角色、明确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工程系统掌控能力,并且为培养实用性软件人才提供了保障。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进,真正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高校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问题落到实处,最终成功转型,实现地方高校跨越发展。

上一篇:企业总经理年终总结范文 下一篇:护理工作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