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8 00:40:59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微机原理;施教对象;讲授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16-03

1 引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以下简称“微机原理”)一直作为高等院校电类各专业、计算机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化工仪器仪表等工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电类为专业基础课)。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及其相关的技术以超常的速度跟进,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使得微机原理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另外,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越来越多地冲击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多的理工科专业要求开设微机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然而,正是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量大, 教学对象面广,各类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别较大,使得非计算机、非电专业的学生感到抽象难学;另外,部分学校课程名称及授课内容较混乱,如同是微机原理课程,有的班级上80X86,有的班上8051(多为机械专业等非电专业,建议课程名称应统一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三,在教学时数上课时差别教大,多为:计算机专业: 60―80学时;电类专业:60―75学时;机械类专业:40―50学时;第四,基础知识差别大:计算机专业有先导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还有平行开设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类专业有模电/数电等先导课程;其他理工类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却只有仅仅是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学、变流技术等整合为一门课的电工学,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见有限学时下微机原理课程要在不同施教对象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宗旨,因材施教并非一件易事。

此外,由于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硬件新技术、汇编语言新版本大多和原有的基础技术一脉相承,所以有些老师觉得讲授最新的更好,而有些老师则认为还是讲授基础性知识好,两者难于统一。

本课题研究小组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在本校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把“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分成3~4个授课层次(如A、B、C、D类)分别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大纲来执行,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2 在计算机专业中把握好整体与个体、取与舍的辩证关系

微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微机原理课程包罗了太多的内容:除了指导委员会确定的七个基本知识单元(微处理器、存储器、指令系统、输入和输出、I/O接口技术和微机应用系统)之外,32位、64位CPU内部结构及多级流水线工作原理、虚地址下的寻址过程、高档CPU新增指令及MASM32汇编语言语法规范(乃至WIN32编程等)、段页存贮管理及芯片组、总线标准(EISA、PCI、USB等)等新内容也不能不涉及。

如果仍然仅以8086CPU来讲授,对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来说,未免过于落后,因为8086CPU和现用的Pentium相比,至少已经淘汰了三代;另外,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先导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和“80X86微机”二者是整体与个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且一般还有与“微机原理”同步开设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般开设顺序多为:汇编语言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因此,在有限学时下,象数制、原码、补码加减原理、ALU原理、16位汇编语言等部分完全应从简处理,而应重点讲授80386/80486/Pentium内部结构及工作机理、存贮管理技术(包括段页式存贮管理、Cache原理与访问管理、虚拟存贮管理)、I/O接口及外设接口(硬、软盘驱动器接口、网络与通信接口、打印机接口等)、芯片组技术,总线标准与接口技术(ISA、PCI、USB等)等,尤其是8086/8088时代的接口芯片多数已淘汰,新的芯片组在结构和功能上已与早期芯片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将原来侧重芯片的内部结构改为侧重芯片应用是必由之路。这样才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培养目标。当然,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教学大纲的制订绝对不是孤立的,比如32位汇编语言和Win32编程如果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话,“微机原理”大纲就可另辟重点。

3 在电类各专业中把握好一般到特殊、基础与应用的辩证关系

“微机原理与接口”是电类各专业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有些虽没有学过“组成原理”、“系统结构”等课,但诸如汇编语言、中断、定时与计数技术、存贮器扩展、串并口扩展、总线标准等都是后备课如“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DSP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电类专业一般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60―80学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40―60学时)以及日后从事科研所必需的,尤其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学习必须以“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奠基。

事实上,从“微机原理”到“单片机原理”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单片机原理”是“微机原理”的后补课程,两门课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好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是稍学即会。象微机原理中的地址、寄存器、锁存器、控制字、堆栈、中断、定时与计数技术等概念可在单片机原理课程学习中直接应用;但是,工业过程控制中用的更多的是单片机控制和PLC控制(即使象网络控制、现场总线控制其终端实现也一般用单片机或PLC控制),所以和单片机共有的汇编语言、CPU结构原理,存储器扩展、并/串行口扩展、总线、LED及键盘的接口等内容的讲述要不厌其烦,举一反三,而前述的计算机专业所侧重的高档CPU的段页式存贮管理、Pentium结构及芯片组、硬、软驱接口、MASM32及Win32编程技术等虽不能不提,但应适当从简,不要让学生感到既多又杂,抽象难学,甚至出现畏难情绪,要知道,基本原理部分如果不理解透彻,单片机应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学习就无所适从,而且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

4 在非电、非计算机理工类专业中把握好基本原理与一般原理、开与合的辩证关系

由于微机(单片机、PLC)作为智能化机电产品的大脑与心脏,在超精密加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中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微机原理(有的学校开设微机原理课,但实际讲授内容为“单片机原理”)也成为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等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两点:第一,学生与微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薄弱,因为他们仅仅是把电路、模电、数电、电机学、变流技术等整合成一门电工学去学的,触发器、译码器、计数器、存储器等知识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学习;第二,在机械类专业中“微机原理”课程学时很有限,一般在40-50学时之间;基于上述原因,学过两周该课的大多数同学反映,该课抽象难懂,神秘莫测。所以一开始应把数制及典型单元电路的原理讲清楚以揭开CPU的神秘面纱;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清其原理,如门控电路及控制字,一位ALU的结构、传统CPU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步骤。另外,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讲,他们掌握单片机原理可能比8086原理更重要,所以在8086原理讲完后,最好花几个课时介绍8051等单片机,8051和80X86同为Intel公司的拳头产品,汇编语言助记符十分相象,有了80X86作基础,作比较,学8051很轻松;这也是开与合的关系。开是发散,由8086发散到8051单片机;合是聚集,机类学生计算机原理仅此一门,8051不能不聚到中去讲,但8086是基础,是主要讲授对象,8051单片机是应用,要讲究适度,开是放的开,聚是收得拢,百变不应离其宗。

5 在文、管、法等文科专业中把握好深入与浅出的辩证关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计算机是一个工具,对这个工具的原理应该多少懂一些,这是这类学生的目的所在,正是由于汇编语言课深奥枯燥,大家才喜欢使用可视化的高级语言及其编程工具,所以这类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一般更名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对这类专业学生不要大讲特讲80X86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RT显示控制编程等较深内容,只有有的放矢,深浅适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浅是表达,深是理解;浅是弄懂,深是探求;浅是深的必要前提,深是浅的必然深化。要按照“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能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计划来培养,让缺乏基础知识的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学习计算机原理,掌握基本知识,更要掌握一些实用知识如芯片组技术、USB接口、PCI、AGP总线、EIDE、SCSI标准等,要配合实物与实验帮助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 在讲授艺术上要把握好雅与俗、庄与谐、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1)恰当的应用俗语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必要手段,“雅”是指用专业语言,用词规范,语句缜密,“俗”是口语,具有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比如,微机原理中的“总线”就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高速公路”,CPU总线浮空,就是该段“高速公路”关闭。

(2)工科“微机原理”也要讲求“庄”与“谐”,“庄”是庄重、严肃,“谐”是诙谐、幽默,庄谐并用,寓庄于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但“庄”与“谐”的应用要适度。比如,“二级控制模块DMA请求总线使用权”是“中层领导向最高层领导申请”,因为“DMA控制器有总线控制权,所以不是处于最底端;又如 “伪指令和指令相比不产生机器代码,不占据存储单元、起管理作用”可说成“伪指令是指令的后勤管理员”。

(3)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形象的比喻及严密的逻辑性语言可以触类旁通,帮助理解。例如,“间接寻址”是寄存器中放的是存贮单元的有效地址,按该地址便能找到操作数,可以这样理解,“张三要找李四,但只有王五有李四住址”,所以张三找到王五也就找到了李四,这是间接找法。

7 结 语

总之,在有限学时下,对于包罗了太多的内容的“微机原理”课程,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象,把握好几个辨证关系,合理地制定适合于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而不应把一个相同内容的大纲强加到所有的专业;另外,讲课是一门艺术,在语言艺术上,熟能生巧,这是笔者讲授“微机原理”多年的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 Intel公司.IA-32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volume1:Basic Architecture[Z].

[2] 陆慎,等.事实求是地制定教学计划[J].广西工学院学报,1999(8).

[3] 富春岩,王皓杰,等.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3):8.

[4] 王克义.非计算机专业“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实践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5] 仇玉章.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郑学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 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投稿日期:2006-08-07

作者简介:

曹双贵,讲师,硕士,长期讲授“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先后在“微计算机应用”、“电气自动化”、“工业控制计算机”等杂志上8篇。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专业建设;经济发展

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特色。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随着本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学校所提供人才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企事业迫切需要人才,而另一方面企事业需要怎样的人才,职业学校能提供怎样的人才,能否满足需求?也就是说我们专业的建设能否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中学电子电器专业,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目的是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把本专业建成“培养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设备设施先进,教学水平一流”的精品专业。为当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输送合格人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一、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是珠三角经济圈的9个地级市之一,是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城市。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64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439亿元,增长11.2%。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26.32亿元,增长13.5%。总量稳居全省第五位。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80亿元,增长13.5%,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形成一镇一品牌的特色经济,如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和音响、南头的家电、东凤小家电、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黄圃腊味等等。和我镇同属东部片区的火炬开发区现已形成形成电子信息、现代包装印刷、生物医药、化学工业、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七大产业和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健康基地、高科技产业园、包装印刷产业园和民族工业园等五大工业园区群。整个中山与家电类相关企业多不胜数。而学校所在的南朗镇位于中山市的东南面,是“伟人故里”,与火炬区、三乡镇这些经济强镇相邻,到市区只有二十来公里。近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法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0.58亿元,工业产值151.62亿元,增长12.52%。2010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0.2亿元,工业产值190.5亿元。2011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8.52亿元,比增13.6%;工业产值234.2亿元,比增16.2%。全镇有八个工业发展基地,包括南朗万亩工业区、第一、二、三工业园,大车工业园,翠亨工业园,横门工业园,和正在开发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全镇工业企业达480多家,形成以能源、电子电器、装备制造、针织、制鞋等支柱产业。其中电子电器类或与电类相关的著名的企业有ABB变压器有限公司、深南电(中山)南朗燃机发电厂、建纶电器工业(中山)有限公司、开益禧半导体有限公司、三礼电子、高怡电子、记事达通讯等等企业。电子电器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成快速发展的势头。从全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品从风扇、电视机、电冰箱、变压器、洗衣机、空调器、电子衡器、手机、固定电话机、电饭锅、电热水器、收录机、电脑各种小家电、电子元件;快速发展的电子行业亟需大量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在一线操作的技术工人。

电子电器已经普遍进入了老百姓的家庭,电风扇、电视、空调器、电冰箱、电脑等。每户家庭、每个单位都拥有数种乃至数十种电子电器。许多电器使用年限短,质量有不是太好,大量的电器进入了维修高峰期。目前,在我镇的维修人员中,有前几届的毕业生,有经过培训学习掌握一定技能的人员,但在人数上还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还需要更多的专业维修人才。

随着各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活动更密彻,各种电器类销售商店林立、电子电器在贸易流通和销售,非常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各种电子产品的售后保养维修,也非常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另外,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形势,电子电器行业估计将会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发展。这样看来,电子电器的生产企业与维修企业对电子电器维修人员需求将大幅增加,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需求也会大幅度提高,电子电器专业发展前景喜人。

鲜明的产业结构特色,与旺盛的人才需求,为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电子电器的应用与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集合力量,搞好专业建设,适应本地经济发展

我校是广东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本校家电维修专业创办于1993年,凭借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努力,培养了一批由一批的家电专业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今天,紧紧随乘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与维修企业快速发展的东风,立足本地,主动接轨企业,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可以预见,电子电器毕业生将会成为企业抢手的香饽饽。

(一)增大投入,更新设备。

培养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必须有技能训练所需的设备与器材,而且不断更新发展换代,去掉残旧、落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一定要增强资金投入,添置实训设备。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在上级的关怀和重视下,先后建成了制冷实训室、电子电工室、家电实验室等等专业实训室,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今后,还应该不断增加投入,保证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实操器材和实操机会,能够很好地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送专业教师到外学习;专业教师经常到外面参观学习,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改革,迎合企业要求。为使本专业发展更紧随时展,更适合企业需求,今后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购置实用设备,淘汰残旧、落后、不能用的一些器材;更新设备。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专业适应性不断增强。

(二)注意校企合作。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提供的和企业需要的能否接轨?我们应该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主动与企业接轨。学生在校掌握一定得技能基础上,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培训,早适应企业要求,也可加强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合作。目前,在学校领导和带动下,我校先后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山ABB变压器有限公司,中山开益禧KEC半导体有限公司、新盛世机电制品(中山)有限公司、广东长虹等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广阔得平台,也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学校与企业实现接轨;以中山ABB变压器有限公司为例,每年都能有很多专业学生加入实现就业。如果能够与企业形成长期的协助关系,或长期保持联系,那么我们的电子电器专业课程的设置能保持合理性,侧重性和灵活性,随时调整而保持时兴性,积极向新兴现代企业靠拢,增强办学活力。真正形成“招生、教学、育人、实习、就业”为一体的机制。

(三)搞好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有好的师傅,才能带出好的徒弟。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这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专业建设才能充满发展与提高的后劲。在培训教师方面,我们学校能有计划地派出专业教师到高校深造,鼓励教师在本科基础上不断提高学历。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考核,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抓好本专业校本培训,促进理论、技能、教学各方面的交流,传授经验;搞好老中青教师之间的帮传带方面工作。广大专业教师有能力自学不断更新发展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保持与时代同步,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更多的技师、高级技师出现在教学一线。

(四)明确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企业要求,培养合格人才,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培养目标,围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1)总体目标: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我们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在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服务、经营和维修第一线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员。

(2)具体目标;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具备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熟悉电子电器设备的采购、推销、调拨、储运、及办理索赔等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电工、电子机械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音频、视频、日用电器,办公设备自动化三大类电子电器中至少一大类的工作原理、生产过程、主要性能指标、和经营、保养知识。掌握相关电子电器设备的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常用元器件性能及功能的基本知识。熟悉电子电器设备生产、检修、经营职业岗位的规范和职业道德。

(3)专业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电工、电子电器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机械、焊接基本功;具有相关电子元器件和电冰箱、空调器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和选购能力;具有安装、调试、检测与维修家用音频、视频产品,日用电器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中某几类电子电器设备的能力,具有操作维护电子电器设备的能力。

(五)适当调整并建立新课程体系。

根据“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化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对现行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删繁就简、删难就易,并增添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适应学生特点,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改课程系列为系列课程,建立新型树状结构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必须体现以下特点;社会适应性强;社会服务领域广;课程门数大大减少;课程覆盖面广,内容充实;课程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加强专业性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水平。

同时,根据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除课堂教学外,建立各门各科各种技能的课外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和技能比赛。

目前,随着本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迎合当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当地培养、输送合格人才?这要求我们要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的适应性增强,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本地区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中山市南朗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森才.广州市中职学校经营策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卢金燕.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J].职教通讯,2011,(3).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产学研;电器行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84-02

一、国内电器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电器行业产品遍及所有用电领域,是国家用电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可靠性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给电器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越来越多的新型电器以机电一体化的面貌出现。这就对高校培养适应新发展、新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把新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提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相应的对电器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也在加强相关研究领域的人才积累以及产品研发。但与此不相称的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短缺。目前,行业急需“电器”方面的技术人才,而全国仅有几所高校专门开设有“电器”专业,在规模上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急需补充。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考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也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头等难题,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聘用也更加挑剔,是否适合于企业的发展,是否具有应用创新能力是企业选择的首要条件。在全国高校中,我校在电器可靠性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前列,但如何在充分体现我校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更新和创新意识,更好地服务于电器行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实施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1.举办“电器新技术”学习班,为电器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电器专业知识培训。河北工业大学电器研究所多次被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指定为行业技术人员“电器新技术”学习班主办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电器研究所所编写的著作《电器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低压保护电器的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以及负责制定的漏电保护器、小型断路器、塑壳断路器、过载继电器可靠性国家标准作为“电器新技术”学习班的教材,对普及可靠性理论知识,推动我国电器产品可靠性考核工作、提高我国电器产品的可靠性及其试验水平有重要作用,创造了很高的社会效益。

2.为电器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培养电气工程领

域的工程硕士、博士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结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如为国内最大的某断路器生产厂培养了15位电气领域工程硕士,为国内最大的某继电器生产厂家培养了6位电器领域工程硕士,其中一人荣获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出的“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电器骨干企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正在为国内最大的某断路器生产厂培养电器学科的博士生。这些企业包括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这些博士后一方面结合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博士后人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出一名全国优秀博士后人才。

3.将在校硕士生派往企业,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

力。与行业骨干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实习研发基地,结合企业的生产制定学生的课题内容,使学生未出校门就走到企业中去,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共派出15位硕士研究生和1位博士研究生到河北某电气企业和天津市某些电气公司实习。

4.将河北工业大学电器研究所的博士送到企业进行短期工作。河北工业大学电器研究所先后送出6位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到温州某电气集团公司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工作,工作期间为企业和技术人员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公司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5.利用最新的电器可靠性研究成果与研究所企业联

合共同制定国家标准。河北工业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电器可靠性理论的研究,三十年来在控制用电器特别是保护类电器可靠性研究方面在没有国外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企业具体电器产品结合,制定企业产品的可靠性标准,然后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组织下,同全国的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主管一起制定了典型电器产品的可靠性试验的行业标准,进而制定出典型电器产品的可靠性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如控制用电磁继电器、小容量接触器、机床电器、塑壳断路器、低压断路器、过载继电器、漏电开关、接触器式继电器等可靠性试验方法的系列国家标准。

6.为企业建立可靠性实验室,推动了低压电器的科技进步。所提出的可靠性试验方法以及研制的可靠性试验装置已广泛应用在国内各生产保护类电器的主要大中型企业及检测机构。为生产厂、检测中心、试验站及研究所提供了先进的可靠性试验方法、技术及设备(应用面达生产保护类电器主要企业的70%)。建立了11个电器可靠性实验室,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特别是使某些厂家的产品成为名牌产品,已被应用于许多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可靠性试验,找出了产品的薄弱环节并对产品设计和工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加强了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7.作为首席主编,汇聚高校、研究所、企业的力量编写了《中国电气工程大典》配电工程卷。此大典是汇集了电气工程各领域的来自高校、研究所、企业的两千多名专家和学者参与,历时四年多编撰的鸿篇巨著。该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电气工程各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成功经验,展示了各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设计经验、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汇聚了国内外相关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结合。陆俭国教授作为该卷首席主编,与企业、研究所及我校的电气工程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的配电工程卷,共计282万字,包括最新的技术参数和图表以及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设计经验与发展趋势,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和权威性,为全国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套学习的工具书。

8.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提高行业电器技术人员的素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我校电器研究所,陆俭国教授一直担任主任委员,专委会汇集了国内高校的教授、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十几年来为推进电器可靠性的发展,专委会举办了多次全国电工产品可靠性年会,还举办了四届电工产品可靠性与电接触国际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为企业和国内及国外的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9.通过“产学研”促进了我校科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河北工业大学与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低压电器可靠性设计与检测技术”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工业大学与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器检测所共同完成的科研项目“低压电器试验与测试技术”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工业大学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合作的“低压保护电器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了河北工业大学电器学科的团队建设和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校电器学科的团队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在2009年度我校“电机与电器”学科获得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集体奖,此奖项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热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评选出来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仅有30个集体获得此奖项。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专业 授课方法 机电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132-02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阶段,其标志就是以技术及装备为表现形式,通过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及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国现代农业装备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的新型农机人才,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技术与农艺的更新,推动农机装备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缩短与国外同行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与超越。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是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在我国开设此课程还不足十年的时间,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开设更是一个新生事物。《机电一体化》是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类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今后设计与研究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由于机电一体化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和内容覆盖广,机械层面、数据层面和控制参数层面的内容交错、关系复杂,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程内容繁多,系统性差,难以融会贯通,同时也存在教师难教、内容难整合的情况。笔者在讲授机电一体化课程时,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相长地引导和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与农机专业教学相关问题

(一)理论教学内容筛选非常重要

机电一体化(英文名称为Mechatronics)是在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接口与总线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学科群体的基础上集成创新的综合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匹配和外部整体效能最佳的一种新型集成创新技术。由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大,在一个学期中学习其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另外,机电一体化和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新型MEMS传感器、新型总线技术、新型电液气的伺服驱动等技术的出现,这就使得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取舍上必须加以科学地优选,以特别处理好基本原理、基本模块与学科前沿最新技术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确定学生应在学习期间掌握哪些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就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和具体技术,又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便于学生课下无障碍自学,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理论教学内容的筛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的侧重点融合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对于刚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机和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论知识同步实践或者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讲解才会显而易懂,更易理解。作为本科阶段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像是有关的控制理论的数学推导问题并不需要彻底理解,但他们应学会把所学的内容迅速地应用到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灵活地学以致用。而实践方面的教学必须与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配套,因此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非常重要。

(三)教学实践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目前一般工科专业的《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解的是设计、通讯、测量和控制原理、方法以及一些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一些简单应用,目前现代农业机械发展与应用,特别是涉及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等技术融合的新型农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尚未融入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尽管教师反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也对其重要性有认同,但因教学内容、案例与农机专业培养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再加上本课程知识点繁琐、层次多、涉及面广,学生容易产生应付考试的态度,忽视对实践环节,特别是从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角度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无法对课程产生热情,难以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授课与实践环节的探讨

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以及上述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组织、授课方式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学习兴奋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课程任务“三结合”,全面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素质。

(一)结合学生兴奋点,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尽管机电一体化课程部分理论抽象、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难于理解,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才会主动去自学、求知和实践,并由此在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日常生活中学生会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例如两轮自平衡小车、Iphone手机遥控的四轴飞行器、转魔方机器人等等,如借助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通过剖析他们的结构和控制原理,破除神秘感,可以激发他们对机电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兴趣,并将机电一体化课程繁琐的知识点、抽象的内容具体体现出来,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和捷径。另外,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科研成果,既让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领域的科研前沿,结合专业方向,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大量案例式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科研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随着农机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将GPS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等技术集成到传统的农业机械中,可实现农机装备的精确定位和行走速度检测、作物产量监测、物料的变量精确投入、精准灌溉测控等,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传统农机化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农业机械化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转换,也是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迁移和调整。而机电一体化课程在这种调整中,也自然树立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各高校也从对该课程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投入方面非常重视。

因此,针对现代农机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也就成了机电一体化等课程的任务之一。笔者结合自己在精准农业装备、现代农机装备研制中的科研案例,给学生剖析了精准变量施肥机、高精度谷物测产系统、精准变量喷药机等装备设计、样机加工和测试试验的关键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视野,引起了学生对现代农机装备的科研兴趣。

(三)结合课程实训和课外制作,树立系统研发观念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机器人作为一种典型的机电软综合技术平台,非常适合作为高等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载体和对象。而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学生同样对农业机器人技术非常感兴趣。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模块化、网络化成为机器人研究和开发领域的热点。通过模块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难度大大降低;凭借网络化,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扩充。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所用器件、模块的成本逐渐降低,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农业机器人。因此抓好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环节,变抽象为直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实现对学生成就感的激励。为此,机电一体化教学组结合学院和学校开展了创新科技比赛,让学生进行机电装备方面的创新设计与制作;通过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平台,准备常见的机电装备设计制作所需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由学生按照自己创作意图实现新型设备的开发。这些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校级、省级和部级的机电创新大赛奖项的好成绩。从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成绩看,理论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

三、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是培养现代农业机械及装备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其地位在课程体系中愈来愈突出。笔者针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农业机电一体化课程特色,从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筛选、学习兴趣引导及知识系统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帮华等.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孔令荣.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

[3] 张锦明,陆新.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汽车电控技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模拟实践:应用型本科

一、“汽车电控技术”课程简介

10年以前,在全国的各大高校的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门介绍汽车电控技术的还比较少。但是,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汽车电控技术越来越成为汽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汽车电控技术”是一门全面介绍汽车上的各种电子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工作特性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熟悉和掌握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其工作过程。可以说“汽车电控技术”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汽车电控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关系

理论课程是学生掌握好本学科以及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从事实践的基础。前已述及。“汽车电控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主要表现在涉及到机械、电子、液压、控制、微机以及传感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对于相当多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而言是必备的,也是区别于高职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实践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环节对理论进行总结和提高。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理论为主,如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等;二是实践为主,如汽车检测技术,汽车维修工程的等;三是理论实践并重,如汽车构造、汽车电控技术等。其中的第3类的课程中理论和实践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拿汽车构造和汽车电控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比较发现,汽车构造相对而言更强调实践,而汽车电控技术更加强调理论。即作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所开设的“汽车电控技术”课程,应当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十分重要,与汽车构造课程相比,理论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汽车电控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应当首先是为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所服务的,一定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要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汽车电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做的改革与探索

(一)模拟实践教学

所谓模拟实践,是指该“实践”活动,并非以真实的汽车电控系统为实践对象,而是通过多媒体、专业教学软件等来完成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所进行的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多媒体演示教学以及模拟拆装、检测、诊断两个部分。

多媒体演示教学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多媒体演示教学作为实践环节的第一环有很重要的意义。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多媒体演示教学对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理论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环节引入了电控喷油系统、电子点火系统、ABS、AT、SRS等主要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的动画演示。系统地模拟拆装。电控系统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原理和结构都是很多的。很难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总结。但是。通过多媒体演示环节,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

其次,多媒体演示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作为连接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纽带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活动。而在多媒体演示教学中,理论中包含着实践,实践中又蕴含着理论,起到了很好的理实一体化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演示环节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完成多媒体演示教学后。我们并未直接让学生进入到现场拆装实践环节。而是组织学生进入汽车专业机房。人手一台电脑,在电脑上利用汽车教学软件模拟实际情况,对汽车上最重要的结构复杂的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等汽车部件进行三维模拟装配。使复杂的汽车拆装过程,变成简单地通过鼠标或键盘进行工具使用、设备拆装等模拟实际的操作演练。避免了学生刚接触拆装时错误的拆卸与装配导致零件损坏和丢失的现象,也避免了错误装配后重新拆卸带来的大量时间的浪费。

如软件对自动变速器模拟装配包括以下方面:行星齿轮总成装配;C2总成装配;差速器总成装配;C4总成装配;c1―C3总成装配;变矩器总成装配;总体结构装配。先完成前面6项部件装配,在正确掌握部件装配技术后进行第7项的总成装配,完成自动变速器的全部装配过程。

图1显示了自动变速器C2总成装配界面,要求学生把界面两边的C2总成的8个零件进行装配,经过重复装配后,学生能一次性快速按照“分离活塞―自动弹簧―卡环―膜片弹簧―压板―离合片―压板―卡环正确顺序进行装配就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C2总成装配技术,可以进行到下一个部件的装配训练上来,否则继续重复该部件的装配工作。

通过在计算机上人机交互式模拟装配各部件,游戏式的模拟训练让学生自得其乐,轻松掌握基本拆装技能,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节省了由于实际装配而造成器件损坏、丢失的大笔经费。以一台自动变速箱为例,由于装配不当或器件丢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不等。当然模拟拆装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实物拆装,它是理论教学到现场拆装实践的一个过渡阶段。

(二)现场实践教学

在进行完模拟实践环节后,学生就可以进入实践教学的现场环节中。同诸如汽车构造、发动机结构原理等课程的实践环节一样,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在“汽车电控技术”课程中所做的有益的探索和结论。

相比于汽车构造等课程,本课程更加强调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实践项目的设置中让理论知识始终贯穿于整个实践环节。如01N自动变速器电磁阀N90故障,使用解码器仅能简单地得知电磁阀可能有问题,并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电磁阀N90的故障会导致不能换4档。在这时,就应该让学生知道电磁阀控制着离合器K3的油路,离合器K3驱动行星架,而行星架则是作为4档时的驱动部件。并且,通过这样的讲解过程,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汽车电控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工作原理、了解工作过程、提高动手能力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对电控以及电路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我们对本专业实验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实验室除了具有足够台套数的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供学生进行拆装实习外,还配备了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ABS、全车电路等多媒体试验台架。这样学生在实验室里既可认识电控系统的构造,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台架了解电控系统的实际工作过程,并进行电路的分

析以及故障设置和检测。

(三)实践课程设置方面所做的探索

虽说本课程课时在逐渐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师感觉到实践课时太少,没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有效利用现有课时,使其效用最大化。如上文所述的模拟实践过程以及实验台架设备的添置,都使得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在学生的实践报告中增加了分析思路以及心得体会两项内容。

二是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严格控制实践教学质量。很多老师感到课时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汽车电控系统设计的面很广。要想做到面面俱到,的确需要大量的课时。而不同于一般本科教育,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培养基层技术人员。教师授课应围绕专业需要构建的知识点。所授知识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度。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主要以电控发动机、自动变速器、防抱死系统为主,其他电控系统为辅。虽然汽车电控系统种类繁多,但都有其共性的方面,通过对典型电控系统的掌握,可融会贯通,这样既有利于对课程内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又节省课时。

三是尝试开放实验室教学。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一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开放实验室教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申请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这种尝试自实施以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及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通过开放实验室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从事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兴趣产生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四、小结

为应用型本科汽车专业所开设的“汽车电控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实践教学要以理论为指导,同时实践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模拟实践教学起到了很好地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论认识、节约实践课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教学等环节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在具体的教学执行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实践教学的质量,注重与理论的结合。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6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汽车维护与保养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

【总

时】

120学时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技能模块中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的基本组成、总体构造、各总成的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各总成的拆卸、装配、调整的方法和步骤;能完成汽车一级维护、二级维护、汽车美容、汽车整车拆装等作业内容;具备从事汽车维护、整车拆装等工作岗位的职业基本技能。

【岗位任务及课程目标】

1、

岗位任务分析

根据汽车机电维修有关职业能力的要求,本门课程主要承担汽车拆装与维护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达到获取“中级汽车维修证”考证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熟练从事汽车维修方面有关机电维修工作岗位工作。

2、

职业知识目标

(1)

掌握汽车维护保养的内容、方法、技术要求。

(2)

熟悉汽车的总体构造、各总成的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

(3)

掌握各总成的拆卸、装配、调整的方法和步骤。

3、

职业技能目标

(1)

能正确使用汽车维修设备、常用工具、专用工具、检测仪器、仪表。

(2)

具备对汽车进行一级保养、二级保养的作业技能。

(3)

掌握汽车整车拆装、调整操作技能。

4、

职业素质目标

(1)

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于民的良好职业道德。

(2)

强化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养成规范化操作的职业习惯。

【课程逻辑结构图】

汽车维护与保养

一级维护作业

二级维护作业

汽车拆装

汽车美容防护作业

检查紧固作业

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

润滑和补给作业

发动机的维护作业

底盘的维护作业

电气部分的维护

汽车美容

汽车防护

汽车的拆卸

汽车总装配

【课程内容和要求】

模块

项目序号

项目名称

工作

任务

教学要求

课时分配

教学课时

机动及

考核课时

一.汽车一级维护作业

1

项目一:润滑和补给作业

1.更换发动机机油和机油滤清器;

2.

检查、补充冷却液;

3.

检查、更换变速器、驱动桥、转向器的润滑油;

4.更换制动液

1、掌握汽车各总成的润滑和补给作业方法及要求;

2、会正确检查油量及判别油质好坏;

3、掌握更换机油滤清器的步骤及要求;

4、会正确选用机油、制动液、齿轮油。

6

2

2

项目二:检查、紧固作业

1.汽车各总成的检查、清洁;

2.

汽车各总成紧固、调整作业

1、

了解一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一级维护竣工检验技术要求;

3、

掌握汽车各总成的检查、清洁和简单调整作业的方法及要求

6

2

3

项目三: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

1.检测点火系性能;

2.

检测发动机性能。

1.了解二级维护作业前检测的工作程序,熟悉作业内容;

2.掌握检测方法、标准及要求,并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车辆二级维护作业的深度。

6

2

二.汽车二级维护作业

4

项目一:发动机的维护作业

1.

发动机上部、下部拆装、检查、清洁、紧固

1.了解发动机二级维护的主要内容;

6

4

2.

曲轴轴向间隙检查、调整

3.

气门间隙调整

2.掌握发动机上部、下部及附件的拆装、清洁、调整、紧固方法;

3.掌握曲轴轴承间隙、轴向间隙的技术要求;

4.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方法,会气门调整;

5.掌握润滑系维护要求和方法。

5

项目二:底盘的维护作业

完成对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车轮、制动系统、轮胎等的二级维护作业

1.了解底盘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2.了解汽车行驶、制动、转向动力传递;

3.掌握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车轮、制动系统、轮胎拆装、检查、调整的方法和要求。

6

4

6

项目三:电气部分的维护

1.完成蓄电池、发电机、起动机、灯光、仪表、线路的维护作业;

2.点火正时的调整。

1.了解汽车电气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

2.掌握发电机、起动机、蓄电池、全车线路等的维护要求和方法;

3.掌握点火正时的调整方法和要求。

6

4

三.汽车美容防护

7

项目一:汽车美容

汽车清洁、抛光作业

1.熟悉汽车清洁步骤;

2.熟悉汽车抛光步骤;

3.掌握汽车清洁技术规范;

4.掌握汽车抛光处理技术规范。

6

4

8

项目二:汽车防护

1.汽车防爆太阳膜粘贴;

2.汽车防盗器安装;

3.倒车雷达安装。

1.了解汽车防爆太阳膜的作用、种类及选择;

2.掌握防爆太阳膜粘贴流程及施工技术要求;

3.了解汽车防盗器的工作原理;

4.会汽车防盗器的安装;

5.了解防撞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

6.掌握防撞雷达的安装技术。

6

4

四.汽车拆装作业

9

项目一:汽车的拆卸

1.

发动机附变速器总成的整体吊拆;

2.传动机构的拆卸;

3.空调系统拆卸;

4.车内座椅拆卸;

5汽车电器及线束拆卸。

1.了解汽车的基本组成、总体构造和技术特性;

2.了解各大部件总成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

3.进一步巩固汽车电器、底盘发动机、空调的构造知识;

4.掌握各汽车总成的拆卸方法和步骤,

16

6

10

项目二:汽车总装配

1.

发动机、变速器、传动机构、空调系统、座椅、汽车电器等总成的装配;

2.整车检测及调整。

1.掌握汽车总装配的顺序、方法、技术要求;

2.掌握汽车各总成的调整方法及技术要求;

3.掌握汽车总装后的检测试验项目及技术要求;

4.掌握汽车总装竣工验收规范。

18

6

合计课时数

120

【教学评价】

1、

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过程考核由项目负责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进行,综合考核在课程结束后统一组织考核。考核配分如下:

考核配分比率

过程考核(40%)

结果性测试(60%)

其中技能测试占60%

其中知识测试占40%

2、过程考核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竞赛、出勤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模块

项目

考核点

成绩比例(%)

1.汽车一级维护作业

项目一:润滑和补给作业

各总成的润滑和补给作业方法、要求;油量检查、油质好坏判别;机油、制动液、齿轮油的选用;更换机油滤清器的步骤、要求;

7%

项目二:检查、紧固作业

三元催化净化器结构、原理、技术要求;空气滤芯清洁、更换;V带张紧度调整;火花塞的拆装、清洁、检查;清洗、更换汽油滤清器;点火系的检查、调整;传动轴、万向节的检查、紧固;轮胎气压检查、检漏、加气;蓄电池、灯光、信号、线束的维护;空调系统检漏、抽真空、加冷冻油、加制冷剂;检查紧固车架、车厢及附件支架各部的螺栓。

7%

项目三: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前的检测

检测项目:点火系参数、发动机动力性、起动系参数、汽缸压力、曲轴箱窜气量、汽缸漏气量、进气歧管真空度、配气相位、前轮定位

检查项目:发动机油、水密封;曲轴前后油封漏油;散热器、水泵水封、垫、水道侧盖漏水;曲轴轴向间隙;转向系的转向盘自由转动量,转向器工作状况及油封密封状态;传动系的离合器工作状况;行驶系及车架的轮胎偏磨;仪表信号、机油压力、水温、发电机充电指示。

7%

2.汽车二级维护作业

项目一:发动机的维护作业

发动机二级维护的主要内容;发动机上部、下部及附件的拆装、清洁、调整、紧固方法、技术要求;曲轴轴承间隙、轴向间隙的技术要求;气门间隙调整方法;润滑系维护要求和方法;汽缸盖螺栓校紧次序和扭矩。

8%

项目二:底盘的维护作业

底盘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汽车行驶、制动、转向动力传递;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车轮、制动系统、轮胎拆装、检查、调整的方法和要求。

8%

项目三:电气部分的维护

汽车电气二级维护作业的主要内容;发电机、起动机、蓄电池、点火系、全车线路等的维护要求和方法;点火正时的调整方法和要求;灯光测试及调整。

8%

3.汽车美容防护

项目一:汽车美容

汽车内饰清洁、消毒、杀菌;汽车外部清洁步骤、方法;汽车抛光步骤;汽车抛光处理技术规范;上腊操技术要求

7%

项目一:汽车防护

汽车防爆太阳膜的作用、种类及选择;防爆太阳膜粘贴流程及施工技术要求;汽车防盗器的工作原理,汽车防盗器的安装;防撞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防撞雷达的安装技术。

8%

4.汽车拆装作业

项目一:汽车的拆卸

汽车的基本组成、总体构造和技术特性;各大部件总成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及动力传递;汽车电器、底盘、发动机、空调的构造知识;汽车总成的拆卸方法和步骤,

20%

项目二:汽车总装配

汽车总装配的顺序、方法、技术要求;汽车各总成的调整方法及技术要求;汽车总装后的检测试验项目及技术要求;汽车总装竣工验收规范。

20%

100分

注:每个项目考核中知识占40%,技能占60%。

【教学说明及实施建议】

1、

教学条件要求

(1)教材、教辅素材:教材内容应以工作项目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编写应图文并茂,最好有立体结构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较好的完成实训教学内容,编写好工作页。

(2)校内实训场地:实训场地为一体化教室,建议配备好8个实训工位,保证实训过程中每四个同学有一个实训工位。

(3)硬件与软件:教学场地配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中必须制作好多体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建议

(1)

本课程标准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具有通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本专业实际,精选内容,因材施教。

(2)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突显它的创新性和优势,把握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性、可持续、实效性,融入产业布局转型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养高质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对智能制造背景下秀人才的培养上进行改革创新,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课程内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制订和健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一)确立企业用工要求,精准定位优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在智能制造背景情况下,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性技能人才,要开展调查,剖析企业岗位及专业人才的转变,精准定位优秀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促使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二)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完成课程内容与具体要求相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与领域要求、产业链要求、企业发展趋势相对接,要在达到岗位能力的基本上超前发展。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日,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务必达到产业链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些新技术应用务必立即或超前地融进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持续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升级速度更快,专业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院校与企业务必紧密联系才可以将企业所需及时融进人才培养中,才可以培养岗位融入能力强的职工。校企合作办学才可以使培养的优秀人才与企业不错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区域内加工制造业重点企业采用“订单培养,产教融合”,以订单培养为关键方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四)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充分运用企业主导地位,推行“敞开式”培养模式。由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教书育人过程,其教育目标既包含学员,还可以是企业职工。对学生来讲,入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实践,一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学习培训。要企业和学校专业制订相对应的人事部门现行政策开展适用。

二、改革创新课程内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实际工作中岗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一)课程体系

面向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等领域,提倡“校企合作办学、工学更替”的人才培养方式,搭建“以岗促学、课证结合”课程体系,坚持“企业订单”的实践教学过程。老师为企业技术员进行技能培训、到企业锻炼、参加企业科研项目及关键产业建设项目,与企业协作进行订单班人才培养方式的教育改革。另外,与企业合作开发任务驱动的新项目化课程,撰写具备领域特点的专业化教材内容,按照岗位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指标,由企业权威专家与老师一同制订课程规范、实践内容、课程考核指标等。实际课程设计开发途径如下:领域、企业状况剖析和岗位分析→举办实践活动专家访谈会→获取工作目标→一体化课程转换→学习培训每日任务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计划编制→学习资料开发设计→资金投入执行。

(二)课堂教学构思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企业的每日任务或难题紧密结合,以探寻难题来正确引导和保持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因素,建立真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上真正的每日任务进行学习培训。根据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性的指导方针,按照“专业知识的总产量不变,专业知识的排列方法产生变化”原则。紧紧围绕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多样化教学策略紧密结合,老师由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变成引领者,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培训变成独立思考。在开发设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时,要引进岗位规范,院校在培养毕业生时遵循实际操作时的岗位规范,了解有关加工工艺标准,完成42课程内容与岗位规范衔接,教学环节与生产过程衔接。

(三)课程内容

1.岗位基本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包括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设备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每一技术行业所需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能力的培养,都依靠总数不一的专业理论课来进行。这些课程课程依据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间的联系来进行综合。如电工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子电工仪表盘与精确测量均归属于电力技术课程,能够综合性为一门课程。电动机与变电器、电力拖动、可编程控制器与自动控制系统都归属于电气控制系统课程,可综合性为一门课程。2.关键技术课程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技术领域,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分成好多个关键技术,每一关键技术包括了一定范畴的专业技能和能力要求,与岗位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机械设备的实际操作与检修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个关键岗位,机、液、电一体化技术是该岗位的关键技术,综合性的内容有液压、气动式传动系统、PLC控制等的综合性运用,学好这门课程就可以担任机械设备的应用维护保养。

三、在综合实践课程基础上,建设生产性实践基地和数控车间,创建智能化工厂,推动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

(一)有效调节专业群构造

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是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信誉的重要途径。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提高专业竞争能力,增强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结合,以融入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

(二)不断开展智能制造实践标准建设

学院完成了一定规模的实践性生产基地和数控车间的建设,完成了智能化运送堆垛服务中心、智能化安装服务中心、智能制造生产线及自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完成图像识别技术、机器人智能安装技术、多传感器技术、多轴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模拟仿真、智能机器人爪子快换、人机对战、智能机器人防撞击等技术的课堂教学。进行工业机器人安全性操作规范、智能机器人控制、程序编写、电机驱动和传感器控制、堆垛放置及捡取部位的步态分析、堆垛节奏优化、工业机器人对机床加工料运送的途径设计方案、工业机器人与机床相互配合的综合性程序编写、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基本原理的设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认知、工业机器人外部设备控制程序编写与调节(PLC)等实训新项目的训练。健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办学

在“政府引导、校企共建、多方共享”指导思想下,结合区域内对接机电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依照“基地建设集约化”和“综合实践课程生产制造化”标准。引企入校,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把学院的实训中心建设成具备公司文化深厚、职场气氛浓郁的校园内规模性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要求,创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机制。面向行业、对接产业,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运营机制,打造一个“内外结合、虚实互补、线上线下”的立体化产教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根据这种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措施,使学校和企业创建起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办学联合,为学校将来探索进行双行为主体办学,奠定优良的基础。结束语为了更好地融入智能制造系统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深层次企业调查现阶段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所存在的问题的基本上,摆脱传统式的人才的培养意识,明确提出了塑造具备复合型的岗位群能力、可持续发展观的岗位能力及其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优秀人才”的新思想。并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开展了探索,明确提出了培养计划、改革创新了课程内容、基本建设了智能制造系统实训管理中心、建立了转专业课堂教学精英团队,最后完成人性化、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路明,牛永生.大学创新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中外企业家,2017(12):73-74.

[2]梁红霞.高职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0.

[3]楼懋恩.机电专业实训室有效管理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6):131-133.

[4]夏瑜.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平台建设讨论[J].课程教育研究,2018(7):251-252.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sonos 非易失存储器 电荷捕获 专利研究

一、SONOS主要技术概述

伴随着可携带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如笔记本电脑、手机、记忆卡等,非挥发性存储器件(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在半导体存储器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浮动栅结构(Floating Gate)非挥发性存储器件,擦和写过程需要高电压,将浮动栅结构非挥发性存储器件,与CMOS器件整合在一起,越来越困难.另外,随着浮动栅结构存储器件尺寸的缩小,过度擦除和反常漏电流都现得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十多年前就被提出的SONOS器件又重新被关注。然而,SONOS非易失性存储器件存在写/擦速度不够高,ONO层生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导致数据保持能力降低以及漏电流等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SONOS存储更好地适应实际应用要求。

二、相关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在CNABS(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和DWPI(德温特世界专利库)中,对SONOS技术领域全球申请进行检索并按照申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得到SONOS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研究公司的技术发展状况。

上图是SONOS技术的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年代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领域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在逐步升高,说明在SONOS技术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和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分支的态势。在2000年之前,sonos技术还未大范围普及,申请量较少;在2000-2008年,申请量增长迅速,并在2008年出现了一个高峰,这和传统的浮栅存储器在2010年时将会达到工艺的极限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在2008年-2010年间,全球的申请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从而影响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从2010年-2013年间,全球的申请量再次回升,这是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市场的好转,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以满足市场的需要。2014年之后的申请量明显下降,这主要是2014年后专利公开滞后的原因。

三、SONOS重要技术及重要专利申请

3.1从器件结构角度进行改进

SONOS型非易失存储器件使用氮化物层作为存储节点。用于隧穿电荷或注入热载流子的氧化物层设置在氮化物层和半导体衬底之间。阻挡层设在氮化物层和控制栅极之间。通过这种结果,一旦电荷被存储在氮化物层中,即使电源被切断信息也能够得到保存。ONO结构有效的取代了浮动栅极组件中的介质层。

2009年2月12日,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开了一种(US20070954819)具有侧边口袋注入的电荷捕捉装置,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侧边口袋注入的电荷捕捉装置,提供了一种电荷捕捉存储单元,其具有沿着信道侧边的口袋注入,该侧边口袋注入具有和信道相同的导电型态,且该注入的掺杂物浓度较信道中央区域来的高。此种结构可有效防止电荷捕捉结构因鸟嘴或其它边缘异常而造成信道侧边非均匀电荷捕捉现象,且前述口袋注入可利用兼容于标准浅沟道隔离工艺的方法形成。

2009年6月10日,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开了一种(CN101452964A)包含:衬底;源极区域;漏极区域;阱区域介于源极区域和漏极区域之间;底部氧化层位于衬底上方;电荷储存层位于底部氧化层上方;多层的介电隧穿层位于电荷储存层上;控制栅极位于多层的介电隧穿层上。介电隧穿层包含第一和第二介电氧化层以及介电氮化层的非易失性存储单元。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改善SONOS和MNOS元件电荷保留的问题;含有能带设计的氧化氮化氧化(ONO)上介电层可作为阻挡氧化物或上方氧化层;可通过施加正栅极电压,利用栅极注入空穴来擦除

3.2从编程,擦除方法上进行改进

随着高积体化和低电压化发展,读取或编程的时候有产生非选择区块的漏电流,从而导致无法正确读取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非区块的漏电流提高读取精确度也是业界研究的一个方向。编程和擦除速度的提高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业界还研究如何更有效率的进行编程和擦除操作。

2004年4月13日,旺宏电子股份有线公司公开了一种(US6721204B1)对sonos进行擦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编程存储单元,从半导体基片注入电子至存储单元之一俘获层中;擦除存储单元;释放存储单元;以及重复该擦除和释放步骤直到存储单元之一阈值电压达到预定值为止。对于释放步骤而言,电子可从俘获层被释放至存储单元之一沟道中,或是释放至存储单元之一栅极中。本方法可包含验证俘获层之状态(高或低)的步骤,以及如果俘获层之状态未被验证,则重复擦除和释放的步骤。通过这种方法能有利地防止其俘获层中数据流失。

2008年11月27日,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公开了一种(US2008/0291732A1)对sonos 进行编程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首先编程存储器阵列中的多个存储单元,然后擦除多个存储单元,当在多个存储单元加载编程电压时选择性地抑制多个存储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单元。采用这种编程方法能够能消除SONOS型存储器过擦除,防止存储单元损坏,提高数据保持能力。

四、SONOS技术前景分析

Sonos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是从器件结构,材料,工艺的角度和器件操作方法的角度M行改进。而由于各个分支技术仍然存在各种不足及应用的局限,可以预见Sonos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都将专注于降低成本,提高器件的可靠性,从器件结构,材料,工艺的角度和器件操作方法的角度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Sonal Jain;Deepika Gupta;Vaibhav Neema;Santosh Vishwakarma,el. BE-SONOS flash memory along with metal gate and high-k dielectrics in tunnel barrier and its impact on charge retention dynamics [J].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16

作者简介:

曹雄斐(1988-),男,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领域:静态存储器。

邵磊(1983-),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静态存储器。

上一篇:科管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