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2 20:06:48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1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农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农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公共管理的现状、农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农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农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农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农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农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农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农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2

一、高校实习档案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的实习管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尽管是两项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而言,这两项工作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实习管理工作中涉及和形成的各种信息材料,包括年度实习实践计划表、年度实习实践总览表、学期实习工作安排意见、教育实习工作条例、教育实习花名册、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日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量统计表、各院系的实习总结、优秀实习师生表彰文件、教育教学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习经费使用暂行标准、各专业实习成绩登记表、每学期对实习基地进行投入建设的原始材料、各实习基地情况的有关资料等等,经过一定程序,相当大的一部分会转化成教学档案,成为实习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进行实习管理、促进实践性教学、提高实习质量的信息资源。

二、提高档案意识,加强实习档案的归档工作

所谓档案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这一社会现象全面、完整的认识,它包括对档案的作用、价值、意义等问题的正确了解和判断。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档案专业人才数量少,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校实习档案的管理人员往往并非专业的管理人才,也没有受过档案管理工作的培训,一般是实习实践管理人员同时也兼有实习档案的管理任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档案意识,很可能造成某些实习档案材料的遗失和空缺。比如,有些学生要求回家实习的申请,只有一页纸,如不及时归档,稍有疏忽就会丢失;有些实习照片拿去办展板后,不及时收回,也会遗失;有些院系实习结束后,忘了写实习总结,如不及时催收,会造成实习材料的空缺。诸如此类等等,都会破坏实习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给实习档案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档案意识,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从点点滴滴做起,把每一份实习资料及时归档,以免造成资料流失。

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档案材料,丰富实习档案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高等学校的实习工作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师范类实习一般坚持就近的原则,收集实习档案材料相对比较容易和方便,只要档案管理人员多捕捉有关实习工作的信息,勤下实习点,就能够获得丰富的实习资料,如建立新的实习基地举行的挂牌仪式,实习开始前召开的实习动员会,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实习检查,实习结束前各实习学校召开的实习总结会,还有实习生为实习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英语竞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会等等,都能够从中获取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和照片资料。

非师范专业的实习专业多,分布广,区内、区外,甚至国外都有实习点,如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就在日本进行。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单位有工矿企业、行政机关、报社电台、旅行社、宾馆酒店等等。实习科的工作人员要想直接获得这些专业的实习档案材料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各院系及实习生提供。这样一来,做好各院系及实习生的工作,使他们提高档案意识,重视实习档案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各院系有用的实习档案材料不被遗失,并及时送交实习科归档,保证实习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实习档案管理人员也应依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制定出适应本部门自身情况的规章制度,明确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和内容,把具体任务归纳到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制度一经颁布,就要狠抓落实,按章办事,促使档案人员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只有利用制度来规范行为,指导工作,才能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档案材料流失,档案工作被动的局面,才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责任感。

三、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中心工作,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效的行政管理。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通过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统计、保管、检索、编研等工作,对行政管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对高校档案人员的业务要求已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掌握新的工作方法。以前的档案工作,技能比较简单,以手工操作为主,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办公系统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管理的方式和进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通,使得档案室不再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而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网络系统。这种变化,要求高校档案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

(3)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发展基础,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经济,高校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人才的摇篮,决定了高校档案人员必须具备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政治学习、加强专业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实习档案的作用

高校实习档案一种信息资源,既服务于教学、科研,又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开发作用,适应新的形势。档案工作的存在和发展,是由档案的作用决定的。要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档案服务工作才能实现。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档案保存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因此实习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提高服务意识,除做好实习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目、保管等基础工作外,还应改善各种服务手段,如档案阅读服务、档案外借服务、制发档案复本服务、制发档案证明服务、档案目录信息服务、档案咨询服务等,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大力开发利用实习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应有的作用,使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金鑫.高校档案工作如何在创新中谋求新发展[j].档案管理,2005(5)。

[2]杨丛丽.试论创新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工作[j].兰台世界,2006(1)。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实践;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58―03

虽然哲学界对实践负效应问题的关注是最近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缺少关于实践负效应的论述。事实恰恰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己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并有大量的发人深省的论述。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实践负效应”这一概念,但是,如果说实践负效应指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阻碍甚至威胁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结果的话,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显然己经提出了“实践负效应”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的“异化状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使用的“出乎意料的影响”所表示的就是“实践负效应”这一概念的内容。以下分几个方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论述做一概括梳理。

第一,实践负效应的具体表现。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领域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体现。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但是,异化劳动却使自然界、人本身、人同人相异化。因此,人越是努力劳动,越是丧失自己的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丧失自身的“类本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践的负效应从各个方面威胁到人的生存和发展。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但谈到了“我们的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而且谈到了“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并指出由于难以预料到这些影响,常常导致“我们预期的结果”被取消。因此,虽然实践的负效应问题在今天才变得十分突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的分析中,早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问题,并有较为丰富的论述。

第二,实践负效应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效应不同于实践活动的结果,前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实践活动结果的某种价值关系,而后者仅仅是实践活动造成的某种事实状态。因此,当我们说某种效应的时候总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结果对不同的主体会表现为不同的效应,这就是实践效应的主体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实践负效应时十分明确地指出,承担这种负效应的主体是工人,而不是资本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会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恩格斯也指出:“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这一情况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机器的采用。”

第三,实践负效应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他们总是把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加以肯定的。对于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任何伟大的实践活动――无论是生产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还是科学实践――,他们都高度赞扬其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任何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代价的,这是人类历史活动的辩证法。马克思曾经在肯定的意义上援引黑格尔的看法,认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并进一步指出,“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恩格斯在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准备材料中曾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瘾,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这也就是说,实践的正效应和负效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代价总是相互伴随的,实践负效应的产生、发展的代价的付出是无法彻底避免的。那么,实践负效应产生的根源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认识论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两个方面做了分析。

第四,实践负效应产生的根源。认识论根源。实践是人的能动活动,这种能动性一方面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遵循和利用为前提,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活动“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看,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从而在实践活动中越来越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总是受着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人类总是无法完全认识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产生的长远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与最初的目标相冲突的结果。对此马克思总结到:“……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而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导致了不可预料的负效应。首先,就我们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来说,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其次,要预见我们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困难。“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稍微学会估计我们的生产行动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那末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就困难得多了。” “当阿拉伯人学会蒸馏酒精的时候,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却因此制造出使当时还没有被发现的美洲的土人逐渐灭种的主要工具。后来,当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因此复活了在欧洲久已绝迹的奴隶制度,并奠定了贩卖黑奴的基础。社会根源。实践总是社会的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社会关系的状况必然影响着具体的实践活动目的、进程和结果等等。因此,在揭示了实践负效应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实践负效应的产生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完全。”在资本主义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各环节都是作为资本的增殖过程而相互衔接和运行的;商品作为生产过程的结果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当一个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的和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遍的利润,他就心满意足,不再去关心商品和买主的情形怎样了。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如此。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代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裸的岩石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论述大工业和大农业问题时也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负效应就是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一一土壤和工人。

一般说来,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分裂和对立使得整个社会不能合理地占有生产力并控制生产过程及其结果,从而成为实践负效应产生的重要根源。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运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更需要在整个社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通过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实践负效应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和克服的途径等问题都有着深刻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克服今天面临的发展困境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总的来看,由于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负效应,用来克服负效应的实践活动又会导致新的负效应,这将是一个没有完结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将越来越学会对实践活动本身的调节和控制,从而能够越来越减少实践负效应。这应该是我们看待目前的实践负效应的基本立场。但是,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又有特殊之处,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严重性程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它是在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产生的。由此看来,它的产生主要不是由于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限制所导致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说到底是目前的人类社会对生产过程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不相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因此,要克服目前的实践负效应,除了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对人类社会的自觉控制和改造。会的范围内合理占有生产力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阶级分化和对立相当严重的社会,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其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是十分不相称的。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恩格斯在1883年3月致伯恩施坦的信中也指出,技术革命将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是资产阶级对生产力的管理却愈来愈不能胜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分化作为实践负效应产生的社会根源,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突出。

第五,克服实践负效应的途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践负效应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通过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人类越来越能够减少实践的负效应。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大农业之所以导致了严重的负效应,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实现对社会生产的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那么,应该如何来实现对实践结果的合理调节和控制呢?首先,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克服认识的局限性。“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是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能够认识曾经作为盲目必然性而起作用的社会力量。因此,“经过长期的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在这一领域中,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就有可能也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

其次,“要实现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与发达的生产力相比,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践负效应的主要根源,因此,克服实践负效应的关键之处也就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一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 房地产价格评估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Teaching of Real Estate Cost Appraisal Courses

JIANG Xiaozho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e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oposed the building of a database of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 curriculum and 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platform application case simulation valuation practices and other specific measures. The effects on the practice of reform to deepen student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in practice teaching, train and improve practical skills.

Key words real estate cost appraisal;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0 前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①房地产价格评估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是对房地产估价实务的理论总结和方法流程的概括,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实践是在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设置,安排学生进入社会,实际操作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适当安排实践,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对本课程从业应用的要求。

构建实践平台,通过课程实践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是本篇提及的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

1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实践改革概述

1.1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概述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是福建农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土资源系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位课,3.0学分,50学时,开设于本专业三年级上学期。本门课程目的是传授学生不动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并介绍实务知识,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价格内涵及基本分类,房地产与土地市场价格评估的基础理论和价格影响因素,各种估价方法(如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假设开发法、路线价法等)的评估原理、价格内涵、计算方法、公式和步骤,以及评估报告撰写和评估实务的大致分类等。

1.2 房地产价格评估的社会性质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专业估价人员,根据估价目的,遵循估价原则,按照估价程序,选用适宜的估价方法,并在综合客观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在估价时点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进行估算和判定。②从理论意义而言,房地产具有价值量大和独一无二的特点,③前者使人们秉持谨慎的认知态度,后者导致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房地产的形态及价格内涵,难于准确认知特定房地产的价值。专业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就成为揭示房地产价格的科学、客观、有效的方式。

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房地产价格评估是房地产中介服务的一个分支,是评估特定房地产的价格为相关经济事务提供参考依据或判定的标准,是房地产的各项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服务支撑,主要服务于房地产各项交易包括土地出让,房地产销售、转让、抵押、典当,房地产保险及损害赔偿,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征收及拆迁补偿,房地产纠纷及涉案,企业合资的清产核资、房地产行政管理等具体经济活动或事务。④

1.3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1.3.1 课程设置的要求

在土地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2010级以前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是课程论文。由于课程论文偏重理论知识的分析和巩固,学生因缺乏实务经验而使论文写作只能东拼西凑,言之无物,既无法对课堂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无法有效将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表象和机理阐述清楚。2010级土地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论文更改为课程实习,希望通过实习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因此,建立良性高效的教学实践环节成为本轮教改的必然。

1.3.2 学科性质的要求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门应用性的学科。50学时内课程大量理论知识的传递,只能使学生了解估价理论框架及估价方法分析思路及基本运算。现实中房地产状况复杂多变,围绕房地产的经济活动千变万化,对从小到大局限在校园环境的学生而言,校园内获取的估价理论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他们理解房地产在经济社会中的各种表象和机理,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元化的房地产价格评估实务。人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又反过来验证主观接受的理论。因此,构建课程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是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1.3.3 房地产价格评估知识体系应用的要求

房地产估价涉及多重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包括房地产制度与政策、土地法学、地籍管理、房地产经济、测量、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经济学、金融、证券、统计、财务管理、会计等知识。海量繁杂的知识体系的应用对仅仅接受两年专业知识教育的学生而言综合应用难度大,且在估价理论的介绍中无法体会众多知识体系应用的方式。只有通过估价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诸多知识的应用之道。

1.3.4 拓展场所和视野,接触经济社会的要求

房地产价格评估是对经济生活中的房地产价格的判断。校园范围狭小,土地基本是划拨土地使用权性质,房地产产品用途及结构相对单一,商业房地产和住宅房地产交易资料少,信息获取困难,不利作为实践对象应用于课程实习中。因此,要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建立校外的教学实践平台,保证学生接触经济社会的具体事务,拓展视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⑤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实践教学,必须推动学生融入社会,观察社会宏观经济、制度政策及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并结合专业知识,有效地理解估价实务的运作机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2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2.1 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实践改革,主要思路是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和途径。一是课程教学中,建设教学素材资料库,丰富实践教学素材,拓宽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知识的解释或讨论;二是依托估价企业及相关行政部门,作为教学素材的来源和学生参与实践的场所;三是组成实践小组,提供案例并指导学生模拟房地产价格评估实务操作。

2.2 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2.1 建设教学资料库,丰富教案,通过实际案例演示估价理论

笔者将通过网络平台积累的案例资料、自身参与估价项目的资料及从协作的估价机构中筛选的估价案例资料,组成教学资料库,并相应归类排序于教学讲稿中,作为课堂教学演示估价理论及方法应用,认识估价实践的基础平台。

2.2.2 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匹配实例,实时论证。重点在每种估价方法知识点介绍后,选用实际案例分解评估步骤和计算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模拟估价课堂讨论;实现学生课前搜索准备资料,课中积极汇报及讨论,课后总结的参与模式。此外,安排估价从业人员至课堂,从实际经验出发介绍市场中估价结构、估价业务分类及实务工作的特点并答疑。

2.2.3 依托相关机构设立校外实践平台,参与估价实务

一是依托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展开的县级土地价格评估平台,根据需要参与县级土地价格评估项目如县级城镇基准地价评估,教导学生资料搜集、市场调研和内业测算实务;二是依托房地产估价咨询企业的单宗房地产价格评估平台,由企业安排学生进行房地产估价案例资料整理归档,并跟随估价从业人员开展实务操作。通过沟通协调,初步定下4家估价机构和4家市县国土资源局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

2.2.4 组建校内实践平台,提供模拟案例,演练估价全过程

以校内为大本营,以整个福州市为实践研究区,通过校内平台提供的福州市的案例,给定估价时点和待估对象价值定义,组织学生分组展开模拟估价。学生被划分为3~4人为实践小组,作业日期设定在课程最后10学时中,历时大约2周,第一周为作业流程拟定和资料搜集阶段,第二周为待估案例房地产价格测算和报告编制阶段。

2.2.5 教学实践改革进程的监控及调节

教学实践改革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实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学生、机构平台两方面及时追踪实践改革效果,适时调整实践操作中的细节问题。

3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效果分析

3.1 课程实践改革效果

3.1.1 学生实践效果

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教学实践改革面向福建农林大学资环学院土地管理专业2010级学生,总共106人。课程教学穿插实践知识的进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由浅到深,从课堂问答、小测、作业可知,基础理论的简单应用普遍合格;从估价案例的分解、分组讨论表现可知,对案例中估价知识点的应用及分析经历了基本无法应答、部分同学应答且一半正确率到三分之二同学能够在分组讨论中阐述案例分析思路和计算步骤,并能明确参数选取及应用的三个阶段;从模拟案例估价实践过程和提交的估价报告可知,各小组都能快速有效制定估价作业流程,协作完成估价资料收集到报告编写的工作,但在资料搜集途径、比较案例筛选及参数设定等方面受到经验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估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课程教学及模拟案例估价实践收尾阶段,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06份,收回103份,有效问卷89份。问卷设计为两个内容,一是学生课程实践体会调查;一是学生课程实践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实践体会调查表明,在89份有效问卷中,97%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92%认为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加强,93%认为团队协作和沟通应对技能得到加强;57%的学生认为由于采用的数据资料和参数受到估价人员的主观意识影响,且估价人员的实践经验不足,估价结果与市场客观合理价格有些偏差,但差距不大;对课程实践的改善措施,74%的学生提出应增多课程实习机会,20%学生提出要加强指导教师的全程追踪;针对未来从业选择,由于土地管理专业就业偏重国土系统,仅有7%学生明确未来从事估价,20%的学生在无其它更优工作机会前提下从事估价。实践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依次是市场比较法(83%)、假设开发法(70%)、成本法(42%)和收益法(29%);实务知识点的问题,79%以上学生回答正确。

3.1.2 协作单位实习效果反馈

受学生毕业导师指导计划和协作单位需求所限,本轮教学实践改革期间进入位于福州市的三个估价机构参与实习的学生总数为11人,占学生总数的10%,实习期为2013年7月至9月。从实习环节追踪和实习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参与房地产价格评估工作实务中,主要工作经验从估价机构案例报告的整理开始,到逐渐自主处理简单的小宗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项目,进一步跟随估价师参与大宗房地产估价案例资料的外业调查。实习过程中,学生们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能快速领会实习单位从业人员的指导,但受经验限制,初期工作完成速度和质量较差,后期基本能独立熟练完成小宗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项目,对估价流程和估价中实务注意事项达到基本熟悉。

3.2 实践效果分析

从前节实践效果可知,通过本轮课程教学实践改革,达到四重效果:

其一,教学实践改革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有效促进学生对估价理论及实务操作知识的掌握。

其二,教学实践改革中,改变学生惯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们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探索,能主动、流畅地在老师、同学、从业指导者之间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交流,也培养了在案例估价实践中作为调查者学习与社会人士的交际才能,还在实践中各自履行分配任务同时互助协作,培育了团队精神。

其三,教学实践改革构建了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形成教学资料库的知识平台和校内外的实践平台。丰富的教学实证资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观了解估价实务操作,为后期实践奠定稳定的基础;良好沟通的实践平台,则促使学生实际接触估价实务,有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实践技能。

其四,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国家对专业人员的管理逐渐从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管理,转向对专业技术资格的管理。⑥参与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并注册是从事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必备条件。教学实践改革加深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参加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从业资格考试,从事估价行业奠定良好基础。

3.3 实践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3.1 课程设置与学生实习时间有一定时差

按教学计划,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设于土地管理专业学生三年级第一学期,而学生规定的毕业实习时间从三年级结束后的暑假开始。两者的时差,造成实习学生需要花一段时间复习巩固估价知识和已有实践经验,以致实习初期工作效率较低。

对此,应在学生实习前组织岗前培训,做好前期准备。

3.3.2 暂时缺少大型项目供足够数量学生参与实践

本轮课程实践时间前,福建省的城镇基准地价修编工作(2011年)刚刚落下帷幕,以致课程教学中,无法利用基准地价评估项目推动土管专业10级学生大量参与实践。估价机构则受限于其本身规模和需求,可安置的实习学生数额较少。

对此,一方面可再寻求更多估价机构的协作,另一方面则增多不同类型估价案例模拟实践,达到学生充分实践的目的。

3.3.3 估价涉及面广及实务的复杂性影响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

如前2.3节所述,房地产价格评估要大范围的知识的共同应用。对土地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而言,知识体系尚处于构架阶段,学习侧重点也偏向管理学科,他们在实践中对综合知识的应用相对生涩;而实务操作的复杂性又进一步加大实践的难度,使学生无法充分收集资料和准确计算分析。

对此,应根据资料库,编制房地产估价案例实务手册,发放学生学习并归纳总结案例中知识体系应用的情况。

4 结论和讨论

总之,通过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拓展教学途径和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依托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的实践平台,积极参与到房地产价格评估实践中,加强对本门课程的实务技能培养,也为未来就业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准备。

当然,房地产价格评估课程的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教改计划中,还要继续增加与协作机构的平台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组成教学平台,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实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本篇论文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注释

①⑤.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297.

② 国家质量标准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地产估价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

③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④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2-34.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5

一、统计教育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说话、办事,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是、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一贯倡导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统计以数量反映事物的面貌,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研究方法都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靠的实事求是原则。例如,统计在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时,坚持客观实在性原则,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虚构和违背对象性质的拼凑;统计在搜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时,强调准确、及时、全面,竭力克服重复、遗漏和迟报;统计在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强调加工整理的方法要符合研究对象的结构特征,坚决反对歪曲客观实际的技术游戏;统计在分析和描述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时,强调用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统计数据说话,坚决反对没有事实根据的空洞说教。由此可见,整个统计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自始至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正因为如此,开展统计教育,必将有利于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观。

二、统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奋精神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质量质”,即先是区分事物的质(事物的一般规定性),在一定质的范围内去研究事物的量,把握了事物的量再进一步去认识事物的质(事物的状态、特征、发展变化规律、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认识过程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对事物的分类,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按照科学的方法,区分出不同质的事物。其次,要能够依据各种事物质的规定性,在事物众多的特征中,分析各种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去观察登记实现研究目的的事物特征。再次,要能够对调查登记得到的大量的事物特征的信息资料依照研究目的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最后,还要采取适当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把结果明确地显示出来。

统计的认识过程和工作步骤,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善于深入实际,善于动手,能够依据基本理论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案,并依据方案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能够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社会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这就是说,统计活动必须善于动手、勤于动手,统计教育也就培养了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勤奋精神。

三、统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实践的作风和提高调查研究技能

统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主要有确定研究对象的定义和范围,搜集和整理研究对象的信息资料(主要是数据资料),对加工整理后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供研究对象基本状况的数量分析报告及相关工作决策意见和建议等。其中,调查和研究是核心,它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又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工作,做好统计,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技术也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是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必备的技能,哪个人调查研究搞得好,他的事业就会成功。哪项工作调查研究搞得好,该项工作就有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同志曾经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调查研究能力可以说是素质中的素质,没有调查研究能力,就没有成为优秀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基本条件。加强统计教育,是培养调查研究能力的基本措施。在统计教育中,高职学生首先要学习统计研究必备的理论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强化训练调查研究技能。通过统计实践活动,确定研究题目,搜集研究资料,根据研究目的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根据加工整理后的资料对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提出研究报告等。因此,通过统计教育将培养学生深入实践的工作作风和提高调查研究的技能。

四、统计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工作能力

首先,统计教育教给了高职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这就是要做好社会工作,必须首先调查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对与该项工作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开始就要培养敢于深入社会、善于深入社会的精神和作风。当前,我国高校的各类毕业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尤其是新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没有从普通高等教育中脱胎换骨,高职的“应用”特色尚不突显。从根本上说,是我们的高职教育接触社会少,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用理论指导实践。而统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深入社会,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开展统计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增强社会工作能力。

其次,统计教育中统计分组案例教学和专业统计教育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社会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和规律、各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高职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能力。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 能力 展示 探究

综合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具开放性的课程,是在综合各学科基础知识,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学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自身参与来了解、关注、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怎样发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小组协作、调查分析、展示表演能力。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时空交给学生,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呢?

一、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主题的确定上,要把社区、家庭、学校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1、活动主题要结合实际,有现实操作性

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帮助学生选择每次活动的主题,整合学校、学生、环境、教材各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适合教师的指导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开拓创新意识,能突破封闭的教材和课堂。把学生实践和生活、社区、学科整合在一起,把学习过程延伸到完整的实践活动中去。

根据“最近的发展区”的理论,发展区的基点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热情是实施主题的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活动主题。

3、要结合本地生活实际,尽可能挖掘本地资源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多数,多数小学分布在各地农村。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农村特色。教师可以立足于农村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开发新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学生对本地特色的、从自己生活中、自己身边来的课题,研究起来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我们选择《走近弥河》、《游览菜博会》、《棉花的种植》等课题进行研究,贴近学生生活。

二、活动调查,由小组共同讨论

主题确定以后,小组内首先便要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哪些初步的调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主题的需要进行分组,让学生小组内自己决定围绕主题做哪一项活动;该调查什么项目,搜集哪些资料;这样人人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有机会动手实践。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自主设计、活动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小组活动中创造学生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活动的方法技能。

2.增强了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在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对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精心组织实践调查活动过程,促进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实践调查活动常常要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和社会场所。因而,指导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对遇到困难的小组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同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调查过程的活动效率,避免无效合作学习现象的出现。

三、材料汇总,由小组归纳整理

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接触自然、社会,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激发了对自然、社会的研究兴趣。经过初步调查活动,小组学生搜集到需要的较多资料。但是并不意味着主题活动的结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调查目的来对材料进行归纳取舍。可以围绕自己在活动中感受来进行材料的整理。资料整理中的归纳是多元的,不仅仅是涉及活动的主题,还涵盖了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等方面。可以将收集的照片、资料、图片、建议书、视频以及研究成果等放入实践档案袋。

四、汇报展示,让学生精彩表现

汇报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广告与众,与别人分享,让他人鉴别正误的过程。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活动汇报方式做出限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最有效的方式。各个小组的汇报方式尽量避免雷同。可以有小品表演、自编的环保歌曲、自写的散文、投影、绘画展、摄影展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

每一小组汇报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小组的汇报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疑问,由汇报小组解答。也可以组织答辩会、辩论会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汇报,思维活动受到激发,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评价反思,让学生完善提升

通过反思,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对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思考自己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获得的发展和活动感受,以及遇到困难解决的更好途径。

教师可设计实践评价表格,引导学生自我进行反思性的评价。表格可以包括:“我的足迹”,“我的手真巧”,“我进步了”,“给自己的建议”栏目,引导学生将经历的实践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同时,还要有学生互评,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增强参加活动的自信心,为促进学生开展下阶段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评价栏目的学生填写位置,可以设计上学生喜爱的图案供其选择,如足迹、小手、笑脸等,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特别感兴趣。

综合实践是全新的开放性课程,完全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它面向的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着力于培养具有学科综合能力、塑造健康完善人格的全体学生。

如果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比作一台戏的话,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自己就是编剧、导演、演员,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充分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展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当学生总是在愉快合作的浓厚氛围中,自主自觉地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参与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实践 我探究 我精彩》 吴红花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7

2012年的寒假,有幸来到广播电视局进行为期十天的工作实践。实践意在提高锻炼自己的能力。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三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本身对广播电视方面有着很大的兴趣,所以来到这里工作希望能够好好体验。

灌云县广播电视局自成立以来,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遵循团结、稳定、鼓劲的宣传基调,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宣传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抓栏目,精办节目,自办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目前灌云电视台共有《灌云新闻》《热点聚焦》《创业时空》《连心桥》等倍受观众喜爱的栏目30个,连续两年被省局评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抽查先进集体,被省“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分别授于第十七届科普宣传周宣传报道先进集体和第十八届科“技宣传周”最佳宣传荣誉称号。

有了这样的机会,寒假社会实践就这样开始了。

二、实践内容

1、实践安排概况

(1)时间

(2)内容

在办公室充当秘书职责,帮助整理文件,接听电话,传递信息等。

(3)地点

灌云县伊山镇健康路8号

2、具体流程内容

首先,整理文件。在广播局实践,可以接触到有关广播局历史,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等得资料。我的工作便是整理这些文件,将有关文件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并合理的总结归档。在整理资料的同时,我发现我以前对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从这次实践中我了解到广播局的内部工作部门包括很大的范围,其中有办公室,财务科,事业股,总编室,稽查队,新闻中心,广播电台,转播台,广告文艺中心,服务公司,广电网络中心等部门。部门分类齐全,各部门分工合作,明确。

其次,在办公室接听电话。办公室是个繁忙的部门,事情杂乱而繁多。每天上班时间,就会有各种人打电话询问各种问题,而我负责接听,解决一些小的问题。有关专业或者更重要的事情交给领导处理。还帮助制作一些表格,统计数据。同时还学习观看画图,关于线路连结的方法。

我的专业是英语师范,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用处。偶尔会有一些工具上的英文,我会帮助翻译。虽然没有用到我的专业,但是在校期间学习的计算机word,excel等基本操作方法对于整理文件时起了很大的帮助。

三、实践结果

对于在实践中的最大发现就是,广播电视局在有线电视方面的管理。因为我所在部门主要接触到有线电视管理方面比较多。灌云县城的电视主题都是收看有线电视,每年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在这方面的管理存在着不当。首先,如果有的家庭想要装有线电视必须到广播电视局办理相关手续,并交纳一定费用后由员工到家庭去安装有线电视。然而许多家庭都私自买电线,偷接有线电视,这样可以逃脱交钱。广播局的员工就会负责定期的查看各乡各镇的有线电视情况,一旦发现有私自拉接电线的情况,根据情况严重程度进行不一样的惩罚。其中包括没收私自偷接的电线,或者进行罚款。还有一些网吧会出现违法电线连接的情况,一经发现会按照广播局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其次便是缴费。问题还是许多家庭经常用一些不当手法逃脱费用交纳,有的甚至会出现拒绝交纳费用的情况。这是很普遍的情况,经常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出了这些方面以外,当县里遇到很多大型的户外户内的活动时,广播局通常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办方。因为这里可以提供活动所需的许多工具,工作人员等。总之广播局在一个县城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认为对于在这些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广播局应该根据多年来的处理情况及结果商讨一定的解决方案,以防许多情况下出现的资源浪费。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在广播电视局实践了十天,日子过得很快,我感觉很充实,而且受益良多。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相信这是一个难得的体验机会。在这短短的十天里,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些宝贵的经验,与人相处的技巧。

如果没有这次实践机会,我想这十天也是浪费掉了。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文书这种工作有了一个大体的理解。从中我学到了整理资料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面对一大堆的资料,不知该从何下手,那种纠结的感觉最有体会。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这确实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在放假这个时期就必须要克服惰性心理,战胜自己的心理,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整理资料社会实践总结篇8

艺术档案是不同艺术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对艺术档案意识较为淡薄,觉得档案与自己无关,无需了解其工作内容。部分从事档案工作的人主动服务意识差在工作中存在坐,守,等的现象,导致一些地方的档案资料无人或少人问津。

艺术档案是文化产业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造、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艺术档案相对于其他档案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艺术档案的收集和归档过成中,要求艺术档案员不但应该具备一般性的档案知识,更应该懂文化、懂艺术、了解艺术档案独特的形成规律。笔者在多年的艺术档案工作实践中深切的体会到,确定合理的归档标准对于艺术档案最终质量的决定性意义。

艺术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价值,史料价值和利用价值等方面。在文化艺术工作中,艺术档案是研究艺术理论、艺术发展史、艺术工作史、以及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史和进行艺术总结、艺术工作总结的必要依据;是重排复演保留剧(节)目改编、整理和移植剧目的必要依据和素材来源;是组织指导艺术活动,进行艺术交流、艺术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是考核艺术业务人员的艺术业务能力及其艺术成就的必要依据。由此可见积累完整的艺术档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然而,随着艺术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艺术资料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将艺术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材料全部收集归档,既不显现实也没有必要。这就要求艺术档案工作者对艺术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甄别,有选择的收集归档。而确定选择的标准和范围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映文化艺术发展宏观情况的材料

如:各种艺术活动的统计报表材料、各种艺术活动获奖形成的材料、各种艺术学术会议形成的材料、文化集成形成的材料、艺术挖掘抢救材料、艺术院团的大事记、组织沿革、简介材料;各种艺术比赛评奖形成的材料、各种艺术活动计划、方案、总结形成的材料等。

二、反映一个地区或文化艺术单位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材料

任何艺术活动都有其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阶段。如:一个剧目的排演必然要经过剧本创作、研讨、导演阐述、舞美设计、音乐设计、排练,最终方可立于舞台之上,上述过程都会形成一定数量的档案材料,要全面的了解该剧目的排演情况,仅靠一个剧本和几张剧照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其过程材料。没有该剧目的的全套系统的材料,就不可能对该剧目作出全面的艺术总结,除此之外,反映艺术实践活动的材料还应包括:创作素材材料、采风材料、场记、舞台调度材料、道具及制作材料、剧目审查意见等。

三、反映艺术家个人艺术经历和艺术实践材料

特别是录像和录音材料。要总结一个艺术家一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和他的创作经验,没有他从艺以来的全面系统的艺术档案材料作为依据,是不可能的。譬如要总结一位有经典剧目的话剧演员的的某个剧目的创作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创作经验、没有他对该剧人物的理解刻画、对剧情的分析、甚至于对每句台词的处理是不可能做到的,而目前却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工作。 每一位艺术家每次演出时都会有改动的地方,甚至是细微的变化,最后达到臻善臻美的地步,但演员很少会对自己的台词变化每次都记录下来,如果再没有专业人员记录整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此外,在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过程中,除去遵循一般性的原则、标准外,还需要与具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使艺术档案真正体现出最大价值。如何加强艺术工作的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1.人才的培养和理管

做好档案工作,尤其是艺术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有稳定的档案工作团队。艺术档案工作连续性强,比如个人艺术档案记录着每一位艺术家完整的成长过程、经历、创作每一个角色的心得等等。艺术档案就是要系统的搜集以上所述的材料,并经分类整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将其保存。这就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因此,档案人员应该相对稳定,还有利于维护档案工作的利益,整体利益和整体效益的发挥。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的措施解决艺术档案工作从业者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健全人员进出管理制度,促进艺术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2.求真务实,改善管理

目前,艺术档案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分散,应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各行其是自建系统,造成信息分割和资源浪费。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系统是较为理想的模式。我们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建立档案管理中将各业务部门,包括演员队、舞美队、艺术工作室、业务科的工作资料分别整理,最终统一在各剧目案卷里,做到详细、规范、方便查找,为业务发展提供了信息平台。

3.提高档案专业人员文化水平,业务素质

上一篇:老年大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