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4 15:10:31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80―02

军校任职教育培养符合军事岗位任职需要的军事人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重在培养学员的基础知识不同,任职教育强调培养军官任命后的岗位任职能力和创造素质。显然,军事任职教育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不仅要为学员打下扎实的专业岗位知识,更加注重对学员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指学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感官将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并通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启迪思维,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军任职教育教学模式仍立足于课堂讲授式教学,而实践教学学时少,内容单一,与新形势下军事任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研究分析外军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我军任职教育有效地实施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实践训练

外军院校为使学员更加直观、形象和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开展了技能训练、实验、装备演示、装备操作等大量的实践训练。美陆军野战炮兵中心和学校的初级和中级任职培训中,课堂讲授与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例如激光瞄准系统课程中,学员在拆卸、拼装和操作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美国海军航空兵军械学校军械防腐课程中设有防腐实验,学员自主开展实验设计,包括所需仪器、设备、耗材等,以及实验目的、步骤、总结报告等等,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在德国海军武器学校,为使学员能够理解抽象讲授内容,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结构和布局基本上和舰艇上一致。

学员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只有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而这正是任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为学员创造丰富多样的实践训练手段,是外军院校激发学员主动思考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二、实习

部队实习是外军院校任职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德国军校将院校教育与部队实习穿行,例如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和第三阶段均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第二阶段为部队实习期,时间不少于1年。在英国布丽塔尼亚海军学院,有些课程是在代职过程中学习,例如“领导能力”课程不是在教室中学习,而是直接让学员在部队各个指挥机构中代职,从中学习指挥和决策知识。印度曼多维海军学院指挥专业学员首先是半年理论学习时间,而后半年在训练舰上实习。俄军院校将实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军和海军院校的学员每年实习时间为3个月,空军院校学员实习时间更长,有的可达6个月。实习目的就是使学员了解部队生活、训练、装备使用情况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以便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

实习是学员将理论知识运用于部队实践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员实际工作能力,而且学员能够发现自我能力与实际任职岗位需求的差距,进而可以增加学习动力,明确学习方向。

三、想定作业

想定作业是一种高级综合实践教学方法,是外军中高级指挥军官培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目前,想定作业也经常用于专业技术类军官的培训。想定作业是指依据一定训练目的和内容,设想某种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作战情况、某个事件或某个问题,受训学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身份,并根据情况的发展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及时做出决策或制定方案措施,然后通过重新布置兵力或改变方法策略以实现所定决策或措施,以便最终获胜或解决问题。德国军校针对学员在国外执行维和任务情况,编写针对性很强的想定作业,例如执行巴尔干半岛维和任务相关的想定作业等,并且将想定作业的教学分为三种方式:滞后式、实时动态式和阶段跨越式。美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核心课程中3~6单元均为想定作业。

想定未来可能发生各种复杂情况,将学员置于其中,训练其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运筹能力,以提高他们决策指挥水平,是想定作业训练的主要目的。

四、演习

演习是指部队指挥与行动的演练。想定作业只是一种推演或作业,不投入实际兵力,而演习通常是由实兵参加的演练。为能够提高学员指挥和组织能力、协同行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外军院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演习,而且常常组织学员参加部队的各种演习。美陆军步兵学校为实现新任军官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在初级和高级课程中均设有多种形式演练,例如陆军联合作战演练、轻型分队进攻演练、重型旅进攻演练等。美第七集团军军士学校的初级领导发展课程中,将野外演习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英国陆军军官学院战术课学习主要以演习形式开展,第二学期在本国以野外演习进行,第三学期通常在海外进行,而且演习变得越来越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德国中高级军官培训中,均设有新闻报道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在正课时间没有安排,而是在演习过程中直接要求学员组织新闻会,接收记者采访,演习结束后教员进行讲评。以色列院校学员每年都会参加军队的各种演习,以及美国等盟国军事演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日本军校教育理念之一,日本防卫研究所的学员经常在近乎实战的场景中演练野战生存课目和各种武器装备。

演习是对战场最真实的模拟,是学员了解熟知战场的窗口,是锻炼学员在战场知道如何行动的重要手段,是充分检验学员综合军事素质的重要方式。

五、参观见习

外军院校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时间让学员到政府、企业、地方高校、社区、团体、各个军兵种部队,甚至国外进行参观考察。其目的是开拓学员视野,加深学员对社会、人文、风情、制度、新技术等各方面的形象认识。英国联合指挥参谋学院的高级培训班第一阶段教学中,安排学员参观议会、法院、地方高校、工厂和装备展等地;第二阶段教学中,则参观美军部队和盟国的参谋学院,以及法国二战战场等。法国陆军高级指挥学校主要招生对象为少校军官,年龄在15~40岁之间,它的教学内容由5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第5项为参观见习,占总学时的4.3%,主要参观各兵种部队、其他院校、军工厂和民营企业等单位,毕业前还到国外进行10~15天的参观。美军初级和中级院校的实践教学以实践训练和演习为主,高级院校经常组织学员到国内外参观考察,时间占总学时的1/3~2/3。德国军校将参观见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学员学习社会科学课程时,均会参观国家议会大厦、大型企业等相关单位。

通过参观见习学员有机会深入了解观察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丰富课堂知识,对于提升学员综合知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玉田,耿士信.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2]李明润.浅谈构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军事教育,2008(01).

[3]李雪松.外国军队院校教育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8.

[4]谭晓辉,邓万全.美国军事院校教育及其特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2

一、求科学发展,是几代领导人几十年探索追求的目标,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早期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提出过“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曾经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过较快的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后,曾提出过在20__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我国在2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20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

科学发展观我们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二、围绕“育人为本方针”,结合部门实际,做好学用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学校武装部门和军事教学单位,既是学校机关部门,又是教学单位,如何摆正位置,更好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通过学习应该明确和提高认识。

(一)、落实机关党总支“科学发展,管理创先,廉洁高效,和谐机关”要求,以科技拥军为主线,为学校奠基良好的政治工作平台做出贡献

长春工业大学和驻军65319部队有着20多年(1984年-20__年)的军民共建历史,军地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重在育人强军”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广泛、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涌现了像9812-13、9416班这样的“全国十佳大学生班集体标兵”和学雷锋标兵宋运生,全国百优大学生贾晓欧和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李宝东、袁红刚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65319部队被吉林省和长春市评为“军区共建标兵单位”;被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和“基层建设标兵团”和 “军共建标兵单位”,学校连续10次被长春市委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连续5次被长春市和吉林省评为“科技拥军先进集体”;连续2次被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评为“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学校”;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军地双方被、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__年学校被民政部、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单位”。20__年学校被、教育部、全国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今年5月6日中央七频道《和平年代》栏目播出了我校科技拥军的经验和作法。24年的光荣历史,为我校加强正治工作优势,扩大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起到了良好作用,一如既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科技拥军以新的内涵,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提高思想认识,把军民共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拥军,是深化军民共建工作的基本途径。65319部队与学校始终注重发挥各自优势,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军民共建工作新的内容。顺应时代的进步,我们率先提出了“用高科技知识武装部队,是时代赋予高校及广大知识分子的重任”的口号,并实施了科技拥军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举措。

我们要始终坚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军民共建工作的重大意义,从长远建设上把这项工作纳入武装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全身心投入到位,率先垂范,坚持做到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审定、军民共建工作任务部署,军民共建指导,等工作不断更新。协调各基层单位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从而形成了上下统一、左右协调、职责分明的工作体系。

2、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军民共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协调部队和学校党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军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军民共建工作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军民共建工作检查评比制度》等一系列军民共建工作的规章制度,把军民共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年初军地双方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共同研究制定军民共建工作计划,坚持做到了军民共建工作有规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评比、有交流、有表彰,使这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3、密切双方往来,增进学校和部队深厚友谊。

我们要始终坚持“不管领导班子怎么换,军民共建工作不断线;不管形势怎么变,共建育人的宗旨不改变;不管部队走到哪,共建工作不间断”的基本工作原则,不断密切共建双方多种形式的交流往来。这是我们多年的传统,从当年部队赴老山前线作战,赴大兴安岭灭火,到赴月亮泡抗洪,还是20__年到大连台海作战演习,20__年的勇士部队演习,校、军双方的密切往来始终没有间断。二十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特别是新兵入伍,老兵复原及部队执行重大任务归来时,学校领导都要亲自带队到部队进行慰问,并组织师生同官兵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为开展好军民共建活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以军训为契机,上好第一课,坚持“共建共育,共同提高”,抓好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1、优化共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军民共建和军训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针对学生和官兵的特点,提高理论层次,优化方式方法,讲求实际成效。学校与部队紧紧抓住“学理论坚定信念、讲理想无私奉献”两个基本点,坚持开展“四学四讲,共建育人”活动。

a、学理论,讲理想

过去的24年里,双方多次派出干部、战士和理论教师举办“社会主义专题讲座”、“学哲学理论辅导报告”等100多场。20__年11月1日,“红九连”十七大代表葛百军为共建对子材料学院和全校机关干部做了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报告。学校还为部队培养了理论骨干800多名。部队多次派官兵参加学校的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活动。战士和大学生共同开展了“读书演讲会”、“理论研讨会”、“学习心得展览”、“哲学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并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编写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三字经》,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学校和部队先后六次举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理论研讨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双方交流论文80余篇。在军地双方的学生和官兵中,有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141个,邓小平理论研究会12个。在校学生中40%以上提出了入党申请,在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b、学传统,讲作风

65319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军团队。学校充分利用部队的政治优势,把部队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每年都组织4000多名大学生到部队参观荣誉室,参观连队的内务卫生和军事训练,并认真开展“一日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部队的生活和我军的光荣传统,亲身体验到军人的艰辛和责任。学校组织大规模赴部队过“一日兵”生活共计18次,人数达3万余人。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校风、学风明显好转,学生的集体荣誉普遍增强。

c、学雷锋,讲奉献

在双拥共建中,双方始终把学雷

锋活动纳入双拥共建工作轨道,共同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学校和部队的100多个学雷锋小组活跃在军营和校园内外,90%以上的学生自愿加入到学雷锋行列,好人好事层出不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d、学,讲纪律

在双拥共建中,双方把坚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学校号召学生学习无私奉献、勇于吃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先后请部队“前线英模报告团”、“老首长报告团”、“抗洪抢险报告团”等到学校作报告,使学生们感受到军人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2、建立军事学科教育评估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到目前为止,军事学科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尚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和评估细则,使军事教育教学发展较为缓慢。在高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研究和建立军事学科教育评估体系就显得尤为主要。

高校军事教学评估是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国防观念和一定的军事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重要的措施保证。所以,建立军事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对于加强高校军事学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加强和完善军事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军事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新兴学科,军事教育评估必须遵循《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重要依据。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估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军事学科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范化。因此,军事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强并逐步完善军事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促进和确立军事学科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使军事课真正成为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课。

4、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军事教学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教育者只有在思想觉悟、国防观念等方面提高了,并以身作则,模范带头,才能担负起军事教学的重任,使教育者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我们要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组织军事教师认真学习军事理论和国防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层次和教学能力素质等,一是教研部严格检查教案是否合格,并组织教师进行观摩试讲;二是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老教师传授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经验;三是组织军事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积极撰写论文,编著军事课教材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军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四是在教学工作中定期组织教师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制定措施。这样不仅强化军事教师的教学责任感还加强了教师的使命感;五是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集训、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军事教师的综合素质。

5、加强军事教学学科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在军事学科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制定和完善了教学制度,二是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加大了军事教研部的经费投入,三是加强了军事教学的研究力度。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体会。如军事教研部同志参加了省教育厅、省军区司令部组织的军事教师培训。参加了军事学科论文征集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在9月和10月份,学生军训办公室和全军学生军训办公室分别对我校的军训教学工作进行了检查和调研,通过听汇报、看资料、实地观看、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军训教学工作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全军学生军训教学工作检查调研组组长,国防大学副教务长纪明葵少将在检查后反馈时说:“来到长春工业大学检查调研军训教学工作很受教育,你们的工作做的实,有创造性经验,贯彻大纲不走样,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走在了前列。”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3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 国防生 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二是开展课外活动实践。开展高质量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院校和选培办可根据现实条件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 大学生;素质养成;军训;长效性;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对青年学生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军训,现已成为高校新生入学时的第一门必修课,它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军训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

军训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军训期间,大学生学习国防知识、军事理论与技能,可以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勇往直前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军人严肃认真、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激励着大学生直面人生挫折。军训中,划一的内务、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彰显出大学生较强的自理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为新生成功度过“适应期”准备了最好的心理助跑条件。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军事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功能。在军训的摸爬滚打中,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促进了身体发展。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革命的本钱”。

4、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

军训中,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军事动态,了解我国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前景与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明白“军备竞赛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赛”,激发大学生热爱专业、刻苦学习的热情,激发其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

军训的内容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方面,具有训练周期短、集中,内容充实等特点。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磨练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坚毅性格、培养纪律意识的效果。但是,为期两周的集中教育对学生所形成的积极影响尚未能深入到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长效性不够。军训结束后,原本在军训时整齐干净的内务、严格有序的纪律会变得乱七八糟、松散拖沓。而军事理论课成绩考核合格后,便很少有学生自主进行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的培养,国防观念日渐淡薄。因此,高校的军训工作要与大学生的素质养成融为一体。将“军训”小体系升华到“素质教育”的大体系之中,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延展到“日常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层面,以提升军训的实效性。

二、基于大学生素质养成的军训长效性路径分析

1、充分认识军训的素质教育价值

要看到军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素质教育纳入军训的总体规划,并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训前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新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训中拓展军训内容,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树典型学先进,学校各级领导的训场看望,学校团委、学生会的经常性慰问,以及适时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训后总结以巩固军训教育成果。

2、军训考核凸显专业特色和素质动态发展

高校的军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考核内容。如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纺织工艺、服装设计等在军事防护服装中的应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先进国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此同时,军训考核应当凸显学生素质的动态变化,如队列、射击、内务卫生、日常管理、歌咏比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每一方面又应有子项目。如内务卫生考核内容可细化为被子、脸盆毛巾、牙刷洗发水等生活用品的摆放及卫生打扫情况;心理素质考核内容包括品德、价值观、性格、兴趣、智力与能力等。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军训与学生素质的有效开展,要以生为本,体现学生诉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以缓解学生出现的军训后茫然空虚、寝室人际关系紧张、贫困生问题凸显等不适应。此外,高校中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干部亦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依靠力量,要鼓励学生通过加入各类学生组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4、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军训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转为课堂学习。要深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讲授与学生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育与学习,并充分利用“五四”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军训中习得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学习,平稳度过适应期,实现角色的完美转变。

5、积极挖掘课外教育的有效渠道

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组织参观“红色之旅”,增强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提高学生个人魅力、提升集体向心力;学习校训、校歌等校史校情,强化学生的爱校情怀,增强集体归属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巩固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6、构建国防素质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宿舍内务卫生检查、文明宿舍评比、校园文明监督岗、早操、升旗仪式等日常文明教育活动,建设国防教育专题网站、开放军事资料室,指导军事类学生社团、开设国防教育讲座等多层次教育网格,将国防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国防素质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要将国防教育的有关理念和最新成果及时引入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实践中,注重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日常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军训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融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国防素质教育新体系,以深化军训成果、拓宽军训内涵、提升军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海琴.大学生军训效应之我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01-102.

[2] 马玲莉.天津高职院校学生军训问题研究[D].2013.

[3] 金璐璐.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2012.

[4] 喻维春.高职院校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防教育体系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5.

[5] 吕开东,张彬.关于高校军训效果长效性的研究[J].时代教育.

[6] 邬红波,俞党跃.大学生军训成果长效性的思考与探索―基于浙江省内四所高校军训成果的调研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51-54.

【作者简介】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新时期;军训;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引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少数普通高校进行军训工作初次尝试,在走过三十年曲折而坎坷的发展道路后,1985年开始全面推进普通高校学生军训试点,奠定了新时期普通高校军训工作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国家相继修订和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法律,对普通高校军训工作予以法律确认。为保证普通高校军训工作顺利实施,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明确提出新世纪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长远规划和整体要求。经历又一个三十年发展,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展已军训工作,并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和地域特色。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军训工作发展进程,其组织形式和训练内容已基本固化,难以满足新军事改革浪潮冲击下的国防建设需要。因此,新时期普通高校军训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以真正满足现代化国防建设之需要。2014年8月,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主办了全国首届军事训练营,开设专家讲堂、安排飞行观摩,开展捕俘拳、无线电测向、识图用图、核生化防护、战场医疗救护、军用枪实弹射击和班战术演练等新型训练科目,为新时期普通高校军训改革创新提供了典型示范和创新指导。

二、普通高校军训工作积弊

(一)普通高校军训组织模式固化,内容单调

基本沿用低年级全体学生集中训练的组织模式,以中国人民三大条令和轻武器射击为主,少数有条件的高校组织开展了识图用图训练,训练内容比较单调且与部分初中、高中开展的训练内容重叠,“立正、稍息、起步走”基本成为横跨初中、高中和普通高校军训的主要内容。

(二)军训施训内容和训练目标脱钩

许多普通校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军训工作对国防建设和全民国防意识提高的重要意义,在组织军训中不可避免带有学校的主观倾向性,如军训时更多强调军训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遵守纪律、宿舍卫生)带来的促进和提高,往往忽视军训工作本质和内在要求,造成施训内容和训练目标脱钩。

(三)训练时间过于集中单一

多数普通高校将军训工作安排在新生开学后集中实施。由于工作集中度高,工作周期短,任务重,很多高校不设独立部门承担军训工作,采取挂靠学工、保卫、体育等组织架构,组织军训人员也多为兼职,开展军训时常临时抽调力量承担,不利于学生军训工作的连续、稳定开展,也难以保证军训的质量。

(四)军训工作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全国各省普通高校军训工作开展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具有普遍的地域化倾向。

三、普通高校军训工作的改革创新举措

(一)构建新型军训模式

根据我国国防安全需要,结合普通高校教育现状,将大学生军训分成普及训练和提高训练两个层面组织实施。普及训练层面以现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生军训工作模式为主全面展开,施训不必统一安排在新生入学后集中训练,可以按集中施训时间、受训学生年级分阶段实施。提高训练层面则要本着学生自愿和学校督促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后备役军官为目标,招收学生总数的5-10%组成学校学生军训提高班,进行重点训练,提高班学生总数不宜超过300人。

(二)调整军训工作标准和方式

1、调整军训目标。由培养符合现代化高技术战争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后备兵源转变为培养具有一定综合作战指挥能力,能够胜任组织连以下军事单位开展独立作战的后备役军官。

2、调整训练内容。在坚持以三大条令训练为主、以枪械使用和实弹射击训练为补充的普及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单兵作战、野外生存训练、军事定向、连进攻、小股部队游击作战方式演习、作战指挥沙盘和沙盘推演等强化训练科目;适度加强军事理论教学,增设并深化军事地形学、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与高技术战争、军事战略学、谋略学、国防与安全等教学内容。

3、调整时间安排。普及训练可以按现有各高校具体实施方案为准,安排在新生入校后集中训练,时间2―3周,也可灵活安排训练时间。提高训练可按以下方式进行:实行两学期制的学校可将军训提高班学生分为四个训练单位,每训练单位施训时间为半学期,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中实施(每学期分为上、下半学期);实行三学期制学校可将军训提高班学生分为三个训练单位,每训练单位施训时间一学期,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期中实施。

4、调整考核办法。提高训练班以到地方部队训练场组织开展军事汇报表演,如射击、单兵动作、军事定向测验等为主要考核手段,军事理论采用笔试和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实践考核以针对一项军事行动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并组织讨论或进行战术推演;考核合格者可以考虑颁发中国人民后备役军官军事训练合格证书。

5、调整后勤保障。调整普通高校训练保障以各高校为主的现有保障体统,改由各省教育厅、省军分区牵头组织施训官兵,提供军训人力保障、场地保障、设备器材保障,经费保障由各普通高校财政统一划拨专项军训费用,统筹考虑增拨学生军训费;建设军、校协同物力保障体系。

(三)加强军地共建

进一步强化普通高校军事课师资和人武工作力量的联合培养,扩大教育部、总政治部主导、普通高校开设的军事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建设并完善军事讲师团机制,深化人武干部、军事理论教师集中培训,解决人武工作力量和军事教育专业师资问题。利用地方驻军训练场地优势补充高校之不足,利用地方驻军官兵做好提高班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实践和野外训练考核。

参考文献:

[1]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2]全军学生军训办公室.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134―0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训练改革中的普及,教育技术已经从军事训练的辅助手段发展成为促进部队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本手段,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军事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是教育技术应用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军事训练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1]。

一 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应用的历史缘起

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中的应用,应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电影培训技术人员,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把1200万连枪炮都没见过的普通人训练成能熟练制作军火的技术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军与阿根廷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舰队横穿大西洋,既要完成长途奔袭,又要在开进途中完成紧急训练,电视手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0年代初,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磁光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为军事训练改革带来了重大突破。

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给新军事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使教育技术这一原本用于教育领域的科学体系,被迅速应用于军事训练领域。美军率先将教育技术引入军事训练领域,使训练环境、训练手段、训练方法乃至训练思想突破了传统模式,教育训练效益实现了整体跃升[1]。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部队院校的发展热潮,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它的作用不断提升,使军事教育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训练手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军事训练的方式方法,对部队教育训练模式乃至未来战争的样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中的应用实践

在军事训练实践中,教育技术无处不在,教育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军事训练的各个领域。当前信息化条件下,从教育技术的实践现状来看,可将其在军事训练领域中的应用大至分为电视教学应用、多媒体训练应用、网络训练应用、模拟训练应用四类[2]。

1 电视教学应用

电视教学是指部队在组织训练活动中,由组训单位或负责组织实施的人员,利用电视教学手段对受训官兵实施的训练活动。也可理解为是运用电视技术传输和播放反映军事训练内容的电视信息,对受训者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运用电视手段进行军事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传统的训练程序一般为:讲解――示范――练习――讲评四个阶段。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粉笔、黑板、教鞭、器械、场地,采用教练员讲,受训人员听,而后进行操练的方式。这样,受训人员往往获取知识慢,动作不规范、不统一,直接影响受训人员的训练水平。利用电视教材,不仅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受训人员的感官,提高受训人员的训练兴趣,更重要的是使训练更加科学、规范、正规。当前部队规定按纲施训,第一步就是组织观看电视教材,受训者观看的是武警部队统一制作配发的制式电视教材,其训练课目、内容是武警总部统一审定的,演示人员是全部队优中选优的,可以说是最标准、最规范和最权威的。受训人员按电视教材要求进行训练,可以避免因施训教练员对教材理解的偏差、教练中的错误示范所造成的受训者的错误学习;运用电视教材进行反复观摩,更能使受训人员正确理解动作要领,从而缩短了训练时间,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 多媒体训练应用

多媒体具有集成性、多维性、交互性等突出特征,多媒体军事训练,可以将多种媒体信息进行同步组合,共同表现训练内容,做到文、图、声、像一体化,实现信息处理的实时性,使受训者能随时接受和处理最新的训练信息,实现人机交互,改变传统教学中单向讲授的方式,使受训者既能听教练员讲授,又可以自主学习[3]。

(1) 演示观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训练内容展现在屏幕上,以辅助施训者讲解。当前部队和院校教员在授课中,已经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组织演习和大型训练活动中,首长讲话和战法推演也要配合多媒体课件;各单位组织的各类汇报也多采用多媒体形式。

(2) 进行自主训练。运用多媒体“人-机”交互的特性,供受训者在个别化教学训练环境下进行自主训练。把教学内容制成知识结构完整,具有检测、评价、反馈功能的多媒体教材,使受训者能够自主学习。随着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信息网的开通,这种能供受训者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材将越来越为大家所认可。

3 网络训练应用

军事网络训练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与环境进行军事理论教学、作战技能培训和开展网上演习的活动。

(1) 军事训练考核。目前利用网络技术研发的军事训练考核系统已经在部队广泛应用,这个系统可满足武警总部、总队(师)、支队(团)等单位进行训练考核的要求。该系统利用武警部队三级网,通过网上答题、网上交卷、网上评判、网上监控的方式,组织首长机关、分管干部、士兵进行基础理论、指挥应用、业务基础和专业技能考核,既方便了组训机关进行考核管理,又提高了考核准备的工作效率,对客观评估部队军事训练,有效促进军事训练的落实和科学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网上对抗演练。网上对抗演练通常采用军事运筹学、人工智能、数据库、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训练模拟的标准化体系,成功进行了异地网上对抗演习。目前武警部队每年举行的“卫士”系列首长机关网上演习,都以武警指挥信息网为依托,搭建网上模拟训练的应用环境组织实施的。

(3) 网上远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交互学习的教育软件为教材,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当前武警部队的远程教育工作处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发挥各院校校园网和武警部队军事训练信息网功能,通过建立完善的远程教学平台,统一网上教育资源标准,不断完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逐步开展和推广。

4 模拟仿真训练应用

军事模拟训练应用,是指为达到军事训练目的,以军事作战模拟训练技术为手段而实施的仿真训练活动[4]。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跃升和三维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模拟仿真训练主要体现在战场环境的真实搭建和指挥决策的辅助评估。

(1) 武器装备的模拟仿真训练。一般是对单件武器装备或者多件武器装备进行的虚拟仿真应用,这一类虚拟仿真系统的主要用来对单兵进行训练和对武器进行性能评估。比如汽车驾驶、步兵武器、飞机、舰艇、装甲车等虚拟仿真系统。它们都模拟了真实的设备、构建出虚拟现实的环境,使受训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类系统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出人在自然环境和实际条件下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动感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使系统具有“沉浸”和“交互”的特征。武器装备的模拟仿真训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单纯的武器装备仿真,如仿真枪、电子枪等;第二类是由多种武器装备组合起来的虚拟仿真平台,这种虚拟仿真可以有真实的装备,也可以是全部的虚拟环境,如模拟射击方仓、反恐对抗街区等;第三类是由多个武器平台构建的武器体系,如多个导弹发射车载雷达系统、卫星系统等支持下形成的“反导弹系统”,这一种系统的仿真可以在多个平台的基础上聚集而成。通过广泛的应用,武器装备的模拟仿真训练,可以大大减少对真实武器装备和设施的使用损耗,节约训练经费,减少训练过程中的危险性。

(2) 指挥训练模拟应用。是运用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对指挥员进行指挥决策和技能的训练,通过作业、决策、协同、对抗等不同方式,在不动或少动实兵的情况下,训练和检验指挥机关的指挥能力。作战指挥虚拟仿真建立在对作战部队及其武器装备的整体效能的虚拟仿真基础之上,其着眼点在于根据作战规模划分不同的作战单位。部队的编成方式和训练情况、作战样式和地理环境影响等,统一为作战效能指数,在作战过程中,交战双方的战损情况就根据这些基本数据和作战模型的运算结果判定。具体的单兵和单个武器都被融入到某一级别的作战单位之中。指挥训练模拟系统为指挥员创造出一个近似实战的指挥环境,使各级指挥员通过模拟系统指挥他们的虚拟部队,在虚拟战场中得到“实战”的锻炼。

(3) 辅助决策模拟训练应用。主要是运用辅助决策模拟系统进行作战结果预测和作战方案的选优,辅助指挥员的决策,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战略决策层次的虚拟仿真可以进行战略方案论证、战略力量的评估以及军事冲突的预测等,通过定量分析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关的形式化和参数化的模型,可以促使复杂的战略问题得到简化,从而使得战略方案可优化处理:战略论证成本降低;在经费、人力、时间、资源方面比实兵演节省;由于带有预测性,因而赢得了战略主动性;由于依据系统分析,大大减少战略决策的盲目性,提高了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目前战略决策层次的仿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和理论还不够成熟。

三 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应用需把握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的普及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教育技术作为军事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来看,其在军事训练领域的普及应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军事训练信息化的进程中,观念滞后的问题始终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大惰力。其中对教育技术应用认识的偏差和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和综合效益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差,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是军事训练领域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关键工程,教育技术的功能性作用是整合训练领域的信息技术,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在训练进程中发挥综合效益。如果不能发挥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的整合作用,信息技术应用就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只在训练的某个环节和某个点上产生影响,而缺乏综合效益。二是简单化,认为教育技术就是照相、录像、网络和多媒体,没有把教育技术当作军事训练的重要支撑手段来看。三是神秘化,认为在短时间内教育技术推动军事训练很难取得实效。四是片面化,就是把教育技术看“窄”了,缺乏主动作为,积极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军事教育技术是军事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支撑这一重要命题,深刻理解在军事训练过程中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的引领和整合作用,把教育技术应用当成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自觉主动地运用、普及教育技术,积极发展教育技术。二是加强学习。学习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整合、引领信息技术,并使其在军事训练领域不断发挥最大效益。三是严格机制。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把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育技术实践主体能力素质的重要考核指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实施奖惩,促使实践主体教育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和教育技术应用观念发生实质性转变。

2 贴近需求,服务部队

部队对有些教育技术成果不常用、不想用、不会用,其直接原因是这些项目不好用、不管用甚至不能用,究其根本原因则是需求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如果成果是能用的、好用的、管用的,任何一个单位都会愿意用,比如互联网、手机,并未做过多的宣传,但是用户众多,主要原因就是它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方便人们的生活。

针对以上问题,教育技术需要做的工作是:找准定位,明确要求,认真研究军事训练对教育技术的需求是什么,做到“贴近部队、结合部队、服务部队”,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使教育技术在军事训练领域普及应用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开发军事训练系统时准确把握需求的方法是紧密结合部队进行军事需求调查和分析,范围要覆盖有关的各级指挥人员和广大士兵。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在掌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服务部队的教育技术应用系统的研发,从而实现教育技术和军事训练的无缝衔接。

3 培养人才,建设队伍

人才培养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性工程,高素质、创新型信息化人才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目前,从武警部队教育技术应用的整体看来,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整体结构不合理。目前武警部队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的比例太小,自主培养和引进的专门人才还占不到总数的一半;教育技术专门人才队伍尚存在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二是培训体制不健全。虽然每年定期会组织一些培训,但培训的时间有限、规模有限,与教育技术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极不相称。

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从根本上寻求对策,就要从建设现代化武警的高度谋划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逐步形成院校主渠道与定期培训、专项轮训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加速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军事训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院校建立教育技术专业,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部队应加强电教人员的专项轮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官兵信息素质。各级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做好人才培训规划,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抓好人才队伍管理,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特别能战斗的教育技术应用建设骨干队伍,形成梯次配备清晰、结构整体优化的人才群体,为教育技术应用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郝凯亭.军事训练中军事教育技术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6:1-2.

[2] 崔亚峰,李陆平,李元奎.军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31-32.

[3] 郝凯亭,王伍增.军事多媒体教材教程[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62-65.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7

一、基本情况

这次新闻培训班历时3个月,是海军报社创办年30来第一次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新闻培训,受训人员49人,其中13名干部,36名战士。海政×××主任出席了开学典礼,培训期间,海军×××政委专程看望了全体学员,×××副政委在结业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整个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两个月由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4位知名教授、副教授讲授5门新闻专业课程。通过听他们讲课,并认真看书学习,大大开阔了视野。后一个月,海军报社组织16次专题讲座,帮助我把过去报道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高度,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培训期间,先后发表5篇新闻作品。我作为兼职学员干部,参与了日常管理。注重以身作则,在解决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中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自己。通过三个月的培训,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被评为优秀学员,这为回来搞好我们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二、主要收获

1、打牢了新闻的理论基础。前两个月,人大教授为我们开设了新闻采访学、新闻通讯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理论教程等课程,报纸编辑学作为选学内容,通过教授的传授,我在脑子里建立了一套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后一个月,海军报社的16位编辑记者进行专题讲课,侧重于抓好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方方面面,二者结合,相得益彰,针对性、应用性、可操性都很强,使人大教授传授的一套理论知识得以深化。

2、较好地锻炼了新闻采写能力.这次培训主要是进行理论培训,采写稿件没作具体要求。但教授在课堂上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布置设计采访方案,对采访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根据教授所说的“写作是很强的实践性活动,再高明的老师讲得再好也需要学生去练,没有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艰苦训练,写作能力是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业余时间,我注意多动笔,把教授课堂上讲解的尽可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我将自己所带的素材写了20余篇稿子,并反复修改,培训期间,被《解军放军报》、《人民海军》、《大连日报》、《水兵记者》等采用5篇稿件,所写的研究论文,得到报社领导和同学们的好评。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我购置了1993、1994年的海军报合订本,认真通读一遍,从中研究部队常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从别人的报道中,间接领会如何抓问题。

3、提高了行政管理能力。承蒙报社领导的厚爱,在这次培训期间,安排我当班长、副区队长工作,并参与临时支委工作,我把这一切当作提高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大胆管理,摸索经验,行政管理能力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为回部队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从成功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常言道:“世事洞悉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次培训一个显著的收获是从做文中领悟如何去做人。通过参加培训,自己学会了平静地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做到对高尚和卑劣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辩证地去看,少了些书生气,尤其是一些教授、编辑的完美的人品、优美的文章给我教益颇深,对“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怀坦荡地做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不足之处

一是对于新闻采访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灵活,如何抓准问题还有欠缺。

二是在探索管理方法和执行规章制度中,缺乏灵活性,牵涉了一定的精力,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四、今后打算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增强了新闻意识,提高了判别新闻的敏感能力,对搞好我们单位新闻报道工作充满了信心。我打算下一步要真正沉到基层,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迅速采写,并注意发现和培养新闻骨干,建立健全基层单位的报道网络,下功夫提高我们单位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

军训社会实践总结篇8

关键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操作工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士官制度的实行是我国走军队职业化道路的有益尝试。士官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教育目的是把士官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层骨干和基层军官的得力助手,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但是,一些任职教育院校对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把它当成是一种纯粹的岗位任职教育,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简单的操作性训练,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过度弱化军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有的院校甚至把文化基础课全部砍掉,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过度强化与部队实际需要的完全接轨,将专业基础课和岗位任职课一股脑地搬到装备前,搞“短、平、快”式的低层次操作式训练教育,目的是把士官学员培养成简单务实的“操作工”,这是十分有害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没有正确理解原总部对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出的基本要求,并且从未来战争的需要来看,这种士官教育模式也不符合提高战斗力的根本标准。为了更好地贯彻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军队院校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一)分析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

军校教育是军事教育训练的主体之一,是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学员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军队建设和战争所需要合格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军校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本科或专科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任职需求进行的多层次的进修、培训或专业学位教育。它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进修教育,是以任职需求为牵引,属于实用性的教育。目前的“4+1”式的生长干部军官的岗前培训,就是这种岗位任职教育。

我军大多数士官直接担负着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工作,这种应用型人才特点要求士官教育具备较强的岗位指向性,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具有职业教育属性。职业技术教育士官的生源是来自部队的具有中学学历的初级预选士官或一期士官,他们没有经过相应的专科学历教育,文化基础很薄弱,通过军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达到相应的科学文化素养要求,同时还要为满足将来的岗位任职需要,进行任职教育。因此,士官的职业技术教育不是纯粹的岗位任职教育,应该包含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两个阶段,它是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的统一体,是现阶段我军培养军事人才的一种特殊教育,它既不同于地方院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不同于军校的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它既具有军校学历教育的属性,也具有任职教育的属性。分析清楚了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就有利于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外的职业教育十分注意教育与训练的区别,反对过于注重实用与功利,关注人性和谐与人格的完善。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爱因斯坦也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军大多数士官直接担负着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士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过硬的军事政治思想素质、精湛的装备维修技能、熟练的装备操作使用能力、较强的组织训练能力、一定的基层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士官人才。具体讲,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官学员应该具备胜任装备操作、指挥、维护保养及管理带兵等各种能力;二是应该具备相关的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这两方面既反映了部队对士官人才的现实需求,也反映了部队对士官人才发展潜力的要求。但这两方面的培养目标只是关注了部队的需求,没有体现士官的个体发展需求。因此,士官教育还要注重学员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院校士官教育与部队岗位培训的重要区别和优势所在。

二、改革创新士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技术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理论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究竟谁重要是个没有定论的命题。不能过度强调一方,偏废另一方,二者是个矛盾统一体,要运用好这个统一体,不能走极端。以前学历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极少,现在任职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理论教学偏少,尤其是士官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是应该的,但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士官学员不需要掌握多少理论知识,只要针对将来的岗位任职,加强有针对性的操作性训练即可”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这样培养出的一批“操作工”士官,从短期看能迎合部队的一时所需,回到部队后上手快,但由于受到的是速成教育,基础薄弱,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仅不利于当前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总之,学员的综合军事素质低,发展潜力受限,既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更不能对付未来战场复杂形势的变化,从而难以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

(二)正确理解“两个60%要求”

原总部对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深入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时提到“各培训班次实践教学不低于总教学时间的60%,想定作业和现地教学(含实装、模拟教学)不低于实践教学时间的60%”。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士官班次,目前的学制是三年,前两年在院校学习,最后一年在部队实习。原总部的提出的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中已经将部队实习阶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院校明确学员在部队实习期间的训练科目、目的要求、主要内容、考核标准与方式,考核成绩作为毕业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有些院校对于以上文件要求的理解存在误区,一种误区是认为由于士官学员在理论授课中接受能力差,甚至对理论学习产生厌恶感,难以养成基础理论修养,所以过度减少理论教学。有的把一些文化基础课全部取消。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基础课教学不等于理论教学,文化课像英语、数学也有实践教学环节,直接把文化课等同于理论课是不合理的。有的在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注重狭义的操作技能培养,造成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与专业实践操作的脱节,使得实践性操作H停留在简单的维修方法上,没有对装备维修形成系统的知识网,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养,当出现新的维修保障时,就感到措手不及了。另一种误区是将实践性教学等于操作训练教学,于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一味的将任职岗位课全都搬到装备前组织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加重实践操作训练固然重要,但实践操作训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性工作,我们培养的不是加工厂的工人,而是懂装备参数等知识,具有高层次保障能力的技术人员。随着我军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士官不仅要具备对某种装备的简单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自我适应新情况的装备保障能力。

(三)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革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过分专业化的教育往往使得学生的素质被局限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技术领域内,从而使被教育者的发展出现片面性,很难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而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就可以向学员提供较为宽口径的知识面,为学员建立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加强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就可以拓展学员的知识面,提升学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培育文化技术自主与创新意识,从而使他们不仅成为已有职业和岗位的追求者,而且成为未来职业和岗位的创造者。士官是基层的技术骨干,尤其是军士长,大都被任命为技师,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带”理论解释,技师属于操作型专业技术骨干,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在注重职业性、专业性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通识教育,因为士官人才是对理论和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中低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对他们尤其重要。通识教育是提升他们整体素质的基础,使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职业人,更能成为“和谐发展的社会人”。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提升学员的全面素质

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要实现促进士官学员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员的素质,就要构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可以将士官教育职业技术分为基础教育和任职教育两个阶段,课程体系也要按两个阶段进行设置。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是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要保证士官学员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够用的军事基本素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基层管理素养,任职基础课程设置按照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基础四个课程模块构建。根据课程构建目标,任职基础课程突出应用性,应该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其中政治课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是首要的,原总部对政治课程设置有明确的要求,各个院校对军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主要问题是把握好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原总部将文化基础课纳入任职基础模块,并指出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是保证学员具备相应职业技术教育文化程度的重要课程,院校应根据军兵种和专业实际,合理安排学时。为了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减少基础课时也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并且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也不能过高,从目前的需要看,首要的任务是保证基础课为专业课打基础的作用,目的就是体现基础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性,但对于基础课程的隐性作用即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作用也不能忽视掉。

(二)任职拓展课程设置

在任职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士官学员的个性需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比如要考虑学员对基层管理素养的诉求,应该设置一些任职拓展课程。士官学员将来在部队是兵头将尾,同时扮演着“士兵”和“军官”的角色,除了会操作装备,能维修,懂技术外,还要会带兵,是技术与管理能力的综合,需要一定的基层管理素养。因此在院校学习期间,士官学员还要学习一些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知识,这就需要设置适当的心理、管理和教育学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员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术,便于将来碰到问题首先会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能帮助手下士兵进行调适,有助于做士兵的思想工作,更好得促进管理工作。除了学习相关知识外,还要将心理训练纳入正常训练轨道。士官是高技术兵器的直接操纵者,身处战场前沿,经受的心理压力更大,更加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心理训练。让士官学员在平时训练中熟悉和适应各种刺激因素,掌握减轻、解除心理负荷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能够在恶劣环境下求生存、求胜利的坚强意志力。

(三)任职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任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按照任职岗位和部队实践两个课程模块构建。为保证学员具有娴熟的任职岗位素养,任职岗位课程设置应把握“实用、管用”的原则,突出针对性。该阶段的教学就应该是体现实战化教学的操作训练教育,是针对性很强的岗位指向性教育,是实装实操实作训练。就是要根据不同岗位需求,牢牢贴近岗位的要求,紧跟部队装备的变化,针对不同岗位构建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士官任职能力。

总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和技术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其职业性、实用性要求较多,因此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根据部队建设、未来战争和任职岗位需要培养士官学员的实际技能,但同时还要培养士官学员的发展潜能,使他们在毕业后,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也能成为人才统一的,根据个人发展,适应各种变化、和谐发展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吕云峰.军校教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2]田益友,刘德明.我军士官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J].决策与信,2013(12).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毛概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团委社会实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