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后感想范文

时间:2023-03-14 15:10:00

军训后感想

军训后感想范文第1篇

初闻军训,我总以为是一个很好玩的节目,可是我错了。

军训晴朗时,天空一丝云都没有,只有那个炙热的太阳残酷无情的直射下来,自己好像成为了一只蒸笼,一点点地将躯体烤熟。而汗水排洪似的往下淌……

军训下雨时,雨“噼啪噼啪”地降落下来,衣服、帽子,全湿透了,如同一个个落汤鸡,狼狈极了,可我们依然一动不动地站着,站着……

军训五天后,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还让我锻炼了我的耐力、素质、忍耐和坚持,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首先,定好目标;然后,要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目标前进;接着,遇到困难时绝对不可以向挫折低头,更不可以半途而废,否则之前做的都会白费心机;最后,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军人有多么辛苦和不容易。虽然我们腰也酸、腿也疼,但是为了胜利完成军训表演任务,我们依然咬牙坚持着。我终于知道,军人的威武姿态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日练、夜夜练的。军训绝对是对我们体能和良好作风的训练。

我深信,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像军人那样,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这难忘的军训经历在永远铭刻在我的内心深处,引领着我在初中的生活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军训后感想范文第2篇

羡慕小豆豆N条理由

卢江坤

我好羡慕《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的主角小豆豆,她本来是一个很调皮的学生,最后居然成了巴学园的“明星”学生,这多神奇呀!

我到底羡慕她什么呢?

1 她能去电车教室上课。电车教室是用废弃的电车车厢改装的,只要拆掉原来的长椅子,放上课桌椅,再在驾驶员的座位上放一块黑板就行了。

2 她能去温泉公园郊游。

3 如果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完了,她下午就可以去散步。

4 她和同学们想上哪一节课就上哪一节课。老师把所有的重点写在黑板上,有的学物理,有的学数学,有的学语文……

5 她能参加升鲤鱼旗比赛,能从大鲤鱼的嘴里钻进去,再从尾巴那儿钻出来。鲤鱼一共有三条呢。

6 她能参加找妈妈比赛。假如我们学校也能举办这么有趣的比赛,我定能凭借敏捷的身手迅速找到妈妈,夺得第一名。

7 她们运动会的冠军奖品是一根胡萝卜,亚军奖品是两根牛蒡,第三名得到了一捆菠菜。

8 小豆豆想学天鹅舞,正好她们学校旁边有一个舞蹈练功房,她就去了。她并不知道教她的老师是日本自由舞的创始人石井漠,虽然是大名人,老师却还在真心实意地把自由起舞的乐趣教给孩子们。

9 她能去旅行。

10 她能去逛庙会,能在庙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11 她们能举行试胆量活动,集体去“捉鬼”。

12 她们有不一样的体操叫旋律体操,跳起来特别好玩。

13 她们能在学校里露营,校长还给他们讲故事。

14 她们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去野餐。

15 她们能开茶话会,可以一边畅所欲言一边吃东西。

16 她可以随便玩,可以很晚很晚才回家。

17 她能养宠物,而且还是一条狗!我就是属狗的哟!

18 她永远都不会挨骂,她的校长小林很幽默很和蔼。

让我感到悲伤的是,小豆豆上三年级的时候,巴学园起火了!小豆豆的狗也死了。我是多么希望小豆豆能过得幸福呀!

山东省滨州市实验学校一(2)班

指导老师:王育芳

看完这篇作文之后,你多半会有两个疑问:1、这也叫作文吗?2、什么?作者才上一年级?一年级就能写这么长,这不科学!

对第一个疑问,我们的回答是:这是作文,也不是作文。

为什么说它是作文?因为它的确是一篇读后感,而且还是一篇与众不同的读后感。小作者介绍了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表达了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情——羡慕,并且给出了很充分的羡慕理由。读后感的元素统统具备,这当然是一篇作文啦。与别的读后感先花大量的笔墨简介内容再谈感想,结尾再拔高立意的写作方式相比,这样的“列举式”感想更简洁生动,表达的情感也更真实——对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最关心的不就是好玩的东西吗?更重要的是,看了这样的读后感,你是不是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很想马上找来看看小豆豆的生活有多么精彩呢?

为什么说它不是作文?因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我们要为一年级的小朋友用大量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鼓掌,可更高年级的同学就不能满足于此啦,哪儿能篇篇读后感都这么写呢?所以,我们要把列举变成一个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彩的创作。

“列举计”第一步:列举,开始

这篇范文其实就是“列举计”的第步。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影、看动画片,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在跟别人交流时,我们最常问的就是“你最喜欢/讨厌哪个角色”“你最喜欢哪个情节”“我觉得……写得太差劲了,你觉得呢”等问题。在回答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附上理由,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讨厌这个角色”“这些情节精彩在哪里”“我为什么觉得某些片段写得差劲”。对,这就是“列举”,是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呢?

“列举计”第二步:借题发挥

这位一年级小朋友的作文虽然写得很别致,却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几乎都在写“读”到的内容,“感”仅仅体现在对内容的提炼上。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棒了,但对中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如果不“借题发挥”一下,就有偷懒的嫌疑啦。就让我们以范文为例,看看怎样将列举出来的简单素材进行发挥。

借题发挥第一式:单项发挥法

单项发挥,也就是从列举出来的素材里选择一条进行拓展。

范文中第17条:她能养宠物,而且还是一条狗!我就是属狗的哟!

拓展提问:之所以羡慕小豆豆能养宠物,多半是因为自己不能养宠物吧?那么,小豆豆是怎么养上狗的?“我”为什么不能养呢?“我”觉得小豆豆的狗可爱吗?如果可以,“我”又想养一条什么样的狗呢?

模拟回答:我最羡慕小豆豆的一点,就是她能养宠物,而且还是一条狗!我就是属狗的,所以我最喜欢小狗了。我也很想养一只,可妈妈嫌小狗不干净,又怕影响我学习,说什么也不让养。当我看到小豆豆的小狗每天早晨送她上学,还一直目送她乘车时,我羡慕得都快哭啦。要是能拥有这样的友谊,脏一点又算什么呀?为什么小豆豆可以养狗,我想是因为她的爸爸妈妈特别通情达理。有一次,小豆豆和小狗玩游戏,小狗太激动,把她咬伤了。小豆豆特别害怕爸爸妈妈把小狗送人,爸爸妈妈却向她承诺“保证不生气”,当爸爸忍不住想批评小狗时,妈妈还用眼神示意他“履行保证”。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我真有点不敢相信呀。小豆豆长大后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可见养宠物并不会影响学习嘛。

哇,仅仅拓展了一条,就写出了这么多内容!如果再加一点具体事例,一篇《我最羡慕小豆豆什么》或是《我想成为小豆豆》不就完成了吗?

借题发挥第二式:分类发挥法

小作者在范文中洋洋洒洒地列举了十几条羡慕理由,虽然每一条理由都不同,但有些理由其实是同一类的,比如在礼堂露营、升鲤鱼旗比赛、找妈妈比赛、开茶话会等都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可以先把它们集中到一起,再进行发挥。

分类一:学校活动类

分类概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学校可以搞那么多有意思的活动。巴学园的运动会会比赛钻大鲤鱼旗和找妈妈,校长会组织学生在学校的礼堂里搭帐篷野营,他给大家讲自己的旅行故事,还让一些学生“装鬼”藏进寺院里,剩下的学生去“捉鬼”试胆量。学校的勤杂工小良要离开时,校长举办了一个茶话会,学生们一边吃东西,一边把自己想说的话告诉小良……

感想拓展:我看得心里痒痒的,恨不得马上穿越到巴学园,跟小豆豆他们一起玩。为什么我们学校没有这样的活动呢?虽然读书月、跳蚤集市、军训这些活动也挺好的,不过跟巴学园的活动一比,就太严肃太没趣啦。要是让我们选择,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冲向巴学园!

分类二:学习类

分类概述:当我看到小豆豆他们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做完了作业下午可以去散步,每个星期都要去野餐,还可以玩到很晚才回家时,我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呀。

感想拓展:怎么会有这么自由的小学生呢?她的周末和假期为什么不用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不用学各种各样的特长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催着她复习做作业呢?她的老师为什么不担心他们的成绩呢?她不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不长进的孩子”吗?可她后来为什么那么成功呢?到底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的呢?

军训后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军事课教育 教学法 实践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知学习兴趣,以学习为乐事,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负担与拖累,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也是每个教育者心向往之的教育境界。

“教”与“学”相结合

一般来说,专业是大中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选择的学业门类。依性向自由取舍,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兴趣所在,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事关各自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看重的。但基于不同的理解与认知,在对待基础课,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方面,部分学生则采取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策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因此,开展军事课教学,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激趣,以提升军事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将军事课教育与各专业教学相结合,于专业学习中,树立学生的国防意识,在军事课教学中,增强国防观念和军事素养,使专业能力提举、国防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提高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例如,在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军事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在“战略环境”章节中,结合经济全球化现状与发展进行形势分析;也可以于“中国近代军事理论”章节中,结合清政府与英国鸦片战争前经济态势对比、清政府与日本甲午战争前经济对比,提出“贫穷就要挨打,富裕是否就不会挨打呢”的命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升课堂吸引力。又比如,在医卫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军事课堂教学实践中,可结合专业需要,增设“军事救护学”,通过对战伤救护的基本技术、特殊战伤的处理、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等知识的讲解与教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国防军事能力,同时也可达到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促成增强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军事课教学,军事课的吸引力得到巨大提升,据教学督导组联合抽查结果显示,军事课到课率100%,抬头率在90%以上,超过许多专业课课堂教学。据图书馆数据显示,学生以电子期刊、书籍和纸质图书等形式借阅军事类图书的月均增幅远超其他学科门类。学生主动学习军事知识,以课堂提升军事素养,以社团拓展国防军事活动空间,广大学生热烈响应,在近几年征兵工作中,不少学生积极响应,军事课教学及围绕军事教学开展的系列活动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道风景。

“读”与“讲”相结合

军事课(含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教学是普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军事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现代国防意识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识形成与改变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必须注重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尤其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科学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在课时紧张的军事课教学中,其难度不难想象。

为改变教师讲课费劲,学生被动灌输的课堂教学现状,可采取学生精读与教师妙讲相结合的方法,在军训中,教师要及时介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军事经典著作。一方面开列具体的书目,指导学生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移动图书馆借取相应的书箱,为了防止学生贪大求全,读时不理解,读后不消化,可以书目单为单位建立读书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每人每学期阅读一本书,并在阅读小组上进行阅读分享、交流,在军事课的最后一节课,进行阅读小组汇报并进行评比加分;另一方面是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规定学生在阅读完成后,写出两千字读后感,并以电子版的形式(以便于检查雷同、抄袭)在规定的时间内发送至教师指定的邮箱。根据读后感完成情况,作为军事课外学业考核成绩以加权形式计入总成绩。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提出了读书中的问题,比如,书中不懂的向谁提?有所感悟如何畅说并随时分享?为此,我们发挥军事教研室团队力量,指定教师建立相应著作的微信群,跟踪指导学生进行军事经典著作的阅读,为学生的阅读服务,从而解决了读书难、难读书的问题。有了阅读教师的悉心引导,有了阅读小组的分享与激励,有了阅读项目考核的束缚,学生的阅读习惯慢慢形成,国防观念慢慢养成,学生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方面的认知随阅读量的增加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们能够带着累积的知识、迷惑的问题、有趣的感想进入课堂。课堂上,学生不再没有兴趣,教师不再无语,课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

“教”与“引”相结合

在悠远绵长的五千年中国历史上,军事思想与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湖南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摇篮和发源地之一,涌现出一代代伟人和一批批豪杰,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革命文物、史迹材料,积淀了厚重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军事教育资源,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和无法复制的作用。经统计,湖南省现有物质的军事教育资源294处,其中有一定规模且遗址保存较好、己开发的军事教育资源97处,包括伟人故居22处、工农运动热土28处、红军光辉史迹32处、展览场馆及时代精神载体15处。非物质军事教育资源更是层出不穷,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其与军事课教育相结合,可以充实军事课教育内容,扩大军事课教育视角、增加学生对军事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在强化学生国防自信的基础上确认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爱国自信。笔者所在的学院充分发挥已有德育平台在军事教育方面的功能与作用,结合德育基地建设,分批组织学生到韶山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纪念馆、纪念馆、曾国藩故居、抗战纪念城、陆家新屋等地实地参观学习。

基地教育与校内教育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国防观念、国防意识的形成与升华。例如:结合“军事思想”章节学习,笔者组织学生代表参观了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曾国藩故居等,体会与了解军事思想的博大精深、领会湖湘文化精髓“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南人精神的真谛,同学们被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所震撼。结合“战略环境”教学,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组织全体学生分批次参观陆家新屋、抗战纪念城,累累白骨,斑斑弹痕,沧桑耻辱、英勇抗战呈现眼前,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贫穷就要挨打,富裕也要挨打,只有“经济富裕+国防强大”才能使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拥有真正的长治久安。责任感被唤醒、国防意识在增强,学生们深刻感知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从“我”做起,参与到强大国防的建设中去。结合“军事地形学和综合技能”章节教学,组织学生到虎形山公园(全国人防教育训练基地与综合示范性基地),一方面以该基地内的“百部兵书道”“百名衡阳军事人物风云录”“百将爱国诗”“百年突袭灾难警示墙”“百项防护知识区”拓展防空、防灾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借助该基地现有设施,开展人防疏散演练、人防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国防军事素养与能力。

“教”与“学”相结合

理论学习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简意骇地指明了,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还是肤浅的,如果要透彻地认识事物的本真,还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觉悟,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作为一门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学科门类,军事课教学尤其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最主要的还是大背景下现实社会的实际和微环境中学生的国防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实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学校在国防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忠诚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应立足军事课教学实际,立足当代学生学情,将理论的讲授与实践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国防军事基础能力。

在军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依托人类历史上丰富的军事案例,直面军事发展与国际关系态势深入研究,大胆讲解、细密论证军事观点与理论,变单向灌输为多途径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军事,对大事、小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主动、自觉地去发现、去思索、去体悟,提高学生国防军事素养。课前,可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建立军事课云平台,建立军事课微信群,以班为单位开设微账号,进行国防军事知识推送,进行互动交流。课中,可将大班课全部改为小班课,建立军事课学习型小组,并配套相应的考核评比机制,充分调动课堂的积极性;运用现代技术,使用最新的影音素材和经典的视频材料辅助教学,以多媒体演示重现军事态势,以化装表演模拟国防战争态势,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与教学之中,扫除课堂沉闷的阴霾,激活军事课堂教学氛围。在课余时间播放军事题材电影,组织成立军事活动小组,吸引更多的对国防军事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这种将国防军事理论知识与军事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幅度调动了学生军事课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发挥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从耳听、眼看、身动、心随、脑想“五维度”参与到军事课堂的教与学中,做到了教中学,学中想,想中升华,真正感受、接受到了应有的军事教育教学。

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以一年一度大军训为平台,顶层设计、精心谋划、充分推演,不断添加新鲜材料,提升学生国防军事意识。在充分总结以往军训成果基础上,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制定周密详实的军训实施细则和操行标准,提前印刷并发放到每一个参训学员手中,由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参训学员学习,认真领会;在军训过程中,每一名教官要具体负责指导所带班级的队例、内务和就餐,并严格参照细则和标准执行到位。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部队的普通新兵不同,过多的简单军事训练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训练正步走的过程中,带队教师可以结合正步走的历史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为何会使用这种步法作为每个军人的标准步法,它的美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实际用途、军事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国庆大阅兵中,的方正队伍与步调一致的整齐步伐,让学生从视觉上体会这种步法所产生的强大震撼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正步走的步法。

军事课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发挥军事教育的先行先发优势。教师充分利用军事课教育作为新生入校第一课的优势,总结军训工作的经验做法,找准全面深化军事课教学和技能训练的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将军事教育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扎实推进军事课程建设和军事课教育的开展,着力推进军事教育生活化,努力实现军事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军事教育要结合每个人的实际,促进人才培养。

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强化军事教育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权重,增加军事教育在入学教育中的元素,提升新生参加军事课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意识,为军事课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筑牢思想防线。在军训方案设计中,将军训中的队例训练、内务整理、排队就餐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向军人学习,从入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和实施《军训作息及日常管理制度》《学生宿舍内务卫生评比检查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严抓学生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习惯。

在习惯养成上,依托军事课程建设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国防教育教导队,将国防教育、军事教育生活化与学生“三自教育”有机融合。对学生国防教育教导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国防教育教导队“一个队员一面旗帜”的作用,使他们成为自律委员会、学生宿管会、学生纪律督导队等学生组织的骨干,在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养成教育等方面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新作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道风景,国防军事教育改革的一道风景,学校校风建设的一道风景,成为学院立德树人的一个窗口和成果展现,成为学校维护稳定、建设良好秩序,带动学风转变的骨干力量,真正把国防教育改革和军事课程目标落实到成人成才、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根本使命中。军事教学和训练的效果明显提高,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军事技能训练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学院、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军训后感想范文第4篇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劳动”,怎么能在玩中学呢?著名教育家霍懋征的“玩、道结合说”似乎为我找到了理论依据。“玩”而有“道”,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之极佳境界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把“乐学”视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玩”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休息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越有成效。因此,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教师是语文教学中“玩”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怎么玩,这是个艺术。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学科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可玩因素,将课设计得生动有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已有二十年语文教学生涯的我,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从探索中尝到了甜头:我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真的变得轻松愉快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归结一下,我们师徒大致玩了如下几方面的“花样:

一、 玩主持

现在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节目主持人受到普遍关注,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总能将形式和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推陈出新,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眼球。好的教师也应是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我在教学中经常模仿电视制作节目,将一节课分成“异口同声”“七嘴八舌”“ 可汗大点兵”“智力快车”等不同栏目,然后将教学内容装入相应的栏目里。如要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只要我说:“比预习、看扎实,字词检查——”,同学们就会立即异口同声地说:“可汗大点兵!”然后我就点兵点将让学生回答问题了。布置阅读或提出一个问题后,只要我说:“比思维、看速度,智力快车——”同学们就会立即异口同声地说:“抢答题!”然后便纷纷举起自己的手。若问题比较简单,答案且明确的,只要我说“异口同声!”同学们便异口同声地说出这个答案。样式新、主持活,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效果好。凡是听过我课的同志绝大多数都认为“学生训练有素”。

二、玩音乐

音乐声人类心灵的语言,课文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及易使学生思维活跃,心灵震颤,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此,我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将音乐引入课堂。

一放。即根据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适当的播放一些歌曲、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理解、记忆知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播放了一首崔京浩唱的《父亲》,并且将歌词投影在大屏幕上:“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原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与《背影》情境相似的歌词,令许多同学为之动情。既奇妙的导入了新课,又起到了加深理解课文的作用。这是一举两得。

二唱。即依托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以唱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如我在教学写作书信时,就唱了一首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并将歌词投影到大屏幕上。用这首歌为什么走红来说明书信的特点:形式新颖,内容亲切感人,家常似的娓娓道来。用这首歌的开头、结尾来说明书信的格式。用这首歌的正文来说明书信之所以感人的原因。天赋的歌喉,加之播放的伴奏带浑然一体。师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正如我在教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时,我唱了一首韦唯的《爱的贡献》的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歌词做范文,向同学们讲授以“奉献”为话题的作文的写作要点。异种形式,异样效果。

三、玩游戏

在教学中,我常把下列游戏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兴奋剂,寓知识于游戏之中。

1、盲人抓大兵。在教学中,我常把班级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成员的桌子都放到中间,然后人围桌子坐。在检查提问生字词、背诵默写诗文及其他问题时,常常让不回答或答得不正确的同学扮成盲人到其他组去抓替答者。玩中学是也。

2、 课前表演三分钟。或小品或故事或演讲或唱歌。形式不限,但必须是与语文有关的内容且时间不能超过三分钟。人人参与,按座位次序进行。课代表全权负责。

3、 走社会。即走进社会,走入生活。我在教学生写作时十分重视体验生活,写真情实感,强调先做后写。如郊游写景,看电影写读后感。父亲节、母亲节为父亲或母亲做一件事或亲手制作一件礼物送给他们。然后自拟题目,写一篇文体不限但要围绕“体会和感想”的文章。假期让学生到大公司、大企业去走访调查。拿着老师给拟定好的调查提纲,选择某个领域的某个问题进行走访调查,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等。

4、扮记者。利用学校广播站、运动会、军训广播宣传报道等机会,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记者,留心采访身边的人和事;当一回小作家,动笔写一写,从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自己满意的日记中取材,以儿歌、消息、打油诗等多种形式写成文字向广播站投稿。拿着学校统一制作的采访证,学生觉得自豪和光荣,同时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

5、 做编辑。每学年都组织一两次手抄小报编辑活动。内容涉及教师节献礼、国庆专刊、元旦专辑、环境保护、学法论坛、为人之道等。人人参与,可一人制作一期,也可多人合作制作一期。然后展出评比。

6、题诗作画。即“根据画面写一句话或一首小诗,根据景、事、物描写比较具体的诗文画一幅或多幅画”的活动。如在教学“老照片的故事”的写作时,我先让学生收集老照片,然后在找到的照片后提上一句话或一首小诗,择其优者让他们讲过大家听。在学习《春》一课时,让学生画出春的特点,结果有许多同学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

四、玩电脑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教学,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休息,又可以把课文中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美的因素直观的再现出来。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具有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既可以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又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在教学中,我不仅自己去寻找那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乐声齐全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且发动学生去寻找资料和课件,有的自读课文还让他们自己根据找到的资料和课件来讲课。

生活中可玩者甚繁,那么“玩中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也就数不胜数。但是要避免形式主义,即必须根据教材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选用合适的方法,一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军训后感想范文第5篇

一、班级目标管理系列

1.初中学生目标管理。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学生特点,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近、中、远期目标,目标力求多元化,如学习习惯、能力、艺体、劳动、品德等方面,并规范地写在卡片上。有的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对学科提出发展要求,也有的学生关注个人特长,对特长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形式多样,体现学生多元发展。要求每位同学设置正、副两卡片,正卡张贴在墙上进行展示,副卡贴在桌上时时提醒自己。目标制订出来后,教师要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具体做法是3~4名班级教育小组成员牵手学生,每位老师必须了解所牵手学生的目标是什么,并在过程中加以指导,鼓励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坚持不懈,同时提醒学生时常自查目标。对于实现目标的同学给予肯定,进行表彰,达标后的目标卡放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再制订新的目标;不达标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原因,重新调整目标,再跟踪教育,这样可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完成自定目标。这种做法已实施了三年,从每学期学生座谈会和学生评教中,能够强烈感受到学生对目标管理的高度认可。

2.高中生涯规划形成系列化、体系化,取得进一步突破。中学部于2008年11月成立了高中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高一开始制订三年的生涯规划,规划从认识自我、学习力评价和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查,具体内容包含:⑴ 学校制订生涯规划成长手册。⑵ 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调查了解情况。⑶ 每年召开一次模拟人才市场招聘会。如:2009年6月13日,高一年级模拟人才市场招聘活动在学校图书馆二楼举行。四十多位家长代表各自的单位和公司,和所有高一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高一每班学生手持自己精心制作的简历进行模拟应聘,活动结束后,所有高一教师也与全体“牵手”学生进行了谈话,进一步深化了活动成果。⑷ 生涯规划心理指导。开展以“正确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在学生生涯规划的制订上,强调以学生自我设计为主,家长、老师给予指导,真正做到三力合一。⑸ 走访成功人士。⑹ 与当代大学生进行对话。⑺ 与毕业校友进行访谈及召开校友见面会。学生和家长对此项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二、班会、晨会系列

各班每月召开一次理想教育主题班会,班会主题要明确,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教育过程要突出理想,每学期开展4次主题班会。这是常规要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坚持做下来,效果很明显,同时要求每学年推选出一批理想教育主题班会进行展示,要求展示活动有材料、有过程、有教育痕迹、有学生反馈。比如:2008—2009年,学校集中开展了班、队会的展示活动,涌现出了“理想与梦想”“放飞理想,我心飞翔”“与许三多同行”等优秀的理想教育主题班、队会。我们将班、队会归纳为访谈型、规划型、影视型、活动型等模式,从而丰富和完善了班、队会。从开展的班会课来看:形式由单一变多样,内容由枯燥变丰富,主角由教师变成学生。如:初一年级“理想在我身边”的主题班会,给人印象很深刻,先是学生在古筝伴奏下齐声朗诵《理想之歌》,然后用快板书的形式谈理想的困惑和对偶像的崇拜,接下来的人物访谈把班会推向高潮,他们邀请南师大的学生会主席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学生听后感觉理想并不遥远。班会由学生主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这种高质量的班会课,大大提升了班会的实效性。

晨会是进行理想教育的阵地之一,我们改变以往单一说教方式,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创新,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利用音乐、美术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在每一次晨会上多一份感动,多一份体验。我们既关注国家大事,也关注身边小事。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到喜迎祖国六十华诞,从“神六”上天到奥运会成功举办,从自强不息的青年洪战辉到盲人运动员,等等,这些鲜活的事例,让“爱、责任、创造、憧憬”成为师生永恒的精神追求。

三、影视系列

影视教育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规定每两周班级组织播放励志影片一次,主要放在周日晚8:00—9:30,各班每学期播放近10次。2009年3月,学生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我校的影视教育资源库,储备了200多部精选影片,并将其按照播放的种类分为红色经典、励志人物、科幻动漫、感动瞬间、历史记录五个主题,学生观看后要谈体会和感想,大家共同交流心得。以影视教育为重点,开发影视教育资源库,逐渐形成系列化。近两年,我们播放了《挑战者姚明》《盲人吴晶的故事》《百家讲坛——于丹读论语》等多部影片,部分年级还根据自己的特点播放影片,比如高中年级播放了有关《留学生生涯》《南京 南京!》等影片。还有部分班级被定为影视教育试点班级,根据班级特点,结合影视教育,开展具有特色的班级活动。

四、读书系列

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看书读报,班主任负责安排专人指导,学校列出了人物传记和名著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每学年自选1本人物传记和一本名著,中学6年,每位学生可读6本人物传记,6本名著。读书节期间,我们要求同学走近大师,品读经典,每班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并以“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开一次班会。各年级读作家作品如下。初一年级:钱钟书、老舍、海明威、巴金、冰心、鲁迅、朱自清、金庸、伏尔泰、刘墉、朱自清。初二年级:苏轼、安徒生、余秋雨、鲁迅、海明威、冰心、爱因斯坦、曹文轩。高一年级:雨果、余光中、郁达夫、鲁迅、毕淑敏。高二年级:莫泊桑、王安忆、老舍、鲁迅、司马迁、席慕容。

五、报告、访谈系列

请学者、成功人士、家长、教师及学生定期到班级做立志报告,每班每学年开展4次理想教育专题报告会,拓展校内外教育资源,学期前安排好时间、地点、报告主题,各班级利用访谈形式,组织班级活动,开展理想教育,要求访谈有影响的人物,即每学年做大型访谈4次。如:优秀盲人小诗人肖毅、抗日老战士等到校并做了专访。近年来,我们对访谈系列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建立了多层次的立体访谈体系,突出两个层面的访谈。一是结合重大时事的访谈,2008年5月,学生会代表组成访谈小组到向守志将军家去采访,他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理想感染了在场的每个学生;同年9月,学校邀请女子举重奥运冠军陈艳青到校,利用晨会对其进行了采访;2009年4月,我们请来了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6名学生代表对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并将访谈的内容录制好,在影视教育时间播放,学生反响很好。二是对贴近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访谈,学生会邀请了钱铁锋校长畅谈自身的教育理想和追求,高一年级还邀请了已经毕业的6名优秀校友到校进行访谈交流,这种贴近生活的访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参观体验系列

1.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常见的活动有:爱心援助活动,学生支教活动等。如:初一年级每年到安徽贫困地区开展牵手助学活动,到农村体验生活,磨砺意志;初二年级到溧水东庐中学开展帮扶活动;高中年级到民工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除此之外还与南京盲人学校结对,定期互访、体验生活,与南京中医大学和南师大个别贫困大学生开展结对活动,到高楼门康复中心开展敬老活动。2.军训:起始年级学生入学训练活动。3.春、秋游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春游开展远足活动,学生步行25公里左右,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磨炼意志;每学年选定一个场所开展校外秋游活动(雨花台、大屠杀纪念馆、科技中心、博物馆、植物园等)。

七、重大事件教育系列

重大事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我们都会围绕重大节日、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晨会和班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例如在喜迎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学校紧紧抓住六十周年契机,开展了“六个一”活动,概括为:画一画——长卷壁画,主题是我爱我的祖国;拍一拍——拍南京景色,进行了一次摄影图片评比展览;看一看——看国庆阅兵式群众游行,国庆晚会,红色经典影片;写一写——一篇感想,每班交两篇优秀文章评比并上网;唱一唱——必唱国歌,另选一到两首歌唱祖国歌曲,各年级进行了红歌比赛;说一说——利用夕会讲革命先烈故事。

八、理想教育学科系列

2008年,学校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汇编了《学科理想教育目标与结合点的研究》,对各学科实施理想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学科系列是理想教育的主渠道,目前任务仍然很艰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新时期对中学生开展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二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显著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完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理想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和远见卓识,更需要教师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学校要尽可能地用足用活校内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树立远大理想进而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

军训后感想范文第6篇

著者说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邓康延

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初看是喜语,再看是痛语,再再看,或看出旷达。

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先生,几千年的敬语,被冬烘过,也被秋杀过。20世纪60年代,我们这代人上小学时,私塾和学堂已远,戒尺和鞠躬已远,破“四旧”里,先生落魄;30年后的市场化中,先生贬值或被作价。教育大景,江河日下入大坝,蓝天白云走黄沙。值此时辰,我们勉力拍摄一部回溯民国先生的10集纪录片,共鸣了许多人――那些与先生们隔代不相逢的学生们。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纪录片《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以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揭示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观念嬗变,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先生》的遴选标准为: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性情、经历、作为有传奇性;对当代教育具有参照和启迪。头十集选定的十位人物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也曾身为学生,唯理想至老不灭,或者说破灭一次,再理想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先生》系列纪录片力图以先生般的个性制作,映现先生的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历史影像,情景回放,当事者言,后来者说,今昔穿插,盛衰互鉴。但为今日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余音袅袅里是千年前范仲淹先生的长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正面。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如今又呈现出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渊源,汇纳百川。为拍《先生》纪录片,深圳越众影视公司先请傅国涌、张冠生、余世存、熊培云、蔡朝阳等作家撰写文字脚本,随后有钱喻、高小龙、马莉、王韧等导演撰写各自执导的拍摄脚本,再后来成片时,《新周刊》杂志社的封新城、何树青、周可、丁晓洁等诸君,又作了杂志版的《先生》封面故事,并请一批作者充实了相关文章。在此前后,有几家出版社欲结集出版,我心虑这是各种文字、影像、客观、主观的集合混搭,出书实在太难。经不住中信出版社编辑们的恳切执著,我终将全部资料交由他们处理,遂有编写组的署名,以示集体之力。为赶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先生回来》平面展暨纪录片《先生》的电视首播,又请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编辑出版。至此,先生们的意态神韵,跃然纸上。这实为偶然中的必然,寒境中的暖境:“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年轻就是不老,其实,老的也能年轻。

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本文为《先生》序)

读者说

《先生》为当今教育立镜

肖 七

什么是先生?如今字典里说:对有一定地位、学识等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但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而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配称作先生。师者,须传道授业解惑,为师者必须智如泉源,行为表仪。否则,教师就只能沦为贩卖知识的嘴上饭碗。如此看来,“先生”这两个字,本身是有着厚重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代表自己的修为和一种精神的建立,还包涵别人的一份尊敬景仰。千年前,范仲淹也曾浩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涌现出许多心系国家的“先生”。这些当年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他们或温文尔雅、或慷慨激昂,但都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时代已过、身影犹存。先生们的形象和思想仍在影响着现代中国人。可以说,这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文化薪火相传,全赖“先生”支撑。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在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烽火连天的抗战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中,他们宛如一座座顽强的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去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先生》一书,以早前10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上述10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传奇般的命运经历、性格才情、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点滴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从而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那时的先生们,普遍学贯中西,但更想回归祖国致用;热心时政,更愿意为国家担当。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一心以弱身抵御强世。

那时的先生们,不擅争评职称,却更擅长个性教学;有知识,也更有情趣;有性格,也更讲人格和品格;教学相长,倾力爱护学生;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

那时的先生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努力推动国家的进步,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和空间。

或许胡适的儒雅理性会惹来激进主义一派责骂,梅贻琦办校的脚踏实地从小做起又可能招人小瞧,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等的俯身乡村致力平民教育更可能会让当今的名校教授们不屑一顾……这仍然不能影响先生们的个性分明、风骨卓然,不管是早早去世的、留在大陆或去了台湾的,每个人都足以辉映后世。

纵观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教育为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从这一点来看,《先生》更像一面镜子。正如《先生》纪录片的制作人邓康延说的那样,通过这种方式还原了先生们当时的经历和思想,希望以古烁今,给现代人带来一徐清澈古韵之风……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这些先生,像一面镜子

――《先生》片段思考

噜 噜

《先生》一书中的10位先生是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大家身影,是最负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这些先生,像一面镜子,以当年的教育腰板,折射出我们的跛足。摘取书中片段,谈谈读后感想。

他(蔡元培)到校的第一天,校役们排队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而他也非常郑重地脱下帽子向校役鞠躬回礼,校役们包括许多师生都对他的这一行为惊讶不已……就是这件小事,给存在严重封建积习的北大吹进了一股强劲的平等、民主之风。

那时的北大是一种堕落喧哗的状态,在社会公众眼中仍是官僚机构。而蔡元培面对这样的现实,并没有选择抱怨,也没有选择退缩。可能在先生心中,改变本就应是自己的责任。看现在的大学改革者,为什么除抱怨政策不给力、指责社会不支持外,总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呢?从现实来看,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嚷着要“去行政化”,一方面又生怕失去了自己的特权,因此,所谓“去行政化”更多的是一种噱头罢了。再看看晏阳初、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实践,不禁感叹:民国先生,不仅有教育理想,更有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以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差距,这些在最发达的地方见过大世面的先生在中国将会体验到怎样的天壤之别?但他们要改变国家,拯救国人的心,却不是自己躲得十万八千里指手画脚,也没有停留在写写文章、发发牢骚上,而是真的走到最底层,真的躬下身去,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去启蒙去感化。可以想见,缺乏实干的教育理论,在已成体系已有痼疾的大学体制面前,怎么能够突破成功?

蔡元培来到北大之初,就想要吸引一批跟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才,或者接近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在乎你的政治立场,不在乎你的资历,不在乎你的年龄。这一点是革命性的。

无疑,蔡元培的想法一样是指对大学理念的认同,而不是别的,先生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我想这才是大学应有的自由。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几派轮番登台、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启发地,成了的主力?因为有知识、有独立精神的青年是会思考的,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真正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是不怕较量的,是自信满满的。今天的学校里,讲台上只有一种声音。禁锢的思想无法诞生独立的精神,失去了思考能力的青年,有些全盘接受讲台上的灌输,看不到第二种可能性;有些极易被反面的声音吸引,偏激而愤怒。而这些,都对社会进步毫无益处。

1927年,提出要实施“党化教育”。在“以党治国”“以三民主义治国”的方针下,政治开始入侵教育,要把孩子变成“党的孩子”和“国家的孩子”。政府颁布法令,硬性规定要上“党义课”,接受军训,还开始监督管制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在清华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甚至成立政治训育部,对学生言论严加监视……清华很快自发形成大规模抵制和抗逆,学生冒着被开除的危险拒绝出席军训的早晚点名。“党义课”听课者寥寥,教师不愿意与“党义课”的考试同桌吃饭。当罗家伦提出辞职时,学生表示“本校无人挽留”。

在罗家伦被逐出清华大学后,校长职位空置将近一年,学生会发表了五条“清华人选标准”:1.无党派色彩;2.学识渊博;3.人格高尚;4.确实能发展清华;5.声望素著。

我觉得这是全书信息量最大的一页。其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任何时候,强行灌输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第二,那时候的学生是能够独立思考的,并且敢于付诸行动,换句话说,他们的书没有白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起到了“洗脑”的作用,因为很多学生甚至从未感到自己的思想被禁锢。第三,那时候大学的主人真的是学生,现在只听过校长开除学生,从未听过学生逼退校长并为校长人选开出条件。第四,对比今天高校的现状,谁在“控制”上更有手段是显而易见了。

摘录

蔡元培

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

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在他看来,大学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无论是革命派的陈独秀,还是留辫子的辜鸿铭,只要有专长都能到他的大学里教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来代替宗教,他还能“大学者编小课本”。

胡适

儒雅之河,静水流深

相比较鲁迅,我更喜欢胡适温文尔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曾写信劝说周氏兄弟:“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着少年朋友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令人惋惜的。”胡适对白话文和白话诗的坚持,无论遭多少人骂,他照样去做。他用理性的、温和的方式开出一条天地相通的大道。

马相伯

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他百岁时,上海时尚杂志《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国共领袖同声道贺,而他梦里不知身是客,喊着杀敌,客死异乡。他的百年人生与中国的百年屈辱抗争平行,寿高则多辱,而他倾囊于一个复旦,抬升着东方的希望。如果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后辈敏感的心,二是国情使然。

张伯苓

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

先生影像憨态可掬,却是行走江湖的侠士。当年左翼愤青指责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乡绅的臭钱,老先生讷讷地说:我就是个挑粪工,用粪土培育你们鲜花啊。先生一生只做南开一件事。敬重他,抗战最艰难时依然资助办学,败退台湾时留下飞机待他南渡。临终前还向儿子蒋经国询问伯苓先生百年纪念会的筹备情况。后来,先生最后连南开的校门都进不了。那些愤青开始把粪桶泼向一生向善兴学的老人。

梅贻琦

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

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赴美后,他一直紧攥着“庚子赔款”的钱袋子,甘于自我拮据。实际上,即便当年执掌西南联大,太太为了补贴家用也要做饼去卖。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新竹筹措清华大学复校,上面催着要快要大,但他坚持先从研究所一步步办起,也只能认同。许多年后,印证了先生是对的。今天的台湾清华,规模不及台大的一半,排名却在台大之前,更无须比照对岸硕大无比的胞校。

竺可桢

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

先生是气象学者,1936年危难之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一次意外拐弯,却拐出一片风景。他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貌似苦行僧,眼镜后面的光泽“温厚光辉”。1949年后他对来访的新政权代表有过一番肺腑的赞许和提醒。他谨言慎行,行政职位一路上行,却终究无法挽回当过远征军的儿子死于非命,他能预测天上的风云却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风云。

晏阳初

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

先生早年到欧洲办报欲教育知识贫瘠的华工,却在收到一位华工的书信后发现被华工教育了。他把一家人搬到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抗战初他辅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选举出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使湖南成为抗日中坚。即使最后大陆没有了他的平民教育空间,去非洲、东南亚一样守护花的念想,让联合国也为这个几无国籍的人致以人类的敬礼。

陶行知

知行,春风走过,大地知道

先生做事就是4个字:身体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穷、不惧难,他喜欢孩子、喜欢顺口溜、喜欢学校,他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而他还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这个字身体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而今遍及全国的行知学校和育才学校究竟怎样,先生可知否?后生如何行?

梁漱溟

人生辩论会,诤言独高远

100年前的北平,4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盏理想后立意:以后不互称大哥二哥,各以短处总结一字相呼,以资警惕。梁姓同学得名“傲”,演绎了独具风格的一生,尤其因他与最高领袖的一次公开辩论,更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先生很早就做乡村建设实验,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倡导“伦理本分,职业分途”,没有势不两立的阶级,融会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优点。时光是终裁法官,以细节和大节,印证了他“傲”得正。

陈寅恪

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

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他也是暗夜一烛。喧嚣白昼之后的盲者,午夜抚史,端坐旧藤椅,目光如炬,洞彻史实和现实。好友王国维自杀时,陈寅恪仿佛也死过一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来。他以德式研究的缜密穷究东方文化的博大沉雄,纸中夹着故国百万雄兵。先生远去,却在《柳如是别传》中留下影子,那个反清复明的风尘女子便是风云女子。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权,是威权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争。

――后记《我看十大先生》

责编:思 源

【新书推介】

邓小平时代

【美】傅高义 著

三联书店2013年1月

该书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傅高义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邓小平传记。作者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加上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份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

看见

柴 静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该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金钱不能买什么

【美】迈克尔・桑德尔 著 邓正来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书中论述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之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市场的道德界限又何在?无疑,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会给当下中国很多启示。因为,中国如何在市场与道德规范之间取得一个均衡点是目前经济学界和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给力中国

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社 编

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该书的作者全部是中国的高层领导,因此,书中既有中央领导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高瞻远瞩的宏观性政策指导,又有地方政府领导就本地区的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以及对今后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本书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大量的史料,注重中国共产党人就文化建设事业的实践与探索,清晰勾画出了各地政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所取得的点滴经验,在密切联系现实的前提下,提出了种种契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上一篇:亲子活动感想范文 下一篇:扫墓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