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5 06:04:56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民生 公共支出 影响因素 关联度 回归

三大民生类公共服务支出影响因素

在我国 “十一五”规划中,民生领域的范围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等领域。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意义上的、与多数民众息息相关的三类民生公共支出,包括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三大类。

依据马斯格雷夫(Richard A.Musgrave,1973)关于公共支出三阶段理论,本文认为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民生类公共支出增长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一般也会随之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度量。二是财政规模,其规模可以衡量政府职能的大小,制约着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规模,一般用财政支出来度量。三是城乡人民生活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大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问题凸显,要求政府更多地投入民生领域以满足民众的偏好。该类因素一般可用城乡恩格尔系数来度量。四是城乡人民收入状况,用城乡人均年收入来度量。五是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它必然促使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可用城市化率来度量。六是总人口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数量也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的属性是不同的,如表1所示。

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定性分析可知,影响我国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规模等六类,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则需要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母因素和子因素。本文选取的母因素是指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可表示为:Yi(t)(i=1,2,3),其中Y1:政府卫生支出(亿元);Y2:预算内教育支出(亿元);Y3:社会保障支出(亿元);t:某一时间。子因素包括6类8个因素,可表示为:Xj(t)(j=1,2,…,8),其中X1: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X2:财政支出(亿元);X3:城市恩格尔系数;X4:农村恩格尔系数;X5:城镇人均年收入(元);X6:农村人均年收入(元);X7: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X8:总人口(万人)。

其次,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消除量纲。对各母因素数列进行初始化处理,消除量纲:

(1)

对各子因素数列进行初始化处理,消除量纲:

(2)

最后,计算各子因素与各母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灰色关联系数表示各因素变化特征的数据序列在各个时刻的关联程度值,计算公式如下:

(3)

其中,Lij(t)为因素Xj对Yi的关联系数;ρ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

因为关联系数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各因素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4)

γij表示第i个母因素Y与第j个子因素之间的关联度,m表示样本数量。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采用以上方法,利用我国1999-2009年间各因素的样本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政府卫生支出、预算内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三个母因素分别与各子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根据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出关联序,计算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从计算和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各子因素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程度呈以下特征:

财政支出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首要因素。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与预算内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关联度均在0.92以上,财政支出对预算内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非常大。近年来从社会到政府各个层面都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三大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11.53%到1990年的21.17%,再到2009年的31.25%,比重不断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重要因素。政府不断提高三大民生类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99年的4.07%提高到2009年的6.99%。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提高,由1999年的1.53%提高到2009年的2.23%;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养老、医疗等保险从城市到农村,从体制内人员到体制外人员,范围覆盖社会的大部分民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大民生类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会不断提高。

城乡人均年收入与三大民生类支出存在较强的关联度,除与政府卫生支出的关联度在0.7以内外,与预算内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关联度均超过了0.7,说明城乡人均年收入对三大民生类支出也有重要的影响。城乡人均年收入既可度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剔除物价指数对收入的影响,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格,1985年城镇人均实际年收入为661元,农村为355元;到1999年城镇为5931元,农村为2239元;到2009年城镇为17331元,农村为5200元。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从解决温饱向更高的生活质量目标迈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城乡人均年收入也是影响民生类支出的重要因素。

从关联度排序结果看,城乡恩格尔系数、城市化率、总人口数量对对三大民生类支出有影响,但关联度较低,均在0.6以内,所以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总体来看,各子因素对政府卫生支出的关联度不如对预算内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关联度高。在民生问题中,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于卫生问题,人们更关注涉及切身利益的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各子因素对这两类民生支出的影响更大。

三大民生类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建模及回归

灰色关联分析了各子因素对三大民生类支出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地,它们之间的数量依赖关系如何还需要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以三大民生类支出之和为应变量Yt(Yt=Y1t+Y2t+Y3t),以各子因素(如前)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单因子计量模型:

ln(Yt)=α+βln(Xjt)+μt (j=1,2,…,8) (5)

其中,参数α为截距项,表示不考虑各因素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平均增长情况;参数β表示某个因素变动1%,三大民生类公共服务支出的变动情况。以1999-2009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各自变量与应变量进行单因子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二)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单因子回归检验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城镇人均年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城市化率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为显著,城乡恩格尔系数及总人口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对可决系数大小排序可知,财政支出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变化解释度最高,达到99.84%;其次是城镇人均年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解释度分别达到99.51%和98.94%,三个影响因素的参数标准差均较小。城乡恩格尔系数和总人口的解释度较低,与本文的分析基本相符,且参数标准差较大。从参数的估计值看,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均为正,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城镇人均年收入、农村人均年收入、城市化率每提高1%,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将分别提高1.303%、1.082%、1.653%、1.992%、6.117%。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城市化率的变动将引起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这与上述定性分析结论相同。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灰色关联和计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经济总量和财政支出规模是影响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主要因素。从分析结果来看,尽管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地提高,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偏低,并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较为缓慢,远远低于同比经济增长速度。第二,上述8大因素对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影响程度不同,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年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第三,财政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年收入对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比公共卫生支出的影响更大。

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度,促进民生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基础是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的必备条件和源泉;增加财政支出,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平衡三大民生类公共支出与其他公共支出之间的结构和水平。第二,中央政府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高预算内教育支出水平,早日实现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第三,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覆盖全民的保障制度,改善民生。第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分配制度上逐步向依靠工资性收入民众倾斜,通过转移支付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第五,控制物价,降低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通胀严重时期,需要通过各种措施保持人们的收入水平与通货膨胀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俊英.公共支出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

2.刘德吉.民生类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顾剑华.公共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2

 

导读

 

本文导读提纲

 

一、工作总结概念、作用、分类、特点

 

(一)工作总结概念;

 

(二)工作总结作用;

 

(三)工作总结类型;

 

(四)工作总结特点。

 

二、年度工作总结撰写设计

 

(一)年度工作总结结构

 

1、年度工作总结标题;

 

2、年度工作总结正文;

 

3、年度工作总结落款。

 

(二)年度工作总结撰写步骤

 

1、年度工作总结标题确定;

 

2、年度工作总结正文撰写;   

 

3、年度工作总结落款。

 

三、学年工作总结案例——校教学督导组2018-2019学年督导工作总结(PPT)

 

(一)校教学督导组2018-2019学年工作总结标题;

 

(二)督导组学年工作总结正文:

 

1、学年督导组工作概述、督导专家队伍概况、督导办公条件;

 

2、2018-2019学年[秋、(春、夏)]季学期常态下十方面教学督导工作:①教学督导专家听课;②期末试卷、教研组活动记录、实验实训专项检查;③期中教学检查;④期末考试督导专家巡考;⑤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档案专项抽查;⑥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督导巡视;⑦督导专家校园值班巡视;⑧督导专家对教师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情况巡查⑨编写“督导通讯”;⑩督导组督导例会(16次)。

 

3、教学督导工作实践研究、探讨;

 

4、督导组教学督导专家队伍建设(管理)措施;

 

5、督导组校外督导工作;

 

6、校教学督导组督导工作效果(第三方评价);

 

7、学年督导组工作总结结语(含今后打算)。

 

(三)督导组学年工作总结落款。

 

四、结语

 

摘要:年终工作总结是人们对一年来的工作、学习或思想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应用文体。既是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回顾,又是来年新的工作计划的基础,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很重要。写好工作总结往往能从一个侧面看出一个人的理论素养、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逻辑能力和文字功底,甚至是工作作风。本文对工作总结的概念、作用、分类、特点及年度工作总结撰写设计进行阐述,并附校督导组学年督导工作总结案例,以期对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教师、督导专家们)撰写一年一度工作总结时给予分享、借鉴。

 

关键词:总结撰写设计;成绩问题;经验教训;今后工作;督导总结案例     一、工作总结概念、作用、分类、特点

 

(一)工作总结概念  

 

1、总结的概念:把某一阶段时间内的工作、学习或思想等情况,经过回顾、分析,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2、工作总结是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通过对过去一个阶段内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检查、分析、评判,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总结经验教训,以明确努力方向、指导今后工作。

 

3、年终工作总结是人们对一年来已经完成的工作,用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回顾分析,通过肯定成绩,查找问题,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引出规律,用以指导明年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

 

4、学校(部门、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是将一年(可以是自然年度、也可以是学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检查、分析、评价、研究。既肯定成绩,得出经验;又找出问题,得出教训,以便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单位(部门、个人)工作总结→主要总结本单位(部门、个人)工作→通过总结年度工作成绩、存在问题→找出经验、教训→找出规律→指导本单位(部门、个人)今后工作。

 

 

 

(二)工作总结作用

 

从前面的概念可以看出,就是回顾一年的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规划来年。通过总结,可以把碎片化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1、展示过去一段时间的整体工作面貌。这个整体指该总结规定范围具体的整体。如果是一个专项工作的总结,那么它所反映这个专项工作的总体情况既包括好的方面成绩、经验等,规律性、本质性的情况;也包括差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深层次问题等。 

 

2、提供经验和教训可用以指导、推动今后的工作。工作总结与经验材料不同的是它可以总结好坏两个方面的情况,有成绩、经验就如实总结成绩、经验,有问题、教训就如实记录问题、教训,全面反映。回想过去一段时间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就容易对工作形成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同时立足当年着眼长远、立足自己着眼全校,对今后工作和别人也有借鉴意义。

 

3、存档的需要。一段时间的工作结束了,如果没有一个文字性的总结材料,时间久了,当时情况、某个问题解决,就容易被人们遗忘。如果对这项工作及时进行总结,形成一个文字材料,作为档案存放起来,日后想了解一下以前这项工作是怎么做的,查看档案便知。

 

(三)工作总结类型

 

1、工作总结有多种类型。按其所指向的领域不同,可简单分为工作总结、活动总结、教学工作总结等等。

 

2、按其运用范围大小不同,可分为个人工作总结和单位单位总结;如市、县、区、镇、街道工作总结、班组工作总结、部门工作总结等等。

 

3、按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年度工作总结、有半年工作总结、季度工作总结、月份工作总结等最长时间的工作总结大约是政府等换届,3至5年或更长时间的回顾性总结等。

 

4、按其涉及面大小不同,可分为综合性工作总结、专题性工作总结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写得最多的总结,主要是工作总结、经验总结。

 

(四)工作总结特点

 

1、回顾性。通过分析过去工作中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好的方面保持,差的方面改进,从而获取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客观性。工作总结要求人们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认识过去的工作,不能夸大成绩、隐瞒缺点、报喜不报忧,更不能弄虚作假、浮夸邀功,要还原过去工作的本来面貌,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对成绩不要言过其实,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3、叙议结合。总结的最终目的是得出经验、吸取教训,找出做好工作的规律,因此,总结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和客观事例的罗列上,必须从实践中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形成有益的经验,对今后工作有指导作用,对他人有借鉴作用,因此在表述上要求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二、年度工作总结撰写设计

 

  工作总结的写作过程,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也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工作总结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将碎片化的思绪条理化、系统化,在描述现象与解释意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行为与思想理念之间找到联结点。工作总结的写法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下面主要讨论年度工作总结的撰写设计。

 

(一)年度工作总结结构

 

1、标题。直截了当写明是什么单位、什么事项、什么时间的工作总结就行。如《学校教学年度工作总结》不必太复杂如概括式、结论式、 提问式副标题、正标题之类。     

 

2、正文。写工作总结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大体的路子,一般写法分为四部分:

 

单位年度工作总结,除开头和结尾外,一般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主要成绩,就是把一年的工作成绩摆一摆;二是存在问题,即把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说一说;三是经验教训,就是把之所以取得成绩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来;四是来年工作的设想,就是在回顾过去一年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上级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新年度工作做出部署安排或提出设想和打算。这是第一种结构方式,另外一种结构方式将经验提练和问题、分析合在一起。

 

(1)总概述

 

主要概述一段时期的工作过程,侧重交待本总结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主要工作概貌以统领全篇。

 

(2)成绩归纳——全面

 

工作成绩是工作总结的重要部分,把本单位(部门)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全面写出来。写成绩见仁见智,各有高招。最常用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年来所干的工作先划分为几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成绩,分门别类地进行全面表述。成绩归纳要突出重点;要善于应用事例、数据和对比;学会细化,把大成绩里的小成绩全都具体列出来,没有小成绩,说明不了大成绩。

 

(3)经验提炼

 

除成绩部分外,经验是工作总结的重要部分,或者说是核心部分。一般成绩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目共睹。而经验则是比较含蓄的,隐蔽在成绩里面,需要经过分析研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才能提炼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绩是实践的概括,经验是把成绩上升到理性上认识,经验源于成绩,但又高于成绩,工作总结的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4)问题及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把问题找得准,分析深刻。因为总结过去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把下一步的工作干得更好。找不出问题,不写问题,就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单位再好,成绩再突出,问题和不足总是有的,写总结不能不涉及问题。有时将(3)和(4)合起来写。

 

(5)总结结语 

 

  除了写一些基本的结论性文字,还可简明拖要地写一点下一阶段工作的打算。这也是总结写作与工作经验等写作不同的地方。

 

3、总结落款。在文末的右下方署上单位名称或个人的名字及撰写完成日期。(二)年度工作总结撰写步骤

 

1、年度工作总结标题确定

 

工作总结的标题通常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单标题又可分为公文式标题和文章式标题。公文式标题格式为“单位、部门名称+时间期限+总结内容+文种”,如《××学校××年教育教学工作总结》等。有的公文式标题中不出现单位、部门名称,如《××年教学工作总结》等。文章式标题一般是直接标明总结的基本观点,常用于专题总结,如《××学院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双标题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标题,一般正题采用文章式标题,副题采用公文式标题,如《××年教学工作总结交流——××学院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

 

2、年度工作总结正文撰写

 

(1)汇总归纳年度工作资料

 

写好工作总结,关键在于全面了解总结时限内的各类信息和资料,全面地把握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如果不能切实把握所做的工作,就谈不上写好工作总结,下笔时也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2)年度工作总结总概述

 

工作总结的开头,一般都采取高度概括的写法,或概括所取得的工作成绩,或对工作进行总体评价,或提炼工作的基本经验等。这段文字可以集中在一个段落,是工作总结的开头语或导语,其内容应起到提示全文的总纲作用。可按时间顺序概述,或按工作内容概述,字不宜多,高度概括,提纲挈领紧扣主题简明扼要,点明就行。

 

(3)年度工作成绩撰写

 

如成绩多、琐碎,可以概括起来,归纳几条写,抓住主要成绩,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流水账。各成绩之间用一、二、三等序号隔开,也可归纳一个小标题,冠在前行,这样看了比较清楚,条目分明。在结构上,一条成绩一般为一个段落,如果是重大的成绩,也可分为几个小段落,组成一个大段落或大的层次。

 

写成绩一定要归纳、综合,突出主要成绩,使人一看便能明白,切忌松散,条理不清,别人看了不得要领。同时,写成绩要用直述的表述方法,语言实实在在,少发议论,应当多用数据,多举事实,让事实说话,没有虚言。这部分的篇幅决定于内容,该长则长,能短则短,以说明成绩为准。

 

(4)年度工作经验提练和问题分析

 

有的人说,成绩好写,经验难言,这反映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写经验部分要很好地开动机器,动一动脑筋,把经验提炼出来。

 

经验可以分条写,用序号一、二、三分开,或者可以冠上小标题,两者都可以。每条经验安排一个段落,也可在一个大段落里再分出几个自然段。重要的经验还可在每条经验里再分(一)(二)(三),成为三级或四级的观点。在几条经验中,应分主要的、次要的、再次要的经验,主要经验排第一,次要的和再次要的经验,按次序排后;重要经验应展开写,写深写细,多用些笔墨,次要经验可以浓缩,概括地写,以节省又字,但一定要写清楚。写经验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着力,把主要的经验作为重点写好,令人看了信服。

 

总结中最难写也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体会”的归纳提炼。成绩收获是感性的东西,而经验体会是理性认识。这一过程虽然难度大,但也有规律可循,将其归纳为:①从收集到的大量材料中抓主题,确定方向;②找到共同的成绩、做法,进行综合归纳;③列出观点,真正反映该项工作的某种规律和指导意义。

 

写问题一是要抓住重点,二是要掌握分寸。要比较概括,不必展开,可用序号排列,也可用分号隔开,还可分层次连写。 

 

所谓抓住重点就是把最突出的问题列出几条就行,不宜太多。掌握分寸就是既指出问题,又不说过头话。对问题的写法,基本上是点到为止。

 

“成绩”和“问题”可以分开写,也可以放在一起写。分开写就是成绩一个部分,问题另一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序号。放在一起写,就是写完成绩后另起一段写问题,成绩和问题不各自单独成为一个部分,只用自然段分开就行了。

 

对问题还要分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找原因,尤其要从思想上剖析,不能怕揭短。这部分的文字不宜长,能写深刻便可。

 

(5)年度工作总结结语(含今后打算)

 

结尾要富有张力。或对经验加以提炼概括,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或表明态度。总之,要给人们留下想象空间,展望未来,争取更大的成绩。

 

写今后打算实质上就是明确方向,交代任务,提出要求。摆成绩是干了什么,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写打算是准备干什么,拟达到什么程度。对于可以量化的工作项目应量化。不过也可不写今后打算。结尾应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在写作时,不是三个部分都要写,有时为了突出某部分,就把着重点放在某一部分,其他部分可以省略或合并。比如要突出写经验,前两部分可合并作一个部分,而且可以简写,这样经验部分就比较丰满而实在。通常对上级总结汇报时,成绩、问题要详尽一些,今后打算从简,经验教训可以不说。对下级总结工作时应全面,并且今后的打算或工作部署要占很大的比重,一般占一半以上的篇幅和分量。

 

以上几个部分不是绝对的,而是根据情况有分有合,有详有略。

 

3、年度工作总结落款

 

工作总结的落款方式有两种:一种在文末的右下方署上单位名称或个人的名字及写作时间。如果标题中已有单位名称或个人的名字的,只要在文末的右下方注明日期即可。另一种,在标题下署上总结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名字,文末的右下方只注明日期即可。公开发表的总结常用这种署名方式(文末的右下方无需注明日期)。

 

年度工作总结撰写步骤:年度工作总结标题确定→汇总归纳年度工作资料→年度工作总结正文撰写【(总结总概述→工作成绩撰写→年度工作经验提练和问题分析→年度工作总结结语(含今后打算)】→年度工作总结落款。 三、工作总结案例——校教学督导组2018-2019学年督导工作总结(PPT)

 

四、 结语

 

企事业、学校(部门、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是将一年(可以是自然年度、也可以是学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客观、深入系统的梳理、检查、分析、评价、研究。既肯定成绩,得出经验;又找出问题,得出教训,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

 

我们工作人员(教师)每人每年都写工作总结。本文重拾工作总结撰写话题探究,以期让年度工作总结真正发挥总结经验、找差距、找出做好工作规律的作用,避免发生工作总结撰写流于形式的现象。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3

第一条为了切实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考核的中央企业负责人是指国务院确定的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下列人员:

(一)国有独资企业和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的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二)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资委确定的董事会试点企业除外)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三)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股权代表出任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总裁),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

第三条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第四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采取由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与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依法考核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

(二)按照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资产经营的不同水平和主营业务等不同特点,实事求是,公开公正,实行科学的分类考核。

(三)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即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

(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企业提高战略管理、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年度经营业绩考核

第六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以公历年为考核期。

第七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考核与奖惩;

(四)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五)其他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八条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1.年度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后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企业年度利润计算可加上经核准的当期企业消化以前年度潜亏,并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

2.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考核当期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100%

平均净资产

=tbl/>

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净利润中不含少数股东损益。

(二)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综合考虑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三)鼓励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凡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且经济增加值比上一年有改善和提高的,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第九条确定军工企业和主要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条确定科研类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突出考虑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等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一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每年第四季度,企业负责人按照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三年滚动规划及经营状况,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下一年度拟完成的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国资委。考核目标建议值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

(二)核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国资委根据“同一行业,同一尺度”原则,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行业运行态势、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等,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同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凡企业年度利润总额目标值低于上年目标值与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的,最终考核结果原则上不得进入A级(处于行业周期性下降阶段但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仍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除外)。

(三)由国资委主任或者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二条国资委对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控。

(一)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签订后,企业负责人每半年必须将责任书执行情况报送国资委,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国资委对责任书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

(二)建立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质量事故,重大经济损失,重大法律纠纷案件,重大投融资和资产重组等重要情况的报告制度。企业发生上述情况时,企业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国资委报告。

第十三条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每年4月底之前,企业负责人依据经审计的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对上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年度总结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二)国资委依据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总结分析报告并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年度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1),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及时向国资委反映。

第三章任期经营业绩考核

第十四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以三年为考核期。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由国资委决定。

第十五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包括下列内容:

(一)双方的单位名称、职务和姓名;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三)考核与奖惩;

(四)责任书的变更、解除和终止;

(五)其他需要规定的事项。

第十六条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

(一)基本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

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是指企业考核期末扣除客观因素(由国资委核定)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下同)同考核期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任期内各年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的乘积。企业年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结果以国资委确认的结果为准。

2.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是指企业主营业务连续三年的平均增长情况。计算公式为:

(编者注:此处公式见原稿)

(二)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七条确定军工企业和主要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等特殊企业的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可优先考虑政策性业务完成情况,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在责任书中确定。

第十八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按下列程序签订:

(一)预报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考核期初,企业负责人按照国资委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要求和三年滚动规划及经营状况,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并将考核目标建议值和必要的说明材料报国资委。考核目标建议值原则上不低于前一任期考核指标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平均值。

(二)核定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国资委根据“同一行业,同一尺度”原则,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企业所处行业运行态势及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等,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建议值进行审核,并就考核目标值及有关内容同企业沟通后加以确定。

(三)由国资委主任或其授权代表同企业负责人签订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

第十九条国资委对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执行情况实施年度跟踪和动态监控。

第二十条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完成情况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考核期末,企业负责人对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总结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

(二)国资委依据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统计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总结分析报告并听取监事会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办法见附件2),形成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

(三)国资委将最终确认的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反馈各企业负责人及其所在企业。企业负责人对考核与奖惩意见有异议的,可及时向国资委反映。

第四章奖惩

第二十一条根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得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最终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完成全部考核目标值为C级进级点。

第二十二条国资委依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奖惩与任免。

第二十三条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绩效薪金奖励和任期中长期激励。

第二十四条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分为基薪和绩效薪金两个部分。绩效薪金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绩效薪金=基薪×绩效薪金倍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当考核结果为E级时,绩效薪金为0;

当考核结果为D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考核分数-D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D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0到1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C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1+0.5×(考核分数-C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C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1倍基薪到1.5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B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1.5+0.5×(考核分数-B级起点分数)/(A级起点分数-B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1.5倍基薪到2倍基薪之间;

当考核结果为A级时,绩效薪金按“基薪×〔2+(考核分数-A级起点分数)/(A级封顶分数-A级起点分数)〕”确定,绩效薪金在2倍基薪到3倍基薪之间。

但对于利润总额低于上一年的企业,无论其考核结果处于哪个级别,其绩效薪金倍数应当低于上一年。

第二十五条被考核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其分配系数为1,其余被考核人的系数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各负责人的责任和贡献,由企业确定。

第二十六条绩效薪金的60%在年度考核结束后当期兑现;其余40%根据任期考核结果等因素延期到连任或离任的下一年兑现。

第二十七条依据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对企业负责人实行奖惩与任免。

(一)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A级、B级和C级的企业负责人,按期兑现全部延期绩效薪金。根据考核结果和中长期激励条件给予相应的中长期激励。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二)对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D级和E级的企业负责人,除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金外,将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谈话诫勉、岗位调整、降职使用或免职(解聘)等。

具体扣减绩效薪金的公式为:

扣减延期绩效薪金=任期内积累的延期绩效薪金×(C级起点分数-实得分数)/C级起点分数。

第二十八条对在自主创新(包括自主知识产权)、资源节约、扭亏增效、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国资委设立单项特别奖。单项特别奖的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第二十九条实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谈话制度。对于年度考核结果为D级与E级、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降级、严重违规经营和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等情形的企业,经国资委主任办公会议批准,由国资委业绩考核领导小组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谈话,帮助企业分析问题、改进工作。

第三十条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虚报、瞒报财务状况的,由国资委根据具体情节决定扣发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薪金、延期绩效薪金、中长期激励;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负责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重大安全与质量责任事故、严重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纪和法律纠纷损失事件,给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由国资委根据具体情节决定扣发其绩效薪金、延期绩效薪金、中长期激励;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对于在考核期内企业发生清产核资、改制重组、主要负责人变动等情况的,国资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变更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十三条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党委(党组)书记、副书记、常委(党组成员)、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考核及其奖惩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国有参股企业以及实施被兼并破产企业、基本建设项目法人单位等企业中,由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经营业绩考核事项在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确定。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抓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后,本办法规定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对象将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调整。

第三十六条凡列入国资委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且外部董事到位人数超过全体董事二分之一的企业,国资委授权企业董事会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国资委对董事会考核企业经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具体指导和监督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凡列入国资委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且外部董事到位人数未超过全体董事二分之一的企业,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考核由国资委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国资委对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企业的董事会、董事进行评价。具体评价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订。

第三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对所出资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计分试行办法

1.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计分

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年度利润总额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分类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

上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若某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分,则该项指标不乘以经营难度系数。

2.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各指标计分

年度利润总额指标的基本分为3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30分。超过目标值时,每超过3%,加1分,最多加6分。低于目标值时,每低于3%,扣1分,最多扣6分。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基本分为4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40分。高于目标值时,每高于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高于0.3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8分。低于目标值时,每低于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低于0.5个百分点),扣1分,最多扣8分。

分类指标只设一项指标的,该指标的基本分为30分;若设两项指标的,则每个指标的基本分为15分。分类指标加分与扣分的上限与下限为该项指标基本分的20%。

3.经营难度系数

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离退休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

4.考核结果分级

根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

附件2: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计分试行办法

1.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计分

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综合得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任期内三年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指标得分+分类指标得分×经营难度系数

上述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中,若某项指标未达到基本分,则该项指标不乘以经营难度系数。

2.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各指标计分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的基本分为4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40分。每高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高于0.3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8分。低于目标值但大于100%时,每低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如果企业确定的目标值高于历史最好水平或者目标值为行业内最高的,则每低于0.5个百分点),扣0.5分,最多扣4分;低于100%时,每低于目标值0.4个百分点,扣1分,最多扣8分。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指标基本分为20分。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值时,得基本分20分。高于目标值时,每超过1个百分点,加1分,最多加4分。低于目标值时,每低于1个百分点,扣1分,最多扣4分。

任期内三年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指标的基本分为20分。企业负责人三年内的年度经营业绩综合考核结果每得一次A级的得8分;每得一次B级的得7.335分;每得一次C级的得6.667分;每得一次D级及以下的得6分。

分类指标20分。分类指标加分与扣分的上限与下限为该项指标基本分的20%。

3.经营难度系数

经营难度系数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人数、离退休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等因素加权计算,分类确定。

4.考核结果分级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地区经济差异 差异形成机理 β收敛 C-D生产函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8-0051-08

一、静态意义上的地区经济差异及其演化

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常用的静态方法是基于面板数据计算各时间点的地区差异指标值,通过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以判断该地区经济不平衡的相对程度;通过指标值的纵向比较。判断该地区经济不平衡的演化状况。衡量地区经济差异的静态指标有最大最小比、简单及加权变异系数、一般及加权基尼系数、相对平均偏差、泰尔指数等多种。①各指标的计算一般都基于人均经济总量。比如人均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等,这样可以消除地区规模(比如地域大小、人口多少)的影响。这些指标的共同之处在于:指标值越高,说明地区差异越大。由于每种指标考虑的角度不同,反映状况会有所差异。单看某种指标往往有失偏颇,各种指标配合使用能较准确地反映地区差异状况。

本文基于1994-2008年广东21个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和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计算衡量地区差异的各种静态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概览表1各项指标可以得出两个总体判断。第一,在整个考察期间,各项指标都处于高值区域,也就是说,广东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始终都相当严重。就去除人口因素影响的泰尔指数来看,广东地区发展不平衡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表中第7列与第8列相比,全国泰尔指数2004年之前引用的是敖荣军估算的数据,2005、2006年引用的是武春光、于成学估算的数据),在泛珠三角内陆9省区中最高。

第二,就演进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之前,地区经济差距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缓解趋势,多项指标在1995-1996年之间达到最低;1997-2006年为地区经济差距再次快速拉大时期,多项指标持续走高;从2007年开始,各项指标普遍回落,地区经济差距显现缩小势头。

二、动态意义上的地区经济差异及其演化

地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分析是对静态分析的一种补充,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检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速是快还是慢,如果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速相对更快,就说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具有动态缓解趋势,尽管在一定时期内以规模指标衡量的地区差距可能仍在扩大,但只要动态缓解趋势能够持续,静态不平衡的局面迟早会逆转。其具体分析方法是:建立经济增长率与初始经济水平之间的回归关系式,基于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检验初始水平的系数是否为负来判断。回归关系式如(1)式所示:

grit=αi+βln(yit-T)+μi,t (1)

式中T代表考察期与初始期的时间间隔,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t代表考察期;yit和yit-t分别是地区i在考察期和初始期的人均生产总值;grit是地区i考察期相对于初始期的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ln(yit)- ln(yit-T。

如果实证分析显示β为负值,说明初始水平越高,增长越慢,初始水平越低,增长越快,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趋同性或者说差距的收敛性,不平衡问题处于动态缓解状态;反之,如果β为正值,就说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动态加重趋势。

由于样本规模有限,为了不减少观察样本量,这里将T设定为1,也就是说,以环比经济增长率对上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进行线性回归。基于与静态分析同样来源的广东省1994-2008年21个地市的数据,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对基于面板数据的OLS回归的所有8种模型分别进行检验显示:混合效应模型不能通过Wald检验(F统计量和卡方值为0.894,概率分别为0.3451和0.3444),时间固定效应、个体随机效应、时间固定个体随机效应及双随机效应五种模型下,B系数都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反映显著度的概率值分别为0.5978、0.3948、0.3772、0.3573),其他3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回归结果不太理想,但三种模型中的系数皆为负值,这说明。广东经济存在收敛。也就是说,1994-2008年期间,虽然从绝对水平上来看,广东省各地区的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却存在着另一种趋势,那就是初始水平相对低的地区经济增长相对快,初始水平相对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相对慢,地区差异存在动态缩小趋势,只是速度相当缓慢。就回归效果相对最好的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来看,初始人均生产总值每降低1%,增长率只会提高0.0008个单位,即0.0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前一年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比另一个地区的生产总值每降低1%,当年这一地区的增长率将比另一个地区加快0.08个百分点。

三、地区经济差异成因的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都是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因素,这类因素多种多样,除资本和劳动外,还有区位、资源等自然禀赋,人口、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人文环境、思想意识、制度、政策等,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各大领域。就广东的现实状况而言,在各种因素中,有些难以找到合适的量化度量指标,有些无法搜集到完整、准确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不对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所有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而是以能够采取现实对策为目标,寻找广东地区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经济原因。为此,本文以C-D生产函数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来构建分析模型。

C-D生产函数将影响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概况为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变量,其中全要素生产率不是一个客观的、可统计的变量,要通过资本和劳动这些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测算出来。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法,实际上都只能将其视为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剩余因素来测算,即索洛剩余。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将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一个变量代入经济增长分析模型,就有 循环论证之嫌。因此。这里只沿用C-D生产函数的基本思路,把资本和劳动之外的主要经济因素具体化,对所有绝对量指标取对数,与比率指标一起,构建一个半对数混合模型:

log(Y)=[log(I),log(TRD),log(FDI),DEP,SI] (2)

模型中的Y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其对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地区差异。I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从理论上说,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而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模型中其回归系数应为正值。

DEP表示人口负担率(即供养人口与从业人数的相对比率),其计算公式为:DEP=(常住人H-从业人数)/从业人数,这一指标的经济含义在于:当从业人员的增加快于常住人口时,人口负担率下降,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的速度就会加快;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负担率相对于发达地区下降速度加快,就会推动地区差异动态缩小,因此,模型中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应为负值。

SI表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按照三次产业划分),反映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效应。从理论上说,这一比重提高速度加快,意味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会推动经济增速加快,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落后地区的这一指标相对于发达地区增速加快,就会推动地区差异动态缩小,因此,模型中这一变量的回归系数应为正值。

TRD表示人均外贸额,FDI表示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在广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对地区差异也应有重要影响。对外经济主要包括外贸和引进外资两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各地外贸多表现为顺差格局,因此,从最终需求拉动角度而言。外贸扩大应有利于经济增长,外贸差距的缩小应有利于地区差异的缩小,也就是说,模型中外贸变量的回归系数应为正值。

就FDI而言,现实中人们普遍将其视为经济增长的促动因素,但理论上其对当地经济发挥的效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法简单定论,要具体分析其拉动效应与对内资的替代效应的比较状况。要根据实证检验来判断。

为了统一量纲,对于以美元计价的涉外经济数据都乘以对应年份的人民币兑美元年均名义汇率转变为人民币金额;在计算所有人均变量额时都统一使用常住人口数据。两个比率指标在加入回归分析时都没有百分化。

四、地区经济差异成因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基于1994-2008年的地区面板数据,对包含上述5个解释变量的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系数都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几乎在所有8种回归模型中,人均FDI的系数皆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像人们直观认识的那样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而是表现为负向影响。①不过其影响力度有限,它每提高1%只会导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下降0.05%左右,从绝对值上看,比其他变量的系数要小几倍到几十倍,考虑到该变量本身规模也相对较小,这种负向影响就更小。剔除这一因素进行回归计量,发现其他变量及整个模型与考虑这种因素的结果差别不大,从而证实了这一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的判断。因此,为了突出主要因素,以下就基于剔除外资因素后的回归计量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对个体和时间不同组合状况的所有8种OLS回归模型分别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所有模型都通过了Wald检验,而且各变量的系数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个体随机、时间固定模型和个体、时间双固定模型中,由于常数项增大,使得各变量系数显著异于其他模型,个体、时间双随机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对较低。基于此,为比较起见,这里将其他5种模型的回归结果全部列示出来。如表3所示。

从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系数的符号及显著度都相同,系数大小及模型拟合优度比较接近,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稳定可靠性,能较好地解释广东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差异情况。

Hausman检验显示,就混合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较来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在个体固定下,应建立时间随机效应模型,因此,以下依据个体固定、时间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展开分析。

从回归结果看,所有变量系数的符号都与理论预期和直观判断相一致。从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力度上看,产业结构最强,二、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推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l%;其次是投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每提高1%将推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O,32%;再次是人口负担率,它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推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0.18%;最后是外贸,人均外贸额每提高1%将推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高0.13%。

将外贸分解为出口和进口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出口的系数为正,并略高于外贸系数,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而进口变量的系数在有些模型中为负值,在另一些模型中为较小的正值,但都不能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外贸对广东各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来自于出口。

运用上述各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结果,结合这些因素在各地区的运行态势,就可以对广东地区差异的成因做出较为清晰的解释。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三大经济区域――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之间的差异。以下结合1994-2008年三大区域各变量的走势情况,对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进行说明。

表4概括反映了1995-2008年15年中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和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就以人均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静态年均水平和动态年均增速由高到低的排序完全一致:珠三角一两翼一山区,由此反映出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显著存在和动态拉大趋势。

从图1所示的经济增速的具体走势看,在三大区域总体走势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比格局有所变化。总体走势表现为:1999年前增长率持续走低,2000-2002年基本持平,2003年后增速逐渐提高。从对比状况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前平均增速排序与整个考察期内的增速排序一致:珠三角10.68%,两翼9.77%,山区6.71%;2003年后,增速格局有所变化,山区增速明显加快,排序为:山区17.02%,珠三角16.29%,两翼13.49%,从而使山区与两翼的差距呈现缩小势头。

上述这种珠三角与其他两大区域差距不断拉大的主格局与山区与两翼差距呈缩小趋势的次格局何以形成?

整个考察期内对四大影响因素的静态总体平均水平在三大区域间进行由高到低排序。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外贸额为:珠三角一两翼一山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珠三角一山区一两翼:人口负担率为:两翼一山区一珠三角。这就是说。三大区域相比,所有四大因素珠三角最好,两翼和山区不相上下,各有两个指标好于对方。由此足以解释珠三角经济发达、两翼和山区经济落后这种不平衡格局的形成机理。

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就二、三产业占比来看,如果扣除1998年上升过速的异动现象,整个考察期内三大区域都呈总体上升态势,两翼和山区相对于珠三角上升速率更大,特别是2000-2007年期间,山区升速为2.92%,两翼为1.62%,珠三角只有0.71%。值得关注的是,两翼和山区 都于2008年出现升势趋缓现象。

就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总体年均增速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山区-珠三角-两翼,2002年前与此一致,分别为15.14%、12.44%和8.57%,2003年后,排序结构变为:山区一两翼一珠三角。分别为29,91%、20,21%和16,51%。从图3所示的动态走势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5-1997年大幅波动,且三地各不相同:珠三角快速上升,两翼先降后升,山区快速下降;1998-2002年走势基本一致,都表现为低位徘徊;2003年后都表现为高位走平,其中山区增势最明显,2003-2007年间,年均增速高达31.84%。高出同期珠三角近15个百分点、两翼近12个百分点。

就人口负担率水平来看,珠三角呈总体下降态势,东西两翼和山区呈总体上升态势,并分为三个阶段:1994-1998年低位稳定,两翼稳定在0,84左右,山区甚至还有小幅下降,平均水平为0,58;1999-2002年小幅上升,两翼上升到0.91,山区上升到0.65;2003-2008年大幅上升后高位稳定在大于1的水平,年均两翼为1.13,山区为1.06。年均增速排序为:山区一两翼一珠三角。如图4所示,增长率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考察:2001年前差别相对较小,珠三角0.22%,两翼1.98%,山区1.8%;2002年后差别明显,珠三角6.24%,两翼2.3%,山区4.04%,三大区域人口负担率差异迅速拉大。

就人均外贸增速来看,总体排序同样为:山区-珠三角-两翼,但是2001年前有所不同,珠三角最高,年均6.09%,两翼和山区分别为-3.41%和-2.68%。从图5所示的动态走势看,珠三角相对平稳。两翼和山区波动较大,且基本同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97年前处于上升状态,年均增速分别为16.76%和9.08%;1998-2001年大幅下降,两翼连续4年出现负增长,山区有3年负增长,平均负增长率分别为-18.53%和-11.5%,说明经济增速放缓对不发达地区外贸及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2002-2006年高速稳定增长,其中山区增速最高,达31.4%,高出两翼和珠三角近15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2007年后增速有所下降。

五、结论与启示

静态分析显示,1994年以来,广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高于全国水平,是泛珠三角区域最严重的省份。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96年之前地区经济不平衡呈现缓解态势,1997-2006年再次加重,2007年之后加重势头得以遏止。

动态分析显示,考察期内广东地区经济不平衡存在动态缩小趋势,只是速度相当缓慢。从而使静态加重趋势未能得到迅速逆转。

计量分析显示,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四大因素从作用力度上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结构演进、固定资产投资、人口负担率和对外贸易;差异主要源于三大经济区域之间而非其内部。

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状况突出表现为一主一次两大格局。从静态发展水平的角度观察,三大区域由高到低的排序为:珠三角-两翼-山区,且山区、两翼与珠三角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这是主格局;从动态发展速度的角度观察,2003年后山区的增速比其他两大区域更快,山区与两翼的差距出现缩小趋势,这是次格局。

上述格局的形成可以从四大影响因素方面找到充分的依据。从静态平均水平来看,考察期内,所有四大因素珠三角最好,两翼和山区不相上下,各有两个因素好于对方。从动态平均增速来看,考察期内,在三大正向影响因素方面,山区增速最高,突出表现在2003年后,但具有负向影响的人口负担率增速也是山区最高: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外贸额方面,两翼增速最小,二、三产业占比增速略快于珠三角,但人口负担率方面又比珠三角差。总体上看,各项影响因素的区域格局与区域发展态势格局完全一致,即在静态水平上珠三角最好,在动态速度上山区最好,两翼在静态水平上低于珠三角,在动态速度上排位最后。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38-07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载体。科学设置专业、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端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诉求。只有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要素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吻合,并保持动态适应性,才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要主动探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规律,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职业院校理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以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质量合格、类型和数量相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此,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改委曾于2009年联合发文组织专家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历时3年多,于2011年底顺利完成了研究工作,并出版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改委决定开展第二轮研究,进一步深层次、多维度探讨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问题,以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正值本研究开始之际,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这一要求既阐明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与意义,也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与要求,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重要意义。

笔者继续负责的第二轮研究历时3年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的理论基础;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结构变化对对应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苏省13市产业结构变化对所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提出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优先发展”“稳定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引导性建议。

二、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国家,尤其是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通过较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对此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这里就问卷调查情况做以简要说明。

(一)调查对象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江苏省2011、2012、2013届毕业生;江苏省有关用人单位。

(二)问卷调查情况

1.样本抽取方式:

学校问卷是整群抽样,学生问卷、用人单位问卷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

2.抽样调查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人数是80393人,占江苏省2011届、2012届、2013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0%,超过了预期抽样目标5%的比例。

参加调查的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但包括五年制高职)256所,超过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80%,与预期抽样目标80%一致。

参加调查企业数有1939个,超预期抽样目标1000个企业。

3.问卷调查实施方式

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问卷调查前,课题组对江苏省13市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了问卷测试培训,而后由各市组织对全体参加问卷调查的职业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前的培训,以确保顺利地、高质量完成问卷调查。

三、研究结果分析

由于本研究成果涉及到较为庞大的数据及相关分析,总文字量有65万字,所以,在本文中只就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江苏产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

“十二五”期间,江苏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经济总量接连跨过5万亿元、6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42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0116.4亿元,增长1.43倍。2011年至2015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2014年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二个万亿美元区域经济体;实现了“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江苏制造”迈向了“江苏创造”“江苏服务”。

1.三次产业结构特点

2010年以来,江苏三次产业总量逐年增长,一、二、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0.8%、17.7%;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下行调整,第三产业比重上行发展。总体而言,2010年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仍保持稳定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见表1。

2.江苏省产业(行业)发展趋势

从中观上看,江苏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原则,在“稳”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未来,江苏产业将沿着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江苏省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

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

由表2可看出,2010年以来,江苏省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快速下降,到2013年达到最低,仅为0.01%,此后就维持在这个较低水平。这一定程度上与江苏省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关联;当然,与年生产总值增速相比,从业人员增速低于生产总值增速,也表明江苏省单位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产值在逐年增加,经济发展效率在不断提高。

从江苏省从业人员结构看,与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有所区别,从业人员结构基本维持“二三一”状态,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要远高于其产值比重。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看,从2010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共下降了3.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上升近2.2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表明,在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趋缓的前提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在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前提下,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增加幅度要大于第二产业增加幅度。

2.不同性质企业从业人员变化趋势

据有关统计,在江苏省企业、机关、事业三种性质单位中,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占70%以上,且保持较高的用人年增长率,而在不同性质企业中,又以私营企业吸纳劳动力最多。表4表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50%左右,2015年达到最高占51.37%,而国有、集体等性质企业从业人员比例不足10%。不仅如此,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还在逐年增加,而其他性质的企业比重或在缓慢下降,或维持小幅波动。

(三)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总量吻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职业学校毕业生供给比较分析。以2015年为例,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高中学历(含职高、中专、技校)的人数为60.4万人,占到需求总人数的26.7%,而当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含技工学校)仅为31.68万人,外省流入江苏与江苏流出到外省的毕业生相对增量人数为6.36万人,职业教育所能培养的技能人才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数,但考虑到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对省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吸引力,即有相当一部分外省劳动力转移到江苏就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的不足。

从业人员以及产业发展变化与职业学校毕业生变化对比分析。由表6可知,从2010年到2015年,尽管江苏从业人员增长幅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但从业人员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却逐年下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综上所述,江苏省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顺应并促进了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与升级,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上,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相对矛盾逐年有所缓解;但是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江苏省产业发展用人需求在绝对需求和绝对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三次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三次产业专业毕业生供给结构比较分析。从2015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三次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人数对比看,江苏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规模结构相当,均呈“三二一”分布,但需求的绝对量均高于当年毕业生人数,见表7,这表明江苏省职业学校毕业生专业结构除了第一产业略有偏差外,其它两产业基本合理。

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产业专业在校生结构对比分析。以2014年为例,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类似,呈“二三一”状态,但在校学生结构呈“三二一”状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明显高于该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在校学生结构,第三产业在校W生结构又明显高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和产值结构,因此,从业人员与在校学生结构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产业发展变化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变化对比分析。对比从业人员、生产总值和在校生年增长率,三次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尽管三次产业生产总值连年增长,但从业人员和在校生年增长率为负值,且从业人员年负增长幅度要高于在校生,见表9。这表明:三次产业人均创造的产值在增加,生产效率在逐年提高;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矛盾逐年有所缓解,但供需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学生结构对比分析。首先,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三次产业分布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专业设置总体上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见表10。其次,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受国家对涉农专业补贴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占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其中,加工制造、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等仍然是主要招生占比高的专业。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人力资源市场对学历层次需求总量吻合度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共培养近3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由2010年的231人提高到2015年的616人;但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远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小于求,本专科人才培养规模远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大于求。

(2)人力资源市场学历层次以及职业资格需求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学历与所获取职业资格层次结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本专科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职业教育毕业生有中级及初级职业资格结构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占比趋向基本吻合,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结构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

3.职业教育专业群与岗位群吻合度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学进行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关注新职业,适应新需求,提高专业群与岗位群吻合度,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专业招生(专业群开设、人才培养岗位群)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

(1)专业覆盖率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岗位群的吻合度分析

2010年教育部C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所设专业(群)大类结构(数量)比32∶122∶167,与江苏当前“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相吻合。根据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原则分类,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204个专业中,19个大类专业均有涉及,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其中三次产业开设的专业(群)数结构(45∶145∶213)与专业(岗位群)布点数结构(266∶1076∶1758)以及与当前三次产业“三二一”结构一致。这说明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

(2)专业覆盖率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岗位群之间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开设覆盖三次产业的状态从2010年至2011年的“一二三”结构转化并稳定为2012年至2015年的“一三二”结构。未来一产专业招生人数及专业群开设覆盖率将会有所下降。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三产专业招生人数比例、专业群开设覆盖率还应有所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岗位群覆盖三次产业的状态从2010年的“一三二”、2011年和2013年的“三一二”结构,转化并稳定为2014年至2015年的“三二一”结构,与近年来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相吻合。

从各专业群覆盖率来看,覆盖率最高的是土木水利类(58.1%),其次是交通运输类(53.8%)、石油化工类(46.7)、轻纺食品类(41.5%)、加工制造类(39.8%)。加工制造、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类专业为江苏省的主要招生专业,占专业招生总数的85%以上。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品质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度逐渐提高,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强化。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情况。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出口”指标,即就业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一次性本地就业率。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近3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含升学情况)达96%以上,平均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平均本地就业率达60%以上。通过对表16、表17数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连续3年就业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占比均稳中有升。就业率所占比率因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稳中微降,但是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学校所占比率分别是76.9%、74.7%、75.1%,稳中提升;平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校占比分别是68.0%、69.9.%、84.2%,稳中微升。上述数据对比表明,当前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比较吻合,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在稳步逐年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情况。江苏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岗位“比较满意”及“很满意”的占比为81.73%,说明近3年毕业生大部人都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对就业情况满意度高,在就业岗位上稳定性好,见表18。

近3年江苏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率占比稳中微升,见表19,但占比还较低,表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能够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增强职业幸福感。

近3年出国比率基本维持在3%以内水平,见表20,这表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推动学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服务跨国企业(集团)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求。

2.就业品质持续提升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6

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早安排、早部署

局党委非常重视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在证监会考核通知未下达前,就召开会议安排和部署全局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一是要求全局同志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总结出好的经验和做法,检查不足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二是通过考核要评出先进,评出正气,评出干劲,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进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目的;三是要求各处在年底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要抽出时间、集中精力做好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

二、充分听取全局同志意见,考核方案几上几下,较为完善合理和符合实际

年度考核工作既是总结工作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式,也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大家的切身利益。为此,我局提出要制定一个大家比较满意、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方案从初稿到最终确定,经过了各处处内讨论、召开各处处长会议进行修改、再反馈大家征求意见等几个程序,几上几下,四易其稿,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采取全局量化评分为主的方式,充分体现“三公”原则

我局年终考核工作全面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个同志。一是会管干部和处级干部在全局大会上述职,实事求是地讲工作、谈体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二是全体同志的《年终述职报告》全部上局内局域网,供全局同志查阅;三是对每位同志从局领导、处内、处外三个角度,按德、能、勤、绩分15项进行全面测评;四是各处在量化评分的基础上,提出本处人员年度考核的建议等次,报局党委研究初步确定全局同志的考核等次,经过公示后最终确认全局年度考核优秀、良好等次的人选。

四、通过考核工作较好地体现了团队精神

在各处讨论考核等次过程中,许多同志多讲别人的长处和成绩,查找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有的同志认为其他同志担负的责任比自己大,工作量比自己多,主动将良好等次让给别人;有的处长为了调动处内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在上报考核结果时,主动将良好以上等次让给处内同志,表现出我局“比工作不比待遇、比贡献不比索取、比业绩不计名利”的良好风气和团队精神。

五、局党委自我加压,主动接受全局同志的考评

为了了解全局同志对局领导班子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我局党委一班人自我加压,在上级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借鉴采用证监会年度局级干部考核的做法,制作了《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测评表》、《领导班子认可度考核测评表》(分处级干部和处以下干部),主动请全局同志进行评价。测评结果表明,全局多数同志对党委班子和班子成员是认可的,是比较满意的,同时党委成员也从中了解和分析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六、总结一年工作,表彰先进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7

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早安排、早部署

局党委非常重视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在证监会考核通知未下达前,就召开会议安排和部署全局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一是要求全局同志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总结出好的经验和做法,检查不足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二是通过考核要评出先进,评出正气,评出干劲,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进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目的;三是要求各处在年底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要抽出时间、集中精力做好年度总结和考核工作。

二、充分听取全局同志意见,考核方案几上几下,较为完善合理和符合实际

年度考核工作既是总结工作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式,也是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系大家的切身利益。为此,我局提出要制定一个大家比较满意、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方案从初稿到最终确定,经过了各处处内讨论、召开各处处长会议进行修改、再反馈大家征求意见等几个程序,几上几下,四易其稿,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三、采取全局量化评分为主的方式,充分体现“三公”原则

我局年终考核工作全面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个同志。一是会管干部和处级干部在全局大会上述职,实事求是地讲工作、谈体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二是全体同志的《年终述职报告》全部上局内局域网,供全局同志查阅;三是对每位同志从局领导、处内、处外三个角度,按德、能、勤、绩分15项进行全面测评;四是各处在量化评分的基础上,提出本处人员年度考核的建议等次,报局党委研究初步确定全局同志的考核等次,经过公示后最终确认全局年度考核优秀、良好等次的人选。

四、通过考核工作较好地体现了团队精神

在各处讨论考核等次过程中,许多同志多讲别人的长处和成绩,查找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有的同志认为其他同志担负的责任比自己大,工作量比自己多,主动将良好等次让给别人;有的处长为了调动处内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在上报考核结果时,主动将良好以上等次让给处内同志,表现出我局“比工作不比待遇、比贡献不比索取、比业绩不计名利”的良好风气和团队精神。

五、局党委自我加压,主动接受全局同志的考评

为了了解全局同志对局领导班子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我局党委一班人自我加压,在上级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借鉴采用证监会2004年度局级干部考核的做法,制作了《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测评表》、《领导班子认可度考核测评表》(分处级干部和处以下干部),主动请全局同志进行评价。测评结果表明,全局多数同志对党委班子和班子成员是认可的,是比较满意的,同时党委成员也从中了解和分析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六、总结一年工作,表彰先进

大三年度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就业指数:结构与强度;科教文卫行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连接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机会的重要桥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资源丰富,但资源相对短缺,就业问题是困扰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最大难题之一。

指数与矩阵下的结构与强度是研究就业的两个重要指标,就业结构反应行业的就业比重,而就业强度反应的是行业稳定性,二者用于衡量就业缺一不可。传统就业率用于反应就业结构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接受,而总和就业率这个用于反应就业强度的指标却一直被忽略。

一、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概述

(一)2003年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

其中,系列1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系列2表示教育,系列3表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系列4表示文化体育和娱乐。

从2003年的就业景气矩阵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行业无论是传统就业率还是总和就业指标,都呈现偏低状态。2003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传统就业率为1.5901%,总和就业指标为0.6575;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传统就业率为1.439%,总和就业指标为0.599391。同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其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均较高。其中教育行业分别为4.5745%和2.25080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传统就业率为3.9098%,总和就业指标为1.707699。

根据以上的图表,可以看出:

1.2003年天津市科教文卫四个行业在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上趋于一致,说明这四个行业的就业情况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作用不大,就业的结构与强度也呈正相关,即就业结构越大,就业稳定性越。

2.2003年天津市的科教文卫四个行业得就业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教育行业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最高,说明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是四个行业中最大的,另外总和就业指标体现的就业强度表明,该行业的就业稳定性也高于其他三个行业。

(二)2008年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

2008年科教文卫行业就业矩阵

其中,系列1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系列2表示教育,系列3表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系列4表示文化体育和娱乐。

从2008年的就业景气矩阵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行业变化不大,依然出于矩阵的第三象限,呈现偏低状态。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传统就业率为0.629%,总和就业指标为0.256016;文化体育行业传统就业率为0.814%,总和就业指标为0.375704。

不同的是,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就业情况在5年的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从第一象限移动到了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交界处。其中,教育行业的传统就业率为2.4961%,总和就业指标为1.0119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传统就业率为2.5562%,总和就业指标为1.052609。

根据2008年天津市科教文卫四行业就业矩阵,可以看出:

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就业情况较差,传统就业率以及总和就业指标偏低。教育行业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相比以上两个行业,就业情况虽然相对较好;

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在传统就业率及总和就业指标上趋于一致,就业结构和强度均偏低,即就业人数比重小,行业稳定性差。

3.其次,教育行业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的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不一致,其中,传统就业率较高而总和就业率偏低,因此处于矩阵的第二、三象限交界处。

二、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变化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建国60年以来,天津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沿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从技术基础薄弱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47.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9.66亿元,第二产业1245.29亿元,第三产业1112.71亿元;2008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54.38亿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2.5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93%,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21.0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0.13%,增长1 8.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7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7.94%。增长14.7%。

2003年以来,天津市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略有下降。从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到,目前天津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仍处于“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最大,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完成。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本文所研究的科教文卫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在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属于知识产业,因此,在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天津市,科教文卫四行业的就业结构与强度相对偏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天津市经济形势分析及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严峻考验面前,天津迎难而上,科学发展,发展速度逐季加快。从2007年8月起,天津相继启动总投资4358亿元的80项工业重大项目,至2008年底,已建成投产三星电子扩能、天铁热轧板卷和冷轧薄板、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等20个项目,新增产出14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大型新上项目拉动天津市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科教文卫事业属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产业,但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天津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未能兼顾到科教文卫事业,使其保持同样高速的增长率。

(二)劳动力因素

2008年,天津市劳动力资源人口达987.97万人,社会从业人口647.32万人。天津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阶段,也就是人口学家常讲的“人口红利”期。“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趋势与劳动力资源基本一致,保持持续上升势头。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给经济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也给天津市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行业特征

科教文卫这些行业均属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部门。“十一五”以来,天津市经济发展迅速,GDP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而科教文卫这些行业的就业比重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天津市这四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长期以来由政府免费和以福利的形式提供,政府财力有限,制约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三、结论

(一)天津市科教文卫四个行业的结构与强度基本保持一致,在就业矩阵中处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位置。说明这四个行业在社会中的就业比重大则相对的其就业稳定性就越大,反之,就业比重小则相对的其就业稳定性就越差。

(二)自2003年以来天津市经济迅猛发展,但从产业结构来看,仍然属于“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自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一现代型服务业一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天津市2003年以来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增长导致天津市劳动力供给数量也日益增加。大量的新增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就业的结构与强度。

参考文献:

[1]《2008年天津市统计年鉴》

上一篇:安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区监控年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