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9 10:07:53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1

每年的高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20__年高考的落幕,全国各种模式的高考试题也浮出水面,高考化学试题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编写,坚持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命题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新中有活,以能力立意。试题特点鲜明地体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以能力测试为主,重在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预计20__年的高考题目仍然会延续这种命题趋势。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夯实基础,养成对化学总体思考的能力,加强对图像题(如化学平衡图像题)、化学计算类应用试题以及化学实验流程题的复习,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率。

在分析化学复习策略之前,先看看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试卷化学试题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化学试卷总体表现出这些特征:1.密切联系教材,紧扣考试大纲。2.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视能力考查。20__年化学试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重视基础知识,试题涵盖知识面广,涉及基础知识多,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解、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结构、离子共存、物质的量、离子方程式等。总之,20__年化学试题在保证不超纲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3.重视实验考查,突出化学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对科学规律的发现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和验证逐步完成的。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实验能力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离不开实验,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实验都给予了高度重视。4.突出主干知识,关注社会热点。主干知识反映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是学科的核心内容。20__年化学试题更加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概念、重要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电解原理、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化学实验操作、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几乎都涉及了。5.重视方法考查,降低数学要求。

化学试题在突出综合应用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了对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对信息加工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有所考查。

高考总复习的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达到复习高效,它需要复习者在全面中有重点,在规范中讲策略,在强化中讲效益。为此,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化学总复习中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以此引领高三备考的各位学子顺利有序高效地搞好化学总复习。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2

试验统计方法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对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大田生产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试验设计方法和搜集数据的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从而能够让我们得出有依据的科学结论[1-4]。掌握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完成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的创作。生物统计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而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的概念非常多,所以需要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试验统计方法相比于其它专业课程较难,包括老师的教学困难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困难。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试验统计课程取得了一些教学改革的经验,但是与其他课程相比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试验统计方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教授为主,严重缺乏实战实训环节;在教学手段上,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脱节,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软件[4-9]。教学过程中对生物统计软件的应用比较落后,从而导致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普遍较低[10-11]。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体系,深入理解生物统计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试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避免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概念,记公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设计和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于具体的科研当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应该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前提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必须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作出改革。

一、试验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学生听起来较枯燥,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授课的效果。另外学生还未经历实习,没有农业科研的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针对这一点,教师们应尽量减少深奥的理论知识和冗长公式的推导,而是应该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减少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习题训练,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同时教师要做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在授课中要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聚焦于应用和实践能力

试验统计方法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试验统计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并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农学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试验与生产实践,派学生到科研基地或生产实习基地的第一线去。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试验统计方法科学做出科学的试验设计方案,并深入农田进行具体的试验实施,做出试验采样和调查计划,并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进行总结写出相应的试验报告。如学生可以利用已学软件,运用excel作表作图,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通过参与科学试验和生产实习,学生主动性必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有效结合统计学软件提高《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效果

SPSS软件具有统计功能强大、功能界面展现规范、分析结果输出整齐、数据接口较为通用等优点。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了解统计学原理,就可以使用软件为科研工作服务,特别适合初学者学习和掌握,十分适应于《试验统计方法》的教学。带领学生进行SPSS的上机操作,首先能够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习的理论课程,然后通过实际演练SPSS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应多提供给学生更多地实例,能够让学生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避免学生记忆冗长的公式和大量的数字计算带来的厌烦情绪。从而可以将学生的被动灌输转换为学生的主动摄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高学生运用《试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及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期末考试就决定了学生整个学期的成绩,所以一到期末考试,学生开始突击学习,可谓是挑灯夜战,比平时花费很多倍的学习时间,考试的精神压力也比较大。然而,这种死记硬背的努力并不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它属于一种短暂记忆,考完试一段时间以后基本全会忘掉,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的考查学生掌握统计方法的知识和应用。为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评定学生的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到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平时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注意考试的内容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尽量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和公式等,要多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灵活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软件的能力,包括学生应用计算机软件,包括excel和SPSS的绘制图表,试验设计,统计假设检验,统计推断,最重要的是对分析结果的进行准确解释的能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5.合理选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同时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近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类试验统计方法的教材也不断涌现,然而每一本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教材内容的编排都不太完美。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归纳整理,总结经验,深刻理解统计方法的各部分内容,突出把握教材中各部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遵循数学逻辑编排,能够让学生听课的过程中顺理成章,以便于系统理解和掌握。

二、结语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3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三第二轮复习经验方法有哪些,怎么备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第二轮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第二轮复习方法一)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回归课本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1、基础知识点梳理:概念、原理、规律(包括法则)、专业术语、数字、符号、过程或步骤的陈述。

2、浏览课本辅助学习资料:“小资料”、“课外读”等。

3、注意对理科实验的复习,不能只关注实验题目的练习,要注意常用仪器的使用,回顾做过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回顾试题,查缺补漏

1、关注已做过的试题中的错题,也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

分数的增长点就在错题上,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一定要摸清摸透,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建议利用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专题的复习。

要有对考试大纲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把握命题方向,还要有穿插解题思想与方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潜心研究高考试题

对近三年来的高考试题进行研究,把握今年的命题方向与脉搏。怎么研究?

1、做:做题的目的是找感觉,感受高考试题的深广度,这有助于我们在复习中把握好“度”,特别是防止在训练题中片面追求偏、难、怪;

2、比:对各年全国卷比较,对全国各地卷比较,从中找差别、找共性、找联系,这样,复习的目标更明确,复习的思想更开阔;

3、找:通过对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的重点研究,找趋势、找方向、找规律,据此可排查出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这里面还要穿插如何做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进行专项训练,学会“秒杀”客观题,规范解答主观题。

四)规范答题,保证时间

特别要养成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使用规范的专业学科术语答题。很多考生题一看都会,但是分数就是拿不全,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准确了,但表达的不准确、不到位,不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

所以平时做题一定要落实在试卷上,不能只看,答题时表达要准确规范,要会用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要言简意赅准确无误。

目前高考阅卷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平时的书写一定要养成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五)协调好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复习阶段,各种各样的测验、考试将比较频繁。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一次训练和考试,分析失分中有多少分是自己会做而未得的分,丢分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有意纠正自己不良审题、解题的习惯,尽量减少无谓的丢分。同时做完每套试题之后,要总结归纳自己做这套卷子的收获,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

高三第二轮复习策略一、学生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备好课。

老师上课前要备课,学生上台当老师也要备课,如何备课,备什么内容是学生备课的关键。我一般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备教材,一轮复习,学生基础知识已经理解差不多了,所以二轮复习注重知识体系,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课前,学生可以列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整理完。备热点,可以结合最新热点,用教材某一块进行分析总结。备试题,可以精选一道试题,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备方法,可以结合自己学习经验总结有效复习方法和同学们共享。

二、上台当老师,展示自我。

备课完成后就要上台展示。我们学校都有多媒体,学生课前把自己准备内容制作课件存到班级电脑。在上课时,学生打开课件,展示自己准备内容,进行上课。在上课时学生结合准备内容进行认真展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展示,可以进行知识总结,可以结合试题谈自己答题技巧,可以讲故事印证知识点,可以联实际进行解说,可以结合热点进行评论,可以制造话题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可以设计活动进行合作研究……方法可以多样,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进行上课。

三、学生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上完课后进入评价阶段。

首先,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讲过之后,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看法,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说说上课收获,可以谈谈不足之处。

其次,老师要结合自己听课情况进行点评,分析学生上课闪光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补充发言

高三考生如何备考多关注重点内容,对于准备一场考试来说,我们应该多去关注一些重点知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应该努力拼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多去研究一些解题技巧很重要,解每一种题型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有好的结果。

要学会学习方法,对于一些经常容易出错的题目,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好的方法,对错题多进行强化训练。

一定要坚定信心,对于学习来说,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多去学习和提高,毕竟多付出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些成功。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4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面临新高考,老师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因此,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宁夏等课改先行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宁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已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纲》里列出的化学核心知识占39.8%,其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21.2%,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占6.8%,有机化学基础占3.4%,化学实验占2.5%,化学计算占5.9%。化学计算自起没有单独成大题,而是融入无机、有机、实验三块之中,趋于淡化。

高考无论怎样改,“双基”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双基”教学是我们每年在高考之后都要强调的话题,而且是如何强调也不过分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来看,造成绝大多数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不是试题的难度,而是学科“双基”上的不足。这就启示我们,高考复习备考时一定要降低重心,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不盲目追求考试“热点”。故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基础性和全面性,要把落实“双基”放在首位。首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全方位复习。同时,要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在高考中一般都有所体现。其次,当学生把课本知识弄懂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物、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但要注意知识的归纳不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整个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复习化学实验有关知识可归纳为:45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4种气体制备与检验;22种离子的检验,只用一种试剂鉴别的20组物质;10类特殊组合实验装置等。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六个月左右。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四环节进行。全:细致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四、抓落实,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学生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及会做做得慢都是等效的,所以,有人提出高考成功的秘诀是:会题做对。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怎样才能做到“会题做对”呢?这些可以通过规范训练、规范讲评,得到较好的解决。

1、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营造规范训练的氛围,将规范教育寓于常规训练之中。提出“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等标语口号,时刻警示告诫学生。

3、限时限量,对学生进行解题速度和准确率的规范训练。后期复习,训练很多,但要多搞定时训练,形式可不拘一格,可以是整套摸拟,也可以是专题训练某一题型,时间可以是一小时,也可以是一课时,也可以是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等。

4、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针对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对症下药,讲清错因,并辅以跟踪补偿训练,在纠错改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5、结合高考评分标准及阅卷实际,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训练。如,(1)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问题;(2)简答题的规范答法;(3)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

6、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最常见表现是:题干中的信息审不全;隐含的信息审不出等。会做的题目不得分或得不全,70%以上的原因是审题造成的。尝试用“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是很具实效的。

7、积累错题,力求做到“题不二错”。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建好用好错题笔记(或抄或剪或贴),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每次考试或练习后都引导学生反思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③补救措施?④有何启发?

8、规范讲评,讲评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与断其一指”教学效果。(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仅就题论题,更重要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讲评课也不能“满堂灌”,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一般约10--15分钟,时间长短可根据校情学情而定。(6)跟踪补偿,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要设置跟踪补偿练习,补偿练习又分当堂补偿和专题补偿,每次讲评,要求学生,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三次过关。无论什么课型,讲与练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重要环节。这更是一轮复习教学中首先要研究好的一对矛盾,讲须练、练必讲,但讲什么、练什么,讲多少、练多少,有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是个教学艺术问题,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学生最感头疼、最难得分的领域。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思维首选。纠正对中学实验考查的错误认识。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

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时间安排太紧,学生自主消化的时间少,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辛苦。2.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探究实验,由于时间紧张,有些学生实验都让教师的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3.由于xx考试方案较迟,故对《物质结构》的讲授用时较少,学生学的比较粗超,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5

1课程体系改革

本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其主导思想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设,并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

1.1在课程总学时受压缩的情况下,仍确保实验教学学时数足够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修订,《建筑材料》课程总学时由最初的60学时压缩至现状的48学时。而教学内容则随着时展、现实需求还得不断的充实拓展。本着“力求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不容实验教学缩水打折”的改革思想,在教学组织中,实验学时则由8学时提高到16学时(理论课时相应压缩至32学时),这样确保了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这正是“卓越计划”有力推进的坚强“后盾”。

1.2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单独开课拿学分以往实验教学并非独立开设,而是与理论教学共修一门课程的学分(3学分)。这一做法虽体现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理论成绩的综合性评定,但也存在不小弊端:因实验成绩占比不大,再加上建筑材料实验是个相对比较脏、累的活计,所以实验小组三、四位成员间相互推诿、或“分任务式”的分次轮流负责操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即使期末总评时拿到了该课程的3个学分,但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结果,毕业后将很难去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相应问题。针对上述症结,我们打破了实验、理论“捆绑式”教学考核,即将实验教学从中脱离出来,实现实验教学1学分、理论教学2学分的各修各学分开课方式。通过连续三年的实施检验证明,为了拿到实验课程学分,学生们能真心、主动投入到实验操作、数据测定、结果分析处理、报告编写等每一个环节中,从中扎扎实实锻炼其实验基本功,在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收到实打实的训练和提高。

2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卓越计划”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并重,如果说强化实验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根基”的话,那夯实理论基础则是他们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展现和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我们把改革落脚点放在最后的考核评价关上,采用“倒逼法”促进理论教学改革。

2.1构建“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加强过程控制、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并举、适应未来执业资格考试需求等多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理论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理论考试采取了“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间检查考试成绩(50%,组织两次、每次以25%计入)+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10%)。《建筑材料》理论教学32学时,授课约8周,平均每3个周左右组织一次考试。通过2012年—2014年实施来看:考试改革后,期末总评成绩的合格率对比改革之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优秀率变化不大,良好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各次阶段性考试的效果呈阶梯状逐步爬升,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及格率已提升至90%上。表明“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而且影响意义深远,现深入分析如下:1)既注重结果,更强调过程。多次阶段性考核方式,既可通过每次的考试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也让学生和老师能及时发现前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在后阶段的教与学中能够更好地扬长避短。对学生而言,为了适应3个周左右一次的考试并取得好成绩,他们逐步养成了课前做好预习准备、课中认真听讲学习、课后及时复习消化的习惯,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强化了学习过程并提高了学习效果。对任课老师而言,必须按照课程组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授课,从而避免或控制了随意调停课、加快或放缓教学进度等不良现象。2)既注重本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提高,更关注学生长期学习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是静态的,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则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课程教学应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强化学生的平时学习、并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己终身不断的自学钻研,去积累新知识、丰富经验、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顺应时展的“卓越工程师”,更好地去解决工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2.2采取“客观题形、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以适应未来工作需求“卓越计划”培养的后备工程人才,应在以后工作中能够通过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质检员等对应岗位的执业资格考试,做到“持证上岗”。这些执业资格考试对建筑材料相关知识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并主要通过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建筑材料的性质、技术指标、应用等方面。为此,本次改革后的《建筑材料》三次考试,均以客观题型、采用填涂机读答题卡的标准化考试组织形式,使学生提前了解未来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为以后工作考取“执业资格上岗证”做好准备。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解决问题强调“活学活用”,往往需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规程规范,在借助原有专业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在做出正确理解之后去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同样的问题经过多次磨炼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印在脑子里面成为经验。所以,《建筑材料》考试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采用了开卷形式,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课本、笔记本、实验指导书、规程规范等资料进行查阅,要求他们能正确理解所学的课程知识点,并形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思想。总而言之,改革后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程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背景,《建筑材料》课程组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通过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后单独开课单独拿学分,并在课程压缩的情况下确保足够的实验教学学时,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方面,通过“两次中间检查考试+期末考试”的阶段性考核方式、“客观题形、开卷形式”的考试形式,有效促学、督教,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是在水利、土木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做出的有益探索,其经验可供教育届同行分享和借鉴。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三数学 总复习 安排

高三数学复习一般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全力夯实基础,构建“四基”网络。第二轮复习的目的培养提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第三轮复习的目的通过模拟、质检、月考等考试积累解题经验和提高应试能力。我们要精心组织、认真研究,搞好每个阶段的复习。本文对如何提高效率谈一点看法,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研究大纲,分析特点

教师一定要先利用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摸清高考对知识的要求 ,结合近几年的 高考试卷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把握高考试题特点。

(一)对每年都考的重点要下大功夫巩固提高,如:集合运算、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数列、二面角、直线与圆锥曲线。通过分析发现高考并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对一些骨干内容重点考察。所以不能盲目撒密网抓小鱼,要对重点基础内容通过专题训练、专题研究强化,使学生能熟练解答基础题,得基础分。

(二)高考试题难度分布一般为3:5:2或4:4:2即容易题占30%,中档题占50%,难题占20%。由此我们对试卷上的80%的中低当题(120分)要有准备有信心。因为它是基础和重点,或直接出自课本,或前几年的变式甚至做过的练习题。

(三)注意创新题即在知识交汇处命题的特点。如函数不等式、函数与数列、解析几何与向量等,在第二轮复习时要进行必要的专题训练,了解和掌握此题型。

(四)重视应用性题目。近几年的数学高考加大了应用性试题的考察力度,更加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解答应用性试题要重视两个环节:一是阅读理解问题中的材料;二是通过抽象转换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只要掌握高考要求和特点,就能在复习时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展开复习,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

二、具体实施策略

(一)重视基础,关注课本。重视基础即掌握基础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细,基本方法要熟,基本思想要通,必须使“四基”网络化。只有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并加强记忆,应用时才能快速有效地各取所需,否则提升能力将是空谈。再者关注课本知识,前面提到高考题有些来源于课本,所以要吃透课本知识、习题、例题中的思想和方法。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思想错位相减等是必考的。万丈高楼全在基础,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本末倒置。

(二)重视错题,总结反思。根据以往经验,高三的学生在开始复习时一定要有改错本,记录自己在平时练习考试中出现的错题典型题,深挖错误根源,真正弄懂每一个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也要适当总结反思同类型题目的解法,或是否有更好的解法。通过总结反思掌握每类题型的通法。注意易错点,积累解题经验和技巧,优化思维,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重视算理,强调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学习是分听懂、学会、做对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地过程。平时学生以为自己课堂上听懂了学会了,就不去动手做了。一到考试就算遇到原题也可能出错,总归结为马虎。归根结底,学生没有彻底掌握,平时只重视思路,忽视其中的算理过程,导致做不对。所以在平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重视过程养成一次做对的习惯。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和消化知识,变为己有,合理选择运算方法,以提高运算效率,减少运算量,提高准确率,在考试时不出错。

(四)提升应试能力,稳定发挥。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如何,同时对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心理素质也是一个考验。首先,掌握各种题型的解答技巧:选择题常用特值法、数形结合法、排除法等,充分挖掘选项提供的信息,排误选正,不要小题大做。填空题要“准”“快”“巧”,答案要规范全面。解答题要仔细审题,分析题目的整体结构,找好解题的切入点,对解题的主要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设计,再落笔解题。解题受阻时及时调整解题方案,规范步骤得出结论,切忌一知半解就动手解题。另外解题时要有先有后,先易后难,分步得分。立足中下档题目,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80%的中下档题目是考生得分主要来源,如能拿下这些题目就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难题更放得开,便于超常发挥。总之一个原则“简单题得满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小分”。其次,防止慌场。即考试时本以为题目难度不大,结果一看第一道题,当头一棒,怎么也找不着感觉,再看第二题更难,心里就发慌。这一慌脑子一片空白,本来会做的也没思路了。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类似情况。其实,慌场可能不是题目本身,而是慌在个人心态上,感觉题目和自己的期望相差较大,所以一下子就慌了。这时可这样:先闭目深呼吸,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想这个题目我不会,别人也不会。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7

1 让学生“用心”复习,减少盲目性

1.1 科学定位,把准方向

物理中考复习目标定位应该本着以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为主.将原有认知结构中那些不太牢靠的、已经遗忘的内容进行再次建构.其中,找准自己的中考 “最近发展区”是进行科学有效复习的前提和关键.所谓中考 “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自己目前的已有知识水平和中考要求之间的差距,而要明确中考的要求,必须首先研究中考,了解考试说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定位,把准方向.

1.2 研究真卷、分析异同

我认为在物理中考复习之前,应该将上一年的中考物理试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中考真题的题型特点、分值、题量、范围、侧重点、考点分布以及覆盖情况等等.操作方法是:将上一年的中考试卷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然后评分,进行成绩分析和统计,引导学生查找自己丢分的原因,进行考点、特点等各方面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寻求规律,把握方向”.学生通过亲自感受、总结,以后就会自觉地“关注学科发展”、“关注科技前沿”、重视“科技史实”和“科技时事”等内容.这样在复习中也会自觉地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2 让学生自主复习,提升主动性

2.1 问题探究,评价激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新的复习策略的思想主体.避免以往“老师表演,学生看戏”的传统复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可是,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老师舍不得放手或者不敢放手,认为学生自己复习了,感觉自己没事可干了,不愿意“退居二线”,或者就是彻底放手,采取“放羊式”的复习方法,结果学生的复习进度、程度等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没计划,一切情况“失去控制”.设计任务和问题,是新复习策略中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作用不是卖劲地“讲”,而是巧妙地设计、引导,常言道“教学本是脑力活,仅拼体力难成功”,要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需要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操作.

为了加强和落实学生的自主复习,确保复习质量,我们还应该重视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等功能.按照设计的问题进行定期测验、点评.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时跟踪反馈.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同化和顺应新知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都要求我们的复习不能“一刀切”,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注意分层布置不同的任务,中等程度以下的学生要求把主要精力放在基本题、中档题上.优秀者可以提高难度.因此,对于资料上的题目教师应该提前给学生标出“必做”和“选做”,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2.2 实验问题、以生为本

中考物理中的实验老师头疼、学生惧怕,多数都是老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下去做卷子.其实,物理的关键在于“以物明理”.对于操作性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复习的“发散”、“求异”,注意对实验的设计、方法的创新、误差的分析与处理.我们提倡动手,也重视对实验习题的练习.这里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自己自愿结合、分组,然后各组不同的同学把教材中的实验(包括探究性实验)承包下来,并且自己进行变式,重新设计等,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讲,进而进行组间交流,这样变老师的“独角戏”为学生的“自动”和“互动”.教师的任务在于组织、引导、规划负责最后的总结性帮助.这些复习策略是符合新课程的课改理念的.

3 让学生愉快复习,增加趣味性

3.1 相信学生,科学引导

学生是学习复习的主体,他们具有主动性.在中考物理复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重在引导、提示、规划、试卷的设计和组合,帮助学生查找遗漏,切忌多讲,应给学生的反思归纳、总结、内化、活化和对知识的梳理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对测验的多数试卷不必批改,而应该发动学生采用互评、自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批改标注过的(对不同的问题疑问情况打上不同标记)试卷收回并统计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只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关于错题纠正应该重视,纠错应该以点带面,即不要只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纠正上,而应该帮助学生查找出错的原因,对于属于知识点或物理方法上的问题应该采用迂回包抄或由点辐射式地进行复习和纠错.学生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3.2 讲求合作,资源共享

学生自主出一份试卷.教师根据复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不好的、易错的知识点,历年中考考纲的要求,提出一些出卷的要求,由学生自主出一份试卷,要求自己要会解答试卷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发动学生,鼓励学生推荐、原创、编制试题,参与选题命题过程.试卷出好后,交给教师检查.一是检查试卷是否符合要求,从题型、题量分值上是否合理进行检查;二是对试卷进行分层次,依据试卷的难易程度分难中易三个层次,教师通过试卷的分层次,基本上就知道了该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同等层次的学生试卷交换考,考完后试卷交给出卷人进行批阅,不懂向出卷的学生请教.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不仅使学生对解题的思路也更加清晰了,还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喜悦心情来自两方面:通过复习考试成绩提高的喜悦;自己出的试题考倒了同学——竞争对手的喜悦,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每次试卷考完、学生批阅完后,我要求考试的学生写出对该试卷的评价,整份试卷版面编排的评价,试题质量的评价.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评选,评出“创新试题奖”“最佳编排奖”“最佳小老师奖”.对被评上最优试卷、最佳试题进行展示.

考试学习经验总结篇8

一、新课程高考命题特点

1.总体保持相对稳定性

课标、教材在变,学科知识体系稳定;高考模式在变,试题呈现方式在变,考查的指导思想不变――“基于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理念、观念在变,高考选拔的方式不变.基于以上三点,新课程高考总体保持相对稳定.

2.突出对能力的考查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的突出特点,这一主题在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理解能力

例如2012年北京卷第1题,以“ATP和膜”为知识结点,考查“细胞的物质、结构、功能”,综合性较强,考查理解能力中“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 实验与探究能力

例如,2012年福建高考命题涉及实验能力考查的试题(第2、3、26题)总分值高达40分.第26题侧重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生物实验教学中获得的原理、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针对实际问题开展初步探究.

新课程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发生了一些变化,全程实验设计的考题逐年减少,呈现出命题来源及考查方向特点是:

(1)以经典实验、生物新技术的实验内容为背景,重点考查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教材实验内容为命题材料,考查考生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实验程序;重点考查考生实验水平、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或解释的能力.

(3)注重实验探究,题材向课外延伸.探究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能力要求,并且有良好的开放性,这将会是今后试题命制的重要方向.新课标近三年实验题目平均分值超过总分的20%,其中2010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以上,这些实验题实验情境在教材中能找到原型,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试题体现了高于课本,源于课本的人文关怀.

(3) 获取信息能力

试题的呈现注重图、文结合,考查考生识图及图文转换能力、分析推理能力.2012年新课标卷以新信息方式呈现试题所占的比例很大,例如第5题、第6题、第29题至32题,占试题总量的54.5%,此比例说明高考信息呈现的多种多样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情景,要求考生具有从全新的情境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011年福建高考试题,涉及玉米、花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另外,核辐射诱导细胞凋亡,结球甘蓝的杂交育种,人类体外受精、辅助生殖等优生措施,具有深厚的生产生活气息,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的联系.

所以,考生想提高成绩,必须把力量放在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上,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新题型、新思路、新概念、难题、花花题.因此,主攻中、低档题乃“一本万利”之策.

二、备考策略

1.认真解读高考文件,把握高考新动向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等是高考指导性文件,从中可领悟命题指导思想,理解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明确考试范围和内容.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全国已进入新课改的省(市、区)高考试卷,捕捉高考新信息,把握高考新动向,体验试卷难度,发挥新高考样卷的引领、示范作用,正确指导考生进行复习.

2.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复习时应踏踏实实地抓好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和方法.对于核心知识,关键词、字一定要分析到位,通过举一反三来强化理解.回归课本,注意课本内容、图文比照复习和课本实验的流程细化复习.应特别关注新课标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例如细胞生命历程中细胞的坏死与凋亡以及细胞癌变的机理、植物激素调节新增点、兴奋传导的机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膜的功能、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内环境稳态及调节和失调等.

3.整合资源,形成体系

新课程要求考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记忆平台上升到应用平台.有利于考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快速的知识再现,促进考生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

(1)以专题复习为主线,突出重点、渗透考点、联系热点,把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可归纳为八个专题: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专题二:细胞的代谢

专题三:细胞的生命历程

专题四: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专题七:实验实习与探究性课题

专题八:选修内容

(2)将一个单元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3)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殖发育;新陈代谢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

(4)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在复习中,不仅要善于总结教材中的生物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还要加强比较归纳、归类整理和总结,当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4.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温室效应;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人造生命;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干细胞技术、航天生物学;流感、艾滋病、糖尿病等.

这类试题多以信息、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起点高,落点低”,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热点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尽量把问题与教材知识挂钩.解题思路是:读懂信息即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写出完整答案将答案与信息回检.

5.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精选习题.习题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题海中.要围绕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

第二,要重视变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解题时,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看是否有别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为简洁.

第四,要注重总结反思.在训练过程中,对解题中出现的差错要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如果是知识掌握不牢,要及时进行补缺;如果是审题失误,就要有意识地多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形成细心审题的习惯;如果是表达不精确,就应分析具体原因.

上一篇:体育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流程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