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4 22:28:26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1

一、究其因:初、高中物理“台阶”在何处

1.教学要求上的“台阶”如图表:

从图表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知识掌握层次要求、对知识应用的要求、能力要求各方面,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都要迈上一个高高的“台阶”。

2.内容要求上的“台阶”

初中物理教材描述的多静态,内容直观,文字叙述显而易懂,且以图文配合为主,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各章内容上对独立,内在联系少。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表述严谨精炼,物理现象较为复杂,加之各章知识前后关系紧密,相似相近的概念和规律较多。此外,高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这些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3.思维方式上的“台阶”

初中研究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建立在物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就能得出物理规律。在介绍物理量时重点讲清定义,引入物理规律时重点讲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对物理要领和规律的物理意义和建立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讲解甚少。高中阶段很多要领和规律是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分析析推理得出的。如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引入理想化模型,建立理想化过程及理想化实验,物理规律公式引入比例系数等,这些抽象的思维方式接踵而至,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认为物理深奥莫测,甚至认为“物理”是“无理”,进而对物理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信心。

4.学习习惯上的“台阶

初中学生课后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OK了”(摘自学生学结),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摘自学生学结),还有学生说“因为没有预习,上物理课,总觉得听不大明白。这道题还没懂,老师又开始讲下道题,因此上课时,我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择其法:如期登踏台阶的策略和方法

初、高中物理的台阶是现实存在的,这些台阶不能回避和铲除,只能登上。高一年级是初、高中结合平台,高一的起步开局,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成败。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会收到稳步登踏之效。

1.抓住知识纽带,加强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对教材深刻理解,对学生的现状清楚了解,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初、高中物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知识纽带。抓住知识纽带,顺带牵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一大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三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这样处理,既降低了知识“台阶”,又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2.加强习惯培养,提高学习能力

高一新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如部分同学用看小说的方法读课本,其结果一无所获。从高中每节课的信息量和文字叙述与特点来看,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要真正登上高中物理的台阶是不可能的。那么,应如何阅读课本呢?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首先要弄清课本所述的物理现象,怎样由这些物理现象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其中包括了哪些科学方法。如力的合成这一节,首先弄清几种受力效果相同但受力个数却不同的力学现象,然后用等效的方法引入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最后用实验的方法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记。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课后及时复习与归纳总结。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监督、引导。这样下来,学生便形成了预习——听课——复习——总结的良好习惯与科学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3.加强思维训练,掌握解题方法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的解决一个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课后一做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加强物理概念与规律以及物理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注重“讲理”而不凭直觉分析与解决问题。此外,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如为什么要这样做?应怎样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这样,学生在经过由“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由“一知半解”到“知其所以然”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入手按照知识产生的程序和认知结构形成的程序进行考察,展开思维,揭示联系,从而逐步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决习题的能力。

4.加大实验力度,提高实验效能

搞好实验能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之间得到更好的吻合,使同学们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上有更多的机会。对于实验,第一,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要认真观察物理变化过程中的细节,看到制约变化的条件,注意实验的探索过程;第二,对于学生实验,学生要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地处理和分析,这样就能对实验揭示的概念和规律得以准确理解和掌握。第三,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师要高度重视,力图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此外,还可以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做一做”等为载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效能的目的。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新课改;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采取各种教学措施,促使学生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学习之后,实现自身知识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有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逐渐成为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究竟该如何组织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进而促进初中学生物理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教师普遍认为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越有可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也唯有如此,也才能充分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责。这种观念致使他们在日常教学时更加偏向于“填鸭式”“灌输式”等类似的教育模式,将既定的知识体系囫囵强加于学生身上,却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作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抹杀他们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甚至直接代替他们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知识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运用能力。”这对于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2.2汽化和液化”这部分知识时,我摒弃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向学生列举了两组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向他们指明第一组为汽化现象,第二组为液化现象。

第一组:夏天温度非常高,在地面上洒上水之后,一会儿就干了;水烧开之后,如果继续放在火上加热,壶里的水会减少;把衣服晾在室外,一段时间之后,衣服就干了。

第二组:温度较高时,打开冰箱门,经常会看到白雾;夏天自来水管上经常密布着很多小水珠;温度较低时,浴室的玻璃上会凝聚一层水雾。

之后,便鼓励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两组现象对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进行大致的推测。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学生甲:对比一、二两组例子最大的特点,第一组都是液态的水逐渐蒸发,变成了气体挥发到空气中;第二组则是水蒸气变成了液体,依附在物体上。

学生乙:刚才老师提到,第一组是汽化现象,第二组是液化现象,由此,我们小组推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就是汽化现象,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就是液化现象。

学生丙:我们也同意这种说法,根据物质体态的变化就可以很好地区分出汽化以及液化现象。

……

学生们纷纷发表着自己对于汽化以及液化这两种现象定义的认识,并不断辅以生活中的例子向我证明他们的观点,我则在一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并不过多干涉他们的讨论活动。不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更重要的是因为充分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为我更好地展开其余知识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道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带给学习者极大的动力与力量,有利于他们主动克服各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努力争取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来讲,要想更好地展开物理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独特的兴趣特点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力求通过这一点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物理知识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如此,既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我有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1.3令人厌烦的声音”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向学生讲明了噪声的定义: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然后便鼓励他们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噪声现象以及自身的应对策略。噪声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因此,不用我多加赘述,学生就迅速融入了列举噪声现象的活动当中。如此一来,一方面充分调动了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还促使他们在列举噪声现象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改变其以往“物理知识只是用来应付考试,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等错误观点提供了充足保障。

2.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中的定义、规律等大都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才总结出来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则从另一个意义上阐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总是以好奇、疑惑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万事万物。物理实验一来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实验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先进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力求通过这一手段大大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如,学习“串联与并联”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实验室中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如此,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有利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在分析初中学生心理行为的基础之上,积极组织各种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进而大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井迎迎.初中物理有效教和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章,2009(05).

[2]龙万忠.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0(12).

[3]罗耀章.树立有效教学理念致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物理通报,2009(02).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3

一、高中物理难学原因分析

1.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差异较大

从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来看,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如从标量到矢量、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等,在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能力要求方面,难度均有大幅提高,这使得很多同学难以适应。

2.初高中能力要求差异较大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同学们对于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浅显和表面的阶段。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学习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由现象追溯物理规律,由物理过程寻求定量关系。这就要求同学们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较强的数学运算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这对于刚上高一的新同学来说,无疑是要求上一个高的“台阶”。

3.初高中心理状态变化

首先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对高一新同学来讲,除了环境是全新的,教材、同学、老师也都是全新的。对这些变化,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其次是心理因素的变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上了高中,一些同学有“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一些同学有畏惧、挫折及自卑心理。这些都会影响学习,导致成绩两极分化。

4.初高中学习方法变化

在初中,老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甚至短时间突击也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同学们基本不用下太大功夫,不太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老师不可能把知识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能够独立地或在老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如果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就会致使学习困难较多,感到高中物理难学。

二、如何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

1.准备好学习内容的衔接

建议同学们补充以下三方面的知识:

(1)物理知识方面:要根据初高中教材中的内容差异,适当补充一部分知识,如力学中的受力分析等。

(2)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与方法、仪器等的归纳与总结。

(3)对高中物理涉及的数学知识,要进行必要的复习和补充,强调数理结合的重要性。

2.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1)明确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不论题目难易都要依据题意画图,有的只需画草图,有的则要画精确图,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图。这样便于分析、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并根据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写出运动方程。通过作图,可以降低物理问题分析的思维难度。

(2)重视实验过程。高中阶段涉及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实验可以帮助同学们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且实验题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养成注重从实际出发、认真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3)建立错题本。

把做过的试卷中的错题直接用剪刀剪下来粘贴到错题本上,或把题目抄到本子上,下方留有空白。注意并不是把所有错题都记下来,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常出错的抄到错题本上。有时间的时候(课间、午休或考试前),就把错题本翻开,看看曾经做错的题,想想当时是怎么错了,是知识点没掌握住还是方法不对,总之就是要查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在脑子里把题过一遍或在草稿纸上做一遍。经常翻阅,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4

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实验能力实验是所有理科科目中必学的一部分,也是理科教学无法离开的工具。当然,生物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生物科学方法的开始。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肯定离不开实验教学法的应用。笔者针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一、实验教学法的涵义

实验教学法,是指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或实验仪器、药品试剂,根据实验要求的条件,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究而开展的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进行操作的实验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直截了当地看到实验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兴趣,更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实用的生物知识。

实验教学法通常的几种实验方式包括演示实验、课堂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其中,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的实验,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而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实验对教师的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为演示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出现失误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课堂实验是侧重于对某些知识点的验证而进行的实验,重视的不是实验过程而是实验结论。分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操作实验,获得实验经历,锻炼实验能力的。课外实验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的实验,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也可以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主要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首先,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初中生物一共会接触到58个必做实验,其中学生实验有47个,演示实验11个。这些实验是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本途径。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认识更进一步。

其次,实验教学法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实验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理论知识的推导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时,如果单纯地由教师口头讲述,学生很难理解,不能想象单细胞生物体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来理解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能清楚地看出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这样学到的知识很顺利地就转变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有效率,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再次,实验也是考查学生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中考中就经常会涉及一些实验的知识:显微镜的观察,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口腔中的化学消化,叶片的结构等。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非常有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生物产生兴趣,那么对于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实验,所以对实验感到比较好奇,可以将这种好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对于生物教学的第一个实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堂课,使学生一下子就爱上生物课。第一个实验就是“显微镜的使用”,教师要首先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发明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用途;其次教师边讲解显微镜的结构,边示范如何进行正确操作,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在理论知识和准备知识都讲清楚以后,就要让学生亲自来操作了。这个实验属于基础实验,也就是说,以后的几个实验都是需要用到显微镜来观察的,如观察单细胞生物,观察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的分裂等。

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目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学会了这一个实验,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实践的习惯,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再次,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工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促进能力的形成。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一)注重实验关键点,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用实验教学法进行实验演示时,要注意发掘到实验的关键点并告知学生。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自己操作时出现同样的错误。例如,教学“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组对照实验来完成。这个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就是振荡,通过振荡使唾液和淀粉混合,使实验能做出效果。如果振荡不充分,那么实验就可能没有效果,最后得出错误结论。

(二)将生产、生活实际与实验相融合,拓宽知识面

生物知识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就是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一些实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让水果保持新鲜的?并通过实验证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总结:低温、少氧气、适宜湿度条件下水果能保鲜。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增加了生活经验,可以回家和父母讨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豪感。

(三)注重教学中的合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实验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有一部分需要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要有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有实验的主要操作人和辅助者,实验结束后还有有人进行实验过程的总结,得出结论。这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操作能力,又要有总结能力,还要会合作。几节分组实验课过后,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学会了合作,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例如,教学“观察种子的结构”时,我就采用了分组实验的形式,让不同组间进行比一比,看谁观察得仔细、全面。结果,学生都积极地去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使用实验教学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且通过现场实践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的年龄刚好是对很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的时候,抓住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喜爱,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恒.浅谈初中生物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02).

[2]郑桂芬,曹久虎.论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J].新课程导学习,2012,(06).

[3]石慧萍.实践出真知――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4,(04).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对深度学习与实践应用愈发重视,而实验教学法兼顾上述教学侧重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自身物理知识储备不足与物理观念比较浅薄的影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将相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或物理过程转化为自身认知理解内容,导致学习效率难以提升,知识学习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实验教学法通过直观观察物理过程或物理模型,使知识内容通过具象化过程进行内化,是教师提升学生知识转化效率,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实验教学法自身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也便于教师综合强化学生学科素养。

二、基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教学问题

(一)教学目标尚待完善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合理开展落实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其不仅是教师保证教学有序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保证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内容。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学目标仍呈现出过于偏重知识传导,而忽视学生实验探究素养与物理学习认知的多维发展的特点,使得学生并未及时借助实验探究过程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二)教学形式略显单一

受传统物理教学观念与应试教育影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在整体上仍呈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受固定实验设计模板制约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教师维护学生实验探究兴趣,提升其实验学习参与度,还削弱了实验教学自身的延伸性,限制了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学习中的思维发展空间,不利于其从多角度思考分析实验学习内容,对其实验创新思维培养也极为不利。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合理构建实验探究情境

受年龄特点与思维特点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引导,合理延伸自身物理知识认知与思维,在知识迁移或验证的过程中产生相应认知障碍,进而形成具体的实验探究问题,以此为基础开展实验探究活动[1]。因此,基于学生物理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的多元化情境,是教师强化实验教学引导,提升学生认知结构与实验教学内容衔接性的重要内容。与单一的知识导入型情境不同,基于实验教学需求的情境内容侧重于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物理知识认知体系为主导,通过展示实验探究涉及的物理知识概念或物理过程在生活实际中的体现形式,促使学生从贴合自身生活经历或物理认知的角度出发,合理进行知识迁移,自然产生实验探究问题,为整体实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基于该构建形式的实验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思考物理知识内容,提升物理实验学习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开展后续各项实验探究活动,综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新的实验教学目标体系以思维发散延伸与实验探究素养培养为核心,在原有教学目标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构建能力素养、思维认知发展、科学观念等内容与实验探究内容的具体联系,促使学生借助实验学习过程,综合提升自身物理学科素养,切实体会物理实验探究学习对自身学习发展的种种益处,激发其实验学习兴趣,提升其实验探究积极性[2]。同时,全面有效的实验教学目标体系也便于学生从知识能力成长角度分析实验探究内容,进而结合知识学习目标与自身物理学习情况,进一步形成完整的实验学习规划,及时转化实验中的核心知识或研究思想,便于其深入思考实验探究过程本质,进而明确各项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便于其在目标体系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理解,提升实验学习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科学设置实验问题链

在实验教学中,问题引导的合理性与启发性,是促使学生逐步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合理更新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其认知发展规律与实验探究知识递进顺序的问题链,是教师优化实验教学各项环节的衔接性,确保学生思维发展延伸方向合理性的重要内容。与各环节自有的探究问题不同,问题链侧重从整体实验探究教学目的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以实验探究内容的形式为其提供问题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思考,根据实验结果推理相应结论,实现思想问题解决过程与实验探究过程的有机统一[3]。同时,受自身物理学习基础或思维模式影响,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问题链自身的灵活性与全面性,能够为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问题思考展开方式,使其在同一实验探究主题下,从自身物理学习情况出发,思考相应问题链内容,实现个性化实验探究学习,降低学习差异性对实验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提升自主探究比重

在现代初中物理教学中,由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知识传导机制已不适用于新课程推进落实下的实验教学课堂。为此,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比重,凸显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师提升学生思维活跃性,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以自身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机制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猜想,进而通过自主思考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得出相应结论,完成实验探究任务[4]。相较于传统物理教学中的单向传导实验教学机制,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机制更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延伸物理思维,从新的思维视角思考实验内容,并从自身理解角度出发,思考实验中的各项步骤以及应用的实验探究思想,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以总结归纳,借由实验过程与最终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或完善,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该教学机制也便于学生应用创新思维,对实验设备装置及其应用方式进行创新优化,以此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成为当下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重视实验探究总结

实验总结是教师巩固实验教学成效,促使学生及时整合归纳实验学习内容,整体理解把握实验学习内容的关键。而思维导图凭借自身在思维具象化与图示记忆方面的教学优势,与实验总结环节具备一定的契合性。为此,基于思维导图的实验总结环节,是提升现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元素。与单一的板书回顾或问答回顾不同,思维导图的合理引入可为学生提供更具高效性的知识整理途径,便于其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内容,及时回顾各项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完善实验学习中的知识体系,并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实验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整体脉络,便于其借助各思维导图节点内容,分析自身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或思维漏洞,以此通过寻求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帮助,及时针对实验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强化实验学习效果。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通过自行绘制基于实验学习的思维导图内容完成自主总结,进而与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从思维层面思考自身实验学习理解与课程教学要求的差异,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定位,并进行有效提升。

(六)模拟社会实践

现代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而是在课堂基础上向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发展,促使学生借助物理思维思考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将物理知识转化为自身认知内容。而受自身生活环境与生活观察能力的影响,简单的案例展示并不能有效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实践模拟,成为实验教学升华的关键。借助信息技术自身的灵活性与直观性,学生可通过思考辨析教师设置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构建社会发展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微视频或多媒体展示的社会问题内容进行观察思考,剖析其中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内容或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而构建实验探究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主题的驱动下,尝试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物理实验内容,并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提供相应解决方案。该教学机制便于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深化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意义。综上所述,基于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为综合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强化其学科素养,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并结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与课程教学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多项教学技术或机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与现代化学习环境,促使其在综合教学影响下实现全面学习发展,为其未来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其成为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林.探究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76.

[2]卞绍杰.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9):70.

[3]吕志铭.实验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0(28):30.

[4]宗成军.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222.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语言 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34

初中学生在现阶段是极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在学习中好学、好问,想象天马行空。但是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好学、好问的积极学习的现象通常是“三分钟热情”,等其在学习抽象的物理知识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就会造成“短暂兴趣”的消失,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对学习持续长久的兴趣,充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是初中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仅从初中物理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的安排等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教师教学的趣味性和教材本身的有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的运用是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更能调动起课堂的气氛,初中生正处于感知的敏感期,教师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效果更为明显。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讲解,能使学生愿意听课并在听课时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能让学生在相对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所以让讲课的方式更为有趣是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记得我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初期,学校有一名物理老师上课的语言就特别有趣,特别是肢体语言极为夸张、丰富,每逢这位老师的课大家都很兴奋,教学效果也是颇为有效的。据了解,这位物理老师平时的谈吐就颇为风趣幽默,同学生的关系也较为融洽,并且这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肢体语言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上课的时候遇到重点知识还会在做夸张的肢体语言的同时夹杂少许方言,正是这种看似不规范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气氛带动了起来,学生对其教授的知识点记得极为牢固。之后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自己语言表达的特点,逐渐将这种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初中物理的教学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合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师要逐步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情境教学,兴趣激发。教师可以使用一个随堂小实验作为一堂课的开始,或者用一个同该堂课相关的科学故事引出课本知识,又或者是列举现实中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热情,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第二,因材施教,发散思维。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所学的基础知识也一致,但是各自的理解掌握程度不同,因此会有个体水平差异。一般班级的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优、良、中三类,尽量避免分出差等生这一类别,以保障对学生的尊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能够使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一致。例如,在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设计实验的时候,可以先启发学生使用直觉对结果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预判猜想,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手段来证明猜想的对错,并在所有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正与误。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

第三,合理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或观测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总结归纳出最终结果,以此找出物理现象或者物质间的本质联系,形成准确无误的物理概念;或引导学生总结有关物理实验数据时注意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学生学会从本质上寻求真理。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把握,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使学生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结构性总结、归纳。教师在学生总结知识要点时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将物理课所学知识及其他物理知识整合,并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关联合理的知识网络,以便学生在掌握物理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把物理课本知识同现实生活有效的连接起来,并通过对物理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归纳相关知识要点,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必要手段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探索,使学生在快乐中将书本知识通过实验直观的呈现在眼前。课本中通常涉及的是已有明确结果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验不是去探索未知的事物,而是以实验为手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物理知识的传授伴随着学生的思考,需要其亲自通过探索来获取知识,从这点来看,学习物理课程不仅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学生对知识的一个“二次发现”的过程。通过实验课程的安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在课前进行备课,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学生的实验中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当好实验课程中的主角。

例如,在进行“密度”教学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其了解“密度”在辨别物质本质的作用,老师可以拿出两块被涂色的金属块,教学生使用“密度”的相关知识来分辨出到底是什么金属,通过对物体体积和质量的测定,对应密度对照表就可以轻易知晓金属的种类。教师就可围绕密度这一概念,先让学生猜想,在通过实验操作,测定两金属块的体e、质量参数,通过对“密度”一章知识的运用即可知晓真相。这是一个通过学生主动动手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乐趣的,会对其学习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7

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基础上,设计并制作出视频资源形式的课程教学并将该视频播放时间限定于十分钟之内,而该视频资源及其配套的课后作业、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手段应用、教学经验总结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归类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首先,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是学科知识要点的确定、鲜明,学习者可以清晰分辨出学习内容的核心关键,方便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学习难点与学习重心,便于学生者在微课程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和记忆.其次,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整合性强,体现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既涵盖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也包含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教学大纲、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材料的重新利用与整合,还包括了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与整体评价.最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体现于符合经济时展要求,符合科学技术与资讯项目发展要求,一方面实现了学科知识内容与资源的优化重组,一方面实现了新型教学模式、新型科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应用,实现了新型教学手段与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彼此促进,突破了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实现路径.

二、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应用优势

一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有效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心理.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组成结构、动物的身体构成、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结合视频播放教学的形式,就能够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们展示生物界活动的情况,将或微观、或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具体、鲜活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清晰分解实验操作.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的器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等知识点时,总是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通常以书本教材为依据,使用板书辅助,学生对课本上过程的文字叙述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实验示范说明和配图,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避免将对操作过程产生疑问,不清楚如何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验步骤中.此时,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举例说明,在笔者的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安排实验活动课程内容,学生从家里拿西红柿、苹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实和根茎,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观看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而无法完成实验活动目标,也观察不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实验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设计策略实践

在笔者个人的初中生物教学经历中,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的应用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够避免保守灌输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科目知识要点的认识、分析、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将生硬、死板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动的视频情境教学方式、视频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力,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教学的同时,结合融入个人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放大突出教学中心和教学重点,强调教师在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沟通也能够同时实施进行.举例来说明,在讲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课时,笔者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要求,对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且设计了初步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策略分析如下:一是制定总体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过程,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形式介绍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世界,让学生观看到美丽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视频图像,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到底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对绿色植物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和辨别,并以此为标准对绿色植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为了给学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提供有关线索和帮助提示,笔者在该节课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设计策略中使用了绿色植物图片列举、绿色植物生长特性视频播放的形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科学尝试、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完善学生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绿色植物特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资源,初步认识和了解到绿色植物的概念界定,然后通过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简要演示、绿色植物生长习性和特征细节演示和解说,深化学生对植物特征和属性的理解、记忆与思考,最后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中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并布置相关配套练习,加强学生对绿色植物知识内容的记忆.

综上所述,该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将科目知识内容简化并且突出,同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创造了愉快、积极、充满热情的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总结等学习活动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构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优势,在有限课堂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因而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当中。

初二物理学习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生物概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学生理解与记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明确提出:“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从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确立了50个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生物学重要概念。初中生物是学生生物思维形成的基础环节,而生物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更需要透过概念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并能更好地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也就是说,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实验、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概念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构建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将学习由一种对全新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延伸和拓展,使学习由从“无”到“有”的过程变成一种从“有”到“有”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体会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顺其自然地引入概念。“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认知很少。那么,怎么使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或相关内容的知识感兴趣呢?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概念学习中(见表1)。

二、实验探究,生成概念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构建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育科学思维等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课程资源。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使

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内容,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尤为强烈。”因此,基于实验的探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如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教师应该选择和提供哪些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呢?我们应该有效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创设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究,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发现事物的规律,为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而来,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概念形成较好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是能穿越时空的教学法则,也是概念建构过程中众多教学策略中的首选。

三、归纳总结,完善概念

实验可以凸显概念所包含的关键属性,上述案例通过对实验的拓展延伸以及内涵的挖掘,学生对植物体具有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事实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呢?于是,再通过对三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将学生自然引向对呼吸作用实质问题的探究。这样,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相关概念最终得以确立和完善。

四、对比分析,巩固概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生物学概念中,有很多看起来像是独立的、跟其他的概念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推理或者比较,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结归纳,进行生物学概念的比较讲解,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解能力,把握概念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可以将含义相反、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加以比较,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理清他们之间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相互混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本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建构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质认识仍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对相反概念的对比讲解,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发生的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掌握概念。

五、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学生掌握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会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释生物学现象,或应用概念来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或自然界中的实际问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或设置新情境,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巩固、迁移和运用。

综上所述,生物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前提条件下,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要不断深入研读课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以真正落实课标要求,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相信在教师的努力之下,一定会引导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对生物学概念能够良好的理解与把握,为今后的学习、创新及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树华.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11,(6):32-34.

3.殷歌.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育研究,2012,(8):94-95.

4.黄子容.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1,(11):24-25.

5.张华.初中生物课程中的概念教学[J].大众周刊,2011,(3).

6.赵志诚,闫新.例谈建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1):68-69.

上一篇: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