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30 06:44:33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1

    赵艳丽等从中外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量、课程设置结构、课程设置的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了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设想。在课程总量上,文章认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赵红梅讲到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应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也是高校生存的首要条件。通过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笔者的实际调查研究和多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欠缺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

    从朱镕基总理要求在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曾经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只是在最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遇冷,笔者针对这种情况调研了多家企业,一些企业指出了多数地方院校培养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难以胜任企业工作且职业发展无后劲。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一些学生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能够发现企业问题并提出管理方案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招聘进来的学生要么由企业重新培训改造,要么被企业束之高阁。就业困难受冷落。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反映地方院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牌子不及重点大学硬,动手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生,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趋势,企业更愿意招聘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期望值适中的学生。

    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感觉自己专业性不强,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会计、策划方面的知识泛泛掌握而不深入,似乎哪个部门的工作都能做,但都缺乏深入的专业能力,于是面试时表现出了极大的不自信,工作中出现畏惧情绪。企业更喜欢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能够提供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管理岗位特别有限。原因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相比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这些本科毕业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往往倾向将管理岗位留给从具体工作岗位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一线人员。由以上四点,我们能够看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出口不畅,进口不旺”的现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欧美、日本人才市场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需求呈现总体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以此观之,改变培养模式,加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这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实现“惊人一跳”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新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制约因素

    新建地方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有效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知难而进,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投入问题。新建地方院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地方政府对地区文化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不清,导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学经费捉肘见襟,因此,必要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的不完整。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存在问题。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实施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大多数工商管理教师比较年轻,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缺乏高学历和双师型人才,由于资金和学院声誉的因素,优质合格的人才不愿意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任教,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在欧洲国家,比如德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制度性保障,中国的企业对大学生的实习多采取应付的态度,或者是将学生看做廉价的劳动力,仅提供一个具体操作岗位,学生很难对企业管理获得深入全面的了解。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美国相比,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和课时总量过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和课时总量更是过多,给学生留下的自由学习发展时间过少。日本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比例大,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资源的限制,选修课过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课程内容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课程内容整体上缺乏规划,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本文不具体表述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对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提出具体的意见。只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工商管理专业的具体化和实用化直接由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来反映。与狭义的工商管理所强调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和决策相对应,其专业技能应该是计划技能、组织技能和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技能(而不是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这些专业技能是构建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其实,给人技能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在满足这种基本要求的同时,培养模式的构建更应强调赋予毕业生能应对市场变化的组织变革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最高层次是在毕业生思想上树立比较的观念、效率的观念和战略的观念,以适应高层次管理的需要。事实上,工作分为事务性工作和创造性工作两种。如果说技能是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必备素质的话,那么观念则是完成创造性工作的必备素质。如果说技能强调可操作性的话,那么观念更强调创新性。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这些素质,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Www.21miSHu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3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 

目前,知识经济的全面到来,使我国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专业教育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首要任务。由于受到了经济社会、学科专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外界因素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逐渐成为了人才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而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使毕业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各种岗位变换以及职业需求,在专业知识具备的条件下,各方面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技能的应用可以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共同协助企业的发展。 

(二)可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许多企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因此,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变化。管理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管理类基础性人才,与之相比,管理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对自己探索成果进行应用的人才。所以,管理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更多实践经验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这也可以使毕业生在面临职业竞争时取得首发优势。 

(三)具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 

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等原因,使得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职业实践的要求。在学校期间,如果可以更好的对学生的实践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的储备等进行培养,这对毕业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是目前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目标。 

(四)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在企业发展中,员工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其中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是企业检验员工的标准之一。学生在专业教育中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可以做好深入职业、扎根地方的思想准备,这些因素会使毕业生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在就业以后也会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职责。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缓慢、定位模糊 

在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覆盖面狭窄,与我国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针背道而驰,对于教育专业的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弹性、结构单一等多方面因素,都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基础的不广泛,一些相关专业涉及的不够全面,基础课程偏高,许多有关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未成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等,都成为了当今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流失以及毕业生无法适应职业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二)实践教育缺乏,职业需求无法满足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由于我国目前的专业教育缺乏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出现了对工作的抵触心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变革等因素对工商管理专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企业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使目前的专业教育无法满足职业需求,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产生了阻碍作用。然而,在专业教育中逐渐改革,增加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可以有效改善毕业生实践教育的缺乏以及职业需求无法满足的现状。 

三、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的专业教育也逐渐的面临改革等问题。因此,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发展特色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专属的特色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发展方向使得我们应按照不同的学生实行多元化发展,提供多元化个性发展方向,保持课程弹性的同时满足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也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未来的就业中,毕业生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二)课程总体系的优化 

在不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对课程总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实践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加大课程设计、保持课程弹性,使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课程中,从而增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大选修课的比重,让学生可以更多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三)专业课程的完善 

对以往课程的优化完善,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理总结,删除重复以及存在缺点的课程,打破思想牢笼,实现新课程的重组整合,从而达到使学生理解课程并乐于融入课程的目的。认真总结以往课程和思想的弊端,结合现代化的思想及技术,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是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这使得我国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是我国许多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才。本文提出了一些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重要意义。因此,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构建,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永,赵洪明,柳红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2,(04).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4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调研分析;实践

一、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

从毕业生的岗位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家电零售商企业、房地产业,汽车销售岗位,分别占总数的26.5%,18.3%,19.2;其次是在企业、公司做营销管理和产品推销工作,这类人员分别占总数的10.2%,14.4%;三是从事个体及其他行业工作,这类人员占总数的14.4%。调查表明,该专业的就业岗位面较宽,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从事工商企业的营销以及相应行业的产品推销和营销管理工作。

(二)应加强的能力

在专业能力方面,被调查对象普遍要求加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分析、商品推销和营销实务的能力;在综合能力方面,要求加强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语言表达以及营销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

(三)应加强的实践环节

在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问卷调查和走访中,毕业生认为应加强商品推销实训、营销谈判实训、营销策划实训和毕业综合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不少毕业生认为应取得一至两个工种的技能操作等级证书,以此形成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如表2所示。

(四)该专业的主干课在现场中实用情况

毕业生认为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实用的主干课程主要有现代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推销技术、销售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品知识等,它们是本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如表3所示。此外本专业应加强计算机在专业上的应用、商务专业英语、商务写作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毕业生普遍认为应急需提高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营销策划、营销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等方面,如表4所示。该结果表明,很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跟不上工商企业营销活动的发展变化,不仅要对市场营销等知识熟悉,而且还要对现代市场营销的新理论、新观念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急需“充电”提高。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应当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工商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商品推销、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学生在学校前两年通过理论课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培养其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最后一年用人单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人才规划,从“大二”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与培养对象,通过与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学生毕业前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前到企业进行“预就业”的一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预就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环节,在教学管理上,建立“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质量监督机制、质量信息反馈机制,由学院、企业共同实施质量控制,学院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实践教学部分,定期开展评教、评学、评管;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尽量协调一致,实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把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其进行考核,录用合格者。

(三)改革课程体系

1.采用倒推法,设置课程。由企业人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对企业、行业营销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倒推法,即学生就业岗位――岗位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核心能力要求,由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剖析,从所有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再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领域)体系:(1)素质教育学习领域由思想品德、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和计算应用(经济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子模块构成;(2)专业核心技术学习领域由管理(管理基础、企业管理、经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现代市场营销实务、推销技术、营销心理学、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公共关系与实务(营销谈判、社交礼仪)等子模块构成。

2.整合优化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和课程目标设置,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按能力递增进行教学论加工,有机整合优化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它既可减少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又更加体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

(四)加强工学结合注重能力培养

1.建立“工、学”结合的实战营销教学场所。构建“工、学”一体化全新的营销教学场所:学生实习商场、模拟营销教室(公司)、营销策划咨询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等,采用“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后,把学生由课堂直接带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营销工作,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推广宣传、市场铺货理货、处理客户投诉、营销方案策划等多种实际营销工作,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体验、感悟、把握产品营销的真谛,从而解决单纯课堂教学带来的使学生对营销的模糊、困惑、漠生,甚至恐惧的问题。

2.采用模块实训法。根据专业技能特点和课程知识本身的支撑,将营销专业实训分为课内实训模块(含营销案例分析、技能拓展、项目任务)、现场实训模块(含卖场推销、上门产品推销、市场调查实训、营销认识实训、营销策划实训)和岗前实训模块(毕业顶岗实训),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这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杂志、电视、图书馆、互联网及市场各方面获得的资料信息,设计情景进行市场细分、目标顾客群选择、顾客异议处理、促销策划等有目的训练,并介绍自己对营销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对推销技巧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产品的说明、示范的设想;对某种产品营销方案的整体设计思路等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申学武.建立完善的“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几个关键环节.[J].现代企业教育.2007.1.

[4].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1.7.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6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2014年10月14日晚,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工商管理专业居然榜上有名。这个结果也大大出乎很多人的预期。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这么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是什么原因?是现在劳动力市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企业比较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一直处于比较好就业的状况,因此很多学校也因此纷纷开办相关的专业,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后,几乎每所大学都开办了工商管理类的相关专业,致使近几年的毕业生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对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相对萎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供过于求。

但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实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供给过多,也不是企业需求太少,而是现在各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现在本科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弱,能说不能做,甚至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做。对于此现象,作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的视角出发,对工商管理专业改革进行探索。

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者的素质就是一个人担当管理者后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借助的、来自于先天和后天而凝结于该主体内部的主体质和量,应该包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般素质和充当一个管理者的特殊素质,总体上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2.1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学习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业精神,自己有想干一番事业的冲劲,而且要具备由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2业务素质

单有想干而没有真本事,事业还是不能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工商管理的毕业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要懂得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懂得生产技术和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本行业的科研技术发展方向;还要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2.3业务技能

管理者单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概括和决策的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能够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还需要具备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3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现状

我校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于2001年开始开办,至今已经培养了十届的毕业生,毕业的学生也普遍反映目前所学的知识能力不够,在找工作的过程遇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不符的情况。那么,我们现在工商管理专业普遍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呢?

3.1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与其他文科类的专业一样,都是由教师进行课堂的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在企业现场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就更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有实践场所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体验教学。当前这种教学方式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就非常差,也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而这也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不相符。

3.2选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务

工商管理专业本来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所用的教科书都只是介绍基本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的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学习题、管理案例与管理学游戏方面的内容非常少,介绍实践性的实务内容就更加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表浅的理论内容说得头头是道,但并没有深刻领会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真谛,如何将这些管理的知识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和灵活应用那就差得更远。

3.3教师观念落伍,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即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直接留校或到其它大学任教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基本是这样,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属于理论研究型的教师,自己本身并未在企业或相关团体组织进行过管理实践工作。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中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把教材讲授完成,学生考核通过,完成相对应的学分后拿上毕业证就算是培养了合格的人才。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照本宣科,没有办法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质量怎么会符合企业的需要?所以,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人才,在具备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的从业经验或实践经验。

4基于能力培养视角的工商管理专业改革建议

4.1全面重新设计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在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是什么?答案就是: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就是我们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

现在的企业都对毕业后进人企业工作的管理专业毕业生有哪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还是基本素质、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那么,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建议课程体系设计为必修课程、模拟实验和拓展课程和现场实践课程,必修课主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模拟试验和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分为实验课程和户外拓展课程。模拟实验主要是ERP实验、进行案例讨论或案例重现等,户外拓展课程是将课程搬到户外,开展一些例如管理游戏或者趣味活动,在课程上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中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现场实践课程是将学生放到企业去进行现场的操作,在企业里聘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相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活动,这不但能让学生系统地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

4.2彻底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彻底打破传统的整堂课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老师每节课将时间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大概30分钟为理论讲授时间,后面大概巧分钟交由学生支配,可以是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或辩论,也可以是对刚刚讲授的内容进行实务模拟,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老师只要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指导即可。

建议专门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那些既能体现管理学科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管理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学习与讨论。教学之前,学生课前要仔细阅读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案例中管理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能使学生把管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最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弱化思维定势,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

为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坚持开放式教学,老师可带学生深人企业,与企业家和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或者对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诊断;可鼓励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和咨询;可鼓励并帮助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企划活动。

4.3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双师型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

打铁还靠自身硬,要想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比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学生的老师要先具有比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的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的师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又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往往这类教师都是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相对应职称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以外,还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会计、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因此,我们提倡教学和实践要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其目的是鼓励教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率先将自己造就成知识广博、能文能武的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尽快地在实践中应用,建议在培养过程中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管人员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学生学完相对应的课程以后,让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导师的指导之下,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由导师给予实践环节的评分。

5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TQM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TQM理论概述及其在高校中的应用

TQM理论指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该理论强调一个组织要以质量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顾客满意、该组织所有成员满意及社会受益为目的,从而实现组织的长期成功。

TQM理论最初应用于企业,对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性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开始逐步尝试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实施,这些高校实施的角度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美国的部分高校侧重于建立“人性化”和“发展性”的教学质量全面监管体系;英国高校在对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后还强调要进行质量审计,并且倾向于引进社会人士参与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日本高校除了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以外,还以TQM理论为基础进行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专门设置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高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这些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本科高校按教学目的可大体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别。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别于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和基于理论培养的高等研究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教育。

1.是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谰。其原因除了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造成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不匹配以外,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巨大差距。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如此。这就要求该类高校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水平,当学生进入到企业时既能较快的投入工作又具备一定高度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还需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升。

2.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输出人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高才会被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而社会认可度又决定了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质量的比拼。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生产和发展的角度去重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利用好的理论和方法经验去提高教学质量。

3.是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历年毕业生规模大,就业情况总体尚好,如图1显示江苏省管理学门类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22%。不同高校的就业率与其社会认可度关联密切。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因此应用性极强,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设置的重点专业。该专业本身研究企业的管理,更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水平,为其它专业和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示范作用。另外,由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所以,高校急切需要通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探索来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应用TQM理论管理的理念

1.以客户满意为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对教学质量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应以客户满意为目标。这里所说的“客户”既指学生和家长,也指社会用人单位和政府。要使客户满意即高校要让客户的实际感受达到并超过预期。如学生的期望是能顺利通过各种考试,能从课堂上学到实用的知识,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并适应社会与工作的需求;家长的期望是能通过学校的教育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未来能有好的出路;用人单位是期望高校能为企业输出业务水平过硬、知识素质高的人才;政府的期望是高校能够管理好学生,以较少社会资源,并且高校的教学能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这些“客户”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对象,也在时刻监督和评价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客户的满意度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以全员参与为保障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比较独立的办学自,因而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全员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去,在学校内部全方位考察教学质量。参与的成员不仅是高校领导、院系领导,还包括全体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全体学生,以及与学校息息相关的用人单位和政府,只有全员参与才能保障TQM在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中真正落实。

3.以过程管理为要点

过程管理包括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控制,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专业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同时还包括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控制,如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申报、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的打造、教学研究和改革方案审核、实验基地的建设和维护等。

4.以持续改进为愿景

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要不断了解和掌握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搜集各类数据、信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将题反馈到相关部门和教师。在对信息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寻找现状与要求存在差距的原因,分解细化问题,找到问题的源头,事先进行有效反馈。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全面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的方法不会一直保持不变,这时需要检测管理方法的适度性,固定周期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修正和更新,使整个运行系统处于持续改进的状态。

四、构建TQM理论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将质量管理分成4个阶段的工作: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亦称戴明循环,如图2所示。本文将PDCA循环应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中,将其质量管理也分为四个阶段的工作:

1.计划

计划阶段首先需要学院领导者根据TQM的理念和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可以由目标子系统、制度子系统、流程子系统和反馈修正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都有若干要素组成,构成完整的结构。子系统所涵盖的各要素都有具体的工作要点、工作质量标准和明确的要求,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结构,使教学质量管理操作有序、工作规范、运行有效、保证有力。其次要组织全系教师和行政人员培训和学习,以熟悉和了解该套机制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2.执行

执行阶段需要对整体专业教学进行过程控制,包括课堂教学、平时作业、实践教学、期中期末试卷、毕业论文、专业毕业实习等阶段的工作严格按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来运行。除此之外,还要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制度,如“中期检查分析总结”、“学期教学质量检查分析总结”、“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分析总结”、“试卷分析”等。既能有效地推动教师认真教学,又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效地管理。另外,还应针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总结分析,集中研究教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统一思想,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有力地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3.检查

检查阶段即要组成由校、院、系、学生、企业构成的立体化五维教学质量监控网。学校控制层面是从日常管理和全面检查相结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到成绩考核及记载等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学校教务处将教师课堂教学检查作为常规工作,随时检查教师出勤到课情况,教案、教学日历、备课笔记完备程度等;学院层面的管理是学院要成立教学督导组,按照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要求,抽取教学课程,随堂听课,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状况,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班级辅导员随机随堂听课,对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状况做监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材、课程设置、教师上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等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调整和整改;专业自查是指本专业教师内部相互听课学习。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对教师课堂教学产生了约束力。同时认真填写听课记录表,月底由系主任负责汇总,将听课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教师,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学生评教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学生全员参与评教。每学期末,本专业学生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登录教务系统学生评教平台,对该学期每门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打分,综合评价教师课堂精神面貌、师生互动效果、学生积极性调动、基础知识教学、前沿知识渗透、新兴教学设备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将学生评教得分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最后是企业评价,专业可以与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本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成绩评估方案及相关细则,由合作企业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打分,并辅以定性评价。根据这些实习表现反馈信息,反溯教学环节,起到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作用。

4.处理

处理阶段是把前一阶段对检查不合格的结果和现象进行纠正,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改善,并坚持持续改进。如对教师教学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和教学事故做出不同程度的处罚,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规范有序。对学生反响较大的教师,及时与其进行沟通,组织专场听课,如情况属实,则要求其及时改进。对于企业反馈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反馈到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缺乏的素养能力,及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弥补。与此同时进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系统完善,使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维护不断往前推进,形成下一个PDCA循环,以实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江苏毕业生就业网.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 /OL]. [2016-01-22].http://:2008/shownews.aspx?newsid=2003261.

[2]周晓剑,张瑾,刘娇,李彦琴基于TQM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4):62-63.

[3]樊泽恒.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3(5):114-117.

[4]董魁.基于TQM的新兴交叉学科教学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6.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总结篇8

广西16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总学分和学分分配上有很大不同。专业主要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组成,按课程要求都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我们选取广西财经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外语学院(以下简称6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对其设置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从表2对比可知,除个别学院外,广西6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所占学分为总学分40%以上,50%以上的高职院校达到50%以上。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语和计算机占了较大的必修学分;人文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选修的课程所占学分较少,这种课程结构设置一定程度影响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多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必修课程远大于选修课程,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专业方向及相关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科目设置上,基本上都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专业课是专业特色的体现,上述6所高职院校专业主干课程均为必修课,均未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置选修课程。这表明6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多、专业选修课程少,其结果是彼此没有专业特色,专业方向趋同。

1.1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师资

广西16所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法和师资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求还存较大差距。

1.1.1对实践实训重视不够从表2分析可知,6所高职院校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基本达到1:1,但各门课程的课内实践课时所占的比重偏小,尤其是专门实践课程不多。由于受企业硬件资源限制或者企业出于安全考虑、商业保密或怕影响正常生产等原因考虑,学生实习时基本没机会真正从事企业管理,只能在工厂从事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学用完全脱节。此外,16所高职院校在教学设备、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也不高。目前,仅有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1.1.2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先进教学理念,也必须掌握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课堂模拟、课堂讨论、双语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模式,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高职工商管理是实践性学科,对教师还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广西16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具有企业管理背景的专业教师占极少一部分,尤其是具有全面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

1.2专业特色分析

在广西16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只有25%有自己的特点,绝大部分学校专业特色不明显。广西外国语学院利用外语优势,致力于既懂外语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则定位于商场管理方向;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侧重于企业文化管理,具有管理与文化、传播相结合的特点;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利用其工科优势,专业侧重于质量、控制方面。

2对广西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2.1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需要

熊远光(2010)认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对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影响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首先必须立足于广西,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据广西区工信委统计,2012年广西食品、石化、汽车、冶金、机械、有色金属、电力、建材8个千亿元产业全部工业总产值达1.8万亿元,5年内从6103亿元增加到1.8万亿元,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30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280家、10亿元以上企业18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5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位置、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和千亿元产业发展,给广西工商管理人才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10年2月,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中,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创造了75%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有着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着眼于中小企业。

2.2专业定位必须切合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实际就业的方向

从特色专业角度看,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一要解决好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要明确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当地企业培养基层管理者。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更多地是面向生产一线。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看,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入职后从事的一般是企业的基层综合管理工作,相应岗位大致有:采购、仓储、生产管理(班组长)、市场营销、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调度、电子商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在职业发展的中后期,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走向部门经理管理层,只有少数会提升到总经理层和副总经理层。此外,根据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连续多年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发现就业方向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服务业),尤其集中在工业企业、商业零售和超市、商业批发与其易、金融与保险、旅游餐饮和竞馆等行业。服务业已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渠道。ISO9001标准作为建立一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方法已普遍地被世界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质量保证的要求。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和5S管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等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成为企业管理的潮流,开设质量管理方向成为一种必然。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实际,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例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是比较合理的。在专业方向设置上,生产运作管理、服务业管理、质量管理方向则应作为建设的重点。

2.3专业课程群设计要反映区域经济和优势产业的特点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反映区域经济和优势产业的特点。专业课程群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以及专业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区别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标志;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可以有多门课程;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设计要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服务面向,企业基层管理者所需要技能、技术、操作能力明显比洞察、预见、判断能力更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核心课程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核心课程就可以定为《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其专业主干课程可以设《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培养方向如果明确为“生产运作与质量管理”,工商管理毕业生就业对应的主要部门是质量部、检测室、技术部、车间,对应的岗位为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现场管理、检验员、班组长5个岗位,其专业主干课程还应该包括《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至少要包括《统计基础与实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内部审核》、《ERP模拟应用(沙盘)》、《物流管理与库存控制》等课程;培养方向如果明确为“服务业管理方向”,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服务业管理》、《服务业生产流程设计》,专业岗位技术至少要包括:《商场管理》、《仓储管理》、《服务策划》、《服务质量保障与控制》、《个人与团队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等课程,并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专题讲座。此外,专业课程群设计还要结合专业服务面向定位进行设计,增加学科基础课程。例如,如果服务面向的是广西制糖产业,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就应该设有《制糖技术与工艺》课程。

2.4实训基地和“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可以广西石化、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建材等支柱产业或者毕业生就业量大的企业作为重点合作的实训基地,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业作为兼职教师。在合作企业选择上,重点选择质量管理基础好、劳动密集型且是广西政府支持的现代企业。在“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可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学科建设委员;实行实习、实训双导师制,由企业专家作为教师参与企业现场实习实训的指导。在课程建设中,由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将企业真实的管理案例融入教学案例的分析、实践教学。

上一篇: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函授大专毕业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