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7 08:09:55

排版实训总结

排版实训总结篇1

【摘要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表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原有项群名称调整后的项群名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心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1.3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表2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安排的要点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1.专项化程度的变化;2.负荷强度与复

合量的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1.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1.基本功训练,空射到实射的转换;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对抗性项群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实战性

对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阵容选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配,组合训练及成队训练;3.实战性对

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4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附图

图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时空协同的结构模式(引自张英波1998)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2)。

附图

图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附图

图3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8]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11]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排版实训总结篇2

 

一、项目名称

西双版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立项依据

1.《西双版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西双版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办法(2018—2020)》;

2.《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农办 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 西双版纳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19-2020)》(西农办发【2019】1号);

3.《西双版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行动实施方案》;

4.《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19年省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非贫困乡)的通知》(云财农﹝2019﹞51号);

5.《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关于调整西双版纳州州级机关差旅住宿费标准及差旅费报销范围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西财行发〔2016〕406号);

6.《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州级机关到基层出差差旅费管理补充规定(试行)〉的通知》(西财行发〔2017〕391号);

7.《西双版纳州财政局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 西双版纳州公务员局关于印发〈西双版纳州州级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西财行发〔2014〕283号);

8.《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关于编制州级部门2021-2023 年中期财政规划和2021 年部门预算的通知》(西财预字〔2020〕62号)。

三、项目实施单位

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

四、项目基本概况

组织开展总结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工作,布置2021年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委州政府关于2021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分解到位。

按照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做好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暨“厕所革命”工作推进现场会相关工作。年内每季度组织开展3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等各专项小组对县市进行工作指导检查、随机调研工作;按照上级工作安排组织州、县、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人员及个别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乡镇、村委会到省内外培训、交流、学习。

五、项目实施内容

项目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组织开展总结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工作,布置2021年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委州政府关于2021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各项工作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责任分解到位。

2.按照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做好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暨“厕所革命”工作推进现场会相关工作。

3.年内每季度组织开展3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等各专项小组对县市进行工作指导检查、随机调研工作;

4.按照上级工作安排组织州、县、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人员及个别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乡镇、村委会到省内外培训、交流、学习。

六、资金安排情况

根据西双版纳州财政局关于2021年度州本级财政预算编制工作要求和西双版纳州农业农村局2021年度项目工作经费安排意见。项目经费预算总额为8.43万元,资金筹措来源州本级部门预算,具体经费预算如下:

(一)2021年度工作布置、检查、调度会务费。会期2天/次,参加人员为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专家组成员、各专项小组及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共50余人,会务费0.63万元。其中:

1.住宿费:15人,160元/人天,合计2400元;

2.生活费:15人,100元/天,合计1500元;

3.工作材料费:60份,40元/份,合计2400元。

(二)根据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厕所革命”工作现场推进及培训会。

(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督导、以及出州参加会议、学习等经费,合计7.8万元。其中:

1.生活费:共160人次,100元/人天,合16000元;

2.住宿费:共60人次,300元/人天,合18000元;

3.其他交通费:(1)租车费30车次,400元/车次,计12000元;(2)车船机票往返20人次,1600元/人次,计32000元;合计44000元。

(四)按照上级按组织人员到省外培训学习。

七、项目实施计划

(一)项目建设期限

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

(二)时间安排

1.2020年12月—2021年1月中旬,总结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工作,布置下达2020年度工作计划任务。

2.2021年上下半年,根据领导安排,组织开展2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工作推进及培训会。

3.2021年每个季度,组织开展3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等各专项小组对县市进行工作指导检查和随机调研。

4.根据上级工作安排,组织州、县、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人员及个别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乡镇、村委会到省内和省外培训、交流、学习。

八、项目实施成效

(一)经济效益

“厕所革命”的实施不仅在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第一,改厕是一种旅游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厕,将发展旅游业与精准脱贫、振兴乡村相结合,可以营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农家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借此机会提高乡村和景区的知名度,推动本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吸引一些企业家前来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改厕是一种健康投资,减少了农户的医疗支出。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通过改厕,农民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有效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与发生,整体提升了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节省了农民去医院看病买药的部分费用支出。

(二)生态效益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城乡差距的突出表现之一。传统农村厕所采用的是砖砌露天便池,由于没有遮盖和经过处理,导致粪便污秽不堪、臭气熏天。实施“厕所革命”项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牲畜随地便溺,如此不文明的形象都在不断的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改厕是打造人居环境美、生活富裕美、社会和谐美、人人幸福美的美丽家园重大举措,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通过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有利于消除粪便对空气和饮用水的污染,同时改厕公厕达到“三净两无一明”、户厕达到干净整洁无臭味、无蛆无蝇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家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无论是对改善小环境,还是大环境 ,都会带来良好的效益。

(三)社会效益

排版实训总结篇3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 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 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 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 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表1 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原有项群名称

调整后的项群名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1.3 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 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表2 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  

项群

  大周期中阶段训练安排的要点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

  1.专项化程度的变化;2.负荷强度与复

  合量的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1.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1.基本功训练,空射到实射的转换;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对抗性项群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实战性

  对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阵容选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

  配,组合训练及成队训练;3.实战性对

  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4 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 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 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附图

图1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时空协同的结构模式(引自 张英波 1998)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 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2)。

附图

图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 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 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附图

图3 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 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 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排版实训总结篇4

本文以两套教材(人教版和外研社版)的必修1为样本对比两套教材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发现课标教材的相同处,并仔细对比分析课标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方面的不同处。通过课标教材的对比分析,笔者以为可以更好把握课标精神,解读教材、整合教学,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学,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标教材;对比分析;异同处

一、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相同点

1.外语教学理念:全人教育

《标准》的出台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各种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在高中所受的教育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两套课标教材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都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教学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标教材“从重知识的传授向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即learning by doing”。综观这两套教材的变化,编者在系统安排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都非常重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另外,两套教材安排的教学活动都在之前或之后的交际情境中得到体现,而且逻辑顺接次序合理自然,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重复或脱离上下文的形式训练。语用活动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两套教材的编写理念都是采用“题材(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描述上略有不同,但实质上很接近,因为题材指的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话题是谈论的主题,两者很接近。

二、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差异

从词汇角度看,人教版教材在词汇教学方面关注从阅读中学习词汇,再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来使用词汇;外研版教材显著特点就是非常重视词汇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的结合,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从语法角度对比,笔者以为两套教材都遵循“先有语言现象,然后有语法规则”的原理,并让学生从阅读文章发现语言现象,总结语言规律,并通过练习来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人教版教材在语法教学板块有特色的地方是一是使用图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简洁清晰;二是主要通过练习来安排教学,语法练习设计既有机械操练也有符合生活实际的意义操练;外研版教材语法教学的安排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通常在安排新语法现象学习的同时,注意复习以前的语法现象;二是关注语法结构的形式、意义与用法的结合,并用英语解释语法现象,笔者以为这是外研版的一个亮点,是“用语言做事”的体现。

在对比两套教材必修1后,笔者认为两套教材不约而同地把读安排在前面首先是符合外语学习的特点,学生必需先有输入才有输出,而从输入形式上来讲,读比听更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因为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受的信息的70%来自于视觉;其次把读安排在前面也符合高中“侧重读写能力培养”的原则。

人教版教材的Pre-reading 部分活动设计比较单一,一般是问答题,阅读理解部分任务设计形式多样,有问答、正误判断、记笔记、连句子、写摘要等。运用语言中听说读写任务结合,通常由读开始到听说、又由读开始到写,强调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尽量设置真实自然的情景任务,如P30由读而说的任务设计一个地震纪念公园开幕式演讲,时代感很强。写作部分也体现写作过程的教学,并提供写作的框架结构或范本。

外研版教材技能训练中都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如module引入,通常是引出该模块的话题及词汇,并把词汇学习与听、说、写技能相结合为阅读做铺垫。Reading and vocabulary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阅读理解技能训练和词汇练习,阅读练习为语法学习做铺垫。听前活动设计也与词汇结合,充分体现词汇为听力任务做铺垫的作用。

两套教材都遵循《标准》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必修和选修想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由英语1―英语5组成,选修有系列I和系列II组成,系列I顺序选修(英语6~英语11),系列II是任意选修。各册都包括学生用书、挂图、配套录音磁带、多媒体光盘、同步教学网站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资源。两套教材总体结构安排遵照《标准》要求,但是具体到每一册教材,就有很大差异。就必修教材的每册而言,总体框架就有差别。人教版必修1是5个教学单元,外研版必修1有6个教学Module和1个复习Module。2. 2 Content 部分的项目和顺序互有异同。

三、结束语

教材的多样性给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给教学更多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但是教师备课所需的时间和理论基础要求会更高。人教版和外研社教材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相同,符合课标精神,在教学内容安排、教材每个模块的结构安排上不尽相同,各有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琳 Simon Greena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第一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胡晶君.关于教材评价的一些思考《广东教育》,2003

排版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江西省 高校体育 教育专业 体操教学 现状与对策

一、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分析

从表1看出教学大纲规定普修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有体操专项教学,其余三所没有专项。但是通过对老师的问卷调查得知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见表2

表1 江西省5所高校体操教学内容

表2 江西省5所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调查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能全部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另外三个学校只能部分实施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单双杠三个学校无法完成教学。

二、体操教材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各个高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同一年相同年级使用不同的版本和不同出版时间的教材,但是教材的出版时间都是选择1985年以后的,而且各个学校在选用教材出版时间上都在向本年靠拢,2004年到2005年各个高校使用教材在编写者上有很大的不同。2006年到2008年教材的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编写者基本相同。这说明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趋势上有相同的认识。

三、体操教学学时比例、学期安排的调查分析

1.教学时数的对比分析

教学时数也就是课时,课时分配应根据该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如体操这样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多、练习多所以用的时间也较多。但通过对5所高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学时安排体操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

2.学期安排的比较分析

体操必修课的安排上,5所高校都安排了两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以上。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校在体操教学的总学期数逐年递减,但是从2007年开始到2008年又开始教学的每年安排的学时上升,学期数没有增加。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2004年到2005年学期安排都是三个学期,但是一周上课的次数减少,两个学校在第三学期的2次/周减少到1次/周。2005年到2006年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上体操课的学期数上都减少到两个学期,江西财经大学在2004年到2005年虽然安排的学期数减少,但是总的教学次数没有减少。

四、江西省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在职体操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新时期的体操教学需要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文化层次、崇高敬业精神的专业体操教师。

1.体操专项教师年龄、学历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在20名体操专业教师中,25一35岁的教师有9人,占45%,36一45岁的教师有8人,占40%,46岁以上3人,占15%。由此可见目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队伍年轻化,老中青搭配较好。年轻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比较强,可以给教师队伍带来新鲜气息和活力;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又比较丰富,可以在教学上给年轻教师起榜样作用。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1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体操教师占总人数的86%,而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却为空白。虽然学历与体操教学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体操内涵的表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引进却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背景教育、职后培训状况调查分析

体操是一项早期专业化与直观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作为一名体操专业教师如果没有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实践经验,对体操教学的“质”和“量”是难以保障的。我们通过对20名教师接受专业教育背景及职称的情况调查得知接受过l-3年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0%,接受过4-8年的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总人数的40%,而没有接受过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只占10%,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10年以上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同时有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0%和40%,助教占10%,由此可见体操专业教师专业结构和专业教育背景分布比较合理。

3.体操教师性别结构分析

高校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及多种课型的发展变化,要求男女生分班上课。因此,就提出了对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的相应要求。从调查的20名体操教师结果显示,男教师为18名,占总体的90%:女教师2名,仅占总体的10%。全国普通高校抽样结果显示,男性占64.4%,女性占35.6%。相比之下,江西省女性体操教师低于全国水平25.6个百分点,女体操教师比例偏低。

参考文献: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立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类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杨波,马海涛.论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

[4]汪正毅,陈丽琼等.21世纪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方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5]戴文忠,杨桦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12-420.

排版实训总结篇6

早在2016年4月12日,皖北煤电集团就下发通知,安排部署学习新《规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对照新旧《规程》内容,全面梳理煤矿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学深学透准确掌握,对照新《规程》新要求,深入矿井生产的每个环节,抓对标、促提升,把新《规程》落实到生产实际中去,全力提升煤矿安全保障水平。

大力宣贯 学深学透

“新《规程》突出以人为本,提高了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监控、通讯等系统的要求,还对矿井安全避险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和井下应急系统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2016年5月17日下午,为了了解新《规程》的贯彻学习情况,记者来到皖北煤电集团安全监察局,看到该局副局长侯明亮正与部门几位员工交流学习新《规程》的体会。

“新《规程》由原来的四编增加到六编,共有721条,较原版《规程》的751条减少30条,新增内容共有138条,体现了国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2016年4月27日,皖北煤电祁东矿安全副矿长张礼发在该矿培训中心担任授课讲师,为生产一线员工讲解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为确保新《规程》培训效果,祁东矿推行领导带头学《规程》、懂《规程》、讲《规程》、用《规程》,组织干部员工进行全面培训、考试,采取集中学习与业余学习、规程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做到新《规程》入脑、入心。

新《规程》颁布后,祁东矿充分认识宣传贯彻新《规程》的重大意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学习教育培训规划,在广播、电视开辟专栏,强化宣传,层层发动,营造全员“学法规、抓整改、促落实、保安全”的浓厚氛围。该矿培训中心对照新旧《规程》的版本,制作教育培训课件,着重从新《规程》修订后的主要变化以及对煤矿生产影响较大的条款入手,重点加强对新《规程》新增加内容的学习和贯彻,分期分批对干部员工进行集中培训,重点讲解修改补充和新增的内容,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2016版《煤矿安全规程》已经颁布,我们安监处一定学深学透,提升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执法。”皖北煤电任楼矿安监处副处长蔡国义在部门学习会上要求。该矿安监部门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用好新《规程》,自身先学好新《规程》。并督促生产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带头学习新《规程》,进而带领员工学习,推动全员安全素质的提升。恒源矿组织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开展专题学习会,就新《规程》中相关篇、章、节修改的条款对班队长以上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皖北煤电各基层单位对新规程有关条款和修改的部分进行认真、细致的学习对照,各矿、区队、班组发挥学习教育培训主阵地优势,分专业、分工种、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利用班前会、学习例会、多媒体平台、微信、QQ群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同时,安监处每月组织一次培训情况检查,对培训活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考核,每次培训后将组织考试,不达标者进行补考。对员工参加培训学习记录、考试考核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评出名次,奖优罚劣。

全面接轨 落到实处

“新《规程》是在吸取事故教训、总结新时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修订的,将在今年的10月1日实施,必将推进煤矿安全管理的全面升级。”皖北煤电钱营孜矿矿长吴劲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对照新旧《规程》,找出129条升级整改的内容。经过全面对标,现已整改110条。对剩余的19条,明确落实了整改时限和责任人,都要在9月底之前整改结束。”

钱营孜矿安监处、调度所、技术科等职能科室先后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新《规程》,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全部内容。该矿还将新《规程》中的内容分为生产、地测、通防等专业组,并明确要求责任人要把新老两个《规程》中的条例进行逐条对照。经过对照,该矿技术人员对照新《规程》修改内容,查找出具体工作中的差距,确保新《规程》执行后,工作与新《规程》的要求一致。

钱营孜矿将各项管理提前与新《规程》标准进行对接。按照新规程内容要求,该矿安监部科学制定安全监管计划,合理安排监管内容,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同时,加大对各生产区队安全系统动态稳定、瓦斯治理、防突措施、地测防治水、现场管理的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井下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严防事故发生。

五沟矿组织员工对照新《规程》标准要求,组织开展安全隐患全覆盖检查,分专业、分系统全面梳理需要整改的问题,并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按照“五定”原则要求进行整改,及时排除系统安全隐患,切实做到检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排版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培训管理平台 B/S SQL Server

一、引言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全资子公司,承担着优化全省能源资源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供应的重要职责,主要从事电网建设、生产、经营、科研、设计和培训等业务,公司下设16个市级供电公司、72个县级供电公司和9家直属单位,管理各类员工近6.5万人,服务电力客户2300多万户。安徽省电力公司的人才强企战略是把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实施全员教育培训,全面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增强队伍素质,激发员工创造活力,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针对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市培训基地培训人数众多、培训流程繁杂、业务逻辑复杂、管理困难的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的培训基地管理平台。

二、平台总体架构

结合培训基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本平台中我们采用Browser/Server工作模式,这样的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例如,培训班班主任可以通过浏览器申请班级培训资料;基地主任可以通过浏览器审核年度计划、住宿申请、烟酒申请等;技能培训处人员可通过浏览器添加用工申请、对课程表进行汇总等。

本平台我们采用数据访问层(DAL)、业务逻辑层(BLL)和界面层(WEB)三层架构模式。设计模式中的每一层单独实现自己的功能,互不干涉,所以如果某一层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只需要修改这一层中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到其他层中的代码。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开发中的分工,有利于组件的重用。

三、系统结构与功能

本平台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培训计划管理、培训班全过程管理、培训设施及工器具管理、后勤物资管理、用户管理。

(1)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的增加:添加新用户的新信息,包括姓名、密码、员工编号、性别、所属部门。用户的修改:包括姓名、员工编号、性别、所属部门。用户的删除:删除数据库中的用户。角色的管理:添加新的角色,包括角色名称、角色级别、领导姓名等。权限的分配: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用户登录时进入不同的模块。

(2)后勤物资管理模块。后勤物资申请:包括桌饭申请、烟酒申请、自助餐申请、住宿申请。用户可通过平台申请桌饭、烟酒、自助餐等后勤物资,各部门主任首先在系统中填报申请表,然后提交到后勤管理处审核批准并发放。维修申请:查看各个部门的维修申请。审核申请:查看和审核各个部门提交上来的用工申请,对其批准或否决。消防设施:实现了消防设施的增删改查的基本功能,并且具有对消防设施停用的功能。公寓信息:包括公寓信息、公寓信息视觉图、公寓平面图。公寓信息模块实现了对公寓房间本身以及其实时住宿状态的增删改查的基本功能。

(3)培训设施及工器具管理模块。用户可在系统中建立设备的台账,并提供查询接口供用户查询。同时提供到期检测、报废、更新等功能,并能提交给后勤部门处理。设备台账:具有基本的增删改查功能,并且可以批量导入设备台账,导出设备台账。设备查询:根据入账时间、入账人、负责人、设备名称、设备类型、规格型号、设备编号、使用状态等条件查询相应设备。设备更新:可以单个添加设备,也可以批量导入设备。设备报废:某些设备到了报废的时间,应该将其添加到报废列表中。设备到期检测提醒:设备到了过期检测时间或者报废时间会在初始页面给予提醒。

(4)培训班全过程管理模块。各组收到开班通知,由班主任通过智能排课系统和教学资源安排生成排课表。教学资源包括教室、教师、兼职教师、设备仪器和教材等(分理论和实操)。自动生成具体课程表后,各组可通过系统查询、修改、生成报表等。用户(组):填报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培训计划,上报培训策划书和大纲(固定格式通过附件形式上传),填报培训项目中所需的培训教师和设备、材料;上报培训项目中所需的培训教师和设备、材料、资料,上报对象技能培训处。技能培训处:审核并上报年度计划,上报对象培训管理处;调整并下发月度计划,下发对象各组。审核并上报培训大纲和培训所需的各种资料,上报对象培训管理处。下发开班通知,下发对象各组。培训管理处:审核并汇总并上报年度计划,上报培训大纲和培训所需资料,上报对象分管领导。并上报到省公司;调整并生成月度计划并下发,下发对象技能培训处。下发开班通知,下发对象技能培训处,下发的同时创建班级。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年度计划;审核批准培训大纲和培训所需资料。

(5)培训计划管理模块。在模块中各组可根据现有培训设备、设施和上级要求在系统中填报或批量导入年度培训计划。然后提交给技能培训处审核,再提交到培训管理处进行调整汇总审核并上报分管领导批准,最后由培训管理处统一汇总上报给省公司。由培训管理处根据省公司年度计划线下生成相关月度计划报表并下发到技能培训处,然后下发到各组。用户(组):填报或导入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策划书和大纲(通过附件形式上传),培训项目中所需的培训教师和设备、材料、资料,然后上报到技能培训处。技能培训处:审核并上报年度计划,培训大纲和培训所需资料,培训项目中所需的培训教师和设备、材料、资料;上报对象培训管理处;下发月度计划,下发开班通知,下发对象各组。培训管理处:审核并上报年度计划,调整后的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和培训所需资料,培训项目中所需的培训教师和设备、材料、资料,上报对象分管领导。汇总上报年度计划,上报对象省公司。调整并生成月度计划并下发,下发开班通知,下发对象技能培训处,下发的同时创建班级。分管领导:审核批准年度计划;审核批准培训大纲和培训所需资料,培训项目中所需的培训教师和设备、材料、资料。

四、结语

目前,培训基地业务智能化管理平台已经投入试运行,从平台运行的效果来看,本平台提高了培训管理的效率,方便了教职工,方便了管理人员,平台运行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刘奎,付青. SQL Server 2008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高扬.基于. NET平台的三层架构软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2).

[3] 陈刚,魏东明,李利.企业培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

[4] 李铭. 4.5高级编程(第8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 奥利弗莫里森,等. HTML与CSS入门经典(第7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 戴林松.湖南省电力公司员工培训开发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排版实训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营造学知识、练本领、强技术、夯基础的浓厚氛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

二、目标要求

依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和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坚持“什么岗练什么,什么缺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保证应参加的人员人人参加,全员达标。通过练兵比武活动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依法执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和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三、活动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琅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四、活动内容

(一)学习培训内容

根据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核心制度、相关的服务流程,检测技术和结果评估,了解医学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二)培训参考教材

1.临床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

2.护理人员:卫生部编《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理分册》。

3.中医医疗人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专业第七版、《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中医学基础。

4.卫生监督人员:

卫生部编《卫生监督员培训系列教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卫生监督员手册》(赵同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5.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试验室设备操作和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要点》、《突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文件资料汇编》。

6.妇幼保健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相关内容、《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福建省儿童系统保健指导手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

7.医技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技分册》相关内容、《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各医技科相关内容。

8.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相关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政策读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

五、活动安排

全县卫生系统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8月)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组织“三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要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学练技术、争创一流。要充分认清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认识到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位练兵阶段(2010年9月—10月上旬)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制定的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员工开展岗位练兵。采取自学为主、定期辅导、岗上带教、专题讲座、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并定期组织考试,检查学习培训的效果,确保学习培训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第三阶段:技能比武阶段(2010年10月上旬—11月)

在学习培训基础上,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书写和执法文书展示、现场技能操作演练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进行技能比武。各医疗卫生单位按要求自行选择一定比例的优秀选手参加全县的技能比武,笔试与技能成绩按40∶60比例,两项成绩总和在前10名,做为评选全县卫生系统学习标兵的依据。同时,将各单位选手参赛情况列入本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具体事宜由县卫生局医政股另行通知)。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和表彰阶段(2010年12月)

技能比武结束后,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参加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报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及时对本次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六、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医疗卫生单位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活动工作的领导。县卫生局成立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活动的指导

、协调、检查。

(二)立足岗位,注重实效。在本次活动的安排上,要保证日常医疗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各科室的工作特点,科学统筹安排,将学习培训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要立足岗位需要,突出岗位特点。切实使这次活动达到让医疗卫生人员熟知和掌握本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娴熟应用的效果。

(三)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要把本次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把手负总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对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

上一篇:电器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实训印刷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