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借款合同范文

时间:2023-11-28 21:58:49

金融借款合同

金融借款合同篇1

福建省仙游县人民法院

原告仙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住所地仙游县鲤城园滨路。

法定代表人凌文茂。

委托人杨文金,男,原告之榜头信用社信贷员,特别。

被告王金亮,男,1978年出生。

被告王志桑,男,1978年出生。

被告黄金亮,男,1970出出生。

原告仙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被告王金亮、王志桑、黄金亮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陈绍坚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仙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委托人杨文金到庭参加诉讼,被告王金亮、王志桑、黄金亮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王金亮、王志桑、黄金亮均未答辩。

以上事实,有原告的庭审陈述及原告提供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贷款申请书、三被告的身份证明复印件、保证借款合同、借款借据等证据各一份予以证实,本院审查认为,上述证据具备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本院予以认定。

本院认为,仙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被告王金亮、王志桑、黄金亮签订的保证借款合同,缔约主体适格、意思表示真实,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原告依照合同约定向被告王金亮提供了借款人民币2万元,履行了合同义务,被告王金亮未按约偿还借款本息,应当向原告承担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民事责任,被告王志桑、黄金亮作为保证人依法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被告王金亮、王志桑、黄金亮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既不答辩,也不提出反驳意见,视为自动放弃诉讼权利,本院依法缺席审理和判决。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百零五条、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二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王金亮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偿还给原告仙游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借款人民币二万元并支付自二oo九年八月十六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信用社贷款利率规定计至本判决指定还款之日止的利息。

被告王金亮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二、被告王志桑、黄金亮对上述借款本息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案件受理费减半收取为人民币一百七十九元,由被告王金亮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福建省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员 陈 绍 坚

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金融借款合同篇2

    上列原告诉某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原告诉请:一、判令某告某积虎偿还借款本金10万元及利息12166.67元;罚息(从逾期之日即2014年4月25日起按月利率15‰至实际履行完毕之日止)、复息(未按期偿付的利息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二、某告某小华、某彩霞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偿还责任;三、该案诉讼费由某告承担。法院受理后,依法进行了审理。审理过程中,原告撤回了对某美竹的起诉。

    该案相关情况

    一、双方签订的合同类型:金融借款合同。

    二、借款本金:100000元。

    三、利息约定:月利率10‰。

    四、借款期限:2013年4月25日至2014年4月24日。

    五、担保和保证情况:保证担保(某告某小华在25万范围内作最高额保证担保;某彩霞出具保证承诺函同意对某积虎在2012年4月26日至2014年4月26日期间向原告的借款在25万元范围内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六、逾期约定:未按期归还贷款本金,从逾期之日起按约定利率加收50%的罚息利率计收罚息;未按期偿付贷款利息,按罚息利率计收复息。

    七、借款后偿还本金数额:2014年8月15日偿还借款本金5万元。

    八、借款后偿还利息数额:无。

    九、2014年5月,浙江瑞安农村合作银行莘塍支行更名为浙江瑞安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莘塍支行。

    法院认为,原、某告签订的金融借款合同合法有效,依法应予以保护。故原告的诉请,合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

    判决结果

金融借款合同篇3

[论文关键词]金融机构;委托贷款;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通过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自我积累及向企业主、股东、合伙人或者内部职工借款筹集资金,但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上述融资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往往需要通过向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融入资金用于投资,银行贷款是其中的方式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前景不明朗,负债能力有限,要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存在很多困难和限制。

一方面,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而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存在大量自由资金。由于企业(除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等之外的非金融机构)间相互借贷目前在我国法律领域里还是一个禁区,为克服企业借贷的非法性,银行逐渐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委托贷款作为金融机构代理类中间业务,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委托贷款可以高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实行最大程序的资源利用率,以委托贷款的形式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因此,上市公司委托贷款的公告频频出现,据新浪财经网2011年报道,华联综超委托贷款年利率15%、美欣达委托贷款年利率15%、ST波导委托贷款年利率16%、香溢融通委托贷款年利率18%……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年利率几乎呈现出逐步攀升的状态,平均年利率在15%以上。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随着市场融资风险的增加,上市公司委托贷款逾期归还风险加剧。

委托贷款业务存在委托人、受托人、借款人、担保人等多方当事人,委托法律关系、借贷法律关系、担保法律关系等错综复杂,金融机构在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时作出相应法律风险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委托贷款的概念及性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7条第3款规定,委托贷款系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

委托贷款在性质上首先不同于一般的委托合同,委托合同中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或是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委托的情况后从事民事活动的,委托人才承担民事责任;其次,委托贷款在性质上也不同于一般的信托法律关系,按照资金信托的本意,信托关系的当事人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或者是委托、代理和受益三方。信托业务实践中,委托人和受益人可以为同一方,但信托法律关系的主体三方不包括信托资金的借款人则是肯定的。

在大陆法系中,根据代理人进入代理行为时以自己的名义还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以及代理所订合同后果的归属于谁两个标准。

根据《合同法》第402条的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上述条款规定了委托人的自动介入制度,该规定承认了受托人以自己名义进行的代理,还规定了在显名代理的情况下,委托人有权自动介入。

在委托贷款中,受托人与受托金融机构所签订的委托贷款合同符合间接代理行为的特征,受托人与受托金融机构约定由受托金融机构处理委托人有关贷款事务的合同。虽然委托人将资金交付给了受托人,但受托人并不能自由地处分委托资金,只能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按约定的贷款条件向指定的借款人发放贷款;贷款收益归委托人所有,贷款的风险也由委托人承担,因此受托人与受托金融机构所签订的委托贷款合同在性质上属于间接代理行为。

二、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业务中的义务

(一)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业务承担相关义务的法律基础

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法律基础是有偿的委托合同。“委托合同的订立是以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在有偿的委托合同中,受托人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若未尽到,受托人存在过错,对于委托人所受的损失应负赔偿责任,但对受托人不负直接归还借款本息的义务,理由如下:

1.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合同里系受托人身份,在委托借款合同里处于债权人身份,因此其在委托贷款的法律关系中具备双重身份。但由于委托贷款的资金使用人是借款人,借款人是由委托人确定,对借款人的资本状况、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偿债能力进行尽职调查并审核最终决定是否放贷是委托贷款方的义务。银行作为委托贷款的受托方,完全按照委托贷款方的指定借款人发放贷款,仅仅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无需考虑借款人的资产规模、信用等级及其他贷款风险。

2.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业务中并非实际的贷款者,不垫付资金,其作为受托人对借款人使用委托贷款的实际投向仅仅负有监督义务,对贷款的使用和收回不承担直接责任,无需担心借款人在贷款期满不归还贷款的风险,因此,若出现贷款风险,受托人如未根据委托贷款合同尽到监督义务和协助收回贷款的义务,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但并不承担返还借款的直接责任。

综上,在委托贷款合同有效的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在办理委托事务时存在过错造成委托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或是不能完全收回,对于委托人造成的损失,受托人应该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赔偿。

(二)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业务中的相关义务

一般在委托贷款合同中,金融机构的合同责任和义务是非常明确的:在贷款人确认的时间内将委托贷款给贷款人指定的借款单位,有义务监督贷款资金的合理使用。

金融机构承担监督贷款使用的义务,前提是委托人的款项应该进入金融机构的账号。金融机构和委托人签署委托协议、委托人实际把钱交给金融机构,两者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时间上的差异,只有委托人的钱确实进入金融机构账号之后,金融机构才能承担保管监督的义务。确定钱已经进入金融机构的账号通常比较简单,可以通过进账凭证、贷记凭证、票据等证明。但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委托贷款合同由三方签署以后,委托方将贷款直接划入了借款方,金融机构没有收取手续费。过了一段时间,借款人违约,不能按期归还贷款。这时,委托人将金融机构作为被告推上法庭,要求金融机构承担责任。这种情况实际是企业之间的借款关系,双方利用了金融机构。但如果有证据证明钱是由金融机构指示直接划拨的,金融机构就有监督的义务,当贷款不能按期归还时,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委托贷款中,金融机构负有监督贷款使用的义务,主要包括:监督贷款的用途,防止贷款风险的扩大;遵守委托贷款分期发放的约定条件,防止贷款失控;委托贷款到期时,应该发出催款通知,防止诉讼时效的丧失,从而无法追回欠款等等。

三、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业务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从表面上看,委托贷款业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属于无风险或低风险业务,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为尽量避免委托贷款出现纠纷,金融机构在开展该类业务时应当根据委托贷款业务的特点,依照金融法律法规,完善内控机制,明确合同权利义务,并严格按照合同履行相关义务。

(一)金融机构完善制度建设,防范法律风险

由于委托贷款作为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在委托代理业务中不垫付资金,不承担贷款风险,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目前金融机构在委托贷款业务的具体操作中并不规范,缺乏规范统一的业务操作制度。

为避免出现法律纠纷后进入诉讼程序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应重点加强委托贷款业务所涉及的内控机制的建设,同时应提高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健全委托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将委托贷款风险管理纳入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体系之中。

(二)明确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的权利义务

首先,应当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在三方协议等委托贷款的法律文本中进一步明确委托人、受托银行、借款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次,金融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与委托贷款协议中有关条款的约定积极履行检查、监督执行及督促还款的责任,在出现贷款逾期的情形时,及时告知委托人,同时向借款人及担保人发出催收通知。若委托贷款合同约定或者委托人授权银行行使诉讼权的,金融机构应当以自己的名义以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若委托人依据《合同法》第402条、403条规定直接向借款人主张权利的,及时为委托人提供必要的协助,例如提供相关的借款合同,催款凭证、还款凭证等。

(三)把握合规性,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义务

在委托贷款业务中,金融机构作为受托人不承担贷款的风险,但其作为善良管理人,应该按照合同的约定对委托贷款进行谨慎管理和监督,要按照银行普通贷款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对委托贷款进行管理,在贷前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贷款支付及贷后管理等方面对受托人承担诚信义务,忠实地为委托人的利益而处理委托业务,定期或不定期向委托人报告委托贷款业务的有关情况,在收回贷款本息后,应当及时转交委托人,不得截留和挪用。总之,受托人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银行的管理义务、诚信义务、报告义务和贷款本息转交义务。

金融机构要避免为委托贷款提供担保,不要使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扩大。实践中,有的金融机构在签订委托贷款合同时,规定借款方不能按期还款,由金融机构承担还款的保证责任。许多法院认为,金融机构的保证是委托贷款合同得以签订的重要条件,因此,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时,法院就判决金融机构承担连带责任。金融机构提出抗辩,认为这种条款违反《贷款通则》,同委托贷款的性质不符,不能让金融机构承担贷款的风险。但法院通常不会加以支持,仍然要求金融机构承担责任。为委托贷款提供担保无疑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影响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所以,金融机构在从事委托贷款业务的时候,应该严格避免为贷款进行担保。在委托贷款中只能承担监督和协助的义务,不能扩大自己的义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金融借款合同篇4

关键词:借款费用;涉税风险;涉税处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72-01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血液,它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充足而鲜活的资金,企业就根本不能生存和发展。负债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且大多数发展较好、较快的企业,均合理、适度利用负债资金。负债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多数企业能够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其财务杠杆效应和筹资风险,但是很少有企业从税收角度考虑融资涉税风险问题,导致涉税成本较高,增大了企业风险。充分理解借款费用的相关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

一、借款费用的税前扣除规定

借款费用是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在融资活动中发生需企业承担的与借入资金相关的利息费用,具体包括:长期、短期借款的利息;与债券相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安排借款时发生的辅助费用的摊销;与借入资金有关,作为利息费用调整额的外币借款产生的差额等。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在当期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在受益期间内分期进行税前扣除。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向非金融企业及金融企业(包括向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全额扣除。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含浮动利率部分),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可以扣除。

二、关联方借款费用的涉税处理

为了防止“资本弱化”即关联公司为了达到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采用贷款方式替代募股方式进行的投资或者融资,归避税收的行为,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9月19日了财税[2008]121号《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按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分别为5∶1和2∶1,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未超过上述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上述准予扣除的利息支出必须取得支付利息发票,否则不得税前扣除。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或从降低融资成本角度出发,集团公司或融资能力强核心企业(子公司)发生的“统借统还”经济事项,根据税收相关规定不受财税[2008]121号规定的限制。

三、“统借统还”借款费用的涉税处理

根据财税字[2000]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国税发[2002]13号规定,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统借统还贷款业务,从财务公司取得的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财务公司承担此项统借统还委托贷款业务,从贷款企业收取贷款利息不代扣代缴营业税。

国税函[2002]837号: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受“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比例,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限制,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的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

四、投资未到位而发生借款费用的涉税处理

根据国税函[2009]312号《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规定,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公式为:

企业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该期间借款利息额×该期间未缴足注册资本额÷该期间借款额

五、向自然人借款费用的涉税处理

根据国税函[2009]777号《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第四十六条(债权投资利息规定)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的条件,计算企业所得税扣除额。企业向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其借款情况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根据税法第八条和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相关、合理的支出)规定,准予扣除。

条件:一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二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六、对外投资借款费用的涉税处理

根据企便函[2009]33号规定,纳税人为对外投资而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不得作为纳税人的经营性费用在税前扣除。

七、涉税风险控制

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不但要力求低成本筹集企业所需资金,还要降低其涉税风险。

做好借款费用涉税风险控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三证合一”问题(即法律(合同)凭证、会计凭证、税收凭证的经济实质应当一致);二是法律(合同)凭证应当合法、合理;三是签订合同前应当充分了解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税务局,编.地方税收法律法规选编(2009)[Z].2010,4.

金融借款合同篇5

【个人固定资产借款合同一】

甲方(借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贷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下列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合同。

一、乙方贷给甲方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交付甲方。

二、贷款利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借款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还款日期和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违约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合同自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效。

本协议(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同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

【个人固定资产借款合同二】

编号:________________

借款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方:_________银行_______行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借款方于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提出的借款申请,贷款方愿意提供固定资产外汇贷款。现借贷双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借款合同条例》以及_______银行的有关业务办法的规定,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以下条款,以资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 借款币种、金额和期限

1.1 借款币种:___________

1.2 借款金额:(大写:_______)其中备付利息:(大写:_______)

1.3 借款期限:

借款期限为_____年,自第一笔提款之日起算。

第二条 借款用途

2.1 借款限用于:_________________

2.2 备付利息款限用于支付建设期各期利息。

第三条 提款

3.1 借款方按第一条规定的借款额提款或/和开立信用证均必须满足下列全部条件后方可进行:

(1)已提供项目投资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证明;

(2)已提交贷款方认可的项目预(概)算资金已全部落实的证明,包括拨款和发行股票、债券的批准件;各类已签署生效的融资合同副本;自有资金已落实的证明;

(3)已提交贷款方认可的《工贸还汇协议书》或销售渠道已落实的其他证明;

(4)已提交贷款方认可的还款担保;抵押合同已办妥登记及公证手续;

(5)自筹资金已按贷款方要求或按计划投入使用或到帐;

(6)未发生第9.1条款所列任何一种违约行为;

(7)其它:

3.2 提款期限为______个月。自本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算。在提款期限内,借款方应按下列计划提款。

【拓展】借款合同纠纷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一、金融机构违反《商业银行法》规定而签订的借款合同。

《商业银行法》是由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范,由于制定该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所以有较多的强制性规定,大量使用了应当、必须、不得等用语,但是这些带有强制性用语的规定在合同法中并没有相应的体现,因而一般情况下除了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有关的利率的规定会导致合同条款无效外,违反《商业银行法》的其他规定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二、关于贷款人为非金融机构企业的借款合同。

此类借款最常见的是一般企业之间的借款、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借款以及名为补偿贸易实为借贷的借款。根据《商业银行法》及《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取缔办法》的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金融业务活动。所以,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是不能作为贷款人与他人签订借款合同的。最高人民法院对以上几种性质的借款合同也有批复,均按无效合同处理。

三、金融租赁公司与承租人签订的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借贷的借款。

融资租赁合同包括两个法律关系:一个是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关系,一个是出租人与出卖人之间的买卖租赁关系。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借贷的情况,如出租人与承租人未对出卖人及租赁物作出明确的约定或者选择,而是由出租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亦不是用该资金去购买租赁物,而是用于其他流动资金的,就是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借贷的借款合同。这时,如果出租方为不具备经营贷款业务的企业的,则按一般企业间借款合同处理,认定合同无效;如果融资租赁的出租人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则按出借人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借款合同处理。

四、关于政府部门根据政策发放贷款而签订的借款合同。

虽然《贷款通则》规定,各级行政部门不得经营贷款业务,但从最高院的判例来看,并非如此。因为财政部《关于地方财政有偿使用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地方财政部门为扶持特定的企业、行业发展,可以发放财政周转金,实行有偿使用,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定期归还。所以,此种情况下,由政府机关发放的贷款,并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认定此种借款合同有效。

金融借款合同篇6

(2)民间借款合同,即自然人之间形成借款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法律禁止企业之间的金钱借贷,如果企业之间进行金钱借贷行为,则该行为无效。

银行借款合同和民间借款合同分别有其各自的特征,下面对其两者进行对比:

1、主体不同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只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才能从事金融借贷活动,故银行借款合同的贷款人只能是国家商业银行或其他依法可经营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民间借款合同的贷款人只能是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组织不能成为贷款人(但非金融业务的内部借款除外)。

2、是否有偿不同

商业银行或其他经营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除法律规定外,都必须收取一定的利息,故而银行借款合同是有偿的。而民间借款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既可以约定借款利息,也可以不约定利息,不必然是有偿的。

3、是否要式合同不同

银行借款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银行借款合同的,合同应为无效。民间借款合同非以要式为原则,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其他形式。

4、是否为实践合同不同

金融借款合同篇7

理论模型将农户正规融资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量化到农户融资的保留性收益中,并与农户借款的融资成本相结合。假设农户总是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对外借款[16][18]从而形成农户使用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或混合金融的不同融资决策。假设农户仅依靠自有资金投入(K)生产时可获得的产出为q=Q(K;Z)。Z代表农户家庭特征,反映农户家庭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交能力。农户还可借助外部资金扩大生产或投资新项目,投资成功可获得较好产出(QG)的概率为π;投资失败获得较低产出QB(QB<q<QG)的概率为1-π。农户所需借款金额B*(A,C;Z,θ),取决于农户的可抵押资产(A),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本、社会交往等特征(Z)、风险偏好(θ)以及融资成本C。农户融资成本由固定费用(Cf)、与借贷规模和利息相关的变动成本(Cv),以及因农户无法履行偿债义务而导致的违约成本(Cd)三部分组成。结合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借款过程中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及其最终的融资选择,调研问卷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了解农户未发生借款以及农户不使用正规金融的原因。并根据信贷约束的来源,将其分为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来自需求方的信贷约束被细分为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其中,交易成本约束指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或代价,包括支付贷款利息、贷款申请必须履行的程序(如填写各类申请资料、提供各类证明文件等)和获得贷款等待时间等。风险约束是指农户因害怕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风险,或担心贷款申请遭到拒绝等而放弃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机会。借贷实践中,交易成本约束包括农户因不清楚借贷程序或借贷手续繁琐,利息过高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主动放弃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风险约束包括害怕申请不到贷款“丢面子”或不能及时偿还贷款可能遭受损失的情况。关于各类型信贷约束的识别和农户融资选择过程见图1。判断农户是否受到信贷约束的前提是首先了解其金融需求。如果农户可凭借自有资金实现扩大再生产或融资新项目,则农户不受信贷约束(NR1)。第二种不受信贷约束的情况是指农户因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而放弃对外融资(NR2),也就是农户借款投资的预期收益低于农户对外借款的保留性收益。这时农户将放弃对外融资的机会。相对以上未发生借款的情况,还有一些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并获得足额批准。这样的农户也认为没有受到信贷约束(NR3)。但是,如果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的贷款申请遭到拒绝(QR1),或正规金融机构批准的贷款少于实际申请的数额,农户被认为受到供给型的数量约束(QR2)。如理论模型所述,农户对外借款的前提是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借款的保留性收益,但对于正规或非正规金融的选择取决于农户通过不同渠道融资的保留性收益的大小。如果非正规金融相对便宜,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借款。反之农户则偏好向正规金融结构融资。申请正规金融贷款过程中,如果农户不能满足正规金融机构关于贷款抵押或担保的条件(TCR1),或因为距离正规金融机构较远、申贷过程繁琐,或等待放款时间过长(TCR2)等原因自愿放弃使用正规金融的机会,就认为这些农户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约束。相对于数量约束和交易成本约束,风险约束的识别更为复杂。中国农村信贷市场长期的信贷配给,导致了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压制,不完善的信贷配给制度与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相结合,使部分农户因害怕风险自愿放弃正规金融的融资机会。例如,有些农户对自身的偿债能力缺乏信心,担心还不起债(RR1),有的农户害怕被催债(RR2),还有农户因为要与正规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担心贷款合同中隐含不被告知的风险(RR3),以及类似肯和斯托瑞(Kon andStorey)提出的“沮丧的借款人”。[10]这些农户认为即使自己向正规机构提出申请也不会得到贷款(RR4)。

实证分析

农户所受到的各种信贷约束及融资选择结果见以2007年为例,约28%的农户未发生借贷。借款农户中非正规金融借款占主导(43.45%使用非正规金融,18.54%使用正规贷款,9.93%使用混合借款)。正规金融借款主要来自农村信用社(86.36%),非正规金融借款中亲友互借款占91.90%。调查结果显示:52.71%的农户不受信贷约束,受信贷约束的农户中,供给型信贷约束(33.33%)多于需求型信贷约束(13.96%)。模型二分别考察数量约束、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表3下部分给出选择方程中影响农户发生借贷的主要因素。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和农户收入显著地降低农户借贷的可能性。农户家庭人口规模、生产成本和土地经营面积都显著地促进农户借款的概率。农户发生借贷的概率与户主年龄呈现显著的“∩”形关系,表明农户对外借款的可能性随着户主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当户主步入中年时对外借款的可能性最大,之后对外借款的概率随户主年龄上升而下降。本文重点考察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农户使用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模型一的回归结果表明供给型和需求型信贷约束都明显提高农户使用非正规金融的概率,且需求型信贷约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供给型信贷约束促进农户向非正规金融借款可能基于两种原因:一是正规金融机构金融的金融供给有限,难以满足全部农户的资金需求。这使得部分农户不得不寻求非正规金融资金满足其资金需求。二是正规金融机构策略性地只批准部分农户的贷款申请,迫使农户求助于非正规金融以弥补其资金缺口,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借助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监督机制保障正规金融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22]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需求型信贷约束较供给型信贷约束更大程度地影响农户对非正规金融的选择。这意味着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时,仅扩大正规金融的供给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中部分信贷约束来源于信贷需求方自身。这也是多年来尽管正规金融机构不断扩大资金供给,贫困地区的农户仍广泛依赖非正规金融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与预期一致,非正规借款方程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农户家庭资产和收入都降低农户使用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概率。较高学历可一定程度反映农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农户家庭资产与收入反映了农户抵押和偿债能力。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农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减少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回归结果中,家庭人口规模和农户生产成本都正向影响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概率。这可能是由于较多的家庭人口便于拓展社会关系,广泛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农户获得亲友的资金援助。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显示:交易成本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风险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边际影响高于数量约束。本文认为以上回归结果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是相吻合的。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不断增加金融供给,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程序不断简化,以农信社广泛推广的“信用证”服务为例,信贷员深入各村,无论农户是否存在资金需求,信贷员通过村委会、根据农户家庭资产和收入状况提前授予农户信贷额度,并发放信用证作为农户随时提款的凭证。一旦农户产生资金需求,可凭信用证到村委会及时提现。除农信社外,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也推出类似的金融服务。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改善不断弱化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约束。值得重视的是,风险约束从金融需求者自身的角度阻挠农户使用正规金融融资。这些农户局限于亲友互小规模借款,抑制了农户大规模使用借贷资金的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侧重金融供给制度的重构与改进,忽视了农户惧怕和规避风险的融资心理,缺乏对农业生产投资的保险措施,这也是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结论与不足

长期农村金融政策的扭曲,将大多数贫困农户排除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贫困农户受到的供给型信贷约束长期压抑农户正常的资金需求。出于风险规避,贫困农户主动放弃从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机会,求助于小规模的非正规金融满足其资金需求。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以下重要含义:第一,实证表明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的改善极大便利了农户使用正规金融融资,农村信贷约束不再显著制约农户使用正规的金融服务。第二,农户融资仍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数量约束,正规金融青睐富裕农户,较贫困农户仍被“拒之门外”,非正规金融仍是众多贫困农户融资的重要渠道。第三,农村金融政策的制定在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的同时,还要激励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为克服农户不同程度的风险约束,应开发和推广各类与农户借款投资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产品,鼓励农户积极投资,有效利用外部融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进行农业金融政策创新,促进更多的农户尝试正规金融借款,减少农户所受到的风险约束,充分利用外部资金优化农业生产投资规模,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本文尚存诸多不足。比如,实证分析中假设供给型信贷约束、交易成本约束和风险约束均为外生变量,不受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和其他特征的影响。但是,信贷约束作为中间变量现实中可能受到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并同时影响农户的非正规金融选择。此外,本文仅限于讨论信贷约束对农户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影响,而非正规金融的可得性也会反过来影响农户对正规金融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的评价,进而影响自我配给的可能性,以及融资渠道的选择等。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相互竞争会逐步弱化各种信贷约束,促进我国农户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

金融借款合同篇8

一、关联企业之间借款的内部控制

集团公司的筹资管理一般是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即由母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然后根据各分、子公司的需求进行拨付并收取利息。具体程序是由借款企业向集团公司提出申请,经集团公司审批后(形成股东会决议或会议纪要),对外借款单位根据资金情况上报本企业股东会及董事会,经批准后进行签订内部借款合同,各种手续办理完毕后再进行资金划拨。

二、关联企业之间借款涉及相关税费

(一)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

关联企业之间进行拆借,其资金来源渠道,借款利率及借款用途不同,税法要求也不一样。

(1)如果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拆借给关联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相关规定对此做一些防止资本弱化的规定,分为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第一,一般情况:资本弱化调整。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的规定,非金融机构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2∶1,金融企业为5∶1。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按各月月末账面金额加权平均确定。第二,特殊情况:资本弱化调整的例外。税务机关在进行境内关联交易调整时,并不是一律按照合理方法调整。由于一方调整收入的同时,允许另一方调整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势必对双方的税收产生影响,当关联交易双方的调整不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时,一般不进行纳税调整。

(2)借款利率的规定。税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笔者认为税法应明确规定借款利率,因为随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银行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贷款银行不同利率也不相同,特别是一些小贷公司介入,利率更加灵活,有的将近30%,如果税法不允许全额抵扣,将来可能会存在很大的纳税风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款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4倍以内的利息依法受法律保护,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笔者认为借款利率在同类贷款的4倍以内可以抵扣,否则应该做纳税调整。

(二)营业税的相关规定

(1)如果资金来源是自有资金,拆借给关联企业的,区分无偿占用和有偿占用两种情况来征税:第一,在有偿占用资金(收取利息或资金占用费)的情况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第二,在无偿占用资金的情况下,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本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营业税。《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规定,暂行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有偿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有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为(以下称应税行为)。按照上述税法规定分析,非有偿行为不属于应税行为,除税法特别规定无偿行为视为应税行为外,不征收营业税。

(2)如果资金来源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后分借给关联企业的,则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可以免交营业税。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7号)中规定,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第二,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中又规定,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代理统借统还贷款业务,从财务公司取得的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参照以上文件,如果集团公司自金融机构借款再转贷给企业下属企业或成员企业使用的,集团公司向成员企业收取利息,营业税也是免税的。

(三)利息收入的确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1)金融企业按规定发放的贷款,属于未逾期贷款,应根据先收利息后收本金的原则,按贷款合同确认的利率和结算利息的期限计算利息,并与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属于逾期贷款,其逾期后发生的利息,应于实际收到的日期,或虽未实际收到,但会计上确认为利息收入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2)金融企业已确认为利息收入的应收未收利息。逾期90天仍未收回,且会计上已冲减了当期利息收入的,准予抵扣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以后收回的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三、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利息的账务处理

关联企业间借款利息账务处理根据关联企业性质不同其处理方法也不相同,现在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探讨关联企业间借款利息账务处理。

(一)支付利息时账务处理

企业用自有资金对外提供借款时不付利息,故不进行账务处理。如果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后进行对外借款,支付利息时账务处理: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

(二)收取利息时账务处理

关联企业间借款收取利息根据关联企业性质不同,其处理方法也不同,现分几种情况进行探讨:

首先,符合统借统贷性质的公司(包括分公司对母公司的借款)收取利息时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

贷:财务费用(收取资金占用费)

其次,不符合统借统贷的关联企业借款(包括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之间的借款)收取利息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其他业务成本(税务局代开发票时缴纳的营业税及其他税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根据税务局代开的发票)

(作者单位为山西兰花集团东峰煤矿有限公司财务科长)

上一篇:公司转让合同范文 下一篇:电商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