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0 10:27:01

道法教案篇1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贯彻“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应用知识,同时向学生传授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这里的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揭示原理、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加丰富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识。

第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实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缩短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的公民。

第四、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和促进中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促进中职学生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力求“案”、“理”合一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有针对性,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达到案例内容与教学理论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案”、“理”合一。缩小学生思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现实问题,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同时根据职业素质的要求,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务必使“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

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接近实践,以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本是“符号世界”,书中所阐述的道德法律知识相对于现有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相反,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的世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课本中的“符号世界”和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功效,用案例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3.努力实现启发思维,开智慧窗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设计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的收集、讨论、演示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1.精心准备案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主线。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准备好案例是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上的案例,要对案例概念所涉及到的内容做好全面的、开拓性的诠释,以丰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广泛地搜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适当遴选,应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选择好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新闻等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根据资料撰写或改写教学案例。在编写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选择要切合中职学生不同专业教学的特色,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是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进行中的典型事例,是社会真实生活情境的一种描述与记录,而不是虚构的事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时效性。案例的内容可长可短,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一案例也可以是综合案例;可以是正面案例也可以是反面案例;可以是文本型案例,也可是视音频型案例等等。所设案例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向思维的空间,并能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疑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便于引发学生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辩论,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信息多角度寻找答案,做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2.灵活导演案例。案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教师如同一个导演在设计一项学生参与下的活动,驾驭好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考虑案例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法律原理;教师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既节省时间,又让所有的同学合作分享;教师要考虑如何引起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如何巩固探究成果,应用得到的原理、方法去探究拓展案例;教师要考虑如何拓展案例,要考虑教材提供的案例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如果不适合的如何选择案例等。案例教学不是平铺直叙。平铺直叙的案例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导致《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丧失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思想观念易出现偏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对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首先以启发为原则,帮助学生丰富《职业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认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对照自己的言行,从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的感觉。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以案例为工具让学生获得有血有肉的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的探究能力和获得的知识原理是他们进一步探究的保证,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案例的内容,而且应预先设计好讨论的程序。

3.组织讨论案例。教师可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地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讨论可采用先小组后全班,或其他组织形式,教师负有引导、组织的责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在讨论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灵活的组织能力和机智的反应能力。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搞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置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要将与该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有关专题的研究情况讲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探讨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教师要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为导向,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冲突”作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相应的案例来设置学生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最后,将有关的案例内容和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提前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广泛地利用多媒体、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为上好课堂讨论做准备。

4.组织评价案例。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总结,一般多由教师来做,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等。评价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案例分析报告是对一次案例讨论课后的结果和心得体会的全面总结。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辩论,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认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它一方面可以巩固讨论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这对于中职学生职业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提高都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五、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的有效手段;既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的中职学生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比较抽象,因而使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伟伟.中职德育课如何开展案例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07(01).

[3]黄海宁.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08(15).

[4]温丽琴.如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J].职业,2010(23).

[5]范雪锋.案例教学法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科技,2010(10).

[6]邵勇骏.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研),2011(06).

道法教案篇2

[关键词]两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钟铭佑,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周世中,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94―04

2005年3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原来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道德修养,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树立公民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引进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其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案,据《说文通训定声》和《正义通》释:“案,考也,通作按”,意即考查、考据、研求。案例,则是指经过调查研究或考据查证而获得的实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具有教育价值的实例运用到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在中国,案例教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代。考古学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在陕西秦墓出土的《云梦秦简》,大都是墓主喜编选的训吏教本。喜,是秦朝的文吏,做过小吏、御史、令史等官,按照当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喜负有主管法律教育和培养吏员的职责。《云梦秦简》记载了父亲控告儿子的案例,以及教人掌握诉讼程式的大批“爰书”。这些案例都是喜为了施教所用。《云梦秦简》是我国秦代采用案例教学的例证。到了汉代,“汉承秦制”,汉代的文吏职官教育,同样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董仲舒曾编撰过案例书,《公羊董仲舒治狱》就记录了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断决疑案的大量案例。另外,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典《秦谳书》,由二百支竹简记载,是一部议罪案例的汇集。这些进一步说明,汉代文吏职官教育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汉律条款就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吏的断案能力。

国外普遍认为,案例教学起源于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这种教学法在他的弟子柏拉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柏拉图把老师的问答编辑成书,寓教于许多有趣的故事中,这就是《理想国》一书的由来。后来,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主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蕴含科学本质的范例进行教学,正式提出了案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法学教育。法学案例教学通过一系列判断分析以及师生间的讨论问答,让学生理解法律的概念和原则,并且教授分析技能、口头辩护、语言表达技巧等内容。它被公认为当今美国法学院法律教育创新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学案例教学在我国受到重视,一些高等院校的法律院系开始采用这一教学法,包括案例讲授、案例模拟、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具体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以理统帅例,用例说明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讨论和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心和中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灌输者,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能够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接受者,完全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能够做到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启迪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能够做到“讲道、研业、解惑”才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因此,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都是案例教学的重心和中心。

(二)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条文是法学理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学理论是枯燥的,法律条文是静态的,而案例则是活生生的、动态的。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条文去分析不同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了“混合过错”责任:“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为了便于同学们对这些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理解,笔者举了一个案例:甲乙各牵牛于一座长20米、宽5米的桥两端。甲见状,喊:“停下,我的牛性子暴,牵你的牛躲躲。”乙口称“不怕”,继续牵牛过桥,甲也牵牛上桥。结果,二牛于桥上相抵,乙牛跌入桥下泥中窒息而死。问:甲应否负赔偿责任?乙对牛死这一后果有无责任?我国法律上有何规定?我们通过案例分析知道,甲采取的是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对损害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乙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对损害结果也有一定责任。这种“混合过错”,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因此,甲负主要责任,乙负次要责任。这样,同学们对故意、过失的心理态度和“混合过错”印象很深。

(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的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知法、守法和用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案例教学把学生置于一个实践者的境地,总是带着问题出现,或蓄而不发,或真真假假,或似是而非,以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和锻炼他们的直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叙述、剪裁、提炼、演绎、归纳,使原有经验得以理性化。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取案例的原则

选取案例的总体原则应当是“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案例选取的角度看,应当与大学生密切相关,时间上最好是选用近期发生的案例,空间上最好是选用本地发生或与本地有关的案例;从案例选取的难度看,必须有适当的难度,使问题的解决经历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案例选取的知识跨度看,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跨度,因为知识跨度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具体说来,案例选取应当掌握以下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案例,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学法用法的重要素材,因此,案例最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真实事例。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只有真实性才会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为了保证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收集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登的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审结的成功案例,《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民主与法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报刊刊登的案例,以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报道的案例。这些案例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二)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思想上的共鸣。案例选择应当是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所谓典型性,是指发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备受社会普遍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典型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在案例教学中,要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运用好正面典型,即现实生活中乐于助人、高风亮节、遵纪守法、维护权利履行义务的典型,如牛玉儒、侯祥麟乐于奉献的典型,宋鱼水秉公执法、依法断案的典型,等等。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宗旨是塑造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依法办事能力。从正面的典型案例中,大学生将以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进一步认识到,宽容、奉献是社会所必需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的实现,是社会的必然,从而自觉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运用好反面典型,因为反面典型对大学生也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它告诫人们不要这样做,否则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厉制裁,如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的深层次原因。

(三)针对性原则。案例教学的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要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实际,充分利用大学生中不履行义务、违反法纪的现象来进行讨论、剖析,以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实践证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他们最熟悉的事或现象来进行讲解,可以增强这门课的感知性、情景性、行为规范性。比如,笔者在讲授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针对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爱劳动的现象,指出,劳动是一种美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法制教育。

(四)新颖性原则。案例要不断更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法律、新法规不断颁布和实施,过去的法律法规也在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给人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变化,社会上、校园里的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案例多年不变,不能根据新形势、新问题、新法律、新法规及时补充和调整,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贻误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理论部分要即时删改、增添新内容,而且使用的案例也要根据新情况予以补充,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手段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原理和法学基本理论的重点、难点时,要尽可能举例说明。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无因管理、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情况等等,笔者都精选案例加以阐明。如果案例过多,费时过长,则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冗长繁杂的案例,学生也不愿意听。因此,教师对于哪些问题应当举例,哪些不必举例,要胸有成竹、通盘考虑。另外,案例要精讲,教师要紧扣授课内容,精讲所举的案例,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对讲授内容理解快、印象深、记得牢,顺利实现知识的转移、提高和增长。

2.学生讨论。案例教学,要求教学互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在其中,教师担负着组织、引导、调控的作用。

(1)创造讨论氛围。教师组织好案例材料以后,要让学生围绕案例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多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分歧是正常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所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而发表的不同观点,是对事而不是对人,因此,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侮辱或不尊重。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讨、辨析案例中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有关的法学概念、法学理论,协助学生以案例说明理论,用理论处理相似的新案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2)建立激励机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鼓励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讨论中,即使同学们的分析过程或分析结果发生了错误,教师也应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并给予应有的鼓励,然后再帮助其纠正错误观点,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师可将同学们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考核范围,使同学们重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和课后的复习。

3.教师总结。同学们交流观点之后,教师应当对整个案例进行梳理,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作归纳

总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所学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学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倘若是针对考题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应该告诉学生答题技巧,抓住得分点或考点,用专业术语回答提问。

(二)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广泛赞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应用与系统讲授相结合。课堂教学应以系统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系统讲授的辅助方法,而决不能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变为纯案例教学,这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教学中,必须保证这门课程的系统性,不能抛开系统性而片面追求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为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系统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基础。缺乏系统性,知识内容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是零碎的、不全面的,这样就很难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及各部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利的。因此,要坚持案例教学与系统知识传授相结合,在学生全面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思想道德要求、法律规定相结合。使用案例教学时,分析案情、作出判断要以思想道德要求、法律法规为依据。目前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内容大多是对思想道德要求、法律条文的简单概述,很少直接引用有关思想道德的规定和法律条文。因此,在案例教学中,仅仅把教材上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知识作为分析案情、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不够的,甚至会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辅之以相关的思想道德规定和法律法规,指明适用于该案例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并阐释其含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理论知识,确保案例分析的科学性和结论的正确性。

道法教案篇3

总体要求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正在开展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工作目标

教育治理活动要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重点在同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高、社会关心关注度高的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律师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医患纠纷调解处置中心等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服务行业窗口单位进行,主要解决个别工作人员、从业人员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要结合“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言行,引导大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坚持做到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谦恭有礼、文明友善、遵守秩序。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部署动员):六月上旬,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学习教育和动员部署,结合正在开展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城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集中开展诚实守信和讲求公德教育,通过举办道德讲堂、道德演讲比赛、道德规范讲座、道德法律法规学习研讨会、先进典型宣讲等方式,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崇尚诚信、讲求公德。

第二阶段(实施落实):六月至九月,结合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教育作为重点贯穿全过程,注重教育的广泛性、针对性、实效性采取措施开展活动。建立党风政风监督员、行风评议代表、人大代表、政协代表、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对象进行道德评议的制度,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评议卡的形式,听取本单位、本行业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群众的反映,认真开展分析评议,形成阶段性道德评议意见,进行针对性整改提高。

道法教案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案例教学法 实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帮助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针对性,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值得每一位思政教师都好好推敲、苦心研究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案例教学法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并且很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授课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启发、师生双边互动的教学方法。在过去《思修》课的授课中,教师一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甚至一厢情愿地用概念和理论体系建立的理想世界取代学生的现实世界,所以就造成了《思修》课中的很多理论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这些理论知识离自己的现实生活较远,并不能解决切实的现实问题,进而产生反感和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从心底里抵触学习《思修》这门课程。然而,理论知识本身也不是空泛的,是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人或事上,是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

另外,传统的《思修》课程大多强调教学过程的“教”,强调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甚至压抑了学生的某些创新精神。加上,现在《思修》这门课程大多都采取开卷的考核方式,这就使原本就有些“边缘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只求过关,对于为什么学、如何学的过程不甚了了。而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凸显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因此案例本身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案例情境,对案例加以思考,进行积极的讨论,再加上教师在一旁的引导或总结,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增加了,改变以往学生对《思修》课一贯的刻板印象。

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还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等环节,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碰见在讨论环节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辩论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的情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没有教师的立场主导,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充分地学习,充分地实现了学习主体化的过程,真正地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而且《思修》课中有关法律知识的案例是和大学生们今后走上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自己受用的能力,奠定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基础。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思修》课中的应用,受益者远非学生一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教材、了解学生的过程。案例的搜集、选用秉承着最基本的实用性原则。所谓“实用”,首先,案例要切合教材。案例材料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有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是能够充分论证和阐明理论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吃透教材,悉心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及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只有将这些知识点熟知于心,才能做到在搜集案例的时候有的放矢。其次,《思修》课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选用的案例就需要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促使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中,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现实状况、思想困惑和需求愿望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对搜集的实际案例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用于教学需要的不同案例,并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2]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筛选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也随之进一步提高。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首先,案例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授课过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思想结合的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这是《思修》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因此,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切实回答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上绪论这一章时,教师大多会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案例来反映大学生活特点,以此让刚入学的新生充分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并积极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如在讲到如何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围绕着教材的三点要求,笔者总结了“五自”,即“人格上自立,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这五点要求,并根据这五点要求分别从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选取了著名高校的学子四入名校、三次被退学、大学生放假回家带脏衣服等案例来进行教学。在第一章节有关于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时,笔者就选取了致力于农业事业建设的大学生师智敏的案例和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案例进行对比,以此来阐明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第六章有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会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个感性上的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然后选取在身边发生的一些往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案例,通过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脱颖而出,要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与积累,同时,创业也是属于就业的一种有效渠道。让笔者颇有感触的是,每每上到这部分章节内容时,学生都十分感兴趣,并且听得很认真,相比较以往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上课的情绪及课后的效果都有了一定的增强。而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警醒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就应当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说服力是有限的。而当学生看到就业市场人潮涌动的现场图片,各大招聘网站的职位需求,有关就业的案例视频,甚至在实践环节中当学生真的走进人才市场去体验一番时,学生对就业问题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了有关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层面。因此,在《思修》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案例,可以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思修》课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知识。

其次,讲授案例切忌喧宾夺主。之所以在《思修》这门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因为通过案例,可以引起学生对于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这种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课堂中的案例并非仅仅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简单设置的故事或事例。不管什么样的案例,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3]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不能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同时,案例的展示只是要透过案例的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因此,案例本身只是一种教学的桥梁,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环节,而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如果在《思修》课中过于关注案例本身,而忽略对案例背后的规律和理论知识的探索、揭示,就失去了案例教学法本身的意义。例如,在讲授《思修》课第五章社会公德的部分,面对教师列举的不遵守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的案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加以批判,但引起学生的批判和不满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案例来反思自己有没有和案例材料中类似的行为举止,从而对今后的实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次,把握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导向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法制观。因此教师在具体分析案例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思想引导的“度”,即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要使学生鲜明地知道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否则,案例分析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第三章有关人生观教育的部分,在分析“爱荷华大学的枪杀案”这个案例时,对卢刚毁灭他人最后自我毁灭这一事件,就有一些学生认为卢刚是英雄,是有骨气的中国人。针对这种观点,教师应旗帜鲜明地指出卢刚的这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人生观受到颠覆,心理承受力脆弱及社会责任感欠缺。通过这种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水平。而这个“度”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国家法律法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道德准则。

最后,案例教学法需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思修》这门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相反,我们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在授课时应保持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与教师系统讲授、总结灌输理论的适度平衡。某些时候,由于这门课通过案例说明道理,运用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巩固理论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过多偏重事例就容易成为记流水账、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学生也只会出于猎奇心理去看案例,达不到教育目的。反之,若过多偏重于教师的理论教育,就成了基本原理课,抹杀了这门课的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合理有效地掌握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比例,切忌就事论事,而应就事论理,把理论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2]陈威.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道法教案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各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以人为本、普法为民理念;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深入开展“法制九水”创建为抓手,推动辖区“六五”普法开好头、起好步,加快依法治区进程,推动辖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创新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任务和要求

今年是全面实施《区2011-2015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区规划》和落实区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区工作决议》的第一年,各社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好年度实施方案,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具体任务和要求是:

一是积极推进“法治街道”创建,不断提高街道法治化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法治街道”创建,加快依法治街步伐,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1、不断完善“法治街道”创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法治区”创建活动的意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一学三讲”(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线,以“法律六进”(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为手段,抓好落实。根据辖区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治机关、法治社区、法治学校、法治企业和法治单位制度。

2、切实落实“法治街道”创建形式。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创新组织形式,在坚持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机关各部门、各社区、各企业单位及辖区执法部门的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上下联动、内外结合、齐抓共管的法治创建氛围;广泛实施法治创建惠民工程,使法治创建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全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街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不断健全“法治街道”创建机制。一是坚持统一领导。始终坚持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开展“法治社区”创建,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统一实践。把“法治街道”创建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创建完成过程中看到成果,得到实惠。

二是注重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坚持普法宣传一切有效形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方法。

1、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两延伸两转移”。在普法对象上,从全民普法向服刑在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等高危群体,社会流动人口等城市边缘群体,失地、失学、失业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延伸,将普法工作延伸到影响社会稳定最大的群体和最需要的地方。在普法要求上,从学法、知法、守法向弘扬法治精神转移。在普法目标上,从依法治理向法治创建转移,提高街道法治化管理水平。

2、加强法治文艺建设。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法律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丰富宣传手段。充分利用街道法制辅导站、社区普法宣讲服务站、文艺宣传队、法律图书室、法制宣传栏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

三是以“法律六进”为手段,为“法治街道”创建奠定良好基础

1、继续创新和强化“法律六进”活动。总结“法律六进”的好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六进”活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制定“法律六进”考核标准。围绕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努力提高“法律六进”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创新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围绕法治社区创建,结合社区居民对法律知识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屋拆迁、公共卫生、治安管理等为重点内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搞好社区“两委”成员骨干培训,大力弘扬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开展刑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切实保障和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另外,根据辖区旧村改造、基础建设、换届选举引发矛盾纠纷多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大型集中宣传活动,加强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提高辖区居民自身法律意识,确保辖区的和谐稳定。

3、创新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学法,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机关干部年度普法考试制度和岗位学法制度,促进工作落实。一是定期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公务员参加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加强各类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计划12月份对街道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一次普法考试。

4、创新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法制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广泛开辟学法用法实践的第二课堂,加强法制副校长和校外法制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习惯。

5、创新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进一步健全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层和员工的法律学习制度,完善和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企业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开展经常性学法活动,突出抓好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建设。各社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健全普法依法治理领导组织机构,适时召开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2、强化队伍培训。要根据“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大力组织普法骨干培训,认真学习“六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采取措施和重点要求,吃透“六五”普法规划精神,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巡回演讲,充分发挥普法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道法教案篇6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好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法律知识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身体力行,努力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基于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在学生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制定完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

由于实践教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确定以下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目标。

1、知识目标: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

实践教学改变空洞说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并验证所学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理解和认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形成自己较为合理的道德法律知识结构。

2、能力目标: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活动的策划、准备和组织‘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二是通过参观、访问或开展道德、法律的调查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三是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一定程度上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问题,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

3、素质目标: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说明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有助于学生在探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善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也为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明确要求。

1、紧扣教材主要内容

要紧紧围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选取实践教学的案例。

2、关注成长成材需求

课程面对的是大一新生,他们的兴奋点是渴望成材,,因此设计实践教学时,必须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成长成材的需求。

3、贴近大学校园生活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主要是校园生活。因此,实践教学,只有贴近大学校园生活,引领大学校园生活,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三、具体方案(部分章节简单举例)

(一)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方案:给父母的一封信

1、目的要求

通过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促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父母对学校的了解,以达到学生与父母心灵的交流,学校也可通过学生父母的回信,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学校――家庭这一网络的联系。

2、实践步骤

(1)安排大体的写作提纲:对父母的感恩,对自己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汇报,对学校情况的大体描述。

(2)信件写完,个人封笺后,统一交学习委员,由学习委员清点、上交。

(3)统一交由邮局发送。

3、考核办法

任课老师检查学生有没有完成写信的任务,给出实践教学环节成绩。

4、条件保障

学生处、辅导员的参与与支持

5、学时数

2学时(老师讲解、学生交流1学时,学生写作1个学时)

6、课时安排

讲完绪论第一节后,在一周内利用实践教学时间进行。

附录:写信的提纲

①父母为你做过许多事情,该如何感谢?

②原来和父母有过争执,该如何道歉?

③来到大学后,你有什么感受、规划?

④学校的大体情况如何?

(二)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方案:在校园里面做义工(也可以采用捐赠衣物、钱等方式进行)

1、目的要求

通过在校园里做义工,感受普通者劳动者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培养踏实、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的优良品格。

2、实施步骤

(1)任课老师介绍国内外特别是重庆志愿者总队的情况,可以请重庆志愿者总队负责人黄伟来介绍。

(2)任课老师同班干部与学校后勤联系,确定参加校园活动的时间(以每周半天,持续3到4周为宜)、地点等。

(3)每个班级为一组。

(4)参加活动的同学须记录活动的情况和感想,活动结束作为作业统一上交。也可以举行交流会,请同学谈谈在校园做义工时感触最深的一点体会。

(5)任课老师和班干部在活动中要起督促作用,随时处理各种应急事件。

3、考核方法

根据学生做义工的表现和上交的总结、感想等书面作业、座谈会上的发言等综合评定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4、条件保障

与后勤的联系,劳动工具的准备。

5、学时数

2学时

6、时间安排

讲完第三章第二节后,在一周内利用实践教学时间进行。

(三)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方案:开展校园文明督察

1、目的要求

针对校园里面的不文明的现象,通过参与校园文明督察行动,加深对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认识,并以他人为鉴,把他人不文明行为习惯,为创建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实施步骤

(1)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干部制定校园文明督察活动方案。

(2)召开班会,讲清开展校园文明督察的目的和具体做法。

(3)以班为单位,分别到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地,开展督察活动。

(4)督察组成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说和教育,督促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

(5)做好督察记录,也可把不文明行为拍摄下来。(注意保护隐私)

(6)根据所见所闻所感,写出心得体会。

(7)举办一次校园不文明行为图片或漫画展。

3、考核方法

根据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和心得体会综合给出实践教学环节成绩。

4、条件保障

准备“校园文明督察”红袖章或者工作证以及相机。

5、学时数

2个学时

6.时间安排

讲完第五章第二节后,在一周内利用实践教学时间进行。

(四)第七章、八章 法律部分

方案:旁听法院庭审

1、目的要求

通过去法院旁听,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法律责任。

2、实施步骤

(1)任课老师或学生干部联系附近的人民法院,了解旁听的有关情况,并商定审理时间。

(2)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法庭旁听。

(3)组织讨论:案件性质、庭审程序、法律适用和案件启示等。

(4)写出旁听法院庭审的心得体会。

3、考核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旁听法院庭审的实际表现,给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

4、条件保障

联系法院,联系学校车队。

5、学时数

3学时

6、时间安排

讲完第八章第二节后,在一周内利用实践教学时间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瑞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读本[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2]黄焕初,符惠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道法教案篇7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基础”课,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随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基础”课教学。这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是实现教学双向互动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高校也开始在部分学科中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日趋规范化,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具有以下特点:

1.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法中大多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2.案例教学法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各种信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素质教育论文,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其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积极主动思维,接受教师指导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讲求系统知识,面面俱到的讲授学科知识,在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而案例教学,教师必须收集编写案例,这样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促进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论文网。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听教师讲授,学不深、学不透。案例教学法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

2005年,和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基础”课作为一门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日常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第三章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时,我选用正反两个案例形成案例对比教学形式。“案例的对比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观照自身,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其中一个案例通过视频展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从医56年,兢兢业业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医生的大医有魂、大爱无疆;另一个是向学生展示熊猫烧香病毒及其程序编写者李俊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同样是有才华的人,当其将个人才华用于危害社会就会受到社会的唾弃乃至受到法律的制裁。课堂上引用了德国思想家歌德的一句名言:“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华益慰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人民的热爱,而李俊和他的熊猫烧香则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通过案例展示和课堂讨论,学生基本都能得出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其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人生自我价值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实现的素质教育论文,所做的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就越大,如果像李俊那样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乃至为危害社会,其人生价值就就为零为负。正反两方面案例的运用,能使学生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能较快较准确的得出结论。当然,正反面案例的选用要注意两个案例要有相关度,能为所教授内容服务,形成相关对比。另外,反面案例的选用要特别谨慎,同时要加强引导,不要有引起学生模仿或恐惧的因素。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的讲授中,我结合今年五一起《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为学生准备了南京“6·30”特大醉酒驾车肇事案和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酒驾案,要求结合本章社会公德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酒驾对社会有什么危害,是否违反社会公德?酒驾入刑有没有必要?高晓松酒驾案为什么引起更多的关注?公众人物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是什么关系?公众人物是否更应遵守公共道德?很明显,本章案例新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讨论气氛活跃。通过相关案例,也能将本章内容串联,学生讨论案例所得出的结论其实就是课本的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也使他们乐于接受课本理论并记忆深刻。整章教学能从案到理到法,并导之以行,引导学生从知到行,知行统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可以说是与学生息息相关,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课。在案例安排上,我选用了浙江理工大学2004届毕业生吴立杰自主创业的视频案例——“一个大学生和他的1001万”。通过吴立杰为还姐姐资助他上大学的1万元钱开始找工作,四处碰壁的经历,让学生明白找工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轻松,鼓励他们要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案例中所展示的吴立杰创业的起起落落和他在其中所做的努力和调整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学生讨论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择业创业观,让他们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本章以大学生案例作为切入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课后安排的大学四年规划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从中也能看出该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旨在把学生放在具体的案例中,让其对案例中的具体环境和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于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对于整个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需要经历案例选择和设计、案例教学和教学评价反馈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整个案例教学前功尽弃。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由于每章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因此,可以以“章”为单位,选择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学环节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学案例,达到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的统一。以下谈谈对案例教学法应用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1.案例选择和设计

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基础论文网。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案例,从多个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标准答案。

有效的案例教学设计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保证。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进行案例设计,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的理解,结合所教内容讲解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案例在其中的点睛作用。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除了课堂案例的展示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的讨论。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开明的课堂氛围,坚持平等互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做到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这一根本目标。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围绕案例中的议题,不偏离主题,并抓住时机将案例中的问题引向深入,不断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多视角多维度解决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素质教育论文,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第一,是否能将学到的理论用到案例的分析中,分析水平如何;第二,讨论参与的热烈度如何,能否将案例中的主要问题都辨别出来,分析方法是否正确;第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意义,有哪些地方仍需改进。真正做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反馈是教学相长的关键步骤。教师在课后应积极获取学生和其他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该案例是否激发了与教学目标相应的讨论;是否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掌握了相关的概念、理论;讨论中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有哪些得与失等。从而来考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充分,对课堂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了“基础”课的教学能增加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平时在教学工作中留心收集典型案例,充分和其他教师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社会教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049-2008)[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千里.试论案例对比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 学理论,2009,32.

[4]班秀萍,李瑞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周博.案例教学法与创新思维[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

[6]张阔海,宋宝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法[J]. 教育与职业,2011,2.

 

道法教案篇8

知识要求: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理解要求: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运用:

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进行法制教育不能离开道德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认识到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而自觉地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理解这一重点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要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相同点。其表现在:阶级本质相同,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任务和目标相同,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其次要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法律的制定体现着道德的要求,即法律的制定受道德的影响,体现着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第二,法律有维护道德的作用,即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打击违背道德的现象,确保道德的实现。如刑法第261条的规定对于人们履行养

老育幼等道德义务具有重要作用;第三,道德补充着法律的不足。法律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所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quot;第三者"问题,有时违背道德但不违法,这就需要用道德规范来加以调节和补充;第四,道德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道德

通过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和保证法律的实施,如对违法行为的抑制和谴责、对见义勇为的行为的赞扬和鼓励等。

二、教法建议:

1、关于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关系教法建议

本目的第一段着重从三层涵义上说明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三层意思,教师都应举出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最明显莫过于如盗窃、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也是社会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都是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法律都将其明确规定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最后一层,有许多法律规定不仅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是道德的要求,这里可引述该目第一段的例子。

2、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不同点教法建议: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学时可采用列表的方式,用投影打出,或在黑板上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先请同学们看两张图片,想一想图片各说明了什么观点?

(设计此题的目的:复习旧知识,为新教学内容做铺垫。)

图片一说明,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图片二说明,人们遵守法律,要以道德作为思想基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法律和道德的联系。

(发每一个学生一份《××市市民文明公约》,请同学读一遍)

一、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板书)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相同点(板书)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板书)

(请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我国法律的本质和特征。然后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

第一、我国法律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即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

第二、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广大人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通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

(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板书)

(请学生新闻记者教材,回答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核心及其作用。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尚的道德的内容、核心及其作用。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尚的道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崇高精神(诸如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二是社会公德(如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三是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四是家庭美德(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公职里团结等)。其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作用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通过以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内容、特征的分析和社会主义道德内容、作用、原则的学习,我们就不难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和道德的相同点了。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同点。(板书)

阶级本质相同: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任务和目标相同: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二者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凡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倡导、赞扬的行为;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道德的要求。

由此可见,它们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听。这就是第二目题要讲的内容。

(3)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板书)

具体表示:(请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教师归纳。)

3.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板书)

由于法律与道德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有着较高的道德水平是遵纪守法以及能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思想基础,所以,青少年从小提高道德修养,不但能自己做到自觉守法,还能成为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卫士。

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又由于法律和道德的不同点,因此二者不能互相代替、混为一谈。履行法律义务和责任是有强制性的,特别对于惩治犯罪,具有特殊意义。把握好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正确实施法律。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概念: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明确了一个新观点: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获得了一个新认识:提高道德水平对守法护法有重要意义。

[巩固新课]

请同学看教材第16面“新闻记者与思考”,回答案例后;面提出的问题。

[课后作业]

行为作业;同学们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家里、校内、社区内)做有道德的好少年、好学生。

笔答作业: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上一篇:奥数教案范文 下一篇:童年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