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9 13:52:58

神奇教案篇1

1、读课文,了解鸟岛是个美丽的地方,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鸟类在遇到敌害来犯时能共同对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一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4、能复述“鸟岛保卫战”这部分内容。

5、能把课文分成三部分,能用找出重点句的方法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了解鸟岛是个美丽的地方,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鸟类在遇到敌害来犯时能共同对敌,感受鸟岛的神奇。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鸟岛是神奇的?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一段是怎样写具体的。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神奇的鸟岛》,通过读题目,你了解到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了解到了课文内容是写鸟岛的景色,还想知道这个鸟岛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鸟岛?……)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看看初读课文后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学生小声读课文,读不准字音的字,查字典并标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正音:乘车倒淌河碧波万顷眼花缭乱一幅幅锦绣画卷鸟巢几乎披着黑颈鹤踱步融洽掠取

幼雏盘旋鸬鹳啄着俯冲遍体鳞伤

(3)通过初读课文,你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通过初读课文,解决了鸟岛在什么地方,课文第一段已经写明,教师板书:鸟岛位置。并补充介绍:1959年9月,我国动物学家在青海省的青海湖中发现了一个叫做海西皮的小岛,小岛面积约为27万多平方米。岛上栖息着很多的鸟,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因而取名为鸟岛。)

(4)教师进行梳疑:神奇的鸟岛是怎样的一番景色?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鸟岛?

(二)学习鸟岛景色的内容。(课文第二段)

(1)课文哪段内容写的是鸟岛的景色?(第二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二段,并处是自学提示:

①鸟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可以用书中的,也可以用自己的。

(眼花缭乱、鸟的世界、神奇的鸟岛……)

②是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

③有感情地朗读所标画的语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学生进行评读。

天上:一群群、一幅幅

地上:几乎(大家想象在鸟岛上,人们会怎样走路?为什么?)

湖水里:(你看,湖里还有那么多鸟呢!你喜欢哪种鸟?为什么?再有语气地读一读。只有这几种鸟吗?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湖水里还会有哪些鸟?请你照着课文的写法说一说)

(4)为什么说是神奇的鸟岛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赞美鸟岛的景色。

(5)幻灯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背诵。

踏上鸟岛,眼前的景色()。抬头望,天空中是(),()、()、()、(),组成一幅幅();低头看,满岛都是()、(),几乎()。湖水里,那()是斑头大雁,()是燕欧,()是环嘴鹬,还有()的天鹅,美丽的(),()的黑颈鹤……我们大概数了一下,就有()!真是(),(),(),一个(

)鸟的世界啊!

1、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个自然段讲了哪两个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过渡段)

(三)学习鸟岛保卫战的内容。

分小组学习鸟岛保卫战的内容:

(1)画出你认为作者在描写鸟岛保卫战中运用的最精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把这件事用故事形式讲出来(用上最精彩的词语)或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鸟岛保卫战紧张激烈,场面壮观,团结勇敢的群鸟战胜了凶猛的黑鹰,让我们通过录像去看一看那激战的奇观。

(5)从这场鸟岛保卫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团结起来,弱小可以战胜强大,鸟岛的神奇……

(6)为什么说是神奇的鸟岛?

6、总结全文:

神奇教案篇2

【案例一】

师:这句话什么地方让你感到特别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猜一猜,“两千里”有多远?从我们这里到哪里?

(学生分别回答从教室到杭州、上海、美国、崧厦、丰惠,其中崧厦、丰惠乃是本市的两个乡镇。)

师:“两千里”差不多是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距离。夸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厉害吧?

生:厉害。

师:谁能读出这种神奇的感觉?(学生朗读。)

【案例二】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有一个成语叫“一日千里”,说的是千里马一日能跑一千里,快吧?

生:快。

师:可夸父居然“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比千里马快多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学生朗读。)

【案例三】

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神奇?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为什么这里让你感到特别神奇?

生:我们一眨眼只能跑一点点路,夸父一眨眼却跑了两千里。

师:“两千里”有多远?

生:有好几间教室吧?

师:远远不止。

生:可能有操场那么远。

师:也不对。两千里是1000000米。(板书:1000000)咱们操场的跑道一般是400米。(板书:400)请大家算一算,这两千里大约需要绕着操场跑几圈?

(学生计算得出需绕操场跑2500圈,惊叹不已。)

师:夸父一眨眼差不多在操场上跑了2500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夸父真是太神奇了!

生:夸父真是太厉害了!

师:谁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神奇?(学生朗读。)

【反思】

两千里,究竟有多远?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两千里”会是从教室到哪里。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尚未建立基本的地理学概念,也没有形成基本的空间距离感,所以他们的猜测大多不合逻辑,纯属胡猜。见学生从本市猜到外省,从中国猜到外国,教师只得自己解释:“‘两千里’差不多是我们这里到北京的距离。”可尽管如此,仍有很多学生还是体会不到“两千里”究竟有多远。

案例二中,教师借“一日千里”这个成语来帮助学生理解,应当说这样的设计是很“语文”的。一可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夸父奔跑速度之快;二可在无形之中帮助他们理解“一日千里”这个成语,可谓一举两得。然而,预设“看上去很美”,但若是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终究还是枉然。对于生活在江南的孩子来说,“千里马一日能跑一千里”这样的说法,根本无法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形成有效对接。由此可以推断,他们对“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的感知自然也是模糊的、肤浅的、苍白的。

与案例一一样,案例三中的这位教师一开始也让学生竞猜“两千里”究竟有多远。学生同样乱猜了一通。然而,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他立即调转教学的航向,放慢教学的步伐,引导学生以操场跑道为例,算一算“这两千里大约需要绕着操场跑几圈?”正是这轻轻一点,学生蓦然发现:“两千里”居然需要绕着操场跑2500圈。这对他们的心灵无疑是一次极大的震撼。至此,教师又顺势而导:“夸父一眨眼差不多在操场上跑了2500圈,你有何感想?”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唯有基于学生的认识起点,以学定教、顺势而导,才能摆脱“高耗低效”的梦魇。

神奇教案篇3

【背景】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

【案例描述】

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生1:我觉得“镀”这个字用得很好,让我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很美。

师:为什么呢?

【生答不上来,跟我预想的一样,这个词专业性太强,作为学生能意会已经不错了。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后,我对“镀”作了一些介绍。】

师:镀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艺,是指工匠们在物体的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金属薄层,使其更具光泽、更加美观。在课文中,这位精巧的工匠是谁?

生2:雾气

师:是啊,一个“镀”字把这蒸腾的雾气塑造成了一个精巧的工匠,它在什么上镀了什么?

生3:它在松针柳枝上镀上了白银。

生4:它在松针柳枝上镀上了雾凇。

师:再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这雾气是一个怎样的工匠?

生5:我觉得这雾气是一个细心的工匠,你看它在“镀”的时候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非常细心。

师:细心的雾气!

生6:我觉得这雾气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工匠,因为它是在松针柳枝上“镀”的,我们知道松针是很细的,而且很多,它这样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着,而且镀得那么漂亮,我觉得它不厌其烦,非常有耐心。

师:好有耐心的雾气!

生7:我觉得这个工匠非常的神奇:它用一夜的时间把十里长堤上的松针柳枝都变成了银松雪柳,那么美丽。我觉得非常神奇。

师:真是一个能工巧匠!那么细心、那么耐心、那么神奇!你从雾气的“镀”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读这两句,读出你的感受。

(生感情朗读)

师:一个“镀”字,把雾气写得像能工巧匠一样具有神奇的魔力,这真是神奇的表达。现在,也请你来做一个神奇的人,填上一个神奇的词,使这个句子也变得神奇,好吗?

出示: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

生8:我填跳舞。那样让人读了会觉得雨滴很美丽,像个舞蹈演员。

生9:我想填追赶,那样会让人觉得它像顽皮的小孩子。

师:在大家的句子里面,普通的雨滴也变得神奇起来了,真有意思!以后,大家在使用词语的时候,也要多多思考、斟酌,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神奇,这样,会让人有丰富而又特别的想象。

【案例反思】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用词的凝练与精妙之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浸在词语的感情海洋中,和学生一起在学习中感悟、享受词语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内容。

1.“镀”出雾凇形成之神奇。《雾凇》这一课的中心词语是“奇观”,全文围绕雾凇景观之奇和雾凇形成之奇展开,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之奇。在教学中,多数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出雾凇形成过程之慢、之轻以及景色之美,而对于雾凇形成之神奇很少关注也理解不深。细细品味,我发现雾凇形成之神奇在这个“镀”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看起来冷冰冰的、生僻的词的神奇呢?我首先结合这段话中拟人手法的表达特点和“镀”的意思,也拟人化地把雾气塑造成了一个工匠。这样的处理不仅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加了文本的情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工匠?学生不仅有话说,更在思考与想象中感悟到了雾凇形成之神奇。

词语教学,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题。词语教学不该应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而更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抓手。

2.“镀”出语言表达之神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吸纳后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所以,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甚至精辟的用词,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在这段文本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镀”的意思,体会雾凇形成之神奇后,我还及时引导学生关注“镀”字神奇的表达效果和语言表达的神奇。这真是神奇的表达。”继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表达,体验表达的神奇。从学生的表达效果来看,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使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神奇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教育 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是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担负着促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任务,审美教育是对美的感受与追求,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坚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诱发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其个性及创造性。我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从而提高对创作美术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手试一试的心情溢于言表。落墨不可更改往往使学生谨小慎微不敢下笔,这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听了老师讲述的这个小故事后,古人的创造通气和智慧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孩子们便大胆放手作画。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优雅别致的环境装饰,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人类端庄高雅的行为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 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美育是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心灵包括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美育可以使学生提高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使人的品格纯洁化、高尚化,进而身心得到美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是道德纯洁的精神源泉。”教师的使命,是启迪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师的全部活动都应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美,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

教师要学生受感染,必须对所教内容中的感情来一番体验。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神奇教案篇5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故事内容略)。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

二、培养想象力,育能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美产生于劳动,又服务于劳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还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如,我在教《染色图案》一课时,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反复琢磨和设计,特别是根据染纸图案这一民间工艺品本身所赋予的花纹自然色彩对比强烈等美感形式,分别染制了小花伞(八角形图案)、小领结(条纹图案)、花裙子(小碎花图案),还有头饰、小手帕等备用。面对黑板上两幅范作染色图案,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使欣赏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引发学生联想。提问一:“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案吗?”回答是肯定的。提问二:“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忆能不能用它设计一两件服饰?”因为图案是染在正方形纸上的,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围巾、手帕等。当学生说出“手帕”时,教师取出事先染制好的漂亮手帕对折三次插在上衣口袋。这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读懂到联想就是创造性的想象活动。这一问一答的环节诱发了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可以说天有多宽,想象的天地就有多宽。这节课在1995年12月由国家教委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录像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三、陶冶心灵,辅德启美

神奇教案篇6

关于深入开展高碧奇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方案

全体党员、各科室:

为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警示教育,严格正风肃纪,举一反三,把全面从严治党“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根据县卫健局关于印发《深入开展高碧奇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方案》(U卫函〔2021〕51号)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来陕考察重要讲话,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以高碧奇案为反面教材,在全院开展“以案促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统领,以纪律作风整顿为抓手,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规范职业行为为操手,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努力提升全院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全面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深刻汲取高碧奇严重违纪违法案教训,通过在全县卫健系统深入开展“以案促改”工作,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促进党风政风行风不断改进,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起到震慑一批、警示一方、教育一片、治理一域的工作效果,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医院党的建设提质增效,为全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三、工作机构

为确保“以案促改”工作顺利推进,特成立“以案促改”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MM

副组长:KKKKK

成员:MM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PPP为办公室主任,YY负责日常事务。

四、方法步骤

“以案促改”工作从8月至12月,分四个阶段:

(一) 宣传动员阶段(8月中旬前)

1.安排部署(8月上旬)。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支部书记作为主体责任人,对“议案促改”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检查,确保“以案促改”工作顺利推进。医院支部根据上级要求,将“以案促改”工作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化赵正永案以案促改工作有机结合,制定工作方案。

2.警示教育(8月中旬前)。以高碧奇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镜鉴,教育引导全院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性锤炼,汲取教训,明辨是非,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防范和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人员加强廉洁纪律教育,对有苗头性问题及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并建立医院典型案例制度化通报机制,凡是已审结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违纪违法案件一律通报。同时要将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与正面宣传引导相结合,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职业道德精神,广泛宣传医疗卫生行业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事迹,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自查整改阶段(8月中旬前)。

1.开展自查。认真对照高碧奇严重违法违纪案显露的4个方面(一是管党治党:党的建设缺失,党的领导弱化,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二是班子建设:领导班子软弱涣散,选人用人违反有关规定;三是责任落实: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整治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漠;四是制度建设:制度存在漏洞,为权利寻租提供机会和空间)突出问题,结合从严治党关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5方面要求,全面开展自查工作,主动查摆存在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台账,细化工作措施,明确领导责任、科室责任,实行问题清单动态管理。

2.整改落实(8月下旬至9月底)。要坚持问题导向与使命引导、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改,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重点科室(党政办、人事科、财务科、设备科、后勤保障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医保科)要围绕赵正永、高碧奇严重违法违纪科内组织开展学习,认真剖析他们无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从领导干部堕落成为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汲取教训,引以为戒。院领导班子要撰写以案促改自查报告,并落实“一岗双责”,抓好分管科室的整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对能够立即解决的要立行立改,能够短期见效的要抓紧推进,需要长期坚持的要健全制度,已经整改的要及时“回头看”,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三)完善制度,强化督查(10月至11月)

1.健全制度(10月底前)。坚持标本兼治、形成长效,既有当下改的举措也有长久立的机制,在严守规矩上发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本次以案促改要结合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特别是对典型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展调研,对现有制度全面进行审查、评估和清理,查漏补缺。工作中以支委会议事细则和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为抓手,健全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党员把制度机制约束转化为纪律自觉,把硬性要求转化为担当行动,不断推进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2.督促检查(11月底前)。党政办按照方案要求,对各科室特别是重点科室以案促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不重视的科室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以案促改工作顺利进行。

(四)总结提升(12月底前)

各科室要对“议案促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总结,支部根据总体情况进行评估总结, 12月底前上报县卫健局。

五、有关要求

(一)落实责任。医院支委会认真抓好工作落实,支部书记“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亲自抓;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抓好自身和分管科室的以案促改工作,真正把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做到严密组织、扎实推进,确保以案促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务求实效。要通过开展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强化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党章和党规党纪及条例的学习,将《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作为重点篇目,认真学习组织贯彻。健全完善监督措施,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防止出现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弱、下级监督难的问题。 “一把手”要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坚持刀刃向内,努力增强自我革新、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取得实效。围绕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对标对表,举一反三,开展廉政风险排查,由表及里、以点带面。特别是对药品耗材器械招标采购、医疗救治过程中的吃拿卡要,违规收受礼金红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整改,做到不掩盖、不袒护,真正做到以案为鉴,标本兼治的效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中共YYYY支部

神奇教案篇7

[关键词]河西宝卷;因果故事;神奇叙事;叙事形态;《沪城奇案宝卷》

[中图分类号]I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25-07

宝卷这种民间通俗文学及其戏曲艺术形式,是从佛经变文、俗讲等传统艺术形式演变而来。但是,宝卷却与它们又完全不同,在主题、形式上差异很大。实质上讲,宝卷这种通俗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在它们基础之上的新创造,是一种在形式、内涵及其功能方面完全不同于它们的一种民间通俗文学及其艺术新形式。

就文学层面来讲,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在叙事上有其非常独特的特点。它的散文叙述,以诗重叙的固化的叙事方式,是这种民间通俗艺术形式的文学性的主要表现。由它的教化和娱乐等多项功能决定,尤其是由它的宣扬“三教”思想的性质决定,在叙事形态上,它又具有初期民间艺术大多有的那种悲情喜剧、因果故事和神奇寓言故事的程式化等多项特征。悲情是指宝卷的内容性特征,后两者属于宝卷的形式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民间通俗艺术形式,仍然是敦煌俗文学、民间通俗艺术形式的发展。这种宝卷在现、当代不同时期都出现过,如《救劫宝卷》、《沪城奇案宝卷》等。由于它们出现在民间,又在通常所说的边陲之野出现,长期以来并没有被学术界发现。其实,这种民间通俗艺术形式的叙事及其形式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发展现代俗文学及其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价值。

一、悲情故事

几乎所有的宝卷故事叙述的都是悲情故事。叙述悲情故事,是宝卷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态特征。如《赵五娘卖发宝卷》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悲情故事。它叙述的是赵五娘在丈夫出外考取状元,享受荣华富贵,因胆小怕事顾不了父母和赵五娘,而她在饥荒难中赡养二老艰难生存的悲情故事。此故事的悲情,体现在白发二老的劝子考功名、赵五娘新婚夫妇的悲情离别、饥荒中贼人抢劫五娘的救荒粮、白发老人的相继去世、赵五娘在二老坟头埋葬之举上。宝卷中叙述的这些事件,无不是悲剧性事件,体现出浓厚的悲剧性情绪。

这类宝卷在河西宝卷中占绝大多数,像《方四姐宝卷》、《孟姜女哭长城宝卷》、《昭君和番宝卷》、《落碗宝卷》、《丁郎寻父宝卷》《白长胜逃难宝卷》、《苦节图宝卷》等宝卷,都表现悲情,是一个个悲情故事。

在河西宝卷中,这一特征通过宝卷里特有的曲调和地方小调如贤孝等得到强化。像《零零落》、《哭五更》调,就是宝卷故事里最常见的调子。宝卷唱调很多,有“五更转”、“十二时”、“十二月”、“百岁篇”、“山坡羊”、“儿郎伟”、“傍妆台”、“耍孩儿”、“雁儿落”、“画眉序”、“刮地风”等无数种,但“哭五更”调出现的最频繁。这是一个典型的悲调,它一唱三叹,能够把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它最能体现宝卷故事是悲情故事这一特征。在宝卷人物处在危难中的时候,它往往出现。例如《昭君和番宝卷》中,当王昭君在番王逼婚之日近时,感到生日已经不多,悲伤难耐,于是就哭起来:

却说昭君娘娘感到吉日越来越近,想起自

己短促而多灾多难的人生,不免伤感万分,哭干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流将下来。夜深人静,在呼啸的北风中,更显得寂寞和孤凄。闻见远远传来刁斗声,悲声难咽,就唱起哭五更来了:

一更里,月将明,怨恨汉皇太狠心。舍奴和番保太平,心中绝无夫妻情。我的天啊,没有一件半兵器。

二更里,月转高,想起父母无人管。生的儿女在北番,终年无人谁奉养?我的天啊,一肚子冤枉向谁讲?

三更里,月正中,想起护送刘文龙。他虽早早会朝廷,也多受苦为我身。我的天啊,丢下娇妻也伤情。

四更里,月到那西,昭君娘娘哭昏迷。内侍宫女都来齐,急叫我醒都离凄。我的天啊,哭断肝肠切且涕。

五更里,月落山,自幼苦命多大难。思想故土难回还,一家骨肉都离散。我的天啊,一抔黄土思梦乡。

在河西宝卷的代表作《仙姑宝卷》中,我们看到霍去病将军也在“哭五更”:

一更里,好伤心,将军独坐在中营。河宽水大隔住人,十万大军无吃用。十万兵,十万命。我的天。二更里,好心惊,无有粮草无救兵。马匹乏弱不能行,走起路来挣不动。跌倒地,不能行。我的天。三更里,好心酸,哭声惊营众好汉。父母妻子不相见,黑河岸边命交天。水西流,几到头。我的天。四更里,好凄惶,忽然一梦到家乡。白头我母在高堂,见了我母诉冤枉。惊醒来,泪汪汪。我的天。五更里,好苦情,十寸肠子九寸沉。腿又酸来头又昏,饥饿难耐又加病。爬起来,走不动。我的天。”

“哭五更”是宝卷中加进来的民间地方曲调,为发抒悲情,宝卷中大量使用。

一更里来泪纷纷,想起丈夫好伤心。自从那

年来逃难,丈夫死在大路边。我的天呀!可恨苍天不睁眼。二更里来月东升,逃难人儿离家门。怨我命穷八字硬,克死丈夫路途中。我的天呀!越思越想痛烂心。三更里来月正中,丈夫嘱咐记心中。誓不改嫁是我志,一双儿女都成人。我的天呀!你若有灵知我情。四更里来睡朦胧,见我丈夫笑盈盈。手拉儿女细端详,说我真是女贤良。我的天呀!惊醒原是梦一场。五更里来天将明,女儿长大要成亲。背井离乡无亲人,远在异乡谁照应?我的天呀!远在异乡谁照应?”①

《救劫宝卷》写武威大地震之后,荒旱、兵祸致使古浪大靖一带老百姓逃荒、乞讨受压迫的情状。它的“哭五更”,主要表达怨天尤人的情绪。在并不算长的《救劫宝卷》中,“哭五更”间隔出现三次,将悲情的气氛渲染到极致。

《救劫宝卷》在河西一带流行很广。目前印刷出版的《酒泉宝卷》、《张掖宝卷》、《永昌宝卷》、《山丹宝卷》、《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中,都收集了这一宝卷。这是一部最能代表这一倾向的民间说唱文学作品。它把千古以来居于河西一带人民埋在心底蕴藏已久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之所以说《救劫宝卷》是颇具典型意义的河西宝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它写河西之事,是“古浪大靖天灾人祸的纪实”(方步和语)。第二,它相当逼真地再现了河西人民生存的软硬生态条件。第三,它书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河西人民悲剧性精神情结。而后者尤为引人注目。陈三夫人在逃难途中失去了丈夫,在沙地埋了丈夫后,带着一对儿女继续逃难。在宁夏中卫遭受了种种乞讨的冷遇,饱经人世荒凉。袁三无力养活自己妻子,卖掉妻子苟活。当时无数古浪大靖人都遭遇这种苦难。《救劫宝卷》逼真展示了人类经受的这种灾难。这构成了河西宝卷这一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主要外显特征。

据方步和先生考证,古代的典型河西宝卷是《仙姑宝卷》。它也几乎被所有河西宝卷汇集本收集,是河西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宝卷。它讲述仙姑修炼得道成仙、劝善人心、拯救人类的故事。该卷的“仙姑显灵”、“仙姑设桥渡汉兵”和“仙姑二次殃夷人”等“品”,就以悲情书写令人瞩目。仙姑黎山修行,忍受荒寒、虎狼鬼怪侵害等磨难,显得悲壮凄凉;夷人遭瘟疫惨象奇谲,令人恐惧战栗;霍去病遭夷人围困,十万兵丁忍饥挨饿,面临屠戮,凸现英雄末路的悲凉。它的“哭五更”悲酸痛切,回肠荡气。能将英雄末路的悲凉情景如此细致描述,是该卷子的重要特色之一。而这种特色是通过宝卷的曲调传唱来实现的。

河西宝卷由演绎佛经等变文而来,由于与佛教“苦谛”的悲观性观念有关,必然地和苦与悲情相联系,宝卷故事就是一个个悲情故事。对于河西宝卷这一通俗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来说,发抒悲情还有更为复杂的原因。在河西走廊这一特别的地理区域里,自然环境的恶劣,人类生存的艰辛,自古以来沙场征战的悲苦、惨烈,人类无法把握命运的哀叹,对于人的脆弱、内在局限性的发现,这一区域生存的人便天然地具有了固有的悲剧情结。河西宝卷这一代表西北民间通俗文学文艺精华的形式之一,必然会把这种情结反映出来。因此,悲天悯人的佛教思想,首先在这儿扎根并传播开来。情为文之本。发抒这种源于独特地域文化赋予河西人的悲悯情怀,就成了宝卷这种民间通俗艺术形式的最为基本的审美特质。

一把悲伤泪,足以感动人。从文艺审美发生作用的角度来说,宝卷、贤孝等民间通俗文学文艺文学形式,大多书写一个悲情故事,来赢得人们的同情,赢得对于那些贤能孝行者支持,与此一致。因此,对于宝卷这一带有鲜明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来说,发抒悲情,作为一种解放性的精神发泄,以求得说唱者和听众的心灵的平衡,就更为必要。同时,源于西地,源于农民的较低的接受能力,选择发抒悲情的方式,再没有比这更自然的了。因为是弱者,没有文化,又来自民间,怨天尤人,有苦就诉,是最为便捷的叙事选择方式。宝卷的这一叙述形态特征也与此叙述方式的选择有关系。

二、散韵交错、以韵为主的叙事形式

宝卷是念卷、唱卷的文字读本或脚本,由宝卷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与通俗曲艺艺术的这个特征决定,宝卷故事最为重要的形式特征是以散文、韵文形式交错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这是中国俗文学里的一种相当独特的形式和相当普遍的一种叙事方式。如《天仙配宝卷》开篇:

因果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

天龙八部神欢喜,保佑大众永无灾。

善男信女仔细听,不可当做耳边风。

不要交头又接耳,时刻要听口中言。

这本因果宝卷,出在汉代。黄州董家村有一员外,姓董名善,他妻子封氏所生一子,单名叫永。家豪大富,骡马成群,牛羊满圈,土地千顷万亩,说起金银珠宝,更是不计其数。在黄州地界,实是首一富贵之人。但不知何时何因遭了大火,一份家业被火焚尽,董员外从此得下了一场大病,性命堪忧。

董员外他本是黄州富翁,每日里行善心感动神灵。

赐给他一男孩名叫董永,自此后一家人好不高兴。

……

敬天地谢神灵报答神恩,早上香晚叩头更加尽心。

无后人生儿女煞是高兴,谁知道这员外却遭不幸。

合该是已富满天把祸降,一份子好家业被火焚尽。

之所以说,是因为宝卷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叙述。仔细分析,这个开头有三个固有的程式化特征:一是押座文固定,几乎所由宝卷开头都有押座文,且形式固定;且都从说神灵开始,叫善男信女仔细听,回应;二是散文叙述,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这种叙述一般不长,简洁明了是其特点;三是韵文重复叙述散文叙述的内容,但内容更加丰富,细节更详细,有了固定的节奏化的方式,常常以十字句或七字句为主。

宝卷开头以后的正文,基本上以这种散韵交错方式来叙述。比如《天仙配宝卷》,叙述董永、七仙女的人神婚姻故事,除去开头的押座文和结尾的劝诫外,中间是19个叙述部分,19个诗歌叙述部分。两种叙述穿插,完成了这个故事的整体性叙述。《天仙配宝卷》用这种散韵交错叙述而成,所有宝卷都用这样一种方式——散韵交错、以韵为主的方式来叙述故事。《香山宝卷》、《仙姑宝卷》、《昭君和北番宝卷》如此,现代宝卷《救劫宝卷》、《沪城奇案宝卷》也是如此。

又如《唐王游地狱宝卷》,叙述唐王李世民因误了龙王所求而被告游地狱,见证了地狱灾难从而信佛求经劝化世人的故事。该故事宣扬了“三教”思想,但叙述完全遵从一般宝卷叙述方式。除了开头押座文以外,它有13个散文叙述段落,13个诗叙述段落。它们交错地叙述了唐王李世民游地狱的因果故事。这已经构成宝卷叙述的惯例、固定套路。这是宝卷这种民间文学与通俗艺术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外显特征之一。

宝卷叙事的这个特征,不同于传统的话本、小说,也不同于叙事诗,更不同于音乐戏剧等过程性叙事艺术;相反,它把它们进行了综合化处理,高度融合了三者之间的可用因素,从而形成了“这一个”的典型性形式特征。就是说,宝卷叙述的这种独特性在于吸收了传统小说、诗歌叙述与音乐曲艺叙述三种叙述之长,以简单的加深性重复来完成一个因果故事的叙述。这种叙事特征既强调了因果故事的故事性特征,又强化了它的抒情性成分,二者相得益彰,成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民间通俗文学艺术形式。从审美表现的角度讲,采用这种通俗民间艺术形式既有文学神奇故事的娓娓动听、神奇迷离,又有抒情艺术诗歌、音乐曲艺等的重复性和一唱三叹的叙事效果。其中中间穿插的“哭五更”等调的戏曲唱曲,又使这个特征更为突显。所以,当念卷者以这样复杂精致的方式来叙述一个关于贤孝的劝善故事时,听卷者会全身心投入故事情境之中,与念卷者同唱同吟,自动发出念卷过程程序的“接佛声”。

大凡宝卷,都有这种叙述审美效果。如《葵花宝卷》,叙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它写贤良女性孟日红在丈夫高彦祯考取状元做了宰相府女婿后无能回家的情况下在荒年割肉侍奉婆婆,婆婆饿死后寻找丈夫被宰相所害却被其妻月英所救,后夫妻团聚的悲剧故事。但该宝卷除了开头、结尾的韵文外,中间叙述这个故事,就相当充分地展现了这种叙事的审美功能。它有27段散文小说叙事,有27个诗歌韵文叙事的段落,中间穿插了“哭五更”曲调,从而交错叙述了这个简单的故事。这个过程就具有了综合艺术所具有的文学神奇故事的娓娓动听、神奇迷离,抒情艺术诗歌、音乐曲艺等的重复性和一唱三叹的叙事效果。因此,宝卷的这种叙述形式,实在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叙事艺术形式。它是对于古典叙述艺术形式的一种可贵探索实验,也丰富了古典叙事的艺术形式。

宝卷这种独特的固定化了的讲故事形式,来自于话本或明清以来的章回小说,来自于叙事诗的抒情传统,也借鉴了民间音乐小曲小调的诸多元素。但是,它又与它们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前者,像话本、章回小说,以说、讲或读为主,宝卷则以念、唱为主,而后者是曲艺。正是这一点区分开了它们叙事方式的差异,也构成宝卷的一个鲜活的外在特征。

三、因果故事

宝卷故事基本上都是因果故事。因为行善,所以得道成仙,因为作恶多端,所以在地狱受虐,受阎王殿惩罚,遭受血狱之灾。宝卷故事基本上都采用这种佛教因缘、轮回思想来演绎宗教人物、历史社会和人生故事。

由于宝卷的编写者大多从佛教因果、善恶报应观念来阐释这个故事,它们的情节或人物行为的逻辑,也基本遵循。两节式或两段式的结构框架,且理路相当清晰。这被一般宝卷编写者所共同遵循,所以一般宝卷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说,宝卷故事就是因果故事,所以,“话说这一段因果故事出在大宋年间”、“大唐仁宗年间或汉代××年间”就成了宝卷基本的开头叙事程式。如河西宝卷中的《吴彦能摆灯宝卷》、《天仙配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和《落碗宝卷》等,都以这样的叙事话语开始叙述。因此,宝卷故事,从渊源来看,演绎佛教善恶报应、因果报应观念,大体上都是因果故事。即使是宝卷中的神话故事、历史民间故事、日常生活故事、寓言故事,也大体如此。

《落碗宝卷》可以称为一个典型的因果宝卷,也宣扬了“善恶到头终有报,明有王法暗有神”的因果报应观念。刘自忠与刘自明是同胞兄弟,即使哥哥后娶不大贤良的妻子马氏,带回其子马宝珠的教唆,使其兄弟不和分家,当其哥哥犯法杀人,他仍以身替代哥哥,为其偿命。这种深厚同胞情深行为,深深感动菩萨神灵,因此暗中保护,最后包公受地藏王菩萨旨意,将其拨活还阳,还在皇帝面前赞其仁义行为,皇帝因此封他为仁义将军。在该宝卷中,马氏母子由于不贤良,哄骗丈夫,折磨马自忠妻女,吊死丈夫,因此,被包公铜铡铡死,倒骑木驴,抽筋扒皮,因为害人而害己,到阴司而永不超度。这类因果故事占了宝卷故事的90%。

一般而言,民间通俗文学及其说唱艺术,它的接受对象决定它的审美表现方式的选择,并有其独特的发挥审美功效的途径。不识字的或认识很少字的农民,接受宝卷及其他的思想——“三教”思想,就靠听故事。因此,具有完整的故事,就成了宝卷叙事的第一要求。因为这个原因,于是,简单的、线形的、因果报应的、有必然结局的故事,就成了基本的故事模式。所以,一方面,所有宝卷都讲述一个因果故事,“话说此段因果故事出在××年间”,构成其基本的起句式;另一方面,由其劝善人心的功能决定,宝卷故事都有一个圆满结局,“用心听了此宝卷,父慈子孝一家贤”。结局模式为了解决矛盾冲突,邪恶者得到惩罚,贤能者中了状元,受害者得到保护,以大团圆结局。所谓因果故事,就是十足的传统叙事大团圆形式。

因果故事形态,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故事形态。在叙事艺术产生的初期时代,它们与神奇故事一样,大量存在。我们如何看待它呢?宝卷讲述的因果故事,把现实、自然中的偶然当作必然的虚假逻辑,正如为劝善人心而采用的悲情哭诉、恐怖恐惧手段一样,普通民众当然知道,他们为什么就接受了?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宝卷故事讲述者或者接受者都知道,这些故事不只是或主要的不是起源论的而是目的论的。所有宝卷前的“起讲”,后面的压座文的“××宝卷念团圆,劝化世人男女贤”,就是最好的说明。因为承认或接受了这种目的,所以就不去追究其逻辑上的谬误了。这样,这种故事形态就有了它的存在理由。

宝卷叙事除了这种劝善功能外,也包含着相当复杂的功能目的:一方面,它要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劝化人心;另一方面,它要劝人忠孝,宣扬世俗道德、儒家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民间通俗文艺大多有这样的功能性目的。进而言之,上面谈论的河西宝卷叙事的佛道儒杂糅、“抑佛扬儒”的思想倾向以及劝善人心的功能的不断转换,在叙事没落时代是宝卷这种古老的叙事仍然在民间盛行的原因:“ 一种叙事失去了信誉和魔力或者说是去了合法性,但他会把这些传递给另一些在观念结构上相临近的叙事模式:基督教叙事衰落时,拯救的希望和能量传递给了解放叙事和解放运动及其暴力革命。解放叙事增经寻找的理念的变体,被传递给了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发展进化的叙事。”②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由于宝卷叙事的民间形态,它必将会在某些地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河西宝卷的存在,似乎是一种实证。

四、人类拯救和神奇故事

宝卷除了具有悲情特性,是典型的因果故事和散韵交错的叙事方式的特点外,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叙事形态。它的故事是大团圆故事,是关于人类拯救的故事,也如普罗普研究过的神奇故事。

宝卷这种因果故事通常都是人类拯救叙事。神佛能够叫人脱离苦海,拯救人类;人类要脱离苦海,也得靠人类自身。所以,宝卷的故事情境往往是这样设计的:人类处在灾难中,苦不堪言,只有行善、行孝,敬神明,修炼自身,消除过多的贪嗔欲念,勤奋劳作,尊神遵法,在神佛的帮助下即可脱离苦海,拯救自身。《香山宝卷》开头即开宗明义地申述了妙善公主——菩萨修行的旨意,道出了这种因果故事基本的叙事方式及其动机:

尔时慈航尊者,在大罗天宫逍遥胜景,座八宝金莲,受用无疆。慧眼遥观,见东土众生,贪恋酒色财气,利锁名缰,造染罪衍,六道轮回,转报不一,醉生梦死,冤冤相报,皆无了期。尊者不觉慈心悲念,“吾自混沌分判,以至于今,为救众生,托化东土,劫劫度人,功证无上,正等正觉。今乃周末之际,人心大变,杀淫滔天。观此众生冤孽,何能消解!黑气盘空,真真赫人。吾观男子,亦有知觉三教之理,明善穷源。唉,但视女子,不明天理循环,世所禁戒,有坠落不堪者也!细思尘苦,可悲可叹。吾不如下世,解此五浊之灾,以作后世榜样。使妇女亦好知非改过,逃脱轮回之苦,免却地狱之刑,血河之报;同登菩提觉路,共享极乐美景,方如吾愿!”

由此可见,宝卷叙事往往通过这种佛教信仰的逻辑假设,比如说因果报应命运符文,设计这种因果故事。它采用的就是这种人类拯救叙事模式。这与《圣经》式的人类拯救叙事颇为一致,尽管从根本上来说,《圣经》是关于起源的叙事。

如果按照普罗普“故事形态学”方法来看待宝卷这类民间故事及其说唱艺术,在结构性形态上,宝卷故事颇似他研究过的神奇故事(原名为《俄罗斯神奇故事研究》)。普罗普认为,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是可能的。他通过神奇俄罗斯故事观察到了以下四个问题:其一,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的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二,神奇故事已知的功能项是有限的。其三,功能项的排列顺序永远是同一的。其四,所有神奇故事按其构成都是同一类型。③在此基础上,他把神奇故事的功能项分成了外出、禁止、破禁、刺探、获悉、设圈套、协同、加害、缺失、调停……惩罚、举行婚礼等31项。由此,普罗普研究了《天鹅》等100个神奇故事,从而为故事研究开拓了新途径。

宝卷的因果故事实际上颇类普罗普的神奇俄罗斯故事。它的结构形态与相当程式化的童话等神奇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且,由其因果报应的佛教内在思想作依据,由因而果,因果故事的形态结构特征更为明显。这是宝卷故事,尤其是河西宝卷故事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形式、形态特征。例如《忠孝宝卷》(又名《苗郎宝卷》等),写小姐柳迎春卖儿、割肉奉亲、身背公公逃难、寻夫以孝敬公婆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程式化编写规程就相当明显。按普罗普的理论,此故事的结构形态应该是在初始情景(宝卷的初始情景一般是:员外之家,生活幸福,金银财广,骡马成群,主仆和谐)后,接着就是主人公遇难、经受了考验、神助、获救、举行婚礼(夫妻会面,奉为一品夫人)。最后以大团圆的喜剧化情景结束。因此,宝卷故事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就是一个普罗普所说的神奇故事,尽管它的神奇主要还体现在神佛魔道的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等神奇道术上。

五、《沪城奇案宝卷》的现代启示性意义

宝卷或河西宝卷是中国古代游牧、农耕时代的一种民间说唱通俗艺术,《沪城奇案宝卷》却是新中国以后的产物,反映现代都市大上海发生的事情。《沪城奇案宝卷》去掉了原来宝卷因果轮回的佛教思想和劝善抑恶的功能论主题,④而以人民民主解放,人民公安反击特务、为民除害为主题。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原创编辑宝卷。它的出现对于我们认识宝卷内涵的变迁和其形式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宝卷内涵可以有重大的变化、变迁。宝卷是一种近乎绝迹了的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像凉州宝卷、肃州宝卷都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种。传统的宝卷以神佛、神话历史故事为主,宣扬官方或民间都认可的传统文化及其“三教”思想。像《沪城奇案宝卷》这类现代宝卷,却改变了宝卷惯有的内容,以崭新的时代新意识取代了传统宝卷的神佛道儒思想与历史演义内容,具有复活宝卷的重要意义。“”时期,河西宝卷被当作封建迷信的坏文化大批被焚烧,但是《沪城奇案宝卷》却能流传下来,就与其内容的改造与转换有关了——尽管它沿用的形式仍然是宝卷这种独特的民间说唱通俗艺术形式,但它把宝卷惯有的道德主题转到了现实政治主题上来,反映特务的破坏、人民公安的英雄行为上来,从真正意义上的神话思维转到新的历史神话思维上来,它存在的合法性就首先得到了肯定。

如前所述,宝卷内容及其功能的转化,从历史神话传说的出现就开始了。在从明清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宝卷中,尤其是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三侠五义》、《施公案》等改编中,更会看到宝卷内容内涵的进一步变化。一些宝卷逐渐突破“三教”为主的陈腐思想框架,对于官方国家观念疏淡而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尊严更为看重;一些宝卷中,反抗腐败、追求个人幸福的近现念也出现了。改编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武松杀嫂宝卷》和《野猪林宝卷》的出现,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变化轨迹。

《沪城奇案宝卷》的出现,具有界碑性意义,它的人物(工人、农民、公安)、故事(上海公安反特)和背景(解放后的新社会)与传统的宝卷完全两样了。它把宝卷思想意识从古代转向了现代,从神灵佛道神魔世界转到日常社会人世的新世界都市上海。这种变化,从宣扬“三教”与“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到歌颂新社会公安干警为人民恪尽职守、智勇双全的时代精神,是内容方面的大变化、大转换。《沪城奇案宝卷》很自然实现了这种转换。这种转换的意义,应该与刘复在新文学初期以民歌的人道、人文主义精神为古典诗向新诗转换找到了现代意识一样,具有非常大的启示性意义。

其次是宝卷的形式价值很大,现在仍然可以被用来发展文学及其通俗民间艺术,繁荣基层地方文化产业。《沪城奇案宝卷》给我们的启示是:宝卷内涵可以转化,但宝卷书写者或改编者却可以沿用宝卷的基本形式,利用这一艺术形式反映或表达乡民思想情感。河西人至今编写宝卷,最看重的就是这种民间通俗艺术的形式价值。就是说,宝卷这种形式的编写者,实际上看重的是它的形式价值。“有一类是民间艺人写的。他们为了说唱的需要,改写成宝卷,或类似宝卷的作品。民乐县三堡乡就有这样的艺人。有一类是失意文人,他们仕途多舛,回到家乡无所事事,转向宝卷,寻求精神寄托。有一类是下放干部。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原就热爱宝卷,下放后业余也编写。张掖县和平乡等地,就有这样的宝卷编写者。”⑤利用旧形式,创作新宝卷,就是认识到了宝卷的这种形式价值。《沪城奇案宝卷》的出现,价值也在这里。

在形式上,《沪城奇案宝卷》充分利用了民间通俗艺术宝卷这种形式,且质量上乘。它首先改善与完善了宝卷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语言结构和叙事等多方面的内涵。这个宝卷编写者与粗通文墨、顺意编唱者不在一个文化水准上,因为它的语文水平达到中学语文教师的水平,它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从事创作的小说家或者至少有当今大学中文系学生水平的编写者写出来的宝卷。它的形式创新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它的韵文语言平滑顺畅,自然随心,旧宝卷望尘莫及。宝卷中出现了许多现代词汇,是解放后六七十年代最为主体的话语体系;韵文叙事的节律,节奏相当自如;十字句为主、三三两停顿达到的自然可与古诗词词律绝句比肩;它的韵文叙述,以顺口溜方式,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如下面一段就非常精彩:

那青年和金玲并肩而行,霎时间来到了市区中心。

路灯下姑娘把青年观看,人英俊衣整洁气质不同。

大眼睛葱鼻梁瓜子脸皮,新理得运动头香气喷喷。

红润润嘴唇儿能掐出血,嫩生生肉皮儿比雪还白。

穿一套咖啡色毛料衣服,新新的茶油鞋尼龙袜子……

其二,传奇故事为主线的宝卷故事凸显。护城宝卷的基本故事是解放初上海公安破获特务组织梅花从而保护生产和人民安全的一个案件。故事的主旨意义很明确——要感谢英雄们保卫和平。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我们的好江山大家保护。《沪城奇案宝卷》故事到此处结束,但其有意突出了故事的传奇性,使宝卷显得生动真实。

由于受神话及其神话思维的影响,传统宝卷大多有一个神灵感应的传奇故事,但传统宝卷从开头到结尾,奇案过多,神奇的因素过多,自然的神灵感应使其显得极不真实,突然离奇,想象成分过多,迷信成分过重。《沪城奇案宝卷》则赋予情节以生活与现实的依据:顽固势力残余在大陆的破坏,公安对和平的保卫,人民的反迷信和自信,人民的改过自新,都是解放初真实的生活事实。这样一来,宝卷的神佛、离奇情节故事就被现实生活为主线的故事取代。但该宝卷依然凸显了宝卷应有的传奇性,以增加宝卷的耐读性。如李金玲的坟场遇刁守义,胡超群的高超窃技,王刚与白丽萍的传奇特务故事,赵解放父子的离奇死亡。这些非迷信却是人物的传奇经历,十分引人注目。

其三,散韵形式的消长和结构的单纯明晰合理性。宝卷本为民间通俗说唱艺术形式的脚本,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民间文学或通俗文学,它的主要叙事主体由散文和韵文两部分构成,越是低层民间文化的宝卷散韵结合的成分差异越大。就其结构而言,开头宣扬诗即是韵文,中间叙事主体则以韵文、散文交错叙述,结尾劝善诗又以韵文结束。武威等河西宝卷的创新,则在其中加进了民间民歌俗曲的部分曲调,在劝贤惩恶褒善行的世俗现实性题材的宝卷中,加俗曲、民歌曲调的现象很普遍,且在宝卷中的安排很灵活。《沪城奇案宝卷》对传统宝卷的这些陈规结构有重大革新。

《沪城奇案宝卷》中包含李金玲遇官、胡超群献梅花表、赵解放父子太平间暴死、王科长夜提白丽萍、王科长破案六个案件,英雄王科长抓敌特是核心案件。表面上看,前三个案件是引子,实际上却是敌特破坏的直接结果。伤天害命,直接可能造成巨大的安全损失,敌特暗中活动猖獗,因此上海公案全力打击,智勇取胜。这一简单的建国初反特模式,宝卷叙事结构处理显得十分自然流畅,改造了传统宝卷在结构上的生硬创伤:第一,去掉了传统宝卷中的开头空场诗等许多程式,正文直接采用相当深刻的回溯式结构方式。“王刚机智捉拿一枝花”这一段反特核心故事被现实的李金玲和胡超群献梅花表引出。这一回溯结构,充分反映了上海公案英雄的机智行为,也突出了宝卷公安保和平的主题,显得很是自然。第二,将结尾劝善诗内容巧妙的化解了在正文部分,破除了宝卷已有的程式感。第三,散韵分布,自然合理。《沪城奇案宝卷》除了赵解放暴死案中用了“哭五更”曲调——河西民间调外,基本上是由“叙”的散体叙述和“念唱”的韵文叙述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过渡十分自如,这也是经典传统宝卷很少达到的境界。具体做法如开头交代李金玲身世后有引进韵文叙事,过渡的是几句诗,“金玲姑娘年纪轻,一进坟场就心惊”或“金铃心情如湖涨,不见守一心发慌,不看秉性看摸样,姑娘一心找对象”。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护城宝卷在结构安排上达到的清晰与合理程度。

《沪城奇案宝卷》反映的是上海反特事件,但却是一部地道的河西宝卷。它流行在河西,用河西宝卷的形式创制,用河西的语言写成。因此,在河西宝卷中,它的创新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意义上的现代宝卷,用现代的语言反映现代生活上,并把宝卷的道德主题转到了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主题上,而在它如何利用旧形式发展繁荣基层民间通俗艺术的深刻启示上。因为就前者讲,河西宝卷中的《救劫宝卷》这个最经典的现代宝卷,它尽管用佛教的救劫、苦谛思想演变而成,真正价值却在于它把民国史上武威古浪大靖人逃难逃荒的情景真实地记载下来了,开启了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反映现代现实、社会历史生活的先例。因为它是一部1927、1928和1929年西北人的灾难生活史、逃难逃荒图。《沪城奇案宝卷》也反映了新的时代生活,然而,《沪城奇案宝卷》却与此前的宝卷的思想陈规脱节了,纯粹以“三教”思想对立面的形式出现,它接通了以现代意识利用旧形式发展新文学(包括通俗文学)的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的新理路。

事实上,这是解放区文学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与渠道,如延安新歌剧、“”时的样板戏,从陕北信天游到《王贵与李香香》等现代叙事诗,再到新民歌运动、红旗歌谣,从《小二黑结婚》到《红旗谱》的叙事、章法结构,大多是对于传统文学文化形式的再利用。这种发展渠道或措施,显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至少它使我们相信现代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靠外援。因此,利用宝卷这种民间文学或说唱艺术形式反映新时代生活,尤其是解放初期的反特事件,《沪城奇案宝卷》就是个特例。就目前收集整理出版的河西100余部宝卷里,它是唯一的一部。它的形式价值意义尤其重大,它为现代民间俗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可资借镜的榜样。

当代文学、俗文学和基层文化的发展资源至少有三个:一是中国传统的优良的文化遗产,如“三教”中的向善、心性修炼、忠孝节义为核心思想的道德观念,二是现代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科学与基层民主新理念。三是传统的民间通俗艺术形式价值。如果说前两者我们有现代中国意识形态力量的强大惯性,很容易利用,那么,第三者就需要深入挖掘了。因此,如果能充分利用基层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河西宝卷、凉州贤孝等一些有价值的民间通俗艺术形式来发展农村文化,必将会对于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贡献。事实上,河西各县市文化部门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工作,已出版的《洒家宝卷》、《张掖宝卷》、《武威宝卷》、《临泽宝卷》、《山丹宝卷》、《永昌宝卷》即是证明。《沪城奇案宝卷》给我们的启示是,河西文化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宝卷这类仍然活着的民间通俗艺术形式,再创出大量宝卷艺术形式,以进一步繁荣现代中国的俗文学和基层农村文化建设。

[注释]

①《金张掖宝卷》(二),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681页。

②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③普罗普著、贾放译:《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21页。

④《山丹宝卷》,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神奇教案篇8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没有精心的备课决不走进课堂,是我和同事们一贯奉行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学校进行师德考核的重要尺度之一。《礼记·中庸》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所以说,对于课堂教学的充分预设是必要且必需的。但是,在观摩了众多的研究课、公开课后,笔者看到,在少数老师上存在着以下两种极端做法。

一、过度预设,给能动生成套上紧箍咒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了非常充分而精细的预设,大到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策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措施,小到导入语过渡句的酝酿,什么问题指派哪个学生回答,并预设有详细的答案,每个教学环节花多长时间等等,无所不包。一堂课的教学案预设,长达五页A4纸还多。整堂课上,教师在辛辛苦苦执行着教学案,绝不越雷池半步,学生则极不情愿地钻着老师预设的套,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百无聊赖、昏昏欲睡。这样做,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违背了生本思想的教学原则。

二、预设不到位,使课堂教学偏离目标和方向

我观摩了一堂高中历史研究课,课题是“文艺复兴”。师生在讨论到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时,一个学生突然说:“人们一直把达芬奇当成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圣彼得堡遗产博物馆的艺术史学家阿尼基是研究达·芬奇的专家。他的结论是:达·芬奇不只是位画家,也是神学家,他的名作《蒙娜丽莎》不仅是幅人像画,更是基督信仰的象征,《蒙娜丽莎》包含两个形象:基督及圣母玛利亚,这就是达·芬奇密码。”观点一出,震惊四座,所有的人都在盯着老师,期待听到他合理的解释或者是有效的生成。而错愕中,老师却讪讪地表示由于时间有限,这个问题课后再讨论,并表扬了这位同学知识面广,具有探究精神,非常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这更让大家大感诧异了,很显而易见,这位老师的课前预设很不到位。一是时间安排上没有弹性,二是学识积累上有疏漏,对于娱乐圈焦点《达芬奇密码》,老师一无所知,更谈不上应有的预设。结果课堂上不仅难以应对,尴尬困窘,更遗憾的是,老师的敷衍搪塞,错过了突出教学重点内容的有效生成良机,甚至把学生误导向教学重点目标的对立面(教学重点目标是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结果这堂课被公认为是一堂不成功的课。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联想起一些老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感慨:“刚走上教师岗位的一两年里,每堂课精心设计六页纸教案,一课时都坚持不到底,因为除了教案上写的,其他无话可说;而现在,只要给我一个论题,我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博古通今,纵横联系阐述六课时,有说不完的话;所以,新教师要预设详细的教学案,而老教师只要预设教学提纲就足够了。”殊不知,被载入课本的,是以往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流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过去式形式的比较单一的间接经验。而现在,宽松的社会环境,博大的社会包容度,就一个问题,一种说法,不同的观点竞相亮相,莫衷一是,完全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学生的猎奇心理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任何单纯的课本知识和封闭的课堂教学都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不再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枯燥乏味、缺乏效率的课堂。

上一篇:青蛙教案范文 下一篇:减法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