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6 07:12:13

洛阳诗韵教案篇1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末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五、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让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

洛阳诗韵教案篇2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品]一个“潜字”,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而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格,从中也折射出诗人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善良情怀。

(2)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初语第三册)[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五、指导朗读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朗读教学时,要防止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为读而读,对学生的朗读不加以指导和评点,走过场而已。二是只放录音带而不亲自示范朗读。由于朗读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悟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因材施教,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主张最好老师当面范读,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起到录音带无法替代的作用。录音带的作用适合于诗歌欣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般不适用于范读。三是朗读前缺乏感情理解的基础和忽视感情积累、酝酿的过程。

2、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3、古诗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另外,师生对朗读的要求也不一样,应该有所区别。

4、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六、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渐渐进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引起情感共鸣。在表演时,可进行适当的分工,有导演、有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有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让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

洛阳诗韵教案篇3

走近文学,我听到了中华千年的感叹。

尤爱坐在洒满阳光的书桌旁,手捧一本诗集,任阳光和幽默的香气充斥着鼻腔。走近中华民族的诗词古韵,我深味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忧绪,五柳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悠然,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豪情……千年的感叹,有的深沉,有的高亢,只要你走进文学,便能听到。

走近文学我触摸到了那一个个不朽的灵魂。

曹雪芹走近文学,一生颠沛流离,终铸成红楼绮梦;高尔基走近文学,成就人生三部曲的名典;奥斯特洛夫斯基走近文学,勇抗病魔,铸造钢铁传奇。走近文学,在他们不朽的灵魂下诞生了又一批不朽的灵魂,予我以坚持的勇气,教我以人生的真谛。走近文学,那些不朽的灵魂一次次撞击我的心灵。阿廖沙教会我要逆境自强,勇于面对人生的困难;保尔告诉我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如钢铁般的意志;简·爱告诉我一早执着专一,有做人的自尊。走近文学,我仿佛看见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玛斯洛娃的觉悟,欧也妮的付出……书中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文学形象,一个个存活多年的不朽灵魂莫如我成长芦笙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走近文学,我享受到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夜阑人静,我在台灯下展开纸墨,在氤氲的茗香中伏案写作。任缕缕感伤和点滴感动自笔尖流出。我走近属于自己的文学,用文字洗涤心灵上的污秽,洗去自己曾经的伤疤,换来一颗明亮晶莹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文学是一壶千年的酒酿,我自斟自醉,走近文学,细细品味酒中微妙的味道,熏然又芬芳。

洛阳诗韵教案篇4

一、炼字

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福楼拜也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明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锤炼。

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包括叠词)、副词、数量词。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一)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请对首句中的“逐”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逐”是“追逐”的意思。柳枝曾经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引”字和“别”字哪一个更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引”字比“别”字更妙。“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使用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别”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和“挂”。“分”是“分开”的意思。野竹分隔开随山冈徐徐移动的青色云雾,“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是“悬挂”的意思。飞泻的泉水悬挂在青碧的山峰中,“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二)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空”是“空荡荡”“空寂”的意思。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摇?摇【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失”字更好。“失”是“消失”的意思。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阔”字更好。“阔”是“开阔”的意思。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 香 积 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咽”是“呜咽”的意思。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冷”是“阴冷”的意思。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 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隐隐”“迢迢”这一对叠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隐隐”是“隐约”的意思。“迢迢”是“遥远”的意思。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摇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葱葱”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靡靡”常用来形容风吹草低的样子。两个叠音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样子,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副词

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 居 即 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遍”字是“到处都有”的意思,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摇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心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中“还”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还”是“又”“再”的意思,贯穿了过去与现在,交织着年年期望中的等待和等待中的失望,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中亦暗含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 下 建 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应有”更好。“应有”是“应该有”的意思,有猜测的意味,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是“还有”的意思,有客观存在的意味,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

(四)数量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摇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一枝”原为“数枝”。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枝开”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摇 南 ?摇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

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诗眼

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中能巧妙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或诗句。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画面+手法、效果+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①何之:往哪里去。②矰缴(zēng zhuó):矰,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诗眼可以凝聚全诗的神韵,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本诗的诗眼是“孤”字。“孤”是“孤独”的意思。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孤”字既表现了失群大雁的处境,又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交情。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更漏子·本意

[清]王夫之[注]

?摇?摇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摇?摇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王夫之,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明亡,举兵抗清。后退居石船山,著述以终。

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主旨句是“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全词描写秋夜词人所见、所闻、所思情景。词人从明月初升到斜月渐沉难以入眠,更漏声、叶落声、虫鸣声,听在耳中,击入心头,薄酒亦无以买醉。“天下事,少年心”感怀家国身世,使“点点深”力重千钧。

以上说明和分析告诉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诗眼,首先是确认炼字和诗眼的词、句,然后按照相应的答题格式即解题技巧作答即可。

洛阳诗韵教案篇5

关键词:武则天时代 礼仪 文学 关系论析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之遗风,下启“开元盛世”之伟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创获,其影响几乎遍及各个角落,也包括礼仪和文学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

一、礼仪改制

自高宗继位以来,东都洛阳的政治地位便与武周革命有了极大的关系。从礼仪的角度来考虑,长安是李唐统治者宗庙、陵寝所在地,具有正统地位和礼仪氛围。与之相比,洛阳没有厚重的李唐历史和沉重的礼仪阻力,最合适改朝换代、以周代唐。

武周革命时期,传统礼制所极力宣扬的男尊女卑、君君臣臣思想是武则天执政的极大障碍;但她却能巧妙地克服障碍并进而将礼仪制度和儒术用于武周政权的治理和巩固之中,其政治手段之高明实在令人赞叹。

1、改丧服以崇己

丧服制度是有关居丧者的服饰、居丧时间长短以及丧期生活起居的一系列规定,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古代宗法制度相为表里,构成了一个尊卑等级分明的人伦关系网。上元元年,武则天从母子慈爱之情出发,提出“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并获得诏准;她本人临朝时编入《垂拱格》,成为人人必尊的法令;后来又被纳入《开元礼》。武则天的建议是母子感情的自然流露,符合儒家“亲亲”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但却因违背“尊尊”原则、破坏“家无二尊”的尊卑次序而遭到后来礼学家们的严厉指摘。

2、邙山祀先蚕

皇后先蚕仪式和皇帝藉田配套,是农业社会国家劝农课桑的仪式。按礼制规定,先蚕仪式由皇后率领内外命妇举行。可上元二年的先蚕仪式却由“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大权在握,只是缺少名义上的正式被承认。所以,此次祀蚕,百官集朝集使都出席陪位,武则天俨然像皇帝一般检阅百官,将礼仪活动办得隆重而充满政治意味。韩昇先生将上元二年祀先蚕放在对上元元年新的“XX”、“天后”的称号、新的百官官服、新的礼仪制度、新的政治改革方案等背景的分析中,更可见出其不同凡响的政治意义。

3、拜洛受图、鼓吹天意

垂拱四年,武承嗣让人在一块石头上雕凿出“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由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给朝廷,自称此石获于洛水。武则天命此石为“宝图”;七月,更“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封其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并正式拜洛受图,史称此次祭祀“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洛水瑞石为武周政权的建立找到了天命的依据,为武氏称帝做好了舆论准备。20世纪70年代,该瑞石在洛阳唐宫遗址出土,状如古印度“摩竭鱼”造像,说明武则天曾独运机杼地借重西域佛教政治传统的影响来构建武周王朝。

4、不问诸儒修建明堂

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接见诸侯、政令、讲学行礼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因此,它是王权和神权的双重象征。唐太宗、高宗两朝,“屡欲立明堂,诸儒议其制度,不决而止”,明堂一直没有修建起来。武则天执政后,“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以自我作古的精神大胆创新,毁东都乾元殿,就其地创明堂,“饰以珠玉,涂以丹青,铁鷟入云,金龙隐雾,昔殷辛琼台,夏癸瑶室,无以加也。”号万象神宫。明堂建好之后,武则天立即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永昌,大酺七日;以后各项重大政治活动都在明堂举行。

5、立武氏七庙

祖先祭祀是国家礼仪的大典,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在中国古代王朝礼制中,立七庙是帝王供奉祖先的特殊权利,不容僭越。光宅元年,武则天刚刚临朝称制,武承嗣便奏请“立武氏七庙”,遭到裴炎等人反对。垂拱四年,武则天再次以神圣祭祀的礼制改革来暗示其政治野心,在神都立崇先庙享武氏祖考。到了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登上帝位,即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奉周文王为始祖,平王少子武为睿祖,其余五庙分祀武则天五代以内祖先。次年,改置社稷于神都,纳武氏庙立于太庙,而把长安太庙改为享德庙、祭祀三代帝王。这样的礼仪设置折射出新旧政权之间的微妙关系,反映出周唐之间既在政治上相互对立,又在伦理、亲缘上相互联系的矛盾。此外,在祭祀中并祀唐三代帝王,表明周唐一体,也可安抚李唐王室、旧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6、立天枢铸九鼎

天枢,即“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其建作主要是为了立颂纪功。九鼎向来被作为皇权的象征。武则天改唐为周后就决定铸九鼎,以显示武周政权的强大。神功元年,九鼎铸成,“神都鼎高一丈八尺,受一千八百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名日观,青州名少阳,徐州名东原,扬州名江都,荆州名江陵,梁州名成都。其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各受一千二百石。”为武周政权增色不少。

综上所述,从改丧服到祀先蚕、从拜洛受图到修建明堂、从改官名易都邑到立天枢铸九鼎,武则天策划了一系列礼仪活动,配合其称帝步骤,造成天下维新的景象,以驱除李唐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树立大周的新形象。

二、文学新变

武则天参与朝政前后,极重视文治。她曾组织文人学士修成多达100卷的《高宗实录》,产生了刘知几、徐坚、吴兢等一大批史学家和大批以诗文著称的文人。周祖撰先生尝言:“有唐一代,洛阳地区文学之盛,其唯武后之世欤!”并着重指出武后时期洛阳地区之文学创作影响于盛唐文学者,不独陈子昂一人而已;珠英学士辈之影响盛唐文学,约而言之有占诗坛统治地位、格律体之完成及人事关系等三方面。武后于文章词采之事尤为重视,故新的礼仪中心和政治中心洛阳,人才荟萃。文学活动亦随之而活跃。

1、文人积极参与礼仪活动的记录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

武则天为正式称帝而策划的拜洛受图、修建明堂、改制为周、立天枢、封嵩山等礼仪活动中,随处可见文人活跃的影子。

如李峤,《全唐文》收有他的《为百僚贺瑞石表》及多篇贺祥瑞文章。武则天拜洛受图,李峤有《奉和拜洛应制》;天授元年,武则天即帝位,作《上礼抚事述怀》诗,李峤和陈子昂都有应制之作《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在牵涉敏感的立祖庙问题上,李峤有言词恳切的《代百寮请立周七庙表》;武则天嵩山封禅,李峤有《大周降禅表》以记盛况;天册万岁元年,武则天造天枢成,朝士献诗者甚众,李峤诗《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记“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的盛会而冠绝当时。崔融所撰《启母庙碑》令武后叹美不已。《全唐文》卷二一七收有多篇涉及礼仪活动的文章;《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在命意和措辞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崔融却用思精苦,以华婉典丽的文风将其写得尤为得体。此外,王勃有《乾元殿颂》、《拜南郊颂》、《九成宫颂》等大赋;卢照邻有《中和乐》九章,其中如歌登封、歌明堂、歌南郊等皆是对重大礼仪活动的记录。武则天封中岳,员半千有《封禅四坛碑》十二首以进明堂修成,刘允济有《明堂赋》、《万象明堂赋》;拜洛受图,苏味道有《奉和受图温洛应制》、陈子昂有《为程处弼应拜洛表》;嵩山封禅,薛元超献《封禅书》,宋之问有《扈从登封途中作》、《扈从登封告成颂》、《扈从登封告成颂应制》;萧楚材、薛克构有《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九鼎铸成,武后自作《蔡州鼎铭》,令著作郎贾膺福等分题之,薛谦光献《东都九鼎铭》、吴少微有《为并州长史张仁进九鼎铭表》;陈子昂本于其家学中独特的历史观——“四百年贤圣遇合”说,也曾上表献颂,劝武后树明堂、立太学,有诗文《庆云章》、《大周受命颂》、《为赤县父老劝封禅表》等……。

以上所述,构成了武后时期文学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多数描绘礼仪形式或过程的诗文一般都是歌功颂德,没有多大文学性和艺术性;但其以诗文的形式生动记载了当时的礼仪盛况,并为我们研究文人创作及其心态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如提供文人创作的多方面情况、展示文人对于其时各种社会活动和变革的心态,等。此方面的情形较复杂,俟另撰专文予以论述),这种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则是不容忽视的。

2、大量礼仪活动的举行对其时文体文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作为体现着礼乐文化精神的宴饮诗,是对燕礼的文学反映,在《诗经》中早已大量存在。《诗经》中的宴饮诗或写酒肴丰盛,或写款待盛情,其意皆不在酒肴和酬酢本身,而在表现谦恭揖让、从容守礼的道德风范以及宾主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宴饮诗发展到唐朝,虽然其遣词造句、写作范式、表达方式已大大有别于前代,但正是通过游宴和赋诗这样的行为本身,宴饮诗所内蕴的秩序井然、其乐融融的礼乐追求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整个初唐时期,以帝王为中心的宴集赋诗最为盛行。据贾晋华女士的研究,太宗朝君臣唱和共60次,其中可以考得是宴集赋诗的有40次,存诗142首;中宗景龙年间君臣唱和共56次,其中可以考得是宴集赋诗的有49次,存诗多达324首。由此可见中宗年间宴集赋诗之盛。

对于中宗景龙年间的游宴情形。史料多有记载。《唐诗纪事》卷九记自景龙二年七月至四年六月两年间具体的宫廷游宴赋诗之事,竟多达41起,其繁密程度,超过唐代宫廷诗史上任何时期。中宗朝宫廷游宴之风繁盛,自然是武后朝宫廷风气的延续与发展,从中不难想见君臣同欢乐、共愉悦、一派和睦融洽的情形。

帝王出游,必命群臣应制赋诗。如圣历二年春,宋之问、沈俭期、东方虬等扈从游龙门,群臣赋诗;圣历三年,武后幸汝州,与武三思、姚元崇、苏颞、薛曜等宴于州南流杯亭,与群臣分韵赋诗;久视元年五月,武后与群臣游于嵩山石淙,赋七言律诗,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李峤、苏味道、沈俭期、宋之问等均陪游并有和作。

罗时进曾对比太宗贞观和中宗景龙年间的诗风,认为与太宗时代相比,七世纪下半叶的新进学士们大都局限于皇城、宫殿、御苑,高压政治下养成的内敛心态,使他们谨慎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点缀升平、歌颂圣明、娱乐人主的角色。这大体上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前后明显的对比中,武后时期的诗风当为其变化的一个过渡。

武后时期的游幸已逐渐越出宫苑池亭,进入到范围更宽广、视野更开拓、景象更丰富的大自然中,宫廷诗写作中囿于春花秋月、席草岸柳、鱼雁莺蝶的曲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拓。如同题作《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萧楚材的“林戈咽济岸,兽鼓震河庭。叶箭凌寒矫,乌弓望晓惊”就跳出了“行欣奉万岁,窃扦偶千龄”(薛克构)的通病,诗境略为宽广、用语稍加精警、句法对仗也不复重复。这种细微的差别在石淙唱和中仍可见到,姚崇的“石泉石镜恒留月,山鸟山花竞逐风”、苏味道的“重崖对耸霞文驳,瀑水交飞雨气寒”、阎朝隐的“千种冈峦千种树,一重岩壑一重云”等,虽都有构思浅易、较少提炼的不足,但毕竟看到的景象与宫廷不同了,诗歌也开始走向取景自然,进行多角度描绘。并且,石淙唱和创作的十七首七律已经超过了已往七律的总和,这对律诗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倡导和促进作用,“七律在中宗宫廷中应用见广,当与武后晚期宫廷首开风气有关。”当然,这种随创作环境的移位出现诗歌表现范围的扩大,是一个突破宫廷诗写作程式的极其缓慢之过程。与之相对,倒是其时文风的变化更为显著。

除了在作品中直接描写反映各种礼仪活动外,武则天封嵩山、盖明堂、铸九鼎、建天枢等规模宏大、奢华壮观、极力讲究形式至高之大的礼仪活动对当时文风带来深刻影响。关于这一点,葛晓音先生指出:其消极方面表现为许敬宗所创造的那种典奥华丽、极尽雕饰,辞藻不厌其富丽、形象不厌其宏大的颂体和王勃的大赋大颂以及后进文人翕然效之而形成的夸诞之体;其积极方面则表现为武则天这种追求宏丽的气魄,对于盛唐以壮丽雄伟为上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贞观以来新兴的庶族政治力量反对门阀传统,要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用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情,使得这时的多数诗作中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如“四杰”那涉及多种宫廷诗题材的歌行,均“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噪子”、“生龙活虎般腾踔”。他如乔知之的《赢骏篇》抒写天马十年征战、汗血流离,“持来报主不辞劳,宿昔立功非重利”的报国精神。李峤的《宝剑篇》以顿挫的节奏和充沛的气势,层层描写宝剑的冶炼过程,表达畅快淋漓,充满着正规宫廷咏物诗中无法容含的勃勃生气。《汾阴行》记载祭祀汾河的礼仪活动,诗前半细致描写整个祭祀活动的开展过程,涉及到多个场景的转换,极力铺叙流衍,在洋洋洒洒中畅达情怀;后半将诗意和感情推向宫廷诗中极为罕见的世事回环不可测的主题,一唱三叹、声情流畅。

以帝王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文学素养和奖赏评价取向不仅关乎一时的文化政策和文学发展,而且会对整个社会风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如受到武后特别嘉叹的郭震《宝剑篇》,所咏虽为古剑沉埋的传统故事,但全诗内蕴着一种不甘命运的愤慨。经“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的几年锻炼,古剑灿如莲花、色若霜雪,是一把难得的好剑,其使命就是结交游侠子和亲近英雄人,结尾以“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寓示人生豪情,极见朝气与活力,武后将其诏示学士,则明显可见导引诗风的意向所在。

三、结束语

洛阳诗韵教案篇6

关键词:古诗文;考级;背诵

一直以来,总盼望着学生说话、习作,古诗词信手拈来。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目前古诗文考级将解决这一

问题。

一、读诗破万首,运用如有神

1.背诵古诗文,开发学生智力

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发现人的左右脑是有分工的。他的研究表明,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文教育,离不开右脑的开发,这就是一种最根本的学习潜能的开发。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是很强的,从小背诵古诗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把大量知识储存起来,以备终生享用。每天背诵一段古诗文,对处于记忆黄金期的小学生而言,相当于每天做一套健脑操。

2.背诵古诗文,奠定学用基础

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义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语言是前提,是第一要务,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何谈用语言?势必是“无米之炊”。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这个道理。

3.背诵古诗文,继承传统文化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的精髓是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更重要的是用古诗文的音韵魅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进而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目前,金台区古诗文诵读考级活动不仅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二、古诗诵读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借他山之石,臻古诗之玉

针对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模仿乐器考级做法,金台区教研室借他山之石,出台了金台区小学语文古诗考级方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古诗词,让古诗这块玉石得到完善。考级是每学期一次,内容为教科书中共收集的108首古诗,104首古诗为底线,上不封顶。共设12个等级,按年级升高而升高,每级最低达到合格等次,否则不过关。

2.创丰富活动,激背诵兴趣

各校通过开展“每日诵读”活动,发动学生参与到古诗文的诵读中来。利用晨读时间,教师带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每天坚持吟诵,形成了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开展“亲子诵读”活动,每个孩子争当爸爸妈妈最出色的小老师,与爸爸妈妈共同比赛古诗文诵读。以书画为载体,利用写字课的时间,指导学生书写名句、名诗,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配画,绘制古诗文的优美境界,用简笔画、蜡笔画、彩笔画诠释自己对古诗文的独特理解。

三、胜日寻芳到学校,无边光景一时新

古诗文考级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东仁堡小学的杜校长激动地说:“这个活动太好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三迪小学学生说:“这个活动不仅使我温习了前面所学的古诗,而且让我对这些故事有了进一步的记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使我完完全全地陶醉在其中。”家长说:“经典诗文本来就应该多念多背,否则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怎么继承下去?学校采取‘考级’的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

活动。”

我们相信学生阅读的品味会越来越高,最终达到学生对古诗文的灵活运用。

洛阳诗韵教案篇7

当今稀有的“诗并书”

约见到马牧,给人的第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他那么神采奕奕,思路敏锐,博学多识,谈笑风生……

交谈中得知,马牧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小之年就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诗文。从洛阳一中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深造,曾任甘肃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负责编辑出版各类图书200多本。编辑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多次荣获编辑奖和创作奖。

1977年底,有感于粉碎“”之后举国上下同奔四化的喜人景象,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的马牧挥笔为迎接1978年春天赋写了一首《沁园春 · 迎春》。

谈到这里,马牧仍能记忆犹新地吟诵起这首词的内容:“瑞雪纷飞,腊梅怒放,欢舞新春。笑蚊蝇蝼蚁,终为冬殉;狂雷疾电,过眼烟云。爆竹千声,红蕾万点,大好河山处处新。真多采,我神州春色,如此宜人!掸拂岁月风尘,何曾见螳螂挡巨轮?忆十年浩劫,如惊恶梦;一朝壮举,尽扫妖氛。正本清源,心归四化,志在挺身民族林。旗漫卷,看奔腾浩荡,万马千军!”

这首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词作,被诸多媒体誉为是站在大时代的潮头,高度总结概括了中国的,抒发了获得二次解放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同奔四化的信心和决心,曾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朗诵,多家报刊转载,并被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志称赞为“好诗好诗,难得难得”!

……

由此,马牧在诗词创作方面一发而不可收。在随后几十年中,他越来越展现出一种不寻常的才华。凭藉着卓越的文字功底和对诗词格律出色的驾驭能力,他独树一帜地用自己功底扎实的书法展现自作的高水平诗词,拓辟着“诗书双绝”的艺术蹊径。他把对社会的关注思考和人生的切身感悟融进构思,以合乎格律且琅琅上口的语句作出诗词,再秉笔书写出来,使人观之赏心悦目,读之韵味深厚,思之内涵博大,不由拍案叫绝。

诗词书法相得益彰

“书法,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诗文内容的载体。它为内容插上翅膀,并相得益彰。” 这是作为“诗人书法家”的马牧对书法与诗文关系的认知。

马牧书法的特点,是多用自己创作的格律诗词作品,且追求并力行汉字特有的那种建筑结构美,端庄稳健,浑实有力,且刚柔相济,章法和谐,合乎大众的审美意趣。特别是和其独具特色的诗词佳作的有机结合,更使得其书法具有大家之风,秀外慧中,形神兼备,潇洒流畅,自成风格。

他主张书法也要写出自己,正如诗词文章要有各自的风格一样,不必死板地去“入”什么“流”,“逐”什么“派”。但书法既为艺术就首先必须求美,要有中国文字传统的建筑结构之美,不要以“怪异、扭曲、崇丑”来哗众取宠或掩盖作者自身的浅陋。汉字本身是非常讲究结构美的,所以不管你什么流派的书法家,都起码应该给观众以视觉上的美感,得让人看着舒服、养眼,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用马牧的话说,书法与诗词的关系,应该是肉体和灵魂的关系,它们既有相辅相成之互依,又有主次轻重之互异。在诗、书、画三种密切关联的艺术形式中,诗对于书画的主导与提领作用,就曾被马牧用实践作过生动的阐释。

在一次书画展览会上,某位画家现场画了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鹰,一位外地观众要求在这幅画上题一首诗而且是关于写鹰的诗才肯购买。画家听说马牧恰在临近展厅,遂特请他前来“救场"。马牧沉吟片刻,口占一绝:“雄视长空振翅鸣,吓呆鼠类可怜虫;平生虽有超低落,一举腾飞万里程!”《咏鹰》一出,满场惊赞。马牧先生又应邀亲自将诗题写在画幅上,竟使这幅画的价值当场飙升十倍......于是,马牧题诗“点石成金”的趣事也传为文坛佳话。

谈到这里,马牧忆起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启功先生曾对他说过的话:“书法离不开诗词,书法家要懂诗词,只有真正懂得诗词而且会创作诗词的书法家才能称起为大家......马牧同志,我相信你会成为这样的大家。”

马牧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在兑现着前辈们的期待。一件又一件高质量的诗联书法作品,奠定了马牧先生在全国诗词书法界的地位和影响。2003年,他被评授为全国50名“当代中华诗神”之一,2008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并书”入选《全国书法美术优秀作品集》《中国当代历届书画展最具影响的名家名作》《世界名人大典》。

诗书为景点增色

马牧的许多作品被邀刻于各地文化景点。特别是其自作的律诗绝句和为一些城市景点及企事业单位题写的形象诗,令人拍案惊赞,回味无穷,大大提高了这些城市和企业的文化品位,拉动了其多种效益。

那首充满豪气的写景诗《高原黄河咏》(奔腾万里气何雄,为我高原系彩虹。今日金城关下过,明朝飞至泰山东!)被誉为是写出了一种勇往直前、永不停步、奔向辉煌的精神气概,透出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个人都需要的正能量。

那首载入《中国百年名诗三百首》的七言绝句《雁滩牧鸭图》(湖平水碧鸭群白,啄日衔云款款来;晨牧女儿船上立,红莲一朵雪中开。)亦诗亦画的绝妙意境,竟使某外国访华团专程西进兰州去观看实景,拜会作者。

马牧还曾为某地的孔庙大殿撰写过楹联:“千古圣贤,举纲常伦理光昭华夏;万年师表,传道德文章誉满乾坤。”此联一出,许多地方的孔子庙堂都纷纷藉以作为门殿楹联。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仍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该诗的作者是明代兵部尚书王竑。2002年,临夏市人民政府为其整修陵园,并确定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海内外广征诗联。马牧应邀创作了一副楹联:“斥权奸惩腐恶,功业山高,名垂华夏千秋史;举孝义抚生民,胸襟海阔,气共长城万里风。” 这副涵古囊今的楹联,在数千件应征稿中脱颖而出,被镌刻在大门两侧。

被确定为中国花儿基地的康乐莲花山,其主建筑“莲花宝殿”的匾额由诗书大家赵朴初题写,门柱上镌刻的是马牧撰写的楹联:“恰梦游霄汉,出神入化山锁雾;如身置莲池,凝碧澄蓝树映天。”

在古称襄阳的历史名城襄樊市,留下了马牧赋诗并书法的《襄樊三咏》:“地灵人杰古城邦,十里青山挽汉江;最值千秋骄傲者,浩然米芾两襄阳……”

马牧的“诗并书”,高度精辟地点化和展现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襄阳那最耀眼夺目的地理人文亮色,给当地政府和人民留下了价值无以估量的艺术财富!

马牧在潜江市题写的七律《瞻曹禺纪念馆》和“非凡潜江人”,也被列入碑林刻建。他赋诗并书法的《牡丹三咏》(雍容秀美赛云霞,洛水之阳本是家。身带九都灵俊气,芳名无愧牡丹花……),为驰名中外的洛阳牡丹花会盛宴增添了一道最具文化品格的艺术珍酿!

马牧“诗并书”的价值意义,决非一般的书法所能及。其诗书双绝的大手笔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和对一些地域文化旅游品牌的提升与拉动力,是无法估量的!

洛阳诗韵教案篇8

长歌叙事溯本源

在丽江有一首流传已久的纳西族长歌《创世纪》,原名《崇班图》。歌中唱道,天地混沌之时,白气和妙音成了善神,善神变成白鸡,白鸡生了白蛋,白蛋孵化出九男九女,开天辟地。最后一枚蛋孵出巨牛,把天地撞得乱摇晃,巨牛最终被倮神山所镇压,白气和妙音又变成白露和大海,在蛋中孵化人类。洪水来了,有个名叫从忍利恩的人,坐在牛皮囊中逃生,与化鹤助他的仙女相爱,冲破重重阻碍,终成眷属。他们带着百样种子播撒到大地,并且繁衍出后代。《创世纪》在歌唱中追溯人类和自然的根源,云气光电变成蛋,孵化成人,反映出百姓最朴素的自然观。这首长歌曾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丽江一带的彝族中间还流传着一首5000多行的长歌《梅葛》。它没有文字,只能口传。“梅葛”是民歌调子的名称,造物神放下九枚金果,造出地的儿子;放下九枚银果,造出地的姑娘,他们以彩云青苔为衣裳,以露水泥巴当食物,用鱼支地,用老虎的四只脚撑天,再造日月星辰和自然万物。造人的神叫做格滋,人类是他撒雪变成的,第一把雪变成独腿人,只有一尺二寸长,吃泥土;第二把雪成为第二代人,住在山洞里,没有火,没有水。后来出了九个太阳,把他们都晒死了。格滋把九个太阳錾掉,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然后造第三代人,是竖着眼睛的。格滋扔下麦子谷子和苦荞,但人们不耕作,坏了良心,格滋就发动洪水,要将他们淹死。两兄妹躲在葫芦里,保住了性命。妹妹喝了河水后,生下一个葫芦,把葫芦凿开,汉、傣、苗、藏、傈僳等各族人也就出来了。

弥勒县有阿细人的长篇叙事歌《阿细的先基》。先基,就是歌的意思。此长歌包括序诗、创世纪、开荒记、洪水记及谈情记、成家记等章节,认为世界的起源和云有关,云彩有两层,轻云飞上去,就变成了天,重云落下来,就变成了地。大地铺在三条鱼的背上,因此有地动山摇。人类经过烈日暴晒,烈火焚烧,洪水翻滚,用金叉银叉戳通了天地,没想到两个恶神把黄老虎放进太阳啃太阳,让蜜蜂吞吃星星,结果太阳月亮星星不亮了,人们只好在牛角和牛尾巴中缚上火把耕作。阿细人祭祀他们的日月星辰云彩和牛神。这也是乡村农耕社会的一种缩影。

云南拉祜族的长歌《牡帕密帕》唱道,造天地万物的神名叫厄莎,是个充满睿智的人,他奉献出自己的骨头当天骨和地骨,奉献自己的眼睛为太阳月亮,他最早造出的人叫做扎笛和娜笛。阿昌族的长歌《遮帕麻和遮米麻》也讲述了万物的起源,赤身的遮帕麻是天公,他将自己的两个变成太阴山和太阳山,捏银沙金沙为月亮太阳,他踩出一条银河,跳跃出彩虹,吐气成风,挥汗成雨,挥舞赶山鞭,打出星星,遮米麻造地,他摘下喉头当梭子,摘下脸毛织地,流血成江河湖海。

云南民间流传的类似的创世歌还有瑶族的《盘王歌》、哈尼族的《开天辟地歌》、景颇族的《木瑙离瓦》、独龙族的《创世纪》等。这些长歌的共同特色是,曲调起伏较小,富有吟诵性,篇幅长的要唱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这些长歌,是名副其实的土生土长的谷(古)歌。

民歌嘹亮唱爱情

云南各族的民歌歌唱劳动。也歌唱自由而纯粹的爱情。撒尼族叙事歌《阿诗玛》讲述的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少女阿诗玛,爱上了擅长射箭摔跤的阿黑,互订终身,遭到了富家子弟阿支的阻挠,阿支抢走了阿诗玛,并且偷窃神箭,搬开兽头,放出滔天的洪水,阿诗玛命陨巨浪。在路南石林,我们能找到阿诗玛石峰。上世纪50年代据此改编的歌舞电影中,杨丽坤和包斯尔扮演的阿诗玛和阿黑深入人心,由胡松华、靳小才等人配唱的插曲“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送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脍炙人口,回味悠长,盛传不衰。

与《阿诗玛》相媲美的,有西双版纳的傣族叙事歌《召树屯和楠穆诺娜》。勐板扎国王子召树屯在林中见到了勐奥东板七位绝美的孔雀公主。最小的楠穆诺娜与他一见钟情,留下信物玉镯,经龙王和猕猴的撮合,结成了眷属,但是遭到了秃鹫国师的陷害,公主差点葬身于火中,但最终正义战胜邪恶,有情人终于走在一起,1982年根据这首叙事歌改编拍摄的电影《孔雀公主》由唐国强和李秀明主演,片中不仅呈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而且还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傣族舞蹈。

傣族地区还流传有一首爱情长歌《娥并与桑洛》。桑洛是景多昂一个富翁的独生子,他母亲强迫他与表妹成亲。但他不喜欢,于是外出经商,在勐根城邂逅了出身贫寒的美丽姑娘娥并,坠入爱河。怀孕的娥并最终还是被桑洛母亲赶走,于森林中分娩死于非命,桑洛万念俱灰,自杀殉情。这首叙事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凯诺和凯刚》是德宏景颇族地区流传的一首长歌,凯诺和凯刚是两兄弟,凯诺勤奋,凯刚懒惰,两兄弟在江边打刀惊动了龙王,凯诺勇敢地用铁钳钳住龙王的耳朵,将它锁在神山上。凯诺的英勇赢得了美丽姑娘扎英的芳心,却遭到了凯刚的嫉妒,凯刚设计将凯诺推到风洞里。按照传统民俗,扎英将被转为凯刚的妻子。但扎英坚信丈夫不死,九天九夜不吃水米,到风洞口丢下糯米饭,同时以“三年祭天鬼,九年祭地鬼”为由拖延时间。九年后凯诺攀藤爬出风洞,夫妻重逢,恶人得到应有的报应。人们为凯诺和扎英打起象脚鼓,敲起锣,真诚祝福这对患难夫妻。这首长歌体现了乡村百姓最朴实的善恶观。

天籁之音源自然

说起云南特有的吹奏乐器,无疑是木叶、芦笙和葫芦丝了。一片小小的树叶放在唇边,吹出的音色近似于小唢呐,清脆明亮。类似的是口弦,长约三寸、宽约五分、中间刻有浅槽并拉成簧牙的竹片,左手握住其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进行吹奏,右手指配合轻弹,曲调轻松自如地飘散出来。在云南,它是情人的礼物,爱者之贻。

葫芦丝,取竹子和葫芦为材料制作,在云南乡村,葫芦是神圣的,它象征女性,寄托着对母亲的思恋和敬意。葫芦丝也叫“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除了傣族,彝族、阿昌族、德昂族民间也较为常见。在丽江、在西双版纳、在昆明,我们经常听到葫芦丝的演奏,《竹楼情歌》《梦回景颇山》《勐养江畔》《金色的孔雀》《金孔雀与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都是带有云南民歌元素的经典葫芦丝演奏曲目。

云南乡村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1958年出生于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幼时跟舅舅学习葫芦丝演奏和制作,出版了《傣风神韵》、《多情的巴乌》、《竹林深处》等专辑。

芦笙也是云南常见的乐器,苗族传说中有告且和告当两神,用六根白苦竹扎成芦笙,对着稻子吹奏,结果获得丰收,于是苗家人吹芦笙以示喜庆。清《广舆胜览》载,“(苗人)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阿细为彝族一分支,其跳月之舞流行于弥勒、路南、泸西等地,男子奏三弦笛子,女子和着节奏与之对舞,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身子飞旋。

傣族常敲打锣象脚鼓载歌载舞。象脚鼓以整段或若干木料拼成,上端蒙鼓皮,并用细牛皮条紧固,多雕孔雀图案,或插孔雀羽毛装饰。傣族人视吉祥的孔雀丰腴的大象为神物,因而跳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孔雀舞模仿孔雀动作神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象脚鼓打节奏似有鼓语,鼓声“约并崩、约并崩、约并约丽丽”,舞者张开手臂,效仿孔雀开屏。

在彝族壮族地区,铜鼓用于祭祀和娱乐,其上装饰太阳纹或蛙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铜鼓舞极为盛行。此为群体舞蹈,舞者队形因鼓点变化而改变,击鼓舞蹈者多为年轻女子,或一字形,或交叉形,或圆形,或半圆形,机巧灵动,呐喊声与鼓声相和,充满活力。

舞蹈是通灵的,是人与神的对话,傩戏也是如此。“傩”,为“难”的假借字,是驱鬼禳病之举,接近于巫。“乡人傩”沿门逐户打鬼祛邪,傩戏边唱边舞,多演绎故事。云南保山有香童戏,也叫跳神戏,澄江县有关索剧,舞者都戴着面具。文山一带的梓潼戏舞者不戴面具,梓潼乃文昌帝君也,文昌为道教之神,傩戏舞蹈中开坛、开洞、闭坛、禹步与步罡踏斗等道教仪式类似,傩坛掌坛师多为道士,傩坛科仪也与斋醮相近。丽江纳西古乐实际上也是道教的洞经音乐,洞者,通也,通神,通灵。

金色孔雀舞翩跹

云南是民族歌舞荟萃之地,这里曾走出过众多享誉中外的民间舞蹈家。1944年,刀美兰降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年少的她总是对着寺庙里的壁画出神,模仿画中人物和动物尤其是孔雀的姿态,后来她参加西双版纳文工团,参加根据《召树屯与楠穆诺娜》改编的舞剧,出演孔雀公主,跳的是傣家风味十足的孔雀舞,赢得观众的好评。她在时期遭到冲击,但依然苦练孔雀舞,最终舞向世界。刀美兰说,舞蹈是我的灵魂,我永远崇尚舞蹈的自然美。

继刀美兰之后,杨丽萍成了彩云之南飞出来的又一羽金孔雀,1958年,杨丽萍出生于洱源乡村,从小便受民间歌舞的熏陶,耳濡目染,舞蹈激发了她的灵性,并且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她成功地用舞蹈语言塑造了孔雀公主的形象,《雀之灵》里,灵巧的手拟化孔雀的头部,一伸一啄,如采食,如理羽,手臂酥软柔若无骨,“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不但形似,而且传神,卓尔不群,高洁轻r,张扬了生命的激情和魅力。

《雀之灵》是杨丽萍的单人舞,《云南映象》则是她倾洒了更多心血的群体舞蹈,参演的90名舞者都是云南本土的农民,演出前他们甚至还在田头从事农活。但杨丽萍认为,民间舞蹈应该是一种本色体现,农民恰恰保留着这种本色。《云南映象》分“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雀之灵”等七场,60面大鼓擂响,60羽孔雀欢舞,原汁原味的民间服装道具和乡土音乐背景,体现了云南百姓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热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原生态风情,具有强大的震撼力。继后,杨丽萍又推出姐妹篇衍生态歌舞《云南的响声》,在原生态歌舞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呈现出来自宇宙自然的天籁之音,乡村的锄头钉耙和水车石磨,全都派上用场,成了伴舞最好的乐器,竹箕筛谷筛出雨声,独弦琴中奏出蝗虫啃稻声,木叶吹出唢呐声,三米大鼓敲出雷霆声。杨丽萍的舞蹈与乡村紧密相连,里面充盈流动的是乡村大地母亲的气息。

上一篇:游击队歌教案范文 下一篇:思想品德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