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21 00:16:37

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1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千余年前,洛阳籍诗人刘禹锡有感于洛阳城花期的繁盛,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转眼间,千年已逝。才子们的风流与失意,连同大唐的盛世一起,被碾入了时间的滚滚车轮。漫步洛阳街头,虽看不到武后敕令“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的壮观,但是“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况却延续千年。直至今天,提起洛阳,人们想起的第一个词语多半会是牡丹。谁能想到当年武则天的一纸皇令将抗旨不开的牡丹贬到洛阳,竟成就了洛阳和牡丹之间的这段千古佳话。

“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曾富甲天下。而牡丹又是富贵、荣华、雍容的代名词,自然受到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坊间流传的牡丹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据欧阳修记载,一位名叫门园子的花匠,受大户之家之邀嫁接牡丹,一株成活,收费五千。令人咋舌的费用足以证明洛阳市民对于牡丹的喜爱与推崇。这份喜爱,使牡丹的形象不仅仅停留在枝头,还反映在笔尖下、画纸上、镜头中、歌声里……旧时出嫁的洛阳女儿家,少不了带上一幅牡丹花样的被面,幸福啊吉祥啊,仿佛都被母亲一针一线地纳入朵朵牡丹里。

今日的洛阳牡丹,更是成为了洛阳的名片。每年谷雨前后,全城牡丹齐放,吸引了成千上万来自海内外的爱花人。来到洛阳,不仅可以畅游花海,感受国花超越感官的美丽,更有炎黄颂祖大典、民俗文化庙会、河洛文物展、牡丹书市等民俗文化活动。庙会用人山人海形容绝不为过:金黄的锅贴在锅里吱吱作响,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气的狮舞和踩街锣鼓喧天;精致小巧的面塑和剪纸最能博得外国游客的瞩目;古老的皮影戏吸引的不仅仅是孩子们,连老人们也不禁驻足,似乎又想起了幼时的那场庙会……

宗教 洛阳的感性哲学

龙门,古称“伊阙”,大小佛像隔水与那畔的香山对望,两侧山崖陡峭,中间空缺如门,故称龙门。且不提龙门石窟的修建历时风风雨雨四百余年,也不提那两千余座窟龛和将近十万尊佛像,单单是那模糊但不失力道的碑文、退色但依稀可辨的壁画,就足以令人驻足不前。稍加留意,就连伊水河畔的栏杆上,都有佛偈妙语: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幽涧泉清,高峰月白。”

……

读罢这些看似不经意却又回味无穷的词句,一转身,卢舍那大佛正微笑着俯视苍生。此情此景,哪怕是一个无神论者,也不得不心生敬畏。

大多数游客行至此处都会惊呼眼熟――卢舍那的微笑,早已成为龙门石窟的名片。这尊大佛面相圆润丰满,眉清目秀,嘴角略微内陷,似浅笑,神态慈祥而不失庄严。

走在洛阳城,目光总是被街头那些颇具宗教色彩的建筑所吸引。尖尖屋顶上竖着银色十字架的天主教堂,浑圆屋顶上写着奇怪文字的清真寺……洛阳大概是我所到过的城市中宗教气息最浓厚的,洛阳对于各种宗教如此包容的大气又是源于何处?

细细追溯,儒学定于洛阳,道学始于洛阳,佛学亦是经此传入中国,三者融合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作为儒教、道教、佛教祖庭的洛阳,自然而然有着一种大气,无论是后来的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能被洛阳宽容地接纳。宗教,已经成为洛阳独有的感性哲学。

北邙 千年的生死情结

民间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一说,这在王建的《北邙行》中也得到了印证:“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北邙山位于洛水之滨、黄河之畔,且与嵩山、太行山遥遥相望,土厚水低,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加之洛阳、开封皆为数朝古都,即位于此的帝王无不以死后可以葬于北邙为荣。在邙山,仅皇冢陵园就有五处,三国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也都葬于此地。

与沉迷在北邙墓葬情结里的历代帝王相比,白园的存在,则是另一种风景。

白园位于龙门香山的琵琶峰,是在白居易的坟冢基础上改建的园林,园内古柏葱郁,曲径通幽,并有白亭、翠樾亭等仿唐亭阁,其中乐天堂的楹联更是妙绝:

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

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

细细品味,白先生的耿直人格与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似乎都在这副楹联之中,妙哉妙哉。倘若有机会,大可登上琵琶峰顶,看香山峭壁之下,伊水滚滚而逝。这样的风水,远不能与北邙相比。这是块绝地,是墓葬之地的大忌。他为何要放弃那北邙的绝佳风水而在此安葬?据说,白先生晚年官场失意,遂对仕途灰心,为避免子孙后代重蹈覆辙,故在此定下墓址,以断了自家官气。这种傲世不羁的性格,至今还能从洛阳人的身上看出一二。

洛阳城 当时空凝聚于此

中华文化,根在河洛。

洛阳曾贵为九朝古都,闭眼遐想,当时的洛阳该是怎样的繁华。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腹地,气候适宜耕作,又居由西北进入中原的要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有云:天下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同时承载着繁华与战火的洛阳城,虽有历代的精致亭台,却不能幸免于在兵戎战乱中的付之一炬,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让后人凭吊。

倘若想真正感受古都洛阳的韵味,洛阳老城是最佳去处。老城街头建于七八十年代的民居和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相互映衬,仿若一位铅华荡尽的老妪。或许她的眉眼神韵会使你禁不住猜想她年轻时的风华,但你一定不会想到她竟然是当年那位倾国倾城的佳人。

洛阳城里那大片的厂区建筑,则记载了洛阳的另一个轮回。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洛阳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玻璃厂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曾何等红火,供职于这些大厂的洛阳人,安全感和自豪感不言而喻。而后来的市场经济浪潮,让这些国企的境况不再那么一帆风顺。如今的洛阳工业,虽然势头大不如昔,但依然默默前行。洛阳的街头,老人们或是坐在马路牙子上闲话家常,或是在凉亭里下棋作乐,悠闲自得。很多游客来到洛阳后脚步都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一是为了欣赏街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历史遗迹,二是受到洛阳人缓慢节奏的感染。洛阳的这份悠闲,和街边广告牌上“打造中西部最佳人居城市”的字样默契地呼应着。可能是因为曾经的王者之都和近代的工业辉煌吧,洛阳人才有这份难得的自在。洛阳,除了朝代更迭的历史之外,还背负着新中国近代工业的跌宕起伏。

如果说这些让你想起了洛阳的兴衰,那洛阳的美食则可以让你忘却这份沉重,全然投入,全然享受。

水席是洛阳的招牌美食,所谓水席,一说因菜式皆以汤见长,一说因菜肴一道接一道上桌,如行云流水。水席的头牌名为“牡丹燕菜”。相传某年某月,洛阳地区收获了一个重达40公斤的萝卜,武则天闻之大悦,遂命御厨加以烹饪。御厨们想必很郁闷,试问,萝卜能做出什么佳肴呢?冥思苦想之后,御厨们将萝卜切成细丝,裹以绿豆粉,再加上瘦肉丝、虾仁、鱿鱼丝等山珍海味,制成汤羹献给武皇。武皇一尝,大叹其鲜嫩爽口,颇有燕窝风味,遂赐名“假燕菜”。此后,“牡丹燕菜”便成为了洛阳美食的头牌。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2

洛阳的魅力不在于看,而在于品。

不必说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等闻名国内外的名胜古迹,也不必说白云山、鸡冠洞、龙潭峡等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单是走进这座曾经威名四扬、终究步入凡尘的城市灵魂深处,融进在它怀抱中生活的现世人们中间去细细品味:她的古街巷道,她的雍容华贵,她的盛世新章,如今的洛阳城,让人们回味的太多,给人们的惊喜也太多。

品悠然古巷

从空间方位来说,如今的洛阳城并不像它曾经的历史那样复杂。波光粼粼的洛河贯穿洛阳东西,把整个洛阳南北一分为二。河北岸是从历史一直走到现在的洛阳北城,河南岸则是新世纪以来新建的洛南新区。

在洛阳城中心有一座标志性建筑――九龙鼎,鼎东边是洛阳老城区,鼎西边是建国后新打造的工业区。紧挨九龙鼎,就是老城区的西大门――丽景门。站在丽景门门楼上往东望,整个老城区尽收眼底,恍惚又回到了隋唐洛阳,因为目之所及均是按照隋唐建筑样式新建的古街古巷。

穿过丽景门,踏上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上,人们才会真切地感觉到:历史,不再是发黄的书纸,不再是抽象概念,它开始在身边弥漫。街道两边店铺的酒幌旗幔迎风飘展,糖人、剪纸、唐三彩、牡丹刺绣、杜康酒等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小小糖人儿栩栩如生,剪纸里的凤凰展翅欲飞,画上的牡丹朵朵鲜艳,杜康的酒香让人心醉。再往前,钟鼓楼、清真寺、孔子入周问礼碑等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运气好,还可以亲眼目睹洛阳八景之一的“铜驼暮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曾特意作诗赞之:“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诗里所说的“铜驼陌”,便在眼前。不远处还有一棵古树,少说也已经历过五六百年的岁月,盘旋腾跃的虬枝下面是座青砖红门老宅。更妙的是在故宅的门第上,欣欣然探出一簇娇艳的花朵来,不由得让人神思恍惚。

在这里,没有汽车的鸣叫,没有浮躁和焦灼不安,漫步在衣着光鲜却大声唱着古老豫剧的人们中间,听着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你会发现,这是一座不太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城市。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长、安静,从容不迫。正是如此,以细火慢炖为特点中餐饮食文化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空气中的清香从早飘到晚,让人垂涎:早上,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胡辣汤……各种鲜汤唱主角,美味又营养。中午和晚上,浆面条、糊涂面、大碗烩面、油焖羊杂和爆炒牛肚等本色小吃更是当地人钟爱的美食。每每这时,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大人孩子喝汤吃面的热闹劲颇让人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慨。生活在这里的洛阳人就这样把历史往事揉碎在碗中,就着鲜汤美食,一口一口品下去……

赏盛世牡丹

从老城出来,抖掉身上的历史尘烟,面朝南放眼远望,满眼的红花碧树让古老的洛阳城焕发出新的活力。“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穿越时光的隧道,北宋大文豪兼历史学家司马光的这首《洛阳看花》,让这座以“古”闻名的城市从历史中跳脱出来,让人们重新领略它诗意和灵气的一面。

不远处的红花是次第盛开的桃李樱花,一个接着一个地烂漫,照花了人们的眼。但在洛阳人眼里,这些都算不得什么――“洛阳人惯看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尤其是四月的洛阳,连空气中都浸透着牡丹的香味。花开花落二十日,这二十日里,牡丹便日日盛开在人们的眼睛里,绽放在人们的嘴唇上。人们赏她看她说她念她,她是洛阳人的骄傲,是洛阳人心尖儿上的宝贝,是使满城欣喜若狂的宠儿,所以洛阳的文人画士也都忍不住要写她画她赞她颂她。也正是牡丹,成就了洛阳人读书品茶的高雅情趣,翰墨戏曲流淌在世世代代洛阳人的心底。

牡丹是盛世之花,生于弱小民族和生于末世的人们就很难有心情欣赏她的雍容与华贵,像东晋的黑暗,像南宋的偏安,像明代的没落,像清代的狭隘。那样的时代里,人们只求全身而退,所以,只能去欣赏不理世乱空自留香的梅兰菊,如陶渊明,如郑思肖,如林逋,他们赏菊、画兰、妻梅,他们修身自爱,看上去逍遥无比,细想起来又是多么无奈。

盛世赏牡丹。姚黄、魏紫、赵粉、豆绿从盛唐一路开到现在,那股芬芳经千年而愈烈,着实醉倒了古往今来的看花人。如今的洛阳更是无处不牡丹。除了国家牡丹园、神州牡丹园、国色牡丹园、牡丹公园等十多个大型牡丹种植参观园之外,在洛阳的诸多主干道上,像凯旋路、王城路等两边均绽放着鲜艳大气的牡丹花。即便是平凡人家,阳台上的牡丹也向来访者诉说着主人家的幸福生活,将这盛世的气息传遍四面八方。

观新景新乐园

而那满眼的绿树下面则是沿洛河两岸新建成的洛浦公园。这个东西长达16公里的大公园已经成为当下洛阳人闲暇之余最爱去的乐园之一。河图洛书、商王祈雨、东汉太学、张衡三仪、蔡伦造纸、建安风骨、洛阳纸贵等反映洛阳十三朝古都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文化广场依次呈现在公园里。它们都是用园林和雕塑、碑刻等做成的,既向人们展示了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实现了园林艺术与历文化的完美结合。整个公园的绿化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变化丰富,形成优美韵律的带状园林景观。人们从历史旁边悠然走过,历史成了盛世新景最动人的背影。公园里还有洛神苑、晓月园、九州星宿广场、上阳宫游园、秋风园等诸多休憩处,供人们驻足神聊。

尽管这里的人们每走一步,一只脚就可能踩在历史留下的印记上,但他们另一只脚奔的却是眼前的生活。在弥漫着历史风尘的现实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如今洛阳人的追求,也是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所在。一年四季,人们来到这里在这里散步嬉戏,尽心游玩。孩子们在这里放飞希望的风筝;小伙子和姑娘们两两相伴,浓情蜜意,呓呓细语;老人们在这里舞动矫健的身影,尽享太平盛世。最近,更有被称为“暴走一族”的年轻人成群结队,沿着公园飞奔,绽放青春的活力。曾经被历史的沧桑熏染浑浊的洛河水,如今越发清亮。人们在清清的河边逗鱼戏虾,与公园一起构成一幅新的盛世图画。

就在洛河南岸,洛南新区的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几乎几天过去,一个崭新的楼盘就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小区附近,现代化的体育场如射击馆、游泳馆、篮球馆、自行车馆等应有尽有。为了与洛河北岸形成均衡发展,洛阳市政府迁至洛南新区,并在这里建造了歌剧院、多厅影院、音乐喷泉等新型的娱乐设施和现代景观。新兴起的商业大街和步行街上,各种商品和专卖店琳琅满目,让青年男女流连忘返。这些已成为洛阳新的地标,展现出洛阳城新的气象,把曾经的故都打扮得靓丽、气派又时尚。

洛南新区的主大道洛龙路南端便是世人皆知的龙门石窟。但现在的龙门石窟景区已经修整一新,不仅停用了东西两山之间的公路,而且对整个景区进行精心绿化和生态治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风景秀丽、干净整洁的旅游胜地。整个景区,东、西两座青山对峙,清清的伊河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即古之所谓伊阙。唐诗人白居易曾赞之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如今的龙门石窟景区,已是游洛阳的第一景观,名副其实地成为洛阳的名片。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3

论文关键词:洛阳纸贵,抄书现象,抄书精神

 

成语“洛阳纸贵”是说东晋左思做《三都赋》,由于文章记载全面,文笔优美,人们争相抄写,致使京城洛阳纸价上涨,供不应求。这个典故反映了在中国古代,抄写是一种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学者抄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引发了社会的连锁反应;而在抄写的过程中,学者也受益匪浅。抄书人的活动与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等环节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古籍中关于抄书人的记载,试图剖析中国古代的抄书现象,揭示其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晋代抄书现象十分普遍,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抄书现象及抄书人伴随着文字的出现产生,战国晚期,有了明确的抄书人的记录:“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或佣力写书”①。张、苏二人曾受佣于人抄书。产生之初的抄书人,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抄书人大多是经济贫困的读书人,依靠抄书维持生计。而雇主是一些经济独立的官僚、学者或其他人,为了读书、藏书,及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宣传言论,脱颖而出,雇人抄书。这种雇佣关系的产生是新的生产关系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其次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抄书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充当这种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智力的“佣工”。再次,抄写内容是记载“圣人之言”的“天下良书”。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此时儒家思想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统治地位。第四,抄写不仅为抄书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其入仕准备了条件。抄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相对于一般的浏览,持续不断接触典籍的抄写活动在加强记忆的基础上,会给人以新的启发。苏、秦二人由地位低下的抄写员而成为战国时期自成一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与抄书的经历不无关系。第五,抄书行为贯穿于书籍复制活动的始终,抄书人进行了一些编辑活动。在木简时代,抄书人除了抄写图书,还要编辑、校对、制作、装帧等,直至一本书完成中国。他们先把抄好的书“编”连成册,或先编连再抄写;一边抄写一边校对,发现有错误,立即用刀削掉改正;然后制作封面,据记载张、苏二人“剥树皮编以为书帙”;随后在书的背面题写书名和制作目录。如今一本书的完成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虽然那个时代书写材料或笨重或脆弱,书写工具也并不完备,抄书量不大,但是,身兼数职地抄书人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也十分难能可贵。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从开始使用至广泛应用,经历了一个过程。东汉时期,纸张开始作为书写、抄写材料,但仍然主要应用于王公贵族。他们持“缣贵纸贱”的看法,常常是在纸上写或抄一份,在缣帛上再复制一份。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纸张与帛书的形制基本一致,可见那时纸张主要是作为缣帛的替代品。三国时期书写、抄写材料是纸张、简牍和缣帛并用。

西汉及东汉前期,古籍中有了一些关于抄书人和抄书现象的记载。《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桓荣)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桓荣(约公元前24—17年),抄书时是太学生,后来成为有名的经学大师。《太平御览?李合别传》记:“(李合)常以佣书自给”。西汉李合(生卒年不详),抄书时也是太学生,后官至太常、司徒。《后汉书?列传六十六》说:“(卫飒)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卫飒(约公元前10—60年),抄书时也是太学生,后任桂阳郡太守。《桓子新论》说:东汉高君孟(生卒年不详)“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著作郎哀其老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

与产生之初相比,这个时期的抄书人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员构成上,太学生充当了抄书人的“主力军”。西汉时设置太学,一些家境贫寒的求学者通过抄书,一方面“勤工俭学”,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知识。他们在抄书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强烈的求知欲、恒心和毅力,后来成了功成名就的人。

到了晋代,纸替代了简牍、缣帛,开始普遍使用。史载,东晋崇德太后令曰:“临纸悲塞,如何可言。”② 西晋名将刘锟(271—318年)面对圣旨,“伏纸饮泪”。③可见当时纸张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书写的必需品,就连圣旨也写在纸张上。鉴于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诸多优点,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权臣桓玄代晋自立,并下令:“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用黄纸代之。”④另外,书写工具在这一阶段也进行了创新。晋代,一种优良的毛笔产生,它的笔头由紫毫兔毛制成,笔锋较短,坚挺耐用,十分便于抄写。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采自天然的墨先比质量更好的人工墨的生产制作技术已经成熟,《齐民要术》中记录了我国最早的制墨配方,即三国魏时书法家韦诞发明的“一点如漆”的优质人工墨。书写材料和工具的改进,使抄书人队伍迅速扩大,抄书现象也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随着纸的日益广泛应用,史籍中关于抄书人的记载越来越多了。《后汉书?班超列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为官写书,受值以养老母”。班超(32—102年)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校书郎,从事抄书,后来官至将军长史。《拾遗记》记载:王溥(107—125年)“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筒插笔于洛阳市肆佣书……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积粟于廪,洛阳称为善笔而得富。”他后来官至中垒校尉。《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记载:刘梁(147—167年)“梁宗室子弟,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他通过抄书、卖书,后来官至尚书郎。《后汉书?列传六十六》记载:公孙瓒(?—199年),初入太学,“授尚书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写书自给”,后来官至奋武将军。《梁书?列传第二十七》记载:王僧孺(465—522年)“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他起初只是一介书生,后来入仕担任尚书左丞等要职。《晋书?葛洪传》和《抱朴子?内篇?杂应》都说:葛洪(284—364年)“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后来成为东汉时期有名的方术学家,官至关内侯。《北史?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崔亮(生卒年不详) “居贫,佣书自业”,他后来官至中书博士。《三国志?吴书?阚泽传》记载:阚泽(170—243年):“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后来官至尚书中国。《南史?陶弘景传》记载:陶弘景(452—539年)“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直价四十”。后来官至孝昌相。《魏书?列传第四十三》记载:刘芳(北魏)“昼则备书,以自资己,夜则读诵,终夕不寝;芳常为诸僧备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如此数十年,赖以颇振……”,后来官职是中书令。《高僧传?释僧肇传》记载:释僧肇(384—414年)“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及历观经史,备尽文籍”,后来成为著名的佛教学者。

这个时期,虽然国家政局动荡不安,频繁易主,抄书业继续向前发展,无论抄书人数量还是自发的行业分工,达到了顶峰。抄书现象所影响的社会领域非常广泛。抄书业内部分工也更加细致。一些生活窘迫的读书人通过抄书解决了生计问题。因为抄书业在社会领域中地位的提升,除前代一些读书人借此途径入仕途,成功名外,也有一些人如前例王溥、陶弘景、刘芳等人通过替人抄书致富。像刘芳那样长期临写汉字,成为书法家的抄书人也不少。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为了对外传播宗教,对内保存佛典,抄写佛经的抄书人越来越多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人称“生员”。在抄书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学者对知识的执著追求是贯穿始终的,这是抄书人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影响下,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抄书人的性质有所不同。“佣力写书”时期,抄书人摆脱了人身的不自由。而在抄书业的鼎盛期,出现了出售自己所抄之书的抄书人,如上述刘梁等。又如《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一》记载不远千里到东魏推销、“发行”《华林遍略》一书的南朝梁祖珽。

抄书现象与我国文明史相伴相随,经过抄书人的不断积累、磨砺,在这一行业形成了独特的“抄书精神”。在这个抄书人群体里,有载入史册的“行遇圣人之文,无题记,则以墨画于掌内及股里;夜还,更折竹写之”⑤的苏秦、张仪,有“一字当十读”的高君孟,有为抄书“终夕不寝”的刘芳和“十五年不窥家园”的桓荣……以及不见经传的抄书人,他们折射出这个人群所特有的对追求知识的谨慎、执著与不倦的精神。“抄书精神”也正是中国古代学者的精神精髓所在。

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由抄写时代渐渐步入印刷时代。抄书现象零星地存在着,仅仅为了特殊用途,抄书人已经不是时代的主角。然而,抄书人所具备的“抄书精神”却沉积下来,对社会影响至深。

注释:

①⑤(晋)王嘉.拾遗记?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②晋书卷八

③晋书卷二十六

④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墨池编卷六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4

文化品牌是一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总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水平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文化产品的多少和好坏是体现区域文化产业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小的主要标志。河南要建设文化强省,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必须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将文化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整合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著名文化品牌。依托河南省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实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既是新时期河南省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

二、河南文化品牌及其特色

(一)河南文化品牌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孕育了厚重、多元、经典的中原文化。为实现河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河南省立足本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努力促进文化力与经济力交融共生,不断挖掘文化品牌特色,丰富文化品牌内涵,扩大文化品牌外延,着力将现有的优势文化资源培育出六大系列文化品牌,即以《大河报》、《梨园春》等报刊、电视栏目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品牌,以《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等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大宋文化、少林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刺绣、泥塑、剪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以“黄帝故里祭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品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中原文化的品牌效应。

(二)河南文化特色

1.中原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

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文化底蕴丰厚,其中享有盛名的河南历史名人文化、河南古都文化和河南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

老子是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哲学思想精髓“道法自然”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这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既给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又给现代生态学、生态哲学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老子的道家思想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不但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源泉式的滋养作用。

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是中国古都中的四个古都。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传统的建筑风貌见证了四大古都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兴衰之道,构成了河南四大古都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个性魅力。物质性文化遗产如龙庭、宋陵、相国寺等作为历史的标本,是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重要渠道,并且构成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古都还蕴藏着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诗词、宫廷音乐、歌舞、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史学家班固、司马迁曾在洛阳著史书,著名诗人、名士如曹植、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等为古都增添了无限光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河图洛书”、“东周礼乐”、“孔子入周问礼”,“洛阳纸贵”等许多历史典故与四大古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河南古都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和独树一帜的文化魅力。

河南佛教文化资源以中岳嵩山、白马寺、龙门石窟为代表。嵩山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齐集于嵩山。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龙门石窟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因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文化古迹实质是皇权捍卫与扶植的附属品,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宗教文化的载体和见证,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古老而悠久的宗教文化。

2.民族传统文化崇德尊礼,重道德教化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中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河南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戏曲文化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陈州放粮、赵氏孤儿等大多以英雄人物的事迹、故事、传说以及无形的英雄精神、爱国情操、济困扶危道德风范为内容,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反映出华夏民族对于伟大、崇高、正义、善良、才能、智慧等美好事物的崇尚、向往和追求(即崇德),也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和安乐的理想(即尊礼)。戏曲文化以戏曲艺术的生动演绎达到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化。

河南又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河南的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是武林中的两株奇葩。少林武术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美称,陈氏太极拳是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是中国传统武术运动中一件熠熠生辉的瑰宝。“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主张不离世间,崇尚弃恶扬善、保家卫国的道德观,文化内涵延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范畴和领域,比如儒家文化的道德礼仪,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治,佛教文化的出世情怀,在少林武术文化中都相得益彰。而“中正”、“和谐”是太极文化的核心,这正是崇礼、尚德、贵和的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内涵。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更好净化自己的心灵有着极大教育意义。

3.品牌与文化有机结合

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梨园春》把传统艺术与现代电视传媒相结合, 把地方戏曲和群众很好地结合,使豫剧从舞台艺术走向了荧屏艺术,开辟了戏曲艺术新天地,创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栏目。《梨园春》现象就是现代电视传媒品牌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给戏曲事业的提供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型武术综艺娱乐节目《武林风》是在《梨园春》成功之后,电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又一个范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华武学的博大精深,扩大了中华武术的宣传力度,开辟了一条非表演性的传统文化现象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新的范例。

4.民俗文化绚丽多姿

河南悠久的历史积淀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可以把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分为特色饮食类文化资源、岁时风俗文化资源、类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类文化资源等四种类型。特色饮食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风味饮食以及土特产等,如开封小吃灌汤包、洛阳水席、郑州烩面、淮阳枣山年馍 、安阳道口烧鸡、驻马店小磨香油等。地方风情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岁时风俗、地方特色礼仪,如春节祭灶、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类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年会、庙会、书会等,如淮阳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等民间节会。民间艺术类文化资源, 主要包括民间工艺、民间歌舞、民间杂技等。如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狮子舞、龙灯舞、旱船舞、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原人民旺盛的文化创造力。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才能更长久的发展。河南文化特色凝成文化品牌优势,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特色经济产品和文化价值、文化品牌将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河南文化品牌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一)河南文化品牌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彰显地域的软实力

河南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文化生产力。近年推出了一系列反映中原风情、体现河南特色的文化“名片”:《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等一批精品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旅游演艺品牌,在全国产生良好反响。《梨园春》、《武林风》等影视品牌,都成为特色鲜明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牌电视栏目。原创动画连续剧《独脚乐园》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宝丰魔术、民权王公庄画虎等民间艺术品牌,在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河南豫剧、武术、杂技长期在国内巡回演出,并远赴欧洲、南美等地演出,中原文化精品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极大提升了河南在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提升了河南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

(二)河南文化品牌依托自然地理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知名品牌,如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少林寺以其丰富文化内涵、较高知名度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为文化旅游业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文化旅游业作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导行业已形成规模,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河南少林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已经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围绕着少林武术文化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业,现在“少林寺”正逐渐形成一个文化产业链,成为河南文化产业链经营新的模式。少林武术文化品牌也已经发展成为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品牌。

(三)河南文化品牌依托政策优势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河南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力,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以创意为核心着力打造网络游戏、网吧、网络音乐、动漫等创意文化品牌。郑州小樱桃卡通艺术有限公司的原创品牌动画片《小樱桃》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受到国内外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媒体的高度关注。相关的系列漫画图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全球总销量达到1350多万册,居中国同行业第一。以漫画图书、动画片和动漫衍生品为发展方向的小樱桃动漫产业集团从而形成。

培育文化企业。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立足河南自身的文化品牌优势,以重大文化项目带动,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培育发展了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等文化企业发展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河南日报社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大胆而审慎地进行新时期新闻改革和报纸管理改革的探索,成功创办了《大河报》,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培育自身品牌供给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将集团内部的相关产业实施品牌延伸,把“大河”从一个独立的报纸品牌,打造成一个集传媒、咨询、图书、印刷、酒店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品牌。

四、结语

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过程,也是培育文化产业的过程。河南特色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是推动河南文化品牌建设的强大动力。对于已有的品牌重点支持、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品牌优势,努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对于具有潜在优势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品牌优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发挥自身文化特色和优势,创建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的“一条龙”式产业格局,是实现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5

洛阳为九朝古都,中国佛教圣地,她的龙门石窟,凿于北魏。传说唐王曾亲自送行唐玄奘西去取经于此地的白马寺。每年春季,在洛阳举办盛大的“牡丹节”,已举办24届了。这里有山有水,自然是钟灵毓秀之地,有史以来,孕育着多少英雄俊杰呢!诗人白居易多次脚踏古都后也安息此地,他的墓地自然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凭吊拜望之地。

提起画牡丹,这古都可不乏高手。现70高龄的洛阳画院院长王绣所画牡丹可谓“名冠中州,响彻中华”。实际上她上世纪90年代初就曾相赠一竖幅于我。90年代末,友人又请她以“满园春”为名专画一幅六尺大画给我,据说友人已付了两三万画资,我也不知是多是少。后来,内行人赏画后说:“已增值了。”

我是在郑州得到此画,想到同乡山东泰安人氏,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马忠臣和我甚熟,正好晚上在三所他家里,共进晚餐后我就顺便带上了这幅画。而事先我苦思冥想,精减成了二十多个字,意思是:我1962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南西华务农锻练,受到总理赞扬。在人民大会堂,在当届大专毕业生和留学生代表大会上,总理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向万里同志学习,送子下乡,到广阔天地、到农业第一线去劳动锻练、去安家落户。此事在1963年9月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出。我用二三十个字,以为精练得很了,请省长大人照此题写上去,辛勤耕耘整整十个春秋的这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对劳动与故土之情。想不到马省长这位书法爱好者阅毕大画,即奉还于我:“好,我懂你的意思了。”只见省长大人胸有成竹,手握管竹一挥而就:“漫漫十年路,莘莘中州情。”十字苍劲,隶书显光增色。落款为:“马忠臣戊宣初。”四周观赏者无不叫好。我忙把小纸条迅速从画面上抓起揉成团,悄悄扔掉了。

回到京城后又到“荣宝斋”宝号总经理大米先生处展示此画,并特请诗书画大家范曾先生在左上方空白处题写,以增成色。范先生豪情爽快正待举狼毫题写,总经理大米突然不冷不热来了一句:“万老大怎么搞的,从哪儿拿来一张红绿被面啊!”范先生笔停空中,我看此事也许要“黄”,忙说:“就牡丹而论,这纸上花的雍容华贵,茎叶之苍润决不在总经理您之下呢!”(他本人也是位知名画家,善写花鸟)范先生浓眉一展,大笔落下,只一两分钟就添写了几根细竹栏杆,使得这较松散的“野生牡丹”立即有了“修养”和“三分农家小园景色”。在场丹青高手和客人莫不异口同声称赞:“绝了,这牡丹越发鲜活了。”范先生一鼓作气又笔运龙蛇题下李白名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落款为:“王绣女史作戊寅年十翼范曾题。”并打上闲、名两章。

范先生似乎雅意未尽,又亲自从笔者原文处割开“今朝更好看”,他称之,但我装裱时却又把它裱在了一起,这样更完整,王院长如见到会更高兴吧!我时时欣赏,每每美不胜收。这幅大画就这样一直挂在我客厅正墙上,最显眼之处。常常引客仰为观止,赞叹有加。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6

编者按:六十年前的中国,布满了伤痕,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但凡是生活河流淌过的地方,必将激荡起晶莹的浪花。这虽是美国大兵写自六十年前中国战区的家书,但正如他的夫人洛蒂坚信的那样,由于“每本书都暗含着一个缘由,一段故事,一样期望,一种鼓励。不管等多久,总有一天,这些东西会结集出版”,因为这里有对生活对亲人无边的爱和无尽的感激。翻阅此书,一段段真实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可爱的小画插图,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场场历史活剧。让人们不仅感受到扑鼻的战争硝烟,亦会领略到中美军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与合作,以及蕴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勇气和幽默。

作者卢・格里斯特 (Lou Glist)具有五十年从商经历。1982年他从壳牌石油公司退休。不久前,应邀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卢・格里斯特和夫人,在首发式上为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我最亲爱的洛蒂――一个美国大兵写自60年前中国战区》一书签名。同时,人们也为这对携手走过61年爱河的夫妇举行了庆祝活动。作者因病于2005年10月在美国去世。

写自贵阳的邮件

我的军械小组经滇缅公路向中国内陆进发,来到贵州省贵阳市。有着“中国瑞士”之称的贵州是一个多山地区,有些山高达1万多英尺。因为地势险峻,生活在这里的人处境艰难,粮食种植十分困难,交通也极为不便。山村之间交通不畅,使人们信息闭塞和与世隔绝,不过这也有好处:这些大山成为1937~1938年间中国人躲避日本人统治的天然避难所。

1945/04/05中国贵阳

我最亲爱的洛蒂:

从昆明到贵州的省城贵阳这一路令我疲惫不堪,也让我长了不少见识。这条路是滇缅公路的延伸,一直通到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介绍一下重庆吧。重庆位于南京西1000英里处,被认为是世界上遭受轰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

这里的道路使用过于频繁而且弯道多,所以苦力们要经常修路。要爬上这个高达数千英尺的山区,一路上就转过了23个大弯。

登上其中一座山的山顶后,我们停下来吃午饭。我刚吃完一份军用干粮,就从眼角的余光中看见一个饥饿难耐的中国士兵。他的脸瘦得像骷髅,膝盖关节外突,显然体重超轻,身体极差,连走路都要靠木棍支撑才行。

他需要食物,他的眼神似乎在请求慷慨的施舍,尽管外观表明:“我不是乞丐。”我从包中拿出一个咸牛肉罐头,用起罐器打开,递给他。他赶紧从旁边的灌木丛上折断两根小树枝当筷子。刚吃了一口,他用质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问:“你是不是要毒死我?”他把剩下的罐头递还给我。他饿得要死,但觉得这东西太难吃了。看着他蹒跚而去,我纳闷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活着。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从高到低依次是官员、商人、农民,最后才是士兵。士兵是最底层的。在这个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可以服役的十三四岁以上的青壮年有5000万。据我们手册上说,每年有600万人在他们各自的村子里接受初级训练。如果训练得当、装备齐全、饮食良好而且有好的军官指挥,他们就能够表现出色。这点已经被史迪威将军在缅甸印证过了,他的部队帮助我们从日军手里夺回了滇缅公路。另外,他们在2000多英里长的战线上牵制日军达8年之久,也许我们正在这里做的事情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1945/04/07中国贵阳

我最亲爱的洛蒂:

信是多好的生日礼物啊!阅读你的来信就像吃美味的大餐!

我们一直通过拉达兹的半导体收音机收听美国无线电台的新闻,这是我们的信息来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乐趣。跟一个中国小伙子一起做家务事也相当有意思。他用煤球生火取暖、烧开水,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给我们洗衣物。他的长相确实像个大兵 ,身穿超大的军服和靴子――大兵特有的靴子,靴口上面有翻盖。很好玩。

为了逗乐,我们把收音机藏在他平时坐的地方后面。每当收音机里播放京剧时,他都坐在那儿静静地听。这是拉达兹少校和我首次学会该怎么去理解京剧。按我们通常所想,京剧应该是有点急火火的。我们断章取义,胡乱扮演着角色,惹得大家笑声不断。

中国人不仅对我们十分友好,而且也非常愿意帮忙。一次在去一个小村子的路上,我需要加热一下罐头。“‘加热’用中文怎么说?”我问拉达兹。他告诉我试着说“‘火’,并把重音放在H上”。

学会了说这个字,我便开始找人并指着罐头说“火,火”。很快,我就来到一个饭馆的厨房。地上有一个炭火盆,上面烧着热水。二话没说,他们把水壶拿下来。我打开罐头,他们帮我把它放在煤火上,然后,用像长筷子似的东西把煤球扒拉到我“香喷喷”的午饭旁边。

多好的人哪!他们有很好的习俗。例如,清明节要纪念祖先。每个人都可以去祖先的墓地,将一根绑着白色纸带的木棍插在墓地上。走过这些墓地,你一定会被那一排排白色的表示后人哀思的飘带震撼。它们与犹太人留在已故爱人墓碑上的纪念石有异曲同工之处。

关于习俗,就说这么多吧。现在该说“我爱你,晚安”了。

1945/04/08中国贵阳

我最亲爱的洛蒂:

帐篷里静极了,只有钢笔划在纸上发出的“唰唰”声,我和斯卡保罗少校都在给所爱的人写信。墙上的影子随头顶吊灯轻微的晃动而摇摆着,更衬托出周围的寂静。

今天下午,我们去游览了中国风景名胜之一的花溪公园。河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枝叶低垂在缓缓流动的河水之上,觅食的小鱼不时在水面上翻出几朵水花。

在一个小山丘后面,我们看到一个老磨房。我们必须经过一条石板路才能走近它。它的右边有一架水车,带动石磨围着碾槽转,碾面的人不停地把溅出的麦粒重新扫进槽中,一点都不浪费。这是原始的磨面方法,但效果很好。

我们在公园里遇到一些友好的中国军官,他们想请我们今晚去“干杯”,喝酒。我们对“干杯”倒竖拇指,表示同意去吃饭,但喝酒就免了。我们去了一家广东餐馆,菜式与云南菜大不相同。从众多丰盛的菜肴中,我只能认出炒面和芙蓉蛋,因为美国的中餐馆里就有这些菜。其余的看上去非常令人好奇。广东人是世界公认的最棒的厨师,他们什么都做,据说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也什么都吃。

在这个国家里,总能看到不同寻常的人或事。有一天在贵阳,我们碰上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爱情故事。亲爱的,我想你一定想听。

当时我和拉达兹少校在他的吉普车里等人,拉达兹注意到人群里有一个姑娘,大约11岁,长得不像中国人,更像西方人。她身穿女童子军服朝我们走来,用地道的英语对拉达兹说:“先生,请你从吉普车里出来一下,我有话跟你说。”她的语气和态度毫不羞怯,拉达兹顺从地走出吉普车,听她说话。这女孩叫贝蒂,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她的故事。

她表达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她母亲在这儿生活了16年,她问少校是否愿意晚上去她家做客。她说她母亲能招待40名士兵。强烈的好奇心使少校立刻决定去她家看看。接着聊下去,拉达兹得知她母亲来自芝加哥,那正是拉达兹的家乡,更应该去看看老乡了。

那天晚上,我们悄悄地走过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昏暗小巷,寻找有一半美国血统的朋友贝蒂的家。没有路灯,只有手电发出的暗淡光影引导我们前行。当我们分别在椅子上和床边坐下来后,我们的女主人才出场。

眼前的这个女人(贝蒂的母亲――编者注)曾在美国学习化学,年轻时立志要当世界上最棒的化学家之一,但是她的丈夫――一个中国商人,把她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的生活不再是去平衡化学方程式,而是在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东方思维和文化中去平衡个人的需要。平衡的结果就是她三个可爱的孩子――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很不容易。她用一生去了解和爱中国人,这种不可思议的痴迷只能用爱来解释。

我们最真诚地祝福他们一家子。我想,他们需要祝福。

1945/04/13中国贵阳

我最亲爱的洛蒂:

我们对罗斯福总统的逝世感到痛心。我们是今天上午早餐后从旧金山得到的消息,当时我们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罗斯福走了!虽然我们在中国,但这对我们的打击同样巨大。由于战争局势已经开始好转,他的离去就更令人悲伤。为什么他不能等到欧洲战争结束再走呢?

我们中有许多人在他的领导下长大,自然而然地爱戴他。

今天晚上宣布,4月14日中国各地将降半旗致哀。星期一早上将要默哀3分钟,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我们背诵罗斯福著名的“四个自由”,以表达对他的哀思。认真听,我能听到“需要的自由”。不远处,我看到几个苦力推着装满了货物的手推车往山上走,车轮发出的“吱吱”声让我想起,中国要想获得那份自由还有多么漫长的路要走。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7

公元499年,春意正浓,北魏孝文帝元宏却在谷塘原行宫的病榻上,已然油尽灯枯。这一年,他不过三十三岁,甚至等不及回到他动用了最大的决心和勇气一手缔造的国都――洛阳。

元宏本名拓跋宏,鲜卑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任皇帝。他在位的二十九年中,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北魏王朝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元宏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君王之一,北魏也被很多史家赞许为继汉开唐的一个了不起的王朝。

然而,公允地看待北魏自开国以来一以贯之的很多政策,以及孝文帝力主的汉化改革,却发现,这些对王朝影响至为深刻的国政,大多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激烈。

子贵母死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这是个大喜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献文帝拓跋弘正式册立自己两岁的儿子拓跋宏(元宏)为太子。帝国有了自己的储君,在帝制时代,这是非常喜庆隆重的时刻。然而,这又是极其悲惨的一天。根据《魏书》的记载,献文思皇后李氏,也就是拓跋宏的生母,正是因为儿子会在这一天被册封为皇太子,所以悲惨地死去了。

这是北魏王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祖制――子贵母死。这个残酷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

鲜卑乃是东胡的一支,作为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曾有着“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的传统。然而,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为何会对生下皇储的女人如此残酷?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为这种残酷的制度背书,认为这是少数民族政权摆脱母族势力,实现集权化的必然之路。拓跋订立这条祖制的目的也很明确,是效法汉武帝,为北魏王朝消除外戚之祸。当年,汉武帝欲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又怕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擅权乱政,所以,残酷地将其杀害。

在孝文帝的生母李氏被赐死前,《魏书・皇后列传》中已经有了一个长长的名单: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后生太宗……后以旧法薨;明元密皇后杜氏……生世祖……泰常五年薨;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生恭宗,神元年薨;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生高宗,世祖末年薨;文成元皇后李氏……生显祖……太后令依故事……薨。

北魏的统治者杀死这些女人,只是为了避免她们和她们的戚族干政,避免重蹈两汉王朝的外戚之祸。然而,这个时候的献文帝不过十五岁,在他的身后恰恰站着一个无比强悍的女人――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史称“文明太后”。

文明太后并非鲜卑人,而是汉人,而且是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冯氏被没入北魏皇宫成为奴婢,十四岁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后册封皇后。也许,正是这样的出生,父祖曾经的荣耀,以及自己年少时大起大落的命运,塑造了文明太后不同于寻常宫廷女子的性格。《魏书》说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她懂得,权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确保自己安全无虞。毕竟,虽然贵为太后,母仪天下,但她与献文帝之间并没有足以维系天伦的血缘。

所以,文明太后不仅在孝文帝拓跋宏甫一出生,就亲自抚养这个与自己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孙子,更在拓跋宏被册立皇太子的时候又按祖制赐死其生母。这种做法实际上已经演变为“杀母夺子”,为自己能一直掌控权力加一道保险。

公元471年,献文帝已经十七岁。在古代,这是足以乾纲独断的年纪。然而,血气方刚的献文帝却以“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为由,将皇位禅让给了不到五岁的太子拓跋宏。献文帝禅位前后的种种举动告诉我们,他绝非真心想要交出权力。

禅位前,献文帝并不打算将皇位传给年幼的儿子,而是一心想让叔父继承皇位。道理很简单,幼子登基,掌权的只可能是文明太后;只有年长之君当政,才可能将权力从太后手中夺过来。在做了太上皇之后,正当青春盛年的拓跋弘开始大展拳脚:十八岁数度亲自领兵北拒柔然;十九岁带着儿子孝文帝一起巡幸河西并决定亲自南征;二十岁南巡……

虽然做了太上皇,献文帝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桀骜不驯、年轻有为的帝王之姿。文明太后最终痛下毒手,在献文帝二十二岁那年将其毒死。《魏书》直言:“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从此,文明太后长期把持朝政。

多年之后,孝文帝拓跋宏的妃子林氏因为诞育的儿子将被册封太子,被文明太后下令处死。拓跋宏于心不忍,曾苦苦哀求,怎奈太后坚持执行祖制。由一个擅权的女主以防止女主擅权之名杀死另一个女人,这对“子贵母死”和制定这个制度的拓跋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杀死钩弋夫人,原本是汉武帝行将就木之际偶然为之的决定,却被北魏王朝偏执且严苛地变成了祖制,并因此冷酷地杀死了若干年轻无辜的女子。然而,就像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根本无益于解决两汉王朝外戚专权的问题,杀掉了每一个储君生母的北魏王朝同样无法阻挡女主擅权、母后干政。

洛阳

公元493年七月,二十六岁的孝文帝拓跋宏亲率步骑百万从国都平城(山西大同)出发,征讨南齐。大军浩荡南下,于洛阳城休整。然而这天,暴雨如注,拓跋宏却偏偏选择在这天“戎服执鞭,御马而出”。于是,群臣跪倒马前,请求拓跋宏停止南征。

不南征,那就迁都。拓跋宏说出了自己的旨意。远离根据地平城,又在仓促间听闻如此重大决定,拓跋宏的王公大臣们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更枉谈反对。于是,北魏政府正式迁都洛阳。

将国都从“塞上咽喉”的平城迁至“河洛王地”的洛阳,对北魏王朝的长远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北魏立国之初,都城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98年才迁都平城。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已立国百年,国家制度却十分落后。各级官吏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作战时对被征服地区的劫掠和论功行赏,战争和劫掠机会少的时候,就公开贪污受贿,以致吏治腐败;社会基层组织仍是宗主都护制,这实际上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大量被宗主控制的包荫户没有户籍,国家无法征调兵役、徭役。

这样的制度下,北魏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几乎年年爆发农民起义。公元484年,北魏政府推行官吏俸禄制,同时,严惩贪污行为,“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次年,推行均田制,从豪强大族手中夺回大量劳动力,并授田予民,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配合均田制,又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以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兵役。

这三项改革措施的推行,让孝文帝太和年间,成为北魏王朝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它标志着北魏的政权开始向汉民族“一君万民”的集权帝制转变。

太和改制为北魏王朝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于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最终统一南北,实现历代鲜卑君王的中华皇帝梦想就被提上了日程。洛阳地处中原,为中原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且接近南朝,便于用兵,“南荡瓯吴”。所以,洛阳成了拓跋宏迁都不二之选。

迁都洛阳无疑是正确的决定,但它毕竟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社稷的重要政治措施。拓跋宏认为“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怕贸然提议迁都洛阳,会遭到鲜卑贵族的反对,所以,采取了“以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这样自编自导,完全戏剧化的方式来促成如此重要的政治决定。

如果说拓跋宏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实达到了顺利迁都的目的,但是,支持这项重大决策的后继政策却严重缺失。

违众南迁,必然会触及一部分鲜卑元老亲贵的利益。于是,迁都之后,陆续有亲贵密谋反叛,虽然很快都被镇压,但太子拓跋恂的死,对拓跋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对于自幼生活在“阴山常晦雪”的故都平城的鲜卑人来说,洛阳暑热让他们深感痛苦。太子拓跋恂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暑热,更因为对父亲汉化政策的不满,拓跋恂打算带着侍从轻装奔回平城。

太子的行为让拓跋宏极为愤怒,他将儿子打得半死,废黜其储君之位。然而,只要拓跋恂还活着,就会成为那些眷恋故土,阴谋反叛者潜在的棋子。最后,拓跋宏将年仅十五岁的儿子赐死。

不能成功安抚鲜卑旧臣亲贵,以致变乱迭起,这只是迁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更为严重的还在于,迁都改变了立国百年以来的边防格局,却没有辅之以相应的政策调整,为多年后的代北六镇之乱、北魏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北魏初年,为防柔然南下,太武帝拓跋焘下令在沿边修筑长城,并在要害处设置军事据点,即代北六镇。当时的柔然对北魏威胁很大,所以拱卫国都平城的北镇地位非常重要。镇将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他们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

但随着边地战事减少,北镇的地位逐渐下降。特别是在迁都洛阳后,北镇失去了拱卫国都的地位,镇将被排斥在“清流”之外,难以升迁,镇兵甚至与谪配的罪犯和俘虏为伍。代北六镇军人从“国之肺腑”,一朝沦为“代来寒人”。

巨婴政治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这是《资治通鉴》中记录的拓跋宏在公元496年宣布鲜卑皇族拓跋氏改姓“元”的诏书。从此,拓跋宏更名元宏。

这次改姓当然不仅仅是拓跋氏,根据元宏(拓跋宏)的旨意,功臣元老,自代都南迁,凡是复姓,一律改成单音节的汉姓。除了改姓,在迁都之后的短短几年中,元宏的全盘汉化政策恰如疾风骤雨:易胡服、讲汉话、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在这一时期,相对于鲜卑人固有的游牧文化,汉文化的确更为先进。特别是经历了两汉四百余年的政治实践,汉文化中的驭民之术、治国之策,对于构建一个理想的集权体制,保证政权的稳定延续,确实行之有效。

元宏是被文明太后抚养长大的,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身边的臣子也以汉族士大夫居多。《魏书》里的元宏“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元宏在迁都后全盘汉化的政策当然与自幼接受的汉文化教育分不开。

与此同时,元宏在推行汉化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偏执和激进也让人讶异。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而言,移风易俗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元宏却急不可耐。他严厉禁止鲜卑人穿传统胡服,甚至禁止说鲜卑话。就连汉族重臣李冲都认为,此举未免极端。元宏却不依不饶,严厉斥责他辜负了国家。

更为离谱的是,根据旧有的制度,北魏亲王们的妻妾一般都来自鲜卑的家族和世家子弟。然而,元宏为了贯彻鲜卑与汉族通婚的汉化政策,强行令自己的六个弟弟改娶汉族王妃,而将原有的王妃降为妾室。

如此激烈的汉化政策,必然引起鲜卑人的反感,甚至是抗拒。从元宏推行汉化政策开始,鲜卑人的反汉化之声就从未止息过,在代北六镇,一度形成了“鲜卑共轻中华朝士”的氛围。甚至到北魏灭亡,依靠六镇军功集团建立起来的北齐、北周时期,仍保持着对汉文化的敌视态度。

鲜卑的汉化有助于推动民族融合,元宏的汉化政策,在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潮流的南北朝时代,是有合理性的。然而,他所推行的所有政策为何会显得如此激烈,甚至于偏执?

如果说,文明太后对元宏的教育影响了他的施政理念。那么,文明太后与元宏之间二十三年的祖孙关系,也是影响元宏性格命运的关键因素。

根据史书的记载,元宏在文明太后去世后表现得极为悲痛,甚至打算为太后守孝三年。但其实,文明太后和孝文帝之间,并没有那么和谐。

《魏书》记载,一天天长大的元宏表现得越来越聪明伶俐,文明太后担心将来难以控制,曾打算废黜元宏。寒冬腊月,她将只穿了一件单衣的元宏关在室内,三天不让人送饭。同时,召集大臣讨论另立新君,只是因为元老大臣们激烈反对,不得已作罢。

在元宏的成长过程中,上菜的宫人会“不小心”用热汤烫伤他的手;他的食物中还会“不小心”有虫子之类的脏东西出现;甚至有宦官在文明太后面前陷害他,以致太后大怒,命人用棍子痛打了他一顿……

这些白纸黑字的史官记录让后人看到了元宏虽贵为天子却毫无幸福和温暖可言的童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元宏,如同孩子一般缺乏理性和耐心,不懂妥协和协商,一味只固执于强权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元宏的汉化政策,甚至于迁都,会有一种感觉,他只是在逃避,逃避那个生活在杀母、杀父、杀妻仇人,却同时又是自己恩人阴影之下的自己。

大梦一场

孝文帝死后30年,即公元529年,军阀尔朱荣攻陷洛阳,对洛阳的皇族、百官公卿进行了大屠杀,但南梁将领陈庆之出使洛阳,仍旧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而河阴之变前的洛阳,更加富庶繁华,号称“十万九千户”,约有60万人,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北魏声威,远至大秦(东罗马帝国)。

这一切的功劳,当然应当归于孝文帝元宏。元宏的一生虽然短暂,真正实现乾纲独断的时间更加仓促,从文明太后去世算起,不过短短九年。然而,元宏这九年的人生却如流星般璀璨。一方面一力推行本民族的全面汉化,另一方面他数度御驾亲征,像天生就刚猛的鲜卑人那样战斗,迫切地渴望实现鲜卑历代君王统一南北的梦想。

命运之神却没有垂青于他,几次南征萧齐,元宏几乎都无功而返。公元499年,他在南征途中病倒,带着无限的遗憾,与世长辞。

这以后,历代史家对元宏的评价都很高。不过,也有人认为,元宏的汉化政策重文轻武,只学到了汉人的繁文缛节和仪式形式,却丢掉了鲜卑人的勇武质朴。

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如同一个体量巨大的婴儿,他的学习、 模仿,始终不得要领。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华夏大地,佛教深入人心,形成了巨大的宗教势力。北魏王朝也不甘落后,为招揽民心,成为华夏文明的正统代言人,他们将佛教推上了国教的崇高地位。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孝文帝迁都前,北魏共有寺庙六千余所,僧尼近八万。到孝明帝后期,全国有“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僧徒广占田宅,更多的人“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疯狂的造佛运动严重地伤害了王朝的肌体。

当“国之肺腑”一朝沦为“代来寒人”的代北六镇将士发动叛乱时;当灵太后毒杀孝明帝引来军阀尔朱荣攻陷洛阳时;当北魏王朝大厦将倾时,硬要把这一切归咎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显然过于牵强。毕竟,古代一君万民的集权帝制,是走不出王朝兴衰周期律的。北魏自然也不例外。

洛阳纸贵的故事篇8

关键词:洛阳 诗都 文化旅游 中国诗都园

近年来,文化旅游持续升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结晶的古典诗词,就是秉承着深远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学界对旅游诗词已开始重视,李扬等(2009)、张捷等(2007)、尹向东(2004)都有所探讨,但针对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古典诗词的应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研究仍被忽视。洛阳对诗词的研究应用,更多的是文献的整理校注,如:李献奇选注的《洛阳龙门诗选》,陈长安选注的《洛阳名胜诗选》,樵客编著的《洛阳古代山水诗选》等,古诗词文化在洛阳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几乎空白。通过对洛阳诗词资源的优势、现状以及诗都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打造洛阳诗都文化旅游的建设性对策,希望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现状

洛阳以“千年”、“牡丹花城”著称,作为十三朝古都,声显于世。历代文人墨客为洛阳留下来的不朽诗篇,也是洛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集聚洛阳;左思的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诗仙”李白赴洛阳与“诗圣”杜甫相会,珠联璧合,成为诗坛史上一段佳话;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刘禹锡闲住铜驼陌,二人在洛中唱和,再续诗坛佳话……这些才华横溢的诗坛巨匠,都是洛阳的骄傲。其中,描写洛阳景观的诗词旅游资源有以下六类:

都兴废篇。曹植的五言诗《名都篇》,谱写东汉都城洛阳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的生活;宋代司马光有感于洛阳经历的人间沧桑,在《过故洛阳城二首》中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唐人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描绘了故都洛阳衰败的景象。

洛轶事篇。西晋文学家张载《七哀诗二首》,回顾洛阳北邙山汉陵被掘的历史事件,描写汉陵荒败之现状,“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抒发盛衰无常的感伤之情;白居易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描绘了唐洛阳著名景点魏王堤冬去春来,仍春寒料峭,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未出现的画面;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张末、明代邱起风曾作诗描写洛水景象。

古览胜篇。唐代骆宾王、孟郊、白居易等人描绘了天津桥的美景,如孟郊的《洛桥晚望》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沈应时等人也曾诗写龙门风景,龙门山色被称为龙门八景之首;吕法曾、范廷弼、吕谦恒、张汉等人作诗对关林进行了描绘,明朝范延弼曾写《谒关帝君墓祠》描写关林翠柏的景色“洛阳城外汉侯林,桧老松风带汉阴”。

寺院宫观篇。唐代张继、清代释如琇及唐太宗等赋诗白马寺,明代沈应时有诗云:“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孟浩然、韦应物。蔡襄、刘伦等人描写了香山寺的胜景,韦应物的《游龙门香山泉》抒发了诗人“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的情感。

园宅地篇。晋代潘岳、唐人杜牧、元代杨维桢等人曾作诗描绘金谷园,杜牧在《金谷怀古》中,描写金谷园今昔对比,发出了“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的感叹;描写白居易履道里宅园有白居易的《闲居自题》、《池上闲咏》、《舟中夜坐》等;描写邵雍安乐窝有宋代邵雍的《天津幽居》、《闲适吟》,司马光的《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等。

牡丹篇。“洛阳牡丹甲天下”,唐代刘禹锡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发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由衷赞美。徐凝的《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盛唐诗人李正封描写牡丹“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白居易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洛阳诗都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归属模糊,重视不足。近年来,旅游界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但是与当地文脉紧密联系的古诗词并没有被包含在非物质文化类型中。非景观文化资源(如古诗词文化等)由于归属模糊反而有更加被忽视的倾向(张捷等,2007)。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诗词文化旅游被忽视。另外,洛阳市委、市政府没有将诗词文化旅游列入洛阳市旅游规划中,没有将诗都文化旅游提到战略的高度,忽视了洛阳有“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

昔日诗都气象难寻。中国诗词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发展的最高峰,之后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洛阳的诗词文化也未能摆脱衰落的命运,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创作缺乏兴趣,今人学诗词、诵诗词、作诗词的氛围不浓厚。诗词文化未能得到普及,昔日诗都气象难寻。

诗词景观有待修复。部分诗词景观被湮没。昔日刘希夷称赞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雍陶则感叹“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许多诗人游览洛滨,漫步天津桥,写下了颇多赞美诗篇。如今,繁华美丽的天津桥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清波荡漾的洛河水面。不见昔日古人吟咏的天津桥美景,确实是不小的遗憾。同时一些诗词景点故址存在争议。洛阳金谷园内,昔日“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石崇与当时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在此结成诗社,称“金谷二十四友”。但如今对金谷园的位置所在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金谷园景观的复原保护。

诗都品牌宣传欠缺。洛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诗词资源优势,却因宣传力度欠缺,影响力不够,导致洛阳诗都品牌至今尚未打响,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再加上扬州、西安等地争先抢占“全国诗词之市”、“诗词之乡”等称号,这在客观上对洛阳诗都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构成一定威胁,影响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诗词景点开发不当。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对景点产生一定的破坏。如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曾投资修建过白居易纪念馆,并已经将地基打好,但由于当时开发项目多、政策顾及不到、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途停建,被撂荒了十多年,境况惨淡。

诗词旅游缺乏创新。洛阳的诗词旅游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以白园、香山寺为代表的诗词景观仍以传统的观赏游览方式为主,通过文化性游览,游客仅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学术作品等知识,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没有将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缺乏旅游乐趣。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重视诗词文化旅游

首先,洛阳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将诗都文化旅游纳入洛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促进洛阳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对诗词文化旅游的重视。其次,要注重对诗词的深入分析和价值研究。

(二)普及诗词文化知识

从长远来说,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最主要是依赖于广大的社会群众,需要从提高市民的诗词文化修养入手,普及人们的诗词文化知识。具体措施:把诗词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学校教育结合;鼓励诗词文化进入居民社区;将诗词文化贯穿到导游的培训和导游词的设计中。

(三)修复诗词旅游景观

修复遭到破坏的诗词景点,如修复建设白居易故居等诗词旅游景观。同时发掘新的景观,诠释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观意境,积极建设洛阳诗都旅游的美好形象。

(四)宣传诗都旅游品牌

旅游宣传是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议以“河洛之窗,诗都再现”作为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宣传口号,打响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并以诗都文化旅游品牌辐射中原及全国地区,促进洛阳文化旅游新的发展。可以举办“吟诵经典·陶冶心灵”古诗词诵读活动;推出《我爱唱诗词》文化娱乐节目;以洛阳古典诗词为背景,创作洛阳本土原创动画片等。

(五)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游客来说,仅仅欣赏和学习诗词的内涵,难以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所以,在开发诗词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1.诗会。每年召开大型规模的诗会,邀请著名的现代诗人或者对诗词颇有研究的学者来洛阳诗会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每年举办几次诗词竞赛活动、诗词鉴赏大会等,营造诗都文化氛围。

2.诗书。举办诗词书法会展,喜爱诗词或者书法的游客可以现场执笔或吟诵,彰显才华。还可以邀请中国顶级书法家来此挥毫,题写与洛阳有关的名诗美句,这也是对洛阳的一种无形的宣传。

3.诗酒。杜康酒是洛阳本土酒,利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作为宣传语,打造“中国诗酒”品牌。

4.诗菜。水席是洛阳的招牌菜,可以用古诗词来给水席的每一道菜命名。打造诗都特色水席,让游客在餐桌上也能感受到中国诗都的文化底蕴。

(六)创新诗都旅游模式

1.诗乐茶社。“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音乐和古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载体和题材。将诗词文化、音乐艺术和茶文化相结合,建立诗乐茶社,使品茶、赏诗、听乐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诗乐茶社应散布在洛阳知名旅游景点附近,便于游客旅游过程中疲劳时,在此歇脚。同时,诗乐茶社可以吸引更多的对诗词感兴趣、对音乐有激情、对茶艺有研究的人们赴洛旅游,或写诗,或谱曲,或饮茶,亲身体验诗乐茶社的乐趣和悠闲。

2.中国诗都园。可以在龙门的香山寺、白园这个区域,打造“中国诗都园”。香山寺和白园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底蕴,白园则是以白居易墓地为基础开发的文化性公园。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以香山寺和白园为依托,创建“中国诗都园”,将文化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创建诗人诗词学术中心、诗歌展览馆的同时,建设诗词文化游乐园。使游客在凭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欣赏诗人诗词作品的同时,可以到诗词游乐园去体验和参与诗词文化活动,学习传统诗词文化的同时,感受到诗都游的乐趣。

3.诗都文化村。建立以村为载体来呈现诗都洛阳诗词文化的诗词文化村。诗词文化村的选址应该在文化氛围浓厚、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今洛阳桥南的安乐窝南望关林和龙门石窟,北依洛河,是“安乐居士”邵雍的旧居。这里还有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洛阳师范学院,可谓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如今洛阳师范学院要进行整体搬迁。可以考虑以师范学院这块土地为诗都文化村根据地,并辐射着整个安乐窝,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安乐窝诗都文化村。

总之,古诗词秉承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彰显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古典诗词是洛阳文化的灵脉,将其服务于城市旅游业,能够陶冶游人的心灵,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以“中国诗都”作为洛阳城市宣传的一张素雅而有内涵的名片,可以提升洛阳高雅的城市形象。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定能促使洛阳文化旅游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洛阳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佟松林.浅谈古诗词在旅游业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09(19)

2.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尹向东.诗词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花菊香.试论古代诗词的旅游效应[J].林区教学,2007(12)

上一篇:姐姐的菊花蕾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会计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