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2 21:02:15

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学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探究表、尺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具有“对称美”的事物,例如雪花、蝴蝶、鲜花……人们发现了这种“对称美”,并运用于生活中,设计出了漂亮的图案。想像一下,将这幅图案沿其中的一条对称轴对折(点击出示对称轴),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只剩一半。

师:是只剩一半吗?那另一半哪去啦?

生:重合了。

师(小结):像这样,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本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对称美,从一朵雪花,经过无数次翻转铺满一大片雪花,动画将图形对折展开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给抽象的概念教学赋予灵动形象的生命力,既让学生初步感知了重合对称,又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领略到数学的神奇魅力,点燃了学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师(出示例1图的左半部分):这儿有一个轴对称图形,想像一下,完整的图案是什么?(一棵松树、2棵小草)

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认为选择哪幅可以和这一半构成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先思考,再在小组里说说你选择的结果和理由。(组织学生交流)你们选择的是第几幅图?(请选错的学生上台摆一摆)

生1:选第(1)幅。(错误。左右两侧的小草方向相同)

生2:不对,两棵小草的方向相同,不对称。

师:你们认为两棵小草的方向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对折验证):方向相反。

师:真细心!关注到了小草的方向。

生3:选第(2)幅。(错误。右侧小草距离松树只有1格)

生4:不对,两棵小草距离松树不相等,也不对称。

师:以松树为中心,比较两棵小草到松树的距离,真会思考!为什么大家都选第(3)幅?

生5:两侧的图形方向相反。

生6:小草距离松树相等才对称。

师(小结):看来,两幅图要成轴对称,得具备一定的条件——方向相反,和中心等距。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左右两侧的小草距离松树都是2格。它们距离对称轴又是几格?你们是怎么数的?(指明数,并用红笔标注。)

师(指图讲解):在左侧,从这一点数到对称轴的,我们记为点D。在右侧,和D相对的这一点我们记作D′,像D和D′这样相对的两点,叫做对应点。D′是D的对应点。这样的对应点在轴对称图形中还有很多。下面,大家就小组合作,按照要求再找找其他的对应点,数一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1)找出图中A、B、C三点的对应点,在图中分别用A′、B′、C′标出来。(2)数一数这几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1)你是怎么找到点A的对应点的?(如果没法对折,又该怎么找啊?)明确数的方向:先在左侧数出点A距离对称轴2格,再从对称轴往右数2格,就确定了A′位置。

(2)有什么发现?明确: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师:利用这个性质,我们不仅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还能画出轴对称图形。(出示例2)

【设计说明:本环节打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课堂上凸显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只出示例1图的左半部分,让学生想象是什么图案,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三幅图让学生在选择、拖动图案验证的过程中,亲历了自我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点也在出错、纠错中越辩越明。】

三、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师:结合刚才的发现先想一想,怎样才能画得又快又好?

生1(演示操作):在给出的图中先找几个关键的点(如屋檐的点、墙与屋檐的连接点、墙角的点);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连接对应点。

师:借鉴了轴对称的性质找对应点,再连线,这样的方法看起来不错!大家试一试!

师(小结):利用轴对称图形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画好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自主学习是现行素质教育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模型的过程,本环节是学生在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之上,通过独立思考、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最终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五、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咱们也来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

【设计说明:教师设计了创造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赋予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让学生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展示。】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2

一、用“学案”中的情境创设唤醒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的自学质疑需要生活经验的唤醒,教学时应提供有利于学生自学质疑的生活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缺少数学味的情景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没有意义,缺少生活味的数学教学也是没有价值的。

案例1:在教学“年、月、日”时,学案中我准备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生日吗?说说自己知道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有哪些?当学生介绍自己生日的时候,个个眉开眼笑,气氛非常热烈和谐。而当学生讲述自己疑问的时候,我却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只是应付回答。

上述案例,本人由于太注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只是迎合学生的心里需求,没有考虑到将数学与生活相融合,学生因此感到没有什么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而且对互动探究环节,没起任何的作用。

案例2:重新执教“年、月、日”时,我调整了情境创设的方案:学案开始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可是他每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究然得知闰年的2月有29天,而平年的2月只有28天,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奥秘就在其中,学生豁然开朗。课堂教学时我接着启发:同学们好像还有疑问吧?“怎样知道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为什么2月的天数不确定呢?”等等问题一一显现。灵性的思维使得学生顿时敞开了心扉,并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情境创设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用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学案中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灵性思维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学会自学质疑,在自学探究质疑中体会到深厚的数学味。

二、用“学案”中的互动探究带领学生构建新知

学案中的此环节要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案例3: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纸张对折后,撕出一个图形,然后让学生交流: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图形后,得知:图形的两边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

案例4: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先欣赏生活中的物体对称现象,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先用剪刀将一张纸随便剪一个图形,接着让学生对折后再剪一个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区别,得出:对折后的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接着启发:如何能准确地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为什么要对折?要对折几次呢?经过这一番思维的启迪,学生的思考意识明显加强,并且积极尝试:我对折3次看看,我对折4次看看……

案例3注重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用形象的生活中物体对称现象抽象为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探究兴趣比较高。当然,本人认为该案例存在两个商榷的问题:一是直接让学生用手撕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很随意的操作,操作的不严谨难免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得以培养。二是没有将学生的思维给予灵性的启迪,数学气息散发的不是很够味。

案例4感觉数学味比较足,而且并没有强加给学生,而是水到渠成地散发着淡淡的数学味。一是没有让学生用手撕,而是改成了用剪刀剪,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注重了两种图形的对比,明白了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魅力所在;再次,灵性的思维被激发,难道只有对折1次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对折2次、3次……是不是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呢?学生被这种深深的内在数学味所吸引,通过自己的操作建立了具体表象,通过对比、思索,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见解。

三、用“学案”中的迁移应用带领学生挖掘数学本真

学案“迁移应用”环节要精选习题,要设计有部分联系实际的习题,要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建构自己的认知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数学学习还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有时候学生会因为练习题目太难等各种情况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去启发引导,不仅使学生乐学,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5: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你能在卡片上任写一个100以内的数,让你的同桌猜数吗?用“大了”或“小了”来提示,看看你同桌能不能猜到,好不好?学生活动完成后,学案中设计第二个问题:跟同桌说说是怎么调整自己所猜的数字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然后再让学生回答诸如:31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比30大2的数是多少?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数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学生在不断调整自己猜数字的策略方法中,不仅知道了比30多2的数是32,30后面第3个数是33……而且又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学案”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看似学案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句启发性的引导,却建构出学生广袤的思维空间,引发了学生的灵性思维,学生与数学接触更亲密,也更为本质,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徐惠仁.浅谈学案的设计与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

[2]李其柱.“六模块建构式”模式解读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3

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教育资源,可能出现在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中,也可能出现在师生的灵感与智慧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它将发挥最佳效能。

教学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多媒体展示绿荫的草地上有一条河,河上有座小桥,周围有几棵小树,然后闪现出六对小兔。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绿地、小河,河上有座小桥。

生2:还有小兔子呢!

师:说得很好,大家很善于观察。还有呢?

生3:小兔子们正在开联欢会呢!

生4:今天动物学校开学了,小兔子们蹦蹦跳跳地去上学。

……

教学案例二:“轴对称图形”

师:对于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同学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看来,仅依靠观察、猜测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还是让我们动手实验来验证吧。

生1: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发现折痕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2:我不同意。虽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形状一样,但并没有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能紧紧抓住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来分析,真好!

生3:我不同意。虽然平行四边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但只要我们沿着折痕剪开,换个方向两边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

生4:不对。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才能说是轴对称图形,剪开后重合是不算的。

生5:再说,剪开后原来图形就被破坏了,我们不能破坏原来的图形。

生6:人家明明说的是“对折后”,肯定是不能剪开的。

师:在这么多事实面前,还有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7:我有补充。如果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的话,将它对折后两边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

思考:

1.生成需要捕捉,分而治之

上述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产生于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中,缘于某一个学生最原始的质疑。洛扎诺夫认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会同时出现。”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暗示功能,通过赞扬学生独特的质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答案,让他们获得一种心理暗示,从而自觉地形成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第一位教师显然没有利用好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资源,面对学生的种种“创造”,教师只能无奈地予以一一肯定。事实上,数学课上的生成应该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的生成性资源都应视为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加上教师一味地追求生成,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导致教学失控。而第二位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有效引导并及时评价,创建了和谐、平等的对话空间。如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发生分歧时,教师说“看来,仅靠观察、猜测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还是让我们动手实验来验证吧”;又如,教师说“在这么多的事实面前,还有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这样,既让先前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启发学生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更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2.生成需要预设,左右逢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预设就是提前考虑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和引导方法,有助于达到教学的佳境。我们备课、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是预设;我们猜想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会有何种反应及如何处理,也是预设;我们考虑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有怎样的学习效果,同样是预设。同时,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说是生成的范畴。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因此,我们需要提前预设,以获得更有效的生成。如教学案例一中,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几个几”导入新课教学,但学生一直游离于教师的期望之外,这说明教师缺少课前的精心预设,导致教学延误了时间,弄巧成拙。而教学案例二,精彩的生成缘于一个学生可贵的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疑问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去观察、猜想、验证。这样的过程才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才能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当然,预设仅仅是一种设想,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课堂教学中,对于由预设引发的生成的处理,必须靠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果为了片面地追求课堂上的精彩,用过多的预设代替学生个性的、自主的、真实的想法,就违背了我们最初的教学目的,也就不是真正的精彩。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度很重要。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艺术;教学质量

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艺术就是要求教师应钻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只有掌握好这门艺术,才能真正做到授业有方、传道有术。笔者结合“生活中的轴对称”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课型设计的艺术

初中数学课型丰富多彩,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型。《轴对称现象》设计成欣赏、活动课,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动手折、剪、印墨迹等活动感受轴对称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广泛。经过师生互动归纳轴对称的共同特征,再通过游戏活动巩固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整节课让学生在优美、宽松的环境下学习轴对称知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设计成活动、探究课,学生经历折简单图形(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过程,感受到对称轴两旁部分的图形是全等的,让学生经历画、量、折等验证方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积累了学习数学经验。发展学生有条理表达能力。《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设计成自学辅导课,拟出自学提纲,从点、线、角的位置与大小的关系上设置问题。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再次感受到对称轴两旁部分的图形是全等的,从而得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关系。《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自学、展示课,课前布置各小组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并用一句简短的话给图案赋予含义。课上各小组学生交流作品,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图案展示,由学生说明设计步骤与蕴含的含义。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镜子改变了什么》设计活动、探究课,通过创设情境(教室摆放镜子,学生自带小镜子)进行数字、字母等素材照镜子,通过正对照(物体平行于镜子)、躺着照(物体垂直于镜子)让学生感受镜子中的像的变化。明确镜子有时会改变左右或上下方向。再引导学生探究为何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在活动、思考、探究中学习数学。《镶边也剪纸》设计成活动课,让手巧的女生与男生合作完成手工品,并在小组内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总之,无论是哪种课型,都应该要给学生留足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而教师只要精心策划充当好“导演”。

二、营造课堂气氛的艺术

在课堂,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应当成为参与者。新课程专家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诱导者,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于把学生诱导成自信的人、快乐的人、成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会引起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教师好好充当“艺人”。

1.引入新课的艺术。新课的情境引入,是对学生提出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教师应当把它当作艺术来设计。如在《轴对称现象》中通过3分钟图片的欣赏,静心地感觉“数学美”后动手折纸飞机,在教室中放飞,再剪去其中一侧机翼一个角,放飞。充分感受到“轴对称”特征。这样一静一动,既提出了问题,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很快地营造出学习气氛来。

2.课堂讲解的艺术。课堂讲解重在思路,重在数学思想的渗透。同时教师的语言表达也是核心艺术之一。教师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直观,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加学习的信心。如: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你的设计太有创意了”。教师都可以对大部分的学生进行称赞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到那么美与有用的东西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来。再如: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在学生进行多次尝试无法解决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诗句进行铺垫:“山穷水尽疑无路。”若是居民区A、B在街道异侧时,学生自然想到直接连接两点,如何利用本节知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异侧转化同侧。此时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能适时吟上几句诗句或讲一些典故等,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消除疲劳,让学生开怀大笑,茅塞顿开。

3.课堂小结的艺术。小结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的小结会使学生在类比中理清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在探索中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整堂课在归纳中得以升华。如:《轴对称现象》这节课的小结中,我的学生说道:“这节课我学会了轴对称的特征,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我觉得做人应该像轴对称图形一样要表里如一,体现自己的内在美。”《镜子改变了什么》小结时,我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解题经验:当正对镜子照时给出镜中的像,说出原像时,可以左右翻看反面。当给出水中倒影(物体垂直于镜子),说出原像时,可以上下翻看反面。这样在今后的解题中就多了一种解题技巧。

三、课堂提问的艺术

数学课中,教师必然要提出若干问题,一是引导学生思维,二是把教学引入预定的方向。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当0~9的数字躺着照到镜子时(物体垂直于镜子),教师可设置如下的问题串。(1)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说说你的理由。(2)将纸条在桌面上旋转90度,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完全一样?(3)如果正对镜面呢?学生通过活动较容易得出结论,同时善于思考的同学会发现有的数字改变。此时可以进一步设问:(1)哪些数字在镜子中的像与原来的数字不一样?它是如何改变的?(2)如果正对镜面呢?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可设置游戏方式(如,猜时间、猜字母、猜电话号码)来解决有关镜子的问题。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是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学情的接受程度来调控教学速度的快与慢,并适时调整处理好课堂突发的若干问题。程序安排应有弹性,不能毫无变化。如让学生举例说轴对称图案时,比较简单的题目,可让学生在座位上直接从身边、自然界、科技领域等方面去说,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面,又可以节省时间。较难的题目,可以让几个学生同时上台板演,形成竞争意识,避免只有一个学生在上面拖延时间,同时也便于比较、发现问题、及时纠错,若是在关键地方,应留足时间。又如在图案设计中先让学生小组紧张激动地交流后,教师与各小组长们收集有代表性地进行展示。适时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使学生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下欣赏、评判,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数学课堂留给大家的印象更多的是枯燥无味。因此,充分掌握、应用课堂教学艺术更显重要性。艺术的形成需每一位教师长期积累,认真思考,及时反思改进,并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5

教学片断一

1.出示挂图

师:观察下列两幅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说出来与学生交流.

生1:两边图形一样

生2:从中间对折,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师:将一张纸片先滴上一滴墨水,然后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

生:动手操作

3.剪纸活动

出示剪的飞鸟图案

师:谁能说出教师是如何剪出这幅图案?学生也试一试,看谁剪出的图案最美.

生:动手操作

4.师:观察这些图案,小组讨论他们有何共同点?

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生1: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也就是说这两部分是对称的.

生2: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赏析:“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烟云”,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中.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实践的课题.因此,在学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者加强了实验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每一次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讨论热烈,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情不自禁地去思考、探索新知识.教师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积极举手发言,最后的有关轴对称概念更是学生互相总结得出,教师只是一位引领者,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孩子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学会主动的学习,使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开启所有知识大门的万能钥匙.充分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理念.

教学片断二

找一找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的,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畅所欲言……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简单的图形、数字、字母,它们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生1:正方形、长方形……

生2:圆、等边三角形……

生3:平行四边形……

生4:不对

(这时下面部分学生喊对,一部分学生喊不对)

师:现在出现不同的意见,同意对的请举手,同意不对的请举手(各有一部分学生赞成其中的一种观点).那么现在进行辩论,同意对的为正方,不同意的为反方,各自要说出理由.先请你们讨论一下各自的理由,马上请代表发言.

生(正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如果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话,长方形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哦,这是正方的想法,听起来好象有道理.

生(反方):我们觉得平行四边形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因为它无论怎么对折,两边都无法重合,所以我认为不是.

师:有道理,有没有人再补充理由?

生(反方):因为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关键是看对折后两边能否完全重合,而这个图形对折后显然无法重合.

生(反方):你们将这个图形剪开后拼成重合,而不是对折重合,,所以我们认为它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回到赞成“是的”一方)听了对方的阐述,再结合我们一开始探讨轴对称图形时的要求,你现在的观点是……

(沉默一会儿后,正方也同意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了)

赏析: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往往一“导”到底.这样无情地剥夺了学生学习上的自由权.长久下去,将给孩子造成终生无法弥补的损失.认清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教师要“舍得放手”,还“自由”给孩子.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的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过程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奇和喜悦.在学生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后,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出现不同意见时,教者没有自己去讲解,而是利用学生的分歧,创设辩论赛情境,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分析、思考、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发现与想法.通过互相辩论,摸清错误的源头,发现问题的症结,最终使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真正做到了: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探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6

评价语言 趣味性 启发性 延时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18-01

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的好与坏、优与劣、对与错的言语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评价语言能够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如何通过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呢?

一、形象生动,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给评价语加一点“味道”,要用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趣味性浓厚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案例一】《小小运动会》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教学“小小运动会”一课时,其评价语就运用得很好,现摘录如下。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要召开运动会了(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老师,你看小动物们来参加比赛了,小蜜蜂是排成圆形的,而蝴蝶是排成正方形的……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

生2:老师,图中的大雁有的排成了三角形,有的排成了长方形,看上去真像火箭。

师:真好!想象力真丰富。

生3:在图中有12只蝴蝶,海鸥和它们一样多,也是12只。

师:你真善于观察,且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4:图中的海鸥比蜜蜂多得多,但比大雁少一点。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说得很具体。

以上片段中,教师所运用的评价语言生动形象。他没有简单地运用“是的”“不错”等进行评价,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有血有肉,自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过程,突出启发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应具有启发性,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对称轴以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三角形、正五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五种图形。

师:同学们,大屏幕上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

生:三角形、正五边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说得对。那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是根据对称轴进行判断的。刚才我用了对折的方法。

师: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们的学习方法很好。那么,同样是轴对称图形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这个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生:五角星有五条对称轴。

生: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以上片段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具有启发性的,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这样的评价语是高效的。当学生对五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时,教师通过“同样是轴对称图形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一评价语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深入思考。

三、突出思维,体现延时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时,教师的评价要适时等一等,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思辨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探究性。

【案例三】《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这一句话对不对?

生:我觉得是对的,因为这样每份就是半个苹果。老师刚才说了“半个”可以用表示。

生:我觉得不对。只有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才是它的……

(课堂上,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形成了两种意见,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班的同学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对,一种认为不对。下面,我们来一场数学辩论赛吧,辩论的题目就是“把一个苹果分成份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请各小组做好准备。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们针对这个辩论题目进行了辩论,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促成了课堂的高效。

以上片段中,教师面对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通过延时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数学思考和数学辩论。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延时评价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7

一、形象生动,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给评价语加一点“味道”,要用形象生动的评价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趣味性浓厚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案例一】《小小运动会》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教学“小小运动会”一课时,其评价语就运用得很好,现摘录如下。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要召开运动会了(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老师,你看小动物们来参加比赛了,小蜜蜂是排成圆形的,而蝴蝶是排成正方形的……

师:你的眼睛真亮,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

生2:老师,图中的大雁有的排成了三角形,有的排成了长方形,看上去真像火箭。

师:真好!想象力真丰富。

生3:在图中有12只蝴蝶,海鸥和它们一样多,也是12只。

师:你真善于观察,且观察得非常仔细。

生4:图中的海鸥比蜜蜂多得多,但比大雁少一点。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说得很具体。

以上片段中,教师所运用的评价语言生动形象。他没有简单地运用“是的”“不错”等进行评价,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有血有肉,自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关注过程,突出启发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应具有启发性,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对称轴以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三角形、正五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五种图形。

师:同学们,大屏幕上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图形不是?

生:三角形、正五边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说得对。那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是根据对称轴进行判断的。刚才我用了对折的方法。

师: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们的学习方法很好。那么,同样是轴对称图形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这个三角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生:五角星有五条对称轴。

生: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以上片段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具有启发性的,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数学思考,这样的评价语是高效的。当学生对五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时,教师通过“同样是轴对称图形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一评价语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深入思考。

三、突出思维,体现延时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时,教师的评价要适时等一等,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思辨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探究性。

【案例三】《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这一句话对不对?

生:我觉得是对的,因为这样每份就是半个苹果。老师刚才说了“半个”可以用表示。

生:我觉得不对。只有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才是它的……

(课堂上,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形成了两种意见,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班的同学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对,一种认为不对。下面,我们来一场数学辩论赛吧,辩论的题目就是“把一个苹果分成份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请各小组做好准备。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们针对这个辩论题目进行了辩论,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促成了课堂的高效。

轴对称图形教案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前预习 预学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07-03

一、“预学案”提出背景

“导学案教学”是落实高效课堂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导学案”主要分为课前预习、课堂研讨、练习巩固、当堂检测和拓展提升这几大板块。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上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目标,觉得数学晦涩难懂又枯燥无味、缺乏热情;其次,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什么时候教就什么时候学;最后,学生听课效率低,课堂上常常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情况下,往往会错过对关键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导致无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有效的课前预习有三大益处。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在课堂内、外学习相关的内容。第二,实现先学先行,提高听课效率。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听课交流,实现高效听课。第三,学会自我管理,提升自学能力。课前预习的优质完成,依赖于学生较强的知识查阅、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课前预习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

因此,我们东盟中学七年级数学课题组对“导学案”的实践研究分块进行,最先开展的是课前预习的实践研究,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预学案”的益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学习。

二、“预学案”设计策略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学习之前的准备活动。“预学案”是指教师在课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制定学习目标,设计探究性小活动或递进性问题系列,把部分学习内容提前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方案,主要包含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和预习困惑三个部分。

理想的“预学案”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方向标,其制定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学情,制定的关键是目标清晰具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和学情的前提下,将学习目标陈述成具体可视的学习结果。如,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能说出作图的依据。二是引导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的预习活动。引导性体现在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和生成。可操作性则要求活动有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有序顺利地开展。三是注重预习反馈。鼓励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自身的困惑,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也利于教师做到“以学定教”。

三、“预学案”案例分享

(一)概念课“预学案”设计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归纳、概括、抽象的过程,它背后蕴含的是丰富的数学思想,甚至就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观念。是否亲历概念的生成,明了其中的数学思想决定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进而决定他能否对知识方法运用熟练。因此在概念课“预学案”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结合问题链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应用,体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以轴对称的概念教学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13.1 轴对称课前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所给的图形中辨别出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2.能结合图形说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3.能结合图形说出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自主学习

动动手:如图,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形(折痕处不要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你得到了什么图形?请你给所剪得的图案起个名字,并多剪几个试试。

问题:观察你剪纸得到的图形,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追问: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吗?

三、预习困惑

通过自主学习,你有哪些困惑?

从学习目标来看,要求学生能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学情来看,学生已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且乐于实践探究。故预习内容设计了富有趣味性与实践性的剪纸活动,剪纸后的“题:观察你剪纸得到的图形,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和“追问: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具有类似特点的事物吗?”设计使学生经历轴对称概念的生成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

(二)定理课“预学案”设计

数学定理揭示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常用简洁的符号化语言来表述,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知识载体。传统的定理课教学,教师往往重定理的记忆与应用而轻定理的生成和发展,导致学生对定理只是机械的“一背二套”。在定理课预学案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供研究的素材,抓住与之相关的数学思想,设计预习活动,使学生经历定理生成过程,真正掌握定理的来龙去脉。

以不等式的性质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前预习导学:

一、学习目标

上一篇: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