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6:35:40

轴对称图形教案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1篇

课件出示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

我启发学生: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稍停)别忙着发言,先想一想,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怎样做?

接着,我让学生从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让我惊叹。第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通过折一折,发现只有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他三个都是轴对称图形。”他刚说完,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老师课件上的平行四边形短一些,而我们信封中的平行四边形长一些,我觉得课件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学生观察很仔细,于是我就说:“瞧,老师用剪刀把它的长边剪短一点点,你再折一折,是轴对称图形吗?”他折了折说:“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候,另一个学生快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你看,我把信封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剪短了,把它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我忙走过来一看,果然是的,原来他把信封中的平行四边形长边也剪短了,剪成了菱形,很是出乎我的意料。既然出现了我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我不能避而不谈,于是借机说:“你很爱动脑筋,很不错,你剪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确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后你们会知道,它叫菱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我们判断的是课件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折一折,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明白

了吗?”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忙说:“老师,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是轴对称图形,‘试一试’中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特殊情况,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三(7)班的学生真的是个个出色啊,于是,我又一次竖起了大拇指,再一次进行了表扬。

今天的这节课,让我意犹未尽,那些课堂上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会激励着我今后在课前多下工夫,尽量让课堂更加活力四射。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2篇

本节内容是湖教版第十一册数学第96页“轴对称图形”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知识以后来学习的。意在感悟各种平面图形的数学美,为以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情感基础,并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美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突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构想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知识应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着这一思想,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教案。

1.实践探究,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2.联系生活,寻找轴对称图形。

在感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并出示图片,欣赏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创造的美,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3.拓展思维,创设轴对称图形。

学生学完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一个花坛,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够准确地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对称的剪纸作品,对称的图片,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欣赏剪纸作品:

师:我班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剪纸兴趣小组,他们的作品多次参加学校的展览,你们喜欢这些剪纸作品吗?今天我带来了一些作品,我们一起欣赏。(出示剪纸作品)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图形中的对称美。(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剪一剪

师:同学们称是一种美,那么我这儿有一幅图,谁能把它补充完整,使它成为一种对称的美。(出示一个画了一半的花瓶。)

指生上来画完整。

师:画得对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两边完全对称?

师:我有一个好办法。(师演示:对折这张纸,用剪刀沿花瓶的线剪下,展开,即得一个对称的花瓶)

师:现在对称吗?

师:你们能不能剪几个像这样对称的图形?

生剪纸。

展示生剪的作品。

师:这些图形都对称吗?怎么判断它们是对称的?(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两边的图形是否重合)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补充课题:在对称图形前加上“轴”)。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折一折

师: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了,现在我们六人一小组,打开桌上的纸袋,动手折一折,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它的对称轴,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表格。

汇报活动结果,学生演示说明。

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强调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汇报讨论结果。

3.总结升华,拓展应用。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么多轴对称图形,知道了图形的对称美。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这种轴对称图形?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

(2)点评作品,全课结束。

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由欣赏轴对称图形到探究轴对称图形,再到设计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生兴趣浓厚,自主探究的热情很高,合作交流中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不足之处就是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花坛,由于时间有点紧,学生设计的都很简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3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当学生判断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是”与“不是”尖锐对立着。)

师: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一折就可以验证。

(好多学生动手折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动手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请发表意见吧!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看(边说边演示),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不管怎么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你说得不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再看“折痕”两边的图形是不是完全重合。

生4:用剪刀剪后拼成的长方形不是我们要判断的原来的平行四边形。

生5:我是对折,也不用剪刀剪。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以后再对折,两侧的图形就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6:我认为折两次是错误的。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要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只能折一次,折两次不符合“轴对称”的意义。

师:我补充一点,请同学们想一想,判断“对折”后的图形是判断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对折一次后所成的图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再思考。总之,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欣赏同学们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辩论,才使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得这么清晰,这么深。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听了这个教学片段,感触颇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 老师为学生搭建争辩的平台。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与预设。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提供给学生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几个平面图形中,前面几个图形判断起来很容易。当学生判断到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争议,形成了认知的冲突。此时教师并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一句“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拉开了课堂争辩的序幕。

2 老师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生成产生分歧时,教师应及时、机智、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教学预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部分学生通过动手折并清楚表达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课堂上仍有少数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果断地丢下预设的教案,毫不吝啬(时间)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学生也更加珍惜这一机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演绎出了精彩的课堂。

3 老师让学生品尝争辩成果。教师组织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老师的“提问”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老师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 中学数学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随着课改的深入,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发展理论的出新与教育评价的滞后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矛盾。其实,新的课程标准用了很大的篇幅,详细叙述了评价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评价的重要性,反映了评价观念的重大转变。但是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评价方式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综观当今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评价越来越向着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因此,摒弃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智能的认识取而代之以多元化的智能观评价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学生教学评价予以探讨。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多年来致力于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智能观中非常强调智能的社会文化性、实践性、可见性、可发展性,以及对于创造能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其中所包含的智能都是全人类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框架中,人的智能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种智能。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智能的差异。这一观点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教学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和特点,来设计本教案。主要思想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依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设计思想,主要采用以动手操作为主,直观演示为辅,让学生从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掌握“轴对称图形”及“关于直线成轴对称”。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适时用电教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归纳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总结―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知识。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获得知识、技能、技巧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我对全节进行了细致的设计,遵循多样性、系统性、启发性、主体性等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观察欣赏,引入新课;2.演示图案,观察特点;3.演示教学,形成概念;4.动手操作,巩固概念;5.综合练习,扩展知识技能。

二、教学过程

1.观察欣赏,引入新课。

欣赏幻灯片倒影、蝴蝶、树叶、建筑物、生活用品……同时配以画外音:“自远古以来,对称的形式被认为是和谐、美丽并且真实的。无论在自然界里还是在建筑中,无论在艺术中还是在科学中,甚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对称的形式都是随处可见。山倒映在湖中,这是令人难忘的对称景象。”(配音)学生对贴近生活的日常事物是熟悉的,这样的导入有两个目的:一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自己发现认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二是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不使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平淡无味,我在欣赏幻灯片的时候加入了配音,这样使得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也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方向,作用不小。学生正是在这样轻松的“看”和“听”中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开始产生兴趣,并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各种智能的体现。比如:在欣赏幻灯片的时候教师会融入很多自然界的图片(图一)(图二)等。有些学生会立刻对自然界中这些图片非常感兴趣,进而能够从中得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或者答案,虽然这些未必很准确却是不小的发现,能让他们对于后面的课增加浓厚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是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基本能力,其实教师也能从中发现自然观察者智能较强的学生。在欣赏幻灯片的同时配以画外音,配音把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语言智能比较突出的学生会对言语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语言有很好的鉴赏能力,对言语的分析很清晰有条理。教师应该关注,并及时提问这类型的学生,让他们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由于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图案,空间智能较发达的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对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在提问时可以倾向于让这些学生把一些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像。

2.演示图案、教学,形成概念。

试验1:把一张半透明纸对折,然后从折叠处剪出一个图形,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由教师先示范剪出一个图形,而后由同学们自由发挥想象,剪出图案。试验2:由展示的图片和同学们剪出的图案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从学生剪出的图案和展示的图片来看,这些图形如果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样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试验3:让学生展示自己剪的轴对称图形或者用自己来展示。这三个环节也有利于发现不同智能的学生的优点。比如:身体运动智能较强的学生,他们善于运用身体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比如: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轴对称图形的展示。这样的学生值得肯定。同样的数学逻辑智能较好的学生,他们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较强。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比较敏感。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得出完全可以由这些学生总结得出。

3.动手练习,巩固概念。

练习1:要求学生们找出所剪的图案的对称轴,并且用直尺把它画出来。练习2:结合展示图片,让学生找对称轴,并使学生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例如:圆、五角星、正方形等。练习3: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半透明的画有如左图所示的星形图,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对折,用直尺画出折痕,看看这颗星有几条对称轴。第三个练习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并由组长推荐同学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各环节中容易发现人际智能较突出的同学,他们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拥有很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是指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的反应。教师也要悉心观察这些小组长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观察小组成员的交际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模仿能力。

4.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学生通过学习易于总结出:1.本节课认识了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图形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3.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的例子,我们应该悉心观察;4.教师补充:值得学生注意的是,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例如,练习第3题中的星形图就有六条对称轴。很明显这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而自我认知智能较强的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善于独立思考。

5.作业,创新。

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作业2:你利用今天所学为我们班级设计一个班徽吗?作业3:搜集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照片或者动手剪一个漂亮的窗花。三样作业可以任选一样完成。其实,学生的作业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作业夸大了逻辑―数学智能的作用,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智能。而作用形式的多元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如果语言智能较发达的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本课知识的小论文,我也是非常欢迎的。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教学方法的确定就是要反映这种差异,同时评价方式的改变也必不可少。努力确保每一个学生所受的数学教育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智力潜能。这不仅与认知心理学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的研究相一致,而且闪烁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智慧;学习;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13-1

一、在学习中萌发智慧

1.走近名师。每一位名师都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和他接触你就会在不经意中被磁化。笔者有幸在杭州听了吴正宪老师的《搭配》一课,没有课件,没有音乐,只有一支粉笔,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课的真实。课堂上,吴老师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关照没有注意听讲的学生。一位叫“小三毛”的学生从座位上听到了讲台前的地面上,从抓耳挠腮到腼腆一笑。努力“让每个学生有尊严的留在集体中”,让全体学生跟上集体的步伐,不知不觉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把我们也带到了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2.走进书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走近名师的机会并不多。如何弥补这一遗憾呢,笔者觉得最佳的方法是走进书本。

我相信,探索是幸福的,创造是幸运的教师是智者。首先,教师应该博学,应该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次,教师应该是睿智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智慧的化身。”

透过书中提及的十多个课例,你就会充分感受到“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的真谛。如“认识物体”一课,他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带进了课堂,学生在玩具中饶有兴趣地找到了和机器人的头、身子、脚、胳膊长得像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新课因此展开。再如“比较数的大小”一课,黄老师创设情景,用游戏贯穿全课,让学生玩一玩、辩一辩,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操作有效链接起来,把数的大小比较的策略暗藏其中,以教师的智慧激活学生灵动的思考。游戏的背后正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和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二、在实践中成长智慧

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的锤炼,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上升成了一种智慧。

1.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教案犹如杜威所说,每一位教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质量与水平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来看某位老师教学比的认识的案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知道有些数量是可以用比来表示的,而有些数量之间是不可以用比来表示的。该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学习完了例1,直接出示下面的信息中,哪些能用比来表示?

(1)5克蜂蜜水,12克温水;(2)用7.5元买了3杯蜂蜜水。

学生有了例1的经验,知道了两种相同类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而对第二题不确定,这时老师巧妙地引入例2。师:这两种量到底能不能比呢?学完了例2,我们再来判断。通过学习例2,学生明白了,两种数量可以用除法计算,得到另一个量,也可以写成两种量的比,比的结果是另一个量。

通过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预设要尊重教材,更要尊重学生。

2.精彩生成。没有精心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精心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和基础,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教师智慧的集中体现。

学习轴对称图形,课已经上了一半,前半堂课基本上能照着老师的教学思路顺利地进行着,师生合作得也不错:既有预料之中的,又有预料之外的惊喜。

开始教学试一试,试一试是让学生判断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做到平行四边形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这也是预料之中的:一部分学生说是,一部分学生说不是。老师随即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来折一折,上来了几名学生,怎么折都没能让这个平行四边行完全重合。就在这时,一名学生拿着自己做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声说:老师,我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能完全重合。同学们的眼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仔细一看,原来他做的是一个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确实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老师一下怔住了,因为这是事先没有预设到的呀。但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因势利导地说:为什么他的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请大家观察讨论一下,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了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时,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判断时要看清图形。

对于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回应,利用来自于学生的信息,不但及时调整、补救了自己的教学,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具备及时捕捉信息、果断决策的智慧;要具备随机应变,化解矛盾的智慧;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

三、在反思中提升智慧

1.在听课中反思。听课对于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观摩中比照、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往往浅尝辄止,不能进行深度挖掘。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生命活力、缺乏智慧碰撞的原因之一。

2.在体验中反思。教师离不开课堂就如水手离不开大海一样。因为课堂是教师的用武之地,是教师的幸福所在。只有在课堂上,教师才能获得最真切的体验,也只有这种体验最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生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顺畅”,往往使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简单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了预设教案的演绎,对那些课堂生成资源视而不见,使教学过程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上的“意外生成”束手无策,出现种种尴尬。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达到激活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处理“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郾以充分预设促进动态生成。预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预设要做到“心中有人”,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足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充分的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缘于充分的预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又不是封闭的、主观的线性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在某些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调整。由于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就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动态生成。

2?郾有效利用动态生成。面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及时捕捉始料未及的生成性资源,并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1)捕捉“意外”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在对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细节,实现有效生成,展现课堂之美。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原本想遵循课前预设,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9,再一步步归纳得出9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9的乘法口诀我会背。”一些学生也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我立刻做出了决定:调整精心预设的教案,从课堂学情出发给予引导。我说:“你们真聪明,9的乘法口诀老师未教就会背了,还有同学不会背吗?”于是,20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9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互教互学,有的用身边的小棒互教互学,有的干脆边背口诀边说明怎样理解记忆口诀……

从这一教学案例不难看出,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课堂中会出现种种“意外”,教师应该对有价值的“意外”进行恰当处理,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在这节课中,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但学生由“学数学”转变为“教数学”,就充分体现了学生极高的学习热情。我想,假如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我不置可否,仍然按预案进行教学,课堂上又怎会如此精彩呢?

(2)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我在教“对称”一课时,在课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白纸上创作美丽的对称图形。巡视时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白纸上随便画了一个图形剪下来,根本不是轴对称图形。此刻我脑子里又闪现出另一个教学环节,请几个孩子(其中包括画错的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一名学生回答说,其中有一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指的是哪一个图形?(学生指出)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这个图形对折之后,不能完全重合在一起,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把它拿下来对折一下,看看是什么状况。

(教师对折演示。)

师:虽然这个小朋友做错了,但我们还是要感谢他,谢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知道怎样来辨别轴对称图形。

这一教学活动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教会了学生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用教师“失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老师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当快画好时,突然圆规脚上的粉笔脱落了,这时教师很尴尬,正想擦掉重画,忽然灵机一动改变语气故作难色“求”学生:“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把这个圆补充完整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没变,只要找准圆心就行了。

师:怎么找圆心?

生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生2:拿直尺去找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3:可以将圆规的一只脚尖放在圆上,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原来的半径)画一个圆,在圆上换个位置按同样的方法再画一个圆,这两个圆的交点就是圆心。

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演示,顺利完成了教学。

教师示范产生失误固然不是好事,但“祸兮,福之所倚”,这位教师随机应变,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这一巧妙的教学调整,不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巩固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 训练 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6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最重要学科,所以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思维由于有无穷的威力才拥有无上的魅力。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获得数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强化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认知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教材、教师、教法、环境等外部诱因,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而教师是各种外部诱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利用教材、教具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导入时创设了“我爱我家比比看”活动情境,让学生比比住房总面积、比比卧室大小、比比自己的床铺大小。学生听说要比一比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自然是热情倍增,很多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听老爸说,我们家房子是160平米的,在我们这个区是最大的。有的学生说:我的卧室是14平米,可宽敞了,放得下床铺、书桌、钢琴。

很显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最熟知的,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学生思维很快被激发出来。通过比较,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有了更直观更直接的认知;学生对“平米”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二、精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拔节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摆脱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精讲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准确找到引导点拨的方位角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前瞻性的认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教师不妨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梳理好数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数学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将这些数学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思维认知。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这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反映不好懂。为了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设计了一道实践操作题:在我们身上找小数。我让学生以直尺为测量工具,在自己身上找小数的存在。我首先做出示范:我的食指为12.3厘米,鞋子为42.5厘米。学生很快就找到操作要领,用直尺在身上到处测量,并记录下小数值。课堂展示时,有学生居然能够量出自己眼睛、鼻子的长度,虽然其准确度较差,但其对小数的认知却更加深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点拨非常简单,但学生却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有比较到位的认识。教师带头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长短”,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训练。

三、优化案例分析,助推学生思维成长

数学教学案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客体,教材文本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筛选出来的,而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的运用,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过多关注。学生学习充其量就是模仿秀,思维得不到有效促进。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列举“反例”,从反面进行思维突破,这对学生思维开发有重要作用。

教学案例并非要照搬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设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中的案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学生也都能顺利解答。我又给出新问题:找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刚开始时,学生表情都很轻松(大概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在话下),可真正找起来却并不顺利,因为我们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实在是太少了。学生苦苦寻找,终于找到几个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如鞋子、笤帚、抹布、半截橡皮。

在这个反例寻找中,学生可谓是煞费苦心,连半截橡皮都找出来了,这说明学生真的是开动了脑筋。试想一下,如果让学生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一大堆来,这样还有什么训练价值呢?教师来个逆向思维,让学生找反例,这就是出奇制胜,给学生思维成长增加了催化剂。

学生数学思维生成、成长、成熟需要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生成;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促进学生思维成长;优化教学案例,助推学生思维成长。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8篇

[案例一]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正按照预设的步骤展开教学,一位学生说道:“我觉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也是互相垂直的。”虽然该生的结论是对的,但是解释似乎出了“问题”。于是,我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他的判断,而是让全班学生检验他的猜想。

经过思考、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用透明方格片放在平行四边形上摆一摆、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也有的学生认为单凭一个例子就下结论,为时尚早,再说并不能都用数方格的方法去验证非常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太麻烦了。

正当学生们冥思苦想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质疑:“我们可以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左边割下一个三角形,补到右边就得到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大小相等。”

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积极性又高涨了。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学生很快发现: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就等于底乘以高。

通过对提出的问题的分析探索,全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更加清晰了。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闪出一些亮点,当学生出现教师所预设以外的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并给出正确答案,而要给学生解释或讨论的机会。教师要通过倾听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为,来发掘学生的智慧,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亮点,从而因势利导,有效利用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二]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像往常一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来比一比,是1/4大还是1/3大啊?”几乎全班学生都齐声回答:“1/3大。”此时,只有一个坐在角落的男生默不作声。我问他为什么不回答,他告诉我是因为无法判断1/4和1/3哪个大。

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着向他解释为什么1/3大,我建议其他学生帮忙分析应该如何比较分数大小。可是,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该生还是一副不解的样子。于是,我积极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疑惑到底是什么。他反问道:“一个西瓜的1/4大还是一个苹果的1/3大呢?”这么一问,之前帮他的一些学生也被问住了。见此,我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们统一了意见,认为一个西瓜的1/4和一个苹果的1/3是无法进行大小比较的,如果要判断大小,则必须事先知道西瓜和苹果的重量分别是多少才行。有的同学还假想,如果西瓜和苹果一样重,就更容易作出判断了。

此时,我引导学生说,比较分数的大小应该在单位统一的情况下进行。就此,那个男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这节课因为有了他的“错误”变得更加精彩。

[思考]由于小学生的各种经验较少,掌握知识往往不够深刻和完善,在课堂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错误,不允许学生出错,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错误。在面对这些错误时,教师甚至持鄙视的态度,希望马上消除这些影响教学顺利进行的错误,这种做法极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自卑自抑、缺乏自信等不良情绪。恩格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教师需要真正以宽容、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让学生在对错误的辨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

[案例三]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会让学生举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举例时,经常会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可见,学生虽然知道什么叫轴对称图形,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并未透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属性。此时,我并没有点破他们的错误,而是让他们在所举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学生在画对称轴时就会发现,看似轴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是画不出其对称轴的。这时我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其实也是一种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再经过探索、操作,学生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关于一个中心点对称的。趁此机会,我带领学生得出“中心对称”的概念与特征。

经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便发现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纠正了部分学生的理解偏误,还拓展了新的知识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思考]预设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经验基础之上的,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教学的展开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参与课堂教学的,他们往往会产生教师预设之外的学习需求,好的学习往往是从学生提出问题而开始的。如果教师不能理解学生的问题,不能包容学生的问题,也就不能处理好教学。因此,教师不应去“包办”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而要把关键问题还给学生去探究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拓展知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是永恒的,我们的教学要随学生而动,随实际情况而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此过程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演绎教学精彩,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之。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9篇

一、彰显独特性,体现创新性

教案设计的风格特征和内容特点展现了教师教课的独特性,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突出自己教课风格,并将自己的风格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的方式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风格。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课后有一个“奇妙的剪纸”活动,教师在这个课题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轴对称”与“剪纸”相结合,要求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想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剪纸的形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图形展现出来。学生们常常会想出“楼房”、“苹果”、“鸡蛋”、“松树”等这些自然界和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为了表现教师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首先突破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想象,比如可以将“楼房”和“松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用剪纸呈现出来。教师在给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出更多“组合型”图形,通过剪纸展现给同学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彰显了他们思维的个性,剪纸的活动也体现了他们自主实践、自我创作的精神。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教师教案设计内容表现出来。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圆》时,教师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项关于用“圆”来绘画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圆”的数学概念的了解,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绘制出各种样式的图案,这样既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和想象力,又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提升。这种教案设计就迎合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开拓了学生思维,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变单一为整体,系统地教学

教案设计得体恰当与否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师生交流、同学互动、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言。所以教师教学不能单一地讲授教材知识,而是要将知识内容结构、课堂互动、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解决问题的效率等环节包含在内,而这些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对“统计”这个概念可以通过班集体这个整体举例来解释说明,把班级作为一个样本,男生和女生分别作为统计对象,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来把班级总人数、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充分地运用了学生这个整体,对“统计”的数学概念通过实际的样本进行了解释,在统计计算过程中也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带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这样生趣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老师与学生搭成的和谐的关系也有助于课下师生之前的交流和讨论,带动了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所以这样一个整体、系统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综合实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种结果对于整个教学体系来说,也着重体现了系统化的特点。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意识

数学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而言,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独自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在对其定义的时候切记不要按照书本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解释,而是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比如“正比例”:人类的毛发长短与时间成正比,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毛发也会持续生长;又比如“反比例”:气温和海拔成反比,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教师通过举例来向学生说明其定义更能让学生轻松易懂,而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常态事物来向学生提问所列举的两项事物成什么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观念意识。这些环节过后,教师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生活中的例子,哪些属于正比例关系、哪些属于反比例关系,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生活、分析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教案设计得恰当与否是一项关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题,素质教育理念和自主实践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方向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和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培养的教案,从而增加师生交流合作,促进教学的成功。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本单元的基本分析:

常见的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它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此之前学生曾经学过几种平面直线图形有关知识。学生从学习平面直线图形到学习平面曲线图形,不仅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空间观念,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安排的知识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和选学内容“扇形”。教学本单元的知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进行一些操作活动,比如画图,测量,折叠,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形成图形的有关概念,培养空间观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培养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图。

2、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通过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4、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图。认识其它的轴对称图形,会找出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5、在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等知识,向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理解在圆中直径是最长的线段,并能根据直径或半径画圆。

2、认识圆周率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3、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半圆的周长、面积,环形的面积的计算。

5、掌握一些常见的规则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及找出其中图形的对称轴。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尺规、圆形物体(球)、剪刀、咭纸、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分析:

(一)关于“圆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本节宜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本节的知识及完成课本练习和补充一些课外练习,课时安排在1.5节至2节。

1、在导入新课和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活动。

2、本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机会。

3、教学本节要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

4、教学半径与直径时要突出半径的一头接圆心一头接圆的曲线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端分别接在圆上。每条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和分别都相等。直径是圆上最长的线段。

5、本节一个重点是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注意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

6、注重学生记忆圆各要素的名称及其字母表示方法。

7、教学课本P88第6题宜供有余力的学生做,02年的区统测题就以本题为蓝本。这两个图是平分四等份。要画出规则的图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大、小圆的半径关系,无论那种画法都要先画出平均分布的直径。

(二)圆的周长:

本节通过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及思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来引出圆的周长,并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教学新内容及完练习需要3课时。

1、圆的周长,教材从回顾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入手,使学生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接着用线或纸条绕圆一周的方法,量得圆的周长。使学生既了解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又能认识到圆的周长是长度。

2、通过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算出它们的比值,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得出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两个例题教学利用公式求周长或直径的方法。教材还介绍了有关圆周率的史料,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教学圆的周长,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圆的周长的概念,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即圆周率的概念)。应联系已学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教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操作,在计算、填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总结,得出圆周率的概念。至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教师不必多讲。

4、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固定数值,不会因为圆变大变小而或大或小。3.14只是一个近似值,而非绝对值。

5、P93页练习题第14、15题,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来弄清图形的结构。第14题它由一个圆的周长和正方形的两条边构成;第15题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和发言后,老师可小结它其实就是一个圆的周长。

(三)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材在给出概念后,提出如何把圆转换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又一次用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教师可带着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本节内容,可安排3个课时;同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1、复习习旧知识,为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和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将它们经过切、拼的过程,转化在已经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复习时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就是为学生下一步“能不能想办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做准备。(课本的例是把圆切拼成长方形,如果条件允许 的,可以向学生说明也能把圆切拼成三角形和梯形。)

2、本节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分成16等分(也可以是32等份),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3、教学例4时,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无法直接测量圆形花坛的半径或直径,激发学生探究如何测量、测量什么,才能求出圆形花坛面积的求知欲望。进而让学生通过直接思考,议论,交流,然后形成共识——可以先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然后根据周长求出半径,再计算面积。例4的教学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4、例5的解答,要让学生对抗赛观察、操作等,经历图形变换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从一个大圆去掉圆心可以得到一个环形,并从而认识到环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圆面积的差。

5、本节的课堂练习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还要及时检查学生对新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随时补救。同时练习中要即时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信心,提高学习数学兴趣。课本P98第14题,教师可以换个情况问一问,如果是个长方形,切一个最大的圆,应以哪为直径?第15题提示学生这个风车图形是由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和半径为3厘米的圆组合而成。第1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得出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指出,同样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其面积大小是圆比正方形大,正方形比长方形大。

(四)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教材通过几幅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性,再做剪纸实验,以及折叠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本质特征。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操作,并注意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等,都应借助实例,用直观的语言给予描述,不要要求过高。教学本节内容,用一个课时就可以。

另外,老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一些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情况。如:平行四边形(不包括菱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对称轴……

(五)量一量,算一算:

这部分内容属于数学的实践活动,教师宜放手让学生通过自我能力来完成,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但第2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其答案不宜统一,但要符合实际情况。

六、三、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1)如何测量圆形纸板的直径:(对折后,测量)

(2)如何测量易拉罐底面的直径?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能够产生联想,从而建立图形间联系。

4、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简易公式:

(1) 周长是直径的π倍,是半径的2π倍。

C/d=π C/r=2π

(2) 半圆周长 C=πr+2 r=(π+2)r

半圆周长是半径的约5.14倍(√)

圆周长的一半:C/2=2πr/2=πr

(3) S圆=πr2

S圆=πd2/4

S圆=C2/4π

已知r,d,C可以一步求面积

5、应让学生熟练掌握π的几倍数值:

1π≈3.14 6π≈18.84

2π≈6.28 7π≈21.98

3π≈9.42 8π≈25.12

4π≈12.56 9π≈28.26

5π≈15.7 10π≈31.4

会乘法分配律,以加代乘,会计算两位数π值的速算:

15π=10π+5π≈3.14+15.7=47.1

上一篇:因数和倍数教案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数学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