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9:44:51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案篇1

——教科书里的“童年之美”

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林润生

教科书里有很多童年题材课文,深入分析课文里的“童年之美”,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自觉引导学生体验“童年之美”,从而丰富、拓展和升华儿童的童年体验。

一、教科书里的“童年之美”

(一)童稚之美

童稚,儿童的幼稚。童年,在每个人身上的发生都是第一次。儿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感知和熟悉世界,由于他们经验的缺乏或不足,这种感知和熟悉的方式便打上了儿童的特征,在成人看来,这就是一种稚气。笨拙、稚拙是儿童的可爱之处。

【案例1】《冬阳·童年·骆驼队》(人教版国标教材五下册第6课)

[课文片段]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恬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课文解读]

骆驼的长相是缺乏美感的,吃相也不美,但在儿童看来,骆驼是美的,它的吃相也是美的,以致看骆驼咀嚼的时候,“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试问,有哪个成年人会有这样的心得?这就是童稚,这就是童稚的可爱之处。

【案例2】

《小摄影师》(人教版国标教材三上册第6课)

[课文片段]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预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忽然,小男孩往地下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课文解读]

课文里的小男孩,用扔纸团的方式要求采访高尔基,只有小孩才会采取这种形式,要是成人绝不会这么做,他们会认为这是对高尔基的不尊重;小男孩采访高尔基的目的仅在于给他照一张相,回去贴在墙报上,对他来说,这是大事。为了照好这张相,高尔基很配合他,他自己也慎重其事,把相机摆弄了很久才说:“一切预备停当”,然而,他却忽然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他把胶卷忘在家里了。只有小孩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也只有小孩才这么直接表白自己的错误。

【案例3】《小英雄雨来》(人教版国标教材四下册14课)

[课文片段]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往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课文解读]

雨来救了交通员李大叔自己却被日本鬼子抓了去。他知道鬼子的残暴,却不知道鬼子的狡猾,一看到敌人把手伸到皮包里,唯一想到的是掏小刀挖小孩的眼睛。这么一个幼稚的小孩,却在敌人面前表现得无比坚强和机智。

(二)童趣之美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征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得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慢慢地消失了。所以,童趣是儿童的宝贵财富。

1、活泼美

【案例4】《桂花雨》(人教版国标教材五上册第7课)

[课文片段]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课文解读]

抱住桂花树使劲摇,是花力气的事,对大人来说,也可能是苦差事。但对小孩来说,却是美事,盼着早天到来。真的开始摇花了,就别提有多快乐!这,就是儿童的活泼美!长大以后,就是进入老年,回忆起童年的摇花乐,还会有一番莫名的感动。

2、率性美

【案例5】《小英雄雨来》(人教版国标教材四下册第14课)

[课文片段]

“……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到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课文解读]

雨来喜欢游泳,妈妈却不让他耍水,怕出危险。有一次,看到雨来耍水回来,妈妈气得抓起笤帚要打他。雨来在小伙伴的暗示下往河沿跑,还跳到了河里——“妈妈,你不是怕我出危险吗?我偏偏要让你找不着,让你担心。”雨来,就是这样在用男孩的方式气妈妈。读到这里,你绝不会责怪小雨来的无法无天,而会为他的天真和率性而会心一笑。

3、创意美

【案例6】《风筝》(人教版国标教材三上册第10课)

[课文片段]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布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课文解读]

做风筝,做得什么都不像了。却依然快活,只有孩子才会有这样的快活。对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却还命名为“幸福鸟”,也只要孩子才会有这样的创意。

(三)童幻之美

想象成为儿童的翅膀,以成人的角度看,儿童因为知识乏用而被蒙昧,因为儿童无法独立而被认为天地狭小。然而,上帝何其公平,在这个贫乏而受限制的儿童的天地里,却被赋予最丰富的想象力,最强烈的好奇心,最自由的思维方式,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1、奇幻美

【案例7《我想》(人教版国标教材五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

[课文片段]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课文解读]

儿童的想象是奇异的,自己的手会有魔法,伸到桃枝,就能使春回大地、天空放晴、桃花开放。

2、体验美

【案例8】《荷花》(人教版国标教材三下册第3课)

[课文片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课文解读]

看荷花,在沉醉中自己也变成了荷花。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体验美,也只有儿童才轻易进入这样的境界。成人以后俗务繁杂,能进入如此美妙境界的人会被誉为有一颗童心。保持童心,就保持了创新的灵感和动力。叶圣陶老先生,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3、诗意美

【案例9】《麦哨》(人教版国标教材四下册24课)

[课文片段]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刺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如同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课文解读]

在儿童眼里,麦田是那么富有诗意。麦田既是是色彩斑斓的,麦田还是弥漫着美妙的音乐的——那麦穗,就是一个个跳动地音符!

(四)童心之美

童心就是稚气,就是天真无邪。童心中的那些本性之美,是人性中最质朴、最重要而且是最永恒的美和善。

在童心世界里,只有纯洁,没有虚伪;只有天真,没有诡诈;只有清洁,没有污秽;只有老实,没有欺骗;只有单纯,没有世俗;只有简单,没有机心;只有善良,没有险恶;只有同情,没有凶残;只有信任,没有猜忌;只有公平,没有成见;总之,童心的世界是幸福的仁爱,是和平的世界。

1、纯真之美

【案例10】《冬阳·童年·骆驼队》(人教版国标教材五下册第6课)

[课文片段]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布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课文解读]

在童心世界里,是最不讲功利的。给骆驼带上铃铛,只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在那漫旅途中,一阵铃声,多么富有诗意!

2、善良之美

【案例11】顺境中的善良《掌声》(人教版国标教材三上册第29课)

[课文片段](人教版国标教材三上册)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眼泪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静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课文解读]

顺境中的行善,也许只是一声赞许,一阵掌声,甚至只是一个眼神。但是,它却经常被成人忽略了。而孩子们记住了,这是童心中的善的自然流露。

【案例12】逆境中的善良

[课文片段]《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国标教材六下册第14课)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四周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暖和,那么慈爱。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漂亮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课文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还没有含苞的花蕾就要凋萎。可是,她没有恨天恨地,有的只是对亲情的温馨的回忆。童心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善良本性,即使面临死亡,也在流露本原的善良。

3、童心之境

【案例13】《触摸春天》(人教版国标教材四下册第17课)

[课文片段]

恬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恬静的脸上布满了惊奇。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恬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

在春天的深处,恬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恬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恬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漂亮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美丽的曲线,述说着翱翔的概念。

[课文解读]

恬静是个盲童,但是,在她的世界里,却在时时为生命感动,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蝴蝶,也能给她带来心灵上的巨大的震撼。

教科书里的童年之美,是珍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好好探究它,利用它,用以滋养孩子的童年。

桂花雨教案篇2

满觉陇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南部的山林地带,毗邻龙井问茶和虎跑梦泉景点,是西湖新十景[1]之一——“满陇桂雨”所在地。规划总面积80hm2,工程从2007年起至2010年止,分三期完成。“满陇桂雨”为西湖著名赏桂之地,明代以后,满觉陇广植桂花,绵延不息,每当金秋季节,珠英琼树,香飘数里,故为“满陇桂雨”。此地赏桂已为西湖七大花事之一,每年九、十月间在此举办西湖金秋桂花节,吸引无数游赏桂品茶。满陇赏桂的民俗已申请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区域特色挖掘

满觉陇村体现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水融的突出特点。桂花、溪流、石洞、山林是其自然景观的特色,而佛教、清茶、造像、山地民居则是其人文历史的独特元素,二者交相辉映,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

2.1“桂-佛”:人文传统的由来

满觉陇桂花的历史由来已久,明以前即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而满觉陇名字的由来则可追溯到一个佛家的故事: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在这里建有圆兴院,北宋平二年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释迦牟尼的十二大第子就称为“十二圆觉”,满觉陇的地名即由此而来。“满陇桂雨”这一景点充分将自然的桂花与人文的佛教文化完美融合起来,体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2.2“泉-茶”:西湖双绝的汇聚

泉与茶被誉为“西湖双绝”,满觉陇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内,又毗邻虎跑泉,双绝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汇聚。满觉陇村目前有700多亩龙井茶地,茶叶也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每年三、四月,举办“春茶会”满陇茶事旅游节,充分展现茶文化、茶工艺等特色。满觉陇村历来以种茶、炒茶为生,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精湛的制茶技艺代代相传,诠释着满觉陇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

2.3“洞-像”:佛教文化的传承

该区域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形态奇特的地下溶洞众多,如石屋洞、烟霞洞、水乐洞等,洞壑幽深。而在洞中,又有多处精美的佛造像,为自然的溶洞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2.4“山-村”:人居特色的展现

区域内大部分农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加,点点穿插,步步升高,以青山为背景,形成了一个半掩半露,有极强层次感的农居形式,村落掩映在山林当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地区历史上的民居建筑风格极具山地建筑特色,《浙江民居》[2]一书中收录了上、下满觉陇民居各一例。农家乐也是满觉陇村的一大特点,每到金秋花开时节,金桂飘香,道路两旁、缓坡、台地上,村民们摆满了临时搭建的茶座,供游人在此品茶赏桂,既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形成了一种较有特色的休闲服务方式。

3主要存在问题

作为以整治为主的规划工程,规划首先注重现状分析考察,挖掘特色、发现问题,以“立足于保护基础上的改善和提升”为基本思考方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居民点布局混乱,密度过大,建筑形式多样,搭建现象严重,景观较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道路系统不完善,通达性差,停车难问题严重。3)基础设施配套不足。4)村域内配套绿地不足,环境质量较差。5)沿主要景区干道建筑外立面形象及场地环境杂乱,影响了“满陇桂雨”一级景点的景区形象。6)特色景点、景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待提高。作为本区域最具特色的桂花、佛造像等特色的景点尚未进行统一而有力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4规划构思

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景中村,规划着重保留、并进一步突出其历史上形成的因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格局特色,保留原住民及其产权住宅,以传承村落的文化脉络和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使村落成为景区中最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觉陇村的整治规划根据其所处的优美山地环境、悠久的历史、以及西湖新十景“满陇桂雨”为特色展开。规划以突出“文化延续、山地民居、景点修复”为核心,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突出“满陇桂雨”的景观文化内涵;通过村域建筑环境整治突出依山而建的山地民居建筑风貌;通过景点、绿化、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建设优美的景中村。

5综合规划措施

规划具体通过修缮景点、整理溪流、保护茶园、整修民居、业态引导等多项综合规划措施,突出表现区域文化特色,延续文脉,重现区域的历史美景,形成村落与景区风貌相映生辉的美好环境,建立居民生活与旅游服务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5.1修缮景点,改善游赏环境,突出著名景观景点的环境特色,展现“桂、佛、洞、像”的传统人文历史特色要素

满觉陇的桂、佛、洞、像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著名景观,规划将对历史文化景点进行综合保护和规划整治,恢复部分历史景点,形成有地域归属感的独特环境,增加游赏吸引力,并强化游览线路组织,引导游人观赏历史文化景点,增加区域的人文历史游赏特色。区域内最为著名的水乐洞景点由于多年的村民违章搭建,被湮没在封闭的环境之中。规划首先拆除阻碍视线的沿路篷架,点缀尺度小巧的入口矮墙和门楼,改善入口环境,增强景点的标识性。其次,对周边的喀斯特地形风貌、洞内水乐音道、石崖题刻、植被等景观要素进行梳理整治,扩大游览面积,增加游览服务设施,提升游赏服务功能和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欣赏文化景观和休息停留的充足空间。再次,新增游步道,加强与烟霞洞、千人洞、南高峰等风景点的游览线路组织,与西湖风景区内的其他洞、像景观形成完整的游赏网络。石屋洞是区域内的著名赏桂休闲景点,规划依照原有样式修缮景点中的园林建筑,整理绿化景观,将桂花林下水泥硬质铺装改为透水生态石板铺装,使桂花树得以更好的生长。石屋洞周边的桂花林设置林下休息茶座,进一步突出景点的赏桂品茶特色。满觉陇造像、莲华宝塔等景点体现出佛文化的历史沉淀,整治将美化周围环境、设置景点说明牌,完善景点功能。通过保护、整理建设相应的景点和设施,保护好桂花树,保护历史遗迹,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得以彰显。

5.2保护茶园山林环境,整理溪流,表达“泉与茶”西湖双绝汇聚的文化特色

幽静的茶园,郁郁的山林是满觉陇山村环境的绿色背景,规划严格保护现有茶园山林。而潺潺溪流则为山林茶园增添灵动的魅力,历史上区域内的溪流串连了“烟霞三洞”、上满觉陇、下满觉陇、四眼井到虎跑路,现许多溪流已经被覆盖、占用,污染严重,失去了往日的景观。规划根据现有的溪流路线,对其沿线地带进行整治,贯通溪流水系,改善溪流水质,尽量恢复溪流风貌,对于违章建构筑物影响水系沟通的,予以拆除。贯通的水系即形成了优美的景观效果,也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排水功能,为“满陇桂雨”增添新的亮点,而“泉”与“茶”的西湖双绝也在此得到再现。

5.3整修民居,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完善设施,增加绿化,重现优美的山地民居风貌

优美的山地民居风貌是满觉陇村的核心特色,由于人口扩张和违章搭建,村落原有风貌破坏十分严重。规划遵循恢复传统民居风貌与改善居住环境共举的原则,采取细致多样的设计手段,在使得山地民居风貌特色得到重现的同时,完善现代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要求,使景区风貌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得到双赢。规划首先拆除违章建筑、构筑物,梳理以层层台地为主体的村落空间,因地制宜增加集中绿化、庭院绿化及道路绿化,尽量增加绿色空间,疏解过于密集的居住建筑密度,使村落肌理与绿色山地环境有机融合。其次,通过依山就势的层层台地的系统梳理和修葺,增加台地桂花种植、整治茶座场地环境、统一遮阳伞篷样式,使之成为赏桂、品茶的宜人场所,为村民农家乐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励村民积极配合参与整治。村落整体格局特色十分鲜明,但民居建筑的色彩、门窗、屋面等细节比较杂乱,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规划对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分为沿路民居及其庭院、山地民居、公共建筑三个方面。民居及其庭院是规划整治的重点,方案提供了各有特色的民居处理方法,总体将保留现有的体量,对明显不协调的外墙和屋顶色彩进行改造,对于各有特色的素雅墙面、木板饰面等尽量予以保留,要求体现山地民居特色,风格雅致、立面丰富、材料自然、经济实用,居民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整治方案。公共建筑体量较大,规划要求以粉墙黛瓦为主,达到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细节处理根据功能要求分别体现各自的特色。最后,公共设施的完善是村庄整治规划的基石。规划着重完善区域的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三个重点要素的规划布局。完善健身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医疗站、报警点等其他功能性设施,全面提升村落公共设施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由表及里的多项综合规划措施,规划再现了村落掩映林中的如画风景,使历史悠久的山地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

5.4引导业态,突出赏桂品茶的休闲特色,体会传统文化韵味

针对区域现状业态发展情况及村落环境特色,规划对不同地块的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四眼井区块利用良好的山地村落环境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青年旅舍,下满觉陇、上满觉陇则突出赏桂、品茶的休闲特色,传承春日品茶、秋天赏桂的民俗活动特色,进一步突出“满陇桂雨”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实现景区发展与村落经济发展的共赢。

6小结

桂花雨教案篇3

一、总揽单元,高屋建瓴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需要先总揽单元目标,形成单元课文整体知识系统,明确语文单元课文要点,从单元整体高度把握预习,减少预习弯路,从单元课文整体特征入手,选准角度思考单元课文,对单元课文进行对比总结。在把握单元课文整体特征时,要辨别单元课文体裁,立足单元课文特征和要素,以便在预习时对症下药。如,应用文预习要把握课文的基本格式和写法;记叙文预习要把握事件发生、事件发展、事件结局;说明文预习要把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议论文预习要把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如,在预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首先要知道本单元有《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是选编诗词及散文,单元整体表达了游子们在外思乡怀乡的情感。

二、了解背景,体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时,学生可以先从课文题目入手,题眼即文眼,通过分析不同题目,提炼出题目中的暗示信息,抓住作者写作课文的目的,作为语文预习情感体悟线索。同时,学生还需要对课文作者进行了解和熟悉,深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辅以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理清课文作品风格,把握课文作品背景,深入思考,感悟课文作品思想情感。在小学语文高段预习中,学生通过查阅和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分析作品时代背景时,还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课外知识。

如,《泊船瓜洲》写出了在瓜洲随船停留时,诗人遥望家乡,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乡的惆怅之情;《秋思》表达了诗人在洛阳给家人写信时,感叹信短情长、无法尽诉的无奈之情;《长相思》表达南方将士在北方戍边打仗,在风雪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家乡之情;《梅花魂》表达出老人在异国他乡,以梅花为寄托,表达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和眷恋;《桂花雨》写出了作者对摇花乐的深深回忆和怀念;《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作者印象中故乡的美好生活。

三、分析提示,找准方向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学习目标和课前准备,这些可以看做是课文预习的自读提示,即预习提示,成为学生预习课文之钥匙。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整合这些信息,整体把握课文作品中心思想、写作背景,反映课文作品的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让学生在预习提示下,了解课文作品,找准预习方向,带着信息预习,有的放矢,提高预习效率。

如,《古诗词三首》了解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生平,识记诗词中的生字,体会诗词借物抒情的写法,感受诗人思乡之情;《梅花魂》把握课文前后照应和首尾连贯特点,带着感情色彩朗读课文,找出梅花主线,体会老人眷恋祖国情感;《桂花雨》结合前面所学两篇回忆类课文,立足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听长辈讲述家乡故事,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体会作者思乡情怀;《小桥流水人家》预习学习生字词,感受江南美景,学习作者课文描写方法,感悟作者爱乡之情。

四、研读课文,顺藤摸瓜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预习的最后一步就是研读课文,顺藤摸瓜。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质疑学习态度,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把握课文预习的度。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顺藤摸瓜,预习中思考课后练习,在预习中“心中有数”,带着质疑和问题上新课,听教师的课堂教学,寻找问题答案,绽放课堂教学异彩。

如,《泊船瓜洲》阅读预习中,结合古诗注释,思考诗句的含义,划出自己欣赏的诗句,感受诗词中的情感;《秋思》《长相思》通过预习阅读,借助字典和诗中的注释,读懂诗词中的词,思考诗词中的情感,选出诗词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梅花魂》在研读的时候,要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关注课文中“训斥、玷污、郑重、眷恋、颇负盛名”等新词,围绕梅花描写的事件,结合课文三部分段意,想起外祖父,回忆外祖父的“梅花事情”,想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理解梅花的品格,知道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为什么送梅花图和梅花手绢给我,梅花魂的内涵,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桂花雨》阅读预习中,重点阅读第二段到第六段内容,理解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重点细读桂花的“浸”,理解摇花的乐趣,画出课文中摇桂花句子,理解“摇花大事”,想象摇花情境,想象摇花是“好香的雨”,读出课文感情,实现课文迁移,感悟课文情感和能力;《小桥流水人家》在初读预习课文时,从小溪、小桥、人家三处景致把握课文对故乡的描写,思考作者描写家乡景致的写法,透视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预习中批画和标注有感受的地方,在课文最后一段中,要把握深深、一辈子、印象等字词,读出作者心中故乡的位置,感悟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桂花雨教案篇4

当老师我不后悔

今年51岁的李尚荣是这所仅有8名学生的学校校长,也是教课老师。因患小儿麻痹症,李尚荣从小就落下右腿残疾。他坚持读完了初中,并背着米面和柴禾去20公里外的红川镇上就读成县第四中学。1982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他选择了与能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挥泪告别。

在李尚荣儿时的记忆里,老师是有文化之人,而且受人尊敬。自己不能走出大山,能否去村小学当老师?这个当时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年轻人产生了当老师的想法。1983年秋,20岁的李尚荣成为了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开始了教师梦。

拄着拐杖讲课是他首个难关,其艰难困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一手拿教案,一手在黑板上写字,单脚站立,李尚荣多次从讲台上跌倒,又艰难地爬起来继续讲课。学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建议他坐着讲课,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当时桂花村小学缺老师,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均由他一人全挑。

1985年8月,秋季开学已两周了,但二年级语文课本还没到来。他准备去县新华书店购买。有一天凌晨6点,他从村里从发,连续走了8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20多公里外的县城,赶到新华书店时已下班了。第二天一大早,走进新华书店门市部,装好书,正准备往回赶,可天空不作美,倾盆大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路,而且这秋雨一下就是3天。

他急得火烧火燎,为了节约钱,他舍不得住旅店,蜷着身子抱着课本在屋檐下凑合一宿。第四天,雨停了,他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双雨靴,踏上泥泞的山路往回赶。离村子还有10里路时,双手被拐杖磨的满是血泡。“实在是太累了,今晚就睡这草地上吧?”这种念头时刻萦绕在他心中。“我出门都三天了,不仅老婆急,学校的孩子更是渴望早点领到新课本,再累也要坚持回去”。借着月光,他拄着拐杖艰难前行,走进家门已是晚上10点多。烛光下,看着双手血泡,浑身沾满泥水、疲惫不堪的丈夫,妻子段春梅心痛得直落泪。

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自己知道。跟记者谈起当时的选择,李尚荣坚定地说:“选择做老师,我不后悔!”

我愿意留在这里

“我第一次来村上走访,村民说他学校管得好,教学水平高,每年学区统考,桂花村小学都在前三名。”宋坪乡学区校长马建平回忆。考虑到李尚荣身体因素,教育局和学区领导数次提出让他到山下中心小学任教,都被他婉拒:“桂花村小学偏僻,年轻老师不愿意来,我跟乡亲们处得近,我愿意留在这里!”。

30年来,他拄着拐杖走村串户家访,给辍学学生和家长做工作,给成绩差的孩子辅导,他的身影跑遍了桂花村的沟沟寨寨。在李尚荣的辛勤努力下,桂花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如今,他的学生王勇、张玲等人也从幼师等学校毕业,接过了李老师手中的“粉笔”,在成县广大偏僻的山村里,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实现人生的梦想。学生宫瑜从成县卫校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医,提起老师,他如是说:“当年学校老师更换频繁,我的成绩只要一下滑,李老师就会在每天放学后留下我来补课,他很有耐心,有些题目我经常出错,他反复教我,从来不打骂我。如果没有当年李老师的辅导,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多年来,深山小学曾是学区领导的心病,想派老师进山,可没人愿去。李尚荣持之以恒的数十年,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应俱全,教学计划安排科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他的这种精神和毅力值得我们去学习。”马建平说。

学校是乡村最美的风景

因为学校的各项经费有限,所以李尚荣在学校不仅是老师,还是修理工、炊事员。课桌椅腿坏了,他从家中拿来锯子、钉子,干起了木匠;教室屋顶漏雨,他就拿上瓦刀抹子爬上了房顶;下雨下雪学生不能回家吃饭,他又成为炊事员。

随着学校危旧房改造工作的推进,李尚荣看到其他地方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再看看自己学校破烂不堪的土木危房,作为学校负责人的李尚荣非常揪心。于是他主动与村干部协商如何改善办学条件。

他利用县长调查村情走进学校查看之机,积极向县长汇报学校情况,同乡、村干部一道争取到由县直多部门筹措的资金,完成了7间砖木结构校舍的一期工程。由于所筹资金有缺额,需要村民出义务工平整校舍地基,当时是农历三月下旬,正值春播大忙季节,尤其单劳力家庭怎么也不出工,于是他与村干部进社入户,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通了学生家长的工作,带动了工程顺利进展,如期完工。

在他的争取下,县国土局一次性捐给学校25套双人课桌凳,让全校一至六年级3个复式教学班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有了整齐全新的课桌椅,2007年,他又同村干部、县扶贫办主管领导协商,利用该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教室、教师宿舍综合一体的5间砖混平房、厕所、围墙、大门等配套设施二期工程建设。

在李尚荣的努力下,学校由原来摇摇欲坠的土坯危房变成了现如今砖混结构、设施齐全的漂亮校园,成了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亏欠家人是最大的遗憾

从教30年,让村里很多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可是他唯独没有抽出更多时间来培养女儿。在亲情和信念之间,李尚荣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他太爱这份工作,舍不得桂花村的孩子。与记者聊起孩子时,这个坚强的汉子眼里含着泪水,“我这一辈子亏欠两个女儿太多”。

李尚荣的二女儿李艳惠毕业于酒泉职业技术学校。找到她时,正在离县城不远的抛沙镇上一个叫“桂花村”的小卖部柜台前看书,准备参加公考。谈起父亲,李艳惠告诉记者:“农村学校虽然偏僻,可每年六一儿童节,父亲会安排很多节目,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可作为校长的父亲却很少让我出头露面”。

从初中到高中,父亲也从未参加过她们姐妹俩的家长会,从没到学校看过她们,也从来不与她和姐姐走在一起。“我知道,父亲担心同学会说我有个‘瘸子’父亲,我和姐姐当时特别不能理解。”李艳惠含着泪水说。读完大学后,李艳惠才明白父亲对她和姐姐的大爱。

从1984年结婚至今,李尚荣夫妻间从未拌过嘴。桂花村山路崎岖,看着李尚荣拄着拐杖每天从家往返学校,又从学校到学生家,经常摔跤,很是心疼。为了让李尚荣少跑一趟,每天中午段春梅会给丈夫送饭,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过,段春梅这一送就是28年。段春梅说:“嫁给他,就看中老李心好,教孩子们读书的那种热情,感动了我和家人”。自成家以来,一家人靠着李尚荣微薄的工资生活,供孩子读书,有时候李尚荣还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垫付学费,她包揽所有家务,艰难地撑起这个家。

1990年5月的一天早上,段春梅下地干活去了,李尚荣给她73岁的爷爷做早饭,爷爷说:“孙儿,你快去上课吧,我没事,就想出去晒晒太阳”。李尚荣扶着老人出去。上完第二节课时,邻居跑来说,爷爷摔倒了。当李尚荣安排好学生作业后,一瘸一拐赶到家里,老人已经闭眼。他嚎啕大哭,可他的声音再大再悲痛,也不能唤醒爷爷。因为这事,妻子没少埋怨他:“在你心里,学生比亲人重要。”李尚荣回忆说,爷爷主动过来帮助他们,不顾年迈之躯替他们干农活,让他安心教学,他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桂花雨教案篇5

关键词:李清照;咏梅词:菊花;桂花;审美意蕴

李清照现存约60余首词中,专事咏物的词约14首。其中涉及花物品类的主要有梅花约7首、桂花约2首、菊花1首、牡丹1首、银杏1首、梧桐1首、芭蕉1首。词中涉及花卉意象的约22首,大抵也在梅花、菊花(黄花)、海棠、桂花、梨花、荷花、梧桐、桃李、杨柳之间。它们都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外显。是易安词艺术品格的重要标志。

李清照多梅花词。陈祖美先生指出:李清照的“《漱玉集》中比重最大的是咏梅词,假如把它们依次联章,简直可以构成一部堪与两宋之间的三、四代皇室的兴衰史相始终的作者的心灵史”。梅品即是人品。作者咏梅赏梅、爱梅怜梅,即是自咏自赏、自爱自怜的情感的外化。而且都能写得形神高远,物我合一,浑然一体,意境深广,远非一般咏梅词可比。

还在早年的一首《渔家傲》词中,她就曾盛赞“此花不与群花比”:

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吟咏傲立霜雪的寒梅,表现出词人赏梅、爱梅的芳心。词中“香脸半开娇旖旎”、“造化可能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正是作者少女时期处境优裕、孤高自赏、超群拨俗品格和形象的真实写照。

对于盛开的梅花。李清照则用“柳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梢梅萼”(《临江仙·并序》)来状写,显出早春风光的艳冶灿烂。即使面对“残枝”、“残蕊”(《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她也仍然充满信心。象《满庭芳》写“残梅”: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红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作者既赞梅花的“韵胜”,同时又为梅花的“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命运担忧。而恰在这时,又传来“梅花落”那凄婉的笛声,更凭添了作者几许浓愁。但紧接着,作者又用“莫恨”、“须信道”这样果决的语气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结句的“难言处”三字,似乎再次向读者暗示了自己不幸的身世。但作者仍然充满了自信,说“疏影尚风流”,这里写梅花。更是写自己。全词一波三折,音调低沉谐婉,确实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体现了李清照词的基本艺术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李清照晚年的创作。可见她对梅花的态度一向是欣赏的。

李清照更有一首《清平乐》,竟概括了自己一生赏梅的经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19岁婚后,与丈夫赵明诚感情笃深,几乎朝夕相处,歌咏唱酬,文字校斟,抽书斗茶。颇得唱随之乐。首二句的“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即是作者对自己早年赏梅生活的追忆。第三、四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则是作者中年以后的赏梅形象。这时丈夫赵明诚时或有外任。清照便不免时常独居,或者还可能如有学者考断的那样,明诚或有蓄妾之举。因而这一时期,清照的生活也并非后人想象的那样美满和谐,所以她才会“赢得满衣清泪”。下阕:“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无疑是李清照晚年的自我写照。南渡以后历经种种磨难,李清照已经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雍容华贵的少妇变成一个“萧萧两鬓生华”的老妇人了。她这时候是觉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的(《菩萨蛮》),又哪来的闲情观赏梅花呢?

其实,李清照还盛赞菊花。如《多丽》(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醵。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用典极繁,在易安词中是不多见的。词的开篇即因菊花纤细而用“揉损琼肌”来写。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一气铺排众多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乃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时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又用汉皋解飒、纨扇题诗两个典故说明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还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而又迷漾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李清照词中经常将菊花称为黄花,《礼记,月令》:“鞠有黄花。”鞠本作菊,黄花被看作是菊花的别称,但李清照好用“黄花”而不用“菊花”,大概还看到了“黄”字的衰飒之气。如《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及《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把为伊憔悴的人与经霜不凋的菊花比,实质是要表达看谁更“瘦劲”之意。

但相比之下,李清照还更赞桂花,《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词盛赞桂花体性的温雅柔和、情疏品高,称它令梅花生妒,菊花含羞。“自是花中第一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

同样的写法还见于后期所作的《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这首词也是以梅花和丁香的粗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从侧面赞美了桂花平和淡泊。不与群芳争艳的“风度精神”。表现了作者喜爱“鲜明”的审美观。

李清照通常运用这种对比手法来突显她所珍视的花物的风韵英姿,如《瑞鹧鸪·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词中直接以“风韵雍容”、“玉骨冰肌”刻画银杏。并将柑橘和银杏作比。指出柑橘只配作下酒的水果,而银杏则高贵无比,显露了词人对银杏的溢美之情。

“词贵有寄托。”综观李清照的花木词。其实都是作者内心感受情致的意象契合。用王国维的话说。此花“皆着我之色彩”。李清照不多的词中涉及花木之词如此集中,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她生活圈子的狭窄和审美视界的精致。

“靖康之变”前,李清照主要过的是一段承平气象的生活,其生活内容是较少触及社会矛盾的,因而在其创作实践中,必然受到这种单纯生活的影响,包括“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飘零转徙于江浙一带,既感“永夜厌厌欢意少”(《蝶恋花》),又觉“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永遇乐》),故而易安词的总体视界都不甚阔大,基本局限在“庭院”、“门窗”、“帘幕”之间。如“寂寞深闺”(《点绛唇》)、“重门深院”(《怨王孙》)、“小院闲窗”(《浣溪沙》)、“守着窗儿”(《声声慢》)、“帘儿底下”(《永遇乐》)、“垂杨庭院,暖风帘幕”(《青玉案》)、“花影压重门”(《小重山》)、“云窗雾阁常扃”的深深庭院(《临江仙》)、“画堂无限深幽”的小阁闲窗(《满庭芳》)以及“斜风细雨,重门须闭”的“萧条庭院”(《念奴娇》)等等,其主要的生活形态也不外乎赏花、饮酒、梳妆、酣睡、失眠,个中形象也就主要是温柔纤弱、凝眸噙泪、伤感凄寒的抒情闺秀形象,所涉花木意象也多表现她的这种早期的闺思闲愁以及后期的寂寞苦寒,笔法则往往显得精致细腻。

桂花雨教案篇6

案几上摆放着一只只形状各异的陶器,称不上精美,却都散发着一股乡野气息,清新自然亲切。桂花深深吸气,有多久没闻到泥土的芳香了,她的生活与那片纯朴的土地隔绝好几年了,只能在梦中回到田野上快乐地奔跑。

这些陶器让桂花想起了陈列在家中的几件细瓷。在那个度过三载的家中,程浩最爱那几件宝贝,把它们摆在书柜显眼位置,每天用言辞赞美它们:“你看看,光洁细腻,雅而不俗,瓷如人,人不如瓷啊。”说着,眼锋转向桂花,“名字土气也就罢了,碰上没文化的父母不是你的错,可气质再土就只能怪自己,白做了一回城市人,整天穿得像只花母鸡似的,却不见孵出一枚蛋来。”

桂花不辩白,默默用丝绸擦拭那几件宝贝。嫁进这个家三年了,程浩从没正眼看过她。桂花没有细瓷般亮白的肌肤,她的肌肤呈健康的小麦色,那是从小帮父母在田间劳作洗日光浴的结果。“乡下有什么看头”,程浩一听她要回乡下看父母就皱眉,桂花在他眉头里读懂了后面的潜台词。不能回就不回吧,为了她和程浩的婚姻,能忍不能忍的都得忍。

当初如果不是程浩父亲帮忙,桂花也不可能留在省城,程浩父亲是她们系的教授,非常看好桂花的学识和人品,代儿子做主留下了这个准儿媳。程浩喜欢另一个女孩子,父亲嫌那个女孩子太轻浮,父子间的分歧桂花并不知晓。程浩迫于父亲压力接受了桂花,却经常提起他与那个女人从前的故事。津津乐道的讲述似乎没有刺激桂花的神经,她仿佛一个乐于倾听的听众,脸上挂着浅浅的笑。桂花的心里其实酸酸的,但她仍然像呵护那些细瓷一样呵护他们的婚姻。婚姻如瓷,她舍不得亲手毁掉命中注定的这场婚姻。

啪!一声脆响,打破了桂花的遐想,细瓷精致的身体已化为碎片。程浩用力推开呆呆的桂花,对着那堆耀眼的碎片顿足。桂花蹲下身,捡拾那堆碎片,手指被它的锋利划破了,殷红的血霎时涌出。

“她有了,是我的。”程浩把这个消息扔给父母和桂花,三人同时瞪大了眼睛。“桂花三年未孕,总不能让我们程家断子绝孙吧。”父母无奈地叹气,桂花把泪水悄悄咽到肚子里,反过来安慰老人,称自己甘愿离开。

陶吧主人走过来介绍陶器的制作过程,令桂花从往事中回过神来。她决定尝试制作一个陶制花瓶,日后摆在新租住的单身公寓里,插上几枝花,让泥土的气息和扑鼻的花香与自己日夜相守。她安静地坐下来,用双手把陶土塑成花瓶形状,注入自己全部的情与爱。釉成什么颜色好呢?桂花望着亲手制成的花瓶琢磨着。还是不上釉了,就让它保持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吧,泥土本身就可以承载生命的任何色彩。花瓶被放进窑炉中煅烧,那份期待的心情让她感觉在等待一个生命的重生。如果可以重来,她宁愿要一段质朴如陶的爱,不必时刻伪装自己的情感,去乞怜一份永远得不到的爱。爱就要真切自然,精雕细琢的婚姻让她身心疲惫不堪。

桂花雨教案篇7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桂花雨教案篇8

寺庙选址

缙云寺属于郊野山林式寺院,寺院选址于环境清幽的缙云山山腰部位,坐落于狮子峰、聚云峰之前。古人认为,“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北地势高亢为“天门”,东南方低下为“地户”[4],缙云寺的选址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风水理论,寺院整体布局背靠西北,面朝东南,因山就势,小气候良好,朝阳且通风,地势较高又可避免山洪袭击。“天下名山僧占多”,“寺观要借景扬名,景借寺增色”[4],缙云山古时流传多种传说为其增添多层神秘色彩,加之本身环境清幽,云雾缭绕,显示了超尘出世的“佛国仙界”气氛,增加了深邃的意境,与僧侣们向往的远离尘俗、深邃玄远、纯净清雅的情操相符合,同时也可吸引香客与文人名士。并且缙云山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植物资源丰富也为建寺提供了生活条件。

寺庙整体布局

中国佛教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寺院建筑基本布局,多数寺院以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布置山门、天王殿、大雄殿等主体殿堂,山门左右配置钟鼓楼,正殿前后与两侧布置配殿及生活、接待性建筑[5]见(图2)。缙云寺于清康熙年间的这次重建也基本符合当时寺院建筑布局的形式。之后的修葺也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其现存的建筑布局为沿中轴线向纵深展开的空间序列:从缙云山步行山道上山,进入古寨门,穿过古寨门后,以石照壁转折、继续沿梯步上山,经过石坊进入,逐级上升到达接引殿,接引殿左右两侧钟楼、鼓楼呈对峙之势,过接引殿进入大雄宝殿,过大雄宝殿为汉藏教理院校舍(据寺内僧人介绍,原为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校舍),是缙云寺中轴线末端建筑,一系列建筑以地势渐次升高,采用中轴线3进并左右基本对称的手法来进行布局。其中最后一进为以大雄殿与汉藏教理院校舍、东侧祇园、西侧寮房形成的四合院落,为寺院僧人的主要生活区。大雄殿西侧为斋堂,寮房西北为方丈住所双柏精舍。从建筑整体平面来看,首先,缙云寺由于依山而建,为顺应地势,以石照壁作为了寺院空间序列布局的一个转点,并在转折过后通过梯步引导进入寺庙主题建筑群。第二,缙云寺整体建筑群布局强调了一个“稳”字,其自北向南的主轴线方向上建筑布局形状呈三角形,从照壁到原观音殿建筑的数量逐渐增多,增强了靠山向阳方向的稳定之感;第三,立面处理上,缙云寺建筑高度随地势的抬升亦层级升高,强调了寺院纵向上的高度变化,与山体相融合体依山就势,“天人合一”见(图4)。

寺庙内外园林空间的组织与营造

缙云寺周围的自然园林环境,主要是为山地自然植物空间,茂密植物丛林将整个寺院遮掩其中,随地势变化,寺院风景时隐时现,加深了寺院整体环境的幽静、隐密之感,真可谓寺借山增幽,山借寺增色。寺院内部的园林空间主要是服务于寺内宗教性质活动的园林化的公共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可分为宗教活动空间、公共游憩空间、僧人生活空间三类。(1)宗教活动空间是为了满足香客朝拜的活动场地,多分布于主殿前后,包括从照壁前的拜佛香道、接引殿前广场、大雄殿前的前广场,场地形状较为规整,场地上的装饰品如香炉、碑亭、石狮子、均采用规则对称的布置手法,乔木以对植为主,强化寺院的中轴线,增强佛教圣地的庄严、肃穆、威严的宗教氛围。(2)公共游憩空间主要是为来寺院朝拜的香客以及其他参观游客休息活动的场所。缙云寺内主要包括两处,一处位于接引殿西侧。由于缙云寺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该场地也成为了寺院西侧入口与寺内宗教活动空间之间的一处缓冲场地,整体氛围安静、清幽,场地上桂花成荫,树荫下立有一碑亭,碑亭周围原设有桌椅供香客、游客参禅聊天并可俯瞰寺院全景。另一处公共游憩空间位于袛园北侧,原名茶园,曾是寺院僧人讲经说法的场所。与大雄宝殿前的宗教空间通过花池分隔,场地上散植桂花、中央立有一砖砌四角亭,名曰“华昌”。此处空间较为开敞疏朗,与西侧空间形成对比,一动一静分别置于寺院两侧,满足游人的不同游憩需求。(3)僧人生活空间是寺院僧人日常生活区域,不对游人开放,环境相对私密、安静,缙云寺的僧人活动空间为寺院最后一进院落,通过大雄宝殿、汉藏教理院校舍、寮房、袛园围合形成四合院。院内对植两棵桂花,花香四溢。由于缙云山潮湿多雨,东西两侧建筑与大雄宝殿通过檐廊连接,遮挡雨水,增加了僧人出入的方便。汉藏教理院校舍前通过层级式的种植池消减了建筑基座的生硬之感,也为院中增添绿色。缙云寺的生活建筑如寮房、袛园、双柏精舍均带有内庭,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变化。内庭中或孤植大树,或为观赏鱼池,室内外景色相互渗透,在增加了建筑本身采光通风的同时,也为室内营造了幽静典雅的自然情趣。

寺庙园林建筑

建筑空间的整体与连续

寺庙园林建筑常用开敞、渗透、连续和流动的空间处理手法,来打破宗教个体空间的阴森、封闭和孤立的静态空间,取得室内外空间和景色的交流,增强了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效果[6]。缙云寺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接引殿与大雄宝殿建筑西侧形成挡墙,东侧为茶园,通过一条植物种植带将茶园活动空间与宗教空间虚拟的隔离开,增强宗教空间的整体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大雄宝殿与袛园与寮房则是通过连廊及建筑檐廊串联建筑空间,来增加空间之间的流动与连续。

主要建筑样式及形态

由于缙云寺经过多次重修,所保留下来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了晚唐时期的石照壁、宋代的石牌坊、明代的古寨门、清代的木结构接引殿及大雄宝殿、民国时期的砖墙结构的汉藏教理院校舍、以及进几十年增建的一些木亭、石亭、阁楼等。由于缙云寺处于山中,通过挖山填平所形成的场地面积有限,而寺内庙宇建筑体量的控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与场地环境协调和谐。以下为缙云寺主要建筑的样式形态介绍。(1)照壁。据专家鉴定照壁为晚唐遗迹,青石浮雕,高4m,宽4m。照壁正中为芭蕉麒麟图,左右各有菱花图案,其下面为青狮、白象浮雕。据寺院资料记载,照壁外亭为1984年所建,以避免照壁的风雨冲刷在石照壁外建有亭子。(2)山门(石牌坊)。缙云寺的山门为3间4柱式宋代石牌坊,坊高6m,宽5m,1正楼2次楼,庑殿式檐顶。檐下有仿木式斗拱,正楼5朵,次楼各2朵。主楼字牌正面上层书有“圣旨”下层为“迦叶道场”,背面上层为“勅谕”、下层为“缙云胜境”,题字苍劲有力。枋上雕有精致的龙凤、鸟兽及祥云纹样,枋下为石刻卷草纹雀替。石坊前立有石雕青狮子一对,耽耽对望,增添肃穆气氛。(3)钟楼、鼓楼。缙云寺的钟楼、鼓楼建于2007年,分别位于接引殿殿前广场两侧,东钟西鼓呈对峙之势,为木架二层亭阁,重檐歇山顶,建于毛石基座之上,明间3.8m,次间1m,四面垂帘柱莲花垂珠及雀替卷草纹样雕琢精细。亭四周围以寻杖石栏杆,入口处垂带抱鼓石及华板上雕有莲花、花草等吉祥图案。钟楼边,一棵高大古银杏与其相依,古朴幽雅。(4)接引殿。接引殿始建于清代,于2007年进行修复改建,抬梁式结构,面阔5间,通面阔19.2m,明间4.2m,次间4.6m,稍间2.9m,进深六架椽,通进深8.7m,单檐歇山顶,透空式山花,屋脊花纹图案色彩艳丽,吻兽、仙人宝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檐下莲花垂珠及雀替卷草纹样同样精雕细琢。殿前有石狮子一对,青苔厚重,西侧石狮子旁有一棵高大无患子古树。(5)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于清代,抬梁式结构,该殿面阔5间,通面阔24.3m,明间5.9m,次间5.6m,稍间3.6m,进深八架椽,通进深16.2m,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为4铺作,补间铺作在前后檐明间及次间各2朵,两山每间各1朵。屋脊上宝顶、吻兽更加庄严生辉,正脊雕有双龙于宝顶两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一敕赐蟠龙碑,记载了缙云寺历史重修经过,碑外建有碑亭加以保护。(6)汉藏教理院校舍(原观音殿)。观音殿于民国时期改建成砖墙结构,作为汉藏教理院的校舍,为二层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明间5.9m,次间4.6m,稍间5.8m,通面阔26.7m,房间通进深10.8m,屋前有檐廊。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

植物营造是体现园林总体环境氛围的重要手段,寺观园林的宗教氛围更是依赖于植物的烘托。缙云山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区,缙云寺四季都掩映于景色浓郁的密林之中,寺庙黄墙青瓦的鲜明色彩为绿荫山中增添了一抹亮点。寺院周围主要适宜缙云山气候生长自然植物林,包括缙云琼楠、猴欢喜、马尾松、水杉、香樟、披针叶卫矛等。寺院内部主要栽植包括桂花、银杏、无患子、罗汉松、塔柏、木槿、枇杷等带有佛、禅寓意的观赏植物。寺院中轴线上的园林空间中的植物以对称栽植为主,与建筑及园林小品共同强化寺院整体的规则对称性,如接引殿前广场规则栽植四棵桂花,大雄宝殿前对植罗汉,殿后四合院中对植两棵古桂花树,观音殿前种植池中亦对称栽植了山茶、苏铁等植物。寺内左右两侧的活动空间虽然通过改造,铺上硬质铺装,并建有景亭,但在原有天然成林植物中,自然式的方式补栽桂花、树木成荫、幽邃宁静、芳香四溢,僧人可于林中讲经、参禅,游人亦可于林中休息、交谈。可见整个缙云寺的植物栽植是一种自然包围人工,人工渗入自然,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工自然相结合的思想。

上一篇:梅花魂教案范文 下一篇:粉刷匠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