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5 23:23:05

桂花雨教案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1篇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

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的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生:因为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师提醒读出儿化,学生再读)

师:(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二、品味香气迷人.

师:香气味儿令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生:课文中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没有不”就是说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我觉得“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以看出很多家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两个同学发现了同一句话,看(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是指沉浸。

生: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感受?

生: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呀!

生:桂花真香呀!我都想摘一些下来泡泡茶!

生:如果我在吃饭,我会觉得饭都特别的香。

生:我真得想多摘一些下来,做糕饼、桂花卤、各种好吃的。

师:其实你用不着摘,琦君的母亲会送给村上的你们!

生:我觉得这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上的人都分享到了。

师:是呀!村上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沉浸在桂花香里。这时,请你们再次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

师:我刚才看到你边读边摇头,请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都要陶醉了。还有谁来读?(一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是呀!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板书:“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一学生闭着眼睛读了一遍)

师:你怎么闭着眼睛读呀?

生:因为我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三、学习摇花乐。

师:真是香啊!前后左右的邻居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琦君一家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节?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这节主要写了琦君缠母亲摇桂花。

生:这节主要写了缠母亲摇桂花、怎样摇桂花、和父亲的一首诗。

师:你真会概括。还有谁来说!

生:这节写了摇桂花的情景。

师:刚才第一个女生说小时候琦君缠母亲摇桂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我听出来你把“大”字读得特别的高。好,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当“妈妈”,谁来缠缠我?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开始急了。

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学生做动作摇)

师: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分别说:“高兴、快乐、开心”

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来喊一喊?

(三位学生喊。)

师: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约二十秒)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拿出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终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着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真是太美了呀!

生: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我跳起来喊:“太好看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生:我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这一刻永远陪伴着我。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师:好,那就让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为永恒。

生:我还说一个比喻,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生:啊!桂花真香呀!飞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这幅美景让我陶醉,真想天天闻到桂花香。

师:对呀!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这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雪呀!我沉醉在其中,不由翩翩起舞。“桂花雪!桂花雪!你快快下吧!”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

师:你们想象真丰富呀!桂花雨在你的眼中又变成了桂花雪。真的使小琦君陶醉了。这时,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最后一句读得那样轻,看来你真的陶醉了。谁再读?

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读得真如陶醉一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引生齐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这首诗请各自再读一读。(生读)谁来读?

(有三位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教师评点最后一位学生“梦”字读得很甜。)

师:课件出示:(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梦见,多甜啊!)

生:她会梦见自己在吃桂花糕、桂花卤。

生:她梦见桂花丰收的情景。

生:她梦见自己随桂花雨一起翩翩起舞。

师:是啊!摇桂花非常的快乐!梦多甜呀!

生: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和桂花一起飞舞。

师:对,正如你们所说,她梦见了摇桂花的喜悦,桂花的丰收,摇桂花一家人的欢乐。(板书:乐)这时(指板书)你再读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除了香,还有什么?

(三名学生欢快地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品味生活香浓。

师:是啊!梦里是香的,现实生活中更香。

(出示第四节,音乐起,让一学生读,接着请三位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话)

师:同学们看,有这样两句话。出示:(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一句是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中,后面一句是整个村庄浸在桂花香中,范围扩大了。

生:这两句都写香的。

生:我发现这两句都有“浸”,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师:她认为是同一个意思,你呢?

生:我觉得前一个只是浸在,后一个是指渗透进去了。

师:对呀!桂花香还渗透到了桂花糕、桂花卤里去了。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是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而下面一句是全年都浸在花香里了。

师:一年中除了闻花香,还能尝花味,吃上桂花糕、桂花卤,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

五、感受乡愁。

师:(深情怀念般地)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从此,童年的摇花.乐没有了,丰收的喜悦又那么遥远。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师饱含深情的范读(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的金桂。”)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母亲其实非常想家乡的那棵桂花树。

生:琦君的母亲认为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要香,要好。

师:这里的“金桂”就是“金贵”,为什么母亲心中的桂花树如此金贵呢?

生:因为母亲也很怀念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该生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母亲非常的思念家乡的桂花。

师:这棵桂花有童年的欢乐。

生:(哭着)因为这桂花是全家人悉心照料的,包含着母亲的心血,所以外地桂花比不得。

师: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板书:情)这树如此金贵,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板书:根)

外地的桂花再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根”哪?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泥土里!琦君漂泊台湾,年纪大了,她多想叶落归根啊。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会梦见什么呢?

生:她会梦见一家一起摇桂花的情景。

师:甜中带着苦涩。

生:她会梦见尝美味的桂花糕。

师:可是她不能回到故乡了。

生:会梦见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情景。

师:梦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学生低沉、深情地读,进入了情境)

师:(教师带着无限地眷恋讲述并朗读)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配乐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师:你想说什么?

生:琦君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2篇

1.探索文章优美之处,学会圈点批注。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那浓浓的乡情,培养一颗颗兼善天下的好心。

学习重点: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阅读,精读“摇花乐”的有关内容,交流评点。

学习步骤:

一、导入:

美丽的大自然中,雨可以说是最能触人心弦的景物之一了,你们见过哪些雨呢?(学生答:暴雨、小雨、蒙蒙细雨……)今天我们将见识到一种特殊的雨——桂花雨(出示课题)

二、指导朗读:

体会文章渗出的温馨的人情。(有重点地指导两个地方的朗读:一是“摇花乐”,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台风要来了”,语气也是急促的。从“这下可乐了”到“好香的雨啊。”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

三、出示有关桂花的图片(桂花树林,桂花朵。让学生感受桂花的美丽学生在音乐与图片的渲染中,将会喜欢上桂花。在此情境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对桂花的回忆,把桂花的美丽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来,学生描绘的方式可能会有如下几种:画画、朗读有关句子、回忆有关桂花的诗句。此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广阔的自由描述空间,并一一加以肯定。)

大家所描绘的桂花真美呀,可以想见大家对桂花的喜爱,文中的作者对桂花也是情有独钟,我们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怎样的?大家试着把描写桂花的语句找出来看看?(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四、文章结构

桂花不仅美丽清香,还可以吃呢。文章的第一段(1、2节)为我们介绍的清楚。

第二段(3节)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了故乡的桂花雨,具体描绘了“摇花乐”,大家喜欢“我”的父母亲吗?为什么?(学生大多会回答,“喜欢”,摆出的原因不一而足,老师总结:因为母亲敦厚、温柔,父亲儒雅和乐)

最后一段(4、5节)作者还回忆了在杭州念中学时和桂花有关的一段往事。

全文脉络很分明,衔接上不着痕迹,其中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什么作用呢?(点2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主旨探究

故乡的桂花雨,笼罩着一层黯黯的感伤和偶尔跳跃着的淡淡的喜乐,从中我们捕捉到了作者其实想要向我们倾诉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作答:①对故乡的怀念;②对亲人的思念;③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六、美点的圈点、批注

1.教师示范: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回应文章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全桂——“月是故乡明”啊,表现出了作者的恋乡情节。

2.学生发言。

七、词语积累:魂牵梦萦、袅袅、才高八斗、沉浸、淡雅。

八、迁移创新

“乡愁”是什么?(出示关于“乡愁”的诗:余光中的《乡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诵,然后讨论关于乡愁蕴含的情感,分组交流。)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3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4篇

一、注重教学重难点细节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在进行语文阅读过程中,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时无法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为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对教学中重难点处的细节,结合小学生的学情和文本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针对如何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如何让学生能被文中优美的文字所打动,并且仿佛沐浴在一场香甜的桂花雨中,体验到作者那种童年难忘和乡情难忘的情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难以真正的感受到,为此,教师就应该注重该细节处,引导学生认真的品味字里行间的蕴意,为此,教师可以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圈出学生所认为作者表达出喜爱桂花的句子,并且在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做出相应的批注和注解,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进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出的情感。

二、注重学生兴趣引导细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细心的教师往往会发现很多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仅仅只是敷衍了事,随意的读读而已,这完全没有发挥出预习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文预习时设计如下的目标,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思考文章中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些什么,瀑布、声音、杨子、水花散落在黄果树小镇的情景;人们的感受:下到谷底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其中哪些段落和语句比较打动你,请标注出来,之后让学生通过观看《黄果树瀑布》的视频和图片,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真实的语境氛围,引导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进而让学生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此,对学生兴趣引导细节处的关注,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开展。

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细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些细节处进行科学的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文中作者围绕剪纸回忆了他和姥姥的哪些往事呢?生1:回了作者刁难姥姥,蒙住姥姥的眼睛让她剪喜鹊登枝的窗花;生2:回忆了姥姥给作者剪牛驮小兔的场景;生3:回忆了姥姥剪纸时剪刀发出的刷刷声和乡亲们的啧啧赞叹声。通过这些场景的回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与姥姥的相处是甜蜜的、温馨的、依恋的。此时,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起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哪些事情让自己终身难忘,自己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然后通过语言和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对于学生情感体验细节处的巧妙处理,能让学生真正的深入到文章中去,切实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一课时,有的学生在朗读廉颇负荆请罪时的感情比较生硬,觉得请罪让人很没有面子。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小学生明白文中的罪到底是什么含义,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如果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认真的品读,深刻的领悟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感,那么就能很好的认识该问题,就能很好的读出廉颇那种有错就改、勇于面对的性格特点,并且能够体会到廉颇在负荆请罪时内心深处的自责和惭愧之情,就能进一步的表现出文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为此,关注情感体验的细节,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细节,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细节中,把握文章的写作脉络、人物情感、写作风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兴趣,并且通过对细节的探索思考,逐渐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效能

在学校常常会听到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迷惑:每次上识字教学部分,学生举手踊跃,发言积极,但一上阅读理解部分,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寥寥无几,总是那么几个。我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教师备课不充分,自己对课文理解不深透;(2)对学生不尊重,回答不对就挖苦、讽刺,让学生想说而不敢说;(3)没有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去读文本。倾听是阅读教学的精魂,教师和学生都学会了倾听,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能。

一、认真备课,理解作者文本的内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的重任,自己必须首先学会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因此,在备课时很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件事就是认真研读文本,琢磨语言,领会言语的意义或意味,透过文字符号倾听文本中人物及文本背后作者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倾听到那些值得回味的、令我们终身难忘的声音。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桂花雨》时,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是:在读中感悟,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重点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实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经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却不是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体味它们。

二、尊重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

教师只有善于听,才能够听到学生表达的真正内涵。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听呢?我想,提高听的意识是前提,我们一定要改变“课堂上听的只是学生”这样的观念。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应该倾听”的意识。充分备课是保证,把教学内容烂熟于心,然后,学生在讲的时候,就心无旁骛地用心去听。如果学生在讲,教师却在看书,或看教案,这样学生的说没有得到教师的尊重,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也不可能从学生的说中捕捉到有效

信息。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在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表现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主观上是希望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弱势群体”的学生不弱,只是怕表达自己。怕老师和同学嘲笑他们的发言。只要我们多去关注,多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鼓励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比如,我们班上的谭凯、刘洋、曹婷同学,在学习上的进步很大,只要他们举手发言,大家都会鼓励他们,然后倾听发言,说得不好,也会送给他们鼓励的掌声。孩子自信了,愿意表达了,再让他们听别人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又不一样了。

三、美读文本,引领学生多读、乐读,感悟文本意境

有许多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文时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只读一遍课文就开始讲解,又变成了教师唱独台戏,根本没有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文本,去领略读书的快乐,去读懂文本的内涵。如果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文本,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我想阅读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片段:

师:一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到了小溪、小桥,还有人家。

生:我想应该是个美丽的地方,像画一样的地方。

师:这是一篇课文的题目,以诗句为题,到底写什么呢?请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的感觉对不对。

只有让学生多读文本,乐读文本,美读文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耐心倾听;敢于发言,大胆发言,积极发言,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在阅读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感悟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教学的

效能。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6篇

一、 课堂板书凝练、形象

课堂板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而为的,它能概括本节课的内容,而且给学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让知识形成的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非常重要 ,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中高年级教师板书要凝练,提纲挈领,要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注意板书的设计要形象、生动。如《青蛙看海》讲的是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在小松鼠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登上山顶,终于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我在设计板书时就将孩子们喜欢的儿童画融入其中。先画一个湖,在湖边画上一只小青蛙。在学生回答小青蛙想要去看大海时,我适时地在黑板的另一端画上了浩瀚的大海。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当我抛出问题:“小青蛙是怎样看到大海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小青蛙一步一步登上了山顶,看到了大海。”这时候我在湖与海的中间画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这样一幅简笔画将文章的脉络理得十分清楚,并且形象生动,牢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 多媒体运用适时、适度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进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语文课堂。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利用多媒体带孩子们一起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壮观与绮丽。本来离我们很远的风景,通过多媒体一下子就拉进了距离,这是几张图片、几段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一旦使用过滥就会使课堂华而不实,本末倒置。只有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教师教学语言新颖、精致、富有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首先,体现在课堂导入语的新颖上。孩子是贪玩的,如果能使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必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我在教学《快乐的节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这首歌曲,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听,有一群红领巾在歌唱。” 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中了。

其次,老师的课堂语言还要精致,切忌重复、啰嗦,带口头禅。在教学《桂花雨》时,为了让学生体悟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在学生还沉浸在“摇花乐”和“花雨美”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思乡的情怀。教师如果在备课时,细致、巧妙地设置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老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曾经观摩过一节特级语文老师的课堂,她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洪水的故事。她讲得是那样生动而富有激情,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顺利地理解了课文,不仅是学生,就连观摩此课的我也深深地被她吸引了,与孩子们一起走进了文本,走近了大禹。

四、 学生讨论要有实效

现在的课堂,如果没有有效的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就缺失了很重要的能力培养。如何让学生有效讨论?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讨论要有针对性,尽量细化目标及责任,要让学生明确职责,有记录,有主发言人,有补充,有实际动手操作者等。如我在教学《木兰从军》时,让学生讨论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如果不进行分工,学生就如一盘散沙,就会变成假讨论。我在课前将4个人分成一小组,分别饰演木兰、父亲、母亲、弟弟。有了具体的角色划分,学生就更能走进人物的心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进行学科间的有效整合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如何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呢?只有更新观念,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体系,特别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以情感带动学生。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洋溢情感,这又需要借用多种艺术手段。如教学时可借助音乐的渲染、美术的形象再现、学生课本剧的表演……

总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案,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还学生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课堂。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7篇

新课程的生成观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教学也就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个体,他们也同样在资讯快捷的知识世界里接受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信息,因此教师对他们经验水平、知识积累乃至认知潜能等诸方面都没有可能进行充分而到位的一一预设,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按照教学预设的计划在课堂上实施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使得一部分教师把握生成,然而,又有不少案例证明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约的。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而在课堂,则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成的内部环境,营造人文关怀的课堂,构筑魅力四射的课堂,搭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的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预设,可以反映出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因为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元解读。这样,在课堂中就能迅速调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

比如,《桂花雨》一课来说,小琦君又是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又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虽然觉得累,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但还是需要精心设计。

二、生成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课堂上得妙,讲得好,效果棒,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师生在教学情景中因平等对话和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意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火花,是师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建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活力,是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

例如我在执教《赤壁大战》一课时,课文学完了,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

我先是一笑,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正是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激起了他的灵感,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在重视生成性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而忽视了教学的预设性。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首先,语文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有其必须承载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其次,教育与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科学系统的工程,有着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多年来也积累了许多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最大限度地“预设”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有人称之为“预设生成”)。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四、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的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

2011年北师大版新《语文课程标准》33页第四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其中资源包括“网络、图书馆、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和自然风光等”。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极为重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不仅来自于信息技术、书本,还来自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教师就好比一方清池,唯有多“渠道”的引进“活水”才能保持者池水的“清如许”。借鉴他人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是“活水”,“借鉴的渠道”则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备课时,通过信息网络结合自己教学特点,学习一些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及理念,大大地提提高了教学实效。

在研读课文时,以前采用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问多了不仅繁琐且趣味性不强,通过网络多方寻求一些名家的教案学习他们的备课理念后,再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进行整合和修改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清楚记得在教授《慈母情深》之前,自己怎么备课都觉得教案环节之间设计得很散,没有一个能统领全课的问题,通过网络接触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教案,发现王老师只抓住了“鼻子一酸”这个词,就把全文的统领起来了。结合本班实际,我把王老师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来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环节改成了与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 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作对比并让学生做动作的形式来体会,学生也能快速直接地领会到原句这样倒装的好处!通过网络的力量使我们有时可以轻松走出教学中的瓶颈,找到突破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还指出:“学校应积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一、在校内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和利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三年级的时候学习《画杨桃》这一课时,就可以把语文教学与美术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美术课时按《画杨桃》中设置的情景一样进行教学,那么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后一定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作者会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从而更容易理解父亲的话――“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比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第五册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就可以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学到的知识相结合,这是教师就可以把教室搬到机房来,可以布置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搜集信息或者与亲戚、朋友通过网络交流,通过亲身经历后,学生会更加容易感受信息传递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能让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这样学生就能在更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合理整改利用校园建设

(一)在绿化带上做文章

“学校处处皆教材”。实用的校园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应该体现学习的需要,为我们的教学而服务,为了一切孩子而服务。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牵涉到了一些城市孩子不熟悉的植物,比如: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五年级的《落花生》等等。作为城市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不知道“花生”原来是长在土里的。怎么去体会“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如何做像“花生”一样实实在在的人,更谈不上理解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摇桂花雨的快乐表达深深的思乡之情。假如我们在学校种植一些四季变化明显的树木,那么孩子们在学习关于自然风景的课文时就不会问“春天在哪里了?”,他们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春天就在校园,在自己的身边。 在《秋天的雨》里,孩子们就能更直观地明白为什么“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把红色给……”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了,也会明白什么叫“绿树成荫”“春意盎然”等难理解的四字词语了。当你在布置关于“校园”话题的作文时,孩子们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利用有限的校园环境为孩子创造无限的学习资源,是我们的目标。现在提出教师“回归教学,朴实教学,自然常态教学”,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回到一个“自然”的环境――自然才是最美的。

(二)有效利用图书室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孩子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就得广读书,要想孩子们走得更远就得多读书。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吸取养料就应该合理利用图书室,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假如图书资料缺乏,我们还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让孩子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三、开发利用校外基地

这么多年来,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可听到的更多的却是如“现在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的抱怨声。当然这里的不如并不是指智力上的差距,而是说孩子们在“德体美劳”等方面与上代或上几代的差距。究其原因:

在孩子在物质方面优越,慢慢变成了“索取”的一代。“勤俭、礼让、”等中华民族的美德渐渐消磨得无影无踪。粮食浪费严重,对长辈的尊敬抛之脑后。也许你会说难道家长和老师没有教他们吗?我认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光靠“言传”的,“身教”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作为以教育研究为主的学校,就应该在社会、家庭给不出孩子更多锻炼的环境时,我们为他们创造并开发利用校外基地更显得尤为重要。

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是农村田野,或是一些工厂企业。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当代要拿出一部分土地来做为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确实不现实,但我认为在校外搞个这样的基地是绝对有可能的。市区的学校可以通过政府渠道联系周边郊区的某个村庄作为固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每周或每月安排一个实践日带领孩子去实践基地劳动,可按年级的高低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劳动回去后老师再按个人表现进行点评奖励,在收获的季节就可以直接用孩子劳动培养出来的各种农作物作为奖品带回家。最后把每次劳动实践的表现作为学期总评的一项标准。这样一来既锻炼孩子的社会劳动能力又让能孩子亲身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更能明白“想收获必须付出”的道理,最终养成一些良好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德体劳“的教育。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9篇

一、潜心会文,精心预设

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生成,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只有课前有所预设,有备而来,才不会对课堂上的偶发“生成”处理得过于简单和草率,课上才能显现出一位教师的睿智和教学功底。因此,教师要“潜心会文”,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准、言中之意、言中之情,透彻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正如于永正老师所提倡的:课前备课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见解、情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小到一个字、一个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立意等)。我想,一个好的预设,可以反映出讲课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因为这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需要多元解读。这样,在课堂中就能迅速调用多种方法,教学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

就拿《桂花雨》一课来说,小琦君又是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又是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不觉得累吗?课前如果预设到答案有累与不累,教师就能临阵不乱地启发:“累,虽然觉得累,心里却感到非常的开心。”“不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简单预设,虽然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了,但还是需要精心设计。

二、大胆取舍,引领生成

曾经听过特级教师徐善俊执教的《赤壁大战》一课。课文学完了,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小男孩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凝固”起来。

只见徐老师先是一笑,既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我想,正是徐老师在课前有了很好的预设,激起了他的灵感,才会游刃有余地化险为夷。

三、反复磨炼,精彩自现

教学需要反思、实践、再反思,方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会遮蔽生成,甚至不给意外在课堂上留一点缝隙,其实这是教师害怕在课堂上出现自己难以扭转的局面而犯错误。实际上,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甚至教师出错的地方,而正是这种生成,让课堂主体性色彩更浓,处理得好还会让课堂教学散发光彩。

大家都非常熟悉特级教师王菘舟,他有一篇文章是《智慧的觉醒》,给了我很多启发。王菘舟老师借班上《我的战友》一课,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这就是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的。你们面对这样一位战士,有什么想说的吗?”接连三位学生发言,个个精彩。就在期待新的精彩进一步到来之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发言了:“,你真是个傻瓜。”全场一片愕然,王老师在尴尬中草草收场。“痛定思痛,这种类似的情境你能预防吗?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了。”于是,王老师反思一个个可能的教学情境,最后得到智慧的答案是:儿童的观念从根本上都是善的。

机缘巧合,他又一次执教了这一课,最后“傻瓜事件”又上演了,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假如我是你,我打几个滚先将火灭了,说不定这时敌人正在睡觉呢!”王老师沉默了大约十秒钟,他等这一刻太久了。他清了清嗓子,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交流:“孩子,你不希望死,是吗?我理解你,谁都希望好好活着。我相信,在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活下去的念头。”小男孩的情感之门慢慢敞开了,王老师话锋一转:“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的内心响起。大家听,另一种更强烈、更加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等待中,班上陆续有学生举手。“我还听到有一种声音这样对说,啊,你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钢铁战士吗?烈火可以烧毁你的身体,但永远烧不毁你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精神,你将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当第三个学生说完时,“哗!”台下一片掌声,热烈而持久。我看到这儿,也不禁沉浸在王老师教学的酸甜苦辣之中了。我想,教师经过这样的磨炼,一定会迅速地成长起来。

桂花雨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模块教学 潜在资源 开发研究

2009年秋,连云港市“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开。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基于此背景和要求,我们选取本课题的研究。具体理由如下: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弥补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的不足,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经常使用学生潜在的资源,可以超越以前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还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六模块”建构式语文课堂,是以倡导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潜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为切入口,以学习模块为抓手,对各种典型而具体的课堂学习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学习模块设计的实践操作策略,形成对课堂学习模块设计的新的认识,有效解决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问题,实现可能条件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努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潜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为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启和利用。

六模块课堂学习模块化设计,研究师生互动关系,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分割,然后依据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模块链。在每一个模块中,选择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融求知学习、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个性发展为一体,使教师的设计与学生的活动得到有机的整合。

一.从学习方法策略层面上开发学生资源。

我校和合课堂实践研究始于2011年7月,两年来,已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我校和合课堂的实践是建立在深厚的和合文化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和合文化?简言之,和即和谐,合即融合。和合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和文化。进一步引申,“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的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并由此而衍生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不难领悟,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承认差异、矛盾、不同;二是把异质、不同的事物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和合课堂教学实践。

实践中我们逐步清晰了“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即学习过程分独学、群学、活学三个板块,教师导学融入其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又进而发现“一导三学”课堂模式易步入程式化、枯燥化的误区。于是,我们尝试用生成观烛照和合课堂,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课堂变得更鲜活了,更灵动了。这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内核是创生、出新的生生不息的生文化”的意义。以“和合小组”创建为抓手发掘和利用学生资源。打破原来的师生关系,将自己“拉下了讲台”,与学生站在了一起。同时,将不同潜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年来的实践尝试,让我们感到“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自身课程资源。

二.从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桂花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教学的体会:

师:琦君以温柔醇厚的情怀,细腻温婉的笔致,构造了一幅幅充满浓浓乡情的生活画卷,畅饮桂花酒的同时,又为自己捧起了香醇的桂花糕,你一定也有许多的思乡作品要急于告诉大家。

生1:我给大家介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背诵乡愁)

生2:我曾经读过司马中原的《乡愁》。

生3: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也是思乡作品。

师:有会唱的吗?请给大家唱上几句。

师:我会唱。(唱故乡的云)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思乡作品。老师也推荐两部作品给大家。(点击大屏幕)琦君的《春酒》和《烟愁》。如果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交流和探讨。彼此成为书友。好吗?

生:好!(点评:引导学生积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内课外融合。)

师:读琦君的文章就好象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那魂牵梦绕的江南令她愁肠百转,难以忘怀。一棵桂花树,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

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从师生、生生关系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1.巧用情感教学,课堂上的适当煽情,润色激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语言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生眼亮心明。

老师适当的煽情,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情感,使课堂的气氛有效合理,达到了最大的情绪优化。的确,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心也是情。如:精彩纷呈的和谐课堂,如教学《将进酒》时,那充满感情的带有古人风韵的诵读一下子把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欣赏、体验和感动。教师接下来让学生学写诗句来写心目中的李白时,许多学生的发言神采飞扬,激情满怀。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闪现心灵的火花,张扬个性,能不使人振奋?调动了学生情感的课堂,才是能既厚重又灵动的课堂。

2.借助问题设计,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设情激趣。

教师的适当点拨提示,学生能解决此问题,不能高不可攀,让学生望“题”长叹;不能肤浅之极,让学生不假思索;要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解决问题中读书、思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堂中教师的首要地位主要是在对学生引领过程中体现的。如教学《红楼梦》,相当部分学生感觉茫然,老师事先要设计梯度点拨:“文首哪一句与林黛玉看贾府有关?”“刘姥姥曾三次进贾家,她能看出贾府的如此的环境、氛围吗?”“贾雨村也曾去过贾府,为什么不以他的眼光来写?”三次点拨,为学生思考问题搭桥铺路,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进而理解了是林黛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学识、特殊的身份,使她具有了特殊的眼光,从而使读者透过她的俊眼来认识贾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曹雪芹用笔之妙。可见,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为“导演”这一首席地位决不可缺失。这样,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寓教于乐。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利用的学生自身课程教学资源应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教学舞台上的角色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例如,学生自己编制的手抄报、创设的文体活动、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具有说服力的故事等,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合作、创造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材是第一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来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当然,课外资源的使用也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过多使用课外资源,则容易动摇教材的基础地位,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因此,利用学生自身课程资源应紧紧结合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优化利用个体资源、群体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胆开拓,勇于创新,认真探讨和建构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理论体系,不断思考,联系实际,及时校正,在实践中继续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上一篇:梅花魂教案范文 下一篇:粉刷匠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