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诗范文

时间:2023-09-20 03:59:54

桂花诗

桂花诗篇1

桂子:桂花。传说月中有一棵桂树,所以下云“月中落”。两句写杭州灵隐寺秋夜景致,月光皎洁,桂子飘香。

唐·宋之问《灵隐寺》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裛:香气袭来。

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漠漠:茫茫。翛翛:潇潇,形容雨声。荔子:荔枝。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

宋·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桂花诗篇2

这里,我要说一种以中文单字来命名的花:桂。

记得我在某篇写成都花事的文章里说过,差不多所有以单字为名的植物,一望而知,都是古老中国的原生种。因为那时书写介质得之不易,用字都省。但检阅古籍,却知道桂花树在中国最早的神话和地理书中就出现了――《山海经》里面,就有“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这样的记载。

那座招摇之山位于何处,《山海经》的叙述渺远迷离,而我这个古代地理盲,不敢臆测那个可以用作参照的“西海”是今天的哪一片水面。但我由此知道,当时的人们就已经识得桂树,欣赏并珍视桂花了。不然,那时候山上的草木远比今天茂盛得多,他们何以独独提出桂这一种,来和地下的宝藏金玉并列呢?坡上坡下,有了这么些宝贝,那座山是值得“招摇”一下了。而这种香气四溢的花与温润生烟的玉并列一起,也是一种雅致。所以,《山海经》中的这座山也算是颇有品味了。

从月宫传说到温暖的人间

2011年中秋的第二天,也是在一座临海的山上,我看到了桂花已然开放。那海是今天中国地图上的东海,那座山叫莫干山。漫山竹林之间,凡有大路小径,都立着树形浑圆的桂花。只是当时只顾看竹林,没怎么在意桂花。可到了晚上,坐在临着峡谷的宽大阳台上看浑圆硕大的月亮,突然有香气袭来,我脑子里就闪出一个词:桂花!

月色如水,俯瞰山下平原,都笼罩在朦胧的月光下,正是古人诗中的意境:“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抬头再望月亮时,心里就有了吴刚,也有了吴刚被罚在月宫中砍伐那一株永远不倒的桂树的神话。

又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写桂树的诗:“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杨诗人干脆直接声称这树本不在人间,是从“月中来”的。现在,原先广寒宫中凝结的一点冷香,来到温暖的人间,被热气熏蒸,被风吹送散,就这样弥漫开来,充满世界。这个世界不单是指外部,也包括了我们内心。

回到成都,桂花真的盛开了。楼下两株桂花散发的香气不时扑鼻而来,便忍不住下楼去看桂花。看了这两株还不够,又开车去城北的熊猫基地,那里有起伏的山丘,迂回的小径,葱郁的林木。从那里望出去,还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残留的几角乡野,总之是成都的一处可以尽情欣赏花树的好地方。

喜欢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原因:园子大,在偏僻的路上还有一两个角落,人少,有些荒芜,因此也有了些山野的自然意趣。进了园子,先看到四季桂在道边出现,但那桂花细小,又隐在繁密的叶下,如果不是香气盈溢,很难引人注意。四季桂植株本来就矮小,还时常被修剪成树篱状,虽然四季都在开放,却不像有些种类的桂花那样香气浓郁,被人注目的时候,就自然不多。

但今天,我是专程来寻看桂花的。只不过我要看的不是这种四时都开,却不起眼的四季桂,而是秋天开放的丹桂与金桂。不等看到桂花树出现,已经有香气袅袅飘来,循香而去,便见几株桂花树和一些女贞,一些栾树相间着站在了面前。

在植物分类上,桂花属于木犀科。我认识的木犀科植物都花朵细密,同时香气浓烈,比如这组物候记中写过的丁香和女贞。在细花浓香这一点上,桂花也与同科的丁香与女贞相仿,但也有所不同:桂花远不如丁香与女贞花那么繁密,以至于可以形成一个个引人注目的圆锥花序。

桂花,用植物志上的话说是“花序簇生于叶腋”。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叶腋”的意思,植物学上的定义很专业:“叶片向轴一面的基部称叶腋”。桂花是阔叶树,而这一类阔叶树,叶子从树干或树枝上长出来的时候,用四川话说,每枚叶子都有个“把”,然后,叶子才展开在这个“把”上――也就是在“叶柄”上展开。而叶柄与树干间,就有了一个夹角,就像是人的胳肢窝――“腋”,叶腋。腋,这个比方,就是从人身上取譬来的。桂花从桂树叶子的腋间长出来,紧贴着枝干,相当低调,隐身在闪烁着皮革光亮的对生叶下。所以,当我们平视或俯视,往往只见一树纷披的绿叶,好在桂花树总能长得比较高大,我们一旦站在高出自己身量的树前,那些叶子就失去了掩蔽的功能,稍稍仰视,淡黄或橙黄的簇簇桂花就显现在眼前了。

杨升庵时代,蓉城女人鬓上遍插桂花

桂花的色分两种:橙黄与淡黄。橙黄的叫丹桂,淡黄的叫金桂。

金桂颜色淡雅,香气却十分浓烈;丹桂颜色较为艳丽,香气却若有若无。这也是植物界的普遍现象:花色艳丽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有那么浓烈的香气;而香气浓烈的花,又未必花色绚烂。这是因为,颜色和香气,其实都是花朵吸引昆虫前来传粉的招数。对头脑简单的虫子来说,色彩和香气用上一招就足够诱惑了,无须两招并用而耗费那么多能量。因为对植物来说,最耗费养份与能量的,就是开花这件事了。

在一本外国人写的观花指南上,见过一个建议:带一只十倍的放大镜。桂花就是应该用放大镜来细细观赏的细花植物。它的每一朵花都有4片花瓣,护卫着中间两只顶着褐色花药的雄蕊,雄蕊下面,暗藏着娇嫩的子房。

到熊猫基地这样的地方观赏植物,不仅可观赏到园栽植物,还可观赏到更多的自然意趣。桂也是先野生而后被栽植的。朱熹曾这样写过桂花:“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人们都说宋诗说理多而意趣少,朱熹是那个时代的理学大家,但这首诗却只是观察与呈现――我看他描写的就是一株野生桂花。在成都这个地方,西面靠着横断山,北面靠着秦岭,这两个山区是很多原产的中国植物的故乡。桂花也是中国的原生种,其老家,也就在靠近成都的大山里面。

据说,桂花的驯化引种是在汉代。汉初引桂树于帝王宫苑,获得成功。唐、宋以后,桂花栽培开始盛行。特别是在唐代,文化人植桂十分普遍,因为对于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而走向成功的人来说,考试高中叫做“蟾宫折桂”,也就是从月亮上吴刚砍伐不休的那株桂花树上折得一枝馨香的花枝,故有人称桂花为“天香”。但无论如何,馨香的桂花是来到人类身边了,进到人家的庭院了。“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这样的诗句描摹的,已经是桂花站在人家窗前的情景了。陆游诗曰:“重露湿香幽径晓,斜阳烘蕊小窗妍”,写的也是桂花进入庭院中的情形。

当然,成都赏桂最好的地方应该是桂湖公园。那里有杨升庵这位才俊年少得意时种植桂花的传说,尽管其真实性难以确定,但他留下的一首咏桂花的诗却是真的:“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桂花诗篇3

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卷,发现高考各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均为两题,赋分为8~11分,一般试题切入角度小,都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进行“鉴赏”,不外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内容”就是诗歌写了什么,“形式”就是诗歌怎么写的。

今年10月22日下午,我们高三语文组集体听了程金豪主任的一节古代诗歌鉴赏总结课,颇有启发,觉得做诗歌鉴赏题有技巧、方法,易于操作。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时可以把“内容”与“形式”当作两竿标尺,用这两竿标尺的三个纬度与三个经度来丈量诗歌,可操作性强,宜于学生接受。

第一竿标尺:诗歌内容(即写什么)

第一纬度:形象(景物、事物、人物及其特点)

第二纬度:情感忧国忧民 思念亲友怀古伤今 离愁别恨昔盛今衰 羁旅情怀蔑视权贵 怀才不遇

第三纬度:主旨送别 战争 闺怨怀古 闲适 思乡怀人 归隐 题画

第二竿标尺:诗歌形式(即怎么写)

第一经度:语言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设问、反 问等炼字

第二经度:叙述议论描写(白描、细节)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景情关系、托物言志)?摇

第三经度:衬托、对比、虚实、细节、象征等

诗歌鉴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诗歌创作者(作者)的创造,诗歌评论者再创造和作为赏析者复述作者、评论者的思维流程的过程,除了读诗歌作品、注释等,还有对作者为人处世、作品写作背景以及对词句的认识把握。很多同学读不懂诗歌,当然无从答题。如果我们掌握了方法、技巧,做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举李清照的三个不同风格的作品为例,拿自谓的“两竿标尺”来丈量,从三个纬度三个经度方面赏析,以期读者能领悟一些道理,为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提供一个易于操作的技巧、方法。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词的首句写盛开的繁花受到狂风的袭击已委身于尘土。狂风摧花,满地落红,出笔极为蕴藉。次句写由所见如此,故写所为。日色已高,头犹未梳。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的由来,都是“物是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闻说”、“也拟”、“只恐”六个字,传神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活动,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解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夏 日 绝 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也是李清照少用的一反婉约“金刚怒式目”风格的作品。起调鲜明地提出人生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结尾两句借古讽今,矛头直指南宋当权派,鞭挞其苟且偷安的行径。

鹧 鸪 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这是一首咏桂词。李清照的作品,咏梅、咏菊等词很多,但只在此首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这首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藉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一句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写,其余皆由此二句引出议论和联想。“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不鲜艳耀眼,却也是令人赏心悦目之淡黄色。“体性柔”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读来似让人怜惜的柔弱女子。单此一句就抓住了桂花的突出特点,形神兼备。“情疏迹远”是诗人犹为欣赏的品质,虽“情疏迹”却将香气留与人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重香不重色的内在优秀的品质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

上片重在描写桂花的色与香,并将二者相对比,由此引出了第一层议论,强调了桂花乃“花中第一流”。词的下片诗人李清照将此结论进一步引申,道出作者的第二层、第三层议论,意境迭进。

梅妒、菊羞反衬桂花的出色,由此可见桂花的骄人和高贵,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道出桂花成为仲秋八月开放的花中之冠,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质。

最后两句是李清照的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两层议论的基础上,指出当年屈原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可谓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丈量】

以上是根据两竿标尺分项进行的丈量,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一项项比对,学生在比对过程中就读懂了诗歌,解答诗歌鉴赏题就容易了。当然,面对具体的诗歌,有的纬度、经度比对不上,不强求全,但求理解。

桂花诗篇4

桂花树木质坚硬细密,生长缓慢,号称植物中的活化石,寿命可达五千年左右,一年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很早以前,桂花就被看作家庭富贵及子孙昌盛的象征,深为人们所喜爱,家庭多有种植,甚至被列为北京等多个城市的市花。桂花在我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陕西省圣水寺现有一棵老桂花,据考证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树干苍虬,树冠硕大,枝繁叶茂,每到中秋节前后,枝上繁星点点,树下花雨纷飞,香飘到几里之外,引来许多观光朝圣的香客。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桂花的记载,《山海经 .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注:“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此外,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说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为美的化身。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文人吟诗填词来描绘桂花、颂扬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 魏晋以来,文人诗词咏桂成风,名句佳作颇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发感情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由宋代诗人吕声之所作。他称桂花是三秋期间的领衔花木,有着不凡的渊源(月中种)和异异乎寻常的奇香(天际香) 。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 《灵隐寺》中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代诗人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提到“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把对桂花的赞颂推向极至:“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唐代诗人王维 在《鸟鸣涧》中描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苏轼更是把桂花奉为花中仙子,一首《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至今仍炙烩人口,广为后人传颂:“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衣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我国自古就有“蟾宫折桂”一说。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泛指历代文人喜爱桂花,简直到了如醉似痴、梦寐以求的程度。宋代与苏轼交游唱和的僧仲殊有词赞美桂花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常娥道:三种清香,状元是红(丹桂)、黄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银桂)。”意指科举及第的头、二、三名。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往往在途中手折一枝桂花带在身边,意寓能金榜题名,高中榜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汤显祖《牡丹亭》里也有“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名句。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元朝人施惠 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有:“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红楼梦》第九回中说:“彼时 黛玉 在窗下对镜理妆,听 宝玉 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明朝学者谢谠在《四喜记·乡荐荣欢》中描述:“蟾宫扳桂折高枝,书香还有继,天道岂无知。”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在官邸宅园引种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元曾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载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顾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桂树,移栽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他不仅自己种桂,还想他日能在月宫植桂。有诗咏日:“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汉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 等记载。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桂花赋予人间无限美好,寄于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至今仍有许多民间故事广为流传。传说好久好久以前,咸宁这个地方发了一场瘟疫,人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们用各种偏方都不见效果.挂榜山下,有一个勇敢、忠厚、孝顺的小伙子,叫吴刚,他母亲也病的卧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药救母。一天,观音东游归来,正赶回西天过中秋佳节,这天路过,见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花,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这种瘟疫;挂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到月宫摘桂。这天晚上是八月十二,还有三天就要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可要上到挂榜山顶要过七道深涧,上七处绝壁悬岩。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时间不等人,过了今年八月十五,错过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长话短说,这个吴刚花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挂榜山顶,赶上了通向月宫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天香云外飘。吴刚顺着香气来到桂花树下,看着金灿灿的桂花,见着这天外之物,好不高兴,他就拼命的摘呀摘,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多了他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摇动着桂花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了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们都说,这哪是河水呀,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还贵的救命水,于是人们就给这条河取名为金水。后来,又在金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取名“淦河”。这天晚上正是天宫的神仙们八月十五大集会,会上还要赏月吃月饼。这时桂花的香气冲到天上,惊动了神仙们,于是派差官调查。差官到月宫一看,见月宫神树、定宫之宝桂花树上的桂花全部没有了,都落到了人间的“淦河”里,就报告给了玉帝。玉帝一听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欢吃月桂花做的月饼了的,今年一树的桂花都没了,他就吃不成月饼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来。吴刚被抓来后,把当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对玉帝说了。玉帝听完也不好再说什么,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可吴刚必竞是犯了天规,不惩罚他不能树玉帝的威信。就问吴刚有什么要求,吴刚说他想把桂花树带到人间去救苦救难。于是玉帝想了一个主意,既可惩罚吴刚,又可以答应吴刚的要求,他说:“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吴刚找来大斧大砍起来,想快速砍倒大树,谁知,玉帝施了法术,砍一刀长一刀,这样吴刚长年累月的砍,砍了几千年。吴刚见砍树不倒,思乡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丢下一支桂花到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之情。年复一年,于是挂榜山上都长满了桂花,乡亲们就用这桂花泡茶喝,咸宁再也没有了灾难。再说吴刚同村有个叫嫦娥的姑娘,和吴刚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从吴刚上月宫之后,她都一直照顾着吴刚的老母,直到老人辞世。吴刚、嫦娥相隔天上人间,相思之情与日俱增,吴刚砍不到桂花树不能回来,嫦娥也隔着天地,不能前去与吴郎相会。终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带着她的七个女儿到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带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吴刚相会去了。这七仙女没了仙丹回不了天庭,只有等她的姐姐们三天后再来洗澡时给她带来,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在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已成为历代人们脍炙人口的美谈。桂树“树创随合”,即砍树的创伤很快就能愈合,隐喻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这个传说中,月亮和桂树是两位一体的,桂树能与月亮一样象征长生。毛主席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以极其微妙的手法表达了主席对结发妻子杨开慧及友人柳亚子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和美好的祝福,诗文凝重而又不失婉约,读后催人泪下,令人回味悠长,更让人们对月亮生出无限的寄托和遐想。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仗剑浪迹天涯,侍才旷放,一生所作诗篇无数。李白对桂花也情有独钟,曾作诗赞之,一首《咏桂》传唱至今:“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相传太白饮桂花酒,成诗百篇。故历来文人到长安,对桂花酒情有独钟, 诗人们常饮桂花酒来祝酒以歌词诗赋。

关于桂花酒的故事,还有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酒仙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以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嫂子为难了,常言道: “寡妇门前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干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日,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那来的水呀!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吹过,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 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 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 这事一传开,远近的人们都争相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便心中感到难堪,于是从此洗心向善,改邪归正。大家都很感激酒仙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花酒赠给人间,从此民间才有了桂花酒。

桂花酒如何制作呢?将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然后每斤桂花加入四两白糖(粉状冰糖最好)拌匀,放入酒缶内任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四至五斤三十五度以上米酒或高梁酒,但不可用红芋、木芋酒,此类酒口感太差。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桂花酒即成。 假若窖藏五年后才饮用,这是上好的佳酿了。有条件的话,再加入五十克桂圆肉和十克白参、一百克红枣,这是顶级佳酿了。喜欢甜一点的,可适量再加些糖。 成品的桂花酒色淡黄,开瓶即溢出一股桂花清香,入口甘甜醇绵。古人云,此酒有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之功效。请记住,无论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将桂花水洗。 制作桂花米酒: 原料:江米或东北大米(一定要具有糯性的) 、 甜酒蛐 、 干桂花 。制作程序: 1.将米饭煮好,最好略干一点(传统的做法是江米泡好后不带水蒸熟); 2.在米饭冷却的同时准备一个干净的器皿,最好是玻璃或陶瓷的,既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又有利于用保鲜膜封严。再准备一小杯凉开水; 3.待米饭冷却到35度左右时(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用手指试探一下,有温热而不烫的感觉就好了),将其盛出装在器皿中; 4.按照米酒蛐的说明撒上适量的酒蛐(一般酒蛐都是一小袋能做2-2.5公斤的米,但我们一般不会一次做那么多,只能按照米的量估计需放酒蛐的量。也不用太严格,稍微多一点会熟得快些); 5.将米饭和酒蛐充分拌匀,同时将适量白开水拌在米饭中; 6.用食指在拌匀的米饭中间戳一个小洞以利出酒; 7.在米饭上均匀地撒上一层干桂花; 8.用保鲜膜将器皿密封好,再在器皿外面包裹上一层小毯子以利保温; 9.然后将器皿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冬季家里不太暖和的话,就将其放在暖气旁边。 大功告成,就等享受成功的喜悦了! 经过24-36小时后,打开器皿外的小毯子看一下,如果看到有出水的样子,基本就成了。将保鲜膜开启一小缝,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和桂花的香甜气息就会屡屡飘出,美妙极了!作好的米酒如果一次吃不完,最好还是用保鲜膜封好放在冰箱里,以免过分发酵后酒味太浓。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像是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向长辈敬用桂花酒,长辈们喝下之后则象征着会延年益寿。

桂花还可以做成桂花糖,桂花 以金桂最佳,作为主料的桂花要选刚摘或摘下不久的桂花,己变成褐色或黑褐色的不可用,桂花要干净,不带泥沙和枝叶。鲜桂花采回以后,先用少许盐腌一夜.再把腌出的水倒掉,晒到半干,按1:1的比例一层桂花一层糖,腌制起来,找一个干净的瓶子,把腌制的桂花放进去,在瓶口用少许蜂蜜浇灌保鲜,然后密封,放在不见光的地方一星期就可以食用了,也可放入冰箱中恒温下保存,可放置两年不坏。1、新鲜桂花不能洗2、用盐可以杀菌,去掉涩味,可以在后期获得更好的香味和甜味,糖桂花可以用来做桂花蜜,桂花糕,熬制桂花粥及月饼的料馅,也可以用糖桂花泡茶喝,常喝桂花茶可养颜美容 、舒缓喉咙 ,改善多痰、咳嗽症状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苇麻疹 、胃寒胃疼 、口臭 、视觉不明等症状 。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桂枝、桂籽、桂根皆可人药。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配制的桂枝汤,专治外感风邪、发热头痛等症。桂根味甘微涩。桂花不但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十四种胺基酸,十七种矿物质,其中铁锌的含量比较高。

桂花诗篇5

我越闻越香,忍不住请老师带我们去捡桂花,老师耐不住我们诚恳的要求,慷慨的答应了。我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几棵桂花树旁边。“哇”桂花多得像天上的繁星。我不禁摘了一朵桂花闻了闻,看了看。柔软的桂花轻轻一弄就变成了两瓣。

我觉得古代诗人在诗中用天仙、黄金、流星……去称赞桂花,我觉得他们这样称赞是一点也不过分。桂花是一种美的象征。所以我不禁编织了一个香包,把桂花放进去。

桂花的用处是十分多的!我和老师一边捡桂花一边聊桂花,我说:“桂花可以做桂花饼、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球…….”其他同学连声说:“是是是。”我把桂花包放进了我的笔盒里,希望它能激励我学习天天向上。

桂花我可以说你是女神,因为你可以给人类带来许多的好处。我真想对桂花说:“谢谢你。”

金华新世纪学校五(1)班李敬

桂花诗篇6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园林意境;应用;桂湖

园林艺术是依照美的规律改造和创造园林环境,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以园林艺术具以下特征:综合性,综合了自然环境、文学、诗画、楹联等多种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性,脱离了实用功能的园林,很难让人感受到园林的艺术美,当然也不能够一味强调实用功能,而忽略了审美,要做到二者兼备统一。园林意境是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园手法,园中通过融入造园者的主观意识(包括经历、学识、情感等)对园林的形象表达,运用观者心理活动规律,使观者产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园林意境具以下特征:具生动形象,生动的园林景观形象经过情感过滤,唤起观者某种特殊的情怀;具造园者的情感,运用植物比德的手法,将自己的品质与植物联系在一起,如:莲花寓意高洁清廉,桂花象征吉祥如意和财富。具意匠精神,想充分表达情感必须要有意匠精神;具备唤起观者的想象的特征,如:齐白石画虾并没有画水,但其形态栩栩如生,留下空白让观者想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桂湖历时1300余年保存至今的早期古典园林,始建隋唐时期的亭驿园池,桂湖是以明代学者杨升庵命名,清代演变成纪念性公共园林,桂湖在清代以前一直为县府对面的驿馆园林,这是桂湖留存下来的经济基础。桂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的新都区内的一座约3hm2的古典园林,园子不大,但很精巧,以湖为中心,因园内不具备居住功能,所以园内建筑不多,依托园子,疏落点缀,协调于湖、岛、堤、树之间,构成了桂湖的骨架。宋代诗人陆游《新都驿》诗有两首,一首《暑行憩新都驿》中“脱巾高卧避氛埃”。比喻隐居,要避开污浊之气,在新都园林找到解脱,说明当时新都的桂湖已是诗人心神向往的地方。

1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1.1园林意境之扩大景深,虚实相生

近3hm2的桂园通过模拟自然山水,以桂湖为中心疏朗开阔,湖滨有桂林密可藏针,道路疏扩,不觉桂园小而局促,反而有游不尽之体会,使游者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千里”的感受,达到“咫尺山林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效果。所谓“实”,就是具象实在,易感知,有时也指植物的密实和充盈;“虚”,就是清空或是无,飘忽不定,不易被感知;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论“大众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漏,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可以看出疏密、藏露、深浅、明暗和虚实[1]有联系。建筑中的虚指空间,实指形体,植物造景中密林为实,疏林为虚,假山中虚为谷,实为山。湖岸种植柳树倒映水中,湖、影为虚,柳、桂为“实”,湖中有交加亭障景,抑制视线,多重景观的相互渗透、过渡、融合,形成藏与露,虚实的对比,从而使湖水(图1)有深远一望无际之感;屏风墙(图2)运用框景将外部的大空间即桂湖有选择的借到小空间来,体现一种朦胧意境之美感,其中框为实,框中景为虚;百米紫藤廊架(图3)春季紫穗悬垂,夏季遮阴纳凉,紫藤廊架下为暗,走过廊架为明,明暗形成对比,也是虚与实的对比。翠屏山(图4)是我国唯一一座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假山挖塘取土,选用普通常见的鹅卵石装饰,形成土石相间的假山,也因此成为川派园林一大特色之一。山峰东西走向,由高到低,不同的纵深形成崇俊的感觉,假山所在的位置十米之内有三个建筑,体量上由大到小分别为升庵祠、杭秋、亭亭,假山在园林结构上运用障景,起到重要景观的分隔作用,抑制视线,使之三个建筑相互陪衬,相辅相成。

1.2园林意境之比拟联想

运用人物事迹和植物特征产生联想,继而引人深思,这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据记载,百米长紫藤廊架上的紫藤是杨升庵亲自种下,这一左一右,一大一小的两株古藤相互守望,真是上天在做比翼鸟,在地化作连理枝,紫色又象征着浪漫,用古老的紫藤让后人联想到夫妇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引发观者情感,进而升华情感;桂湖最著名非对称双亭建筑交加亭(图5),悬水一亭高,靠岸一亭低,两亭共用一柱,形态上错落有秩,浑然一体,交加亭比拟杨升庵夫妇,人、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桂湖中红、白荷交相呼应,迎面微风徐来,在此亭中观景,无论是观微波荡漾激起涟漪的湖水,还是嗅荷花的清香,都予观者在炎炎夏日带来心旷神怡的感受,让自然与观者融为一体,将植物拟人化,寓意人的高尚品德,荷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体现造园者想远离世俗,暂且在这咫尺山林中享受自然所带来心灵的慰籍。

1.3园林意境之诗文题句与绘画艺术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陈从周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诗文入手[2]。可见诗文在园林艺术中是造景的重要材料和重要的指导作用,诗文往往能点明园中主题思想,引发观者联想体悟,从而产生深远的园林意境美。所谓“诗画同源[3],”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诗句中“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对处理园林的整体构图和创造意境之美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画讲究留白,精于取舍,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园林景观也应与诗画相通。桂湖的入口便是近代文豪郭沫若的一副楹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挽了人间”[4]。一副简单的楹联和园中桂花树的清香,点明桂园主题。观品楹联,闻木樨,为吸引观者入园继续欣赏园内的湖光美景奠定感官基础;另外,桂树象征吉祥美好,也寓意高尚的道德品质,运用植物比德的手法,比喻园者具桂花般高尚的品质;屏风楹联为“平湖擅风月,半城桂树百亩荷花”,楹联在抓住了园内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题词,体现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心里感受。

2结语

桂花诗篇7

关键词:花文化;庭院配置;应用研究

1 花文化在庭院配置中的应用

1.1 桂花

在古代的庭院设置中桂花大多用作观赏和赞美的对象,例如,在诗人白居易的七绝中说道“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体现出桂花的圣洁之力,将它说的高洁而孤独,在寒冷的季节独自绽放芬芳,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另外,桂花因其高洁的表象,还常常被诗人拿来作为“比德”的好材料,例如,温庭筠在祝贺好友进士及第时,以诗句“犹喜故人新折桂”表示心意,意在凸显好友的高洁品质以及高中进士的欢喜。因为这些特性,桂花在古代庭院中应用的相当广泛,如苏州园林中设置的“小山丛桂轩”、“木犀廊”等都为人们所熟知。

桂花因其高洁的品质,常绿的枝叶,花朵缤纷美丽以及花香四溢,让整个庭院的气质立马显现,犹如一个端庄大方的娇俏女孩。因为桂花的枝桠比较低并且浓密,可以作为遮荫避阳的良好布景,而且对于空间的充分隔空和布局也有良好作用。在庭院的设置中,可以为游客遮蔽阳光以及通过将桂花进行不同形态的组合,或是组合成桂花环抱式的闭合空间,或是成行列式种植,都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心理需求。例如,在苏州园林的网师园“小山丛桂轩”里面,桂花依靠着墙体进行布置,中间间隔的地方种植几株腊梅,添加一些海棠和寿星竹,和山石进行完美的搭配,错落有致,给人整体的感觉非常好。桂花本身因其悠久的历史,非常符合庭院配置中的意境美。

1.2 牡丹

牡丹又称为是洛阳花、百两花或者是谷雨花等,其叶呈淡绿色,其花大而美丽,它的花期一般在5月间。牡丹雍容华贵,倾国倾城,被称为是花中的富贵之王,也是吉祥和繁荣的象征,例如,诗人刘禹锡作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很多诗人借助牡丹花的特性来做比喻,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真正的高贵是心灵的高贵,牡丹正是拥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被人们喜爱和拥护。在现代,牡丹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公园、绿地以及古典园林当中,以其独特姹紫嫣红的繁华景象吸引人们的注意和观赏,牡丹的花姿、香韵以及韵味的品茗都是牡丹的独特之处。在其实际布置中可采用花带、花台、化境等形式将牡丹的韵味凸显。花带常常布置在公园两旁,牡丹可以说是春季的礼物,在生机盎然的季节里,人们漫步在公园享受着牡丹花的艳丽和芬芳,给人带来欣喜之感,也可以适当的和芍药、月季等花卉搭配在一起,从而做到相辅相成。而布置成为花台,主要是因为牡丹性喜高燥恶寒的特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势要求,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建筑花台种植牡丹花,根据花台的不同形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牡丹花品种,从而做到2者的统一,不断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

1.3 梅花

而梅花,犹记得那一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它在寒冷的冬季傲然挺立,在一片森然之中带来决然的香气。从古至今人们对待梅花总会涌起一股敬意,或是因为她的颜色也或是因为她的娉婷,古代咏梅的诗数不胜数,如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谓是一枝独秀,故人常常喜欢借助梅花来赞美品性高洁以及坚韧的灵魂。在庭院配置中加入梅花的俏丽,不仅能够在寒风和皑皑白雪中体现出梅花的别样风情,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季中更加能够感受到一抹生机。在庭院配置中将梅花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搭配或是单独种植或是沿着房屋进行种植,各种清香阵阵袭人。还可以将梅花和松、竹之类的清雅植物搭配在一起,红色、青色交叉在一起更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可以为庭院增添美感和神秘感。

1.4

在众花之中对于秋天开放的也有别样的感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萧索的季节,仿佛整个大地都被笼罩着一种悲伤的情感,在秋天绽放的菊却独独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千姿百态。也是诗人钟爱的宠儿,例如,著名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出了的那种与世无争的淡然。在庭院的种植中加入的元素,将整个庭院的生命力彰显出来,不仅感受不到萧条和衰败反而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活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观赏和描摹的千姿百态。加上本性耐寒,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古人爱菊也逃不开对它品性的欣赏。在庭院配置中将布置成为花坛或是花境甚至是展等都能够为庭院带来不同的效果。

2 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庭院植物配置的要求和艺术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繁华而烦躁的都市生活中,将花文化引入到庭院中,从而给人们提供一种清新的独特之感,同时,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对桂花、牡丹、梅花以及在庭院配置中的应用研究方面进行分析,呼吁在现代庭院配置中重视对于传统花文化的回归,从而提高庭院配置的艺术和文化特性。

参考文献

1 王刚,李刚,徐小莉.别肇庭院植物景观营造要点分析[J].绿色科技,2010(8)

桂花诗篇8

海门学习心得

丹达学校张月

金秋十月,我很荣幸作为一名种子教师与临河区各小学的很多其他种子教师一起赴江苏省海门市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这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去了海门市通源小学、能仁小学、海南小学、东洲小学等学校参观。我想每一位一起前往学习的老师一定都收获颇丰,我也有所收获,下面我就将我在海门学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粗略分享。

在海门,我看到了……

这是一所年轻的城市吧,街道宽宽的,很干净,商铺也都整齐有序。

每一所学校都有非常鲜明的、独特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气息都很浓厚。

育才小学的核心理念是“让所有生命在绿色中绽放”。学校干净整洁,绿树环抱,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几个大字,长廊两侧的所有宣传栏都是用绿色来做背景,养眼舒服,我想,如果这是一所我们北方的小学,在寒冷萧条的严冬里将会是一抹怎样的浓得无法化开的绿色生机呀!

德胜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这所小学把“德文化”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自立自强,提高自己的君子修养,他们将历经历史洗礼与积淀后凝结而成的文明瑰宝传承下去,这不是特别有意义的吗?

每所学校都有其不同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浸润着师生的心灵,指导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海门市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源地,那里的每一所学校都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无论去到那所学校,我们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和老师们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通源小学展示的晨诵课《诗经∙卫风∙木瓜》,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歌总集《诗经》,体会了诗中的美好情感。当然他们晨诵的内容还有规范孩子们言行的《弟子规》、《三字经》以及一些绕口令、数字歌等。

除了通源小学,每所学校都在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来让孩子们去山顶看那最美丽的风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能仁小学的一节诵读课,一节课老师都带着孩子们去读狄金森的诗,一共读了十三首之多,通过这十三首狄金森的诗,学生走近了狄金森,走进了她心里那片温暖之地,我想这节课结束了,学生一定明白了“诗人,只把那些灯点亮”的意义: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在海门,我听到了……

因为学校文化各有不同,所以各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也就不尽相同。丰富多彩的课程有植树、捡垃圾、关爱孤寡老人的彩丝带公益课程;有绿意种植、舌尖上的美食、春日寻芳等实践课程;有各种花样操编排的运动课程;有中秋节、重阳节、亲情节等节日课程;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课程……最让我心动的是东洲小学余晨老师的蒙学吟诵课程。她将小学六年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蒙学吟诵,内容有《三字经》、《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她的学生为我们展示了一曲《诗经∙小雅∙鹿鸣》,听着听着,我竟然轻轻跟着哼唱起来了,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中国的《诗经》真得就是世间绝美的乐音。

还有德胜小学的茶艺表演。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页都渗透着茶的芬芳。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赋予了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更改,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是一种健康之饮,更是一种文化之饮、灵魂之饮。中国是茶的国度,从茶的发现到茶的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以茶敬客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一杯清茶,联系了彼此的友谊,许多风雅之士,也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前的社会浮夸之风盛行,我们不难发现这对于孩子也有一定影响。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追求享受这些我们在孩子身上也能找到。在悠扬的古筝声中,静静地品茶,“忘却自我”,对人的心灵就是最好的洗涤。在茶艺展示中有许多动作,如“凤凰三点头”,包括动作、神态都在教育学生如何礼貌待人,这对当今的竞争社会而言是难得的。

从孩子们对白茶和红茶的茶艺展示中,我感受到茶艺正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通过茶艺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最终落实到学做人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上。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文明礼貌、尊师敬老、互助互爱、诚实淳朴、一丝不苟这些好品质,都可以通过茶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海门,我闻到了……

我想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是每一个去海门学习的老师都难以忘记的味道吧。2018年10月16日早晨,小雨微凉。

从楼上向下望,沐浴着清晨的细雨街道上却绽开了一朵朵颜色各异的小花,它们都挺直腰身,不畏秋雨的冰冷,欢快地在雨中漫步。新的一天就这样在绵绵秋雨中开始了。我跟随着大家行走在一排桂树下,一路芬芳,一路期待地来到了育才小学。丹桂飘香的十月,我们和一群忐忑的孩子们一起走近如诗如画的散文《桂花雨》,多么符合来时路上的味道呀。

老师告诉孩子,会读书的孩子往往能把文字读成生动的画面,于是校园一隅的桂花树上盛开的桂花,就被孩子们读出了似夜空的点点繁星,似浩渺天空中的璀璨星辰。

老师带着孩子们从桂花的香、美、乐中体会着作者文章背后的情感。当问及“你觉得桂花的叶子好看吗?”一个小女孩儿思索了足足有十秒钟,才轻声说“不好看。”她是认真思考后给出的答案,这样的思维方式太值得肯定了,这十秒钟的时间里,她可能想到了校园里的那棵桂花树,细细打量过它的叶子,也可能又把课文读过一遍,从字里行间判断过作者的审美。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迅速得到答案,可是也依然给了孩子时间去思考,细心保护着孩子可贵的思维方式。

桂花的香气弥漫了整篇课文,孩子们开始从课文各处尽情去嗅这香味。“浸”“好香的雨”等字词被孩子们敏锐地嗅出。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桂花的香气不仅弥漫在空气里,还沉淀在人们的心里。我们的家乡巴彦淖尔是没有桂花的,去年,闺蜜给我买了一块桂花糕,让我尝尝。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桂花的香味,那清清的、幽幽的香味至今还不曾忘记。桂花还能酿酒,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千岁。”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待宾客的上品,历代文人士大夫也对桂花酒赞不绝口,白居易曾作“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钿”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今天,我知道桂花不仅能做成绵甜的桂花糕,能酿出清美的桂花酒,还可以做成桂花卤。花虽落,香犹在,而且会让人沉醉一年又一年。

一节《桂花雨》,那雨,落在我心,那香,更萦绕我心。

在海门,我想到了……

阅读。

阅读,让心灵澄澈,让眼睛有光。阅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创造自己。阅读,轻松地为孩子播下一粒书的种子。阅读,与最美好的书籍相遇,与最伟大的心灵相伴。生命因阅读而精彩,童心因阅读而明亮。阅读,从儿童开始!

有一部电影叫《心灵病房》,讲一位学识渊博、不近人情的英语文学教授维维安,穷其一生钻研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道恩关于死亡的诗词。有一天她突然被诊断为末期卵巢癌,从此必须每天在病床上毫无尊严地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病痛和医生的冷漠令她备受折磨。直到最后,她的老师来看她时,她像个脆弱的孩子一样向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痛苦。老师将她抱在怀里,想给她念一首道恩的诗,但她拒绝了。于是,老师又拿出一本《逃家小兔》,轻轻地念道:“从前有一只小兔想逃家……”最后,维维安安静下来,在老师的怀中沉沉睡去。在一位学者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面对死亡带来的种种恐惧和忧伤,却是这样一本小小的绘本,给了她最纯粹的平静、安宁以及抚慰。

成长是一个不断失去而不是不断获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也许比我们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也更懂得生活的艺术,因为他们更有耐心,也更忠于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暂且不论学生的成绩好坏,仅从他们成长这一点考虑,阅读就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品。

回到学校,我想这样做……

阅读的重要性不必再过多的赘述,2016年我就在班里和孩子们一起开始的阅读之旅,我想我们一定会欣赏到沿途更多的美景。

在班上开展阅读课。我打算在班上开展传统节日的主题阅读课,用半年的时间带着孩子们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条件的话,让他们切身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知道传统节日的意义,做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晨诵、午读也马上开始。

以前我们不叫晨诵课,但是我也每天带着学生让中华经典磨我们的耳朵,我们背完了1080个字的《弟子规》全篇,背完了1000字的《千字文》,目前为止,我们《声律启蒙》已经完成了上卷的背诵。长达两年的诵读中,孩子们最明显的就是识字量的提升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当然不会止步于此,未来的三年里,我们还要一起诵读《诗经》、《道德经》、《论语》、《龙文鞭影》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及一些世界著名诗歌。新教育实验的晨诵课也让我很有感触,听过的晨诵课,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诵读的语气、语调都把握的那么好,声音都那么动听,似乎已经是他们的一种长久坚持下来养成的习惯了。以后我的晨诵也要从这些方面锻炼学生,让他们也一张口诵读就成为听者的美的享受。

午读的开展需要住宿部老师的配合,与他们沟通好,每天让午休的孩子们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开始午读。午读所读的书目,我会推荐一部分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开始读。

班级图书角的成立。回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班级图书角。以前班里是有图书角的,可是图书角的书目几乎没有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看的,我把原来的书全部整理出来交回了学校,然后把自己家里的书带到学校来,又自己买回来一部分书,还让孩子们看看家里有没有自己比较喜欢的书,拿到学校来和其他同学分享。这些书全部带来之后,我暂时按照绘本一类、整本书一类,分类贴上了标签、造册、登记,放到了书柜里。这样,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班级图书角就初步建成了,我看了一下大概有四百多册图书呢,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也为了他们更方便借还书,我们在班里一起制定了图书借阅公约,制出了图书借阅表,规定了图书借阅时间,选出了图书管理员,这样孩子们马上就能借自己喜欢看的书了。为了对学生的阅读量有所了解,我又制作了阅读量统计表,跟踪统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给孩子们提议,让他们自发组成4人一组的阅读小组,并自己商量为小+组起个合适的名字,当他们的阅读小组名字诞生的时候,真的很让我吃惊。比如“荷风小组”,他们说荷花清香高洁,默默奉献,他们也愿在书海里修炼自己,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还有“书淫小组”,他们说我在教他们《声律启蒙》背诵时,提到过“书淫”这个词,是指对书爱不释手的人,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就干脆叫这个名字,因为他们也想成为爱读书的人。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教他们怎么做积累、摘抄,他们就会把自己读课外书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积累到摘抄本上。现在他们不仅个人之间在暗暗比赛看谁读的书多,小组间也在竞争,不管形式如何,只要他们愿意去读书,喜欢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上一篇:王子与公主范文 下一篇:海底城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