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21 08:30:17

陋室铭教案篇1

教学时,依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十分强烈的需要”。以教学《陋室铭》第二个环节为例,笔者用PPT先后展示了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1.陋室的环境如何?2.作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如何?3“.名”“灵”“斯”“馨”“阶”“鸿儒”“白丁”“调“”素琴”“金经“”丝竹”“案牍“”陋”分别是什么意思?4“.绿”“乱“”劳”分别是什么意思?是古汉语中的什么用法?5“.何陋之有”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什么不同?上述五个问题紧扣学生的思维基点,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回答,不仅解决了上述重点字词和特殊句法等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快乐地走进了文本,不断地紧扣课文思考,并在思考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多向质疑萌思

教学时,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质疑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致。在教学《陋室铭》的第三个环节时,笔者有意给学生留下自己朗读、自己质疑、自己思考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就下列几个方面自由提问:1“.铭”的文体特点如何?2.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如何?3.本文句式多变,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节奏?4.开篇的“山不在高,……有龙则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5.文末“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采用的是哪些修辞格?具有怎样的作用?6.文章明写陋室,实际上表达怎样的情怀?7.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8.刘禹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中写作此文的?刘禹锡在文章中表现的品格对当代青少年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笔者将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用PPT一一展示出来,并在每一道题目的下面附上质疑者的姓名,首先让质疑者自己回答问题,回答不出的,找同学帮忙解决问题,取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弹琵琶成新曲”,巧析“曲解之辞”善思

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曲解”(也即“出错”)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思维效果,并能从不同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课堂思维基点: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中,再“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陋室铭》的第四个环节时,笔者做了如下教学设计:“山不在于高矮,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灵验)。(虽然)是简陋的屋子,(因为)笔者的品德(芳香)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穿白衣服的男人)。[1]可以弹(白色)的琴,阅读(金色的)经卷。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劳动身体)。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哪里显得简陋呢)?’”笔者故意在上述译文中译错八个重要词语和一个倒装句,让学生边找错边纠正边思考出错的根源,并适时让学生用带着这个字或者这个词的现有词语、俗语或者固定名词来举证,以此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强化思维训练,加深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记忆。对此,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欣然举例:活灵活现、斯斯文文、温馨、白日做梦、孤苦伶仃、素昧平生、任劳任怨、身体力行等。为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笔者引导学生再分别举证此前学过的文言判断句和倒装句,收效良好。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发现和捕捉创设学生思维基点的契机,通过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陋室铭教案篇2

本文意在对刘禹锡散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深入展现刘禹锡散文研究成果,进而对刘禹锡文学研究有更全面的把握和分析。

一、散文研究现状

刘禹锡的散文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其传世的近千余首诗文中,文的创作近三百篇,占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刘氏的散文在议论方面,大都说理透辟,论证充足,词锋犀利,雄健流畅,记叙与描写方面又能做到文情并茂,生动感人。正如柳宗元所说刘禹锡的散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除一些应酬公文之外,不管是长篇巨论或精简短小的作品,多数意味深厚,引人人胜。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刘禹锡的散文研究还只是一些单篇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1995年唐骥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略论》[1],1998年马来西亚学者林水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刘禹锡散文成就》[2],2007年章放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式风潮个性――刘禹锡散文新论》[3],以及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苏文根的硕士毕业论文《刘禹锡散文研究》[4]。而这些论文从刘禹锡散文的风格、思想、成就方面论述刘禹锡散文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当然也有有待商榷的地方。综合历代大家和当前学者对于刘禹锡诗文的研究,目前对于刘禹锡散文的发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刘禹锡生平、年谱的编纂

对于刘禹锡生平年谱的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子葵在《南风》上发表的《刘禹锡》对其生平作了系年,之后对于刘禹锡生平的研究开始深入,1960年敬堂发表了《关于刘禹锡生平的一些问题》,1963年又出版了《刘禹锡年谱(简编)》,同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卞孝萱先生编著的《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生平经历和大部分诗作作了系年,由此掀起了对于刘禹锡编年研究的热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如吴在庆《卞著辨补》[5]等文。此外,近年来在所出版的刘禹锡文集,全集,评传等著作中逐渐将刘禹锡生平年谱附录,进一步完善了刘禹锡年谱的编辑考察,如2003年由陶敏、陶红雨编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6]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综合历年来对于刘禹锡年谱的编校整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刘禹锡的籍贯、家世和年龄上,其争议的原因在于史料记载的差异,首先,对于刘禹锡的籍贯,《旧唐书》本传称为“彭城人”,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自言系出中山。”彭城在今江苏徐州,而中山则是今天的河北唐县,由此引发籍贯的争议。其次,关于刘禹锡的家世,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自称系出“汉中山靖王刘胜”,后有以胡姓“刘亮”为七代祖,前后不一,而产生矛盾。再次,关于刘禹锡的年龄,《旧唐书》本传称“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而《新唐书》本传则称“卒于七十二”由于记载的不同而一度引起学者的论战。

2、交游情况的考察

刘禹锡一生为官,历经数朝,宦海沉浮,期间和大量文人、政客有交往,而对于刘禹锡交游情况的考察除了依据刘禹锡年谱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论文论及,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交游新考》[7],瞿蜕园的《刘禹锡交游录》[8]以及一些单篇论文,这些研究将刘禹锡的交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柳宗元、白居易、元稹、韩愈、武元衡、令狐楚、裴度等人身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二十年来万事同”,被看做是与刘禹锡交游最为紧密的人,研究二者的文章也最多,从现有期刊上来看,相关论文十余篇,如卞孝萱《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张春山《珠联璧合两知己――论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陈琼光《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等,而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汪政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的《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更是在刘禹锡与柳宗元的交游的基础上将二者在文学上的成就加以比较研究,从中展现相同贬谪经历给刘柳二人带来的影响。

此外,刘禹锡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在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中,感人至深的将韩愈的一生加以颂扬,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卞孝萱的《刘禹锡与韩愈――之一》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等,都从史诗的角度探求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

3、作品真伪的考辨

对于刘禹锡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主要集中在千古名篇《陋室铭》上,因为此文在《文苑英华》和《唐文萃》上都没有收录,前代各种版本的刘集也没有收录,仅见于清人所编《古文观止》,所以后人对其著作权提出异议。反对之声首先来自卞孝萱,他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提出《陋室铭》非刘禹锡所做,1979年于北山引用北宋释智圆《闲居编》中的材料,也认为此非刘氏所出。赞同《陋室铭》为刘禹锡所做的主要以吴汝煜为代表,吴汝煜在他的《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也提出,虽然《陋室铭》不见于前代各本刘集,但他以刻石和碑帖的形式流传,其可靠程度决不再本集之下,并从《陋室铭》的思想内容、刘禹锡的经历和诗歌作品找出根据加以佐证。一时间,学界对于《陋室铭》的真伪以及归属问题展开的激烈的讨论。而随着《陋室铭》真伪问题的产生和升温,也带来了一系列相关讨论,其中最主要的则是对于《陋室铭》中“陋室”所在地的考辨,但是上述这些由于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尚难定案。

除了散文真伪问题的考辨外,刘禹锡的一些诗歌也存在作者归属的问题,如《杨柳枝》等。

陋室铭教案篇3

一、从说理的载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1.因人说理。

举例:人教版七下课文《邓稼先》,先是叙述邓稼先平生贡献,然后用两句议论对邓稼先进行高度评价:“邓稼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说明:这两句话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但也不能很突兀地说出来,在完成人物生平和贡献叙述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来了,体现了因人说理的要求。

2.理随事显。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蜡烛》,讲述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牺牲的红军战士点燃一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于悼念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在叙事完成后,最后写道:“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说明:这些议论的语言表达了崇敬英雄、敬爱母亲的感情,赞美了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超越了民族的深情,深情讴歌了残酷炮火下的人性之美。纵观全文,叙事占绝大多数,说理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好诠释了理随事显。

3.融理于景。

举例:人教版七上课文《紫藤萝瀑布》,“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在完成对比性的景色描写后,作者紧接着发表议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说明:这篇课文乍一看挺深奥的,其实所有的写景只有两类,盛开的藤萝和衰落的藤萝,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幸的时候要想着将来幸福的时光,要乐观坚强,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打倒。道理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令读者可读可感,不露任何痕迹。

4.托物言志。

举例:人教版八上课文《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对主人陋室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议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说明:作者明写陋室,实际上是写自己和自己一样的读书人,表达一种闲雅自在、清高自得的情怀。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从说理的呈现形势来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究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就是指既叙事,又议论,穿行,层层推进。例如《邓稼先》全文六个部分,每部分前面安排叙事,后面安排议论,有机地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之情传达出来,因为夹叙夹议,令人信服;《陋室铭》开头先发表议论,后转为对陋室的叙述,最后用一句议论结尾。

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在大量叙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处直接将道理点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比夹叙夹议来说,这种呈现方式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模仿操作。例如《蜡烛》《爱莲说》都是先叙述,后在结尾议论点明文章所要阐述的道理。

三、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可以考虑三个策略

1.从简单说话层面做起。

初二学生写记叙文尚能够胜任,但要求他们在记叙文中说点道理比较困难。在正式写作此类作文之前不妨先做说道理说话训练,从说过渡到写可能顺畅点。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先用几句话叙述人(或事、景、物),再说一两句议论性语言。

2.从对教材课文模仿做起。

我们的语文课本是写作的最好范本,对于“说点道理”的作文同样适用。本文前面例举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一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再挑选部分符合说道理的课文补充给学生阅读,加深学生对“说点道理”作文的认识,可以先选择课文进行模仿,师生共同研究评判。

3.从熟悉的人、事、景、物写起。

前面两个策略是学生写作开始前的热身,到本环节才真正进入写作层面。说道理是建立在熟悉的人、事、景、物叙述基础上,“人、事、景、物”任选其一即可,不必求全,字数300~500字即可。这里强调“熟悉”一词是保证有内容可叙,议论有据可依、有感而发,道理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总而言之,“学会说点道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新生事物,是个有难度的任务,教师在实施本环节教学时,需要仔细推敲教材和教学用书相应内容,精心备课,慎重、稳妥地进行课堂教学。本文撰写立足于实际教学层面,属于教学经验总结范畴,希望可以给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有益的参考。

陋室铭教案篇4

国旗下讲话一般是由学校老师,同学代表或领导发言讲话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生在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小学四年级生在国旗下讲话(一):在挫折中寻求希望龚亚莲在黑暗中寻到的光明永远不会暗淡;在汗水中浸泡过的青青永远不会褪色;在挫折中寻到的希望永远光彩夺目。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才能便搭配几倍的挫折。我们都知道贝多芬在无数次的挫折中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寻到了希望之声,所以他能创造出震撼世界的天籁之音;爱迪生在无数次的挫折中抓住了黑暗的尾巴,寻到了希望之光,所以他能够发明出照亮世界的电灯;霍金在无数次的挫折中折断了病魔的脊梁,打开了宇宙的天窗,所以他的研究能为后人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先经历挫折,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挫折就是成功之父。人生总会遇到挫折,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挫折一味的逃避,这样只会使我们面对挫折一蹶不振,把曾经的雄心壮志抛到九霄云外,甘心做挫折的奴隶,让挫折把美好的梦想踩在脚下践踏。所以我们只有学会从挫折中寻到希望,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那么我们怎样从挫折中寻到希望呢?我想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更在于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是越挫越勇,因为他们总能在挫折中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总能感觉到自已离成功更近了一步,而大多数人面对挫折首先是抱怨,然后是悲观失望,甚至选择放弃,所以他们就离成功越来越远,遇到的挫折也就越来越多。其实我们应该乐观的面对挫折,把挫折当成上帝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学会去重视挫折,感激挫折,那么挫折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没有挫折的人生索然无味,没有挑战的生活毫无激情。只有在暴风雨中才能练就坚强的翅膀,就如那水本平凡无奇经历重创而不碎才会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人生充满挫折,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呢?期中考试刚过,成绩已经揭晓,也许你正垂头丧气、寝食难安。但我要说,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唉声叹气,倒不如从挫折中寻找希望,从挫折中查缺补漏,把暂时的失败当成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相信忧郁的日子会很快过去,睁开眼,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每一次受伤,我们的骨头里就会多一些钙;每一次流泪,我们的心灵上就少一些污浊;每经历一次挫折,我们就与成功更接近一步。是金子,就不怕千锤百炼;是雄鹰,就不怕电闪雷鸣的打击。能从挫折中看到希望的人必定不会是失败者,因为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树木不会在风雨中愈益苍翠,没有经过流水冲蚀的卵石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没有经历过挫折磨练的人不会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

所以,勇敢的面对挫折吧,因为接受挫折是锻炼意志,寻求希望,证明实力的最好机会。

小学四年级生在国旗下讲话(二):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你们知道9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华北地区发起侵略战争的日子(记住9.18),今年9月19日凌晨,在9.18之后的几个小时,日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表决通过了安保法案,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9月,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9月,让我们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同学们:9月3日的阅兵式你们都看了吗?是不是都有一种爱国的情怀在胸中涌动?下面有请二4班的靳晨希小朋友谈谈她的故事。

二(4)班靳晨希:

大家好!我是二年级四班的靳晨希。

9月3日,我们全家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因为那天有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活动。什么是法西斯?爸爸告诉我,法西斯,就是一群人欺负另外一群人,或者一个民族欺负另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侵略另外一个国家。

爸爸还告诉我,从1937年起,法西斯日寇侵略我们中国,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直到1945年,我们千千万万先辈们经过8年艰苦的抗战,终于把法西斯日寇赶出了我们中国。阅兵式中,看着我们威武雄壮的军队,看着我们先进的武器,看着我们飞翔的战机。我们可以大声说,谁敢再欺负我们,我们就狠狠地揍他!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参观了宋庆龄陵园,之前还去过龙华烈士陵园。他们都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安宁幸福生活付出努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人。宋庆龄,虽然是个女生,虽然没有扛枪直接参加战争,但是她一样为我们战胜日寇,富强中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静心学习,我们可以在绿茵茵的操场上尽情活动。回忆历史,我们怀念那些革命前辈;展望未来,为了我们国家不再受外来侵略,为了亲人不再受欺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团结同学,锻炼身体,长大后为强盛国家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同学们,请再记几个数字,(7.7)1937年7月7日日军对中国发起了全面侵略战争,(12.13)南京大屠杀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杀害了我们30万同胞。最后中国3500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才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让你们记住这些数字,不是播下仇恨的种子,而是让你们时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日本人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是因为我们武器不够先进,因为我们人民不够团结,有人会充当可耻的汉奸,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大,必须要团结。当前我们国家在工业、经济、科技等方面还有不少领域还落后于日本,而且时至今日,日本仍然拒不承认侵略战争的罪行,对于这种局势,同学们要时刻铭记,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我们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现在在学校做一名有志气、有本领的好学生,将来到社会做一名有骨气、有实力的好公民。

小学四年级生在国旗下讲话(三):向陋习告别,和文明牵手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四(3)班的潘奕婕。面对陋习,我们小学生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可曾想到,你多走了一步,将垃圾丢在垃圾桶内,是你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你少走了一步,随便将垃圾丢在地上,这就是一种低素质的表现,也就是陋习。我们的教室每天都需要打扫,因为地上随处可见垃圾,从这一件事上就可以反映出同学们有乱扔垃圾的陋习。干净整洁的教室,要靠同学们来共同维护。良好的环境要靠我们人类来共同维护。

所以陋习和文明很多时候仅是一步之遥。与陋习告别,我们要劝阻诸如上课讲话,课间打闹,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我们要做到上课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协助老师作好班上的各项工作,讲礼貌,爱护公物,这样才能与文明牵手,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向陋习告别,和文明牵手。

对!向陋习告别,和文明牵手,让我们一起爱护我们美丽的上实附小吧!懂礼仪的小星星们,让我们行动起来!

陋室铭教案篇5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天街小雨润如酥, __________________。(《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

(6)乃下令:“ _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7)全石以为底,近岸, __________________,为坻……(《小石潭记》)

(8)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9)请写出表达送别之情的两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无论为人做事还是求知治学都应该矜持坦诚,实事求是。

(11)《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疾速奔腾之势。

(12)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13)在《沁园春・雪》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其作为革命领袖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14)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15)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16)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17)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18)故曰: _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19)斯是陋室,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0) 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1)人有悲欢离合, 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2)采菊东篱下, 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3) 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24)枯藤老树昏鸦, 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5)无意苦争春, 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26)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两章)

(28)国破山河在, 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9)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30)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第45期3版参考答案:

《河在远方》

1.本文情节呈现“场景”组合的特点,作者安排了“小女孩问井”“儿子寻河”“我的回想”三个场景。

2.小女孩:天真,好奇,对了解和探究自然怀有浓厚兴趣。儿子:不喜欢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向往美好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喜欢梦想。“我”的作用:全文中的情节都是围绕着“我”来展开的,起线索作用;“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借助“我”的感受表达对物质文明侵蚀人类美好的自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忧患之情。

3.从表达角度,用反诘句式,在拷问自我的同时也拷问所有人,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忧思,深化主题;从情节结构角度说,“我”看到儿子因无法享受真正的自然,而沉浸在书所提供的自然梦境中,看到儿子虽有梦境却无法实现的悲哀,以这一问句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4.“河”:已经消失了的,被现代物质文明侵蚀殆尽的现实的河;留在我记忆当中的河;儿子梦中的河;美好的大自然的代称。“远方”既是空间地域上的概念,也是时间概念;既表明“河”已消失,也寄希望于未来。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具体、形象、生动地传达出现代文明对自然本真的损害,表达作者的忧患,总结了全文。

《北方的庄稼汉》

1.季节的变换象征着庄稼汉们不同的人生历程;以季节的变换来写庄稼汉,突出了不同人生阶段中的庄稼汉们的不同形象特征(性格特点);以季节变换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1)画线句子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叠加在一起,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突出了北方庄稼汉们劳动的繁忙艰辛。(2)这组长句语言流畅,富有气势,节奏感强,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陋室铭教案篇6

关键词:农村课改 引进活水 读写结合 导演精彩

新课程下的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几年来,我一直在试验着先进教学方法,饱尝着探索的艰辛。我在“引进活水、读与写、赞美与鼓励”的教学环节中,不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像喝咖啡,虽苦犹甜。

一、引进活水,与时俱进

首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举行的新课改洋思示范课、过关课、研究课、成功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达到了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当新课改之时,洋思春风迎面吹来,在课改中,认真实行日日清,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学中,学之、用之,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杜郎口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六”或者“10+35”模式,引进淄河中学“科学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5+15+20),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课堂成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生成了主角,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导演。所学三种模式,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性相当高,生怕给小组拖后腿,主动预习,为争当优秀小组,暗地里叫着劲。有很多的知识,无师自通,知识消化得相当的好。学生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学习着。

二、多读多写,文采飞扬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则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陋室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问题:既然陋室从图片上看非常简陋,那请想想“我”却说它“不陋”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对学生所写答案给予了肯定、给予鼓励也给予引导,最后明确了陋室主人在乎的是人生的那一份高洁傲岸的人品。学生在不断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一天。

三、赞语化细雨,滋润一个春天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学生的赞许。

有一次,我讲《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公开课时,学生非常紧张,有个学生由于紧张把问题回答错了。我对他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于是,这位同学整堂课发言非常积极。学生在读书时,我说: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通过鼓励性的赞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灰姑娘的宽容,有丑小鸭的坚强。我希望每个人都绽放内心真正的美丽,成为一生都非常美丽的人。”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创着新的未来,走向了人生的春天。

学着走别人的路,还是要穿自己的鞋,亲自用脚走一走,才知道怎样穿走路最合适。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对于多种先进的教学法,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在山区里实行新课改难度更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中,我要像沙漠里的一些植物一样,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我终生所学奉献给大山的孩子们,把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丽的花,散发出人世间最浓郁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2.洋思中学教学经验.wsbedu.com/jia/yangsi.asp。

陋室铭教案篇7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①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③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丁昌华.《中学语文教学诗词阅读探究性学习》

[3] 王怀彬,刘友开,殷显耀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陋室铭教案篇8

关键词:简洁;含蕴丰厚;名言

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础,现代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占30%的比重。长期以来,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费差”的现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虚词义项、做练习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对这门学问有强烈的兴趣。《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对这门学问有强烈的兴趣。假如香菱不主动去学习,而是黛玉硬逼着她去死记硬背,那无论如何也难以学会,更谈不上出口成章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原动力。

一、挖掘文言文言简义丰的内涵

1.简洁。由于古代受书写工具和纸张的限制,人们作文时,尽可能言简义丰,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过一百六十六字,却写景绘声绘色,纤毫毕见,写情深沉悲凉,令人读后怦然心动。

2.含蕴丰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人作文,不只注意言辞简洁,更追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1.灵和的导入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处理不好难免会有些枯燥,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是我首要思考的问题,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生动的导入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1)故事导入。很多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用生动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巧妙引入文章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学习《陋室铭》时,先讲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和州知县在半年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半间。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于石碑,立在门前。学生听了故事立刻产生兴趣。(2)悬念导入。人都有好奇的心理,教学可以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准备了一张十元的人民币,出示给学生看,问币面的背景图画是什么地方?答案是三峡中的瞿塘峡的入口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学校今年推广杜郎口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就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唤醒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实现。在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要有有扎实的训练,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师较少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让学生将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长期坚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初中文言文中自然山水的文章比例不少。我们陕南的学生能出门旅游的太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能从书本上来了解了。例如,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开始播放一段《洞庭风光》,学生从录像里见识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再诵读文字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看录像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4.名言积累。抓住学生喜欢诗文名句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名句。教师有意在课堂中多引用名言,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名言,在练笔本上抄录名言,名言记诵比赛,教室后边的黑板上写上名言,每周更换一次,通过对文言名句的记诵来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5.恰当运用自然资源。我们陕南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动植物种类众多。文言文的许多篇目写到自然景物,这对地处陕南农村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即可。《童趣》一文中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戏蚊子、观草丛虫斗、鞭打蛤蟆,农村孩子大多有类似的经历。《桃花源记》中关于鸡鸣狗吠的宁静农村风光的描写,学生非常熟悉。《愚公移山》,学生对地理方位阴阳搞不清。我们学校地处大河南,与县城隔条汉江河,背后大山。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一条汉江河,标上县城及学校、大山的位置,以河为参照物辨析学校位置在河南岸、河的右侧,再以山为参照物,辨析学校位置在山的北边,就叫做阴。以此类推,阳在河的左侧、山的南边。学生很快了解了阴阳。

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深层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培养提高其审美鉴赏力,同时将文化教育蕴含其中,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让传统的文言焕发生机活力,让学生在文言文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上一篇:画杨桃教案范文 下一篇:木兰诗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