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9-24 22:06:29

陋室铭练习题篇1

第一层面:曲径通幽处——思维的渐进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地方应该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只有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才能体现出全篇文章的骨架,才能与文章内容、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整篇文章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形成一个或一组问题链,彼此关联,由浅入深,突出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把学生引到文本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文章《陋室铭》时,我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组:探讨主旨

1.文末提出“何陋之有”,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4.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托“陋室”言“德馨”)。

第二组:指导背诵

1.文章是怎样引出文章的主旨句的?

2.文中写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首尾呼应,表明陋室不陋)?

4.背诵《陋室铭》。

这种设计,让问题形成一个理解文本脉络链条,学生认知思维的链条。教师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之中,学生能感受、思考的乐趣。

第二层面:风正一帆悬——思维的开阔性

问题设计不能只呈现点状或线性结构,应该让问题前后关联。或将旧知新知相联系;或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或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等等。这样通盘考虑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宽度。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若不能入得书,便不能知作品如何凝聚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若不能出得书,则又陷入了解读的死胡同。 如果说一个有效的问题链的“长度”是帮助学生“入”,那么“宽度”就是帮助学生“出”。

在教授《老王》一文时,我将所有问题按活动分成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整体感知:

1.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

2.老王的的苦衷体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3.面对老王的遭遇,“我们”是如何表现的?

第二版块合作探究:

1.作者和老王一段感人的友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念和精神?

2.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3.学习了本文,你受到哪些启示?

第三版块拓展延伸:

课后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用最简洁、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这样设计密切联系学生亲身经历,将课内问题延伸到课外观察思考与练笔,学生在这样的问题的引导下,具有思维的广度和宽度。长此以往采用这种问题的设计,必将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面:更上一层楼——思维的高度上

问题的设计要能充分体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指导思想,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这就要求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思维的高度,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解读文章,完成一次次情感的浸润。这就要求在问题设计上,要让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探幽访微,登高望远。

问题设计应该具有一种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调动,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之中,逐步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例评析》为我们提供一例典型案例: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整体赏析”的导读法。其特点是从点、线或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集合”的知识板块,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要在问题解决中逐渐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学到提出研究问题的技能,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在思维的习惯、品质上,在学习技能上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陋室铭练习题篇2

一、强化意识,大胆尝试

首先要有写作文言文的意识和欲望。写作也和打篮球一样,打篮球要有传球、投篮意识和欲望。意识是什么,哲学上讲的意识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就有了写作的激情和动力,就能产生创造力。一些同学对此有畏难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文言文写作也并不神秘,神秘的是万事开头难,神秘的是不懂得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这种畏难情绪,引导以正确的方法,大胆尝试,平时注意这方面的练习,就一定会改变这种局面。

二、确定目标,有的而练

大家都很羡慕、崇拜作家,写一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乃至几百万言。其实作家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有目标有计划,每天几百字,一年半载,涓涓细流终成江河,一部大书就这样出炉了。文言文写作也是如此,我们制定每周三句或一副对联,每月一段文,或一首打油诗,日积月累,收获颇丰。

三、掌握方法,循序渐进

(一)倒翻译法,常规的翻译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而“倒翻译”是把现代文译成文言文。

正翻译用“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倒翻译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把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换成相应的单音节的词。如下对照表-1

第三步把现代文的语序换成古代汉语的语序。如:“宋国有什么罪过呢?”译成文言文:“宋何罪之有?”

具体做法:

1.配合初三复习,一些原来要求背诵的古文句段,由于时间较长,可能已经忘却,可以对照译文默写原文,达到复习的目的。个别字句忘掉,练习根据自己的理解、想法填补出来。

2.精选课外阅读中有趣味、故事性强、相对比较浅显的文言文,给出现代文译文,根据译文还原成文言文。如《画龙点睛》出示题目后,同学们跃跃欲试,选三位同学来做,仅两个学生的答案已和原文相差无几,除了“诞”字学生用“异”或“怪”字外,其它均正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仿写

仿写是学习写作文言文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仿写首先做仿句训练,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较熟悉的文言文的句式,通过替换某些词语而完成写作的一种方法。如根据《陈涉世家》第一节人物介绍仿写,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仿句:“朱青者,铜山(彭城)人也,字墨。”一些学生还为自己取了字。根据《马说》,学生仿写: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仿句:“世有严师,然后有高材生。”仿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写作的兴趣,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其次是仿段或仿文,掌握了仿句,仿文也就容易多了。刚学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学生主动把仿写的《陋班铭》、《考试铭》拿来,在班上朗读,与全班同学一起来分享,引起轰动。《陋班铭》摘录如下: 国不在大,发达则盛。家不在富,和睦则兴。斯是陋班,惟吾钟情。师生凝又聚,学风正且浓。桌椅整齐齐,门窗干净净。可以调静音,阅诗经。无闹市之喧哗,无矛盾之纷争。昔日“洋思”校,不过此光景,试问:“何陋之有?”

(三)加强现代文改写成文言文的练习。

精选现代文中故事性强或哲理性的小短文,改写成文言文来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如2009年铜山县初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抽测题中作文题,是给材料作文,材料如下:某学生跟从老师学习多年,自认为学业有成,向老师请求出师。老师让他拿罐子盛石头,学生不明白老师是什么意图,在乱石堆中捡几块较大的石头装满后返回,老师问:“满了吗?”学生回答:“满了。”老师又让他取碎石装满。老师再问学生:“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老师让他用沙子补满。老师再问学生:“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老师又自取了一碗水倒进了罐子。从此学生再也不敢说学成出师。

学生把这小段材料改写为:某生从师数载,自以为得师精髓,请归。师令其以瓮载石。生于乱石中择其大者满而归。师问:“满乎?”生答:“满矣。”师又令以其小者满也,生复装十数枚方满。师复问:“满乎?”生复答:“满矣。”师再令其取沙充之。再问:“满乎?生再答:“满矣。”师自取水而盈之。生不复言满求归。

这篇短文学生改写很成功,一是“几年”换成文言文常用的说法“数载”。“让”改用“令”,符合文言文用法。二是把现代汉语的双音节的词语换成古文的单音词,三是短文也很有文采。

(四)尝试创作文言文。

学生通过三年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也为尝试文言文写作打下了一些基础。结合毕业,可以让他们用文言文或诗句给同学老师写赠言,也可以把自己三年来的初中生活作一总结,或抒发感受。一些同学的赠言写的很精彩:“立志凌绝顶,读书考清华。”“三年寒窗学初成,十分满意谢师情”。有些学生的毕业小结写得也很优美:“乙酉金秋,吾肩负父母之重任,胸怀鸿鹄之志,踏求学之苦旅。每日仰观黑板变幻,俯听恩师教诲。可恨难挡诸多诱惑,沉网络,迷逍遥。斗转星移,三载即逝,不觉大考将至,无奈学艺不精,恐难拔孙山名上,痛煞我也。然师旷炳烛,胜于昧行,当将悬梁锥骨,冀有志以事成。”文中“师旷炳烛”“悬梁锥骨”两处用典很恰当很贴切,对于初中生来实在是难能可贵。

陋室铭练习题篇3

关键词:作文构思转化思想转化技巧

清人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里说的是炼字过程中对立面的转化。构思过程也存在这种转化。作文构思的实质是对写作素材的改造和制作,而要完成这一改造制作过程,必须离不开对材料实施转化。就中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而言,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题目只能提供对立面中的一个方面,构思时必须涉及对立面中的另一个方面,因此,实题要虚做,虚题则要实做;原因要化为结果,结果则要追溯原因,等等。可以说,转化,是作文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而作文构思训练必须包括辩证转化思想的训练。

训练转化思想必须掌握转化的技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一问题。

一、实与虚的转化

“实”就是具体地、直接地写;“虚”就是抽象地、间接地写。作文训练中的“实题”提供的多是具体的人物、事件、实物等方面材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师的眼睛》、《教室里的欢笑》等,写此类题目若是一味求“实”,不注意“实中有虚”,则表达上易呆板,也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或必要的思想深度。故“实题”一定要“虚做”,或揭示具体事物的本质,或揭示具体事件的意义,或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或回避正面实写,代之以旁敲侧击。如《在阳光下成长》,可由“阳光”联想到“父爱”“母爱”“师爱”“友爱”,而不能只在“阳光”本身做文章。又如《××比赛》这类题目,若是正面描写比赛场面,做到“实中有虚”,揭示比赛意义,未尝不可;但有的同学写跳绳比赛,却回避了正面实写,而是写一个“潜补队员”因给同学看衣服不能观看比赛,只能听到赛场传来的阵阵的欢呼,揭示他想看比赛但又不的矛盾心理,如此化实为虚,更耐人寻味。

二、褒与贬的转化

刘禹锡的《陋室铭》看题目是在贬陋室之“陋”,但文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在写“陋室不陋”,这种化贬为褒的写法令人感到独具匠心。《妈妈说谎了》这个题目,固然可以批评妈妈的缺点,但为什么不可以写妈妈为了高尚的动机撒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谎呢?

不仅“贬题”可以“褒做”,褒题也可以“贬做”。如《老师,你对我太好了》,题目是个“褒题”,但有的学生写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对“我”特别好,结果使“我”和同学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同桌疏远了“我”,“我”好苦闷、孤独。文章写得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三、散与聚的转化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几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材料,可称之为“散题”。如《羊肉、菜汤和考试》、《小桥、男孩和我》、《爸爸、妈妈和裙子》。这类“散题”须“聚做”,也就是通过各种联想,合乎情理地将其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小河、男孩和我》,有的学生写:“我”过小河时发现一位老大娘也在过河,她拄着拐杖,站立不稳。“我”想帮一把,但又不想麻烦自己。此时,对岸的一个小男孩冲进河里,扶大娘过了河。这种化散为聚的训练,同时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聚”题则要“散做”。写《我的班级》,就应该从构成班级的各个要素如同学、老师、教室、学风等几方面展开,否则,很难使文章具备充实的内容。当然,“散”中也要有“聚”。

四、因与果的转化

如《妈妈不在家》,可把题目看作原因,文章可把重点放在写“结果”上。这是化“原因”为结果。又如《他终于受到了表扬》,题目是“结果”,作文时要重点写原因。有些现象既可以看作甲种现象原因,又可以看作乙种现象的结果,可以既写原因又写结果。

五、宽与窄的转化

宽题指内容上空间范围大、数量多的题目,如《我的老师们》、《父辈》、《我们这代人》。“宽题”不能当“窄题”写,否则会离题,如《父辈》不能写成《父亲》。但要注意“化宽为窄”,办法很多:可以用分解法,如《眼病的防治》,可分解为“近视的防治”“远视的防治”“红眼病的防治”等几个“窄题”;可以采用赋例法,如《父辈》,就可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剖析父辈在价值观念上与年轻一代的差异。

“窄题”是指空间范围小、数量少的题目,如《记一辆纺车》、《角落》等。写此类题目要善于“拓宽”,办法之一是“滚雪球”,即以题目中的材料为中心,增加一系列陪衬内容。如《范进中举》以范进为中心,增加了胡屠户、张乡绅等众多陪衬人物。办法之二是“串线式”,即以题目为线索串起众多人物,如《七根火柴》。

陋室铭练习题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思维

在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审视、思考课文内涵为内容的思维训练,逐渐成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在这里,我谈一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兴趣启发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激发兴趣于训练启动之前,启发思路于训练启动之初,是两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其实,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语言。训练启动前,教师要预先精心设计好自己的开场白,语言力求简练、独特、生动、幽默,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陋室铭》一课时,我用了两句话来引导点拨学生,第一句是“哪些同学希望未来和刘禹锡一样有德有才做一个自身清洁的文人世子,请举手!”,第二句是“哪些同学希望将来像刘禹锡一样住着低矮的茅房、过着贫穷的日子,请举手!”。第二次举手之后,笑声顿起,辩论即自行展开了。

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的初始,尽管兴趣浓厚、热情高涨,但此时的思维活动往往比较无序,思路相对杂乱,甚至还可能遭遇短暂的思维凝滞,导致辩论迟迟难入佳境。这时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抛砖引玉”。在《陋室铭》训练启动伊始,冷场曾一度出现。当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金钱与道德是否绝对对立的呢?刘禹锡的时代文人世子也许视金钱如粪土,当今时代还会仍然如此吗?”此问一出,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新的观点新的思维在辩论中不断地产生。

教师的启发固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注意适度,只能示范性地帮助学生开启一种思路,不能喧宾夺主地大量罗列,更不能变成有主观倾向的硬性思维牵引。总之,启发应该点到为止,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还要留给学生,大量新颖的思路和观点还要让他们在由浅入深的思考和辩论中自发开辟和提炼。

二.引导质疑问难,拓展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学生开始不善于独立思考,上完一课,老师讲了,学生自己读了好几遍,还说不出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后来,我让学生先阅读一小节或一小段课文,仔细研究其中的字、词、句、标点,自己把不懂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提出由全班共同讨论。因为读一小节或一小段,阅读范围小,学生的注意力易集中,就能发现问题了。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零碎,但毕竟学生自己找出了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思考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研究文章的内容及结构等。这样,大部分学生思路开阔了,有收获也有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离题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进一步耐心引导,适当取舍,尽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他们就能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问题。思维能力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强化文本的速读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涵泳”的学习方法,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涵泳是一种仔细阅读文本的方法,要求学习者要研读文本,用心揣摩推敲,鉴赏玩味,掂量比较,“字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从中获得审美感、情趣感等。目前我们重视的精读,就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在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只是一味强调“细读精读”,因为它存在着明显的读得慢、读得少的弱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精读文本,同时,在阅读文本时也要注重训练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速读能力。这种速读能力所凭借的主要就是直觉思维能力,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强化速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因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陋室铭练习题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教学的开讲到结尾各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品”。教学的开头十分重要,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和讲究。然而,与开始相对应的每堂课的结尾阶段却常常被忽视。因此,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节课,仔细审阅每节课的教学策略实施,总结了以下几种较常见有效的课堂结尾方法:

一、文句抒情,意蕴深远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的体验、学生的学情等因素来构思相应的文句,或者是对现成的文段的引用化用。最好能做到知性和感性的统一,言与意的交汇,方能显出意深韵远的独特功效。

例如,在结束曹操的《短歌行》时,我这样小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是啊,人生苦短,韵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样结束,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

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课堂:“这位隐匿山水、纵情山水的大诗人,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章中走出来,走的仙风道骨,狂傲不羁,走的玉树临风,冠盖京华。俯仰小天地,笑傲皆文章。其凌凌然的傲骨和非凡的自信豪迈,铸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一段传奇。”这样结尾,暗合了李白傲视王侯的风骨和文本浪漫奇幻的写法。

二、比较阅读,提升深化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让学生对本课和以前类似的课文进行比较,求同存异,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结束时,我也让学生讨论、思考:本文和初中学过的《陋室铭》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之后,同学们依靠集体的智慧得出结论。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1.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2.《陋》文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3.《陋》文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关照。4.《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含而不露。

对比阅读,探究交流,增加了知识含量,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诵读品味,余音绕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散文诗歌一类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教学,诵读法是一种很有效也实用的教学方法,收尾时可采用学生诵读的方法,既重新认识了课文,又可帮助学生领略其中的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再一次情绪高涨,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诵读的关键是语速、语调、节奏和情感,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我就特别强调了诵读的要点:

(一)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向天横”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二)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吴越”至“空中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三)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至“訇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讲完课文后,我就叫学生按照讲述的诵读要点,齐读诗歌,好好品味。

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图示结尾,清晰明白

用图示法结尾,既有助于揭示文章的内在结构,使文章具体化,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在教学完《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我通过一个结构图表结束课文:

陋室铭练习题篇6

当前的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自觉学习毅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优化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和自觉学习需要各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那么,如何恰当地设计课堂问题、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和艺术性呢?下面,笔者就此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空泛。不少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主体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把握不准确,往往将课堂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盲目地扩大信息量,从而使问题的中心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距太远,很难让学生理解题。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一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引入一个逻辑关联不大的问题,这无疑在考验学生的综合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高,学生很难精炼地回答,致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情形。

2.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出一些单调、低级和重复的问题。例如:“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等极其单调的选择题。又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这首诗是什么题材的诗?”这些,都是过于浅显的问题。毫无疑问,此类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几乎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回答,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不但毫无益处,而且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3.问题设计过于陈旧且雷同。不少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过于陈旧、不分主次、不分轻重、过于繁琐乃至雷同。例如:“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某某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这篇课文从逻辑结构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几段?”等。这些问题看似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新意,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浪费时间之嫌。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技巧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设计教学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智力提升,还能促进师生情商的提高。最能体现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就是课堂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必须避免问题设计远离教学中心,导致教师自问自答,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必须将自己理解得比较透彻、成熟和深刻的内容,设计成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相当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和讨论。比如:《三颗枸杞豆》的教学,其中心、重点和关键点都集中体现在三幅画上,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就必须以“三幅画”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引导学生对“三幅画”进行体悟、感知和深思。读懂了“三幅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2.围绕课文主题,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社会生活阅历、思维层次和综合能力素质,根据他们的阅读力和理解力,清醒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以及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而对于学习基础和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课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等。只有针对所学内容,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紧抓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对于课文的理解,因个体感受的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能力素质、知识水平、内心世界乃至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例如:教学《我的老师》这一课,可以设计“为什么魏巍喜欢他的老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拓展思维,想像他的老师温柔、美丽、善良、富有爱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陋室铭练习题篇7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在教学《陋室铭》时,我抓住七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给学生讲述了作者刘禹锡被贬安徽和州通判时,知县对他百般刁难,让他几易居室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究阅读《陋室铭》的热情。教师要想办法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景之中,尽快进入最佳的探究学习状态。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遵循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量适度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探究的魅力,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爱国爱家的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学习《湖心亭看雪》时,有学生发现疑点:文首作者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且文末舟子也出现了,是作者的行文失误吗?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体会作者心境。学生质疑,教师也要巧妙设疑,明确探究的方向。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那树》我设计了“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棵树”的问题,学生有从环保角度谈的,有从人类发展角度为大树安排命运的,将探究活动推向高潮。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开阔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发表个性化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当然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是偏颇的观点,也不应大加指责,而是要呵护学生创新的热情。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陋室铭练习题篇8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①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③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丁昌华.《中学语文教学诗词阅读探究性学习》

[3] 王怀彬,刘友开,殷显耀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上一篇:药品导购范文 下一篇:爱情小说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