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范文

时间:2023-10-03 04:03:25

陋室铭篇1

陋室铭中心句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来源:文章屋网 )

陋室铭篇2

大唐历经安史之乱的糟践,到了贞元年代早已盛世不再。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李适驾崩,在东宫苦熬了二十年的太子李诵顺理成章地即位,是为顺宗。顺宗早就心怀改革大志,因此一登上皇位,便迫不及待地重用王叔文、王 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干文人学士,着手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可惜,顺宗虽号称“顺宗”却命运多舛,流年不顺,即位前因患中风不语症,无法说话。即位后,不能亲自指挥,只好把改革大事全托付“二王”打理,故这场貌似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一开局就呈现某种不祥之兆。果然,顺宗当皇帝才一年,便在强大的利益集团联合反扑下,被迫“禅位”给儿子李纯(宪宗)。“一朝天子一朝臣”。宪宗上台,权杖一挥,“永贞革新”即土崩瓦解,前后仅146天,很有点像千年之后大清朝的“”。封建王朝患通病,从古到今都一样。“永贞革新”失败后,其主要人物“二王八司马”十个难兄难弟被杀的被杀,遭贬的遭贬,流放的流放,其中就包括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刘禹锡。

刘禹锡祖籍河南洛阳,出生于浙江嘉兴。也许是得益于中原文明和江南文化的双重润泽,他自小就聪慧过人,出口成章,且素怀鸿鹄之志。命运之神,似乎对他也格外垂青。从19岁开始游学长安,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跟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才短短三年就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一路平步青云踏上了仕途。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刘禹锡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十九年,即被封监察御史,官居三品。然而,正像古圣先贤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命运之神不可能让刘禹锡一生都这么顺畅安乐,飞黄腾达。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刘禹锡也不由分说地被革职,并一股脑儿被贬往和州(今安徽和县)。虽然,跟同时代的韩愈先生一样,刘禹锡也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但他毕竟曾是中央大员,如今即使遭贬来地方任副职,按规定也应住在州衙门里,该拥有三间三厦的房子。可惜,“德艺双馨”的刘禹锡,在和州受管的策知事偏偏是个势利小人,对刘禹锡甚是藐视,且百般刁难。

策知事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外,茅屋三间,面江而居。虽身居茅屋,但面对浩浩长江,刘禹锡非但没半点抱怨,反而诗兴大发,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每天,他一边观赏大江风光,排遣心中的郁闷,一边悠闲地看书写作,修炼青云之志。策知事见状,心里极不是滋味,遂将刘禹锡从城南门外搬迁到城北郊野,住房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想:看你这厮还乐呵不乐呵?哼!住房虽然小了,离城更远了,也无法观赏江景了,但这儿有条德胜河,河水潺潺,岸边芳草萋萋,杨柳依依,别有一番乡情野趣。刘禹锡很是满足,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策知事得知后,气更不打一处来。他心想:你刘禹锡不是喜欢大江小河吗?老子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连风景都看不着!于是,他又把刘禹锡折腾到一处更荒凉的地方,住房也缩减到了一小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一椅。不料,刘禹锡住进后,环顾四壁,竟不嫌其寒酸、简陋,反而,笑逐颜开,谈笑风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之际,他研墨挥毫,提笔写下了81字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恐怕那位势利狗官策知事到死都没活明白,自己的小肚鸡肠“三迁”刘禹锡,非但没把他逼出个好歹,反而逼出了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成就了他的万世美名。

陋室铭篇3

陋室不陋,只因其主人德馨也。此观点大抵多数人都已认同。然余以为刘公之高尚非自吹可定。二十三年的无人问津,大概让刘公长了不少愤世嫉俗的心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陋室铭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陋室铭读后感1读了《陋室铭》谁不敬佩刘禹锡在那样的背景下,金钱是唯一可以摆弄社会的武器但他呢却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现在的人却怎能相比。

在这个大千世界,人的欲望好象一头咆哮的狮子。何时会满足,难道他们就愿把那短暂的一生浪费在这永无止境的深渊,你吗?最终那满身的铜臭味不会让他们厌恶吗?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比与过去距隔千里,但那思想却永远超越不了前人。这个社会中有金钱买不到的,正像文中所说的: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种悠闲的感觉你能买到吗?

金钱可以买得到 房屋 但买不到 家 ,金钱可以买得到 地位 但买不到 敬重 。金钱可以买到 合作者 但买不到 知心者,金钱买到的东西会随时消失。而金钱买不到的是你的财富。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要盲目的去抢。是你的赖也赖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我们的思想中,应该有一片净土一片纯天然从来没有被污染过的那才是你生存的财富那是用金钱买不到的。用金钱买不到的快乐,它让你没有那些通俗的欲望,他让你透过金钱看到这世外桃源。的确我们不应该被金钱蒙蔽。我们该用那短暂的人生。享受世界让心中的净土越来越宽阔。他会生长出那天然而又灿烂的春天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正像文中所说 斯室陋室,惟吾德馨。 那些高洁的品质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产生的,我们何必为了一时的满足,而付出一生呢?

陋室铭读后感2陋室也就是简陋的屋子,简陋的屋子会怎样呢?从文中我读出作者认为屋子简陋不重要,关键在于屋中的人。

我也同样认为一个真正有才华,是君子的人,无论住在什么地方都无所谓,屋也只是一个落脚的地方罢了。真正的智者、君子并不是为名利活着。屋之陋,反而会更突显君子、才子的本色。

但有些人不论屋陋,或屋好都不能成材。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没有一颗真、善、美、正直的心,没有后天勤奋的意识,所以陋室只不过是一个在人生之路上的小风景罢了。

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正是体现陋室中人的重要吗!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虽是写景,但不难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节。使我看出那种自然的美丽。加上后几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间房屋,台阶上一些碧绿的苔痕,周围有一些杂草。虽简但有着一番古典的气息。从窗中望去,屋主在优雅地弹着朴素的琴,琴声动人心弦,而那种境界更是有一种脱俗。

读完《陋室铭》使我回想起不少出自陋室的名人,如诸葛亮、杨子云……现代也有不少英雄才子出自陋室,现在我们总能听到某山里的孩子考上某知名大学……,是陋室给了他们一股向前冲的力量,但并不是陋室造就君子,要不是君子住过陋室,谁又会提到陋室呢?

我现在也算住的是陋室,下雨天屋里则成水帘洞,所以我希望这房也能由我而名。以后有人写什么《陋室传》、《陋室说》……,能把我这房当个例子。

陋室不重要,关键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陋室铭读后感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着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大家会发现,这两句话中的仙和龙应该是突出山或水的,但是,作者却是用仙和龙与他们的陋室相比较,突出了他们身居陋室,但是他们的行为,语言、并不”陋“,突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晚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刘禹锡认为他们都是一个个有才的学者,来和他们谈论,所以,无论每个人,在他的心中,都是博学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意思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看得出刘禹锡把地位、财富……放到了最后几位,他是一个不求功名的人,因为他是一个追求之高雅的人。

从《陋室铭》之中,我知道了:一个人受不受人的尊敬不在于它的家是否华丽,而在于这个人人品怎么样。我还感受到了刘禹锡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并且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不求闻达的生活情趣!

陋室铭读后感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的句子。是说一个人的德行高贵,破陋的屋子也会因为他的到来而蓬荜生辉。

《陋室铭》高度赞扬了人德行高贵的可贵,尤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二句通过比喻和类比的修辞手法将对高尚德行的赞扬表达地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句将普通的景色描写的清幽雅致,从侧面将高尚德行的美好衬托出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写了君子交往的人,和知己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情达意,乃是人间一大乐事。可见君子有多么快活。

“调素琴,阅金经”此句写了君子高雅的生活情趣,也从侧面反映出君子品德的高尚。现在这个时代,娱乐工具日益繁多,网络游戏成为少年人的主流,不得不让人忧心。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此句写出了君子生活的清悠自在。现在这个时代这种生活很难实现,为了养家糊口,有多少人被繁重的工作压得抬不起头,甚至有人过劳而死。可是,我们虽然不能放下工作,但是我们可以放松心灵地去工作,尽量让自己精神放松,在工作中也感到轻松惬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志士、墨客骚人、君子圣人在历史和时光无情的洪流中消失,但是他们的美好德行流芳百世,亘古不衰。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应该多读《陋室铭》,向古人学习,不至于迷失自己。

孔子说:何陋之有?就连中国最伟大的先贤都说陋室不陋了,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高尚的德行是多么可贵,我们应该做个德行高尚的人。

陋室铭读后感5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DD灵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人们常常惊羡于歌星的风流雅韵,流光溢彩;崇拜于政坛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咤风云。却不知他们张扬的背后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灵魂的空虚。于是,他们也需要离开喧嚣的凡尘,去进入刘禹锡的陋室,在朴质的自然检点自己的虚浮。

而作为刘禹锡,作为活在今天如同刘禹锡一般的人们,却无需承受这份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张扬,不需要浮华,不需要再镜头之下故弄玄虚,在众人面前详装大度,我们活在陋室之中,从而需要拥有更真实的的自己:无需如政坛人物品味离休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失落和苦涩。因为在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陋室铭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心理疏导;幸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66-1

少年儿童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类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留守等特殊儿童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需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更需求对生活的正向思想指导。所以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更需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强化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自觉、及时、经常地结合语文学科对留守等特殊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教《陋室铭》一课时,我作了以下思考与尝试来实现教学目的。

一、理念提升,作好课前调查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人格状况,以鼓励、表扬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性化的语文学习氛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

教学《陋室铭》这一课,除学习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外,还可以创新设计教案,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听小故事、改写文句、为陋室起名等方式探究领悟作者的人生志趣,挖掘出作者思想上的一个优点――虽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等情操,更提炼成“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的事情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内化成一种理念,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播放轻音乐舒缓气氛,配以“一图两看”奇幻图片导入,讨论交流引申出本课的研究主题――生活中有不少事情,如果把看问题的角度变换一下,结果也许会不一样。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本课学习的探究欲望,使之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在进行课文朗读训练时,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多媒体展示优美山水画面,配以轻柔的古筝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诵激情,通过反复诵读,让他们融入课文,掌握文言句读停顿、体会韵律。在朗读训练中,尽力向留守等特殊儿童倾斜,以爱、理解、尊重为基础,在鼓励、表扬、同学互评互助中,培养他们自信心,体验成功感,感受铭文语言的韵味和读书带来的愉悦。

三、启发感悟,迁移审美情趣

在赏读环节,我抛出了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刘禹锡被贬和州创作《陋室铭》的经历,巧妙地将铭文是刻在石头等器物上的一种文体点出来,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此时此景此诗此情,一目了然,恰到好处的背景点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更让学生对作品背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留守等特殊儿童心灵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这时大家在再次朗读课文披情入文时对作者虽处逆境而不屈服、坚毅乐观的钦佩之情油然而升,为进一步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打下基础。

四、创新设计,升华学习情感

布置前置性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课文学习提出1-2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前教者将其归纳整理成了三个主问题,在研读课文阶段进行了出示,分成了三类:问形象――陋室陋在何处;问主题――刘禹锡为什么认为陋室不简陋;问写法――作者为何从山水写起、又提及诸葛庐和子云亭、又引用孔子的话。三个主问题由于归纳得当,又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当宣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之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就爆发开了,四人小组里的讨论学习热情高涨,班级里充满着“自信”、“积极”、“乐观”的因素。

在讨论这三个主问题时我还安排了两个小插曲:1.仿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改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使句式相同。2.模仿“诸葛庐、子云亭”为“陋室”起雅号。大家在简短的思考之后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积极大胆地参与了进来。大家说出了“室不在美,有德则馨”等句式,并美其名曰――禹锡室、梦得居……如此教学设计引导着学生触类旁通、同中求异,利用这小小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陋室和作者的喜爱之情,更能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验创作成功的喜悦之情。

五、引导迁延,提升幸福意识

经过前面课堂学习的一系列铺垫,学生们已深刻领悟到本文“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刘禹锡所居“陋室”之所以不陋,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居之人安贫乐道、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给看似简陋的屋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我由此安排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孩子们思考深刻,形成了许多好的见解。

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启示,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接着,笔者又从留守儿童幸福感缺失的角度设计了两道“口语交际”题,要求学生运用今天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合理开导,帮助题中人物“寻找幸福”。

陋室铭篇5

1、学生铭:年不在高,有志则行;智不在深,勤学则赢。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德智体美劳,样样有才能。和气兼知礼,开朗又聪明。可以当三好,做标兵。有鸿鹄之目标,无骄娇之德性。妙龄副其实,青春留倩影。自念曰:“何悔之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陋室铭篇6

山不在高低,有了仙人就自然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浅,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这是这间屋子主人的人品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苔痕碧,长到街上;草色青葱,映入眼里。与我说说笑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跟我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愚蠢的人。我在这里可以弹琴念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我的耳朵;也不会有朝廷的公事文书是我身心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其实只要我们的品德高尚,即使身处陋室,也不会感到艰苦。

陋室铭篇7

球不在大,能投就行。人不在高,能进就行。吾心有球,球在吾心。"一天不练球,一天没长进。"打场无菜鸟,个个是精英。可以突人群,投空心。观CBA之争霸,赏NBA之风云。东部奥尼尔,西部有姚明。麦迪云:“信不信由您。”

初二:8.14通通

陋室铭篇8

《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传世之作。它短小精悍,押韵、骈句的使用使全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铭文中的典范。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上课之前讲述本文作者刘禹锡的故事。《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后来,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个故事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怀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解题

学生看注解①,弄懂题目的意思。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并引导学生找出文章韵脚。)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ing”韵。

三、用“五步法”学习本文

1.第一步:读准字音

对生字词必须凭借注解、字典、资料自行解决,难以解决的可以求助老师和同伴。

注意读音相同,形体相近的字:

牍: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犊:牛犊dú,刚刚出生的小牛。

黩:黩武dú,滥用武力,好战。

渎:亵渎dú,冒犯,不恭敬。

2.第二步:规范朗读

读出鲜明的节奏、正确的停顿,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语速的快慢适度,读出感情的喜怒哀乐。

先听教师范读,再指名读,最后自由仿读三遍。

3.第三步:准确翻译

不懂的字词必须借助注解、字典、资料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帮助。

4.第四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就是说“陋室不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依次列举四点理由(分别用四字词语或者短句概括),这四点理由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人品高尚②环境幽雅③友人儒雅④情趣高雅

②③④是为了突出①。

5.第五步:背诵默写

(1)抓住文章的思路背诵

(2)默写时注意下列字不要写错

陋室 刘禹锡 案牍 诸葛庐

这节课备课充分,步骤环环相扣,扎实有序,教学过程一气呵成,三维目标落实到位,收到了扎实、高效的教学效果。近半数学生默写全部正确。

四、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以“读”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线索明晰,步骤清楚,循序渐进,符合古文的学习规律。

2.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认知与巩固,提高了文言语感

3.能当堂背诵默写课文,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4.设计了新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何陋之有?”列举理由

5.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文言文

五、本节课的不足

1.教师几乎没给学生质疑和谈个性化理解的机会,牵得太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2.小组合作机会少,效果也不明显

3.规范朗读中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的抑扬顿挫,可是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可能读出来的,要求提前了

六、教学改进

如果让我重上这一课,我将把思路调整一下,把更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与学习伙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中建构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改变单一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师生、生生多边活动。可以抓“德馨”为突破口,也可抓“铭”的特征为线索。整节课用“诵读”“理解”两条线索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更加有机的整体。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他的完美就在于我们对完美的追求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与探究。我将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弥补自己的缺憾,使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秋天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座右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