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课文朗读范文

时间:2023-11-20 16:25:48

陋室铭课文朗读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1

关键词:作文文采;朗读体会;阅读品味

每每批改学生作文时总会碰到如语言太过干瘪、表达缺乏条理、叙述过于流水、描写缺乏逼真、表情缺乏细腻,抑或词不达意、不知所云等问题。碰到这些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有很多的应对方法与策略。但是,一定也有很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作文充满韵味与文采感到困扰与无助。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立足实践、博采众长、多方分析、认真总结,提炼出目前觉得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同大家分享、以资切磋。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好语文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朗读中体会“飞扬的文采”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与形成语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朗读是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课堂上就应该是书声琅琅。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章中鲜活的人和事蕴含着丰富感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榜样和参照。通过反复朗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感,体味语言美,感受文章美。

教师在教授这些文章的时候,不妨从读入手,反复地朗读,不厌其烦地朗读,让朗读成为一种优美的享受,成为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经典的文章达到熟能成诵的地步。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春天的盎然生机。然后再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去体会春天的美好。在教《陋室铭》时,我是采用三读课文的方式:第一遍,读初识课文,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在理解文意之后,读出节奏,教师要进行朗读指导;第三遍读,读出感情,这一遍是在领会了作者的情感之后带着感情去读。三遍朗读,要求不同,但逐步深入,使学生在读中更好地品味文章意蕴,感受文字优美,体会飞扬文采。

二、在阅读中品味“飞扬的文采”

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

例如,在教《陋室铭》时,引领学生赏析《陋室铭》中的精彩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描写了陋室的自然环境,体现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多角度赏析。学生讨论之后总结如下:这句话运用了多种手法,有修辞手法也有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对偶、拟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动词运用等。着重讲“上”“入”两个生动的动词,“上”把碧绿的苔藓悄悄爬上台阶与陋室主人逗趣的情景表现出来了;“入”写出青葱的小草偷偷地透过竹帘窥视主人生活的情景,这两个词化静为动,淋漓尽致地绘出陋室主人生活的清幽自然的环境,更好地体现“陋室不陋”。通过细细揣摩词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语文的魅力,感受文采之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通过在阅读中品味,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作文教学将不断地呈现可喜局面,同时,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

三、在生活中积累“飞扬的文采”

陆游在《示子y》一诗中说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写文章亦如此。要写好文章,就要十分重视平日的素材积累,工夫用在文外。

自己亲身经历的材料最有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去体验人生百态,获取作文的第一手资料,为“炊”存米。否则,无米难为炊,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活力,很难将作文写得生动形象,所以积累素材很重要。

笔者曾尝试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素材的累积:

1.占用课前五分钟

目前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压力纷至沓来,心理开关打而不开。因此,在上课伊始,可以由教师主导,或由学生主持,开展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焦躁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重要的是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

2.做剪报

所剪内容须分门别类,而且内容积极、健康、行文流畅,并有一定价值;后面作简要评论或读后感。每星期最好抽查一次,并安排时间给学生彼此交流,同时从学生的剪报中挑出一些好文章直接读给学生听或安排学生读。这样,在做剪报的过程中,选材可以积累素材,拓宽视野;分门别类,训练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班级读和交流,信息共享,达到共同提高;写评注,可以练文笔。做剪报,至少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文章才会渐渐灵动起来,文采才会飞扬起来。

四、在写作中锤炼“飞扬的文采”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与阅读并重的环节,写作也令一些学生非常头痛,每每总觉无内容可写,更难写出文采了。所以日常小练笔是很重要的。而语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师通常都会去详细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技法、写作特点、表达思想,还会去评价精美的段落、词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范文自行命题做文,收到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比如,可以让学生写周记与片段。一般来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多地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要求学生写日记,可能因为时间问题而质量难保准,特别可能部分学生当作任务,那可能更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要求学生写周记与片段,让学生愿意去写,高兴地去写,这样才能写出意想不到的文章,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享受和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这样才能着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渐渐地,学生就会文如泉涌,滔滔不绝。有了生活的积淀,文笔会渐渐生动起来,灵动起来。

总之,语言功底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让学生的作文具有飞扬的文采,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锤炼,一定要从积累并丰富语言做起,让文章灵动起来,文采飞扬起来!

参考文献: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2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拙见: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进行法制教育;②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③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当代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内容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下面是我最近上的一堂八年级语文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说课稿,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语文八年级上22课《陋室铭》说课稿

一、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目标

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二)技能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

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地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二)提问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三)练习法

填空练习法,以此来督促学生当堂背诵。

四、《陋室铭》的原文及译文

(一)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五、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一)文中提到“德馨”:指道德、品德高尚

道德:是一种判断人们行为善与不善、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荣誉与耻辱的行为规范,它通常靠舆论、习惯和人的信念来促使、保证人们遵守。

(二)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即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三)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归纳为如下九类: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六、归纳总结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3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一、确立目标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①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③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

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丁昌华.《中学语文教学诗词阅读探究性学习》

[3] 王怀彬,刘友开,殷显耀主编.《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4

第一,学会积累,增加文言知识的储备。文言知识的积累到底要积累什么呢?应该包括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就该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要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以文本为载体,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古汉语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二要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三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四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二,学会记诵,具有敏锐的文言语感。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要真正地领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前人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炼”出来的。指导学生读背要提出要求并明确方法,读要读得准确、流利;背要背得正确、熟练。朗读训练,要注重教师或名人名家录音的范读,让学生在规范、优秀的范读中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指导背诵的方式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是角色对话、名句填空、特征记忆、学生同桌之间互背互默互改等等。通过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从中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会品味,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还应学会体味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通过品赏语句来体味文中之情,领略文中之道,领悟文中之雅,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故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就得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方能体昧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意。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要体味出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教者应指导学生以漫不经心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细细地品味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体现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之雅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如此,“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

第四,学会感悟,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长诵不衰,是因为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今天读来仍然能让人产生共鸣,所以让学生感悟文中美的思想光华,美的情感熏陶,美的价值所在,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否则。学习文言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中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尤其对古人的思想文化,要引导学生学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读《爱莲说》,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品《岳阳楼记》,感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诸如《干将莫邪》中父仇子报的思想行为和超越法律之上的狭义精神则不是我们所学习的,是应该摒弃的。另一方面,在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要注意结合现实进行评析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觉悟。如学习《强项令》,既要钦佩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又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去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从中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古代执法,审判、执行均由县令执行;现代执法。是由公安、检察院、法院三权分立,各司其责,从而树立起现代法制观念。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5

饱读经典诵诗文

当我第一步走入花园小学时,我便开始背诵《少年中国说》和古代的各种诗词名篇,如《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劝学》等。除了这些,还有各种各样其它的古代诗词。我有幸成为学校诵读队的队员,每周一节的诵读课是我的最爱,因为诗给了我们一双能欣赏世界的眼睛与感受世界的心灵。而正是母校,让我学到了这些,让我明白了诗词的美丽和魅力。它为我今后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母校,我心中的花园

走进校史馆——那座原德国驻中国领事馆的老式建筑。现在成为每周可以独享两个小时读书时光的读书馆。每次进入这里,心中都充满了愉悦。它让我在喧闹的都市中静下心来,认真地品读书籍。楼上的校史馆里陈列满了很多古老的纸张、笔和图片,记录下了我校的历史。自我校建校到现在,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校史馆不仅让我明白了学校的发展,更让我体会到当时学校学习环境的简陋和设施的不完善。使我真心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现在即将要离开,真是太舍不得了。心中有百般的留恋。

知识相伴明真理

记得三年级时和同学打架后被老师训斥了。我当时一点也不服气,分明他不对,还说我!可是后来学习了《大学》《中庸》,是您当时细心地和我们讲“慎独”和“制怒”等,是您让我不但学会了知识,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谢谢您!老师!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6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衔接;有效策略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的文言文教学的过渡衔接,如果教学衔接做得好,就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文言文。那么,教师如何进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通过大量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是基础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基础依据,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五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程标准中对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阅读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小学阶段只要求背诵古诗文,对文言文的教学基本没作任何要求,而中学阶段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到了中学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学没实用性的文言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当然,讲大道理来说理,七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说理,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法国这个民族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国家可能被侵占,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所以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很有用的,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情感和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是关键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小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中学阶段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学习无捷径可走,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其义自现”,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可以教他们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四、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根本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法,但教师的教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根本。教师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1.诵读方法的指导

小学阶段,朗读文言文强调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中阶段,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陋室铭》的体裁是铭文,那么,怎样让学生读出韵味呢?教师可先介绍铭文特点,告诉学生铭文是押韵的,这篇课文押“ing”这个韵母,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对于这些押韵的字,我们要稍微读重一点,其他字要读轻一点,也就是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才能读出韵味。至于感情,学完整篇文章,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可以让学生深情并茂地齐读或以角色朗读。

2.讲故事方法的训练

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上难度较大的新课之前,先把课文的情节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和学生讲一遍,然后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文学习。如,《狼》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渲染一个夜晚,一个屠夫晚归,途中遇到两只狼这种恐惧的气氛,而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复述这个情节曲折的故事。

总之,学好文言文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中小学文言文知识能力、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肖川,欧阳新龙.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7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便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求异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教学,对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搜寻异同、寻求认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处于兴奋状态,“求同存异”就可能发现“新大陆”,而知识的“正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求同存异的思维,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

一 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小说时,可以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环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如《项链》和《陈奂生上城》这两篇小说都有出色的心理描写。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两文的不同点:《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运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方法,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肖像描写及景物描写烘托揭示其心理。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了中西方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的不同传统。又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可以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进行比较。她们虽然有着同样的风尘生涯,有着一样美丽的容颜,但在男尊女卑的罗网中,琵琶女无力也没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只好委身嫁作商人妇;然而,同样身份低微却又心比天高的风尘女子杜十娘却能凭着执著的真情去寻找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爱情。杜十娘坚强、刚烈、爱憎分明,当她知道多年的真情、多日的恩爱敌不过区区千金时,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抱着百宝箱毅然决然投江自尽。杜十娘的壮举是向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反抗,虽然她的反抗如同飞蛾扑火。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 比较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散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文章进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比较。比如,在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教学。李乐薇凭着作家特有的艺术感觉和从容婉转的情思,借助清新逸朗的笔调和流畅的语言,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山上的一间家居小屋。作者对自己的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了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他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写法。对于此文,我们可以将其与初中学过的《陋室铭》加以比较。学生通过分析可以找出以下不同:一是体裁不同。《陋室铭》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我的空中楼阁》是记叙体。二是表现重点不同。《陋室铭》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和安贫乐道的精神,《我的空中楼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追求。三是描写环境不同。《陋室铭》以写室内生活为主,《我的空中楼阁》以写四周环境为主,即将小屋放到大自然中写。四是批判手法不同。《陋室铭》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我的空中楼阁》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含而不露。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更深入地理解的意境。

三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多种多样,可以是不同诗歌体裁的比较,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也可以是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以及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不同诗歌选材立意的比较。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将其与《上山采蘼芜》作比较。这两首诗都是叙事诗,都属于乐府民歌,都以弃妇为题材,女主人公都有勤劳、善良、美丽的特点,都是采用了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悲剧,都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不同:一是《上山采蘼芜》写的是一个片段,而《孔雀东南飞》描写了婚变的全过程;二是《上山采蘼芜》的女主人公较为软弱、逆来顺受,而《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反抗性强;三是《上山采蘼芜》的女主人公形象单薄,《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则形象丰满。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对《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学习《琵琶行》时,我们可以将其与白居易的另一首《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就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比较。还可以与《明湖居听书》就音乐描写即情感表达方面比较异同。

四 结束语

陋室铭课文朗读篇8

一、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诵读一直是人们在学习文言文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核心是培养语感。诵读可以分四层逐步提高要求。

1.结合正音正字读准字音,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学生可以通过听录音、听教师范读,并结合书上的注释、词语手册等工具书,达到初步读通文章的目的。

2.理解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句子的语气和感情多彩等,这种朗读能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起到促进作用。

3.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熟背”,背得越多,记忆的巩固率就越高,学习能力也才会从根本上较快地得到提高;反之,诵而不背,事倍功半。

4.有感情地诵读。这是在文言文句背诵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深入理解,用心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基调,充满感情地朗读文言文作品。如能够满怀豪迈之情地诵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充分体会到范仲淹崇高的政治理想与开阔的政治胸襟。

二、加强理解,注重落实

这个“理解”也有两个层面的含意,即对文言文句的理解和对文言文内容、主题的理解。

1.首先要能准确地翻译文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即“不走样”;所谓“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如倒置句“战于长勺”,就不能译为“作战于长勺”,而应译为“在长勺作战”;所谓“雅”,就是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为此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借助资料及工具书帮助理解,或者是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对词的多个义项要加以比较选择,根据原句、原文加以揣摩,甚至可以是猜测。

2.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及主题思想。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评价。如在教学《马说》和《小石潭记》时,通过对作者韩愈和柳宗元写作背景的介绍和对他们其他作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文中表达的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的深入理解。

如对《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金陵人”等讲析时,可补充介绍张岱的生平及他的《陶庵梦忆》,这样学生自然容易理解一个先朝遗民的特殊情怀,他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更会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

三、对比归纳,注重积累

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具体的可分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殊殊句式等语言现象。这种对比归纳的练习可以放在一课学习结人是一个单元学习结束。这种训练可以使学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改进方法,注重效果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用串讲,即按全篇结构顺序逐字逐句逐层逐段地讲解串通,尽管看起来字、词、句都“落实”了,但学生自主活动少,就会觉得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文言文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最终达到乐学、好学文言文的目的。

1.创设文言阅读的语境。由于文言文的实际应用离现在很远,所以文言已成为弱语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文言学习的语境。可以通过诵读、解析、感悟、理解等,步步深入来培养语感,还可以组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营造文言学习的氛围。如先让学生听声情并茂的录音或教师范读,再让学生反复自读或齐读,渐入语境,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较好的语言氛围。

2.结合表演、竞赛、辩论、演讲等话泼形式。如《核舟记》中讲解到船头主人的神态姿势时,不妨选三位学生上台表演,让其他学生在下面指出错误,并争做导演,重新进行准确的表演。这样做无疑使学生对这段文句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又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安排“愚公该搬家”与“愚公该移山”的两方辩论。这些活泼的教学方式,必定会带来高效率的课堂。

3.巧设疑,激发探索兴趣。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先抛出一个问题:“陋室真的陋吗?为什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他们从文中找出陋室的环境特点、陋室中的生活情趣,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对文句的初步理解及对内容、主题思想的把握。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向学生质疑“愚公愚不愚,智叟智不智?”直指主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索的强烈愿望。因此,一个巧妙有效的问题设计往往可以起到“挈领”“点睛”的效果。

上一篇:父亲节日记范文 下一篇:新春祝福短信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