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1 23:33:16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1

一、创新社区卫生工作机制

我中心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性质,拟定了社区卫生服务考核制度,从组织管理、服务内容、健康教育、基本医疗、慢病管理等方面,每月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督促整改,并将每次考核成绩纳入年终考评。同时创新全科团队工作模式,每周三以巡回工作的方式,轮流下到各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活动,传播健康知识,逐步让辖区居民认同健康理念,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既病防残。此举受到上级卫生部门领导的赞扬。

二、实施合肥市政府“卫生为民办10件实事”工作方案

根据合肥市政府下发的“卫生为民办10件实事”的文件精神,我们认真学习讨论,拟定了该方案的实施细则。做了如下工作:

1、多次组织全科团队下社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城区居民家庭免费发放健康小油壶和盐勺1000件。悬挂宣传条幅、张贴宣传标语并散发宣传单1000份,发放全科优惠卡1000张。

2、到辖区各社居委与相关人员沟通交流,宣传登记结婚居民自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的重要性。并做了有关“婚检的重要性”的专题教育讲座。

3、宣传城市低保户居民享受社区医疗服务“三免三减半”政策。

4、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70岁以上老人每年提供一次免费常规项目体检。上半年为246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做了免费常规项目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6、大力开展《百家千场公民健康素养知识》传播活动,组织全科团队下社区以“普及居民健康素养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知识传播;让社区居民更多的了解和掌握了健康养生知识,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保护意识。同时还在辖区内开展了爱国卫生和禁烟禁毒宣传活动,禁烟制度上墙。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好评。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深入社区健康教育既是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我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起着先导和造势作用。

按照上级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我中心还积极参与卫生宣教和培训活动,为社区居民和驻地单位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四、健康档案管理工作

我中心在xx年成立之初,半年间突击完成建档达标任务。当年辖区的建档率平均已达到80%。分别为:建设社区的建档率达90%;红期社区的建档率达80%;戴安桥的建档率达70%。今年上半年居民新建和更新档案1638人次。目前正在积极策划,如何采集新划分过来的濉溪东路的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同时研究如何提高已建档案的更新率和利用率。

五、全科医学团队工作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如果说专科医生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么全科医生就是围绕着山峰的山脉,因此,如何将全科医学理念贯穿于社区卫生工作中,做好社区全科和医院专科的互动,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今年初,我们贯彻落实了省卫生厅下达的“新年送健康,关爱到社区”文件精神,组织全科团队下到各社区,开展健康宣教和义诊活动,受到辖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上半年中心全科医学团队实行了团队长负责制,将全科团队公示牌悬挂到每个小区显眼的位置,公布每个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电话号码,随叫随到。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下社区活动方式,定期即:每周三下午南北两个团队合二为一,在各个社区巡回开展工作,每周五下午南北两个团队各自为阵,在自己所管辖的社区巡回开展工作。

每到一个社区,我们就摆开工作台,放上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台卡,耐心细致地为辖区居民解疑答惑,变医患关系为朋友关系,工作中我们融入三级预防的理念,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干预疾病的危险因素。做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健康义诊和疾病筛查;三级预防即预防疾病的并发症和残疾。做疾病的管理和康复。通过上述工作,提高辖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及致残率。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不定期活动是平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自己调整下社区工作时间,原则上每周必须下社区工作三次。利用“低保人群接待日”、“入户服务工作日”、“特殊需要服务日”三种途径开展便民服务。“低保人群接待日”规定居民可在领取低保金的那天免费享受测血压和面对面的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等多种公共卫生服务。“入户服务工作日”规定每周五下午为责任医生和社区护士入户服务工作日,居民可在自己家中享受到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残疾人康复等一系列服务。“特殊需要服务日”则要求责任医生和社区护士在社区居民遇到棘手的健康问题时,只要一个电话,就要随时提供上门服务。

在探索全科团队工作模式的讨论中,我们还研究了双向转诊的工作方案,向省立友谊医院提出双向转诊合理化建议,拟定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协议、双向转诊卡、双向转诊流程图、双向转诊登记表,为辖区危重病人解决后顾之忧。除了在便民服务上狠下功夫外,我们还将全科医学优惠卡发放到居民手中,让居民有健康问题,就打电话咨询或直接到中心诊治。

经统计上半年全科团队下社区开展各项宣传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义诊工作达40余次。免费义诊、测血压、健康咨询1603人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

六、慢病管理工作

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据我中心居民健康调查显示,在居民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2

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社区年度工作计划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清理家园活动、卫生宣传活动和多次灭蟑、灭蝇等活动,这些卫生活动均取得了预期效果,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现将年度社区卫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开展清理家园活动

组织社区保洁员开展清理家园活动。这次活动中保洁员共计清理垃圾杂物等高达2于吨,为迎接两会的顺利召开。从而净化了社区的卫生环境,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这次以开展清理家园为主题的活动中,增强了保洁员们荣誉感与责任感,使他能够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尽职尽责的完成好社区的保洁工作,有效的提升了社区保洁工作的服务质量。

二、全年开展多次灭蟑、灭蝇活动

从世界卫生组织到国卫生组织都非常重视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作为国家和社区的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年是传染病多发的一年。深知自己工作在第一线的重要性,抓好社区卫生环境工作从基层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此,先后多次组织了社区开展灭蟑、灭蝇活动,每次的入户率都是高达90%以上。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为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安排社区保洁员对筒子楼,车棚、垃圾站、卫生死角等容易孳生细菌地方进行每月至少两次的喷药和消毒工作,重点消除蚊蝇,传染病等隐患的再次孳生。

三、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工作

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广泛开展卫生健康宣传工作,普及卫生知识,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是我的职责。年4月份,组织开展了以“爱国卫生活动月”为主题的卫生宣传活动,通过普及卫生知识、开设健康讲座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个人卫生意识,城市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卫生意识。

四、加强管理及时改进

为创建和谐社区,保障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以服务社区,环保社区,健康社区为宗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落实各项工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群众满意度,使社区卫生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我坚持做到每周定期巡逻检查社区的卫生环境,发现问题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清理和整改,杜绝各种卫生隐患的发生。

五、争创卫生先进社区

但在明年的工作中还应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上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多学习、多借鉴,扎扎实实的做好每项工作。为社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争创先进卫生社区单位献计献策。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3

二堰桥社区的城建卫生工作,始终坚持“务实、不懈、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市、区、街办有关部门文件精神,在这一年里以“三城联创”为工作中心,进一步加强社区街道及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的管理,现将200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完善机制,加大宣传

社区始终坚持以主任一手抓,分管干部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以社区为领导,以辖区单位和居民组为实体的落实网络。一年里利用办黑板报5期、宣传栏7次,发放《文明市民标准》手册10余本,发放“三城联创”宣传单100余份等方式,广泛宣传了城建卫生工作内容。

二、落实各项基本工作,突出抓重点

1、开展退耕还林春季义务植树;在今年三月份,社区组织辖区单位职工及社区居民共60人,在 处种植 株树苗,共退耕 亩地,在植树的同时宣传了城市严禁开荒种地的有关政策常识,有效的遏止了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乱开荒种地现象。

2、防火抗灾的监管;社区建立了护林放火管理机制,组织居民学习防火会议2次,安排专人专班在火灾高发期对山体进行巡视。在两季上坟前,组织护林员及社区干部上山割沿路及坟头的枯草,每年年初在各个重要山头上山路口刷防火标语10余条,一年来未发生森林火灾一起。每逢雨季来临,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辖区的砖瓦土房户,逐一对每户居民进行走访,排查每一户险情。

3、爱国卫生月活动;每年四月份是爱国卫生突击月活动,今年是“三城联创”实施的第一年,结合此次活动,在爱国卫生月中组织辖区单位4次,组织辖区居民60人,联合上级进驻社区的干部10余人,共组织大扫除大治理10余次,共疏通下水道200余米,清理卫生死角20余处,共清运垃圾合15吨左右,清除野广告400余张,同时投放灭鼠药200袋,在做好爱国卫生月活动的同时有序的开展好了春季的除“四害”工作,杜绝了鼠疫的发生与蔓延。辖区在亮化的同时也使周围的居住居民提高了自身环境卫生的意识。

4、每月开展市民学校学习活动,做好社区卫生工作计划,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和市民文明守则。

5、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会同社区医务室定期免费为社区居民、老人检查身体,组织开展好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活动,共邀请太和医院专家四次坐诊医务室免费为200余名老人、妇女、儿童检查身体。

三、加强“门前三包”管理;社区继续稳抓“门前三包”工作,把环境卫生落实到责任单位,今年共签定“门前三包”责任制 份。建立了卫生保洁员的考核办法,建立工作台帐和考核台帐,从去年路段的移交到今年逐步完善的管理,从保洁员数量的增加到现在路面保洁质量的良好保证,使辖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得到了良好的改进,也确保了“三城联创”工作的有序开展。社区每日至少一次的对保洁路段进行巡查,对保洁员上岗情况进行考核,在环境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解决掉,保证了路面的干净整洁。

四、“三城联创”工作;今年是“三城联创”的第一年,社区围绕街办和上级指令,整体行动管理街道卫生及市容环境,共集中整治2个多月,累计清理流动摊贩400余个,治理卫生死角20余处,退耕还林10余处,配合上级做好了奥运会和武当武术节期间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五、其他工作

社区居民三组11号楼属于销售处搬迁楼,该处居民属于农转商住户,由于居民年数较大,早年在楼前楼后搭建了柴棚导致下水道化粪池被压,下水道的堵塞成为了遗留问题,在今年11月份,社区联合“武当武术节”活动,请了专业清理下水道化粪池人员6人,动用3台车,花费3000余元免费为居民解决了遗留问题,共清理了垃圾4余吨。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做好下半年工作计划,争取将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好。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社区上半年工作总结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4

一、上半年工作落实情况

一是宣传、文体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原则,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社区上半年度共发表新闻信息,包括会议要素,活动信息等75篇,在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时发表社区“331”等重大事件。并主动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在“看苏州”上发表社区吴语课堂活动内容4次,新闻报道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升。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精心策划“党建引领 心向万家”社区主题活动,围绕健康驿站、党群心工坊、党群心课堂、缤纷节日,包括烘焙、插花、义诊、吴语课堂等50余次。推举“社区好人”、表彰“最美家庭”等道德模范,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同时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创建“文明社区”,做“文明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宣传。调查辖区范围的小店是否无证经营,发放食品安全宣传单,如证实为无证经营,汇总上报。对所有店面发放安全培训通知单。

二是联动中心工作。联动中心成立至今,所在网格接到总案件49件,今年上半年共接单42件,40件已结案。每天关注工作手机,遇到投诉与物业主动协调,紧密配合,明确职责,及时处理居民反馈的问题,并做好回访工作,确保问题更好的解决。同时收集好信息资料,做好上半年联动中心台账工作,主动给上级部门检查,不断完善,确保台账的准确性。

三是其他工作。社区生态环境是关系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也是社区外在形象、文明程度的体现,为更好地创建文明社区,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抓好环境建设。一是实行日查办法,加强对社区卫生环境的监督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达到垃圾日产日清,社区内无暴露生活垃圾,无卫生死角。二是利用宣传栏、电子屏等向居民宣传文明城市、环境卫生等相关知识。在迎接卫生检查期间,对社区楼道,绿地等全面灭鼠灭蚊杀毒,进行集中整治。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尚须加强,现在仅仅满足于目前会的、已掌握的知识,要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更为全面的政治理论知识,涉猎更为广泛的文化知识领域,以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二是需进一步学习艰苦奋斗精神,提高自我工作素养,保持不急不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1、挖掘小区内的热心党员、群众等居民,扩大社区志愿者人数,努力向小区居民自治发展,为更好地服务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积极开展社区邻里乡亲活动,让居民们更加亲密友爱。

2、协调物业做好小区管理工作。针对电瓶车充电、电梯故障等居民经常反映的问题,将继续联合物业,共同行动,制定相关方案,及时处理,绝不拖沓。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5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已经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的500万元招商引资任务指标,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将该项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多次召开专项会议,认真研究布置,将引资的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做到人人想项目,人人想招商。经过努力已经引进了松原市邦力德防腐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生产保温防腐材料及保温管道为主的企业。该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5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0人。目前在善友镇租赁厂房进行试生产。同时,还有几个项目处于正在联系当中。

(二)、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以炸药厂支部建设为窗口,以点带面,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以机关作风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学习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周三学习日”制度等,开展“八荣八耻”学习教育活动,塑造服务型干部形象,积极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设亲民亲政的工作作风。

(三)、巷路环境卫生有明显改变。为了改善___区街环境卫生落后面貌,力争在城市管理上有___的突破,打造亮丽___区。街道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一是重___制定规章制度。对街道卫生工作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完善,重___制定《___区街道保洁员工作岗位责任制》、《___区街道社区主任责任分工表》、《___区街道巷路保洁员责任区划分表》等,街道与各社区主任、街道与清扫员分别签定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范管理,确保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二是及时召开卫生工作专题会议。为加强街道环境卫生工作,文章版权归大秘书网作者所有!每月月底都召开由卫生办、清扫员参加的卫生工作会议,对每月的卫生工作都进行详细的总结,对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确保卫生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大了处罚力度。根据街道卫生工作的要求,详细制定保洁员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及工作纪律,划分保洁员的工作范围,保证保洁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位。半年来,对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的4名清扫员予以辞退。四是加大卫生管理力度。每天由卫生办不定期检查一次,每周由街道搞一次卫生联检;对一些损坏的卫生设施能够及时修复,保障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四)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得到落实。结合___区街道人口成份复杂、流动性大等实际情况,计生站加大了工作力度,年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清查,通过清查共换证本,___办证本,对非婚和违反政策生育的进行组卷上报到区计生局,并出动2次宣传车,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

(五)民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街一直狠抓扶贫救助工作,力求做到难有所帮、贫有所助。半年来全街干部共捐赠衣物50余件,在党工委的积极运作下,筹措2000余元资金为贫困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继续建立和完善___区街道人口生育工作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舆论环境和宣传氛围。围绕“婚育___风进万家”活动主题,突出“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和“关爱女孩行动”两个重点,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创___工作方法。运用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推进先进思想、文明观念、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进社区,提高社区人口文化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

(二)、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严格规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批呈报程序,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照就业与救助相结合的思路,促进低保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

同时,成立___区街“再就业领导小组”,加大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将上级优惠就业政策及时宣传到千家万户,开发和整合空岗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的岗位供求关系。

(三)、继续推进招商引资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拟谈的进行进一步的商谈。同时全街上下要拿出大部分精力进行招商引资,争取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使___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再迈上一个___台阶。

(四)、加大环境卫生管理、整治力度

巩固现有成果,加大卫生宣传和检查力度,加强居民区、街巷的卫生管理,加大对现有卫生设施的维护力度。同时,按照区政府对巷路卫生整治的统一布署,将全力以赴配合区政府完成___区街内的环境整治工作。

(五)、保障辖区企业的安全生产秩序,加大对辖区内的炸药厂、弹药库、油库、殡仪馆、___民板厂等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宣传、督导、检查力度,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确保辖区内的企业正常秩序。为辖区内的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药品费用快速增长,廉价基本药物短缺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基本药物需求,为此,新医改提出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在确保人民群众公平、可及地获得基本药物、控制药品费用、减轻疾病负担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必须建立稳定的补偿渠道和补偿方式,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在前期认真扎实地做好基础数据的调研与测算工作。本研究针对西安市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集基础数据,了解近年来人员编制、业务收支、药品购销及药品加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结合西安市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后的补偿情况进行探讨,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合理补偿机制提供实证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截止到2010年10月,西安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1家,分布在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新城区、碑林区和莲湖区6个区。采用随机抽样法,从以上各区中抽取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新城区抽取2家)。

1.2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制定《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表》,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机构人员情况、服务人口数;②药品使用情况:品种数量(所有药品、基本药物)、药品销售金额(所有药品、基本药物)、药品购进金额(所有药品、基本药物);③收入情况:收入总额、公共卫生补助、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④支出情况:支出总额、人员工资支出。(2)半结构式访谈。为进一步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对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的看法,充实调研结果,拟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如下:①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后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影响是什么?②如果要弥补因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少的收入,上级财政应该补偿的金额和补助方式是什么?③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或建议。

1.3 调查指标 药品(基本药物)销售金额、药品(基本药物)购进金额、药品(基本药物)进销差额、药品(基本药物)加成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医务人员配备及药品购销情况以(X±S)表示,采用发展速度(环比)和年平均增长速度进行比较。

2、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

2.1.1 总体情况统计结果受访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务人员数量平均值2007~2008年的发展速度为101.5%、2008~2009年为95.2%,药品总品种平均数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8%,基本药物品种平均数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9%;基本药物品种所占比重2007~2008年的发展速度为100.0%、2008~2009年为94.5%,基本药物销售额所占比重2007~2008年的发展速度为103.3%、2008~2009年为99.7%;药品收入占医疗服务收入比重3年的平均减少速度为6.5%;药品总加成率2007~2008年的发展速度为96.9%、2008~2009年为101.3%;基本药物销售金额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8%,基本药物进销额差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4.6%,见表1。

2.1.2 按药品收入分类统计结果 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年均药品收入(Q),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3类:Q

2.2 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金额测算 (1)依据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购销金额数据(见表1),总体测算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金额。进一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西安市9区4县划分为3层,经济发达区县(7个):雁塔区、阎良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和灞桥区;经济中等发达区县(3个):长安区、临潼区和高陵县;经济落后区县(3个):户县、蓝田县和周至县。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区县范围内。依据2009年数据测算,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后,每年应补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金额为:按照每家机构年均补偿8.2万元计,9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均补偿金额为746.2万元。(2)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收入水平测算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偿金额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Q水平,依据表2结果,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后需补偿金额(依据2009年数据测算)如下:Q

2.3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2.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组成、机构设置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承担基层首诊的任务之外,还承担了众多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社区覆盖人口多,加之流动人口多,受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现有编制内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部分机构聘用人员为在编人员的2倍左右,如某机构在编人员48人,实际有120名医务人员在岗,名义上为8h工作岗位,但现有人员工作24h运转。受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2家为二级医院改制,乳腺、腮腺门诊量年均超过10万人次。

2.3.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加成情况及其在医疗收入中的比重 受访者普遍反映2010年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加成率超过30%,中药加成率更高。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估计为30%~80%。仅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示2010年前一直严格执行15%的药品加成规定,日常运转主要靠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撑,但下属的门诊药品加成依然达到50%。

3、讨论

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人民群众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在西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推行,围绕药品“三统一”和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开展调查。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数量平均值和基本药物品种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基本药物销售额所占比重2008年较2007年有所增加,而2009年和2008年基本持平;药品总加成率2008年较2007年有所降低,但2009年较2008年有所升高;药品总品种平均数、基本药物品种平均数、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和基本药物加成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表现;药品收入占医疗服务收入比重呈现逐年减低的表现。在社区有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1)根据国家、陕西省有关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暂行办法》,规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和业务支出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付费和个人付费补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建立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补偿;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补助。本研究为西安市相关补助办法的出台提供了必要的实证支持,也为将来进一步完善经费补助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2)本次研究系抽样调查,旨在摸清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之前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收入及其加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经费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在深入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应进一步统计各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近三年的药品使用和收支情况,制定出动态的、更符合实际的补偿标准和金额。各机构补偿的金额,不应突破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前国家规定的加成率上限,做到“按比例补偿”,即核算各机构近3年基本药物纯利润,按照国家规定的15%的加成率,计算最高补偿数额,从而真正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要求。(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经费投入尚显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卫生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经费方面,陕西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25元。但该标准与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的补助标准(2009年50元,2010年提高到80元)仍有较大差距。由于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客观上影响到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的实施效果,甚至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转。(4)充分发挥基本药物各项政策的协同效应。

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心的问题:(1)补偿金额不合理、补偿经费不到位或者延迟到位、补偿经费固定化(即不随经常性支出动态变化)等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最为关心的问题。(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允许配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307种药品,某些病情确实需要的非基本药物无法获得,将会影响患者药疗和疾病诊治。(3)实行药品零差率后,药品相对便宜,大量患者前来开具药品,使基层医师花在处方上的时间有所增加,有可能影响到日常的诊疗活动。(4)药品实行统一配送后,临床用量小的药品、急救药品等是否能够按时配送到位。(5)实行药品“三统一”之后,药品配送价格比之前药品购进价高,如果是那样的话,新的药品政策不能达到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目的。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7

一、组织起来:农村医疗卫生制度

从营利到福利的曲折发展解放前,广大民众处于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困境,而农民尤甚。据1947年统计,全国只有县医院1437所,且条件非常简陋。县以下除一些私人开业医生外,没有任何医疗机构[1](p.2)。地处冀中平原的深泽县,至1948年底全县171个村只有药铺56个,医生62人,平均3个村才有一家药铺,万名群众占有医生数仅为6人[2](p.501),农民看病非常困难,因找不到医生或买不起药而延误病情的事例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0年8月,在《对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卫生工作是一件关系着全国人民生、老、病、死的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把它管好。”此次会议还制定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此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和建立城乡、工矿的基层卫生组织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建立是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和基础的。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建国后第一个《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决议》指出:要按照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发挥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提倡“组织起来”,逐步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农村掀起农民集资办医热潮,出现联合诊所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站两种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前者由个体开业医生联合组成,人数不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后者由农业合作社出资建立,经济基础较雄厚,医务人员也是农业合作社成员,由农业社支付报酬,改变了医生靠赚病人钱维持生活的局面,把医疗卫生事业变成了农业合作社的福利事业[1](p.8)。在当时看来,保健站比联合诊所更具生命力,更符合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和期望。

1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六中全会,贯彻“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再次掀起办社高潮。相对于农业合作高级化和农业生产高产化运动而言,卫生工作远远落后于形势的需要。12月27日,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写道:“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3]此时,深泽县入社农户已达83.7%,基本实现了全县农业合作化,但医疗卫生行业的“合作化”却毫无进展,民间医生除在卫生工作者协会领导下参与本地防疫活动外,仍和解放前一样个体行医。1956年2月2日,石家庄专署下发《关于发展农村医疗机构的意见》,批评部分地区卫生干部存有右倾保守思想,严重影响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在春耕前把可能组织起来的医生完全组织起来,对当时没有条件者也应积极培养和创造条件,在1956年内全部组织起来[4]。在专署《意见》的严厉批评和具体指导下,深泽县人民委员会不敢再怠慢,马上召开了“发展医疗机构全体卫生人员大会”,动员农村医生自愿组成联合诊所或农业社保健站。会后全县先后“建立了8个乡的农业社办保健站,9个联合诊所,参加联诊所和社保健站的医生83名,另有个体开业者56名,半农半医176名”[5]。在卫生部门统一领导下,卫生工作密切结合生产,受到广大社员欢迎,有社员反映:“社里有了自己的医生,多方便哪!早请早到,晚请晚到,不请也到(指医生巡回和复诊),开个药铺总比开个茶铺强!”[6]然而,由于联诊所和社保健站建立过快,热情高、经验少,因此存在着成员之间不团结、入不敷出、制度不健全、赊欠严重等诸多问题[7]。不久深泽县社保健站只剩1个,其他均转为联合诊所。

1958年8月运动兴起,开始乡社合并,深泽县9个乡改建为3个大公社。医疗机构也随之进行大规模调整:以取消私人单干和自营自收为目标,号召以原有区卫生所、联合诊所、保健站为基础改建医院(附设产院),负责全社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疾病治疗工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转入公社后,所有药物资金全部作为社内投资,不得私自撤出,医务人员待遇采取吃饭社里管、酌情给予部分工资的半工资制。11月深泽县和晋县一起并入束鹿县,三县合并后共建立17个公社医院,37个分院,117个门诊部,186个附属产院。“历史遗留下来的个体开业组织,转成了的福利事业———医院。”[8]公社医院成立后,医疗力量得到统一安排使用,对集中防治主要疾病、改造医务人员思想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原有医疗机构一律集中到公社,管理一度出现混乱,加上公社化后“平调”现象严重,新医疗机构仍有不少问题。其中县、社两级医院人员拥挤与基层卫生工作薄弱的矛盾尤其突出。同时,因为仍实行单独核算、各计盈亏,开大方、要大价、生产队要求保健站必须上交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加重了病人负担、浪费了药品,而且影响卫生防疫工作开展。有鉴于此,根据省委指示,1959年下半年束鹿县对农村医疗机构连续进行四次整顿,将全县医疗资源调整为17处公社卫生院、70个管理区卫生所、90个保健站、316个生产队保健室。全县有288名医务人员安排到公社卫生院工作,386名到管理区卫生所,275名在生产大队保健站,632名在生产小队保健室。在经济上,公社卫生院、管理区卫生所、保健站实行统一核算,保健室由生产队统一核算。医务人员的工作待遇,卫生院、所、保健站采取固定工资加奖励,保健室则采取固定工分加技术津贴[9]。#p#分页标题#e#

统一核算和固定收入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滥用贵重药品、多用药品的浪费现象随之减少,减轻了患者负担。至此,“几千年来医生收入建立在病人痛苦基础上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了,从而使医生生活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也得到逐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发挥出来”[10]。1960年,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已是有目共睹。7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会议重申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从10月开始,在农村部署。伴随着,农村医疗机构也开始了以下放公社医务人员为中心的整顿工作。为适应“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整顿原则为“精简上层,充实下层,便利生产,便利群众”。为做到生产队①、医生、社员三满意,让医生走得愉快、留得安心,束鹿县卫生科采取“先外后内”、“两抓”、“多方面征求意见”的方法,总体遵循医生尽量回本村的原则,不能回村即照顾其地区威望进行妥善安排,实在做不通工作者进行说服教育由公社决定。

“先外后内”即整顿时先放卫生所和保健站医务人员,在“外面”的医生基本安排好后,再着手安排卫生院内的人员,防止“一齐端”造成顾此失彼,影响卫生工作的开展。“两抓”即抓经济、抓思想。为防止因人员下放造成药品、家具、器械丢失现象,各院、所、站在下放前首先盘点药品、器械,为下放打好基础。就医生个人而言,多数医生愿回生产队,尤其是年岁大和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更是积极响应,因为回队后不仅可以照顾家人,而且比在公社卫生院自由。但是有些技术不高的医生和实习生、护士、司药因回村后不能学习技术、不能挣工资而不愿回去。针对这种情况,公社书记向全体医务人员做了动员报告,同时也对生产队的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批判了把保健站当成副业经营和挑拣医生的做法,减少了下放工作的阻力。在下放过程中,还注意征求生产队、医生、社员等多方面的意见,尽量做到三满意。

总体而言,这次整顿下放工作比较符合医生、生产队和社员要求,因此受到普遍欢迎。下放医生大多回到本村,与干部、社员关系融洽,工作比以前积极主动。如总十庄公社赵兰庄生产队医生回生产队后,每天自制豆汤、糠枣丸到食堂给社员分发,全村24名浮肿病人已有17名治愈,其余7人也已好转;和睦井朱家庄医生与生产队干部分包食堂,在他包的食堂内,不仅食具干净卫生,而且饭熟菜热,做得细、软,受到社员好评。他还主动到外地找来牛骨头给病人熬汤喝,全村6名浮肿病人已有5名治愈。还有的医生归队后,主动整顿粪便管理专业队。社员反映“看病方便了,再也不担心有病请不到医生”;医生说“工作有了死地方(指固定地点),不来回跑腾,工作好做了”;公社卫生所觉得“卸下了个大经济包袱,就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如何加强对医务人员政治思想领导,做好督促检查工作”[11]。这个阶段的调整主要是为了纠正公社医疗机构人员过于集中的问题,目的是“便民”,而不是“减压”。下放工作也比较细致、稳妥,更重要的是,公社卫生院和部分保健站保留了原来的核算方式及人员的收入方式,既调动了农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医疗制度的福利性,对于困难时期正在遭受疾病折磨的农民来说恰如雪中送炭。

二、精简机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由福利转为营利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此后,我国国民经济正式进入调整阶段。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被确定为减轻困难时期城镇粮食压力和国家财政压力的重要措施。中央要求从1961年初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约200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1962年1月深泽县恢复县制后,县以下保留地段医院1处,其余3处转为公社卫生院,并新增两处,再加上原有的4处公社卫生院,共计9处。1962年6月,根据中央提出的“精简机构,减少经费开支,减少商品粮,加强农业战线”精神,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首先,加强地段医院,将原工委卫生所中条件较好(技术条件、设备能力)者设为地段医院,其标准为:面积较大的山区县可设3~5个,平原县2~3个,小县可以不设,全区共设57个。深泽县因面积较小仍保留1个。地段医院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国家不再给予补助。其次,公社卫生院全部撤销,下放到生产大队。如生产大队无力举办而当地又需要者,允许医生成立联合诊所或个人开业。

这样,吃商品粮的医务人员数量急剧减少,大大减轻了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负担和粮食负担。1962年8月1日,卫生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农村基层卫生组织问题的意见(草案)》,明确提出:“为了减轻国家和公社(大队)的负担,更好地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情况,就必须依靠群众自办卫生事业,坚决改变由国家和公社(大队)包得过多的做法。根据上述原则和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以医生集体举办为主要形式,少数确有条件的公社、生产大队也可以举办;还要允许医生个人开业;县以下国家办的区卫生所、地区医院等,可以转为集体办(少数情况特殊的地区可保留一部分,作为县医院的派出机构)。”[12]至此,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主体形式基本退回到1957年。

1963年,卫生系统仍面临着更加艰巨的精简任务,前两年一直保留的少数国办地段医院,这一次也未能幸免。石家庄专区原有地段医院57个,在编592人,1963年除保留平山等五县的89个编制外,其他一律转为公社集体经营,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但人员按原来指标继续吃商品粮。深泽县唯一的地段医院转制后,原14名医务人员退职4人,回农村6人,另有2人去向不明,仅有2人转为集体所有制。全区地段医院医务人员中,转集体制246人,外调23人,其余323人均退职或回村务农[13]。这次调整对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无疑是一次重创,机构减少,人力、物力的散失使初具雏形的医疗保健网濒临瘫痪境地。“屋漏偏逢连夜雨”,1963年8月河北省中南部遭受洪涝灾害,深泽等5县受灾严重。刚刚被精简得七零八落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显然难以应对灾区和灾民对防疫及医疗救治的需求。

首先,县级医疗机构不堪重负。深泽县医院编制35张病床,按规定门诊量是每日70人次,实际该院水灾前每天应付300多人次,灾后每天高达480人次,住院患者经常在90人以上,医务人员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尽管加强县医院一直是调整工作重点,其诊疗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有了提高,诊疗病种范围有所扩大。但是由于编制名额限制,难以消解患者数量过多的巨大压力,对医疗质量和职工健康均有一定影响。防疫、妇幼保健人员编制偏低,深泽、栾城、高邑等县防疫站编制4人,妇幼站2人,担负全县的防疫、妇幼保健任务,实在力所不及[14]。#p#分页标题#e#

其次,公社一级医疗机构名存实亡。精简后,全区81.9%的原工委区片无医疗机构。地段医院原来一般15~30人,医疗器械比较完备,能做一般腹部手术。精简下放后人员大幅减少,只能应付一般门诊,原有的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分散或闲置,失去了技术中心,使原本就比较贫瘠的医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影响群众看病,还导致县医院压力过大。从管理角度而言,公社卫生院的缺位,使农村医疗网络失去了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形成上边任务落实不下去,下边情况反映不上来的尴尬局面。县卫生科指挥不灵,大队保健站各自为政,医务人员的自身利益和群众健康又出现无组织无保障状态。

最后,大队保健站问题丛生。1961年以来,虽然卫生部明确提出基层医疗机构最好是医生集体经营,但实际上最后大都是落实到大队。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机构与人员下放,生产大队的接纳与承受能力如何呢?一方面,农村的确急需大批医疗资源。后的“低指标、瓜菜代”难以满足人们维持健康所需要的营养,农民早已饱受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折磨,而身体虚弱又使其他疾病有机可乘;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下放到生产大队,加大了农村粮食供应的窘况。下放人员的社员待遇难以实现,造成医务人员大批流失。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陷入两难境地。

一是群众性防治工作无法开展。由于医务人员的口粮、工分等都由大队负担,保健站拒绝接受群众性防病灭病任务,理由是:“你们不供应粮食,也不管开支,今后防病灭病工作不要再找我们了,找公社吧!”生产大队往往也会从中阻拦,不让医生出村,否则不供应口粮,不记工分。大队干部甚至批评参加防疫工作的医生:“挣着大队的,做全公社的工作,保健站是队办还是社办?”结果负责疫情报告的保健站只能估计推算,数字与实情出入甚大。受灾后有的县计划抽调灾病情较轻地区的保健站医务人员支援重灾区,因生产队不同意也未调成。

二是医生待遇难以保障。有的大队因不愿供应医生粮食,不经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即私自缩减人员。被减人员一时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生活无法维持。与公社联系,公社书记的答复竟然是:吃人家的粮食,别人不好说话。特别是受灾以后,不少医务人员家中房屋倒塌,东西损失,但灾后灭病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影响其工作情绪。西固罗公社王家庄大队医生赵根水收入形式为记工分,灾后房屋倒塌,土地全部淹没,收成无望,工分落空,生活无着落,无心工作;铁杆公社何家庄大队保健站医生实行工资制,灾后欠帐多,工资无法开支。有的基层医务人员反映:社员重建家园,拾柴割草,我们医务人员防病灭病昼夜奔忙,队上不给粮,工资无法支,家中不能管,这种日子真是无法过,甚至已有医生准备外出逃荒。

三是生产大队干部对保健站的性质认识存在误区,将福利事业视为副业。下放机构的资金绝大部分为原来医生集体所有的公共积累和部分国家投资(原公社医生医疗机构),无偿平调给生产大队,医务人员本来就有意见;而生产大队却让医生交款记工,与医生按比例分红,分配交队利润指标,甚至任意从保健站抽款,用作购买牲畜、农具和分配给社员,有的大队甚至要求保健站上交全部利润。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公社和县委领导认为从保健站抽款支援农业是应当的:“不让社、队从基层医疗单位抽款,如何能体现出是福利事业呢?”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促使医疗机构抬高药价,非法经营,加重患者负担。再者,医疗机构下放后,社员认为保健站是生产大队的,赊欠药费现象十分严重。多数县外欠资金占资金总额的半数以上,有的高达76.1%。除去固定资金、药品和受灾损失后,平均每站仅有流动资金22元,最少的仅有10元。保健站有医无药,外欠过多无法经营,严重影响疾病治疗。除上述问题外,由于1961~1963年基层医疗机构不断精简下放,放松了行政管理,卫协会组织涣散,会务活动不经常,对医务人员社会主义教育不普遍、不深入,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解决,使医生感到前途暗淡,滋长了走回头路、回家单干的情绪,个体自行开业者显著增多。据1963年年底统计,全区个体开业机构332个,336人,较1961年底增加了4.5倍。基层卫生组织的频繁变动,不但影响到卫生工作的开展,也使基层领导苦不堪言,以至于在正式文件中说出如此“犯上”的话来:“上级应及早确定方案,很(应为尽———笔者注)快将基层卫生组织安排下来,以后无特殊情况短期内最好不再变动。”[14]

三、“六•二六指示”出台: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回归福利性

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入农村时,看到的就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千疮百孔、混乱不堪的局面。四清工作队及时将这一问题反映到党中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5年1月,、对卫生部做出了“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的指示,指出“这是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必须走的道路”,“是当前卫生工作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促进卫生队伍革命化的一条有效途径”[15]。针对城乡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状况,6月26日,又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这些指示犹如雪中送炭,大大加快了医疗资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以及农村医疗制度恢复重建的步伐。1965年7月15~26日,河北省卫生厅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城市卫生医疗机构要派出30~50%的人员支援农村,其中心任务是培训半农半医和卫生员、接生员;防病治病;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整顿基层卫生组织,建立以生产大队半农半医为主体的卫生网。

从1965年9月到1966年5月“”爆发,农村卫生工作队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办农半医。其中,深泽县共培训半农半医213名,卫生员1555名,节育技术人员10名,基本上达到每个大队有一至二名半农半医,每个生产队有一两名卫生员,每个村有两三名接生员,每个公社有一名节育技术人员。石家庄专区共培训农村医生5930人,占全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总数的83.1%。平均每个生产大队有半农半医1.3名。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接生员27700多人,平均每个生产队有一名不脱产的卫生人员[16]。1966年3月,半农半医第一期学习结束后回到大队,一面防病治病,一面劳动和学习。为使他们学得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群众,深泽县委决定组织全县各生产大队出资建立卫生室,并对旧保健站加以整顿,改造为新型卫生室,使其真正成为社员的卫生福利事业。在专区卫生工作队的协助下,深泽县委在总结过去办保健站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建室六原则:第一,卫生室必须有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二,面向生产,面向贫下中农,送医送药上门;第三,坚持预防为主,实行防治结合;第四,坚持实行亦农亦医,一面防病治病,一面参加劳动;第五,自力更生,勤俭办室;第六,建立一套科学的经济管理和工作制度。在以上原则指导下,县委先组织工作组搞样板,积累经验,然后稳扎稳打,建一个,巩固一个,使建室工作逐步铺开。#p#分页标题#e#

1966年4月底,全县已经村村有医生,队队有卫生室。卫生工作面向农民、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成为现实。贫下中农对新建的卫生室倍加赞扬:“建立卫生室可真方便极了,过去孩子种牛痘,耽误了就种不上,今年是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现成。”还称赞它是“咱贫下中农自己的事业,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今天在共产党和的领导下办成了”[17]。由于公社级医疗机构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其恢复与重建势在必行。为使该项工作切实抓紧,各县成立卫生所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县的卫生院、所和保健站。1964年,深泽县恢复了部分公社卫生院。次年,深泽县公社卫生院由医生集体经营转变为公社办,重新建立了公社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和管理中心。1966年,集体所有制的大队卫生室、公社卫生院与全民所有制的县医院一起,构成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期间,由于“六•二六”指示的保驾护航,以及1968年12月至1976年8月《人民日报》连续刊登的107期“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普遍实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公社医疗机构承上启下,功不可没,因此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当时,公社医疗机构有国办和集体办两种。国办卫生院因为医务人员的收入有保障,对国家政策执行较好,不但支持和帮助合作医疗,还经常派人到大队蹲点,以加强大队卫生室的工作力度。而集体办的卫生院多为自负盈亏,实行合作医疗后,到卫生院看病的人少了,医务人员收入受到影响,出现卫生院与合作医疗对着干的现象。为此,1971年初,卫生部提出公社卫生院实行社办国助的计划[18]。社办国助计划是指农村地段卫生院和公社卫生所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贯彻“六•二六”指示以来从县以上医疗机构下放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分配的毕业学生,一律由国家包工资,吃商品粮。农村卫生院(所)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国家给予补助50~60%,其余由业务收入补足,吃公社集体粮[19]。

人员报酬问题解决后,当年县分院(即原地段医院)和公社卫生院装备问题即正式纳入建设轨道,为体现“社办国助”原则,国家支持部分主要用于增添设备。“从一九七二年开始,卫生部为农村公社卫生院装备一批主要的医疗器材。其中,包括化验室、手术室和放射科所需要的生物显微镜、离心机、保温箱、手术器械刀包、手术床、无影灯、吸引器、麻醉机、X光机及防护用品等。”[20](p.410)再通过公社努力,做到房屋、人员配套,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至1974年,河北省已装备1800个县分院和公社卫生院,占全省总数的48%[21]。1975年为纪念“六•二六”指示发出十周年,省财政局、卫生局提出“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农村卫生工作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重点装备公社卫生院和县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卫生机构”的要求。

1976年全省公社卫生院装备数已达总数的81%强[22]。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1966~1976年十年间,石家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增加60%,全区共有4000多张病床,农村占80%。国家用于卫生事业的经费逐年增加,1976年比1965年增长近两倍,其中70%以上用在农村[23]。1977年深泽县被列入全省重点装备的34个县之一。根据羊村公社卫生院库存材料明细账的确切记载,1973年3月至1977年底,该院共获得石家庄地区8个批次分配医疗器械16种,总价值7628.51元。耿庄公社卫生院账目记载,自1975年底至1978年8月,该公社共4次获得地区分配医疗器械,总价值6692.9元①。小到时价二三十元的出诊包、血压计,大到价值5520元的X光机,一般手术器械基本装备齐全。社办国助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使公社医疗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担负起当地卫生行政工作、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传染病以及一般外伤和农药中毒急救、培训赤脚医生和卫生员等重任,成为支撑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强有力骨架。另一方面,国家投资保证了医务人员收入和医院设备更新,使医疗机构没有了营利的动机。国家财政和集体经济犹如车之两轮,支撑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历经波折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真正完成了由营利到福利的嬗变。受益于此的农民朴素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过去是请医如拜相,买药贵如金,穷人有了病,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现在是,人民的医生为人民,送医送药走上门,社会主义就是好,全靠来领导。”[24]

四、结语

通过对1949~1978年农村医疗制度变迁过程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犹如波动的曲线,起起落落,整顿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过。“这个领域每次发生变化,其走向都与中国整体的政策/制度走向十分吻合。”[25]但是同样的政策对于不同领域所造成的后果却大相径庭:化运动以及相伴而来的对农业发展、农民生活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但却催生了符合民众对社会主义社会设想和期望的农村卫生福利事业。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形势好转,却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滑坡。1965年后集体经济恢复,虽然没有使农民摆脱贫困,但是由国家和集体出资进行的半农半医培训以及三级医疗保健网的搭建,却造就了1970年代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辉煌。

社区卫生半年工作总结篇8

根据市政府分管领导的具体要求,我局1—6月份主要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打算如下。

(一)、加强了医疗机构管理。一是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活动。组织五区四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工作,对五个区的专项行动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共检查医疗机构362家,没收药品13箱,没收器械4件,行政处罚34家,罚款25500元,对21家医疗机构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取缔未注册执业人员21人,限期注册。进一步加强消毒、灭菌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等重点工作的管理,为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提供保障。二是开展了医院管理年活动。今年5月,卫生部召开了深入开展医疗管理年活动电视电话会议,我市各级医院进一步落实规章制度、加强质量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规范医疗行为,建立了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扎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138个,覆盖全市社区的95%以上。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3,000余万元。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还荣获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今年4月,萨尔图区还代表大庆市在深圳举行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四是开展低保人群医疗救助工作。认真实行“两免三减”优惠措施,各区的爱心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期下,采取适宜技术,控制医药费用,将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控制在普通病房同病种住院费用的75%以内,并从2007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低保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数字),把低保医疗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二)、加强卫生监督工作。一是加强职业卫生法的宣传力度。在4月24日—5月1日职业卫生法宣传周期间,市卫生局组织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市卫生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在市县区繁华地带开展了一系列的法律咨询、职业病防治健康咨询活动。共出动宣传车20台次,出宣传板56块,挂宣传幅12幅,发宣传单8000余份,提高了职业病防治水平。二是加大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上半年市县区卫生监督机构累计完成监督检查11800余户次,对违法经营的企业,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作出警告、行政罚款及予以取缔等行政行为,警告210余户、责令改正210余户、行政罚款54余起、罚款金额接近10万元,没收不合格食品5000多公斤。并组织全市卫生执法机构开展了相应的专项整治工作,以农村食品、清理整顿卫生许可、餐饮业、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儿童食品为重点,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三是开展了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完成了7468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任务,“五病”调离率达到了100%。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一是加强了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4?25”计划免疫宣传日等卫生宣传日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同时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如专业讲座、电台访谈、报纸上刊登相关信息等。二是加强计划免疫工作。在全市开展了脊灰强化免疫接种工作,两轮共接种适龄儿童63820名,接种率为98.82%。我们加强了对防保人员的培训,今年上半年,我们对53名县区级预防接种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了儿童的有效接种。三是加强人禽流感的防控工作。制定了《大庆市防控人禽流感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启动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储备消毒药品和隔离防护装置,做好应对人禽流感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今年上半年各级结防机构检查可疑者3720人,完成了全年指标的40%,并利用10天时间深入五区四县完成了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健全全市艾滋病监测网络。目前全市已有6家市级疾控和医院被省卫生厅确立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对麻疹、流脑、风疹等传染病积极防控,开展疫情监测,应急接种,保证了我市疫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是开展了春季“百万市民大清扫”活动,全市共出动*多人,车辆*多台次、清运垃圾*多立方米,清理路沟*万延长米,平整场地*万平方米,治理乱贴乱画*万多处,进一步改善了市容市貌。二是开展了四害防治工作。根据群众反映老鼠和蟑螂多的问题,各县、区开展了大面积灭鼠活动,并对局部密度高的地区组织人员进行了消杀。三是开展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年初,国家下达了农村卫生厕所建设项目,并拨发了相应的匹配资金,杜蒙、肇源和肇州三个县共计承担602座卫生厕所的建设任务。各村屯将“10610”工程中十进村屯的10项内容与58项标准制成永久性的宣传栏及多种形式的办报、漫画,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卫生意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全市共有80%的村屯将粪堆、柴草移至村外。

(五)、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在农村卫生工作方面,我们主要抓了四项工作。一是加强了新农和工作。进一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委、市政府已投资1200万元,有89.77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农业人口参合率已达87.96%,享受合作医疗补偿的农民有6495人,补助金额达301.37万元。并实现了筹资总额、市政投资总额、人均筹资额和参合率四项指标全省最高的目标。二是加强了卫生支农工作。共组织义诊活动58次,有500多名高年资医师或主治医师参加了义诊活动,诊治病人5000多人次,免费发放药品20多万元,已向各乡镇卫生院捐赠价值1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各支援单位还为各乡镇卫生院培养业务骨干200多人。卫生支农“七个一”工程的实施,支援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投资公司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个人半年销售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