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英语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8 15:49:02

清明节英语作文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1

We China has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m.

每年阳历4月5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和祭奠先辈的节日。今年清明节我和家人—起去祭奠了祖先。清明节当天—早,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还有妹妹—起来到祖先的坟墓前给他们摆上饭菜,敬上酒,点上蜡烛。接着的我们还给先辈们烧了纸钱,放了火炮。然后,爸爸妈妈把清明纸标起来,妈妈告诉我用清明纸插起来或者放在上面用石头压上,就表示家人已经来过了。最后,我们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先辈的坟墓前默默祈祷。之后,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The solar calendar year April 5th is tomb sweeping day. Tomb Sweeping Day is our memory and 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 festival. Ching Ming Festival this year my family and I have to hol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the ancestors.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early, I and my father, mother, Grandpa, grandmother and sister - up to the tombs of their ancestors before them from food, wine, candles. Then we gave our ancestors burned paper money, put the gun. Then, mom and Dad took the paper standard, mom told me to use the paper to put or put pressure on top of stone, said the family had been. Finally, we stand in a row in the ancestor grave to pray silently. After that, we would be reluctant to part from.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2

The Qingming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is 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in China, falling on April 4-6 each year. After the festival, the temperature will rise up and rainfall increase. It is the high time for spring plowing and sowing. In the past, the Qingming Festival was called “Arbor Day”, but since 1979, “Arbor Day” was settled on March 12 according to the Gregorian calendar.

清明节是我国24节气之一,在每年农历的4月4-6之间。清明过后,气温逐渐上升,雨水也增多,这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在过去,清明节也被称作植树节,后来从1979年后,植树节被定在公历的5月12日。

But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not only a solar term to guide farm work, it is more a festival of commemoration. It sees a combination of sadness and happiness.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ay of sacrifice. Both the Han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t this time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s and sweep the tombs of the diseased. On each Qingming Festival, all cemeteries are crowded with people who come to sweep tombs and offer sacrifices, but the customs have been greatly simplified today. After slightly sweeping the tombs, people offer food, flowers, then burn incense and ghost money. In short, it’s a time to cherish the memory of our ancestors and show our respect to them. Also, it’s a time for family gathering.

清明节不仅是指引人们开始农活的节气,也是举行祭祀最重要的节日,纪念悲伤和喜悦的日子。汉族和少数民族为祖先奉上祭品,为逝者扫墓。清明这天,墓园都是来祭祖扫墓的人,只是祭奠形式都有所简化。清扫墓地后,人们会奉上食物,鲜花,然后烧香烧纸钱。总之,清明是怀念与死去的家人的记忆,表示尊重的一天。同样,也是家人团聚的一天。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3

关键词:主位理论;诗歌翻译;《清明》

1.引言

著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七言绝句。此诗有多种英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杜牧的《清明》一诗的译文进行功能分析,看译者怎样通过语言结构的组合来更清晰明确地传递源语语篇的含义。

2. 主位结构

主述位概念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Malhesius(1928)提出,他发现句子不同的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位于句首的成分则充当论述的起点。这类起点成分称为主位,只含有已知信息,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其他成分被称为述位,是新信息,是交际重点所在。主位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由主语充当主位是无标记主位,由其他成分(如状语,补语)充当主位为标记主位(黄国文 2003)。

Halliday(1994)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他认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以进一步分析,而后者则有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而句项主位不能和单项主位及复项主位并列。

因此通过研究主述位结构可以更好地研究英译诗歌的信息分布、句子的照应和过渡,从而更好地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其含义。

3.《清明》的解读及英译文本

唐代杜牧的《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绵绵不绝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哀伤情绪。在清明这个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节气,却有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中凄切,偏又逢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便更加凄迷纷乱。对于这首充满诗意的唐诗,不同的译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试以孙译(孙大雨1997)译文为语料,运用主述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4.《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4.1 《清明》源语语篇的主位分析

《清明》源语语篇的四个小句可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表1是对此诗的主述位分析。

《清明》的每个小句都有各自的主位,即信息起点。其中,第一,二,四小句都是由名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三句是由动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一小句的主位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明时节”,与题目相呼应,充当小句的时间状语,为标记主位,同时“雨纷纷”也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二句“街上行人”点明事件发生的人物,充当小句的主语,为无标记主位,同时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欲断魂”则点明此诗思乡悲楚的基调。第三句的仍是围绕“行人”或作者的行为进行描述,欲饮酒消愁或心存希冀,欲饮酒作乐,体现事件发展的过程。第四句的“牧童”既是小句的主位,也是主语,为典型的无标记主位,此句为前一句的引申,仅以一句答语为全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4.2《清明》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下文将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清明》英译文进行逐句分析。

第一句: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意义的的时间短语“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充当主位。这与源语文本的“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一致的。源语文本将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为了点明并突出诗文的背景主题,奠定整首诗的凄切基调,在这里,孙译文本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做到了与原文本的对等。

第二句:位“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体现出源文本“街上行人”的寓意。为突出此诗的主题,此处“行人”不仅只来往路人,更是指独在异乡漂泊的游子。

第三句:在原诗中第三句是以动词短语“借问”充当主位,将问话者与被问话人寓意其中,并未指明问话者是“街上行人”还是作者本人,所以在此句的翻译中译者避免了问话人的身份,而是直接以问话形式出现。同时译者又考虑到了信息中心的问题,原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信息中心是“有”,译者以“found”一词结尾,尽量做到形式和意义上与原诗对等。

第四句:译者用名词短语充当小句主位,在小句中做主语,属于无标记主位,也是单项主位。诗歌于其他问题的翻译不同,小句成分的安置有时要考虑关键词的放置及要考虑“音美”(如尾韵),在此句翻译中,译者考虑到将“遥指”一词突出,将“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位置提前,将“point to afar”放置在一起,并在句尾考虑到“音美”,将“say”置于句尾,与尾韵/ei/押韵,虽未破坏诗中意境,但是稍显累赘。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源语语篇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的诗篇,这就少不了地点、时间、场景等因素。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成分的时间短语充当标记主位,为小句提供背景和取得对照效果,从而抓住了送别场景的描写,更好地传达了源语语篇的离愁。同时译者在表达源语意境的同时注重“音美”,采用押韵的方式,能够更好表达文章意境。从忠实于源语语篇角度看,通过主位结构比较分析,孙译也很接近原文主位结构,因此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 1928. On Linguistic Characterolog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modern English [A]. In J. Vachek (ed.). 1964.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3]黄国文,2003,从语篇功能的角度看《清明》的几种译文[A]。见钱军(编),《语言学:中国与世界同步》[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4

关键词:语音;迁移;对比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人们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别的影响通常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历史背景带入其中,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相似或相同,学习者可以将这种相似或相同运用到二语学习过程当中,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如将这些规则和习惯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和干扰作用。

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通过从中找到其相同之处来学习。如果不加以指导说明,任凭学生自己去进行“迁移”学习,多数情况下势必会产生负迁移。对比语言学家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应该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述,一方面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行的描述,并加以仔细比较,让学生通过英语与汉语异同的比较,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相似音

在单个的元音或辅音发音方面,尽管很多英语中的发音都能够在汉语普通话中找到近似音,但这些音的发音部位或发音特征是有区别的,这就给中国学生完全掌握英语的发音造成了困难。如/i:/这个长元音,发音的时候舌前部向硬腭抬起,舌位较高,嘴唇向两边平伸,成微笑状。和汉语中的“衣”发音相似,但是没有摩擦,而发“衣”的音时,舌头和上颚会发生摩擦。再如 //和 //这两个摩擦音,发这两个音的时候舌端应向齿龈后部抬起,舌前部随之向硬腭抬起,双唇稍收圆并向前突出。而很多学生用汉语里面的“诗”和“日”分别替代者两个音,是不准确的。因为“诗”和“日”是卷舌音,而//和 //不是。英语有某些汉语中不存在的音位。如英语中的辅音//和//,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习惯于用汉语中相似的音来代替,将//发作/s/,把//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sink与think没有区别,zen与then没有区别。

二、节奏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

语言的节奏就是指在讲话或朗读的时候,语言所呈现出来的时间上的有规律的间隔。汉语和英语都是有节奏的语言,所不同的是英语的节奏讲究轻重的搭配,主要体现在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交替变化中。而汉语虽然也有轻重之别,但在节奏表征上只是辅助性的,主要体现在声调的搭配。

英语中,少数重读音节与大量非重读音节交替出现。重读音节的相对调值比较高,发音较清晰,发音时间也较长。相反,轻读音节一般则调值较低,发音含糊、短促,音节与音节之间存在连读,省音,顺、逆和混合同化等特殊的语音现象。而每一个重读音节出现的间隔大体相同,因此,英语也被称为“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其声调,除少数轻读的语气词以外,每个音节都需要几乎相同的时间,清清楚楚地念出来,音节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因此,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汉语中除了一些轻声助词读的较快,较轻以外,一般每个字(音节)都念的清清楚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请比较下面两句汉语和其相对应的两句英语。

1)这个男孩很想扩大他的词汇量。

A.The boy is interested in enlarging his vocabulary.

2)每天进步很大。

B.Great progress is made daily.

先看两句汉语。句1中共有十三个音节,句2中有6个音节,因此读句1所用的时间差不多是句2的两倍。再来看英语句子。句A共有16个音节,其中重读音节4个,句B共有7个音节,其中重读音节也是4个。这两句话虽然句子的长度(总的音节数)相差很多,但重读音节都是4个,因此读这两个英文句子所花费的时间应该是大致相等的。英语中各重读音节之间需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因此要注意重音间的轻音数目,轻音若较多,就需要读快一些,而语速加快就会出现连读,省音,同化等语音现象,这就也是很多中国学生听不懂老外说话,觉得他们讲的很快,讲得很不清楚的原因。而实际上这才是英语的节奏特点,每个音都发清楚了,那就不是英语了。

而中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对于母语语音特点的直觉已经非常深刻,从而会受到汉语节奏模式的深刻影响,造成说不好,听不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英语和汉语的节奏特点和差异,进行对比教学,对连读,省音,同化等语音现象也进行详细的讲解,做大量练习,从而掌握正确的英语节奏。

三、重音

英语是“以重音计时”(stress-timed)的语言。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重音在英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重音是语调和话语节奏结构的基础,是英语语音表达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汉语是“以音节计时”(syllable-timed)的语言,它的重音远远没有英语那样重要,因为汉语中几乎是每个音节都重读的。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读英语时把每个音节都读的很重很清楚,讲出来的英语都是汉腔汉调的。

英语重音包括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单词重音是指人们在单独朗读一个单词时的一套重音规则。这些规则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很多中国学生对于单词重音掌握不好,随意改变重音位置,这就会导致理解困难和交际失败。因为英语单词的重音具有辨义作用。汉语是依靠声调来辨别词义和词性的,重音的作用并不大。因此学生对词重音的位置不是很敏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分析英语和汉语重音的异同,让他们了解每个单词一般只有一个重音,要慢慢克服汉语习惯的影响。

句子重音是指人们在朗读连贯的语句时那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轻读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实词(实义动词,名词,部分代词,形容词,副词等)重读,虚词(冠词,代词,连词,介词等)轻读。大部分虚词一般既可用强读式(strong form),也可用其弱读式(weak form),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词应该读其弱读式,但大部分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读其强读式。而这些词只有在被强调,需要重读的时候才应该用强读式。其实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中国学生受到汉语节奏模式影响的表现。

如:I don’t like apple and pear.

这句话中的“and”是连词,其强读式是/nd/弱读式是/n/或者 /n/。在这句话中应读其弱读式。

又如:The letter’s from him, not to him.

这句话中的“to”和“from”是介词,具有强读式和弱读式。介词是虚词,按照句子重音一般规则的话,应该是轻读,所以要读其弱读式。但是在这句话中“to”和“from”在意义上构成了对比,是说者要强调的内容,因此应该读其强读式。

四、语调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也指说话时的语气和停顿。英语的基本调有两种,升调和降调。英语语调除了表达语法意义之外,还能更多地表达出字面之外的隐含意义。其升降起伏比较自由,幅度很大。依靠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来表现节奏的变化正是英语语调的表现形式。

虽然汉语有声调也有语调,但汉语的语调只是以4种单字调为基本单元而建立起来的语调,语调本身升降变化不大。汉语语句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语调一般是在句末的字调基础上稍作调整,字的声调只根据说话人的语调稍加抑扬。汉语的语调受字调的限制,缺乏“自由”,所以语调就不能大幅度升降。因此,汉语语调的变化不是那么显著。

而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或交际时受汉语的影响,语调平淡,缺乏音节的高低、长短、强弱之感,往往该升的地方升不上去,该降的地方又降不下来,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

五、结语

汉语和英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教师必须了解两种语言语音系统的基本特点,了解一定的汉英语音理论知识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对比教学,向学生讲明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并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听和说的机会,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避免语音负迁移,使学生逐步改变母语的发音和感知习惯,强化重音意识,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参考文献

[1]王桂珍.英语语音语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冠林,孙静渊.实用英语语音语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4]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概括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角度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走访调查量及课堂观察,了解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供参考。同时,帮助初中英语教师认识到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或低效的,从而模仿、学习、实施那些有效的教学行为,避免低效和负效教学行为,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外语习得,并为教师反思和调节自身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一、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根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际走访调查和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本人认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讲述有待清晰

英语教师都非常重视讲述行为,并力争做到讲述清晰明了。但总体上来说,英语教师的课堂讲述行为还是有待提高。第一,没有厘清“讲”与“不讲”的关系。有的教师因倡导“新课改”的精神,课堂教学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却偏要领着学生绕来绕去,这种低效的课堂讲述行为应予以摒弃。如何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是现代课堂需要澄清的问题。

第二,教师在提前告知学习目标方面有所欠缺。教师们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写在自己的教案上,但在课堂中并没有提前告知学生。教师心中的清楚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明了,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第三,课堂讲述缺乏激情。课堂观察发现,英语教师的讲述行为并不总是热情而有感染力的,有的教师为了增加自己的威严,在课堂中不苟言笑;有的教师课堂讲述温柔有余而活力不足,缺乏激情的讲述行为成了的课堂催眠曲。

(二)课堂呈示行为过多地依赖多媒体

课件演示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虽然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课堂多媒体呈现的容量适中,得到学生的认可,但课堂观察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第一,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在许多英语课堂中,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要讲的、要写的内容都以多媒体呈现,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则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虽丰富多彩,但课后关掉电脑,学生遗忘的也差不多了。而重要的内容留在黑板上,学生能一直看到下课,印象也深刻些,这样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第二,课件制作水平有待提升。在观察中发现,有的课件上在文字的周围不停地有卡通人物在跳动,有的还出现了 KTV 中鼓掌、喝彩的手势和声音,这些鲜艳、动态的形象都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太花哨的画面更容易喧宾夺主,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还有的课件内容太拥挤,坐在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再者课件上的拼写、语法错误也时有出现。这些问题在年轻的新手型英语教师中出现的最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教师课堂教学用语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课堂用语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既是教师执行课堂教学计划的工具,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的课堂用语具有示范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有重要的“范例”功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发音标准、口语流利的教师。而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结果显示了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教师的课堂用语中存在着不当的口头禅、惯用语气词等语癖。有的英语教师在课堂的整个语段中不断地说到“ok,ok”等无意识的话语。语癖的最直接危害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造成不甚规范高雅的教学氛围,同时一定程度地减弱了教师的教学威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第二教师的课堂用语情感不足,中式英语现象严重。在教学中,Please read and remember, Now I tell you to ……等中式英语的错误表述方法为教师所所忽视,时常出现在英语课堂中。

二、改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

基于以上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整体策略,下面分别针对三类主要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一)课堂讲述行为策略

教师的讲述主要是一种单向交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或者做笔记。根据初中生听讲行为的特征,英语教师要扬长避短,提高其课堂讲述行为的有效性。

1.厘清“讲”与“不讲”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讲解行为是一种接受类的教学行为,但是接受学习并不等于机械学习。新课程要摒除被动学习的条件、纠正被动学习的行为习惯,不在于淡化接受学习,而在于优化接受学习,使之成为能动的接受学习。对于学生无法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清晰的呈现、描述和解释,都可以助帮学生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2.提前告知学习目标

要清晰地讲述,教师就要语言准确、指导具体,减少模糊和混乱。有这样的一节英语课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对于一些有难度的语法和句式要在下一课时进行讲解。教师以这样的话“Todaywearegoingtolearnanew lesson……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tory? Now, please read the story by yourself”开始了讲述,并没有明确的告知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是下次课要重点讲解的,本节课只是做初步的了解。类似的讲述行为往往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通常是下一课时讲述的重点内容)而无法自拔,学习的挫败感使其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学目标,教师内心的清楚并不等于学生的明了,提前告知至关重要。

3.热情生动地讲述

要实现热情生动地讲述,还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教学目标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视野。较之于西方文化的开放,东方文化的严谨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在课堂中要有一定的威严,有些夸张的动作不适合老师的身份。英语教师要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更加开放的心态是其行为改变的基础。根据教学情境的设置,适当的活跃可能会更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在讲到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这一课的时候,有位教师利用自己表演的天赋,一会以魔镜的口吻来讲述,一会又以白雪公主的身份来表达,整节课引人入胜,学生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练习的行列,师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行为策略

本人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并不能起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堂的性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6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利契机。现就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教育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以深化“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突出立德树人,以清明节为契机,以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和抒写感言寄语、网下清明祭扫等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运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

(一)开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校内实践活动

开展放飞“中国梦”活动系列之“清明祭英烈”活动,让学生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表达对先烈先辈的感恩怀念,培养爱国情感。

1、主题班会

各班级围绕“先烈伴我成长”主题,上一节班队会课,班队会记录表中要附有班会活动照片。

2、各年级分别开展以下活动

1、2年级:各班级利用中午读书时间举行一次清明经典诗歌朗诵比赛。(4月3日前各班提交2份最优秀的诗歌朗诵稿及2张比赛照片,上传到共享综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

3年级: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制作剪报。(A4竖版,4月7日11:30前,每班挑选5份作品以年级为单位上交综合部)

4年级: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办一份清明为主题的手抄报。(A4竖版,4月7日11:30前,每班挑选5份作品以年级为单位上交综合部)

5年级:各班级举行一次“清明祭英烈”征文比赛,表达对先烈的感恩情怀。(4月3日前各班挑选5份优秀作品上交,并上传2份电子稿至共享综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

(二)开展“清明祭英烈”教育校外实践活动

各班号召家委会的成员,带领孩子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扫活动,就近就便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革命战争纪念地、重大战役发生地以及烈士陵园、烈士墓地祭扫、献花和宣誓。强调让家长将祭扫活动的相片上传给班主任。

活动相片于4月7日上午11:30前,每班挑选2张上传至共享综合部—2015、3—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中。

(三)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等网上祭奠活动,网页将每天刊出精彩寄语,同时实时显示全国各地参与人数。要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未成年人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学国历史和英模事迹。

网址:登陆__网站链接进入“网上祭英烈”专门网页。

学校德育处将统计各班级学生的参与率,4月7日前将参与的网上截图上传共享德育处—__、2—清明祭英烈活动文件夹。

高区第二小学少先队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7

关键词:语言迁移 负迁移

一、语言迁移的基本理论及其概念。

语言迁移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外语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今天,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语言迁移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Across Cultures) (1957) 中提出来的,这一著作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曾经产生过极大的影响。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 (1957) 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即“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 的干扰。因此,教师如果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体系进行比较,以预测两种语言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决定外语课程和教材中哪些项目应进行特殊处理,并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尽力形成新的习惯。

二、研究方法

发音人员:邀请广西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30名会说桂林话的学生(2007年桂林市中考英语16个男生中 6个得A、4个得B、6个得C,14个女生中 6个得A、 4个得B、4个得C)请他们分别朗读一段中英文短文。(用桂林话朗读中文,短文包括每种语言基本的语音成分)

实验语料: 一段包括所有桂林方言语音成分的短文和一段包括所有英语语音成分的短文。实验设备: 数码相机录音。

实验比较:先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语音错误,带着这些错误去听各自桂林方言录音,考察这些错误是否由桂林方言引起,以验证口音是否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体现的实验假设。

三、实验分析

1.分析英文录音总结出的语音错误

桂林方言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二者在语音方面相差很大。长期受桂林方言习惯的影响,学生对重读、连读、节奏等语音知识所知甚少,发音不准、语调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

(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如把/b/、/d/、/g/ 发成/p/、/t/、/k/; 用桂林方言中接近的音去替换英语语音, 如用“缺”顶替/tr/, 用“绝”顶替/dr/。另外,将/i:/ 和/i/, /u:/和/u/ 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如把but /b t/读成/b t /; 而trouble /tr bl/ 中的/ l / 辅音则省去不读,/tr bl/ 被读成/tr b/ 的音。

(3)重音位置不明。如把interesting /′intristi?耷/ 读成/in′tristi?耷/。

(4) 节奏把握不准。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读出,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 元音强弱不分, 长度趋同。

(5) 某些基本音的错误。如light 和night 不分。

(6) 语调平淡生硬。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所读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

2.对照桂林方言与英语录音和各自语音系统特点作出的错误分析

(1)音素清浊、长短不分。两种语音的音位系统不同, 英语里有严格的清浊音素对应, 桂林方言里则没有, 这就造成学生对英语清浊音发音、辨音的困难。所以把/b/、/d/、/g/ 发成/p/、/t/、/k/;汉语中“缺”接近/tr/,所以用“缺”顶替/tr/,另外, 由于桂林方言中没有长短音之分,所以发音时总是无意识地将/i:/ 和/i//u:/和/u/ 混淆起来。

(2)增音、减音现象严重。由于两种语言音位系统的差异, 桂林方言一般不以辅音结尾( 鼻音m , n 除外) ,且无辅音连缀现象, 而英语则无此规律。因此,在读英语时就常常出现增元音、减辅音的现象。如在读闭音节的单词时习惯在结尾的辅音后或在辅音连缀中加进一个元音,而trouble /tr bl/ 中的/ l / 辅音则省去不读, /tr bl/ 被读成/tr b/。

(3)重音位置不明。重音读不准在英语学习中是很普遍的问题。桂林方言的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的重音大多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英语则不然。受母语的影响,他们常常按照桂林方言的重音习惯来读英语单词。如把interesting /′intristi?耷/ 读成/in′tristi?耷/。此外,许多学生不了解英语的重音具有标明词类或功能的作用, 如import 作名词时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作动词时重音却在第二个音节上。

(4)节奏把握不准。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母语产生的负迁移在节奏上表现得最明显,也最顽固。英语被认为是“以重音记时”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有节奏。且节奏的基本倾向表现为各个重音节之间的时距大体上相等。而桂林方言的节奏是以“断奏音”的方式一个一个音节连续出现,且各个音节的长短一般区别不大,语句的长短基本上是按音节数计算的,属“以音节计时”的语言。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习惯于把每个音节的力度平均分配,元音强弱不分,长度趋同, 所以很难说出一口地道的英语。

(5) 桂林方言干扰造成某些基本音的错误。桂林方言对学生英语发音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桂林方言无鼻音,桂林方言中的n 和l 不分,因此,light和night读不准。

(6) 语调平淡生硬。英语属语调语言, 其语句中的词必须受语调的支配,句子靠语调来辨义。 因此语调对于表达话语意图极为重要。而桂林方言属声调语言, 声调本身即具有区分汉字意义的功能。学生长期以来所养成的这种母语习惯使他们对英语语调的把握极为困难,升调、降调、平调互相混乱, 所读、所说的英语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不能很好地表达和传递语意,严重影响了语言的有效交际。

四、结论及对于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的声学实验及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第二语言语音的习得和母语语音的习得是有差异的。口音就是母语负迁移在语音层面上的体现。要改善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现状, 提高英语语音教学水平, 笔者认为克服母语负迁移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通过纠正普通话发音来带动英语语音的提高。在纠正读音的问题上,运用母语的发音特点来达到这个目的,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2.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学生在口语中发生错误大都是因为没有仔细把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习惯性地用母语中的发音来代替目的语中的发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认真分析学生的语音错误和母语对他们的影响。帮助学生将两种语言中相近的音进行对比,仔细对照发音器官图,找准发音部位,掌握发音方法。

3.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中国学生英语语音不准的根本原因是口腔肌肉不利于英语的发音。为了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在每一个错误的地方都采取故意夸张的方法。练习单音时可以故意夸张读不准的音。针对连读现象,可训练他们将一组组意义和语法结构联系紧密的词或短句连起来读。碰到辅音和元音的连读时,可将它们视为一个单词进行拼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对单词的弱读式进行强化训练。训练语调时,教师辅导学生画出语调图,故意夸张升调。

总之,要改变桂林学生英语口语中浓重的桂林腔,要首先帮助他们认识到方言的影响,纠正普通话的发音错误,仔细进行英汉语音对比,学习语音器官图,弄清发音部位,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模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音语调,训练成有利于英语发音的口腔肌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Lado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清明节英语作文篇8

已有学者就翻译中如何再现源语语言的模糊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翻译中模糊与模糊、精确与模糊之间的转换策略[5,8]。翻译过程也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在古汉诗模糊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思维的模糊性对纷繁复杂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即模糊理解,从而准确把握全文。在模糊表达阶段,要积极运用目标语中的模糊语言来替代原诗的内涵,跨越语言文化差异,尽量减少原语损失,实现成功交际。同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语言和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汉语古诗和英语诗歌在表现模糊美感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效应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采用恰当翻译手段对古汉诗模糊语言效果的遗失进行补偿,从而使译诗与原诗在表达效果上达到有机的、模糊的、动态的对等。语音模糊与翻译语音模糊性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语音现象。区分语音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发音器官和发音方式,人的发音器官主要分为发音的动力器官、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官,这几个部分的分割并非泾渭分明;发音方式主要表现为口腔的开合度、舌位、唇形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没有一个精确的划分标准,因而语音的模糊性也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语音中的双元音、半元音以及语音中的同化、连读、失去爆破等现象都可以说是语音模糊性的表现。

汉语古诗语音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利用语言中的一语多义或同音异义现象,表达双重含义,表面言此,实则及彼,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翻译时,首选方法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实在没有则选择相近的双关表达方式;最后还可以选择释意的方式。例如:(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獉獉獉獉獉獉獉。(刘禹锡:《竹枝词》)Thewestisveiledinrain,theeastbasksinsun-shine,/Mybeloved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2)春蚕到死丝方尽獉獉獉獉獉獉獉,/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The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Thecandleonlywhenburnthasnotearstoshed.[10]以上诗歌中,“晴”和“情”同音,表面上说天气的阴晴,实则指人的爱情;“丝”和“思”同音,字面上讲春蚕吐丝,却隐含人的相思。古汉诗中的这种语音双关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取得相当的表达效果。许渊冲的译文将汉语的一语双关转化为英语中的“二语双关”,例(1)中,译入语分别用“thedayisfine”和“deepinlove”来表达原文的双关;例(2)中汉语的“丝”分别译成“silk”和“lovesick”,两个译例将汉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都表达了出来。语法模糊与翻译语言中的语法模糊性主要涉及语法范畴分类模糊和语法界限不清的现象。语法模糊性以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比较明显,就词法层面而言,词的词类归属往往不确定,同一个词可以属于不同的词类;在句法层面,英语的时态就具有模糊性,如现在进行时既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也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汉语句法模糊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汉语句法基本特征是“意合”,词与词、句与句之间重意合对接,它们之间不用表示语法关系的结构标记,使汉语的语法范畴高度模糊化[11]。语法模糊性在汉语古诗中比较常见,较之英语,主要表现为代词、连词缺省和单复数不分而引起的模糊现象,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Ihearosmanthusbloomsfallunenjoyed;/Whennightcomes,hillsdissolveinthevoid./Therisingmoonarousesbirdstosing;/Theirfitfultwittersfillthedalewithspring.(许渊冲)Manatleisure.Cassiaflowersfall./Quietnight.Springmountainisempty./Moonrises.Startlesamountainbird./Itsingsattimesinthespringstream.(叶维廉)诗中没有出现一个人称代词指称人物关系,诗中的“人”究竟指的是“我”自己,还是指的别的什么人,原诗并没有作出明确交代,这就造成汉诗指称的模糊性,不同译者就会有不同的阐释,许渊冲选择第一人称“I”,而叶维廉将其译为第三人称“Man”。原诗也没有连接词表明逻辑关系,对于“夜静春山空”一句,许渊冲的译文增加连词“When”将时间顺序补译出来,而叶维廉则完全直译。原诗中的山鸟没有交代是一只还是一群,指代模糊。许译为复数,而叶译为单数。由于汉语古诗的语法模糊特征,在英译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英汉诗歌语法上的差异进行补偿,同时,因原诗语法成分的缺省产生的模糊性导致不同译者的理解差异,从而导致译文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尽管补偿方式各异,表达效果上却基本达到动态对等。

语义模糊与翻译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讲,语义产生的过程就是概念化的过程,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的不确定性导致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汉语古诗语义的模糊性使诗歌产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朦胧美。古汉诗语义的模糊性常常是由于指代不明、语法省略、一词多义等现象造成的。下面以《清明》为例说明古汉诗语义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IntheRainySeasonofSpring/Itdrizzlesendlessduringtherainyseasoninspring,/Travelersalongtheroadlookgloomyandmiserable./WhenIaskashep-herdboywhereIcanfindatavern,/Hepointsatadistanthamletnestlingamidstapricotblossoms.(杨宪益)TheMourningDay/AdrizzlingrainfallsliketearsontheMourningDay;/Themourner'sheartisgoingtobreakonhisway./Wherecanawineshopbefoundtodrownhissadhours?/Acowherdpointstoacot'midapricotflowers.(许渊冲)原诗中存在多处语义模糊,给读者留下更多更广的阐释空间。翻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理解原诗是翻译过程的首要环节,不同译者对同一模糊表达会产生不同理解,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清明时节”没有指明是清明节这一天还是包括清明节前后,杨译(therainyseasoninspring)指的是清明节期间,许译(theMourningDay)讲的是清明节当天;“路上行人”不知指的是诗人自己还是泛指出门在外者,杨译(travelers)指的是在外旅行的人,用的是复数人称,许译(mourner)指的是吊唁者,人称为单数;“借问”没有表明是谁问谁;杨译(Iaskashepherdboy)表明的是“我”(作者本人或其他人)问牧童,许译则没表明谁是发问者;“杏花村”是酒店名?还是杏树环绕的村舍?杨译和许译都选取后者。可见,古汉诗语义模糊性给译者留下更大的解读空间,因为译者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英译文,语义模糊性为不同译文提供了理论依据。语用模糊与翻译不同学者对语言中的语用模糊现象界说不一,但大致说来,语用模糊(PragmaticAmbivalence)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actsorforces)的现象[12]。语用模糊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两方面来考察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诗歌中的这种语用模糊手段,大多是出于语言系统内部以外的考虑,使用迂回的策略间接、委婉表明作者的意图。试看王昌龄《出塞》中前两句的英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ThemoongoesbacktothetimeofCh'in,thewalltothetimeofHan./Andtheroadourtroopsaretrave-linggoesbackthreehundredmiles.(Bynner)Theage-oldmoonstillshinesovertheancientGreatWall./Butourfrontierguardsmanhavenotcomebackatall.(许渊冲)原诗中的名词如“秦时明月”和“汉时关”并不是真正写秦朝的明月和汉代的关隘,诗句的用意是想描写战士巡逻边关、仰望月亮而触景生情的心情。Bynner的译文完全照字翻译,令人不知所云,而许译没提原诗中的朝代,却传达出了原诗的真正语用意义。在翻译这类诗歌时,译者应该超越原诗语言的表面形式,按照诗歌语境揭示其隐含意义或语用意义,从而传达出原诗的真正意图。

作者:武宁 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成人高考作文范文 下一篇:自我介绍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