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7 13:52:13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现状;教育

0.引言

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

1.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

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

1.2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

1.3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

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2.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折射出他们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比较开放、自我和随意的,呈现出婚恋观的多维度、价值多元化和婚恋形式的多样性。反思其现象, 大学生婚恋观嬗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

2.1大学生自身原因是关键

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任何一种反传统婚恋观的行为都容易赢得他们的认同,甚至把这些具有挑战意味的大胆行为当作彰显个性和标示成熟的标杆,对传统道德所蔑视的行为往往还给予追捧和效仿。他们认为婚恋行为是个人的私事,排斥学校等外来力量的干涉,在思维上对一些不良的婚恋行为很少给予理性的判断。

2.2社会大环境是诱因

大学生的婚恋观受社会婚恋观的影响,是一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大学校园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受西方思潮的冲击更为强烈。社会的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日益冲击我国传统的婚恋观,这些难免会对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

2.3学校教育缺失是催化剂

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性问题,更是有损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

2.4家庭错误引导是导火索

在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中,父母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不良的婚恋观和婚恋价值取向与家庭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父母对子女经常灌输金钱观念,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择偶标准,甚至出现“金钱至上”的恋爱观。

3.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引导和教育:

3.1加强婚恋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婚恋责任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要让大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纯洁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注重婚恋观教育的个性化, 增强大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在面对婚恋问题时更加理智和负责。要倡导对待爱情忠贞专一,明确婚姻的本质是以男女两性结合为特征的伦理关系,其根本点是爱情与义务的统一,正确把握两往,谨慎婚前,杜绝婚外性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婚恋问题。

3.2营造文化氛围,养成大学生健康婚育文化

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3.3社会广泛参与,共筑大学生婚恋教育立体网络

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将会长期持续,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多样性也会长期持续。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网络系统,调动一切因素和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大众媒体等共同营造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众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不仅接触媒介的机会比较大,接触到的媒介种类比较多,而且还特别关注大众媒介提供的有关爱情与婚姻内容。而且,大学生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是相当认同的。因此,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平台, 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积极吸引社会、家庭力量参与,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确保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李永芳,倪志军,牛瑞仙,李效良,刘京.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9,(1).

[2]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吴昭仪,吴丽娟.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5,(3).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 婚恋观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43-02

1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现状

随着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心理上渴求能与异性接触并且互相了解,加上高职院校的学习压力较中学有所减轻,这些条件为恋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促进恋爱双方的共同进步,但是部分高职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1.1 对于恋爱存在盲目性

此类学生更加看重恋爱的过程,对于爱情的理解非常单纯并且趋于盲目,在他们看来,大学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足够,不在乎这类爱情是否能够维持下去。一方面,随着学生步入大学校园,由于脱离家庭的约束,学生缺少亲人的关爱,他们在心理上渴求得到他人理解,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恋爱正好弥补了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之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也使他们步入行列。

1.2 对于婚姻趋于现实性

我国传统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而在当今社会中演变为一种物质上与条件上的攀比。与上述所说的盲目性相比,这类学生并不注重双方感情的培养,爱情在他们看来贴上了物质化的标签,他们注重生活中的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生活。对于婚姻,他们更加看重结果,即认为恋爱的最终目的就是结婚。这类学生更偏向于对于爱情的索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这些群体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与安全的需要。这类现象用社会上最为流行的一句话概括便是:“宁愿坐在宝马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1.3 对于性认识的开放性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性与婚姻的认识,学生更加趋于早熟状态,彻底的摆脱了祖辈“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的恋爱观。对于“性”这个我国传统教育上一直很避讳的话题,他们通过自己的了解,自身仍处于一种对“性”懵懂的状态,思想上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中心主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性问题方面,西方思潮对于我国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容易接受前者。对于婚前,部分学生渴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我,不考虑结果而提前尝试禁果。高校思修课对这个问题应该对此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与处理性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高校思修课谈论爱情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还需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对自身进行爱的反思,以此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形成正确婚恋观的基础

作为一门融合了各类学科长处的思修课来说,它所承担的意义非常深远,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可以积极观察学生的动向,与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互动中能够发现一些不合理的信念,通过合理引导使学生放弃原有不合理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正确认识我国的婚恋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婚恋观。

2.1.1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综合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观方面,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教会学生妥善处理婚恋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譬如在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方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使之意识到校园中学习应该摆在恋爱的前面,坚持学习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基本原则,在恋爱中坚持恋爱的原则与相关的道德准则,不随意违背,坚持自尊自爱,学会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进行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找到学生情感的敏感点,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摒弃传统填鸭式说理式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教师的观点。毕竟,高校道德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此:通过理论教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2.1.2 法律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婚恋观的塑造

法律基础是思修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法律必定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婚恋观方面,青春期的学生对于与之相关的法律可谓懵懂,相关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处理婚恋问题方面的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新的《婚姻法》的出台,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去主动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比如:婚姻自由、性道德、生育问题、财产分割问题、离婚等。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恋爱与结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处理感情问题,谈论的是个体的幸福问题,而后者牵涉到是家庭责任问题。这涉及到对配偶,对子女,对长辈的相关的法律责任,比如:夫妻双方的性道德、养育子女、赡养父母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来触动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思索,还可以通过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使学生以此来构建自己合理的婚恋观。

3 结语

高职学生婚恋观既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职学生的婚恋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他们对与异往的要求日趋强烈,同时也面临着婚恋相关问题的困扰。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业的压力减轻,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减少,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容易在爱情面前迷失自我。该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把握高职学生的婚恋观现状,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理解恋爱、婚姻与责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 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埃利斯.控制焦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张海娟.新婚姻法视域下高校婚恋观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2).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3

关键词:婚姻关系;婚恋观

婚姻是爱情最美好的向往,而婚姻生活占到人生中的三分之二,甚至还要多,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是拥有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的重要条件。而我们每个人从孩童时期就在长期并近距离地观摩感受着父母的婚姻,学习着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继承着父母的交流方式,最终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婚恋观。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良好的父母婚姻关系有利于子女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而不良的父母婚姻关系则会对子女婚恋观造成消极的影响。

一、婚恋观概念的界定

从字面上看,婚恋观是指人在婚姻和恋爱上的看法与观念。而在学术界对于婚恋观这一概念并没有很成熟的定义,主要说的对是相关概念的探讨。

在恋爱价值观和爱情价值观方面,李志、彭建国(2000)认为,恋爱价值观是人们价值观对于恋爱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生活等的观念系统。李颖(赵多辉,2008)指出,恋爱价值观是指青年们在恋爱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与贡献以及社会、他人对青年恋爱需要的尊重与满足的统一,是对恋爱问题的一种评价、选择恋爱方式的概括,体现了青年对恋爱的深刻理解和目的评价。黄希庭等(李阳,2013)认为,爱情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到什么样的爱情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婚恋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并且对这么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恋爱观方面,卢春莉(2003)认为,恋爱观是一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正确的恋爱观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幸福和美好。李庆祝(2002)认为,恋爱观是人们对待恋爱与爱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决定的。

在婚恋观方面,赵冰洁(2002)认为,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刘亚丽(2003)提出,婚恋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基础问题的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苏红(2008)则认为婚恋观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是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取向的基本看法,婚恋观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个体未来婚姻选择、家庭的责任和家庭义务的承担。

综上所述,婚恋观是指处于恋爱阶段但尚未走进婚姻的适婚人士,对恋爱关系中双方关系与相处模式的认识,婚前与建立婚姻关系之间的看法。

二、国内外关于父母婚姻关系对子女婚恋观影响研究的现状

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婚恋关系在我国属于相对隐私的话题,相关研究起步也晚于西方。若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建立为起点,国外对于婚恋和婚前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而在父母婚姻关系与子女婚恋观的相关研究中,Bowen在1976年就提出有关家庭系统理论的一个假设,他认为个体在婚姻选择和其他关系中倾向于重复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学到的相关模式,并把相似的模式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这种可以代代相传的互动模式,是一个代际传递的过程。达范佐和戈德沙伊德在1990年提出子女从父母家庭中分居和结婚的时间选择的决定因素是父母家庭环境的质量。埃什尔曼・J・罗斯在1991年的《家庭导论》中提出,当家庭结构发生功能失常,如原生双亲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时,常会对子女两性互动模式产生负面影响。Cunningham与Thornton在2006年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与青少年对婚姻相关问题的态度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父母关系越积极,亲子之间对婚姻态度的一致性越高。

李志、彭建国(2000)、赵多辉(2008)等学者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婚恋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呈现动机多元化、择偶标准内在化、择偶方式自主化、道德宽容化四个特点,且男女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李阳(2013)、卢春莉(2003)通过对高校在读大学生爱情价值观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在经历由保守走向开放的趋势,除了家庭的巨大影响外,朋辈群体、社会变迁等因素也会对其婚恋观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对于婚恋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且聚焦于父母婚姻关系对子女婚恋观影响的研究较少。针对因中国特有的国情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婚姻关系、婚恋观一直被视为家事、私事而羞于被国民启齿。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量新观念的涌入,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开放和进步,婚恋问题也逐渐被学者们拿来研究。受我国传统“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却更多地注重原生家庭的婚姻关系以及子女的婚恋观乃至人生观的联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任期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对社会的初步认识和各种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带有父母的影子,尤其是婚恋观的形成。(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志,彭建国. 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04:76-81.

[2]赵多辉. 大学生婚恋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阳. 关于云南省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爱情价值观的研究[J]. 青年与社会,2013,05:25-26.

[4]卢春莉.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新动态探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71-274.

[5]李庆祝.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态及其对策[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06:798-799.

[6]赵冰洁. 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02:111-113.

[7]刘亚丽.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 思想教育研究,2003,10:28-30.

[8]苏红,任永进. 国内外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综述[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2:81-83+107.

[9]李祖娴,聂衍刚,田婧妤.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与大学生婚恋观的相关研究,2009,17(3).

[10]埃什尔曼J罗斯著,家庭导论[M].潘允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6-57.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恋爱观 思想道德观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恋爱的认识和了解,对待爱情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当代大学生的优点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感觉敏锐、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缺点是:年轻气盛、好奇心强、判断能力较差。导致加强恋爱观教育比过去困难、复杂。以大学生适应和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爱的能力,忠于配偶的信念,确保爱情的纯真度,来维护以后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高校恋爱情况也第一次以规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线,这一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大学生在校恋爱的事实,让社会对大学生恋爱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恋爱、婚姻和的问题。从相关文章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做的调查问卷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有过失恋的经历,造成了心理的压力和负担,有1/4的学生处于恋爱期,将大半精力放在如何处理恋爱关系上,还有个别学生选择同居或试婚,开始承担“家庭”开销,其余的调查对象则表示:大学没有恋爱经历,将是很遗憾的事。

(二)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压力的减轻

高中时期学习任务繁重,考上大学是唯一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每天都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相对来说高中时期的男女接触较少,一般都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涉及到男女关系的感情的也会因考学而不敢表达。进入大学后,课程安排较少,学习压力减轻,出现较多课余时间。课余时间的安排,男生上网打游戏,女生则是逛街、看韩剧。校园里流传着“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产生了恋爱心理,看到别人成双成对时,加上不良环境得影响,多数大学生会认为谈恋爱是最好打发课余时间的方法。

(三)大学生恋爱的“追风”心理

寝室是大学生无所不谈的场所,看到同寝室同学都在谈恋爱,自己不谈会没面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看到别人有男或女朋友陪时,自己一个人在寝室;每次聚餐朋友都带着男或女朋友,自己却孤苦伶仃;校园里随处可见肩并肩、手拉手的情侣,自己会产生失落感,就会形成一种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吃饭、学习、逛街有个伴”的盲目追风心理。这样的恋爱存在着冲动性和随机性,也会形成不良的恋爱观。盲目的“追风”心理是普通高等院校恋爱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重恋爱过程,轻结果

大学生谈论的话题不仅仅是社会、学习、人生等方面,追求的不再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多大学生是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轰轰烈烈的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的如何。多数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女大学生在恋爱时会选择浪漫的人,结婚时会选择稳重踏实的人,这就体现大学生在恋爱对象与结婚对象选择上的双重标准。“毕业就等于失恋”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面对爱情与工作是否两全时,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分手。这也就表明多数大学生恋爱的目的不是婚姻,而是在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反映出大学生对恋爱缺乏责任感。

(五)大学生开放的性观念

在普通高等学校周围出现最多的是出租房屋这样小广告,使得大学生同居、适婚现象较为突出。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也发生了变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体现在女大学生把都能“看得开,给自己喜欢的人就可以”。男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能对恋人以前的性经历表现出较大的宽容之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能接受婚前,只有少数的大学生对婚前持反对态度。使得当前大学生对婚期的态度不断宽容,大学生非法同居、适婚现象不断提高。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和恋爱观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荣辱观教育

道德规范是约束行为,也是激励行为约束力。我国传统的婚恋道德规范以禁欲主义为基础,封建思想明显,与大学生恋爱观呈现出许多冲突和不相适应性。需要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种种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让大学生明确恋爱观是理想、义务、事业与相结合,是爱的义务与爱的权利的统一。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融入有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向大学生灌输主流的性价值观。要加强对男生的责任感教育,加强对女生的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的培养,让其知道荣、耻的涵意,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性道德观念教育才能产生有效的力量,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课余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会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调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大学生在充实及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中,能放宽眼界,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提升个人品位。可多举办丰富多彩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特长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个性得到尊重,让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婚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 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术科技竞赛及专家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的生活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男女交往便利的条件,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已完成。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不免会产生想与异性接触、了解、交往等方面的强烈要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言:在生理上他们已达到成熟水平,但在心理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只有让大学生掌握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受挫力、自信心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恋爱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还有利于发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以便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让大学生减缓内心冲突,增强承受能力,减轻心理负担。

(四)开展健康的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性信息快速的传播,使大学生性生理成熟不断超前,但大学生对性态度、的开放程度与性知识的贫乏、性心理的困惑状态是矛盾的。只有通过正规、全面性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自己掌握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及性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性能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让大学生了解性疾病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和严重性的危害,增强大学生对性病的防范意识,不仅能有效预防性疾病及艾滋病的传播,更能减少许多因怀孕、流产造成身心伤害的事情发生,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法律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婚姻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向大学生正面宣传和解释与规范婚姻关系有关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婚姻法与刑法中相关内容。在两性关系中让大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或犯罪的,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的强化也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增强大学生失恋的承受能力,避免意外发生

有恋爱就不可避免产生失恋。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它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然而失恋会使人产生悲观、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严重者会产生极端行为。近年来,在报刊经常可看到因爱情纠纷引发的流血事件,遍布大学生的各个年级。由爱生恨,不惜毁人毁己。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对婚恋问题认识不清楚、处理不理性外,还暴露出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及法律意识的淡薄。承受失恋的能力包括对待失恋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失恋后能采取理智、道德的行为。恋爱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要做到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德。首先要正确对待失恋,摆脱自卑的束缚。失恋的人容易失去自信,认为失恋意味着自己无能。正如莫里哀所说:“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应该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爱情时时有知音。”大学生在培养承受失恋的能力时,应该学会调节情绪,从痛苦中振作起来,把情感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把精力倾注到对学业的追求和生活的挚爱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失恋问题,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克服婚恋中容易出现的挫折,减少危害生命的悲剧发生。必须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教育大学生不应总活在昨天,明天会是崭新的一天。应该学会笑对人生,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告诉大学生失恋也会是人生的必修课,失恋会让人成长,让人变得更加的成熟,以后的人生中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爱情。教导大学生失恋过后不要误把友谊当爱情,把爱情当游戏,这样做不仅仅是伤害对方,最受苦的还是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3]文美荣.当代大学生婚姻意向及婚恋观教育[J].教研探索.2010(8)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5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55-02

大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使他们对爱情和婚姻充满渴望和幻想,由于女性在心理上更为敏感,而且更看重关系对她们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婚恋状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的主观幸福感。特别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各种婚恋观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女大学生。因此,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出现的新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更好地面对恋爱和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一、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笔者以江苏理工学院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3.6%。本次调查含多选题,故部分数据比例之和不等于100%。调查显示,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表现为理性自主,但仍有功利化倾向,并出现回归传统的趋势,这些现象需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

1.婚恋态度日渐客观理性,仍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婚姻,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表现出理性的态度。近六成女大学生表示会顺其自然,她们认为,爱情不应该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只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适合恋爱的或许不适合共同生活。16.38%的女大学生表示会尽早结婚,“一手毕业证,一手结婚证”是一部分人的憧憬。部分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这部分女大学生基本都有生育愿望,不愿成为“剩女”,因此她们不排除在一定年龄通过相亲等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除此之外,家人的催促将影响7.76%女大学生在婚姻上的选择,这表现出女大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依赖和顺从。小部分女大学生尚未考虑婚姻问题。

2.择偶要求暴露功利倾向,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在择偶条件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三大梯队。能力(87.93%)、道德品质(87.07%)和发展潜力(81.03%)是女大学择偶的三大首要考虑因素。她们重视考察对方的能力和品格,“潜力股”对她们的吸引力不断加大,有孝心、有爱心也成为她们择偶的重要要求。她们认为,有内在素养的人才值得托付终身。但不容忽视的是,“相貌”、“家庭背景”和“学历”同属第二梯队,成为近五成女大学生的择偶要求,这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对“高富帅”的渴望。对婚姻的物质追求,使女大学生饱受社会诟病。通过各类教育和引导,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越来越健康,但浮躁社会亦对她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部分女大学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还有一部分对此持中立态度。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不断放大,部分女大学生日益重视物质条件,青睐于“铁饭碗”,也有女生为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渴望嫁给“富二代”,甚至愿意做“二奶”。有些女大学生对“女人应有自己的事业”的选择表明,女大学生仍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期待,期望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小部分女大学生秉承“享乐主义”,愿意用青春交换一时的安逸。此外,位于第二梯队的还有“兴趣爱好”和“亲友意见”。

3.家庭分工凸显自我意识,出现回归传统趋势。在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主意识逐渐凸显。62.93%的女大学生选择“男女平等分工,共同分担家庭支出、共同操持家务”,更有1.72%的女生表现出较强的女权主义,“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成为她们的追求。社会转型使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日渐增强。她们追求男女平等,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希望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是主导权。其中的一大表现是女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事业,在家庭和事业中多选择以事业为重。近七成女大学生表示不会为家庭或孩子放弃事业。35.34%的女大学生依然推崇传统价值观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方式,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晋升难有关。通过对婚姻中的男女分工和是否为家庭、孩子放弃事业的调查结果的交叉分析,鲜明地揭露了当前女大学生婚姻观中个体本位和回归传统倾向的两大极端,选择“男主外、女主内”的女大学生大多愿意放弃事业,为家庭默默付出;而要求“男女平等分工”的女大学生基本不会放弃事业,这也是她们要求平等的一大基础;选择“男主内、女主外”的女大学生毫无疑问全部重视自己事业,但“女强男弱”易引起男性的自卑与不满,影响婚姻生活和家庭幸福。

二、成因探析

在婚恋观方面,当代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婚恋价值观方面体现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女性自我发展意识,具备了现代知识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开放。这主要因为当代女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身价值,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表现出了在校女大学生恋爱观的不成熟。这主要因为以下几方面。

1.女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从心理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过渡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并试图尽快进行爱情的实践,这都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一旦缺失理性规范与制约,其恋爱心理便易出现问题,从而引起恋爱观上的种种偏差。

2.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变化。21世纪中国加入WTO,经济与世界接轨,文化也与各国交融。各种意识形态夹杂而来,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冲击。中国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恋爱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性的认识、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对利益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等都动摇着既有的恋爱观念。

3.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对个体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缺乏正确的指导,甚至还提出一些不恰当限制和要求,以致影响到大学生科学恋爱观的树立和良好的恋爱道德的形成,进而诱发了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产生。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一般采取不提倡也不制止的回避态度,很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恋爱观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平时不管不问,当学生犯下错误后校方才加以介入、予以警示。这种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消极,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树立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三、对策与措施

1.重塑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观。要向女大学生灌输婚恋的社会性理论,培养婚恋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明白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上的事情,还会牵涉到两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会牵涉到双方的家庭,这就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产生社会责任。同时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和意愿,只有真诚的爱情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还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本着恋爱自由的原则,任何一方都应当允许对方中断恋爱关系并重新做出选择,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建立性与爱的专一的内化结构,构建的和谐,正视的社会责任。

2.选择多样化的婚恋观教育途径。大学有必要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女性学、性别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性别意识。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婚恋观教育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对于网恋,闪婚,如何看待金子、才子、君子等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在分析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婚恋观。大学也可以设立婚恋观教育的网站,通过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婚姻、恋爱、性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方式,和女大学生进行全面、充分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解答女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的困惑,从而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社团、协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其摆脱孤寂感。

3.发挥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要使女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婚恋观,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发挥作用。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于婚姻、恋爱、性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看法,父母首先要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才能对孩子的婚恋问题有正确的引导;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必须加强良好的舆论导向,使女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同时还必须给女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因为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是女大学生择偶标准功利化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范梅.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龙丽达.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4):35-37.

基金项目:此文为201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SJB880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 90后大学生 恋爱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5

1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

1.1 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恋爱指“男女依恋相爱”,表现为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依赖,相互眷恋的状态。爱情是世间最美妙的存在,莎士比亚说:爱情是感情的最高位阶;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伯特兰・罗素说:爱情就是生活;柏拉图说:恋爱是严重的精神病。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恋爱的最终目的是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并希望能和对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以上对恋爱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出恋爱是指异性之间在心理、生理、社会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相互倾慕和发展爱情的过程。

2 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

2.1 时速化,“快餐式”恋爱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文化生活、社团活动、联谊晚会等层出不穷,给大学男女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了解提供了许多机会,男女生之间由于交流机会的增多,更容易擦出爱情的火花。同时,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电话、短信、QQ、微博、微信等成了90后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工具,这些网络交流工具成为快节奏生活、便利化恋爱的强大助推器,进而也使大学生的恋爱过程比原来显得简单、便捷。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恋爱节奏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快速恋爱的心理需要,男生对于心仪的对象往往会很快表达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方式也更为直白和大胆,过去的“鸿雁传书”已经被淘汰,鲜花攻势、横幅告白、寝室楼下的烛光情歌等屡见不鲜。男生对于女生的爱情攻势已经从遮遮掩掩、委婉含蓄转变为单刀直入、果敢快捷。而女生也改变了以往对心仪男生的“矜持”,在对对方进行适当了解的情况下,当感觉还不错时也会主动表达好感并迅速确立恋爱关系。总之,在网络、通讯发达的现在,90后大学生无论男女生都愿意对心仪的对象主动表达好感,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初步确定恋爱对象后便开始恋情,恋爱更加时速化便成为当下的“快餐式”恋爱。

2.2 世俗化,“物质型”恋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为标志性的新媒体网络时代已然呈现爆炸式状态,不断冲击着作为新媒体网络时代主体的90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网络时代下,我们不可否认新媒体丰富和开拓了90后的视野,但它同时也对90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随着《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的热播,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在校园盛行,“住房控”、“轿车控”、“学历控”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扭曲了90后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使许多90后大学生的恋爱沦为世俗化的“物质型”恋爱。

2.3 低龄化,“过家家式”恋爱

当代90后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龄化趋势且多是“过家家式”恋爱。大学一年级就已锁定目标迅速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恋爱生涯。由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等开销大多由家庭承担,在校大学生几乎不用考虑和担忧生活、经济问题,再由于大学课业负担相对中学时代减轻了许多,因此空闲时间也会相对较多,在生活无忧的安逸状态下,大学生就更有兴趣去尝试以前未曾涉及的体验,这也是大学校园恋爱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低龄化的原因。同时,正是由于90后大学生恋爱越来越低龄化,大家的心理并未真正成熟,也就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就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恋爱都是“过家家式”恋爱。

3 结论与对策

3.1 加强教育引导,端正恋爱动机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缺乏正确完整的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是恋爱观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应在子女的恋爱观教育方面加强引导,端正子女的恋爱动机;学校教育是端正恋爱观形成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给予重视,开设相关教育课程,同时,辅导员也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恋爱观教育采取与他们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端正恋爱动机;社会教育是正确恋爱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文化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恋爱、婚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加强社会教育引导对端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3.2 加强网络监管,培养健康文明恋爱行为

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治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法律制度。当前大中专院校中,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大多数男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女同学则钟情于网络娱乐视频等,对于没有完全自制力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吸引甚至是在某些价值观念上是致命的,特别是当下婚恋观点几乎西化,爱情已经是大学生用来“消费”炫耀的资本。

参考文献:

[1]李承宗,甘雄.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8(8):182-183.

[2]江剑平,林玮.福建师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2):45-46.

作者简介:郭旭娟(1986-),女,四川南充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researche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love, to provide basis for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 making of relate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Methods: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ove to survey randomly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Results: ①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n a diverse characteristics;②there is some difference in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male and female undergraduates;③there is bigger difference in love motiva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grades and family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clusion: it needs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n college students love value orientation and let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love values.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价值取向;现状;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love value orienta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56-02

0引言

本文力图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作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研究,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态度和行为,积极探索高校恋爱教育的创新思维,试图找到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让我们的大学生既懂得爱的真谛,又能正确把握和处理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感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从乐山师范学院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为90.83%。其中,男生166人,女生379人。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已有研究和学生实际出发采集关于大学生恋爱的相关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和筛选,从而选择若干项目作为所制作的“大学生恋爱价值取向研究调查问卷”的题项,根据测量学标准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二次修改问卷,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形成的问卷对不同群体大学生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类型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的差异和规律。根据调查结果,进而对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恋爱提出工作上的思路和方法上的参考。

1.3 材料及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恋爱价值取向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拟订的四个原始因子分别是恋爱动机(F1)、恋爱态度(F2)、恋爱行为(F3)、婚姻观(F4)。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恋爱价值观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1中,对男女生的恋爱态度和动机进行比较发现,在恋爱态度上,男女生呈现出及其显著的差异,在恋爱动机上,男女生也呈现出显著差异,男女生在恋爱态度和动机上均呈现差异,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和动机上均出现分歧,在行为和结果两个因子上男女生并不存在差异。

2.2 恋爱价值观在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比较

表2中,在对高低年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在恋爱态度和动机两个因子中,高低年级学生均呈现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低年级学生在恋爱价值观是不同的,而在行为和结果两个因子不存在差异。

2.3 家庭结构的差异比较

表3中,单、双亲家庭子女中,对恋爱的动机、行为两个因子是具有差异的,这表明单、双亲家庭子女的恋爱价值观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受家庭结构完整与否的影响。

2.4 恋爱动机的多元化

在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探查表现(表4):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满足身心需要和派遣孤独和压抑占到了很大比例,而单纯的因为双方产生了爱情才谈恋爱的比例只占到32.3%。

3讨论

3.1 大学生恋爱动机呈多元化趋势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部动力,它由恋爱需要引起,并直接指向恋爱目标,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呈多元化。我们长期宣导的要“选择人生伴侣,恋爱应建立在双方感情的基础上”的恋爱动机只占32.3%。

3.2 男女生恋爱价值取向呈现差异恋爱价值观虽具有其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价值判断越发体现出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个体已形成的恋爱价值观的稳定性。在这种变化中,男女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主要是在恋爱的动机和对待恋爱的态度上男女生呈现出差异。女大学生恋爱的动机较男生更为纯正,态度也更加认真、谨慎。女生的恋爱价值观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恋爱时更注重情感和精神的满足。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思想的影响下,男生在恋爱时更加随意。

3.3 高低年级学生恋爱价值取向的差异比较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这个环境和学校的主流文化都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还不能立即去释放中学时的紧张状态,而还处于中学时代的延续和向大学时代的过渡阶段。而对高年级学生,对于高中阶段的紧张早已被大学更为宽松、自由的氛围所替代。所以,尽情的释放青春激情,且高年级学生已然没有了低年级学生对学校各种活动的热情参与,恋爱便更成为他们打发无聊、派遣孤独的工具。

3.4 单双亲家庭子女价值观呈现差异单亲家庭是指家庭破损而只有单亲(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和生活的影响是显著的。家庭的完整与否对子女恋爱价值观也有着显著影响。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子女的恋爱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恋爱动机(p=0.02

4结论与对策

从以上结果分析及讨论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总体呈现较为开放且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1 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呈多元化、简单化发展趋势明显这与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竞技文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说明对大学生恋爱价值取向的教育应该加强。高校要通过开设大学生恋爱教育的相关选修课程、成立大学生恋爱咨询指导中心、建立大学生恋爱服务网站、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4.2 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在性别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为开放、放纵,这是受我们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影响的结果。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本质教育、恋爱态度教育和恋爱伦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处理恋爱关系时不仅把爱看成是一种权利,更要把爱看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4.3 高低年级学生在恋爱价值取向中的存在明显差异这要求高校要坚持按照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分类进行与其认知结构相应水平的教育,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4.4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对待恋爱态度表现出更为随意因此,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恋爱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

[2]刘祥松,胡珍等.大学生恋爱价值取及其整合对策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J],2002,(10).

[3]王兵,蔡闽等.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研究,2005,(12).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8

一、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恋爱方式和心理的变化

(一)恋爱方式的变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QQ、微信、微博、陌陌等即时通信工具,这些免费的通信软件,融合语音、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交流方式,备受大学生的追捧。新媒体带来了更便捷的人际交往体验,也催生出了“网恋”这种新型恋爱方式,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为“网恋”提供了“幽会”的温床,从表2可知,对于“你和你的恋人常用的交流工具”,55.7%的大学生选择“微信、QQ等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由此可见,手机、网络以其便捷、迅速、低资费的优势,几乎完全替代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恋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必备工具,但同时也在拷问着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都不丰富的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

(二)恋爱心理的变化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媒体,其传播功能被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良莠不齐的信息迅速被大学生群体选择接受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数字网络技术时代的印迹,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新观念的巨大冲击。由表3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认识趋开放性,一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正、恋爱态度不严肃,恋爱观总体上呈现多元的价值取向,由传统单一保守的恋爱观逐渐向现代开放多元的恋爱观迅速转型。

二、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恋爱观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信息传递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作为其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群体的恋爱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一)大学生的恋爱观受西方思想冲击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兴媒体中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正悄无声息地渗透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一些欧美国家同性恋、“性开放”等观念的传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部分大学生对恋爱不再抱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是把恋爱看得比较随便。由表4可知,在1080名大学生中,对于新媒体上报道的同性恋等现象,54.7%的大学生选择“只要是真爱,年龄、性别、距离、身份都不是问题”,只有15.4%的大学生选择“不能接受”。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婚前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由表5可知,在问及“你对网络上报道的大学生同居、堕胎等新闻的看法”选择“性是爱情的一部分,但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一项的大学生占51.8%。这些思想冲击了大学生的恋爱观,干扰了他们对爱情以及婚姻的理解,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肤浅化、物质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媒体,新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换句话说,新媒体制约着大学生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相亲网站和征婚广告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使一些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肤浅化、物质化。由表6可知,对于大学生选择伴侣时看重哪些方面,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对方的外在,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他们出于某些功利目的去谈恋爱,为他们今后选择恋爱对象、明确恋爱方向造成了不应有的误导。

三、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恋爱观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新媒体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导致大学生恋爱心理不健全随着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移动电视、手机互联网、数字杂志等新媒体蓬勃涌现,同时由于市场的作用,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少新媒体将“眼球效应”作为第一追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新媒体已呈现出“病态”:即对某些事件往往未经核实便盲目跟风,经常出现信息的偏差、言论的失实、细节的谬误,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某些传言甚至谣言的放大器,成了负面消息广泛传播的源头。许多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就是新媒体,由于暴力、金钱、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通过新媒体被大肆渲染,难免给大学生造成负面情绪,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笔者在对随机抽选的50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在被问及网络上报道的“周一见”——文章出轨,王菲李亚鹏离婚等此类事件中,21名女生表示看到这类消息很失望,不再相信有真正的爱情,对自己的另一半会产生信任危机;当被问及“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的看法时,有19名男生认为现在的女生太过物质,把金钱放在第一位,导致他们认为如果自己没钱没权就会谈不起恋爱,并且产生了自卑、低沉、消极的情绪。这些采访反映出新媒体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大学生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容易使大学生群体感染“灰色心态”,导致恋爱心理不健全,也容易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文化修养逐渐被忽视。

(二)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导致大学生恋爱道德意识的淡化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而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的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新兴媒体的这种虚拟性使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社区的快乐中,大学生通过新兴媒体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使大学生极易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淡化自己的恋爱责任观念,认为“虚拟的世界很精彩,现实的世界很无奈”,形成的恋爱观偏于理想化,容易出现逃避现实的不良倾向,使部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理性偏离,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恋爱观。

(三)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元性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恋爱观及伦理道德新媒体传播着多种文化理念和思想观念,它既是一个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由于大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大学生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受到动摇,非常容易接受西方性观念和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跃期,从性生理上说已经基本成熟,但性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由于性激素分泌的旺盛和躁动,使得大学生的性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对性的知识也更为渴求和关注。很多大学生对婚前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趋向轻率,由于强烈的性心理的驱使,极大地动摇了他们的传统恋爱观,这极易促成大学生自身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情形,进而造成道德评价失范,导致大学生优良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的结果。

四、如何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国家控制和媒介自控1.国家出台政策,借鉴国际方法,加快新媒体立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将互联网纳入法治管理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于对新媒体的规制。因此,在新媒体的管理办法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韩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访问互联网“实名制”,网民只有登记真实姓名与身份证号并通过认证才能上网;新加坡政府对互联网实行分类许可证制度,政府直接进行管制;英国设立非政府组织,成立基金会消除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法国政府强制要求互联网供应商向客户推荐和安装过滤软件来规避不良信息。这些措施都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坚守正确的恋爱观,这就需要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教育部门等政府机关联动,进一步加强新媒体监管工作,有效规范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构建健康的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媒介环境。2.新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指出大众传媒不仅享有新闻自由,更要承担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与义务。如今不少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越来越浅薄化、低俗化,只追求利益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部分新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体现。要为大学生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就要从源头上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新媒体运营商就应该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摆在首位,坚持科学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社会道德和伦理底线。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既是受众,也是传播者,每天都有众多无法查证的消息在网上传播,这就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注重从业人员的责任感的培养,在报道消息时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可行,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主流媒体传播虚假消息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深受新媒体影响的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从而形成健康、正确的婚恋观。

(二)强化校园网络管控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1.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监控和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树立正确恋爱观的文化氛围新媒体是当代各类社会思潮交锋和各种思想交汇的重要场所,而在各种思潮和思想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成分,这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高校必须对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渠道、途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与管理。由于高校对网站、手机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校外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进行监控,也无法有效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因此高校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第二,教师在开设婚恋教育的网络课程时,可不定期在微博中组织开展相关话题讨论,大学生可通过登录在线心理咨询网站、心理咨询博客,或者直接发电子邮件、微博私信等方式就恋爱中存在的心理困惑讲述给相关教师,教师可在交流互动中慢慢加以引导;第三,学校可以举办以大学生恋爱为主题的手机摄影大赛和微电影大赛等活动,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自身的婚恋问题,倡导文明交往,展现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青春正能量;第四,学校还可以以新媒体为载体开展身边优秀大学生的评选活动,推荐一批青春励志的榜样,将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自觉摆正学业与恋爱之间的关系;第五,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心理困惑或问题,学校可以利用微信的自动回复和交流功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化的服务平台开展团体咨询,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微信交流、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健康成长。总而言之,高校要从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工作的投入,重视有关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开展恋爱讲座等活动,通过选修课、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和提高他们的兴趣。2.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新媒体时代里成长和发展的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如何去有效鉴别信息,有效利用媒介,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面对新媒体,大多数学生接触新媒体只是为了消遣娱乐,没有具体目标与时间规划,同时对信息的分辨、筛选能力不强,对污染信息的抵抗能力也不强。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要学习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提高使用新媒体的效率,从新媒体中获取学习与工作中需要的信息;第二,大学生应对使用新媒体有合理的规划,减少每天的使用时间,提高自制力,将新媒体当作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必需品,同时在使用新媒体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大学生应提高甄别信息的水平,增强对新媒体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和落入网络骗局的陷阱之中。

上一篇:护理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标准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