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3-12-11 15:05:28

征地工作汇报

征地工作汇报篇1

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是推行“一龙治水”的关键。

为了积极做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一体化工作,我们侧重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紧紧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与社会保险机构的密切协作,是推行“一龙治水”工作的关键

实行“一龙治水、征缴一体化”的征收方式,就是将社保费从征收到管理的各环节,全程置于地税机关监管之下。同时,着眼于国家在未来有可能开征社保税,及解决当前社保费征收权、责界限不清,征管效能低下的实际问题。开展“一龙治水、征缴一体化”的征收方式,有利于当前地税机关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扩大费源,降低社保费征收管理的成本;并能够使地税机关将社保费做为一个税种一样,实行费源的规范化管理。但由于省政府至今未下达明确的社保费征收、管理由地税机关全权负责的相关文件,仅凭地税机关与劳动部门协商,解决不了当前地税机关面对的实际问题。当前的对策,只有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协调,实现区域化范围内“一龙冶水、征缴一体化”的征管方式,这样,才能克服现行运行的体制中存在的,征、管、查不能有效协调的不足。年,为了更好地推行“征缴一体化”工作,我局适时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当地政府的协调联动上。我们认识到,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领导,是推行“征缴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在与当地政府协调的过程中,市局领导多次来到我县与当地政府领导进行磋商,征求他们对实行“一龙治水”管理的意见;我局一把手也通过不同途径,多次向当地政府领导宣传社保费实行“一龙治水”的优势。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地税机关首先起草了《加强社保费征收管理的请示》一文,经县政府审阅召集地税、劳动与财政部门共同研究,地税、劳动、财政部门三方达成了共识。最后,由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县政{}61号《关于强化职工社会保险征缴工作的通知》的文件,并转发全县。从而使我县“一龙治水”工作迈出了第一步。

(2)强化稽查,积极促进“征缴一体化”进程

针对“征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我们不等不靠,一方面积极与社保经办机构进行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配合地税机关搞好“征缴一体化”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对缴费单位的稽查力度。年我们对我县的正常缴费户进行了稽查,查补基本养老保险费33万,失业保险费5万。由于我们加大了对社保费缴费基数的稽查力度,促使我县社保经办机构认识到,地税机关管理社保费具有较强力度,从而主动要求与地税机关紧密协作。观念上的转变,有力促进了“征缴一体化”工作的推行。经过进一步与社保经办机构协调,目前,失业保险费已全部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和管理,基本养老保险费除退休个人补缴费款外,正常缴费户的缴费基数核定工作也已全部由地税机关进行核定。

(3)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确保成果。

社保经办机构的信息传递对保证“征缴一体化”顺利运行至关重要。申报表、征收资料清单、完税凭证等资料是记载每个参保人缴费情况的重要依据,有关资料是计算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重要凭据。鉴于此,我们与社保经办机构建立了“两传递一核对”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工作制度,并按具体分工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责任,以确保信息沟通到位。“两传递一核对”信息传递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1、每月将已核定的缴费申报表及时与社保经办机构进行传递。

2、月终将本月征收名单及其他资料编制明细表与社保经办机构进行传递。

3、报账后双方会计核对征收台账。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每月召开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进一步沟通情况,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和探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此保证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及时、详细、全面了解地税机关的征收管理进度,地税机关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的政策和动态。

我县自年8月实行“征缴一体化”工作后,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扩大了费源,促进了收入的增长,确保了我县社保费任务的完成,促进了社会稳定。年我们入库基本养老保险费350万元,占市核任务的121%。入库失业保险费56万元,占市核任务的102%。其它各项工作也都园满完成,受到市局的表扬。

二、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扩面进程。

我县社保费费源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通过改制、破产,原来的费源逐步枯竭,如不加大扩面力度,拓宽新的费源,将无法保障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为确保全县社情的稳定,县局抓住全县私营、民营企业出现蓬勃发展,从业人数迅速增长的上升的有利时期,下大力开展社保费费源的扩面工作。采取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战略,先将管理比较规范,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作为首批扩面重点,然后在扩面工作取得突破,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扩大到了所有的民营企业,使扩面工作形成由易到难,稳步推进的工作格局,保证了扩面工作有序开展。为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扩面进程,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是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先进单位经验。

为保证我局扩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引近来的做法,学习兄弟县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年,我局组织业务精干人员到雄县等兄弟县市参观,对从扩面工作的展开,扩面、扩户的选择、扩面对象的确定、与社保经办机构的工作接洽,有关资料的衔接,扩面扩户中新增参保户的登记、申报基数的审核、征收入库,对各单位的稽核、以及社保资料的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局扩面、扩户的工作实施方案,为我们深入开展“一龙治水”奠定了基础。

2、是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服务。.

对民营、私营企业职工扩面实施参保不亚于一场革命。绝大多数的民营、私营老板只顾眼前利益,加上民营、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增加了扩面难度。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开展了社保费的宣传工作,针对民营、私营企业本身用工制度不完善,参保意识差的特点,编制了一套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下发到扩面的企业。为了使企业正确理解参保知识,我们要求社保经办机构派出两名业务精通、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协助我们解答企业提出的各种问题,让企业更多地了解参保知识,真正认识到参保能够促使企业队伍稳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人才的诸多益处。

为扩大宣传力度,我局还利用集市设立社会保险费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400余份,通过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对社保费征缴手续和有关政策进行告知、宣传,提高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明确了有关的政策。

三、是利用本身优势确定扩面重点。

在加强对企业进行宣传的基础上,我们还利用地税机关的自身优势,召开由各所所长参加的企业基本情况分析会;由县局一把手带队,组织精干人员对全县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规模、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并选出了6户民营企业做为扩面试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目前,我们首批扩面重点户已基本到位,扩面人员达110人,每月增加养老保险费2万元。2005年我们在总结年扩面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制定第二批扩面计划,力争2005年扩面工作取得更大成果。

三、明确职责,建立全新的“征缴一体化模式”

面对社会保险费征缴一体化的特点,建立全新的征收管理模式非常重要,为全力作好该工作,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方便缴费人办理业务,有利于稽查和监督等原则,建立了以征收大厅日常申报审核,征收,办理参保、缴费登记为基础,管理机关稽核、扩面、稽查、催报催缴的模式,这样即明确了责任,作好了内部分工,又方便了缴费人。

四、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我局从开始就对社会保险费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按照市局的要求建立了分户档案,完善了每户的固定资料,作到了固定资料齐全,月末将缴费单位的完税征,缴款书,申报表等核对后汇集到每户档案中,此外我们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了资料普查相互传递、缴费人、缴费基数的上划下划,破产企业的有关资料的测算的相互传递制度等,以次加强该工作的管理,防止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效果很好。

我们感到,省局大力推行的“一龙治水、征缴一体化”工作,思路十分正确。该工作的开展,有力于社保费收入的增加;有力于地税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加强欠费管理;有力于地税机关发挥本身优势实行规范化服务。它的推行能够真正确立“地税征收、财政监督、社保发放”社会保险费征缴、营运、管理的新体制。

征地工作汇报篇2

按照《土地管理法》和《省土地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征收工作。根据我市实际,市政府委托区、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作为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对所辖范围内的土地征收、补偿安置、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负全责。因征地引发的、诉讼、行政复议等由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负责处理,并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土地征收的组织工作,会同有关单位做好土地征收勘测调查、补偿安置协议签订、建设用地报批等工作任务。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根据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拟订年度土地征收相关费用支出计划(土地征收相关费用包括征收补偿安置费、地上附属物和青苗补偿费、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政府补贴部分等相关费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纳入年度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确保土地征收相关费用及时足额到位。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城乡规划部门负责在预征收土地公告前,确定所征收土地的用途。农业部门、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具体监督土地补偿费用的分配使用以及土地征收有关工作。

二、规范土地征收程序

(一)拟征收土地公告。土地征收前,由县(市)人民政府拟征收土地公告。区、区和高新区、旅游经济开发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拟征收土地公告由市政府。

(二)土地征收勘测调查。勘测调查由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的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土地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被征地村,被征收土地联产承包户或土地使用权人,勘测定界承担单位参加。属于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的还应有项目单位人员参加。

(三)拟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勘测调查后,由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的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土地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拟定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报请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同意后公示。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经公示、听证或放弃听证后,由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

(四)拟定建设用地方案与组织报批。城市(镇)批次建设用地和单独选址项目建设用地方案,由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国土资源部门拟定编制,并负责组织报件,撰写建设用地审查踏勘意见,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呈报审批。在建设用地呈报材料中,要有土地征收具体实施主体财政部门出具的社保补贴资金到位证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要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应出资数额,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由同级财政部门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出资部分(即社保补贴资金)一次性拨付被征地农民参保的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各县(市、区)一般每年上报3-5个批次,每个批次不低于15公顷。

(五)征收土地的公告和移交土地。建设用地按照法定权限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向被征收土地村(居)委和村(居)民及时兑付征地补偿款,接收村(居)委交付的土地。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其他权利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移交土地的,由市、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移交土地;逾期仍不移交土地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严格土地征收纪律

(一)依法补偿。对拟征收土地公告后抢栽、抢种、抢建的一律不予补偿,对阻挠征地工作、漫天要价的要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加强监督。征地补偿安置费要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补偿费用不落实、虚假证明、以物代补等虚假征地补偿行为的发生。

(三)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对历史遗留的补偿拖欠行为要抓紧进行一次专项清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专项清理情况于12月底前分别报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监察局。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征地工作汇报篇3

根据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做好年度法规规章汇编征订工作的通知》(府法〔〕49号)要求,现就我州征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和《省法规规章汇编》工作通知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和《省法规规章汇编》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运用法律手段从事经济、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的法律工具书,也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材料。这两部汇编是根据国务院《法规汇编编辑出版管理规定》(国务院令63号)分别由国务院法制办和省政府法制办编辑印制的标准文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每月编辑一辑,当月10日出版发行,汇编收集上一个月公布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司法解释、报国务院备案的部门规章以及报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目录。《省法规规章汇编》全年一辑,编辑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地方性法规、省人民政府的规章及省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部分规范性文件。

三、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法规汇编的宣传发行工作。组织法规汇编的征订发行,是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需要,是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一项责任。因此,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和纠正把法规汇编征订发行工作等同于普通工具书销售的简单、模糊认识,认真负责地把法规汇编的宣传发行工作抓好抓实。

四、加强领导,重视征订工作。法规汇编发行工作完成的如何,关键在于领导重视与否,各级领导要主动关心和过问法规汇编的征订发行工作,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征订到本地区每个单位,征订到每位领导干部手中,切实做到学好法、懂法、用法,并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组织征订工作要有安排、有计划、有任务、有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征地工作汇报篇4

    一、建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新机制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建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新机制的直接动因。

    北京市地税局第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征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专业化加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不断运行和完善新的管理机制和征管模式并不断提高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一方面要通过全面落实规范化建设实现集约化管理,建立一种“科学、规范、简捷、高效”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努力形成以税款征收和税务检查双轨协调运行为主要特征的,以计算机大系统和专管员职能转变为依托,以全方位税源监控为中枢,以一切为纳税人服务为落脚点的税收征收管理运行新方式。这种新的征管模式的外在表现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征纳关系。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在落实“两新”的征管实践中,各项工作都已步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这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要不断适应征管改革的需要,要适应建立新型征纳关系的需要,要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汇算清缴运行新机制。因此说,建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新机制是征管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

    2.过去形成的传统汇纽机制不能适应新的征管模式和新的管理机制的客观要来。

    过去对企业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的基本方法是,由纳税人在年度终了45日内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然后由税务机关在4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这一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征管模式下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需要,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所得税的征管水平。其主要弊端是:(1)由税务机关进行汇算清缴,从根本上导致税、企征纳双方法律关系不明确,不利于新型征纳关系的建立。(2)税务机关作为汇算清缴的主体,不可能逐户核清纳税人的应缴、应退税款,只能依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核。检查和确认,严重地影响到汇算清缴的质量和效率。(3)这种方法会造成一些纳税人在年度终了存在等靠思想,纳税意识淡漠,缺乏责任心,不利于培养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4)由于税企双方法律责任不清,不利于税务部门内部执法自律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木利于税务干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执法水平。(5)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传统的汇缴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不能尽快地使税收征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

    3.为汇算清缴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创造的有利条件。

    为了不断适应地税系统征管改革的需要,北京市地方税务局从1995年到1996年连续两年对我市部分集体企业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经验。1997年以后,试点工作由部分区县集体企业逐步扩大到其它经济性质的企业,由盈利企业扩大到亏损企业,由主要是工业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其主要做法是:转移主体,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强化检查。通过试点改革,逐步形成了纳税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税务机关相互协调制约的汇缴机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市局先后出台了一些适应我市征管实际的汇算清缴管理办法,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建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新机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征管实际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运行新机制

    建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新机制,要以征管改革实际相结合,继续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明确划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为实质和根本出发点,以彻底实现汇算清缴工作主体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的转移为根本手段,逐步建立和形成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汇算清缴,或委托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汇缴,税务机关依法强化检查并提供优质服务的汇算清缴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最终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型征纳关系。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征管改革为动力,实现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主体的根本转移。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从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都要用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而汇算清缴主体转移的实质就是法律责任的转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责任不清的现状,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税务部门执法自律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纳税人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从而促进新型征纳关系的形成。

    2.以为纳税人着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汇算清缴的工作主体实现转移之后,由于纳税人要对自己的申报行为和汇算清缴承担法律责任,一旦出现问题,纳税人要接受处理和处罚,承担税收风险。因而,纳税人具有自觉学习税收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政策水平和办税能力的良好意愿。所以,税务机关要做好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宣传辅导,落实纳税服务。税务干部要根据企业所得税征管实际和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要求,对纳税人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辅导、培训,要通过公报送达、发放宣传材料、税法宣传栏、办税人员例会等多种形式,把全面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一般辅导与重点辅导相结合,会上辅导与会下辅导相结合,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帮助纳税人提高办税能力。给纳税人充电,增强内功,是所得税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后做好汇算清缴工作的基础。

    3.税务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执法意识和服务意识。汇算清缴主体转移后,税务干部要对自己的执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因而从客观上要求税务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依法行政。同时,税务干部要苦练内功,提高政策水平,熟练掌握有关财务会计基础知识和查账、验证的基本技能。这是税务干部规范执法行为和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

    4.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鉴证和服务作用,促进汇算清缴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运行,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作为我国境内依法成立的税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聚集了许多财务税务方面的专家和优秀的专业人才,他们在财务、税务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作为社会中介机构的事务所,一方面能够较好的帮助企业做好所得税汇算清缴,代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鉴证功能,参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审核。因此,税务部门要积极引导、支持社会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规范服务行为,并逐步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汇算清缴进行审核鉴证工作的运行机制。

    5.做好企业所得税申报稽核与纳税评估,强化税务检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结束以后,税务部门要及时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申报稽核,评价其纳税状况的优良程度,作出异常判断,为税务检查提供有针对性的案源。税务部门要结合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户和非重点税源户采取不同的方法,分轻重缓急地开展工作,做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评估,对发现的纳税异常现象要及时转入日常检查。实践证明,把企业所得税评税制度与税务检查有机的结合起来,依法强化检查是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重要环节。

征地工作汇报篇5

要实现两大系统的有效结合,必须处理好数据采集和数据查询利用两大环节。数据的采集和融合。一是征信系统数据的采集。目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收录的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在金融机构的借款、担保等信贷信息,以及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等。信息主体的不良记录产生后,经金融机构甄别整理后传输到征信中心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二是外汇违规信息的采集。外汇违规信息采集使用了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纸质报表和系统传输两种形式采集数据。外汇局分支机构外汇检查人员,在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录入外汇违规信息并传输到总局外汇案件信息管理数据库汇总,经整理维护后,按照金融机构传输征信信息的方式通过专线接入征信中心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三是两者的结合方式。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到上述信息后,按信息主体(即企业和个人)对数据进行匹配、整理和保存,如将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和企业机构信用代码,个人的身份证号码设为关键字段合并信息源,将属于同一主体同一时段内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该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档案,并在金融机构查询时作为信用报告输出。此时的信用报告就应该同时反映了征信基础信息、不良信贷信息、外汇违规信息等。征信中心和外汇局统一建立数据报送、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等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建立完善的用户管理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对用户实行分级管理、权限控制、身份认证、活动跟踪、数据主体(企业和个人)监督。数据的查询和利用。以外汇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为例,两部门为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查询使用部门。查询目标指向同一信息主体同一时段内的整合后的信用信息。目前的征信系统是一个多口径的综合信息系统,有成熟、完备的数据生成格式,能够为包括外汇管理部门在内的其他部门分配查询权限,不需要通过重新构建信息检索数据库来搭建查询使用数据的桥梁。各数据使用部门可通过征信部门分配的查询权限,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直接查询和利用数据。

融合的难点

融合不是简单的做加法。融合之前必须确保各系统基础数据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融合也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让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完整而权威的征信报告。而目前各系统数据库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成为后续系统融合的一大障碍。数据生成机制不同决定采集时间存在差异。一笔不良信贷信息从行为发生到生成信息入库一般需3个工作日,而一笔外汇违规信息从违规行为发生到生成外汇负面信息录入外汇案件信息管理系统的时间往往是一个季度(目前外汇局按季度统计外汇违规信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有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某信息主体在同一时段内既有不良信贷又有外汇违规,但由于数据采集的时间差,导致其征信信息中只反映了不良信贷信息而没有反应外汇违规信息。这就不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主体征信状况,系统融合的意义也无法得到体现。争议信息的处理程序有差异。目前,征信信息管理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争议数据处理流程,但是外汇违规信息披露工作则尚未建立对应的处理机制。这不利于实现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如果系统输出的信用报告中仍包括存在争议的数据,那么征信系统的实用价值将大打折扣。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与外汇违规信息数据库之间缺少规范的接口程序。为了两系统后续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数据,编写规范的接口程序是十分必要的。外汇违规信息披露的信息量还十分有限。目前,纳入外汇违规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只有检查部门立案处罚的违规信息;今后,包括涉汇主体未登记备案信息、外资企业未参加年检信息、个人因多次购汇或结汇进入关注名单等其他重要信息,也应该采集入库。这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主体未来的信用趋势状况。

破解困境

一是加强基础数据库的维护。应统一数据标准,只有从源头上严格把关数据质量才能保证两系统的顺利融合。比如同一主体在同一时段内的不同地点的外汇违规信息,在融合之前必须已然完成整合,这样才能更进一步与其他征信信息合并,不至于造成信息凌乱。二是统一数据采集时段,尤其是提高外汇违规信息报送的时效性,以保障信息主体同一时段内的征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三是系统间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特别是外汇违规信息披露工作,要及时建立异议信息处理机制,确保每一笔入库数据都是准确无误的,保障最终的征信报告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四是及时编写外汇违规信息接入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接口程序。目前法院与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之间的接口程序已经启用,我们可以参照执行。另外,在接口程序正式启用前,我们可以通过征信管理系统“关注信息”模块导入外汇违规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五是将涉汇主体基础信息、关注类外汇信息作为外汇违规信息数据库的补充信息纳入数据库中,以更好地体现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和参考价值。

征地工作汇报篇6

一、汇算清缴工作内容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非居民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应首先按照《办法》的规定,自行调整、计算本纳税年度的实际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自核本纳税年度应补(退)所得税税款并缴纳应补税款;二是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报送的申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审核,下发汇缴事项通知书,办理年度所得税多退少补工作,并进行资料汇总、情况分析和工作总结。

二、汇算清缴工作程序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各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时间要求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年度终了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宣传辅导。以公告或其他方式向企业明确汇算清缴范围、时间要求、应报送的资料及其他应注意事项。必要时,应组织企业办税人员进行培训、辅导相关的税收政策和办税程序及手续。

2.明确职责。汇算清缴工作应有领导负责,由具体负责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的部门组织实施,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必要时,应组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3.建立台账。建立日常管理台账,主要记载企业预缴税款、享受税收优惠、弥补亏损等事项,以便在汇算清激工作中进行核对。

4.备办文书。向上级税务机关领取或按照规定的式样印制汇算清缴有关的表、证、单、书。

(二)实施阶段。主管税务机关应在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完成企业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的受理、审核以及办理处罚、税款的补(退)手续。

1.资料受理。主管税务机关接到企业的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后,应检查企业报送的资料是否齐全,如发现企业未按规定报齐有关附表、文件等资料,应责令限期补齐;对填报项目不完整的,应退回企业并责令限期补正。

2.资料审核。对企业报送的有关资料,主管税务机关应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审核:

(1)企业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与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数字是否一致,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对应,计算是否正确。

(2)企业是否按规定结转或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

(3)企业是否符合税收减免条件。

(4)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构、场所,选择由其主要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是否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以及各机构、场所账表所记载涉及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各项数据是否准确。

(5)企业有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境外所得应补企业所得税额是否正确。

(6)企业已预缴税款填写是否正确。

3.结清税款。主管税务机关应结合季度所得税申报表及日管情况,对企业报送的年度申报表及其附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在5月31日前,对应补缴所得税、应办理退税的企业发送《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涉税事宜通知书》,并办理税款多退少补事宜。

4.实施处罚。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未按《办法》规定办理年度所得税申报,应按照规定实施处罚;必要时发送《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核定通知书》,核定企业年度应纳税额,责令其缴纳。

5.汇总申报协调。

(1)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接受企业年度所得税汇总申报后,应于5月31日前为企业出具《非居民企业汇总申报所得税证明》。

(2)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的汇总申报资料进行审核时,对其他机构的情况有疑问需要进一步审核的,可以向其他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发送《非居民企业汇总申报纳税事项协查函》(见附件1),其他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负责就协查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并将结果函复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

(3)其他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或税务检查中,发现其他机构有少计收入或多列成本费用等所得税的问题,应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发送《非居民企业汇总申报纳税事项处理联络函》(见附件2)。

(4)其他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按照《办法》规定对其他机构就地征收税款或调整亏损额的,应及时将征收税款及应纳税所得额调整额以《非居民企业汇总申报纳税事项处理联络函》通知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汇缴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税总额作相应调整,并在应补(退)税额中减除已在其他机构所在地缴纳的税款。

(三)总结阶段。各地税务机关应在7月15日前完成汇算清缴工作的资料归档、数据统计、汇总以及总结等工作,并于7月31日前向税务总局报送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总结及有关报表。工作总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

(1)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税务登记户数、应参加汇算清缴企业户数、实际参加汇算清缴企业户数、未参加汇算清缴企业户数及其原因、据实申报企业户数、核定征收企业户数;据实申报企业的盈利户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额、实际缴纳所得税额、亏损户数、亏损企业营业收入、亏损金额等内容;核定征收企业中换算的收入总额、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额、实际缴纳所得税额。

(2)主要指标分析和说明。主要分析汇算清缴面、所得税预缴率、税收负担率、企业亏损面等指标。

(3)据实申报企业盈亏情况分析。根据盈利企业户数、实际参加汇缴户数分析盈利面变化情况;分析盈利和亏损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费用、未弥补亏损前利润总额、亏损总额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等。

(4)纳税情况分析。包括预缴率变化,所得税预缴、补税和退税等情况。

2.企业自行申报情况。主要包括申报表及其附表的填写和报送,自行调整的企业户数、主要项目和金额等情况。

3.税务机关依法调整情况。主要包括税务机关依法调整的户数、主要项目、金额,同时应分别说明调增(减)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额、亏损总额的户数、金额等情况。

4.主要做法。包括汇算清缴工作的组织安排和落实情况,对税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对企业的前期宣传、培训、辅导情况,对申报表的审核情况以及汇算清缴工作的检查考核评比等情况。

5.发现的问题及意见或建议。分企业和税务机关两个方面,企业方面主要包括申报表的填报、申报软件的操作使用情况和《办法》的执行情况等;税务机关方面主要包括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规程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说明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征地工作汇报篇7

进料加工免抵退税政策变在哪

2013年的《12号公告》对《国家税务总局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24号)文件中有关进料加工免抵退税的申报、计算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进料加工的核算方法

《12号公告》将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统一改为“实耗法”,取消了“购进法”核算,并基于海关加工贸易核销数据优化进料加工业务的流程。同时,将原来企业每个手册都要备案、核销,改为只在新办法实施初期办理一次备案、年度内也只有一次性手册核销。在退税系统操作方面,取消进料加工手册登记录入、进口料件明细申报录入、进料加工手册核销录入以及进料加工免税证明的开具等,使企业在申报出口退(免)税时更加得心应手。

减少进料加工免抵退税申报环节

《12号公告》将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办理免抵退税由原来五个环节简化为三个环节,即:“申报确认计划分配率”(这个环节每个企业只需进行一次)、“按计划分配率计算出口增值部分申报免抵退税”、“对上年度海关已核销的手册统一进行核销并对前期数据进行调整”。

出口退(免)税申报调整趋于规范

根据《61号公告》和《30号公告》两个文件,结合《12号公告》相关规定,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免抵退税的申报可归纳为,出口并按会计规定做销售的货物,应在财务作销售收入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和免抵退税相关申报。在出口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单证(凭证)且信息齐全时,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正式申报增值税免抵退税及消费税退税。同时,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须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并按规定提供收汇资料。生产企业逾期的不得申报免退税。

免抵退税数据变化的调整

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已申报免抵退税的,如果发生退运或退税改为免税及征税时,在本年度的采用负数冲减相关数据,跨年度的采用追回已退(免)税款的方式,统一改为全部采用负数冲减的方式。

进料加工免抵退税计算的调整

根据《12号公告》规定,生产企业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在申报免抵退税时,以收齐凭证且信息齐全的进料加工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扣除其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后的余额计算免抵退税额。

计算公式的变化如下:

(1)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并收汇)-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2)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进料加工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并收汇)×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

(3)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100%;

(4)进料加工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并收汇)-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外汇核销及手册核销的处理

取消出口货物外汇核销制度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全国推广后有关出口退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2〕340号)规定,“自2012年8月1日起报关出口的货物,企业申报出口退(免)税时,无须向税务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税务部门审核出口退税时,不再审核出口收汇核销单及相应的电子核销信息。”2012年外汇制度的变化,使出口退(免)税申报与外汇核销相关联的内容不复存在。因此,《30号公告》明确,自2013年8月1日起,出口企业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须在退(免)税申报期截止之日内收汇,属于政策规定重点监管的企业还应提供收汇凭证办理出口退(免)税。

进料加工手册核销期限转变

原政策规定使用手册的企业每一本在海关核销完毕后,应在次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到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手册核销,电子账册则根据规定的核销期限进行核销。《12号公告》对手册核销放大了期限,不论是使用纸质手册的企业还是使用电子账册或手册的企业,自2014年1月1日起,企业应在本年度4月20日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业务免抵退税核销申报表》及电子数据,申请办理上年度海关已核销的进料加工登记手(账)册项下的进料加工业务核销手续。也就是说,企业在上年度已在海关核销的手册及或电子账册,每年只需集中办理一次核销即可。企业申请核销后,主管税务机关将不再受理其上一年度进料加工出口货物的免抵退税申报,使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手册核销的流程操作

企业在每年的4月20日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上年度已在海关办理手册核销的税收核销手续。主管税务机关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中通过提取海关的企业进、出口数据并加以计算,生成《进料加工手(账)册实际分配率反馈表》,交企业确认。经企业确认后,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确认的实际分配率对年度进料加工业务进行核销,并将生成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业务免抵退税核销表》反馈给企业。企业在系统中读入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信息时,系统会显示该表的具体数据,并在次月与当期的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数据进行调整,自动生成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及免抵退税额,生成最终正确的数据。

进料加工案例分析

根据以上进料加工政策的变化,现以生产企业首次发生进料加工业务为例,对其申报免抵退税的操作过程进行解析。例如,乙生产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具有进出口经营权,属于出口收汇非重点监管企业。2013年10月份在海关办理了《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手册中计划进口总值为40000美元,计划出口总值为50000美元。在当月乙企业进口保税料件40000美元,进口当日的美元汇率为6.15,国内采购辅料1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700元,货款均已支付。11月份,乙企业产品加工完毕并全部报关出口50000美元,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出口当月1日美元汇率为6.13,(假设该企业在申报期内按期收汇取得了相关凭证)。月底该手册在海关已核销完毕,实际进口料件及出口货物金额与手册一致。已知出口货物的销售成本为280000元,出口货物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5%。2014年4月份,甲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进料加工税收核销手续。以上各月没有发生其他业务。甲企业的申报操作程序如下(单位:元,下同)。

10月份业务发生的处理

10月底,甲企业需要对进口料件和国内采购材料做账务处理。同时,在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录入有关数据,并在下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进料加工企业计划分配率备案表》及电子数据。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申报的计划分配率电子数据反馈后,企业在退税系统中做读入和相关处理。

当期应纳税=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结转留抵进项税额=0-1700=-1700(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当期进项税额,即1700元。

进口时为保税原料因此无进项税额,应付国外进料款=40000×6.15=246000(元)

11月份业务发生的处理

(1)11月份出口货物实际出口50000美元与计划出口额相同,计算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为: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100%=40000÷50000×100%=80%

进料加工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进料加工出口货物人民币离岸价(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并收汇)×进料加工计划分配率=50000×6.13×80%=245200(元)

(2)进料加工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并收汇)-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50000×6.13-245200元)×(17%-15%)=1226(元)

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单证收齐且信息齐全并收汇)-出口货物耗用的保税进口料件金额]×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50000×6.13-245200元)×15%=9195(元)

(3)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结转留抵进项税额=0-(0-1226)-1700=-474(元),即本期期末留抵税额=474(元)

(4)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应退税额=本期期末留抵税额=474(元)

(5)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税额=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进料加工出口货物应退税额=9195元-474元=8721(元)

12月份业务发生的处理

12月初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及免抵退税相关申报,在退税系统中录入进料加工明细申报数据和汇总申报数据后,在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预申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通过,再申报增值税纳税申报,并按预申报的结果生成正式申报数据,打印报表携带纸质表格及电子数据进行免抵退税正式申报。月底,经主管税务机关正式审核通过,企业根据免抵退申报汇总表对应退税额等进行账务处理。

海关已核销手册申报税收核销

2014年4月份,企业应在退税系统录入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核销数据,生成进料加工核销申报电子数据。企业在系统中打印《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业务免抵退税核销申报表》,加盖公章后携电子数据一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核销。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生成《进料加工手(账)册实际分配率反馈表》反馈给企业。企业对反馈信息读入系统后,逐条核对进料加工出口报关单核销数据与企业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比对不符的,企业应对有关数据做调整补录,然后再次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核销。如此反复,直到相符为止。核对相符后,企业在退税系统中加以确认,并在纸质反馈表上加盖公章后交还给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复核后,把审核系统自动生成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业务免抵退税核销表》再次反馈给企业。企业把反馈信息读入系统后,最终确认上年度已核销手册的实际分配率,此分配率也是本年度所有进料加工业务的计划分配率。企业的出口退税申报系统在次月将根据进料加工业务免抵退税核销反馈情况,对前期按计划分配率计算的免抵退税额及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进行调整,并把调整金额自动显示在《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上,经计算该手册的实际分配为40000美元÷50000美元×100%=80%,由于计划分配率与实际分配率相同。所以,该手册的税收核销无差额调整。至此,进料加工出口业务的整个操作程序全部完成。本案例只列举了新办进料加工时一种确定计划分配率的情形,另外,还有已发生进料加工业务并核销手册的及已发生进料加工业务未核销手册的两种确定计划分配率的方式,本文中不再一一表述。

征地工作汇报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31号,以下简称《通知》),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对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进行了调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规范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审查报批工作总体要求

按照《通知》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法由国务院分批次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从20**年起调整为每年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一次申报,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备案。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后,省级人民政府将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强化省级政府责任;有利于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国土资源部转变职能,强化用地监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恪尽职守,共同做好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

国土资源部依据规划和计划,对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审查把关;指导、监督与核查地方组织实施工作。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省级人民政府要求,负责本行政区内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的审查汇总上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的审核、实施、监督检查和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等工作。有关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规定要求,负责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编制与报批;具体实施征地与供地及报省(区)、国土资源部备案等工作。

二、报批程序与实施步骤

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后,城市建设用地报批和实施,按照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城市人民政府具体实施三个阶段组织进行。

(一)报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1.依法需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提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时,就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实施城市规划的用地需求,编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在上级机关正式下达计划指标后,填报《××市××年度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表》(表样式见附件1),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城市人民政府一次性向省级人民政府申报,同时抄送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2.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中心城市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请示汇总,填报《××省××年度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申报汇总表》(表样式见附件2),连同对各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书面审查意见,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省级人民政府一年一次性呈报国务院,同时抄送国土资源部和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3.国土资源部收到国务院办公厅转来的省级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建设用地请示后,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地计划,重点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中涉及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区位、规划用途以及征地补偿安置、补充耕地进行总体审查,形成审查报告,呈报国务院审批。

4.城市建设用地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土资源部办理建设用地批复文件,有针对性地批复有关省级人民政府,同时抄送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通知有关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

(二)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1.根据国务院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城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分期分批地确定划拨用地项目和有偿出让土地范围,落实具体地块或区位,在进行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履行征地前期规定程序、落实征地补偿资金、确定征地安置方案、完成先行补充耕地、拟定供地方式后,填报《××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表》(参考表,表样式见附件3),由城市人民政府审定后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同时抄送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2.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征收和土地利用等有关规定,对城市人民政府报送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符合国务院批准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与有关要求的,建议省级人民政府予以同意;在城市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缴纳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后办理回复文件。

3.省级人民政府在审核同意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后,应将有关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同时抄送派驻地区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于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以前,汇总城市上一季度实施方案审核同意情况,填报《××省××年××季度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备案表》(表样式见附件4)并附标注申请用地和补充耕地位置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和勘测定界图(电子软盘)报国土资源部。

(三)城市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征地和供地

1.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城市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体实施,按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征地和供地。

2.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400号)和《关于报送建设用地备案数据有关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4〕38号)规定要求,按季度汇总城市建设用地的具体供应情况,填报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有关备案表,由城市人民政府于当年第二、三、四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和下一年度1月15日前将上一季度汇总情况和备案表分别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备案。

三、报批与实施必需材料

(一)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呈报城市建设用地请示时,需提交以下材料(随抄送的请示送国土资源部,文字资料2套、图件1套):

1.省级人民政府关于××年度城市建设用地请示文件;

2.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市××年度建设用地审查意见;

3.××省××年度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申报汇总表;

4.××市××年度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表;

5.标注申请用地位置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6.标注申请用地位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图;

7.上一年度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的实施情况说明。

(二)城市人民政府向省级人民政府申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1.××市建设用地请示文件;

2.××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表(参考表);

3.标注申请用地和补充耕地位置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4.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

5.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和勘测定界图;

6.其他有关资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四、有关工作具体要求

(一)抓紧组织制定贯彻落实措施

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后,在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中,各省(区、市)和有关城市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城市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措施,确定具体操作办法。对相关机构和业务人员要充实力量,加强培训,明确要求,确保新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顺利施行。

(二)严格依据规划计划审查报批用地

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后,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需要以及存量土地的利用状况,做好用地预测工作,统筹协调,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申报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应严格控制在当年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内。申报居住用地的,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37号)要求,切实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用地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所有申报用地区位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城市申报用地要严格审核把关,必要时组织实地踏勘论证,以确保用地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

(三)切实搞好用地批后实施管理

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依法批准后,及时指导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和申报实施方案。征地补偿安置、补充耕地、土地用途、供地方式、利用程度、依法缴费等是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地,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途径不可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补充耕地不到位、土地供应和利用等不符合有关规定以及未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不得审核同意实施方案和办理回复文件。在编制实施方案时,由于建设项目选址或工程设计特殊,或规划依法进行了调整,可以对原批准的用地区位作局部调整或改变土地用途,省级人民政府在审核同意后,将调整和改变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四)大力加强城市用地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严格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的同时,要通过土地变更调查、遥感监测、批后核查等方式和手段,及时、准确掌握城市用地批后实施动态,同时充分发挥派驻各地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的作用,切实加大城市建设用地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3个月内未实施征地或实施征地后2年内未供地的,应暂缓受理该城市申报新增建设用地。对于未按规定要求将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实施情况报部备案的,暂缓受理该省份申报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对于城市未按规定要求将建设用地批后供地情况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的,暂缓受理有关省份申报该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上一篇:团建工作汇报范文 下一篇:民政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