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5 13:00:29

家访工作方案

家访工作方案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土地管理信访工作,加强土地管理的民主监督,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信访工作的政策、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管理信访,是人民群众以写信、访问等形式,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的申诉、询问、揭发、批评、建议、表扬等。

土地管理信访工作,是土地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活动。

第三条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信访权利。

第四条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有一名领导分管信访工作,经常阅批人民群众来信,必要时亲自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及时协调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疑难案件。

第五条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把信访工作纳入土地管理工作议事日程,做到机构、人员、工作三落实。

第六条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信访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采取措施,提高信访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能力,并为信访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七条 处理、接街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应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

第八条 对在信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人员,应报请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信访工作机构和职责

第九条 国家土地管理局信访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全国土地管理信访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应设立信访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主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信访工作。

乡(镇)土地管理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信访工作。

第十条 信访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处理、接待本行政区域内人民有关土地管理的来信、来访;

(二)按照职责权限,对交办的信访案件进行查处,对转办的信访事宜,进行检查监督;

(三)配合有关部门处理与土地管理有关的信访案件;

(四)向上级领导机关或主管部门反映土地管理信访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五)开展信访工作研究,组织信访工作经验交流,培训信访工作人员;

(六)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信访工作制度;

(七)承办上级机关交办的土地管理信访事宜,指导下级土地管理信访工作。

第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处理、接待下列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宜:

(一)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纠纷;

(二)违法占地纠纷;

(三)历史遗留土地纠纷;

(四)土地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问题;

(五)人民群众对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表扬;

(六)其他土地管理信访事宜。

第三章 信访工作人员

第十二条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选择政治坚定、作风正派,有一定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人员从事信访工作,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三条 信访工作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严守信访纪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徇私情,依法办事,保持公正廉洁的作风。

第十四条 信访工作人员必须钻研业务,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认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第十五条 信访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土地管理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文明办信访,努力做好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

第四章 来信来访的处理和接待

第十六条 国家土地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管理信访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对下列案件,可以会同有关部门处理。

(一)重要信访案件;

(二)当事人不服下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

(三)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信访案件。

第十七条 地、市、州、盟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帮助和具体指导下级土地管理部门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宜。对下列案件,应亲自办理:

(一)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信访案件;

(二)当事人不服下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

(三)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信访案件。

第十八条 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和乡(镇)土地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本行政区内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宜,办理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信访案件。

第十九条 信访工作人员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对来访人的陈述必须制作笔录;对人民群众来信,必须登记、阅信,提出拟办意见,并建立复信、统计、归档制度,做到件件有着落。

第二十条 土地管理对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应当及时弄清事由,妥善处理;暂时处理不了的,应做好工作,并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通报,共同采取措施处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和乡(镇)土地管理机构,应当定期阅办、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信访案件。

第二十二条 土地管理部门的各业务单位应当积极支持信访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协商处理、接待有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事宜。

第二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处理信访案件涉及其它部门的,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必要时可以协同办案。

政府信访部门处理信访案件涉及土地管理信访的,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配合。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受理的土地案件,必要时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给予支持。土地管理部门处理重要信访案件,可以依法取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支持。

第二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立案处理的信访案件,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弄清案情的基础上,依据事实、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处理,上级机关要求立案处理的信访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报送处理结果,并附有关材料。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报送处理结果的,应当向交办案件的上级机关说明情况。

第二十六条 土地管理部门立案处理的信访案件,结案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二)定性准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有当事人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信访案件需要立案处理的,依照《土地违法案件处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来访者无理取闹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不接受批评教育,纠缠不休影响工作或者妨碍社会秩序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家访工作方案篇2

一、建立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法上访问题的发生。质量是执法办案的生命和灵魂。案件质量不高,不但影响司法机关的权威和形象,而且可能直接侵害涉案群众的合法权益,诱发涉法上访问题的发生。从当前涉法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来看,涉法上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机关不依法办案,甚至越权办案。前些年,特别是修改后的刑法、刑诉法颁布实施前,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参与办理了不属于本级、本部门管辖的案件,如有的公安、司法机关插手办理经济纠纷案件;二是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办案。如有的单位在没有立案手续的情况下办案,有的办案过程中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虽然随着修改后“两法”的颁布实施,此类现象大幅度减少,但以前一些执法部门办案中遗留下的问题至今难以解决。因此,要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涉法上访案件的发生,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案件质量保障机制,从实体上和程序上两方面确保执法办案的质量。

二、建立信息收集、交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涉法上访动态。及时掌握涉法上访群众的情况,是做好息访息诉工作的前提。因此,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中应及时掌握涉法上访的动态情况,便于及早采取措施,争取工作主动。一是建立涉法上访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地排查矛盾、接待来信来访、其他机关和部门分流转交、上级交办信件等多种渠道,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和已发生的涉法上访信息进行广泛地收集整理,使有关部门提前开展工作,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在处理涉法上访案件时能够迅速反应、占据主动。二是建立内部信息互通交流机制。执法机关的接访部门应及时与本单位其他部门联系,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相互通报案件办理情况等有关信息,尤其对可能引发当事人上访的信息应及时通报和掌握。三是建立外部信息通报机制。各级、各部门应该树立工作“一盘棋”的思想,积极建立工作大格局,加强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司法机关接待的应由其他机关和部门管辖的来信来访问题,应及时向有关机关和部门移交和反馈,防止出现漏管失控。工作中要注意对本部门办案中发现的可能到省进京上访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将可能上访的原因、案件目前的办理情况、主要矛盾和息诉方案等形成书面材料,录入微机,建档造册,并及时向政法委和部门报告情况,使自己掌握的信息能够为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建立案件分流调控机制,认真落实首办责任制。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主管范围可能不甚了解,有时会出现“有病乱投医”的问题,这就要求司法机关接访部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有关问题。例如,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职责,许多群众对本不属于检察机关主管的案件也到检察机关上访。因此,建立案件分流调控机制,使此类案件能够得到及时移送、妥善处理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和紧迫。一是建立外部案件移交分流机制。对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案件及时向有关机关和部门进行移交和分流,不积案、不压案,并及时对群众进行反馈,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二是建立内部分流调控制机制,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涉法上访案件,应当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严格实首办责任制,形成全院抓的工作大格局。首办责任部门对于本部门承办的控告、申诉案件,应当及时指定首办责任人,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办理,并按时限将办理情况反馈控申部门。

四、建立案件多元化调处机制,维护上访群众的合法权益。从全国人大内容来看,来信中约34%、来访中约75%属涉法问题,涉法问题中的70%左右是不服设区的市一级司法机关处理结果的申诉。在当前群众特别是群众集体上访反映的问题中,80%以上是有一定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当予以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单位应该解决,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其中不少是由于在初信初访中调处工作不扎实、不到位,致使矛盾激化,发生越级上访。因此,当前要切实做好工作,关键是建立案件的多元化调处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一是坚持“一把手”接访制。工作是领导干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把手”亲自接访,是司法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把手接访能够增强来访群众的信任感,尽量减少工作环节,更便于协调各有关部门的整体力量,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提高接访的效果;同时,一把手接访便于领导更好地了解全院工作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是建立点名约访制。涉法上访案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有些案件接访部门不了解,往往难以有针对性地、全面准确地给予解答,因此有必要建立点名约访制度。将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的照片和简历在接访室公布,上访人可以点名预约案件主办人员接访,一方面便于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办案人的责任感,保证案件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上访人提出的问题,使上访人心服口服。三是建立巡回下访制。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上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因接访空档而发生越级上访,在部门应建立巡回下访制度。利用赶集、庙会和节假日等时机深入街道乡镇巡回接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四是建立反馈回访制。对于已经处结和正在处理当中的上访案件,应当建立反馈回访制度。对已经处结的案件要定期回访,防止矛盾反复、上访反弹;对正在处理的案件要及时反馈,告知案件进展情况,防止矛盾激化,导致越级访的发生。五是建立涉法人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允许涉法上访人委托授权1-2名律师作为人,为其提供法律服务或援助。一方面律师熟悉法律,可以为上访人找到合法的解决途径,减轻上访人的讼累和国家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律师作为上访人的人,他们对案件的分析容易被上访人接受,有利于缓解上访人的敌对情绪,做好上访人的说服教育工作。版权所有

五、建立上级指导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四定一包”责任制。加强对涉法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涉法工作的重要一环。基层单位在处理涉法上访案件时,时常遇到法律政策把握不准、息访息诉工作需要协调、不属于自己主管的案件难以移交等问题,迫切需要上级机关给予指导和协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一方面,指导和敦促基层单位加大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四定一包”责任制,及时调处涉法上访案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使本不属于本部门主管或者涉及其他部门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地分流和处理。

家访工作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 涉法上访 处理机制 法制置传

近年来,涉法上访案件在一定范围内大量发生,有些涉法上访案件被媒体炒作,或误导群众,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危害社会稳定大局,妨碍群众的生产生活,损害司法的权威信誉,所以,亟需采取有效举措,以防为主,大力进行防控,降低涉法上访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笔者拟立足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案件的特点和原因,提出控制涉法上访案件的有效举措。

一、涉法上访案件的特点

2012年上半年,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90件,同比增长11.11%,其中,来信31件,同比增加121.44%,来访59批79人次,同比略有下降。从所办案件来看,当前涉法上访案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访时机有明显的选择性,尤其在党和国家有重大政治活动及节日期间,上访案件占有较大比例。从以往情况分析,在召开“两会”、党代会及“十一”国庆节期间,上访案件约占全年上访量的60.2%。

2.上访反映的非刑事案件问题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因农村土地征用中的安置和补偿问题引发的上访。二是因为有关伤害赔偿、房屋拆迁等纠纷引发的上访,还有反映企业转制过程中损害职工利益等问题的,但数量很少。

3.上访反映的涉及刑事案件的问题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不服公安机关立案决定。反映公安机关存在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立、以教代立及公安干警违法办案等问题。二是不服刑事案件的处理或判决。主要表现在对不起诉决定不服或认为对被告人判决过轻。三是要求就错误羁押、错误判决进行国家赔偿。

4.多头上访、越级上访情况突出。一部分上访群众为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往往就同一问题向多家信访部门反映。如部分上访人就有关问题“遍地撒网”,到党委、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均进行上访。

5.上访人以农民为主、集体上访规模逐渐扩大且上访人的组织性逐渐增强。如今年上半年,我院就接访农民群体性上访3批23人次。

6.无理上访及上访反映问题失实的占有较大比例。有些案件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当事人就是坚持不懈地上访,四处乱告状。如有些案件无论从适用法律、认定的案件事实及诉讼程序均不存在违法违纪问题,当事人坚持无理上访,这影响、干扰了有关部门的正常工作并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7.上访案件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偶发性。尽管我院通过矛盾排查避免了一些上访案件的发生,但就大多数上访案件而言,诉讼各个环节均有发生上访的可能。有的案件虽经排查却未发现上访的苗头,而当事人却出乎意料地做出上访的举动,表现为上访突发性强,偶发因素多,控访难度大。

二、涉法上访案件发生的原因

笔者经过案例分析发现,引发涉法上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

(一)利益冲突是上访的主要原因

由于社会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整体滞后,在经过改革开放的经济快速发展后,人民内部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大量发生并不断累积,最终发展成部分群众进行上访。司法机关的工作是解决当事人诉讼争端,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民事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不可能完全符合各方当事人的目的和要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当前涉法案件申诉、上访多的客观原因,也是司法工作控访难的外在表现。有的案件结果没有达到当事人的要求,客观上加大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有的当事人便借上访企图实现其无理要求。

(二)上访当事人存有错误思想是引发当事人上访的重要原因

部分上访当事人在思想上存在严重的错误和模糊认识,“错位”思想明显,主要表现是:一是投机心理。错误地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有的上访人在行动上表现为无理取闹、反复多次越级上访,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才会有人重视,才会有结果,以上访为要挟,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偏见和怀疑心理。一旦赢不了官司,便盲目认为司法机关不公,认为是关系案、人情案,只有上访才会改变判决。三是自恃有理,天不怕,地不怕,贪急求快。有的上访当事人只认为自己的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怎么做没关系,在行动上无所顾忌,甚至有意制造事端,实际上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却增加了诉累,浪费资源,而且干扰了有关部门的工作秩序。

(三)上访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上访的另一重要原因

上访当事人多数为文化程度水平较低的农民,人法律知识贫乏,既不懂案件的管辖也不懂法律程序。有的自恃有理,盲目胡来,四处乱告状,有的不知用法律或通过法律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一切希望全部寄托到上访上。有的当事人不管对方有无履行能力,只要其不履行,便误认为是公检法三家工作不力,则把诉讼风险全部转嫁给司法机关。

(四)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因当前涉法上访形势严峻、上级部门出于安全稳定考虑,对整个涉法上访问题过于看重,过于紧张,怕群众上访,怕本地区本部门出漏子。一旦出现一例涉法上访案件,就千方百计的从各方面做上访人的工作,直至达到上访人满意并息诉。不少无理上访者抓住了信访部门的这种心态,变本加厉上访,新问题层出不穷,有时简单的刑事案件或民事纠纷的当事人都想通过上访的途径尽快解决问题,从而导致群众上访频繁,数量增多。

(五)司法机关处理案件不当也是诱发当事人上访的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包括公安侦查人员、个别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缺乏细致耐心,没能及时做好说理解释工作,使群众产生误解,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二是一些案件处理确实在程序上、实体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当事人不满,产生对立情绪,诱发了当事人上访求助的心理。

(六)有关部门处理涉法上访机制存在薄弱环节

各级机关信访部门的职能、程序、办理期限等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制约机制,跨部门接处访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够健全,以致上访发生后,很难及时获得解决。有关部门矛盾排查工作不够细致,只做表面文章,没有从事物表象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轻信感觉和想当然,忽视问题,遗漏问题,甚至掩盖问题。

(七)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一是规范上访活动的法律法规内容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够强。二是接访单位贯彻执行《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所形成的具体制度不统一,容易出现推诿、扯皮。三是对当事人滥用诉权缺乏法律制约。

三、如何有效解决和预防涉法上访案件

1.在各种政策的制定前或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要充分考虑涉及群体的利益,在发展中调整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加强利益再分配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确保群众知悉利益分配过程,认同利益分配的结果,从源头上减少集体上访的发生。

2.各单位、各部门应正确对待和处理信访工作,积极引导和帮助信访人员对所反映的问题到有关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加以解决。不管案件是否属于本部门管辖范围,都认真进行登记,指派专人跟踪办理,对需要转到有关部门或有关单位的案件,也要认真进行跟踪落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防止矛盾激化,促进社会稳定。

3.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并实行处理涉法集体上访联席会议制度,根据不同上访情况明确主办部门、协办部门及其各自责任,保证接处访工作的步伐一致。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处理涉法上访案件中作用非常重要,要加强立案监督工作和审判监督工作,维护好司法公正,要积极开展刑事申诉案件的复查工作,严格把握好案件的事实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做到不枉不纵、纠正有理、维护有据。要积极开展好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抚慰被害人及其家属,要认真办理好国家赔偿案件,切实维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要通过检察建议,督促有关部门改进执法办案方式方法,促进文明规范执法。

4.扎实搞好案件矛盾排查,将控访工作重点落在预防上。司法机关要采取案中排查与结案后排查相结合、重点排查与每月定期排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受理的案件仔细梳理,认真排查,尤其在“两会”期间及重大节日期间的控访工作,更要扩大排查面,反复梳理不遗漏一个可疑案件。同时密切和人大、政法委、信访局等部门联系,相互反馈有关信息,沟通上访情况,及时发现上访线索。对有可能上访的案件,要准确掌握当事人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以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和法制宣传教育为主,争取使其息访。要依靠群众,尝试制定和落实有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机关、律师事务所、矛盾调解管辖机关、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参与的,既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又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矛盾调处机制。

家访工作方案篇4

论文关键词 信访 非正常上访 三级终结制度

一、法院信访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在信访案件所反映的众多部门机关中,法院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法院的信访案件主要在与:一是法院信访案件主要是涉诉信访;二是信访案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泛,并不局限于司法诉讼上的内容;三是信访案件所涉及的部门也不仅仅限于法院,而是涉及其他领域内的职能部门。四是司法实践当中信访案件反复交办,一些案件得不到”圆满解决”使得法院的信访量居高不下。

二、 法院信访工作的现状

伴随着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加强,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一种好的法治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众多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中,存在着大量的无理访情形。甚至有一些群体上访,赴省进京,越级上访。特别是在全国两会期间或地方上有重大的会议活动时,上访的形势尤为严峻。虽然全国各级法院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当前的信访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复上访现象比较严重,信访当事人将案件情况反映到法院后,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案件的处理是要有一定的处理期限的。但是大多数的当事人并不理解,他们觉得今天上访交材料,明天就能见结果。法院在案情查明和处理期间,是不再受理同一当事人反应的同一案件的,但是,事实上是不少当事人重复上访,甚至是案件已经得到了解决而且上访人当时也保证不再上访,可是过后又对同一案件再度上访,无休无止,这样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司法资源。

2.无理访、缠访、闹访现象严重。在法院的涉诉信访案件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无理访案件,上访所反应的问题是无中生有,对于法院的判决结果不服的依据不是以法律规定为依据,而是是否与自己的预期一致。只要不一致,就要上访反映问题,有的甚至缠访、闹访,冲击国家机关,扰乱国家机关的正常办公,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信访案件内容逐渐复杂化,单靠法院难以解决。近些年来,法院信访案件所涉及的并非只是法院和审判,而是涉及到各种政府职能部门和国家制度的各个内容。这类的信访案件的圆满解决单纯依赖法院是不可行的,因为法院的职能和权限是有限的,而这类案件的解决需要案件所涉及的部门共同协助。可现实中信访案件反映到了法院,法院只能依据法律规定和法院的职能进行处理,如此一来,案件并不能得到圆满解决,上访人仍旧会上访,重复多次也解决不了。

三、法院涉诉信访形成和增多的原因

法院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应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法院审判工作上的不严谨造成了部分案件存有瑕疵。有些案件承办法官法律素质不高,对案件事实认识不清或者法律适用不准确,使得法院的判决存在错误。

2.中国传统“官本位”意识作祟,“人治”思想严重。广大信访群众“信访不信法”,“信官不信法”,宁上访不上诉。法制意识的不足和人治意识的根深蒂固,使得上访当事人无理上访、缠访闹访。

3.当地政府对信访情势的认识存在错误。一些地方上为了“和谐稳定”,稳控住一些出自当地的上访老户,采取用钱来补偿的手段。使得一部分长期无理上访的当事人尝到了甜头,觉得不管有理没理,只要把事情闹大,地方法院或政府就会为了息事宁人而花钱平事。

4.法院在化解信访案件中遇到的困难,有些上访人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觉得案件的审理公正与否,应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准则,而不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只要法院的判决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就要上访。而且法院在化解信访案件的过程中,上访人往往听不进去法官对于案件判决依据和法律相关规定的解释,情绪激动。

四、法院信访制度的弊端

1.现行的信访制度所形成的舆论压力会对法院的生效判决产生冲击。一些信访当事人在案件判决败诉后往往会通过几种途径来申诉:

第一种途径是上访更高层级的国家机关,如全国人大;第二种途径将案件通过媒体途径扩大到社会层面。个别的信访当事人借助于媒体报道其案件,但在案情的陈述中往往不准确不详实,从而使得报道出来的案件与事实不符,甚至是完全歪曲了原来的案情;第三种途径信访当事人纠集多人到法院门口进行静坐示威等极端方式,迫使法院改判生效判决。

信访当事人通过以上几种行为使得法院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信访当事人采取妥协。即使是法院的判决合情合理,符合法律规定,也会无奈之下对信访当事人进行赔偿。有的甚至是在再审案件的时候,无意识的对其倾斜。因此,现行的信访制度无形中对法院的既判力产生冲击,有损司法的尊严和权威。

2.法院信访制度欠缺明确化的规定,没有形成程序上和实体上的制度体系。信访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形成的,形成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而法院的信访制度目的是为了给与人民群众以司法救济。但法院的信访制度长期以来却并未形成严谨的制度化体系化,法院信访在法院业务中的定位还不明确。程序上如何安排,实体上又如何救济还未形成明确化的法律规定。

3.法院信访案件单单依靠法院的司法救济难以全面解决。原因在于法院信访案件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案件内容也涉及各个方面,单单依靠法院的司法救济只能是解决司法层面上的问题。而一个案件会同时牵涉其他部门和其他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在法院的职能范围内,所以有时案件的复杂性会使法院无可奈何,原因是法院难以完全的解决信访当事人的问题。可涉诉案件必定会涉及法院,对于信访当事人来讲,他们第一选择的救济途径会是诉求到法院,可法院的职能决定了复杂案件得不到全面性的解决。

4.法院信访案件重复交办,从上到下未形成科学的终结机制。当前法院的信访量居高不下,很大的原因是一大批的信访案件反复交办,穷尽了司法救济措施,可是依旧达不到上访人的“心里预期”。于是上访当事人不断上访,案件就不断的从上到下的交办,这类案件的上访人往往被称为“上访老户’,他们案件的解决不彻底并非是法院的处理不尽力,而是上级法院并没有终结机制。全国的法院系统应当形成一套信访案件的终结机制。虽然目前法院实行的是三级终结制度,可是在实际的司法实践当中,已经三级终结的案件依旧会重复交办,这样极大的浪费了国家的司法资源,也加重了原本就十分严峻的信访形势。由于终结机制的实行不彻底,造成了案件是否解决在于信访当事人的意愿而非依据法律的规定。

五、法院信访制度的改革建议

1.要提高法官准入标准,目前一些法院普遍存在办案人员严重不足,案件量又大的情况,这样就使得部分法院对法官的准入标准有所降低,有的地方甚至连“司法考试”都没通过的法院工作人员都充斥到一线的办案队伍中,使得案件质量得不到保证,冤假错案时有发生。为了在源头上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几率,应当配备法律知识强、办案能力强的人员到办案一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件的质量。

2.建立全国三级终结信访案件数据库,确保三级终结案件不再重复交办。目前虽然实行三级终结制度,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因为目前全国法院系统并未建立关于三级终结案件的数据库,使得某些已经三级终结的案件会反复交办,这样就使得三级终结制度有名无实。为了真正的落实三级终结制度,应当在全国法院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样就会在信访案件登记时杜绝重复交办。

3.建立健全案件调节机制,降低信访案件的发生几率。调解工作是人民法院防止矛盾激化,及时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法院应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积极地做好调节工作,向案件当事人说明案情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必要时也可以联合委托人或律师共同进行开导和劝解。使其明白案件的来龙去脉和案件为什么要这么判决。从根本上打消他们的疑虑,降低日后信访的发生几率。真正做到输赢皆服,案结事了。

家访工作方案篇5

近年来,涉法上访案件明显增多,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异常上访突出,对抗性强。涉法上访,如果处理不好,既影响国家机关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也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乃至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涉法上访问题是各级国家党政机关和政法部门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各级国家党政机关和政法部门必须妥善处理涉法上访案件,认真分析涉法上访成因,建立涉法上访常规性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涉法上访案件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涉法上访的成因

涉法上访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透视近年来所发生的涉法上访案件,笔者发现引发涉法上访案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保证国家各项事业得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殷实,国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政策不断调整和出台。为使国家各项政策在基层得到更为有效的贯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勿庸置疑,这些细则的制定,为国家政策在基层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也不乏有些没有从实际出发,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成为引发涉法上访的重要因素之一。如1996年,在贯彻中央关于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时,某基层政府出台了一个文件,其中规定出嫁女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户口迁到男方,不得在原藉分有土地。在当年当地由此引发的上访案件占上访案件总量的30%。

(二)政府部门没有依法行政。

政府部门没有依法行政,行政行为不规范,是引发涉法上访的又一重要因素。我们党政机关有些工作人员对国家政策法规理解不够,掌握法律法规水平有限,办事违背客观实际,既有好心办坏事的,也有纯为捞取个人政绩或一些小团体利益,不依法行政的,引发上访事件。如2002年9月,某镇一些干部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育附加费的收缴任务,筹齐该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在开学之际擅自到学校去收取,并要求学生家长须在交清教育附加费后,方能为学生缴费注册。有个别下到该镇的县干部不负责任地说镇政府收取该费不合法,致使300多名群众到镇政府集体上访。后经该镇书记耐心向来访群众说明并提供收取该费依据,并为“搭车收费”这一错误收费方式向群众致歉,再向群众说明近几年来该费的用途及支出情况,终于让来访群众心平气和地回去。其实我们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及其他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给农民修建饮水工程、搭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违法集资引发的涉法上访事件也并不鲜见。又如某镇在1999年上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时,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擅自做大数字,无形中提高了农民年上缴“三提五统”的任务指标,在实际上增加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不满,同年10月,近2000多名群众来到镇政府大院集体上访静坐。政府部门不依法行政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三)政法机关执法不公,执行不力,作风不实。

政法机关是国家法律的执行机关,其执法是否公正、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法律的贯彻执行水平,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当前,我国政法机关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还存在着执法不公、执行不力、执法作风不实的现象,成为引发涉法上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某县法院原经营一矿井,在中央颁布了禁止政法机关参与各种经商活动的文件后,将矿井转给该县企业局下属的矿业公司经营。因矿井出现全面跨塌将至报废,在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矿业公司将矿井以承包方式交由某投资商经营,并依法签订了有效协议。之后,该投资商按协议要求完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南丹“7.17”矿难发生后,全区矿山停产整顿,该矿井也被迫停工,该投资商依然自觉承担守护矿井义务,望有一天在矿山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能收回先期投入的100多万元成本。忌料一日,该县法院却以矿窿主身份给投资商发来通知,要求投资商将该矿井及现有设备交由毫不相干的另外一人接管,投资商不同意。之后某日,该县法院、企业局、矿业公司领导置原投资商与矿业公司签订的尚未失效的协议于不顾,擅自带领数十名法警,到该矿井撬锁破门强行接管矿井及其设备财产,并在15日后将矿井转让他人。投资商在矿井被非法强行夺走、巨额银行贷款无法偿还之下,意欲携雷管炸药与县法院同归于尽,幸被同事亲友阻拦,并通过到司法行政部门进行法律咨询,隧打消过激念头。为此,投资商数十次到县、市政府、人大部门上访,至今未果。又如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说到一个案例,某村民与该村委会签订十亩沙地的承包合同。在该村民的精心经营管理下,承包沙地变成了一块土质较好的土地。该村民在承包地上种植了桃树。桃树眼见收成,村委会以原承包金低,且该村民没有按时缴纳后两年承包金为由,组织村民小组开着铲车,将桃林铲为平地,并将该地承包给另一户人家作沙场卖沙之用。为此,该村民诉诸法院要求村委会赔偿各种经济损失,一审法院判令村委会赔偿该村民各种经济损失13万多元。村委会不服一审判决进行上诉,二审维持原判。但村委会迟迟没有履行判决。该村民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上访法院300多次未果之后上吊自尽。再如某移民点一年界50的妇女去山上砍柴,被邻村一青年男子,后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没有及时前往现场提取证据,也未作或告知当事人做好相关的证据保全工作,后虽将犯罪嫌疑人拘捕并进行讯问,但仅凭嫌犯的矢口否认,便将嫌犯释放。最后嫌犯反以该妇女侵害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受害人为此多次上访于县公安与人大部门之间。这些案件,都说明了我们政法机关存在着执法不公,执行不力,执法作风不实的现像,并引发系列上访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后果。

(四)上访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法治意识淡薄。

上访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法治意识淡薄也是引发涉法上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涉法上访案件中,有部分当事人他们有着合理的要求,但因为法律素质不高,不懂上访,违法上访。如某矿职工因企业破产问题,要求政府部门给予合理补偿与妥善安置,组织了1000多名下岗职工到市、区政府上访,人数多,滞留时间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有的是法治意识淡薄,不尊重法律,不遵守法律,依靠宗族势力,无理取闹,寻衅滋事,违法上访。此类情形的案件,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如某村两自然屯产生一土地纠纷,一方诉诸法院,法院作出该土地权属归其所有的判决。另一方仗着人多势众,扬言不管怎样,该土地必须归其所有,法院不判给,就抢要、打要,并多次聚众闹事,数次组织人员到乡、县政府上访静坐,要求政府重新确认该土地权属。

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NextPage]

(五)法律制度不完善。

法律制度不完善,同样是引起涉法上访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在走访检察部门时,检察院的同志反映,有很多法律法规的实施规则中,告知义务、范围狭窄,没有从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处理问题的原则,去规定相应的告知制度、告知范围、告知机关、告知形式、告知对象、告知期限,使当事人不能了解其所要求处理问题的进展,不能及时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引发涉法上访案件。如《刑事诉讼法》及公检法对该法各自制定的实施细则中,对作出不批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立案决定等,都未规定将这一司法行为告知被害人或控告人,使当事人无法对可能产生的错误的刑事诉讼行为行使申诉,导致有的当事人对此缺乏理解,采取极端行为或产生数次涉法上访。如某检察院控申部门受理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的控告,在办理中得知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依法取保候审且该案该检察机关已在审查批捕当中。因法律未规定取保候审要告知控告人,控告人几次上访不知何故也未知此情况,故再上访检察机关并声称司法人员在处理该案中可能有枉法行为,希望监督查处。弄清事实后,该院接待员如实告知,并着重解释了取保候审决定法定的告知对象、被取保候审人的刑事诉讼的责任与自由人的区别、适用法条。至此,控告人不再上访。又如,检察机关在刑事立安监督中,发现由于大量刑事案件的并发、警力不足、经费缺乏,一时无法结案,而法律又未规定立案决定要告知控告人,大多数控告人在长时间未获知案件查处的情况下,不得不多次上访或越级上访。而上访时因立案行为告知对象不附合,有时因此被拒绝回答,或是以案件机密为由被拒绝答复,因种种情况未得到合理答复,使控告人不得已数次上访于各机关之间。

二、影响涉法上访案件办理质量与效率的因素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引发多起涉法上访案件。针对这些案件,我们必须作出及时妥善处理,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社会后果。当前影响涉法上访案件办理质量与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思想因素:对涉法上访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从政治高度去抓好涉法上访工作。

我们的一些同志,没有充分认识到涉法上访与稳定的关系,没有认识解决涉法上访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执法为民的重要举措,对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抓得不紧,没有建立健全涉法上访常规性工作机制;重大涉法上访案件预警不力,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对发生的涉法上访具体个案处理,摆官老爷态度,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依法依规办理,而是办人情案、关系案,谁出的钱多就往谁边倒;面对一些涉法上访群众,工作人员态度马虎,方法简单粗暴,不仅不能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反使事态进一步恶化。正是因为对涉法上访工作重视不够,群众观念弱,服务意识低,直接影响了涉法上访案件处理效率。

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NextPage]

(二)素质因素:上访人员法律素质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强。

有相当涉法上访人员因为法律素质低下,他们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拉倒,你说你的,我的,致使案件处理一波三折,阻力大,执行难。如某生产队在一荒坡上种植了将近25年面积280多亩的杉木林,因异地移民搬迁进来,需要征用那片土地。邻村某自然屯认为该地为本屯集体所有,因其从一开始就持有该地的土地使用证。双方争持不下,要求县政府给以处理。县政府按照农村土地政策“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作出该片林地权属归种植杉木林的生产队的处理决定。该自然屯群众就是不服,依仗人多势众,组织数百人将该杉树全部砍光。再是工作人员当中,部分人员的文化、法律、政策水平跟不上工作需要,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表现为没把部门作为办事部门看,只是用为收发转达办部门看;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的责任制约,工作缺乏动力,缺乏群众观念;不追求办事的社会效益,停留在答复的表面工作;不去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在接待中政策性、法律性不强、政治敏锐性不够,不能正确引导群众、说服群众;不能在案件中透知社情民意,对案件定性不准、说不出所以然,不是轻描淡写,就是大事小看、小事不看,不请示,不报告,不落实,错失处理良机,产生重访、越级上访、。在这种情况下,涉法上访也不可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三)配套措施因素:制度、机制不全。

涉法上访是的一部分,其工作制度与制度是一致的。但当前,各系统、各部门尚未有统一、规范的工作制度,以致使工作的职责、形式、机构、人员、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也不能对上访接待方和上访方进行有效约束,亦不能对无理纠缠的上访及怀有非法目的上访事件进行有效的制止,也影响了系统外部门之间、系统内部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机构不健全:有的没有机构只落实了人员兼管,没有具体,形同虚设;有的不仅没有机构,也没有专人负责工作,来信来访或是束之高搁,或是见者有份,工作无法展开。地方各级机构的职责受限,其职责主要限于对来信来访案件的答复、转办上,享有对转达办案件的督办、崔办权少。部门之间及其他部门之间在处理来信来访工作中没有一个协调制约机制,或查办或转办,大多数没有向原办部门答复,不利于对久拖不办的案件进行跟踪督办。因为制约机制不完善,监督制约弱化,效果不好,从而直接影响涉法上访案件的办理质量与效率。

三、涉法上访的工作对策

如何妥善处理涉法上访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涉法上访现象,针对涉法上访的成因及影响涉法上法案件处理的几个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一)把握政策、立足实际,依法制定地方各种规范性文件。

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找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的切入点,依法依规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在政府部门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制度。政府部门的公职律师和法制部门要为政府部门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保证文件出台的程序与内容的合法性,使之真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二)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决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认真学习贯彻即将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研究、制定和实施依法行政的各项保障措施,强化行政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增强服务意识,把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结合起来,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政策法规处理各种行政事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三)加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深入开展“公正执法树形象”活动。加强宗旨、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政法队伍思想建设工作。加强业务素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执法技术水平。加大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在政法队伍中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公问题。强化队伍管理,“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净化政法队伍。深化制度改革,深化责任监督,健全完善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加强内外监督,确保政法队伍执法公正。

(四)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每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可能成为涉法上访的接待员,但涉法上访的第一接待人大多是工作人员。要妥善处理每一起涉法上访访案件,需要每一位接待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法律、政策、理论知识水平。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政策法规学习,不断充实法律、文化知识,不断强化关业务培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业务工作,做好涉法上访工作。

(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

(六)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从最大限度上保护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出发,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法制精神,扩大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处理问题机关的告知义务,规范告知事项、形式、期限,使涉法上访内容如期落实在法律上得到保证。

(七)健全完善条例。以明确职责、行为为重点,突出监督和责任,建立完善条例,使其更具有操作性,更加有效地规范和制约工作的各方面,增强工作的量化管理,体现优质高效的接待。

(八)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制约机制。系统内部门之间、系统外部门之间以及系统内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部门与群众之间要建立起一个横向联系、纵向交叉的工作协调制约机制,使其制度化,形式灵活多样化,形成一个有效办理案件的运行机制。

家访工作方案篇6

2019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办学规范大落实、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群众满意度。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继续开展2021年度“三大活动”,为使活动卓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21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21〕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 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 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微信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在落实办学行为、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扩大活动的社会效果。

XXXX中学

家访工作方案篇7

    一、涉讼上访案件的原因分析(一)因审判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上访人长期上访。

    l、个别案件存在裁判不公现象。这里的裁判不公现象,包括:一是案件实体处理错误,即裁判文书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责任划分不明,裁判结果错误,或是审判机关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自由裁量不当,显失公正。二是案件程序违法或存在瑕疵,即在案件审理过程没有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如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告知不明,指定被告的答辩期间不符合法定要求,庭审中合议庭成员不能全部出庭,举证时限不合理,无法定事由允许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休庭后多次提供证据,导致一个案件又多次开庭的现象出现。三是案件审理适用法律错误。对个别案件法律关系把握不准,审查重点不明,应当适用此法律而适用彼法律,应当适用此条款而适用彼条款,或引用条文不全,有的只引用实体法条文,有的只引用程序法条文,导致裁判出现暇疵。此类案件往往导致上访人对实体判决不满,虽经再审审理,指明原判存在的程序错误,因最终是维持实体判决,故而难以说服访人。

    2、裁判文书的制作在叙述事实、证据分析论证、说理及校对等方面存在疏漏和说理不透等等问题,但又不致影响实体裁判,而上访人较为执着,故而长期申诉不止。

    3、部分民商事案件和个别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因判决前未能告知权利人应承担的相应的诉讼风险,亦未充分考虑被告方的实际履行能力,在判决后出现生效裁判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当事人四处上访告状,声称法院“打白条”等。

    4、有的上级部门个别接访人员在案件审判监督程序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对一些案件的申诉或申请再审不按照法律规定做息诉解释工作,而是一批一转,或者检察机关的极少数接访人员为了摆脱上访人员缠诉,将不应抗诉的案件提起抗诉,即告完事,这给上访人一个错觉,误认为还可以申请“再再审”,故而反复上访。有的问题属上级法院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或者应由上级部门解决的,而将矛盾往下交,致使上访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长期上访。

    5、个别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注意法官形象,说话随意,举止不端,或言语中支持一方,压制另一方,使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另外个别法官在办案中有请吃现象,一旦被对方当事人知道,即使案件公正处理,另一方也会对此纠缠不休,到处告状。

    6、案件审理前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不够,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当事人,对法律规定一无所知,而立案人员又未告知其相应的诉讼风险,从而使其对裁判结果出现不满。

    7、少数法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作风粗暴,轻则厌烦,重则训斥,使上访人员在案件处理结果不满的同时,又对接访人员产生对抗情绪,上访又多了一条理由。

    (二)因上访人自身的原因,使涉讼上访不断增加。

    l、无理取闹型。有些上访人上访动机不良,明知无理,缠访闹访,要挟法院。多数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上访人明知自己上访无理,但把上级部门对信访案件的通报视为“惩治”法院的有力武器,多次到上级法院或有关部门缠访,借此要挟案件所在法院,并以有关部门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处理为快感,偏执狂妄,固守已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人格变态型。个别上访人心理畸形、人格变态。他们因多年的上访生活已形成习惯性上访,严格地讲已处于人格变态、轻度精神病范畴,视上访申诉、哭诉为后半生的精神寄托,对法官发泄不满。

    3、诬告陷害型。主观臆断,甚至编造谎言,诬陷审判人员吃请受贿,枉法裁判。有些上访人员,因裁判结果不利,败诉后或主观臆断,或道听途说,甚至编造谎言,捏造事实,蓄意诽谤,诬陷法官吃请受贿,偏袒一方,徇私舞弊,枉法裁判。更有甚者,到处散发虚假材料,上访告状,败坏法院形象,毁损法官人格,以求法官受到处理和追究,进而泄私愤,图报复。但此类案件往往经过有关部门多次调查,并不能认定其所反映事实。

    4、好逸恶劳型。有些上访人以上访为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这类人员长期滞留北京,有的以上访为名,实则在做小生意,习惯了都市繁华,厌倦了乡村冷清。一旦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清查,其身份便成了小商人,而平时他们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有关接访部门进行上访登记,成为上访人员。

    5、发泄怨气型。少数上访人员的上访纯属发泄怨气。他们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在当地生活缺乏亲情、友情和同情,其案件败诉后,为发泄心中的不满、积郁的怨气,将接待室和接访人员作为其倾诉的场所和对象,只求一时的慰藉。

    6、固执已见型。一些上访人员自身素质较差,他们对法律、法规、政策或理解片面,或一知半解,或生搬硬套,或断章取义,只理解对自已有利的部分,不考虑对自己不利的部分,且固执己见,不听劝解,无视生效裁判的合法性、公正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7、期望高值型。有些上访人员不能正视存在问题,不愿承担诉讼风险,以为案件到了法院就进了“保险箱”,自己的权益就一定能够得到最终实现。一旦案件不能得到全部执行,其便视法院为取款的“银行”,向法院伸手要钱。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将本应自己在交易过程中承担的商业风险转嫁到法院头上,埋三怨四,上访告状。

    8、举证不能型。有的上访人在一、二审及再审期间,因收集证据、举证不能等,致使裁判结果对已不利,其在无法理解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时,坚持自述的客观事实,上访不息。

    9、法律无知型。个别上访人出于对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的无知,在向其他部门反映问题受挫后,以为法院能“统管天下”,坚持去法院告诉。

    l0、“案外请求型”。个别上访人的问题经法院多方努力,已得到纠正解决,由于其又提出新的与原案无直接关系的要求,或只讲情理,不讲法律,再行上访,诸如要求赔偿其上访的车船、食宿、误工等损失费用。

    (三)有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上访人长期上访。

    1、据笔者所知,当前信访部门对于上访人员的处理,是将上访人员登记后,把上访材料批转下去,由原处理单位处理。然后信访部门再对各地上访情况予以排队通报,下级信访部门也照此效仿,而党政部门再对通报的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于处理。这种工作机制,无形中助长了上访人的上访情绪,使其认为不管有理无理,只有上访了,某单位就会被通报,有关人员就会受处理。于是,上访人员不断增加,涉讼上访案件也是这样。

    2、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善后工作出于推卸责任或不了解情况,只要来访人拿到法律文书,不问事由,—律往法院推诿,形成涉讼上访案件。

    3、极个别上访人员通过关系,让一些特殊部门如上级或者同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法院等单位的领导为上访人向下级或者法院批办、交办、督办个别案件,使一些已经再审的案件又起波澜。而上访人又视这些批示如“尚方宝剑”,一旦原承办法院不能立案或不能进入再审程序或不能改判,上访人则缠诉不止,并到处宣扬法院不受领导或者监督。

    4、少数“包打赢官司”的律师、法律工作者、个别执法人员和学者,出于经济利益、亲情或其他原因,抓住判决中个别不影响实体权利的瑕疵大做文章,给上访人一个定能“胜诉”的信息,甚至怂恿、煽动上访人到处上访。

    5、新闻媒体的不当舆论监督,导致上访人上访。有些案件从发生直至法院终审裁判后,经常见诸新闻媒体由于一些报道或评论囿于撰稿人自身法律知识的有限,客观上存在一定问题,故此类报道对上访人的上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处理涉讼上访案件的对策研究处理涉讼上访案件难度大、任务重、费时长、耗财多,是我国社会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不可避免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涉讼上访案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法官、执行人员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司法为民主旨,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法官责任重如山”思想,要认清当前涉讼上访工作面临的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涉讼上访工作不仅是法律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在坚持依法处理信访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看待涉讼上访的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信访工作。通过做好信访工作,解决诉讼争端,尽量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调处纠纷,化解矛盾,防止激化,维护稳定。

    (二)改革当前涉讼上访案件处理机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信访工作条例》的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信访人员“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人民法院的涉讼上访案件应由人民法院自行处理解决,不应归类于一般意义上的信访案件。如前述,信访工作部门对上访事件的通报排队,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访人反映的问题,而且还会给有关单位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使之无所适从,同时还会助长上访无序现象的产生。为此,笔者建议,应严格执行《信访工作条例》,将涉讼上访工作同行政机关的信访工作中分离出来,不参与这项工作的检查评比,使人民去院依照宪法和信访工作条例的规定,独立地处理涉讼上访案件。

    (三)就法院内部未讲,处理涉讼上访案件,应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信访工作的领导。各级法院的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将信访工作真正列入党组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的议事日程,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同时,要坚持党委领导,争取政府、人大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重大信访事件一定要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需要协调处理的,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亲自参与。

    2、切实改进工作方法。重视初信初访工作,注意疏导化解,将纠纷解决在基层的萌芽状态。特别是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人员,要变当事人上访为人民去院下访,立足实地、深入基层,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拓宽信访工作渠道,加强横向配合,对疑难信访案件,要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提出协商解决意见。同时,开展去制宣传教育,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里,更重要的是坚持标本兼治,注重预防,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上访案件的发生。要加强对案件质量的管理,使承办人员在案件审理、执行阶段,就注意到裁判或者强制执行后的服判息诉工作,切实做到案结事了,把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贯穿到案件审理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裁判或执行前释法,裁判或强制时说理,使胜诉或实现权利者明明白白,使败诉或被执行者心服口服。同时还要注重民商案件审理的调解或执行案件和解工作,多向当事人讲解法律规定,使大量的纠纷通过调解或和解得到解决,以避免矛盾的激化。

    3、改进工作作风,体现人文关怀。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现代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对上访人员要尊重人格,以礼相待,耐心听诉,诚心释惑,坚持有诉必理,正确引导,依法保障来访人正确行使权利。要做到文明接访,杜绝一切简单、粗暴行为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及时、公正地处理好每一起信访案件。

    4、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强化信访工作管理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要有效地避免上级接访部门只做一般的应付、批转,上下级法院要统一口径,共同做好息诉工作,共同努力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减少越级上访,以减轻上级法院的压力和减少信访案件的积压。其次,要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实行分段管理,监督和制约,防止信访工作的随意性。再次,要强化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对于发生重大信访工作责任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于措施不力,信访工作被动局面长期不能扭转,越级、进京上访居高不下的,要通报批评;对明显存在问题的信访申诉案件,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作为错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规范信访秩序,加大对无理缠访闹访的打击力度。笔者建议,取消和限制越级上访制度。就涉讼上访案件而言,上访人应当逐级上访,对基层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不服上访的,应由基层法院接待处理。对二审调解、维持、改判(撤诉的除外)的,应由二审法接待处理,不能批转一审接待处理(因一审无权审查或评价二审裁判正确与否)。上访人对基层法院不予处理或对处理结果仍持有异议的,由基层法院出具相关处理证明后,到中级法院上访。中级法院接访后,认真审查上访材料,并通知基层法院相关人员到中级法院说明处理依据,然后再由上访人逐级上访,相关法院逐级汇报情况。对中级法院、高级法院生效裁判不服上访的,依此程序逐级进行。这样,有利于切实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纠正错误裁判,切实保护上访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上级法院接访人员或者领导因不了解情况,只做批转或者批示、督办工作,不解决具体问题,使上访人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多次上访现象的发生。同时,这种做法还有利于科学、准确、合理地界定是有理上访还是无理缠诉,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打击缠访闹访者提供依据。

    6、要加大对违法上访行为的打击力度。近年来,缠访闹访、暴力上访、结伙上访等危害上访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直接危害到案件的承办人、信访干部以及其他上访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的严重扰乱了信访工作秩序、机关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对于信访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采取坚决果断的制裁措施。对于相互串连、非法聚集的上访团伙,要及时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对其中牵头的,要作为违法上访、违法申诉人员来处理。对无理取闹,严重影响工作秩序、信访秩序、社会秩序的上访人员,经劝说无效的,该拘留的拘留,该劳教的劳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整顿信访工作秩序。

    (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因素对涉讼上访案件的介入程序。主要是制定关于对涉讼案件个案的批转规则,有关部门对个案的监督规则,新闻媒体对涉讼案件的报道规则,上访人员逐级上访规则等。强化对律师、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对违反《律师法》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和制裁力度。同时教育案件承办人牢固树立切实为上访人办实事、解忧难的思想观念,使全社会共同努力,妥善处理和解决涉讼上访案件。

    三、对处理涉讼上访案件的理性的理性思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要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因此,上访和申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涉讼上访亦是如此。但是,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必须依法行使,而不能随意行使。从法理上讲,任何权利都是负有相应义务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任何权利都不能无限行使,权利无限行使,必然导致权利行使随意化。所以,申诉包括申请再审都必须按照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和一定的审级来进行。没有规范的信访申诉制度,就不可能确保上访人权利的实现,权利无限行使,势必导致信访申诉秩序的混乱,使信访申诉数量居高不下。

    正因如此,目前人民法院涉讼上访案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前述原因,一些上访人只要达不到个人目的,不管有理还是无理,或者上访人的问题早已经解决,还要越级上访或直接进京上访。其中有的案件虽经过了一审、二审和再审,法定程序已经完毕,但上访人仍在不停地赴省进京“申冤告状”。有的从初访到重访,从越级访变成到处访,个别人变成了长年访,他们从青年告到中年,直至年逾花甲。而人民去院虽做了大量解释劝说工作,但他们仍执拗痴迷,不计罢休。这样,不仅令法官们束手无策,而且也使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法院的形象和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同时,由于他们到处上访,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了麻烦,给环境卫生造成了污染,其害处不一而足。而所有这样现象的产生,都与规范信访秩序的措施不力有直接联系。笔者时常在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其职责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案件审理错了,应当按照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如果知错不改,可以严肃追究承办人的责任。但是,如果案件没错误,法律程序且已进行完毕,当事人对法官的劝说解释又置若同闻,便到处上访,且受不到打击,那将会形成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政治局面!难怪有的上访人公然声称:“这个案件你们改不改,如果不改,我现在就进京去,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肆无忌惮地对审判人员进行要挟和恫吓。这是制度的缺憾,这是法院的悲哀,也是法官悲哀!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实质是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重新调整,那么改革的结果必然是有人所得,有人所失。因此,改革过程中大量的社会矛盾必然会集中到法院,因为法院是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法院审理、执行案件逐年增加,特别是部分无执行能力的案件,一时难予全部执结,这样导致大多数案件的裁判和执行结果都会至少使一方不满意,或双方都不满意,这也是导致涉讼上访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在涉讼上访案件的处理上,国务院颁布的《信访工作条例》十分明确地将其排除在行政部门的信访案件之外,而有的上访人是到处上访,既在法院系统上访,又到党委、政府信访部门上访。党委、政府信访部门接访后,予以登记批转,然后排队通报,而相关部门以此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案件的增多不是法院自身的原因,涉讼上访案件的上升也有社会转型、利益分配不公等诸多因素。因此,党委、政府信访部门对涉讼上访案件的通报,既有悖于《信访工作条例》的规定,又有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之嫌,其作法不易推广。然而现在,一旦国家有重大活动,如“两会”的召开、“五一”、“十一”的节日庆贺和中央领导下基层等,有关部门便让法院把涉讼上访人员看死盯牢,出现上访情况,处理有关人员。但法官如何去看死盯牢?有的上访人家居农村,交通不便,法官去住到上访人家里?显然不可能。还有一种现象,如果有人去上访,法院便会马上接到通知,派车出人去接上访人,路上管吃管住,浪费大量财物。可以说这类事情牵涉了法院的大量精力,使之疲于应付,而且使有的法官因怕出现上访情况,审理案件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甚至忐忑不安,优柔寡断,影响了案件质量,降低了办案效率。为此笔者呼吁,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做好涉讼上访工作的各项措施,规范涉讼上访秩序,合理界定上访界限,保护合法上访,打击违法上访,并建立健全经常性工作机制,使涉讼上访案件的处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家访工作方案篇8

一、涉讼上访案件的原因分析(一)因审判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上访人长期上访。

l、个别案件存在裁判不公现象。这里的裁判不公现象,包括:一是案件实体处理错误,即裁判文书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责任划分不明,裁判结果错误,或是审判机关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自由裁量不当,显失公正。二是案件程序违法或存在瑕疵,即在案件审理过程没有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使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如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告知不明,指定被告的答辩期间不符合法定要求,庭审中合议庭成员不能全部出庭,举证时限不合理,无法定事由允许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休庭后多次提供证据,导致一个案件又多次开庭的现象出现。三是案件审理适用法律错误。对个别案件法律关系把握不准,审点不明,应当适用此法律而适用彼法律,应当适用此条款而适用彼条款,或引用条文不全,有的只引用实体法条文,有的只引用程序法条文,导致裁判出现暇疵。此类案件往往导致上访人对实体判决不满,虽经再审审理,指明原判存在的程序错误,因最终是维持实体判决,故而难以说服访人。

2、裁判文书的制作在叙述事实、证据分析论证、说理及校对等方面存在疏漏和说理不透等等问题,但又不致影响实体裁判,而上访人较为执着,故而长期申诉不止。

3、部分民商事案件和个别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因判决前未能告知权利人应承担的相应的诉讼风险,亦未充分考虑被告方的实际履行能力,在判决后出现生效裁判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当事人四处上访告状,声称法院“打白条”等。

4、有的上级部门个别接访人员在案件审判监督程序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对一些案件的申诉或申请再审不按照法律规定做息诉解释工作,而是一批一转,或者检察机关的极少数接访人员为了摆脱上访人员缠诉,将不应抗诉的案件提起抗诉,即告完事,这给上访人一个错觉,误认为还可以申请“再再审”,故而反复上访。有的问题属上级法院和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或者应由上级部门解决的,而将矛盾往下交,致使上访人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长期上访。

5、个别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注意法官形象,说话随意,举止不端,或言语中支持一方,压制另一方,使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另外个别法官在办案中有请吃现象,一旦被对方当事人知道,即使案件公正处理,另一方也会对此纠缠不休,到处告状。

6、案件审理前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不够,尤其是文化素质较低的当事人,对法律规定一无所知,而立案人员又未告知其相应的诉讼风险,从而使其对裁判结果出现不满。

7、少数法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作风粗暴,轻则厌烦,重则训斥,使上访人员在案件处理结果不满的同时,又对接访人员产生对抗情绪,上访又多了一条理由。

(二)因上访人自身的原因,使涉讼上访不断增加。

l、无理取闹型。有些上访人上访动机不良,明知无理,缠访闹访,要挟法院。多数案件经过一审、二审和再审,上访人明知自己上访无理,但把上级部门对案件的通报视为“惩治”法院的有力武器,多次到上级法院或有关部门缠访,借此要挟案件所在法院,并以有关部门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处理为,偏执狂妄,固守已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人格变态型。个别上访人心理畸形、人格变态。他们因多年的上访生活已形成习惯性上访,严格地讲已处于人格变态、轻度精神病范畴,视上访申诉、哭诉为后半生的精神寄托,对法官发泄不满。

3、诬告陷害型。主观臆断,甚至编造谎言,诬陷审判人员吃请受贿,枉法裁判。有些上访人员,因裁判结果不利,败诉后或主观臆断,或道听途说,甚至编造谎言,捏造事实,蓄意诽谤,诬陷法官吃请受贿,偏袒一方,,枉法裁判。更有甚者,到处散发虚假材料,上访告状,败坏法院形象,毁损法官人格,以求法官受到处理和追究,进而泄私愤,图报复。但此类案件往往经过有关部门多次调查,并不能认定其所反映事实。

4、好逸恶劳型。有些上访人以上访为生,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这类人员长期滞留北京,有的以上访为名,实则在做小生意,习惯了都市繁华,厌倦了乡村冷清。一旦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清查,其身份便成了小商人,而平时他们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有关接访部门进行上访登记,成为上访人员。

5、发泄怨气型。少数上访人员的上访纯属发泄怨气。他们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在当地生活缺乏亲情、友情和同情,其案件败诉后,为发泄心中的不满、积郁的怨气,将接待室和接访人员作为其倾诉的场所和对象,只求一时的慰藉。

6、固执已见型。一些上访人员自身素质较差,他们对法律、法规、政策或理解片面,或一知半解,或生搬硬套,或断章取义,只理解对自已有利的部分,不考虑对自己不利的部分,且固执己见,不听劝解,无视生效裁判的合法性、公正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7、期望高值型。有些上访人员不能正视存在问题,不愿承担诉讼风险,以为案件到了法院就进了“

保险箱”,自己的权益就一定能够得到最终实现。一旦案件不能得到全部执行,其便视法院为取款的“银行”,向法院伸手要钱。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将本应自己在交易过程中承担的商业风险转嫁到法院头上,埋三怨四,上访告状。 8、举证不能型。有的上访人在一、二审及再审期间,因收集证据、举证不能等,致使裁判结果对已不利,其在无法理解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时,坚持自述的客观事实,上访不息。

9、法律无知型。个别上访人出于对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的无知,在向其他部门反映问题受挫后,以为法院能“统管天下”,坚持去法院告诉。

l0、“案外请求型”。个别上访人的问题经法院多方努力,已得到纠正解决,由于其又提出新的与原案无直接关系的要求,或只讲情理,不讲法律,再行上访,诸如要求赔偿其上访的车船、食宿、误工等损失费用。

(三)有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因素导致上访人长期上访。

1、据笔者所知,当前部门对于上访人员的处理,是将上访人员登记后,把上访材料批转下去,由原处理单位处理。然后部门再对各地上访情况予以排队通报,下级部门也照此效仿,而党政部门再对通报的单位有关人员进行于处理。这种工作机制,无形中助长了上访人的上访情绪,使其认为不管有理无理,只有上访了,某单位就会被通报,有关人员就会受处理。于是,上访人员不断增加,涉讼上访案件也是这样。

2、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善后工作出于推卸责任或不了解情况,只要来访人拿到法律文书,不问事由,—律往法院推诿,形成涉讼上访案件。

3、极个别上访人员通过关系,让一些特殊部门如上级或者同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法院等单位的领导为上访人向下级或者法院批办、交办、督办个别案件,使一些已经再审的案件又起波澜。而上访人又视这些批示如“尚方宝剑”,一旦原承办法院不能立案或不能进入再审程序或不能改判,上访人则缠诉不止,并到处宣扬法院不受领导或者监督。

4、少数“包打赢官司”的律师、法律工作者、个别执法人员和学者,出于经济利益、亲情或其他原因,抓住判决中个别不影响实体权利的瑕疵大做文章,给上访人一个定能“胜诉”的信息,甚至怂恿、煽动上访人到处上访。

5、新闻媒体的不当舆论监督,导致上访人上访。有些案件从发生直至法院终审裁判后,经常见诸新闻媒体由于一些报道或评论囿于撰稿人自身法律知识的有限,客观上存在一定问题,故此类报道对上访人的上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处理涉讼上访案件的对策研究处理涉讼上访案件难度大、任务重、费时长、耗财多,是我国社会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不可避免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要处理好涉讼上访案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法官、执行人员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司法为民主旨,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法官责任重如山”思想,要认清当前涉讼上访工作面临的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涉讼上访工作不仅是法律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在坚持依法处理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做好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看待涉讼上访的工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抓好工作。通过做好工作,解决诉讼争端,尽量做好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调处纠纷,化解矛盾,防止激化,维护稳定。

(二)改革当前涉讼上访案件处理机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工作条例》的规定,“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人员“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事项,工作机构应当告知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人民法院的涉讼上访案件应由人民法院自行处理解决,不应归类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件。如前述,工作部门对上访事件的通报排队,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访人反映的问题,而且还会给有关单位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使之无所适从,同时还会助长上访无序现象的产生。为此,笔者建议,应严格执行《工作条例》,将涉讼上访工作同行政机关的工作中分离出来,不参与这项工作的检查评比,使人民去院依照宪法和工作条例的规定,独立地处理涉讼上访案件。

(三)就法院内部未讲,处理涉讼上访案件,应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工作的领导。各级法院的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将工作真正列入党组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的议事日程,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同时,要坚持党委领导,争取政府、人大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重大事件一定要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需要协调处理的,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亲自参与。

2、切实改进工作方法。重视初信初访工作,注意疏导化解,将纠纷解决在基层的萌芽状态。特别是案件的审判和执行人员,要变当事人上访为人民去院下访,立足实地、深入基层,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拓宽工作渠道,加强横向配合,对疑难案件,要主

动与有关部门联系,提出协商解决意见。同时,开展去制宣传教育,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这里,更重要的是坚持标本兼治,注重预防,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上访案件的发生。要加强对案件质量的管理,使承办人员在案件审理、执行阶段,就注意到裁判或者强制执行后的服判息诉工作,切实做到案结事了,把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贯穿到案件审理和执行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裁判或执行前释法,裁判或强制时说理,使胜诉或实现权利者明明白白,使败诉或被执行者心服口服。同时还要注重民商案件审理的调解或执行案件和解工作,多向当事人讲解法律规定,使大量的纠纷通过调解或和解得到解决,以避免矛盾的激化。 3、改进工作作风,体现人文关怀。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现代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对上访人员要尊重人格,以礼相待,耐心听诉,诚心释惑,坚持有诉必理,正确引导,依法保障来访人正确行使权利。要做到文明接访,杜绝一切简单、粗暴行为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依法、及时、公正地处理好每一起案件。

4、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强化工作管理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要有效地避免上级接访部门只做一般的应付、批转,上下级法院要统一口径,共同做好息诉工作,共同努力规范工作秩序,减少越级上访,以减轻上级法院的压力和减少案件的积压。其次,要强化工作责任制,实行分段管理,监督和制约,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再次,要强化工作责任追究制。对于发生重大工作责任事故和违法违纪案件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于措施不力,工作被动局面长期不能扭转,越级、进京上访居高不下的,要通报批评;对明显存在问题的申诉案件,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作为错案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规范秩序,加大对无理缠访闹访的打击力度。笔者建议,取消和限制越级上访制度。就涉讼上访案件而言,上访人应当逐级上访,对基层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不服上访的,应由基层法院接待处理。对二审调解、维持、改判(撤诉的除外)的,应由二审法接待处理,不能批转一审接待处理(因一审无权审查或评价二审裁判正确与否)。上访人对基层法院不予处理或对处理结果仍持有异议的,由基层法院出具相关处理证明后,到中级法院上访。中级法院接访后,认真审查上访材料,并通知基层法院相关人员到中级法院说明处理依据,然后再由上访人逐级上访,相关法院逐级汇报情况。对中级法院、高级法院生效裁判不服上访的,依此程序逐级进行。这样,有利于切实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纠正错误裁判,切实保护上访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上级法院接访人员或者领导因不了解情况,只做批转或者批示、督办工作,不解决具体问题,使上访人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多次上访现象的发生。同时,这种做法还有利于科学、准确、合理地界定是有理上访还是无理缠诉,为维护正常的秩序,打击缠访闹访者提供依据。

6、要加大对违法上访行为的打击力度。近年来,缠访闹访、暴力上访、结伙上访等危害上访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直接危害到案件的承办人、干部以及其他上访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的严重扰乱了工作秩序、机关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对于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采取坚决果断的制裁措施。对于相互串连、非法聚集的上访团伙,要及时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对其中牵头的,要作为违法上访、违法申诉人员来处理。对无理取闹,严重影响工作秩序、秩序、社会秩序的上访人员,经劝说无效的,该拘留的拘留,该劳教的劳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整顿工作秩序。

(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因素对涉讼上访案件的介入程序。主要是制定关于对涉讼案件个案的批转规则,有关部门对个案的监督规则,新闻媒体对涉讼案件的报道规则,上访人员逐级上访规则等。强化对律师、法律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对违反《律师法》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和制裁力度。同时教育案件承办人牢固树立切实为上访人办实事、解忧难的思想观念,使全社会共同努力,妥善处理和解决涉讼上访案件。

三、对处理涉讼上访案件的理性的理性思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要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因此,上访和申诉,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涉讼上访亦是如此。但是,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必须依法行使,而不能随意行使。从法理上讲,任何权利都是负有相应义务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任何权利都不能无限行使,权利无限行使,必然导致权利行使随意化。所以,申诉包括申请再审都必须按照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和一定的审级来进行。没有规范的申诉制度,就不可能确保上访人权利的实现,权利无限行使,势必导致申诉秩序的混乱,使申诉数量居高不下。

正因如此,目前人民法院涉讼上访案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由于前述原因,一些上访人只要达不到个人目的,不管有理还是无理,或者上访人的问题早已经解决,还要越级上访或直接进京上访。其中有的案件虽经过了一审、二审和再审,法定程序已经完毕,但上访人仍在不停地赴省进京“申冤告状”。有的从初访到重访,从越级访变成到处访,个别人变成了长年访,他们从青年告到中年,直至年逾花甲。而人民去院虽做了大量解释劝说工作,但他们仍执拗痴迷,不计罢休。这样,不仅令法官们束手无策,而且也使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法院的形象和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同时,由于他们到处上访,也给社会秩序带来了麻烦,给环境卫生造成了污染,其害处不一而足。而所有这样现象的产生,都与规范秩序的措施不力有直接联系。笔者时常在想,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其职责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案件审理错了,应当按照法定程序予以纠正;如果知错不改,可以严肃追究承办人的责任。但是,如果案件没错误,法律程序且已进行完毕,当事人对法官的劝说解释又置若同闻,便到处上访,且受不到打击,那将会形成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政治局面!难怪有的上访人公然声称:“这个案件你们改不改,如果不改,我现在就进京去,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肆无忌惮地对审判人员进行要挟和恫吓。这是制度的缺憾,这是法院的悲哀,也是法官悲哀!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实质是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重新调整,那么改革的结果必然是有人所得,有人所失。因此,改革过程中大量的社会矛盾必然会集中到法院,因为法院是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法院审理、执行案件逐年增加,特别是部分无执行能力的案件,一时难予全部执结,这样导致大多数案件的裁判和执行结果都会至少使一方不满意,或双方都不满意,这也是导致涉讼上访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在涉讼上访案件的处理上,国务院颁布的《工作条例》十分明确地将其排除在行政部门的案件之外,而有的上访人是到处上访,既在法院系统上访,又到党委、政府部门上访。党委、政府部门接访后,予以登记批转,然后排队通报,而相关部门以此要

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案件的增多不是法院自身的原因,涉讼上访案件的上升也有社会转型、利益分配不公等诸多因素。因此,党委、政府部门对涉讼上访案件的通报,既有悖于《工作条例》的规定,又有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之嫌,其作法不易推广。然而现在,一旦国家有重大活动,如“两会”的召开、“五一”、“十一”的节日庆贺和中央领导下基层等,有关部门便让法院把涉讼上访人员看死盯牢,出现上访情况,处理有关人员。但法官如何去看死盯牢?有的上访人家居农村,交通不便,法官去住到上访人家里?显然不可能。还有一种现象,如果有人去上访,法院便会马上接到通知,派车出人去接上访人,路上管吃管住,浪费大量财物。可以说这类事情牵涉了法院的大量精力,使之疲于应付,而且使有的法官因怕出现上访情况,审理案件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甚至忐忑不安,优柔寡断,影响了案件质量,降低了办案效率。为此笔者呼吁,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做好涉讼上访工作的各项措施,规范涉讼上访秩序,合理界定上访界限,保护合法上访,打击违法上访,并建立健全经常性工作机制,使涉讼上访案件的处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何去看死盯牢?有的上访人家居农村,交通不便,法官去住到上访人家里?显然不可能。还有一种现象,如果有人去上访,法院便会马上接到通知,派车出人去接上访人,路上管吃管住,浪费大量财物。可以说这类事情牵涉了法院的大量精力,使之疲于应付,而且使有的法官因怕出现上访情况,审理案件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甚至忐忑不安,优柔寡断,影响了案件质量,降低了办案效率。为此笔者呼吁,要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做好涉讼上访工作的各项措施,规范涉讼上访秩序,合理界定上访界限,保护合法上访,打击违法上访,并建立健全经常性工作机制,使涉讼上访案件的处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上一篇: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面试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