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师家访到学生家访

时间:2022-05-05 06:09:24

从老师家访到学生家访

家访,是家庭访问的简称,指的是教师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学校教师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然而,因为时代的变迁,通信设备等科技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家访已经突破了原来的界限。随着杭州市西湖区教育教学改革一步步深入开展,笔者想结合亲身教育教学实践,就小组合作教改背景下的家访变革,做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一、问题与思考

教改不是植孤木,而是牵一发动全身。虽然当下笔者所在学校教改的核心是小组建设,但牵扯到的是以这个小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小组成员的家庭。作为农村薄弱学校,我们需要让学生去影响家庭,再让家庭去促进学生。老师们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一面教育学生,一面进行家访。

鉴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倡导,学生入学前,班主任进行全员家访,摸清班级学生基本情况,为开学分班进行小组建设做准备;期末考试前,学科教师进行“温暖助跑”家访,为后进生加油鼓气。这些家访都可以算作是小组合作学习教改背景下的家访。

那么,到底何为小组合作学习教改背景下的家访?笔者认为要符合这么几个条件:一是学校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其改革形式也应该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二是这种家访是教改的辅助手段,其目的要服务于教改;三是小组成员(学生)要与家庭互相影响、促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教改背景下的家访,是指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校,为了搞好小组建设,主动寻求学生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辅教育活动。

何种家访形式更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有利于班级小组建设?或者说小组合作学习教改模式需要什么样的家访来配合?这是进行教改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变革与成效

笔者从事家访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种形式,即老师独自家访、师生组团家访和学生自主家访,这正好反映了家访变革的历程。

(一)老师独自家访

这是第一阶段。其实这种形式,也就是传统的家访模式,主要目的是了解家庭,采集学生更多的信息,为学生入学后进行小组建设做准备。通常,第一阶段的家访,最好做到全员家访,这样采集到的信息更全面,对搞好小组建设更有利。

这一阶段的家访,能大体知道班级学生家庭的整体情况,比如分组时,问题学生不能集中在一起,男女学生要合理搭配,智力障碍学生要尽力照顾,等等,但无从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

(二)师生组团家访

这是笔者进行的第二阶段家访,也是第二种形式。这种形式,一方面是由于小组成员的差异,比如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性格脾气不同等。而他们按一定人数,分到了一个小组,有了共同的目标,需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独生子女多,绝大多数学生仅局限在家里,与同学的交往也仅仅在校园,并不利于成长。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外出“串门”,进行互动,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孔子的话,其实也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准则。恰好,临近期末,学校要求全体老师进行“温暖助跑”家访。于是我就简要设计了一次家访,流程如下。

访前动员,告知学生。本次家访采取老师带领小组互访形式,要求受访学生自己做小主人,接待老师和同学;着重参观受访学生自己整理的房间。

通知家长,讲明要求。家长不要代替孩子招待来访的老师和同学,只需要准备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讲给大家听就可以。

约定时间,组织家访。老师带领组内成员互相拜访,聆听家长分享的同学成长故事,并参观其学习生活的房间。

这样的家访,已经改变了出访和受访的主体,由原来老师家访家长(学生)变成了老师、学生家访家长、学生,让学生参与家访,感受可能更直观,受益也就更明显。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之间,促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做小主人,给他们提供了一次成长锻炼的机会。人是在做事中得到锻炼,收获成长的,这是直接好处;间接好处就是有益于小组建设。

在家访过程中,安排家长讲成长故事,目的是让小组成员明白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但都会有欢乐与委屈;安排让同学参观自己的房间,就是刺激每个人都要动手干好自己的事。让学生先自己整理房间,再请同学参观,这必然会有一个提高的过程,锻炼出来的能力,也就会迁移运用到班级里整理课桌椅、书本文具等。收获最大的,恐怕是参观不同家庭后,同学们在内心所受到的震撼与感悟。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自本地家庭与外地务工家庭的学生,生活条件差距是相当大的,家访参观后,肯定会给他们小小的心里带来刺激。生活条件优越的会懂得要知足,生活条件差的会知道要奋斗。当然笔者也担心,这样做会无意中伤害了生活条件差的务工子女,使其产生自卑感,但后来的反响还是令人欣慰,他们之间变得更亲密了,在班级竞争中也更有激情了,个体也更阳光自信。

(三)学生自主家访

这是第三阶段,也是第三种形式。这种形式还是立足于班级合作学习小组,不过,老师不再出面,而是由小组成员自行组织,选定同学,约定时间,前往家访;老师只需设计好家访形式与流程,布置好任务,讲好要求就可以。这样的家访,是由师生组团家访过渡而来的,出访和受访主体又有改变,即变成了学生家访家长、学生,老师从中隐退了,只起一个指导的作用。

这次家访,依然巧借学校要求的期末“温暖助跑”活动机会。笔者首先设计好家访流程,并布置好任务,着重强调清楚要求。

班级动员,家访准备。先告知学生,这次家访改变以前只有老师来家访或老师带着同学来家访的形式,变为组内同学自主家访,不需要老师,由组长组织,自由进行。

讲明要求,布置实施。利用周末时间,备好手机等通信工具,有必要也可以带上相机等拍照摄像工具,选好出行方式;做到安全第一,时刻保持手机畅通,能及时与家长、老师取得联系。

告知家长,争取支持。用短信的方式告诉家长,周末有学生小组成员来家访,请求给予支持,有特殊情况及时与老师联系。

回校反馈,班会汇报。班会课前做好准备,再现家访现场,可以是演示,可以是照片或录像,总结出受访同学的优缺点,呈现家长的评价与小组的评价,给受访同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家访过后,同学们准备好汇报材料,每个小组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班会课上进行汇报,有的演小品,有的采访,有的演讲。这样的家访,不仅让开展家访的学生知道被访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认识了同学一家人,感受到了温暖,而且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三、意义与发展

很显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家访已经不再只是老师的“专利”,而是发展到学生也享有这项“权利”。而这项变革,到底有哪些意义呢?又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去发展呢?

锻炼了学生。现在的教育比较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家访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锻炼提高的机会。一是组织能力。小组成员要家访,首先要组织。谁来组织?组长主动组织,组员参与组织。二是协同能力。去同学家访,不是一个,而是几个,而且是带着任务去的,需要分工合作,采访的、记录的、拍照或录像的,回到学校还要排练、汇报,协同能力就得到了锻炼。三是交往能力。去同学家访,去谁家?要经得同意,要沟通;去了,见了陌生的同学家长,要沟通。提问、回答,接待、告别,这些都是交往的手段,去了,就能得到锻炼。四是合作精神。很显然,家访,能完成任务,合作也就成功了,其精神就得到了培养。

解放了老师。有教育同仁感叹:做班主任,不仅要管他们的孩子,还要管他们的家事。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学生与家庭是连在一起的,不管不行,而管了还不一定行,这就是做班主任的痛苦。学生自主家访,在一定程度上,让老师解脱出来了,相对而言,可以把部分家访的时间节约出来放到教学上,或者用来干其他有用的事情。放手才能成长,创新才能发展,也就是这个道理。

推动了教改。前面也提到,只有各方面都动起来,才能促使教改整体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主体展开。还课堂于学生,还生活于学生,还成长于学生,这才是教改的目的。事实上,学生自主家访活动,其初衷就是这样,让学生在活动、实践、生活中成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家访,通过变革,更适合目前教改,也是大势所趋,大势所需了。

促进了沟通。有好的沟通,才有好的教育。很多师生关系紧张、家校关系紧张的原因,都是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好造成的。学生自主家访,首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而同时也促进了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能改变孩子,孩子能改变家长,家长能改变学校,良好的家校沟通,也就会促进学校进入良性循环发展了。

学生家访使得家访的主体发生了改变,由已成人的老师、家长逐渐过渡到了未成年的学生,家访方式由老师给予家长教育指导逐渐过渡到了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而访问的内容也由学生的教育问题逐渐过渡到了同学的发展状态。这些变化,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不仅让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小组建设中,也真正提高了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袁浦中学)

上一篇:安平视点:中医药在中国 下一篇:沈腾:朋友说我特能装!其实我只是性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