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0 04:01:30

礼仪文化论文

礼仪文化论文篇1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2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3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风雨,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6结语中西方礼仪具有着鲜明的地域、历史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组成了世界礼仪体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特色的礼仪,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分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流认知不同,家庭观念理解不同等原因,造成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前中西方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流正在加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性,要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内在因素,从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关键,进而在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文化礼仪,达到对工作、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礼仪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同样,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生活中选取礼仪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礼仪规范,落实礼仪行为,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中体验礼仪行为,在生活中深化理论学习,从而达到礼仪教育上真正的“知行合一”。

一、礼仪教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要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了解礼仪教育的基本概念,并明确开展礼仪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基本概念。高校礼仪教育的生活化,是指高校的礼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礼仪的相关知识与社会的现实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礼仪的基本知识,在课后落实礼仪的具体行为。当下,礼仪教育生活化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根基,将礼仪教育课堂还原成学生的现实生活,使礼仪行为自觉化,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二)必要性分析。“生活是教育的海洋”。教育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二者相互依赖,因此生活就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礼仪教育生活化意义重大,具体来说:

1.有利于学生秩序感的培养良好的秩序是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礼仪教育有助于学生秩序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其未来的交际能力。

2.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礼仪教育不但强调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也要有尊重的习惯,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在现实中也易于被人所尊重,因而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并最终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生都会毕业,最终都需进入现实社会。

因此,以什么样的状态毕业就成了高校教育的重要考量。受过良好礼仪教育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有助于学生成为“知书达理”之人,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扮演好未来工作的角色。

二、当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生礼仪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并不是为了掌握相应的礼仪技能,而是为了修满相应的学分,具备足够的毕业条件。有些同学对礼仪学习不感兴趣,自然而然也影响了礼仪教育效果。

(二)学生礼仪教育学习方法不够科学。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仍然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殊不知礼仪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度强调死记硬背往往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礼仪学习很重要的是反复训练,但目前很多学生训练不足。

(三)缺乏坚定的礼仪教育目的。很多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目的不是十分明确,认为礼仪学习可有可无,对礼仪教育的愿景不够坚定,学习自信不足。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礼仪教育的长远发展。

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生活化的构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深化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生活化:

(一)教师方面。

1.加强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践行礼仪规范,做到外表与内心的一致。

2.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在教育与学习的交往中具体践行礼仪,既包括在课堂上所学,又包括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崇尚礼仪,将礼仪作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3.创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在礼仪教育的前期,学校有必要在礼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对学生礼貌礼仪进行约束。比如遇到老师要问好,遇到长辈要礼让,同学之间应相互关爱,避免相互攀比成风或过分求新求异,以创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二)学生方面。

1.端正礼仪学习态度礼仪学习不是单单为了学分,不是单单为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更重要的是将礼仪课堂教学的所学应用到日常交往、工作、学习当中,使良好的礼仪成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沟通交往的润滑剂,通过良好的礼仪促进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使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在礼仪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习俗当中去吸收优良的礼仪成果。同时,还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礼仪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礼仪教育充满生命力,并且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

2.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要掌握礼仪教育的科学方法,突破上文所说的三个局限。第一,要突破知识与技巧学习来源的局限,除了课本所学以外,要多向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学习良好礼仪的知识及技巧;第二,要注重礼仪的传递性,扮演好礼仪传递者的角色,将良好的礼仪传统行为习惯不断地传递下去,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延续传承;第三,要不断地突破礼仪社会化的实践范围,在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将文明礼仪实践到底。

3.生活中践行礼仪学生应该在实践中践行礼仪所学,这个要具体到各个细节中,比如遇到老师和其他长辈应主动问好,在其他同学学习和休息时不要打扰;尊重他人,不轻易打断他人讲话,不乱动其他人东西,需要时应该征求其意见;吃有吃相、坐有坐姿,在生活中践行礼仪教育的点点滴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中开展礼仪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礼仪教育的实践化、推广化、普及化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目前的高校礼仪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的等方面。但是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步改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相信未来的高校礼仪教育不仅在形式上可以获得师生的认可,在内容方面也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甚至是人与生命存在意义等的进一步思考与启迪。

本文以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为研究对象,探访高校礼仪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关于礼仪教育如何制度化、标准化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及工作中深入完善。

参考文献:

[1]康齐力,杨帆.浅谈高校礼仪教育对学生的成才影响[J].赤子(上中旬),2016(1).

[2]张丽娜.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林丰平.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索与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3(3):123.

[4]刘娟.中职立体化礼仪教育方案探讨[J].科技信息,2013(12):329.

礼仪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特点;路径

一个懂得礼仪、行为举止得体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礼仪教育是践行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渗透在我们文化和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沉淀,学习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践行和传承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因此,礼仪教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应该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二)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职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规则,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的大环境中。在职院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职业技能“硬实力”方面的培养,也应重视学生的礼仪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克己复礼为刃,礼仪教育可以由内到外的改变学生的自我形象,提高学生的自我文化修养,通过礼仪的学习和自我的约束,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增强自我的竞争力。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职院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职业学院的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好的仪容仪表等礼仪方面表现便成为就业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职业院校开设礼仪课程,注重礼仪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二、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一)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职业学院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是在中学时学业不佳的情况下选择职院,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不高,自律性较差,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他们当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娇生惯养的一代,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缺少礼仪方面的规范。除此之外,职业学院的学生年龄处在青春期,大多数的学生较为叛逆,礼仪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有助于规范个人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学院大多数的培养体系更注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虽然也有开设过一些礼仪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系统化、全程化的将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中。

(二)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特点

礼仪教育工作应当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的体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不仅仅局限于礼仪课程。学院通过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全体师生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与技能,强化礼仪意识,培养优秀的礼仪品质,促使全体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范畴,让礼仪不仅在就业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同时也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修养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职院礼仪教育全程化的路径

(一)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培养模式

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多围绕专业知识学习与实操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道德礼仪文化的教育存在缺失,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探寻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培养模式中,让礼仪帮助更好的学生成长成才。在职业学院的礼仪教育培养模式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分阶段进行有效培养。

(二)开设特色礼仪精品课程体系

礼仪知识的学习是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立足于学院办学实际,开设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礼仪课程对职院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礼仪的学习不仅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教师队伍必须具备的素养。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应该打造一支礼仪知识丰富、礼仪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来教授礼仪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礼仪的榜样。其次,分阶段开设礼仪学习的课程,课程体系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既应包含理论知识,也有实训课程,创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品课程。最后,课程体系应具有延续性和考核性,课程可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考试,同时是具有延续性和特色性的。

(三)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在礼仪课程中学习成果,学院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入实践的部分,让礼仪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等方式模拟礼仪的运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礼仪训练与培养。在课堂外,也可以将礼仪融入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去。例如创办礼仪知识竞答赛,礼仪系列讲座,趣味运动会以及礼仪相关的其他活动,让礼仪伴随学生的课外活动,营造出人人懂礼、人人学礼的校园氛围。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纳入学校的德育考评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礼仪学习中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礼仪是社会文明发展下的产物,在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礼仪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规范和工具,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礼仪教育也应纳入职业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院教育发展的实际,开展全程化的礼仪教育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探索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路径,从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学习礼仪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共同构筑和谐文明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陈剑梅.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学园,2015(17):135-136.

[2]杨沙陵.探寻职院全程化礼仪教育的特点与路径[J].中国培训,2013(08):44-45.

[3]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职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26.

[4]陈恩海.谈礼仪教育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132.

礼仪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本文系嘉兴学院公选课(社交礼仪课)学期论文,作者:王章骏(1990—),男,浙江省杭州市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法学系09级学生,学号:200950725134,研究方向:法学,指导老师:史晓婧

礼仪文化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传统礼仪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总体而言,传统礼仪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3 社区和家庭。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以组织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应广泛开展“创文明社区、做社区主人”和“绿色社区”“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方便、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建设文明家庭。要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人们思想实际和当地风俗习惯,选择适宜载体,实行分类指导,搞好动态管理。结合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把遵纪守法、道德风尚、邻里团结等方面纳入选优评优的内容之中。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广泛开展创建礼仪家庭、文明家庭、艺术家庭、温馨家庭等活动。 

礼仪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礼仪文化;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1]由此可见礼对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礼仪修养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遗憾的是,部分大学生礼仪素质水平较低,依然存在着不知礼,不守礼的现象。“大学生公交车不让座案”、“课堂侮辱老师案”、“老人摔倒不扶案”等案例的出现让我们感到诧异的同时也感到难过,然而这些并不是偶然事件,大学生在学校里迟到旷课;在家庭中不尊敬父母;在公共场合里大喊大叫、不排队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

一、传统礼仪的概念

礼仪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礼仪并不完善,较为笼统和粗糙;夏商时期进一步发展,夏礼的忠孝之道已基本形成,并较多的出现在文字记载中;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成型,经过周公、孔子、荀子等人的不断探索和创造,对礼仪的系统化阐述逐渐成熟,形成“以礼治国”的理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仪在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发展迅速;唐朝时期,编制礼仪和制礼活动达到高潮;元明清时期是礼仪文化发展的衰弱期,“礼”作为一种统治手段暴露出、残暴的缺点。传统礼仪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了属于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一)传统礼仪的内涵

礼仪一词,最早出自《诗经》:“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2]这里的礼仪主要指的是行礼的仪式。而真正对礼仪的内涵下定义则是在《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在这里,“礼仪”[3]是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定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辨别人与人的异同差别,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准则,这与我们现代对礼仪的理解差别不大。当代学者对于传统礼仪的内涵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彭林先生认为“中国的礼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4]陈戍国认为“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李安宅认为“‘礼’是人类学上的‘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5]杨志刚认为“‘礼’是以礼治为核心,由礼仪、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礼学等诸方面内容融汇而成的一个文化丛林。”[6]

(二)传统礼仪的外延

微观来讲,在文化层面上,礼仪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制度文化体现在礼仪文化在规范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制度;精神文化体现在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价值,包括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操等;行为文化体现在外在的礼仪形式。从礼仪文化所涉及的不同内容看,礼文化的结构包括礼仪文化、礼乐文化、礼治思想、礼法观念等。[7]宏观来看礼仪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礼义,礼仪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规范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秩序等,礼义则是礼仪文化思想意蕴的体现。

二、 传统礼仪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

传统礼仪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资源以丰富教育内容,提供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提供浓厚的礼仪氛围以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宝库的作用。除此以外,也起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这些内容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政治公共课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学方法也是以理论灌输为主。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活跃,这种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已经不再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手段。提高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性,还应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大学生真真正正体会德育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可以将传统礼仪教育与道德观教育相结合,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对待长者的礼仪规范,对于大学生尊敬师长的思想教育有重要意义;礼仪文化中对待同辈和幼辈的礼仪规范,对于大学生团结同学、爱护幼者有重要价值。思想决定行为,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所以说,良好的礼仪行为要求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这对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有重要意义。因此,将礼仪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可以摆脱传统的理论说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课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育者借助政治公共课进行“满堂灌”,让当前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明显脱节。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实践性的内容,能够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生活脱节的弊病。大学生在学习了传统礼仪文化知识后,在思想上会形成一个大体的礼仪文明标准,并自觉的将这一标准与日常生活的事情相对应,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和延续,会不断完善和加固大学生头脑中的礼仪文明标准,进而无形中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8]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了人的思想和观念是对外界环境的反应。优化高校德育环境,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优化德育环境,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

首先,传统礼仪文化能优化社会环境。社会是人们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网络的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网络高科技犯罪等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而礼仪文化则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法,为优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创造条件。[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传统礼仪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主张“和而不同”,在差异中找到相同点,以此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这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其次,传统礼仪文化能优化校园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校园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起积极的作用,提供正确的人生引导。传统礼仪文化对于校园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礼仪文化活动的全员参与。高校举办成人礼、礼仪风采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有利于带动这个学校的礼仪文明之风,使每位同学都能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2.“礼”的建筑、雕塑、名言等实物展示。“礼”的雕塑或者名言能够传承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展示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校园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建设要构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当前阶段乃至以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大学生不断受到外来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国外的一些流行时尚、礼仪盲目追求,认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时尚,用拥抱代替鞠躬。高校应该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礼仪和良好道德修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全过程。而礼仪的完善和发展同样也促进人类社会能够得以不断健康向前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崇高爱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 传统礼仪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传统礼仪文化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宝库,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礼仪教育“缺位”的现状,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采取可行措施将礼仪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人师表,提高教师礼仪素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也提到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符合礼仪的言行举止和工作作风被大学生所观察和学习,必然有助于他们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11]另一方面,礼仪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体现人的尊严,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因此,礼仪不仅是高校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而且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力量。所以作为高校大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礼仪教育中的责任,不断加强自身的礼仪素养。这具体包括两方面的措施:(1)主动学习礼仪文化知识与规范,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教师要想更好的对学生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就要先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自律意识,具备“慎独”精神。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无论空间如何变化,都要恪守礼仪规范,并自觉践行。

(二)知行合一,改进课程体系

知与行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学者主要通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要想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必须对教学体系进行改进。由于礼仪文化的理论与形式的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尤为讲究,可遵循礼仪文化思想并重和促进礼仪行为养成与道德修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安排:(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现象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矫正礼仪失范行为。多增加礼仪文明意识、具体行为规范的践行方面的教育内容。(2) 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又要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一方面要选择有利于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个人礼仪行为培养的礼仪文化内容和形式安排教学活动,起到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的效果。比如参加曲阜祭孔大典活动,学生身处祭孔大典的情境中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目睹祭孔的礼仪流程,并自觉接受儒家礼仪文化的熏陶,从而起到了增强教育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多样,大学生对于礼仪的需求也逐渐趋向于实用性,交通礼仪、面试礼仪应运而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传统的礼仪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入实用性的礼仪教育,寻找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三)教导有方,革新礼仪教育方法

礼仪文化课程是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礼仪实践教育于一体的学科,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特点,因此要使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和道德修养,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一方面,要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具体教学方法有:问题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变难点为易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2],其大意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给予他解答,而是启发他主动思考。因此,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适时给予他们启发;在课程的考核方面,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外,还要增加实际操作的考试。因为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礼仪知识外化是礼仪教育的理想效果,这也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良好效果。

(四)潜移默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这句话阐明了人与环境具有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除了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因此,传统礼仪教育要想真正走进高校,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校园环境作为高校礼仪教育实施的主要空间,在整个外部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淘汰老旧教学设备,完善图书馆馆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学校广播电台进行礼仪教育宣传,也可利用新媒体的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视频、音频进行礼仪教育。但这个过程需要坚持适度原则,量力而行,避免学校大改大建,华而不实。另一方面,塑造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作用,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礼仪素养和道德素质进行影响。精神环境的营造方式主要包括:普及校歌、校训,使人人都会唱校歌,人人都会说校训;在学习和生活场所悬挂名人名言,礼仪文明标准示范图;善于利用成人礼,升旗仪式等仪式活动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开展关于礼仪文化的校园活动,寓教于乐。

(五)与时俱进,创新传统礼仪文化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文化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发展理念。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推动礼仪文化的创新,要秉承以下几个原则:(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敬老之礼、尊师之礼、人生礼仪等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有着引导当代大学生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作用,这属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礼仪文化诞生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当作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使得很多传统礼仪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例如传统礼仪中的三纲五常,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自由平等。这是我们需要摒弃的糟粕。(2)相融相通的原则。这里的相融相通主要是将优秀的礼仪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通。传统礼仪文化产生于主张天人合一的农耕时代,这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竞争激烈、适者生存的背景并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寻找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切合点,推动传统礼仪文化的创新。(3)洋为中用原则。一方面,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礼仪文化强调简单实用性原则,由此产生了面试礼仪、餐桌礼仪、交通礼仪等,这些礼仪能够与时俱进,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且西方礼仪重视人的平等和自由,尊重妇女,这与我国的传统礼仪有着很多不同,需要我们根据本国国情借鉴和吸收西方礼仪的优点。另一方面以韩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传统礼仪十分重视。以韩国的祭孔大典为例,韩国每年举行两次祭孔大典,是韩国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的祭孔仪式,举办地点除了韩国成均馆以外,还在全国各地234个乡校举行,而且韩国也筹划为“祭孔大典”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祭孔大典”是起源于我国的古代社会,但是韩国全民重礼的态度和为此做出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上所述,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个人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尽管当前高校存在着传统礼仪教育缺失的现状,但是只要我们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联动起来,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提供足够的土壤,充分调动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生一定能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

[2]孔丘.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

[3]戴圣.礼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25.

[4]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4:8.

[5]陈戍国.中国礼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3.

[6]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

[7]王宗源.中华礼文化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17.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9]张自慧.古礼“礼治”的反思与当代和谐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2009(7):3.

[10]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1.

[11]党贵平.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考[J].黑河学刊,2003(11):113

[12]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36.

[1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2.

礼仪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学校/礼仪教育

【正文】

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中小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理论把握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应重在操作方面,以礼仪规范的讲授和训练为主;大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而且,为了改变深入探讨礼仪理论少的现状,大学礼仪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和借助已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自身。当然,重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如中小学礼仪教育,重在操作层面,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对理论层面作适当程度的涉猎,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大学礼仪教育,重在理论层面,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包容操作层面的一些内容。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当然就应该是大学礼仪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礼仪文化论文篇8

【关 键 词】学校/礼仪教育

【 正 文】

目前,学校礼仪教育正呈方兴未艾之势。不少学校不仅将礼仪教育纳入了

一、教育内容的统筹安排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对各级学校、各个阶段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形成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的系列。否则,就难免出现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因而导致教育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等情况。

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出版为例,如中国妇女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我们是礼仪之邦书系》。这套书系包括《幼儿礼仪》、《小学生礼仪》、《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四个分册,应该说,在内容安排上还是比较注意并且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尽管如此,不少内容还是出现了多次重复的情形,如仪容礼仪和举止礼仪,不但四个分册都涉及到了,而且《中学生礼仪》和《大学生礼仪》两个分册中还出现了不少陈述雷同的地方。诚然,诸如此类的礼仪规范,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学习和遵循,但作为教育内容,却可以而且应该将相关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某个阶段,或者对相关内容作出不同层次的分解而分别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尽量减少或避免内容上的重复或交叉。

一方面,是内容重复或交叉,另一方面,则是内容缺失或疏漏。但无论是重复、交叉,还是缺失、疏漏,其原因都在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今天,礼仪教育正在大踏步地走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门,应该说,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二、教育方式的多元选择

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谓礼仪教育的操作性,是指礼仪教育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一回事。如果把礼仪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礼仪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所谓礼仪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礼仪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了礼仪,知道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就应该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了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的礼仪知识,并且也会实际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则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

由于礼仪教育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就不应该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还应该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课堂讲授重在传输礼仪知识,那么,模拟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而日常养成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理想的礼仪教育模式,应该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珠联璧合的结晶。

与教学方式相联系的,还有教育考核及其标准的问题。既然学校礼仪教育需要综合采用三种教育方式,那么这种教育的考核,当然也就不可能只是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而尤其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三、教育重点的分段把握

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礼仪教育只需要学习具体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的理论层面,包括礼仪的性质、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规律及礼仪的真、善、美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礼仪教育中,既应当让学生“知其然”,知道应当怎样做,还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礼仪教育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要求,而不注意对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的探讨和说明,那么这样的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残缺不全的。这样的礼仪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循规蹈矩、照章办事方面可以立竿见影,但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创造精神,达到礼仪应用的更高境界。因为具体的礼仪规范即便包罗万象,也不可能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都一无遗漏地作出明确规定,而且许多杰出的礼仪典范,例如周恩来的许多礼仪风范,都是现代的礼仪规范中不可能找到先例的。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只有透彻掌握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无论怎样复杂的情境之中,面对无论怎样怪异或突发的问题,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裕如的礼仪风度,而不至于无所遵循,无所措手足而导致礼仪失范。

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否在学校礼仪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呢?显然不是。这里所涉及的,实际上是礼仪教育的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从实际情况出发,那么不同阶段的礼仪教育,其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中小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理论把握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应重在操作方面,以礼仪规范的讲授和训练为主;大学礼仪教育,由于学生已达到较高文化水平,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把握水准,因此应重在理论层面,以探讨和把握礼仪文化的底蕴为主,而且,为了改变深入探讨礼仪理论少的现状,大学礼仪教育完全可以依靠和借助已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理论功底的大学生自身。当然,重点之外,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如中小学礼仪教育,重在操作层面,但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对理论层面作适当程度的涉猎,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反之,大学礼仪教育,重在理论层面,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而且应该包容操作层面的一些内容。如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求职,因此求职方面的礼仪规范,当然就应该是大学礼仪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除了上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外,学校礼仪教育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师资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但比较而言,这里的三个问题事关学校礼仪教育的全局,似乎更为急迫一些。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必将引起重视和关注并会尽快得到解决,因为学校礼仪教育是大势所趋,而顺应并推进这种趋势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

上一篇: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