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5 04:30:39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1

1.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分设情况及运行特点。

据调查,经过数月的筹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于2008年2月29日挂牌成立,所辖县(市)分支机构也陆续开业。同时,按照规模、业务发展情况不同,将原丹东邮政局所辖99个邮政储蓄网点划分为邮储银行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两部分。其中邮储银行自营网点52个(分为一类支行和二类支行两种形式)将逐步完善为全功能邮储银行支行,办理全部银行业务。邮政网点47个,在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和合同约束范围内,继续办理储蓄、汇兑等基础性金融业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已有11家支行开业,41家支行正在开业的审批中,另外47家为“邮政储蓄银行代办点”,在丹东市邮政局管辖下继续从事邮政储蓄业务。据了解,邮储银行市县分支机构分设后,在职能、业务和运行上呈现如下五个特点。

1.1 人员交叉。

根据“人随业务走、人随岗位走、人随网点走”的原则,邮储一类支行全体人员和二类支行行长划归到邮政储蓄银行。

二类支行除行长以外人员和网点工作人员仍留在邮政企业,邮储业务从业人员由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公司两部分人员组成。

1.2 业务交叉。

本次改革虽然规定,所有金融业务均划归邮储银行统一管理,但邮政企业仍然要接受邮储银行委托,由各网点经办储蓄、汇兑、中间业务等基础金融业务。

1.3 职责交叉。

根据规定,邮储银行经其邮政集团授权之后,采取“一个机构两个职能”的做法,对外称为邮政储蓄银行,但在邮政企业内部保留原邮政储汇部门的职能,负责对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的金融业务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

1.4 管理交叉。

根据职责分工规定,邮储银行有权对邮政网点统一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而邮政企业则根据自身需要从业务、财务部门抽调部分人员组成金融业务管理部,负责对邮政网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与考核,并落实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管理和市场拓展建设等工作。

1.5 财务交叉。

分设方案规定,全部邮政金融业务收入列为邮储银行收入,其中邮政企业网点所形成的收入,要以适当形式由邮储银行支付给邮政企业。县(市)级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不设立专职的财务部门(市分行虽设有财务部门但至今仍未开帐),人员工资、网点装修改造等费用开支仍由邮政企业统一管理和支配。

2.管理权责不对称,内控管理风险突出引发六大风险管理隐患。

2.1 邮储银行市县级分支机构对邮政网点的业务管理力度小、手段弱。

根据规定,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要对邮政网点的金融业务进行指导,并对邮政网点人员情况、开展业务情况和资金安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规行为提出处罚意见。但由于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仅拥有一类支行人员和二级支行行长人事管理权,其他业务人员仍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权、责、利既不对等,也不明确,这种形式上的管理权不具有强制性,不仅不利于机构、人员和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也给监管稽查带来难题,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无法步调一致,最终导致监管稽核意见难以跟进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在邮储银行分设过程中,丹东市有52个网点划归邮政储蓄银行(其中11个一类支行人员、业务、收入等全部归储蓄银行管理,41个二类支行仅行长和资产业务收入划归邮政储蓄银行)。47个作为银行网点,仍属于邮政局所有,其业务归储蓄银行管理,但是机构、营业人员、收入等归丹东邮政局,造成邮政储蓄银行对网点控制力偏弱问题,不利于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防控。同时,由于是两家单位,检查与管理工作中如何配合、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及其整改措施的落实等问题,都让邮储银行高管层左右为难,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力度。[ ]

2.2 业务人员道德风险难以防控。

虽然分设方案规定,邮储银行负责制定邮政从业人员任职资格条件、人员配备标准、培训要求和考核标准,负责对邮政从业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提出撤换建议,但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并不设立独立党委,而是归在同级邮政一个党委的领导下,且邮储银行市(县)分支行行长仅是市、县级邮政公司党委的一个成员,这就使邮储银行一定程度上难对邮政企业的管理与人事安排提出反对意见,从而使相关机构人员安排等管理职责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因没有直接的人员任免权,没有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手段,只能建议,同时也得考虑邮政公司领导的意向和面子问题,自然对机构人员和负责监督难以到位。

同时,因人员数量的限制,很多邮储网点的从业人员是从邮政汇兑、报刊发行等传统邮政业务中分流出来的,没有接受过金融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从未经过全面的金融业务培训,对金融法规和金融业务不熟悉,不但在执行金融法规上缺乏连续性,而且还要按邮政企业的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银行对网点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掌控难度大,极易加大金融业务案件的风险隐患。

2.3 管事不管人,操作风险难防控。

由于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只有行长一人的人事关系划归邮储银行,其他人员和网点的人员均为邮政公司员工或劳务人员,管事不管人,管理体制颇显不顺。

况且邮政公司内部目前已经成立金融业务管理部,负责对邮政网点和人员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行长对其员工的管理不顺手,邮储银行对网点的业务管理也显不顺顺畅。两个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对邮政储蓄员工和网点来说相当于有两个婆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都管与都不管。同时,两个单位都有对邮政网点的管理权,虽说有一定的职责不同,但邮储银行不是直管单位,无论是管理力度,还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效果都没有邮政公司的金融管理部强,且二者在经营理念、风险防范上会发生磨擦和冲突,既影响管理效果,也导致机构风险管控职责无法真正落实,员工操作风险难以防控。如邮政储蓄银行分设后,现金管理归储蓄银行负责,然而,金库的产权却属于邮政局,安全保卫、现金押运人员仍然属于邮政局的职工,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均由邮政局控制,在工作中造成了现金管理与安全保卫的脱节,银行对安全保卫、现金押运人员的控制力减弱,工作的主动权减小,对银行现金安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调查还发现,有些邮政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划分到邮储银行任职四个多月,不再担任邮政局方面的相关职务,但其个人印章等并没有收回或进行必要的清理,仍在邮政企业使用。不出现案件则没有什么,但若出现违规或案件,相关责任由谁来承担就不好区分。

2.4 财务收支不独立,邮储银行“分家不管家”。

目前,对于刚刚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为了开展对公业务,大部分营业网点需要设施改造,同时还需开展银行业务宣传等工作,费用开支较大,但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尚未独立,仍捆在原邮政局一同管理和核算,财务收支被动不主动,“成家不管家”,极大限制了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成立四个月来,虽然已经开立了财务账户,但没有任何货币资金来源,职工开支、网点装修改造等日常费用支出仍由丹东邮政局负责核批,财务支出需经同级邮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能支付。这种财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邮政储蓄银行初期发展需要,增加了基层邮储银行改造陈旧落后网点的难度,成为邮储银行成立后最为棘手的焦点问题之一。

2.5 混岗作业问题突出,三级授权达不到管理要求。

授权,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所属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开展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以及关键业务岗位应在授予的权限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严禁越权从事业务活动。调查发现,目前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和邮政网点由于人员短缺因素的限制,混岗作业问题突出。如在一些基层的邮政网点,从业人员只有3-4人,支局长即是邮政业务负责人,也是邮储业务负责人,即要管理邮政业务,又要对邮储负责,因此很难达到银行业务三级授权的管理要求。且因业务量少,人员不足,部分基层网点根本无法对邮政和邮储业务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只能混岗作业,使授权管理制度很难达到规定要求。

2.6 部分基层网点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定,为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市县级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要继续依托原有的机构网点开展经营工作,不允许擅自购买房屋或进行工程建设。但在邮政业务向金融业务转型过程中,业务发展对网点设施的要求标准却在不断提高,因此很多旧的营业网点设施只能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不能适应即将开展的对公业务,更不能满足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在目前,这一现状尚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丹东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接管的11家支行和正在审批开业的41家支行中,有的支行营业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员工只有3-4人,且相关安全保障和配套设施也十分落后和陈旧,因此很难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和转型的工作需要。

3.做好邮储银行风险管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有效防范邮储银行这个新设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当前各级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邮储银行分设后仍存在职责定位不清、风险管控措施不实等许多现实问题急待加以解决,因此建议从体制改革、人员培养、内控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必要的管控措施,推进邮储银行改革工作,努力把邮储银行建设成功能齐全、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3.1 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推动邮储银行改革工作平稳发展。

邮储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事关经济金融和稳健运行和平稳发展。首先,要在保持邮储银行和邮储业务机构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能和管理责任,完善业务关系,理顺管理体制,真正实现邮政与银行人、财、物分家到位,责权划分到位,机构和业务管理到位。如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机构、人员、资金的风险管控职责和范围,稳步推进邮政储蓄专业分帐核算工作;恰当分配财权,让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及时根据需要尽快做好网点改造、固定资产的购建、业务宣传等工作。其次,尽快制定和出台邮储业务机构的监管制度,明确邮储银行对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范围,并通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交流联系机制,构筑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传递组建改革工作中的信息动态,反映组建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落实解决措施,确保邮储改革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第三,要搞好邮政部门和储蓄银行之间的协调工作,推动邮储业务良性发展。如要明确金库管理、现金押运、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责任、义务、收益等细则,协商解决现金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坚持谁的机构谁负责的原则,仍然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的邮政网点,储蓄银行要与邮政部门签订业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做到责任清楚,查处追究到位等。

3.2 通过各种形式大量招纳和充实人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邮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分设后,面临着员工业务技能和金融知识匮乏,能力相对低下等现实情况,因此着力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各基层银行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建设是迫在眉捷的。首先,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人才,改善金融员工的知识结构组成。如建立固定的学习时间,集体学习新知识,选拔重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其次,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招聘应届优秀大学生等方式增加专业人才,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第三,招聘其它专业银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者。这部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可为邮储银行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聘用金融机构精简下来的优秀人员。这部分人员基层经验丰富,年龄约四五十岁左右,可以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和培养邮储银行员工尽快熟悉和掌握银行业务技能和相关法律规定,提高邮储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及时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3.3 着力强化稽核监督工作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议在邮储银行组建初期,首先要致力于稽核监督机构建设和稽查队伍建设,并以电子稽查系统为依托,以常规检查为基础,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以突击检查为辅助,加大业务检查、稽核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在常规检查中,要注重点面结合,检查内容和频次不得少于上级行的统一要求;在专项检查中,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制度建设和落实、资金管理业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检查,并进行跟踪,促进整改;在突击检查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稽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检查和思想教育改变从业人员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提高其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其次,要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培养从业员工良好的操守。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违规案件,都是由机构内部人员的不当行为,甚至是不良行为造成的。因此,邮储银行在成立之初,一定要赋予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监管与控制的畅通与高效性。要确立最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准则,按照“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完善各专业内控管理办法和规则,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程序。要明确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明确哪些行为是允许、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是机构所禁止的,促使银行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全员主动合规,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第三,要严格落实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从事后检查向过程监督延伸,努力从制度和操作源头遏制案件的发生。要按照银监会操作风险“十三条”的要求,加强对柜员、基层支局、网点等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员工行为评价,严密监控排查出的高风险人员,严厉打击各类职业犯罪;抓好支行专职检查员、分行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以及稽核部的日常检查监督和重点稽核,规范员工行为,努力把每一项业务过程、每一个业务操作环节、每一名员工的经营行为都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之下,将各种违规行为和案件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要建立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轮岗、强制休假和离岗审计制度,严格规范客户经理和基层负责人日常操作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和纠正机构负责人在业务发展和管理行为上的偏差,让“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离任、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基层营业网点内部风险控制效果和营业网点负责人内部控制尽职能力,促进营业网点规范内部控制和依法合规经营,及时消除内部监守自盗、重大违规和外部欺诈隐患。

3.4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细化操作环节,建设流程银行。

首先,邮政储蓄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对以往内控制度进行梳理,结合银行成立后的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不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而且要使任何决策或操作均有据可查,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2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我局20__年上半年邮政金融案件风险防控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遵照省、州局和银监部门对案件防控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案防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为保证邮政金融业务健康有序的发展,确保储汇资金票款的安全,有效遏制各类邮政金融案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按照《__省邮政金融资金安全检查处罚试行办法》和《__省邮政储汇资金票款安全连锁责任制》以及《__州邮政金融业务稽查方案》、《__州邮政金融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__银监分局关于银行业案防工作等重要文件,对邮政金融资金实施有效监控,促进了邮政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2、认真开展了省、州局和银监部门安排的“整治银行卡欺诈工作”、“加强邮政储蓄网点资金安全管理严防储汇案件发生的检查”、“春雷行动”、“邮政储汇网点负责人资格审查”、“安全隐患排查验收”、“邮政储蓄业务案件风险全面排查”等案件防控活动,以确保邮政储汇资金安全,捍卫经营成果。

3、认真落实资金票款安全局长负责制,实行储汇资金安全管理责任制,年初层层签订《__县邮政局金融资金安全责任书》。把邮政储汇资金安全管理作为重点,认真落实资金票款安全管理的规章、规定、办法,每次全局职工大会和日常工作安排,局领导必讲安全内容。

4、严格按照省局和州局的要求的频次和内容开展储汇稽查工作,采取突击检查、专项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和资金安全隐患进行追踪整改、督促落实。对相关人员 “有规不遵、有章不循”,严格按照《__县邮政局综合管理考核办法》相关规定逗硬考核。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负其责,全局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从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入手,规范操作流程和业务管理,促进互控机制的建立,认真研究业务发展和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补充和完善内控制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三)坚持按照《__省邮政金融资金安全检查处罚试行办法》和《__省邮政储汇资金票款安全连锁责任制》以及《__州邮政金融业务稽查方案》、《__州邮政金融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凉山银监分局关于银行业案防工作等重要文件,对邮政金融资金实施有效监控,严防各类案件发生。

(四)继续坚持执行省、州局规定的稽查频次和稽查内容,对查出的问题和资金安全隐患进行追踪整改、督促落实,并按相关规定逗硬考核。努力把案防工作做深入、做细致,不但要加大对营业前台及支局(所)的检查频次,更要加大对县局现业内部工作环节和内控岗位的检查力度,避免因监督检查不到位,而酿发案件。

(五)着力抓好奥运期间储汇资金票款安全工作,加大对邮政金融防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奥运邮政金融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控制邮政储蓄资金案件的发生,切实做到邮政储蓄资金安全万无一失。

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授权卡或柜员卡制度。严格执行提款和支票转账的四级权限审批制度(局长、分管副局长、部门负责人、会计)。对前台业务授权必须严格按照《智能令牌管理办法》坚决落实三级密码权限管理(支局长、综合柜员、普通柜员),严禁超权限使用智能令牌授权。

2、严格执行支票印鉴分管制度。在开户行预留的“企业负责人印鉴和财务专用章”必须由财务室负责人指定专人掌管,不得由储蓄会计和出纳掌管,支票应由出纳掌管,购买支票登记簿应由会计掌管。凡掌管银行预留印鉴者,每次审核使用支票提款后,必须在支票使用登记簿签章。

3、加强空白凭证管理。重要空白凭证实行“统一印制,专人管理,定期换岗,双人领取,证印分管,入库保管”的办法,视同现金管理。对重要空白凭证必须实行双人分管机制,重要空白凭证实物由库管员管理,凭证管理员负责登记、核算,双方要定期盘点核对,确保账实相符。

4、严格执行金库管理“五大制度”、“双人值守”、“双人进出库”、“金库钥匙双人保管”、“双人开启金库大门”、“双人开启密码”、“金库现金必须严格控制在核定的限额内”等管理办法。

5、认真执行查询对账制度。储汇会计人员必须坚持“三个天天(即:天天对账、天天做账、天天核账)”制度,并定期与出纳、银行及上级账务进行核对,确保总账、明细账科目设置齐全、总细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储蓄会计每月与出纳一同到银行领取银行对账单并逐笔勾挑,做到银邮相符。稽查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检查频次和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对会计账务进行核查,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隐患。

6、严格执行重点岗位轮岗和强制休假制度。邮政储汇重点岗位人员(储汇会计、储蓄出纳、营业前台人员、事后监督、经警、支局长)实行轮换,是储汇资金安全运行监督制约机制的需要,是完善内部控制和及时发现邮政金融风险隐患的需要,也是预防控制内部资金案件的重要手段,做到分期、分批、有

计划地对储汇重点岗位人员实行轮换。7、稽查人员对前台和金库等重点部位的录像进行检查。稽核检查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部位的录像资料进行调阅、检查,从中发现可疑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邮政金融风险隐患。

8、利用电子稽查的有效功能,对操作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是落实电子稽查中心值守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风险隐患;二是落实对风险预警的实时核查制度,以保证风险隐患的及时排除;三是合理设置风险参数,使风险预警信息合理化;四是正确设置手机预警信息,使风险信息能及时接收。

9、进一步强化操作层、业务管理层、监督检查层再检查的“三道防线”执行力度。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严格按照省公司和州局的相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处罚。

10、加强干部职工思想和法纪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要害岗位人员和客户经理的思想教育,造就一支思想过硬、政治合格的邮政金融队伍。一是要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干部职工树立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规范、行为准则。三是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要坚持经常宣传党纪政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既要进行正面教育,又要坚持经常性的案例警示教育,使干部职工加固思想防线,经常警示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从而为消除金融犯罪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3

信用卡业务作为金融业的一项新兴业务,正以迅猛之势在国内发展。在为公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无指定用途的个人小额消费信贷服务”的同时,信用卡业务也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信用卡透支利率偏高制约着循环信用的使用。

目前,我国公众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例仍然过高,且生活性消费支出系刚性需求。因此,如果国家鼓励通过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促进和带动社会零售消费额增长,那么,过高的透支利率已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市场看,信用卡年透支利率基本在18%以上,但对于人均GDP仅3000多美元(2008年统计)的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确实偏高。在美国,使用循环信用的客户占总用户的50%以上,麦肯锡曾作过的调研结果表明:在中国仅有14%的持卡客户使用循环信用。根据国际经验,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卡公司,其客户使用循环信用产生的利润可占信用卡收入的2/3。但是,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透支利率过高,循环信用使用人数较少是导致国内信用卡发卡行不能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持卡人期望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经营者也在呼吁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个性)化。通过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实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循环信用的使用是央行和发卡行要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就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降低信用卡透支利率的迫切性。

1.信用卡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

据媒体披露,2009年1~5月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5%。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卡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对促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银行卡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居民消费时使用最频繁的支付工具。据央行统计,目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有30%以上是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这一比例更是接近或达到了50%,成为银行卡消费支付的主力军。银行卡的普及使用不仅有助于降低支付体系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其便利和快捷的特性更有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行为会更加活跃。尤其是信用卡具有短期消费信贷的功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促使持卡人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2.刚性的透支利率限制了发卡行的自主定价和个性化服务。

持卡客户的用卡频率、交易金额、还款以及对发卡行的贡献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任何人使用循环信用时的贷款利率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打击了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并影响了优质客户的忠诚度。透支利率的刚性导致了发卡行风险定价模型的失效,同时,由于行政法规等各方面的限制,发卡行无法根据客户的贡献度自行定价。因此,发卡行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使一些贡献度高的客户可以享受到优惠的透支利率以及与之相关的配套服务。

3.客户对高利率反响强烈。

很多客户向媒体或者监管部门反映:因为“部分还款、全额计息”的规定使得选择循环信用的客户负担的贷款成本过高,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拒绝偿还贷款,一些发卡行也不得不在接到客户的投诉后进行减免。此外,一些客户在投诉时非常气愤:卖(发)给我卡时没告诉我,要知道利息这么贵我就不办了!也有的客户在投诉时说:我是在替没有偿还能力的子女还款,但经济能力有限,只能承担本金部分,“额外”的利息实在负担不起,否则连本金也不还了!这类客户使得发卡行处于尴尬境地。

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意义。

我国自1996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十几年来央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超过100余种。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央行应进一步授予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自,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央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目前,国内信用卡透支利率仍然按照十年前央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日息万分之五实行,对透支后未清偿部分以月为单位收取复利(年息18%以上)。这种“大一统”式的规定既未像其他贷款利率一样赋予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浮动区间,也未明文限定“全额计息”。虽然当前各家发卡行均已通过“分期付款”、“账单分期”等形式规避了这一价格管制,但是由于“名分”认知、客户定位和业务便利性等原因,信用卡透支融资并未获得广泛的推广,相关服务并不充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央行已先后5次降息,但独有信用卡利率“岿然不动”。而在欧美等海外市场,信用卡利率已伴随各国央行的降息行动而逐步下调(信用状况符合规定的持卡人所享有,由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据媒体报道,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部分优质持卡人信用卡利率已下降50%左右。在台湾,花旗(台湾)银行近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卡友”调降其信用卡循环信用年利率,由原12.99%~20%调整为11.74%~18.75%。因此,央行适时放开信用卡业务的利率管制,推动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是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会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信用卡产业快速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建议将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的出台时机和相关配套措施纳入央行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组织专人深入调查、认真研究。

1.信用卡透支利率及产业基本分析。

(1)信用卡产业的经营核算。

信用卡产业成本一般包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营运成本、作业成本、营销成本、风险成本等。在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透支利息、年费、手续费收入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以上收入需要完全覆盖信用卡经营成本,继而盈余才能产生经营利润。

(2)透支利息收入应成为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

①国内信用卡市场年费收入日趋减少。由于市场培育不足,众多持卡客户习惯了低费甚至免费的服务,普遍对信用卡从几十元到百元甚至数千元的年费有较大的排斥。加之市场无序竞争不断升级,免年费或者弹性年费政策基本成为各行挽留客户的重要竞争手段。

②商户回佣收入逐日下滑。据麦肯锡的调研表明:中国目前的商户回佣率与欧美国家相比要低30%~50%,并且在收单市场近乎残酷的竞争下仍然面临继续下降的压力。欧美国家平均的商户回佣率大约在1.8%~2.2%,而国内各收单行的商户回佣率几乎都在1%以下。显然,发卡行、收单行的回佣收入已无法覆盖资金成本与营运成本。

③持卡人对使用循环信用并合理付息有需求。随着用卡普及程度的提高,使用循环信用的客户群体逐渐增多,并带动透支(循环)利息收入的增加,循环信用必然是信用卡产业的经营重点和主要收入来源。以招行2009年半年报有关数据为例,截至2009年年中,招行信用卡计息余额占比由上年末的37.34%上升至37.95%,信用卡循环信用使用客户占比为23.38%。这些数据显示出,使用循环信用的持卡人在逐渐增多,透支利息收入也在相应增加。而发卡行只有通过细化经营,扩大循环利息收入,才能基本覆盖其经营成本,实现盈利。

(3)透支利率非市场化服务缺乏竞争力。

根据目前大多数发卡行的计算机系统对透支利息计算方式的设置,只要信用卡持卡人在还款时未全部清偿透支款,就会被计收透支利息,连续两次以上未归还最低还款额即被视为违约。在实际生活中常会出现由于对信用卡透支利息计算规则不熟悉而在某一时点未全部归还透支款,被收取过高透支利息的事例。甚至仅差几分钱未还清,而被收录进个人信用记录,导致客户无法享受房贷7折利率优惠待遇而郁闷无比的报道(详见2009年2月9日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关注你的信用报告:少还6分钱需多付利息1.59万”)。这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发卡行在透支利息的计算方面尚有不完善、不科学,以及透支利率相对偏高、共性化服务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2.现行的透支利率政策束缚了信用卡产品的个性化。

客户对发卡行的贡献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付出的贷款成本却无任何差别,这就造成一些持卡客户的用卡积极性受挫,逐渐减少了对某一信用卡品牌的依赖程度,进而使发卡行损失客户、收入下降。为此,发卡行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挽留客户,送礼物、赠积分、免费用、返礼券等,不断推出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和挽留客户,也不得不经常“踩线”经营。

3.单一的透支利率政策易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

国内各发卡行的信用卡业务基本没有实现完全的独立核算,仍然在依托母体银行运作,难以清晰地对信用卡产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划分或界定某一产品的盈亏情况。为了规避监管,一些银行实行“迂回”经营,靠“绕行”策略、打“球”来丰富自己的产品功能并作为与同业的竞争手段,以提高信用卡产品的收入,降低各种成本。比如,通过分期付款收取手续费的形式降低贷款利率(一般6期为3.6%左右,12期为7.2%左右,24期为15.6%左右);以“万用金”、“财智金”、“现金分期”等为名目的低利率现金贷款(因不同客户而异,约7%~12%,普遍低于信用卡循环信用利率)来规避监管。

为了解邮政储蓄银行市县分支机构成立后的风险管理情况,规范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有序发展,近日,笔者对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分行分设后相关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由于体制不顺、职能交叉、职责不清,邮储银行市县级分支机构成立后风险管理工作出现责权约束失衡,操作风险难以防控等六大苗头患,应引起关注。

1.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分设情况及运行特点。

据调查,经过数月的筹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于2008年2月29日挂牌成立,所辖县(市)分支机构也陆续开业。同时,按照规模、业务发展情况不同,将原丹东邮政局所辖99个邮政储蓄网点划分为邮储银行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两部分。其中邮储银行自营网点52个(分为一类支行和二类支行两种形式)将逐步完善为全功能邮储银行支行,办理全部银行业务。邮政网点47个,在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和合同约束范围内,继续办理储蓄、汇兑等基础性金融业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已有11家支行开业,41家支行正在开业的审批中,另外47家为“邮政储蓄银行代办点”,在丹东市邮政局管辖下继续从事邮政储蓄业务。据了解,邮储银行市县分支机构分设后,在职能、业务和运行上呈现如下五个特点。

1.1人员交叉。

根据“人随业务走、人随岗位走、人随网点走”的原则,邮储一类支行全体人员和二类支行行长划归到邮政储蓄银行。

二类支行除行长以外人员和网点工作人员仍留在邮政企业,邮储业务从业人员由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公司两部分人员组成。

1.2业务交叉。

本次改革虽然规定,所有金融业务均划归邮储银行统一管理,但邮政企业仍然要接受邮储银行委托,由各网点经办储蓄、汇兑、中间业务等基础金融业务。

1.3职责交叉。

根据规定,邮储银行经其邮政集团授权之后,采取“一个机构两个职能”的做法,对外称为邮政储蓄银行,但在邮政企业内部保留原邮政储汇部门的职能,负责对自营网点和邮政网点的金融业务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

1.4管理交叉。

根据职责分工规定,邮储银行有权对邮政网点统一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而邮政企业则根据自身需要从业务、财务部门抽调部分人员组成金融业务管理部,负责对邮政网点员工进行管理、培训与考核,并落实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管理和市场拓展建设等工作。

1.5财务交叉。

分设方案规定,全部邮政金融业务收入列为邮储银行收入,其中邮政企业网点所形成的收入,要以适当形式由邮储银行支付给邮政企业。县(市)级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不设立专职的财务部门(市分行虽设有财务部门但至今仍未开帐),人员工资、网点装修改造等费用开支仍由邮政企业统一管理和支配。

2.管理权责不对称,内控管理风险突出引发六大风险管理隐患。

2.1邮储银行市县级分支机构对邮政网点的业务管理力度小、手段弱。

根据规定,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要对邮政网点的金融业务进行指导,并对邮政网点人员情况、开展业务情况和资金安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规行为提出处罚意见。但由于邮储银行分支机构仅拥有一类支行人员和二级支行行长人事管理权,其他业务人员仍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权、责、利既不对等,也不明确,这种形式上的管理权不具有强制性,不仅不利于机构、人员和业务的统一协调管理,也给监管稽查带来难题,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无法步调一致,最终导致监管稽核意见难以跟进落实,风险管控措施难以执行到位。在邮储银行分设过程中,丹东市有52个网点划归邮政储蓄银行(其中11个一类支行人员、业务、收入等全部归储蓄银行管理,41个二类支行仅行长和资产业务收入划归邮政储蓄银行)。47个作为银行网点,仍属于邮政局所有,其业务归储蓄银行管理,但是机构、营业人员、收入等归丹东邮政局,造成邮政储蓄银行对网点控制力偏弱问题,不利于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的防控。同时,由于是两家单位,检查与管理工作中如何配合、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及其整改措施的落实等问题,都让邮储银行高管层左右为难,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管理力度。

2.2业务人员道德风险难以防控。

虽然分设方案规定,邮储银行负责制定邮政从业人员任职资格条件、人员配备标准、培训要求和考核标准,负责对邮政从业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提出撤换建议,但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并不设立独立党委,而是归在同级邮政一个党委的领导下,且邮储银行市(县)分支行行长仅是市、县级邮政公司党委的一个成员,这就使邮储银行一定程度上难对邮政企业的管理与人事安排提出反对意见,从而使相关机构人员安排等管理职责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因没有直接的人员任免权,没有直接的监督和约束手段,只能建议,同时也得考虑邮政公司领导的意向和面子问题,自然对机构人员和负责监督难以到位。

同时,因人员数量的限制,很多邮储网点的从业人员是从邮政汇兑、报刊发行等传统邮政业务中分流出来的,没有接受过金融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从未经过全面的金融业务培训,对金融法规和金融业务不熟悉,不但在执行金融法规上缺乏连续性,而且还要按邮政企业的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银行对网点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掌控难度大,极易加大金融业务案件的风险隐患。

2.3管事不管人,操作风险难防控。

由于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只有行长一人的人事关系划归邮储银行,其他人员和网点的人员均为邮政公司员工或劳务人员,管事不管人,管理体制颇显不顺。

况且邮政公司内部目前已经成立金融业务管理部,负责对邮政网点和人员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行长对其员工的管理不顺手,邮储银行对网点的业务管理也显不顺顺畅。两个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对邮政储蓄员工和网点来说相当于有两个婆婆,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都管与都不管。同时,两个单位都有对邮政网点的管理权,虽说有一定的职责不同,但邮储银行不是直管单位,无论是管理力度,还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效果都没有邮政公司的金融管理部强,且二者在经营理念、风险防范上会发生磨擦和冲突,既影响管理效果,也导致机构风险管控职责无法真正落实,员工操作风险难以防控。如邮政储蓄银行分设后,现金管理归储蓄银行负责,然而,金库的产权却属于邮政局,安全保卫、现金押运人员仍然属于邮政局的职工,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均由邮政局控制,在工作中造成了现金管理与安全保卫的脱节,银行对安全保卫、现金押运人员的控制力减弱,工作的主动权减小,对银行现金安全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调查还发现,有些邮政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已经划分到邮储银行任职四个多月,不再担任邮政局方面的相关职务,但其个人印章等并没有收回或进行必要的清理,仍在邮政企业使用。不出现案件则没有什么,但若出现违规或案件,相关责任由谁来承担就不好区分。

2.4财务收支不独立,邮储银行“分家不管家”。

目前,对于刚刚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为了开展对公业务,大部分营业网点需要设施改造,同时还需开展银行业务宣传等工作,费用开支较大,但由于财务管理工作尚未独立,仍捆在原邮政局一同管理和核算,财务收支被动不主动,“成家不管家”,极大限制了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丹东市分行成立四个月来,虽然已经开立了财务账户,但没有任何货币资金来源,职工开支、网点装修改造等日常费用支出仍由丹东邮政局负责核批,财务支出需经同级邮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能支付。这种财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邮政储蓄银行初期发展需要,增加了基层邮储银行改造陈旧落后网点的难度,成为邮储银行成立后最为棘手的焦点问题之一。

2.5混岗作业问题突出,三级授权达不到管理要求。

授权,是指商业银行对其所属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关键业务岗位开展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业务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以及关键业务岗位应在授予的权限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严禁越权从事业务活动。调查发现,目前邮储银行二类支行和邮政网点由于人员短缺因素的限制,混岗作业问题突出。如在一些基层的邮政网点,从业人员只有3-4人,支局长即是邮政业务负责人,也是邮储业务负责人,即要管理邮政业务,又要对邮储负责,因此很难达到银行业务三级授权的管理要求。且因业务量少,人员不足,部分基层网点根本无法对邮政和邮储业务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只能混岗作业,使授权管理制度很难达到规定要求。

2.6部分基层网点设施不配套,难以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根据规定,为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市县级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要继续依托原有的机构网点开展经营工作,不允许擅自购买房屋或进行工程建设。但在邮政业务向金融业务转型过程中,业务发展对网点设施的要求标准却在不断提高,因此很多旧的营业网点设施只能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不能适应即将开展的对公业务,更不能满足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在目前,这一现状尚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如丹东邮政储蓄银行已经接管的11家支行和正在审批开业的41家支行中,有的支行营业面积只有几十平方米,员工只有3-4人,且相关安全保障和配套设施也十分落后和陈旧,因此很难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和转型的工作需要。

3.做好邮储银行风险管控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有效防范邮储银行这个新设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当前各级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邮储银行分设后仍存在职责定位不清、风险管控措施不实等许多现实问题急待加以解决,因此建议从体制改革、人员培养、内控建设等方面入手,落实必要的管控措施,推进邮储银行改革工作,努力把邮储银行建设成功能齐全、管理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3.1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推动邮储银行改革工作平稳发展。

邮储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事关经济金融和稳健运行和平稳发展。首先,要在保持邮储银行和邮储业务机构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能和管理责任,完善业务关系,理顺管理体制,真正实现邮政与银行人、财、物分家到位,责权划分到位,机构和业务管理到位。如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机构、人员、资金的风险管控职责和范围,稳步推进邮政储蓄专业分帐核算工作;恰当分配财权,让邮政储蓄银行能够及时根据需要尽快做好网点改造、固定资产的购建、业务宣传等工作。其次,尽快制定和出台邮储业务机构的监管制度,明确邮储银行对机构的管理权限和范围,并通过建立联系人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交流联系机制,构筑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及时传递组建改革工作中的信息动态,反映组建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矛盾,落实解决措施,确保邮储改革工作平稳有序进行。第三,要搞好邮政部门和储蓄银行之间的协调工作,推动邮储业务良性发展。如要明确金库管理、现金押运、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责任、义务、收益等细则,协商解决现金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坚持谁的机构谁负责的原则,仍然由邮政部门负责管理的邮政网点,储蓄银行要与邮政部门签订业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做到责任清楚,查处追究到位等。

3.2通过各种形式大量招纳和充实人才,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邮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分设后,面临着员工业务技能和金融知识匮乏,能力相对低下等现实情况,因此着力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和各基层银行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建设是迫在眉捷的。首先,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金融人才,改善金融员工的知识结构组成。如建立固定的学习时间,集体学习新知识,选拔重点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其次,应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招聘应届优秀大学生等方式增加专业人才,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

第三,招聘其它专业银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者。这部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阅历,能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可为邮储银行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聘用金融机构精简下来的优秀人员。这部分人员基层经验丰富,年龄约四五十岁左右,可以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和培养邮储银行员工尽快熟悉和掌握银行业务技能和相关法律规定,提高邮储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及时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3.3着力强化稽核监督工作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

当我们强调要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控制时,风险预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议在邮储银行组建初期,首先要致力于稽核监督机构建设和稽查队伍建设,并以电子稽查系统为依托,以常规检查为基础,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以突击检查为辅助,加大业务检查、稽核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在常规检查中,要注重点面结合,检查内容和频次不得少于上级行的统一要求;在专项检查中,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制度建设和落实、资金管理业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检查,并进行跟踪,促进整改;在突击检查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稽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检查和思想教育改变从业人员思想麻痹、风险意识淡薄的现状,提高其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其次,要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培养从业员工良好的操守。银行业机构操作风险和违规案件,都是由机构内部人员的不当行为,甚至是不良行为造成的。因此,邮储银行在成立之初,一定要赋予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监管与控制的畅通与高效性。要确立最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准则,按照“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完善各专业内控管理办法和规则,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程序。要明确员工行为准则等合规指南,明确哪些行为是允许、鼓励的;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的,是机构所禁止的,促使银行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全员主动合规,形成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第三,要严格落实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从事后检查向过程监督延伸,努力从制度和操作源头遏制案件的发生。要按照银监会操作风险“十三条”的要求,加强对柜员、基层支局、网点等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员工行为评价,严密监控排查出的高风险人员,严厉打击各类职业犯罪;抓好支行专职检查员、分行专业管理部门、监督中心以及稽核部的日常检查监督和重点稽核,规范员工行为,努力把每一项业务过程、每一个业务操作环节、每一名员工的经营行为都置于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监督之下,将各种违规行为和案件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要建立基层机构负责人的轮岗、强制休假和离岗审计制度,严格规范客户经理和基层负责人日常操作程序。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通过考评及时发现和纠正机构负责人在业务发展和管理行为上的偏差,让“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作用;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离任、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基层营业网点内部风险控制效果和营业网点负责人内部控制尽职能力,促进营业网点规范内部控制和依法合规经营,及时消除内部监守自盗、重大违规和外部欺诈隐患。

3.4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细化操作环节,建设流程银行。

首先,邮政储蓄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对以往内控制度进行梳理,结合银行成立后的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内控制度不但要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而且要使任何决策或操作均有据可查,力求内控制度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并努力使其规范化、科学化。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4

1.邮政储蓄和邮政体制都需要改革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02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369亿元,市场占有率为8.48%,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居第五位;邮政储蓄机构网点31704个,仅次于农行居第二位;代办保险、发放工资、代收税费等各项业务合计达到1600多亿元。

但是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过去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逐渐突出。目前邮政储蓄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现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储蓄存款再转存中央银行、获取高额转存款利息(目前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为4.131%,而在中央银行连续降低利率之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已降为1.89%,两者相差近2.24个百分点)的做法,使邮政储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并引发了一些基层机构的违规操作;

第二,因邮政储蓄未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有关监管部门对基层邮储机构的违规行为难以监管;

第三,邮储与邮政搅在一起,为邮政提供隐性巨额补贴,不仅不利于邮政业务的核算,也不利于邮政部门职工专注于主业,延滞了邮政部门自身的结构调整。事实上,由于邮政储蓄已经成为邮政系统最具获利能力的部门,很多基层机构都将之作为“吃饭业务”大力发展,而邮政原有的业务能力相对削弱;

第四,转存款利息与吸储利息之间的巨大利差由中央银行承担,实际上是迫使中央银行承担了本应由中央财政负责的出资职能,造成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职能混淆,同时也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成本。

另一方面,邮政体制也迫切需要改革。其问题主要是:

第一,邮电分离后,邮政系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较为突出,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亏损严重。

第二,东西部居民所享受的邮政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极大。例如北京、上海邮政业务的发达程度在世界上可以排名23、26位,西宁则列于130位之后。

第三,外资快递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邮政体系在强敌面前竞争乏力,市场占有率迅速减少。目前在部分沿海地区,大约90%的市场份额已被外资公司夺去。

此外,在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改革既有邮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我国邮政体制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2.对现有改革方案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曾多次酝酿改革。1998年邮政、电信分离后,从1999年开始推出“8531计划”。即在四年中,分别将国家对邮政的亏损补贴额减少至80亿、50亿、30亿和10亿。1999年,有关部门还设计了将邮政储蓄从邮政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方案。但是,上述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并没有解决邮政系统和邮政储蓄的实质问题。

首先,从单独改革邮政体制方案的实施情况看,尽管国家财政确实逐年减少了对邮政的补贴,但邮政部门的亏损并没有减少乃至消失,而是通过不断扩大邮政储蓄的规模、用邮政储蓄的盈利弥补邮政的经营亏损。而邮政储蓄的盈利又主要来自中央银行为之提供的高额转存款利息。由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最高只有3.78%,人民银行至少要负担0.4个百分点的利差倒挂损失。随着邮政储蓄存款的迅速增加和中央银行再贷款数量的减少,人民银行的负担也不断加重。以2002年为例,当年邮政储蓄余额为7373亿元,而再贷款余额仅为1374亿元,两者相差近6000亿元。再贷款的利差倒挂加上转存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利率之间的利差,人民银行承担的损失接近140亿元。对于国家来说,相当于按住了左边衣袋,却不得不从右边衣袋掏钱,并无实质意义。

随着国家补贴的减少,迫于扭亏的压力,邮政部门为降低成本而收缩了不少网点,造成普遍服务能力(特别是农村)下降和服务质量恶化。例如,某省两个乡8000多人口共用一个邮电所,所里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且办公条件十分恶劣。这种状况不仅与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令的畅通。

其次,由于单独改革邮政储蓄的方案未考虑邮政体制的现实困难,无法弥补邮政在提供服务中出现的窟窿,在现实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目前邮政系统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储蓄,而且越是基层比重越高。据介绍,在一些农村支局,邮政储蓄的收入占比高达90%,一旦将邮储从邮政分离又没有补偿措施的话,这些邮政的营业网点将立刻垮掉。因此,该方案必然会遭到邮政部门的抵制。

上述分析表明,将邮政体制撇在一边,单独进行邮政储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虑邮政储蓄改革,单独改邮政体制也不行,邮政储蓄改革必须与邮政体制改革联动进行。惟此,才有可能兼顾邮政、财政和中央银行等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使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二、关于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构想

1.改革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邮政专营的局面已被打破。邮政部门的高收入领域受到挤压,而亏损的普遍服务(尤其是农村的信函投递服务)又不能不做,由此造成邮政部门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邮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的是政府职能。邮政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支持着国家政权,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保证我国13亿公民通信权利的重要工具。因此,将邮政系统定性于企业,简单地归于企业化管理是有问题的。对于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国家有义务给予资金支持。从国外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邮政都是给予财政方面支持的。例如美国、英国将邮政定位于政府公共服务部门,享受免税待遇;日本、印度的邮政职员均被列入公务员系列,享受与政府雇员相同的待遇。相比之下,我国的邮政事业还很不发达,服务能力和水平都相对低下。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其拥有15万个邮政网点,25万个投递员。而在我国,相对于960万平方公里和13亿人口,却只有7万个网点,10万个邮递员。除少数大中城市外,公众享有的邮政服务还远远不够。因此,财政过去对邮政提供的资金相对还是不足的。

基于上述理由,财政对邮政必须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这是改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邮政储蓄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的方案构想

我们说财政必须支持邮政业务的发展,并不等于要让财政将邮政全部包下来。邮政业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通政类服务,主要是保证党中央声音的及时传递和政令的畅通,具体包括党报党刊的发送、机要文件的传递、边防官兵信函的邮递等等。显然这类业务的经营亏损是需要财政补贴的;二是通民类业务,主要是保证公民的通信权利,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这类业务也属于政府职责,应由政府承担收入无法弥补支出形成的缺口;第三类是通商类业务,主要是利用现有国内邮政网点,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商业,包括集邮、快递、收费、汇兑、邮政储蓄等。这类业务通常是营利性的,无须财政补助。

关于邮政普遍服务的实际亏损额,据邮政部门的测算,每年至少需财政补贴100亿元才能自求平衡。其理由是,根据“8531计划”,中央财政从1998——2002年共补助邮政170亿元,加上113亿元的建设资金补贴,平均每年补贴70亿。如果考虑到邮政收入的水分(2002年估计为30-40亿),则合计为100亿元。而根据中介机构的测算,该数值为45亿,两者差异较大。由于过去邮政对各类业务没有单独核算,不同业务混在一起共用邮政设施和网络,所以要得出准确的数据相当困难,这也是财政与邮政部门产生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考虑到2002年在中央财政补贴10个亿的基础上,邮政储蓄还划拨了盈利100余亿用于弥补邮政亏损,在邮政现有经营水平下,100亿的估计可能比较接近现实。但是现实并不等于合理,通过改革,邮政部门应该能够在改善服务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改革的目的。

根据邮政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两步走”的改革设想:

第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将通商类业务与其他两类业务剥离出来,准确核算各类业务的收入和成本。在这一阶段,邮政储蓄等通商类业务仍留在邮政体制内,但须独立核算,同时逐步放开其资金运用领域,培养经营能力。这一阶段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

第二步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通商类业务的市场化运行。在这一阶段,通商类业务与邮政体制完全脱离,自主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邮政体系应通过运营机制的改善,进一步提高邮政体系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做出这一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在不对现有利益格局产生巨大冲击的前提下平稳推进邮政体制和邮政储蓄的改革。一方面,要使有关各方都能承受,即财政少拿一点、邮政不致失衡、中央银行负担得到减轻;另一方面,也要促使邮政体系向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方面转变。

3.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步改革的要点可以用五句话归纳:“分离业务,独立核算,以盈补亏,调整结构,加强监管”。

分离业务:即将邮政的普遍服务运营与通商类服务运营分离开来,在国家邮政局下分设快递、邮储、等独立运作的业务实体。将目前混用的办公设备一律划给普遍服务部门,通商类业务部门仍需借用的,普遍服务部门可以按合理的价格收费。

独立核算:即对分离后的经营主体采取独立核算、分别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办法进行管理。通过几年的试运行,就可以大体搞清楚各类业务的成本及其他核算数据,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依据。

以盈补亏:即下面分开经营,上面并账补贴。国家邮政局用下属通商类业务部门的盈利和缴费来弥补普遍服务的亏损,如果仍有缺口,则由财政给予补贴。

调整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邮政部门自身要调整业务结构,将发展业务的重点从邮政储蓄转向邮递的本业,努力提高邮政领域的竞争力。邮政属于规模经济行业,只有扩大信函数量,现有的投递网络和设施才能充分发挥效用。美国每年人均信函达到700封,英国为300封,而我国只有15封,差距之大说明邮政系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特别在银行账单、广告等方面还大有拓展的余地。

二是邮政储蓄部门要调整资金运用结构,随着其他业务的展开,逐步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转存款,提高邮储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监管:应明确邮政储蓄机构的金融机构属性,使其在业务上接受有关监管机构的监管,消除经营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第二步改革的要点是,“分离机构,市场化运作”。

分离机构:可在适宜的时机将邮政储蓄从邮政部门脱离,成立完全独立、自主经营的邮政储蓄银行。其他通商类业务如快递,也可以分拆上市,或吸收外部资本进行重组。

市场化运作:脱离邮政体系机构将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其盈利不再用于亏损部门的补贴,而是依法纳税。获得专营权的,政府还可以考虑收取合理的专营费。

机构脱离后,邮政系统普遍服务的亏损部分全部由财政补贴,但随着邮政体系的分拆、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业务发展,财政承担部分应比改革前的亏损相对要小得多。

4.有关政策配套

实现上述改革需要一些政策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邮政实行减免税政策。如前所述,由于邮政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部门,财政理应给予免税,这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通过免税,估计可以使邮政增收20亿左右。

第二,允许邮政部门适度扩大通商类业务的范围。例如开办简易养老保险,代办养老金发放等等。如果这类业务能够开展起来,每年为邮政提供数十亿的盈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人民银行不要一次性将转存款利率降到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水平,而应制订一个逐年降息的计划,以使邮政储蓄机构对未来几年能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并据此安排资金运用结构的调整。随着邮政储蓄资金运用范围的拓展,人民银行可逐步取消对邮政储蓄转存款的优惠政策。这样既使邮政能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时期,保证正常运转,也使财政不至于面对过重的补贴压力。

第四,适当放松对邮政业务的价格管制,使邮政部门有权根据市场竞争的状况及时调整价格,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目前国家邮政局隶属于信息产业部,对邮政行业管理不具备权威性。建议将邮政局设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赋予其执法权。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现存信函市场的过度混乱状况进行整顿,整顿的核心是提高经营信函业务的门槛,确保邮递公司的资质,制止不合理竞争。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做到在财政少出钱甚至不出钱的情况下启动和推进邮政和邮政储蓄第一阶段的改革。

三、未来邮政金融改革的理想模式

1.邮政储蓄银行的性质

我们认为,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不应当是一个普通商业银行,而应定性于以批发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即邮政储蓄银行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理由如下:

第一,从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第二,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面对的困难不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建设第五个国有商业银行。

第三,邮政储蓄由于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任,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吸收存款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资金流出的原因,近年来已经引致不少批评。如果将邮政储蓄银行建成一个普通商业银行,从商业利益出发,其必定不会愿意向农户和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从而进一步加大农村的资金缺口。这一点已经从我国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发展轨迹得到验证。

如果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用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则不仅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避免不良贷款出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调控经济的需要选择资产运用方向,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工具。

2.如何与农村金融改革配套

由于邮政网点的普及性,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农村。为使来自农村的资金能够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考虑通过某种制度设计让邮政储蓄吸收的部分存款能够在农村留下来。例如,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交给省级地方政府管理,是否可以在省政府协调、提供某种保障的情况下,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交给农村信用社运用。至于资金运用的期限、利率等条件都可以通过谈判决定。

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通过为农村居民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不仅可以为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村为居民提供一定水平的生存保障,而且还可以探讨用保单到金融机构质押贷款的新业务,从而为农民和乡镇小企业开辟一条新的融资途径。

3.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运用范围

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似应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批发业务:

第一,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特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过程中,可以考虑利用邮政储蓄的一部分资金参与国有银行的改组改造。第二,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作为资金的富裕者向短缺方提供资金。第三,购买国债获得长期稳定收入。第四,购买部分信用等级高的大企业发行的债券。第五,委托国家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运用资金。第六,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5

我国邮政储蓄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的西方各国出于对邮政业的大力扶持而陆续开办了邮政储蓄金业务。为了效仿他国开办邮储业务的成功之道,清政府于1910年派遣冯农等十几位留学生赴欧洲奥地利游学,让他们系统地学习邮政管理及邮政储蓄金业务。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如各地币制不统一、银元成色各不相同、政府财力囊中羞涩等,开办邮政储蓄金业务的事宜一直延误至民国时期。

1918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由冯农起草、经法制局审核修改的《邮政储金条例》;国民政府交通部于1919年5月公布了该条例的实施细则;同年7月的北平、天津、太原、开封等十一处邮务管理局分别开始了邮政储蓄金业务。而储金业务所需的经费主要由邮政系统予以支撑,所吸收的存款则大部分用于最优生息业务的投资,且收支大致相抵。此后战乱导致国内经济动荡,加上邮储所确定的经营方针较为审慎,1919~1929年十年间邮政储金共计亏损65万银元。1929年时任邮政总局总办的刘书藩在赴欧、美、日等国考察后,建议效仿西方并将邮政储蓄金汇兑业务剥离出来,另设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次年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成立,与邮政总局处于行政平等地位,直属政府交通部。总局成立后,逐步开始参与全方位投资或信贷活动、增加储种和业务网点铺设等,当年就扭亏并盈余560万银元。

时值1933年,在“以邮养邮,邮储合一”的总体诉求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更名为“邮政储金汇业局”,直属邮政总局领导。邮政储金汇业局于1942年并入国民政府的“四行二局”框架,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一起,并称为当时金融业的六大支柱。截止1941年年底,国民政府储蓄存款总额达到83 027万元旧币,其中邮政储汇总计25 404万元旧币,市场占有率高达30.6%;超过当时中国银行储蓄存款25 241万元旧币的规模,确立了旧中国第一大金融储蓄机构的地位,并成为了国民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和操纵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金融史中,银行倒闭司空见惯,金融危机此起彼伏,但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却历来稳健,故其信誉日增,发展势头良好。邮政金融的资产或购买国债,或存放中央银行、或进行抵押质押贷款、或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直接投资。

二、新中国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间,邮政储蓄业务基本处于了停办状态。直到1986年,在中央财政支出日益扩大而收入来源有所缩减的情况下,为减少国家财政对邮政业务的直接补贴,同时也为了推动邮政体系的改革;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了《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的联合通知》。通知决定于当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郑州、沈阳、石家庄、成都、西安、南京、广州、福州、长沙等十二个城市的邮政局辖内开办一批邮政储蓄网点;即开始办理个人邮政活期、定期储蓄业务。邮政储蓄款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支配,中国人民银行结算储蓄存款利息,即由邮局直接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计付给储户,邮局则按实际支付的利息与中国人民银行结算;并提供给所属邮局限额内的备付金。中国人民银行则根据邮局交存的储蓄款按月累计日平均余额的2.2%付给邮储代办手续费,由开户邮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结算。

从1986年4月1日起,邮电部陆续在全国各地邮电局分期、分批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当时邮政储蓄的业务仅限于为中国人民银行代办储蓄业务并收取其代办费,依托邮政的网络设施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邮政储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广大城乡居民也开始认可并接受邮政储蓄;新中国的邮政储蓄业务正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储蓄业务从1990年开始由代办模式转变为自办模式,邮政储蓄的存款改为全额转存中国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而邮政储汇局通过邮政储蓄存款的转存利息差作为其营业收入。其储蓄余额规模亦不断扩大,1995年储蓄余额突破1 000亿元,1997年达到了2 645亿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了5%。同时,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工程也开始建设,实现了部分重点城市之间邮政储蓄活期的通存、通兑,并开始尝试办理工资等中间业务。

1998年邮电开始分业经营,独立运行后的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了邮政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贡献率最高的高效与支柱业务。此时,邮政储蓄设立了计算机异地交易系统,开通了电子汇兑业务,同时也开展了邮政保险和国债业务;而中国人民银行也统一了邮政储蓄转存的存款利息率,停止了对邮政储蓄转存的活期存款和长期存款利率的硬性划分。

2003年以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改革,邮政储蓄业务步入了关键的发展期。原有约8 290亿元的储蓄存款按4.131%的利率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而2004年6月邮政储蓄余额历史上突破了一万亿元大关。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展资金自主运用,邮政储汇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全面与协调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期间,完成了邮政储蓄统一版本、电子汇兑、联网互通,并行联入保险、国债发行与兑付、证券基金,国际汇兑、外币储蓄等多个全国性应用系统,邮政储汇专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本质性改善与提高。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雏形与经营现状

2005年7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邮政体系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正式进入了筹备阶段。2006年12月31日,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同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资方式出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并核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从此,邮政储蓄银行在机构、业务和高管人员等方面均依法纳入了银行监管体系,并实行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银监会将遵循“资产准确分类、足额计提准备、资本充足、做实利润”的持续监管原则,建立健全邮政储蓄银行以资本为核心的约束机制,重点对邮储资金运用环节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监控与管理。

2006年3月19日,经银监会批准,福建、陕西和湖北三省首批试点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向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提供资金融通服务。同年8月2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浙江、河南、广东、广西、重庆和四川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办邮政储蓄定期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恢复开办以来首次推出的零售信贷业务,其开展改变了邮储多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建立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渠道,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的压力;同时也拓宽了邮政金融的资金运用渠道,改变了邮政金融的资产结构,是邮政金融与现代商业金融接轨的重要探索,并逐渐成为邮政金融主要的资产业务。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开业。当时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7万亿元,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五位;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已超过1.4亿户,每年通过邮政储汇渠道过往的资金达到1.3万亿元。截至2008年7月,全国已有36家一级分行、316家二级分行和20 089家支行被核准开业;分支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根据2005年国务院27号文件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中国邮政集团的所有金融业务已划归邮政储蓄银行统一管理,邮政企业接受邮储银行的委托,在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和合同约束的范围内,经办各类金融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其经营范围正逐步从原有只经营传统的储蓄、汇兑业务的基础上,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进行全面转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又于2012年1月21日完成股改,登记注册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营业网点3.9万多个,服务触角遍及广袤的城市和乡镇;拥有本外币账户数逾12亿户,客户总数近6亿人,本外币存款余额超过4.5万亿元,居全国银行业第五位;资产总规模突破4.7万亿元,居全国银行业第六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六年多以来,共推出“华商联盟”、“淘宝绿卡”、“商易通”、“亲情汇款”、“好借好还”等上百种金融创新产品。邮政储蓄银行的主要业务已经覆盖了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体的负债业务,国内或国际汇兑、转账业务、银行卡业务、保险及证券业务、代收代付、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提供个人存款证明、保管箱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以及以债券投资、大额协议存款、银团贷款、小额信贷等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其业务范围主要包含:个人存储结算业务、公司金融业务、贷款授信业务、理财业务、托管业务、外汇业务以及其他业务七大类;其中个人存储结算业务、公司金融服务业务、贷款授信业务以及外汇业务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业务。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了强化。颁布了银行风险审核、预警和监管制度,完善了内部制衡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内设职能部门的建设;基本完成了与邮政企业的分离经营、分账核算和成本费用追溯调整,初步建立了财务会计预算、核算体系和绩效考核系统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始按照商业银行的标准独立运行,而其最终目标是努力成为一个“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竞争力强、收益丰硕”的现代商业银行。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6

【关键词】蓝海战略,差异化,邮储银行

1选择的竞争战略工具

蓝海战略的含义是冲破血腥风雨的红海,并且投入到市场份额巨大的领域,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运用蓝海战略的分析框架,帮助邮储银行最大效用的利用自身资源。这一战略既是外在又是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外在要求邮储银行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在要求邮储银行集聚资源,有效发展。

1.1积极构建战略布局

就目前来说,银行业主要由以下几大要素构成,如客户群、服务个性化程度、存贷差、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产业标准化程度等。把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营利性银行与邮储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这些银行在上述要素上的质量分布情况。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进行差异化战略定位时,都认为20%的客户创造了银行80%的利润。在银行进行正常运营时,客户多位高端客户,并且为高端客户量身定做了个性化服务,产品种类非常丰富,而且灵活。存贷差仍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人才培养机制较为成熟,专业化程度很高。这些要素都能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对于邮储银行来说,成立时间较长,其主要客户群体为中低端客户,并且产品种类不丰富、灵活性不强。邮储银行在网点布局方面以及人中低端客户,避开竞争激烈的高端客户群,为中低端客户群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才引进制度等方面都与股份制银行差距悬殊。

1.2顾客与银行“两步动作”框架

两步动作框架是指通过对两个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出新的价值曲线。顾客方面,就目前来看,许多银行主要对高端客户资源进行争夺,并纷纷提供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而根据邮储银行自身资源不同的特质,可以为高端客户打造不同的高端服务、包括高附加价值和高服务价值,并为顾客创造新的赢利机会。对于银行业来说,在各大商业银行争夺高端客户时,他们努力为客户提供个以及低标准化的产品,以满足高端客户各个方面的需求。而中低端客户群非常庞大,邮储银行可以选择这个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并为其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以及产品,包括“专卖店”性质的银行产品设计以及前台服务。此举规避了邮储银行产品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因此,邮储银行降低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提升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将能提高竞争优势。

随着城乡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县域地区的金融需求也与日俱增。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战略地位,不得不在各大城市进行网点布局,而忽略了农村市场的需求。城市中各大银行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发展比较成熟,因此,邮储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努力扩张县域市场,带动县域金融的发展。

利润方面,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以及负债的收入,尤其是存贷差的收益。伴随着“金融脱媒”快速发展,银行业在利润收入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原来的“利差收入”为主,发展到“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模式。而这一模式正在迅速席卷各大银行,未来,中间业务收入也将提高其地位。邮储银行具有网点多而广的优势,可以大力发展代收、代付、业务。邮储银行在保险业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邮储银行的人才专业度与其他银行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如此,邮储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操作较容易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有利于银行开展各项业务。邮储银行在进行形象定位时,可以选择“大众银行”作为其品牌内涵,并大力宣传“大众银行”的企业文化。这样一来,向社会传递的是邮储银行是为百姓服务的银行。邮储银行是为“服务三农、支持城乡经济发展”而成立的。这两个创造性元素都有相同之处,充分体现了“绿色银行”这一特征。此外,银行是一个盈利模式非常丰富的行业。通常来说,股份制银行大多选择职能型盈利模式,网点只是负责业务前台交易,而真正实现盈利的是公司的业务团队。城商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或者来自个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通常设在二级分行,甚至部分银行将个人业务的盈利中心也设在二级支行。邮储银行由于分行的营业点,自身特殊性,盈利中心也设在二级支行。这一模式是零售商业银行建设的必要途径。因此,在创造性元素方面,邮储银行还可以减少二级分行的盈利点,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管理。

2竞争战略目标

通过对邮储银行进行环境分析,本文将通过利用蓝海战略分析工具选择邮储银行未来的竞争战略,以期获得竞争优势。对于银行来说,为了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必须重新设计赢利点,并避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客户群。通过“全面差异化竞争战略”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这个战略包括:地域差异化竞争战略、客户群服务竞争战略以及营销的差异化战略、产品设计的差异化战略、人才队伍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和盈利模式差异化战略。而为了实施“全面差异化竞争战略”,邮储银行就必须设计出“愿景和使命”作为企业的价值核心,并塑造出整个行业共同的行为准则。此外,邮储银行的组织结构必须重新进行革新,并配合战略的执行。同时,邮储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给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支撑力量。

3全面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

根据上述的分析来看,邮储银行选择了“全面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而这一战略是指多个业务单元的相互融合、举全力而为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任意一个业务单方面实行差异化战略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整体实行差异化战略才能发挥资源优势。差异化战略还包括:网点和业务发展的地域差异化,客户服务的差异化、收入结构的差异化、基于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设计、人才队伍发展和培养的差异化战略、营销的差异化战略、以二级支行为盈利中心的经营模式。下面将从这七个方面阐述邮储银行实行全面差异化战略的内容。

地域差异化战略。从网点数量来看,邮储银行在城市和县域的网点分布均匀,但是目前在营销模式、产品设计以及绩效管理模式上,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差距。一个产品要想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能获得效益,就需要考虑到产品的适用性问题。而对于“城乡两个市场、区别发展”的差异化战略,城市地区不同于县域地区,经济状况不同,各地都有自身的特色。城市的金融机构众多,银行间的竞争非常激烈,银行的产品定价也相对较低,以批发类业务居多。银行具有丰富的产品线,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端个人客户相对比较集中。而对于县域而言,金融机构非常少,地域辽阔、人口密集,因此,也产生了非常多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业竞争压力较城市小很多,居民收入相对城市而言很低,他们对于服务以及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很低。市场属性不同,营销战略以及产品设计和盈利模式都将不同。

服务的差异化策略。对于任何想要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他们都必须关注、培育客户群,并创造客户群体价值。邮储银行的客户群庞大,在客户关系管理时,需要关注客户的内外属性、以及消费行为。并根据这些特征对客户进行分类。市场细分中重要一个环节就是客户群的细分。针对不同层次客户群进行差别化服务和营销是各个行业都屡试不爽的发展策略。我们可以选取客户群属性的资产规模和终身价值简单把顾客分为类:高端客户、中端客户和低端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才能够提升客户的忠诚度。

差异化的收入结构。我国的银行业收入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包括利息和非利息收入。狭义的利息收入包括存贷利差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以及有关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广义的利息收入则是除了以上收入之外的收入,主要包括手续费和汇兑损益、投资损益、其他非利息收入三种。与国外相比,我国银行收入结构中仅存贷利差收入就占到50%以上,而国外非利息收入占比不到43%。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的不断强化,银行业如果想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就不得不考虑收入结构问题。近年来,银行业在传统业务方面不断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银行为了留住顾客,向顾客提供很多免费服务。邮储银行一直以来处于弱势竞争地位,市场占有率低。邮储银行在发展之初,应该合理的调整收入结构,避免进入依托存贷利差收入的情况。

基于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研发。银行为了获取收益研发金融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银行是向市场提供金融服务的载体。能够高度整合产品和服务的银行往往能取得较高的竞争优势。邮储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为同一客户群体提供服务。邮储银行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差异化的客户。邮储银行发展至今,整体上产品种类较少,产品研发的思路为“跟随型”,既无法满足大众客户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现有高端客户的需求。邮储银行若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就必须以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定价原则来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为综合服务客户提供“一揽子”产品。在个性化服务的浪潮中,要时刻明确邮储银行的竞争战略,服务大众客户为主,服务高端客户为辅,避免走入“服务高端、赢得高收益”的误区。要坚持产品设计“标准化与模块化结合,核心产品与产品体系结合”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发挥邮储银行的竞争优势,发挥人、才、物的作用,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

差异化的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推动促进邮储银行各项工作的开展。现代银行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银行竞争的成败取决于对人才“选、用、育、留”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目前,邮储银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总体性冗员和结构性缺员现象,缺乏高端创新型人才。人事安排仍然以业务划分为主,缺乏灵活性。这不利于综合营销、以点带面的客户服务。邮储银行应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经理团队,有机的整合人员队伍。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为员工匹配相应的客户层次。通过建设差异化的人才队伍,并最终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冬馥.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114-116页.

[2]刘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现市场定位的途径研究[J].时代经贸,2011.

[3]张学陶.商业银行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4]吴炳康.论培育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念[J].中国金融,2013(1).

[5]胡朝举.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12.

[6]刘芬芳.对邮政银行经营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部金融,2014.

[7]周颖辉,彭建刚.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融网,2010.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7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市场博弈

邮政储蓄资金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从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意在邮政系统经营邮政储蓄业务,短短十几年,邮政储蓄就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吸储大户。到2006年3月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8万亿元。邮政存款膨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率倾斜政策导致的强劲利益驱动机制。这种经营模式导致了业界对邮政储蓄“两宗罪”的批判:一宗罪是它加重了财政负担,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央财政每年需要支付300亿利息给邮政储蓄;另一宗罪则是造成农村资金倒流回城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2005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储蓄银行全面进入金融市场的变化下,运用新的经济学理论,对金融市场进行深入的思考,高屋建领,审时度势,从而着眼现实、把握未来,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从经济学弈论的视角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实质上是利益主体各方竞争与合作的结果,竞争各方在遵循一定游戏规则的基础上,运用策略以达到己方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在客观上促进市场的成熟和演进。

一、关于理论框架

“博弈理论”(GameTheory)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两个以上决策主体的相互性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性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博弈论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论由纳什、海萨尼、泽尔腾等共同创立。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试图描绘在一个被极大的简化设置下的复杂策略情况。因此适用于一切通过策略进行对抗或合作的人类活动和行为。

博弈论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其基木架构是:(1)有博弈方和一定的规则。(2)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至关重要。(3)博弈方的策略有相互依存性并发生互动影响。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可能的决策进行封闭式决策。(4)有博弈的结果或称博弈方得益,或赢或输或平。各有所得。

由此可见,博弈论必然包括二个基本要素:即博弈方(player)、策略(strategies)和得益(payoffs)。其中,独立和理性决策并独立承担结果的组织和群体,构成博弈方(player);在系统中的理性行动,即为策略(strategies)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必然在相互作用后带给各博弈方不同的得益(payoffs)。任何运用博弈理论进行的分析和研究,都不可能离开上述二要素。

二、金融市场的博弈分析

以博弈理论的视点观察,金融市场是一个资本控制与开放、集约与分化彼此牵连互动的竞争格局,博弈方包括银监会、国家邮政总局、邮政储蓄银行与商业银行等四个方面,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按照相关制度和规则,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有关各博弈方、策略和得益可概括为下表:

鉴于邮政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综合影响,及在未来市场发展,中我国银行业市场上各竞争主体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下面用动态博弈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在一个基本成熟的市场上,市场的进入与退出是正常的,考虑到我国现行银行业市场上正逐渐放开,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即将进入市场,那么这种“先来后到”博弈情形将是怎样的?

分析:对于欲进入市场者而言,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进入,不进入);而对于先行动者(市场在位者)亦有两种策略(打击,不打击)。如果博弈方A(潜在进入者)不进入市场,则博弈结束,博弈方B(在位者)独享市场的利润:如果博弈方A选择进入市场则双方最后的得益要看博弈方B的反应。博弈方B在博弈方A选择进入时有打击和不打击两种选择,选择打击则双方得益为(-C1,P-C2)即博弈方B为打击对方要付出C2的成本,而博弈方A要有-C1的亏损,而不打击时双方得益为(P1,P2)。从单个博弈方的自我利益出发,对于双方而言,有两个均衡:(进入,不打击)和(不进入,打击),至于哪一个为稳定的均衡结果,则取决于以下比较:

如果P-C2>P2,则博弈方B的必然选择是打击;如果P-C2结果表明:在一个具有潜在发展机会的市场中,所有市场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并非总是水火不相容的,如果新的竞争对手出现有利于市场容量的扩大,那么对少进入者还是在位者都是有好处的市场容量的扩大无论是对提高市场效率还是考虑原有在位者的利益二者是可以兼得的。就目前还有相当市场开发能量的中国银行业市场而言,邮政银行的进入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进步是有益的。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合理调整网点布局的竞争策略,对市场进行细分,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学会运用主动放弃策略,来取得自己最有利的市场。具体来说,邮政银行在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中,具有网点多、安全性好的优势。将邮政储蓄银行业务范围放开,如投资基金、国债销售、农民小额信贷的网点,其网点还可能会成为外资零售银行或是信用卡发行公司投资的目标。从而达到有效合理的配置资源。

三、基于博弈论的建议

基于上述博弈方背景和策略的分析,以下试提出若干建议,以期在博弈格局中把握先机。

1、发展中间业务。邮政储蓄银行应参与银行间市场债券买卖;办理中资银行、农村信用社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开办农村地区小额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在原有业务基础上,逐步开展基金投资、个人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外汇存款、票据、对公结算等业务。

2、重返农村。邮政储蓄5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农村,其2/3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缘于此,今年两会上要求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支持“三农”建设成为人大代表提案中引人关注的一点。成立邮储银行最大的意义在于让邮政储蓄资金流动起来,名列全国第五的储蓄量,使得巨大的资金必须要找到一个出口才能使之流动起来。总之邮储银行的市场定位问题应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革综合考虑,“既避免和已有的商业、政策性银行业务重叠,又能够与农信社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为社区和广大农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四、结论

邮储银行银行考核方案篇8

(一)网点优势无法实现差异化

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非常多。截至2010年6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营业网点三百多万个、汇兑网点四百多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两万多个,近70%的汇兑网点和60%的营业网点均分布在农村边远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福建邮储近年正着力布放ATM机800台,并且建设城市精品网点,使我行的服务设施以及服务能力尽快接近以至于达到商业银行的水平。福建邮储目前拥有近850个储蓄营业网点,近1800个汇兑营业网点。而在金融机构收缩县以下网点的时候,70%的邮储网点却是在县以及县以下的地方。但是,变身商业银行以后的福建邮储,仍依托于邮政。从福建省的情况看,网点优势如果不能实现差异化,就并不能带来业绩上的提高,而广东省邮政储蓄银行在各省业绩中的排名一直较前。

(二)渠道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通过网络,将呼叫中心、柜台、自助ATM、商易通(生意通)、便民服务站、电话银行等银行渠道统一到网络技术平台,同时,还具备信息安全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产品处理系统、业务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集成一体,拥有独特的渠道优势。

二、当前邮政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一类支行发展受到制约

一类支行的业务发展和硬件环境受到制约。目前,我邮政储蓄银行网点的硬件环境、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和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制约了邮政银行的发展。而我邮政储蓄银行自主经营的许多网点的产权仍然归属于邮政局,我行很难对其自主经营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改造,也就无法提高网点的服务能力,不能更好地使客户的要求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不利于我行邮政储蓄业务系统的完善。

(二)二类支行风险比较大

现行体制下,实际控制我邮政银行二类支行的是邮政企业,大部分人员、主要业务、所有收入均归属于邮政企业,人员管理和考核、业务发展以及内部管理也都是由邮政企业负责的。我行在二类支行上并没有实质的管理权,主要只负责业务的稽核检查。而按照相关规定,我二类支行网点必须配备支行长,且支行长必须是由银行的员工担任,网点的从业人员不划归于银行。此规定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矛盾:首先,二类支行的行长划归于银行管理,而员工却仍由邮政管理,就造成了支行长管事不管人,有责无权;其次,多头管理、责任界定不清势必导致责任不分明,一旦出现问题或损失,推诿现象就难免出现。

(三)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较低

一是由于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对审计频率和覆盖面造成影响。二是我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我行的各级分支机构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独立性不强,属于同级管理。而且,我行对于二类支行以及网点的审计只有检查权、建议权,没有处罚权、考核权,银行方面提出的处罚建议和整改意见要通过邮政公司去层层传达,流程比较长、环节多,难有实效。

三、优化各渠道经营管理

(一)网点面向市场转型发展

1、新增网点上规模

要使邮政储蓄的网店面向市场转型发展,就要使新增的网店上规模。第一,要进一步注重网点自身的宣传作用。邮政储蓄银行最基本的形象宣传渠道就是网点。在庞大的网点数量支持下,新增的网点形象的宣传效果变得尤为显著。目前,邮储银行新增的网点尽管标准化改造工程正在分阶段的推进,但大量尚未着手发展的新网点并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因此,位于居民区、商业区和主干道附近的新增网点,应尽快配备标志鲜明的广告牌和24小时店招等宣传设施。同时,要加强银企联动,新增银行网点要在宣传风格、宣传位置上与邮政旧网点互为补充配合,不断使邮政的百年品牌效益得到强化,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使新增网点尽快完成上规模发展。

2、低产网点上水平

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金融市场上,城市业务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绝对的优势,它更是各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在转型期间,邮政储蓄银行不仅要加快城市网点建设,优化网点布局,还要改善低产网点的服务设施,提高低产网点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实施错位竞争,发挥比较优势,服务中小客户,继续促进低产网点的整合基金、保险、理财等业务,使低产网点的发展上水平,努力探索邮政储蓄银行的创新发展模式。

3、亿元网点上精品

以网点为核心打好阵地战,使亿元网点发展上精品。网点销售的转型,要求我们在亿元网点业务的渗透过程中,要把过去以个人为单位的“游击战”转变为“阵地战”;从单一的负债业务营销向着资本、负债、中间业务等交叉营销转变。因此,在组织网点的人员层面,必须建立理财经理、柜员、合规经理、综合客户经理、支行长一套完善的职能体系,保证各岗位分工明确、配员到位;在绩效考核层面,要形成各岗位积分及亿元网点自身积分体系,明确薪酬分配制度,坚定亿元网点员工的发展信心;在制度建设层面,要执行早讲评、晚总结等一系列运行制度,规范亿元网点的日常管理;在亿元网点管理层面,要树立以利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实行网点利润模拟核算,全力以赴是亿元网点的发展上精品。

(二)ATM渠道

优化ATM渠道经营管理,首先要考虑将现有资产存量盘活,即通过优化调整ATM布点,增加ATM的交易量,降低其运营成本。根据对邮政储蓄某支行设置不同地点的ATM交易量和收益分析(剔除对合作单位设置ATM的分析因素),依附式ATM的收益远远低于离行式ATM,依附式ATM约为100元,而离行式日均收益近200元。依附式设备根据依附网点的业务量不同,收益存在明显差别,级别越低的网点ATM交易量越小,收益也越低。而离行式设备分别以商厦、超市和酒店的收益最高,合作单位以及学校较低。因此,对于现有的ATM,各支行应对其交易量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离行式设备,应当尽量向商厦、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区域迁移,对依附式的ATM,则要严格按照其网点业务量进行调整。通过对低产设备进行调整,使得ATM的整体使用率得到提高,优化其渠道管理。

(三)商易通(生意通)渠道

优化邮政储蓄商易通(生意通)渠道管理,一方面,可通过在支行现场开展商易通业务讲解和操作演示,让已经入网的商户尽快熟悉邮政储蓄商易通(生意通)的各项交易功能;另一方面,让使用过商易通(生意通)的上游商户进行口碑宣传和现身说法,对其他商户起到示范榜样作用,让广大商户亲身感受到商易通(生意通)带来的结算便利,扩大商易通(生意通)的影响力,从而带动中下游的商户入网,实现“以点带线”的发展目标,优化商易通(生意通)的经营管理渠道。同时,也让邮政储蓄融入产业链,塑造商易通(生意通)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的桥梁形象。

(四)便民服务站渠道

增设便民服务网点,是邮政储蓄银行优化便民服务站渠道管理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工作。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繁重。通过设立简易农村邮政储蓄金融机构网点、工作小组,制订实效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和措施,落实具体责任,促进便民服务网点的建设,优化便民服务站渠道管理。

(五)网上银行渠道

在中国邮政网上银行渠道管理优化策略中,可以将网点进行整合,把整合之后的物理网点划分成咨询区、理财区、自助服务区等几个部分。网上银行渠道管理中的咨询区是为客户提供业务宣传和业务咨询;理财区是针对有投资理财观念和实力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自助服务区是由查询终端、网上银行等金融设备组成,由客户自主完成大部分银行业务。经过优化后的网上银行渠道更能突出金融理财服务,有效整合各种服务渠道以及新产品业务的推广,让客户享受自由服务,实现经营管理的提升。

(六)电话银行渠道

要实现邮政电话银行渠道业务的稳步发展,形成一个渠道集成化、产品多元化、服务智能化的邮政电话银行体系,就必须运用积极、有效的策略措施将电话银行渠道的业务安全性建设进行强化。因此,邮政,尤其是其地方支行,在开办电话银行业务时,首先要将电话银行业务的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的总体架构中,强化地方邮政电话银行业务所面临的信誉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的管理,并优化渠道,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完善建设授权机制,切实提高对邮政电话银行渠道业务的整体经营管理能力。

四、小结

上一篇:物业绩效考核方案范文 下一篇:银行监控绩效考核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