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01 03:46:33

血细胞分析报告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1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例如在讲解血细胞形态时,由于细胞形态讲解比较抽象,就需要用一些比喻,如胞浆颜色像油画样深蓝色还是像天空的淡蓝色等,同时结合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加以讲解,课堂上可以采用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把病人的临床体征,检验结果展示,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各个系统的的细胞从原始到成熟各个阶段制成幻灯片,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少见的,典型的血液病人的血片和骨髓片用骨髓分析系统的采集图像的功能采集并制成幻灯片给学生讲解。

3充分利用好实验课

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课时有限,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掌握好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除了掌握好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技能如:学习涂片的制片,染色及镜检等流程,对骨髓涂片的报告内容,报告格式需要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取不同的典型的病例给学生看,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感染性骨髓象(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中毒颗粒和空泡出现),各种贫血病人(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各种白血病病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一些典型病例),同时还要观察血象,有的疾病骨髓象无变化但是血象有明显变化,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还需要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在教学生观察血细胞形态不能凭感觉去认识细胞,要充分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各种细胞的形态特点要熟记于心,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和所看到的细胞去比较。反复辨认,这样才能慢慢掌握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4密切联系临床,掌握病人体征

血液学检验所出具的骨髓报告是一种诊断性报告,所以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仅凭显微镜下所得到的一些数据及细胞形态并不能全面及完整的反应病人的真实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与临床相结合,了解病人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才能更加准确的发出骨髓报告。

5锻炼学生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

骨髓报告和其它的报告有所不同,不是仅仅把所得数据报告给临床就可以,要通过骨髓细胞计数得到各种细胞的百分比,还需结合临床的体征,同时观察血液分析结果及生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缜密思维得出判断。

6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时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好理论和实验的时间,同时,根据教材的重点不同,时间上也要有所侧重,例如,细胞形态学是血液学的基础,也是重点要掌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详细讲解各类细胞及各阶段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复习好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取材,制片,染色的流程,而且在实习过程中要一个系统细胞和另一个系统细胞分开辨认,也就是说每一堂实习课辨认一到两个系统的细胞,把这一到两个系统的细胞的各个阶段辨认清楚,首先用正常病人的骨髓片,学会识别正常的骨髓中各个系统及各个阶段的细胞,对每个阶段的细胞的正常形态有印象,到实习后期,慢慢识别一些异常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及形态上的异常,在白血病分型中首先讲解FAB分型,再讲解WHO分型。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2

[中图分类号] R44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156-02

在应用血液分析仪后,我们坚持在遇见疑问时,于显微镜下复查血片,经过确认、修正或补充后再发出结果报告。现根据我们的实践和体会,对复查血片的标准、内容、方法和程序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仪器:Abacus血液分析仪,Bc-2000血液分析仪 ,OLYMPUS显微镜。试剂:EDTA抗凝剂,瑞氏染液。

1.2 复查的标准

Dotson在论述血片复查标准时建议,每个实验室应自行规定复查的条件。这反映了当前国内外较普遍的看法。一般来说,仪器给出异常的参数、直方图,出现仪器运行提示信号或解释性信号,都可以作为复查的条件。我们结合所用仪器的状态和临床实践,规定了复查的条件,如:WBC<3.0×109/L;中间型白细胞>15%;白细胞分类直方图显著异常;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异常;其直方图的峰值出现左移或右移;血小板的体积分布宽度异常;其直方图异常等情况下,都需进行血片的复查工作。

1.3 复查的内容

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结构;估计血小板和白细胞数是否与仪器给出的数据大致相等;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或红细胞聚集,有无特殊形态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等。

1.4 复查的方法

要仔细阅读分析血液分析仪给出的各种参数、其直方图和提示信号,然后将EDTA抗凝血充分混匀,尽早推出血片,进行瑞氏染色。先在低倍或高倍镜下观察,了解血片染色和细胞分布情况,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成串、成堆的聚集现象。再用油镜仔细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并估计其数量。如果观察结果与仪器报告的相符,即可按仪器的测定结果发出报告。对红细胞重点观察其大小、形态、内涵物、着色性、大小一致性及有无有核细胞等。对白细胞首先浏览全片,估计白细胞数量并观察有无幼稚及异常的白细胞,如发现与仪器报告不符或有其他异常,则进行显微镜下的分类计数。对血小板观察其体积大小、形态、结构、染色情况等。

2 结果

我们统计出2005年以来血液分析仪报告后复查的血片200例,从中得知,90%的病例与仪器报告的结果相符,不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有10%的病例通过复查血片,发现和确认了更有临床意义的内容,仪器的报告需要补充或修改,经临床实践证明,这些内容都是和临床诊断相符的。以上200例血片中发现和确认的内容包括:白血病、中毒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异常、红细胞聚集、血小板增大、血小板聚集。具体内容见表1。

3 讨论

从上述可知,血液分析仪的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但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方面还不够完善,仅可作为一种过筛试验手段。在遇到疑问时,则必须在显微镜下复查血片。同时,还要做其他方面的补充试验,如本文的20例异常结果,在鉴别中就参考了骨髓细胞分析、血细胞组化染色、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血液流变学等方面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一点是,从事血片复查的人员,必须具有血液细胞形态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还必须对血液分析仪十分熟悉,能够对异常图形进行解释和评估。

关于红细胞的形态学及临床意义,应参考Bull等在《Williams血液学》的第6版的内容,他们将外周血液成熟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分为12类共17种。由于血液在体外存储过久或涂片时的其他技术原因,有时在血片的局部会出现一些假的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等,此时,必须观察全片其他部分,如果是真的异常红细胞,全片都可以看见同样的异常现象。

在血片上估计血小板数,我们基本同意Williams等的观点,即每个油镜视野,有血小板8~15个,或每10~30个红细胞见到1个血小板。血小板的形态,经过瑞氏染色,为圆或卵形,直径1~4 μm,胞质无色或淡兰色,浆内含少许红色颗粒,有时误以为是核。血小板体积大小相差悬殊,在血小板减少性疾患、血栓性疾病、心血管性疾病以及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疾病等,大血小板会增多,应予报告。还应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血小板聚集需钙离子,因此用EDTA抗凝血涂片时,不会发生假性凝集。如怀疑有假性凝集,应改用其他抗凝剂如枸橼酸钠或手工计数。

复查血片时进行白细胞分类,对杆状核的判断,采用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的标准,即“成熟的粒系白细胞,具有弯曲、带状的核形,称为杆状核;如果连接处不算细丝,也是杆状核”;“如果细胞核扭曲、缠绕,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部分核之上,以致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划为分叶核”。在血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左移”的血片中,要注意其“毒性”变化,如胞内出现“毒性颗粒”、杜尔(Dohle)小体、空液、脱颗粒以及胞质肿胀等。我国以往所称的“异形淋巴细胞”,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建议,应称为“变形淋巴细胞”,这类细胞要与白血病幼稚和原始淋巴细胞进行严格的鉴别,必要时要配合其他试验。

外周血涂片的复查工作操作简单,但技术性很强,操作者的主观因素也很多。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和血片的复查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每种常见的贫血、白血病、感染等疾病得到及时、初步以及明确的诊断。

(收稿日期:2007-10-24)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 贫血;骨髓象;粒细胞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39-01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之一。它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是由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其二者作为辅酶DNA的合成。常见于偏食者、营养不良者、妊娠孕妇、婴幼儿及慢性胃肠疾患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贫血程度可不等。典型病例为大细胞性贫血,血片中红细胞有典型的大小不均,以大细胞为主,并可有一定数量的巨红细胞。含有足量的血红蛋白,中心浅染区不明显甚至消失。异形红细胞以椭圆形大红细胞较多,嗜多色性及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可见Howell-Joll’s小体,偶见Cabot’s环及有核红细胞[1]。部分成熟粒细胞分叶多,细胞计数可有血小板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显著,粒红比值低于正常,粒系细胞比例相对减少,各阶段细胞皆可巨变,尤以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较为突出[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一女性患者,58岁,因近数月来头晕乏力、食欲不振、中度贫血貌,来本院就诊。查体: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其它无异常表现。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HB):72g/l,血小板(PLT)计数:70×109/L,白细胞(WBC)计数:3.8×109/L。

1.2 方法 细胞形态学分析。按照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抽取患者骨髓穿刺液和外周血进行涂片和常规瑞士染色,并进行细胞计数和形态学分类。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较多(5叶)。骨髓穿刺检查:低倍镜下观察,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为明显活跃,M/E=2.2/1,红细胞系统与粒细胞系统增生均明显活跃。油镜下分类200个有核细胞,红细胞系统:早幼红细胞2.0%,中幼红细胞14.0%,晚幼红细胞15.0%,仅见少数晚幼红细胞巨样变。粒细胞系统:中幼粒细胞8.0%,晚幼粒细胞9.5%,杆状核粒细胞23.0%,多数中、晚幼粒细胞体积增大,少数杆状核粒细胞巨样变,嗜酸细胞5.5%,巨核细胞3个,全片血小板少见。

2 分析与诊断报告

2.1 分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在骨髓形态学分析时一般认为红细胞系统以中、晚幼红细胞,粒细胞系统以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生成和巨样变为主,而此病例中红细胞系统和杆状核粒细胞巨样改变不大,而中幼粒、晚幼粒细胞的生成和巨样改变却较为明显。中、晚幼粒细胞比值升高,体积增大均较明显(+〖KG-*3〗-〖KG-*3〗+〖KG-*3〗+),形态无恶性改变。同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升高(这也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红细胞系统形态体积改变不明显,仅有少数晚幼红细胞巨样变(+〖KG-*3〗-〖KG-*3〗+〖KG-*3〗+),外周血涂片中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较多。此贫血病例骨髓象分析时若仅侧重于红细胞系统的改变而诊断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不典型,但综合观察粒细胞系统的分类及形态改变,以及外周血红细胞特征和患者基本情况,最终判断为粒细胞系统增生巨样变为主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2 诊断报告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一周后追踪调查,患者经维生素B12、叶酸治疗,血红蛋白(HB)增长为110g/l,贫血症状明显改善,10天后患者痊愈出院。

在贫血的骨髓形态学检查中,要综合判断,找到最主要的改变特征,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3 讨 论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早期以累及红细胞系统及粒细胞系统的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但此病例中红细胞系统巨样改变不明显,杆状核粒细胞巨样变比例较少,而中幼粒、晚幼粒细胞的巨样改变显著。因此该病例考虑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恢复期阶段。

参考文献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 输血反应;成分输血;自体输血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导致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的反应,按主要症状与体征分为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细菌污染反应等[1]。为了提高临床输血服务质量,合理地进行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笔者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输血报告单及临床输血后的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情况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了成分输血的病例13569例,收集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的78例进行统计。年龄6月-84岁,其中男38例,女40例,首次输血65例,再次输血13例。

1.2 方法 通过输血科发血记录,输血记录报告单及临床输血后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统计分析。输血后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医生按照《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填写,在24h内反馈给输血科。

2 结 果

各种成分输血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1。

3 讨 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输血还具有消极的一面,不但可能传染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而且还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二大类。过敏,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等就是输血时比较常见的免疫反应。

本统计结果显示,本院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与卿文衡[2]等统计的0.5%和邓梅英[3]等的0.66%相近,但低于邱威等[4]报道的1.12%。可能与我院在临床输血中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院输血指南,做到“能不输血就不输,能少输血就少输,必须输血就输成分血”输血理念有关。

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中,以发热和过敏最常见,其中出现发热的比例为41%,主要由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引起发热的原因主要是血液在储存期间,血液制品中白细胞活化产生并释放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所导致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另一方面白细胞和血小板溶解破坏后,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也可引起发热。降低输血时出现发热的有效方法是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有研究证明,通过离心去白膜、洗涤和过滤等方法去除90%以上的白细胞,可有效降低发热的比例,并且还可以明显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5]。本次统计中所有输注洗涤红细胞的患者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洗涤红细胞去除了白细胞和血浆。

统计结果显示,引起过敏反应的比例占输血不良反应的55.1%,临床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大多因输注血浆所致,其次为输注血小板。有研究认为引起过敏的原因主要是血制品含过敏物质、血浆中的白细胞活化产生的生物物质、患者多次输血产生过敏抗体或本身缺乏iga的过敏体质引起[6]。本统计结果还显示自体输血的病例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是最安全的输血方法[7]。

综上所述,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过敏,其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反应,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提倡自体输血。输注去除白细胞的洗涤红细胞,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0.

[2] 卿文衡,唐业华,吴华.58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1):2386-2388.

[3] 邓梅英,宁芳,陈宇.输血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4):612-613.

[4] 邱威,黄玉香.输血不良

反应8532例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2-63.

[5] 熊志高,罗贤瑞,李鸣.去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质量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29-130.

[6] spiess bd.risks of transfusion[j].transfution,2004,44(12suppl):4s-14s.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5

白血病化疗的策略 张鹏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细胞分离治疗及端粒酶检测 李昕权

40例恶性血液病p170表达及意义 朱薇波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小板参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王军

急性白血病合并肺结核8例临床分析 李春迎

大剂量Ara-C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性白血病12例 毛明辉

3种化疗药物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Fas FasL的表达 肖红,孟琼,黄秀兰,黄迪南,蔡康荣

长期生存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变化及意义 黄明,杨桂斌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生存11a1例 黄铮人,李明珍,陈雪英

急性白血病中大剂量胸腺肽应用的初步观察 申家英,冷子花,杨萍

Ph+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隋伟薇,邹德慧,赵耀中,邱录贵,钱林生

环孢菌素A治疗儿童难治性贫血疗效观察 王晓欢,史红鱼

无照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 王琳,黄晓军,王智明,苏春晓

高三尖杉酯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李玉峰,郑绍同

吡柔比星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王兰萍,梁青,王珍,郑美芳,李敏婕,梁峰,李海霞,邵长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同时合并胃窦癌1例 王建宁,张红英,凌斌勋

18F-DG PET显像技术在恶性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喜林,张伟京

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几个问题 姚尔固

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 林凤茹,任金海,王艳

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研究进展 许晓巍,许小平

树突状细胞及其在血液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宋飞雪,张连生,张筠

PRAME基因在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程向丽,乔振华,许莲蓉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解琳娜,许小平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鲍春燕,孟艳

右乳腺癌术后并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2a1例 陈艳才,屈敏,卢昌友,冯运会

乙双吗啉致全髓细胞性白血病1例 高鸿鹏,刘金华,冯玫

母子同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 孙敬光,宋文英,刘志胜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疑似1例 杨崇礼,李尚珠,许子亮,姜文学,刘世和,李孝义

瘤细胞形态特殊的多发性骨髓瘤4例报告 于明华,蔡文宇,李梅,于成龙,肖志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临床分析 王树叶,赵彦萍,杨光,杨慧芬,李晓霞,胡龙虎,韩雪英,范圣谨,周晋

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何志国,侯丽君,徐景勃

吡喃阿霉素为主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23例 杨桂玲,杨敏,汤爱萍,陈三军,曹瑞生

rhIL-11预防急非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观察 刘红艳,郭静明,朱磊,艾红,曾一芹

非清髓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加速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朱秋娟,乔振华,苏丽萍

DA-MA序贯疗法治疗累及单核细胞的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严峰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谷和先

环孢素A治疗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刘剑锋,吴清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假性低血糖7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王涓冬,潘祥林,陈春燕,张琦,尹哲

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白血病预后的影响 林素霞,陈国勇,刘永武,严俊

羟基脲致皮肤顽固性溃疡5例报告 陆晔,李蓉,潘湘涛

WHO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分期 姚尔固

骨髓坏死4例 高鸿鹏,刘洁,常进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造血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钱军,岑建农,陈子兴

bcr/abl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技术及临床意义 马晓霞,王椿

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 赵江宁,朱雅丽,乔振华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麦玉洁,邱录贵

环孢素A联合DA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姜丽波,郭珩,张淑英,韩树林,周红,曲延章

吡喃阿霉素、表阿霉素为主方案治疗非霍奇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陈建祥,双跃荣,王迪进,樊光华,万莉娟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张华,邓燕艺,李虎生,陶晓明,马晓红

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9例 朱华淳,沈云峰,周新,蒋元强,毛玉文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李敬果,凌黎

以骨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不明原发部位肿瘤的临床及形态学分析 常进,高鸿鹏,岳桂芳

骨髓活检在恶性浆细胞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徐海萍,高继勇,王静,金涛,秦兰香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术的临床意义 郭宗娥,韩景银

早期强烈化疗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3例 谷月丽,谷春艳,赵士业

白细胞去除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 柴铁,刘艳春,李伟,刘洪涛,刘庆荣,李骏

PNH转MDS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变1例并文献复习 王玲,潘东泉,谭友平,周长华

急性白血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汪声恒

骨髓微环境与多发性骨髓瘤 沈文怡,陆化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肾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任志宏,李建勇,盛瑞兰

脐血移植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段萱,常英军,黄晓军

外套细胞淋巴瘤1例 孙亚红,陈黎

边缘型MDS的骨髓塑包切片组织病理学观察 常春康,杨梅如,苏基滢,周立宇,李晓,浦权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CA125测定的临床意义 张华,高志红,王永才

急性白血病误诊为肛周脓肿2例 汪胜来,黄俊军

p27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表达的研究 杨玲,申政磊,佟力,尹列芬,杨曼,辜学忠,尚学琴

姐弟同一年龄先后患银屑病合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 高源香,于军方,孙新虎,于全军,张鹏

p63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陈振文,王晋芬,王全红,焦士兰,郗彦凤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郭良耀,赵小亭,李葳

TPA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袁晓莉,宋永平,魏旭东,韩正涛,蒋东霞,周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实体瘤1例 瞿晓媛,刘昆,周泽平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及GVL的临床观察 周芳,章卫平

肿瘤治疗相关性白血病9例临床分析 朱红倩,杨华维,汪漫江

山西省雁同地区鼻咽部淋巴瘤的特点及与EB病毒相关性 田秀娟,安燕,高子芬

274例原发性结外型淋巴瘤临床分析 卢红阳,蔡菊芬,余新民,顾怡生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酯酶染色与CD14表达的比较 姜凤,荆源,刘越坚,王一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李睿,周学慧,郝洪波,郝玉书,肖志坚

短程MEA方案为主治疗急性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王子峰,沈佳坤,李祖清

拓扑替康联合阿糖胞苷用于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临床观察 朱伟,邹晗,姜岩,张鲁勤

亚砷酸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8例临床观察 李晓林,薛燕,杨扬,李晟,王洋

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疗效观察 胡喜梅,徐洪,周水阳,倪君,张红,何桂钧,朱碧辉

AcAG方案诱导分化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8例疗效观察 于春凤,陈学良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选择 王沁,周红,江志生

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4例临床疗效观察 赵小亭,郭良耀,李葳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并文献复习 陈雅静,裴俊,王佳,葛杰峰,徐荣惠

淋巴瘤侵犯骨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陈辉树

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任素萍,王立生,吴祖泽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在治疗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姜凤云,郝长来,王建祥

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陈琪,刘晓力,周淑芸

DOAP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观察 张霞,李爱华,覃骏

小儿急性白血病24例误诊分析 马玉宗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临床分析 郭良耀,赵小亭,李葳

MAC方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马梁明,乔振华,马艳萍,姜波,葛晓燕

小剂量HA配合GM-CSF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期疗效 李秀梅,韩秀华,朱贵华,庄万传,胡湘云

T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张建军,于登祥,徐俊,王志生

CAG方案在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王俊英,魏丽华,王明琳

非霍奇金淋巴瘤D-二聚体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李劲峰,张巧花

霍奇金病瘤细胞骨髓转移的细胞化学染色观察 李刚荣,刘淑霄,张玉娜,张囡

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骼改变121例X线分析 李霞

小儿恶性淋巴瘤70例误诊原因分析 牛润桂,郑玉萍

成熟(外周)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待续) 李甘地

白血病的靶向治疗 陈运贤

儿童T-ALL的研究进展 张丽,竺晓凡

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啊晶,冯凯,陈虎

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 周芳,王健民

蒽环类药物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1例 顾伟仪,陶淬萃,刘建新,句国栋,王景明

EpoR/H-Ras介导的白血病细胞系增生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樊华,金锋,陈波,路平,王舒宝,翟明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1例 欧维正,李孝义,徐秀强,杨崇礼

NHL患者血清β2-MG和LDH水平与骨髓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何晖,翟明,刘丽君

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性淋巴瘤1例 史克倩,沈晓梅,杨同华

DNA含量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在判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中的意义 王卫现,刘云鹏,卢香兰,张敬东,高峰

兄弟同患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 薛梅,纪树荃,王恒湘,刘静,阎洪敏,朱玲,杨清明

反义hTERT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增生的影响 孟秀香,张卓然,孙宏丹,赵心宇,宋振岚,赵瑾瑶

格列卫联合化疗治疗慢粒急变1例 翟明,何娟,白颖,何晖

白细胞介素-2逆转急性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贾庆瑞,葛祥花,隋金财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治 陈芾珩,刘元生,苏永忠,郭光华,陈惜遂,卢素春,蔡应木

用纯化CD+34细胞进行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李佩,谢毅,陈彤,谢彦晖

少见急性髓系粒-巨核细胞白血病及其归属探讨(附2例报告) 薛素冰,张树平,韩建华

干扰素α-2b、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及羟基脲联合治疗CML的临床观察 左安兰,米桂祥

临床治愈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 刘艳杰,余河庆,肖大为,刘巍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及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 王晓红,任洪军,程维廉

白血病肺部浸润临床分析 孔令瑢,张爱兰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附2例报告) 牛政权,李循昌,谢小旺,王红霞,景美玲

VM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 李学亮,隋金才

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11例报告 郑博荣,刘清池,李达

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张建军,于登祥

原发于腹腔器官恶性淋巴瘤29例临床分析 吴庆庆,余永卫,汪宝珍

H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许俊萍,张立芬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全自动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应用

在血常规检验过程当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非常常见的检验手段之一,具有检验数据精确度高,操作简便可行,检测反应速度快等多个方面的优势[1],备受临床检验人员的青睐。但,单纯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无法对细胞形态进行准确的识别[2-4],因此在形态学检查方面只能够将其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针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出有异常的样本,还需要通过显微镜复检的方式提高检验准确性,减少漏检、误诊等问题的发生率。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检验手段联合应用是血常规检验中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为观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方法与价值,本次研究中将我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住院部、门诊部共同收治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数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将我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住院部、门诊部共同收治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00例患者中,48例来自于住院部,52例患者来自于门诊部,60例患者为男性,40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0~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3.1±2.8)岁。

1.2 方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方法为:在检验开始前由检验人员负责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仪器型号为SYSME X 800i,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调整至最佳工作状态,并对标准品,质控品进行测定,仪器标准化状态下对检验样本进行分析,使用与仪器相配套的检测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展开检验工作。

根据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初步筛选复检标本并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复检标准为:(1)白细胞计数低于3.0*109/L或高于15.0*109/L,红细胞计数低于2.0*1012/L或高于6.0*1012/L,血小板计数低于60.0*109/L或高于300.0*109/L;(2)检验过程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出现报警提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同时伴随直方图异常;(3)血红蛋白检出低于60.0g/L或高于150.0g/L;(4)平均红细胞容积低于70.0fl或高于100.0fl。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为:真空采血法采集患者肘部静脉血液样本2.0ml,充分混合均匀后,在60.0min内完成检验工作,检验标本在瑞氏染色剂中进行染色,充分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细胞数量、以及细胞分类进行观察。按照显微镜下计数标准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进行计数,按照的质量控制规定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所有检测、复检均在5.0h内完成,避免因标本变异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1.3 观察指标

对100例患者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的阳性、阴性情况进行观察,阳性标本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对比两种方法阳性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X2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可信区间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0.05,在检验P

2 结果

100例患者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下,共80例患者报警提示阴性,报警提示阴性率为80.00%(80/100),报警提示阳性率为20.00%(20/100)。20例患者通过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方法进行复检,复检阳性率为70.00%(14/20),复检阴性率为30.00%(6/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阳性情况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阳性情况对比如下表所示(表1),两组检出阳性情况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

表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阳性情况对比表

3 讨论

在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常规进行检验时,有关白细胞等分类是通过细胞检测中所产生光电信号所实现的,这种分类方式仅适用于的形态正常的细胞,而对于出现病理变化的细胞而言,必须通过进一步行显微镜检查的方式加以诊断。由于临床检验人员较少,工作量大,要想规范使用镜检发出报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关研究中提出一种快捷且准确的检验方法,即通过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方式,将完全正常的标本筛去,然后在通过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式对细胞形态异常标本进行规范性镜检。

在镜检过程当中必须特别注意对粒细胞变化的观察,在细菌感染症状的影响下,粒细胞有明显的毒性变化趋势,部分粒细胞伴随出现变形、空泡等问题,以达到提高镜检下检出准确率的目的。本次研究中,在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初筛的过程中,共检出20例异常标本,20例异常标本进一步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方法检查,其中14例为真阳性,符合率为70.00%,说明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可靠性较高,联合应用下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发生率,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质量。

综上分析认为: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初筛基础之上,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方法对血常规检验有重要干预价值,可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值得临床联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丽华.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122-1123.

[2] 常新剑,任俊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血涂片分析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2013,(13):263-263.

[3] 王永志.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215-215.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7

关键词 肝素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仪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74

随着仪器化检测的开展应用,许多实验室为了便于标本采集,抗凝剂使用肝素类物质。通过83例肝素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结果分析,认为肝素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加快作用,并采取血沉仪斜置18度18分钟进行测定,与Westergerm法结果比较无显著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83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51.4岁;男42例,女41例。

试验器材:ZC40型血沉仪,北京众驰伟业公司提供,魏氏法专用血沉架及配套血沉管。109mmol/L枸橼酸钠及肝素抗凝管,湖南浏阳市医用仪具厂提供。

实验方法:按要求采取空腹静脉血液1.6ml和2.0ml分别注入枸橼酸钠及肝素抗凝管,充分混匀。采用westergerm法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并以枸橼酸钠抗凝血按ZC40型血沉仪操作手册选择斜置18℃18分钟进行测定。

结 果

使用肝素和枸橼酸钠分别作为抗凝剂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讨 论

肝素为常用的抗凝类物质,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成分为多糖类,具有糖类物质带负电荷的特性,从而改变红细胞表面及血浆蛋白质的静电平衡,加快红细胞聚集,导致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这与本文结果相一致。目前许多实验室采用肝素抗凝血测定红细胞沉降率,其结果与国际推荐方法有一定的差异,另外临床选用肝素治疗时,对于此类患者的红细胞沉浆率检测报告应鉴别分析。这就要求应重视这一现象,制定出相应的改进。Westergerm法受温度影响,室温高,红细胞沉浆率快,室稳低,红细胞沉降率慢,测定时间较长,计时不易准确,读数不易分辨,加之血沉技术不易掌握,易受漏气、倾斜、零点不准等因素影响[2]。血沉仪将计算机和光电技术结合,具有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的特点。相关报导认为使用肝素抗凝时,由于和Westergerm法的结果差异,应制定相应的正常值[2],容易导致医患对红细胞沉浆率检查报告的误解。通过83例肝素抗凝血液血沉仪法与Westergerm法的比较,认为采用血沉仪斜置18℃18分钟测定,结果符合国际推荐法,相对省时方便,需求血液标本量少,为一种较理想的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新英,牟维华.全自动血沉分析仪的应用.LabMedClin,September,2006,l3:6.

血细胞分析报告篇8

胃癌中p16、CD44V6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范开席,仲伟霞,孙兰萍,李文 梅

TSP、VEGF与大肠癌血管生成、转移关系的研究 郑丰平,袁世珍,冯智英,文卓夫,陈小良

大肠腺瘤、腺癌组织p21表达及DNA倍体检测 刘成霞,张尚忠,LIU Cheng-xia,ZHANG Shang-zhong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何晓红,毛愉燕,宋蔚青,HE Xiao-hong,MAO Yu-yan,SHONG Wei-qing

儿童恶性肿瘤2 107例分析 董关萍,梁黎,欧弼悠,DONG Guan-ping,LIANG Li,OU Bi-you

膀胱癌T3期的术前放疗 孙洁,刘峥,孔祥田,SUN Jie,LIU Zheng,KONG Xiang-tian

颈部原发不明转移癌的治疗 刘保坚,周爱军,彭宝存,冯德忠

52例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近期疗效分析 郑瑞峰,姜如同,聂晓光,杨玲,王丽,郭好学,蒋苏华

肿瘤患者134株感染菌的菌种分布和药敏分析 梁卓智,李红玉,林君仪,范侠

跟部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陶志平,胡学庆,马奇,邵哲人

无症状肺癌手术疗效分析 胡伟恩,高惠荣,李浒,毛宝根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预后 莫祥兰,黄振录

活性炭吸附抗癌剂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便血 吕国强,文洽先

残角子宫侵蚀性葡萄胎一例报告 武红英,张春山

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活检细胞学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附四例报告) 邢香芬,王彬

石蜡切片对提高胸腹水癌细胞检出率的应用价值 姚宇琪,杨霞,杨素琼,周兵,孙维纲

长春瑞宾为主的联合化疗诱导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附30例报告) 陈玉蓉,廖美琳,熊丽纹,白皓,朱大为,李延文

泰索帝引起严重皮肤过敏反应一例报告 李玉升,张晓东,崔成旭,王金万,孙燕,储大同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晚期肺癌21例观察 郭正恒,陈宏明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袁瑛,郑树

头颈癌研究现状与展望 郑家伟,邱蔚六

大肠癌生长抑制基因ST13在恶性肿瘤及其相邻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李岗,张苏展,LI Gang

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和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张沂平,孙岩,徐农,楼彩金,钟海均

低剂量全身放疗对胸腺瘤术后重症肌无力患者疗效的观察 陈凯,吕新志,刘明,温汉平,任均田,黄国帜

BRCA1在乳腺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 陈奋,许敬尧,金梅,罗敏捷

2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孙凤平,叶春辉,潘萍

肺外小细胞癌诊断与治疗的初步探讨 孙晓南,胡建斌,杨起初

异基因冻存外周血干细胞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 黄河,林茂芳,孟海涛,钱文斌,罗依,胡晓蓉,郦瑜,陈水云

肠系膜平滑肌瘤21例诊治报告 李国胜,宋军川,温荣娥,王美荣

烧伤瘢痕引起癌变四例报告 杨国成,吴昌林,刘国海

非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二例报告 郑勤,王韵

以腰腿疼为首发症状的肺癌长期误诊一例分析 吴田,张文华

隆凸切除重建术 汪良骏,方德康,张汝刚,张大为,张德超,程贵余

全封闭式大肠癌术中排污和灌洗装置的应用体会 曾连山,陈振宇,陈大桃

单香菇多糖注射液对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叶大风,石一复,谢幸,吕卫国

康莱特注射乳剂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Ⅲ期临床研究(附34例报告) 蔡长青,吴军,廖万清,宋维舒,王顺官

胰腺癌的肿瘤抑制基因研究现状 张跃,华积德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附132例临床分析) 蒋国平,俞军,于吉人,郑树森

HAE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常乃柏,赵声明,王厚芳,窦岩,顾惜春

吡喃阿霉素与阿霉素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的对比观察 易平勇,王贵华,陈建安,卓德赋,马恩奇,潘自勤

CT扫描对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分析 许素玲,刘燕,赵锦,文智

舌癌联合根治术中不同颌骨处理方式的预后评价 江宏兵,廖小宜

榄香烯与顺铂对癌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比较 杨伯泉,翁方纪,金春丽

肾小管源性肾肿瘤的组织病理与细胞遗传 夏同礼

P糖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性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杰,许良中

尖锐湿疣伴异型增生及癌变的DNA含量动态观察及研究 高宝辉,姚荣欣,王宗敏,谢小志

高剂量化疗并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九例分析 程刚,衣林,伍建宇,张永强,周美珍

肺、纵隔细针穿刺应用及病理分析 林冬梅,秦德兴,刘尚梅,LIN Dong-mei,QIN De-xing,LIU Shang-mei

神经纤维瘤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附2例家系报告) 施辉,陈覃,司宪平,陈军,郭秀元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 王达,何超,WANG Da,HE Chao

肝段或亚肝段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王煊,易竹筠,金导泉,朱锦秀,张耀

肿瘤细胞内层粘蛋白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马文学,邓甬川,MA Wen-xue,DENG Yong-chuan

小儿胰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殷敏智,梁书锋

复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邬志勇,陈军

滋养细胞疾病中p27蛋白表达的研究 王刚,王世阆,王靖华

441例膀胱肿瘤临床分析 王养民,张绍增,景德善,吴勇

新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T14(SNC1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徐旸,彭佳萍,郑树,叶锋,曹江

番茄酱对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抑制作用的研究 张庆英,罗家逸,许锦阶,罗文鸿,李惠,苏宜香

X刀等组合照射根治晚期宫颈残端癌1例报告 聂歆闻,杨进,

胃癌癌前病变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毛建山,张行,蔡建庭,钱可大

胃癌组织中MMP-2及TIMP-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史良会,黄文斌,赵国海,史海生,应月强

高龄食管癌外科治疗132例分析 宋长山,张海燕,翁亚涵,张道临

宫颈癌组织及外周血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朱雪琼,张颖,岳天孚,王德华

两种甲胎蛋白抗体标记物导向治疗肝癌的疗效比较 李志革,吴英德,周德南,甘友全,贺海平,黄秉琰

抑癌基因p16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汤新华,陈建萍,陈晓端

直肠癌术后放疗致黏连性肠梗阻8例报告 刘志明,边玉清,国虹

激光解除支气管梗阻的实验研究 付尚志,徐维邦

不同射野治疗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肿瘤的疗效观察 周华,杨红波,潘志荣,刘光贤

自制胸水引流器持续引流、双路免疫化疗治疗恶性胸水(附32例报告) 易平勇,余海,马文学

双膦酸盐类药治疗恶性肿瘤高钙血症临床观察 陈映霞,秦叔逵,何泽明,王琳,钱军,邵志坚

以皮肌炎为首发表现的消化道肿瘤2例报告 王见

国产紫杉醇加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谢忠,潘达超,廖思海

米托蒽醌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赵朴

不同剂量羟喜树碱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肿瘤临床观察 唐勇,单利,杨顺娥,姜家豫,徐继鸿,穆尼拉,帕提古丽

格拉司琼(枢星)注射液预防肝癌介入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钦志泉,刘子江,瞿幼存,罗祖炎

醋酸甲孕酮改善癌症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张汀荣,许晨,茅卫东,许忠仁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头颈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胡济安,许敬尧

巨大原发性脾纤维肉瘤1例报告 朱致龙

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应用 丁秀敏,何振祥,张文萍,方志沂,赵颖

晚期卵巢上皮癌腹腔化疗的预后意义 臧荣余,蔡树模,张志毅,翁练斌,陈洁,唐美琴

高三尖杉酯碱抑制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谢万灼,林茂芳,XIE Wan-zhuo,LIN Mao-fang

肝动脉栓塞化疗和经皮肝穿刺冷冻联合治疗肝癌 彭秋平,汪森明,张积仁,赵燕,吴维光,陈国强

肺淋巴上皮癌1例报告 赵崇瑜,张远政

β-榄香烯对小鼠脑内接种G422模型的治疗及镇痛作用的研究 毛连根,耿宝琴,雍定国,王先芳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孟小莉,王云贵,叶琇锦,陈志妹,林茂芳

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缺失的意义 夏瑞祥,汪惠园,汪渊,周青,刘虎,曾庆曙,任立奋,蔡学杰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2例报告 陈晓端,陈建萍,赵承洛

结直肠癌组织MDR-1基因的表达 陈家林,詹利永,张燕萍,刘建迪,王伟

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对喉癌预后的影响 周水洪,周敏妤,王辉萼,ZHOU Shui-hong,ZHOU Min-yu,WANG Hui-e

鼻咽癌血清新喋呤与sICAM-1检测的意义 王连聪,郑树,束美宝,魏启春,项建杰

子宫内膜内胚窦瘤1例报告 李惠玲

子宫颈腺癌93例临床分析 孙海燕,SUN Hai-yan

胃癌化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意义 林胜友,孙晓南,叶晓春,LIN Sheng-you,SUN Xiao-nan,YE Xiao-chun

辅酶Q10对大鼠放射性肺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高春玲,李瑛,王瑞芝,吴振铎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临床分析 肖必文,XIAO Bi-wen

胃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点检测意义 郑志强,吴伟军,王宗敏,许家镕

卵巢纤维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胡香英,许剑萍,HU Xiang-ying,XU Jian-ping

鼻咽癌普查中EB病毒IgG/EA抗体检测的应用 钟建明,廖建,李秉钧,麦稚平,何伟钧,严壮南

含紫杉醇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 李玉升,徐小红,崔成旭,张香茹,扬林,张弘纲,孙燕,储大同

羟喜树碱、四氢叶酸钙和脱氧氟尿苷联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分析 张景顺,陈萍,裘小民,潘洁,周菁华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M1、T1)多态性与大肠癌综合危险性的Meta分析 朱益民,陈坤

K-ras基因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尹勇,高乃荣

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凋亡机制及其对策 徐磊,赵小英

肺横纹肌肉瘤1例报告 张勇,宋元龙,李高峰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列与肿瘤 程海霞,曹江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纪要 周伦

DNA修复基因hrad51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陈定伟,张苏展,陈丽荣

HBsAg阳性乳腺癌化疗与肝损伤的相关性 赵春英,程锦玲,方琦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姜涛,刘锟

VIP化疗加放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王冰,周珞华,韩宗援,邓华帮

重叠区扩增基因拼接法在构建膜锚定共刺激分子融合基因上的应用 易平勇,余海,马文学,孙文军,姜槐

子宫颈癌端粒酶活性分析 潘泽民,周祖钊,孙力,杨磊,何玲

胃癌手术前后腹腔温热化疗的疗效观察 曹秀峰,吴必超,吴万敏,查文章,仇红艳,蔡茂怀,王和明

胸内巨大实质性肿瘤的外科治疗(附14例报告) 吴明,陈森华,陈如坤

黑斑-息肉1例报告 邬二喜,贾树森

微波EnVision法p53蛋白检测在快速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姚丽芳,王海军,陈丽荣

高原地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肺部感染 王见

食管支架治疗吻合口瘘及狭窄14例报告 况成明,赵波,曹建军,樊汉利,刘伟,王宏宇

微波-LDP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王晓冰,李华

小剂量FP疗法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 李振洪,邓晓军,张涌泉,许景洪,黄一成,梁荣中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 潘洁,周菁华,张景顺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临床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蔡大川,任红

鼻咽癌预后相关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曾亮,曹亚

PTEN/MMAC1/TEP1抑癌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 徐敏,王树滨,陈伟

上一篇:工伤事故分析报告范文 下一篇:贵金属市场分析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