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范文

时间:2023-11-23 15:06:03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篇1

一、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在利用表现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老师给出任务要在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才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任务太难,不但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还会使得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太简单的任务就会感觉毫无挑战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评价学生的任务。另外,对于学生的课外知识老师也要予以关注,保证他们在学习以后懂得应用。在课外知识方面,学生自己也要注意会学以致用,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任务来灵活运用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既可以在同学之中脱颖而出,又能够激发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表现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太灵活,区别于那种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例如,大家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耳熟能详,但是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有的版本,老师让学生做一个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课题,学生就可以在参照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自己早先听过的版本,即借助于自己心中的故事来给出老师一个自己的答案,或许会有不足之处,但是那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答卷,区别于任何一个人的答案,因为它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评价任务,同时学生要凭借自己的课内、外知识给出老师一份完美的答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的表达、动手能力。

二、端正态度,积极进取

在进行表现性评价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对他们进行评价的意义和目的,这不是简单的要求他们给出老师一个学习结果,重点是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学到了什么、真正掌握的知识又有多少。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起一个监管作用。表现性评价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学生对老师给出任务的完成度就说明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所持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必将迎来一个好的学习结果。

有了好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扶摇直上,在作表现性评价时谁都不想落后,因此学生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来给自己争取一个好的成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得不甘落后的同学都会变得积极进取。“莲”本身就象征着清高、正直,出淤泥而不染,让学生探索关于“莲”的古文化,在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下,他们会积极地收集资料、制作课题,都会想要大放光彩、独树一帜,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老师根本不用忧愁学生的学习。表现性评价区别于传统笔纸测试的地方就在于,对学生的要求不再统一,充满灵活性,存在更大的发挥空间,也就需要更端正的态度、积极进取的想法。

三、公平公正,增强实力

对于一个灵活性很高的评价方式,老师一定要注意其评价的公平、公正性,不能因为老师的个人喜好、印象去评判学生的劳动成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还要根据学生较先前是否有进步来进行评判。其实学生的实力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有实力的学生对于任何形式的考验都会手到擒来,而一些较差的学生就会比较喜欢那种灵活度更高的评价方式,所以表现性评价正好迎合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当然这对于他们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都是一个挑战,或者换一种说法是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表现性评价,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一个适合大众的评价方式。老师可以更全面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那么就会对学生的能力有更具体的了解;学生则可以更大的发挥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交给老师和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增强了自己的综合实力。

结语

表现性评价作为一个新的评价方式应用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它将会慢慢的取代传统纸笔测试的方式,它不但要求老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更重要的是采用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判的方式去评价学生,这种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灵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可见表现性评价满足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求,可能它的标准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信用度等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但是,表现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力,同时它也满足了学生参与到语文综合学习实践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在评价中受益匪浅。

表现性评价篇2

关键词:高职;表现性评价;内涵;模式

作者简介:陈晔武(1975-),男,浙江浦江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52-03

一、引言

高职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的全面评价,评价应该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必然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却过分偏重于书面考试、偏重书本知识的考核;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分数作为区别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过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及努力的程度;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评价主体过分单一,学生只是被管理者和被评价的对象,很少或根本没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落后的评价方式,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迫在眉睫,而表现性评价正是适应了当前评价方式的发展趋势。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指通过学生给出问题答案和展示作品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优秀的评价方式,因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人们关注,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依据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表现性评定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学生通过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或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定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并做出评定,激励和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积极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师必须持续性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不只是单纯的考试结果。

因此,它不仅能够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而且更注重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高职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模式

高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对实践实训活动的参与情况,关注他们对实践实训活动的兴趣,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和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品评,要以多样化的方式和衡量尺度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笔者根据高职课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精神,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总结了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一)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

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布置给学生作业和参与其中的讨论,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技能,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而发展表达技能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学生参与问题研讨。

问题研讨集中于某个单一问题的讨论,讨论始于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其后是对问题的分析,在此,学生以其他同学所论为基础并形成自己的诠释;学生间相互提出问题;学生们可以团围而坐进行讨论。问题研讨的最后部分是对问题研讨形成有成效的简单评定。在此期间,进行征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和问题研讨本身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此时对问题与他们刚接触问题时相比是否获得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问题研讨模式的具体评价可以结合个人、小组或团体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可以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但更多地可以采用文学性描述的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或其他各种记录方式。如学生在问题研讨中的成绩可以按四个指标进行分等评定:听、行为、思考或推理、阅读。这四种指标的打分可以按如下标准进行。

(1)听:注意细节,记下问题和想法。所作回答考虑到其它参与者的解释并表明该生维护之。指出不合逻辑处。

(2)行为:对行为学生表现出的关心程度,能容忍不同意见和多样性。以要求他人进行说明表现出进取心,能与所有参与者对话,而不只是老师或某个学生。不说得过多过长,不过于温和,不过分挑剔和找错。

(3)发言或推理: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书本或资料中引用证据,表达完整的想法;评论分析有逻辑性;与其它的发言者建立联系;发言生动有趣。

(4)阅读:阅读文献有组织、有条理;对资料的阅读能抓住其要点,获取和摘记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式的阅读。

通过实施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对问题讨论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式评价模式

强调小组合作展示性评价模式提倡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表现性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从他人中学习和吸取优点。小组合作展示性评价模式的主要方法是:

(1)4-6人一组,可根据班级人数把全班分为若干组,可按位置就近分组,也可按成绩搭配;

(2)每组确立一名组长,可轮流担任,开始时可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好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他的职责是给队员分工;

(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分组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标准;

(4)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合作演示,成果展示。

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评价从基本的积极性、方法、合作能力、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分类,最后打分,一般可采用为十分制或百分制的形式进行。在该模式中,每一小组的分数就是该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分数。

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除了对案例讨论实训的结果进行评价外,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

(1)大家的交流是否踊跃,组内发言和讨论是否积极认真,讨论中能否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合理;

(2)解决方案的设计是否经过大家讨论,小组成员是否有分工合作;

(3)实训中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是否共同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4)共同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得出结论,收集证据并且向全班交流,评价学生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汇报各组员的分工合作情况,论述各成员对实训结论做出的贡献,评价整个小组是否有团队精神。

(5)小组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来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评价各小组能否采纳他人不同的见解。

(6)进一步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沟通和交流信息,共同探讨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评价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小组合作式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其它的评价模式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发展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小组合作式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沟通协作、以及挖掘有用的信息、吸收他人优点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项目式评价模式

项目评价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诸如收集活动类、调查考察类、项目分析类、实验实践类的活动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整体的评价方法,可用于评定学生的计划能力、创新能力、整合与知识归纳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其完整的操作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课前准备,以评激学。

先发一张评价表供学生在课外实践时备用,可以是个人调查用的自评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用的互评表。当学生拿着这些带有要求的评价表时,就会在课外自觉、主动、有目的性地去完成调查和收集相关内容的任务,从而达到目标。

评价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作课堂交流之用,自主或互评的等级可作单元总评时的参考,也可作为一项考查作业内容存放于学习笔记中。

(2)项目课堂展示,以评督学。

为了达到以评督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习,在展示中相互评价。这一方面能有利于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可以发展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知识表征能力。

(3)综合反馈,以评促学。

通过课堂展示及在展示过程中激励性评价的恰当运用,能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找到持续学习的动力,即以评促学。当学生们在课堂中紧张学习的时候,作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教师,不但要适时引导,更要恰当评价。而在展示过程中的学生交互式评价需要学生相互之间的比较,从中找到各自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在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中,在师生间的合作评价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学习要求,从而达到了以评促学的目标。

如果每个项目都同上例一样进行全面评价,比较费时费力,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项目的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评价方式进行,可以针对其某一阶段进行评价,某些项目可以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

通过对项目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可以不断加强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而不只是结果,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科学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是无形的激励。通过实施表现性评价,笔者认为教师工作量虽有所增加,但认为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评价模式的缺陷,评价效果较好。通过实施表现性评价能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符合注重以能力为核心的改革方向的。但表现性评价在其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这种评价方式在最初探索阶段比较费时费力,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定表现性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其次是由于人为评分,表现性评价比较容易受到评价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信度较低;第三,要在课程中较多地采用表现性评价还有相当的困难,有赖于学校相应条件的支撑,尤其是图书资料、实训设施设备等。随着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坚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会越来越科学,取得越来越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性评定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表现性评价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65-2

数学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活动就要体现教育的本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一、评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实践中,许多内容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评价标准认识的偏差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的预设大量缺少有价值的问题,形成评价的假积极性和低意义性,把学生原有的秧田式座位改变为圆圈式、小组式,造成评价过程中的形式表现性,其根本的重师轻生、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灌”轻“悟”的根本学习状况没有改变,对于笔者所教的基础状况较差的初中学生来说,评价的形式主义根本不能真正有助于他们学习素养的形成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课堂表现性评价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所实验的班级是本学区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的,学习习惯差,上课爱插嘴,学习成绩也很不理想,还因为很多孩子的家庭不健全,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但是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每个学生都有可观的发展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不能以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能力为唯一的标准与尺度。发现学生各方面的长处并很好地鼓励和利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所以针对班级中混乱的学习状况,笔者充分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各种方式进行鼓励和诱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改掉学习中的坏毛病。

二、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特点

1.以表现性评价的多元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对象多元性、评价形式多元性、评价目标多元性和评价标准多元性。在数学课堂上,笔者注意从多方面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涵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与态度,将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有意义的情况作为评价的对象,既要把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作为评价对象,更要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评价对象,例如胆小的学生敢于回答问题、合作学习中的创新表现、对生活学习的数学问题的关注思考、对自我错误数学认识的及时纠正等,笔者都加以积极评价,从评价对象上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评价的对象。在评价的目标上,以素质标准为主,笔者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中采用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即时查评相结合,整体评价与分析评价相结合等办法,鼓励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关注学生的表现,积极及时地给予正面的有意义的评价。

2.以表现性评价的发展性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

过去的评价方式完全以教师的权威控制为特征,对于学生来讲,产生的学习动力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我意识状态中的自觉行为。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评价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产生自我激励,初中学生自我稳定性差,加上社会、家庭的因素,特别是家庭不健全的那些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严重的消极心理,这些初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不同的兴奋点,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培养他们的自我激励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行为习惯。在运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分别给予其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着眼强调初中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承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强调通过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指向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动力,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以表现性评价的形成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

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过分注重对师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潜力,忽视了学生数学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指向于师生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是一种建基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数学素养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强调对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在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中,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过程。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形成性主要表现在不仅要关注过去(即学生已有的教学水平与数学素养),更要关注学生(即当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未来(即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不管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模仿性表现、求异性表现、创新性表现,都会视作表现能力的体现而加以评价。

4.以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增强学生成长的信心

评价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就有关活动与目标之间的直线活动, 对于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初中孩子来说,可能因为受到积极的评价而精神振奋、倍受鼓舞,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可能因为他们在行为过程中,没有被充分地理解而感到沮丧,失去努力学习、积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有可能因为获得了真实的评价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心理,激发了加倍努力的决心。所以说“评价是一种精神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 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时,教师要对参与课堂发言、参与小组或大组的合作交流、课堂上愿意质疑问难、在众人面前表现展示学习成果情况等进行积极评价。新课标明确的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较少具有激励作用,评价结果很难激发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的内部动力。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激励性特征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向上,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发被评价者的积极心理,如自信、成功等,以促使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5.以表现性评价中的理解性达成师生评价的平等

师生关系的平等化是目前新的课程改革中非常具有人性关怀的理念,这个地位、发言权的平等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的运用。在一般人严重所谓素质较低的学生,因为受到的否定性评价加多,经常受到一些权威地位(教师、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加上本身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习惯,所以才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捣蛋行为,表现性评价关注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不管是积极性的还是被动性的表现,教师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理解学生行为的动机、理解学生行为过程中的正面意义和消极意义,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自信心等情感与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价值的多元化。评价者应营造一种平等协调、相互理解的氛围,以民主、平等以及欣赏的心态去理解他们,这样,评价才能把握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更能更切合评价对象的实际,评价结果才会易于为被评价者接受和采纳,也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数学新课程表现性评价就是运用多元、多样的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激励学生表现的过程,保护了学生参与表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民主、开放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吸收和掌握,还有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与体验,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景焕.课堂评价的新观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3).

表现性评价篇4

教师必须有理想,要对教学生涯有一个长期规划,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

教师的眼界和宽容影响着学生发展的高度。

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树根”,而不是“树叶”,这样学生才能够持续“生长”。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发展。

时光飞逝,我与苏志红老师相识已十三载。苏老师也由一名略显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今天滨海新区的“教坛名家”。看到她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深受学生的喜欢,我倍感欣慰。

苏老师善于思考,热衷教学研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难能可贵地有着高远而执著的教育理想。多年来,她把“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承担或参与了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研究方法。她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具有前沿性特点和实践性价值。

苏老师勤奋好学、富于创新精神。她阅读大量教育教学书籍,积累了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她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地理教学,形成了关注学生情感、重视学生地理素养提升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她把备课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常利用寒暑假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积累了大量图文资料。因此,苏老师的地理课总是充满着鲜活的美感和热烈的激情。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教学校长 张秀云)

“如何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是长期以来困扰许多地理教师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近来,我通过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开展课前五分钟学生展示活动,发现其能够带来教与学的增值。通过反思,我发现这一做法其实就是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运用,斯廷金斯指出,“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于是,我对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展开研究。

一、精心设计表现性评价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能否有效开展并实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高二文科生要对初中学的区域地理进行复习,而传统复习方法让基础好的学生没兴趣,基础差的又跟不上,学生的地理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于是,我选择表现性评价作为载体,设计了学生展示活动――“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第一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中国”,第二学期的主题是“行游世界”。这样就把区域地理复习化整为零融入到全年的教学中,同时也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调控保障评价有效开展

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方面能力并付出努力,这既是向全班展示自己综合能力的一次机会,又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但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由于开局没控制好而导致后面的演讲敷衍了事、整个活动出现骑虎难下的局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首先,我选择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排在前面展示,这样对后面的学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实际中有时与教师的预设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学生创新性不强,有些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这说明教师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判断上有欠缺,也说明我们目前常用的一些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地理素养。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既要学习先讲的同学的思路,更要有自己的创新,否则会出现连续几个学生讲的思路基本一致的现象。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每次演讲后的点评要到位,以保障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并且,由于这个活动可以把每个学生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待新情况的反应能力,以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都反映出来。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与他人共有的品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将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效能发挥出来,才能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差异、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

其次,为了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还需处理多方面问题。比如:个别住宿生以住校为借口没准备演讲活动,教师就要引导住宿生可寻求走读生的帮助,但最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同时不要过于依赖网络和演示文稿。还有,课堂气氛的调控也很重要,如,活跃、人缘好的学生一上台,学生就兴奋起来,我会稍稍严肃地说:“好,大家安静,我们开始吧!”而当比较文静或稍内向的学生走上台,下面往往比较安静,学生自己也比较紧张,我会用轻快的口气说:“可以开始了吗?”这时教师和同学们期待的目光对他是一种鼓励,他会顺着教师的话紧接着带来开场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

三、重视表现性评价的系列开发和改进

“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会感受到课程不是只与授课教师相关,而是与自己的认知世界相关,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到课程当中。但是,最终学生是否获得持续“生长”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表现性评价系列开发的影响。

除“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这一表现性评价类型的实施,我还让学生在演讲结束后,结合从其他同学演讲中学到的和教师的点评,以及同学的评价,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和完善,并制作成地理手抄报上交,学期末在各班展览。

四、关于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思考

1.表现性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合二为一。

要打破过去先“教”后“评”的思想禁锢,应认识到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理想的评价方式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其既“顾前”又“虑后”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表现性评价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因为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而对过程的评价使其具有多种评估功能,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合作、分析归纳、创新思维、与人分享等多方面能力。这样就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3.表现性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持续“生长”。

贴切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激发内在动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有能力去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并对“生长”的过程充满自信和满足感。

4.表现性评价的运用需关注两方面问题。

一是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为中心,既要遵循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学情,这样才能反馈有效的教学信息。二是要明确评价不是终结性的,而是为如何开展教学提供证据的,教师必须敏锐、客观地收集信息并做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定,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综上,表现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发挥其功能仍需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是后续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推荐的书

《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美】艾斯纳著,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表现性评价篇5

一、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

如前所述,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关注到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去反思自己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在处理不同问题时的优势及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与传统的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这一目的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实施评价活动之前,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实施评价活动的主要目的。如果教师评价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及学生在获得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轨迹如何,那么,表现性评价这种方式可能是比较有效的。

二、教师明确评价的指标

很多年以来,不论是教师还是测验开发者都被这样一个箴言所引导:“不能被测验的就不值得教。”结果,造成了过度强调教授那些能轻易测验的技能和知识的现象。而表现性评价主张“不值得学习的就不值得评价”。因为评价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要明确究竟评价学生哪些方面(即制定评价项),从而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必须明确评价项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也只有在明确了这一点后,才能确保教师在任务及评价标准的设计时不发生偏差。

三、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

由于表现性评价活动是围绕着某个任务来展开的。因此,任务的设计就成为了设计评价活动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设计任务之时,教师首先就得根据自己评价的意图,去设计合适的任务类型。

笔者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其二,学生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其三。学生能够凭借所学过的知识,发现身边所蕴含的数学问题。因此,要考查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也可以从这些方面人手,通过让学生进行解释,试图来了解他们所建构的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来考查他们运用数学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对某个情境进行思考,从而来考查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表现性任务一般可分为解释性任务、设计性任务和问题解决性任务。下面谈谈前两个任务。

1 解释性任务

所谓解释性任务,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或者数学思想方法来对于某个现象、问题进行说明。正如Herman(1992)所说的:“对于内容理解的评价不仅应该包括对于基础的事实知识的评价,同时还应该包括深层次的理解上的评价。”而使用解释性任务,就是为了通过学生对某个现象的说明、解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是否已经建构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例如,右图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你观察这个图,回答以下的问题:

‘你认为这个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按你的想法给这个图起名。

写下根据这个统计图你所想到的任何事情,并说明理由。

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时,学生仅仅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对整个统计图的结构进行把握,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生活中的某个情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还必须根据所呈现的信息。确定合适的刻度范围,并且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或说明。因此说,这样的任务,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了解情况,同时也能体现出学生是否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设计性任务

所谓设计性任务,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设计一个作品或者活动的方案。它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例如,新学期开始,每名同学都能领到新的英语磁带,但你是否想过,一盘普通的录音磁带有多长呢?请你先设计一下一个测量磁带长度的方案,并说明之所以这样设计的理由。

表现性评价篇6

>> 表现性评价在成人学生评价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促进写作创新的实践探究 表现性评价方法在小学语文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表现性评价在中学音乐学习评价中的探索 学生参与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科学探究表现性评价对城乡学生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彰显应用性的方法探究 浅析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 提问技能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策略 浅谈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仁爱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中的意义探究 表现性评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中的意义探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学生评价包括针对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评价、针对过程性知识习得的评价和针对学生情感发展状况的评价。而表现性评价是针对过程性知识习得的评价,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笔者通过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社会就业对其要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而言,针对过程性知识习得的评价比针对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评价更为重要。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学前教育 学生评价 意义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一般描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如何改进,并肯定学生的未来,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前途无量。

长期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和义务教育一样,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中职老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踏入社会后要当老师的,知识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最为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也以知识评价为主。

一、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定义

表现性评价,权威的定义有两个,普遍的定义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将表现性评价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说知识性评价评价的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记住了什么”,那么,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下的表现。可以说表现性评价体现了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质性评价等最新评价理念。 特点 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演示、操作时的表现,当时的精神状态,与同学的合作意识等情况酌情评判,比起传统的有标准答案的“机器式阅卷”合理的多,也更人性化。

2)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在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制作或动手做某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品,这就可以对这种“做”的能力作出评价。

3)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和综合运用

复杂的任务表现,特别是那些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任务,通常要求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技能与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运用几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及许多不同的能力,积极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并加以运用。

4)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预先设定评价内容和标准,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时间、空间与设备条件的限制,这无疑需要教师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引导者、观察者,学生则是活动的主角。

二、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情况分析

1、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初中时,他们成绩不太好,是老师们“遗忘的对象”,大部分学生心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他们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学习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得过且过,学习效率低下。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并且,不少学生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信心不足、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显然,初中应试教育那种教学和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

2、认知水平和能力

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只凭直觉上的好恶,很少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种认知倾向,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对感兴趣的科目和内容听的津津有味,热情高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即使老师强调重要对他们来说也无济于事,在课堂上就会网聊、玩游戏、或打瞌睡。他们对新颖的、流行的、变化的,对笑话、故事,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

在学习中,他们经历更多的是挫折和失败,极易体验到焦虑、不安、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都会阻碍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上的挫败感,也往往让他们有另外一种反应,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经常会找机会表现自己,发出与场合不相称的声音或作出动作,以使自己不被“冷落”。

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他们的观察力比较敏锐,思维也比较开阔敏捷,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能力强,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3、就业要求

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首先看重的不是学历,即教师的理论知识有多么深。他们往往注重教师对这份职业的兴趣度,是否有健康的人格心理,是否有高度的责任心、性格是不是活泼开朗,琴棋书画歌舞手工等技能是否擅长一二,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了幼儿园并不一定比中职毕业的老师受孩子欢迎。

三、表现性评价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评价的意义

1、意义分析

中职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能力的需求,都决定了我们无法像高等院校那样设置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的。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强,决定了我们可以培养出或擅长跳舞的、或擅长钢琴的、或擅长绘画的、或擅长游戏的、或擅长手工的、或擅长唱歌的幼儿老师。

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目前表现性评价已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就交流技能而言,可以评价学生在应用写作、朗诵、演讲、辩论等方面的能力;就操作技能而言,可以评价学生在钢琴指法练习、使用工具做手工制品、布置一间幼儿园教室等方面的能力;就运动技能而言,可以评价学生在跳舞、运动游戏方面的能力;就社会情感技能而言,我们可以评价学生在共享玩具、小组合作、遵守校规、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技能,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这些根据需求设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远比知识评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动力十足。

参考文献:

[1]宋卓兖.中等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J].新课程研究2009(9)

[2]陈群 等.对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的再认识[J].课程教学.2011(6)

[3]人教网2010.http://.cn

表现性评价篇7

学生评价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对学生真实、公正、可信、客观的评价,才能鼓励和促进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但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虽然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实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在学生评价方面仍然改变有限。如思想品德评价的方法十分软弱,表面上看置于首位,实则流于形式,最后往往都以知识的考试分数为准。在评价内容方面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实践体验;在评价标准方面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评价主体看似多元实则流于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参与;更侧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由于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评价方式的原地踏步又进一步制约了思品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明确提出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即构建发展性、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1 表现性评价及其特点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型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实际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的任务,如编故事、演讲、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和制作概念图等,从中表现出他们在理解与技能上的成就。也就是从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将理解与技能应用于真实世界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其根本特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1.1在评价目的上表现性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以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宗旨,而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1.2在评价内容上表现性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以导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思想品德课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应包括道德评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学科学业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1.3在评价原则上表现性评价坚持“三统一”,即能力提高与知识扩展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坚持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和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坚持表现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表现性评价;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另外,在评价的表述上还特别要注重使用事实性、描述性和表现性评语。慎用判断性结论,强调采用非判断性的定性描述。2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思品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分析2.1表现性评价符合新课程理念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不能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同时,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很明显,传统的评价已经不满足新课程评价的全部要求,而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操作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表现性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2.2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采用表现性评价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评价应客观地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2.3和传统的标准化测试相比具有优越性表现性评价由于比较费时费力,再加上评价结论的主观性较强,信度较低,导致它在短时期内无法取代标准化测试成为选拔性考试的评价方式,因此也不可能在语数英科的课堂上占一席之地。毕竟在中考指挥棒下,依据中考测试标准完成教学进度是语数英科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思想品德》学科则不然,在中考压力小于语数英科的前提下,表现性评价可以并且有必要作为标准化测试的补充,在《思想品德》课堂乃至测试中占据重要位置,从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3 初中思品课表现性评价行动策略――以《爱在屋檐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把新的评价理念与实施评价行为结合起来,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设定表现性任务并制定评分细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达成评价结果。3.1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数量不宜过多,以避免难以评价。思品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要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体验真正实现目标的自我内化,而不是纯粹停留在情境体验的层面,以避免出现“热热闹闹,学无所得”甚至是“假大空”的现象。以八年级《爱在屋檐下》为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设定两个评价标准:1)了解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了解父母的优点以及养家糊口的艰辛。2)学会感受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懂得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3)知道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3.2设定表现性任务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设定表现性任务时应依据评价标准设定任务。由于思想品德课重视“学以导行”,所以任务最好在真实(或接近真实)情景下进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开发课程资源,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外开展调查、实践等活动。鉴于家庭调查和实践具有个性特点,所以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单独进行。3.3开展评价活动开展评价活动时,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表现性任务,自主体验感知,内化践行,最后交流展示。而教师则可以通过激励式评价、期待式评价、亲近式评价等鼓励学生尽可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判、家长评价等收集评价资料,以保证评价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3.3.1学生自评自评主要是指自我评价,是以自己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的结果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对照而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激发信心;认识不足、改进调整。学生自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教师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而进行的自主性的自我评价。这里既有学生对父母工作情况认知和感知到父母养家糊口的艰辛和不易等方面的评价,还新增了“做事是否麻痹大意,因懈怠而造成损失”的评价。3.3.2学生互评互评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相互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个体互评法、猜人技术法等。4结论表现性教学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推动了评价制度的改革。不过它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如评价带有主观性、信度较低、评估费时费力等,因此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我相信,随着表现性教学评价的实施和扩大,它必将会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表现性评价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表现性评价;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7-0041-04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过程的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对学生评价不仅仅局限在对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简单测试上,更注重对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利用传统的纸笔测验难以达到这一目的,而表现性评价恰恰可以在这些方面给予学生更为客观、真实的评价。另一方面,随着职教课程改革的推进,专业课任课教师都基本接受了“任务驱动式”、“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等教学模式或理念,能自发地选择用实际任务而不是纸笔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表现性评价方式在中职教学中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与实施。

但笔者在工作实际中也注意到,目前部分教师对表现性评价在中职专业课中的应用仍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教学评价正在从考试文化走向评价文化,目的是评价教育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表现性评价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测量与评价运动专家所倡导的一种学生评价模式。要消除初、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与发展功能,对职业学校来说,此种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式。但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却并非易事,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理念存在偏差

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能力则是教师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虽然现在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能运用某一“任务”来作为评价学生的载体,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对表现性评价内涵认识不充分,导致这种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非真正的表现性评价。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偏差:一是任务与真实情境相距甚远。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让学生打印输出九九乘法表。这是一个“任务”,算不上一项“表现性任务”;二是任务缺乏一定的复杂性。例如,在Photoshop课程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分步骤演示完成对一幅图片的处理。在这一过程,学生的活动主要是模仿,也算不上一项“表现性任务”;三是评估标准制定不够规范。例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没有事先公布清晰细致的评估标准及相应评价量规,仅仅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由教师或学生凭感觉评价“好”或者“不好”,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也就降低了评价的信度。

(二)课改进程仍未完成

江苏省职教课程改革的近期目标是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简称“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随着课改的大力推进,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兼顾企业工作及教学实际的项目化课程教材可供教师选择使用,若以其中的项目为依据设计表现性任务可大大降低方案设计的成本。但这类教材在教师的实际使用中仍占较小比例,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而且随着近年来职教的快速发展,职校专业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非师范学历的居多,教育教学工作繁重,从时间与能力上都很难自行完成项目课程的开发工作,给表现性评价方案的制定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三)实训环境尚有不足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需要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这对于实训环境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如“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液晶显示器的维修”等任务的完成对实训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的条件不仅现今大多数学校都无法提供,甚至在短期内也不能达到。

二、对策建议

在实施表现性评价存在以上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职教工作者应在现实环境中想办法,尽可能地加以实施。现以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谈一下如何实施表现性评价。

(一)开展教师专题培训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要科学有效地实施表现性评价,首先就要使教师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开展表现性评价专题教研活动是首要任务。理论学习、外出观摩、校本教研等都是现实可行且有实效的办法。教研活动后还可给教师布置一个“设计一个表现性评价方案”的任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开发校本项目化教材

这里的教材是广义的,包括教科书、课件、活页讲义等。其开发主体需要由多元角色来参与,包括:有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通晓工作过程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有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基础的课程专家。虽然凭教师一己之力开发项目化课程相当困难,但考虑到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集专业建设委员会之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少量核心或主干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体系或校本教材开发仍然是可行且必要的。

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目前本地区使用的教材是由刘红卫、蒋慧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第3版)》。根据“职教‘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要求课程结构与工作过程是同构的,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明确陈述的学习目标,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或学习任务”的原则,经过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后,确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为依据,完成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教材原学科知识体系和重构的项目课程体系分别如表1和下页表2所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表现性评价任务

主要途径包括: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任务或到企业进行实践;依托技能大赛,改造大赛项目作为表现性任务;集中专业部或教研组力量,选择典型性任务,开发表现性任务。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必修平台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为“熟知计算机各个配件”、“能准确判断设备故障,会排除设备故障”及“能对设备进行简单维修”等。但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学校不可能频繁更换实训设备以适应新产品发展的速度。如何才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呢?经过对前述项目课程体系的研究及学校具体情况的调研,笔者选择了“计算机基本零部件选购”项目,开发相应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如表3所示。

1.确定学习目标

2.设计表现性任务

根据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某电脑公司提供的客户需求表,整理形成如下任务:某同学想请你帮忙选购一台电脑,价格在5 000元以内,能够上网、打游戏、炒股、看在线视频以及进行简单办公应用。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客户需求及市场行情分别提供兼容机和整机的选购方案,并向全体师生展示说明本组方案。

3.制定评估标准及评价量规

本项目作为课程的入门项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逐步树立起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理念,因此难度不高。在此前提下,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后,由学生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将学习目标细分为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而确定评估标准在水平区别上的具体描述。最终确定评价量规如表4、5、6所示。

(1)装机清单评价量规(师评、自评、互评)。

(2)小组合作量规(师评、组长评)。

(3)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量规(自评、互评)。

对照表现性评价的定义和内涵,对应“计算机基本零部件选购”这一项目开发的表现性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了解电脑硬件的发展现状,熟知计算机各个配件是本组装维修课程的核心技能;其二,装机要求来自于与学校有合作的电脑销售企业,是一个“真实”的任务,学生需要到本地电脑城或通过网络查询信息,体现了“情境”的真实性;其三,要完成此任务需要学生了解电脑各基本部件的性能及价格,并要与组内其他成员合作完成方案并进行展示讲解,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四,评价规则由师生在“头脑风暴”中共同生成,评价指标对完成任务的过程及结果都有所考量,且能够实现师评、生评、互评多元化评价。学生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能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加以判断,真正发挥了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表现性评价是基于情境认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等认知理论提出的,代表着评价由考试文化走向评价文化的趋势,具有情境性、过程性、多重性和公开性等特点。表现性评价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在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中发挥独特的优势。通过以上实例的介绍,希望教师能开拓思路,勇于探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依托与学校有合作的企业或技能大赛,精心选择典型性评价任务,设计合理的评估方案,以点带面,促进表现性评价在专业课中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推进课改实践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马成荣.江苏职教课改的审视、反思与展望[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11):15-16.

上一篇:形成性评价范文 下一篇:安全预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