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素描中的表现性

时间:2022-08-09 09:58:15

【前言】表现素描中的表现性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众所周知,素描是单色绘画的统称。如果没有严格的区分的话我想水墨画、线描都是素描,可见中国的素描历史源远流长。表现性的素描也被很多人称为写意素描。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经典的表现性绘画典范,如南宋大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泼洒墨迹变化出仙人的影像,...

表现素描中的表现性

表现素描追求的艺术感染力往往是自己内心神性的东西所在,使作者对于所画形象去追求某种随机的变形处理,即兴的东西往往占多数的,这也称为写意。写意的绘画讲究的是意味是气韵;而对于具象素描,意味则变成了形式。

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历来被各大院校所重视。大师米开朗琪罗曾说:“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

当我们懵懂记事拿起笔那一刻,我们就与素描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素描更是每一位学画者的起点。在当今社会,绘画也不断的与时俱进,素描有着各式各样的风格样式、方法流派。素描基本上分为三类:具象素描、表现性素描(写意素描,又叫意象素描)和抽象素描。

谈到具象素描,大家不陌生,我们从一开始学画接触的就是具象(写实),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更是将具象(写实)发展到了极致。而表现性素描和抽象素描,旨在要求我们不在执着于画的像什么,而是想画什么。写实素描是一种客观的真实再现,而表现素描和抽象素描则是一种自由表现与主观表达的形式体现。而表现性素描和抽象素描又有着区别:凡具有辩识形象的,可称为表现性素描,完全没有形象的称为抽象素描。在这里我们重点谈的是表现性素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是没有西方的逻辑思维观念的。我们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人民的自然观。《周易・系辞下》说:“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出自《周易・系辞下》)。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悬象以告,创悟八卦,来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正是对这种世界的初步认识,才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其创悟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乃至东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介于此,易经思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于是中国传统绘画开始观“象”,并以此创“术”。西方绘画的传入发展至今,已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上,颇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之势,究其根底这也是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作诗,还是写作,作画,都讲究灵感,而灵感皆来自于自己头脑身心的领悟,也与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顿悟之说有诸多共识,更与儒家的诚外无物和道家的天人合一不谋而合。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绘画囊括了中华文明的精气神。

众所周知,素描是单色绘画的统称。如果没有严格的区分的话我想水墨画、线描都是素描,可见中国的素描历史源远流长。表现性的素描也被很多人称为写意素描。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经典的表现性绘画典范,如南宋大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泼洒墨迹变化出仙人的影像,被视为中国写意画的经典范式。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取象,经过锤炼后的成象;又如他的作品《六祖撕经》,则着眼于线条的组合穿插,来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美国画家德库宁的素描《女人体》在表现对象的同时也消灭了对象,在不经意间表达了自己。我们在看这些作品时,虽然人物的具体样貌难以细化,但是这种毕隐毕现的效果是令人玩味的,可见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素描中的意象也不是指在绘画中简单的去描绘那种似是而非的图像,而是和水墨一样建立在自己一定高度的认识和自然物象的“天人合一”之上。基于这种感悟归纳思想,西方的“逻辑、天人二分”思维理解我们的这种写意,是十分困难的。表现性素描中的这种若有若无的“象”不正暗含了混沌初开的宇宙轨迹吗?不正是阴阳对立的此消彼长吗?国人在创作思想上的“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都是写意理论下的精华总结。有时候觉得,表现性绘画比写实性绘画难多了,写意绘画不但要求自己要有深厚的学识积淀,而且更要求自己在作画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情态自由。

对表现素描材料的运用,要广泛取材,比如木炭条,色粉笔,墨水,颜料,综合材料等等,不同的材料工具亦会体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表现性素描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其更是有章法可循的:首先,取象。对物象由感知到想象。这时,要抛弃它固有的姿态。面对实物的时候可以眯起眼睛,感受它像什么,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感受,可以大刀阔斧的放笔直取,不要在意画的是什么;其次,简变。简化不必要的细枝末叶,让他们处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结构系统之中,表达出自己的意向,变出一些想法与态度;第三,重组。把分解出来的构件一一组合起来,整体上去审视,倾注于想象,找出主次关系,语言手法上要力避单调。

此外,构成关系的形式美在表现性素描中更是重要。画面的构成往往与画者的习惯与个性有关,当作者面对自然中物象的大整体时,要做的不是按部就班的搬到画面上来,而是要考虑在画面中如何经营位置,构成不单单指的是构图,还有画面中的语言、笔触、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制约,继而决定了它的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表现性素描追求的艺术感染力往往是自己内心神性的东西所在,使作者对于所画形象去追求某种随机的变形处理,即兴的东西往往占多数的,这也称为写意。写意的绘画讲究的是意味是气韵;而对于具象素描,意味则变成了形式。表现性素描是一个靠感觉和构建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创作行为。它让我们抛弃自己熟知的透视解剖知识,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跃出来,直抒胸臆的且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眼前的形象,或许我们不知道最后的画面结果是怎么样的,但绘画的过程则是一种诚外无物的状态,这种自由是写实素描无可比肩的。不可否认写意绘画有太多的偶然性,但画面的偶然所得的部分就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因为那地方是自然的,放在那里是恰到好处的。

“写意”这个词本是国画中的技法名词,但在长期的素描发展中,这一名词的内涵与形式不断壮大,被人们用到各个画种,无所不用企及。对于表现性素描呈现出来的东西,也许很多人不甚理解,无法接受,认为是对物象的不尊重。绘画,不见得真实的、雅致的才是好的,每一副作品都是作者用心去体验的结果,都应该尊重。

表现性素描旨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描绘对象时,那种高度的概括和锤炼以及酣畅的情绪释放,对启迪学生的智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马华栋,男,1986年生于山东泰安,油画专业,文学学士学位。酷爱传统文化,永行居士,易学研究员。现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上一篇:装饰图案在室内设计上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平面设计的融合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