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7 16:03:20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1

语文知识就像浩瀚的海洋。

一、贝海拾零边塞诗

下面我就边塞诗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首先,说说边塞诗的起源。汉六朝时已经出现边塞诗,隋代数量不断增多,至“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时进一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汉魏南北朝,为了反映边地和征人思妇的相思之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如陈琳的《饮马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的《悲愤诗》、徐陵的《关山月》、王堡的《渡河北》等。在隋代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然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的《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出塞》等。到了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创作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绚丽。

除此以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俩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

盛唐的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而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扩展。盛唐有两大诗派,其中一个就是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边塞诗题材大多反映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悲壮宏伟,笔势豪健。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例如离别、恋乡、思妇、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言、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能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了高适、岑参以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土人情、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诗人们从各个方面深入地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相思之情。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有歌颂的,有批评的,也有诅咒和谴责的,在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诗作常常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大多采用七言歌行体和七言绝句的形式。其中杰出的作品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的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那么,盛唐的边塞诗为什么能如此之盛,究其原因:由于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定边塞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途所吸引,或身投边塞,或心向边关。再加上边塞善文能武者,招揽一些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且获得一种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所以,盛唐时代的边塞诗,就在隋代以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

而使其繁荣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能进入仕途的激励。所以当时的文人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边塞求取功名。正如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望,窗间老一经”,岑参的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等。当时边境战争非常频繁,这就给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边塞诗歌的表现内容也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因此尤为适合表达时代的主流情绪。盛唐边塞诗是对以前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的说来,边塞诗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上讲,在边塞诗中,诗人常以夸张对比的手法对战争之残酷,环境之恶劣进行展示,例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等。从内涵上讲,边塞诗作更凸显诗人面对战争时奔涌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豪情壮志。例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充溢着的崇高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边塞诗人善于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将士们的艰辛生活和战争的残酷气氛,善于表现征人的思妇离别愁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是最为恰当的。不过在他们身上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即个人的功名思想较重,有时也会混淆战争的界限。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没有消极退却的思想。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和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卒的深切同情,他们对边塞战争性质的认识也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憎分明,情调高昂,显示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其次,说说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的代表人物有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等。高适,唐代边塞诗人。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且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被后世称为“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流传于世。高适在边塞诗中的地位极高,他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那种特有的奋发进取、勃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事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由此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王昌龄,也是写边塞诗的重要作家。他擅长七绝,现存诗作177首,其中七绝就有75首,五言绝句14首,占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在诗歌内容上以写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和赠别诗四个方面为主,或以为其诗超过了高适和岑参。他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在唐代,七绝诗数王昌龄写得最好,他的《出塞》就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的代表作是《从军行》七首等。

再次,说说边塞诗的鉴赏。因为边塞的自然风光是灿烂绚丽的,边塞的人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就造成边塞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也异常丰富。我认为应该用以下几把钥匙去打开对边塞诗的鉴赏:第一把钥匙是要探究边塞诗的立意,要深挖它所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去进行把握。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第三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地运用,对具体的诗题和内容作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可开锁的那把钥匙。

下面例举一些,供借鉴。

例如,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锺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从诗题和诗句的内容看,我将采用鉴赏诗的“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来作出具体的分析研究:从诗题看,“营州”是地名,指当时的边塞之地。 “歌”字在这里有“赞美、歌颂”的意思。

从诗句所描写的内容看,诗人主要描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广阔,丛林茂密,水草丰盛,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以放牧猎兽为生。所以,那里的人们从小就开始学骑马习武,年轻时就有点厌恶自己生活的环境。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牧猎骑射之风,为了生存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在边塞城镇附近也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看似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表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诗句中所描写的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锺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无不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在构思上,诗人即兴寄情,直抒胸臆;在表现上,诗人白描直抒,笔墨粗放。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又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又有特点。

诗歌看似写景,其实是作者在抒发对边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憨厚的人情的喜爱赞美之情,算得上七言绝句中的一绝,所以这首绝句显得尤为可贵。

例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对于这首诗,我就用“第一把钥匙是要探究边塞诗的立意,要深挖它所蕴涵的主旨,从总体上去进行把握”来做鉴赏吧。

这首诗的首句是写眼前所见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则点明长安的地理位置。其意是自己离开长安已经有好多天了,现在身在异乡,回头一望,心里只觉得长路漫漫,路途上尘烟蔽天。不知何时才能回故乡。

诗的第二句是带有夸张的口吻,意在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已为下两句作了铺垫,暗暗透露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此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故乡(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诗的三、四两句是行者(诗人)匆匆的口气。坐在马上行走时忽然遇到故人,但是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捎给家人,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因为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的悲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感。

这首诗好就好在无华丽的辞藻,诗人不假雕琢,信口而出,具有真挚的感情。诗人善于把当时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它具有典型的意义。

二、冰山一角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是盛开在唐代诗歌中的奇葩,是鸣响在“盛唐之音”主旋律中的强音。尤其是涵容于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撼人心魄,激人奋发。较之中国历史上一些爱国主义的诗篇,唐代西部边塞诗以昂扬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美学品格,辉映当时,光照千秋。

在边塞诗中,有不少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尤其是盛唐诗人,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心是有社会的基础的,因此,在不少诗人的诗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表现。如贺知章《送人之军》:“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张说《南中送北使》:“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勖》:“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高适《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肖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类诗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边塞诗中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

尤其是盛唐边塞诗,它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至今仍能激励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多边塞诗中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山川河流的无比留恋。所以说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边塞诗中的精髓所在。那么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第一,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地反映了诗人们能舍生取义地捍卫祖国的边疆,因为“汉家烟尘在东北”,因此将士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辞家破残贼”。并且这种舍生忘死地捍卫祖国的边疆的行为完全是自愿的。这从高适的《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诗句里可以窥其一斑。由此可见,人民捍卫祖国的满腔热忱是不顾个人功名利禄的,他们的积极性完全是出于自觉自愿的,是无可厚非的事实。边塞诗人用自己的诗笔把这种民族精神酣畅淋漓地反映出来,这其实就是盛唐边塞诗仍能激励人们的原因。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不可少的。

第二,盛唐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于歌颂当时边塞正义战争,更在于捍卫祖国、抗御外族的入侵,其蕴藏着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体现着对祖国的人民、山川风物甚至一草一木等自然风光的热爱,对千百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热爱。正像方达儿在他的《边塞诗派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否定吗》一文中所指出:“边塞诗人把塞外的皑雪、火山、热海、狂风和屯云积水……等奇壮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色彩强烈,展示了祖国的壮丽,读来如临其境。”另外,其他那些描绘边塞奇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情趣的边塞诗篇,也同样洋溢着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对塞外荒寒、冰天雪地的真实写照;王维的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不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三,盛唐边塞诗中的反战主题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正能量传递。爱祖国首先得以热爱人民的思想作为基础,边塞诗人对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发出了深沉的呼声,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严厉的鞭挞,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盛唐边塞诗中以反战为主题的诗篇也有,例如李颀《古从军行》,诗人讽刺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顾士卒的生死,只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导致许许多多的士卒“年年战骨埋荒外”,到最后却只是“空见葡萄入汉家”。同时这首诗还尖锐地指出了交战双方的士卒皆是同一命运,“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当时边塞的少数民族的百姓是同样被统治者所驱使。

(二)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边塞诗中弥漫着英雄主义,诗人们利用诗笔来抒写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从而形成了一种被后人称之为“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

而这种“盛唐气象”在边塞诗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就是:以国家为己任,热切地投身社会,积极地参与政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充足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揭露社会存在的矛盾,针砭时弊等。就因为盛唐边塞诗人有着“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才使得盛唐边塞诗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盛唐边塞诗中无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还是“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宽阔情怀,还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淡定豪言,其中无不表现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我认为这种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正是边塞诗中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我们正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民族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奋斗,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享受到红利,过上真正美好幸福的生活。我认为,我们现在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应具有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地对待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应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必胜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和愿为革命洒热血、抛头颅的先烈们。

所以说,边塞诗人的那些可贵的爱国精神、崇高的爱民思想、高尚的自尊和必胜的自信,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这也就是盛唐边塞诗流传千古,永盛不衰的原因。

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3

《无题》(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商隐晚唐诗人。擅写七律,七绝,尤以“无题”著称;

作品集为《李义山诗集》,此首《无题》是一首爱情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表现忠贞,执著的爱情,抒写了男女双方深挚的相思之情。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四层。

第一层:1—2句。描写离别之情。

第二层:3—4句。运用比兴手法,述说离别之后,自己情思难断,哀愁不已。

第三层:5—6句。设想对方的思念之情,年华流逝,孤寂难眠。

第四层:7—8句。借神话传说表达自己要去探望对方的心愿。

三、词语解释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镜:拂晓照镜但:只;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的机会很难,离别时更难分手;暮春东风吹得无力,百花逐渐凋残。

学习要点: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爱情诗;

2、重点掌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的含义。

所用比兴句。蚕“丝”用谐音,比喻相思;腊“泪”比喻眼泪,表示无穷尽的思念。

3、说明“晓镜”一句由自己推及对方,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是在设想对方。其作用有:(1)设想情人也在思念自己,更加强自己的无限思念;(2)转写对方,也表现出自己对情人时时刻刻挂在心中。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诗。

《蜀相》(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有“诗史”之称。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本诗属于七言律诗。

主旨:

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三国时蜀汉开国丞相诸葛亮祠堂,对诸葛亮历史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神给与热情地肯定,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给与高度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国家动荡之阶,未能有所作为的感概。

课文串讲:

前四句描写景物。首句设问句,表示自己崇拜已久,来到成都,急于往访的心情。“自”“空”两字,表明物是人非,人们已经忘记诸葛亮了。

后四句抒发感情。“三顾”是明君求贤,“两朝”是贤相图报。最后两句是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也寄托自己的感叹。

词语解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几次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国家。

出师未捷身先死。捷:成功。

学习要点:

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前四句描写景物,但景中有情。寓情于景。五六句叙事,内中也含着感情。最后说出自己的理想,愿望,发表了议论。

颔联对丈工整。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映阶”对“隔叶”。“阶”平声,“叶”仄声。“碧草”对“黄鹂”,“草”平声,“鹂”仄声。

重点段落分析: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l、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熏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

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5

一、 感知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

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图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

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图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

转贴于 二、 领会诗的意境。

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图;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图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

三、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6

【关键词】诗文教学渗透民族自豪感思想感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古诗词,不仅历史悠久,名家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特别是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词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音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因此,古诗词、古文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此,学校也做了相应的工作,要求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早操前背诵。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古文,在教学中有哪些渗透呢?下面浅谈几点: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词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诗人泪下。王昌龄也在《出塞》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曹植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的爱国豪情。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人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对家乡的热爱。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热爱家多的诗句。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名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表现这一主题的诗句。唐代诗人李绅在他的《悯农》中这样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朴素的语言中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劳动的理解和尊重。还有自居易在《观刈麦》中也写道:“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通过对天气炎热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深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并从实际生活中培养尊重、珍惜劳动果实的习惯。

2、渗透着对学生进行崇高理想和坚贞不屈志节的教育

崇高的理想和坚贞不屈的志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古诗文中常有的主题。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这样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强烈的呼喊声中表现了他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崇高理想;屈原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远大抱负;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和激情;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面临死亡之时,他舍生取义,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婉约女词人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学习中,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正气、他们的铮铮铁骨而感动和震撼,并激励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培养坚贞的气节,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

3、渗透了诚信和礼貌教育

“诚信礼仪”自孔子以来都是倍受推崇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精粹。《陈太丘与友期》中,太丘的儿子元方的话:“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刘义庆塑造了一个明白事理、有礼知信的少年形象。又如《送东阳马生序》申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些古人有礼貌、讲诚信的高尚品德时刻激励着学生要以古人为楷模,学习他们,使自己成为有诚信讲礼貌的新社会的文明人。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5、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珍惜感情的心理品质

《蒹葭》、《游子吟》、《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春望》、《石壕吏》等诗篇,真切地表达了人间可贵的亲情、友情、思乡情、故园情、家国情。这些作品中所抒发的情感足以让人回味一生,并激励鼓舞人不断奋进。

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珍爱亲情的思想感情和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善良、尊老爱幼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7

关键词:陈与义;杜甫;接受;创新

一 江西诗派笼罩下的早期接受与创作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际的重要诗人。陈与义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幼年时期即得到很好的诗词歌赋的熏陶。青年时期,他凭借《墨梅》诗,受到时宰王黼和皇帝的赏识,仕途上很快得以升迁,文学上享有盛名,往往“辞章一出,名动京师”[1]。但是陈与义的 这个时期书房生活是他生活的主要方面,所谓“闲门读书生自发”,题诗酬唱、苦心功名为个人的仕途穷达而忧喜。[2]这个时期,陈与义还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咏物诗上,《墨梅》之外,还有《水仙花》、《李花》等诗,此外还有歌咏亭子、楼台、棋的诗。习见的下雨,亦成为他反复吟诵的对象。这些都说明,这个时期他的趣味基本还停留在对文人日常生活的关注上,借以表现其文人品味,消遣娱乐以抒怀。

虽然陈与义很早就凭《墨梅》受到皇帝的欣赏,但是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符宝郎任内,受到荐主王黼牵连,被贬去陈留监酒税。他写了多首有关这次遭遇的作品,如《至陈留》,从诗中,可以看出陈与义对这次去陈留的遭遇很不满意,一个“哀”字道出心中所想。另一首《将赴陈留寄心老》中写道“三年成一梦,梦破说梦中”,依然是抒发贬谪后的伤怀。虽则不满,但他只是停留在自己遭遇的抒发上,诗歌的题材范围并没有扩大。

这个时期正是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风的盛行时期。随着政治局面的险恶,诗人普遍存在全身避害的思想,因此江西诗人的学杜,亦还是停留在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接受上。陈与义亦不外此。钱钟书说:“我们看到他前期的作品,古体诗主要受了黄、陈的影响,近体诗往往要从黄、陈的风格过渡到杜甫的风格”[3]。 这句话可以看出陈与义早期的诗多效法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和陈师道。黄庭坚提出“夺胎换骨”和“点铁成金”说,陈与义效法黄庭坚,亦喜讲究练字练句,多用典故。除对黄、陈接受并由黄、陈接通杜甫外,他还重视向其他诗人的学习。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学习前人诗句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的诗歌。例如,他学白的“忽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写了“忽风雨至骤过,恍向来之所历”(《觉心画山水赋》),化用得非常自然、贴切。再看《连雨赋书事四首其一》,是:“九月逢连雨,萧萧稳晚秋。龙公无乃倦,客子不胜愁。云气昏城壁,钟声烟寺楼。年年授衣节,牢落向他州。”第一句化用杜牧《忆齐安》中的“连江雨送秋”;第二句化用坡《祷雨张龙公祠》“龙公试手行雪中”和迦南诗人王粲的《从军》诗;第三句化用杜甫的诗歌《别义山》“江山云雾香”和苏轼《郁孤台》“滩声入书楼”和最后一句化用杜甫的诗歌《法镜寺》“身危适他州”。从一首诗歌中即可看出他的接受、学习的兴趣很广泛。

陈与义尤其推崇陈师道,主要是学习他的简洁和以平淡为美的风格,这在陈与义的早期描写山水和闲适生活的作品中有体现。例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五》“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这首诗写的清新自然,感情真切,意境优美韵味深长,少了在其他作品中的生硬晦涩,多了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4]的质朴无华的风格,这和陈师道主张的质朴无华的风格是一致的。

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在他早期诗歌中主要接受杜甫的练字练句等艺术技巧方面,并没有领悟到杜甫诗歌的精神实质,甚至对杜甫手无缚鸡之力还想兼济百姓的行为很不理解。杜甫亲耳见闻惨烈的“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的安史动乱,而生活安逸的陈与义,他所关注的范围很有限,并不能真正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这也是“江西诗派”诗人对杜甫接受的普遍局限。

二 时代巨变与杜甫的再发现

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官吏的昏聩腐败,外族的入侵,导致“靖康之耻”的发生。宋朝统治者为避乱南下,从开封迁都临安,导致大批北方人们生活在战乱中。靖难之役使陈与义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他文风改变的分水岭。受这次战争的影响,陈与义的写作不再只局限自己的狭窄的视野,而是把眼界扩大至更深更广的范围。安史之乱、靖难之役,同样都是面对支离破碎烽火狼烟的的时代,同样的由和平到战争转变的经历,使得陈与义开始深刻理解杜甫,使得陈与义关注时事发展,关心国家兴亡安危,爱国主义成为他诗歌的主导思想。

陈与义开始反对以前的雕章镂句式的学习杜甫的方式,批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写法,而是侧重从精神实质上与杜甫的沟通与神会。可以看出,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比前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

南渡后的陈与义,饱受战乱之苦,深刻的体会到了杜诗诗歌的真正精神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他感慨道:“但恨平生意,轻了杜甫诗。”“草草檀公策,茫茫老杜诗。”这时的陈与义后悔当初的浅尝辄止和学杜甫太表面化了,他转而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和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南渡的五年中,陈与义饱受战乱之苦,甚至命有时会危在旦夕,在作品中亦有反应。如“我非洛豪士,不遇穷谷饥。”被迫南下的诗人,思乡之情非常浓烈。发出“江南非不好,楚客是吾乡”的感伤和“东西俱吾乡”的无奈。他的一些律诗,如《伤春》、等,颇得杜甫神韵,既有忧国伤时的感怀,又有杜诗沉郁顿挫的神韵。身在他乡,异方之音倍感凄凉,没有归属感。“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牡丹)》以牡丹借物寄情,没有了那种为作诗赋搜肠刮肚的心情,而是非常自然巧妙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纪昀高度评价陈与义“简斋风骨高秀,实胜宋代诸公。”正合了赵翼的话:“国家不幸诗家幸,句到沧桑词变工”。南渡的这五年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期,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主要从情感、意境、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成绩卓著。[5]

第一, 情感丰富、有感染力。

与早期抒发个人日常生活的题材不同,这时的范围扩大了,随之感情范围也扩大了。这个时期,他借鉴杜甫“缘事而发”的写作态度,创作出很多首感情自然真切的诗歌。这些诗歌真实的记录了战乱以来的一些状况,和杜甫的“三吏三别”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

南渡初,他写了《邓州西轩书画事其六》“杨刘相倾建中乱,不待白首今同归。只今将相须廉蔺,五月并门未解围”。诗人笔端直触时事,讽刺争名夺利的官员,指出官吏同僚们应该学习古时候的将相廉颇蔺相如,齐心合力、保家卫国。还有一首《伤春》写得更好:”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残兵敢犯犬羊锋.”整首诗大气磅礴、雄健刚劲,颇有豪迈苍凉的感觉。庙堂里没有去平定边患的对策,坐等着战败。怪汴京沦落,皇帝逃跑南下,作臣子的忧愁的得头发都白了,第五句巧妙化用化用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最后两句从“稍喜”看出来有一丝宽慰,气势豪迈刚劲,但是整首诗还是对皇帝无能,奸臣误国批判意味很浓,这首诗完全与以前的风格不同。

第二,意境广阔壮大。

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在取景上从大处入手,善于抓住意境壮大的物象,借以抒怀。如《登岳阳楼》:“洞庭之水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逰还万里,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这首诗写于作者避乱岳州时登岳阳楼时,感古伤今所作。这首诗歌是作者站在城楼上俯瞰的场景,所以视野比较开阔,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水面阔大的洞庭景象。诗中的洞庭、旌帘、湖山、老木、苍波等景物的选择,营造了一种壮大的雄浑的境界。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情以及画面:岳阳楼在洞庭水的东面,江水的西面,楼上的旗子没有一丝飘动,此时夕阳已经落下山。作者登上昔时吴蜀分割地的楼上,面对着将要来临暮色的洞庭湖的水光山色感慨万千。第三句写的气势广阔,第四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满腹心事的文人倚着窗子看夕阳西下的画面。颈联第一句写不远万里被迫从开封来到岳阳,如今想回家乡却被战乱烽火万里阻隔,所以说是“万里来逰还万里”想念故都家乡的心情可想而知;第二句一个“难”字把这几年的遭遇全都写出来了,“难”字前面加了一个“多”字,多灾多难的命运一下子写的真切感人,用字真是凝练简洁,又用了一个“危”字把这次战争对生命的残害写了出来,“更”字的使用表明不仅多难更主要的是人生在世生命可能随时就会结束。整个颈联写的沉郁苍凉,抒情气氛浓郁。尾联写道“白头吊古风霜里”此时的陈与义是快四十岁的了,面对着此楼此水吊念古事,怀念北宋时光,感慨自己年岁已高,犹如处在风霜里的人了;最后一句写面对老木苍波诗人内心无限悲伤,“老”字修饰树木,“仓”字修饰波浪,明写老树苍波,实是感慨自己的年老,借物寄情,一种无限的苍凉压抑感油然而生,诗人以“无限悲”结束整首诗歌,读完有一种说不尽的悲伤之情。整首诗的意象选择有夕阳、暮时、老木、苍波等比较凉色调的词语,营造一种内心无比沉重的悲伤之情。总体来说,这首诗歌风格雄浑阔大,极具感染力。这首诗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雄浑凝练的风格很接近,很容易想到由杜甫写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律诗意境阔大浩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处”;对仗非常工整,今昔相对,洞庭水对岳阳楼;感情真切感人,把晚年孤苦无依、多病多难的境地仅用十个写得人潸然泪下;最重要的是疾病缠身的杜甫依然心忧国家,关心国家时局”戎马关山北“想到此诗人感慨不已。杜甫时时刻刻心有国家、心有百姓、陈与义在南渡后对杜甫的这种博大情怀越来越钦佩。

第三,语言凝练深刻。

针对前期诗歌创作经常用事堆砌的现象,陈与义这个时期尽力改正。南渡后他已经逐渐摆脱了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束缚,不再求字句的怪异新奇,而是转向学习杜甫创作中重视内在精神的传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重视借景抒情、缘事而发,用所写之笔表达心中所想,亦注重艺术技巧的探寻,善于用动词使得语言生动有趣味。比如《登岳阳楼》中“老”木、“苍”波、"更"字等词语的运用,显示出作者细腻的心思,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

三 陈与义与江西诗派尊杜的不同

陈与义在当时有很大的声望,他是否被归为江西诗派,一直被人们争论着。宋代时吕本中没有把陈与义归为江西诗派,但是严羽在《沧浪诗话》说陈与义“亦江西诗派而小异”[6],后来方回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虽然陈与义和江西诗派都是极为推崇杜甫的,但是陈与义和江西诗派对杜甫的接受是有一些差异的。江西诗派人主要学习杜甫创作的技巧和杜甫夔州之后的诗风,陈与义主要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和声调音节以及杜甫安史之乱后的创作。

(一)江西诗派的尊杜

江西诗派人非常推崇杜甫,这主要反映在诗坛巨擘黄庭坚的作品中。黄庭坚早年时间主要学习杜甫的风雅精神,他在很多诗篇中都称赞杜甫的忠义爱国,如在《老杜浣花溪图引》中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7],黄庭坚学习杜甫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写了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同样他也借鉴杜甫的艺术技巧,注意字句的斟酌,主张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写作。

黄庭坚的仕途生涯并不是很顺利,他被贬谪到地方多年,到晚年时期心态逐渐趋于平和,这时候较少重视杜甫的爱国忧民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学习杜甫的艺术技巧。他更注重学习杜甫在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浑融老成的风格,写了一些韵味悠长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其他诗人在学习杜甫方面主要是沿着黄庭坚的道路,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陈与义的尊杜与他们有一些不同。

(二)陈与义的尊杜

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与其他江西诗派诗人不同,他对杜甫的接受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前期学习杜甫的艺术技巧,到受时代影响学习杜甫深刻的爱国情怀,这个过程使得陈与义的文风逐渐成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爱国精神和沉郁雄浑的风格,最终自成一家。

陈与义虽然受黄、陈影响,但他并不是因循守旧的,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程千帆吴新雷的《两宋文学史》也说,陈与义的七律对仗“已不完全注重字面的工稳精巧,而更着重于上下句之间的相互联系。” [8] 黄庭坚诗歌喜欢追求新奇,但时有艰涩难懂的毛病,陈与义取长补短,把变诗句变[得明畅、音节流畅,并且注意整首诗的总体意境而不是每诗句中的内涵。例如,陈与义的《出山》一诗写道:“山空樵斧响,隔岭有人家。日落潭照树,川明风动花。”整首诗语言清新,音节流畅,意境空远。这和杜甫的清丽明快的绝句在艺术上有很大相同之处。

江西诗派人非常重视用典,有些诗歌晦涩难懂,但陈与义在南渡后很注重白描手法的使用,用自然真实的手法描写山姿水态。他的抒发闲情逸致的小诗清新自然,这也使得一些人反对把陈与义归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陈师道等早期江西诗派人没有经历时代动乱的影响,因此没有陈与义对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的作品更深刻的理解,陈与义后期主要学习杜甫的风雅精神。

四 陈与义南渡后期与杜甫的比较

陈与义受时代和个人性情的影响,他对杜甫的接受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从整体上看,他的作品关注现实反映现实,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对南宋的陆游等爱国诗人影响很大。南渡五年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期如果不是战乱的时代做媒,陈与义在诗坛上的成就便不会那么显著。当战乱发生几年后国家相对安定时,陈与义被皇帝器重给予很高的官职,这时候他的写作视角更多的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已经超越了爱民的情怀。他的忧国忧民情怀失去了发自内心的诚挚,而更多的是在极致灾难时的为学杜甫而学杜的心理慰藉。

陈与义写了很多关于战乱的作品,但是只把抗金救国的希望寄托在爱国主义的文臣武将上,并且始终抱有“一饭不忘君”的忠君思想,看不到蓬勃兴起的人民群众的抗金力量,甚至害怕农民起义的壮大,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出几首直接关心人民疾苦的诗歌,甚至经常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他没有杜甫的忧愤深广的情怀和去下层接触民众的体验,这也使得他的作品有着一些狭隘和局限。

杜甫则不同,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出一份力,而且看到了将领和民众的齐心合力,并且针对不合理的事情他都会直接在作品中进行批判。他希望国家尽快恢复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并且肯定广大百姓在战争中的作用。有诗为证,“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等等都反映了他在同情人民遭遇,对人民所做的努力给以肯定。

杜甫和陈与义分别所处的唐代和宋代文人们的文化性格有很大的不同,盛唐诗人追求“骨气端详”的大气风范,而宋代诗人追求是个性化的生活;宋代世人追求个人内心的修养,比较中庸,所以陈没有杜的磅礴大气。虽然二人都生活在官宦家庭,但是陈与义缺少对底层的关注,他所关心的多为士大夫的情感与生活,没有深厚的群众土壤,陈与义很难写出杜甫那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深刻的诗句。

陈与义对杜甫的接受具有时代特点和共同性,那就是从初始的表面与形式的接受,向后来的精神内涵接受的过渡。但是,杜甫的忧国忧民精神是发自内心的,有他亲身的体验做基础,而宋代的士大夫们,他们更多的是以文人心态去对待杜甫的。他们更易接受的是杜甫的遣词造句的章法,却难以感同身受地接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所以,他们的学杜,只是为学杜而学杜。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固然可以学习,但一旦学习了,就容易成为诗歌里面的搬演与陈词滥调,从而也就失去诗歌最可贵的发自内心的真挚。陈与义的学杜,纵然亦得其神髓于一二,对于这些,后人给予的评价似乎过于慷慨。这也是宋诗多具文人习性,较普遍缺乏忧国忧民情怀所致。所以,陈与义的表现如鹤立鸡群。但一旦他们的境遇有了好转,就一如杜甫,国家的痛苦,人民的灾难,往往也都抛到了一边。陈与义在时代灾难达于极致之际与杜甫的重合,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作用罢了。等他安逸地做了高官,他的吟唱就再也没有苍凉的时代悲歌了。

参考文献

[1]杨庆存.宋代文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6.

[2]吴书荫,金德厚.陈与义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4.

[3]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32.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58.

[5]左福生.论陈与义南渡诗的“雄浑”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

[6]邓红梅.陈与义诗风与江西诗派辨 [J].学术期刊,1994,(8).

[7]杭勇.论陈与义与江西诗派学杜之差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6,(6).

表现爱国主义的诗句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杜甫 思想政治教育 文学功用

一、引言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民的劳动艺术结晶,其中凝聚了诗人很多的思想情感和品德操行,生活阅历和时代背景也都蕴含在其中,对当今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现在普遍忽视了文学课程的学习,造成了文学素养整体上偏低的现状,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贯穿了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涵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将中国的古典诗词带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让学生从中领悟更多的东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杜甫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诗歌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杜甫一系列诗歌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在中国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一个从广阔视角来通过诗歌反应社会战乱现实和人们的流离失所,“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了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劳动人们的悲惨经历,抒发了诗人的忧伤和气愤,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他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

从文学文献资料统计来看,杜甫的诗歌现存有一千四百多首,诗歌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个人的人生遭遇而进行创作的。在这些众多的诗歌里面,有些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的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劳动人民的同情,有的则是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则是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眷恋之情。这些诗歌无不都深刻地体现了杜甫的爱国之情和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成了杜甫诗歌的主题。

杜甫的一生比较坎坷,屡试不第,献赋未成,所以仕途梦想也就此破灭,也让他对国家的统治忧心忡忡。生活艰难所迫让杜甫开始正视自己生活的现实,终于吟唱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在安史之乱以后,长安城沦陷,杜甫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杜甫的《春望》)这样感人至深的诗句。

杜甫的诗歌之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爱国主义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诗歌载体,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杜甫诗词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学功用解读

(一)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在杜甫的大部分诗歌里面,都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赞美和歌颂,诗歌的高度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真挚性都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成为了后代诗歌创作的楷模。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对祖国大好河山,名川名山描写的诗篇,杜甫从二十岁起,先是在南方游走了吴越等地,之后又在北方游历了齐赵,过了“裘马清狂”的生活,亲自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的杜甫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只要是足迹可以到达的地方都有他的诗作问世。高耸的岱峰,险峻的剑门,秀丽的锦江,奇骏的山峡都出现在了杜甫的诗歌里面。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不同于其他的诗人,在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颂的时候总是会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刻关怀之情。在杜甫的诗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悲壮的景色描写,表达了诗人背井离乡,一直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年老多病,同时国事不宁,重新回到故乡也遥遥无期的忧伤之情。另外在诗歌《春望》中有这样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感人至深的名篇,如果没有心中那颗对于祖国的炽热的心,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杜甫在诗歌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游历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通过这些诗歌,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要经常走出课堂之外,亲自去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和奇秀,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于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杜甫一生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生活在社会中的劳动人民阶层,一直饱受着贫穷和颠簸流离之苦,所以用一种忧郁的目光目睹了唐王朝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和劳苦人民悲惨生活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让劳动人民是九死一生,忍受着妻离子散的痛苦。

在杜甫前期创作的诗歌里面,很多是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进行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姓疾苦同情的名篇。比如诗歌《丽人行》:“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描写的是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表达了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无限关怀之情,也是对那个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在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经沦为胡虏,辗转到了祖国各地,亲自目睹了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所以在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的诗歌也都成为了经典,构成了杜甫诗歌的灵魂主题。在杜甫经过石壕村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征兵给人民带来的远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状;刚刚新婚不到一日的夫妇竟然成为了永别的惨状,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将士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悲壮情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对渴望回到自己家乡的深刻思念之情。杜甫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让我们读起来有着一种患难与共的真实感,同样的遭遇也让杜甫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刻的同情。

教师通过对杜甫此类诗歌的归类和解读,可以让学生明白劳动人民群众的伟大和生活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永远和劳动人民心连心的思想观念,时刻想着劳动人民的疾苦,从心里树立起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民族意识,主张民族团结,反对战争和侵略。在自己的诗歌里面,杜甫反对唐王朝对吐蕃和南诏等少数民族进行压迫和侵略,同时也反对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原地区的侵略和骚扰。杜甫在诗歌中当时表现出来的这种睦邻友好和民族团结的态度,符合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趋势,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在杜甫后期的诗歌作品创作中,主要多是写安史之乱的,在诗歌中杜甫同样表达了自己维护民族团结和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在诗歌《塞芦子》中,杜甫反对军阀割据混战而提出了正确的军事策略。在诗歌《述怀》中,杜甫表达了想要通过拾遗这个谏官,帮助唐王朝评定叛乱,恢复祖国河山大一统的雄心壮志。“汉运初中兴”则是代指了唐王朝,表达了自己希望唐王朝可以再次恢复以前的模样,从而表达了自己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北征》中,诗人杜甫还是时刻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有着这样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主题和人文之一精神,是因为作者生活在那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了更多的下层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诗歌中进行了最真切的表达。除此之外,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以及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等的情怀都对杜甫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杜甫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杜甫都能纯熟运用。杜甫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教师通过对杜甫此类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心,从而也鞭策自己要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涵养。

三、结语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他自己一生所创作的一系列的诗歌中都时刻透着他那颗对于祖国炙热的心,诗歌中同时也反映出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诗歌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品读杜甫的诗歌,总是会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地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宝库中汲取营养,改革课堂教学手段,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新解读,帮助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人文素质涵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鲁金波 治国诗词殷鉴[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徐中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李青云 唐宋诗词人文精神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

[4]韩萍 古典诗词的德育功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8

上一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下一篇:清洁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