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培养人意见范文

时间:2023-12-13 06:53:32

负责培养人意见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责任教育

作者简介:俞立军(1966-),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二类课题“高职院校责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JDSZ2021),主持人:俞立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6-0018-04

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道德教育的关键问题。责任意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帮助大学生确立责任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当前部分高职学生责任感趋于淡化的现实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深入开展以责任意识培育和责任行为践行为主要内容的责任教育,对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样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可见,责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高职学生责任感的匮乏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些高职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滋生。在利益取舍、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义利选择上,高职学生有着明显的个人倾向,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辨别是非能力差,公德意识弱,应变能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庭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环境责任意识淡薄[4]。这些现象均暴露出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薄弱和缺位。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责任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虽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着手开展了类似的专题教育,但总体而言还存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尚未从传统大学通识教育的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模式中解脱出来等问题。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分别以不同标准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内涵,但目前有关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研究,大多缺乏实际调查,很多结论往往因缺乏准确的数据支持而说服力不强,仅凭感性臆测或经验而来;在对策研究上,宏观的原则性研究成果较多,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明显匮乏;同时,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大多是某一方面的研究,有关“高职院校责任教育体系”构建的系统研究尚未破土。这些问题和不足为本文留下了可供研究的空间。

二、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育人理念和目标

文化育人的有效开展和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指出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因此,责任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面向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把责任感作为职业核心素质和人才培养第一质量的理念;基于行为态度表现的能力本位素质教育理念;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的实践活动育人理念;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密切配合,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活动全过程的全员全程化育人理念。

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对环境负责的公民。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践行责任行为的自觉,成为一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积极奋斗的高素质公民。

三、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2

一、负责培养人、党小组介绍培养情况 巴xx:根据党支部指派,我负责对卢xx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该同志积极要求进步,曾多次主动向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主动征得党组织和培养联系人的帮助和指导,进步比较快。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能比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经培养考察,可以做党的发展对象。

xxx:根据党支部指派,我负责对卢xx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考察,该同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努力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表现,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经培养考察,可以做党的发展对象。

xx:我是卢xx同志的党小组长,该同志在一年的培养中,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方面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经培养考察,可以做党的发展对象。

二、(党支部书记)介绍:

    1、该同志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工作积极主动,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对党的认识深刻、感情深厚,入党动机明确。

2、我赞成他成为发展对象。

三、支部成员是否同意其确定为发展对象的意见 罗xx:听取了培养人对考察对象的综合考察意见,我同意卢xx成为发展对象。

xx:听取了培养人对考察对象的综合考察意见,我同意xx成为发展对象。

xxx:听取了培养人对考察对象的综合考察意见,我同意xx成为发展对象。

xxx:听取了培养人对考察对象的综合考察意见,我同意xx成为发展对象。

四、支委会讨论形成意见 经党支部委员会集体讨论,一致同意xx同志做党的发展对象。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3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教育 教育培养 影响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人数的剧增,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日益受到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200人,比2011年上涨4.4%,其中学术型硕士329709人,专业学位硕士187491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极大地缓解了本专科生的就业压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教育培养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导师是指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导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的传授、科研方向的引导、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成果和论文的审核,更重要的是导师自身的价值观、学术素养、人格特性等在研究生的具体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的影响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类型的变化,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日渐凸显,个别研究生和导师间发生矛盾的极端案例和由此引发的导师指导不力、师生关系雇佣化等方面的指责与讨论经常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研究生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2006年以来教育部推动实施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核心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更引起了不少人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进一步异化的担忧。

有学者通过对全国27所高校导师与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成为新的更被接受的指导形式,研究生普遍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并从中获益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热情很高,多数研究生能够参与到与自己专业方向有关的科研项目中并从中受益。但与此同时,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与导师见面频率较低,也有相当多的研究生与导师进行交流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二、增强意识,正确认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负有首要职责。

关于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认识过程,迄今为止,国家专门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出台了如:1987年8月,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党字084号);2000年4月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2010年11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等相关文件皆指出研究生导师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而且要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上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关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要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

2.导师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培养过程的基础。

自2006年开始,我国支持和推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统筹教学、科研资源,建立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要努力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保证研究生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创新。要将科学研究导向原则贯彻到研究生招生、培养全过程,改进招生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服务国家需要和兼顾不同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招生计划的分配要与科研任务结合起来,指导教师的招生数量应在考虑社会需求、培养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其科研任务、科研经费和指导能力确定。学校可根据需要,对需要发展的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完善机制,保证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的正面影响力。

1.立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都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要真正让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一方面,按照科研导向和任务导向的原则,切实实行导师岗位制。要考察导师的学术水平、指导能力、科研任务和研究经费来确定导师的岗位;对于学术水平高、科研任务充足的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要给予倾斜支持,同时注意防止导师超出指导能力过多招收研究生的现象。另一方面强化和完善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负有指导责任,并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科学道德等方面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

3.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需要突破的瓶颈。目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培养已经各有侧重,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

4.完善相关的配套和连贯机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影响,其实不仅仅在于教育过程中的影响,还与其一些相关的配套机制关联。赋予指导教师在招收和管理研究生方面的必要自,让导师参与到研究生的选拔和整个教育培养的过程。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完善研究生的资助体系,激烈研究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同时对于指导教师认为不适于继续指导或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学校要安排其重新选择指导教师或按有关规定作其他处理,建立优劣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09]1号)[Z].2009-9-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7-19.

[4]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赵清华,周玉清.我国高校研究生育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Z].2010-11-17.

[6]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4.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4

【关键词】责任感;家校合力;放手;激励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真理的发现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会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撼……”富有责任感,从来都是人们信任和仰视一个人的理由。人们从来不会指望一个游手好闲、没有责任感的孩子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只有懂得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和能够挑起责任重担的孩子,才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希望和期待。这两年我在正在研究“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及责任感的研究”这一课题,对于这两年自己在实验中的一些做法及感想总结如下:

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责任感是他立足社会的根基,并帮助他养成责任感。本人觉得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他必须要有责任感,必须要为自己负责。

1.让学生了解行为的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作出反应。”这意味着责任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后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为学生制定责任的规矩

学生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学生对某件事情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地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制定规矩,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应该怎么做,否则将会产生哪些后果、受到哪些惩罚。比如,教师可以把教室的卫生承包给每一个学生,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必须把分配给自己的那块地砖擦干净,并注意平时的保持工作。要是没有做好,就惩罚他当一个星期的值日生。这样,学生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3.书海漫步,进行责任感的熏陶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启迪学生“责任感”的良师益友。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高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在学期结束时利用班委费,奖给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一本“红色经典、励志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暑假一结束,就把这本书捐给班级的读书角,全套共二十一本,让全班的孩子领略他们的同龄人那不同的年代下,如何用行动来表现那颗爱国之心。

二、家校合力,让学生做责任的主人

冬天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学生迟到。当我问:“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学生给出的答案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想想到底是谁纵容孩子推卸责任呢?正是我们的家长。假如家长不能让孩子独立承担行为的后果,那么孩子将永远也不会有责任感。上个学期时,我们班的吴舒琦没有上交语文家庭作业——一张试卷,原因是被她妹妹烧掉了。我与拼班的叶老师不相信,通过再三追问,她才说是被妈妈烧了。只因她写作业不认真,她妈妈发火就把试卷给烧了,而她爸爸就教孩子说是被妹妹给烧了……这两位家长不仅用了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自己不敢承担责任,还帮孩子圆谎,我们真得为有这样的家长而打寒颤啊!孩子在这样环境下还会承担该负的责任吗?所以,一定要进行家校合作,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学校一起共同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完善学生的自我责任心,完善学生的人格。

1.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做责任的主人

因家庭过度溺爱、家长过分包办、孩子缺少锻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形成自私、专横、冷漠和孤独的性格,不懂得关爱和照顾别人,并缺乏责任感。所以,教师要与家长沟通,请老师与父母都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去闯,让他为自己的事情而紧张忙碌,让他做自己的主人。

(1)放手,让学生对自己负责

让学生学会独立,生活要能够自理,比如,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了袜子要自己洗干净;床铺自己整理好;家庭作业自己独立完成;学习要认真负责;身体要每天锻炼;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必须有始有终;生活中的事情可以征询老师及父母的意见,然后尽量自己拿主意、做选择。

(2)放手,让学生对他人负责

培养学生对他人负责,我们应该教学生学会做下列事情:当有人父母、老师或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热情地伸出援手;跟同伴游戏时,能倾听和接纳意见;别人生病或不舒服的时候,要知道问候和关心;做错事情,懂得道歉和改正;记得自己承诺过的事情,并争取说到做到。

(3)放手,让学生对集体和社会负责

培养学生对集体和社会负责,我们应该教学生做下列事情:不迟到不早退;爱护环境,不随意丢垃圾;爱护公物,不随意破坏,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与图书。在竞赛性活动中要有荣誉感;当远方的人们遭受困难时,要会奉献自己的一点儿爱心。

2.在激励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但是没有一定的激励,同学们做各种事总是积极性不够高。针对这样现象,在上学期时我们班开展了“我行为我负责”活动,首先在班级布置时,安排一块主题墙进行这一活动的布置。再告诉学生从最容易做到的事做起,对能认真上课、做作业、认真做“两操”、认真当值日生等等的同学,在自己的操行卡上印上印章,每月进行评比、激励。本学期开展了“我是班级小主人”、“细心超人”等活动,也是每月一评,我不仅进行口头表扬,对排行榜上的前十名,我还拿出班委费中的大部分资金买成了奖品,进行了物质刺激。榜首就被评为“行为之星”、“学习之星”,他们的照片就贴在了班级门口的布告栏上。通过这样的激励,现在我们班上很多事情,同学们都争着抢着去做,值日班长记录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每天都有一长串的名字,积极性非常高,久而久之,将做好每件小事养成一个习惯,为自己、为班级承担自己的责任。

3.让学生对自己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

小学生年幼,犯错误在所难免。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作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这也是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一个最好契机。

总之,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为每个孩子播撒责任的种子,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而使学生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孙红根,顾根火,范斌.《在社会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班主任》,2002/05

[3]吴炳锐.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卫生职业教育[J].2001(21).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5

【关键词】 责任感 长效机制 主题教育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81-01

21世纪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地都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内容和形式往往不能有机统一,不能真正有效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我认为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高校录取、还是就业招聘,考试依然是较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不过在考试过程中要把握好考试选拔的标准和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素质培养和成绩提高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我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在努力探索有效的方法使这两者能够得到有机地统一。在探索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下面我主要就班级管理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学生的责任感”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2011年下半年我担任高二文科班的班主任,文科班普遍男生少女生多,成绩参差不齐,而且差距很大,我们班也没有例外。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我通过与任课老师的相互交流,与学生的面对面谈话,最后统一了意见后大家共同努力,最后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此过程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学生责任感的缺乏现象。有很多学生都缺乏集体观念,他们不习惯为他人着想,班级的主人翁意识不强;甚至有的学生对家庭、对父母毫无责任感可言,肆意妄为,完全忽视家长意见;还有个别学生社会意识不强,不注重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的维护……如此种种责任感的缺失,让人看过之后忧心忡忡,我也由此下定决心在抓他们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

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就应该教育他们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也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

因此,我在自身的工作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我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想法,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一、建立长效机制,班主任要着重引导教师重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问题

责任感培养要从小抓起,从长远抓起,建立长效机制,因此,学校要制定体现序列性和层次性责任感培养目标体系,引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父母、与集体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任课教师更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率先示范,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抓住时机灌输责任意识。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教育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涵的德育因素,有机地、有意识的地结合起来,不经意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无意识地接受责任意识,这样的责任感培养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学校要开展多样的责任心主题教育,提高树立责任感的自觉性

各学校在开展责任心教育中首先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以及班会课的时间,给学生介绍和剖析优秀人物的内心状态、人生境遇、思想倾向以及克服挫折,宁死不屈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社会情感,明确自己的责任。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之后,才能够自觉地摆脱依赖思想,处处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三、以实践体验活动为杠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促使责任感的内化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自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相互作用并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学校要以政教处、团委为操作部门,开发一系列以“责任感”为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化的氛围中接受责任感教育。

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本领,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以此为杠杆,促使学生责任感的内化,确立“对事情负责,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的现念。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班集体,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帮助他人、共同进步也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当家庭的小主人,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超市、企业、社区、街道、敬老院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入社会实践大课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途径、方法很多,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有责任感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徐大功.浅谈培养学生责任感的策略.素质教育论坛.

[2]王志国.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几点尝试.中国德育.2006年10期.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6

(一)党支部会议通过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

(二)工作程序:

1、支委会在认真做好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转正的公示、审查、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初步意见。

2、召开党员大会,首先由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向党支部汇报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情况;入党介绍人汇报培养考察情况及自己的意见;然后支委会介绍讨论的意见。

3、与会党员在认真讨论酝酿,基本形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对发展对象逐个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并由支委会负责现场统计票数,主持人当场公布计票结果。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会前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

(三)基本要求:被表决对象获得赞成票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才能通过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参加表决的党员人数及票决结果要在《入党志愿书》中支部大会决议栏内填写清楚。

二、全面实行发展党员“一推三公示”制度

“一推”是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推荐结果作为确定培养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三公示”是指把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申请人、拟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拟转正的预备党员等名单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

(一)推荐的要求

1、推荐办法:由党支部组织召开推荐会,采取党内和党外群众分别无记名填写推荐票的办法进行。一般每年召开一次推荐会,推荐名额一般为3-5名。

2、推荐范围:参加推荐的对象为党支部全体党员和所在单位党外群众代表。党外参加推荐的对象由支委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数一般不少于本支部党员数,党外群众人数较少的,可以由全体人员参加。行政村参加推荐的党外群众代表为非党员的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及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

3、结果运用:党支部要从党员、党外群众推荐票数较高的优秀分子中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对其中已提出入党申请的人员,根据推荐结果,结合群团组织推荐意见进行综合分析,集中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未经过民主推荐或推荐票数较低的入党申请人不能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推荐情况包括参加推荐的党员数、党外群众代表数和获得的推荐票数要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中如实填写。

(二)公示的要求

1、公示内容: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工作单位、现任职务、职称等情况;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申请人申请入党时间,拟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拟转正的预备党员入党的时间;公示的期限、要求及联系电话等。

2、公示时间: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对象的公示在支委会研究同意后进行;拟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的公示在支委会研究同意后,报上级党委审批之前进行;拟转正的预备党员的公示在本人提出转正申请、支委会研究同意后进行。上述公示期限均为7天左右。

3、公示形式和范围:公示采用张榜公布等形式进行。公示范围一般为公示对象工作学习的基层单位或居住地。特殊情况可以扩大公示范围。公示工作由公示对象所在党支部负责。

4、对反映情况的处理:在公示期限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采用电话、信函或直接来访的形式,向负责公示的党组织或直接向上级党委反映公示对象的有关情况。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负责地进行调查核实。公示情况及调查结果要在支部党员大会上进行通报,对拟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拟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对象的公示情况还要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内如实填写。

三、试行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一)责任对象: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及相关的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

1、基层党委(党部支)及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党总支书记职责;

(1)认真研究分析党员队伍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党员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2)切实抓好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

(3)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的培训、检查和指导;

(4)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严格把好入口关。

2、基层党委组织委员职责:本文由2*0年秘书网独家首发

(1)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深入调研,协助党委制定发展党员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查党(总)支部发展党员工作计划;

(2)指导党(总)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确定和培养教育工作;

(3)认真做好发展对象的考察和谈话工作,全面掌握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各方面的表现,严格审查发展的程序,把好程序关;

(4)做好发展党员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

3、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职责:

(1)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群众对党的认识,确定有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

(2)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

(3)做好预备党员的接收、教育、考察和转正工作,严格按照、《细则》和“一推三公示”等规定履行入党手续和程序;

(4)做好发展党员的自查和总结汇报工作。

4、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职责:

(1)向培养对象宣传、解释党的纲领、章程,使他们明确党员的条件、权利和义务;

(2)经常同培养对象谈心,认真了解培养对象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经历等情况,如实向党支部汇报;

(3)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如实地向支部大会汇报被介绍人的情况。

(三)责任追究:

1、党委对发展党员工作更多原创文章来自不重视,组织领导和工作措施不得力,发展党员工作缺乏计划性,要责成有关党委和主要负责人认真检查,提出整改意见;

2、不履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审批把关不严,并造成一定影响的,给予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被吸收入党的,不予承认,必须重新办理入党手续;

3、违背党性原则,对一些表现比较优秀、党员群众公认的入党申请人故意排挤和阻挠,不及时培养考察或长期不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发展事宜的,对支部书记及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经教育不改的,予以组织调整。

4、考察失真,介绍失实或弄虚作假,把一些不符合入党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对党委主要负责人实行诫勉,对党支部书记和相关责任人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或必要的党纪处分,并取消所发展的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资格。

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受到责任追究的,相应地取消其当年评选评优资格。

四、具体要求

(一)要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把发展党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逐级负责,抓责任制的落实。深入研究和解决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好规划。总结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抓紧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发展党员工作质量保证体系。

(二)要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党委要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对基层发展党员工作进行跟踪督查,每半年要组织一次对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并于年初将上年度自查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将对全市发展党员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三)要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业务指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通过集中培训、检查指导等形式,有针对性的对党组织负责人、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新到岗的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帮助他们熟悉发展党员工作的相关规定,掌握其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并指导党务工作者做好发展党员档案的管理工作,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整体水平。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7

[关键词]班集体;责任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15-04

[作者简介]温洁英(1969―),女,广西柳州人,专科,广西贵港市港北区荷城小学教师,中学高级。

在校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父母、亲人的百般呵护和教师的无私关爱,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缺乏对自己、父母、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自己的东西随意乱扔而不知收拾;看到别人摔倒了,却表现出极其的冷漠;看到别人的东西掉了,视而不见;对于教师交给的任务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做了错事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推诿;在集体生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渴望得到特殊照顾而不顾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倾向。如果这样的孩子投身到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和挫折交错的社会,是无法适应的。

责任意识缺乏已经成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责任意识的培养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可见,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加强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创新班级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一)设立多种岗位,给予学生履行责任的实践机会

学生能在管理和被管理中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学会履行职责。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就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负,从而营造“积极配合、团结一致”的良好班级氛围。学生体会到“承担责任”的酸甜苦辣后,便会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应该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为明确学生的责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结合班级日常需要设“学习探究、清洁环保、体育健身、文娱活动、宣传组织、安全卫生、纪律监督”等多个岗位,并实施干部轮流制,使每个人都有服务学校、班级、同学的机会。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了充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起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意识,笔者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制订岗位责任制条例。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的分内事:班长的责任是全面监督班级的整体情况;学习委员不但要带头认真听课,还要热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协助教师收发、检查同学的作业;劳动委员要随时督促同学保持教室、桌椅的清洁卫生,督促值日生完成值日任务……让每一个孩子在平时细微的班级工作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而明确的分工,更便于工作的管理和责任追查,从而使全班学生的工作井井有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也增强了责任意识。

(二)分层管理,端正学生承担责任的态度,增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了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这个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为了调动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为班级服务的高度责任感,笔者在班级内部实行班干部竞聘上岗制。首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班长并竞选各部门部长,然后各部长自己进行公开、公平的人才招聘,管理的主体永远是学生。班级中还设立有值周班长、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各学科代表、组长等,由这些人员组成班委会,各班委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比如:早上班长来到学校后首先开始检查卫生,发现清洁区没扫或扫不干净,就马上找到劳动委员,再由劳动委员去落实人员完成相关任务。由于班干部没有履行职责而造成的后果由班长或归属部门负责人承担,并由其本人去完成打扫卫生工作。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勇于担当的习惯和面对问题先承认失误、再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管理原则是: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班干能做的事,班长不做;学生能做的事,班干不做。这样就做到了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成就感激发了委员们的责任感,责任感促使委员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取得更大的成就,从内心争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

(三)精细化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履责习惯

“精细”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对工作都要负责,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养成教育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细致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理解、掌握和执行。笔者常常告诉学生:“认真做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才能把事情做好。”为了培养学生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习惯,笔者把管理工作设定为三个步骤:一是制定具体要求,它包括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二是规范程序、有章可依,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健全计划,狠抓落实,反复渗透,不断强化,严格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只要养成了习惯就成就了稳定的自动化行为。

二、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从 “一堂课”“一次作业”“一次发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轻声慢步不追跑”“上下楼梯靠右行”开始培养良好的行为意识,从地面无污迹,室内无纸屑、墙壁无脚印开始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从“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主动热情打招呼”开始培养良好的礼仪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并持之以恒,将习惯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对每一件事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一)“三整齐”“三管住”,统一班级目标,明确个人行为责任的方向

我们都明白,班级目标是班级前进的动力,个人目标是个人前进的动力,而班级目标很多时候是通过个人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所以,开学初,笔者首先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设定一个能够让全班同学充满希望,并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班级行为目标,如在行为习惯方面制定了“三整齐”“三管住”行为目标。“三整齐”是:一是课前准备齐,每个课间,要求学生先做好下节课的准备,书放在左边,文具盒放在前边;二是桌凳摆放齐,人离开座位,凳子要整齐地放到桌子底下;三是桌面齐,如果下一节课要去专用教室上课,临走前,每一位同学都要把自己的桌面清理干净,值日生要擦净黑板并关好灯才能离开。“三管住”是:管住手,不乱扔乱画;管住脚,不乱踢乱踏;管住口,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上课不随意讲话。让“三管住”“三整齐”目标成为学生努力的方向与依据,同时也能不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还能让学生在行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成长起来。

班集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而不同的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贪玩,有的学生不写作业,有的学生上课乱讲话……这说明每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不同。所以,笔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除制定班集体努力目标外,更注重引导学生以承诺的形式为自己设定几个具体的目标,如:欠交作业的小明承诺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忘戴红领巾的小丽承诺每天佩戴红领巾来学校……在付诸实施中,让学生随时对照自己的承诺,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从而享受达标的喜悦。这样,通过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来为实现班级的总体目标努力。

慢慢地,笔者欣喜地发现,展现在面前的是整齐划一的桌椅,干净的教室……

(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荣誉。谁得到的肯定多,得到的奖励多,谁就会越来越愿意主动地为目标而奋斗。因此,奖励和肯定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

于是,笔者很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量化考核,奖惩分明。每个小组长负责对另一个小组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大体一致,如佩戴标志、集队、课前准备、午休等方面。实行量化管理,表扬的加分,批评的扣分,每周由组长统计最后得分,最高得分的在周末则被评为先进小组。先进小组成员每人可得到一颗红星奖励。每个小组长在每周的班会上都要做一周工作小结,把本周本组所存在的问题向班长汇报,由班长处理。班长处理不了的事情,再向笔者报告。然后,笔者才与班干部们一起商量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下周整改措施。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几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出安排,不仅保证了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还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学生养成了自我反省、自主管理的好习惯,从而也形成了对自己、对集体负责的意识。

三、开展多彩的活动,丰富新时代学生的责任内容

(一)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学生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在班级活动中,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笔者及时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在教师节前夕,召开了“我们爱您――老师!”的主题活动。会上由学生自己讲述各个教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他们的事迹,讲述伟人们尊敬教师的故事。笔者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所以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你们应该学习的。这样一来,学生更加热爱和尊敬教师,而且责任感逐步增强。又如开展“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让学生把平时所见所闻的关于失学儿童的经历说一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也献出一份爱,久而久之,这份同情心也会升华为一种责任感。

(二)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开展实践体验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实践内容可丰富多彩: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在少先队集体生活中体验“大雁齐飞”,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实践活动、体验要求、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例如:开展感悟亲情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担任各种角色,学会做各种家务。教育学生要协助家长做一些家里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负责。这一感悟亲情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应有的家庭责任感,使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了各行各业劳动在社会中的意义,增强了责任意识,树立了人生理想。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一切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都要有责任。责任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牢牢记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的话: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教师应真正持续有效地开展责任教育,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挑战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贾海梅.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8).

负责培养人意见篇8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媒介素养;培育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网络舆论参与者的媒体素养有待提高

近年来,网络负面和虚假言论成为影响舆论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部分网络舆论主题在信息和发表观点的时候散布虚假轻率的偏颇极端的言论,而网络舆论的受众又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由此导致的种种乱象令人堪忧。

二、参与者媒介素养不高的成因分析

由于网络媒体开放性强,准入门槛很低,网民很容易进入网络成为网络舆论的参与者,每个人都是意见表达和意见参与的主体。由于网民群体构成复杂,不同的年龄阅历、教育背景、社会阶层使得网络舆论声音呈现出良莠不齐。

(一)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多以年轻人为主。由于年轻的群体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比较高的参与意识,目前青年网民占国内网民总数的60.8%,其中18―24岁占总数的31.5%,25―30岁的占18.1%。他们渴望通过自我表现来得到认同,同时又充满热情,表现为极强好奇心。

(二)文化程度上,逐渐向低学历扩散。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相对于普通民众,属于学历较高的群体。但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其用户正在逐步向低学历群体等扩散。近几年来大专以上学历网民从86%下降到现在36.2%。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他们对遇到的问题思考肤浅,仅仅通过表象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易于盲从的特性使他们很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煽动,从而无法客观判断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一些负面结果[1]。

(三)职业分布上看,私营企业职工以及无固定职业者居多。51.3%的网民为学生、无业游民或自由职业者;有固定职业的网民中,41.8%的就职于私营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群体所受到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利益上矛盾也日益突出。他们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背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要通过网络进行渲泄和排解,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就容易走极端[1]。

以上几个群体是我国网民群体构成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国网络舆论参与者综合素养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若想继续巩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真正地把握网络舆论参与者的这些特点和特征。因此,如何提高网民的素养已经成为现今网络进一步发展所要面对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受众在网络中同时担当着信息接受方与传播方。对于一个具有高素养的人来说,不良信息有时并不能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强化他们的正面认知,因为高素质的受众保持了较活跃的批判思维,同时会理性地深刻分析媒体的传播行为。培养受众群体,使其具有主体参与意识,是改善媒体受众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2]。

三、全面提升网络舆论参与者的综合素养

(一)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什么样的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责任,新闻从业者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因为媒体从业者不是一个盈利的职业,而是一个永远将公众利益放在最前边的事业,胆略与见识也应该是其所要坚持的品格。这两年有些媒体工作者用娱乐化、商业化、低俗化来换取政治和经济利益,这是新闻从业者应当摒弃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人面对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时才不会放下反抗的勇气,才不会一味迎合,也才能发掘、清理社会的蠹虫,这样才能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为大众所了解、评论、参与。新闻媒体要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社会要不断进步,就是要舆论告诉我们,什么是民众应该做的,什么是市场应该调节的,什么是政府应该承担责任的,这才是真正的媒体责任,是广大媒体从业者应该遵守的道德素养。

(二)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能力。网络媒体想要出色的履行舆论引导的职责,就必须培养出一批业务过硬的专业人才。网络媒体从业者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就是策划能力和创新意识。当今社会,一条新闻消息的基本同时是常有的现象,如今一条信息这个网站以后,同一条信息也被其他网站转载,同质化竞争已是各媒体网站所面临的不争事实。一些信息传播者想在公众中造成某种舆论,但它不一定能转化成公众的舆论[3]。面对相同的人和事,相同的场景,能够找到不同的视角去进行报道才是博得网民关注度的有效方式。我们从原来叫大家“看什么”,到现在教大家“怎么看”,策划新闻的“新”并不局限于事实的新鲜度,还应包括视角的新颖度,要做到从万千报道中脱颖而出,媒体人就必须具备独到的新闻意识,客观、公正、深刻、独特的视角才是新闻竞争的硬本领,这样不仅能博得网民关注度,还能从源头上保证网络舆论的高质量。

(三)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榜样作用。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政府要着力培养一批代表官方的意见领袖、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他们在网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追随者,往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很多网民会理所当然的响应他们的观点,而与之相左的意见则被置之不理或恶意对抗。很多现象都说明,当网络舆情发生时,仅凭官方一家之言,往往难以让公众信服,政府需要第三方的帮助。政府要探索路子,主动培育这样一批意见领袖,他们可以是社会名人、官员政要、草根领袖,这些人平时在网上拥有很高的人气和大量的粉丝,他们介于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更像是中立的第三方,在一些舆论焦点问题上,政府可以借用他们的观点来为自己申辩,这样就可以缓冲舆论对自身的直接攻击,同时又可以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获得一个帮手,巧妙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加强与意见领袖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他们的代言,将政府的意见传递给受众,这与政府的政务微博相比,具有更好的传递效果。

(四)培养网民责任意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法律的实施需要人民群众的理解和遵守,传媒舆论合力的传播效果需要人们的支持和配合,网民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是实现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不仅是国家和主流媒体的责任,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更是责无旁贷,必须树立这种责任意识,在享受网络舆论平台带来的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就相应的肩负了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舆论秩序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随着网民数量的激增和低学历化发展趋势的愈加明显,我国网民的个人素质也愈发参差不齐,部分网民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省意识,致使网络谣言的散播,对此,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广大网民了解到网络对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种种助益,认识到维护网络舆论环境利人利己的重要意义,促进我国网民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规范网民的舆论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钢:《提高网络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策略探讨》,《网络传播》,2004年第1期,第28页

[2]马杰,译:《人为什么会被蒙骗》,《科学世界》,2007年第10期,第 P42页

[3]柴利娜:现代传播技术与深度民主的发展,《郑州大学》,2010年第9期

上一篇: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范文 下一篇: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