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2 03:03:20

防范措施篇1

1.1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控制

通常情况下通过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导致的损失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实践中该项目部在施工中采用的控制风险措施有:严格履行合同条款;严格规范施工商资质;根据市场价格来控制原材料价格;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性文件进行规范各方行为;深入研究并全面分析招标文件。

1.2规范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风险合理转移

转移风险,一般认为转移风险包括内化风险、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转移风险。该项目在实践中采取具体措施是按照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合理索赔并通过担保和工程保险向第三方转移合理风险。

1.3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须合理回避

在该项目施工前合理分析公路工程施工风险,对于施工中可预测的风险应该尽早回避或予以放弃。因客观原因导致风险增大或承受不起,特别是对于经济亏损严重、社会责任大、环境重度污染的风险,应依法予以停止施工,进而避免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消极的预防方式就是回避风险,因为回避风险具有双刃剑作用,其中既可能规避的风险,也有可能失去了企业获取收益的机会,同时也损害了各方的信誉,所以应该慎重使用。

1.4工程施工风险的合理利用

利用风险也叫风险自留,在追求合理合法利润情况下勇于担当风险,特别是当风险无法避免时或风险可能带来利益的时候,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实践中对风险予以经济学分析,并予以证明的结果是自己承担风险比工程保险更经济,无论是可预测的风险还是已经发生的可承受范围的风险,都是这样的。除非对于风险成本比较大的不可承受的,才通过相关途径予以规避或请求保险。

二、根据项目风险评价结果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2.1雨季施工措施

关于路基土石方施工。根据雨季施工的需要,必须合理安排机具和劳力,特别是进入雨季施工的路基工程,必须快速组织施工。按照“集中人力、分段突击”原则组织雨季期间安排施工计划。本着完成一段再开下一段的计划,做到随挖、随填、随压,当日进度当日完成。为防止施工路面压实中积水情况出现,应按施工规范对路基填土施工予以整平压实。为保证施工中路面雨水及时排出,在开挖路堑时应开挖纵向或横向排水沟。针对雨季天气情况,雨前施工应选择低洼处等不利地段先行施工。雨后应重点检查路拱及边沟等排水设施的排水情况、碾压完成或未碾压的路基排水及渗水情况、路床积水情况。路基因雨出现问题应挖出换碎石或换混凝土等。关于混凝土路面施工。混凝土施工特别依赖天气,因此必须在浇筑前及时天气状况,遇有下雨一般不建议浇筑施工,如果赶工期必须在雨天施工,则必须准备充足防雨工具或设备以便在雨天施工时及时防雨。针对刚浇好的混凝土防雨的方式是由于不宜直接覆盖防雨材料,因此在混凝土上架上支架加盖防雨材料。雨季混凝土施工要充分做好运输、劳力准备,使浇筑各工序间距要缩短,中间遇雨即盖上篷布继续施工,尽量坚持完成,反对盲目施工,绝对杜绝纵向、竖向施工缝。加强值勤工作,下雨时工地上必须认真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及时处理。

2.2高温季节施工措施

施工中遇有夏季高温季节,对工作人员应重点做好安全生产和防暑降温工作,对砼的养护则及时喷水,保证施工质量。做好卫生工作,一般从职工食堂、宿舍、办公室、厕所的环境卫生方面保障施工人员生活环境的洁净,防止生病,并定期喷洒消毒剂或防止虫蝇叮咬,预防流行病蔓延。在电力方面,用电高峰期必须定期全面检查、保养电气设备,在施工现场和职工住处严谨禁止乱拉电线。雨季打雷是多发现象,因此必须安装避雷设施防止雷击或触电事故的发生。高温期间施工必须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凡检查不合格者不得在高温条件下作业,因此必须进行就业和入暑前的健康检查。

三、总结

认真督促检查,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得力,确实保证职工健康。根据生产和职工健康的需要,合理安排生产班次和劳动作息时间,对在特殊环境下(如露天、暴晒等环境)施工的人员,采取诸如遮阳、通风等措施或调整工作时间,早晚工作,中午休息,防止职工中暑和其他事故的发生,炎热时期派医务人员深入工地进行巡回防治观察。一旦发生中暑等事故,立即进行紧急抢救或送医院急诊抢救。

防范措施篇2

关键词:人为灾害;防范措施;灾害管理;灾害预警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09-02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仅2011年度就爆发了众多意想不到的灾害,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10月土耳其凡城地震事件、12月菲律宾热带风暴“天鹰”入侵导致的洪灾等。同样,我国近年也是灾害不断,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除此,各类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废水污染以及矿难等灾害更是接连不断发生,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及地区可以避免遭受灾害的袭击。各种灾害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并因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计造成4.3 亿人次受灾,死亡(含失踪112人)1126人,紧急转移安置939.4万人次,最终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1]

面对这些残酷的事实,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灾害问题,积极探求灾害产生巨大破坏性的原因。而大量事实表明人类自身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灾害发生或进一步激发某些已经存在的事故隐患,最终使得这些隐患显性化为灾害事故,如人类修建道路、劈山开矿、滥砍乱伐等行为就会诱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现在常见的温室效应、酸雨、大气污染等,虽然是以自然灾害的形态表现出来,实际却是由人类行为所诱发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诱发灾害的因素中,不仅包含自然因素还包含人为因素,而且随着人类活动性的加强,自然诱因的比重在相对下降,人为诱因所占比重却呈上升趋势。如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4.5万元,其中人为致灾7起,占总数的47%,虽然数量少于自然致灾,但不能忽视的是,直接经济损失却是以人为因素诱发为主,主要为采矿和工程建设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231万元,占总数的81%。[2] 由此可见,人为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损失,如何防范人为灾害的产生,或面对人为灾害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降低其造成的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人为灾害的内涵界定

灾害是指能够造成国家或社会财富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它们是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异常现象。根据诱发灾害产生的原因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及复合灾害。具体到每类别的灾害又可以再划分为若干子类别或子子类别。而我们研究的人为灾害主要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行为对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现象及过程。根据不同分类标准,人为灾害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如按照导致形成灾害的人员数目可以分为个体人为灾害与团体人为灾害;按照人为灾害发生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与事后灾害;按照人们是否具有主观动机可以分为道德性灾害及过失性灾害;按照灾害对象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灾害、技术灾害及社会灾害等,这些都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三、人为灾害的主要防范措施

与自然灾害不同,人为灾害具有主观性,通过采取某些相应措施是可以提前预防或避免发生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为灾害,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建立完善人为灾害防范体系,减少或避免人为灾害的产生。

(一)建立健全综合性灾害管理机构

灾害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要想良性运转,有效指挥,必须设立一个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而事实也证明面对任何灾害,仅靠单个部门、单个临时指挥机构都无法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它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和联动。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常设灾害管理机构,实现对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治理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完善决策指挥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类相关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机制,负责理顺各级灾害管理机构,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从而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

作为政府,应当迅速展开灾害管理的立法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灾害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出现的新型灾害及时研究其特点、成因,有针对性的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使对其的防治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薄弱环节如灾情统计、民众救灾救援义务等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快各灾害层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如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修订预案体系,根据日常演练效果查找不足、改进预案体系,使其真正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

(三)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

政府官员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及灾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灾害的防治工作,甚至会导致灾害发生或加大灾害损害程度。因此,国家应完善对政府行政人员的奖惩机制,加大对于防灾减灾工作业绩的考核比重,改变政府官员只注重GDP发展模式的观点,将其与相关人员的职务升迁、工资晋级、日常考核与行政问责等相联系,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出现灾害事故的人员实施问责制;对于分管地区或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出色的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实行来改进政府官员的态度,使其能够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减少或杜绝相关人员因为追求地区经济效益而采取的不当措施或不道德行为。

(四)将灾害预警机制常规化,坚持灾害源头预防与治理

近年来,我们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多,防治灾害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因此要做好常规的灾害预警工作,做到把灾害控制在源头,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1.加强对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正如前文所说,现今灾害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占八成以上,很多灾害就是由于人的不当行为造成。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定期深入社区、校园、农村及工厂等人口密集地区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建立新闻媒体、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培训、演习等措施在民众中普及防灾避险、安全自救互救等知识。

2.建立健全灾害风险评估、动态监管机制。据有关数据表明,做好灾害风险的评估、监管工作,提前预报灾害隐患至少可以杜绝60%以上人为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风险评估与监管的重要性。这里的监管不仅包括政府对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管,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监管。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风险评估工作,构建合理风险评估体系;做到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工作;实施分级、分区域管理和动态监管;对危险地区、重点风险源头实行标注等各项工作,并使之长效化。

3.加强信息建设,及时披露灾害信息。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政府应当对能够预见的灾害通过合理的渠道及时、准确告知民众,使之做到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事件发生之初应当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并对民众提供指导与帮助。通过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可以引导民众排除不安定因素,消除恐慌心理,从而保持社会稳定,降低灾害所带来的衍生危害。如在我国,甲流H1N1发生初期也因为政府在第一时间及时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并提供详细指导,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恐慌。

(五) 优化地区基础防灾设施建设

防灾设施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安全体系的主要硬件部分,因此在设计本地区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将减灾防灾功能纳入规划,尤其是交通、电力、给排水、消防、防洪等基础设施承担着地区防灾救灾的主要功能,直接面对灾害的考验,更要重点加强其防灾和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建设标准的设定和施工质量的监管与验收。除此,防灾设施的建设布局还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灾害的特点,做到合理布局,并使它们与相关部门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形成防灾设施的联动机制。

(六)积极推进科技防灾减灾,提高灾害管理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较低,不能及时准确提供预警导致灾害发生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气象、地震等破坏力较大的灾害。因此,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科技防灾减灾迫在眉睫。作为灾害防范的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当积极鼓励开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科学研究,根据灾害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发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并加以应用,如提高对恶劣天气、地震的预测预报能力;提高对煤矿渗水层的勘探等。此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各种救援装备的技术含量,支持并鼓励灾害管理专家进行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防灾减灾工作的智囊团作用。

(七)加大灾害管理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灾害管理保障体系贯穿于灾前、灾时及灾后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可以说保障体系的完整与否将会决定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如何。1.对于人的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按照灾害类型不同建立针对性的救援队伍,并逐步增加人员数量;此外,还应积极宣传、培训,引导更多民众加入防灾救援的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提高其社会化程度,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专业、兼职、志愿者三支队伍有机结合的机制。2.对于财的保障:应加大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资金投入力度,并积极探寻多种筹资渠道,实行政府、社会、经济主体各方面相结合的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同样对于救灾及灾后重建应积极完善损失补偿机制,加大商业保险及社会公益性基金的补偿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扩大巨灾保险体系的险种,强调它的公益性和适度强制性,从而有效分散风险,减少政府压力及害损失。3.对于物的保障:应完善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地区布局,合理确定物资品种及储藏方式,扩大应急物资调配运送渠道。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魏礼群.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0[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1).

[3] 裴宏志,曹淑敏,王慧敏.城市洪水风险管理与灾害补偿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防范措施篇3

关键词 急诊 护理 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40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401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处于上升期,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急诊是医疗纠纷易发地。认真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了急诊的防范措施。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施护;正确认识和处理护患纠纷;强化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改变服务模式。通过对急诊护士加强法律和服务意识教育,改变服务模式,近年来无1例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的产生,护理质量得以提高。通过加强急诊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了急诊纠纷的产生,确保了护理质量优质、安全。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处于上升期,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急诊是医疗纠纷易发地。认真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了急诊的防范措施。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施护;正确认识和处理护患纠纷;强化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改变服务模式。通过对急诊护士加强法律和服务意识教育,改变服务模式,近年来无1例与护理相关的医疗纠纷的产生,护理质量得以提高。通过加强急诊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了急诊纠纷的产生,确保了护理质量优质、安全。

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首先,教育护士视患者为整体的人,给患者全面的身心护理,尊重其人格、尊严、信仰及价值观,坦诚地与患者沟通,并时刻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良好的护理作用,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年轻的急诊护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同时选派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使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抢救危急患者的能力。

首先,教育护士视患者为整体的人,给患者全面的身心护理,尊重其人格、尊严、信仰及价值观,坦诚地与患者沟通,并时刻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良好的护理作用,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对年轻的急诊护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同时选派高年资、有经验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使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抢救危急患者的能力。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要求每位护理工作者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力求做到规范化、程序化。而管理上要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要求每位护理工作者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力求做到规范化、程序化。而管理上要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并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护理文书记录到位,强化规范管理

护理文书记录到位,强化规范管理

针对护理文书具有法律依据的重要性,规范了各种文书记录制度,对急诊观察室危重患者都要写交班报告,急诊绿色通道所有抢救患者必须详细记录抢救过程、用药情况及患者转归等,急诊预检登记要认真、详细,同时要求所有护理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楚、整洁。记录详细、无漏记,护士长做到每天检查落实情况。

针对护理文书具有法律依据的重要性,规范了各种文书记录制度,对急诊观察室危重患者都要写交班报告,急诊绿色通道所有抢救患者必须详细记录抢救过程、用药情况及患者转归等,急诊预检登记要认真、详细,同时要求所有护理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楚、整洁。记录详细、无漏记,护士长做到每天检查落实情况。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施护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施护

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四要”,即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遵守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以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四要”,即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遵守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以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正确认识和处理护患纠纷

正确认识和处理护患纠纷

一旦发生纠纷,无论护理责任大小,管理者都应积极调查事情的真相,给纠纷的处理提供正确的依据,主动掌握第一线索,以免处于被动状态。

一旦发生纠纷,无论护理责任大小,管理者都应积极调查事情的真相,给纠纷的处理提供正确的依据,主动掌握第一线索,以免处于被动状态。

强化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改变服务模式

强化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改变服务模式

组织护士学习交流的艺术和沟通的技巧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护士的工作和处事能力。并不断强化护士优质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自觉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同情心接待每一位患者。

组织护士学习交流的艺术和沟通的技巧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护士的工作和处事能力。并不断强化护士优质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自觉的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同情心接待每一位患者。

加强设备、设施的管理,保证功能完好

加强设备、设施的管理,保证功能完好

制定仪器设备使用操作常规及保养使用档案、仪器使用情况记录,每天对仪器进行常规保养,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仪器用完后,各班及时清洁处理、消毒放回原处备用。做到急救药品每日清点,急救器械功能完好,保证临床使用安全、及时。

制定仪器设备使用操作常规及保养使用档案、仪器使用情况记录,每天对仪器进行常规保养,并检查其性能是否完好,仪器用完后,各班及时清洁处理、消毒放回原处备用。做到急救药品每日清点,急救器械功能完好,保证临床使用安全、及时。

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

培养护士的主动沟通意识:针对急诊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患者进入急诊室,接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应诊,将其安置在诊室的床上或椅子上,以关切温和的语气做适当的安慰,以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同时及时呼唤值班医生前来接诊患者。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避免某些纠纷的发生,而且还能起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用。

培养护士的主动沟通意识:针对急诊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患者进入急诊室,接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应诊,将其安置在诊室的床上或椅子上,以关切温和的语气做适当的安慰,以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同时及时呼唤值班医生前来接诊患者。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避免某些纠纷的发生,而且还能起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作用。

掌握并熟练应用护理各项操作技术:患者在医生未到之前应看情况及时处理,如外伤应用敷料加压包扎,测量血压、体温、心率。及时汇报给值班医生,医生在检查的同时应备好氧气吸入,静脉通路的建立,留置尿管,负压吸引器等各项用物。医生下医嘱后尽快用到患者身上。不延误一刻一秒。

掌握并熟练应用护理各项操作技术:患者在医生未到之前应看情况及时处理,如外伤应用敷料加压包扎,测量血压、体温、心率。及时汇报给值班医生,医生在检查的同时应备好氧气吸入,静脉通路的建立,留置尿管,负压吸引器等各项用物。医生下医嘱后尽快用到患者身上。不延误一刻一秒。

加强服务理念: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为减少夜间检查、划价、配药时间,急诊护士事先与相关科室电话联系等候患者,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开设急救绿色通道,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加强服务理念: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为减少夜间检查、划价、配药时间,急诊护士事先与相关科室电话联系等候患者,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开设急救绿色通道,使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用心沟通,促进理解:对于晚上来诊的慢性病或非急性病患者,应在接诊前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并讲解急诊的工作特点,使患者能予以谅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用心沟通,促进理解:对于晚上来诊的慢性病或非急性病患者,应在接诊前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并讲解急诊的工作特点,使患者能予以谅解,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急诊护理纠纷,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和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树立了医院良好的急诊窗口形象,提高了患者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急诊护理纠纷,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和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树立了医院良好的急诊窗口形象,提高了患者对急诊工作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防范措施篇4

【关键词】消防管理;高层建筑物;火灾预防

1 高层建筑物与消防

高层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从火灾的扑救到人员的逃生等,都有着更大的困难和更高的技术要求。我国的高层建筑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很快。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地加快,高层建筑物在我国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其安全问题,特别是消防安全,我们不得不给予足够的关注。我国的高层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一类和二类。性质重要、火灾危险性大、疏散和扑救难度大的高层建筑划为一类,其他为二类。

2 高层建筑物的火灾特点

2.1 燃烧迅速,火势蔓延速度快

高层建筑中,火势的发展速度比在普通建筑中快得多,主要原因有:1)易形成“烟囱效应”。高层建筑有许多竖向井道,如楼梯间、电梯井、电缆井、排气道等,如果没有防火分隔或防火分隔措施不当,发生火灾时,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形成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2)易受风力的影响。

风力对高层建筑火灾蔓延有明显的影响,据测定建筑物10米高处的风速为5米/秒,在30米高处的风速为8.7米/秒,在60米高处的风速为12.3米/秒,在90米高处的风速为15米/秒,风速增大,势必会加速火势的蔓延扩大,因而更加难以控制火势和迅速有效地灭火。③高层建筑自身特点引发火灾传播速度快。高层建筑为了维持其坚牢稳固,通常建筑基地比较大,楼层越高,相对的所要求的基地也就越大,由此单一楼层面积也就比普通的建筑物要大,整体的楼层面积也就更为宽阔,发生火灾时,燃烧的范围也就很大,火灾的传播速度快。同时,高层建筑物多走廊、通道、出口,也会加速火势的扩展。

2.2 火灾温度高

不燃结构的一般建筑物火灾温度大约在900℃,而高层建筑物火灾的温度可达1300℃,人在70℃的条件下,只能承受半分钟左右,所以人在如此高温下进行逃生时,对人的身体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同时高温高热使外部的施救人员不易靠近,而且因为高热蓄积的结果,一旦外部有大量的空气进人,瞬间就会引起大火。

2.3 毒气危害大,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在高层建筑物火灾死亡的人中,70%-80%是中毒窒息而死的,烟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物在装修的过程中,追求美观、新颖,使用合板、塑胶、纤维等易燃材料,火灾时不断燃烧迅速,并产生大量烟雾及有毒气体,危害很大。

2.4 火灾扑救难度很大

1)疏散营救难。由于高层建筑物楼房高、层次多、垂直距离大,着火后,被困人员多,疏散距离很大,导致救人与灭火的冲突,特别是在有烟、断电情况下疏散,更易造成疏散营救难的情况。2)指挥难。由于浓烟高温,消防员不易接近起火部位,易造成错误判断。在指挥高层建筑物灭火中要立体救火,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技术战术措施必须一致正确,后勤保障力量一定要跟得上,这都是火场指挥员要考虑到的,同时由于受到建筑物屏蔽和火区高温的影响,通讯联系干扰很大,指挥必须要现场调整解决好,才能有效地指挥。

3 高层建筑物火灾原因

3.1 电气使用引发火灾

高层建筑物中用电量大,电气用具种类繁多,安装时为了美观,电线隐蔽式铺设,隐藏在吊顶和装饰墙内,散热条件差,易发生故障,造成事故。

3.2 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这是高层建筑物火灾最常见的原因。高层建筑物内居民使用明火,如厨房和锅炉用火会引起火灾,一些可燃气体泄漏遇明火会发生燃烧爆炸,也有儿童玩火引起火灾,甚或是抽烟时的不慎,也可以引发火灾。

3.3 违章操作引发火灾

有些高层建筑物在维修建筑物和设备时,进行切割焊接,因操作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火灾事故。

4 高层建筑物火灾的防范

4.1 规范高层建筑物设施

1)高层建筑物都必须有火灾自动报警、灭火喷淋系统,消防设施要完备有效。2)防火分区要严格控制面积大小,防火分区是用较高耐火极限的墙和楼板等构件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蔓延的防火区域,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防火分区的最大面积要严格: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物的每层每个防火分区最大允许面积为1000平方米,二类的高层建筑物为1500平方米,地下室为500平方米。控制最大面积是为了在允许时间内把火扑灭,确保人员疏散安全。3)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避难层或避难间是保障高层建筑物内人员在发生火灾时安全脱险的一项有效措施。4)设置消防电梯。在高层建筑物工作生活的人们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是电梯,当发生火灾时人们会下意识地逃往电梯,若在火灾刚发生时,利用电梯或许可以成功的疏散人员。5)室内装修应当用不燃材料装修。

4.2 加强消防管理工作

1)落实消防制度,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对高层建筑物内的工作人员要制定岗位防火职责,每一幢高层建筑物内至少有一个专职防火人员,每一层最好有一名兼职防火人员,同时这些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防知识培训,要做到分工明、责任清、各负其责。2)制定灭火预案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演练。这一点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第8章中有具体的要求,高层建筑物火灾作为突发事件,应制定火灾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并按照处置方案进行教育训练和模拟演练,做到发生火灾时按照预案规范处置,临危不乱,从而减少人员伤亡。3)定期检查、维修、测试固定消防设施,确保完好有效。这些固定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是发现火灾以及扑灭火灾强有力的保障。4)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制度,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很多火灾都是由于隐患长期不整改或没有及时消除而引起来的,每日防火巡查制度的落实,也能有效地预防火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高峰.他们为何跳楼[J].中国消防,2003(04).

防范措施篇5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患者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如何提升护士素质,防范、化解护患纠纷,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1 防范措施

(1)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护患沟通 护理人员要改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取得合作和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共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防范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如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一定要避免超范围操作,最大限度防范纠纷的发生。

(3)加强住院患者的管理,杜绝各种隐患 利用入院宣教向患者告知医院有关规定、作息时间、贵重物品保管、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患者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尽量使患者感到满意。

(4)加强规范管理使护理文书记录到位 病例要准确、及时、客观的书写,认真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并加强医护交流,避免记录不符,加强护理文书的检查指导和评价。抢救患者时要求准确记录就诊时间、抢救时间、死亡时间,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都不能记录马虎,特别是抢救观察中生命体征记录尤为重要。

(5)培养护理人员责任心:①密切观察病情,正确理解医嘱及治疗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以便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与护理,杜绝因疏忽而造成的医疗事故。②坚守工作岗位,不得随意串岗;③微机记费时,必须认真仔细,尽量避免重费、错账的发生。一旦出错,要及时与病人沟通,说明原因,求得病人或其家属的谅解,并及时纠正。

(6)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防范机制 护理工作具有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细以及时间连续性等特点,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检测防范机制,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7)保证急救药品、设备完好 急救药品、器材齐全,抢救用品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费灭菌、定期检查维修。使用后及时补充、维修,确保完好率达到百分百,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8)强化医疗收费的规范意识,提高医疗收费透明度 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严把医嘱录入、核对关,按规定收费,禁止巧立项目,以免增加患者负担。做到服务公开,收费价格公开,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有关费用疑虑,以减少护理纠纷。

防范措施篇6

【关键字】预防接种;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04-02

预防接种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有效措施。国家对于预防接种工作也是相当的重视。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造成了很多接种事故和不良反应的发生[1]。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降低了预防接种的功效。本文就预防接种中的常见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县城预防接种中心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自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此接受预防接种的100位小孩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医务人员10名,工作人员3名。

1.2一般方法

通过随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相关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儿童进行访问,收集预防接种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此外,我们查阅了相关性的报导、资料,以求全面的总结收集预防接种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

2 结果

在这100位参与到预防接种的小孩儿中,有1位小孩儿在接种后出现了过敏反应,一位小孩儿在接种后出现了伤口感染。预防接种的其他情况良好。

3 讨论

3.1 常见影响因素

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后,我们发现,影响预防接种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八个方面:

1)疫苗本身的原因。疫苗本身所用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或者疫苗制备过程中加人的某些防腐剂或吸附剂等可能会引起免疫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2]。

2)疫苗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当,导致疫苗长时间的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冷冻冷藏混淆,导致反复融冻,不仅大大降低了疫苗的原有特性,还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性,引发不良的反应。

3)参与接种对象的身体状况,比如精神状况或者某些特殊的病理状况,过敏体质,免疫缺陷等,都可能在疫苗接种之后产生异常反应。

4)相关医务人员或者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导致在操作工程中技术应用不当,导致不良反应或者事故的发生。

5)相关医务人员或者工作人员对于预防接种的流程规范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无菌操作的观念。或者预防接种的药物配制环境不合理,开启前没有进行颈部消毒,导致药物被颗粒微尘污染,从而引发不良反应和相关风险增加[3]。

6)预防接种前没有进行预检或者预检过程不谨慎,没有仔细询问接种对象的患病史、过敏史以及过往的药物副反应,在接种产生偶合反应或者接种事故。

7)医务人员没有详细介绍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或者接种对象监护人没有认真听取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没有进行必要的留院观察,导致接种后引发不良反应等。

8)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三查七对,或者接种后的观察巡视量不足,没有及时发现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等。

3.2防范措施

根据收集到的预防接种的常见影响因素,我们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关防范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强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确保预防接种效果的表达,健全我国预防接种制度。其防范措施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

生物制剂质量管理。国家在预防接种方面早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要求。《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就是对疫苗的供应渠道、冷链贮存等环节的规范要求。所以在预防接种的相关环节就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疫苗的采购和储藏,确保疫苗的质量。另外疫苗流通还应该坚持逐级订购、妥善储存和安全运输,运送到相应存储中心后,应该按照不同疫苗的特性要求放入不同的冷链条件中进行管理[4]。而且应该按照品名、规格、批号码放整齐,凸显包装标志。预防接种中心需要统一从疾控中心领购疫苗,并做好登记。在运输到预防接种中心时应该密切监测疫苗的温度。对于需要冷冻的疫苗,必须保证疫苗与疫苗之间,疫苗与冷库壁之间留有一定的冷气循环通道,保证冷冻的效果。定期对疫苗进行检测,并检查冷冻环境,确保即将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质量有保证的疫苗。

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相关预防接种中心和产妇科医院应该肩负起预防接种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积极的向准妈妈或者婴幼儿家长灌输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认识到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婴儿出生后,通过电话或者家访等形式积极劝导家长带领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或者通过发放相关预防接种的资料,引导家长仔细阅读。在预防接种中心和免疫门诊宣传栏张贴儿童免疫接种的宣传资料和国家对于疫苗接种的规划等。

安全接种。在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预防接种过程。对于前来接种的人员,医务人员有义务详细询问了解接种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以往的患病史、过敏史、药物副反应,针对特定的情况制定特定的接种类型[5]。还应该加强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意识,培训监督医务人员的接种技能,定期考核接种操作技术和规范流程。进行专业的疫苗消毒技术培训,强化接种过程中的消毒流程,做到安全接种,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接种后的巡视和注意事项讲解,以及三查七对等专项工作,科学有效的避免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和接种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而预防接种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的预防接种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的强化,健全预防接种体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敏. 预防接种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J]. 中国伤残医学,2013,08:418-419.

[2] 靳里平. 疫苗接种风险因素中相关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J]. 医学动物防制,2011,01:82+84.

[3] 蓝羲,周玉清. 预防接种服务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06:560-564.

[4] 宁雪梅,陈晓梅,丁婷. 预防接种工作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947.

防范措施篇7

关键词 雷电;危害;防雷工程;规范施工;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8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32-01

由于许多建设单位不重视防雷安全,在新建建筑物过程中防雷意识淡薄,尤其是疏忽了防雷装置隐蔽施工规范,因此在防雷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发现许多问题。防雷装置施工人员对防雷相关规范的理解不一致,防雷工程不按照规范施工,有些工程是施工人员变动频繁致使施工不连贯导致工程施工质量,还有一些更为严重,未设计先开工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均是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的问题,给建筑物及人的生命财产留下了安全隐患。建筑物防雷工程是防雷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防雷工程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完善好防雷措施,按照规范、图纸严格施工[1-4]。

1 雷电的形成对建筑物的危害

雷电是一种极为宏伟壮观的自然现象,一些云团分别带有正、负电荷,因此在雷电形成过程中,由于这些云团对大地产生静电感应,使得地面也带有电荷,其极性与云团相反。当云团电荷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形成强大的电场产生先导放电,即云团与大地之间,或不同电荷的云团之间击穿空气的游离放电,强度达25~35 kV/cm。由于云团向地面的先导放电是逐渐发展的,呈阶梯式(跳跃式),当其到达架空输电线、高耸建筑物时,地面产生逆主放电,对地面建筑物形成危害。高层民用建筑物及其电子和网络设备等容易遭受雷击,如雷电波入侵、雷电感应、侧击雷、直击雷等,均将产生严重损害。因此,对防雷工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确保防雷系统的可靠性。

2 防雷工程规范施工措施

2.1 燃气管道防雷措施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第10.8.5条规定:进出建筑物的燃气管道的进出口处、室外的屋面管、立管、放散管、引入管和燃气设备等处均应有防雷、防静电接地设施。根据上述规范要求,燃气管道需做防雷接地。利用建筑物现有的防雷装置,系统规范的与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等电位联结是最经济、简捷、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建筑物主体外墙装饰完工后,燃气管道敷设完才安装到建筑物,因此在设计制作建筑电气施工图时,应当注意预留燃气管道的防雷接地端子的设计,使电气专业施工时可以确保预留燃气管道的防雷接地端子,以减轻防雷接地安装难度和不便。安装燃气管道前期准备工作应当事先安排好计划事项,由燃气公司与建筑业主商谈妥当,从而可以避免日后安装的麻烦,因为在建筑物主体完工时再协商燃气管道安装等事宜就极为不便了。最佳方案是保持建筑主体工程与防雷接地装置在设计、施工以及投入使用3个阶段的同步进行[5]。

2.2 建筑物外墙的空调室外机防雷措施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规定:应将45 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在建筑工程完工验收投入使用后,用户在建筑外墙安装分体空调,一般未采取室外机防雷措施。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防雷接地装置预留端子,所以无法进行等电位联结。规范中还规定,高度超过60 m的建筑物,其防侧击雷的等电位的保护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3.3.10条一、二、四款的规定,并将60 m及以上外墙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接地连接。因此,建筑物外墙上安装的空调室外机,只要其安装高度超过规范要求,其金属支架和金属外壳就应与防雷装置连接[6]。

2.3 浴室等电位联结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中规定,设洗浴设备的卫生间应作等电位联结(LEB)。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浴室等电位联结常被疏忽。在主体施工过程中也要完成浴室等电位设置,其属于隐蔽工程的部分,但是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未按要求设置安装,也有安装了等电位联结盒未与建筑的柱、梁钢筋焊接导通形同虚设。为了实现卫生间内的电位高于地电位,应当进行卫生间内局部等电位联结,使各个金属构件、金属管道等通过等电位联结线连接,使之处在同一电位上,从而避免电位差的产生而导致雷击事故。人体在洗浴时皮肤完全湿透,较小电压通过金属构件和管道便可导致电击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该类事故无法通过隔离变压器、装漏电保护器等来防范,只能通过局部等电位联结解决。由此,通过等电位联结的作用,可以避免任何来源

导入的不正常电压产生电位差,从而有效避免了电击事故的发生。

2.4 其他防雷措施

根据《防雷设计规范》第3.5.4条规定: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信号灯及其他用电设备的线路,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止雷电波侵入的设施。因此,在配电箱(盘)内,宜在开关的电源侧与外壳之间装设过电压保护器。

3 结语

以上介绍了雷电的危害及防雷施工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存在普遍性的问题,施工单位应加强防雷意识,在图纸会审或在防雷施工时注意检查防雷保护环节,并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补充,避免安全隐患的产生。总之,采取综合防雷措施有效地防御雷电灾害的发生,是建筑物建设中的一项主要任务[7]。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黄杰,石田斗.一次雷电灾害的调查和防雷隐患分析及对策[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S1):118-119.

[5] 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6] 刘卫国.农村防雷装置的施工要求[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00-301.

防范措施篇8

关键词:审计;审计风险;原因;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和明显。但是审计工作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往往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担,同时也给审计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内涵

由于审计行业本身的职业特点导致审计工作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事实上指的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内容和数据没有公允地反映财务具体的状况,但是审计人员因为某些原因而判定为公允反映的一种客观事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内容和数据已经客观地反映了财务的状况,但是审计人员却认为没有客观地进行反映并且发表了偏颇性极大的审计结论的客观事实。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具有一些特征,就内容上进行归纳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必然存在性。审计的工作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内容,而且审计中所存在的风险往往会使财务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并且极易出现差错。但是审计风险仍会一直存在,我们不能人为加以控制,更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消除。很多人都不希望审计存在风险,审计人员也是如此,但是由于一些客观事实和审计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就会导致这种审计风险的发生,但是尽管如此,这并不是审计工作人员有意而为的。

2.客观潜在性。审计的风险很可能会引起一定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不是说一定会出现损失,举个例子说明,有些错误在没有发现时就被自然接受,若以后不去验证,就不会出现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损失。

3.过程持续性。审计的风险并不是针对某一环节而言,而是存在于整个的过程中,从审计计划开始,一直到审计的结束。这一过程具有持续性,有些时候审计人员往往对企业过于了解,出于信任而疏于调查,这样无疑是构成审计风险的直接原因。

4.内容深层次性。审计的风险后果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层面,不仅仅涵盖了政治内容,还有一些经济内容和社会内容。若某一审计环节一旦出现偏差而导致审计结论的错误,如果处理的不当就会上升到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者社会问题,所以审计风险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层次性质。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法律环境的变化性。审计具体的工作是处在一种特定的、多变的法律环境之中。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也是具有法律保护的内容,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往往也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受法律的约束和管理。法律会赋予审计组织一定的职责权利,但是也会要求审计组织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是一种双向的行为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的要求会也随之提高。审计相关法律中的对象已经从简单的财务责任拓展为管理方面的职责和经营方面的职责两部分内容,同时审计的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从普通的会计记录到日常的经营内容,审计职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原来的经济监督已经演化为现如今的经济评价和鉴定。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也从简单的查账扩大到检查经营活动中是否具有不法行为等内容,比如说舞弊和故意浪费行为等问题。上述的审计责任、范围会进一步向外扩展,同时诱发一定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由于审计的具体要求有了一些变化,进而审计的对象也跟着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如今的审计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这种复杂化的发展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审计的风险。现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而且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也卓有成效,使得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存在的经济组织形式复杂多样。同时这些经济组织还会有复杂的业务内容,其中会涵盖重组、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等内容。变化多样的交易种类和工具,在交易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社会公众往往会希望审计人员能够真实地揭露一些会计舞弊现象和问题,并且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做客观地评估,有效判断相关企业在会计方面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帮助有关人士顺利做出重要的决断。

(二)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和素质偏低。审计人员工作能力也会影响审计整体的工作进程和工作结果,根据规定,审计人员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才能上岗工作,所以一名审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职业业务处理能力。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各方面能力和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使办事效率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审计人员要做到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且这也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活动是一种经过周密计划的工作内容,这往往要求审计的工作人员要有严谨的作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才能查出财务内容中的细微问题,审计工作虽然有基本的专业知识作为技能积累,但是职业道德素质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却与未来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息息相关。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毕竟有限,很难满足社会公众所给予的期望,所以就这点问题来看现如今的审计工作是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2.审计方法本身存在审计风险。审计方法本身也会影响审计的风险形成。审计方法往往是依赖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的测试内容。有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和作用主要就是减少经济活动中的错误和漏洞,因为内部控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能避免审计过程中失误和漏洞。比如说内部控制人员间的相互串通或者管理人员导致的内部控制系统失效,而这种系统损坏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控制风险。一般审计工作中会采用审计抽样方法,这样可以加快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取证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样本和总体间的不同,使得审计得出的结论与事实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现阶段的审计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成本与风险相均衡的重要审计方法,但是这种审计方法的进行程序往往会以接受一定的风险作为前提。审计的工作人员也明白这种抽样的样本内容不能代表整体,主观层面与客观事实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是不能杜绝审计风险的产生。

四、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

1.进一步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慢慢会涌现出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事物,这对于审计工作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有关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同时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健全和完善其内容。现阶段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具体情况往往是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准确地按照法规的要求去做。但是这样的事实背后也在体现另一种问题:法律法规没有严格地规范审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所以造成部分审计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所以我们要求进一步准确约束和规范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关行为。要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制定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不断进行合理化地修改,运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方法加强审计质量,制约不合理审计行为,规范具体的操作步骤,做到有法可依,按规章办事,不做越权行为。

2.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审计工作人员的能力问题往往关乎着审计工作的开展。所以我们要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审计人员可以定期参加由审计机构组织的相关审计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能够快速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审计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工作中风险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审计工作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符合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增强风险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尽量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审计人员不仅要从思想上进行有效地转变,还要从行动上有所改进,不能光说不去做,要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审计人员要随经济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不仅仅包括专业化的知识内容,还有一些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工作的经验。审计人员需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所以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对待工作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不断磨炼自己,完善自己。

3.审计质量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质量可以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审计工作应把握住质量化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四点原则。其一,规范原则。审计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需要付出的耐心和细心往往要很多,而且规范化的原则,往往有助于扫清一些过程上的问题和困难,所以审计的工作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要求办事,进一步规范实行审计工作的章程和操作步骤。其二,真实原则。审计工作本来就是对审计对象财务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监控,所以它的工作特点就要求审计要具有一定的客观真实性,并且所依据的原则也应如此,所审计的内容也必须是真实的内容,否则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其三,合法原则。这点原则很重要,审计工作必须是国家法律范围允许内的行为和内容。其四,严谨原则。审计工作是一项具有难度的工作内容,如果工作人员没有严谨的作风,审计工作往往难以展开,审计人员必须坚持科学、公正、认真的作风和态度,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4.审计风险良好监控。要想规避一定的审计风险,就要把监控工作做到位。这部分内容往往体现在对审计报告的监控。审计工作必须经过层层检查,对于不合理或者有问题的底稿要及时进行修改或者重写,没有理清的审计责任要找到真实的资料加以审核,作出分析。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资料依据,所以对于审计报告的监控就是对审计工作本身的监控。想要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就要在审计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下手。内部控制系统往往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错误和漏洞,进一步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所以我们要注重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全面实行质量上的监控,提高了审计质量才能够化解问题,并且规避一定的审计风险。但是质量和风险成反比,往往是质量越高,所要承担的风险就会减少,而审计的质量越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审计风险的发生。审计工作中往往要求工作流程合理并且完善。规范化的操作和执行流程可以加快工作的速度,同时提高一定的工作效率。

五、结论

审计工作反映着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同时关乎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实。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文化素养和实际办事能力,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审计风险,要通过寻找有效的方法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薛莹 王淑芹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景春.新时期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1):187.

[2]宋丝雨.企业审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76-78.

上一篇:急救措施范文 下一篇:个体工商户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