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10 02:49:49

田园诗歌

田园诗歌篇1

论文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人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从自然中获得体悟以达到“神超形越”,这便是玄学家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一、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时期,学者们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包括纬之学。东汉灭亡后,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士族中的“名士”,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庄子》结合起来,统称“三玄”,作为这种思想学说的根据,而称为“玄学”。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形成一时之风,在清淡之中,尽管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仍是维护儒家伦理观念的。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用“援志人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后来,魏晋之际的向秀和晋朝的郭象注《庄子》,改为“有”是自然存在,“无不能生有”,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封建秩序体现了天理的自然。而裴颇的《崇有论》,与“贵无”说相对立,肯定“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从而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绝对必要。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已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佛学中的般若学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不久很快与玄学合流。后来佛学渐盛,玄学渐衰。玄学家在《周易》和《论语》的注释中,开始注重义理,而且博采众说,自出新意,改变了汉代只重章句、训话,严守师法、家法的常规,从而超过了汉代的经师,对后世注释经籍有一定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归隐思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为官。陶渊明实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但无疑是得阳(现江西九江)的望族。只是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动乱,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辞赋、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而在其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对陶明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两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论著作中,《文心雕龙》似乎没有提到,而在《诗品》中钟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源出于应壕,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思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旧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宗也。”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黄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腆,自曹、刘、鲍、谢、杜诸人,皆莫及也。

    陶渊明的诗歌,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练达,也没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更看不到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柔情,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他无论遭遇何种生活,在他的诗歌中表露不出大喜大悲的情感,其语言、音调、节奏乃至意境都给人自然、质朴的感觉。“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之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之也。”(《欧阳修诗文论》之《梅圣俞诗集序》)这里欧阳修并没有给陶渊明的诗作任何评价,但他对梅尧臣的评价同样让读者感受到陶诗亦然;陶渊明诗歌朴素平谈,不事雕塑,谈后如见村姑野志,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及影响

    陶渊明留传至今的诗歌总共125首,除部分饮酒诗和咏怀诗外,绝大部分为田园诗,约80首,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劝农》、《饮酒》、《寸运》、《移居》、《咏贫士》等。这些田园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然风光的憧憬,对劳动的认识和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并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的天地,从而成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从内容上看,围绕乡村生活写云雨、写雷电、写花草树木、写鸟兽虫鱼,处处充满田园气息。从语言上看,他的每一首诗并非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提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带的成分,呈现出明净单纯、准确得体、自然朴素的特点,如“暖暖远人材,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白雪的轻盈,“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春风的踪迹,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从意境上看,陶诗不追求华美的外表,而以乡村随处可见可闻的事物作抒情对象.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简洁真诚,让读者从总体上去感受那种田园风光自然完美的意境,真可谓意境隽永。

    五、儒道佛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儒家、道家均为我国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均为“九流十家”之一(《汉书·艺文志》)。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的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其思想内核是“道发自然”,提倡“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主张“无为而治”。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提倡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主张以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陶渊明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追求人生的真性与超越,“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性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他的《五柳先生传》曾这样描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蔽穿结,革瓢累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写出了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陶渊明29岁之后曾出仕一归隐一再出仕一再归隐,到41岁多次经历了仕、耕生活之后,对农民淳朴感情的赞美,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无剥削无压迫社会的向往,在《归园田居》、《饮酒诗》、《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系列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仁义”思想,“无为”思想,“断除烦恼”思想对他的影响。“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既是陶渊明41年生活的总结,也是他思想变化的真实再现,“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五首》),“吾生梦幻间,何事继尘羁”《饮酒二十首》,充分展现出陶渊明摒除追名逐利,摒弃世俗羁绊的思想,在精神上超越尘世,逃避现实,在现实中隐居田园、回归自然。

田园诗歌篇2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主题;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27-02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杰出的一位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一动乱时期,我国涌现出嵇康、刘玲、谢灵运等一大批杰出诗人,而陶渊明则是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陶渊明因厌倦官场的黑暗与浮华,毅然归隐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并以此为素材,创造了大量优秀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之前的中国古典诗歌相比,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主题

在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人生活糜烂,意志消沉,老庄道学兴起,文人多纵情山水,以逃避现实,于是玄言诗和山水诗开始盛行。而另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深感官场黑暗,于是弃官归隐,寻求人生的真谛,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最典型代表,他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充分反映了这一现状。

(一)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作于作者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之后,因此这些诗主要表达了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乐趣,反映了作者冲破藩篱后的怡然自得的心境。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主要的主题。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立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道出了作者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描写了乡村风光的美好和田园生活的恬淡,以及诗人对上层生活的厌恶,表明了他从此退隐并不再出仕的决心。而陶渊明的另一首诗《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更成为千古名句,集中体现了作者归隐后的喜悦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二)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

辞官隐退之后,陶渊明开始了田园生活。农业劳动是辛苦的,但诗人却沉浸其中,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他习惯于在优美静穆的自然环境下躬身农耕,与周围农民交往,逐渐产生了一种热爱农业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例如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的第一首:“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抒发了诗人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之情。而《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虽然此诗透露出农耕生活的辛苦,但也表达了作者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表达了作者远离官场后心境的愉悦与满足。

(三)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年轻时曾有儒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是后来,诗人几次出仕都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他转而辞官隐居,独善其身。陶渊明因对现实生活不满,因此憧憬着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的这一思想在《桃花源诗并记》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其中“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几句诗表达的是村人相互砥砺从事劳动以及他们的友善态度和自由自在的精神风貌。“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几句说的是春蚕丰收了,秋天庄稼也成熟了,但再也不用向官府缴税了。虽然人们之间不能够互相来往,但却可以听到临近人家鸡鸣狗犬的声音。“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恬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边走边唱的高兴情形,老人们到处游玩的欢喜之情,人们生活是如此高兴快活,无忧无虑。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非常卓著,但是在他在世时,却没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唐代,人们才逐渐注意到陶渊明的诗,他的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以及柳宗元等著名诗人都受到了陶渊明诗歌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而他的田园诗,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渊明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

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千古流传,这与他诗歌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诗人多讲究华丽的辞藻,而陶渊明的诗歌则风格迥然不同。陶渊明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他所过的是朴素的农村生活,每天所目睹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这些都要求他尽可能地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语言和白描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这促使陶渊明的田园诗逐渐形成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没有奇特的意象、瑰丽的辞藻和艳富的想象。陶渊明诗歌的魅力,全在于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和感情力量。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正如苏轼所说,陶诗“质而实绮瘤而实腆”,这表明陶诗在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风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在语言上的特点,也是其不朽魅力所在。

(二)陶诗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不平凡的意境,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田园诗常常从自然平凡的景象、生活中取材,然后再通过诗人的加工和组合会呈现出新的意境,给读者以独特的美的感受。陶渊明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开掘出不平凡的意境,所以他的田园诗就有着很好的意境美。例如“旧人室内睹,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中的这句诗,所描写的虽然是一束荆条,但这一束照明用的平常荆条,一经诗人之笔,却展现了亲友乡邻之间其乐融融的氛围,增强了他们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得益于诗人甘愿辞官归隐,躬耕田野,坚守精神家园的高尚品格,是诗人独到的生活体验的反应。“弊庐蔽床席”这句很简单的诗句,仅仅通过“床席”二字,就具体细致而又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生活情形,写出了诗人安贫和节俭的品格,这句诗看起来平凡,实际上却极不平凡,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安贫乐道、超然洒脱的情怀。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而朴素,但却不平凡。因为他的诗在朴素中展现出一种绮丽和独具。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大多平淡无奇,但是这些极其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笔触,就能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不平凡,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凄凄岁暮风,黔黔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这几句诗,诗人在毫不经意之中刻画出了下雪的时候一切微妙的感受,并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相通的和谐。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陶渊明诗歌中的景语几乎都与他诗中所描写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这一融合,一种极不平凡的思想境界就展现出来了,让人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

(三)陶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

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只描述平凡事物和具体形象,然而却表达了诗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可谓含蓄深厚,他往往将写景和抒情有机组合起来,使之融会贯通,他虽然描绘的是普普通通的事物,然而表达出来的确是高于世人的感情。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诗句,极为含蓄而深厚,简直可以说达到了化境。正因为如此,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又极为深远。陶诗所写之景虽然平淡无奇,但是他却不拘泥于所看到的实有景象,而是将自己的心境与所目睹的景象联系起来,使他们相互融合。他所写的都是意中之境,他的诗作,只是简笔勾勒出景物的轮廓,求神似而不求形似,通过这种形式,将自己的情感外化到自然景物之上。他所使用的是以意造景的手法,即通过将自然景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使其与人的生活以及感情相融合,做到情与景的相互渗透,创造出一种“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远境界。

结语

陶渊明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古典诗人之一,他的艺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是陶渊明最经典的诗歌作品。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他独到的生命体验和高尚的情怀,抒发了他洁身自好、陶醉于自然之中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品格。他的田园诗,无论是从思想性上看,还是从艺术性上看,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学价值很高。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张今歌,赵圆圆.陶渊明田园诗不朽魅力之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郭改芹.试析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风格及思想内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

[3]张转梅.浅评陶渊明的田园诗[J].文史,2010,(8).

田园诗歌篇3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深远影响 异同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6-02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背景是不相同的,孟浩然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世之道与当时出现太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在仕途上太过坎坷,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孟浩然依旧能够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喜欢漫游于大好的河山。孟浩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自然流露出他对归隐山林的无限向往之情。

王维的诗是综合各个方向的好的地方、各个角度来表达他诗的意境。对于王维的一生来说,他和孟浩然的仕途不顺不同的是,王维是一个精通诗、书、画、音乐等的诗人。

一、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的共同之处

(一)从题材的角度来说

都是从山水诗的角度出发,结合田园诗和作者的感情来进行描写,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着活力,生动有趣,王维和孟浩然的写作手法就可以将大自然的最自然的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相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多层面表达个人感情,提高了诗歌的质量。

(二)从艺术手法来说

几乎都是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叙事文的叙述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一个场景,其诗把个人的感情放在其中,看似诗作平淡无奇,没有任何华丽的外表,但是却总有很多的寓意在其中。

(三)都属于平淡的诗风,属于“清”派

在描述上会给人创造出一种非常闲静清远的意境,这也是我认为的田园山水诗的艺术传统所共有的、所表达的。王维的诗大多数是“清”,孟浩然的诗是淡

(四)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王维在《渭川田家》一诗中: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年牧童,倚仗候荆扉。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把刚入夏天的黄昏在乡间的人和事物非常巧妙地连接起来,描绘出了一幅十分安静静谧的乡村生活的景象,其中不乏充满着诗情画意,一幅浪漫的乡村风景画,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这种闲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孟浩然的一些诗中也充满着白描手法,这样的手法使整个诗歌更加精致,很多东西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可谓是点睛之笔。就他的名篇来说《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又比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在这首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就是他向往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的真实写照,孟浩然是一个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仕途不畅,总有坎坷,所以渴望着安静的田园生活,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

(五)写作的选材上

几乎都是采用山、水、泉、石、松、柳,通过这些简单的大自然的原始材料、随处可见的风景来表达着对生活很细微的但却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虽然很简单但却充满着大道理,文笔十分的平意近人,十分的平淡甚至可以说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很简单纯粹,但是就是可以体会出一种真切的深刻的思想。

(六)大多数都会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维的诗歌中经常是静态的景物却会给人一种动态的美好,表现出了田园山水的特别的情趣和意蕴。其实田园山水诗中的动就是为了衬托静的意境,或是更加突出静的这种氛围意境的美好,来达到诗歌中田园山水诗的艺术效果。例如《田园乐》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刻犹眠。在我看来,这两句诗描写了满满枝头盛开的桃花还带着清晨的晶莹剔透的闪闪发光的水珠,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让人分外欢喜,花开得更娇艳。远处是嫩绿的草丛,在淡淡的弥漫的晨雾中更加的鲜绿,让人欲罢不能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突出了静的闲适和悠然自得,我想诗人在作此首诗歌的快乐也在此处了吧。孟浩然的诗中这样的手法也不在少数,比如《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歌是描写了在日光快要降落的时候,天空的晚霞将天色染成了让人昏沉的色彩,乘舟归来的人儿回到鹿门,在这途中所看到的情景,通过归人,在船到岸的岸头的争吵还有家家户户的烟寥寥升起,这样的动态描绘,将不同的景象描绘在一幅画面里,没有任何的违和感。让人反而觉得这样的乡土人情是多么的亲切。同时期也表达此时作者对于这样的简单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

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王维的诗歌会注意到自然界万物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变化,比如光线的明暗变化。在《渭川田家》一诗中的: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终南山》中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它们都是注意到了自然界事物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对一天不同时期的光照甚至都有特别注意的地方,这样就绘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精美画卷。而孟浩然的诗歌中的诗句更多的很直接地就表现出大自然景物的本来魅力,例如:“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实不管是水气蒸腾的云梦还是潮如雪涌的钱塘,都写出了波澜壮阔的声势。这样非常恢宏气势的描写更加加深了整体美感,更加营造出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有想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的冲动,增添了太多的绚丽的色彩。

第二,王维和孟浩然在诗句的整体的把握上是不一样的,王维的诗句诗词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方法,他会在传情答意的过程中加入色彩的感情渲染,使其会在感情的表达上调节一种色调,并表达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对象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点点之间的联系,采用恰当的色彩来渲染情绪,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写出的诗歌更加让人愿意去深刻探讨,去努力地融入其中,去理解诗歌的画意。例如他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萍池中的轻舟回荡,归舟以后的绿萍慢慢地恢复,突然间又被垂下的杨柳打开,这样的描写,生动地描写出绿萍、春池、翠柳的形态,同时运用了绿色的一系列的色彩来表达绿的深意。王维这首诗中绿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大脑,满眼的绿色,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也同时流露出春天春风让人身心愉快,清新人生,不知道春意的到来让多少人扫去了心头的烦恼和忧愁。绿色是让人心情变明媚的色,它代表着平静和安定。王维的诗歌经常会采用绿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绿是一种感情寄托。

第三,孟浩然出生在开元盛世,有着一腔的报国热血,可是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因此他此后的一生几乎都是选择悠闲自得的生活,喜欢漫游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将他那一颗报国无门的心也投入到这样的美景中,去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魅力,融入在其中。孟浩然的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淡”。从他的每一首诗歌中都可以体会出一种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风。在不同的角度看,孟浩然的诗歌大多都是表达归隐山林一种闲适的情感,每一句诗歌都不是充满着活泼绚丽的词语,足够的朴实无华,但品味起来却是深远无穷,意境深刻。诗歌中总是充满着淡雅,这种独特的风格体现在语言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不同于陈子昂的朴实却充满着古老的味道,更不是那种浮夸艳丽的感觉,就是清新隽逸。其实,孟浩然的诗,如果你不仔细品味,你不会发现他的诗歌的显眼点、亮点在哪里,但是如果你可以耐住性子慢慢品尝,你就会发现他诗歌中的香味,他的诗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如果你不够有足够的耐心,我认为你是品尝不出他的色香的。孟浩然之所以有这样特别的风格我认为和他的本身的胸怀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接受佛家思想的人,他懂得如何可以做到静悟,如何心里保持静待,所以他的山水诗是让人有清旷淡远的感觉,但是却不是平淡无奇的,是平淡中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或许每一句话我们一开始会觉得写得十分不费力气,但是细读你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自然地表达着情感。

第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部分采用五言格律的形式来写作,这样的手法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有名的,盛名一时,在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对大好河山、壮阔的山川、湖泊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他自己隐世生活的描绘,也有在漫游途中的所感所见的事物的描述,更有对乡村农家生活的反映,就是这样的简单,看似平淡的描述中,却表达着很多的个人情感。孟浩然的诗歌常采用白描,而王维是采用点的结合,孟浩然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诗歌缺乏强烈的色彩上的差别对比,但是孟浩然他会运用从高处入笔,随意地结合他的平淡的思想,就会营造出一种平淡深远的氛围。同样的孟浩然的诗歌表达的多是感受,他对山水田园画卷的深刻描绘是比较少的。

第五,和孟浩然的田园山水画相比较,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多变的。王维的田园山水画是充满着不同格调和风格,有时候王维的诗歌非常的大气或是说气魄恢宏,所描述的场景是十分开阔的;但是有时候王维的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就是十分的细腻甚至可以说把事物描绘得十分的深刻,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更加应该说的是王维擅长用点点结合的方式,增加颜色的渲染,来活灵活现表达大好河山的景象。王维在写作上甚至会用层层叠叠、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通过层层加深的手段让诗歌的色彩更加的鲜明,所表达的更加透彻。王维有时候会追求生活在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环境中,不被世俗所打扰的心境,因此很多这样的山水诗人会很愿意生活在寂静的环境中,体会这样一种别样的快乐。

三、结语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田园山水诗中,很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中却充满着很多作者个人的感情,也让后代人对诗歌有了很深的体会。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作家,虽然两人在写作的艺术形式或是手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但却都有着各自让人欣赏的地方。他们二人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出的氛围让我们这代人对古代的山水田园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古代文学文化进行深入思索,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推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我相信,这样的历经千年时间洗礼的独特诗风会在当今也会因其独特的魅力而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孟浩然.孟浩然诗集[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田园诗歌篇4

1、王维擅长描写田园的诗歌;

2、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孟浩然并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而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

(来源:文章屋网 )

田园诗歌篇5

关键词:玄学派 田园诗 玄理诗 花园境界

一、马维尔其人其诗

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 16211678)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歌有歌颂自然的哲理诗,赞咏爱情的抒情诗,也有讽刺诗和赞美革命领袖的颂歌。1681年他的《各体诗集》出版时并没有引起多大注意,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T.S.艾略特给予玄学派诗人高度评价之后,马维尔作为这派的一员才得以闻名。提起以“新颖的意象和奇特的比喻”著称于世的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是公认的最杰出的代表,马维尔则被认为是仅次于邓恩、比其他诸人更能吸引一般读者的玄学派诗人,即所谓“主要的次要诗人”或“最伟大的小诗人”。(西渡,2005:51)这也许是因为他诗作数量相对较少的缘故。

马维尔在英国文学史上自有他不可磨灭的地位,他被一些批评家看作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首先,他继承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浪漫主义传统,比如斯宾塞、西德尼田园诗的风格,而且通过与玄理诗特点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其次,他开启了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时代”,批判和讽刺的诗歌逐渐取代抒情诗。他写诗多用双行偶句,下启了德莱顿和蒲柏的诗风。“他的诗作虽不多,正好跨着这两个诗歌潮流,在英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从文艺复兴后期到古典主义的过渡。”(西渡,2005:51)

二、《花园》远观 ―― 田园诗与玄理诗的完美融合

马维尔最广为人知的诗当属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但是他的《花园》一诗自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首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宁静而深沉的作品。”(杨冬、张云君,2009:242)该诗文字绮丽,音韵优美,意象生动,思想深邃,将田园诗的风格和玄理诗的特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该诗属于“牧歌”传统,也称田园诗,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托斯,他被认为是田园诗的创始人,“田园诗,顾名思义,就是描写牧人们生活的诗歌,在他的笔下,牧羊人谈吐优雅,吟唱优美的歌谣,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约翰・阿尔伯特・梅西,2006:55)他的田园诗对西方诗歌影响很大,使得这种诗体成为西方近代几乎所有语言的一个传统诗体之一。文艺复兴时期,田园诗再度成为受人喜爱的体裁,代表作有斯宾塞的《牧童月历》及马娄的《多情牧童致爱人》。英国诗人蒲柏十六岁时写了春夏秋冬四首牧歌,在序言里他宣称“牧歌是人们所说的黄金时代的图像”。(西渡,2005:58)的确,牧歌这一西方文学中的不朽传统,已成为诗人在遭遇挫折或对现实不满时寄托希望和理想的载体。马维尔在《花园》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韦治伍德在《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一书中指出:“这首最可爱的花园诗是对英国失去了的和平的一首挽歌。”(西渡,2005:61)

与传统田园诗描绘牧羊人生活的广阔田野不同,《花园》描绘的是伊甸园般的园林美景。诗人躲开追名逐利的人群,远离熙熙攘攘的人间,来到一座田园风光浓郁、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这个花园满目翠绿,幽静安宁,诗人独自漫步其中,尽享园中之乐,清新自然的气息让读者也不禁心向往之。

其次,马维尔之前的诗人在田园诗作中多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作为虔诚清教徒和玄学派诗人的马维尔则在描绘田园美景之外,融入了浓厚的宗教意味和哲理思考。玄学派诗歌的突出特征在于对新颖意象和奇特比喻的运用。这些诗歌常采用说理辩论的方式,从科学、哲学、神学中摄取意象,善用典故,主题复杂,充满了智慧与创造力,被称作“学人之诗”,那些奇异而新颖的意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这首《花园》诗一开始先用说理的口气批评人们无端为功利名誉烦恼,然后指出粉红脂白不如这满园翠绿可爱,用象征的手法说男女之爱不如对自然之爱,下一节引用两个典故,说明人生和爱情一样,热闹之后要退隐到大自然之中。“花园”这个标题让人联想到上帝创造的伊甸园,在第五节里,诗人忽然跌了一脚,这是充满宗教联想的比喻。第六节中出现了名句“把一切创造出来的,都化为虚妄,变成绿荫的中一个绿色思想”。绿荫和绿色思想的对照,意象清新,内涵丰富。然后,诗人的灵魂化身为一只白鸟,在泉水边整理它的翎翮。生动优美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哲理入诗,正是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之一。最后诗人回到现实中的花园,花匠用花草设计了一个日晷,借用天文学的意象表达时间主题。纵观《花园》全诗,处处可见玄理诗的典型特征。

三、《花园》探幽 ―― 退隐 神游 回归

诗人恰似一个向导,带领读者开始一场奇妙之旅,先是退隐到一座幽静的园林之内,然后神游其中,最后回归现实。

西方文学中的花园,是十分常见的意象,花园主题常和退隐思想结合。一般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在对比中或歌颂田园牧歌世界的美好,或描述退隐乡间的快乐,或表达沉思带来的心灵喜悦。这首诗的第一节谴责世人不知享受园林之乐,只知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用棕榈叶奖赏胜利者,用橡树叶嘉奖勇士,用月桂做桂冠献给诗人,而这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为什么不去欣赏整个园林,偏去争那些草木呢?第二、三、四节发展了第一节的思想,在这里,诗人邂逅了久寻而不遇的“宁静”和“天真”,得以感受这“甜美的幽独”。接着,诗人对比了女子之美和自然之美,白色、红色象征着前者,翠绿则象征着后者,诗人认为女子之美远不及自然之美,凡俗的男女之爱也不如园林之爱圣洁。紧接着第四节引用两个神话典故,太阳神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潘神追求女神希任克斯,追而不得,两位女神分别变成了月桂和芦苇,在热烈的追逐之后,爱在自然里找到了“最好的影息地”,女子之美变成自然之美,男女之爱也转化成自然之爱,从而都得到了永恒,这儿完美体现了玄学派诗人对“奇喻”的运用。

在第五、六、七节中,诗人开始了他的神游之旅。这场神游之旅又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逐层递进。第一层可称为感官的愉悦。第五节的描写盈溢着浓郁的感官美,“成熟的苹果”,“甜美的葡萄”,“美酒一般的琼浆”,缠绕的瓜藤,拟人化了的自然分外可爱,好似对待恋人一样对待诗人。沉醉之际,诗人被瓜绊了一脚,倒在了青草上,从而进入了第二层次的体验――头脑的幸福。第六节写到,“头脑因乐事减少,退缩到自己的幸福中去了。”只有在这宁静的花园里,头脑才可以清醒地反观和认识自我,找到真正的幸福。头脑能够创造一个新世界――绿色的世界。在这里,一切都化成了无形的、不受尘世沾染的、无邪的绿色思想,诗人体验了第三个层次――灵魂的狂喜。在这园林的泉边树下,灵魂摆脱了肉体的外衣,化作一只白鸟,“滑翔到果树的枝上”,梳拢它银白色的羽毛,在更长途的飞翔之前,这银色的羽毛上如水波似地荡漾着各色光彩。“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人的魂灵只有通过暂时摆脱肉体的束缚,进入出神状态,才能达到与神相交的境界――即更长途的飞翔,从而窥见真理,这一节用优美的意象表达了这一思想。”(王佐良、李赋宁,2006:262)

经历过三重体验之后,第八节诗人总结道:“这就是幸福的“花园境界”的写照”,然后又认识到这种幸福是不会属于凡人的,诗人也不能永远处在出神的境界,还是要回归到现实中间。第九节中诗人回到了现实中的花园,在这里花匠用花草设计了一个日晷,温和的阳光照在芬芳的花草上,标记出时间,辛勤的蜜蜂也一边工作一边计算它的时间。“如果没有花草蜜蜂这些自然界的东西,就计算不出时间,时间就是不存在的,于是大自然就战胜了时间,获得了永恒。”(王佐良、李赋宁,2006:263)至此,诗人仍然在赞咏自然。

四、《花园》回望 ―― 绿荫里沉思的白鸟

关于马维尔整首诗,当代英国诗人、批评家燕卜逊认为是“通过解决矛盾达到理想的单纯境界”。(西渡,2005:60)杨周翰先生认为这首诗“从正面表达马维尔的理想精神境界”。(西渡,2005:61)王佐良先生认为“这首诗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世界才是人的理想世界”。(王佐良、何其莘,2006:255)他对这首诗做了精到的总结:“诗人感到在人世追逐荣名实在不如隐居花园,后来凭想象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伊甸园。但是中间经过若干层次,一层比一层更纯净,更自在,直到超凡脱尘,而他的伊甸园又不同与圣经上的伊甸园,其中并无夏娃出现,也就没有“原罪”的威胁。然而诗人又知道希冀“超出凡人的部分,是妄想”,所以最后一节又回到一种中层境界,安于“用碧草和鲜花来计算”时间的人世的普通的花园”。(王佐良,1991:29)跟随诗人结束花园之旅,置身园外回望时,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在乱世中的处世态度,那就是他追求的幸福的“花园境界”――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纯净的、永恒的美,像一只栖息在绿荫中的白鸟,在宁静、无邪的花园里独自沉思,体验感官、头脑和灵魂的三重喜悦。

参考文献:

[1]西渡,《名家读外国诗》,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杨冬、张云君,《西方中古和文艺复兴文学》下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3]约翰・阿尔伯特・梅西著,孙青等译,《文学史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佐良、李赋宁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田园诗歌篇6

[关键词] 盛唐盛世;盛唐诗歌;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中图分类号】 I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00-2

“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曾经如此称呼,以玄宗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盛唐是政治开明,经济腾飞,文化繁盛与天才幸运巧妙结合的产物。盛唐的诗歌在盛唐这个时代背景下以其健康向上的风采,恢宏豪放的气质被后世推崇为“盛唐诗歌气象”。雄浑豪放的盛唐气象中,诗歌鸣奏着盛唐气象的主旋律,是唐帝国文治武治与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所结出的硕果。

说到“盛唐”,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空前繁荣,政治上实行开明的政策,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开放,思想高度活跃,而且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也都表现出诸多高峰。盛唐时期诗赋散文、传奇小说,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使诗歌成为盛唐的一朵奇葩。

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盛唐的诗歌也正体现出南北文化汇流的浩瀚的局面。唐代对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对外空前开放;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得中国的传统音乐、舞蹈、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盛唐文化”,其中,诗歌成为盛唐文化最为璀璨的星星。

盛唐诗歌是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并将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之中开创出一代新风:雄健刚劲的风骨,高远浑成的意境,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盛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魅力

山水田园诗起于北朝时代晋宋之间,陶渊明为田园诗之祖,谢灵运为山水诗之祖。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与陶谢是一脉相承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擅长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其主要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裴迪、常建等人,其中最能代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造成就和卓越风貌的当推王、孟二人。王维和孟浩然他们是诗歌自然美的寻求者,发现者,欣赏者,表现者并进而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诗情画意来概括,他能诗善画,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可以说他的诗是盛唐文化艺术的结合。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山水田园,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等等。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情”与“画”的高度统一。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篇为王维的佳作之一,雨后秋山明快舒畅、清新幽静的环境构成了全诗的基调。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早年具有儒家的抱负、中年具有道家的风采、晚年得佛家的精髓,很符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人格理想。

在当时,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的诗人是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孟诗空阔无际,气象不凡。就连李白也如是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如《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诗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美不加渲染,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

二、盛唐边塞诗派的辉煌成就

盛唐时期与田园诗派齐名的自然是边塞诗派。边塞诗人对边塞乐于吟咏,再加上盛唐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继而形成了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他们笔下描写边塞风光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战士杀敌报国的如“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对战争的厌恶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回忆李将军。”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众多领域,悲中见奇,平中见壮,始终洋溢着积极的情怀,从中也体现出了盛唐的时代精神。

边塞诗在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盛唐的边塞诗派是以高适和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人群创作的边塞诗,最富盛名的要属高适和岑参,并称“高岑”。岑参的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著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川碎石大如斗”。高适的诗尚质主理,以赋见长,以议论而出之,代表作《燕歌行》、《塞上》等。在《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从大量的诗歌中可以看出,盛唐的边塞诗以勇武的英雄气概和昂扬的格调著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也蕴含着丰富的军事美―进取之美、壮烈之美、勇毅之美。

三、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采

代表唐代乃至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是盛唐的两位诗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他们用诗歌寄托着自己的情怀,也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盛唐的博大。李白在诗中寄托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个性的解放,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对保卫疆土的战士给予歌颂,如《塞下曲》;对生活的思考《长干行》;对自由的渴望《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未来的希望《行路难》;对苍生救济的愿望《梁园吟》等等。

李白是一个至高的浪漫天才诗人,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完美表现者。在他的作品中,如《梦留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中大都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李白时常神往遐远的幻想,不论是指人或指诗,李白都是一个浪漫主义天才,也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不自觉的打上了盛唐的诗歌印记。

四、诗圣杜甫的写实主义风采

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常以“李杜”来代表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为盛唐诗歌做出了巨大贡献。杜甫秉持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同大多文人一样有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看到权贵的豪华奢靡与穷人受冻挨饿街头的景象写下了“出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在战乱时期,因为有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所以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在穷困之际,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著名篇章。杜诗深沉含蓄,底蕴深厚,气势磅礴,笔法曲折,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五、盛唐诗歌的艺术绽放

盛唐的诗歌呈现了一种“吟咏性情”的诗学风尚。在盛唐这个具有色彩的时代,诗人们为后人展现了盛唐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体验。将盛唐的诗歌特点总结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善于追求诗歌的完美和精神的完美,盛唐诗人用心灵的诗歌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盛唐诗歌作为我国诗歌的顶峰之作,其所包含的气质和精神绝非个人所能表述完尽的,因为盛唐诗歌本身的博大精深,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自身的狭窄范畴,它已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传播学、人格心理学等发生肩负起了反映现实、讴歌时代、体味人生的重任。隐忍、刚健、自强不息的品质可以代表盛唐一代诗歌的总体风貌。盛唐精神体现出磅礴的气势,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永不停息的追求和思想上的不断深入,共同构建了“盛唐诗歌气象”。

参考文献:

[1]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M].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19.

[2]陈炎.儒释道李杜王[M].

[3]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M].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2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210

[5]盛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176.

[6]付静.盛唐边塞诗蕴含的军事美及其现代启示[M].

[7]吴经熊.唐诗四季[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8]苏雪林.唐诗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田园诗歌篇7

一、田园诗恬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二、浑然天成的意境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悠”的情,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四、清新、细腻的笔法

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诗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于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如:《归园田居》之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棒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这首诗无不展示其浓厚的生活情调,以及对质朴民风的讴歌,给人以美的享受。

田园诗歌篇8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

诗的艺术风格。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更衬托出田园的幽静、恬美。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的。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二课时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2.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上一篇: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诗歌之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