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范文

时间:2023-10-30 14:56:27

田园诗人

田园诗人篇1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魅力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人性中的真善美

(1)反映现实中的真善美。陶渊明从“躬耕自资”的生活实际出发,是前诗人从未有过的经历,从田园生活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体验。从那白描般的生活画面中,从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反映了一个不同流俗、品行高洁的形象,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窥视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他的归隐生活反映了社会现实,例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的心目中,那恬淡、宁静的几间茅舍,轻烟袅袅的幽深小巷,这一切与凶险四伏的官场天差地别。所以诗人就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诗人却被这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这样的田园诗很多,无不洋溢着祥和与安宁。

(2)反映理想中的真善美。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它不是单纯通过描写农民日常生活的辛劳来鞭挞现实社会的黑暗,而是通过描绘恬淡的田园景象来否定或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陶渊明独特的审美情趣决定的。正因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才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没有等级、没有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的人间仙境。在他走过了漫漫长夜之后,一棵菩提树上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桃花源记》诞生了。

二、透析陶渊明心中田园诗真善美的内涵

(1)是由其率真本性决定的。陶渊明诗的内容均是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是每个平凡人最平常的生活。正是选择了这样最典型意义的景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让人倍感亲切。例如:“卧起弄琴书”中的“弄”,就微妙地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在诗中没有一点夸张和虚浮,总以淳朴真情动人。虽然通篇展现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但却如叙家常,毫无矫饰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那种返璞归真、悠然自得的心志跃然纸上。

(2)与其思想追求分不开。当时东晋的贵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寒门的人则被压制。陶渊明虽有济世之才,但得不到重视,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在忍受屈辱的官场上周旋,感觉十分痛苦。加上当时老庄思想和隐居风气的盛行,于是产生了向往隐逸自然的想法。于是41岁时便毅然解职归田, 从此过起隐居的生活,在参加农业劳动的过程中,更使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也为创作田园诗提供了条件。在陶渊明的思想中,老庄哲学中核心――“自然”对他影响极深。于是他常把儒家那种虚构的淳朴无争作为理想的世界来向往。

三、陶渊明人格与作品内涵对后世田园诗的影响

(1)把诗歌推向新境界。在南朝之前人们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评价并不高,自隋唐以后,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就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就有了陶诗的影子。进入宋代以后,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的推崇,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一流诗人的地位。陶渊明那高尚的人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其磊落的胸襟、刚正的人格、淡定的生活态度、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的人生态度,追求理想家园的精神,为历代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和丰富的田园诗歌的内涵,堪称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

田园诗人篇2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也极度强大,但政治、经济的危机已开始显露。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盛唐时期。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节 孟浩然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可以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

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甚至还可以边仕边隐,名利双收。此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因此,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便大量地产生了。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到长安,求仕失望。在江淮吴越各地漫游了几年,重回故乡。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的幕僚,最后还是归隐,死在家里。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没有入过仕途,而且完全生活在开元承平时代,没有经历很多生活**,这就决定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但他的思想也没有发展到幽冷孤独的程度。

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他的《书怀贻京邑同好》诗说:“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于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但是,他四十岁北上长安,除了赢得诗坛盛名而外,求仕的希望完全落空了,他的心情开始转为愤激: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侍御维》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归故园作》

由于求仕失望,转而对当朝的权贵深表不满。《新唐书》本传说他曾经对玄宗朗诵后一首诗而遭到斥责,事情也许不可靠,但在说明这首诗的愤激心情上,却很合乎真实。大概到了晚年,他这种仕与隐的矛盾才渐渐冲淡下来。

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所写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归》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在前诗中,旅途思归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后一首诗,写惊涛如雷如雪,也颇具壮观。其他如《宿建德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晚泊浔阳望庐山》等篇,也都是漫游中的名作。

他多数的山水诗,都是写故乡襄阳的鹿门山、万山、岘山、鱼梁州、高阳池等名胜景物。例如: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其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诗中流露的怀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和我们已经很隔膜疏远了。但是,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象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公松径下的月光,经他这个熟悉故乡的诗人不经意地叙述出来,却历历如画,使我们感到平凡而又亲切。

他虽然写过“我年强以仕,无禄尚忧农”这样的诗句,他未必就亲身参加过劳动,但他究竟是半生住在农村的,他的田园诗数量虽不多,生活气息却相当浓厚: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这些诗虽然缺乏陶诗的那种理想境界,也缺乏劳动生活的体验,但前一首写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写故人情谊,淳淡而深厚。能给人历久难忘的印象。后一首,更是“淡到看不见诗”的家常话,但是,乡村黄昏的景色气氛,却写得非常真实。又如他的小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意境也很新鲜,得到了人们广泛的传诵。

苏轼曾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皮日休说他:“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龊龊束人口,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郢州孟亭记》)。都完全合乎事实。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挑、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第二节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的事,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来回长安,得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官职。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优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见《旧唐书》本传)。安史之乱,他追随玄宗不及,为安禄山所获,强迫他作给事中伪官。肃宗回京后,他一度被贬官,最后又升至尚书右丞,卒于官。

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曾经表现了一些不满。对张九龄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则积极表示支持。但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再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球》),就开始了他“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诗里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他说:“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自如,则何往而不适?”他甚至嘲笑陶渊明弃官以后又乞食,是“一惭之不忍”,以至弄得“屡乞而多惭”(以上均见《与魏居士书》)。到了晚年,他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王维的诗,保留下来的有四百多首。虽然他的诗多半无法编年,但我们还大致可以看出他前后期诗风的不同。象盛唐许多诗人一样,王维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这些诗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都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例如《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写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很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从军行》、《燕支行》等诗也是有浪漫豪情的边塞诗。

他的名作《老将行》,写一个自幼英勇、身经百战、终于被统治者弃置不用的老将,当外族侵略的时候,又雄心勃勃地奉诏出征:“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诗中既表现了老将的令人感动的爱国精神,又指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的冷漠无情,抒发了他仕途失意的不满。

在《济上四贤咏》里,他赞扬了“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的崔录事,“使气公卿座,论心游侠扬”的成文学,和“著书盈万言”、“饮水必清源”的郑、霍二山人。他们都是“解印归田里”或“中年不得意”的有志之士,诗里有意识地把他们正直高尚的形象和那些“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的“翩翩繁华子”作对比,指谪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的一面。《寓言》二首也是这一类的诗。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在前期的诗里已经有了出色的表现。例如:“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宿郑州》)。“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齐州送祖三》)等诗句,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特别是他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篇气势流畅,“大漠”两句写景尤为壮丽。《出塞作》的“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气象也很开阔。

王维后期的诗,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例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前诗所描绘的薄暮农村的景色气氛,以及那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优闲情调,都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王绩的《野望》。后一首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曾经被人认为是最得理趣的名句,但这不过是他观赏流水行云时所流露出来的“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情趣罢了。

他后期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难?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漆园》

象《鹿柴》这样的诗,如果单独地来看,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无怪胡应麟要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了。至于《孟城坳》一首,从为辋川别墅过去的主人宋之问感叹,联想到自己也不能和辋川山水同在,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漆园》一首中,他以自己亦官亦隐、“无可无不可”的萧散优游的自画像来代替古人心目中的漆园傲吏的形象,思想也同样是消极的。这些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并不能掩饰他思想上的严重缺点。

王维后期的诗,在他诗集里占有大半数的篇幅,他的山水田园的名篇如《田园东七首》、《过香积寺》、《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都是归隐以后的作品,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至于《夏日青龙寺谒操禅师》、《谒睿上人》等充满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的诗篇,就更不必说了。但是,他后期这些几乎和现实生活绝缘的、“萎弱少骨气”的山水田园诗,却因为和后代文人们的消极思想发生共鸣,受到许多文人无保留的赞美。有人甚至推尊他为“诗佛”,把他捧到和李白、杜甫同样高的地位,这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当然,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里,也有少数诗篇,佛老消极思想流露得比较少,并且具有一定的活泼自然的生活气息。例如《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写农民们心情愉快地迎接春天的欣欣向荣的气象,是很动人的。其他如《山居秋暝》、《送梓州李使君》等,也是较有生气的好诗。

王维还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绝句。例如以下两首: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归江东》

前一首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早就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后一首把对朋友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也非常新鲜。两诗的思想感情也是健康自然的。《云溪友议》记载盛唐音乐家李龟年在安史乱后流落江南所唱的“红豆生南国”、“清风明月苦相思”两首诗,也是王维写爱情的名作。

王维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从前面所举的那些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以《山居秋暝》这首名作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好象一只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象“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淇上即事田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取景上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而“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等,更表现了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的确深得陶诗“清腴”的特色(沈德潜《说诗啐语》)。

正因为他的山水诗在艺术上有这样高的成就,所以在当时和后代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其他的山水田园诗人,成就都不够高。

储光羲(707—760?)的田园诗,曾被人认为得陶诗之质朴,但这只是看到他诗的表面。例如《田家即事》:

蒲叶日已长,杏花日已滋。老农要看此,贵不违天时。迎晨起饭牛,双驾耕东甾。蚯蚓土中出,田乌随我飞。群合乱啄噪,嗷嗷如道饥。我心多恻隐,顾此两伤悲。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亲戚更相诮,我心终不移。

诗的前半,的确写得朴素真切,具有一定特色。但后段写“拨食与田乌”的“恻隐”之心,却很无聊。《田家杂兴》八首,其中也有一些朴实可喜的片段,但是象“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等诗句,却流露了相当庸俗的地主意识。倒是《钓鱼湾》小诗还清新可喜。

常建(708—765?)的山水诗艺术上比较完整,但意境非常孤僻。《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名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其他诗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泊舟盱眙》),都是他的名句。

祖咏(生卒年不详)的山水田园诗,只有《终南积雪》那首应试诗传诵较广。但从他的《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诗“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等句,可以看出他们诗中所说的“田家”,往往是住在农村的地方官僚。裴迪(生卒年不详)和王维在辋川唱和的诗颇为人们所注意,但是除了“好闲早成性”(《漆园》)的思想和王维合拍而外,在艺术上就相形见绌了。

田园诗人篇3

桂香桂谢,光阴荏苒,我尊敬的老师丁成泉教授不觉已经年逾八旬了。屈指数来,先生在桂子山读书治学,教书育人,已经生活了62个年头。1951年,先生在家乡湖南澧县读完高中,考进了华中师院中文系,1955年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次年考上川大研究生,师从国学大师黄侃弟子中有“黄门侍郎”之誉的著名学者和诗人曾缄教授(中被迫害致死)学习唐宋文学,毕业后被华中师院要了回来,从此就把自己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桂子山。

先生身材瘦高,骨骼清癯,目光炯炯,说话有力,语句铿锵,言之有物,不尚虚谈,不时呵呵地笑着,眼里就充满了温情,笑声里带点风趣与幽默,亲切中却还是有几分冷峻,令学生敬畏兼之。如今年逾八旬,步履稍显迟缓,拄了根拐杖,仍然身形正直,和蔼中透出坚定的神情。每当我在校园里远远地见到先生的身影,李贺《马诗》中的十个字就像打字一样在我脑海的屏幕上逐字敲打出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两句诗我一直认为不仅可以描写先生的形体特征,更适合用来形容先生的人格形象。

先生他们那代人是有许多的人生遗憾的,如先生自己所言,他们运气不佳,赶上了极左政治肆虐的年代,精力和才智大半耗损在了瞎折腾之中,兼职担任过中文系主任的经历,先生却不以为荣,在回忆中认为那是所谓的“双肩挑”让宝贵的光阴吞噬在了政治活动的“文山会海”里。先生的人生志向是要走“白专道路”的,以其慧性灵心和从名师学习的良好经历,他是想有大建树而绝不肯甘于教书匠的平庸人生的,但这种追求在那个年代却使他每每成为组织生活会上被批评和“帮助”的对象。但即令如此,先生仍坚持不懈地读书研究,白天不得不泡在那些莫名其妙的会上,夜晚便加班加点,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努力钻研学术。在内心深处,先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对那个荒唐的年代积累了很多愤懑。这些愤懑让他的心灵时时有揪心的疼痛,使他的人格多了几分坚硬,使他的清癯身形成为傲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先生所攻的学科极有可能也强化了他那种刚正清直的品格。在我的感觉中,追求人格清峻是大多数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人共通的特征,我常对学生讲,翻开各种文学史著作,在几千年文学史上留下声名的作家,哪一个不是傲对世俗的清高之士?而那些趋时媚上的文字即令借了官方的威权和行政的势力也始终没能成为中国文学史的正脉和主流。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荣传统。如果没有这个传统,压制精神自由的专制制度延续了几千年,文学怎能一直辉煌着!作为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我们浸润在这些先哲的文字里,怎能不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人格塑型。我这样讲,不知先生以为然否,而我是从先生的气质风度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品格,所以才一想起先生的形象,就会同时想起“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诗句,觉得李贺这两句诗简直是为先生量身定制的。

幸好先生在学术积累达到佳境的时候迎来了七十年代的最后两年和八十年代,他的学术和教学终于都有机会展开了新生面,而我们作为结束后首批高考的大学生也有幸走进了先生的课堂。提笔来为先生写点文字的时候,三十多年前给我们中文77级上课的身影犹在眼前闪动。

我有一本一直珍藏的笔记,是当年用办学生刊物时油印后废弃的16开纸张翻过来自己装订的,纸很粗糙,装订得很紧切也很整齐,封面上写了“古典”二字,足有近两寸厚,字还写得很小,密密麻麻,却也整整齐齐,那正是我听丁成泉老师唐宋文学课的笔记。这本笔记见证了先生当年教学内容的丰实和所达到的学术境界。

先生回忆,当年接到给中文77级讲授唐宋文学的任务时,他是很兴奋的,他感觉到时代风气变化以后终于有机会比较自由地施展身手了。先生有非常深厚的学养,读研期间已对唐诗下了扎实的功夫,后来更细致通读了李、杜、王、孟、高、岑、王、李、小李杜等著名诗人的全集,写了很多读书笔记,所以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而在教学理念上,他也决心打破当年极左政治影响下以阶级斗争观念强解作品篇篇讨论主题思想把好诗讲得支离破碎的八股腔调,借鉴黑格尔讲哲学强调“这一个”的方法,把每首诗词都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个体,抓住其最具特殊性的方面进行挖掘,讲出意境,讲出特点。在我的记忆中,先生的课堂形象十分潇洒,风度翩翩。走进教室,站上讲台,高瘦的身形,笔直的腰板,不知为什么他总是习惯性地先将左右袖口捋起,许是为了板书不沾粉笔灰在衣袖上吧,随之不疾不徐地讲授起来,诗作原文,史实典故,随手拈来,亦叙亦议,分析阐释,珠玑语唾,自然流淌,既谨严,又风趣,还不时边讲边走下讲台,走到我们坐的拐手椅旁边,使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聆听他略带湘音的亲切话语,我后来知道先生是有非常详细字迹工整的完整教案的,但在课堂上从不见先生照本宣科,一切都在心里,又一切都在口边。品诗到妙处,他会会心莞尔,嘿嘿笑着,怡然自得的感觉就把我们也引领到诗境中去了。

先生背得唐诗数千首,所以讲一首诗常能左右逢源地自然联系其它有关作品,在比较中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他讲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把杜诗写雨的很多句子举出来比较,他说:春夜之雨可喜,因其当春乃发,随风入夜,润物无声,而在杜甫眼里,并非雨皆可喜,雨是有好有坏的。《秋雨叹三首》中说“雨中百草秋烂死”,这雨就不好。“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此雨亦不好。“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这雨能好吗?《对雨》中写到雨对军事的不利,“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这雨当然也不好。引出这么多同一位诗人写雨的作品来比较,就把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更好地理解了“好雨”的“好”字的意涵,也更深入地体会了“喜雨”的“喜”字所包含的杜甫的美善情思。先生还顺手点出了《春夜喜雨》的文学史意义,他说这首诗全篇除标题外不用一个“喜”字,却“喜”情尽致,见出杜诗沉郁之外还有欢愉而含蓄的风格,诗学中“愁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词难工”这一难关被杜甫攻过了。他又略带幽默地纠正了清初著名杜诗研究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的一个评价,浦起龙说:“公凡写喜,必带泪写”,先生说,有《春夜喜雨》一首,浦起龙的说法就显得过于绝对,应该改成“公逢写喜,常带泪写”,不能说“必”了。先生于教学,要求每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不至于白坐五十分钟,他做到了,每堂课我们都听得很过瘾。

先生讲唐诗,精于品鉴,善于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有一次讲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诗,他举出两位唐代诗人的雪诗做比较,一位叫张打油的诗人写了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好像很会形容。可与柳宗元的《江雪》一比,高下立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写江雪,张打油的俚俗不堪,徒留笑柄,柳诗却把寒江独钓者的孤独寂寞意绪写得深刻独到,意境深远,成为千古名篇。讲边塞诗的时候,先生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境界。岑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过碛》:“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这是岑参初入戈壁沙漠的感受,眼里更多的还是沙漠奇景。到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体会就不同了,“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茫茫戈壁送别友人的怅惘之情深深地渗透在了景中,跟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一机杼,都是以景结情的手段。先生说,你们看过《夏伯阳》的电影吗?夏伯阳送别战友后,银幕上出现了很长一段大马路,那是电影蒙太奇吧,诗歌也可以蒙太奇的。这样的诗词教学怎能不引人入胜?

诗词创造意境,对意境的把握强调整体感受,先生当然在行,但先生的独到处还在于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细读结合起来,对一首诗的整体美的把握,先得做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有时甚至需要字字落实。曾有一位名家解读托名李白的《菩萨蛮》词中“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望文生义地说“人在看到碧色时是会引来伤心的”,这样讲逻辑上显然难通,为什么人见到绿色就会伤心呢,先生发现了这个问题,做了一番基于丰富文献的认真探讨,找出了唐人诗作中用“伤心”写景的大量例证,证明“伤心”在这里其实是个形容词的用法,极力形容景色碧绿,“伤心碧”就是碧得伤心,也就是美得要死的意思,是民间俗语引入诗词化俗为雅了,而在古典诗词里逐渐成为传统用法。后来先生还就此写成了《“伤心碧”浅解》的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

先生有云:“大学教师应该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是本学科的内行,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教书匠。”写到这里,我才忽然想起,我后来提倡大学教师应该成为学者型教师和教师型学者,把教学与研究连接起来,追求研究型教学,培养研究型人才,并撰文论证之,其实是老先生们的话语刻在了我的心里。先生博学睿智,是有高尚学术追求的大学教授。旧时代的老学者们提倡读书博学,忌讳轻易撰文,先生回忆他在川大读研时,一次导师谈话,突然问道:“丁成泉,你才读了几本书,掌握了多少知识,就急着写那种报屁股文章,拿去卖钱,丑不丑!”这瓢冷水让先生知道学术研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于是把精力集中在了读书和积累,走博观约取由博返约的治学道路。在那个学术受到极左政治压制的年代,先生壮心不死,总在谋划自己的学术研究。

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研究的打开了,先生开始发表一些言之有物的学术论文,例如《杜甫的句法与音节》、《以拙为巧,拙中见巧》、《略论杜甫对绝句的改造》等研究杜甫的系列论文,在学术界产生影响。1981年,先生应邀赴西安参加王维学术研讨会,带去了《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经验》的论文,会后整理成《论山水诗的诞生》一文发表,以此为契机,从此先生走上了作为中国山水诗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的学术道路。

中国是一片美丽神奇辽阔的土地,高山耸峙,大河奔流,草原平川,沙漠戈壁,其间奇峰怪石,云舒云卷,险山恶水,飞瀑流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再加星辰日月,四时奇景,人为建筑,更是气象万千。作为一个诗歌的大国,自然山水自然早就成为了诗人的审美对象,山水诗也就发展为中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重要支流,从先秦汉晋到唐宋元明清,形成了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非凡的创作成就,有非常丰富的作家作品。可是这么大一笔文学史的宝贵遗产,却在千年历史中遭儒家诗教长期贬抑,进入当代以后更被极左政治打压,六十年代初曾有过关于古代山水诗的激烈争论,提出了山水诗有不有阶级性的荒唐话题,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气候和领袖专断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狭隘文艺理论,竟然把山水诗判为剥削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是中国文学史上反现实主义的诗歌逆流,而欣赏山水诗则成了没落阶级的艺术趣味,山水诗的研究从此成为学术。

八十年代学术复苏,山水诗研究的渐渐打破,很快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先生置身其中,研讨思索,他发现,由于前述的原因,山水诗的很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研究,诸如山水诗的名称、概念和审美范畴,山水诗的文献整理,山水诗人的承传关系,山水诗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学风尚的联系,山水诗的演变轨迹,山水诗和自然美的理论资料,等等,都没有人做过专门系统的研究,当然也缺乏宏观的理论思索,以至于学界的讨论常常流于空谈,主观武断,而又彼此雷同。先生遂立意身任其事,撰写第一部《中国山水诗史》,填补这个本不该存在的学术空白,开拓中国山水诗研究的学术荒原。没有先行者的足迹可循,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学术文献资料,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先生饱尝了垦荒之苦,潜心奋斗,八年抗战,终于在1989年完成了这一艰难的学术课题,1990年5月,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著作,于是中国学术史上有了第一部《中国山水诗史》。回顾八年垦荒之苦,先生禁不住在自存的这部著作的扉页写下了“家有敝帚,享以千金”八个字,以慰劳自己的辛勤。《中国山水诗史》的开拓者地位及其理论水准和学术品位,得到了学界的公认,例如后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学者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规模更为宏大的集体著作《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就在导言里把先生的书举为这个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并以“把对山水诗的局部研究引向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相赞许,而我们知道,这正是先生的学术追求。两位后继者且不讳言先生的筚路蓝缕之功,降低了他们编写新著的艰难,使他们能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山水诗史的研究,因而在导言里衷心致谢并寄书给先生。

这项工作完成以后,先生竟然就到了退休的年龄,这无疑是华中师大的一个巨大损失,学生再无机会走进先生主讲的课堂,聆听先生的指导教育,沐浴那无声润物的“好雨”,而作为非在职的教师,没有学术经费的支持,学术界自然也会少了先生的身影。但先生一身傲骨,两袖清风,潇洒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到书斋,先生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学术,特别是他所开拓的中国山水诗史研究领域,也许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工作时间,可以让他来完成另一项重大的学术工程。他心灵安雅地置身于“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的幽静环境中,又花了近十年功夫,完成了《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的巨作,这部大书汇集了从东晋到晚清大约三十万首古诗中择选出来的三千多位作者的一万三千多首山水田园诗,总计达到三百五十多万字,光目录都多达332页。作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集成,这部书制定了严格的选录标准,广泛地搜索了历代诗歌总集、别集、选集,力求完备,入选作家有小引,作品则做了词语、典故等知识性方面的注释,对作品正文的错讹或脱漏一任其旧,以保持原貌,而另作注释予以指明。这部巨作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将引发的学术效益更是功德无量。有了这部巨作,丁成泉先生作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研究领域开拓者与奠基人的学术地位就更加稳实,更令学术后辈敬仰,他所垦殖的那一片学术园林后世学人将不断培育出累累硕果。

先生年逾八旬,身板还硬朗,可以和夫人(也是我敬爱的老师田慧兰教授)一起消闲静摄,颐养天和了。祝两位老师健康长寿!

田园诗人篇4

《豳风・七月》,而后的两汉乐府诗中亦时有描写田园的佳作,但并未成为创作的主流题材。直到陶渊明的诗歌出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田园诗歌才真正形成,并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众多类别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王维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的艺术,创作出独具风格的田园诗,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南宋诗人范成大则博采众家之长,实现了对传统田园诗题材的改造,被视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王维的田园诗是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创作视野从未脱出旧日藩篱,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等大多数在事实上都是自抒隐逸情趣的抒情诗,在描绘恬然自乐的田家生活中,寄寓诗人的隐逸情趣,表现出一种安闲自适的生活态度。而对“古代田园诗中于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1]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他虽有些描写,却表现得较为浅显。

王维的田园诗从内容来看,主要是描写农村的幽美风光和隐居生活的乐趣,曲折地表现了对混浊官场的厌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例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此诗是写他隐居山村时,在寂静中,绿竹初生、红莲花落,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而渡头灯火,菱歌晚唱,山村的生活又是欢快、热烈的。又如在《辋川别业》和《积雨辋川庄作》中,也表现了诗人获得理想隐居之所后的无限喜悦。辋川山水,不论是“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的春天景色,还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初夏风光,在诗人的笔下,都那么色彩鲜明、境界幽美。诗人在这宁静明秀的山村环境中,或与乡邻亲切交谈,或观看农家“蒸藜炊黍饷东”,或同友人饮酒垂钓、吟啸唱和,显得十分安闲自得。

王维也有极少数的田园诗是反映出农民生活得贫困和痛苦的。例如《田家》开头四句:“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接触到了农民缺衣少食的景况。《赠刘蓝田》:“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晚田始家食,馀布成我衣。”揭示了农民贫困的根由,在于赋税负担过重。但由于出身仕宦,虽说是隐居,也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别业中,因而对民生疾苦的表现较为肤浅,所写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寥寥,都是偶尔所为。在他的《新晴野望》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悠然自得的,而对农家之事,他只写了“无闲”和“事南亩”,并无疾苦所言。这表明了王维对当时农民的疾苦和农村中的封建压迫与剥削了解不多、感受不深。不过,应当注意到,诗人主要是把田园当做一种理想中的天地来歌颂的。他对农村幽美风光和恬适生活的热烈赞美,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污浊,表现他对世俗的厌恶。

范成大则一反田园诗以表现闲情逸志为主的传统写法,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把新乐府、竹枝词二者的精神巧妙地和田园诗结合在一起,改造并提高了传统田园诗的品质,赋予它以新的内容、新的生命。他在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创造性的把表现隐士田园乐趣和反映民生疾苦这两种传统类型的田园诗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他的诗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江南田园的优美风光,而且描述了农民艰辛的生活及勤劳淳朴的美德,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农家生活的欣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秀丽的风光和农家劳动、生活、习俗的场面,也能看到农民所遭受的沉重剥削和困苦的生活,大大地拓展了田园诗的题材。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这组诗不仅是最广为传诵、最有影响的诗作,也堪称我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一向被认为是其所以获得“田园诗人”称号、享盛名、定身份的代表作。

这组诗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情景,凡农家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及苦难与欢乐等,在组诗中都得到了真切生动的展现。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类似“采菱辛苦废犁I,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之类的描述,以及“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铜钱买酒回’。”这样明白如话却又犀利深刻的诗句,与此前写田园诗的诗人们的诗作风格大异其趣。在诗人所写同类题材中,还有描述农民在苛税重压下的悲惨情状,其中揭露的尤为深刻的是《后催租行》: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骨肉生离,其惨痛更胜于死别。这位老人所“不怕催租”的原因只是有三个女儿可卖,剜心割肉,而以反语自我慰藉,可谓字字真情,声声血泪。诗人于含蓄中带冷嘲的笔墨,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诗中一句“明年不怕催租苦”,道尽老农无限的艰辛和痛楚,而诗人忧虑民生的情感亦由此而默然纸上。

而他改用七绝组诗的形式写田园诗,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宋后期田园诗的创作就多采用七绝组诗的形式,每首一个专题,对农村的风土人情进行深入地表现,如华岳《田家十绝》、王翎《吴门田家十咏》,等等。

钱钟书对这组诗的评价很高,认为是深得《诗经・豳风・七月》的传承。人们读西洋文学的传统牧歌时,虽然觉得诗中形容草多么又绿又软、牛多么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净土里谈情说爱很是美好,但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钱钟书说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些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而在范成大之前的田园诗人基本上都是在描写田园生活的悠闲情趣,诗歌内容却无关社会宏旨。直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范成大根据他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2]钱钟书认为这样的成就,使得范成大可以跟陶潜相提并论,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田园诗人篇5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陶渊明的田园诗其实只是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⑶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注释:

[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2]《饮酒序》.陶渊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版.第4页

[3]《溪诗话》.黄彻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版.第46页

[4]《与苏辙书》.苏轼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版.第9页

[5]《论诗绝句》.元好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田园诗人篇6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 脉络梳理 ; 文人创作 ; 陶渊明 ; 王维 ; 孟浩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5-0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物我两忘中心灵得以回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也走入了诗情画意的山川田园。山川田园已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一粒珍品,吟诵这些诗,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壮与大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奋进,有“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的泥土气与清新味。

为了更全面地、深入地解读和品味诗中的山川田园,现将山川田园诗的脉络梳理如下。

(一)

早在《诗经》《楚辞》汉乐府这些古诗中,已有描写山川,歌咏田园的诗句,但大都是民歌,多作抒情主人公活动的背景,或作比兴之物,还不是山水风景或山水田园诗。

建安时代,曹操班师路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粲烂,若出其里。”动静并用,虚实结合,展现了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宏图,成为歌以咏志,借景抒怀的名篇。

(二)

文人创作吟咏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则始于东晋。魏晋时,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林野,寄情山水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中,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于物外的情趣,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山水田园诗人。

其中,陶渊明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躬耕,在田园之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也开创了平淡自然,清新而浑厚的独特的田园诗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情、景、理和谐统一中,含有理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纯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一副恬淡祥和、充满生活情趣的归园田居图。“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他歌唱劳动,歌颂淳朴平和的田园生活和自食其力躬耕生活的欣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田家语”,平直质朴,却自然流畅,精致清丽,影响着田园诗风。

南朝的谢灵运,谢也是这第一批山水田园诗人之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写景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写景为了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春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谢珧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将远离故乡的前夕。诗中景,是“情中景”,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精密的语言,真切生动的绘景成为名句。以及“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但六朝山水诗人却多偏爱形式美,往往以纯客观的态度模山范水。虽工笔雕琢,却归之玄理,有物我不沾之弊。

(三)

唐代是我国山水诗发展纯熟的时期。统一、强大、繁荣的大唐盛世,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是时代的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更开阔。诗中的山水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赞歌。

李白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的风格,描绘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水画卷,雄健的笔力蕴涵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胆夸张,奇特想象,雄伟景观和赞叹之情跃然而出。杜甫也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圣手。一首《望岳》写出了泰山的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他的其他诗作中也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李白的豪迈,杜甫的忧郁之外,还有如初唐四杰也把诗的题材,由台阁移到江山塞漠,陈子昂、宋之问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山水风景诗,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山水诗的清秀、隽永。

然而王维、孟浩然笔下的山水田园才将山水田园诗派推向了顶峰。王维是诗人兼画家,作品以写意为主,求其神韵,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们除了吟咏山水,也注意田园风光的描绘,既受陶渊明诗风的影响,又在艺术上有所进展,描绘出一般素静优美的田园景象,使普通农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绘了一幅山居秋天的晚景图,寓静于动。皎洁的明月,清澈的泉流喧闹的竹林归浣女,摇动莲花抖落清辉的渔舟,在恬静中透露出盎然生机。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田园画,清新秀丽,让人赏心悦目,写出了后半生走入山川田园的王维的心境。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干净、平易自然、语淡而味不薄。它的朴实、恬淡、亲切,正同描写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纯朴诚挚的情谊,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风景画,韵味天成。

唐代的田园诗大多诗中有画。张继的《山家》,王建的《雨过山村》,都写得生机盎然别有情趣,多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和纯朴风情。多是知识分子对农村的赞赏,有羡慕清静和闲适的情趣。唐中后期,以农村和农民生活为题材的诗,从白居易的新乐府,到晚唐的杜荀鹤、皮日休等人的田家诗,与上述田园风格不同,他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农民生活,描写了农民的苦难及其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抗议。

宋代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较多,其主题和题材有所扩展,内容有所开拓。苏轼的词《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共五首,是一组北宋农村的风俗画,他第一个把农村生活引进词作,其中包含着对农民的深切关怀,如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来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上片描写词人乍见农民收蚕的情景,下片则写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苦的关怀之情。秦观、辛弃疾等人也有吟唱农村风光的词,都用白描手法,以口语入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

宋诗中的田园乡土诗,描绘的农村风光画,已不同于孟王田园诗派的平淡清奇,而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和农村农人生活的繁忙景象,透出泥土的气息。有的诗以优美的画面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纯朴的人际关系,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谷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这首田园诗写金秋季节农村的丰收景象,借老牛自得的神情烘托出丰收后的宽松和喜悦气氛。陆游的《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出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丰年农村的欢欣景象,赞扬淳朴的民风,也体现了诗人和农民的关系: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萧鼓吹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南宋范成大把《诗经》到乐府,陶渊明到孟王诗派,这两个传统融合一体,以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为代表作,描绘了秀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习情趣,又描写了农民的优喜悲欢,展现了在残酷压榨下农民生活的艰辛。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其七)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其八)

他运用七言绝句体,吸收民歌的风格,清新活脱,情致盎然。他的诗被称为“真正的田园诗”,直到清代,一直被作为田园诗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古诗选粹》中国文联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田园诗人篇7

1、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论述题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田园诗人篇8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王孟二人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奇葩,由于审美趣味上的部分共振,以及陶潜崇拜等原因,王孟诗歌在题材上,以山水田园风光、Ⅲ园生活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乐山乐水。风格上也有一定的交集,清淡自然,并且有同属于“澄澹精致派”的性质。《颜周诗话》说:“孟浩然、王摩诘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到明代过后,王孟并称已经成为诗评家的共语。王孟为“忘形之交”,二人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风格都是清淡自然并甯柯真意。

一、题材上的相同之处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王维孟浩然这两位大家都爱以山水入诗,田园入歌。把山水田园、或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一种“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观照自然与生活,倾注了各自的非凡热情,讴歌山水,享受田园之乐。

王维的“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透色南川水,阳火青林端”(《北宅》),偶露的一曲朱栏与山水一体,浑然相融。“古木无处境,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轻松”(《过香积寺》),深幽的山烘托香积寺的空寂。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最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中的三种境界:空寂、灵动、无情有性。除了大量的山水之作,王维还有部分田园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依仗柴门前,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这是何等的心境,寥寥几笔,田园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徜徉于田园生活之中的姿态,在简约的语言中流露。

山水田园诗在孟浩然的创作中也随处可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场而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赞美淳朴真挚的友情之意寄予在这短短的小诗中。“水回青嶂合,云渡绿阴溪。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武陵泛舟》)勾勒出深幽空远的诗境。

二、风格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王维孟浩然履行了当时山水叫园诗的三大审美追求:巧言切状,雅重景真情真;讲究理趣,于有限中追求无限;创造了气象空灵,余韵无穷的意境美。两人以山水为媒介,在各自的诗歌世界蹈舞,进一步认识宇宙与自我。世界万物经过诗人心灵的涤荡,化为审美意象,花是花,花非花,树是树,树非树,万物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变得和谐,人与自然的界线消失。在诗中创造了自然禅机静境。如王维笔下的“古水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孟浩然笔下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人的冥想与深思自然地游离在诗句之间,用虚静澄明的心去关照大千世界,物我两忘,富有禅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终南山别业》)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淡远含蕴,耐人寻味,诗意无穷。王孟之诗这种诗中有禅机的静境恰恰契合了中国古代“澄澹精致派”的艺术风格。

三、审美趣味与陶潜崇拜的影响

审美趣味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趣味影响着诗人的审美观照方向,价值取向,因此这也是审美物象形成的动机。一方面出于对事物的纯粹喜爱,另一方面由于诗人的心理的“移情”,不同生活经历的王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山水、叫园写作为自身言志抒情、表现审美趣味的载体。栖心山林,终日沉溺存虽然清寂但却不失高雅的隐逸情趣的品味之中。诗人找到了自身与宇宙的交叉点,怡然自得,其中的情趣真意,非为凡人所解。“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诗人审美趣味的写照,王维孟浩然审美趣味有着交集,艺术创作上某些共同点也便油然而生。

再者,盛唐时期,学习陶渊明已蔚然成风,王维对陶渊明的归隐表示了赞美:“酌醴赋归去,其知陶令贤。”(《奉送六舅归陆浑》),“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偶然作六首》其四),剔除华饰,平淡自然,有蕴含是陶诗给予王维最大的影响。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林卧疾》),并且孟浩然早年经历似陶渊明,因而和陶在志趣追求上相契合,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努力地体悟,发挥陶诗的精髓。同样受到陶潜的影响,仰慕崇拜陶,又使得王孟在诗歌创作上难免有交叉点。

参考文献:

[1]杨荫深著,《王维与孟浩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董乃斌编选,《王维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妈妈别哭范文 下一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