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赞美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12 23:00:51

基督教赞美诗歌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1

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在加拿大社会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其中有350所华人教堂,主要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等大城市[1]。华人福音训练营(Chinese Campus Evangelical Feallowship)进行的调查显示,经常在华人教堂参加音乐活动的约20万信徒中,超过一半的人是华人新移民[2],这种现象使初到加拿大探亲的笔者产生了困惑,即大多数华人新移民[3]为什么积极参加基督教会的音乐活动?了解中国社会的人都知道,由于多年的无神论教育,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即使有一些人信教,也多信仰佛教或道教。基督教在中国并不是主流宗教,中国民众甚至对基督教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反感心理,其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对中国大众的普遍伤害,因此,对于伴随着西方强权大举进入中国的基督教及其音乐,中国大众普遍有着抵触情绪。

一、 华人新移民群体接纳和认同基督教音乐文化的原因

移民在到达新国家后,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失败感和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无助感,使他们非常需要“精神上的寄托”[4]。但让笔者疑惑的是,为什么华人新移民群体更愿意接受基督教而不是佛教等在中国更具有影响力的宗教呢?因为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有些观点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例如,儒家文化宣扬“人之初,性本善”,而基督教则认为每一个人一出生就带着原罪。又如,在音乐的使用动机及情感表达方面,儒家文化认为音乐应该平衡人的内心生活,不是通过对神的敬畏,而是通过倾听音乐来得到内心的平静。所以,音乐是内心平静的施予者。基督教音乐则清楚的表达了神对人的指引,强调人对神的服从等等。笔者根据在多伦多地区对多个华人教堂进行的田野工作,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基督教音乐是加拿大主流文化的象征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11年统计资料,多数加拿大人认为“基督教是其主要或精神寄托”[5]。换句话说,尽管加拿大社会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但其许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仍建立在基督教哲学基础上,基督教教义仍是加拿大人修身立德的唯一信条。而基督教音乐则完全起着宣教者的作用,包括劝告、安慰与祈祷等。这些宗教音乐作品与其宣扬的教义一样高尚、纯洁、宏伟,其目的是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教化了信众们晶莹、虔诚、善良的品德。

华人新移民选择异国他乡生存,意味着要承受不同的生存时态对个体生命的重构,特别是在文化交汇之初,通常会产生强烈的归属危机。因此,华人新移民愿意与加拿大人一样,选择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信仰,愿意参加教堂音乐活动感受宗教真理、净化心灵,通过音乐表达对真善美的崇敬,以尽快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

(二)教堂音乐活动减轻了华人新移民的心理压力

移民来到新的国家往往会面对许多挑战,如学习新语言、寻找新工作、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有时还得面对各种偏见和歧视。换句话说,你不知与谁为众,情感没有真正的大后方,并永远有旁观他人生活的疑虑和孤立。尽管每个华人新移民在适应和调整度上弹性不同,但苦闷的性质是相同的。一位加拿大华人告诉笔者:“我2000年来到加拿大,开始的日子非常难熬。在国内,我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工作,有很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但到了这里,由于语言问题,没有人想雇用我,所以我只能成为一名家庭主妇。没有亲戚朋友在我周围,我感到很孤独和苦闷,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来一个朋友带我到华人教堂参加圣诗班的合唱。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从中国来的朋友。我们可以说普通话,相似的经历使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逐渐地,我被圣诗音乐中所宣传的教义所吸引,并通过歌唱、祈祷等方式与上帝交流。现在我感到充实多了。”(李玉、46岁、女、居住在多伦多市)

多伦多地区的华人教堂,每星期日必有(有的有两三次)礼拜,在礼拜中教徒们至少要唱三至四首赞美诗,他们用赞美诗,进行各种的宗教仪式和心中向上帝进行情感交流。对于华人新移民来说,在加拿大除去教会能使普遍信众每星期都能获得合唱的机会外,似乎没有其它地方能给华人新移民提供频繁聚会和集体歌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音乐都是古典、严肃、使人精神振奋、心灵得到安慰,生活上鼓励追求上进的歌曲,大大减轻了华人新移民在域外生活的苦闷与心理压力。

(三)教堂音乐活动保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16世纪欧洲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宗教音乐打破了只用拉丁文演唱圣咏的习俗。他们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民间曲调作为素材,来创作和演唱赞美诗,使得赞美诗显得明朗、乐观,注重人内心的情感表露,与传统、庄严、肃穆、神秘的圣咏形成鲜明的对比。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广州,标志着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开始,1818年他编译用汉文的《养心神诗》即赞美诗的旧译,开创了以汉文唱赞美诗的历史。19世纪80年代山西霍州人,英国新教内地教会牧师席胜魔创作了一些具有当地民间音乐风格的赞美诗,据考证,这是中国最早的赞美诗曲调创作,比起前人借用民间的曲牌填词前进了一大步。当然,基督教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主要是广收教徒,宣扬教义。

1922年中国的基督教徒提出了“本色教会”的口号,这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争取独立自主,提倡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6] 这使得中国基督教音乐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礼拜仪式上唱起了中国人创作的赞美歌。1931年中华基督教会发起编订了一本统一的圣歌集,名为《普天颂赞》,此书赞美词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杨荫浏、周淑安、李抱忱等参与作词作曲等编辑工作。所选550首圣歌中,除欧美各国的新教歌曲外,其中72首是采用了中国的民歌、古曲和新创作的中国音乐。由于参加编辑的音乐家具有较高的中西音乐修养和中外文字造诣,所以赞美诗能够较注意汉语的语言特点,使其与音乐能够完美结合,不仅提高了赞美诗的艺术性,也保持了中国的传统特色。

加拿大华人教堂音乐活动则是努力寻求中国文华与基督教文化的融合。一位华人牧师曾指出:“近二三十年移居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大多具有儒学思想的文化教育背景。他们来到教堂的另一个目的是寻求道德上的提升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团结。”[7]虽然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有明显差异,但华人教会却努力寻找二者的共同点。华人教会主张,儒家思想是规范人们道德价值的哲学体系,而基督教则是引领人类社会、超越人类社会的精神体系[8]。又如,儒家文化提倡以乐治国,西方的“音乐伦理学者”则是利用宗教音乐的力量提高国民道德。因此,许多华人新移民视教堂音乐活动为文化载体,能帮助他们保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笔者做田野调查的几所华人教堂中,神职人员都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而且在布道和唱赞美诗中尽量使用汉语,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赞美诗的内容可分为:《颂赞歌》即歌颂神的歌曲;《经文》歌曲,以《圣经》中的章节为歌词,谱曲传唱,便于信徒记住经文;《感恩歌曲》感谢耶稣的救恩和述说神的恩典;《传福音》歌曲,以讲传耶稣救赎大恩为内容的歌;《圣诞歌》欢庆圣诞节所唱的歌曲。

(四)教堂音乐活动等帮助华人新移民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

华人新移民群体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的接纳和认同态度是在曲折传播中发生着变化。随着对教堂音乐的加深和理解,其音乐功能和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华人教堂活动除具有传播宗教的功能外,另一方面又不同于西方教堂音乐活动的单纯宗教化,它能帮助华人新移民群体尽快融入加拿大主流社会。华人教堂不仅提供免费的英语课程,鼓励华人新移民群体各年龄层的人来上课,还组织志愿者对华人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辅导,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加拿大的学校生活,有些华人教堂甚至安排了加拿大入籍考试指导课程和帮助新移民职业选择的小组。华人教堂也是华人移民与其他族成员音乐文化交流的场所。加拿大伦敦市的北部公园社区教堂(North Park C -ommunity Church of London)每个月都会举办与其他教堂的合唱联谊活动,有几位华人新移民告诉笔者,他们交的第一个非华人朋友就是在这类活动中认识的。

在合唱联谊活动中,华人圣诗班的献唱曲目大多是借用赞美诗的曲调重新配置歌词或改变填词,用汉语演唱。他不仅对起了歌颂、赞美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对人们的灵魂起了净化作用;起了教育、感染作用。正像人们所说:“崇高和圣洁是人类所必须呼吸到的氧气”,在基督教音乐中,正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崇高和圣洁”。

二、 基督教音乐文化在华人新移民群体中的传播与发展

教堂音乐除去唱赞美诗外,也把华人新移民群体带进了古典音乐的大门。星期日的常规礼拜——开始就有静乐或序乐,有的用管风琴,有的用钢琴演奏。曲目包罗很广泛,诸如肖邦的《前奏曲》、门德尔松的《无言歌》、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古典大师的奏鸣曲和管弦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等,都可以在华人教堂的序乐中听到。礼拜中圣诗班的献诗即圣歌,曲目也非常广泛,有的教堂在礼拜中向信徒收集捐款,当捐款的口袋在每一位信徒手中传递时,教堂内奏响的是奉献乐,曲目也来自古典音乐。礼拜完毕时还有殿乐,多选用神曲中的雄壮音乐。有一些大的华人教堂每星期日早上正式礼拜前,都有将近一小时的管风琴演奏,人们可以自由地坐在教堂中,倾听巴赫、亨德尔、费端等人的管风琴曲,常听这些古典音乐的华人移民绝不会从这些音乐中引导出低级、下流、色情、凶杀的情感。华人教堂里没有震耳欲聋的节奏、嚎叫的曲调和引起色情的。这种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一些跟随自己的孩子移民到加拿大的中老年人和留学生陪读家长告诉笔者,他们“很喜欢教堂的音乐活动”虽然他们一般与孩子住在一起,但孩子们通常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不能抽出很多时间来陪伴他们。较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及留学生陪读家长在加拿大得到的支持资源更少,而在华人教堂他们不仅可以找到有相似背景的同伴,同时这些旋律舒缓、平静、超凡脱俗的音乐,使人们听了后可以消除尘世杂念,体会上帝的神圣与慈爱。所以,老年人及陪读家长更愿意积极地参与教堂音乐活动。

近年来音乐文化主流的改变同样也影响着华人教堂音乐,特别是加拿大其他西方教会音乐和港台传入的华语基督教音乐。他们思想活跃,采用现代流行音乐手法来创作颂赞歌,歌词内容变得亲切、通俗易懂,伴奏常用现代电声乐队,用通俗唱法进行演唱,有时还伴有活泼的舞蹈动作。如美国电影《疯狂的修女》中展现出来的赞美诗轻松现代的排练和演唱场面,正是近现代教堂音乐发展追求新的趋向,这种圣乐的创新正在吸引大批华人新移民年轻信众的参与和传唱。

基督教音乐有热烈激动的感情,也有诗一般的沉思情感,其目的就是苏醒警虔人们的心灵,它能使人品德高尚、荡涤污浊、生活向上。基督教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华人新移民群体,它不仅使人们解脱了苦闷、净化了心灵,同时懂得了自己不仅要接受帮助,还要帮助别人,积极从事志愿活动,从而有效地报效社会,才能在加拿大社会逐渐提高华人的经济、社会地位。

本文简单描述了华人新移民接纳和认同基督教音乐文化的心路历程及传播与发展,有些学者认为,华人新移民群体这种宗教和音乐文化的转变仅仅是适应主流社会的策略,是不会长久的。但笔者认为,对此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还需要研究者们长期的后续观察和探讨。因为,从表面上看华人新移民接纳和认同基督教音乐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文化进取。笔者更愿意把这种转变视为华人新移民群体建立身份认同或族群音乐文化认同的一个阶段。

注释:

[1] Chinese Church Resource Center (Hua Fu Hui),Barna Research Online,http:///uselinks/ntools.asp,2001。

[2] Wen Feng Su,Overseas Chinese Cnristian Missionersl,http://cefocm.07org/web/big5_txt/bh0129.htm,2001。

[3] 文中所说的华人新移民是指从中国大陆移居加拿大不到10年的移民群体。

[4] Wsevolod W.Isajiw,Understanding Diversity:Ethnicity and Race in the Canadian Context,toronto:thonmps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999,p.193。

[5] Statistic Canada,Facts and Figures:Immigration Overview,http://cic.gc.ca/englisn/pdf/pub/facts2001,2001。

[6] 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版,第170页。

[7] Julia Ching,Confucianism and Christanity:A Comparative Study,New York:Kodansha International,1977,pp. 18-19。

[8] Fenggang Yang,Chinese Christians in America:Conversion, Assimilation ,and Adhesinve Iaenntities, Vniversity Park:PennsyIvania Statev University Press,1977。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2

尽管教会音乐作品的数量之多是根本无法完整统计的,但由于基督教信仰有着很好的传承性,所以根据其歌词内容进行基本的分类介绍还是可行的。在当前阶段,对于一般信徒和普通民众而言,教会音乐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感恩与崇敬之情的赞美诗歌

在许多地方,教会音乐都被冠以“赞美诗”的名称,可见教会音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的乃是对信仰对象的赞美与敬拜。这一类诗歌的诗词集中描绘“神的创造”和“基督的救赎”,曲调既有颂扬式的高亢激昂,又有感激式的舒缓深情,所抒发的情感丰富细腻。在纪念耶稣基督为人类受死复活的“圣餐”(即“弥撒”)仪式中,体现得尤为充分。这种崇敬感恩的思想情绪,将人沐浴在“神创造与救赎的恩泽”中,借着“近距离接近上帝”而获得心灵满足。这类教会歌曲的可贵之处在于让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优越,自己将要承受的美好事物是何等的丰富,而生发感恩之心和积极盼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生活因他的与神的实现活动相似而享有幸福。”

(2)反省与解脱性质的忏悔类诗歌

基督教信仰一方面引人向善,一方面也不忘提醒人性的软弱和丑恶(原罪)。教会音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描绘人在堕落的光景中而有的反省与忏悔。这一类诗歌诗词内容有的是引用《圣经》中人物忏悔的故事,有的是诗人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所作,基本的追求都是在良心的定罪下寻求“神的赦免”而获得解脱,曲调一般比较沉重悲切。唱或听这样的教会音乐会让人经历一种心灵的洗涤,或是伤痕的医治,进而情不自已潸然泪下,即基督教所谓的“圣灵感动”。然而从艺术功能角度来看,引导人剖开层层遮掩,直面的自身的软弱与羞耻,用艺术的光芒除去内心深处昏暗,获得灵魂的解脱与自由,是不容易的。

(3)分享与传承性质的福音类诗歌

基督教能遍及各地,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是与其高度重视教义的推广、自身有一系列传扬福音的方式分不开的。教会音乐当中的福音类诗歌与中世纪的“宗教神迹剧”,以及后来的“宗教清唱剧”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类诗歌的主要目的是向不信的世人宣扬“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歌词内容主要是讲述《圣经》中的福音故事,出于吸引会众的目的,音乐曲调与结构一般都会因地、时而制宜,既有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这样专业化的宏伟篇章,也有融合黑人灵歌音乐、印第安民歌等艺术元素的地域性、流行性的短小歌曲。这种以传承与包容的态度,来创作并传播以普世价值为引导、以分享美好事物为目的的艺术作品,也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

(4)宣扬和谐与归属感的信徒聚集类诗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本性决定了人们愿意共同生活,与朋友或好人共享那些他们拥有所有本性上就是善的事物,要比与陌生人共享更好。”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基督教更看重信徒的聚集,注重培养并维持一种“团体的理念与气势”。在信徒聚集时,借着全体一同高唱诗歌的方式。一方面凝聚会众的思想情感,挑旺对信仰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会众之间彼此和谐,如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之中,借此使众人坚定信仰。这一类诗歌的歌词内容主要体现《圣经》中关于信徒间“彼此相爱”的教训,或是互相的鼓励、劝勉、安慰等言辞。曲调以活泼欢快,热情洋溢为主。“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非常被看重,通过“合唱歌曲”一类的艺术形式将个体的人联于一个有活力集体的现象也是比较常见,但有效的维持个体之间的和谐、集体对于个体的归宿感,依然是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

二、对当前艺术创作的启示

抛开西方音乐历史中浩瀚的教会音乐作品,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当你随便走进一座基督教堂,随便翻开一本厚重的《赞美诗集》,都会被其中丰富的内容所感染。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多年来,被一些“有识之士”评为“原始愚昧”的“精神寄托”,为什么会如此吸引、感动并慰藉人的心灵?作为艺术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面对基督教在中国快速传播这一事实,是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多少有一些原因是与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艺术创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或不足有关的。尽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当前具体的艺术创作中仍会由于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清楚的定位而收效甚微。通过以上对教会音乐简要的介绍分析,或许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1)我们的艺术创作应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健康

而不只是情感上的娱乐,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教育或者美育的层面上,应对人深处灵魂的渴望有所慰藉和关怀。并且,随着艺术学科专业化的加强,对艺术作品深层次的感性体验会更容易被忽视。“一旦某件艺术产品获得经典的地位,它就或多或少地与它所产生所依赖的人的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鉴于此,艺术通过感性体验对人心灵的关怀,应该接着技术手段的强化得到进一步加深,而不应被技术理论的框架所束缚。例如:巴赫的清唱剧、贝多芬的交响曲等众多音乐作品当中所蕴含信仰和追求,要比其中的作曲技术手段更值得我们去体验,也更能引起我们深处的共鸣。

(2)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借着直面人性的软弱

甚至内心的阴暗面,进而帮助人们建立反思与批判的意识。但这不等于消极的否定人性,而宣扬“颓废文化”,应该是在反思中让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在批判中引人见光、向善。人性的复杂是不争的事实,遮掩与自我麻醉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的功效也是有限的。对许多成功的艺术家来说,丰富的生活感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赋予他们直面人性的能力泉源。例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获得一致好评,并非仅仅是由于影片所展示的内容,而是以冷静、客观的视角对人性作出了深刻的、淋漓尽致的记录,使人对今天的和平有更高层面的珍赏。这要比许多人痛诉战争的罪恶、法西斯的人性泯灭或宣扬和平的政治口号,更能发人深省。反观当前在我国热播的诸多“抗日神剧”,又有几部能达到这一层面呢?

(3)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具有更强的普世包容性

尤其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更为开放宽阔的艺术视野去学习和创作“世界级”的艺术作品,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多年来,欧美、日韩借着“好莱坞”“、摇滚乐”“、韩剧”“、动漫”、“MV”等艺术载体在全球推广其社会理念和价值观。我们一面把它定义为“文化侵略”的行径,而另一方面又甘心接受、甚至是开心享受这样的“侵略”。究其根源,是这些艺术作品在敏锐捕捉人性的同时,以普世开放的视角观察着、以客观包容的态度诠释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而且经常是把下结论的权利留给欣赏者。今天,真正的艺术创作不能“偏安一隅”,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面向全人类的。民族并非是站在世界的对立面,而是融入其中。普世价值为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推波助澜,“兼容并包”为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改革提供灵感与动力,这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仍是相当宝贵的。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3

(开始前,主持人通知弟兄姐妹到台上唱诗祷告)

(男)各位乡亲,主内父母弟兄姐妹,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庆贺圣诞节,首先在耶稣基督里祝福大家:

(合)圣诞快乐、新年蒙恩!

(女)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上,

(男)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女)这个奇妙的婴孩是谁?他就是全人类的救主耶稣基督

(男)看哪,漆黑的夜空明星耀闪

(女)听哪,大队天使尽情的歌唱:

(合)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男)耶稣基督啊,我们赞美你,独有你将光明照耀在无尽黑暗的人间,吞没了死亡的权势

(女)耶稣基督啊,我们赞美你,独有你将和平播种在充满仇恨的心田,举起了爱的旌旗

(男)耶稣基督啊,我们赞美你,独有你将希望带到了绝望的尘土,以赞美为衣给我们穿上

(女)你的降生,显明了父神怜悯的心肠,犹如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照亮了一切坐在黑暗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了平安的路上。

(合)我们要纪念你、敬拜你、赞美你,直到永永远远!

(男)来吧,让我们踊跃赞美将荣耀归于他!

(女)来吧,让我们踊跃赞美将荣耀归于他!

(男)地上的万民和君王都来敬拜他,站在神殿中的也要一心称谢他。

(女)他是生命的源头,爱的源头,他的作为和大能已传遍天下,他让我们紧紧连结,彼此相爱。

(合)来吧,让我们踊跃赞美将荣耀归于他!

(男)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同声赞美祷告《来吧,让我们踊跃赞美将荣耀归于他》

(请 女 主持人通知宋姊妹代祷)

(男)请坐下!

(合)2016教会圣诞感恩聚会正式开始!

(男)1、天使歌声穿云霄,高山响应声飘遥,优雅回音绕大地,基督降生佳音报。牧人为何都欢欣,荣耀诗歌唱不停?歌声悠扬传何音?救主降生是喜讯。请欣赏圣诞赞美诗合唱《荣耀归真神》、《欢乐圣诞佳音》:

(女)2、在这分别为圣的时刻,我们相聚在一起。神的爱拥抱着我们,神的灵充满这地,当称谢进入他的门,当赞美进入他的院,击鼓跳舞扬声欢呼,凡有气息都要赞美他。请欣赏主日学小朋友带来的歌舞:《让赞美飞扬》。

(男)3、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耶稣特别喜欢小孩子能够来到他的面前来认识耶稣、来信靠耶稣,因为信靠耶稣是智慧的开始。这些主日学的小朋友每个星期的星期六都会来到教会,老师会给他们辅导教材功课,带领他们认识耶稣,也欢迎更多的小朋友在星期六的下午到教会参加主日学,领受神的大爱。下面,请欣赏歌舞:这里有神的同在!

(女)4、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漆黑的夜晚,在小城伯利恒的一个角落,就在那冰冷的马棚里,有一个婴孩为你我降生。他就是创造天地万有的主宰,他是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他来了,天地为之震动;他来了,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来了,将神的公义、神的慈爱放在了每一个儿女的心中,我们从此有了永生的盼望。请欣赏舞蹈:迎接主耶稣光临圣殿!

(男)5、神赐给他的选民是流奶与蜜之地,神赐给我们的是黄金铺地的天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完成的。不知道你们是否留意医院的救护车上的那个十字架的标记,这可是全世界的所有的医院的急救车上的标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见证了爱的箴言!请欣赏主日学小朋友表演的歌舞:赐福与你!

(女)6、我不知地球有多重,但我知道是亲爱的主将它悬挂在虚空。我不知道大地的根基在何处,但我明白万有托在主大能的手中。我不知明天遇雨还是风,但深信风雨之中有神的身影,以马内利的神与我们同在。请欣赏歌舞:迎接主降生!

(男)7、今天是2016年12月25日,这个全世界都采用的公元纪年的开始就是以耶稣降生的日子开始的,也就是说耶稣基督降生在这个世上的时间离现在有两千一十六年十二个月二十五天了。在座的各位想过没有,世界上这么多的伟人为什么单单以耶稣降生的日子为公元纪年的开始呢?因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在他那里有永远的生命,我们都要来庆贺耶稣的圣诞,请欣赏表演唱:庆贺圣诞今天也有我!

(女)8、今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享受着上帝的慈爱,我们每天呼吸着神赐给我们的空气、领受着他赏赐给我们的阳光雨露。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星期天要放假休息吗?神爱我们,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传扬天国的福音、医病赶鬼,使瞎眼的看见、瘸腿的行走、死人复活,最后担当我们众人的罪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埋葬了,第三天,也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星期天他从死里复活,以大能见证他是神的儿子,所以今天星期天不上班、孩子们不上学,不是让我们玩耍的,而是要我们到教堂敬拜、赞美主耶稣的。请欣赏舞蹈: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女)9、我们也都要尽情的赞美主,你是奇妙君王彰显奇妙的作为 ,你伸出你手,因你掌管一切。虽然世上人们忙碌 ,东奔西跑来来去去 唯有你,唯有你,时时与我同行,你是我这一生最深爱的主。下面请欣赏主日学孩子们表演的舞蹈:最深爱的主!

(男)10、有很多老年人说:自己年龄大了,不识字,到教会急的上。其实神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心思,只要我们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神,神的心意就满足了,请欣赏:圣经上问与答!

(女)11、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他那里去,他就使我们得安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信靠了耶稣,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到处都有神的儿女在为神作见证。请欣赏两个小组分别表演的舞蹈:咱的家大呀!

(男)12、无论是住在美丽的高山,或是躺卧在阴暗的山谷。当你抬起头你就会发现,主已经为你我而预备。云上太阳它总不改变,虽然小雨洒在你脸上,云上太阳它总不改变。下面请欣赏主日学小朋友的表演唱:云上太阳!

(女)13、我要尽情的赞美主耶稣, 因你曾用大能的双手创造天地, 我要尽情的歌颂你,因你是人类的拯救爱的启迪. 我要尽情的赞美你,在今时在未来的岁月里, 我要尽情的歌颂你,在中国在世界各地. 让万国晓得你的道路,让万民晓得你的救恩. 我要尽情的赞美你,我要尽情的歌颂你。请欣赏歌舞:我要尽情的赞美你!

(男)14、下面,请欣赏诗朗诵:圣夜静、圣夜清!

(男)15、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耶稣的降生,给陷在罪恶中的人们带来了盼望,只要我们接受耶稣基督作我们个人的救主,神就能赦免我们一切的罪恶,赐给我们永远的生命。如今天国近了,我们要悔改!天国近了,我们要传扬福音。请欣赏表演唱:天国近了忙又忙!

(女)16、天国好比十个童女迎接新郎,到底这十个童女谁能和新郎一起坐席,一起得荣耀呢?看完下面这个节目您就知道答案了。请欣赏圣剧:十个童女迎新郎!

(呼召)

(男)17、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了担当我们的罪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从死里复活,胜过了罪恶的权势和死亡的权势,他还要再来把信靠他的每一个人都带到天堂上去。今天每个属神的儿女都要把这大喜的信息传给我们身边的人,请欣赏小剧:穷妈妈传道!

(女)18、信耶稣真有福,你的全家主保护,日日夜夜蒙眷顾,不用花钱只要信,信了你就蒙大福。我劝同胞快悔改,回到主的爱里来,天父爱你把你带,趁有今日快悔改。接着欣赏快板:快信耶稣!

(男)19、全世界每家医院的上面都挂着一个十字架,因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拯救了全人类,从此十字架就成了拯救的记号!十字架是我的荣耀,十字架是我的盼望,十字架使我能面对明天。十字架使我得救赎,十字架使我得医治,十字架使我不再蒙羞愧,是耶稣先爱了我,耶稣为我死在十架,耶稣,耶稣,你好爱我。请欣赏主日学的孩子带来的歌舞《哦,十字架》。

(女)20、有人说,圣经的主题就一个字,那就是“爱”。人的爱带着条件,你爱我我才会爱你!人的爱不长久,只有神的爱才是无条件的爱,你无论是善是恶,神都会爱你,而且永远爱你,不会改变。请欣赏舞蹈:七座圣山!

(男)21、耶稣在世三十三年的时间,他那双大能的手医治了世界,他能使瞎子看见、瘸腿行走、大麻风得到洁净、死人能够复活,因为他是全能的主基督,我们要尽情地赞美你,请欣赏舞蹈:赞美的诗歌唱不完!

(女)22、这世界有个千年不变道理,那就是耶稣爱你。在世上没有任何的逼迫患难,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盼望今天来到这里的每个乡亲、每位小朋友,都能成为神的儿女,一生让耶稣爱你!请欣赏主日学小朋友的歌舞:耶稣爱你!

(福音呼召)

(男)23、请欣赏小合唱:庆贺圣诞、荣耀真神!

(女)24、请欣赏五村教会带来的合唱: !

(男)25、请欣赏新兴教会带来的节目: !

(女)26、请欣赏独唱:一生爱主永无悔!

(女)27、请欣赏独唱:基督降生

28、(男)“我报给你们一个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

(女)听哪,这是一个来自天外的声音:

(男)“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女)听那,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我凡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合)这爱伟大真实,响彻天地; 这爱奇妙超越,没人知晓; 这爱激励我们,将我们的心献给主!

(男)请欣赏舞蹈:愿将我的心给你!

(主持人通知:请全体弟兄姐妹到台前合唱祷告)

(女)因为相聚,让我们分享神与我们同在的快乐时光,

(男)因为快乐的圣诞让我们承载上帝无尽的祝福和恩典,

(女)愿颂赞、荣耀、尊贵、权柄都归给坐宝座的万王之王

(男)愿平安、喜乐、恩典、祝福都赐给地上的万民万方。

(女)各位乡亲,你是否今晚已经决定接受耶稣做你的救主?你是否今晚就决定,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地信靠耶稣,好好地警醒预备,不再消沉、不再冷淡、不再退后、不再不冷不热,这是耶稣基督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

(男)请全体起立,让我们高唱《主啊,我赞美你》;

(女 主持人通知宋姊妹做结束祷告)

(合)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父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我们同在,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4

哈尔滨的基督教音乐活动是伴随着基督教之一的俄罗斯正教(即东正教)的传入而展开的。在20世纪30年代时,哈尔滨已有教堂22座,并且在这些教堂中都有大小不一的宗教合唱团。音乐活动在当时相当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东正教在我国活动中断,濒临绝迹。直至1984年,东正教开始恢复宗教活动,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此时信奉东正教的人数锐减,音乐活动更是贫乏。

但在我省基督教的另2个分支――天主教、新教的音乐活动却在1980年后得以复苏。尤其是新教教会的音乐活动更加引人注目。在新教教会中,设有赞美队和伴奏乐队。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对所演唱的曲目进行排练,所演唱的作品既有国外流传入我国的赞美诗集等,又有本国教友自行创作的音乐作品。每逢大型节日,我省的新教教会还会举办教会音乐会。音乐活动非常丰富,活跃。基督教仪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正在不断的与我省民间音乐、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形式。

一、基督教在近代哈尔滨的变迁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有史以来,自发宗教曾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长期存在过。进入文明时代后,黑龙江先祖的信仰也随历史的发展逐渐由原始宗教状态向人为宗教阶段过渡。

公元8世纪中叶,来自中原内地的汉语系佛教已经传入黑龙江境内。与佛教传入黑龙江的同一历史时期,道教也先后经由朝鲜半岛或中原内地渐次传入黑龙江境内。元代,随大范围的民族人口的迁徙流动,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黑龙江内。同时,基督教三大派系之一的天主教最先传入黑龙江这块土地,并为上层社会和民间所接受。

东正教在中国的活动较为特殊。1665年,沙俄侵占中国黑龙江北的雅克萨地区。建起了第一所东正教堂。1671年,该地区又出现了“仁慈救世主修道院”。雅克萨收复后,清政府为照顾俄国俘虏的宗教生活,也在北京建立起了一所东正教堂。

正式的东正教传教活动始于1715年沙皇派遣传教士团进驻北京之后。先后共有20届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传教士团相继来到中国。直到1956年中国成立了自主的东正教会为止。东正教的传教方式较为保守、严格。因此中国的东正教会绝大多数为俄国后裔。

哈尔滨第一所教堂是由俄国东正教教会于1898年在香坊区香政街修建的圣・尼古拉教堂。次年又在现南岗区主体部分修建了圣・尼古拉大教堂。直到1940年,哈尔滨地区共有东正教堂20余所,神职人员217人。当时东正教会的音乐活动十分丰富。主要以合唱为主,没有乐队伴奏。他们使用的圣经和赞美诗是俄语或是斯拉夫语。曲调也多来自俄国。中苏关系破裂和“”时期,东正教在我国活动中断,濒临绝迹。1984年,哈尔滨市圣母教堂开始恢复宗教活动,俄国后裔仍是大多数。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此时信奉东正教的人数锐减,音乐活动更是贫乏。

但天主教、新教的音乐活动却在1980年后得以复苏。每逢大型节日,哈尔滨的新教教会还会举办教会音乐会。音乐活动非常丰富,活跃。

二、耶稣・圣心教堂唱诗班活动情况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5

【教会圣诞节开幕词范文一】

男: 十二月二十五日,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一个有福的日子。因为在两千年前的这一天,神的儿子基督耶稣道成了肉身,为我们人类降生在犹太伯利恒,开始了神奇妙的拯救。

女: 耶稣基督的降生,是大喜的信息,是最大的福音,祂为我们生,为我们死,为我们复活,为我们升天,并且还要为我们再来,祂领我们出黑暗入光明,而且叫被掳的得释放,受压制得自由,使我们从死亡走向永生!

男: 耶稣基督的降生,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女: 在这普世欢腾,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我们××教会献上这台音乐崇拜晚会,以表达我们欢乐无比的心情。

男: 虽然诗歌颂词,难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

合: 但愿我们的口唱心和,心灵诚实的赞美、庆贺,能成为馨香的活祭,蒙主悦纳!

【教会圣诞节开幕词范文二】

各位弟兄姐妹,各样福音朋友,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们XX唱诗班在此举行隆重的圣诞福音晚会,要藉此机会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使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认识这位降生于2006年前的神的儿子,都能知道他降生的意义,都能得到他降生带来的福气。

有人会认为耶稣是2006年前才出现的历史人物,是一个只活了33岁的世界名人,但是朋友,你要知道,早在创世之前,耶稣就已经和上帝同在,在圣经箴言书第8章22节记载着说:“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那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他立高山,我在那里,那时我在他那里为工师,日日为他所喜爱,常常在他面前踊跃,踊跃在他为人预备可住之地,也喜悦住在世人之间。”

在新约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这两段圣经告诉我们,耶稣是和上帝同时存在于万古之先,并一同创造万物,他是与上帝同等同尊同荣的。

我们可以想象耶稣未降生之前在天堂上的荣耀是何等之大,无数天使在他面前高声赞美他,无数天军在昼夜不停地歌颂他,整个天庭都在敬拜他。

我们可以想象每个受造之物都在赞美他,约伯记38章第7节说:“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宇宙万物都在欢呼歌颂耶稣的名。下面,我们唱诗班要给大家献上对耶稣基督最热烈的赞美。请听大合唱《XXX》

【教会圣诞节开幕词范文三】

各位亲爱的弟兄姐妹们、亲爱的来宾朋友们,主内平安!

在这阵阵欢快的颂歌中,在这声声温馨的平安祝福中,

“爱在呼唤”20xx年青年圣诞联欢晚会拉开了序幕。

圣诞节是记念耶稣降生的节日。二千年前的一个冬天,在犹太的伯利恒城里,主耶稣为我们降生在一家客店的马槽里。

他来了,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他来了,为要给内心干渴的人滋润;

他来了,为要使心灵饥饿的人得到饱足。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二千年过去了,耶稣的爱仍在深情地呼唤着你和我,

当你被罪恶捆绑时,耶稣在焦急地呼唤着你,耶稣愿意帮助你脱离罪恶的束缚;

当你痛苦失意时,耶稣在慈爱的呼唤着你,耶稣愿意分担你的痛苦,他要帮助你使你重新振作起来;

当你成功喜乐时,他在温柔地呼唤你,他愿意你得着更丰盛的生命,找到人生的归宿。愿你能听到上主爱的呼唤!

【教会圣诞节开幕词范文四】

各位长辈,各位弟兄姐妹,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晚上好

感谢神,伴着耶稣诞生的钟声,2003年又将成为历史的过去,

和着基督降生的旋律,新年向我们姗姗地走来。

从人们愉快的神情,老人们幸福的面容,孩子们灿烂的笑声,

我们体会到耶稣降生给人类带来的无限祝福,

今夜,让我们唱人类救主耶稣千栽赎罪奇功,让我们颂赞无罪之羔羊基督万古救人美名。

让我们把心中所有的欢乐、感恩、颂赞、荣耀,化为赞美的音符,如香上腾,直达天庭。

现在,让我们一同为基督的降生,点燃最美、最亮的圣诞烟花(放烟花)

【教会圣诞节开幕词范文五】

在这喜气洋洋、欢欣鼓舞地夜晚,你我相聚一堂.为着庆祝耶稣的降生,宣扬上帝的恩典.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回想·····

在一个遥远的夜晚,大地酣睡、寒风凛冽,草原之上,有着这样的一群牧人,看守羊群.突然,奇光闪射,天使显现.牧人俯伏惊愕,并有声音和蔼地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随后,异象渐失,牧人跃起,弃羊前奔,迎主降生.

在一条漫长、艰难的人生旅途中,也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远千里,长途跋涉,为寻犹大王.路上星光指引,前来参拜,并献礼物,以显对主的博爱.

耶稣,他降生了,带着嘹亮的哭声降生了,他的哭声,将使仇敌的宫殿颤抖.

耶稣,他降生了,在天使的歌声中降生了,他的降生,将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耶稣,他降生了.世界的黑暗,由他来驱逐.

人生的沧桑,由他来建设.

心灵的伤痕,由他来医治.

天堂的大门,由他来开启.

欢呼吧!大地.述说吧!诸天.

小鸟鸣唱,花朵绽放.

岛屿临立,山岳回应.

被造的人类,被造的儿女.

普世欢腾,讴歌吟唱吧!

【教会圣诞节开幕词范文六】

合: 普天同庆 大地欢呼

万王之王 万主之主

A.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切的万物景象都在时间的覆盖下所湮没;

B.一切的人类事件也都在时间的冲刷下所淡忘.

C.但淡忘不了的, 是那个声音---- 那个细小、温馨的声音;

D.但淡忘不了的, 是那个应许----那个抚慰心灵的应许.

合: 期待吧!仰望吧!

A.历世历代中,多少饥渴心灵的期盼;

B.期盼着黎明曙光

C.万方万民中,多少绝望生命的等待.

D.等待着峰回路转

A.他是基督,全能的上帝之子

B.他是耶稣,人类的救赎主;

C.他是王,和平的君

D.他是至高至大,无限尊贵荣耀

合:让我们高呼吧!让我们欢舞吧!

A.愿我们的口成为赞美的泉源,歌颂这位君王

B.愿我们的手热情挥舞,迎接这位君王

C.愿万口向君王称颂,愿万膝向君王跪拜!

D.愿海浪尽情的澎湃,愿山川自由的欢跳

合:今天,让世界各地、穹苍诸天无不充满着崇拜的声音!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6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I,在任590-604)而得名。据说公元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早在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些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际使用复音音乐是在9世纪。

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也有人译为平行调)。奥尔加农产生于法国的利摩日,并且似乎一直被限制由少数演唱对答吟唱赞美诗和特定弥撒部分的技术高音的歌手所演唱。最初的奥尔加农多为二声部,它在巴黎圣母院发展到了最高水平。在那里,第三、甚至第四声部被增加到原来的单旋律圣歌上。奥尔加农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巴黎圣母院的乐师雷翁南(Leoninus,生活于12世纪),他曾创作了大量的奥尔加农,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为《奥尔加农总集》,是按天主教全年节日创作的,全部歌曲皆属于二声部花腔式的奥尔加农。到了11世纪末,有些僧侣音乐家又尝试把平行曲调加在圣咏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渐渐又至反向进行。反向进行被肯定以后,复音音乐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产生了,这就是“笛斯康都”(Discantus,也有人译为“反行调”)。笛斯康都以反向进行为原则,容许声部交错,并允许三、六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使旋律更加华丽。它多用于教会歌曲,主旋律多采用弥撒曲和每日祈祷经文中的旋律。笛斯康都盛行于法国,其最著名的作曲家是雷翁南的继承人,巴黎圣母院的乐师裴劳定(PerotinusMagnus,约1183-1236)。他的作品多超过两声部13世纪,复音音乐在基督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随著复音音乐的发展,又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乐曲体裁复调合唱歌曲(Polyphonicconductus)和经文歌(Motet)。

复调合唱歌曲兴盛于13世纪初,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以往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列高利圣咏的限制,各个声部皆由作曲家自由创作,自由进行,声部之间的节奏大致相同。复调合唱歌曲的歌词通常是道德说教或礼仪性的,这种合唱曲似乎一直是为宗教或其它典礼的列队行进而准备的。

13世纪后期,复音音乐的新艺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奥尔加农中产生了经文歌。经文歌就是在圣咏曲调上加上一个或几个具有不同歌词的新的声部。

它最终取代了奥尔加农和复调合唱歌曲。

三.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17世纪初的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现在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13世纪时,因受圣方济各(St.Francescod''''Assisi)运动的影响,在意大利产生并流行一种赞歌,被称为神灵赞(LandiSpirituali)。这是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里演唱。稍后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于是对话式的神灵赞就产生了。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同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剧就是把神灵赞戏剧化而产生的。有人认为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一部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现存的最早清唱剧。也有人认为1619年由阿奈利奥(G.FrancescoAnerio)创作的《神韵剧》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剧。

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

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专以圣经为题材,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这种清唱剧到17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被称为通俗清唱剧。流传至今的清唱剧,就是后者。通俗清唱剧虽然不是教会礼仪音乐,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的清唱剧作品都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

17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Carissimi,Giacomo,1605-1674)和德国的许茨(H.Schutz,1585-1672)。卡里西米创作的16首清唱剧,都是根据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写成的,其中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罗门断案》、《伯沙撒》和《最后审判》。许茨创作的清唱剧多以基督生平传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被称为“受难清唱剧”,其中较著名的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

继卡里西米和许茨以后,整个巴洛克时期(1600-1750)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亨德尔的创作主要是歌剧和清唱剧。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32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较有影响,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有:《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玛可白》、《约书亚》、《所罗门》。其中《弥赛亚》和《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字架及显圣复活的经历。这部清唱剧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震撼了所有的观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与亨德尔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巴赫(J.S.Bach,1685-1750)也曾创作了数部卓越的受难清唱剧,如《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圣诞清唱剧》等,这些清唱剧的内容都取材于圣经四福音书。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在声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清唱剧。他共创作了5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有基督的内容,如《多比亚的归来》、《十字架的七言》、《创世记》等,其中以《创世记》最为著名。

《创世记》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的第二章,叙述了上帝创世及亚当、夏娃堕落的故事。

近代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

19世纪最杰出的清唱剧出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之手。门德尔松共创作了3部清唱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圣保罗》和《以利亚》。《以利亚》至今还在上演。他的第三部清唱剧是《基督》,可惜没有完成。这3部清唱剧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19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清唱剧还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圣伊利沙白》和《基督》等。

20世纪许多著名的清唱剧仍以基督教为题材,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吉伦舍斯之梦》、沃尔顿创作的《白尔夏沙之宴》、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俄底浦斯王》、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创作的《圣路加受难曲》等。

四.西方著名音乐家的基督教音乐创作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家们创作的基督教音乐上。

14世纪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家当推法国的诗人兼作曲家马肖(GuillaumedeMachaut,1300-1377)。马肖年轻时曾受过神学教育,并领受了神父的职位。他的作品中教会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是经文歌和弥撒曲。14世纪最著名的一首教会音乐作品就是马肖创作的《圣母弥撒曲》,这是特别为法国国王加冕而作的一首4声部合唱弥撒曲。

15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迪费(GuillaumeDufey,1400-1474),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他的弥撒曲保存至今的有8首,其中最著名的有《EcceancillaDomini》和《AveReginacoelorum》。他所创作的经文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深度,极虔诚,如为佛罗伦萨主教座堂而作的《Nuperrosarum》,以及为拜占庭的没落而作的《君士坦丁堡的挽歌》。

15世纪后半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两位佛兰芒作曲家欧克赫姆(JohannesOckeghem,1430-1495)和德普雷(JosquindesPrez,1450-1521)。他们都创作了大量的教会音乐。欧克赫姆的作品中较著名的有《扩展弥撒曲》、《谁之声弥撒曲》和《第五调式弥撒曲》,以及一首常被人提及的经文歌《感谢上主》。德普雷创作的教会音乐作品尚存至今的有约30首弥撒曲和100多首经文歌。其中以弥撒曲《Pangelingua》、《武士弥撒曲》、经文歌《Aveverum》、《万福马利亚》、《圣母悼歌》最为著名。

16世纪西方最杰出的音乐大师可说是比利时人拉萨斯(OrlandusLassus,1532-1594)和意大利人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1525-1594)。拉萨斯曾创作了52首弥撒曲、100首圣母赞主歌,约1200首经文歌和其它圣咏、悼歌。他的经文歌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代表作有《安葬弥撒》、《忏悔圣咏》。帕莱斯特里纳曾被人称为“音乐之王”,其作品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数量惊人,计有弥撒曲103首,经文歌330首,奉献曲68首,赞歌87首,圣母赞主歌35首,哀歌13首等。他的作品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礼仪音乐。

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1600-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会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虔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会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5首弥撒曲,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5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共2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144首圣咏调。在这些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B小调弥撒曲》。这首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5个部分,共24首分曲。其中渗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古典时代(1750-1820)最伟大的3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海顿深受基督教音乐的薰陶。曾创作了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8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他还创作了8首康塔塔,其中以《忏悔的大卫》和《马松小康塔塔》最著名。他的经文歌《欢呼圣体》也很有名。贝多芬一生中虽只创作了两首弥撒曲,《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按著心灵的感受而创作的。这首弥撒曲虽然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但却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的确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

进入浪漫主义时代(1820-1900)后,不少音乐家仍在创作基督教音乐。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的后半生仅创作了两部作品,均为基督教音乐,一部为《圣母悼歌》,另一部为《小庄严弥撒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也创作过6首弥撒曲和其它圣乐,其中以《AB大调弥撒曲》和《圣母颂》最著名。他的《圣母颂》曲调柔美婉转,表达细腻丰富,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向往。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基督教音乐有《安魂弥撒曲》和《感恩曲》。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则对赞歌、颂歌和经文歌等合唱乐的创作感兴趣,他的最有名的一首圣乐为《赞颂西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一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创作过弥撒曲、圣咏等教会音乐,如《格兰弥撒曲》和《UngarischeKronungs-Messe》等。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了不少教会音乐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一首圣乐是《安魂弥撒曲》。该曲采用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包括《安魂》、《愤怒的日子》、《奉献》、《至圣g》、《上帝的羔羊》、《泪经》、《拯救我吧》7个部分,具有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法国作曲家古诺的作品中以抒情歌剧和教会音乐最为出色。他最有名的一首弥撒曲是《圣则济利亚弥撒》,著名的梵帝冈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创作的。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创作的交响乐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管风琴音乐效果,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其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如他的《启示交响曲》和《悲剧交响曲》(又称《教堂交响曲》)。他创作的圣乐有《弥撒曲》、《安魂曲》和《感恩曲》等。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不少合唱体裁的教会音乐,包括《德国安魂曲》、《感恩曲》、《弥撒曲》等。

20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基督教圣乐。斯特拉文斯基的《弥撒曲》是本世纪弥撒曲中的佼佼者,令人回想起14、15世纪时的教会音乐。他的《诗篇交响曲》选择了圣经中的3首赞美诗作为交响曲3个乐章声乐部分的唱词,这部巨作被作者称为“为上帝的荣耀而作”。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无伴奏合唱《G小调弥撒曲》是他声乐作品中的杰作,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英国作曲家威廉斯的《圣诞颂歌幻想曲》、布里顿的《圣诞颂歌仪式》也属于本世纪优秀的基督教圣乐之列。此外,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都创作了一些杰出的弥撒曲。

西方音乐之所以采用许多基督教的题材,主要在于西方的观众、听众对基督教非常熟悉,欣赏起来通俗易懂。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音乐。所以不管是从欣赏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都是必要的。2、Douglas《The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ChristianChurch》,ZondervanPublishingHouse1981。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1981年12月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版。

5、(苏)阿·伊·康津斯基《西洋音乐通史》(第一册),音乐出版社1958年12月版。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月版。

7、《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10版。

8、卓新平《圣经鉴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7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5世纪至14世纪。中世纪欧洲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以及合唱队、学校等,全部隶属于教会,由神职人员管理。在中世纪的前期,西方音乐呈现出基督教音乐一花独放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是以教堂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代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该圣咏出现在6世纪,因罗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I,在任590-604)而得名。据说公元6世纪时,各地教会音乐并不统一。格列高利一世致力于教会音乐的统一,将原有的各地教会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择、整理,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格列高利圣咏由大量附有拉丁文歌词的单音音乐组成。它是一种忠实表达经文的歌曲,其旋律超脱、冷静、毫无人间的欲念。它并非为欣赏,而纯粹是为宗教礼仪所创作,是实用音乐,并不重视听觉上的美感,或俗乐的夸张。这种圣咏以纯人声演唱,没有乐器伴奏,不用变化和装饰音。它也没有节线和拍子记号,完全是自由节拍,歌词只用拉丁文。格列高利圣咏全都是天主教的礼仪歌曲,只供教士吟唱,会众不参加唱诗。

格列高利圣咏形成后,迅速传向各地,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英国、爱尔兰、法国等地得到了普及发展。直到14世纪,在天主教会中还只有格列高利圣咏。在今天的天主教会中,格列高利圣咏也常被采用。

格列高利圣咏作为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有密切的关系。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与发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许多方面,都要提及格列高利圣咏,即使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以格列高利圣咏的调式为基础。

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5乐章、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C小调第三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乐曲,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二.产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复音音乐复音音乐就是由两个或更多互相独立的声部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著西方音乐前进了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其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早在7世纪初,在天主教会中就有些僧侣音乐家对在格列高利圣咏上加上另一声部的伴奏感兴趣,并进行了一些试验。但实际使用复音音乐是在9世纪。

当时,一些僧侣音乐家尝试在格列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这一变化,就把格列高利圣咏的单音音乐变成了复音音乐。这种简单的复音形式称为“奥尔加农”(Organum,也有人译为平行调)。奥尔加农产生于法国的利摩日,并且似乎一直被限制由少数演唱对答吟唱赞美诗和特定弥撒部分的技术高音的歌手所演唱。最初的奥尔加农多为二声部,它在巴黎圣母院发展到了最高水平。在那里,第三、甚至第四声部被增加到原来的单旋律圣歌上。奥尔加农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巴黎圣母院的乐师雷翁南(Leoninus,生活于12世纪),他曾创作了大量的奥尔加农,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为《奥尔加农总集》,是按天主教全年节日创作的,全部歌曲皆属于二声部花腔式的奥尔加农。到了11世纪末,有些僧侣音乐家又尝试把平行曲调加在圣咏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渐渐又至反向进行。反向进行被肯定以后,复音音乐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就产生了,这就是“笛斯康都”(Discantus,也有人译为“反行调”)。笛斯康都以反向进行为原则,容许声部交错,并允许三、六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使旋律更加华丽。它多用于教会歌曲,主旋律多采用弥撒曲和每日祈祷经文中的旋律。笛斯康都盛行于法国,其最著名的作曲家是雷翁南的继承人,巴黎圣母院的乐师裴劳定(PerotinusMagnus,约1183-1236)。他的作品多超过两声部。

13世纪,复音音乐在基督教音乐中开始得到广泛使用。随著复音音乐的发展,又产生了两种新的多声部乐曲体裁复调合唱歌曲(Polyphonicconductus)和经文歌(Motet)。

复调合唱歌曲兴盛于13世纪初,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以往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列高利圣咏的限制,各个声部皆由作曲家自由创作,自由进行,声部之间的节奏大致相同。复调合唱歌曲的歌词通常是道德说教或礼仪性的,这种合唱曲似乎一直是为宗教或其它典礼的列队行进而准备的。

13世纪后期,复音音乐的新艺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奥尔加农中产生了经文歌。经文歌就是在圣咏曲调上加上一个或几个具有不同歌词的新的声部。

它最终取代了奥尔加农和复调合唱歌曲。

三.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的清唱剧产生于17世纪初的清唱剧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也是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时至今日,许多作曲家还运用它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

清唱剧虽然出现在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后期,但它的产生与内容均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13世纪时,因受圣方济各(St.Francescod''''Assisi)运动的影响,在意大利产生并流行一种赞歌,被称为神灵赞(LandiSpirituali)。这是一种用流行的曲调和通俗化的歌词写的生活性的宗教歌曲。这些歌曲不在教堂演唱,而是在人们聚集一起作祈祷的罗马市民的家里演唱。稍后这种赞歌插入了对话形式,于是对话式的神灵赞就产生了。这种神灵赞以简单的和声,大众化的格调,由不同的歌队以对唱曲的形式唱出。

清唱剧就是把神灵赞戏剧化而产生的。有人认为1600年在罗马上演的一部作品《灵魂与肉体的表现》是现存的最早清唱剧。也有人认为1619年由阿奈利奥(G.FrancescoAnerio)创作的《神韵剧》才是第一部真正的清唱剧。

清唱剧的结构与歌剧的组成,大致相同:有抒情调、独唱二重唱、朗诵调、合唱、序曲和其它器乐曲,也有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分配。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中演员不化装、不表演、只歌唱,无舞台布景、灯光、道具,演唱者一直在台上,没有出入场和其它戏剧化的动作,整场演出自始至终不分幕,而只有章节之分,专有一名叙诵者,叙说情节。此外,清唱剧中的合唱比歌剧多。

早期的清唱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专以圣经为题材,属于真正的教会音乐,这种清唱剧到17世纪后半期就消失了。另一种清唱剧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取材较自由,主要在音乐会上演唱,被称为通俗清唱剧。流传至今的清唱剧,就是后者。通俗清唱剧虽然不是教会礼仪音乐,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大部分的清唱剧作品都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

17世纪最著名的清唱剧作曲家是意大利的卡里西米(Carissimi,Giacomo,1605-1674)和德国的许茨(H.Schutz,1585-1672)。卡里西米创作的16首清唱剧,都是根据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写成的,其中较著名的有《耶弗他》、《所罗门断案》、《伯沙撒》和《最后审判》。许茨创作的清唱剧多以基督生平传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被称为“受难清唱剧”,其中较著名的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

继卡里西米和许茨以后,整个巴洛克时期(1600-1750)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亨德尔的创作主要是歌剧和清唱剧。亨德尔一生共创作了32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比较有影响,时至今日还经常上演的有:《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参孙》、《犹大·玛可白》、《约书亚》、《所罗门》。其中《弥赛亚》和《参孙》是举世公认的清唱剧中的经典之作。《弥赛亚》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叙述了耶稣的诞生、传福音、受难、被钉死十字架及显圣复活的经历。这部清唱剧1743年在伦敦音乐厅举行首演时,震撼了所有的观众,甚至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利路亚》后,起立以示敬意,直至曲终。与亨德尔同时代的另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德国作曲家巴赫(J.S.Bach,1685-1750)也曾创作了数部卓越的受难清唱剧,如《约翰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和《圣诞清唱剧》等,这些清唱剧的内容都取材于圣经四福音书。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海顿在声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清唱剧。他共创作了5部清唱剧,大部分都有基督的内容,如《多比亚的归来》、《十字架的七言》、《创世记》等,其中以《创世记》最为著名。

《创世记》取材于弥尔顿的《失乐园》的第二章,叙述了上帝创世及亚当、夏娃堕落的故事。

近代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题创作的。

19世纪最杰出的清唱剧出自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之手。门德尔松共创作了3部清唱剧,其中最著名的有《圣保罗》和《以利亚》。《以利亚》至今还在上演。他的第三部清唱剧是《基督》,可惜没有完成。这3部清唱剧均取材于圣经故事。

19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创作的清唱剧还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圣伊利沙白》和《基督》等。

20世纪许多著名的清唱剧仍以基督教为题材,如英国作曲家埃尔加《吉伦舍斯之梦》、沃尔顿创作的《白尔夏沙之宴》、美籍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俄底浦斯王》、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创作的《圣路加受难曲》等。

四.西方著名音乐家的基督教音乐创作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家们创作的基督教音乐上。

14世纪西方最重要的音乐家当推法国的诗人兼作曲家马肖(GuillaumedeMachaut,1300-1377)。马肖年轻时曾受过神学教育,并领受了神父的职位。他的作品中教会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是经文歌和弥撒曲。14世纪最著名的一首教会音乐作品就是马肖创作的《圣母弥撒曲》,这是特别为法国国王加冕而作的一首4声部合唱弥撒曲。

15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作曲家迪费(GuillaumeDufey,1400-1474),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他的弥撒曲保存至今的有8首,其中最著名的有《EcceancillaDomini》和《AveReginacoelorum》。他所创作的经文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深度,极虔诚,如为佛罗伦萨主教座堂而作的《Nuperrosarum》,以及为拜占庭的没落而作的《君士坦丁堡的挽歌》。

15世纪后半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是两位佛兰芒作曲家欧克赫姆(JohannesOckeghem,1430-1495)和德普雷(JosquindesPrez,1450-1521)。他们都创作了大量的教会音乐。欧克赫姆的作品中较著名的有《扩展弥撒曲》、《谁之声弥撒曲》和《第五调式弥撒曲》,以及一首常被人提及的经文歌《感谢上主》。德普雷创作的教会音乐作品尚存至今的有约30首弥撒曲和100多首经文歌。其中以弥撒曲《Pangelingua》、《武士弥撒曲》、经文歌《Aveverum》、《万福马利亚》、《圣母悼歌》最为著名。

16世纪西方最杰出的音乐大师可说是比利时人拉萨斯(OrlandusLassus,1532-1594)和意大利人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1525-1594)。拉萨斯曾创作了52首弥撒曲、100首圣母赞主歌,约1200首经文歌和其它圣咏、悼歌。他的经文歌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代表作有《安葬弥撒》、《忏悔圣咏》。帕莱斯特里纳曾被人称为“音乐之王”,其作品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数量惊人,计有弥撒曲103首,经文歌330首,奉献曲68首,赞歌87首,圣母赞主歌35首,哀歌13首等。他的作品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礼仪音乐。

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1600-1750)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也是最后一位把为教堂创作音乐视为最大关怀的伟大天才。在他的创作中,教会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虔诚的新教教徒的巴赫,对教会音乐的主要贡献有:创作了5首弥撒曲,6首经文歌;为教会创作了5年内每周礼仪所用的康塔塔(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共200首;又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其中有144首圣咏调。在这些作品中被视为巴赫代表作的是《B小调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5个部分,共24首分曲。其中渗透著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古典时代(1750-1820)最伟大的3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海顿深受基督教音乐的薰陶。曾创作了14首弥撒曲,其中以《纳尔逊弥撒曲》最有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8首弥撒曲,较著名的有《C小调弥撒曲》、《加冕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他还创作了8首康塔塔,其中以《忏悔的大卫》和《马松小康塔塔》最著名。他的经文歌《欢呼圣体》也很有名。贝多芬一生中虽只创作了两首弥撒曲,《C大调弥撒曲》和《庄严弥撒曲》,《庄严弥撒曲》被贝多芬视为毕生的杰作,他完全是按著心灵的感受而创作的。这首弥撒曲虽然不是一首礼仪的圣乐,但却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的确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

进入浪漫主义时代(1820-1900)后,不少音乐家仍在创作基督教音乐。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的后半生仅创作了两部作品,均为基督教音乐,一部为《圣母悼歌》,另一部为《小庄严弥撒曲》。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也创作过6首弥撒曲和其它圣乐,其中以《AB大调弥撒曲》和《圣母颂》最著名。他的《圣母颂》曲调柔美婉转,表达细腻丰富,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向往。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基督教音乐有《安魂弥撒曲》和《感恩曲》。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则对赞歌、颂歌和经文歌等合唱乐的创作感兴趣,他的最有名的一首圣乐为《赞颂西雍》。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一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创作过弥撒曲、圣咏等教会音乐,如《格兰弥撒曲》和《UngarischeKronungs-Messe》等。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了不少教会音乐作品。他的最著名的一首圣乐是《安魂弥撒曲》。该曲采用传统弥撒的体裁和词句,包括《安魂》、《愤怒的日子》、《奉献》、《至圣g》、《上帝的羔羊》、《泪经》、《拯救我吧》7个部分,具有催人泪下的巨大感染力。法国作曲家古诺的作品中以抒情歌剧和教会音乐最为出色。他最有名的一首弥撒曲是《圣则济利亚弥撒》,著名的梵帝冈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创作的。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创作的交响乐曲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管风琴音乐效果,把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到极其宏伟的音乐形式之中,如他的《启示交响曲》和《悲剧交响曲》(又称《教堂交响曲》)。他创作的圣乐有《弥撒曲》、《安魂曲》和《感恩曲》等。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不少合唱体裁的教会音乐,包括《德国安魂曲》、《感恩曲》、《弥撒曲》等。

20世纪以来,许多音乐家们从基督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基督教圣乐。斯特拉文斯基的《弥撒曲》是本世纪弥撒曲中的佼佼者,令人回想起14、15世纪时的教会音乐。他的《诗篇交响曲》选择了圣经中的3首赞美诗作为交响曲3个乐章声乐部分的唱词,这部巨作被作者称为“为上帝的荣耀而作”。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无伴奏合唱《G小调弥撒曲》是他声乐作品中的杰作,代表了他声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英国作曲家威廉斯的《圣诞颂歌幻想曲》、布里顿的《圣诞颂歌仪式》也属于本世纪优秀的基督教圣乐之列。此外,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都创作了一些杰出的弥撒曲。

西方音乐之所以采用许多基督教的题材,主要在于西方的观众、听众对基督教非常熟悉,欣赏起来通俗易懂。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欣赏西方音乐。所以不管是从欣赏西方音乐的角度,还是从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角度,研究基督教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关系都是必要的。

注释: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2、Douglas《TheNew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ChristianChurch》,ZondervanPublishingHouse

1981。

3、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台北大陆书店出版,1981年12月版。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3月版。

5、(苏)阿·伊·康津斯基《西洋音乐通史》(第一册),音乐出版社1958年12月版。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月版。

7、《音乐欣赏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年10版。

基督教赞美诗歌篇8

人类在古人阶段才发展到产生宗教的观念与进行宗教崇拜的阶段。现今所发现的欧洲尼安德特人和中国山顶洞人的遗骨按一定方式排列,而且伴有随葬品的遗迹表明,他们有了灵魂不死的宗教观念。而为死人放进那些磨制光滑、有刻纹的石器、石珠和穿孔兽牙以及用红色赭石描绘的道道横条、丝丝斑点,既反映了原始人对“另一个世界”的想法,同时也是他们创作的原始艺术品。请看:原始宗教观念需要用崇拜的方式(例如尸体的有规则摆放和放进死者的生前用品)进行表现,而为着宗教崇拜的实用需要所制作的“作品”却同时又成了有创造性的艺术品。宗教观念通过含有艺术创作在其中的崇拜仪式去反映;而单纯作为审美而存在的艺术品在当时还不能存在。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宗教与艺术就是这样一种同时出现,紧密联系的关系,黑格尔说的好:“较早阶段的宗教是一种艺术及其感性表现的宗教。”

但是宗教和艺术并不是划等号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一面(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不同的一面(反映形式各异),而互相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曾长时间地占据过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因而艺术的创作世界观、指导思想、创作契机和艺术内容就不能不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同时,宗教作为凌驾一切之上的意识形态,它的普及和发展,也必须靠艺术这种最直接、最动人、最吸引人心的世俗形式。宗教的神学之光与艺术的审美创作一旦结合起来,便在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上留下许多稀世珍宝,即宗教艺术。同时,还必须看到宗教与艺术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抑制的一面。某些宗教教条的禁忌,束缚了艺术的自由创作;而各种世俗艺术及无神论思想的艺术创作,自然也对宗教的发展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影响。

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简要地说到此。下面,着重谈谈宗教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了哪些重要的积极作用。

先看看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巨大作用。

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从被罗马帝国尊为国教后,它的“基督信仰”的宗教世界观就成了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基督教的思想特别是它的经典《圣经》的题材、故事、格言、乃至语言和表达手法便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契机与丰富题材。在文学方面,宣传《圣经》内容的“圣经文学”以及中世纪一统天下的宗教戏剧、宗教诗歌统治了当时西方文学的舞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文学虽然不再是宗教文学一家,但许多文学大师的巨著就其主题思想、情节构思、作品寓意、写作手法等而言,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基督教特别是《圣经》的影响,它们中有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大文学家但丁的长诗《神曲》,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19世纪德国文豪歌德的《浮世德》,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在绘画方面,西方绘画的题材无疑是多样的,有神话传说、民族风情、宫廷生活等,但反映更多、影响最大的则当属基督教传统的主题。它们有早期的墓窟壁画、为《圣经》所作的插图、为教堂装饰用的镶嵌画、祭坛画、玻璃画(按照不同的艺术风格,又分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在难以计数的这类绘画中,不乏传世之作,而名声显赫的则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其最,例如达?芬奇取自《约翰福音》13章的《最后的晚餐》,这是为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完美的主题与艺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绝世佳作。又如米开朗基罗的取自《圣经》的梵蒂冈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这是他用了近5年的时间在长40米、宽14米、距地面高20米的大天顶上创作的伟大作品,为此,拉菲尔(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为“文艺复兴三杰”)曾说:“米开朗基罗是用同上帝一样杰出的天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的。”在雕刻方面,西方众多的教堂、宫殿等建筑上遍布了造型精美、风格各异的雕刻作品,其中所涉及到的题材,也与基督教有密切关系。它们著名的有10世纪德国科隆教堂的《耶稣在十字架上》、11世纪法国图卢兹的大理石浮雕像《荣耀归于宝座上的基督》以及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门上的10块浮雕《约翰救灾》,而堪称顶峰之作的则是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悼基督》、《大卫》和《摩西》,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在音乐方面,西方音乐更与基督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古典和现代乐曲都以基督教的内容为主题,《圣经》中的《诗篇》、《雅歌》本就是歌曲,作为宗教礼拜时的赞歌。教会音乐不但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的众多珍品中,基督教传统为它们提供了题材,也为音乐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激情,许多音乐大师创作了宗教题材的乐曲,如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橄榄山上的基督》和《庄严弥撒曲》,门德尔松的清唱剧《以利亚》和《圣保罗》,以及深受人们喜爱且广为流传的由摩尔作词、葛路伯谱曲的圣诞颂歌《平安夜》等。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无法深刻领会和欣赏西方音乐。

在建筑方面,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在西方宗教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有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拜占庭式教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情绪效果,教堂采用圆形穹窿屋顶,象征上帝的至高无上和人类的渺小,中心式封闭的教堂给人以在上帝怀抱中的感觉。拜占庭式教学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堂。罗马式教堂平面是纵长的拉丁十字架形,外墙厚实,窗户较小,门窗上部为半圆形拱环,以及层层叠叠的连拱柱廊。意大利比萨大堂是它的代表。哥特式教堂的特点则是高耸,运用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和修长的立柱,增加建筑物的高度,特别是它采用彩色玻璃花窗以增添神圣感。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巴黎圣母大堂、德国的科隆大堂等。基督教建筑对西方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看看佛教和道教对东方特别是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及中国、日本、朝鲜等,而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东方的文学艺术发展中,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文学上,佛教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佛教数以千卷的宗教典籍有许多本身就是上乘的文学作品,如《维摩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而《百喻经》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世人所喜爱,《本生经》、《本生谭》作为叙述佛陀前生的典籍,本身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佛典中大量的偈颂、赞、散文、故事、俗讲、变文、语录、传记、游记、文集等,同样是文学佳作;另一方面,上述多种题材的佛教典籍传到亚洲国家后,佛典中那些独特的意境、独特的文体、独特的命意谴词方法,给各国的文学领域带来了新的风气,它们与各国的传统文学形式相结合,又产生一批著名的文学作品,这在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尤为突出。以中国为例,晋、唐小说受到《维摩经》、《百喻经》影响很大,而中国的通俗文学平话、戏曲等则从佛典中的俗讲、变文中吸收到许多营养;再一方面,佛教的世界观诸如因果报应等思想则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诗人和小说家,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影响的痕迹,在《红楼梦》这样著名的小说中,那种人生痛苦、富贵无常、诸化无我、一切皆空的佛教世界观更是随处可见,乃至主人公贾宝玉最后“弃而为僧”。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同样是很大的,这主要是道教的神仙观念影响了中国的诗歌、戏曲和小说等。在唐诗、宋词中,包括李白在内的许多大诗人在其作品中都渗透着渴望成仙得道、飘逸隐遁的道教思想。而流传民间的戏曲中神仙道化剧数量甚多。至于反映神魔之争的小说也很盛行,《封神演义》是其主要代表作。

在美术方面,早期印度佛教为纪念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均立有石柱,建有佛塔,柱顶上雕有精美的狮、象、牛、马等图像,佛塔则镌刻有各种浮雕图案。此外,印度佛教还创造各种佛陀的形象,达到很高水平。早期的佛教美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又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这在敦煌莫高窟的北魏壁画上表现尤为突出。到唐代,中国化佛教美术确立,著名画家吴道子的数百幅佛画,成为艺术珍品,莫高窟的唐代壁画更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代表作。宋之后盛行泥塑佛像,亦是中国佛教美术的特有风格。现今仍保留的高71米的四川乐山弥勒佛像,以其雄伟巨大,在中国名佛中占据首位。承德普宁寺内高22米、用百余立方米木材雕成的观音佛像,为世界木雕佛像之冠。而用整根白檀木雕刻的地面高18米(地下8米)的北京雍和宫内的木雕弥勒立佛像,则堪称世界之奇。此外,藏传佛教中的金铜佛像、木刻版画佛像以及塔尔寺的酥油花,都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美术作品。

不仅佛教美术在中国美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道教美术同样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美术在早期曾受到佛教美术的影响,如对道教神仙的制作和绘画上吸收了头部添圆光的手法等。但是,它在道教的宗教神学思想指导下,运用中国绘画的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主要是在神像的绘制上,无论是衣冠、形态和颜色的运用上均有具体的规定,大量的绘画、塑像、石刻、壁画见于各地的道观、石窟、古墓中,突出的代表作如泉州清源山巨型石刻老君像、山西永乐宫内长90余米、高4米多、绘有286尊神像的壁画等。此外,历代文人画家以道教故事、神仙思想为题材的道画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宝库,晋代顾恺之、唐代吴道子、张素卿、宋代武宋元、元代颜辉、明代吴伟、清代金农,以及当代张大千等画家都有这方面的传世之作。

在建筑方面,佛教建筑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佛教寺塔。古印度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塔多不胜数,但现今保留不多。可是,在东南亚,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建筑和艺术瑰宝。日本、朝鲜雄伟壮丽的木结构佛寺,在世界建筑史上同样闻名遐迩。佛教建筑传入中国,一方面保留古印度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新风格,其中敦煌、龙门、云冈的佛教石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而中国的佛塔除有古印度式样外,也有纯中国的楼阁样式,中国各地多有的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琉璃砖塔等成为中国建筑的珍品。此外,体现在北京雍和宫、拉萨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等建筑群上的藏传佛教的建筑则又另具特殊民族风格。

道教为进行宗教活动而建筑的道观,除采用传统的中国院落建筑形式外,在总体布局、体量、装饰、用色等方面,注入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了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等4部分组成的建筑群,现存的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成都青羊宫、北京白云观等均是典型代表。

在音乐方面,佛教有现通称为唱念的梵呗和佛曲等形式。梵呗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历代皆流传,用于讲经仪式,近代禅林尚有“四大祝延”、“赞”等流行。佛曲为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传入中国后,到唐代又配以笙笛,现则只用点板,配以铛、铪等敲唱。佛教古乐传入日本,对日本“雅乐”的韵律亦有重要影响。

道教音乐用于斋醮等宗教活动上,它的内容主要是赞美神仙、渲染镇煞邪魔的威武气势,表现喜庆和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等,在形式上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吹打乐合奏等,声乐体裁主要为“颂”、“赞”、“步虚”、“偈”等格式。道教音乐由于不断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各地均有不同调配曲,显得丰富多彩。中国的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在宗教界和音乐舞蹈部门的收集整理下,将会继续流传和发展。

最后,看看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和东南亚文学艺术的影响。

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的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世界,还有东南欧、东南亚等地。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世界的语言文学的影响,莫过于《古兰经》。阿拉伯语的《古兰经》,本身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散文式的阿拉伯文献。它汇集了阿拉伯世界的神话、传说、历史、风俗、人情、法律、道德等内容,它韵律感人、节奏明快、修辞凝炼,是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它也曾是阿拉伯世界唯一成书的阿拉伯语和宗教课教材,对阿拉伯语的统一起了巨大作用。后来的伊斯兰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有很多创作题材即取自《古兰经》的一些命题和典故,使其在阿拉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伊斯兰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苏非文学,这是一种脱胎于阿拉伯文学而由苏非神秘主义教派领袖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信仰、思想、感情的文学。由于它有超越传统的想象力内容和新的艺术手法,使阿拉伯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绘画方面,伊斯兰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伊斯兰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是将宗教神学信仰、科学的几何原理和特有的色彩融于一体。它超乎三维空间,极富幻想和抽象,例如绘制装饰图案多采用花叶饰、几何图形饰,它们以伸向无限,象征宇宙的苍茫。伊斯兰绘画在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又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支系。阿拉伯风格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优美的文字书法和宗教的上天使命完全融汇而著称;土耳其风格则以鲜明色彩、突出的主题见长;而波斯风格是以诗情画意而突出。谈到伊斯兰艺术,不能不提到伊斯兰文字书法。由于传教的需要和怕出错误的心理,伊斯兰教特别强调正确誊抄《古兰经》,随之发展了伊斯兰书法。的传人阿里曾说:“一手好字将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伊斯兰书法不但强调正确,而且强调美的享受,并把书法艺术融汇到绘画、雕塑、建筑、彩陶,编织等工艺上,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又与各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例如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美术中花卉、瓴毛、人物等艺术,使伊斯兰书法传统的库法体发展为花卉型、攀缘型、丝绒型等,再以镏金术、金银丝嵌、贝壳珠宝镶嵌等美化,形成光辉夺目的伊斯兰艺术。

在建筑方面,为伊斯兰教服务而发展盐业的建筑也独具一格,它主要见于清真寺、礼拜堂、宗教学校、苏非道堂等。它的建筑风格多样,如土耳其多为尖塔林立、多拱顶,北非的宣礼塔为方形,叙利亚为多边形,而印尼的清真寺则无尖塔。在中国,又与传统的中国建筑艺术相结合,以礼拜殿为主,有些则衬以楼亭堂室,著名的有北京牛街礼拜寺和东四清真寺。

上一篇:实习推荐信范文 下一篇:工作推荐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