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日志范文

时间:2023-10-06 22:18:51

心情随笔日志

心情随笔日志篇1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励志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13-02

[作者简介]张向农(1974―),女,重庆涪陵人,本科,重庆市涪陵第九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励志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成长。近年来,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励志教育在我校已生根发芽,初见成效。笔者也亲身感受到了励志教育的强大魅力,深知应抓住这一契机,切实做好自身工作,真正履行育人职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身作则,用人格影响学生

学校大抓励志教育,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薄弱之处,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尊敬与认可。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话是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还是当作耳旁风,甚至抗拒抵触,这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一个有着良好人格品质的教师容易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得学生积极效仿。反之,教师的不良心理品质会对学生造成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三观”正是我们所要“励”之“志”。因此,教师应时刻谨记:以身作则,以高尚正面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带动学生,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品质和修养,给学生做出表率。

二、关心学生,温暖学生的心灵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用爱去温暖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用理去说服学生。例如,笔者所带班级中的陈美君(化名),在初一刚入学时她总是情绪低落,经常发呆走神,学习成绩步步下滑。笔者几次找她谈话,她总是沉默不语。后来笔者了解到,她是留守儿童,姊妹3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觉得自己无人关心,受尽冷落,所以情绪低落,无心学习。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笔者便经常与她交谈,利用微信、电话与其父亲沟通,双方共同合作关心她。后来她被笔者的诚意所打动,开始主动向笔者倾诉心中的烦恼,学习也变得认真起来,期中考试考了第三名,期末考试更是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此事虽小,却说明了教师的爱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灵。

三、动之以情,唤醒学生感恩之情

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台上,教师动情地讲父母生养我们的艰辛与不易;台下,学生表情漠然,毫不动情。前不久,笔者还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乡下母亲准备好粽子和鸡蛋,千里迢迢去看望自己上大学的女儿,而这个女大学生却嫌自己的母亲衣着破旧,将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成人的亲娘拒之门外。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然而,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却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八年级的学生正值人生的“断乳期”“黄金期”,他们并非不知感恩,虽然他们每天学业繁重,但心里却明白家长、教师的良苦用心,只是这样的感恩还需要教师好好地引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中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同窗的帮助之恩,继而将这种感恩之情推广至社会,推广至大自然。

四、心理暗示,提高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

心理暗示这一词来自西方的心理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的心理活动。心理暗示法的成功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励志教育,“我是最棒的”“我行,我一定能行”等自我暗示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坚信自己将来一定是成功的。实践证明,教师的微笑、鼓励的话语、肯定的谈话等,都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得到加强,并愿意为目标而努力,各方面自然也会有所进步。而这样的进步又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与新的动力,于是,便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五、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在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培养。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笔者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不论大事小情都应该认真对待,不应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学生往往有诸多不良的习惯,如随手乱扔垃圾、上课做小动作、做题粗心大意、不随手关门……这就需要教师从小事着手,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走路时要挺胸抬头,这样会形成好的身体形态,有好的气质,给人很精神的感觉;要整理好自己的头发、仪表,这样会提高自身形象;平时要整理好桌面,摆放好自己的物品,这样会显得整洁、有条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实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六、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培养其积极心态

在人的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挫折失败不可避免。如果轻易被挫折击败,丧失奋斗之志,则终究会一事无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使强者奋进,使弱者消沉。刘国梁、林丹、李娜、郭晶晶、林书豪等人的成功无一不是与挫折进行过无数次的战斗。励志教育正是要锻炼学生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使其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够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应当教育学生看到挫折积极的一面。挫折能够提高我们的自我认识水平,培养我们的坚强意志,使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保证,要让学生认识到: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随时应付失败挫折的心理准备,成功才会向我们招手。

总之,多年来,我们以励志教育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充分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促进其不断提高自我认识,加强完善自身,学会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前方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更加努力,将励志教育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毕茂荣.用励志教育引领班级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9(1).

心情随笔日志篇2

卓立开张茹卓亭, 偶缘王会入神京。

空闻四裔传碑版, 谁识三原有老成。

树下不期逢李耳, 锻余真欲访嵇生。

可能无意挥秦月, 照彻于思赤嵌城。

这首诗,是章士钊在1959年全国政协会期间,即席赠与老友茹欲立的。

茹欲立,字卓亭,生于1883年,陕西三原人。1905年,茹欲立留学日本,到东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陕西留日同学井勿幕、张季鸾、李元鼎等共创革命刊物《夏声》,并以楷书题写刊名,自此,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回国后,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秦陇复汉军政府秘书长、中华民国国会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捕杀革命党人,茹欲立被迫东渡日本。1915年12月25日,蔡锷兵起云南,茹欲立即回国参加护国运动,曾任陕西督军府顾问。1917年,陕西靖国军崛起,次年于右任回陕任靖国军总司令,1919年初茹欲立受命任陕西靖国军总参议。1922年3月,杨虎城迎于右任于军中,茹欲立跟随至武功,重新建立靖国军总司令部。同年,杨虎城去陕北,于右任经四川转上海,茹亦间道抵沪。后以老母逝世,茹欲立归陕奔丧。因痛感国内局势之以暴易暴,乃家居读书,潜心研习文史、书法。茹欲立学识宏富,长于诗文,精于金石、文字之学,曾对宋赵明诚《金石录》中所著录的碑版多有考订,对清代王昶《金石萃编》、方若《校碑随笔》深入研究。如在《礼器碑》拓本的题记中,茹欲立就对赵明诚跋尾所述的“所谓‘鹿’者,礼图不载,莫知为何器,皆不可晓,故详著其以俟知者”作了考证,又在题记中作了三段补记。从这几段题记中对文字考证的精慎上,即可窥其治学之严谨。1932年6月4日,于右任因事拜谒章太炎时,持茹欲立《章先生三体石经考歌》诗稿以示,章太炎为之欣然手定。茹欲立书法初学赵孟,后习魏碑,认为:“书法基础在真楷,而真楷之源在晋魏;不学魏碑,不能攀欧、褚;而欲得魏碑精神,还须揣摩两汉。”故躬体力行,于石鼓、二王、魏碑、唐宋刻石无不涉猎,且不以浅尝为满足,所得碑帖,大都临写数十百遍,墨池笔冢,功力深厚。

1928年于右任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坚邀茹欲立襄助。茹欲立因友情难却,勉为其难,于是年秋赴南京出任审计院副院长。1931年于就任监察院院长,茹欲立任首任审计部长。按规定,部长有专用小车,但茹欲立除因公务外出、路途较远乘坐外,上、下班及路途较近的公务,总是步行。从不接受单位、个人的宴请,并经常告诫部下:“国家的钱,都是人民的血汗,就是一分也不能用之不当。”1932年夏发动对红军第四次“围剿”,追加巨额军费。茹以国民政府“十二号训令”为依据,拒绝签字。极为恼怒,责令于右任从速解决。于右任无奈,多次劝其姑且应付,茹欲立拒不从命:“一・二八淞沪事变,十九路军抗日,屡次追加军事经费,没有预算,没有法案,来多少我核签多少,那是打日本。如今增拨巨额军费是为了打中国人,这个字我不签。”茹欲立追随孙中山,为民主革命而奋斗,此时看到如此的独裁专制,当即辞职,并在《申报》刊登《茹欲立鬻字为活》。在此后数年间,茹欲立又潜心学问,钻研书法,靠卖字和亲朋、部属的接济养活一家二十多口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屡遭日机轰炸,茹将家人送回陕西,只身留在南京,以示支持抗战之决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担心陕西政局,托茹欲立的老同学张季鸾转请茹欲立回陕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茹一笑置之。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不保,茹欲立逃出南京,碾转回陕。到家后,除身上着一件老羊皮皮袄外,小提箱内仅有《屈赋》、宋版《说文解字》《杜诗镜铨》各一套。

1938年7月,茹欲立应邀参加首届国民参政会,与、林伯渠、邹韬奋等多有联系,对中共的主张有一定的了解。1940年4月,茹欲立参加国民参政会一届五次会议,对民意、压制民主的作为十分不满,未听完的闭幕词就愤然退出会场,说:“既不让自由讨论,那么还开会干什么?”当即离渝返陕。在参政会上,罢会以示抗议者,茹欲立为第一人。归途过汉中登汉王拜将坛,茹欲立吟诗二首:“坛上风云变古今,城边道路久浸寻;我来不见连敖长,日暮聊为梁甫吟。”“汉王才大善听言,汉相功高在得贤;今日萧条汉水上,低回不语自凄然。”

茹欲立为官清廉,从无私蓄,亦无府第,在三原北城租屋而居,潜心书法、金石、文字之学,以卖字赚钱维持一家生活,生活甚为贫困。茹夫人常常领着孩子到火车站买煤渣,甚或买生了虫子的面粉、用麻袋装的麸皮充饥,以至于子侄辍学谋生。就是在这种困窘的境况之下,国民政府任命他为晋陕监察区监察使,陕西省政府聘他作顾问,茹欲立因对专制独裁、的政府已完全失望,均一概拒绝。以是故,章士钊以“竹林七贤”中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嵇康喻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蒿目时艰,对民族的命运,身居陋巷的茹欲立依然萦绕于心,其诗曰:“思欲赴国难,愧无尺寸兵。献书既无路,众志或成城。将遂鼓作气,制梃挞秦荆。一雪禹甸污,再睹时俗平。以此卫华胄,庶报黄轩灵。”真乃“身无分文,心怀天下。”茹欲立1939年在《祭张景秋文》中有“弃之莫顾,归身蓬蒿;沉浮里闾,屈居下僚。”“虽归家居,志存魏阙;不忍即安,思临大节”等句,虽为祭奠辛亥志士,但焉不知其为自况耶?其生命中的勇毅与无奈、承担与超越,化作诗、书,直有壁立千仞的悲壮力量。祝周主持陕政时,派人携重金到三原请茹欲立为其母书寿文,茹一口回绝。当时有人问:“你给石凤翔(西安大华纱厂经理)他妈都写哩,为啥给祝绍周他妈不写?”茹欲立说:“石凤翔是商人,他以纱布赚别人钱,我以字赚他的钱,这是平等交易。祝是省主席,他是官,我是民,我就是不给他写!”茹欲立以他的书法,再一次诠释了“贫贱不能移”的文化内涵。在这一时期,茹欲立留下了草书潘安仁《西征赋》(1942年)、行书李陵《答苏武书》(1943年)、楷书屈原《离骚》四屏(1947年)及《王母雷氏夫人墓碣》等大量的作品和碑版考订稿、诗文手稿。

可以说,书法,在生活的最底层支撑着茹欲立的人生。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茹欲立方正刚直的秉性与魏碑的骨健神峻相契合,故对魏碑情有独钟,于《龙门二十品》《郑文公》《张猛龙》《张黑女》《刁遵墓志》《爨龙颜》等等大量的墓志心追手摹,融会贯通,深得魏碑精髓。同时,参以欧楷,浑涵以卓荦学养,形成了端严秀拔、敦厚劲健的风貌。茹的魏体楷书,结体端庄,平中见奇,起笔收锋方整斩截,凝重精劲,筋骨内涵,于右任誉其为“百年来一人耳”。代表作有《于母房氏墓志铭》《朱佛光先生墓志铭》《毛俊丞先生墓志铭》等,这些墓志数百字的铭文,结体谨严,点画精到,气息渊雅,从始至终,无一笔懈怠处。茹欲立于魏体楷书之外,亦工篆、隶、行、草。其篆书出于金文、石鼓,参以邓石如、吴大笔意,遒劲圆润,格调高古。其隶取于汉碑,结体宽博舒展,神韵生动。其行书以碑化帖,于魏晋风韵得之于心源,尤其信札、诗稿,笔随心转,遒秀潇洒,俊逸自然,不经意间天籁毕现。早在1933年,茹欲立就著有《皇象章草急就篇石本之研究》,载于当年《朔望》半月刊。茹欲立的章草取法皇象、索靖,杂以《流沙简》《居延简》,形体俊长,发笔尖,字势清逸。曹宝麟将茹欲立的草书分为三类:“根植于章草基础上的创作是为第一类,其融入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笔意的草书创作是为第二类,如书于1944年的作品《章太炎三体石经考歌》、1963年书写的《杜甫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而他的第三类草书创作亦极为精彩独到,即祖祧陆机《平复帖》的写法,使用无锋无尖的破笔旧笔,随心所运,恣意书写,不求工致,但求趣味,率意自然,朴质高古。是心性的自然流露,率直而本真,十分契合其刚烈高洁的人格。比如《归去来兮》这件草书作品,即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作。”茹欲立之书以骨力胜,刚直敦厚,与其气节文章相表里,坚质浩气见于笔墨间,书法境界已然呈现出了生命的境界。茹欲立与于右任、王世镗、寇遐在上个世纪初,一起开创了陕西书法的新格局,对陕西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多年以后,84岁的沙孟海赞茹欲立曰:“真力弥漫,韵馥葩奇,备体态于笔下,钟灵秀于关西;幸流风之未沫,示后学以荃蹄。”沈鹏亦赞曰:“魏晋典型辛亥风,三原不独有于公;艺林两岸争春日,无废茹翁八法功。”

1947年,国民政府邀茹欲立参加国民大会,茹欲立拒不参加,将函电、汇款退回。茹欲立寄希望于共产党,1948年,送子侄四人去解放区参加革命。同年,中共关中地委书记赵伯平遵照上级指示曾致函茹欲立,欢迎他去延安,并安排游击队武装护送其全家赴延安,茹欲立恐全家出走累及亲友,决定不走。1949年初,在陕西当局下达的三原26人黑名单中,茹欲立名列其首。三原解放前夕,胡宗南密令38军军长姚国俊胁迫茹欲立南下,“如若不走,就地枪决。”姚国俊仰慕茹之人品,未予执行而被撤职。胡宗南又命陕西省保安司令张坤生执行,但张坤生与茹欲立有旧交,亦仰慕茹之为人,遂托人送路费与茹,请他暂避,茹欲立幸免于难。后来茹欲立在《史记・孔子世家》有如是眉批:“此次胡宗南弃陕南走,逼陕士多人同去,即取法于陈蔡大夫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茹历任西北军政(行政)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副检察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被选为陕西省人大代表。

1958年,茹欲立数次向中共中央反映“庄稼遍地无人收获,大炼钢铁劳民伤财”等实情,遂以言获罪,在1960年遭批判。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茹欲立面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处之泰然,仍以伏案习字为日课,孜孜于书法、金石之学,致力于《史记》《说文》《韩非子》以及屈原辞赋和杜诗的研究。1962年春,茹欲立在外甥刘自椟所赠的《魏正始石经尚书残石》拓片上再次撮管题跋:

三体石经立于曹魏正始年中,上去汉熹平一字石经,盖六十余年耳。后人记载多有误一字为三体混,三体为一字者皆缘不见其物,徒逞臆说,故致然耳,今生二千年后,得见出土之石,一字三体分明各别,比于古人亦云幸矣。石立于洛阳,初迁于邺,既移长安。洛下出土者尚见整石,则知迁邺之云亦属概言,而邺中亦因得此而留意有所发现,则此一小拳石之获未必非考研吾国文字之一大助也,是余之所深望矣。

在活命都很艰难的境况下,亦然如斯,可见其心,可见其学,可见其志。身外惊涛骇浪,内心平静如水,这种历经世事沧桑修行得来的定力与襟怀,已迄圣贤之境,令人肃然起敬仰之心。

心情随笔日志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局党委在这里召开读书活动座谈会,我感到这是深化读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重要举措。应当说局党委从200x年在全局开展了读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争做文化型、知识型职工的局面。下面我汇报一下几年来读好书报刊,提升精气神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以勤奋的态度读书,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讲读书要勤奋,要肯吃苦。在读书上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聪明不足,勤奋有余。正是因为有了一种勤读不倦,苦读不厌,持之以恒,坚持数年的精神,才使自己小有进步,小有成绩。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挤时间勤读,做到三必读。即每天的党报必读,每期的党刊必读,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必读。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沈阳日报等,党刊如党建文汇、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等。有人会说工作忙,事太多,没有时间,但我觉得正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另外,也有个学习方法问题,比如一份报纸各个版面要全读一遍恐怕一天也读不完,因此要讲究方法。我的方法是浏览标题、关注版面、抓住重点、精选文章,如读人民日报除了浏览标题了解国内外大事外,着重阅读头版、理论版、党建版,尤其对思想纵横、人民论坛等杂文随笔给予特别关注。二是肯吃苦勤记,做到随时写随时记。人们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确是读书学习的好方法,我从中尝到了甜头。十多年来不论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读书,我都养成了笔本不离手,随看随记的好习惯。这些年来我共记了十几本笔记,大约有三十几万字。为了使用方便,我以工作为中心,根据工作的需要来分门别类,其中有理论学习、党建工作、纪检工作、工会工作、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故事、文秘知识、名言警句、书刊摘要等十几本。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手机这个现代工具,把读书学习遇到的好文章、好句子、好词汇以信息的形式输入储存,以备随时查用。手机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是工作上的好帮手。三是常坚持勤剪,做到剪好报积资料。我是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剪裁报刊积累资料的。当时我调到住宅一公司二分公司任党办主任,由于经常写材料感到必须建立一个资料库,这样从那时起我就每天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好文章剪下来,分类整理好,每到年底我就按类别粘贴在本子上,这样的剪报集目前我已经积了二十多册,有了这些资料工作中我觉得得心应手,十分方便,促进了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以文化的态度读书,相信书能养心,书能润身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加强人的思想修养,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我感

到从文化的视角广泛涉猎各种文化书籍,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在这方面我坚持三读:一是读古代名篇,丰富文化底蕴。读先秦散文,感受古文魅力;背唐宋诗词,鉴赏诗词佳作;赏明清小说,品味四大名著;记格言名句,夯实文化功底;晓文化典故,追溯历史轨迹,注意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二是读当代名家,提升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当代名家的优秀小说、散文、游记、随笔则是我们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范文,必须手不释卷地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收获,有所长进。例如,余秋雨的书我是出版一本买一本读一本,尤其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更是爱不释手,常读常新。另外对当代快餐文化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对红透大江南北的易中天、于丹等知名学者的书也是该买就买,能读就读。例如,《品三国》虽有戏说成分,但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那段历史做了诠释,使人受益匪浅;而于丹的论《论语》对人也很有教益,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应当说阅读这些名家的书不仅是一种文化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三是读名刊杂志,增加文化涵养。我觉得利用闲暇时间阅读著名期

刊也是一种生活乐趣,不仅使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对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领导文萃》、《读者》、《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等杂志,将其中的故事、典故、哲语、名句摘录在笔记上,输入到手机里,作为写作素材和工作资料库,既方便又快捷,不失为读书的好方法。

心情随笔日志篇4

大家下午好!今天局党委在这里召开读书活动座谈会,我感到这是深化读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重要举措。应当说局党委从200X年在全局开展了读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争做文化型、知识型职工的局面。下面我汇报一下几年来读好书报刊,提升精气神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以勤奋的态度读书,相信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人们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讲读书要勤奋,要肯吃苦。在读书上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聪明不足,勤奋有余。正是因为有了一种勤读不倦,苦读不厌,持之以恒,坚持数年的精神,才使自己小有进步,小有成绩。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挤时间勤读,做到三必读。即每天的党报必读,每期的党刊必读,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必读。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沈阳日报等,党刊如党建文汇、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等。有人会说工作忙,事太多,没有时间,但我觉得正如鲁迅先生讲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另外,也有个学习方法问题,比如一份报纸各个版面要全读一遍恐怕一天也读不完,因此要讲究方法。我的方法是浏览标题、关注版面、抓住重点、精选文章,如读人民日报除了浏览标题了解国内外大事外,着重阅读头版、理论版、党建版,尤其对思想纵横、人民论坛等杂文随笔给予特别关注。二是肯吃苦勤记,做到随时写随时记。人们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确是读书学习的好方法,我从中尝到了甜头。十多年来不论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读书,我都养成了笔本不离手,随看随记的好习惯。这些年来我共记了十几本笔记,大约有三十几万字。为了使用方便,我以工作为中心,根据工作的需要来分门别类,其中有理论学习、党建工作、纪检工作、工会工作、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故事、文秘知识、名言警句、书刊摘要等十几本。同时我还充分利用手机这个现代工具,把读书学习遇到的好文章、好句子、好词汇以信息的形式输入储存,以备随时查用。手机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快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是工作上的好帮手。三是常坚持勤剪,做到剪好报积资料。我是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剪裁报刊积累资料的。当时我调到住宅一公司二分公司任党办主任,由于经常写材料感到必须建立一个资料库,这样从那时起我就每天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好文章剪下来,分类整理好,每到年底我就按类别粘贴在本子上,这样的剪报集目前我已经积了二十多册,有了这些资料工作中我觉得得心应手,十分方便,促进了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以敬业的态度读书,相信开卷有益,学有所用读书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知识和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不读书学感到有一种知识恐慌和本领恐慌。我觉得干工作光有敬业的态度是不够的,还要有敬业的本事,而本事既来自实践,更来自于读书和学习。作为党务干部应该成为T型人才,既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做好本职工作。几年来,我始终以工作为中心,以敬业的态度认真读书,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行业特点读书。20**年6月,我调到**物业公司从事文字材料写作工作。面对新的行业、新的岗位,自己感到有压力,生怕适应不了而影响了工作,辜负了领导的信任。为此,我在市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借阅了许多物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和期刊,并购买了五六本物业书籍。通过学习使我很快熟悉了物业行业的特点,进入了角色,在负责的党委、行政、纪检、工会等材料写作上进步明显,并在工作之余撰写稿件向《沈阳物业》投稿,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好评。二是结合企业特点读书。20**年7月,我从**公司来到惠涌公司工作,面对新组建的企业和新的挑战,对供暖企业陌生的我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我向同志们借来《热水供热系统运行操作》、《司炉读本》学习,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了供暖企业的业务知识。为了了解企业重组和丰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我在省图书馆办了了借阅证,利用双休日到省图读书、查资料、记笔记。两年来,先后借阅了《二十二条军规——公司宪法》、《执行者10诫》、《敬业确实有道理》、《管理感悟——改变管理思维的128句箴言》、《和谐领导》、《一次做对》、《做事做到位》等企业管理方面的书十余本,并做了读书札记,通过这些书的阅读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管理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三是结合岗位特点读书。作为党务干部要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丰富的党建工作知识,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写作能力,这些都需要孜孜不倦的学习,读书是学习型党务干部的基础。为此我常年坚持阅读理论书籍和党报党刊,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几年来比较认真地阅读了《理论热点面对面》、《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等政治理论书,重点学习了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先进性教育的重要讲话,对讲话的新观点和新论述做了笔记,力争在学习中领会,在领会中深化,在深化中应用,做到学有所得,学用相长,联系实际,指导工作。

三、以文化的态度读书,相信书能养心,书能润身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加强人的思想修养,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我感到从文化的视角广泛涉猎各种文化书籍,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在这方面我坚持三读:一是读古代名篇,丰富文化底蕴。读先秦散文,感受古文魅力;背唐宋诗词,鉴赏诗词佳作;赏明清小说,品味四大名着;记格言名句,夯实文化功底;晓文化典故,追溯历史轨迹,注意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二是读当代名家,提升文化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当代名家的优秀小说、散文、游记、随笔则是我们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范文,必须手不释卷地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收获,有所长进。例如,余秋雨的书我是出版一本买一本读一本,尤其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更是爱不释手,常读常新。另外对当代快餐文化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对红透大江南北的易中天、于丹等知名学者的书也是该买就买,能读就读。例如,《品三国》虽有戏说成分,但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那段历史做了诠释,使人受益匪浅;而于丹的论《论语》对人也很有教益,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应当说阅读这些名家的书不仅是一种文化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三是读名刊杂志,增加文化涵养。我觉得利用闲暇时间阅读着名期刊也是一种生活乐趣,不仅使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对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订阅《领导文萃》、《读者》、《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等杂志,将其中的故事、典故、哲语、名句摘录在笔记上,输入到手机里,作为写作素材和工作资料库,既方便又快捷,不失为读书的好方法。

心情随笔日志篇5

关注老年心理这个主题,源于笔者近年来在离退休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真实故事。可能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七十三、八十四”的说法据说与两位圣人有关,相传历史上孔子活了73虚岁,孟子活了84虚岁,既然两位圣人设了这样两道坎,普通人要超越是非常困难的。

在人类寿命普遍延长的今天,这两道坎显然缺乏科学依据。但这样的说法依然影响了我们不少老年人。故事中,我们的这位老同志在邻近73岁时,身体状况突然下降,怀疑自己可能是应了“七十三、八十四”这个传统说法。虽然在求医过程中老同志身体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老同志仍是充满猜疑和不安,总觉得是不是医院没检查出来,总担心自己是不是迈不过73岁这道坎,悲观的情绪和高度精神紧张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折腾大半年,最后卧床不起。而近两年以来,当他迈过了73岁这道坎,心态也逐渐稳定,病情大为好转。

这个故事带给笔者很大的震动,就是心理失调才是当今老年人最可怕的疾病!

心理作用的力量有多大?其实在我国的许多成语或典故中,都能找到心理作用对人影响的描述。比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等。此外,心理问题与老年生活质量也是息息相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疾病约有70%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因此,作为离退休工作者,我们应由治疗的“下游”转移到预防的“上游”,加大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健康养老、欢度晚年。

一、老干部群体的心理特点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的老干部群体,有的退休前在企业担任领导职务、有的从事科研工作,等等。他们有着怎样的心理特点呢?

结合笔者日常工作的实践,企业老干部群体中存在着不少负面心理因素,而这正是我们作为离退休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

一是烦躁心理。老干部从几十年紧张而有规律的工作环境到闲散无事坐到家里,心理没有着落,坐卧不安,往往容易因闲致烦。

二是猜疑和牢骚。老同志觉得退下来后“人走茶凉”,感到周围的同志们对自己没有以前在位时那么关心和热情了;其次是感到待遇不如从前“优厚”了,比如最明显的车辆使用问题,以前用车方便或备有专车,现在用车不再方便,一比较,人走茶凉的“凉”感骤然而生。此外,老同志习惯以固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容易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爱挑剔,牢骚满腹。

三是怀旧和失落。老同志喜欢怀念过去的人和事,在孤独时、受到冷落时,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时,对比现在自认为“落魄”的日子时,失落感和无奈心情更加挥之不去。

四是攀比心理。个别老同志对共享改革成果的理解不全面,在离休与退休之间、离退休与在职干部之间、不同单位或行业之间,比收入、比待遇,进而产生心理不平衡,引起苦恼、烦躁等消极情绪。

五是焦虑和恐惧。随着年龄增长,对健康长寿需求的日益强烈,特别是面临亲人、朋友及自身健康“丧失”产生危机感,焦虑、恐惧心理日益增大。

六是依赖感。在参加工作较早的老同志群体中,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解决问题是他们的传统作风,随着精力、体力明显下降,少数老干部对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了,凡事都希望组织出面予以解决。

当然,总体而言,大多数老干部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角色转换,开始享受美丽“新生活”,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笔者作了一个简单概括。

第一种是“壮心未与年俱老”。比如有的老同志、老专家通过返聘或社会就职,依旧奋战在事业第一线;有的老同志笔耕不息,将几十年工作的感悟著书立说教育后人。

第二种是“终身学习,老而弥坚”。有的老同志醉心于研究书法,常年临池不辍;有的老同志通过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积极融入到现代会社会中。

第三种是“道是无为却有为”。例如有的老同志承担起照顾家庭第三代的责任,让子女能安心工作,在充实个人生活的同时,也在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绘老干部们的美丽“新生活”,可以借用元帅的一句诗:“老夫喜作夕阳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二、关注老年心理对老干部工作的价值

那么关注老年心理对离退休工作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第一,关注老年心理是离退休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近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做好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人的内心感受,注重心理疏导,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维护老干部群体和谐。

第二,关注老年心理是提升老干部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离退休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满足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精神需求上下功夫,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安享晚年。

第三,关注老年心理是提高老干部工作水平的需要。我们只有走进老干部的内心,熟悉、了解老干部,设身处地地体会老干部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难,方能使老干部工作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关注老年心理在老干部工作中的运用

那么关注老年心理在老干部工作中可以有哪些具体应用呢?

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当我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老干部心理的关注,往往使我们的工作视角更加多元,工作方式更趋多样,工作创新的源泉亦随之涌现。

第一,把握好老年心理特点,政策落实更显人性化

前文提到,在个别老干部中存在的意见,多数是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尤其在政策、待遇落实方面,受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影响。为此,要化解这些问题,就要掌握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一是要提升政策水平,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合法合理落实老干部待遇。

二是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在企业出台相关政策执行标准的文件时,我们应注重加强与行业内其他单位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沟通交流,采取联动实施,力求政策执行中在惠及范围、操作标准等方面尽可能平衡,从而有力消除老干部相互攀比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第二,把握好老年心理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实效性

离退休党建工作是企业离退休工作的一大重点。在笔者所在单位的离退休党支部中,支部书记、委员均由离退休老干部担任,他们既作为老干部接受服务,同时也兼具对本支部党员的管理职责。积极发挥他们的“双重身份”作用,不仅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趋于多样,同时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要充分发挥支部平台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引导老干部群体抵制不良社会舆论影响,理性分析各类时事热点,确保思想稳定。

二是要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许多离退休工作者有这样的感触:有的事情工作人员向老同志解释,老同志不容易接受,但通过支部书记、委员向老同志解释,老同志往往容易接受。这其实正是老同志群体“自我管理”的体现,也要求我们在推进离退休党建工作中,要注重发挥老同志威望高、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三,把握好老年心理特点,在老干部与离退休工作者之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

把握心理、善解人意,“知老人心、懂老人情”,这样我们的离退休服务才能合理更合情。

首先要学会当好听众。老同志有教育后代、体现长辈责任的心理需要,往往需要的是有听众能和他分享珍贵的、有意义的回忆,并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他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一些帮助。当好听众,既贴合老同志情绪表达的需要,也便于我们进一步掌握老同志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潜在需求。

其次要了解老同志的在位工作情况及所做出的贡献。要做到对老同志的理解、信任和激励,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老干部在位工作情况、所做出的贡献,这既体现对老同志的尊重,也体现了对老同志人生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走进老干部内心的捷径。

第四,把握好老年心理特点,持续推进服务创新

随着社会养老模式改变,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未与老人合住,以及部分老同志因晚年离异、丧偶等,离退休人员中呈现家庭帮扶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空巢”、独居老人和遗孀增多的状况。这部分老干部经济上不一定困难,主要是由于身体状况差,又没有配偶或子女照顾,他们生活上无助,心理上孤单,既需要生活起居的帮扶,更需要精神抚慰的帮扶。

因此,我们应切实把握老干部的情感需求,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服务创新。例如借助并发挥企业党政工团力量,加大对老同志群体关注和走访;进一步统筹企业各方资源(如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法律援助、就医绿色通道等等),满足老干部在居家养老、精神慰藉、健康保健的三大基本需求。这既是在传递企业对离退休人员所做贡献的浓浓敬意,同时也在企业营造尊重老干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总而言之,作为老干部工作者,我们应紧紧把握老干部的精神需求,并为这些需求的实现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工作创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结语

作为老干部工作者,关注老年心理,既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探寻科学工作方法的需要。

心情随笔日志篇6

这些关于生命的热情,对于死亡的惋惜,全都凝聚在那些以边塞征战为主题的诗歌之中,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佳作集锦

塞下曲①(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①?《塞下曲》: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歌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② 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描绘从军生活的劳苦。后人多用来表达伤春惜别之情,尤其是表达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③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记载,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时,借进献金帛诱使楼兰王入帐,而后将其杀死,带着他的首级回国。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品茗共赏

五月的天山,不同于春暖花开的中原,依然是白雪覆盖的景象。没有迎春盛放的鲜花,只有无尽的寒风在耳边呼啸。隐隐的,风声中还有远处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那述说远行之人愁苦的《折杨柳》曲。确实,在这一时节,苍茫的边塞是见不到春天的,春天只能从凄凉的笛声中去体会。然而,在这边塞的寒春里,守边备战的士兵们依然精神饱满。他们白天听从金鼓号令行军作战,夜晚仍然保持警醒,只能抱着马鞍子打盹儿。将士们都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以腰间之剑,为国立功!

这是李白笔下的边塞。首联写边塞的“寒”,既是气候上的感受,也是心境的写照。在笛声的烘托下,旅人的思乡之情更显沉重,自有一种绵延不绝的苍凉。但诗人并未执著于此,而是笔锋一转,变苍凉为雄壮。古代出征时要以鸣金击鼓的方式来指挥士兵进退,颈联的“随”字摹写了令行禁止;而“抱”字则描绘出夜间戒备。“晓战”恰好与“宵眠”相对,概括出一日军中生活的情况。战斗生活紧张而激烈,紧迫的军情跃然纸上,而边防的将士们则个个斗志高昂,奋勇争先。在尾联中,李白借用了傅介子慷慨复仇的典故。“直”与“愿”相呼应,表现了将士们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语气强烈而坚定,气势恢宏,夺人心魄。

王昌龄笔下的边塞仍然写到风,却是晚秋刺骨的寒风,那么冰冷,如刀,如剑。戍边的将士们饮马渡河,眺望那一望无际的沙场。夕阳尚未落下,昏暗之中隐约能见到遥远的临洮。那是长城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战场。在荒无一人的古战场中,诗人仿佛进入了历史的长河。那里曾经发生过一次次激烈的战斗,都说戍边的将士意气风发,可如今,黄尘一如古时弥漫,却只剩下遍地零乱的白骨,夹杂在野草间,极尽荒凉。

心情随笔日志篇7

关键词:《秘本三国志》 《三国演义》 陈舜臣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16-02

对中国《三国演义》的改编和再创作在日本长期盛行。《秘本三国志》也是这样一个再创作的作品,作者是日本史学名家陈舜臣,陈舜臣为了写这部《秘本三国志》,他几乎翻遍了中日韩三国的秘藏历史档案,也数次考察三国遗迹。陈舜臣以比较客观自然地的方式,和对史料的独特解读所形成的三国史观来描述这段三国历史。让人看到一个从不同角度来展开的三国。正如作者在作品后记中所述“我依照自己的方法来理解这些相同的基本史料,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法去解释、推理,最终创作出了这部《三国志》。”(陈舜臣 2010:289)

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吉川英治的《三国志》相比,《秘本三国志》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三国故事叙述传统,从黄巾起义始,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终。而且更多地站在历史学者的角度,不偏蜀刘也不偏魏曹,以一种客观考证和推理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来叙述这段历史。陈舜臣笔下的三国,脱离了以刘蜀的视角来描绘整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的传统。另辟蹊径地创作出了“五斗米教”的教主“少容”和“陈潜”这样虚拟的带宗教色彩的人物,并将其贯穿全文。而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反而都成了配角。三顾茅庐、千里走单骑、隆中对等三国中的传统名篇在这里只是挥笔带过。五斗米道教母“少容”成为作品主角,她为了成为天下百姓的精神教主,拯救黎民于苦海而奔走于乱世,成为了三国鼎立的重要推动力量。让一个女性来主导三国局势,这在之前的三国作品中是前所未有的。

在传统的史书或历史小说中,女性往往会被忽略,无论是《史记》还是《三国志》那样的史书、还是《三国演义》那样的小说都没有多少女性的舞台,如《三国演义》成千上万的登场人物中,女性除了蔡文姬有完整的姓名和字,其他女性几乎都没有作完整的叙述,似乎只要涉及历史、政治很自然就没有女性的天地,站在历史舞台推动历史车轮往前移动的都是男性,女性连姓名都没有提出的必要。这正是受传统的男尊女卑时代所限。

那么,到了现代,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加强,女性逐渐的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与男性一样的贡献,可以说女性逐渐地走上了历史舞台。现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还是以女性为读者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人们的生活。那么曾经是男人世界的历史小说发展到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作为现代三国改编作品《秘本三国志》在对女性的形象上又有什么样的改编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笔下的女性,就像影子一样存在着,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也可以说是牺牲品。她们的职责就是侍奉丈夫,生儿育女。她们像物品一样被所谓的英雄们掠来夺取,即使是才华绝代的蔡文姬也是先为胡人所掠霸占为妻,在生两儿后被曹操赎回,再次被迫与两子分离,在赐配董氏后,文中再未提起。罗贯中在书中多次提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可续?”这种观念在《三国演义》中贯穿。在《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比起男子来黯然失色。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作家吉川英治改篇《三国演义》而作的《三国志》堪称名家杰作。这本《三国志》同样在对女性的描写上作了很大的改编,对此曾经就有人说过,三国志的世界是男人们的世界,但其背后还有一个女人的世界。在吉川英治《三国志》中女人们都跑到前台来了。如出场的有一个叫鸿芙蓉的姑娘。鸿芙蓉在作品中与刘备上演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文中多次提到刘母对刘备的教育,教他立志再兴汉统一中国。吉川在文中加入的女性形象和爱情故事,使历史小说中的“男人的世界”有了女性的身影,有了更丰富的色彩。然而作品中的女性参与的是男人们的感情世界,并未进入真正的三国风云。这实际上还是在幕后。与此相比较,《秘本三国志》中的女性就有了更大的天地。

在《秘本三国志》中女性形象以五斗米道的教主“少容”为代表,这一人物在《三国志》中只有记载“张鲁之母,又有少容”。少容是“年轻貌美”的意思。《后汉书》中则记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对此陈舜臣作了以下说明,“在中国的史书中登场的女性,都记为某人之女,某人之妻,姓名不详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少容’也是笔者给起的名字。”(陈舜臣 2010:26)在作品中少容不仅有着惊人的美貌和智慧,更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宗教领袖,她以保护五斗米道的教众以及天下黎明百姓的安危为己任,为了能找到给天下带来和平的英雄一直在东奔西走。而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五斗米道,希望使五斗米道能成为天下百姓的精神支柱。比起曹操等英雄人物,少容这一形象显得更纯粹,她不像三国中众多的英雄人物,追求的是功名利禄,她更多的是想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保护百姓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免受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比起那些所谓的英雄们,陈舜臣似乎对这位美丽的弱女子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少容的思想和活动贯穿了全文。少容参与和策划消灭董卓反动势力,为曹操拉拢了30万青州黄巾军,使其有了统一中原的实力。协助东吴孙家巩固在东南的势力。推动了刘备在巴蜀的发展。几乎三国中所有的历史活动都有少容的推动。在《秘本三国志》中,陈舜臣有心将这位女性从一贯的幕后推上历史舞台,成为三国鼎立,甚至中国统一的历史推动力量,他塑造了这样美貌、聪慧兼怀统一天下的大志,有着不逊色与任何英雄人物的一位新时代三国女性形象。这是任何三国作品中都不可企及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说是陈舜臣历史小说的新突破,“少容” 既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女性观。

除了“少容”,《秘本三国志》中还杜撰了另外的一位少数民族女性“景妹”。景妹是当时在洛阳定居的西域少数民族月氏族中的女子,也是个佛教徒,美貌和才智同样出众。在她看来。为了族人的幸福和安全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因为月氏族长从小对她的教育就是“必须美丽还有贤明,要得到下一代当权者的宠爱,能在男人怀里说:“月氏一族有劳大人了。”(陈舜臣2010:38)此时的景妹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件随时准备送人的“礼物”,景妹也无奈的认同自己的命运。在她的身上正是古代女性的悲惨写照。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她最终没有被作为礼物送出去,而留在了月氏族中致力于宣传佛教,四方奔波拯救苦难百姓。最终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景妹这个人物,有着古代传统女性一样的前半生,又有脱离传统走向新生的后半生。这一个人物形象似乎是古代女性和现代女性的融合体,体现了作者陈舜臣怀有对女性命运走向幸福的愿望。

除了“少容”和“景妹”两个虚构的女性人物,陈舜臣也在作品中描绘了三国中传统的女性们,如貂蝉、蔡文姬、甄洛、孙尚香等等。貂蝉,在《三国演义》中是罗贯中着墨最多、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女性形象。在小说中,她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女,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恶贼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随吕布来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吕布被曹操所杀,貂蝉跟随吕布家眷前往许昌,从此不知所终。貂蝉在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报答养父的恩情、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连环美人计),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貂蝉也是可怜,她舍弃了自己的尊严和感情将自己作为一个工具,来推动历史的进程。

《秘本三国志》中的貂蝉则更多的和宗教连在了一起,首先受五斗米道影响,受少容的影响,有着为国为民的使命感。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解救世人,为了百姓她什么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在陈舜臣笔下的貂蝉更多的是有着宗教似的救赎心和普通女子的爱情观。她成功的完成了铲除董卓的任务,她爱上了吕布,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在吕布死后又被关羽所掠。命运多舛的她开始皈依浮屠,“这个受残酷命运捉弄的美女,浮屠教义使她对于自身命运有一种超然态度,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只是双手合十,闭目低语‘我佛慈悲,万物皆空’,似乎如此一来,便可以摆脱苦恼。”(陈舜臣 2010:338)陈舜臣笔下的貂蝉同样是有着悲惨的命运,不同的是在她的精神世界有了的支持,似乎可以使她的不幸一生得到少许的安慰。

对于蔡文姬,陈舜臣基本上还是跟从原著,对她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才华也作了全面叙述。还在文中以很隐蔽笔调记叙了她和谋士孙端的爱情,在目睹孙端为她而死后,她彻底地向命运臣服。把自己当作了一个死了的人。作者对她充满了同情和惋惜。在作品中作者倾注不少笔墨来描写这位才女面对身不由己的命运捉弄时的感叹,“我已经死在了黄河边,现在的我已经不是蔡邕的女儿,而是别人了,就算是死了,被人忘记也是很凄凉的.丈夫死了,父亲也去世了,事到如今,在世上已经没有人会记得有一个叫文姬的女子曾经生存于世了。这样一想,忍不住也会悲从中来。”(陈舜臣 2010:48)向命运屈服的她最终也进入了浮屠教中寻找精神安慰。

《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是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妹妹。她自幼饱读诗书、能文能武,贵为郡主。然而,她的爱情生活却从未自主,任人左右,十分不幸。孙尚香与刘备的婚姻,本是一桩政治联姻。因为孙权对雄踞荆州的刘备一直有所畏惧,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他听取了周瑜的计谋,把自己的妹妹作为牺牲品,嫁给了刘备。孙尚香却助刘备安全回益州,后被孙权骗回东吴,听闻刘备战败,投江而死。孙尚香也是少数几个罗贯中着笔墨去写的女性之一,是一个有性格的女中丈夫。然而这样一个身份高贵又有性格的女性同样逃脱不了传统女性的悲惨命运。在孙尚香这个人物上《秘本三国志》反而没有花大的精力去修饰。作者并不认同孙尚香和大他三十几岁的刘备之间会有爱情,在陈舜臣眼里孙尚香是一个古代贵族女性的代表,她们以政治联盟般,为了使本族更强大的使命去出嫁,在她的心中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并不那么重要,家族的繁荣和安宁才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秘本三国志》中孙尚香带阿斗回东吴,变成是一个自愿的行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因为哥哥孙权骗自己母亲病重而回去。孙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贵族女性的悲剧形象代表。

甄洛本是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在《三国演义》和《秘本三国志》中都服从于传统历史小说的模式,被作为了物品被人随意的抢夺,随意的毁灭。陈舜臣对她也是充满了同情。“‘洛姬如蝼蚁。’她以轻不可闻的声音说。这句话中包含了太多的意思。自己犹如一件物品一般被人抢来夺去,不能拥有自己的意志。相比之下,还不如躲在草丛里逃避人类目光的蝼蚁自由。”陈舜臣也写出了甄洛和曹植的爱情,但是这种没有自由的爱情最终只为她带来了死亡。

《秘本三国志》中有陈舜臣给予了新形象的女性,也有一部分和《三国演义》中一样的女性,如董太后,何太后、刘备的几位夫人、伏皇后,吴国太等等,总的来说这些以背景和群体形象出现的女性还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多。

《秘本三国志》作为改编的现代三国历史小说,在女性形象上比起《三国演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传统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那样,总是在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标准下进行描绘。陈舜臣让“少容”登上了自古都是男人舞台的三国政治风云中。让有传统女性命运的“景妹”改变命运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命运坎坷的貂蝉和蔡文姬在这里有了短暂的幸福,在一切灰飞烟灭之后,又让她们找到了宗教来寄托精神。这表现了作者对于古代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情。也使陈舜臣笔下的女性形象显得更加的栩栩如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女性观和宗教观。

参考文献:

[1]曹志伟.陈舜臣的文学世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日)陈舜臣.秘本三国志[A].崔学森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日)陈舜臣.日本人与中国人[A].刘玮(译).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日)陈舜臣.中国历史之旅[A].靳卫卫,魏大海(译).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

[5](日)陈舜臣.中国历史风云录[A].陈亚坤(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心情随笔日志篇8

上联: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下联: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上联:学贵独得轻独享;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

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

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上联:忧国忧民忧世界;

下联:友直友谅友多闻。

上联:鱼翔浅底;

下联:鹰击长空。

上联:春秋冬夏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下联:德智体美博学多才有我辈九天摘星。

上联: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

下联: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上联:登极峰做强者挥洒青春热血;

下联:藐沧海磨利剑再创颐和辉煌。

上联: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

下联: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上联: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

下联:春意盎然更看男儿发愤。

上联:剑锋出磨砺;

下联:梅馥发苦寒。

上联:境由心造;

下联:事在人为。

上联:历劫方显钢骨硬;

下联:经霜更知秋水明。

上联:立志须知三古盛;

下联:为书自起一家言。

上联: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

下联: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上联:龙腾虎跃朝气蓬勃;

下联: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上联:难也易也苦也乐也人人奋勇精神健;

下联:强者弱者进者退者日日攻坚斗志高。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为自我为将来谁言辛苦;

下联:比学业比收获莫做逃兵。

上联:远想出宏域;

下联:高步超常伦。

上联: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

下联: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

上联: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与其临渊羡鱼;

下联:不如退而结网。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联:宝剑锋从磨砺出;

下联: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天资聪颖慧根尚在;

下联: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上联:自好学勤学学而自用;

下联: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上联:玉不琢不成器;

下联:人不学不知道。

上联:懒惰厌学难成器;

下联:勤奋博学出状元。

上联: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

下联: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上联:胸万卷风雷动;

下联:无端直奔笔下来。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学富五车不为多。

上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下联: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上联: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

下联: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上联:业精于勤,荒于嬉;

下联:行成于思,毁于随。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下联: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墨犁耕心田;

下联:笔斧拓神境。

上联:窗寒常忧家国事;

下联:室陋时读经世书。

上联:茅屋固陋有天地;

下联:笔墨虽拙尚文章。

上联:天赋诗句在山水;

下联:人持风骨见笔墨。

上联:学子清贫唯剩腹中五车书;

下联:志士清高独占世上八斗才。

上联:竹柏旷怀心神共远;

下联:智仁雅乐山水同深。

上联:读经读史读遍天下奇书;

下联:修行修德修成世上俊才。

上联:治学当思日精进;

下联:为官应效清正廉。

上联:存俨若思养浩然气;

下联:视已成事读未完书。

上联:高情若云朗抱如月;

上一篇:心情随笔日记范文 下一篇:人生随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