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2:13:01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新教材使用;有效衔接;合理整合

高考一直在不断改革,要使新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研究和体会教材设计意图和学生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揭示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局性地把握这个教学框架,才能让不同阶段的孩子达到应有的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应注重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和整合研究,达到高效学习。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选修三》的知识应谨遵考纲。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选修三的相关内容中融入必修二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用物质结构知识辅助记忆理解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回顾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是笔者对新教材教学安排和处理的一些思考,针对学生层次,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并总结思考,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教材适应学生,学生愉快地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2

2016年福建省将重新使用全国卷,分析近五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Ⅰ与福建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和不同之处,从“教”的角度,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适应高考试题的变革;从“学”的角度,有助于学生了解高考形势,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增强备考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共性

1.1 两卷难度均设置为中等偏易

近五年全国生物卷和福建生物卷中关于必修三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及难度设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卷和福建卷近五年必修三选择题的题量偏多,难度设置在0.60~0.70的居多,少数题目的难度设置在0.50,考查难度属于中等偏易。

1.2 均关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的考查

对比近五年的福建卷和全国卷可以看到:两卷均注重考查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法、比较归纳法、建立模型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问题探究法等;学科思想有: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等;学科理念有: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等。

(1) 有关学科方法的考查:

【例1】 (2012・福建卷)“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内容是( )

【例2】 (2013・全国卷)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以上试题均是对实验观察法的考查,通过考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实验素养的目的。

(2) 有关学科思想的考查。

分析近五年的高考试卷,无论是全国卷还是福建卷,均注重考查协调统一、稳态平衡的学科思想,考查的知识点落在内环境稳态和生态平衡等高频考点上。例如:全国卷2011年第5题,2012年第3题,2013年第5题,2014年第3题,2015年第3题和福建卷2011年第4题,2013年第3题,2014年第2题,2015年第4题,都涉及这些高频考点的考查。

(3) 有关学科理念的考查。

高中生物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这种关注社会、生产应用、生态保护的学科理念在生物高考全国卷和福建必修三部分选择题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例如:全国卷2013年第4题,2014年第6题,2015年第2题和3题和福建卷2012年第3题,2013年第4题,2015年第2题和4题,都涉及学科理念的考查。

1.3 考查的知识点均集中在若干高频考点上

对比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和福建卷可以发现,试卷必修三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大多落在一些知识点,如内环境稳态、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动物激素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五年来上述高频考点部分选择题考查的分值见表2。

2 两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差异

2.1 试题呈现形式不同

两份试卷必修三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即采用的情境有很大的不同。

(1) 福建卷通常弱化知识内容的记忆,而强调考查科学方法、学科思维、信息获取能力,所以在呈现方式上,题干部分文字量大,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或者以曲线、表格、图形的形式呈现,如2014年福建卷第2、3题。

(2) 全国卷通常依托教材,注重识记、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在呈现方式上,题干简洁,文字量少,出现的曲线、表格、图形也相对简单,选择题部分难度不大,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第2、3、4题。

2.2 试题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1) 与福建卷相比,在考查内容上,全国卷更加重视对重要概念的考查。

(2) 全国卷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以理解能力为首, 获取信息、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辅,福建卷则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表3)。

2.3 试题素材的来源不同

(1) 全国卷的命题素材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教材内容原句或有简单加工,试题的情境及测量方式与学生平常学习的材料非常相似,其测量的认知水平基本属于识记水平,考生一般可通过辨认或回忆作答。另一部分试题则重视考查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较高层次认知水平。测量高层次认知水平要求的试题情境必须是“新材料”,以保证考生不能以记忆来答题。所谓的新材料是指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的材料。

(2) 福建卷命题素材则来源于大学教材或科技论文等,试题提供适宜且新颖的试题情境,关注考生利用题干提供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加工、重组认知结构方面的思维表现,测量其思维能力,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发展潜质即创新性学习能力进行测量。试题往往也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

3 应对全国卷必修三选择题部分的复习建议

3.1 重视大纲、教材,而不是教辅,真正回归教材

针对高考新课标卷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高三复习应做到:

(1) 研读大纲,把握方向,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复习的深度,对《考试大纲》中没有的内容,不能无意义的拓展和延伸。

(2) 真正做到回归教材,分析近几年生物高考必修三选择题特点,很多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读透教材,注重基础,切不可用教辅替代教材,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3.2 重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简单背诵

高考新课标卷中的选择题特别重视概念考查,通常以知识内容,特别是重要概念为平台,着重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复习重要概念时,许多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进行类似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简单记忆,这种做法收效甚微,建议让学生全面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举例应用。教师做到亲自动手编制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举例应用的习题以及变式训练题,让学生练习,只有这样在遇到形式多变的考题时,学生才能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

3.3 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网络的构建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3

学分制五年制高职弹性学制选课制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确定了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开始学分制试点工作。2004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学分制逐步在职业学校全面推开。2005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为落实意见要求,颁发《省教育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推行学分制是尊重学习者个性与差异、保障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和企业多样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的制度保证。可见,学分制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一大趋势。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就是要实行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也是要有利于五年制高职后教育,为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文在分析五年制高职现行学分制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教学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二、现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教育中的问题

所谓学分制,一般认为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量化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应适合其教育的特点。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将中职和高职教育贯通,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五年学习期内,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三年以上的要求。

当前,学分制在五年制高职业已推广,但还不能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保障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潜能、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特点,具体来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为学分制而实行学分制,将学分制简单化、盲目化

一些学校在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时带有盲目性,将学分制作为一种教育行政命令盲目执行,不认真分析了解实行学分制的真实意图、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认真调查论证实行学分制的利弊,不认真讨论研究实现学分制的有效措施,对实行学分制既没有学习上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加强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准备,只是按以往的课程体系安排简单定出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各专业的总学分便开始实行学分制了。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把学分制理想化和简单化,以为实行学分制中的选课制就能就能使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如此学分制,课程还是原来的课程,换汤不换药,一切照旧。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被摈弃,却没有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取而代之,形成了教学管理上的“制度真空”,在真空中运行的学分制,其结果可想而知。

2.学制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弹性

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和精髓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课程)、学习方式、学习进程等,而这种可选择性,就是学分制的弹性。学生的可选择性越大,学分制的弹性越大,反之弹性越小。学分制下学生毕业的标准为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课程总学分即可毕业。而实际的情况是,弹性学制在理论上比较科学,但目前在一些高职学校实际操作还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学制缺乏应有的弹性,少数能够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不能提早领取毕业证书,因为国家在毕业证发放工作中的某些规定还未与学分制接轨;不能及时毕业的学生,因住宿、学校教育成本以及学籍管理等原因不能继续留在学校,若不能组织起来进行规范的管理,要修满剩余的学分仍然存在困难,毕业显得遥遥无期。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分制快出人才的长处没有发挥出来。

另外,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小,课程体系的弹性就越大。目前各高职院校实施的学年学分制,是在以必修课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增设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总体上说,课程体系的弹性普遍很小,主要表现在必修课所占比例过高,一般达70%~90%;选修课中限选课设置不尽科学,且选择余地不大;任选课的比例普遍也较小(一般在5%~10%左右)。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影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与学分制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因材施教、符合适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律不相符。

3.选修课的开发及师资难以满足需要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学校制定弹性课程,“选”是形式,“课”是核心。从学生角度看,就是由他们自主灵活选课。从学校的角度就是在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研究课程结构,也要考虑课程的功能,根据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将课程划分不同的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选择,因此,必须构建面向职业群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层次化和模块化,而当前选修课程的开发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从教师需求的角度看,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既可以是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等,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也相差较大。可想而知,要开设相当数量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对学校师资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4.选课缺乏科学指导

实行具有多规格培养模式的学分制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及各类人才的培养,但如果不对学生选课及时引导,会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选课。由于对课程、专业、教师了解不够,又没有注意阅读和咨询学校有关学分制的介绍和规定,再加上对专业课程的先修后继关系不清楚,部分学生对课程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出现选择专业性强、难度较大课程的学生偏少,而选择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的学生偏多的情况:上课听不懂,或者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避重就轻,或者是选取管理不严的教师授课,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势必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违背学分制给学生学习上以自的初衷。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在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构想

学分制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更新,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对现有的高职课程实施全面改革。一是对现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体现综合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要求;二是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允许学生部分自主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由此看来,改革课程体系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以选课为特点,而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接轨,这就促进了教师努力开出更多更好的各种选修课,特别是要把新技术、新知识、新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至于开课的内容和质量,也会像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一样优胜劣汰。

1.进行可选性课程的开发

课程设置的质量与数量是实施选课制的基础。尤其是选修课程的设置,更是能体现学分制实施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课程设置要既能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能实现知识的广博性,即专与博、质与量的统一。这种矛盾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就是如何分配必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问题。为此,要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要根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在专业群课程中设置多个专门化方向,开发专门化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限选课程;跟踪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丰富多彩的任选课程。减少必修课比例,扩大任选课的比例,

建议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中的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个部分组成的:必修课是学生的主修领域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类课程,掌握本专业领域较为系统的基本知识,达到一定深度的知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限选课程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企业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高低,在专业群主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比如,《数控技术》专业,必修课程可以设置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床数控常识》等,在限选课设置上可选择数控加工模块、数控工艺模块、CAD/CAM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数控机床维修模块等分别设置一些基础和核心课程。任选课程的开设,可以设置一些人文类、体育类、专业类、实践类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结合专业前沿知识,引导学生未来研究方向,或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跨学校选修课程和参加社会培训与认证考试,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教育和在线教育等。

2.在具体课程的开发中实施分层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早在1983年就提出多元智能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多元智能的核心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都在于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智能个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智能特征并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多元智能教学给予学生充分选择适合自己智能学习风格路径的权力。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在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的课程开发中实施分层教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兴趣、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甚至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兴趣导向、能力目标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再加上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在五年制高职中有许多专业课,有些理论性强,相对深奥,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体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例如可以将课程知识划分成若干模块,教师在透彻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握住哪些是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应掌握的,哪些属较高要求,是那些更有兴趣,专业能力、动手能力更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然后,设计分层教学的全过程。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和特长学生潜能的发展。在课堂上可以分组执行计划,形成“分层互动”模式的课堂教学。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任课教师要通过细致地调查和观察,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知识水平及社会环境背景,将学生分成小组形成多个学习群体,每个小组完成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就像“量体裁衣”,完成课程开发。

3.建立体现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教育中建立起体现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也能更有效地实行学分制管理。

配合学分制实行的管理机制,对学生的五年学习生涯进行有效的指导,分别在学生入学以及三年级两个相对具有突出特点的阶段进行集中的大型咨询与指导,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取向进行规划。一年级刚入学时重点是专业取向与分层,新生通过咨询和导师的指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进行学习,三年级后进入职业与技能取向的分层,一部分学生准备就业,一部分学生可能将进入高职或者转本衔接班学习,与此同时,根据他们的兴趣与特长,还可以进入到有专门教师指导和授课的企业冠名工作室、软件操作提高班或者是各种职业技能提高班进行相应技能提高的学习。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体现在学分制下,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课程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长自主选课的改革,完成他们对于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依据也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的道理,而在具体实施时所依赖的,依然是学分制这种灵活和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4.实现学分制实施的有效管理机制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开出足够质量和数量的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为此要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跨专业跨学校选课,互认学分,以及组织、引导学生选课。

②实行导师制,建立咨询制度,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由于许多开设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学过一些先期的基础课程后方可注册选修,所以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选择。学生选课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及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选课提供有效指导。

③实行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制、学分绩点制及辅修制等。

④实行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学业质量合理评价,这是因为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

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系分级管理,形成有效的学分制实施保障机制。

四、结束语

学分制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高职院校要完善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摈弃过去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不务实、不踏实、不真实的弊端,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思想的学分制在五年制高职的教学管理中运行起来,将对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起到巨大的作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佩芬.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66-67.

[2]束剑华,戴洪生,杨祖衡等.试论高职学分制的弹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4):15-17.

[3]刘海峰,梁舸江.中职学校学分制教学如何与高职及普高衔接和沟通[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49-50.

[4]张庆亮,王建刚.学分制的制度优势与实施保障条件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6,8(2):103-106.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4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1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四.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基本概念:(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2(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3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4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

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公约数.

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公约数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满进一”,就是k进制,进制的基数是k.

7.将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进制数写成用各位上的数字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8.将十进制数化为进制数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连续去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倒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进制数.

重难点突破

1.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原理,会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理解秦九韶算法原理,会求一元多项式的值;会对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理解进位制,能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2.难点:秦九韶算法求一元多项式的值及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3.重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原理、排序方法、进位制之间的转化方法.

【同步练习题】

1、在对16和12求公约数时,整个操作如下:(16,12)(4,12)(4,8)(4,4),由此可以看出12和16的公约数是()

A、4B、12C、16D、8

2、下列各组关于公约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6和12的公约数是4B、78和36的公约数是6

C、85和357的公约数是34D、105和315的公约数是105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5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x-x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简单随机抽样

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高三。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④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模块;课程

一、高中数学课程是否适合模块化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级结构,模块课程可谓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种灵活多变的课程模式极大地适应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师生需求,也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美术、音乐、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这些科目采用模块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例如体育与健康分为田径运动、球类运动、新兴运动、体操类运动等相互之间关联较小的模块,模块之间也没有先后的逻辑顺序限制,富有极大的灵活性.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文科科目由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很强,把课程内容拆分成不同的模块也相对容易一些,而对于物理、化学、数学这些理科科目来说,采用模块课程并不容易,要考虑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知识点的难度、多少,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还要兼顾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模块是小的课程单元,而且模块之间最好要相互独立,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关系很强的学科,想要把数学内容拆分成互不联系的若干个模块确实有点困难.“我国教材建设中历来把结构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联系性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结构良好的教材,才能为学生提供建立良好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结构松散、逻辑混乱、缺乏联系的教材,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很难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对于适合采用模块化的科目可以采用模块课程,对于不适合模块化的科目可以采用传统的课程模式,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要觉得模块课程好,就把所有科目都变为模块课程,要按照不同学科的性质来处理问题.对于数学这个特殊的学科,要慎重考虑.“把数学人为地分割为一个个模块,一个个专题,不利于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利于体现数学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对于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是不利的.”模块课程近些年虽然比较流行,但是不要为了模块化而模块化.勇于探索新思路、新模式的做法值得肯定,可是对于优良的传统也不要全盘否定.

二、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否要模块化

任何一个科目都有比较基础而且比较重要的内容,它们是这个科目的核心和灵魂,如果这些内容学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这一学科的学习.所以高中大部分的科目都采用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必修是选修的基础,学好必修课程才能更好地学习选修课程,所以对必修内容的课程设置更要慎重考虑!

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线性有序关系、并列关系、混合型关系.高中数学必修为五个模块,采用了混合型关系,必修模块1是必修模块2、3、4、5的基础,属于线性有序的关系,而必修模块2、3、4、5没有先后顺序,则属于并列关系.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希望给学校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也出现了对数学科目模块化质疑的声音,其中必修模块的问题最为突出.那么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基础课程是否就不要模块化了,必修内容仍然采用传统的线性编排方式是否更好?

语文和英语也都是五个必修模块,并且都是按照12345的教学顺序编排的,没有把教材设计得那么灵活多变,文科的课程尚且如此,数学课程为什么非要设计成没有教学顺序要求的模块组合呢?数学课程如果要采用模块课程,最好把必修五个模块按照线性有序关系编排.

三、模块的划分是否合理

职业技术“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划分模块,以工作过程的各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围绕能力或技能形成组织教学内容.不从学科体系出发,而从职业对职业者素质实际要求出发”,希望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掌握一门技术,这种模块划分的依据和目的都很明确.高中课程要求“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对于数学来说,模块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又要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还要螺旋设置,这些要求似乎有些矛盾.

模块要相互独立,就要把逻辑关系紧密的知识放在一起,成为有一个特定主题的模块,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而螺旋设置却又要求把有关联的知识划分成几个部分,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分阶段的学习.这两者之间究竟该怎样协调,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由于每个学期的课时有要求,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这是对模块划分的最大限制.想要把相关的内容划分成一个独立的模块,每部分内容的知识点的多少是不同的,因此就会产生大模块和小模块.人为的去拼凑出来大小相同的模块课程,总会觉得不是很合适,所以我们要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模块划分方式.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左怀玲.我国中学数学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数学通报,2009(8):4-8.

[2]王林全.我国数学课程的若干进展、矛盾和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09(3):1-3.

[3]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4):51-53.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课程标准

一、引言

新高中英语课程在结构上采用“领域—学科—模块”的形式,以“模块”为课程的基本单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连续式的而是间歇式的。因此,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即“教学—期中考—教学—期末考—教学—学年考—教学—毕业考”已不再适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分层式的结构。第一层是基于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第二层是学生毕业成绩的水平评价,这是对三年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必修和选修)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这两个层次的评价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均属于终结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测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研究的内容只能针对高中英语五个必修模块进行,并不涉及选修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二、研究背景

高中新课程学业评价研究始于2003年,笔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其标志性成果为2005年6月高凌飚主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对高中学业评价的背景和理念、改革的总体构想、模块测验的组织与实施做了一系列的论述;中篇以学科为基础落实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了部分学科的评价策略和方案,其中包括高中英语学业评价框架的构建;下篇收集了一些实验学校的评价案例,其中包括高中英语模块学业评价案例。[1]但是,目前还存在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的问题。本项研究旨在探索这一问题。

三、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体系的有机组成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也是对课改实验进行验收总结的重要途径。终结性评价测试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应对评价测试,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及教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但并不等于不重视终结性评价。纵观我国高中英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终结性评价对高中的英语教学更具有导向性,终结性评价能否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在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我们应该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研究终结性模块测验的定位、命题原则、试卷结构与题型、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和特点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制订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即重视共同基础,建构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2]这五个基本理念体现出新课标的几个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倡学生体验参与,倡导发现式学习和培养能力;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摈弃了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体系,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趋于合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教材多样化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实现了从语言知识教学向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因此,新课标在总体上特别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语言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发挥语言教育在智力和情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也是对必修模块知识的整合以及课改实验进行验收总结的重要方面。终结性评价测试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应对评价测试改革,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及教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笔者经研究发现目前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新课标的概括性太强,操作性不足,在教学和测试中较难有针对性地执行。例如,课标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第3点是:“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这个要求过于笼统,在教学和测试中是难以操作的。

第二,课标中有些知识点是大跨度的,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发挥,但对于考试来说则难度太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课标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中,对语法的要求第3点是:“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或情感等”,这里“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具体指哪些语言形式?

因此,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将新课标的内容细化、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总体测验目标

新课标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但是作为考试的要求,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却是比较含糊的,并不利于考试的操作,因此必须把它们进行细化。

细化和具体化的原则,主要是针对英语七级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三个部分进行设计,既涉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又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项目和话题项目等语言知识点,同时考虑负载于语言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文化意识因素。以“语言功能意念”和“话题”两部分为线索,将其他三个模块重新进行整合,便于师生在交际、对话和实际任务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消化,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培养应有的文化意识,从而实现测试对教学的指导和反馈功能。

转贴于 下面笔者以语言技能中听的技能和语音技能为例,列举具体细化的方案。

表1 语言技能目标(七级)

级别

技能

目标描述

七级

1.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1)区分相同的词和音;

(2)通过关键的信息词作出推断;

(3)理解全句而不只是单词和短语;

(4)掌握大意并通过对话人的表层信息来判断、推测隐含意思。

2.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1)获取所需信息做特定的事情,如问路、按指令填表格等;

(2)按指示语,对说话人提出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

3.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

(1)正常语速为每分钟120词;

(2)对人和物的描写包括时间、地点、方向、身份、职业和相互关系;

(3)情节发展及结果指对某事件的“原因”和“目的”的叙述;

(4)确定事物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

4.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

(1)列话题项目表如下:

①个人情况②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③周围的环境④日常生活⑤学校生活⑥兴趣爱好⑦个人情感⑧人际关系⑨计划与愿望节假日活动购物饮食健康

天气文娱与体育旅游与交通语言学习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热点话题历史与地理社会

文学与艺术;

(2)抓住谈话的中心思想、主题;

(3)注意谈话的主题句及表示内容结构的词,如并列、递进、例示、转折及表示层次和先后关系的词。

5.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1)熟悉话题见4(1);

(2)态度分为:

①同意和不同意②喜欢和不喜欢③肯定和不肯定④可能和不可能⑤能够和不能够⑥偏爱和优先选择⑦意愿和打算⑧希望和愿望⑨表扬和鼓励责备和抱怨

冷淡判断与评价;

(3)不同语气表达不同态度,如委婉语气表达说话人不能够做某事;

(4)注意把握整体意思并识别对话人的语调和语气。

①语调的意义。

升调:一般表示客气、委婉、迟疑、不确定和不完整等意义。

降调:一般表示完结、确定、命令和完整等意义。

②语气的意义。

6.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如天气预报。

(1)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内容涉及欧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简单的事实新闻,节日活动,文娱,体育信息,天气预报,一般的知识,常识,文化教育,趣味故事,人物传记以及能源、交通、人口、城市污染等社会问题;

(2)掌握整篇信息的主题思想和真实意图;

(3)根据获取的有关信息,对文中提出的某些细节作出正确的判断。

表2 语言知识目标(七级)

级别

技能

目标描述

七级

语音

1.在口头表达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和流畅。

(1)语音速度为每分钟100字;

(2)语调是说话时声调高低抑扬的变化,它在交际中能体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思想感情;

(3)句子重音:句子中实词应重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和感叹词;

(4)弱化:句子重音是通过对某一重读词前后虚词的弱化而实现的,虚词有两种发音即强式和弱式;

(5)英语辅音的特殊发音。

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话语中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1)语句重音分为三类:①表意重音②逻辑重音③感情重音;

(2)逻辑重音能更好地体现说话者的意图;

(3)逻辑重音表现在“强调”“对比”和“语法”三个方面;

(4)语调具有表意功能,英语中不同的语调模式用以表达不同的意见;

(5)掌握大意并通过说话人的表层信息来判断、推测隐含意思。

3.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1)节奏:句子重音与弱化音在句子中交替出现,构成英语中特有的节奏;

(2)韵律:英语不仅押韵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经常是一种韵格连用,或两种甚至多种韵格综合使用;

(3)英诗中的节奏;

(4)传统英诗的每一行以音步(foot,相当与口语中的节奏群)为韵律单位,每一行诗都由一定数目的音步组成,如抑扬格音步即为轻重型节奏群。

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

(1)掌声读音规则:例如,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字母音/ei/,所以/weiv/拼写为wave。

上面就是我们在制定《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过程中对总体的测验目标的理解,目标的提出都是源自新课标,只不过是把其具体化和分类化而已。这些目标将成为我们命制英语终结性评价试题的依据。为此,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问题方可得到解决。

六、结语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是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知识经济体系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必须适时做出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一切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改革都应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管理学科之一,如今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科学理论基础。发展至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门类中规模最大的一级学科,该学科注重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可以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量模型和信息技术去分析解决企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逐步延伸到金融工程、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大数据等众多研究领域,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管理科学支柱。另外,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招生较晚,使得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中国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本科生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我国一流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分析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最新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之规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可以颁发的学位有两种,即工学学位和管理学学位。鉴于我国大部分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专业均颁发管理学学位,本文仅聚焦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C9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教学期间不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属于工程管理学院,颁发工学学位,故其课程体系对于颁发管理学学位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不具参考价值,予以剔除。另外,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入校后前两年,先由电气信息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等理工类专业进行宽口径跨专业培养,第三年起进入管理学院按照学硕连读培养方案培养,其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主题有所差距,故而也予以剔除。因此,从国内C9高校中选择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分析。

(一)总体课程结构分析

对五所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可将其所修课程大致分为通识课、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实践类(包括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训练等)四个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课学分及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学校。相较于其他学校而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体现了该校“基础宽厚实”的教学传统。在专业课方面,复旦大学的专业课学分设置比重高于其他学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及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任选课而言,除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对任选课的学分设置进行明确的划分外,其他高校都对任选课的学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清华大学最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其任选课所占学分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复旦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也设置了任选课,但其所占学分比例相对较小。在实践类课程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相较于其他两所高校而言均设置了较高的学分比重,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整体的学分分布上可以看到,五所学校均较为关注学生基础和专业方面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又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五所学校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的一种进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课程内容分析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课同时涉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通常是在多个专业的选修课中进行选择,对于其内容类型的统计难度较大。因此,选择以专业必修课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课程内容类型将其划分为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理统计类课程及其他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计划没有对专业必修课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本部分选择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四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统计归纳.,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涉及了各个学科;清华大学侧重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和数理统计类的相关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侧重于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其学分所占比例达到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61%,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中未设置经济类方面的相关课程。对各个课程类型的学分设置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类课程方面,只有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且其学分占专业必修课总学分的比重较低,均低于15%;管理类课程方面,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均为61%,远高于其他两所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方面,清华大学课程开设比例达到63%,比其他几所高校更为注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数理统计类课程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课程开设比例最高,相比于其他的学校更为关注学生数理统计方面知识的培养。总体而言,四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各有侧重,但都较为关注管理类和计算机类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清华大学等5所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一流高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目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职业需求的定位。当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足量的课程设置做支撑,使得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然而在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②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欠平衡。个性化课程、工科基础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处理不恰当,一些课程设置的内容有所重复,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就一门课而言(如会计学),实践教学部分比重偏低,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③现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有的课程体系尚未覆盖新的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云计算等)。④大学生人生发展与规划类的引导性课程设置仍有欠缺。通过对上述五所高校的分析发现,只有清华大学将《人生发展与职业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而其他高校或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未设置此类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使大学生对未来有更精准的认知,进而构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三、国内C9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1.加快课程内容更新。适应时代进步和学校发展的战略步伐,与新知识、新技术接轨,淘汰旧的内容。2.深挖课程内容衔接关系。理顺各课程间相关性,做到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设置相协调。3.优化现有课程结构。针对当前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力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设置中找到平衡点。另外,还应适当增加经济类和数理基础方面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竞争力。应将社会需求作为本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直接依据,开阔课程体系建设视野,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同时,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基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9(2):1-5.

[2]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3(1):1-6.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2(1):1-3.

[4]袁飞.加强大学课程建设适应时展要求———“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4,(9):107-109.

[5]李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特色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73-175.-55-

必修五数学知识点总结篇8

备课是上课的前奏,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对教学进行预设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努力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有效地落实到备课中去,充分发挥备课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前期准备

书写教案前,教师首先必须熟读教学参考书,弄清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例题、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还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阅读和查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资料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二、 教案的书写格式

教案是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有效方式,教案的书写格式通常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时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七部分组成的。

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重、难点分析

3、教学具准备:注出使用的投影仪、多媒体、小黑板或其他教学具。

4、教学课时数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内容。

①教学程序: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设计要求渗透新课程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②教师引导: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指导、问题情景的创设等。

③学生活动:学法要求,学习活动形式。

④结 语:概念、方法、研究结果、结论,注重情境的深化与内容的拓展。

⑤练习设计:要紧扣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6、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知识概要和它们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7、教学反思:抓住成功与失败,结合新课程理论寻找原因,对教与学的精妙之处给予记录。

此外,鼓励教师在课本上圈圈划划,并在课本的留白处作些标注。三、备课要求:

1、备课要求超前一周。

2、语、数、英学科必须备详案,兼任的主要学科备简案(要有备课本);专职教师的教案必须详写,任教多个年级的选其中任教班级较多的一个科目备详案,其它科目备简案。每个教师所有任教的科目都必须备课。

3、教研组长、有课题的教师要注重在教案中体现研究的课题。学困生、弱智生所在班级语、数教师尽可能在教案中体现对他们的特殊教育。

4、电子备课的教案右边要有修改的意见,上课后适时写出教学反思。

5、教师必须持教案上课。

四、 集体备课

备课小组成员根据本学期的教材,以座谈的形式,相互交流备课心得、难点剖析等,真正实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特别是进行教学反思的交流。

语、数、英各教研组要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

语文组:每周四下午4:00——4:40;数学组:每周二下午4:00——4:40;英语组:每周二下午4:00——4:40。同组其他教师在教案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与本班学生的特点,课前或课后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修改意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总的设计思路是否符合我的学生?2、我的学生还会在课堂中出现哪些问题?我将如何解决?3、本教案的哪几个环节使我得到启示,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结合新课程理念写出自己的个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 一人一课

上一篇:工厂员工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