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4 17:03:17

七上语文总结

七上语文总结篇1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以前从来未接触过。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根本没有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特别是对英语这门学生不甚熟悉并感到困难的外语来说至关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原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近来更帮部分同学交上了”penfriendinamerica”,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因为只有英语水平提高,他们才能达到交异国笔友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英语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例如在五班,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次月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七上语文总结篇2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回顾两个多月的教学工作,面对学生半期考试的成绩,七年级教师喜忧参半。语、数、英个科目总分320分,全年级295位考生中高分段的学生虽然凤毛鳞角(有6位学生七(2)蒙祖佳271分;张梦睛264.5分;王启臻263.5分;七(1)杨启金261.5分;蒙霁芳259分;陈代斌256.5分),但是比较进校的考试成绩,却发现有了小小的进步。私下里老师们都感觉到两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不难发现无论我们的老师多么努力,待转率仍然触目惊心。

一、先回顾七年级教师在前半个学期教学情况,概括三个方面的优点:

七年级教师教书是勤奋的。每天看到教师批改作业,找学生辅导或谈心的忙碌身影,办公室里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展开的

七年级教师是团结的。教师们尽心尽力想把自己份内工作做好。

前半学期,凡有老师请假,需要代课时,老师都能欣然接受。尽管有能力,技术的差异,没有出现工作互不合作互相攻击之类不愉快的现象。相反教师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七年级教师是谦虚的。教师们能够看待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正确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加以改正。没有一位教师因为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也没有一个教师因为暂时的落后而泄气放弃,相反老师们常常私下里经常交流如何改变教法才能让学生适应。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教,练,此情此景不由的让人心生感动。

二、下面就本次期中考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目的是通过半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便于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让教学工作稳步进行

(一)进校成绩对比半期考试。

1.语文。每个班平均分进步明显,

2.数学。数学学科很明显也有所提升。

3.七个班的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二)语数英三学科总分对比;语数英前100名学生分布情况

1.七(3)班比较突出;七(5)班其次;七(7)班需要加强

2.七(6)七(4)七(3)三个班比较突出,年级前50名的学生。

(三)语文

1.首先及格率和及格人数明显提高。(进校及格人数为11人,上升至30多人)。

2.优分率。七(2)出现两位达到了80分的优分,特别不易。与老师的付出密不可分

3.待转率;很明显有所改观

(四)数学

1.要知道我校学生由于生源等原因,基础很弱。导致老师们的上课比校吃力,据我所知,有些数学老师在上新课之前,先从学生们的小学的乘法口诀开始着手。

2.从各班成绩中可看出,两个A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大,七(2)班的优分高于七(1),待转率七(2)高于七(1),下半期可改进。

3.5个B层次班中比较突出的是七(5)班,全年级数学及格人数11人,七5就有出现了2位同学。建议王勇老师的教法也应该分享一下。

(五)英语

1.由于一些特殊原由,抛开七(1)(2)两个班,暂时不分析。

2.5个B层次班中,七(3)的英语非常优秀,优分率,及格率,待转率都突出。这跟李成艳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和付出分不开,每天的读、听,写、背等都做得非常到位

3.5个B层次班中只是平均分相比,几个班的成绩相差较大,七(3)和七(7)相差32分。跟七(6)班也相差了13分。每个班对比相差5分属正常的上下浮动。所以请相应老师尽快调整教法,争取在下半学期能有所改观。

(六)历史

由于田茂妮老师前段时间应付学校各种资料,准备说课,后来又参加赛课,等工作非常繁忙。基本上本次考试是随堂进行。

1.A班的及格率较低,七(2)班的待转率能不能在下半期调整教法,争取有改观。因为访科目是中考学科

2.5个B层次班中平均分相差不算大,但是待转率七(4)班稍高一些。

(七)道德与法治

1.由于此次考试本人是命题人,占据了一些优势。出题方向也有意无意按平时上课的思路和方向傾斜。再加上用了两周的课时进行做题讲题,导致成绩差别有些大。

2.七(3)班的课时比两个A班都多(晚自习),七(1)经常会有很多代课。首先课时的安排就不一致,导致一班二班相差较大。下半期将调整进度及教法,争取消除较大的差别。

3.B层次班中除七(3)班其他几个班都比较平均

(八)生物

1.七(1,2)两个班优分中,七(2)稍高都比较平均,七(2)因有了待转率,导致综合评价有了些许差距。

2.5个B层次 班中,七(6)班比较突出,全年级3位优分,七(6)班就又有一位同学。平均分较突出的是七(5,6)两个班,与其他几个班相差8分左右。

(九)地理

1.本次地理半期考试成绩不理想。全年级无优分,特别是两个A层次班及格率很低,全年级的待转率很高。地理学科虽然不列入中考,但是进入高中后地理却是必学学科,初中地理如果基础出问题,进入高中的学习会有困难。

2.希望地理老师下半期能调整一下教学方法和思路,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能有进步

半期年级微调后各班语数英各科成绩对比

七(1)(2)班两个班语文和数学总平均分七一班119.7分,七二班118.1分,相差1.6分 (相比较未调整前七一班上升4.48分,七二班上升6.15分)。(其中语文1班调整后总平均分上升0.6分;2班上升3.27分; 数学1班上升3.88分;2班上升2.88分;)(英语1班上升1.76分;2班上升8分)

调整后语数总平均分七(3)下降0.73分;七(4)下降1.67分;七(5)下降0.31分;七(6)下降3.32分;七(7)上升2.66分;

四、期中考试是前半个学期教学效果的检阅,通过成绩分析,至少显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整体成绩看:

1.学生学科成绩不平衡。

2.全科合格人数减少。语数英主要学科教学之间存大较大差异

3.总分低分人数仍居高不下。

(二)从班级差异看:

1.班级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班级日常管理还需要细化,学习风气还没有形成,后进生面较大。

2.班级管理很重要,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果不细化,管理不到位,就无法营造班风,学习风气也无法营造,所以仍然建议七年级的学生首抓行为习惯

3.行为习惯包括卫生、校服的穿戴、红领巾的佩戴,早读、课间、头发、指甲等

4.作业的收交应强调,上课的纪律(讲话,睡觉,不做笔记)应管理。(学生在校学习就必须动笔,那怕是假的,装也要装个样多)。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要求或是要求太低,导致学生空闲时间多,这样容易出现更多的事端,会一直处理一直有,最后会越来越多。

5.扬正气,常表扬。

(三)从教师个人看:

1.同一学科同层次间教师成绩存在较大差异。

2.小部分教师课堂管理不到位,无视学生睡觉、讲小话等。

3.小部分教师常规工作未做好,批改作业不及时,次数少。

4.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协作,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后作业等。

七上语文总结篇3

【摘要】

在中共七大的报告和讲话中,毛泽东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俄国革命历史等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建构的文化基因、实践基础、历史佐证和国际参照,借以增进革命话语的历史支撑和厚重感,增强革命话语的历史解释力和认同度,帮助中国共产党获取革命话语主动权。毛泽东借助历史资源建构革命话语,实际凸显了其一贯秉持的“古今中外”的历史逻辑,对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革命话语;历史资源;建构逻辑;《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

中图分类号:A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3-0036-07

作者简介:孟令蓉,江苏常州人,博士,(广州 51066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既因它是“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

,亦因其具有求真致用的价值功能。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尤为重视借助历史学习、历史继承、历史镜鉴来推动历史发展。当然,作为一名政治家,毛泽东是基于阶级史观、国家民族立场和“古今中外”分析方法,借助历史来建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略和政党文化,从而发挥历史的社会政治功能。“历史”也成为毛泽东建构革命话语的重要依据、资源和支撑。

众所周知,中共七大是“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规定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会议,亦是毛泽东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性场域。在中共七大的报告和讲话中,毛泽东频繁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俄国革命历史等历史资源,作为建构革命话语的文化基因、实践基础、历史佐证和国际参照。从总体上看,此举既有利于增强毛泽东革命话语的历史厚重感、历史解释力和认同度,也切实帮助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话语主导权。新时期建构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仍需汲取历史智慧、吸收历史经验和获得历史认同。为此,本文拟从《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文本分析出发,梳理毛泽东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资源,管窥个中革命性的话语内容及其“古今中外”的建构逻辑,以期镜鉴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革命话语建构的文化基因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认为要“充分地批判地利用”,其旨趣“或者说明一个政治思想原则问题,或者阐述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或者论证一个军事策略思想,或者借鉴一个历史经验”

。简言之,毛泽东是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智慧及其隐喻功能建构革命话语,此点反映在中共七大上尤为典型。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揭示党际冲突的本质和制定斗争策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引用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古籍新解”,二是“古为今用”,皆为“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斗争服务”。如在政治报告中,借用俗语“坐山观虎斗”《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35页。 ,揭露国民党对日消极作战、积极反共、“借力打力”的抗战政策;为揭露“国民大会”的本质,将国民党的历史逻辑喻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意指其抵制联合政府、维持独裁统治、准备内战理由,并最终背叛民主革命之本质。 在口头政治报告中,借用林黛玉身上的“软弱香”,讽喻自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强调对其斗争方针是又团结又斗争,对其宣传不要太过刺耳,因其“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探春”。在论及自卫和反击的关系时,借用老子的“不为天下先”、《左传》中“退避三舍”的典故、《礼记》中“礼尚往来”的观点,阐述中国共产党应坚持“站在自卫的立场反击国民党的进攻”的斗争策略。在结论报告中,毛泽东再次援引该内容,以应对中国出现的斯科比问题,并将中国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形象地解释为老子主义、晋文公主义和孔夫子主义。可见,如埃德加·斯诺所言,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使其能在中国革命语境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借中国传统“旧学”建构革命“新言”。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揭露党内思想问题和协调党内关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建构“思想领导的威望”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充分发挥一个具有渊博学识(主要是指中国旧学)的知识分子的领导作用”,建构革命话语的立足点。一方面,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揭示党内思想问题,改造党的作风。如使用歇后语“猪鼻子里插葱——装象”,讽喻党内读书“偷、装、吹”现象,强调党的学风应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用“心之官则思”鼓励党员干部多动脑筋、多想问题,以去掉盲目性和增添预见力;用“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形象揭示审干错误带来的消极影响;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解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及其民主方法。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协调党内关系,确立党建政策和方针。如援引“韩荆州”历史典故,强调知识分子应与工农兵结合;援引并改写龚自珍的诗句为“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提出尊重党员个性有利于党的进步和党员积极性发挥。同上,第143、22页。 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不仅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 ,更善于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党建话语。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阐明党的革命策略和明确党的任务。毛泽东指出,学习和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对指导当前革命具有重要帮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534页。 尤其是对其中“一切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具有革新思想和革命精神的人物”,都应给予辩证利用。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曾借助“梁山泊”历史典故及其斗争策略,来阐明党的军队政策,借以强调全军要“尽可能地扩大和党外人士的合作”;又借助评价周公旦、姜子牙、公孙胜、吴用、萧让等历史人物,来阐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明确革命的胜利务必广泛吸收广大知识分子,只要“愿意革命并和我们合作的,就来者不拒”;三是援引“大鹏鸟”神话,来说明“由游击战为主逐渐转变到以运动战为主”的战争转变政策;同时,还援引歇后语“聋子放爆竹——散了”,告诫全党战争转变不能急促,打不开堡垒就把队伍分散;四是多次援引历史典故“愚公移山”,鼓舞全党坚持斗争,坚决打倒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和反动派。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毛泽东而言,“具有特别切实的借鉴、训诫与实践性质的”价值,实际构成了毛泽东革命话语中独具民族特色和文化性格的内容。

对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意在“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中共七大毛泽东借助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建构革命话语,实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范畴,更为建构指导中国革命之科学“公理”。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既构成了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文化因子,也启示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的历史文化向度。

二、以中国共产党史作为革命话语建构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认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要有革命理论,更要有历史知识,否则不可能取胜。为此,务必要“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借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构中国革命依据和未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充分运用建党24年历史,实际建构了中国革命的“重心”、“信心”和“决心”。

回顾党的历史进程,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提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而且,历史已经证明,“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就其原因,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三个英勇奋斗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中国人民解放的重心”和“中国人民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而且“中国的重心不在任何别的方面”。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关于两次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也同样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的积极的革命历史主体”,在民族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的积极性”和“先锋的模范的作用”,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革命的“重心”。 中共七大毛泽东之所以多次回顾党的历史和肯定党的“重心”地位,不仅是为在第一个历史决议基础上,进一步“在观念形态上再现二十四年的历史” ,更是为在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和现实斗争中,建构中国革命领导“重心”的历史依据。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信心”。毛泽东曾指出,“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才逐渐增进获取革命胜利的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和道路自信。其实,早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和《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毛泽东就对建党18年和24年的历史经验和革命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至中共七大,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多次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并回溯建党以来的“三次伟大的斗争”,借以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的,肯定中国共产党是在推进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并造就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和“新阶段”,也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新作风”。 毛泽东认为,正是有了上述“新变化”,才“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即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有了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可能的。可以说,经由“像我们现在开七大这样,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因此我们有巩固的信心”,并坚定广大人民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国家富强“伟大政治任务”的信心。

剖析党的历史曲折,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决心”。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毛泽东也认为,错误不是单纯的耻辱,也是一种财产。因此,要勇于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凝聚革命力量和坚定革命决心。在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历数了党的历史上的曲折与错误,认为党自成立以来,“尝尽了艰难困苦”,既遭遇了“陈独秀主义”的影响,也闹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别扭”,还在大革命中“被一巴掌打在地上”、在土地革命中“被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条重要教训,即是“闹了纠纷,出了岔子,翻了筋斗”,既给革命斗争和党的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使党经由了从发展到被打散,再发展到再被打散,最后发展到120多万党员的历程。“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毛泽东认为党的历史足以说明,我们的党、人民群众和国家是有生命力的,是任何政治压迫和军事打击都不能摧毁。 因为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既惩前毖后而又治病救人,并在“反复地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中“锻炼得成熟起来”,然后赢得革命胜利的保证。这也正是党为什么能够始终秉持团结一致和争取胜利政治方针的原因所在。

如毛泽东所言,中国共产党人“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昨天的革命实践就是今天的革命根据和出发点,通过对党的历史进程的梳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历史曲折的剖析,毛泽东革命话语获得了直接的历史支撑,也明晰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决心和信心。新时期建构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仍需借鉴党的历史资源和汲取党的话语建构经验。

三、以中国近现代史作为

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佐证

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钟情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一是基于中国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二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史之间的直接历史演变关系。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既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基点和逻辑起点,也是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建构革命话语的历史佐证。

厘清百年斗争失败根源,建构中国革命的核心话语内容。在救亡与启蒙、改良与革命的多维历史实践及思想运动中,总结百年来探索国家出路的经验教训,是毛泽东重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旨趣所在。百年近代史与中国革命现实及未来息息相关,而对此没有经由“部门的分析的研究”到“综合的研究”过程,是无法科学把握中国革命规律的。 早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就总结了百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成败史,为中国革命话语建构作了铺垫。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将中国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斗争都遭到了失败或挫折的原因归结为“缺乏国际的和国内的若干必要的条件”,其中关键是“以前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因为“没有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没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彻底的革命纲领,没有一个正确的领导者毫不动摇地始终如一地领导他们进行斗争”。而在百年之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核心就在于“有了自己的政党、口号和奋斗目标”。 特别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中国人民真正实现了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路线和纲领的指引下,开始“为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同上,第105页。 可见,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总结分析,表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政治理念,主要是为了从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及其得失中寻求历史资源和话语借鉴,借以建构中国革命的主体、对象、目标、纲领等中国革命话语的核心内容。

镜鉴26年国民党史,反思中国革命轨迹和发展规律。国共两党相伴而生、相随而行,国民党史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具有重要的历时性和即时性比较价值。由“彼”及“此”,鉴“往”知“来”,恰是毛泽东中共七大据以探索中国革命轨迹和规律的镜鉴对象。毛泽东指出,国民党“致力于国民革命”60年,中国共产党尚不及其一半。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并敢于斗争和争取胜利,借以降低国民党影响和提升共产党影响。 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史早已证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政治力量压迫,反而会造成革命队伍壮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亦是如此。而涉及到国民党的现实政策,毛泽东也给予了历史的分析,认为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根源,实际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民党“破坏了国共两党的合作,破坏中国人民的团结”。由此,中国出现了内战、独裁和黑暗的中国代替团结、民主和光明的中国的局面,国民党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此外,毛泽东还认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破坏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经济建设,“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历史”清楚说明,不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就不可能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 可以说,毛泽东对国民党史的省察,无不与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未来密切相关,借助其建构革命话语,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获取辛亥革命遗产的合法继承权,亦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根本方向和规律。

省察8年抗日战争经验,明晰中国革命的政治纲领。对比中国近代史和国民党史,8年抗战恍若昨日,以致于“对于中国八年抗战的各项经验,也还没有人作出全面的总结来”。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共七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此“作出适当的总结,借以教育人民,并为我党决定政策的根据”。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着力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压迫中国人民实行消极抗战的路线和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并认为两条路线冲突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之道就是坚持“人民的全面的战争”。同时,毛泽东还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为此要充分认识到两个问题,一是“战争将是长期的,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二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最后的胜利必将归于中国人民”。由此,毛泽东强调为动员全国一切抗日力量,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一切抗日民主党派,迫切地需要一个互相同意的共同纲领”,也就是要在“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国家制度”的一般纲领指引下,“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项建设”。可见,中共七大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史实的总结,主要聚焦于国共两党抗日路线问题,他希望藉此建构未来中国革命的政治纲领。这一点毛泽东日后颇为肯定,认为抗战经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也是规划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信心所在。

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析和运用,主要立足于时间上的中国历史视角,本质上是以服务现实革命斗争为价值诉求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曲折的民族解放斗争史,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智慧和斗争经验,也带来了历史反思和教训,这些都是毛泽东革命话语构建的重要参考。以史为证、继往开来,是政治话语建构的一般性要求和逻辑,毛泽东革命话语和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都应如此。

四、以俄国革命历史作为毛泽东

革命话语建构的国际参照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其中,至为重要的是吸收俄国革命话语,此缘于两国相似的国情任务、十月革命的成功示范、密切的党际联系和共同的意识形态。中共七大毛泽东对俄国革命历史的频繁借用,正是出于为中国革命话语建构提供国际参照的现实考量。

评价俄国的十月革命,揭示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论及十月革命赋予中国革命的意义,斯大林认为它“在社会主义的西方和被奴役的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建成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如何才能架起桥梁和建成战线呢?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概括其为“走俄国人的路”,并认定为“结论”。因为十月革命是帮助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并且作为“一战”产生的积极后果,十月革命产生了新的“世界的面目和历史的方向”,中国历史也就此发生了根本转向;何况,十月革命还推动着“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直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为此毛泽东强调,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革命的性质就起了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中国革命已然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的成功,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说明了中国革命“师俄”之路的正当性。正如列宁所言:“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借此建构革命话语,既是十月革命“意义”的诠释和彰显,也实际构成了判定和建构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重要历史参照。

援引联共(布)党史,阐释中国共产党建党规律。马克思曾指出,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但“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并将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一再表现出来。事实上,该“原则”确在之后联共(布)领导的十月革命中“再现”。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要“懂得外国革命史”《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 ,特别是学习《联共(布)党史》,借以建构革命的“原则”。其中,特别是“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建党辩证法,是毛泽东从《联共(布)党史》中概括出来的核心“原则”。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联共(布)党史》“开卷第一页第一行说,苏联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小组发展成为领导苏维埃联邦的党。我们也是由小组到建立党,经过根据地发展到全国”。也正是遵循上述“原则”,二十多年来的中国、世界和苏联共产党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毛泽东认为立足于该“原则”而撰写的《联共(布)党史》,记录了“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成功的历史” ,是对中国革命“道路是曲折的,是按照螺旋形上升的”《规律的诠释。为此,在整个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至少5次呼吁党员干部学习《联共(布)党史》,既为认知国际革命的一般“原则”,更为科学认知和系统总结中共党建科学规律。

梳理苏中关系的史实,寻求俄国革命的话语支持。民主革命时期,中苏两党之间是“亲密的兄弟关系”、“意识形态一致的同志关系”、“利害相同的盟友关系”。由此,在中国革命抑或革命话语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十月革命经验、寻求联共(布)话语支持、建构对苏积极话语态度,成为毛泽东建构革命话语的题中之义。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高度评价苏联是“第一个废除不平等条约并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的国家”,是“唯一援助中国解放战争的国家”,还是“第一个援助中国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国家”;而且,认为苏联的胜利“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胜利”,苏联不仅是“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实际上已经是“全世界人民的领袖”。所以,中国共产党未来“对外国主要联合苏联”,因为我们既“相信苏联的力量”,也相信“国际无产阶级(主要是苏联)也一定会援助我们”。 从上述话语的政治语义可见,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对苏联的评价是充满“敬重和期望”之情的,此举既利于协调中苏关系和获取革命援助,也有助于赢得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支持。

民主革命时期,十月革命开创的革命历史道路对中国革命而言,无疑具有理论指导、实践参照、方法启示作用等多维价值。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借助俄国革命历史资源建构革命话语,有助于消解话语资源匮乏和建构经验不足带来的难题,亦有助于拓宽革命话语的历史视域和国际认同,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也应充分拓宽国际视野和借鉴域外资源。

五、结语

综上可见,毛泽东基于一个职业革命家的政治诉求读史、论史、用史,并号召全党“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根本目的是借历史资源服务于中国革命。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实际遵循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话语建构原则,立志于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外革命历史逻辑,并藉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体系。就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而言,此举既有利于增进毛泽东革命话语的历史厚度、历史解释力和历史认同度,也有助于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并帮助中国共产党获取革命话语权。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过程中,增进时代政治话语历史合法性、消解“告别革命”话语陷阱、转化革命话语内容和建构经验,并最终成功建构以改革为中心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话语体系提供了镜鉴。

七上语文总结篇4

关键词:学生成绩 质量分析 Excel 分类统计

一、设计背景

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由来已久,一般都是一所学校内部分析为校长作决策之用。当数据统计分析扩大范围,涉及几个学校较多班级时,纯手工的成绩统计分析工作就变得复杂而繁多了。成绩统计的内容可分为:分校分年级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单校分班分科平均分及总分平均分、分校分数段人数统计、前百名学生情况等。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利用大家常见的办公软件Excel来实现,一个工作簿可以有多个工作表,默认为3个sheet,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工作表。设计此工作簿的目的是为达到录入学生成绩后立即能得到所有的统计数据,可以减少重复而繁杂的统计工作,更能减少因为误操作引起的错误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以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为例,叙述了Excel软件的功能应用。

二、思路构建

假设甲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个班,丙校有七、八、九三个年级,每个年级四个班,以一校一年级段为单位(方便学校试场的安排以及成绩的录入),放在一个sheet中。制作工作表如下图1:

为实现统计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和各校各年级段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制作工作表如下图2:

“甲七”工作表结构如下图3-1、3-2:

图3说明:

假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四门,其他年级段工作表的设置依次类推。

字段设置:①学校,用于不同学校之间的对比;②班级,数字格式,用于实现分班成绩的统计;③考号,用于考试的编排和成绩的录入校对。

统计项设:①各科及总分的合计,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②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即本校年级段平均分;③分班各科及总分的平均分;④学生总数,亦为方便计算所有学校的平均分,以免减少误差。

“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设置如下图4:

八、九年级的统计依次类推。

“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设置如下图5-1、5-2:

各分数段的分数值设置可以根据各科总分值进行合理调整。

三、过程细化

1、常用函数

充分利用EXCEL公式函数的功能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统计,是选择EXCEL软件的最初目的。常用函数有求和函数“SUM( )”、平均值函数“AVERAGE( )”、计数函数“COUNT( )”、最大值函数“MAX( )”等等。如“甲七”工作表中在计算每个学生总分时用到了求和函数,设置I3单元格的值为“=SUM(E3:H3)”,结果显示为431(见图3-1)。

2、函数嵌套

EXCEL单元格中很多默认的数字格式在实际应用中都需要进行适当处理。如“甲七”工作表中的E24单元格计算甲校七年级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4的值为“=ROUND(AVERAGE(E3:E22),2)”,结果显示为94.3(见图3-2),在用AVERAGE函数进行平均值计算时默认的小数位数不止2位,一般在统计成绩时计算到2位小数即可,因此利用函数“ROUND( )”按指定位数“2”对数值进行“四舍五入”。

3、巧用数组函数

在“甲七”工作表中记录着甲校七年级所有学生的成绩,现在要得到各班的各科平均分,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为了让计算机能自动筛选并统计出结果,字段设计时增加了“班级”这一项,数字格式,有两个目的,一是用来分班统计,二是用来进行学生人数的统计。在E25单元格中计算七1班语文成绩的平均分,设置E25的值为“=ROUND(SUMPRODUCT(($B$3:$B$22=1)*E$3:E$22)/COUNTIF($B$3:$B$22,1),2)”,结果显示为90.4(见图3-2),其中用到了数组函数“SUMPRODUCT()”,当参数“($B$3:$B$22=1)”为逻辑“真TRUE”时,对E3:E22区域的成绩累计求和,从而实现七1班语文成绩的求和统计,若是统计2班时则参数可修改为“($B$3:$B$22=2)”。

4、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

上述E25单元格公式中使用了“$”绝对引用,目的在于公式拖动时不产生变化,因为这些数据区域是固定的,在参数“E$3:E$22”(成绩区域)的E前没有使用“$”拖动公式时就会随公式位置变化相对引用。参数“COUNTIF($B$3:$B$22,1)”实现统计1班的学生人数时,区域是固定的,因此使用“$”;同理,统计2班的学生人数可改为“COUNTIF($B$3:$B$22,2)”。

5、表间关联

为了把三个学校的平均分以及各班的平均分情况汇总分析,在“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中关联各校各年段工作表计算好的数据,如“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总分平均分”工作表中B3单元格的值设为“=甲七!E24”,就可以同步关联“甲七”工作表E24单元格的数值94.3(见图4),C3、……、F3依次类推,同样将B6单元格的值关联“乙七”工作表中相应的单元格,其他单元格也依次类推,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图4所示的各校各年级各班各科及总分平均分的成绩汇总表。

6、综合应用

分数段人数的统计与对比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毋庸置疑也可对一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进行对比,这是众多学校领导分析教学质量情况时采用的一个数据量化的方法。文中“各校各年级总分的分数段”工作表要将三个学校三个年级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统计,作横向比较,将G3单元格中的值设置为“=COUNTIF(甲七!$I$3:$I$22,">=430")”,结果显示为5(见图5-1),表明甲校七年级学生中成绩达到430及以上的人数为5个,在G3单元格的公式中用到了统计函数、绝对引用和表间关联。

四、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本文通过EXCEL软件建立的成绩统计表实现了三个学校之间以及各个学校不同班级之间成绩的比较,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三所学校之间的差距,对学校领导的管理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表间的关系建立完成后,只要将学生的成绩录入到“甲七”、“甲八”等工作表中,后续的统计工作自动完成。根据每届学生的增减变化,改变学生名单以及成绩的录入,便可完成成绩的数据统计。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人数发生变化时一定要注意增减的方式。以图3-1、3-2为例,从图3-2中可以看出甲校七年级学生共20人,在增加或者减少学生人数时,可以在成绩“合计”这一行之上的学生名单中整行插入或删除,本文上述设置的单元格公式会根据行数的增减自动更新,不受影响,这也是EXCEL软件给广大用户提供的方便。

七上语文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七年级在初中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的初中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多半在此期间养成。语文教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感受文字魅力的重要途径。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将新课标中新理念――“综合性学习”代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与课本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

1.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身,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紧密结合语文教材,使语文教学环境更开阔,教学内容更丰富,学生兴趣更浓烈,教学效果更突出。

2.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集自主组织文学活动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将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能力等各项技能于一身。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巩固教学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

1.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他认为孩子的学习发展可以分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介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力可以达到的学业成就和经过他人的协助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引进“最近发展区的”的概念,可以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通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紧密结合语文课本,提前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期末对每一次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汇总,就能了解是否达到了总目标。

2.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1)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分工要有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应是一个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所定义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发挥主人公思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条件,参考学生想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迎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过程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都在变化。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逐渐告别小学阶段的稚嫩,渴望成长为一个“大人”,他们会通过多种渠道去感知成人的世界,求知欲逐渐增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要符合这一时期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3)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案

学生间存在客观的智力、行为能力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方式,充分给予每位学生的智力发展空间。从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

1.教学准备阶段的要点

(1)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制定教学方案

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学主体,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七年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兴趣方向,以此为依据,开展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余时间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聊天中掌握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在课上留意学生的上课情绪,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发言状况观察哪些学生思维清晰、哪些学生表达有条有理、哪些学生逻辑性强等。

(2)合理规划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对全班进行小组编排,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增进学生间的互动性,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认识新同学,同时增强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学生兴趣范围,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的要点

教师在为教学做好铺垫后就要真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首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该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1)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参考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尽量全面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发展型的教学策略寻找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迎合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意识和能力。

(3)点评阶段学习的成果

教师在每一个阶段性学习结束之后应及时对该阶段的学习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以此评价为依据,及时改进今后的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向。教师可以以阶段性评价为年终总结的基础,通过阶段性小结客观地回顾阶段性工作成果,并启发下一阶段的工作灵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语文学科是中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感受文字魅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底蕴。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特殊年龄阶段的求知欲和探索愿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迎合他们一般的认知过程,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四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的问题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4).

七上语文总结篇6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数字杂说》怎么教才好呢?思索良久,我决定就从数字这儿说起。于是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收集含数字的成语、字谜或对联和含有数字的诗,并把它制成小卡片。

经过一番充分准备,我步入课堂。由于学生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回答问题十分踊跃,连平时根本不发言的同学也争相回答。经过发言,把学生制作的卡片整理如下:

成语卡片:一言九鼎,一了百了,一刀两断,一干二净,一日三秋,一目十行,二龙戏珠,三长两短,三头六臂,三番五次,三言两语,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平八稳,五湖四海,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六神无主,六亲不认,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拼八凑,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全十美,十羊九牧,十室九空,百发百中,百川归海,百口莫辩,百依百顺,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钧一发,千锤百炼,万马奔腾,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事如意,万事大吉,万古长青,万古流芳。

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儿童六七个,八九十枝花”(李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在学生列出这样一些材料时,我便为学生补充了用数字入诗的优点:以数字写景,景人;以数字写人,栩栩如生;以数字记事,灵活自如;用数字抒情,情趣更浓;以数字说理,言简意明等等。

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意犹未尽,我便又补充了一些关于数字的诗、对联、谜语,列举如下:

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归。一山一水一寺中,一林黄叶一僧归”(《一字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杜牧);“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八百里分麾下渌,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伦文叙《百鸟诗》)。

(中间留几分钟学生自己品味数字入诗之妙)

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十”;“近视千山五百出,远望九州十八川”;“三塔寺前三座塔,五台山上五层台”;“地下七十二大贤,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做王侯”;“一船两橹三人摇过四仙桥,万瓦千砖百匠建成十佛寺”;“一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谜语:0000(打一成语);三十比九(打一成语);七分钟加八分钟等于一千元(打一成语);二五(打一成语);八九不离十(打一字);一字十八有口,一字口中有十八(打二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连起来,大家都不愁(打一字);二十个兵,上北京,来到北京口,四人打前锋(打一字)。

(附谜底:万无一失;一念之差;一刻千金;低三下四;杂;杏、困;喜;燕)

在此基础上做个小结:“含有数字的诗、成语、谜语会让人觉得趣味横生,简练明了,意蕴不凡。如大家能掌握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写作,将会使作文锦上添花。课后大家再去收集,并分门别类地做成卡片,以备日后查找资料。”后来,我去抽查了一些不同层次学生制作的卡片,其制作之精心让我惊讶之余暗暗涌上一股喜悦之情。这样做的确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了上面的基础,对课文的教学,便不费吹灰之力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很快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数字的遗憾。结构形式为总―分。数字的发展史(即身世)含有四个阶段,并列成了表格。

为了使学习有个完美的结尾,在课堂的结束之时,我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古代年龄的古称:

襁褓――不满周岁

不惑之年――40岁

黄口――10岁以下

知命之年――50岁

金钗之年――12岁

花甲――60岁

及笄之年――15岁

古稀之年――70岁

弱冠――20岁

期颐――100岁

而立之年――30岁

这样学习,无疑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上语文总结篇7

一、七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关键环节,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英语学习效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已经将英语阅读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中,在七年级英语教材中阅读内容也逐渐增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七年级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并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英语阅读学习中,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较少,对英语语句的认识度较低,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懂的内容便会造成消极的心态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失去信心。学生语感能力的缺乏也是导致英语阅读教学困难的原因之一,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掌握能力缺乏,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逐一进行翻译,从而降低英语语感能力,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西方的认知度不够,除了听过简单的英文歌曲外,对其丰富的背景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也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无法顺利展开英语阅读学习的问题。

二、七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1.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七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便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运用科学的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技巧以及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并且了解其中的内容。

例如,在“Why do you like pandas?”教学中,主要采用Why do you like的形式进行提问,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出现的单词进行逐句的阅读,并且通过阅读来了解内容的结构,根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进行创新,例如,Why do you like cat?等类似的内容。而对于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即可,以此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对高于学生水平的文章教师可采用略读的形式带过,以此节省阅读时间。

2.解读阅读结构,理清阅读内容

英语文章一般都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也能够与其他文章的结构相连接,形成更加完整的阅读结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列大纲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应当将阅读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其次将各个部分分成段落的形式,最后对各个部分中的功能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结构,以此理清阅读的内容。

3.重视策略指导,提高阅读技巧

重视策略指导,提高阅读技巧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时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学习英语,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对文章的大致意思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以及中心内容,通过教师的策略指导,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技巧,从而确立学习的目标,也为今后英语阅读学习奠定基础,策略指导在现代七年级英语阅读中一直是重点教学手段,策略指导教学形式的出现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创新摸索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降低学习难度。

4.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引导学生阅读

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主要是指教师采用文章的背景来创建文章的内容以及导图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讲“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文章中的关键词how,get to school,bus等,对文章的结构框架也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巩固思维导图,并且能够结合思维导图有效的创新讨论,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身对思维导图的理解而进行改写或编写等,久而久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还能够同时提高学生听与写的能力,有利于今后的英语阅读学习。因此采用思维导图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是促进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P键,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七上语文总结篇8

一、重视教学质量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把满足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需求作为教研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与时俱进,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和教学成绩的提高。

二、教研活动气氛浓厚

(一)校本教研公开课

3月11日上午叶**、陈**两位老师以“1+6”课堂模式中“导”环节分别在七(7)班与七(14)班开出公开课:《土地的誓言》和《竹影》。4月14日上午金**、黄**两位老师以“1+6”课堂模式“思”环节“议”环节分别在七(12)班与八(3)班开出公开课:《看影视学写作》和《端午的鸭蛋》。5月12日上午黄**、金**、徐**三位老师以“1+6”课堂模式“展”环节“评”环节“测”环节分别在九(6)班与九(3)班九(14)开出公开课。其中黄老师和徐老师同课异构上《中考文言文复习之断句》金老师上《记叙描写后的议论抒情》。5月27日上午李**老师和刘**两位老师分别上公开课《郑振铎其人其文》和《阅读汇报课》。

(二)校本教研讲座

3月22日,金**老师和金**老师分别开设讲座《基于影视叙事方式提升学生写作叙述能力的实践研究》和《要把金针度与人》。4月20日,陈**老师和徐**老师分别开设讲座《再谈关键词教学》和《阅读教育要重视运用性教学》。5月17日,郑**老师、黄**老师和叶**老师分别开设讲座《浅谈群文式阅读》和《由“义”想到……》《作文教学》

(三)专题培训

4月15日,为期一天的永嘉县初中语文升学考试复习会在我校举行。全县的九年级语文教师及七、八年级备课组长共100多名语文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我校周**老师,在专题培训中上《现代文阅读复习》展示课,黄冬芬老师做《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讲座。获得老师们的好评。

6月12号我们语文组七八年级老师外出实验中学参加为期一天的大阅读研讨活动,收获多多。

(四)大阅读活动

1、向七八年级学生发放《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2、课前诵读经典(各班主任负责落实,语文老师协助)

3、每周两节阅读课周一下午

4、现场作文比赛

5、校刊征文比赛

6、小文学家评比

八年级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沙乡年鉴》《人类群星闪耀时》

选读书目:《缘缘堂随笔》《基督山伯爵》《苏东坡传》《俗世奇人》《万历五十年》

七年级必读书目:《童年》《昆虫记》《小王子》《人类群星闪耀时》《论语》

(五)师带徒活动

继续开展师带徒活动,提升青年教师听课评课的能力,语文组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为藤**、谢**、周**三位教师,由本组经验丰富的名优教师具体指导。

下一步工作的措施:

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能力训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尽力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想各种办法,常抓不懈,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上一篇:六上语文总结范文 下一篇:语文八上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