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言的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08:47:36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1

笔者针对时下愈演愈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争考公务员,争当“考碗族”的社会现象,并且为了更具时效地完成关于申论研究的科研立项,特此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现将结果形成文字,如下。

一、问卷展示与分析

根据你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认真回答如下问题:

1.申论跟高考作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申论跟时评相比,有哪些不同?

3.申论与公文是怎样的关系?

4.您认为申论写作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5. 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6.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7.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8.您认为中文专业的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劣势?

9. 通过《申论写作》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建议?

10. 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上文已说明本问卷氛围三大块内容,同理,现将问卷结果对应地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申论写作的特点

1、时评写作VS高考作文VS申论写作

时评写作 高考作文 申论写作

写作目的(48.81%) 针对实事做出点评,旨在分析,增强大众舆论导向。 参加高考 选拔公务员

写作考试难度(15.22%) 针对的是话题,更能把握中心,掌握写作内容,条例更清晰易懂,较申论更为自由,亦更为简单。 考试时间、字数底线、试题考察内容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际。 以理论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综合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体(45.65%) 具有提纲的样式,即引述材料——议论分析——联系实际——归结全篇。 对文章体裁范围、表达重点等都有明确规定。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具备普通公文的相关特性。

行文要求(35.87%)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信手拈来。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在作文试题中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两大块:1、对作文基本技能的要求:文体、字数、主旨、语言表达、结构统筹、文面等方面的要求;2、对文章有延展性的要求:立意深刻、内容健康向上、语言运用上富有文采、有创新等。 要求讲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中央现阶段理论方针政策,这是基本公式;针对所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出概括总结、合理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基本思路要求。

写作内容(43.48%) 就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具有时效性与新闻性,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贴近生活,题材广泛。 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每年命题组都会出不同的题以反映高中学生的看法,形式多变,内容丰富。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作主体(25%) 广大新闻媒体与公民个人, 第三方立场。 高考生 虚拟的公务员身份

写作性质(25%) 是一切社会人都可以的呐喊,是一切文化人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世界观。 高考语文考试科目中的一道题目 公务员考试中的命题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45.65%) “精、短、快、活”,采用大众视角,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观点深刻,发人深省,语言通俗易懂,可综合运用多种写作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段。 考生可以自由地发挥,鼓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包容并推崇文学性语言,尊重个人风格的实践。 语言上有严格限定,具备公文的基本要求,注重理性与逻辑性,行文风格朴素易懂,反对文学性与个人化风格。

小结:

由以上大学生们通过对申论写作与高考作文写作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92位调查对象看来,申论与高考作文、时评写作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上八个方面。其中,写作目的、文体、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内容的不同所占比例最重。由此可得,申论同高考作文虽然同为考试形式,同样具备限时作文等客观规定,但是由目的、性质、内容、语言表达、主体、要求等比项出发考察,申论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的。简言之,由于招考目的、考生对象的年龄阶段与社会阅历的不同,申论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考试或是自由写作行为,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

特别是近年来,公考制度日趋完善,申论考试已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察应试者们的能力,绝不是单纯的写作方面的能力,因而,申论写作更注重考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与思考,更关注学生的前瞻性与逻辑性思维,最突出的则是对考生政治敏感性的考察。毕竟,申论隶属于公务员考试,必须强调考生能模拟公务员身份,完成相关工作本身所提出的要求。

2、普通公文VS申论写作

小结:

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申论起源于典型的公文文体,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申论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的规律是一致的。申论的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问题思路: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一种方案;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申论写作中常会涉及公文写作,如一些公文文种、假定部门、身份问题。公文写作的虚拟领导性及内容上的国家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等都是申论写作的考察点。申论写作考察的能力也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了公文写作中。

从文体角度出发,申论论述写作应属应用文体,即公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论述材料与行政机关的智能紧密相关;2.结构基本相似;3.申论论述写作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要求基本一致。

(二)中文专业大学生与申论写作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生知“彼”的基本状况,对第二部分的调查则能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知“己”的程度。两相对照,则能发现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训练上所存在的冲突点,也是笔者想要重点调查的突破口。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5.65%) 公文 申论

区 别 目的(5.68%) 向上级提交申请,向下级下达命令,以处理相关问题的行政办公文件。 选拔公务员

形式(25%)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会议纪要等共13类,14个文种。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既有“论”,也有“述”。

设置作用(39.77%)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制发文件的第一个工作环节。 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定性(29.55%) 公文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写作种类广泛,格式固定,内容简练。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法律效力,甚至部分还有保密等级等严格限制。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 系 从属 1、从源头考据:申论属于公文的一种,即述评。(57人)

2、从具体内容细分:公文是申论主要考察范围与主要文体形式。(11人)

不从属但关系密切 早年公务员考试中既有公文写作,后经改革,该考申论,继而申论成为公考中的题型。

无从属关系(3.26%)

不清楚(1.09%)

在回答“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三问时,问卷结果较为集中,如以下三图所示:

由图一可清晰地看出在本次调查对象的心中,写好申论最困难的几项内容。其中,材料阅读与概括被公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被访的58位大学生看来,做好申论题首先必须读懂、吃透所给材料,从而透过现象看到其所反映的本质,这要求考生保持较高的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感度,经常关注社会时政,善于发现并乐于参与时事热点的讨论,主动思考,更要主动涉猎广泛的知识,建构并不断完善

自己的逻辑思维。其次,提出合理可行的结决方案也是写好申论的关键环节。它重在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先要明确给定材料,再凸显所提方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官样思维进行写作,使用正规严格的语言进行表达与叙述也是较大的困难之一。很多考生还是无法实现自身身份与虚拟公务员身份之间的转换,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成了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议论文,更不是正规申论的“三不像”。

由图二可见,政治敏感度与综合能力构成了写作申论最重要的两大条件,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这说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已经明确了保持一定政治敏感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注重扩大自身阅读面,关注时事新闻与国家政策。而申论对考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公考制度的不断完善,申论写作也日趋成熟。它并不仅局限于对考生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考察,更重在提炼、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而显然,虽然身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定的写作专门训练与较之他人略高的文字处理能力,但大家很清楚申论所要求的远不止写作能力而已,对自身能力与写好申论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相对比以后所呈现的诸多不足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图三解构了两相比较的冲突所在,向应考的大学生们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掌握申论写作重点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说明。在问卷反馈中,也有不少人表示在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公考所要求达到的能力之距离后将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应对公务员考试。

(三)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的关系

我校于大三下半学期设置了申论写作的专门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公考愿望的中文专业学生建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实现“公考梦”。那么,参与修读这门课程的调查对象究竟如何看待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这二者的关系的呢?

47.83%被访者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这门课让他们对热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更敏感,也因此开阔了视野,加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将《半月谈》、《参考消息》等政治性的杂志报刊添入了平时的阅读范围。有58.70%的被访者表示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加深了对某些知识在理论层面上的了解。众所周知,申论考察面极广,涵盖了除写作学外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而如何有效率、有针对性地摄取这些知识则多依靠辅导课程上老师的传授。

在回答最后一问,即“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时,72.2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有”。他们认为通过这一学习让他们更了解、更关注、更加深了对时政热点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学习审视社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有45.56%的考生表示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能更为冷静客观的采用“二分法”进行辩证思维,更成熟地进行批判性的接受。还有近乎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这门课的开设除了应对公考,所学技巧与方式方法同样适用于各种类似于公考的企事业单位的考试,有助于日后就业,走入社会。

结语: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 导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2.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2]张晔.当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90.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113+115.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3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WWw.lw881.com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朱德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博平 199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4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博平199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j].高等教育.2007年6月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语言本科专业 课程设置 设置原则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不断地提出不足、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的日趋完善。本文就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几点原则:整体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并做了简短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人才市场对汉语言专业人才,尤其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期班和进修班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新形势,在高等学校开设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实有必要,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这一领域的研究,现今显得尤为重要。

1 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教育的回顾与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经历了半个世纪。这期间经历了三个转折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创始、确立及发展。时至今日,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虽日趋成熟、完善,但我们还应意识到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1950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政府首先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交换留学生的建议。1950年9月,清华大学按照教育部指示设立了汉语培训班,全称为“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1年1月,专修班33名留学生全部正式上课,教材是《国语入门》改编。这是我国为留学生设立的第一个汉语班级。自此之后又相继成立了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南宁育才学校附属中文专修学校、桂林中国语文专修学校。这些学校的成立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总结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标志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确立。是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里程碑,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0年代初期和中期,北京语言学院成立并接受了3000名越南留学生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汉语预备教育。

1975年,北京语言学院开始试办以外国留学生为对象的汉语言专业,当时的专业名称为现代汉语专业,学制三年(包括一年级)。197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设立现代汉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在一年级汉语预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三年专业教育。1978年现代汉语系正式成立,学制四年,毕业时授予学士学位。这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创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及足够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曾经选择中国概况、中国历史讲座、哲学、汉语概论、报刊听读、古代汉语、翻译、汉语概论、文言虚词等对汉语水平要求较高的,作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主要课程。

到了80年代中后期,经历近10年探寻和摸索,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日趋成熟,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逐渐规范合理。按照课程内容的性质,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大体上分为四大课程:语言课程、语言知识课程、文化课程、兼具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性质的语言文化课程。

2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汉语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所需求的能运用汉语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关键就是科学合理地设置本科学历课程。因此,在设置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应考虑以下原则: (下转第109页)(上接第84页)

2.1 整体性原则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是四年制教育,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所设置的课程应力求连贯、系统即为整体性原则。

语言教育学科体系应当包括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三大部分。理论基础和学科理论这两方面教学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显著效果,但这两方面与第三方面——教学实践还处于脱轨状态。因此,在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中,有必要设置相关教学实践类课程。

吕必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在似乎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初级阶段,学生在课堂上操练的机会还比较多,而到了中、高级阶段,操练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这是不正常的。” ①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主导思想偏离了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原则。

2.2 适用性原则

汉语言专业的开设本身就是为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通用型实用汉语人才,能够流利地用汉语交际,具备较高的汉语运用能力,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胜任翻译、中文教学、文化交流等工作,具有研究中国语言文化能力。所以设置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适应这些需求,这就需要在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都要考虑适用性原则。“现代科学发展中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尤其是强调人、自然、社会的系统联系,课程的综合也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一些课程要拓宽学科领域,打破以往的学科界限。”②

2.3 功能性原则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文化的载体,也是信息传播最重要的载体。正如吕必松先生所指出的“一切正规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都应当是培养目的语的能力和运用目的语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③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对语言结构的习得,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因此,从初级阶段起在课程设置上就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渗透给留学生中国的文化传统。

2.4 应用性原则

以上三种原则都是应用性原则的基础。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原则是如何把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到课堂以外的各种环境中去。如何训练留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切实提高留学生汉语语言交际水平,这是大多数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克星,解决这一困难的方法:其一是,应重视培养留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由于留学生已掌握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社会背景等,所以在学习习惯用语的时候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其二是,应重视留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际用语与中国大学生交流时使用的语言进行接轨。如:新兴词、外来词、网络用语、自编词等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应酌情考虑。④

注释

①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汉办编印,1996.

②张黎.留学生本科的汉语言专业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③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④刘珣.试谈基础汉语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马箭飞.新模式:以“交际任务”为基础的汉语短期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2001.

[2]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语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5]贺晓萍,谭莉芳.关于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78.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篇8

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单从字面上来讲,大家对其都不陌生。但是,事实上自白话文文学运动开始,直到今天为止。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微妙的。本文主要从三个层次上解析了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系统,并详细论述了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语言系统;现代文学

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可以从思想层面上理解为它是具有现代思想的一种优美的语言体系。在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的基础上,现代汉语逐渐建立中国现代文学为基本原则的基本类型。那么,我们首先简单对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语言是指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讯号。而语言的本质,笔者看来,语言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想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语言是思想本体。当然,这是两天不同的层面。语言同样也是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下面,文章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1解析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系统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基础是现代汉语。而现代汉语则是由字和词两大基本部分组成的。虽然区别于古汉语,但是仔细推敲,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古代汉语演变或是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在本质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还是不同的,其主要区别是,它们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在思想层面来看,有些因素,例如语法、词法结构等并不会对语言系统构成绝对的影响。尽管有人认为这些对于语言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这也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影响语言系统的因素,得到的结论必然不同。

然而,如果从工具层面去考虑这个问题,语言系统之间并没有差异。在思想层面上,语言系统就变得复杂了。在思想层面上,构成语言系统的词汇大都构成了一种语言的“主题词”,也正是这些主题词构成了不同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从文学的本质去考虑的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起始于语言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起始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国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基础。反过来说,要想仔细研究现代文学就必须要从语言本质上开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现代文学的认识问题。

讨论了那么多,下面详细阐述一下,思想层面上的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套语言系统。现代汉语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物”,在这种“混合物”中包含了口语,欧化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所谓的口语,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话。古代汉语词汇则主要是成语和一些古代常用的词汇,主要来自文言文。来自西方的一些词汇也就是所谓的欧化词。不难发现,就词汇方面而言,现代汉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来自西方的;第二是来自中国古代的;第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增加的。可以这么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演变,现代汉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同时,也正是这套系统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2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

2.1中国现代文学其本质是现代汉语的文学站在现代汉语的层面来讲,中国现代文学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人们对其观察视角的改变,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历史范畴的一种限定。但是,当我们又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则又会发现,现代汉语其实是现代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相反,当以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现代文学的本体书写是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通过现代文学,我们可以将现代文学和其他语言区分开,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其与古代文学区别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可以充分展现现代文学最为言简意赅的标志的作用时,则能够提高降低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型的难度。除此之外,仍有一点需要注意。现在存在一种事实,就是在根本上,现代汉语的诗性已经限制了现代文学的文学性。因此,仅仅围绕现代汉语的角度来深度思考和挖掘现代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接触到了现代文学的的文学层面,这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实现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相对于其他模式(阶级、社会等)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现代汉语的文学性与诗性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正是如此,导致现代汉语最终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但是,从其他的角度思考来看,例如从语言角度,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探究现代文学,可以弥补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更为完整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2.2西方汉语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受到影响的语言部分不仅仅表现在将传统文言文中的词汇进行改造,在更深层次的改动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常常忽视了我国传统古代文学创作手法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言文文学之间产生分歧。例如,在表现手法等方面可以体现出不同。但是,也是由于忽视了语言构造和修饰,将古代文言文稍加改动变可以映射到现代汉语,因此,可以说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现代汉语传承了古代汉语,同时在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对西方文化和古代语言文化的兼容性,而且更是具备了典型的东方语言文化内涵;其次,虽然接受了西方文化,但是现代汉语本身也极大程度的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现代汉语给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的表达方式,这主要体现在描写以及叙事等方面,尤其体现在现代汉语边境拓展的使用上。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发现现代文学具有更为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特色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们对于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将使得中国现代汉语在演变和运用中变得更加灵活,词性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密,不仅仅在创作中使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体系也更加完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现代汉语的价值和现代文学的价值,并最终给予两者充分的独立发展的空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深入研究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关注两者之间的兼容性与对立面。

参考文献:

[1]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文贵良.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3]郜元宝.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02(02).

上一篇:语言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汉语言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