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20:05:23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1

[关键词] 中医体质理论;大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074-04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XU Yangcai1 WU Zhikun1 ZHANG Cai2 GONG Bomin1 LI Jixia3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2.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3.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 tha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fitness,humanistic quality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system lacks the index of reac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and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has the character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soma and spirit,the "overall concept",just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al test projec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after testing,to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of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College student;Physical health

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导致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很多现代文明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关注国民健康,寻求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状态是国家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体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的体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近20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而肥胖率在持续增加,视力也在不断下降,心理状态更不容乐观。最近国内大学接连发生室友之间投毒、杀害等恶劣事件,无不影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国家也推进了很多改善措施,先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央7号文件”的政策或举措出台,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还没遏制住下降的趋势,体质健康水平还在继续滑坡。探寻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成为教育系统、体育系统、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其体质健康状态,缺少能全面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更缺乏后期的干预措施。中医体质理论恰巧可以弥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足,全面反映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中医养生措施,进而改善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1 中医体质理论概述

中医体质学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类个体健康状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与亚健康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运动养生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即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表现为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机体差异性,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是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体质类型的转变与差异性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外,中医还强调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表明个体体质特征是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体特征,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观[2]。体质的形成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转化的,从而使得体质的调节与转化成为可能。根据机体生理功能,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调整,纠正或改善某些偏颇体质状态,达到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达到阴阳平衡状态,这就是中医养生的“辨体施养”原则。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但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历代中医文献中有气体、气质、素质、体质等不同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颁布了9分法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特禀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平和体质。其中平和质表示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余8类体质则属于偏颇质,即个体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分类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运动养生、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制定中医运动养生方案,调整人体体质的偏颇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2 中医体质理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能有效反应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它是我国规范和指导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第一部规范文件,旨在为中医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管理、运动养生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更规范、更科学。而中医体质理论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统一,空气中弥漫的尘埃,自来水中的重金属便是人类破坏自然之后所得到的反馈;人类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治或乱对人体的影响亦很大。中医体质理论遵循整体观念,认为人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心身统一”“形神具备”,反对过分安逸,强调四肢要适当运动,强调心神安宁,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心神安定,则五脏六腑皆安定;若心神不宁,则五脏不安,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心神,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心理活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涵盖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中医体质类型判定能够较全面的反应大学生的心身状态。现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项目,将中医体质类型测试项目纳入其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全面反应学生的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中医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式,调整偏颇体质,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2 中医体质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终身化,即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一直保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学习体育技能至关重要。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促使其在步入社会后继续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和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保证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环,也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重要时间段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3]。如何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的教育势在必行。而终身保持健康状态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人们对生命、健康有清醒正确地认识,还要学会调养身体,维护健康的方法,而且要付诸实践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中医养生就是为人的生命健康长寿保驾护航,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中医养生的知识,将来走出校园后,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与手段保养身体。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综合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调整。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养生手段,调整偏颇体质,防病于未然。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例如湿热体质的学生适合爆发性的运动项目,而气虚体质的学生则应该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项目。掌握有效的维护身体健康的运动方法,并根据自身体质特征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对维护身体健康,形成健康意识,对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3 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运动养生提供依据

统计数据提示,大学生人群中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4]。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家庭、社会压力,以及不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均会导致大学生们体质下降。近20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也提示大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大学生担负着未来社会的建设重任,他们的身体素质关系民族的未来。如何提高他们的体质,成为教育界、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医养生提倡“辨体施养”,按照人体的体质类型选择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现在常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运动锻炼、情志调摄、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四季养生、经络养生等,因此,体质辨识的方法成了个性化运动养生的工具。根据个体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运动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应用体质辨识,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体质类型,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状态,已获取个人将来可能出现的发病倾向信息。生命在于运动。个体身心健康与运动紧密相关。一是,运动养生可以有效干预个体亚健康状态,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病体的康复、提升体质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运动养生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应用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养生方法,能更及时、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运动炼和完善饮食结构、生活起居、情志调摄等来调整偏颇体质状态,达到体魄强健,为个性化的运动养生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理论在治未病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较好地体现因人制宜、因体施养的思想,在大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运动养生过程中满足了其治未病的需求。中医体质理论在运动养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偏颇体质的运动调养上,指导各类偏颇体质更科学的运动养生。例如,阳虚体质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耐夏不耐冬等主要特征。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阳虚体质的人锻炼时间最好选择春夏,每天选择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佳的时机,进行户外运动锻炼,不宜于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身体。阳虚体质的人以振奋、提升阳气的锻炼方法为主,以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锻炼等可以振奋阳气,促进阳气的生发和流通。中医体质理论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各类偏颇体质者的运动调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身心健康。

2.4 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逐渐升华和形成的心理潜质、能力、特点、品行的综合。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评价与干预大学生心理素质也是高校教育团队不断寻求的内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的健康,还应包含心理的健康。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指标。中医体质理论注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是一个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整体,两者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其生理功能,生理活动出现异常,会影响机体心理状态;并且异常的心理活动可以引起情志变化,进而导致脏腑紊乱。根据中医体质理论制定的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涵盖了对人体心理状态的评价。而中医养生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气郁体质的人群可以选择户外的、大强度、娱乐性、群体性的运动项目,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所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养生方法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忧虑焦躁情绪,更好的适应环境、展现自我,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的良好心理品质。另外,中医体质理论的整体观念要求个体和环境合理的融合达到一种协同促进的状态。要达到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即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和生活需要具有较高的应付和适应能力,个体要不断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医体质理论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2.5 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引导个体人际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准则,对其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精神素养等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质量上的软肋[5],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已逐渐为教育专家和高校所深切关注,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壮大,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医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体质理论,是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体质生理、体质病理特点,进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体质理论属于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养生方式保持增进健康。中医养生在衍生、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阴阳、八卦、太极、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融传统艺术、民俗、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中医养生的意识,进而改善心身状态,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保证健康。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医体质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中医养生意识与手段,对增加学生中医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的知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也大有裨益。

3 结语

大学生体质连续下降,肥胖率不断攀升,慢性病不断滋生,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心身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学生又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大学生健康了,才能保证将来我们的社会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体质类型辨识与中医养生,不仅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具有增强其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目前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一方面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干预措施。而中医体质理论与运动养生可以弥补其不足。笔者建议将现行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增加中医体质类型测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新体系,并依据“辨体施养”的原则,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个体开具综合运动养生方案,一方面构建了新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加强了测试后期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全面的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

[2] 张彩,吴志坤,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22(6):12-14.

[3] 伪.大学生也应重养生[J].食品与健康,2010,(11):24.

[4] 林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15-16.

[5]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02-104.

[6] 邱男,徐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体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614-618.

[7] 蔡增亮,龚博敏,吴志坤,等.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3):5-8.

[8] 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调控[J].中医药学报,2013,41(3):12-13.

[9] 邱新萍,王洪,魏青,等.基于脏腑相关理论的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思路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8-10.

[10] 邸洁,朱燕波.中医体质干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天津中t药,2014,31(5):314-317.

[11] 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等.学校体育政策态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10-115.

[12] 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51-60.

[13] 马逸奎,毛世玉.中医体质分型理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138-139.

[14] 孟强,谭晓华,刘乐,等.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8-130.

[15] 吴志坤,张彩,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598-601.

[16] 刘阳,海维芳,艾东明.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7):71-72.

[17] 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18] 刘晨,冯德琳.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47-349.

[19] 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4.

[20] 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86-92.

[21] 傅强,金林群.校园体育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机制[J].体育学刊,2014,21(1):73-76.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63-02

随着近些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式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扩大学生就业的比率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大力地进行教学改革,无论是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教育部05改革方案,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路体系概论》以及《形式与政策》、《当代世界与经济》等。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这些课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说起学生就业竞争力,很多人都会把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混淆,实际上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学术热点。综合众多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把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的含义进行如下的解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含三个指标,即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是一个大学生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够承担并完成用人单位所需工作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也是一个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最低层次的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就业心态。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而区别于其他就业者所独有的能力。主要包含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极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环境竞争力是客观条件形成的外部竞争力,对大学生就业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主要包括了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

一、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强化大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的提升

建立社会需求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其他政治理论课中对于道德和法律、理想与现实的教学,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要让学生对于事业目标、财富目标、健康目标、快乐目标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通过教学改革使得学生懂得要把人生目标生活化,把人生的理想孕育到人的具体生活中去。要让学生懂得人在成长过程要有目的性、更要有目标感、这样也更有成就感。在教学中,通过对众多英雄人物的成功的阐释和宣扬,使得学生认识到个人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养成多个良好的人生习惯。如,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良好的生活作习习惯、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等。要让学生学会设定不同年龄段的人生小目标。人生的大目标就是由人生各阶段的小目标所组成的,没有小目标的一个个的实现,就不会有大目标实现。

通过对学生道德基本素养以及基本法律知识的培养,树立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同时,要在教学中提醒学生保持清醒而智慧的大脑。多学习、多长见识,多向社会、向身边的人学习,多花一点时间修身养性,增强自身的内涵与修养。要让学生懂得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的重要性。必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可走极端。万事不可强求,凡事要顺其自然。

在教学中,尝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素质拓展的培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就业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把大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毕业后的就业前途联系在一起。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强调基本政治常识,哲学常识,历史常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在应对考研,公务员招考,教师招考,企业招录过程中相应的知识和素养。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的培训和训练。尝试双语教学,尝试通过计算机等多媒体方式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相关专业技能的相关教学演示。通过辩论赛,演讲等多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和动手环节。在教学中,可以多组织同学们参加实践活动,参观学校、企业或公司等单位,了解社会人才的需要,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参加实习或专业技能培训。

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良好的进取心。另外,还有在教学中逐渐增加讨论和辩论环节,增强学生处理问题过程中的应变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专业素质方面,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能力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是学生就业竞争力得核心,也是学生能够完成就业的关键。其中的综合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重要内容和目的。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结构的形成也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中逐渐形成的。思想道德理论课中的法律知识能够使得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历史知识能够增加学生的史学知识,树立良好得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能够锻炼学生得思辨能力,掌握基本的政治常识,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可以给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提供很好得平台。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还可以逐渐的积累自己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建构。《形势与政策》以及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则更直接向学生传授国家大政方针和就业中得具体问题。诸如面试技巧、职位描述、行业知识等知识,还有职业定位、演讲与表达、沟通与自我推荐、情绪控制、职业心理与职业道德、个人形象与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以使得学生在就业之前就能具备一些作为某个职业的人员,基本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去掉大学生身上的书生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化。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质上就是人才能力的体现以及对于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是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竞争。很多学生都是到找工作困难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没有系统的掌握好相关的技能而懊恼不已。思想政治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在新生入学之后就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给自己做一个大学规划,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大学的四年时间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观念,综合素质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这些素质会综合体现在你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就会使自己有信心,有了信心就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除了打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功底之外,还有三大实践环节也同样的重要。第一,做人的实践环节。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进入社会后成为一名职业人所具备的素养,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改变自己的不良脾气学会关爱他人,团结互助,进一步使得学生认识到团队的温馨。第二,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在进入企业前的简单工作,实践,甚至包括毕业设计都可以算成是实践的环节,也都是为就业做好准备的好机会。第三,各个社会实践环节。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假期的打工,都是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些实践,力图使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作为一名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吃苦的心理准备。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素质方面,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学习与教育,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在身心素质方面,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完善学生就业的环境竞争力

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逐步完善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环境竞争力。逐步完善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增加有关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课题和研究,推动学校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重视[3]。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很好的舆论阵地,使得学生各项就业能力能够在一个比较好的氛围中形成和发展。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就业工作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学校,都应该重视起来,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Z].

[2]赵雪玲.高校思想政治课指导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全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包含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者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将这项标准执行于教学中,这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小学数学教育本身来说,构建核心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最佳的教育时间。这期间,学生多处于懵懂状态,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没有正式拉开帷幕,此时正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时机,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加强小学期间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的学科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

核心素养理论分析与实践

俗话说,教育要从小。趁着孩子尚未养成相应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还是较为简单的,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执行。可以说,大部分的教学实践都需要基于理论的支持,这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管缺少哪方面都不能够将观念深入人心。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不能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只有实践没有理论的支撑,那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让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达到一定的高度。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 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具有的素养,当然也是在融入到大集体中的过程中面对的都需要遵守的素养,也就是说集体中的共同的素养,集人品、技能、价值观于一身的共同素养便是其理论根本。数学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数学教学的,可以说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养而准备。

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对于数学的学习,是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所以,数学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甚是重要。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学生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题海中,根本谈不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小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最佳时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核心素养更有助其培养。

例如:小明同学在学习面的形状时,有圆面、方面、长方形面等,则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小明回家用卡纸剪出他所学到的知识。这样,不仅小明能够对这些知识印象深刻,又能让他发挥出他的想象力,无形中就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实践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核心素养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教学的内容要“精” 对于教师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授一些有质量的知识点,教师本人就需要阅读更多的知识,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内容讲解,既要包含小学生数学所要的知识点,又要简练易懂。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将核心素养的思想深入其中,一e两得。

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作为执掌课堂大权的掌权人,应该切身体会一下小学生的思想环境,然后选择适合他们方法的课堂教学方式。小学生的思想单纯又带着好奇心,总是能很快接受新知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好奇心的学科,这往往就会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感兴趣,这样就足够了。有兴趣了,才会有更大的决心学习,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独特思维能力,将课堂完全融入到核心素养思维氛围中。

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才能更好地进行运用,从而掌握知识要点。小学生在总结反思这些方面可以说牵涉的不多,正因为小学生现在正处于无穷渴求知识的阶段,如果加以好好引导,对于小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反思可以在实践练习中不断进行,反反复复,不仅对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熟练了,同时,大脑也在不断的高速运转中,对于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想必也有很大进步。不仅做到了对知识点的回顾,更是将小学数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联系的更紧密。这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保证高效课堂的同时,还能收获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应该从日常生活,从每一位学生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小学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更有效的策略,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小云,李太真.转变教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9).

[2]吴红华.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9).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 课程改革 应用型人才 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赵立平(1979-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河北 邢台 056038)李彦民(1978- ),男,河北衡水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英语教学;常耀霞(1980-),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75-01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职业素质培养

1.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不可或缺的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政治理论、计算机基础、形势政策、就业指导等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首先就要看毕业生的道德素养,作为社会人,首先应该有基本的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基本的法制纪律。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相关内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并为社会做贡献。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技能。了解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形势政策,也能够为将来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2.专业理论课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理论课程能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奠定理论基础。比如说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等基础课程,然后才能进行商务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具备基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就无法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因此,专业理论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很关键的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内容。

3.专业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专业实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理论课程之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学习的实际操作内容。现代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进行一定量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后,要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实践工作,就有必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同样是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来分析,商务英语会话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让学生模拟商务活动场景来用英语进行沟通和训练,通过这些演练,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实践素质的提高。

二、在高校专业教学中体现职业素质培养

1.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努力方向。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对院系及专业的概况以及学生行为守则等有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有利于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学会与新同学相处、克服陌生与孤独感,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2.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遵章守纪和自我管理能力。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军训,培养学生的遵守纪律和服从管理的习惯,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

3.课程介绍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会向学生介绍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考核方式和学习方法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自学和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练好专业基本功。

4.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能够结合课程内容,采用讨论问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责任感、爱心、恒心、毅力、自控力等;还可以形式多样地对一些热点问题、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和问题等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实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能与知识,以及与同学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非常关键且有效的。专业技能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最基本技能,以实践教育为途径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教学过程。

6.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就业指导等方式自始至终地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新生专业教育只有爱岗才会敬业,新生专业教育是培养学习兴趣和建立学生信心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通过师生见面、新老学生交流、专题讲座、毕业生访谈以及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树立目标与信心。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1.心理咨询室为学生答疑解惑。近年来,各高等院校都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室,引进了心理学专业老师,并外聘当地大医院心理学医生,每学期定期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同时每周开设学生心理咨询接待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切实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和解答相关的疑难困惑问题。

2.定期调查学生思想与心理动态。各院校经常要求各系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特别要求排查平时有思想波动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并对这些学生要特别关心,多找他们谈心,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各系的学生思想工作基本上形成了由书记牵头、辅导员协调、各班主任具体负责、各科任课教师配合的管理网络。从新生一进校就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教育学生如何调控情绪,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

3.利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顺利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必须多方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站、校园网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实践证明,采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深受学生欢迎。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采用师生联谊、新老学生联谊、网上交流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非常好。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当前的主要任务,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能够直接参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5

关键词:5C核心素养;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经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与建设,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原生问题”,通过增加实践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比例明显提高。但过犹不及,新问题接踵而至。本文是在新时代新人才需求重新定位下,将基于5C核心素养理论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链接,探索提质增效的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二、影视人才素养亟待重新定位

2020年,许多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影视行业也无法幸免,已经直接影响到投资、制作、宣发、播出等环节。物之本末,必有思考,在国家和政府的强力干预和高效防控下,国内的肺炎已经由蔓延期转入防守控制期,各行各业纷纷开始思索并找寻出路。传统行业纷纷投向在线技术,例如在线医疗、在线商务、电商服务以井喷式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交互技术,催生出了许多新型文娱发展样态:云综艺、云旅游、云逛博等,传统影视内容发生了数字化的变革。据艾媒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年中国在线文娱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较2019年增长30%以上。特殊时期很多在线文娱平台利用媒介自身优势,承担社会责任,开始拓展到教育特征。传统文娱将加速数字化、线上化进程,更多在线文娱内容形态的交叉结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也踏上了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也提出了对于人才知识、能力的跨、融需求。面对这样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影视教育的工作者也应该直面新课题。无论从行业还是教育领域,都亟待对影视人才核心素养等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影视人才可能更强调“模仿”把前人的技术学到手,“套版式”学习。但这样偏机械化的人才培养,不能贴合当下时代要求,当是更具有创新思维的“精尖人才”培养,具有更创新的能力、更强的审辩思维以及更深的文化传承,尤其经历了特殊的2020年,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方面备受关注。

三、5C核心素养与影视人才素养内在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详见图1),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辩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以及合作素养”。有学者提出影视从业者素养应该:有文化、懂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文化意识、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笔者认为5C核心素养可以在影视行业实现落地,这源于传统影视人才素养需求与新时代带来的文化、价值、创新,甚至媒介素养的普及,相互对照与融合。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人才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行业是文娱产业的一支,抛开电影所产生的电影文化、视听文化,就电影本身内容来看就是对文化的“变身”追求。影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创造体,当然也是文化发声体。增强文化认同感是作为影视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训练培养影视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也就是影视人才鉴赏文化能力,这一点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不谋而合。文化认同,是时间属性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也是时间属性,影视行业承担着对于文化理解和传承的任务,自然影视人才培养也要顺应影视行业发展。

(二)审辩思维

审辩思维是要将信息通过搜集—分析—推理—评价等过程,形成观点,经过不断实践论证完善观点等处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其包含4个要素即: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估。质疑批判要求能够对既有的观点提出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在影视人才培养中,十分注重思辩能力,质疑批判早在影视教育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影视鉴赏》《电影批评》等课程的设计,同时在影视作品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审辩、反思评估的过程。影视人才培养是顶层人才设计规划,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其在事物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最终具有复盘能力,这样的思辩方式才能使得影视人才全方位发展。

(三)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创新素养。我们要培养有思想、有意识的影视人才。2015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提出《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把创新放在了其中。创造力更加注重冒险独立特质,创新思维讲求拥有好奇意识,能干进行发散性思考,创新实践要求能够参与产生新颖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能多维度、多角度的对待多变复杂环境。影视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影视作品高产,如何提质,避免雷同,开掘更多原创作品一直是影视从业者的追求。这一素养不仅仅是行业迫切,教育界关切,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素养之一。

(四)沟通素养

沟通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和加强的纽带,也是创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效率及促进组织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重视“三头”能力,即“笔头+镜头+口头”,不仅是动手能力,还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影视作品的宣传与发行要求从事影视的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沟通素养也不仅仅理解为浅层的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对于影视创作来说,需要用影视语言与观众进行信息沟通,有效表达情感,甚至可以看作高阶的思维能力。同时,沟通又是团队得以实现合作的基础,这对于影视行业尤为看重。

(五)合作素养

影视行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相较于其他艺术创作,影视创作是团队创作,大家角色分工不同,各尽其职。一个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多方协调,合格的影视人才要具备合作能力。5C模型中的合作素养包含三个方面: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进。尤其经历了2020年艰难的行业前行,让更多人深刻认识到,灾难面前众人的愿景认同、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平等协商齐力进步是战胜困难的关键素养。而这也是在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专业素养。

四、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链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入变革和文化产业的兴旺繁荣,影视新业态、新技术快速更迭等复杂多变的背景,归根结底最为迫切的是影视人才的新布局。而对于高校影视教育来说,适时把握影视人才需求显得格外重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对于影视类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后转型时代实践教学的新问题是:首先,学生对于本来就较为枯燥的理论课程的淡漠;其次,课程实践作业雷同化严重。当大部分课程都提高了实践学时,改变了课程评价形式,即从论文写作到作品创作,实践作业的要求较为笼统,例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实践作业繁重,且大部分都是要求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拍摄。那么实践效果可想而知,不同实践训练所培养的不同素养也无法得以实现。本科四年的学习,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每一个学时都是精心设计。这些宝贵的学时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实则造成巨大浪费。

(二)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链接路径

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依托5C核心素养,采用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基础,设计分层实践教学体系,实现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链接,即构建“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按照完成项目所需技能和知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而设计不同维度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维度的实践课程和环节,设计不同层次与之相适应的影视项目,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技能与素养目标。“实践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不仅是实操、技术,还涵盖实践创作理念、经验和方法。”5C核心素养的培养(详见表1),说到底还需要“改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所以基于5C核心素养的“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应该是“5C核心素养+分层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制教学方法”,素质目标、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成系统的组合教学设计。(1)“点”——基础技能实践。“点”是指以单一课程结构和微观知识点为主体,围绕知识应用、技术训练和思维引导等开展的,是对一个完整创作过程进行的拆解,以完成单一情境任务为目标的微观项目实践性教学。例如一些专业基础课,多在低年级开设,课程目标主要解决专业基础技能问题,为创作打好基础,类似《视听语言》《影视摄影》等课程。那么实践内容的设计不要贪多、贪大,就是课程内实践单元练习、元素训练、影视观摩、情境模拟、经典仿拍等实践项目,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个点上的技能不断做重复训练。“点”上的基础技能实践不仅是为完成更复杂创作打下专业基础,也是为核心素养的最终养成,在该阶段做好启蒙工作。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在某一阶段可以爆发式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全流程的融入。熏陶、强调对于行业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认同,建立学生专业理想。在一次次基础训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通过拆解任务、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对专业学习调动好奇心。(2)“线”——专业递进实践。“线”则指不拘泥于具体课程内容,以集合本专业各项能力的影视创作项目为核心,通过实训、竞赛项目在实践情境中培养相对完整的专业创作意识,专业对接行业岗位,培养行业规范意识,激发创作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实践环节。将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化,设计贴岗实践项目,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创作》《融媒体节目策划》等课程与竞赛项目对接进行实践;录音艺术专业与河北影视集团校企合作,完成院线电影《吕建江》后期声音制作。专业递进实践是对专业学习的深化,能够与团队进行协作,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于作品文化环境的审美取向、道德伦理等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的素养;在创作中多角度,有序分析论证问题;重组思维、与团队和被拍摄者等人的行为感受能力;小组讨论,创作反思等素养。(3)“面”——综合项目实践。“面”是指通过设计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联合影视综合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将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广度和知识视野。例如,毕业创作整合影视类相关专业进行联合创作;广播剧声音创作项目,影视类专业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跨专业跨学院联合创作;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在疫情期间制作完成,线上播出的毕业“云晚会”等。面对一个综合项目,与更多不相识的人实现愿景认同,良好沟通素养可以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时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善用多种形式或手段表情达意,并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以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完成本职任务或工作的沟通、合作素养。不仅如此5C核心素养在该阶段实现了整体融合。“点线面”实践教学设计在知识广度深度、应用转化难度、项目综合性上是一种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同时,5C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5C的核心,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影视人才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起导向作用。基于5C核心素养的“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中,该素养也形成了从点到线成面地贯穿。审辩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在5C核心素养模型中包含不同内涵要素,这些要素也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这与“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不同层级的素养培养形成关照。例如,合作素养中的内涵要素有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进。拍摄团队成员的愿景认同是凝心聚力的重要基础;并因此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只有通过责任分担环节,才能推进合作任务的开展,这些要素的培养在“点”“线”阶段已经进行。不难发现,沟通、协商与合作素养之间相互连接、无法分割。有了前面这些合作素养的基础,才能在“面”上的实践创作中,成员间进行平等协商甚至做出妥协,以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合作素养的要素中,因为有了“协商共进”要素,才使得合作素养培育过程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五、结语

“点线面”实践教学模式,融入5C核心素养,能够为实践教学困境提供一个新思路,也是5C核心素养与影视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上的有效链接路径。将5C核心素养与学科专业链接实现落地,还需要在高校进行更多实践验证,积累实践经验。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应是动态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从业者都要是对外部和内部变化进行研判,高校影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大教学观念出发,探索5C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诸多元素中实现系统性的链接。

参考文献:

[1]后疫情时代中国在线文娱行业研究报告.艾媒咨询[EB/OL].

[2]高贺胜,李峰.后疫情时代艺术类专业线上教学的突围路径与展望[J].艺术教育,2020(06):19-22.

[3]徐冠兴,魏锐,刘坚等,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4]康翠萍,徐冠兴,魏锐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5]熊茵,孙洪涛,何沁.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普及型舞蹈美育与艺术素养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4).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6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都开设基础课,基础课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有没有用”或“有多大用”,成了关乎基础课“生命力”旺盛与否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人才招聘单位的需要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矛盾出发,分析了基础课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分析

从用人单位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越来越重视,已成为是否录用的核心指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不单单是西装革履、着装得体,可能还从卫生习惯、谈吐举止等细节反映出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用人单位都希望通过招聘找到性格良好、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能够融入团体之中的人,这样的大学生会大大减少企业因招聘新人而带来的培训成本。

二、以基础课教学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1.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大学生完整的人格

在高校素质教育走过十余年的今天,我们已深刻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那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即强调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人格教育首当其冲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它还应该包括道德教育、行为准则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我们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使他们懂得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使他们具备社会所需的时代规范。

2.构建高校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基础课程创新教学体系,指用一种创新观点和创新思想构建的以创新教育为教学取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创新教学的教育观念、课程和教材、方式和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评估和考试等六个方面。在教育观念方面,我们要将公共基础课教学变为一个充满创新活动的智力开发过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功底,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在课程和教材方面,我们必须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建立新的以培养创新素质为重点的基础课程及教材体系;在方式和方法方面,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取提问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方法,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考试方面,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主要考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学生的创新素质。

3.开设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胡培安发表了《语言素质的内隐与外显因素》,文中指出:语言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是其内隐成分,包括语汇、理论知识和语言意识三方面。外显成分是衡量语言素质的直观标准,包括接受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在大学生的语言素质培养方面,语文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学语文课上开展个人朗读、小组讨论和辩论可增加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可开展三分钟演讲活动、新闻活动、学习心得交流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开设《大学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就业与职业发展规划》等课程,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保证能够参加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当然,健康又不仅指身体健康,还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在求职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可以说,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在《大学体育》《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强的性格,具有较高的逆商(即AQ)。“AQ”即逆境商,指人们在面对逆境或失败时的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戟.当前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2).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7

关键词: 以人为本;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96-01

0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为此,结合西安邮电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路:

1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①充分发挥政治思想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多种教学形式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②坚持不懈抓好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认真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深刻领会我国、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以及路线、方针、政策。③切实抓好党课等党的基础知识培训和党员的发展与教育工作。④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⑤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①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坚持知行统一,把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②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育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

①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等竞赛活动,强化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②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广泛宣传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提高科研能力,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科技创新的风气,强化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③开展学生参与科技立项活动。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管理办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④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课堂上突出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质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的目的。⑤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一系列循序渐近、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环节。把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构建适应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作为重点,在继续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4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①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②课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举办人文系列讲座、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创新设计等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注重利用网络资源的教育。③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

5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

①加强课程建设。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能力。②建立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建立了心理档案。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④开展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成立心理爱好者协会、成立心理互助小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⑤建立学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防御机制。每系指定一位专职辅导员作为心理信息联络员,每班指定一位同学为心理委员,每月定期通报有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

6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①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强化学生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②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选择参加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③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干部的培养,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干部,指导他们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④社会实践是校园学习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在校期间踏入社会、检验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服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⑤广泛的志愿者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渠道。开展的志愿活动包括志愿服务宣传活动和服务实践活动。⑥勤工助学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酬劳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偿服务形式。对于帮助学生增强经济自立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特殊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育乏力的局面,而且可以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能够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继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7(9):58.

[2]蒋永华.人文关坏: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9):24-27.

[3]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大学生心理素养论文篇8

目前学术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黄雪梅认为“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应围绕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李海林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为指导,同时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我认为高职生综合素质应该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高职生专业素质

(一)尝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本身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治教育的功能的同时,适度体现“就业导向、素质本位、对接专业”的设计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指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进而将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内化,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能较出色地从事专业工作的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观等知识点为高职生学习专业理论提供一般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是要建立一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其次,思政课教师设计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例如结合各专业的职业道德,以具体的专业职业道德配合相应的专业案例展开教学,结合各专业讲解相关的专业法律案例,如《会计法》《物权法》《广告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等。最后,在高职生实习实训期间,开展同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结合“职业道德”这一学习内容,让高职生在实习实训期间,调查实习实训单位员工的职业道德、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分配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情况,通过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通过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能够让学生端正专业学习的态度,同时有利于深化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素质。

(二)引入“主题演讲”“新闻讲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培养高职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人类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主要对高职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改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十分有必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高职的两门主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演讲”“新闻讲评”活动,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6~8人小组,班长和学习委员统筹安排各小组演讲或讲评的时间,各小组自行选择演讲或讲评主题,每次课再由教师随机抽取6位同学担任评委,其中一位评委负责课堂上对小组的演讲或讲评进行点评,评委则根据教师预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表对小组进行评价,并评出小组的成绩。学生在“主题演讲”和“新闻讲评”的过程中,例如“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和“小女孩公交车上让座遭索赔”“地铁抢座事件”等,学生们的评价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引起学生之间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表现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外化,这时候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并结合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社会公德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以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科学素养的范畴包括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坚实严谨、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采用任务驱动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或协作领会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能力。例如结合“社会公德”这一学习内容,让学生组成小组对校园的文明状况进行调查,学生们自行设计调查方案,自行分配调查任务并完成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自己纠正了不文明的言和行,还提出了一些倡导全院高职生文明言行的宝贵建议。任务驱动法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锻炼了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品质,从而实现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比赛活动

以培养高职生能力素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一个拥有全面知识的人是其发展多方面能力的基础,高职教育重视学生知识全面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课题,于2003年提出了八项职业核心能力,即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这八项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生三年教育教学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各种“第二课堂”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课时的基础上,专门开设红色经典读书会、爱国主义电影赏析社团、模拟法庭等思政主题社团。这些主题鲜明的社团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制作微电影、参与微电影的演出、担任模拟法官等活动,锻炼了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在辅导员老师的协助下,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十”的征文比赛和“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演讲比赛,经过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形成论文或演讲稿、上台演讲等环节,锻炼了他们处理信息、写作以及表达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其本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全体高职生的公共必修课,教学目标理应聚焦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成为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上一篇:关系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爆款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