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6 07:42:09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1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下发《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以来,安徽省各级工会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全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各级工会正在按照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了规范化建设任务。 一、认真开展自查,迎接检查验收 全国总工会财务部下发《关于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检查的通知》后,安徽省总工会财务部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开展自查。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协调自查工作。省总工会本级成立了由分管主席任组长,财务部、办公室、事业部、保障部、经济部、机关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自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总财务部。二是按照规范要求,逐条进行评分。根据全总《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和省总工会《安徽省实施〈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办法》(试行)、《安徽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和评分办法》的规定,对本级工会开展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自查评分。三是主动发现不足,及时认真整改。在自查中,我们发现省总工会本级有些财会制度执行时间过长,没有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省总工会本级资产管理相对薄弱,清查不够及时等。对此,省总工会相关部门及时制订或修改了有关制度,更好地适应了规范管理的需要。四是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对下指导。省总工会在自查的基础上,及时下发《关于开展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市、区)、省直、省产业、大企业工会认真按照要求开展自查和抽查。省总工会财务部还专门召开了各市总工会财务部长座谈会,听取各市总工会开展工会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部署全省开展工会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自查和上级考评要求、讨论省总工会拟定的开展工会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关制度。通过认真自查,有效推动了全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进程。 二、采取有效措施,扎实稳步推进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为落实全总关于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各级工会全面开展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省总工会财务部统一思想认识,制定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及时制定了全省工会实施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方案下发至全省各级工会。并专门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各市、县工会结合本地实际,利用财务工作会议、对下财务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和专门审计等场合对所属县级和基层工会的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芜湖、黄山、宿州、宣城等市总工会还专门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或分管主席为组长的财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淮北市总工会主席钱丹婴还亲自召集财务部、办公室、资产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人员,专门研究部署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并成立了自查整改及迎检小组。由于各级工会的高度重视,目前我省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 (二)认真学习文件,统一思想认识。由于领导重视,全省各级工会及时组织深入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分别进行培训,并组织省辖市、省直、省产业、大企业、县(市、区)、基层工会分别研究落实措施。通过培训和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做好工会财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了实现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我省各级工会落实财会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三)制定实施办法,细化规范化内容。为增强规范化建设的可打操作性,在认真总结我省多年来开展财务工作竞赛经验的基础上,省总工会财务部结合实际,经过多次修改和反复征求各级工会意见,印发了《安徽省实施〈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办法》(试行)。该办法共十章五十九条,对开展全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而又便于操作的要求。从而确保了到2011年底,全省县以上地方总工会和省直、省产业、大企业工会全部达到财会管理规范化;到2012年底,全省各级工会财务会计管理普遍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四)明确具体措施,推进规范化建设。为使我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各级工会结合自身实际,本着“夯实基础、加强管理、规范秩序、提升水平”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建立约束机制。把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纳入工会工作综合考评或财务竞赛的重要内容,对规范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单位在财务竞赛评比中适当加分,对没有达标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并减少对其经费补助,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推动一级的局面。 二是严格自查自纠。对照规范化建设内容和标准,各级工会逐条检查达标情况,对账务处理不当、报销手续不完备、会计手续不健全等较易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一些市县工会还针对实物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开展了全面的财产清查,使实物财产达到了账、卡、物相符。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结合年度财务检查,上级工会重点对下级工会贯彻落实财会管理规范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直接与所在单位领导交换意见,督促后进单位尽快采取措施认真整改,确保按时按质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 四是制定考核办法。为使我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评比工作更具有操作性,省总工会专门制定了《安徽省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和评分办法》,规定了各级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标准总分为100分,经考核验收,总得分必须在80分以上的才能成为达标单位。 五是健全财务制度。各级工会针对自查中发现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主动按照有关法律政策和规范化建设要求进行了整改。目前,省总工会及各市级工会有关工会财会规范化建设的14项财会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具体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收支预决算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补助下级经费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经费定额(包干)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会分析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p#分页标题#e# 六是严格考核验收。2011年第四季度,省总工会依据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分层次组织对各级工会落实工会财会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评分和考核验收,对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单位,以省总工会名义向其颁发“安徽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合格铜牌”,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暂未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省总工会除派员上门进行重点辅导外,还责令其作出承诺,限期整改,否则,在当年全省工会财会工作竞赛评比中,不得评为先进单位,如在承诺期内仍然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该单位连续三年将不得评为全省工会财会工作先进单位,并建议有关领导调整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和有关财会人员。 2011年底,省总工会在表彰全省工会财务工作先进集体的同时,对荣获“安徽省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合格铜牌”的单位,单独授予单项奖,并组织首批荣获合格铜牌的单位代表到外省学习取经,回来后传经送宝,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全省各级工会全面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2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2016年国家在宏观经济领域提出供给侧改革,那么作为人才培养供给侧的高校也应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成本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各项技能要求极高,一般高校毕业生要经过较长的培养周期才可以胜任。所以我们有必要针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的种种不足,提出改革思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现短期内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促使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就就业,就业就胜任[1]。

一、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材质量不高

目前,可供我国高校会计学本科学生使用的成本会计理论教材异彩纷呈,但相应的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却难觅芳踪。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的编写者——高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所周知,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联系紧密。而大多数的成本会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高校现有的以科研为导向的职称评定机制又无法激励教师参与到企业实践中,所以广大教师无法为编写高水平的实验教材积累必要的从业经验和业务资料。

2.实验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制于成本会计实验教材本身的缺陷,成本会计实验内容涉及缺乏系统性。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有的高校只有每一单元教学任务结束后的分项实验,而且分项实验的设计不细致,仅仅是理论教材课后的习题再现。实验过程中缺乏原始数据的采集、生成环境,学生无法清楚成本数据的来龙去脉;第二,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成本会计课程的综合实验,但实验中缺乏生产车间、采购部门等相关的业务部门支撑,有时业务仅有语言提示而无实际单据印证,学生无法了解实验原始单据的传递路径,亦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事项。实验过程中,学生犹如做大练习题,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第三,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开展关于成本分析、预测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模拟实验。

3.实验方式比较原始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几乎形成了无校不会计的局面。由于快速扩招,大多数高校的与专业相匹配的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会计实验条件简陋,直接导致成本会计实验方式原始。具体表现有:第一,成本的计算以手工计算为主。有些高校尚未购置财务软件,或虽购置财务软件,但由于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的公式,而且许多公式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特点自行设定的,导致外购的通用财务软件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功能;第二,实验的仿真程度差。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基本都是在校内的教室或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而且实验中一般不分组,无法体现会计的岗位分工,以及单据的传递流程。

4.部分学生实验态度敷衍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只选用同一套实验资料,无论是否分组实验,总有些学生浑水摸鱼,部分或全部抄袭别人的实验成果。如果实验教师无法识别这种作弊现象,势必会造成实验成绩评定结果失真,而且还会助长消极学风和涣散作风在班级蔓延,进而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圆满实现成本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有必要从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和实验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成本会计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对成本会计实验内容进行分级设计

成本会计实验课程应该有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分项实验,安排在工业企业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成本会计课程各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学习的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级成本会计实验课程为综合实验,安排在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定额法、成本报表等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以某一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工业企业为模拟实验企业,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技巧和各种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2.对成本会计实验过程进行分组控制

各级成本会计实验均采用分组实验方式,实验教师参与小组内报告,实现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并对实验进行讲评总结。初级成本会计实验由组内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并向小组报告实验结果,经协商一致后,向教师提交最终的实验报告。中级成本会计实验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实验室进行,由组内学生协商进行岗位分工,分别承担材料核算、职工薪酬核算、其他费用核算和成本核算等岗位的工作。为了方便组员熟悉其他岗位的工作内容,实验结束前组内所有成员进行本职岗位工作内容报告,互相交流实验经验和心得体会。

3.对成本会计实验采用二级评价机制

实验成绩采用学生组内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二级评价方式,各级评分权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组内学生对组员的实验自主性、参与度等指标进行“背靠背”评分作为学生级评价成绩,教师对小组发言、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进行评分作为教师级评价成绩。最终的实验成绩为二者加权后的计算结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1.要强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会计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予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网络资源丰富的当今社会,借助百度、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让学生自己去伪存真,自己尝试解决。

2.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实验前,教师要设置恰当的实验教学目标和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虽遇挫折,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实验总结时,对学生的细微进步,都要大加赞许。教师的表扬促使学生自信,促使其成绩不断提高。

3.要强调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个人的力量日渐微不足道。只有通过其他人的配合,个人才能才得以发挥。这足见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有助于大家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保证优质高效完成实验内容。

作者:翟东进 曲洪艳 潘忠志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3

2014年4月,银监会正式核准六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实施[1]申请,标志着我国新资本协议实施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已初步构建了内部评级体系,并将初级法合规达标提上了议事日程。实施新资本协议,提高风险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刘吕科,2012)[2]。在新资本协议实施的推动下,国内绝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以内部评级模型为基础的风险计量体系[3]。随着模型结果应用的不断深入,模型风险①越来越受到重视,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审慎性不仅只是监管关注重点,也成为各业务领域,包括资负、评审、资产监控等广泛关注的课题[4]。首先,采用内评法的银行,资本要求的变化和评级模型结果紧密相连,模型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资本管理的效果;其次,评审人员从业务直觉和经验的角度会对客户风险状况做出一定的判断,如果模型结果与评审人员直接判断偏差过大,会导致评审人员难以在信贷准入标准、利率及期限核定等方面对客户做出一致性判断;再次,模型不准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授信政策偏离政策设定的初衷,导致银行风险偏好与实际风险承担偏离;最后,模型结果不准确直接导致风险调整收益指标不准确,在此情景下难以对被考核者做出公正的评价。总之,评级应用越深入,越广泛,模型结果可能带来的争论、质疑、困惑、挑战就越多。很多情况下,业务部门倾向于以主观经验质疑模型统计,以特殊个案挑战综合性评价,造成模型开发主体或者过于迁就业务部门,导致评级成为“花瓶”,或者罔顾业务部门的争议,在模型开发或优化时都以绝对的统计规律为准,造成模型结果在业务部门引起反弹,模型很难得到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在此情形下,模型验证是支撑模型优化,确保模型准确性与可靠性的有力工具。验证结果也有利于平复模型相关方,包括模型开发、授信评审、资本管理、绩效考核和内部审计等的争议,相关方以模型验证结果为依据更易于在模型开发、管理与应用方面达成共识,有利于评级模型的深入应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验证管理体系,定期持续对模型表现进行监控,并针对验证结论对模型进行优化是模型深入应用的有力保障。本文结合行业实践,分析了评级模型表现衰减的潜在原因,结合原因给出了验证方案,并依据验证结论分析了模型优化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模型表现衰减的原因

从业界实践看,评级模型在上线之初,都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与审慎性。但绝大多数评级模型在上线运行一段时期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各类指标如AR值和KS值都有所下降。除了指标值的表现之外,还有一些出现违约的客户,在违约之前评级级别很高,出现所谓的“评级悬崖”,从侧面反映了模型较差的表现。还有一些重新优化后的模型,由于结果变化较大,造成评级分布的较大迁徙,导致监管资本计算与配置、绩效考核等都出现较大波动,引起业务部门的较大反弹。模型衰减的背后原因很多,如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应用等等。综合起来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已明显改变。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在2012年之前完成了内部评级模型的开发,但与模型开发时的经济环境相比,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某些资产组合的整体信用状况及风险特征已发生了较大改变。二是数据输入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较差,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客户经理处于某种考虑故意调高甚至更改客户的部分数据,尤其是在定性指标方面,一些银行的定性评分成为客户经理操纵评级结果的工具。模型构建建立在数据真实的基础之上,虚假数据混淆了模型表现,降低了模型预测效果。三是评级管理不规范。一方面一些银行评级流程设计不科学,导致大量的“业务驱动型评级”现象,大量的级别集中在准入级或其他与信贷政策挂钩的级别,完全没有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状况;另一方面一些银行评级工作较为随意,不评级或不及时评级的现象较为突出。通常情况下,当客户信用质量发生恶化时,客户经理倾向于把问题掩盖到最后,不会及时更新评级,使得评级具有较大的滞后性,难以反映客户风险状况的变化。

二、模型验证思路

在一定程度上,模型验证不应被仅仅视为是为了新资本协议达标。与模型开发一样,模型验证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模型准确性出现各种问题,背后的原因不一定是模型自身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验证应结合模型表现,找到模型衰减的背后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模型验证思路对找出模型衰减的原因以及后期的模型优化至关重要。验证应有合适的比较基准,从国内银行实践看比较基准一般参照巴塞尔内部评级法,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仅仅是满足了合规要求,并不一定满足内部管理需要或最佳实践要求,因此银行在验证工作中还应结合自身业务情况对标业界最佳标准。从验证内容上看,首先应考察模型文档维护情况,包括开发及应用文档的完备性,开发文档的可追溯性等;其次要评估模型开发流程,包括开发流程的规范性,关键定义的合理性等等;同时,还要考察开发样本的适用性,包括其风险预测能力、资产组合分布和周期敏感性等内容;此外,还应分析模型校准情况,包括主标尺、违约中心趋势、得分与等级映射关系等内容;最后,应重点评估评级流程与后督机制,如治理架构、评级流程完整性、评级应用、内控和审计、验证、差距弥补机制等。在每一个子模块都对标监管要求或业界最佳标准,得到验证结论。验证结论有两种,一种是定性的评价,如文档不完备或开发过程不合规等;另一种是通过各类指标定量表现的验证结论。对于定量评价结论,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具有较好表现的模型。模型的AR值较高(AR值达到50%以上),审慎性及稳定性都通过了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检验,实际违约率也呈指数上升趋势。二是整体偏移的模型。虽然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如AR值均较高(AR值达到40%以上),但难以通过二项检验及卡方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和审慎性较差,但实际违约率仍呈指数上升趋势,说明模型出现了整体性偏移,或对应的资产组合出现了整体性的信用状况恶化。三是部分级别准确性较差。模型总体AR值达到一个较好水平,如30%,但个别等级没有通过二项检验,这些级别的准确性较低。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业务驱动评级导致的评级过度集中。四是完全无效的模型。此种情况下,模型总体的AR值较低,很多级别也难以通过二项式检验,总的稳定性也较差。

三、模型优化思路

验证结论较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进行模型优化。因为无论验证方法多么先进,很多情况下验证结果是非结论性的。一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违约案例有限造成方差过大而无法得到有意义的结论。二是正如前文所述,模型结果准确性和模型应用紧密相连,很多时候是因为模型率过高或幅度过大造成了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的较大偏差。另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模型应用,进而影响到模型准确性与稳定性,如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变化、授信标准变化、某些地区或行业的系统性违约,这些是任何模型都无法预测的。深入地分析模型准确性背后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如,是不是因为经济周期上行阶段,违约数量积累较少,授信政策或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数据录入是否过于随意,要综合考虑究竟是模型设计存在问题还是模型使用不当造成了模型的准确性降低。对于定性评价结论,如数据代表性不足或建模过程不合规等,应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对于整体偏移的模型,模型自身的指标体系及权重不需优化,只需进行校准调整,修正模型结果单方向偏离的状况;对于整体表现较好,部分级别准确性较低的模型,也无须进行重新建模,要深入分析背后原因。背后原因可能是评级级别切分不当,也可能是业务驱动评级导致“评级悬崖”造成准入级别准确性较差,如果是后一种原因,则应加强和规范评级管理;对于基本失效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分析是否需要重构模型或是仅需调整个别指标和权重,很多情况下,这类模型都需要重新开发,全面优化。图2模型优化思路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总之,对于不同的问题,采用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第一种优化策略是强化评级管理,此种策略针对业务驱动导致的评级不合理集中。可以在评级流程中增加刚性控制手段或安排更多的培训,或从数据输入端提高数据输入质量,或提高定性指标的客观程度等等;第二种优化策略是微调模型,如针对区分能力较好,准确性和审慎性快速衰减的模型,进行校准调整,在兼顾计量结果和业务实际的前提下把握模型准确性和业务应用的平衡,或针对某类模型,在不改变模型结构和主要模型指标的情形下,更新指标权重;第三种优化策略是显著调整模型,如重新划分模型敞口,或重新设定指标标准值等;第四种优化策略是进行模型重建,即舍弃现有模型,利用新的样本,重新开发模型。从业界实践看,通常情况下银行大部分采用第一种至第三种策略优化模型,第四种策略仅针对那些严重衰减的模型,并且采用第四种策略应注意新的模型和原有模型结果差异较大对信贷授信准入、定价、资本管理等方面造成的冲击与波动。

四、总结

模型开发、验证与优化是一个相互衔接的完整流程,必须纳入完善的模型管理体系,除了模型开发、验证、优化,完善的模型管理体系还包括审计、参数管理和模型审批机制。在模型开发、验证、优化和应用的整个流程中,审计应核查流程的合规性,并评估重要参数和模型表现;同时,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参数管理体系,规范参数归属、重要性分级、维护和更新流程等;此外,还应有完善的模型审批机制,确保重要模型上线或参数更改有各层级不同类型人员参与审查。这些辅助措施为模型验证与模型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验证与优化一起成为模型管理的“组合拳”。虽然模型验证和模型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审慎性,但很难保证模型预测的前瞻性。因此,应加大数据整合,提高数据更新频率,将潜在风险的可能迹象及时反映在评级更新中,提高预警能力。同时,有条件的银行应积极开发宏观预警模型,将宏观经济、行业、地区层面信用风险状况的变化及时引入到评级模型中,提高模型预测的前瞻性。

总之,模型验证与优化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是模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验证是模型优化的基础和依据,验证工作应覆盖全面,应针对不同的验证结论,深入分析模型准确性背后的原因,结合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对应的优化措施,真正做到模型管理有的放矢,确保模型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4

    (一)会计教育面临的大环境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的成就,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会计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会计人才是学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需要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

    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要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培养会计人才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历年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纷纷有关会计人才需求信息,还有一些有关会计人才的社会调查和研究报告。这些资料表明市场需要会计人才的如下信息:

    1.需要会计人才的类别

    例如:“2010年11月16日,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对中国国家人才网、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人才招聘网站的北京地区会计人才需求信息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当天约4 000个会计职位需求信息,其中,高级会计职位约600个,如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等,占总需求量的15%;中级会计职位约1 100个,如财务经理等,占总需求量的28%;初级及以下会计职位约2 300个,如会计、出纳等,占总需求量的57%。”可见,用人单位大量需要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会计人才市场,需要做基础工作的会计人员会减少,中、高层次会计人员将会增加。“据调查,美国企业中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工作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

    2.需要有实务经历的会计人才

    “在任职要求方面,是否具有会计实务经历已成为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条件,大多数要求具备6年至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上市公司或知名企业财务工作经验者会被用人单位优先予以考虑。”

    3.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生要具有实践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经过去。有的调查资料显示:会计人才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在大多数企业注重的是实际的做账,要的是实务操作能力,没有实际的操作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原始资料,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还要具有财务管理的能力,主要包括投资、资金分配、资金运营的能力等。”

    (三)适应市场会计人才需求的“三业”会计实验模式

    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校需要加强会计实验教学。在高等院校会计实验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有关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能力为重,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实验室基本建设,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学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要途径是强化会计实验教学环节,具体模式是在原有会计实验基础上建立“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即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创业——开拓会计实验。“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系统性,是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第二,层次性,是按会计实验的要求分层次渐进地进行实验,依据专业课程进行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在其基础上进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在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第三,仿真性,是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和创业的开拓会计实验,模拟企业实际发生的规范化的会计实务与其相关 实务而进行的实验。通过“三业”会计实验培养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二、学业要求:学科会计实验

    (一)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定位

    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是指依据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按规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实验。每学习一门会计专业课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要与其内容相适应进行会计实验教学,如学习《会计原理》或《初级会计》、《基础会计》之后,要进行《会计原理实验》或《初级会计实验》、《基础会计实验》,在学习《财务会计》之后要进行《财务会计实验》。会计实验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进行会计实验经考试或考核合格,才算是完成了这门学业。会计实验课是授予会计学士学位的重要要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基本技能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主要的操作系统。会计的基本技能是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会计的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即会计实验才能获得。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是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以及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定位,是要培养初级和中级会计人才较好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对于培养初级和中级会计人才是否是降低了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30)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说明高等学校是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在高级专门人才中,按其水平和职责不同可以划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和高级人才。所以,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定位为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和中级会计人才并没有降低培养会计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

    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初级会计人才的岗位主要是日常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能按照法规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办理税务事项,胜任内部审计等一般工作;同时,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搜集、加工处理、传递、贮存、提供和利用信息。

    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培养中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中级会计人才是在初级会计人才水平和职责的基础上,提升和扩大水平与职责: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规避法律风险(包括合理纳税),处理特殊经济业务(如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开展会计知识管理与精细管理,实施重点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建立与应用融入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二)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内容

    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会计专业课要开设与其内容相适应的会计实验课,以培养初级会计人才和中级会计人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技能。在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课及其会计实验课内容见表1。

    

    在实际会计教学过程中,有些会计实验课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突出安排,在《财务会计》(《中级会计》)和《税务会计》学习完后,可以在《财务会计实验》中包括税务会计实验内容,使财务会计实验更全面、完整。在《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为《管理成本会计》时,可以开设《管理成本会计实验》,以避免实验内容重复。

    在主课与实验课安排顺序上,采用手工操作依次安排《基础会计》(《初级会计》)、《财务会计》(《中级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及其相应的会计实验课,采用手工操作会计实验以便深刻、牢固地掌握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基本技能;在此之后,安排《计算机会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应的《计算机会计》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将手工操作的实验内容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水平和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能力。

    “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依存性,会计实验课依存于主课,主课的内容按实验要求决定了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以主课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相应的会计实验的内容,使主课的理论与方法与实验的内容紧密地相结合。第二,验证性,以会计实验的内容检验与主课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程度,是紧密的一致的相关表明其正确,是基本一致的相关表明其基本正确,是具有一定的相关表明其存在差异——有正确的和错误的,是全然不同——有新的发展或都有错误等。对主课理论与方法检验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主课理论与方法的过程。第三,独立性,与主课相适应的会计实验具有相对独立性,按照本课程的内容设计相应的会计实验内容,与其他会计主课的会计实验内容一般没有直接联系,只需要按照本课程的要求完成会计实验的任务。

    (三)学业——学科会计实验的要求

    1.以促进学生德才兼备为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2.重视会计实验教学

    学校领导和实验老师,要重视会计实验教学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会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克服重书本、轻实验,重业务、轻品德的教育观念,加强领导,提高会计实验教学质量。

    3.主课与会计实验课要密切相结合

    会计实验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中的实验,主课与会计实验课要密切相结合,主课的内容决定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依据主课的理论、方法与相关的法规,正确处理各种实验内容。

    4.改革会计实验教学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实现师生民主教学和创新教学。

    5.提高会计实验教师 素质

    教师是实施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提高创新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基础理论,熟悉基本规范,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创新教学方法等。

    三、适应就业:高级会计实验

    (一)就业——高级会计实验的定位

    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是指依据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在各主课会计实验课完成之后,为培养高级会计人才进行的会计系统实验。会计系统实验是由与会计相关各科实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实验。它体现在《高级会计实验》由《基础会计实验》(《初级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税务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财务管理实验》、《财务分析实验》、《审计实验》和《统计实验》等实验内容所组成。会计系统实验即《高级会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会计人才。通过会计实验的系统实验,从初级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走向高级会计实验,在实验中学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业务知识、法规知识,提高知识度,在实验中熟悉和掌握会计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提高技能水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以及人才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就业——高级会计实验的定位,是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能更好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技能——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基本技能。按照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定位的要求是:高级会计人才是在中级会计人才水平和职责的基础上,提升和扩大水平与职责:能组织和领导财务会计工作,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建设团队,培养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能力,组织和实施预测、决策、战略规划、内部控制、绩效考核与财务分析等财务会计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会计信息化。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目前高校毕业生由于总量多,就业压力还比较大。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就业,还在于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要求高级会计人才具有领导能力、预测能力、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团队建设、人才培养能力等。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的职业培训(上岗前培训)。通过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灵活就业。

    (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

    按照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在各主课会计实验课完成之后,为培养高级会计人才需要进行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在学业的学科会计实验阶段,是主干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分别实验,有其明显的优点;但从会计专业教学的整体分析,也存在实验内容重复、不衔接、不完整和不规范的不足之处。为了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和面临就业的需要,有必要对会计实验课进行改革,在各种会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各种会计实验和相关实验进行整合,建设一个会计实验平台,开设《高级会计实验》课,充分利用会计实验资源,提高会计实验水平,培养学生会计综合能力。

    适应就业的高级会计实验是一个会计实验系统,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会计实验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由《基础会计实验》(《初级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税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财务分析实验》、《审计实验》、《统计实验》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等实验内容所组成。高级会计实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借助《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部分实验内容:第一部分是会计核算实验内容,是以《财务会计实验》为主体的包括《基础会计实验》、《税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部分《管理会计实验》在内的会计核算实验,这是《高级会计实验》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财务管理实验内容,是在会计核算实验的基础上,对财务活动内容进行《财务管理》、部分《管理会计实验》和《财务分析实验》相结合的财务管理实验,这是《高级会计实验》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审计实验》与《统计实验》的内容,是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审计的实验,同时,依据会计核算内容和相关资料按照统计的规定进行统计的①实验,这是《高级会计实验》的必要内容。以上《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如图1。

    

    图1 《高级会计实验》内容图

    高级会计实验是模拟一个企业(公司)财务会计部门的整体工作,在会计实验教学中,按照财会部门的实际要求和分组与岗位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并做好每个岗位工作,借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每个岗位处理好与其他工作岗位的关系,与上下相关岗位相沟通并协作,促进相互协调工作,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能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进而实验做好财会部门的整体工作,协调各个组和各个岗位的工作,完成全面的实验任务,也是模拟完成一个企业的全部财务会计工作,借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组织与领导的工作能力。这样,通过高级会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方面和不同要求的独立工作能力,如能组织和实施预测、决策、战略规划、内部控制、绩效考核与财务分析等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能力。同时,在高级会计实验教学中,按照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内容进行会计实验,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范围宽泛性,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包括了《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税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财务分析实验》、《审计实验》、《统计实验》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等10门课程的实验内容,比较宽泛;第二,核算一体性,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反映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核算、统计核算的同时进行;第三,管理综合性,高级会计实验 的内容包括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活动;第四,理论交叉性,在高级会计实验过程,要依据各种专业理论相结合进行指导;第五,方法多样性,在高级会计实验过程,要采用各种专业方法和相关方法进行实验;第六,实验系统性,高级会计实验是在计算机操作环境下,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项内容进行系统的实验;第七,效果高效性,通过高级会计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业务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就业——高级会计实验的要求

    1.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高级会计实验要继续培养竞争型创新会计人才。竞争型会计人才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除了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会计人员要具有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工作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其工作特点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前沿性、开拓性、研究性和优异性。

    2.增强交叉学科知识

    高级会计系统实验是会计专业各学科与相关学科交叉的实验,实验过程对各种事项的处理涉及各方面(学科)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法规,是多学科的交叉,使得学生在会计实验中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方法与法规的同时,扩大学科领域,获取更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法规,增强交叉学科知识。

    3.学习与掌握多学科基本技能

    通过高级会计实验,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会计学科的会计核算基本技能和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处理各种事项而需要涉及银行、保险、证券、财政、税收、统计、审计、外贸、工商行政管理、海关等方面的理论、业务和法规,从而学习与掌握与其相关的基本技能,为正确处理与各方面的关系创造条件。

    4.建立会计实验知识库

    为实施《高级会计实验》创造条件,建立高级会计实验知识库,其内容包括:第一,会计实验知识,主要是会计专业知识、经济业务知识和其他相关财经知识。其中,重要的是编写能学习相关知识的会计实验教材。第二,会计实验案例,如典型企业的基本状况、人力资源、工作岗位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内部机构设置、报表体系、财务信息系统;业务经验、历史经验、历史事件、发展趋势等。第三,会计规范,包括会计各种法规和相关会计法规、企业制定的内部制度、职业道德等。

    5.选择多方面就业渠道

    通过各学科的实验和系统实验,积累模拟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就业能力。会计专业毕业生由于会计工作的基础性和培养人才的共同要求,使其具有热爱本职工作、工作严谨、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具有就业的优势,不仅能顺利地寻求与会计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岗位,还可以扩大就业渠道,选择与会计相关的其他就业岗位。

    6.大力提高会计实验教师综合实验能力

    开设《高级会计实验》关键在教师。有人担心,现有教师承担不了《高级会计实验》的教学任务,因为《高级会计实验》要涉及实验相关的10门课程,对实验教师要求太高、太难。为了深化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在已有会计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会计实验室老师的集体力量,教师是可以承担《高级会计实验》教学任务的。由会计实验室组织《高级会计实验》指导组,共同学习、研究和亲自实践《高级会计实验》,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高级会计实验》,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完善《高级会计实验》教学。

    四、挑战创业:开拓会计实验

    (一)创业——开拓会计实验的定位

    在完成了为适应就业需要的高级会计实验之后,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需要在高级会计实验的基础上,开拓适应创业需要的会计实验。创业会计实验是指利用会计实验平台,在会计专业学生完成就业高级会计实验之后,按照创业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组织的创业实验。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2007年10月15日)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会计系统实验中,在就业需要的高级会计实验之后,因在创业中需要财务会计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会计实验平台的有利条件,开辟一片新天地,模拟公司组织创业实验。这也是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毕业生就业的一条途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以及人才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创业——开拓会计实验的定位,是通过会计实验平台的创业实验,培养的高级会计人才在选择创业的条件下,在提高就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创业精神,学习和掌握开创一个公司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活动,为开创一个公司创造条件。

    (二)创业实验的内容

    在实验室的创业实验是构建“模拟公司”的过程。在实验中,从公司注册到企业经营都与现实中的公司一样。学生作为公司老板或员工接受公司经营所涉及的采购、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的锻炼;在经营的过程中,除商品和货币是虚拟的外,其他如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缴纳税金、经营策划、市场开拓、产品营销、资金流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人员关系,以及相关的凭证账簿报表、结算票据、操作方式、核算办法和文件传递等都按照会计法规、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规定和要求运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规有关公司设立的规定,关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现实设立公司的经验,创业实验的内容包括:

    1.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股东符合法定人数;②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③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④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⑤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2)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①公司名称和住所;②公司经营范围;③公司注册资本;④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⑤股东的权利和义务;⑥股东的出资方式和出资额;⑦股东转让出资的条件;⑧公司的机构 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⑩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办法;(11)股东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股东应当在公司章程上签名、盖章。

    (3)股东全部缴纳出资后,必须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

    (4)股东的全部出资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后,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提交公司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

    (5)公司登记机关对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予登记。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日期。

    (6)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①公司名称;②公司登记日期;③公司注册资本;④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⑤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出资证明书由公司盖章。

    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①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②股东的出资额;③出资证明书编号。

    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

    2.机构设置

    (1)股东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股东会行使职权,如: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修改公司章程。

    (2)董事会。有限责任公司设董事会,其成员为三人至十三人。董事会设董事长一人,可以设副董事长一至二人。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职权,如: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3)经理等高管人员。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总经理)(以下简称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总经理建立工作团队,进行人员分工,明确岗位责任。

    3.制定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包括:①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②产品服务;③市场(顾客);④竞争者;⑤能力(企业素质);⑥管理(行动方针,行销策略,法律环境,岗位责任,内部控制);⑦人事(经营人员安排);⑧财务(资金来源,利润计划,成本效益分析);⑨风险(可能风险评估);⑩成长(持续经营与发展)。

    4.建账

    5.筹集资金

    6.生产经营准备

    生产经营前准备,主要是采购设备与原材料。

    7.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依法进行业务洽谈、商务谈判,处理各种关系,包括生产、销售、服务、纳税、支付工资、开支费用、成本核算、利润计算、利润分配和管理等。设置与本公司有业务往来的若干其他经营公司。

    8.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9.经营分析

    10.总结

    创业实验结束后,总结期间,可以结合走出去调查,请企业家进来交流经验。

    创业实验结束,根据考核和总结,学校可以颁发创业实验合格证书。

    (三)创业实验的要求

    1.解放思想,开拓创业

    树立敢于创业的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调查了解,剖析创业案例,发展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面向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自身条件选择创业项目;坚定信心,估计挫折和失败,不畏艰难,刻苦努力,在市场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创业。

    2.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支持和促进创业有关税收政策,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认真执行以下法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05-0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10-10-22);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问题的公告》(2010-11-2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有关工作的通知》(2010-12-13);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7-02-07);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通知》(2006-0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4-08-28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2005-12-18国务院修订)等。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吸引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

    3.建立创业实验指导组

    利用会计实验平台实施的创业实验是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需要有相应学科老师共同指导创业实验。指导组负责制定创业实验计划,包括两部分:企业内部实验是分部门、分工作岗位和分阶段的实验计划;企业外部实验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企业内部实验)相关的分企业(公司)、银行、税务、保险、工商管理、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实验的计划。依据创业实验计划按老师学科性质分工分别指导创业实验。提高指导组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完成创业实验的一项重要因素。

    注释: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省级农科院 事业单位 总会计师 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的深入、各省级农科院院所两级法人管理结构的采用,目前全国省级农科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与国家、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主要体现为国家对财务管理合法性、合规性的要求与目前模式下院本级财务部门职权限制的矛盾,单位对财务决策科学、利于改善经营管理的要求与目前模式下财务部门对财务决策被动执行的矛盾。在省级农科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可以解决上述矛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应发展需求。

一、省级农科院单位性质及财务管理模式现状

农业科研具有投资规模大、科研周期长、科研成果具公益性的行业特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业科研机构性质为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在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中省级农科院相对其他单位科研实力强、规模大、政府重视,成为农业科研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行政管理关系上,省级农科院一般隶属于省级人民政府或省政府农业、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财务管理模式绝大部分为财务独立核算的院所两级法人结构。省级农科院本级为一级法人单位,由院长任法定代表人,内设财务处等职能处室,履行管理职能。院本级下设所长为法定代表人的二级法人研究所,履行科学研究职能,研究所内设财务科,独立核算本所经济业务。

二、省级农科院施行总会计师制度的依据及情况

现行的法律、制度及指导性文件对在省级农科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设立总会计师有明确论述。1.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经批准可以设置总会计师”。这在法律层次上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省级农科院设置总会计师提供了法律依据。2.财政部、原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五条“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财务主管部门和大、中型科学事业单位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在财务制度层次为规模为大型科学事业单位的省级农业科院设置总会计师做出了规定。3.2010年财政部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文件进一步指出“强化总会计师地位和职能,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设置总会计师”,这为省级农科院设置总会计师提出了要求。

具统计,目前绝大部分省级农科院领导班子成员由科研出身的技术专家型领导构成,领导班子智力结构缺乏财务、经济背景。有的院配备了主管财务的副职,但其职称也是非会计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省级农科院还没有一家施行总会计制度,设置总会计师。

三、省级农科院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及作用

1.设置总会计师是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合法性、适应农业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农科院现有试验用地受城市生活污染排放影响其环境温度、土壤理化指标等方面越来越不适应科学研究需要。各农科院陆续面临现有试验地置换、新的科研基地建设问题。试验地置换、新基地建设涉及部门广、所需资金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这对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层迫切需要熟悉财经法律、法规的专家。

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参与单位财务决策,更无法影响决策结果,财务部门只是决策的被动执行者。在单位财务决策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只能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导致单位决策缺乏科学性,决策成本高。《总会计师条例》第三条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该条规定明确了总会计师的地位,即总会计师属单位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行政领导的身份可以使总会计师参与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单位可通过设立总会计师领导财务工作,使财务部门由决策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决策制定阶段把财务关,使决策科学合法,降低决策成本。

2.设置总会计师是适应事业单位改革、转变运营方式的需要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各省级农科院将根据具体情况整体或部分改革现有运营体制,改革将使各农科院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经营的压力。农科院要想发展,就不能停留在过去只靠财政拨款、申请课题的运营模式上,需要主动走入市场,拓宽收入来源。这种发展需要对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从现有的以满足合法、合规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向能改善经营决策,增加收入的方式延伸。总会计师的财务、经济背景,能在现有的技术专家型决策层中引入专业经营管理理念,将使管理决策符合经济规律、满足发展需要。

3.设置总会计师是强化两级法人组织结构下财务管理的需要

目前,全国省级农科院绝大部分采用两级法人结构管理方式,各研究所为独立法人,财务独立核算。两级法人结构有利于调动研究所积极性,但同时带来各二级单位财务部门只对本单位法人负责,存在管理不规范、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一致、核算不统一问题。省级农科院本级财务管理部门对各二级单位财务部门只能做到业务上的指导,由于不具行政领导职权,其要求、建议没有权威性,有时难以得到落实。实行总会计制度,设置总会计师,可以在两级法人结构的管理方式下实现财务统一领导,由总会计师负责全院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负责本全院财务人员的任免、考核,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总之,在省级农科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设置总会计师,既是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又是各省级农科院提高决策水平、适应市场竞争、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金华.总会计师在事业单位的地位和作用.会计之友.2007(01)89~90

[2]刘汶.浅析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设置总会计师的必要性及作用.新财经(理论版).2011(8)367

[3]田德启.浅谈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时代经贸.2011 (01)197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6

1.审计学专业地位。2011年,我国开设审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的60所高校中,据有案可查的38所高校,独立设置审计学院的高校仅南京审计学院1所,占2.63%;设置审计系的高校10所,占26.31%;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下级学科的高校27所,约占72%;对审计专业分方向教学的高校12所,约占32%;其余高校将审计专业命名为“审计学”不细分方向,接近68%。分方向教学的高校中,有的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方向(如石河子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等),有的按照审计客体或方法分方向(如山东交通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还有的既按主题又按客体分方向(如南京审计学院)。2.审计学专业建设特色和质量。(1)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2012年4月,全国共有7批3405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专业有6批47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会计学专业总数的8.45%);而审计学专业只有南京审计学院(第2批)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第6批)2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占设置审计专业高校数量的3.33%,分别占部级特色专业总数和会计学部级特色专业总数的0.587‰和4.26%。与审计学同为“工商管理类”目录外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110209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物流管理”(110210W)有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审计学”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数仅比“商品学”(110207W)和“国际商务”(110211W)(二者都是0个)略多一点,远低于“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从部级层面来看,接近97%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特色,在所有部级特色专业中所占比例也非常少。从省级特色专业来看,以南京审计学院所在的江苏省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校所处的河南省为例,江苏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95个,其中“会计学”7个,占2.37%,“电子商务”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占0.34%,“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0个,占0%。河南省目前拥有本科省级特色专业223个,其中,“会计学”4个,占1.79%,“审计学”1个,占0.45%。两省的“审计学”省级特色专业合计只有1个,占0.19%。显然,无论从部级还是从省级来看“,审计学”专业建设还缺乏特色。(2)重点学科数目。根据2007年公布的第三次评估结果,有677个二级学科(专业)成为部级重点学科,有217个二级学科(专业)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有5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是部级重点学科,占0.74%,而审计学和物流专业没有部级重点学科高校。获得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会计、审计和物流都是0。从省级品牌专业数量来看,江苏省目前建设有省级品牌专业187个,其中“,会计学”2个,占1.07%,“审计学”1个,占0.53%。审计学专业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学科规律,学科专业建设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

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有关高校审计院(系),剔除偏向某个方向———如CPA审计、内部审计或工程审计———的高校信息,在设置“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搜集到有效审计课程设置信息的高校有30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约占30%,包括: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石河子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贵州财经大学。(2)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5所(院系),占50%。包括: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兰州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学院。(3)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占20%。包括: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湘潭大学、广东培正学院。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有半数高校按照审计内容设置和划分审计课程,只有30%的学校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2.审计学专业课程数量及频次。按照审计主体开设课程的高校设置的专业课数量最多,平均6.25门,其次是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设置课程,平均5.75门,按照客体分设专业课程的高校开设审计专业课程的数量较少,平均开设审计专业课5.21门。总平均设置审计专业课5.73门。在以上3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从必修课课程开设频次上看,开设“审计学”课程27所,占96.67%;开设“财务审计”22所,占73.33%;开设“内部审计”17所(剔除1所将“内部审计”作为选修课高校),占56.67%;开设“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10所,占33.33%;开设“经济效益审计”10所,占33.33%;开设“内部控制(学)”8所,占26.67%;开设“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8所,占26.67%;开设“政府审计”7所,占23.33%;开设“管理审计”课程高校7所,占23.33%;开设“内部控制审计(评价)”3所,占10%;开设“舞弊审计”2所,占6.67%;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1所,占3.33%;开设“责任审计”1所,占3.33%。“审计学(基础或原理)”作为核心专业基础课开设得比较普遍。从以上可以看出,“审计学”专业在60所高校中,多数已开设“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舞弊审计”等课程。但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不统一,也不规范,特别是独立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较少,只占3.33%,还有些属于“审计学”专业内容的课程如“政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经法纪或专案审计”“、财政审计”等大部分高校尚没有开设。3.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分析。总体看,审计学专业课程质量档次不高。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统计,2003~2010年本科部级精品课程共有2582门,课程名称包含“会计”的有7门,占0.27%;课程名称包含“审计”的有1门,占0.039%;课程名称包含“物流”的有9门,占0.35%。据“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与改革工程”网站披露,属于“审计”类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4种,全部是“审计学”课程,占100%,且都是2007年前批设的。属于“会计”类的本科部级精品课程有25门,包括“会计学”、“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中级财务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2007年后批设的超过50%。省市级本科精品课程中,“审计”类只有10种,“审计学”课程有9种。而“会计”课程有81种,除以上所有会计主干课程以外,还有“农业会计”、“林业会计”“、旅游会计”等课程。相对来说,开设审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且内容较陈旧。普遍来看,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不高,除“审计学”课程一枝独秀以外,审计专业课程建设称得上“乏善可陈”。4.审计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现状。为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在国外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开设双语课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目前,绝大多数有审计学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双语课程,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有限。作为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攻坚工程的一部分,2007~2010年,我国安排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其中属于“审计学”专业的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只有1门,仅占0.2%,而“会计学”专业有14门,占2.78%,其他财经类目录外专业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分别安排部级双语示范课程4门、3门、6门,分别占总数的0.8%、0.6%、1.19%,都高于“审计学”专业,该指标说明了“审计学”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手段方面还较为欠缺。5.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现状分析。在设置审计学专业本科的60所高校中,综合实践课程大多数包括军政训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在随意抽选的20所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79.33%的学校开设了各类审计实验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划分,开设“审计综合实验(实训)”的占52.22%,开设“审计学实验”的占25.16%,开设“财务审计实验”的占10.05%。开设“计算机审计实验(审计软件应用或信息系统审计)”的占20%,开设“审计手工(模拟)实验”的占20%,开设“专业实验”的高校2所,占10%。目前,有近80%设置审计学专业的本科高校开设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审计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审计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简单,课程设置不够深入、细致、具体,实验实训课程名称和内容不够规范。

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与图书建设情况

1.审计学专业本科教材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084种,其中“,审计”类教材共20种,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中“,审计学”教材10种“,基础审计”3种,“审计原理”1种“,审计”2种,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总之,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品种也比较单一。,除引进教材外,审计学科优质教材数量占比与会计学科优质教材占比悬殊较大,而且也低于同为目录外专业的物流学科优质教材占比。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可见其相当缺乏。2.审计学专业本科图书建设。除教材之外,图书资料数量也影响着审计专业的建设发展水平,根据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数据,“审计”类图书有1256本,“会计”类图书有7278本,“物流”类图书有351本。“审计”类图书中“,审计学”类图书最多,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政府审计类图书最少,只占0.88%;内部审计类图书占3.82%;社会审计类图书最多,占4.3%。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类图书占3.26%;经济效益审计类图书占3.35%;责任审计类图书占1.43%;工程审计类图书1.91%;计算机审计类图书占0.96%;审计案例类图书占2.87%;国际审计类图书占0.48%;西方审计类图书占0.64%;环境审计类图书占0.24%;审计史类图书占0.48%;审计理论类图书占2.15%。按照时间进行分析,2000年前的审计类图书占73.71%,2000年以后(包括2000年)的审计类图书占26.29%,虽然图书资料较陈旧,没有近5年的图书资料。五、审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1.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随机选取的26所开设审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网络搜索发现,83.35%的高校把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98%的高校要求培养对象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其中,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占38.34%,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占11.67%,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占40%(其中,要求“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0%,具有“创新精神且复合型、应用型”的占15%)。在26所高校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的有16所,占61.53%,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5所,占19.23%。2.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明确提及“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标准的占40%,仅提及“文字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标准的占6.67%,明确提及具有研究能力条件的占40%,提及文献检索、获取信息能力标准的占46.67%,明确要求“实际工作能力”标准的占26.67%,提及具有“创新能力”条件的占13.33%。东部高校侧重沟通、协调能力,中部高校侧重分析研究能力。对基本研究能力和文献检索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比对沟通协调能力提出要求的高校数量略多。3.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要求。在上述设置本科审计学专业高校中,明确提及“诚信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占60%;仅要求具有“责任意识”的占20%;要求有“为祖国和民族奋斗志向”或“树立远大理想”的占26.67%;要求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占6.67%;仅要求通过思品、科学、人文和艺术类课程的占6.67%。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占40%,提出“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占33.33%,要求“遵纪守法”占26.67%。值得注意的是,对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的高校是大多数,其占比为60%。4.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现状。为了鼓励和支持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扭转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偏向,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要求被资助项目必须培养目标明确,有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点突出,特色鲜明,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或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才培养预期效果好,对本领域复合拔尖创新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2007~2009年,共有42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资助,其中会计学类7个,占1.66%,物流管理类1个,占0.24%,审计学类为0。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在60所设置审计学专业的高校中,根据各高校网站师资披露情况,按照审计学、会计学师资信息配比原则,剔除最大值和最小值,检索并筛选了16所高校的师资信息,基本情况是:从师资规模看,16所高校有会计学全职教师376人,每校平均近24人;审计学专业有全职教师197人,平均每校12人。根据前文30所高校的统计结果,平均开设专业必修课5.73门,专业选修课5门,总计不超过10门,平均每门课程需要1.2人,审计学师资队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从师资职称结构看,16所高校的会计学教授职称占21%,副教授占40%,审计学专业教授职称占22%,副教授占40%,差异并不显著。从学位结构看,16所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24%,拥有硕士学位的占60%,而同样这些学校的审计学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占49%,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3%;审计学专业稍强一些。但是,由于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层次偏低,与之配对的会计学专业高校也只能选择层次偏低的高校,如果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没有明确开设审计学专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师资也统计在内,结果会有所变化。如加上中央财经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教授比例就达到23%,这个结果超过了审计学专业的22%。与其他相近专业相比,根据可以搜集到的信息,物流专业博士比例高达76%,教授比例占13%,显然,审计学专业职称比例相对较好,但博士比例偏低。根据教育部网站2010年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正高职称占14%,副高职称占29%,与之相比,审计学专业职称结构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质量工程维度看,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统计,2007~2010年部级教学团队共1043个,其中会计学6个,占0.59%;审计学2个,占0.2%;电子商务2个,占0.2%;物流1个,占0.1%。相对于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审计学专业部级教学团队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但远低于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七、总结总之,我国普通高校审计学专业招生的规模较小,而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远少于会计学专业本科的高校数量,层次也偏低,但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在逐年增加;72%的高校审计学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系)下;近70%高校在审计学专业下不细分方向;绝大多数高校(90%以上)设置的审计学专业没有特色;形成品牌的审计学专业数量也很少;本科审计学专业部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不统一;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审计实验实训课程开课较普遍,但内容种类不统一,且较单一;优质教材贫乏,图书资料较陈旧;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较为传统,创新性培养模式欠缺。而师资规模和质量基本上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7

一、审计判断

何谓审计判断,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其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综合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审计判断认为是一种心理过程,从决策论的角度将审计判断认为是一个决策过程,以及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审计判断是一个思维系统。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事项进行比较、识别的主观审计思维活动,并为最终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基础。根据此定义,审计判断的主体是审计人员:判断的标准是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的方法是比较、识别;判断的对象是客观审计事项;判断目的是形成各种“审计意见”。由此可见,审计判断的本质是专业的思维过程和最终形成的专业意见。

二、审计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审计判断的影响因素,由于其涉及审计人员的心理、审计技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故理论界对此也有颇多争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Libby等人提出的绩效函数,即他们将影响审计判断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最终影响审计绩效的因函数:“审计判断的绩效=f(知识、记忆、激励、环境)”,具体分析如下。

(一)知识、经验

这里所谓的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包括非系统化的深刻记忆(经验),以及尚未系统化的浅层记忆。

1.知识

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而言,知识是指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可以采用抽象和意想的形式表达出来;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做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如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虽然可以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却不一定能说清楚判断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可知,陈述性通常是通过理论学习所获得,而程序性知识要靠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

2.经验

心理学认为,有经验人员的大脑中储存着大量的信息组块,判断者就是从储存的信息组块中选出与判断问题对应的组块,得出判断结论。经验不同的审计人员所储存的信息组块数量不同,对判断问题的反应不同,因此判断的效果和效率存在差异。这也正是审计判断强调经验重要性的原因所在。

多位该研究领域的专家,Libby、Bimberg和Shields及Walker和Felix都撰文强调了知识和经验在进行审计判断时的重要性。在Abdolmohammadi和Wright综合探讨经验水平和任务的复杂性的研究中,他们也发现特定任务,特别是结构化程度低的任务存在着经验差异。Libby和Frederick指出,当审计师经验更加丰富时:(1)其财务报表的知识更加完整;(2)更能了解错误发生率;(3)更能够把关于财务报表错误的知识从各个角度组织起来。也即是说,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和经验缺乏的审计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特定差异。

(二)激励与反馈机制

行为主义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操作行为与周围世界形成了重要联系,对行为的分析应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强化和纠正,并提出了积极强化原理与惩罚原理。积极强化原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某一操作行为伴随着某一积极强化物的出现,那么该行为在同一环境中发生的可能性将增加。惩罚原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某一行为后伴随着消极强化物的出现,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下降。从审计判断上看,如果审计判断实现了良好的判断绩效,那么通过对审计人员的激励,该种判断行为的发生就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即该行为得到了强化;对不合理的审计判断施加法律责任,那么此类审计判断行为发生的概率将下降。

激励制度是对高质量审计判断的促进,法律责任则是对低质量审计判断的制约,这两种机制对于提高审计判断质量均不可缺少。

(三)环境因素

审计环境是与审计活动相关的一切外部事物及其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会计信息质量、判断任务的难易程度、审计技术手段等。(1)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的目标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如果被审计单位有关会计信息虚假、财务制度虚设,则审计人员的判断难度无疑会加大,相应也加大了审计判断的风险。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将影响到判断结果的客观性。(2)判断任务的复杂性。审计判断任务的复杂程度越高,即结构化程度越低,其不确定性越强,需要判断的程度越高,判断的难度越大,因而对审计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高。比较而言,越简单的判断任务,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复杂的判断任务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成本寻求审计证据,而且审计人员为完成判断而承担的学习成本也会上升。

三、审计判断的评价标准

对于审计判断的评价标准,应当同时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考核和评价。

(一)效果标准

评价审计判断效果标准的核心在于判断结果是否客观。但是由于审计判断的抽象性,决定其判断标准也相对抽象,无法量化和细化,故需要采用可替代的程序来验证。通常认为,客观性意味着可验证性和可防卫性。

1.可验证性

审计判断结果越接近判断对象的真实状况,其客观性越强,而客观的意见应该可以由不同判断主体加以验证,并且不受判断主体主观偏见的影响。可验证性可以通过共识性和稳定性来检验。(1)共识性。它是指不同审计人员根据相同资料做出判断的一致程度。“相同资料”意味着与判断相关的信息是客观的,共识性主要检验单个审计人员的判断是否能产生多数人认可的结论。(2)稳定性。它是同一个审计人员对同一事项在不同时间做出判断的一致程度。如果同一审计事项自身未发生变化,而判断结论差异很大,则其稳定性较差,反之,则较好。

2.可防卫性

可防卫性是指审计判断结论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可以对抗来自第三方的置疑或,尽可能避免承担法律责任。审计证据是审计判断的载体,审计判断主要围绕着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和应用,因此,任何一个审计判断都应当有充分的判断理由,即足够的证据支持。判断理由包括审计人员所获取审计证据充分及适当。理由越充分,说明信息和判断过程的客观性越强,判断结论的主观随意性越小,因而审计判断绩效越高。

(二)效率标准

审计判断效率是基于判断过程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而言的。审计判断的产出形成恰当的判断意见,投入是完成审计判断任务所需的时

间、精力和判断失败的潜在风险,审计判断效果的增强意味着判断投入的增长,在资源成本的约束下,审计人员必须谋求二者的平衡。

从总体而言,审计判断的成本应当包括审计人员的学习成本、某个项目的时间成本和判断失败可能要承担的风险成本。但在研究某个具体审计项目时,如果假设审计人员的学习成本和工作经历可以表示为知识和经验水平,则学习成本可以通过判断能力的强弱体现为对同等难度的项目判断时间的长短,即,审计判断成本应当只包括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

如果再进一步假设学习的投入可以无差异地转化为认知能力,而审计经验也可以无差异地转化为技能的话,即学习投入决定认知能力,而经验决定技能,则Ct就可以简单地表示为K(稀缺性、努力程度、项目难度)。也就是说,如果项目难度、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和审计风险为特定常数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某个项目的审计判断成本的是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在人才市场的稀缺程度,而非我们一般认为的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因为,如果参与项目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能工资成本也较高,虽然这些审计人员作出判断的时间花费较少,绩效较好,但是在项目成本:时间x级别工资的综合考虑下,使用高级别员工的总成本不一定最低。

通常,由于受到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限制,高水平的人才总是显现出相对稀缺的现象,即稀缺(高级人才)大于稀缺(初级人才),这样在处理难度较低的审计判断时,使用过高级别的员工,虽然能够有效降低审计判断的时间投入量,却不一定能够降低时间总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较为初级的业务上不宜使用高级员工的原因。

反之,如果出现高级人才供应充足,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而导致其薪资水平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情况时,可以考虑使用部分高级人才从事较为初级的工作,因为此时稀缺(高级人才)等于或者小于稀缺(初级人才),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也有所反应。例如,原来四大在初级岗位的招聘时,通常本科生就够了,但是,近年来这些岗位上招聘的研究生的比例却越来越大。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各地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都急剧扩大,出现了短期的高级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导致高级人才的稀缺程度下降,也影响了使用高级人才的审计判断成本下降。

(三)小结

中级会计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 基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Test of large diameter rock pile’s bearing capacity in Chongqing

ZhangLi,YangSen

(Dianjiang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Unit, Dianjiang Chongqing,408300)

【Abstract】 The large-diameter rock pile foundation type often used in Chongqing. Site static load test of single Pile’s compression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pile’s bearing capacity. The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piles bearing test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large-diameter rock pile assumed the vertical compressive bearing capacity more than 1000 tons in Chongqing.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conditions, time, cost and other factors, the class static load test pile is difficult to do. In this article,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and local specification in Chongqing of the pile bearing capacity test, provided guidance for project.

【Key words】 pilesingle pile’s compressive bearing capacitystatic load test

1 前言

本工程位于垫江县,项目用地面积4659m2,总建筑面积31292.4m2。经勘察查明建筑范围内及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地表无开裂、变形迹象,场地现状稳定,地下水贫乏。场地内按整平高程平场后,回填土分布厚度不均,粉质粘土因分布厚度较浅,强风化泥岩厚度较厚(3.5~6.30m),但厚度变化较大,承载力低,不宜选作拟建物基础持力层;中等风化泥岩因层位稳定,岩性均匀,力学性能好,是本建筑场地内理想的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工程名称为盛世华都四期・盛世中央1#楼,主体结构体系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地上32层,地下-1层。基础采用柱下旋挖桩基础,持力层为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针对盛世华都四期・盛世中央1#楼,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工程部编制《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2012年6月30日版)软件。所得该工程基桩轴力设计值如图1所示。由下图可知,该工程桩轴力设计值最大为15606.3KN。

2 国标对该工程桩载荷试验的要求

2.1 静载荷试验基本要求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荷试验能直观可靠的确定桩的承载力。其基本装置如图2所示。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第4.9.6条规定:“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应根据工程等级、岩土性质和原位测试成果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和缺乏经验的地区,应建议做静载荷试验。”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10.1.8条规定:“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第3.3.5条也规定:“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第5.1.5条规定:“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特别注意此条为黑体字强制性条文。

2.2 静载荷试验检验数量

各国家规范规定: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综述,国标中各规范基本一致地规定: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量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所以,针对该工程桩按国标应该完成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且数量不应该少于2根。

3 重庆地标对该工程桩载荷试验的要求

3.1 静载荷试验基本要求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第9.3.2条规定:“对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且直径不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方法。对其它情况的钻孔灌注桩和各种情况的人工挖孔灌注桩可根据终孔时持力层检验情况和桩身质量检验情况核验。”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J50/T-136-2012)第4.6.7条,第4.6.9条规定:无论是人工挖孔桩还是机械成孔灌注桩,对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桩,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进行承载力检测。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 -125-2011)第5.2.2条规定:“下列情形的灌注桩承载力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方法检测:一是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二是位于较厚填土和淤泥等复杂地层中的机械成孔灌注桩;三是采用其它方式检测时检测结论为Ⅲ类的桩;四是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施工的桩。”

3.2 静载荷试验检验数量

各重庆市地方规范规定:针对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另外还规定对于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和采用其它方式检测时检测结论为Ⅲ类的桩应全部检验。

由上可知,重庆市地标中各规范并不强行要求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灌注桩采用静载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但若采用静载试验检验,单位工程桩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量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所以,针对该工程桩按重庆市地标可以不完成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4 国标与地标的对比

由于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现在各区高层建筑络绎不绝。按规范规定,凡是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均为甲级。按国标要求,此类建筑必做静载荷试验。但按重庆市地方标准,就可以不做静载荷试验。国家规范针对量大面广,一定要从严考虑才能提高建筑的安全系数。而作为重庆市地区,地处山地丘陵,其地质条件较好,地方标准更能反映重庆市地区的实际情况。

5 结语

(1)针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它既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又可以施工完成后为验收提供依据。国标与地标有一定的差异,现场处理的过程中,就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在重庆市地区,对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且直径不大于600mm的钻孔灌注桩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桩,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方法。对于其他情况,特别是大直径灌注桩可根据终孔时持力层检验情况和桩身质量检验情况核验。

(2)对于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和采用其它方式检测时检测结论为Ⅲ类的桩必须采用静载试验进行全数的验证检测。以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3]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4]DBJ50―047―20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5]DBJ50―043―2005,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6]DBJ50―125―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7]DBJ50/T―136―2012,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S].

[8]方玉树,黄家渝.重庆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讲座之四[J].重庆建筑,2007,(2):51-53.

[9]吴杏元,吴立志,吴冠秀,季彦.关于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的几点体会[J].工程勘察,2008年增刊第1期:9-12.

[10]方卫东.大吨位基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第7期:9-10.

上一篇:渠道经理竞聘报告范文 下一篇:教师述职演讲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