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师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17:14:29

最新师德论文

最新师德论文篇1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运动员;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6-01

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时展背景,中职院校教育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学校教师开展中职德育工作要敢于创新改革,学校教师要合理明确德育目标,根据中职运动员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丰富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注重我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通过创新德育方式,最大程度提高中职运动员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一、创建良好德育教学环境,推动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人文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后天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职院校要想有效提升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创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保障运动员自身文化品位的提高。德育工作者和教师要创新自身的育人理念,不断研究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方法,加强与运动员的交流及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训练模式,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中职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与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交流沟通,共同创新O计出更加符合现代运动员学习特点的训练内容和过程。德育教师可以与相关工作者通过组织学校运动员积极参与文化艺术、人文社科以及社会热点等内容的学术讲座,帮助运动员全面掌握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动向。德育教师要善于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营造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德育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指导工作,要使运动员认识到不仅要做好技能训练,还要强调注重人文理论教育的学习。

二、利用学校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网络德育活动文化课

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活动,这样能够最大程度调动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例如,教师与班级干部开展网络德育活动文化课的设计工作,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各种关于诚信道德的视频,然后在德育实践课上进行播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科学地提出问题。比如,“当在生活中发生利益与诚信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让学生站在视频中主人公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教师可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发表自身观点和想法,小组之间互相点评,教师最后给出总结评价,掌控好整个德育活动的发展进度。

网络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之余,学生能够在课后反复练习,通过观看各种网络视频,了解到更多的社会最新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创建QQ群或者微信群,让学生在群里进行讨论,分享对各种社会热点话题的看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教师提升德育课的有效性,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中职德育方法,打造中职院校新课堂

中职德育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德育课堂的实际效果。开展德育工作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思想体验,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德育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主置。

例如,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根据课堂讲解内容,联系运动员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合理列举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各个知识点。当中职德育教师讲解到爱国主义内容时,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各种爱国主义文化知识,而要适当举一些爱国名人的实例,并且调动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爱国英雄事迹,从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爱国精神,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最新师德论文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个体差异

在初中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对初中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与安定,这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推广,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甚,提高学生的素质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作橐幻盼目瓶颇浚其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点众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往往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强记,然而,这种单调枯燥的背诵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记忆不牢固,并且无法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初中生现在已经对社会事件有所关注,作为与社会时事密切相关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当下的热点新闻,通过分析热点事件延伸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题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对于思想品德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与其沟通,了解其兴趣所在,在课堂中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切入,并且多加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重拾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于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度不够,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中的“主宰者”,整个教学方案的设定都由教师的主观思想和教材大纲决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导致教学效率一直不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多加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上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加深记忆

初中思想品德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时期的思想品德学习对于青少年今后的成长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与结合实际,加强理论教学与现实的结合,利用实例为学生讲解思想品德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验证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互联网优势,用最新社会动态实例教学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它与社会时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所教内容也应不断改变,确保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社会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变得相当丰富,社会中每天的全新动态,都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具象。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了全新且非常明确的教学方向。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一直停滞不前。因此,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利用互联网上最新的社会时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最新师德论文篇3

关键词:理论学习“师德”个人素养

0引言

教师是一种职业,所以有“师德”。部分教师不称职,是因为没有“师德”。所谓“师德”,就是约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国家的广大教师“师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要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则离不开理论学习。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1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师德”水平

1.1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师德”素养的前提。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理,只有政治上的成熟,才有“师德”上的成熟。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多得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师德”水平。如果放松了理论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基本的道德常识。有些同志认为理论学习是虚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现在一些犯错误的领导教师大都因不认真学习所致。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

1.2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师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学习,勤奋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一个国家教师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以新时期模范人物为楷模,见贤思齐,修身养性,讲党性、重品行,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才能提高“师德”素质。

1.3加强理论学习是做好新时期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这项伟大的工教育程不仅需要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去完成。因此,我们的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具有高尚的“师德”,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2提高“师德”水平,主要学习些什么呢

现阶段提高“师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2.1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同样,社会主义道德也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始终一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当前广大教师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只有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掌握基本理论,广大教师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2.2学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只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教师职业活动最重要的内容是从事教学活动,他们的职业活动必定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影响教师“师德”素质提高的因素很多,而其内心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无疑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有什么样的政治信念就会作出什么样的“师德”素质。因此,教育教师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具备高尚的人生价值目标,是教师“师德”素质提高的思想基础。2.3学习敬敬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普通从业人员相比,各级教师特别是担负的社会责任更大,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和繁重。一个教师是否称职,是看他的工作责任心,即是否具有敬业精神,能否全身投入本职工作,只有树立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符合新时代对为师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3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识,取得成效。那么,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呢

最新师德论文篇4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改革 理论基础 教师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科学定位,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德育课教师埋怨德育课太难上和学生对德育课具有抵触和反感的现象。这种较强的反差,直接把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推到更加紧迫的日程表。我们不能不充满忧患意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深刻反思。

一、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面前的现实问题

1.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地位日渐式微

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近似于鸡肋的尴尬处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其它专业教师及其学生往往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同于职业教育,群起削弱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德育课。德育课率先作为被挤压课时的对象。说是以德育为先,行却忽视德育课这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学校德育的普遍现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实,德育课与之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2.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通用教材的内容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现在通用的教材一直是国家教育部规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和《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这套教材最大缺陷在于内容板滞,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既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特点,在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方面存在欠缺,又没能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者结合好。有学生直指德育课内容的弊病:我们想知道的涉及得少,我们不想知道的或弄不懂的讲得多。这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片面之词。

3.中职生群体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基础知识水平低。如今的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得近于无,其底子薄,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是共识。多数课程对他们来说倘若天书,德育课几门课程也不例外。

其次,心理问题居多。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处在16岁~18岁之间,正处于一个心理的“断乳期”,心理素质差,自控能力不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心理调适能力薄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笔者曾对在校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抽样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症状尤其明显。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针对中职生调查研究也证实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第三,精神世界匮乏。踏进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背负着自卑和自怨的思想包袱;对所学专业不满,为父母上学的思想严重,于是一部分学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大部分休闲时间奉献在了网吧里,或者沉浸在谈情说爱中。又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剩下零零星星的几个又坐立不安。

4.德育课教师队伍的德育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关键,但现实的德育课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多数行政领导名正言顺兼任德育课,一部分没对口专业课程的教师也纷纷分肥德育课。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沿袭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省事,真正虚心借鉴与潜心研究德育课教学艺术的屈指可数。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的特殊性,使其重言传轻身教的危害性比任何一门学科后果更严重,更有杀伤力。多数德育课教师成为学生避而远之,甚至是有些学生敢公然顶撞教师的主要对象。这与部分德育课教师,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形象代言人密切相关。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

这几个问题是显山露水有目共睹的,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不禁问:德育课的改革路在何方?有识之士呼吁: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学改革是德育改革核心,是实现德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德育课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几个亟待改进的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首要的是应抛弃僵化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焕发德育课新活力。德育课教学一定要锁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德育课教学要有真情真爱投入,力追情境交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神韵。如果那样的话,德育课就不是身外之物,而是灵魂之核;德育课就不会曲高和寡,而是妙趣横生。

反观德育课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变:

1.目标追求的片面性

以往德育课教学目标在追求上,往往比较表面性、单一性,将德育课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服、讲理,片面重视德育知识的掌握,在“掌握”与“认同”之间随手画上等号。过份重视德育课“知”的因素,忽略了德育课中情、意、行、信等其它因素,怎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结果是不断造就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甚至相反的“双重人格”或“两面人”来。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追求应体现出综合性,重点是育“德”,不是育“智”。也就是说,德育课教学目标要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从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理性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目标才是完整的,才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

2.活动方式的单向性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活动的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以高姿态的权威者自居,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一种“美德袋“而被迫接受纯知识的客体。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教学关系便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实,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而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共鸣,促使学生践行、体验、体悟。这就要求教学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通过民主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

3.运作过程的封闭性

这突出表现在把德育课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素材局限于课本,将生活与德育割裂开来。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封闭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大胆地把开放性原则贯穿到德育课教学中,用活教材,改进和补充教材,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勇敢地让学生去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同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激活德育课课堂活力。

4.具体手段的原始性

德育课教学的具体手段至今还很原始,大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粉笔、黑板为媒介。以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少,真正使用的,投入精力也不多,课件往往简单粗糙。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往往凭机械、朴素的方式,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上选择和使用教学手段,教学科学科技含量较低,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德育课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特别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德育课教师应当关注大众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科学手段为德育课服务,发挥其培养现代意识和主体人格上的长处。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之路

德育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总结德育课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德育课教学体系。关于德育课教学方法与考评方法等探索比较多,我就忽略不谈,仅谈四个根本性要害。

1.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教学思想在教学整体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可能克服其过程中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大量教学思想、观点、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确立几种可供选择的规范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论教学如何创新,其主旨都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何种理论来指导教学,现代教学论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教育目的出发强调发展;二是从教学效果出发强调最优论;三是从教育对象出发强调学习论。其中,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是现代教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什么是教学最优化?巴班斯基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目前,我国教学改革一直提倡教学思想科学化,即以现代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的有关规律,而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正是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指导下,将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引进教学论而得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教学的科学理论,是促使我们教学思想科学的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德育课地位高、内容广、课时少特征,以教学最优化理论为教学改革的科学教学思想是合适不过的。认真学习研究这个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德育课教学规律紧密联系起来,切实走出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富有成效的路子,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德育课教师的艰辛而光荣的任务。

2.构建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目标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的。因此,德育目标的编排也应该有个逻辑序列,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深到浅。另外,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特色鲜明且符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它从总体上为构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合理的德育目标指明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德育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特色体系方面将不断迈出重要的步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彻底摆脱高大全的目标,变成走进学生情感内心深处的知心朋友,照亮他们的人生航程的指向灯。

3.拓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内容的时代特征

德育课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更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德育课只有深入学生实际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者提出以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作为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出“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的生活。”如果德育课内容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情境性和生活性,那么,学生学习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

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就应主动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必须在其它德育课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调适心理冲突等,真正落实预先作好防患于未然,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进而塑造健康心理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内容的创新,应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以造就“四有”新人为总要求,以培养新型主体人格为核心,把继续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应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德育内容系统。

4.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素养

教学的创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都有直接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如果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较好的专业修养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消除教学的种种弊端,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否则,教学的创新也就难有成效。所以,教学的创新,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是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德育课教师素质的创新,除了要与德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由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增亮德育课的光芒。为此,德育课教师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提高德育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迪心灵,为人师表。当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专业理论培训,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教育部确定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它及时充分肯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地位,既对确保德育课课时做了硬性规定,又组织编写国家规划的新德育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供使用,是一次比较重大而全面的德育课改革尝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应以新一轮德育课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努力提高德育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教育研究,2001,(1).

最新师德论文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文明学校;建设

一、 引言

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提出的文明学校的主要内容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德建设,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整洁优美环境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文明校园的创建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师、学生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重要方法之一。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角色,必须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师具有崇高的理想、品德高尚、教学水平高,但仍有部分教师素质较低、思想道德滑坡严重、理想信念严重缺乏。思想政治理念差的教师难以正确的引领学生、教育学生。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教师,学校可通过鼓励教师通过新媒体接受网络教育等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业务水平。网络教育既能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同时也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教师的学习进度、效果。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为教师按照课本讲授、照本宣科,并且教师不会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缺乏积极性、课堂教育效果极差。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示,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可通过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图片、纪录片等,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思考,更加深刻领悟理论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

三、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良好的师德是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要求。学校对教师的师德建设不容忽视。目前,社会中时常发生教师对学生侵害的事件,其对社会造成了较坏的影响,严重影响教师的评价。学校在教师师德建设中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综合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通过建设网络师德论坛,将教师的感人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评选师德典型时,增加网络投票,重视网络投票的结果。通过网络宣传师德典型,能够使教师增加荣誉感,使学生、家长等更加关注师德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更加便于师德建设。

四、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主要为报告会、研讨会、讲座。但是上述三种方式的听众较多,具有讲授者难以了解听众感兴趣的内容、难以与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以及效果差等缺点。由于大部分听众参加上述三种方式的活动积极性差,疲于应付,使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鼓励教师、学生参加活动以及加强交流,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网络论坛的方式,加强师生在活动后的讨论,形成积极主动、热情开放的氛围。在网络论坛中,师生可通过针对活动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不同观点的碰撞会使网络论坛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此外,校报、校刊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学校活动不可或缺的阵地。但是校报、校刊具有制作周期长、时效性差、成本高的缺点,其发展逐渐衰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校园媒体获得较大发展,例如微信公众号、企I号。由于新型校园媒体适应了社会、校园发展的趋势,其逐渐获得师生的青睐。在新媒体中,校园新闻形式丰富、时效性强。学校也可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通过新媒体的建设,向社会宣传学校新闻,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五、 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文明学校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教育水平,还要具有优异的校园环境。校园作为学校重要的活动场所,其环境对学校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学校的规划建设主要由学校领导起主导作用,所以师生对校园环境缺乏认同感,缺乏主人翁的态度。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学校可通过网络征集的方式向师生征集学校规划、建设的方案,以及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等的全名。最后,学校根据征集的方案进行网络投票,通过投票确定最终的方案。通过网络征集和投票,师生将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六、结语

文明校园是学校极高的荣誉,能够获得文明校园的荣誉成为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准。文明学校的建设包含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阵地、教师队伍、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文明学校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传统的文明校园建设方法具有效率低、效果差、形式化的缺点。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结合科技发展成果,文明校园的建设能够改变上述缺点,将更加高效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J].高专学报, 2007, (1): 62-64.

[2]屈春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校研究, 2013, (4): 88-90.

[3]张玲.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及其途径探析[J].百科论坛, 2011, (20): 191-192.

[4]王韵秋.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探析[J].教学研究, 2010, (3): 74-77.

最新师德论文篇6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 德育智慧 德育课程 德育实效

要使德育课程成为有魅力的课程,德育教师必须成为智慧型教师,提高德育素养,增强教育能力和教育机智,进行德育创新,充分开启德育智慧,设计好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本文试就思想品德课谈一谈怎样做一名“智慧型”教师,以摆脱思想品德课目前不受欢迎的“尴尬”局面,提高其“可听度”。

一、要树立开放的、动态的课程观,设计适合学生道德需要的德育内容

(一)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忽视学生道德需要的灌输式德育实际上就是“没有学生的德育”。作为德育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人利益,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借助大学生日益成熟的理性思维,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需要,同时运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其德育自觉性和自为性;创造性地改革高校德育课程,在保证其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增加其生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错综复杂的心理,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不断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传授社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改变德育内容大而空的现象,有的放矢地传授社会道德思想,加强对普通人生问题的关怀,靠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如大学生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热爱生命、人际沟通、两往、友谊爱情、终极关怀等问题,并按照以上所列问题及大学生品德的知、情、意、信、行等方面来搜集、整理资料,和学生共同开发和设计出大学生真正关心和需要的鲜活教学案例,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切实运用并不断改进和加以完善[1](p352-353),必要时可组织编印成册。

(二)要树立动态的课程观,不断更新、拓展德育内容

德育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不断更新和拓展现有德育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加强一些崭新的道德领域以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网络道德、网恋、未婚同居、作弊、高消费等问题的研究,结合校本和学生实际,不断开发出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能解除或释疑学生思想和道德困惑的教学案例,充实到课程中来。

二、要以学生为本,构筑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寓教于乐

要深入了解、研究学生,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性化的德育。我国传统德育中忽视“以人为本”,严重存在“无人”的弊端,即德育工作者心中没有受教育者,只是从自己单方面的期望出发,或从某种本本出发。而现代德育要求德育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德育关键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道德学习的环境,智慧型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关爱、分享、赋权、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真正平等地沟通和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形成师生情谊,使德育活动在活泼、生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在宽松自如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成长[2]。

三、要创新并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双向互动性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对于错误观点或是消极行为,学生们谈论起来也会振振有词,毫不忌讳,如超前和攀比高消费、租房同居、作弊行为等。传统德育方法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用“填鸭法”向学生进行灌输,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智慧型教师进行德育教学要坚持“无灌输”原则,注重培养“人的第九种智能”――道德智能,也就是进行道德学习的潜能;同时要注重情感体验,可采用叙事教学法、讲故事法、演小品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德育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环节。既要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参观、走访、座谈、社会实践、辩论、演讲、课题报告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感受与体验、判断与认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完整地实现“教”和“育”两个阶段。

四、要特别注重自身教育技术素质和和信息素质的培养及能力结构的建构

德育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及信息素质对于设计学生需要的、有魅力的德育课程很有帮助。德育教师要具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素质和能力,使高校德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等于一体,增加了课堂的乐趣,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熟练使用电脑设备,德育教师就可以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案例,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二)锻炼网络应用技能,提高进行网络德育的素质

首先德育教师要熟练掌握网络应用技能,学习研究网络德育相关理论。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如BBS、E-Mail、论坛等同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结合计算机及网络专家,进行网络德育仿真实验的开发,就是根据某一德育内容,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而设计的模拟现实的一种德育活动。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受教育者出入校园、社区、家庭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这样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如“的危害”、“早恋是枚青苹果”、“危急状况下的见义勇为”、“情爱与”、“考试舞弊的后果”、“地球村的危机”、“违法的后果”、“正确对待金钱”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使传统的、常规的教育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网络中得以解决[3]。

其次,德育教师要练就通过网络获取德育资料的能力,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得到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特征,敏感地观察与思考,从而把握德育制高点,前瞻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也要具有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的能力[4],使学生主动地辨析各种信息,正确地选择与利用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信息,杜绝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

五、要充分开发和组织各类课外、校外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德育教师除了做好课堂工作以上,还需要注重课外的教育活动,加强对隐性课程的开发,要和广大德育工作者一起,创建文化品位较高和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德育的内容。组织相关的德育活动,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使他们的道德认知通过体验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使个体把自己所掌握的主导社会的道德规范加以运用,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矛盾冲突,从而体会到这种规范体系包含着的巨大合理性。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判断,认为所学知识和规范正确时,他们才会逐步将这些知识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因此,道德实践是学生把握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加速对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内化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采取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形式;要加大和加深道德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要把道德实践延伸到社会,关注大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具体道德实践,发挥他们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以及教育者的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学生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加速由知到行的内、外化进程。作为德育教师,要处理好科学理论指导和德育实际之间的关系,打破台上台下两张皮的局面,避免使德育课成为“假大空”或“高大全”。

六、要加强自身修养,吸收丰富的知识,并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关系到德育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德育质量。德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强辨别力;同时要加强自身修养,拥有高尚的品德,优雅的言行举止,以及博大的胸怀。德育教师不但要处处为学生树立楷模,而且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德育教师还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形象来感染学生,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行动和人格魅力比言论更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带头遵守学校纪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并在工作、生活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业、自律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的那样:“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作为育人主体之一的德育教师,更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要有事业心、责任心、爱生心、进取心。智慧型德育教师要擅长挥洒富于独特个性的教学语言,使其语言同时富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教学客体。德育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包括教师洞察时代走势、闪耀创新智慧和深厚意蕴的哲理性,善于灵活调度语气、节奏和音调、张弛有致、铿锵悦耳的音乐性,充满诗情画意和想象力的形象性等。[5]

要想做一名真正智慧的德育教师,不仅要做学问家,更应该做精通育人之道,满怀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的教育艺术家。德育教师进行德育创新不仅自身要具有创新素质,在德育教学工作中也要富有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创新素质。在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对道德理念的内在需求的前提下,在开放动态的课程观指导下,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各种活动实践,辅之以心理辅导及法律制度教育,树立榜样、开发环境,进行熏陶和陶冶,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使德育教学不断走向优化。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莉.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5):85-88.

[3]朱正平,欧阳林舟.对德育中实施体验情境教学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3(7):22-23.

[4]徐红.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势特征比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7-10.

最新师德论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德育;高校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环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的重要载体。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德育的实现就要重视渠道的作用,采取一些措施将德育工作推向深入。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高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德育,就必须加强价值引导,提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和价值导向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校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各种思想、观念、主张、在此交汇争锋。各种观念都想在信息最为密集、思想最为活跃的高校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的价值导向必须是一元的。如果价值导向是多元的,那么在理论上必然导致价值多中心论,其最终结果将从根本上动摇和削弱我们的共同理想,这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实践证明,没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校园文化必然出现混乱、失误和挫折,迷失正确的方向,德育功能也就减弱或丧失。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高校要通过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主题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创新德育形式,坚持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创造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精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里的网络文化、古代文化、西方文化的正确引导、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对误,吸其文化精华、去其文化糟粕,抵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

二、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自身的的道德是重要的劳动工具和手段,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不仅是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往往为学生们观察、评说和模仿。教师的品行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德育的接受程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自己所做的符合道德要求,才有可能促使学生德育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建设,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在如今的一些大学有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讲完书本上的内容则立马离开、与学生没有过多的交流,备课不认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写论文、涨工资、升职称。还有的教师功利心已越过法律的限度,收礼受贿,此类教师道德沦陷于此,不知此类教师对学生德育会发挥怎样“巨大”的作用。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学校一定要注重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核心内容的相关教育,要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同时明确教师应尽的义务,监督要与学校相关部门监督与学生组织监督相结合;要建立奖惩机制,赏罚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该辞退则辞退,纯洁教师队伍,使“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使教师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校规校纪建设

高校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不仅需要进行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校规校纪这种硬手段的运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校规校纪对于保障学校德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在校规校纪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酝酿和讨论,最后以条纹的形式定下来。校规校纪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要是全方位的,校领导要深入调查、集思广益、努力把规章制度做全面,使得可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学生社团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等。二是细。校规校纪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操作性强、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条款。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明确。规定既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在纪律面前所有的师生一律平等,切忌赏罚不公、判断不明,若不公正对待学生则会使学生心中对学校充满怨恨,同时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会失去公信力,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其他工作也将受到影响。

此外,还应有一个强有力的德育领导小组。要形成一个由党委领导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党办主任团委书记学生科长年级办主任参加的这样一个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格局。

四、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同志指出:“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一切德育真知都来源于德育实践,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荀况曾在论述知和行的关系时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矣。”人们的品德认识、品德观念只有通过时间的深化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品行和习惯的先导。品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单靠书本和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它需要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锻炼,在实践中与艰难困苦做顽强的斗争,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意志。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山区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与那里的人们进行真诚的沟通,他们才会对农村和农民有了更多地了解和思考而少些冷漠。让大学生深入工厂、部队参观、调研,有可能的话让他们也参加进去,它们才会有吃苦精神,才会理解顽强精神。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它们才能更好的培养起奉献精神。让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复兴之路纪念馆参观,播放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抗击外国侵略这些影视将会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激发他们为祖国富强而顽强拼搏的意志。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第二课堂,将道德规范和要求融入第二课堂之中,通过实践活动以达德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浅析新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5)

最新师德论文篇8

1.1学生博客记录了学生的所得所感

学生通过开设私人博客空间,可以在博客上记录自己的所得所感,一些在平时不愿意讲出来的话也可以在博客上记录下来,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开心的事情,博客也可以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渠道。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博客分享给其他人,一些开心或者有价值的内容将会带给其他人欢乐,而一些带有负面情绪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他人的评论与回复重新收获信心,使学生在宽容、关爱、文明的氛围下成长,促进学生美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形式丰富档案内容,从多个角度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1.2以班级博客提升班级凝聚力

班级博客是班级的公共平台,不仅要分享学生的最新动态,比如学生获得的奖项、成绩、思想动态等,还要分享教师以及教学的最新动态,比如教师发表的论文、教学内容、课外作业等,从多个方面将德育渗透其中,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分享学生获得的奖项可以让学生获得自豪感,而分享班级的最新成果却可以让学生获得班级荣誉感,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内容,都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班级博客里分享学生的动态时,要注意不能触及到学生的隐私,否则就会引起学生的不适感,使班级出现不和谐的感觉,影响到班级博客的使用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将博客作为载体开展话题讨论,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话题讨论的对象,调动学生的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交际能力。

1.3将学科教学渗入到博客当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博客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整合德育资源,将思想品德教学深入到博客当中,打破德育教学地点的限制,为小学生的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可以将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在班级博客上展示,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功课,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预习成果展示,同样,教师也可以在博客上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博客上上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相互进行作业评论,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将学科教学渗入到博客当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提升。

2.小学德育客的应用价值

2.1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

当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常常是因为教师在课堂只注重教学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平时也只顾着自己学习而没有加强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博客的共享性特征可以让小学生不再畏惧教师,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讲的话,也能通过留言的方式告诉教师,有利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博客的日志分类功能使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放进日志,通过添加Tag,使不同日志间的用户相互关联,实现不同用户之间日志的共享,对于同班来说,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2突出小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

博客可以看做是私人空间,无论是学生自己在博客上发表日志,还是教师在博客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其个性化的特点无一不突出了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博客简单易学,用户只要掌握基本的打字方法就可以使用,非常适合小学生。小学生可以在博客上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间,记录自己的所得所感,通过分享日志以及他人评论的办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实施所有的行为。博客的使用是教师德育主体地位下降的表现,教师通过博客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德育模式与新课改的矛盾逐渐突出,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也对小学生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客在小学生德育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德育方式虚、空、大的弊端,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从总体上提升德育的教学水平。德育关乎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如何让德育不再流于形式化,使德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博客的应用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指引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达到德育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一级教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师德主题论文范文